風險等級評估標準范文
時間:2023-06-05 18:01: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風險等級評估標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檔案信息資產是與檔案信息系統有關的所有資產,包括檔案信息系統的硬件、軟件、數據、人員、服務及組織形象等,是有形和無形資產的總和。脆弱性是檔案信息系統自身存在的技術和管理漏洞,可能被外部威脅利用,造成安全事故;威脅是外部存在的、可能導致檔案信息系統發生安全事故的潛在因素。威脅、脆弱性及檔案信息資產的相互影響造成檔案信息系統面臨安全風險,最后計算出風險值。
檔案信息安全風險評估總體方法
檔案信息安全風險評估的核心問題之一是風險評估方法的選擇,風險評估方法包括總體方法和具體方法??傮w方法是從宏觀的角度確定檔案信息安全風險評估大致方法,包括:風險評價標準確定方法;風險評估中資產、威脅和脆弱性的識別方法;風險評估輔助工具使用方法及風險評估管理方法等。事實上,信息安全風險評估方法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經歷了從手動評估到工具輔助評估的階段,目前正在由技術評估到整體評估發展,由定性評估向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向發展,由基于知識(或經驗)的評估向基于模型(或標準)的評估方法發展。”。隨著信息安全技術與安全管理的不斷發展,目前信息安全風險評估方法已發展到基于標準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借用工具輔助評估的整體評估方法。檔案信息安全風險評估總體方法應采用目前最先進方法,即采用依據合適風險評估標準、定性與定量結合、借助評估工具或軟件來實現不僅進行檔案信息安全技術評估,而且進行檔案信息安全管理評估的整體評估方法。
1 檔案信息安全風險評估標準的確定
信息安全風險評估標準主要分為國際國外標準和國家標準。國際國外標準有:《ISO/IEC 13335 信息技術 IT安全管理指南》、《ISO/IEC 17799:2005信息安全管理實施指南》、《ISO/IEC27001:2005信息安全管理體系要求》、《NIST SP 800-30信息技術系統的風險管理指南》系列標準等,這些標準在國外已得到廣泛使用,而我國信息安全風險評估起步較晚,在吸取國外標準且根據我國國情的基礎上于2007年制定了國家標準((GB/T 20984-2007信息安全技術信息安全風險評估規范》,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公安部、國家保密局于2008年了“關于加強國家電子政務工程建設項目信息安全風險評估工作的通知(發改高技[2008]2071號)”,該文件要求國家電子政務工程建設項目(以下簡稱電子政務項目),應開展信息安全風險評估工作,且規定采用《GB/T 20984-2007信息安全技術信息安全風險評估規范》。檔案信息系統屬于電子政務系統,檔案信息安全風險評估也應該采取OB/T 20984-2007標準。
2 檔案信息安全風險評估需定性與定量相結合
定性分析方法是目前廣泛采用的方法,需要憑借評估者的知識、經驗和直覺,為風險的各個要素定級。定性分析法操作相對容易,但也可能因為分析結果過于主觀性,很難完全反映安全現實情況。定量分析則對構成風險的各個要素和潛在損失水平賦予數值或貨幣金額,最后得出系統安全風險的量化評估結果。
定量分析方法準確,但由于信息系統風險評估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整個信息系統又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考慮的安全因素眾多,而完全量化這些因素是不切實際的,因此完全量化評估是很難實現的。
定性與定量結合分析方法就是將風險要素的賦值和計算,根據需要分別采取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將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有機結合起來,共同完成信息安全風險評估。檔案信息安全風險評估應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在檔案信息系統資產重要度、威脅分析和脆弱性分析可用定性方法,但給予賦值可采用定量方法。具體脆弱性測試軟件可得出定量的數據,最后得出風險值,并判斷哪些風險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等。
3 檔案信息安全風險評估需借用輔助評估工具
目前信息安全風險評估輔助工具的出現,改變了以往一切工作都只能手工進行的狀況,這些工作包括識別重要資產、威脅和弱點發現、安全需求分析、當前安全實踐分析、基于資產的風險分析和評估等。其工作量巨大,容易出現疏漏,而且有些工作如系統軟硬件漏洞檢測等無法用手工完成,因此目前國內外均使用相應的評估輔助工具,如漏洞檢測軟件和風險評估輔助軟件等。檔案信息安全風險評估也需借助相應的輔助工具,直接可用的是各種系統軟硬件漏洞測試軟件或我國依據《GB/T 20984-2007信息安全技術信息安全風險評估規范》開發的風險評估輔助軟件,將來可開發專門的檔案信息安全風險評估輔助工具軟件。
4 檔案信息安全風險評估需整體評估
信息安全風險評估不僅需進行安全技術評估,更重要的需進行安全管理等評估,我國已將信息系統等級保護作為一項安全制度,對不同等級的信息系統根據國家相關標準確定安全等級并采取該等級對應的基本安全措施,其中包括安全技術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因此評估風險時同樣需進行安全技術和安全管理的整體風險評估,檔案信息安全風險評估同樣如此。
檔案信息安全風險評估具體方法
根據檔案信息安全風險評估原理。從資產識別到風險計算,都需根據信息系統自身情況和風險評估要求選擇合適的具體方法,包括:資產識別方法、威脅識別方法、脆弱性識別方法、現有措施識別法和風險計算方法等。
1 資產識別方法
檔案信息資產識別是對信息資產的分類和判定其價值,因此資產識別方法包括資產分類方法和資產賦值方法。
(1)資產分類方法
在風險評估中資產分類沒有嚴格的標準,但一般需滿足:所有的資產都能找到相應的類;任何資產只能有唯一的類相對應。常用的資產分類方法有:按資產表現形式分類、按資產安全級別分類和按資產的功能分類等。
在《GB/T 20984-2007信息安全技術信息安全風險評估規范》中,對資產按其表現形式進行分類,即分為數據、軟件、硬件、服務、人員及其他(主要指組織的無形資產)。這種分類方法的優點為:資產分類清晰、資產分類詳細,其缺點為:資產分類與其安全屬性無關、資產分類過細造成評估極其復雜,因為目前大部分風險評估
都以資產識別作為起點,一項資產面臨多項威脅,—項威脅又與多項脆弱性有關,最后造成針對某一項資產的風險評估就十分復雜,缺乏實際可操作性。這種分類方法比較適合于初次風險評估單位對所有信息資產進行摸底和統計。
風險評估中資產的價值不是以資產的經濟價值來衡量,所以信息資產分類應與信息資產安全要求有關,即依據信息資產對安全要求的高低進行分類,這種方法同時也滿足下一環節即信息資產重要度賦值需求。任何一個檔案信息資產無論是硬件、軟件還是其他,其均有安全屬性,在《GB/T 20984-2007信息安全技術信息安全風險評估規范》中要求:“資產價值應依據資產在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上的賦值等級,經過綜合評定得出”。可選擇每個資產在上述三個安全屬性中最重要的安全屬性等級作為其最后重要等級。但檔案信息安全屬性應該更多,除上述屬性外還包括:真實性、不可否認性(抗抵賴)、可控性和可追溯性,所以可以根據檔案信息的七個安全屬性中最重要屬性的等級作為該資產等級。
目前信息資產安全屬性等級如保密性等級可分為:很高、高、中等、低、很低,因此信息資產按安全等級也可分為:很高、高、中等、低、很低,即如果此信息資產保密性等級為“中”,完整性等級為“中”,可用性等級為“低”,則取此信息資產安全等級最高的“中”級。
按信息資產安全級別分類法符合風險評估要求,因為體現了安全要求越高其資產價值越高的宗旨,在統計資產時也可按表現形式和安全等級結合的方法進行,如下表1所示?!邦悇e”為按第一種分類方法中的類別,重要度為第二種方法中的五個等級。
但如果風險評估時按表1進行資產分類時,每個檔案信息系統將具有很多資產,這樣針對每一項資產進行評估的時間和精力對于評估方都難以接受。因此,在《信息安全風險評估——概念、方法和實踐》一書中提出:“最好的解決辦法應該是面對系統的評估”,信息資產安全等級分類的起點可以認為是系統(或子系統),這樣可以在資產統計時用資產表現形式進行分類,在資產安全等級分類時按系統或子系統進行大致分類,即同一個系統或子系統中的資產的安全等級相同,這樣滿足了組織進行風險評估時“用最少的時間找到主要風險”的思想。
(2)資產賦值方法
由于信息資產價值與安全等級有關,因此對資產賦值應與“很高、高、中等、低、很低”相關,但這是定性的方法,結合定量方法為對應“5、4、3、2、1”五個值,同時將此值稱為“資產等級重要度”。
2 威脅識別方法
(1)威脅分類方法
對檔案信息系統的威脅可從表現形式、來源、動機、途徑等多角度進行分類,而常用的為按來源和表現形式分類。按來源可分為:環境因素和人為因素,人為因素又分為惡意和無意兩種?;诒憩F形式可分為:物理環境影響、軟硬件故障、無作為或操作失誤、管理不到位、惡意代碼、越權或濫用、網絡攻擊、物理攻擊、泄密、篡改和抵賴等。由于威脅對信息系統的破壞性極大,所以應以分類詳細為宗旨,按表現形式方法分類較為合適。
(2)威脅賦值方法
威脅賦值是以威脅出現的頻率為依據的,評估者應根據經驗或相關統計數據進行判斷,綜合考慮三個方面:“以往安全事件中出現威脅頻率及其頻率統計,實踐中檢測到的威脅頻率統計、近期國內外相關組織的威脅預警”。??梢詫ν{出現的頻率進行等級化賦值,即為:“很高、高、中等、低、很低”,相應的值為:“5、4、3、2、1”。
3 脆弱性識別方法
脆弱性的識別可以以資產為核心,針對每一項需要保護的資產,識別可能被威脅利用的弱點,同時結合已有安全控制措施,對脆弱性的嚴重程度進行評估。脆弱性識別時來自于信息資產的所有者、使用者,以及相關業務領域和軟硬件方面的專業人員等,并對脆弱性識別途徑主要有:問卷調查、工具檢測、人工核查、文檔查閱、滲透性測試等。
(1)脆弱性分類方法
脆弱性一般可以分為兩大類:信息資產本身脆弱性和安全控制措施不足帶來的脆弱性。資產本身的脆弱性可以通過測試或漏洞掃描等途徑得到,屬于技術脆弱性。而安全控制措施不足的脆弱性包括技術脆弱性和管理脆弱性,管理脆弱性更容易被威脅所利用,最后造成安全事故。檔案信息系統脆弱性分類最好按技術脆弱性和管理脆弱性進行。技術脆弱性涉及物理層、網絡層、系統層、應用層等各個層面的安全問題,管理脆弱性又可分為技術管理脆弱性和組織管理脆弱性兩方面。
(2)脆弱性賦值方法
根據脆弱性對資產的暴露程度(指被威脅利用后資產的損失程度),采用等級方式可對已經分類并識別的脆弱性進行賦值。如果脆弱性被威脅利用將對資產造成完全損害,則為最高等級,共分五級:“很高、高、中等、低、很低”,相應的值為:“5、4、3、2、1”。
脆弱性值(已有控制措施仍存在的脆弱性)也可稱為暴露等級,將暴露等級“5、4、3、2、1”可轉化為對應的暴露系數:100%、80%、60%、40%、20%,再將“脆弱性”與“資產重要度等級”聯系,計算出如果脆弱性被威脅利用后發生安全事故的影響等級。
影響等級=暴露系數×資產等級重要度
4 已有控制措施識別方法
(1)識別方法
在識別脆弱性的同時應對已經采取的安全措施進行確認,然后確定安全事件發生的容易度。容易度描述的是在采取安全控制措施后威脅利用脆弱性仍可能發生安全事故的容易情況,也就是威脅的五個等級:“很高、高、中等、低、很低”,相應的取值為:“5、4、3、2、1”,“5”為最容易發生安全事故。
同時安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與已有控制措施有關,評估人員可以根據對系統的調查分析直接給在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進行賦值,賦值等級可分為0-5級,
“0”為控制措施基本有效,“5”為控制措施基本無效。
(2)安全事件可能性賦值
安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可用以下公式計算:
發生可能性=發生容易度(即威脅賦值)+控制措施
5 風險計算方法
風險計算方法有很多種,但其必須與資產安全等級、面臨威脅值、脆弱性值、暴露等級值、容易度值、已有控制措施值等有關,計算出風險評估原理圖中的影響等級和發生可能性值。目前一般而言風險計算公式如下:
風險=影響等級×發生可能性
綜上所述,可將信息資產、面臨威脅、可利用脆弱性、暴露、容易度、控制措施、影響、可能性、風險值構成表2,最終計算出風險值。下表以某數字檔案館為例,其主要分為館內檔案管理系統和電子文件中心,評估資產以子系統作為分類和賦值為起點,并只以部分威脅、脆弱性列出并計算風險。
上表中暴露等級值體現了脆弱性,容易度體現了威脅,以表2第一行為例計算檔案管理系統數據泄密的風險值,過程如下:
影響等級=暴露系數×資產等級重要度=(3/5)*5=3
可能性=容易度(威脅值)+控制措施值=3+3=6
風險=影響等級×可能性=3×6=18
篇2
李博
.神華福能發電有限責任公司 福建泉州 362712
摘 要:本文將功能安全國際標準引入到國產百萬火電機組的安全研究,通過危險與可操作性(HAZOP)分析和安全完整性等級(SIL)評估的方法,找出儀表安全系統中存在的風險,確定風險等級,進而找出降低風險等級的方法和對策,把風險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不僅為發電機組的順利投產和安全運行提供重要參考依據,同時首次將功能安全評估引入到國產百萬火電機組應用實踐,值得行業內推廣借鑒。
關鍵詞:功能安全;國產百萬機組;HAZOP分析;SIL評估
0.引言
2000年,國際電工委員會了功能安全國際標準IEC 61508,成為系統解決安全問題的標準,也是國際各領域通行的功能安全基礎標準。在歐美發達國家,已廣泛采用功能安全標準,并在各領域開展功能安全評估,我國剛剛起步,并引進并推廣。而我國目前尚無專業的功能安全評估機構,一些大型企業內部已經開始嘗試功能安全評估,但只局限于對過程風險分析和硬件安全完整性等級計算[8]。一些研究機構已經開始功能安全評估的實踐,但不夠全面。功能安全是系統地辨識風險,將風險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其特點是把風險作為度量危險的指標[4],并防止安全相關系統或設備功能失效所導致的危險。
某超超臨界2×1000MW燃煤發電機組的三大主機均為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生產,在機組基建期,對汽輪機緊急跳閘系統(ETS)進行HAZOP分析和SIL評估。首次將功能安全評估引入到國產百萬火電機組的應用實踐中,從汽輪機設計、工藝、設施、管理、規程等方面中存在的潛在危險;針對泄漏、火災、爆炸、誤操作等典型危險事件,辨識預防或保護措施;判斷汽輪機保護措施及當前發生頻率下的安全保護水平,找出風險,分析各類保護措施的有效性。
1.HAZOP分析
1.1方法概述
HAZOP(HAZard and OPerability study)是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的簡稱,是針對系統與操作性問題,辨識其對人員、設備的潛在性風險,保證操作有效性的一套結構化、系統性的分析方法。其目的在于:
(1)系統、詳細地對工藝、設施、管理、規程進行檢查,識別存在的設計缺陷、設備故障、操作過程中的人員失誤等可能帶來的安全影響。
(2)列出偏離正常狀態的偏差、導致偏差的原因、可能出現的后果,以及針對這些偏差現有的安全措施。
(3)評估現有工程、程序上存在問題的嚴重性和現有安全設施的充分性,增加安全設施。
1.2節點劃分及偏差辨識
根據汽輪機 ETS 系統的設施和工藝設計,HAZOP分析內容包括流程本身及其涉的設備設施,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偏差或操作缺陷。將相關的工藝流程及設備劃分成油系統、主蒸汽系統、再熱蒸汽系統、汽輪機本體、EH油系統等共10個節點。
為每個節點確定需要考慮的參數,如油系統考慮的參數包括:壓力、油溫、油箱液位等;列出可能導致工藝偏離于正常參數的偏差,評估節點范圍內導致偏差的原因。
1.3 HAZOP分析成果
根據圖紙、規程及現場調研,應用HAZOP方法對工藝、設備等方面開展風險分析,對問題的嚴重性和現有安全保護措施的完整性進行評估,給出增加或改進安全措施的建議。發現中高風險點23處,低風險點12處,提出共計36項建議,并確定相應的風險等級評價。
篇3
開展海冰災害風險評估和區劃,有助于指導結冰海區沿岸各級政府制定和優化海冰防災減災決策,以最大限度地減輕海冰災害造成的損失。本研究選取冰厚、密集度及冰期和各類承災體密度、規模等作為評估指標,將河北省沿??h級行政區所轄海域作為基本評估單元,利用權重分析等方法,對河北省的海冰災害風險進行綜合評估。在此基礎上,結合海冰防災減災的實際需求對河北省的海冰災害風險進行空間區域的等級劃分,并繪制風險等級分布圖。所得結果較為真實地揭示了海冰災害風險在河北省所轄海域的分布狀況,可為河北省的海冰災害風險管理等提供依據。
關鍵詞:
河北?。缓1鶠暮?;致災因子;權重分析;風險評估和區劃;冰情;承災體
河北省所轄海域每年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結冰現象[1]。海冰對海上交通運輸、海洋(岸)工程設施、海水養殖以及漁業生產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2],并會造成損失。其中,僅2009—2010年冬季,河北省因海冰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高達1.55億元[3]。因此,海冰災害是河北省的主要海洋災害之一。多年來,河北省及沿海地區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海冰防災減災工作,采取各種措施預防和減輕海冰災害造成的損失,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缺乏科學有效的海冰災害風險評估和區劃成果作為依據,不僅影響了防災減災效果,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災害應對成本的增加和行政資源的浪費。因此,要使海冰防災減災工作科學、有效,必須對海冰災害風險進行評估和區劃。包括海冰災害在內的自然災害風險評估目前尚無成熟的技術方法[4]。本研究從河北省所轄海域歷年冰情監測資料和承災體(即涉海經濟社會活動,下同)實際狀況出發,通過建立海冰災害致災因子指標體系,利用權重分析等方法,對河北省所轄海域的海冰災害風險進行綜合評估和區劃,得到較為符合河北省海冰防災減災實際需求的評估和區劃結果。
1資料來源與時限
本研究所用資料包括冰情和承災體兩大類。冰情資料主要為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歷年對河北省所轄海域進行的海冰監測數據;承災體資料則由河北省各級海洋主管部門提供,資料截止時間為2011年末。
2評估和區劃方法
2、1評估指標和評估單元選取根據渤海海冰災害特點[5],結合海冰災害孕災環境[6]和致災原因[7]分析,其致災因子基本為冰情和承災體。因此,河北省海冰災害風險評估指標主要選取冰情和承災體兩類因子。冰情因子確定為冰厚、冰期和密集度;承災體則確定為交通運輸、海水養殖、海洋(岸)工程和有人居住島嶼?;驹u估單元確定為縣級行政區所轄海域。河北省沿海地區所轄縣級行政區(自北向南)依次為秦皇島市的山海關區、海港區、北戴河區、撫寧縣、昌黎縣,唐山市的樂亭縣、唐??h、灤南縣、豐南區和滄州市的黃驊市、海興縣等共計11個縣(縣級市、區)。由于個別行政區的評估指標值難以獲取,將縣級評估單元作了適當調整。(自北向南)依次為秦皇島市區(包括山海關區、海港區、北戴河區)、撫寧縣、昌黎縣;唐山市樂亭縣、曹妃甸區(包括唐??h、灤南縣、豐南區)和滄州市渤海新區(包括黃驊市、海興縣)??紤]到河北省沿海大型港口的年均吞吐量均在億噸以上且港口地位普遍較高,將大型港口作為獨立單元進行評估,(自北向南)依次為秦皇島港、唐山港京唐港區、唐山港曹妃甸港區和黃驊港等共4個基本評估單元。
2、2致災因子評估指標體系(1)冰情致災因子:選取各評估單元多年平均嚴重冰期、海冰厚度和密集度作為冰情致災因子[8],并分別劃分為5個等級,以確定其在海冰災害風險中的影響大小,建立冰情致災因子評估指標體系(表1)。若同一評估單元出現不同等級的冰情致災因子,則選取其影響等級最高者。(2)承災體致災因子:將各評估單元承災體分為交通運輸、海水養殖、海洋(岸)工程(包括核電廠等)以及有人居住島嶼等4大類,并將其作為評估指標,然后對各類承災體按其規模大小確定其風險影響等級,每個指標按4個等級劃分(表2)。若同一評估單元出現不同承災體,則選取其風險影響等級最高者。將表1給出的冰情致災因子影響等級和表2給出的承災體風險影響因子影響等級作為評估指標,分別確定兩類因子不同等級評估指標的自重權數和系數,計算出各自的等級權數,形成海冰災害風險綜合評估體系,見表3。
2、3風險評估值確定各評估單元的海冰災害風險評估值(犚),根據其冰情致災因子和承災體綜合影響兩類指標,按表3給出的不同代碼進行組合并且相乘,其乘積(綜合權數值)即為海冰災害風險評估值(犚。根據冰情與承災體指標值,按表1至表3以及式(1)計算出的各個評估單元的海冰災害風險綜合評估值(犚)見表4和表5。
2、險等級劃分目前,我國尚無劃分自然災害風險等級的國家標準。根據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結合河北省海冰災害風險管理工作現狀,本文將海冰災害風險按照高風險(Ⅰ級)、較高風險(Ⅱ級)、較低風險(Ⅲ級)和低風險(Ⅳ級)4個等級進行劃分。具體劃分標準見表6。
3結果與分析
3、1海冰災害風險等級劃分將表4和表5所列各個評估單元的風險評估值,按表6給出的劃分標準確定各個評估單元的海冰災害風險等級,結果見表7和表8。
3、2風險等級調整由于各個評估單元的承災體屬性以及海冰防災減災需求不同,其最終風險等級應結合典型歷史災害狀況和防災減災的具體要求綜合確定??紤]到渤海新區附近海域冰厚,密集度高,且有嚴重堆積現象,對經濟社會活動影響相對較重,因此在縣級評估單元中將渤海新區的風險等級Ⅱ級上調為Ⅰ級;由于黃驊港海域海冰密集度較高,港口航道兩側修建有大型防浪堤,航道內的浮冰不易向外海漂移,易出現海冰堆積現象,冰情對來往船只的影響明顯。同時,黃驊港不僅是河北省沿海的區域性重要港口,也是我國的主要能源輸出港之一,因此將黃驊港的風險等級Ⅲ級上調為Ⅱ級。
3、3風險等級分布及分析根據調整后的最終風險等級可知河北省海冰災害風險等級分布情況。河北省海冰災害風險等級最高的評估單元分別是渤海新區和秦皇島港。渤海新區主要受冰情指標較高影響,秦皇島港則主要與承災體指標較高有關。
4結論與討論
(1)通過建立冰情和承災體致災因子指標體系,利用權重分析等方法對海冰災害風險進行綜合評估,并據此對海冰災害風險進行等級劃分,較為科學、合理與可行[9]。(2)所得到的區劃結果比較真實地揭示了海冰災害在河北省所轄海域的分布狀況,可以滿足河北省當前海冰防災減災的實際需要,也可為河北省海洋經濟建設布局、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及規劃等提供依據。(3)應當指出,將評估單元確定為縣級行政區所轄海域,雖然為各類指標值尤其是承災體指標值的獲取提供了便利,但容易出現因各自所轄海域面積和海岸線差別較大而導致的評估結果偏離實際。這種不足應當結合海冰防災減災以及典型海冰災害案例分析等予以適當調整。
參考文獻
[1]王相玉,袁本坤,商杰,等.渤黃海海冰災害與防御對策[J].海岸工程,2011,30(4):46-55.
[2]白珊,劉欽政,李海,等.渤海的海冰[J].海洋預報,1999,16(3):1-9.
[3]孫劭,蘇潔,史培軍.2010年渤海海冰災害特征分析[J].自然災害學報,2011,20(6):87-93.
[4]高慶華,馬宗晉,張成業,等.自然災害評估[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205-207.
[5]張方儉,費立淑.我國的海冰災害及其防御[J].海洋通報,1994,13(5):75-83.
[6]丁德文等.工程海冰學概論[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210-213.
[7]李志軍.渤海海冰災害和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J].海洋預報,2010,27(1):8-12.
[8]袁本坤,郭可彩,王相玉,等.我國單因子海冰災害指標體系及海冰災害等級劃分方法初步探討[J].海洋預報,2013,30(1):65-70.
篇4
崔建文
甘肅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甘肅 730030
摘要:公路隧道在施工過程中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因素,施工安全風險高,極易引發各種安全事故,造成大量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害。而在公路隧道施工過
程中開展安全風險管理工作,有利于隧道項目決策科學化、合理化,增強施工單位在施工前的預防能力、施工中的控制能力及事故發生后的應對處理能力,本
文的主要目的是針對隧道工程項目施工過程中的安全問題,探討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風險管理方法。
關鍵詞:公路隧道施工、安全風險管理
1、前言
隧道施工中各類安全事故的發生已經給人們帶來了慘痛的教訓,同時,
隧道施工的安全問題也一直備受有關部門及專家學者的關注,在施工現場
更是做為項目管理的核心工作來抓。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引入風險管理理論,
可提高隧道工程項目防御風險的能力,進而確保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進度、
質量等目標的實現。因此,加強隧道施工的風險管理,根據隧道施工特點
建立一整套可行的風險管理體系,己經成為了隧道施工中的當務之急。
2、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風險管理
2.1 隧道工程風險管理定義
在隧道施工中,風險是指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其損失的組合。事故,
是指在工程施工中可能造成的人員傷亡、傷害、職業病、設備或財產損失、
環境影響、經濟損失等不利事件。損失,是指工程建設中任何潛在的或外
在的負面影響或不利的后果,包括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環境影響、社會
影響等。
隧道工程施工風險管理是指工程施工參與各方通過風險計劃、風險識
別、風險估計、風險評價、風險處理及風險監控等,優化組合各種風險管
理技術,對工程實施有效的風險控制和妥善的跟蹤處理,以減少風險的影
響,達到以較低合理的成本獲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行為。
2.2 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風險發生機理
隧道工程與其他建設工程相比,具有施工隱蔽性、技術復雜性、地質
條件和圍巖級別的不確定性等突出特點,從而加大了施工的難度和風險。
總體來說,隧道工程的主要風險因素包括不良地質條件及周邊環境的復雜
性導致的自然風險和環境風險,施工中的不合理的設計方案及施工工藝、
機械設備碰撞、施工用電及通風降塵設施不完善等引起的施工風險,工程
決策、管理和組織方案的隨意性引起的管理風險等。其發生的機理,是在
隧道施工各個階段,一個或多個致險因素實質性發生,單獨作用或共同作
用于作業面或其它承險體,進而發生安全事故。
2.2.1 風險等級標準
根據安全事故可能發生的概率和造成后果的嚴重程序,安全風險一般
分為極高、高度、中度和低度四個等級(表2.1)。
表2.1 風險等級標準表
后果等級 輕微 較大 嚴重 很嚴重 災難性
概率等級 1 2 3 4 5
很可能(5 級) 大于0.3 高度 高度 極高 極高 極高
可能(4 級) 0.3-0.03 中度 高度 高度 極高 極高
偶然(3 級) 0.003-0.03 中度 中度 高度 高度 極高
不可能(2 級) 0.0003-0.003 低度 中度 中度 高度 高度
很不可能(1 極) 小于0.0003 低度 低度 中度 中度 高度
2.2.2 風險接受標準
根據上表風險等級標準的劃分,在隧道項目施工中將四個等級的標準
界定一定的接受標準(表2.2),并制定對應的處理措施。
表2.2 風險接受標準表
風險等級 接受標準 處理措施
低度 可忽略 此類風險較小,無需采取風險處理措施及監測
中度 可接受 此類風險次之,不需采取風險處理措施,但需予以監測
高度 不期望 此類風險較大,必須采取風險處理措施降低風險并加強監測,且滿足降低風險的成本不高于風險發生后的損失
極高 不可接受 此類風險最大,必須高度重視并規避,否則要不惜一切代價將風險降低到不期望的程度
2.3 隧道工程施工階段安全風險管理基本流程
隧道工程施工階段安全風險管理內容及過程主要包括:風險識別、風
險評估、風險應對及風險控制四個方面。隧道工程施工因內外環境、目標
變化及實施過程中不斷受到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所以隧道施工風險管理應
是實時、連續、動態的過程。
例如某公路隧道長2500 米,其中V 級圍巖占70%以上,無瓦斯,無
涌水,為單洞雙車道隧道,洞口形式為水平洞,洞口存在偏壓,有淺埋段,
進洞較困難。本文以該例為模型進行基本流程說明。
2.3.1 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就是明確目標,逐條找到有哪些因素可能會對項目產生損失,
這也是風險管理的前提和基礎。識別過程包括確定風險目標、明確與風險
相關的最重要參與者、收集資料、風險形勢估計、識別潛在風險因素、編
制風險識別報告等。通過風險源識別,得出單個主要因素及多個相關因素
組成的集合,利用重點分析法及層次分析法劃分所有因素的層次,形成系
統的風險因素對照表。
在采用新奧法設計的公路隧道工程施工中,一是側重于對塌方、突水、
突泥、巖爆、瓦斯、大變形、洞口穩定性等典型風險進行識別;二是結合
施工中采用的施工工藝及相關施工經驗,對爆破器材、火工用品、臨時用
電、機械傷害、高空作業、排水措施、洞內粉塵及有毒有害氣體等風險進
行識別;三是結合超前地質預報及監控量測,對支護體系穩定性、設計剛
度,開挖方式、開挖進尺、掌子面前方潛在風險、圍巖突變、預留變形量
等風險進行識別,最后建立詳細的危險源清單,如表2.3。
表2.3 某公路隧道工程安全風險源清單(簡化)
風險源 判斷標準
洞口作業 仰坡陡峭、穩定性差;邊坡坡體破碎,有偏壓,容易產生塌方;淺埋段長。
洞內運輸 機械碰撞、人員機械傷害等因素。
鉆爆作業 圍巖均為IV、V 級圍巖,洞身穿越斷層破碎帶,通報變形大,易發生坍塌事故?;鸸び闷繁9芑蚴褂貌划斠自斐杀ㄊ鹿?,后果嚴重。
初期支護 施工內容多,工藝較為復雜,立架時有高空墜落、物體打擊、觸電和機械傷害,噴射混凝土時發生觸電、眼睛或耳朵傷害及機械傷害。
二次襯砌 存在人員高空墜落、高空落物、車輛傷害及觸電等。
其它 壓力容器、管道易出現的問題。
2.3.2 風險評估
(1)風險評估組成內容
隧道施工風險評估由風險估計和風險評價兩部分組成。風險估計是對
隧道施工各個階段的風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事件大小、預期后果及影響
市政橋梁
2016.16
基層建設
184
范圍進行估計,為分析整個工程項目風險或某一類風險提供基礎,并為確
定風險應對措施和實施風險監控提供依據。風險評價是對隧道施工風險因
素影響進行匯總統計及綜合分析,估算各風險發生的概率及損失大小,從
而找到該項目的關鍵風險,確定項目的整體風險水平。
(2)風險評估的程序
首先是收集整理與隧道工程相關的各類基礎資料,包括工程背景、施
工圖設計文件、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安全施工專項方案等資料;其次對
工程進行總體風險評估,對進洞及洞口段、IV 級以上隧道圍巖等高度風險
等級的工程進行專項風險評估;最后,根據評估完成評估報告,確定隧道
工程總體風險等級,并對重大風險因素進行明確,制定主要風險點控制措
施及相應工程的專項施工方案。對于由公司組織,施工項目部初步建立的
評估報告,要組織專家小組進行評審,對風險等級及風險應對措施提出指
導性意見,修改完成后,由相關負責人員簽字批準后實施。
(3)隧道施工安全總體風險評估方法
本文舉例中某隧道工程總體風險等級評估體系及評分方法如表2.4。
表2.4 某公路隧道工程總體風險評估表
評估指標 實際情況 應取分值
圍巖狀況 V 級以上圍巖占全長70% 3
瓦斯含量 無 0
地質G
富水情況 無 0
開挖斷面A 中斷面(單洞雙車道) 2
隧道長度L 長隧道2500m(1000m-3000m) 3
進洞形式S 水平洞(無豎井、斜井) 1
洞口特征C 進口施工困難 2
該隧道施工安全總體風險大小計算如下:
R=G(A+L+S+C)=3(2+3+1+2)=27
參考隧道工程安全總體風險分級標準:0-6 分等級Ⅰ(低度風險);7-13
分等級Ⅱ(中度風險);14-21 分等級Ⅲ(高度風險);22 分及以上等級Ⅳ
(極高風險)。本隧道總體評分27 分,總體風險屬于極高風險。
2.3.3 風險應對
隧道施工風險應對是指在風險發生前,針對確定的各類風險因素制訂
控制措施并執行落實,以消除、減輕、規避、緩解風險。根據實例中識別
及評估后的風險源,制定應對措施,見表2.5。
表2.5 某公路隧道工程安全風險應對措施
項目 風險源 風險應對
洞口作業 仰坡陡峭、穩定性差;邊坡坡體破碎,有偏壓,容易產生塌方;
淺埋段長。
進洞前完成邊仰坡防護及截排水,規范施作套拱、明洞及管棚,做好監控
量測。
洞內運輸 機械碰撞、人員機械傷害等因素。 加強機械操作人員安全教育,控制車速,及時檢修保持車況良好。
鉆爆作業 洞身穿越斷層破碎帶,通報變形大,易發生坍塌事故?;鸸び?/p>
品保管或使用不當易造成爆炸事故,后果嚴重。
短進尺、弱爆破、強支護、早封閉、勤量測;嚴格遵守火工品存放、運輸、
使用程序及制度。
初期支護 施工內容多,工藝較為復雜,立架時有高空墜落、物體打擊、
觸電和機械傷害,噴射混凝土時發生觸電、眼睛或耳朵傷害及
機械傷害。
加強安全教育及交底,提高作業人員自我保護意識;配置并落實勞動保護
用品使用情況;改進施工工藝及操作方法;人員集中、危險性高的工作面
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
二次襯砌 存在人員高空墜落、高空落物、車輛傷害及觸電等。 加強二襯臺車、防水板臺車等設施的護欄設置,加強作業面管理。
其它 壓力容器、管道易出現的問題。 接受特種設備主管部門的監督驗收,設置專人管理壓力容器相關設備。
2.3.4 風險監控
風險監控是指在風險管理流程的運行過程中,對風險的發展與變化情
況進行全程監督,并根據需要進行應對策略的調整,必要時重新進行風險
識別及評價。風險監控主要是通過對風險識別、評估、應對等全過程的監
視和控制,全面跟蹤并評價風險處理活動的執行情況,從而保證風險管理
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風險監控的目標主要是及時識別風險、避免風險事件的發生、消除事
件發生后引起的消極后果、吸取經驗教訓并持續改進。對于已經識別出的
風險,監控并督促相關部門或人員認真執行風險應對計劃;對于新的還未
進行識別的風險,如果當前風險已經發生且產生了負面影響,則按應急措
施積極處理,如果當前風險尚未發生,則重新啟動識別、評估及應對流程。
3、隧道施工中安全風險管理措施
3.1 完善制度建設
3.1.1 成立風險管理組織機構
隧道建設過程中,為了對風險進行更好的管理控制,應建立風險管理
組織機構。風險管理組織結構可以釆用管理層、實施層垂直式管理,專業
機構進行輔助的組織架構模式。風險管理小組管理層由項目經理任負責人,
由項目總工及各部門、各施工處負責人組成;實施層以施工處劃分,具體
成員包括施工處的技術人員、安全人員及作業人員。
3.1.2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體系
在隧道施工過程中通過有組織、有計劃的管理活動的實施,可以對危
險源進行有效的控制,能最大程度的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因此,應該結
合工程實際建立安全管理體系,編制安全計劃和施工作業安全操作規程,
落實“一崗雙責”及安全生產責任制,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及措施,嚴格按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運行。
篇5
關鍵詞:長輸天然氣管道;風險評估;失效可能性;失效后果
風險值長輸天然氣管道,在運行一定時間后,都可能發生因腐蝕、第三方破壞、設備及操作、本體安全等因素造成的泄露或破裂事故。天然氣具有易燃、易爆特點,發生事故后嚴重影響著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和生命財產安全[1]。盡管使用單位在設計、安裝及運行維護期間采取各種方法防止事故的發生,但由于管線敷設環境的特殊性,一般的措施難以確保天然氣管線的長期安全運行。然而,風險評估技術,作為埋地管道完整性管理的核心,其通過對管線的潛在危險源識別和失效后果分析,得出風險值,將風險進行量化,得出不同的風險等級,從而有針對性的制定出風險防控措施。該方法能夠合理運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條件,達到有效降低風險的目的[2]。目前,半定量的風險評估方法是我國使用較為普遍的風險評估方法。國內現行有效的針對埋地管道的半定量風險評估標準有兩個,分別是GB/T27512-2011《埋地鋼質管道風險評估方法》和SY/T6891.1-2012《油氣管道風險評價方法第一部分:半定量評價法》。這兩個標準均是以誘發管道事故的各種風險因素為依據,以影響因素發展成危險事故的可能性為條件,以事故造成的綜合損失為考量指標,依據細則對管線的各區段進行評價,以風險值的大小來對管線不同區段的風險等級作出綜合評價,然而兩者在管段劃分原則、失效后果和失效可能性的評分體系、風險值計算、風險等級劃分等方面又各有特點[3]。本文主要依據GB/T27512-2011對待檢管道進行評估。
1待檢管線基本情況
某長輸天然氣管線長度104005m,設計壓力4.0MPa,設計溫度常溫,級別為GA2,投用日期2004年6月,設計規范為GB50251-2003、SY/T0015-1998、SY/T0019-1997,驗收規范為SY0401-1998、SY/T4079-1995、SY/T0019-1997,詳細參數如表1。沿途經過了戈壁灘、公路、河流、農田、鄉村、城鎮等,部分地區車流量和人流量較大。審查資料發現,使用單位有專職部門和人員進行管線的巡檢,但安全管理制度不太完善,未提供壓力管道安全管理人員、巡檢人員上崗證,管線無使用登記證、監督檢驗報告,未提供年度檢查報告,管線運行維護記錄不齊全,對管線沿線公眾教育不夠。
2半定量風險評估方法
GB/T27512-2011主要依據風險評估的基本原理,首先對待檢管線進行區段劃分,從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兩方面綜合評估埋地管道在實際使用工況和環境條件下的風險程度,是一種基于專家打分的半定量風險評估方法,以風險值的大小對管線各區段作出綜合評價。管道風險值(R)=失效可能性得分(S)×失效后果得分(C)。
2.1失效可能性的評分方法
待檢管線屬于在役階段,故本文采用在役埋地鋼質管道基本模型進行失效可能性評分。輸氣管道在役階段失效可能性評分從第三方破壞得分(S1)、腐蝕得分(S2)、設備(裝置)及人員操作得分(S3)、管道本體安全得分(S4)四個方面進行評價。失效可能性得分S=100-(0.25S1+0.25S2+S3+S4)。第三方破壞主要影響因素有地面活動水平、埋深、占壓、地面裝置及保護措施、公眾對管道的保護意識、用戶對公眾宣傳情況、巡線、管道標識等;腐蝕由大氣腐蝕、內腐蝕、土壤腐蝕組成;設備(裝置)及人員操作因子主要包括設備(裝置)功能及安全質量、設備(裝置)的維護保養、設備(裝置)的操作、人員培訓考核、安全管理制度等構成;管道本體安全主要涉及設計、制造、施工及地質條件等相關內容。
2.2失效后果的評分方法
在役階段埋地鋼質管道失效后果評分,主要涉及介質的短期危害性、介質的最大泄露量、介質的擴散性、人口密度、沿線環境、泄露原因和供應中斷對下游用戶影響七個方面,依據管線相關實際情況進行逐項半定量評分,失效后果得分為每個方面的得分之和。
3實例分析
本次評價依據檢測結果、人口密度、環境狀況等對管線進行區段劃分,共分為3段,結果如表2。
3.1失效可能性的評分
依據失效可能性評分方法,依次從第三方破壞得分(S1)、腐蝕得分(S2)、設備(裝置)及人員操作得分(S3)、管道本體安全得分(S4)四個方面進行評分,具體賦分參照GB/T27512-2011附錄D。3.1.1第三方破壞(S1)評分如上所述,第三方破壞由不同的影響因素構成,各個因素得分總和才是第三方破壞總得分,如表3所示。3.1.2腐蝕(S2)評分在役輸氣管線腐蝕得分由大氣腐蝕、內腐蝕、土壤腐蝕三部分組成,腐蝕得分為三部分評分之和,如表4所示。3.1.3設備(裝置)及操作(S3)的評分輸氣管道設備(裝置)及操作(S3)的得分由設備(裝置)功能及安全質量、維護保養、操作、人員培訓與考核、安全管理制度、防錯裝置6部分組成,總得分為6部分得分之和,如表5所示。3.1.4管道本質安全質量(S4)的評分由上節可知,管道本質安全質量包括設計施工控制、檢測及評價、自然災害及防范措施和其他4部分,具體評分如表6所示。因此,該長輸天然氣管線在用階段失效可能性評估結果如表7所示,從失效可能性評分表可知:1)三區段第三方破壞的得分分別為60.5、50.5、35,此得分主要是由于沿線人口密度、建設活動、敷設區域的環境不同引起的;2)三區段腐蝕的得分為55.5、55、61,得分不同,主要是敷設環境不同;3)三區段設備(裝置)及操作得分均為56,說明管道按同一模式進行管理;4)三區段本體安全得分為65.5、68.5、68,得分不同,主要是敷設環境、是否處在地震帶等不同。
3.2失效后果計算
失效后果評分模型,從介質的短期危害性、介質的最大泄漏量、介質的擴散性、人口密度、沿線環境、泄漏原因和供應中斷對下游用戶影響7個方面對在役埋地鋼質管道失效后果進行半定量評分。失效后果得分為每個方面的得分之和,每個方面得分又為其下設的各子評分項之和。各區段失效后果的評價結果如表7所示。3.3風險值計算及風險等級劃分由上述可知,管道風險值(R)=失效可能性得分(S)×失效后果得分(C)。3.3.1依據GB/T27512-2011,風險絕對等級劃分如下:(1)低風險絕對等級:[0,3600];(2)中等風險絕對等級:[3600,7800];(3)較高風險等級:[7800,12600];(4)高風險絕對等級:[12600,15000]。3.3.2假設該條埋地管道風險最低得分為Min,最高得分為Max,則風險相對等級劃分如下:(1)低風險相對等級:R∈[Min,Min+(Max-Min)×6/25];(2)中等風險相對等級:R∈[Min+(Max-Min)×6/25,Min+(Max-Min)×13/25];(3)較高風險相對等級:R∈[Min+(Max-Min)×13/25,Min+(Max-Min)×21/25];(4)高風險相對等級:R∈[Min+(Max-Min)×21/25,Max]。可知,所評價待檢管線各區段的風險值計算結果如表8所示。
4結論
根據上述風險評估結果,可見,所評價管線的風險絕對等級為低、中、中,風險相對等級為低、中、高。失效可能性方面,整體得分中等。沿線地面活動的影響、管道局部埋深不足、管道局部占壓、公眾教育、公眾保護意識、地面裝置狀況是第三方破壞的主要因素;敷設環境、是否定期檢測及維護,是管道腐蝕、本體安全的主要因素;該管道裝置較簡單且為統一管理,使得設備(裝置)及操作得分相同。失效后果方面,管線失效后經濟損失較大,失效后果得分主要來源于人員傷亡的財產損失及停氣造成的民生和社會影響等。通過對風險的分析,結合現場檢驗檢測,提出如下建議:通過提高管理水平;進一步完善安全操作及維護保養規程;加強管道沿線公眾教育以提高公眾對管道的保護意識;對三樁一牌進行明確標識;解決管道占壓問題;定期進行檢驗(包括年度檢查);加強專業人員培訓及日常巡線;對已損壞及失效的測試樁進行修理并定期維護及檢測;定期進行外防腐層非開挖檢測及氣體泄漏檢測等。希望借助這些措施,能夠達到減少失效可能性,進一步降低管道風險等級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何吉民,李艷紅,等.埋地燃氣管道的風險評估技術[J].煤氣與動力,2005,25(11):10-11.
[2]王磊,李佳木,張皋.淺析埋地長輸管道風險評估[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5,(23、24):37-38.
篇6
關鍵詞:國庫資金;風險評估
中圖分類號:F830.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4(2)-0093-04
一、構建國庫資金風險評估體系
風險評估通常分為三個階段:風險識別,結合工作實際正確識別并界定風險點;風險估定,評估風險概率和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風險管理,控制與管理風險。
(一)風險識別
風險評估是以識別風險達到管理和控制風險的目的,因此,風險評估的首要階段即對各種國庫資金風險進行識別和定義,將引起國庫資金風險的復雜成因劃分為簡單的、易識別的基本單元,認識風險的來源和所在,從而抓住主要因素。
首先,根據層次分析的決策方法,圍繞可能產生國庫資金風險的形式,建立一個由上而下(目標層準則層措施層)的遞階層次結構,劃分評估模型指標,對國庫資金風險進行識別與分析。其中,準則層是一般性評價指標,即一級指標。措施層為更加細化的評價指標,即二級指標。本模型中,依據《國庫資金風險管理辦法》,按照國庫業務處理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資金風險按表現形式分為以下四類一級指標:1、管理風險,因制度建設或管理手段不到位,監管不力,而導致國庫制度及規定的執行出現偏差,造成資金風險的可能性;2、操作風險,因業務素質差異或過失等原因,國庫人員在從事國庫業務過程中操作不合規導致風險的可能性;3、系統風險,計算機軟硬件設備應用與維護狀況、網絡通信的安全等給國庫資金清算匯劃帶來的風險;4、道德風險,國庫人員因違背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或未能達到應有的職業素養,所形成的潛在危害。四類風險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層次結構模型如圖1所示。
其次,層次分析法需要構造判斷矩陣來評價指標的重要程度,一般通過一定數量專家對各指標重要性進行打分,然后取平均分數構造判斷矩陣。但限于客觀條件所制,本文未通過專家問卷調查形式來確定指標權重,而是通過對8例國庫案件中資金損失的原因分析,結合日常國庫業務活動經驗,根據每類風險的危害程度、影響程度、風險概率和可控程度,確定一級指標權重分別為:管理風險指標占40%,操作風險指標占30%分,系統風險指標占20%,道德風險指標占10%。
在建立了國庫資金風險因素層次結構模型的基礎上,運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各因素的風險度行進量化計算,目的是為了得到國庫資金風險評估的最終評估結果。
(二)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的方法可以分為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法三種類型。定性法主要依據研究者的知識、經驗、歷史教訓、政策走向及特殊事例等非量化資料對風險狀況做出判斷過程,定量法則運用數量指標來對風險進行評估。只依賴定性法或定量法都不能對事實進行全面描述,定性的方法過于模糊,而定量的方法又太嚴格,因此需要在定性和定量的數據基礎之上結合這兩種方法計算風險,全面分析當前國庫安全狀況與評估預期安全需求之間的差距,從而科學確定風險等級和安全防范措施。
1、定性和定量相結合評估國庫資金風險。首先,賦予四類風險定性、定量指標各100分基礎分值,然后根據風險成因及影響程度賦予各自項下指標合理的分值比重,計算出綜合加權風險值,最后根據綜合加權風險值評定風險等級。
(1)定性分析,質化風險。依據日常工作經驗對控制風險要素指標進行判定和評分。通過定性分析,可以了解和掌握國庫資金風險的控制情況。首先,要根據風險控制設計四種風險類型各自的評分標準。以“管理風險”為例,本文依據《國庫會計管理規定》制定“管理風險控制指標評分標準”,見表1。
其中,我們把一類差錯定義為在會計核算中因嚴重違反內控制度并可能導致業務糾紛或資金損失的差錯。主要指受理撥款、退庫、更正等業務簽章與預留印鑒不符;受理偽造、變造憑證入賬;重要會計事項未按規定經會計主管審批而越權操作;在資金匯劃、查詢查復、手工填制憑證、國庫內外對賬和國債兌付銷毀等業務中嚴重違反制度造成重大差錯,其它重大違規操作問題等。二類差錯定義為在會計核算中因賬務處理錯誤造成賬賬、賬實、賬簿、賬表和內外對賬不符;撥款、退庫、更正等資金業務因人為或系統原因發生延誤等。三類差錯定義為因會計核算操作不規范而產生的一般差錯。如漏蓋記賬員章、復核員章、業務章、附件章等;傳票與附件張數、內容不符;憑證要素不全、有誤或更改無簽章;系統日志、總賬、分戶賬、報表等打印不全等。國庫根據實際情況計算出操作風險指數并對照評分標準得出相應分值。
(2)概率分布法。定量分析法還可以借鑒保險風險管理中為了有效處置風險而采用的概率分布法,即,估計和計算不確定性事件的概率大小。根據國庫業務處理的不同環節中存在的資金風險,運用概率論的科學方法,用0-1之間的數字來描述國庫資金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或頻率。如果概率為0,則該風險不會發生;如果概率為1,則該風險必然發生。風險的概率越接近1,表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越大,或者說發生的頻率越高,由此估計國庫資金風險的嚴重程度,并為國庫資金風險管理者采取的各項措施提供較準確的數學論證,最終提高風險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2、風險等級評價
(1)建立相應的分級標準。從實際工作分析,并結合國際通行慣例,國庫資金風險可分為綠色、黃色、橙色及紅色四個風險等級。其中:綠色代表國庫資金不存在明顯的風險;黃色代表國庫資金存在一定風險,需要對國庫資金運行的各個環節進行關注;橙色代表國庫資金存在較大風險,需要對國庫資金運行的各個環節進行進一步的檢查與論證,必要時可以對國庫資金運行的某個或多個環節進行進一步改造;紅色代表國庫資金存在明顯的風險隱患,國庫資金運行的各個環節存在極大的風險隱患,需要對國庫資金運行的各個環節進行流程和制度再造。
(2)計算評估結果。通過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后我們得到四類八項國庫資金風險評估分值,將相同風險類型的定性、定量兩項得分加總后乘以該風險類型的指標權重,得出國庫資金四類風險各自的累計分值。最后,通過加權平均法得出國庫資金風險的最終分值。計算公式:
國庫資金風險=管理風險×40%+操作風險×30%+系統風險×20%+道德風險×10%
(3)風險等級評定。國庫資金風險的最終分值參照風險預警值(表2)評定國庫部門風險等級,國庫要將評定結果作為實施風險控制的主要依據。國庫監管人員應當針對評定結果,深入分析國庫資金風險及其成因,并結合各項風險因素的評價和綜合評定的結果,制定有效的風險管理對策。
(三)風險管理
風險評估的目的是為了控制風險。國庫應根據評估結果,按照風險類別和風險等級,深入分析風險成因,有針對性地處置和化解風險。
1、綠色國庫。對風險評價為低風險的國庫,應查找自身存在的薄弱環節, 對此做出相應的調整與整改,進一步開展精細化管理,不斷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同時,在開展業務檢查時要重點關注存在風險的領域。
2、黃色國庫。對于風險等級為“中等”的國庫,要重視自身較為嚴重的風險類型,有針對性地制定化解風險的整體方案,強化管理、認真整改。同時,上級國庫或內審、事后等外部風險監督部門要加強對其非現場分析與現場檢查, 督促其加強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 改善風險狀況。
3、橙色國庫。對風險等級偏高、達到“橙色預警”的國庫,要立即剖析成因,找準問題根源,結合自身實際和風險狀況制定詳細、有效的整改方案,認真予以整改落實。上級國庫和外部風險監督部門需要實地查看存在的問題,輔導整改,檢驗落實。同時,增加其實地業務檢查頻率, 加大現場檢查力度, 督促其加強風險管控,降低風險。
4、紅色國庫。對風險評價為“高風險”的國庫,應立即對自身國庫會計業務進行全面檢查,排查國庫會計處理中的風險點,禁止高風險的業務操作,及時糾正違規行為。上級國庫和外部風險監督部門應責令其盡快整改風險管理狀況,情節嚴重的必要時應調整其管理人員或追究相應法律責任。同時,通過跟蹤輔導、實時監控,關注其國庫資金風險動態,保障國庫工作安全開展。
二、國庫資金風險評估體系的實施效應和需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實施效應
1、評估標準統一,監管更為規范。由于采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估標準,在對不同對象的風險評估中,減少了因檢查者不同而帶來評判尺度不一的因素,有效回避了人為的主觀臆斷,大大提高了評估的公平度。
2、通過系統化和層次化的分析,一方面可以評估國庫資金某一環節的風險水平,另一方面可以綜合預警整個國庫資金風險水平。有利于及時掌握國庫風險狀況,對資金風險從部分到整體進行更加系統和全面的評估,有助于國庫有針對性整頓改進風險疏漏,有側重點地展開業務培訓和思想教育,有的放矢規劃和部署下一步工作。
(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1、本文對國庫資金風險評估體系做了初步探索,而評估體系的完整建立且能夠作為監管工具運用還需要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需要組織國庫權威工作者根據國庫制度體系規定,結合日常業務活動,對各個風險指標進行更具體分類劃分,把握主要因素,做到不漏不多。同時,需要建立一套標準權重體系,研究確定國庫資金風險預警指標標準值,形成一個完整的國庫資金風險評估標準。
2、道德風險的量化問題是國庫資金風險評估的難點之一。道德風險在安全事故發生之前較為隱形,沒有很好的判斷依據。目前,風險評估對道德風險的定量分析從學歷層次、職稱、專業技術水平、思想教育和業務培訓次數等方面評判,定性分析從員工業績考核、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和風險意識、員工是否有違法違規記錄等方面入手,有待進一步研究更加科學、系統的分析方法。
3、國庫資金風險評估如果頻繁進行,雖可及時發現風險,但工作量大;如果評估期過長,又不能及時發現和規避風險。因此,可以研發一個風險評估評級預警系統,通過計算機自動根據實際檢查數值,輸出預警系數,對風險狀況進行部分評定和綜合評級,同時針對不同的風險等級采用相應的防控措施。
參考文獻
[1]屈魁、才大為,國庫資金風險監測評估模型探索[J],金融參考,2008.(7):11-15。
[2]鄒旭、褚秀娟,構建國庫會計風險評估體系的初步設想[J],金融經濟,2012.(11):25-26。
[3]信金花,對國庫資金風險評估與預警機制建設的探討[J],金融會計,2012.(1):51-53。
[4]李家,數據集中下的國庫風險防范[J],金融科技時代,2013,(5):96-97。
[5]曹志定,加強國庫風險控制需多管齊下[J],甘肅金融,2013,(10):66-67。
The Exploration on Building the Risk Assessment System of the State Treasury Funds
YANG Qian
(Shihezi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Shihezi Xinjiang 832000)
篇7
關鍵詞:海中圍堰;風險評估;風險評價
中圖分類號:TU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引言
澳門大學過海隧道西起于澳門大學橫琴校區規劃路,東至澳門路環蓮花海濱大馬路,是為服務于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而新建的專用過海通道。工程的線性為“Z”字型。隧道建筑長度為1.5km,其中隧道全封閉段長度約1km[1]。
為深入了解施工中存在的風險并對風險進行評價,進而規避和減緩風險,減少施工達到風險控制和管理的目的,對澳門大學橫琴校區過海隧道工程分別按照橫琴岸上段、海中圍堰明挖暗埋段和澳門岸上段(包括附屬結構和周邊建筑物、構筑物、管線、道路等環境保護對象)三部分,根據本工程特點,開展施工安全風險評估研究。
1風險評估方法
風險評估是指首先確定衡量風險水平的指標,然后采取科學的方法將辨識出并經分類的風險事件按照其風險量估計的大小予以排序,進而根據給定的風險等級評定準則,對各個風險進行等級劃分的過程。通過風險評估,可根據明確的風險等級,制定相應的風險對策,有針對、有重點地管理好風險。
本文主要采用層次分析法與專家打分法相結合的綜合集成法,不僅利用專家打分法便于操作、能夠充分利用專家系統的優點,而且在風險量估計的基礎上,引入風險指數的概念,利用層次分析法(AHP)中各層次風險權重的排序,在風險發生可能性、風險發生后后果以及風險重要性權重三個方面來衡量風險水平的大小,并對風險重要性權重的排序進行一致性的科學檢驗,彌補了單純專家打分法主觀性較強的缺陷和不足。
2風險源及應對措施
采用綜合集成法對與工程相關的風險事件和風險因素以及風險事件的應對措施進行詳細的分析,限于篇幅,不一一列舉,圖1為橫琴岸上段風險構成框架圖。
圖1橫琴岸上段風險構成框架圖
3風險評估結果
風險等級與風險指數評估說明見表1,工程風險分析結果見圖2。
圖2 工程風險分析柱狀圖
表1 風險等級與風險指數評估表
4 工程風險評價及建議
(1)海中段施工風險>澳門岸上段>橫琴岸上段,
(2)其中施工過程中的旋噴樁止水帷幕和支撐體系風險最大,其次為降水作業和SMW工法樁的施工風險較大,鑒于車站施工可能對其造成不良影響,應給與足夠的關注。
(3)澳門段存在過境施工的影響,同時地下管線非常重要,加強工程背景資料的收集,對施工場地進行詳實踏勘,保證對地質條件及施工環境的充分了解,加強與澳門當地管理部門溝通,滿足當地各項標準及規范要求,提早準備,保證工期及質量,設備材料提早準備,提前安排入場。
(4)海中段圍堰工程施工風險系數較大,后果嚴重,對護岸工程進行沉降監測,對數據進行分析預判;提前制定合理實用的應急方案;提前準備搶險應急物資及設備機械,如沙袋、膨脹水泥、聚氨酯、注漿機等。
篇8
為全面辨識、管控礦井在生產過程中各系統、各環節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險源,將風險控制在隱患形成之前,把可能導致的后果限制在可防、可控范圍之內,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根據榆安委辦發[2018]9號文件(榆林市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加快實施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工作的通知)和米工貿字[2018]38號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制度。
一、總則
安全風險分級管控是指在安全生產過程中,針對各系統、各環節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險源,進行超前辨識、分析評估、分級管控的管理措施。
各單位主要負責人是本單位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工作實施的責任主體,各業務科室是本專業系統的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工作實施的責任主體。
二、“安全風險分級管控”組織機構
(一)成立“風險分級管控”工作領導組:
組
長:礦
長
常務副組長:安全副礦長
副
組
長:總工程師
生產副礦長
機電副礦長
成
員:
生產部部長
安質部部長
動力部部長
調度室主任
通風科科長
培訓科科長
環保科科長
辦公室主任
綜采隊隊長
巷修隊隊長
運輸隊隊長
財務科科長
應急救援科科長
職業病危害防治科科長
領導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安質部。
(二)領導組成員職責
1.礦長是安全風險分級管控第一責任人,對安全風險管控全面負責。
2.安全副礦長負責對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實施的監督、管理、考核。
3.各副礦長具體負責實施分管系統范圍內的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工作。
4.專業副總工程師及業務科室負責具體實施專業系統的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分級、控制管理、公告警示等工作。
5.區隊負責人負責本作業區域和工藝工序的安全風險管控工作。
6.班組長負責本作業區域的安全風險辨識管控,崗位人員負責本崗位的安全風險辨識管控。
(三)辦公室職責
“安全風險分級管控”辦公室負責檢查、督促
“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工作的實施情況,具體職責如下:
1.制定“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工作制度,制定實施方案,明確辨識程序、評估方法、管控措施以及層級責任、考核獎懲等內容。
2.制定安全風險辨識的程序和方法(通過對系統的分析、危險源的調查、危險區域的界定、存在條件及觸發因素的分析、潛在危險性分析)。
3.指導、督促各科室、區(隊)開展“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工作。
4.組織相關人員對全礦“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實施情況進行檢查、考核。
5.承辦上級部門和礦“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工作領導組交辦的其他工作。
三、安全風險分級管控的辨識程序、評估方法
(一)綜合辨識程序
1.年度辨識評估
每年由礦長親自組織,制定年度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工作方案,抽調各系統技術人員和專家,圍繞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環境的不良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等要素,結合我礦生產系統、設備設施、作業場所等部位和環節,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并對辨識出的各類安全風險進行分類梳理,綜合考慮作業場所、受威脅人數、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誘導性原因、致害物、傷害方式等,通過對系統的分析、危險源的調查、危險區域的界定、存在條件及觸發因素的分析、潛在危險性分析,確定安全風險類別。
2.月度辨識評估
每月由各分管副礦長牽頭組織相關業務部門進行一次本專業系統的安全風險辨識及隱患排查,各分管副礦長組織本系統骨干精英,召開本系統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工作會,結合本系統重點區域、重點場所、重點環節以及操作行為、職業健康、環境條件、安全管理等,進行一次專業系統的安全風險辨識。
3.周辨識評估
區隊負責人每周組織本單位人員,對本單位作業區域開展全面的安全風險辨識,由本單位技術主管根據辨識情況編寫作業區域安全風險綜合評估報告,明確辨識的時間和區域、存在的風險和等級、管控措施和建議等內容,做到“誰辨識、誰簽字、誰負責”,存檔備查。
4.日辨識評估
上崗干部、班組長每班交接班前組織本班組崗位員工對重點工序進行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并嚴格按照《班組、崗位安全管控現場檢查考核表》現場監管,全面掌控作業現場班組、崗位人員的風險辨識情況;崗位員工上崗前嚴格按照《安全確認單》對上崗區域內的環境、設備、設施、勞動防護進行安全風險辨識,發現安全風險后及時向當班上崗干部、班組長匯報,若發現存在不符合項應立即處理,處理不了的及時匯報本班班組長及跟班干部,由上崗干部組織人員處理并匯報單位值班室。值班人員在崗位工種值班日志中記錄,本單位處理不了的報礦“安全風險分級管控”辦公室。
(二)專項辨識程序
1.全國其他煤礦發生重特大事故后或礦發生涉險事故、出現重大非傷亡事故隱患,由礦長組織分管副礦長、副總工程師和業務科室、區隊,從汲取事故教訓和消除事故隱患的角度,開展一次針對性的專項辨識,辨識評估結果用于識別之前的安全風險辨識結果及管控措施是否存在漏洞、盲區,指導修訂完善設計方案、作業規程、操作規程、安全技術措施等。
2.新水平、新采(盤)區、新工作面設計前,由總工程師組織相關副總工程師、業務科室,重點對地質條件和隱蔽致災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風險進行一次專項辨識,辨識評估結果用于完善設計方案,指導生產工藝選擇、生產系統布置、設備選型、勞動組織確定等。
3.在生產系統、生產工藝、主要設施設備、隱蔽致災因素等發生重大變化時,由分管副礦長組織相關副總工程師、業務科室、區隊,點對作業環境、生產過程、隱蔽致災因素和設施設備運行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風險進行一次專項評估,辨識評估結果用于指導重新編制或修訂完善作業規程、操作規程。
4.啟封火區、排放瓦斯及石門揭煤等高危作業實施前,新技術、新材料試驗或推廣新應用前的風險辨識,由分管副礦長組織相關副總工程師、業務科室、區隊,重點對作業環境、工程技術、設備設施、現場操作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風險進行一次專項評估,辨識評估結果作為安全技術措施編制依據。
(三)風險辨識評估方法
1.安全風險等級標準
由礦長牽頭組織,在“煤礦安全風險預控”辨識標準的基礎上,依據國家標準、規范以及集團公司煤礦專業委員會確定的重大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分級標準,結合我礦實際,制定安全風險等級評估標準,從高到低,劃分為重大風險、較大風險、一般風險和低風險,分別用紅、橙、黃、藍四種顏色標識。其中:
重大風險:是指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和主要系統損壞的。
較大風險:是指可能造成人員傷害,但不會降低主要系統性能或損壞的。
一般風險:是指不會造成人員傷害,但會降低主要系統性能或損壞的。
低風險:是指不會造成人員傷害和主要系統損壞的。
2.安全風險評估
(1)礦各專業系統每次風險辨識結束后,分別由礦長、各分管副礦長組織,針對各系統安全風險和安全隱患,按照礦制定的安全風險等級評定標準,建立一整套安全風險數據庫、重大安全風險清單、繪制“紅橙黃藍”四色安全風險空間分布圖,匯總造冊。要完善本系統安全風險檔案,明確級別、管理狀況、責任人、管控能力等基本情況,實行“一風險一檔案”,并按照風險等級,用紅、橙、黃、藍等色彩對檔案進行分類管理。對現場辨識出現的不同類別安全風險,必須明確應急處置程序和措施,經評估存在不可控風險的,必須立即停止區域作業或停止設備運行,撤出危險區域人員,督促責任單位制定措施進行整改,整改完畢后再重新進行評估并進行實時監控。
(2)礦各專業系統每次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定級結束后,要組織編寫安全風險綜合評估書,明確辨識的時間和區域、存在的風險和等級、管控措施和建議等內容,做到“誰辨識、誰簽字、誰負責”,存檔備查。
四、安全風險分級管控
1.根據安全風險評估,針對安全風險類型和等級,從高到低,分為“礦、區隊、班組、崗位”四級,逐級分解落實到每級崗位和管理、作業員工身上,確保每一項風險都有人管理,有人監控,有人負責。
2.礦長親自組織實施,針對重大、較大安全風險,采取設計、替代、轉移、隔離等技術、工程、管理手段,制定管控措施和工作方案,人員、資金要有保障,并在劃定的重大、較大安全風險區域設定作業人數上限。
3.礦長牽頭組織召開專題會,每月對評估出的重大安全風險管控措施落實情況和管控效果進行檢查分析,識別安全風險辨識結果及管控措施是否存在漏洞、盲區,針對管控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調整完善管控措施,并結合季度和專項安全風險辨識評估結果,布置下一月度安全風險管控重點。
4.分管副礦長牽頭組織召開專題會,每周各專業系統針對本系統存在的每一項安全風險,從制度、管理、措施、裝備、應急、責任、考核等方面逐一落實管控措施,組織對月度安全風險重點管控區域措施實施情況進行一次檢查分析,落實管控措施是否符合現場實際,不斷完善改進管控措施。
5.安全副礦長牽頭,“安全風險分級管控”辦公室負責嚴格對照每一項安全風險的管控措施,抓好日常監督檢查,確保管控措施嚴格落實到位。
6.礦領導帶班上崗過程中,嚴格按照“三走到、三必到”原則,跟蹤安全風險管控措施落實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
7.各業務部門要突出管控重點,對重大危險源和存在重大安全風險的生產系統、生產區域、崗位實行重點管控,有針對性地開展監督檢查等日常管控工作。
8.實時動態調整,高度關注生產狀況和危險源變化后的風險狀況,動態評估、調險等級和管控措施,實時分析風險的管控能力變化,準確掌握實際存在的風險狀況等級,并隨著風險變化而隨時升降等級,防止出現評級“終身制”,確保安全風險始終處于受控范圍內。
五、安全風險公告警示及培訓
1.完善安全風險公告制度,全礦要在井口或存在重大安全風險區域的顯著位置,公告存在的重大安全風險、管控責任人和主要管控措施。制作崗位安全風險告知卡,標明主要安全風險、可能引發事故隱患類別、事故后果、管控措施、應急措施及報告方式等內容。安監站負責做好日常監督檢查。
2.加強風險教育和技能培訓,培訓科每半年至少組織安全風險辨識評估技術人員進行辨識評估專項培訓;每年對全礦所有入井人員進行以年度、綜合、專項安全風險辨識評估結果、與本崗位相關的重大安全風險管控措施為主的教育培訓,確保每名員工都能熟練掌握本崗位安全風險的基本特征及防范、應急措施。
3.各業務部門要探索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實現對安全風險的記錄、跟蹤、統計、監測和預警等全過程的信息化管理。加強信息共享和協調聯動,由安監站及時將安全風險區域的有關信息及應急處置措施告知受風險危害的相鄰作業區域區隊、班組、崗位。
六、考核辦法
1.未按規定進行安全風險辨識活動的單位,罰單位主要負責人500元;風險辨識不認真,辨識內容不清晰的,罰主要責任人300元。
2.各系統針對安全風險和安全隱患,未按規定建立安全風險數據庫、重大安全風險清單、繪制“紅橙黃藍”四色安全風險空間分布圖并匯總造冊的單位,罰單位主要負責人各500元;編制內容不全,編制不合格的,罰單位主要責任人200元。
3.各系統未按規定編寫系統安全風險綜合評估書的單位,罰單位主要負責人500元;編制內容不全,編制不合格的,罰單位主要責任人200元。
4.本單位作業區域安全風險評估報告編制不認真或弄虛作假的,罰單位主要負責人500元,罰主要責任人200元。
5.上崗干部、班組長每班交接班前未組織本班組崗位員工對重點工序進行安全風險辨識評估或未嚴格按照《班組、崗位安全管控現場檢查考核表》現場監管的,罰跟班干部、班組長各200元。
6.崗位員工上崗前未嚴格按照《安全確認單》對上崗區域進行安全風險辨識的,罰責任人100元;凡發現安全風險未及時處理并匯報的,罰責任人100元。
7.崗位員工匯報的安全風險值班人員未在崗位工種值班日志中記錄的罰當班值班干部100元。
8.各業務部門對安全風險辨識評估的結果未按要求進行跟蹤落實閉合管理的,罰責任單位正職各500元。
9.各相關單位未按規定在井口或存在重大安全風險區域的顯著位置,公告存在的重大安全風險、管控責任人和主要管控措施的,罰責任單位負債人200元。
xxxxxxxxxxx礦井
二〇一八年六月一日
—
篇9
關鍵詞:水利工程;高邊坡挖掘施工;風險評估
水利工程中高邊坡挖掘施工是一項危險度較高的施工項目,利用挖掘施工風險評估模型預判高邊坡施工存在的風險隱患,能夠有效保證施工的科學性和安全性[1]。傳統的風險評估模型多利用ANP結構模型或軟集合理論。其中,基于ANP結構模型的風險評估模型需判斷風險元素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根據風險指數敏感值確定風險元素的權重[2]?;谲浖侠碚摰娘L險評估模型利用雙射軟集合對挖掘施工綜合風險的指數敏感值進行對比,挖掘出關鍵風險因素[3]。然而,上述兩種模型均存在風險指數敏感度低的問題,降低了評估的準確性。為此,本研究引入層次分析法,通過構建風險評估體系、確定風險等級,實現對新的水利工程高邊坡挖掘施工風險評估模型的設計。
1模型設計
1.1識別施工風險因素
水利工程高邊坡挖掘施工過程中的風險因素較多,各個風險因素間的關系也比較復雜。根據風險因素識別結果,利用層次分析法將其分解為不同的組成元素,再根據風險屬性的不同將這些元素分為相互獨立的層次,由上一層次的元素支配下一層次的元素,構成層次結構[4]。該層次結構中,將高邊坡挖掘工程總風險作為目標層,將判斷目標結果的標準作為準則層,根據風險因素的細分結果構成指標層,具體表示參與評估的各種風險因素。
以不同層的元素為目標,根據元素的重要性對同一層次的元素進行兩兩對比,獲得下層元素對上層元素的相對重要性,構成一個判斷矩陣,所得判斷矩陣如表1所示。
表1中,ai表示與下層元素bn存在聯系的上層元素。在進行比較時,結合上下層元素之間相對重要性,利用算數平方根計算相鄰元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通過同一層次不同元素對上一層元素的權重來表示[5]。首先計算判斷矩陣中的每一行元素的乘積H:
其中,λyx表示上下層元素之間相對重要性。根據乘積結果計算算數平方根:
pagenumber_ebook=119,pagenumber_book=1044
對pagenumber_ebook=119,pagenumber_book=1044進行歸一化處理,過程如下:
pagenumber_ebook=119,pagenumber_book=1044
所得h即為判斷矩陣的特征量,也是單一層析的排序權重值。計算h的最大特征值,并采用一致性檢驗的方式衡量其不一致程度,過程如下:
pagenumber_ebook=119,pagenumber_book=1044
pagenumber_ebook=119,pagenumber_book=1044
其中,k表示一致性指標,hmax表示矩陣的最大特征值。在判斷矩陣符合一致性要求時,當已知上層元素的總排序Sp時,下層因素相對于最高因素的總排序vq為:
pagenumber_ebook=119,pagenumber_book=1044
其中,bq表示下層元素bn中第q個因素。通過上述過程完成對單層次元素的排序,在此基礎上識別出影響水利工程高邊坡挖掘施工的風險因素,根據實際工況找出應重點控制的風險因素,進而建立相應的風險評估模型。
1.2構建風險評估指標體系
在構建風險評價指標體系時需遵守系統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科學性原則以及動態性原則,以降低施工風險、減少事故發生幾率、指導安全施工為最終目標[6]。采用總結實際項目和現場調研相結合的方式分析影響高邊坡挖掘施工安全的主次因素,完成水利工程高邊坡挖掘施工風險評估指標的構建,具體指標內容如圖1所示。
圖1中的評估指標體系與上述風險層次分析結構相對應。第一個層次為目標層,即水利工程高邊坡挖掘施工風險評估目標;第二層為準則層,第三層為二級指標層。根據所構建的水利工程高邊坡挖掘施工風險評估體系確定評估指標的分級及風險評估等級,實現對水利工程高邊坡挖掘施工風險評估模型的設計。
1.3確定施工風險評估等級
在上述指標體系下對施工風險評估指標進行分級,確定相應的評估等級及分值,具體內容如下:
1.3.1挖掘規模①高邊坡高度(m)的風險評估指標共分4級,分別為(0,25)、[25,40)、[40,55)、[55,+∞),分別對應的分值范圍為0~34、35~59、60~84、85~100分。
②高邊坡角度(°)的風險評估指標共分4級,分別為(0,5)、[5,10)、[10,15)、[55,75),分別對應的分值范圍為0~34、35~59、60~84、85~100分。
1.3.2高邊坡地質條件①高邊坡地層巖性的風險評估指標共分4級,分別為弱風化層、強風化層、全風化層、易滑、軟弱地層,分別對應的分值范圍為0~34、35~59、60~84、85~100分。
②高邊坡坡體結構的風險評估指標共分3級,分別為非順坡向結構、順坡向不貫通軟弱與硬性組合結構、順坡向貫通軟弱結構,分別對應的分值范圍為0~44、45~74、75~100分。
③挖掘施工環境中周邊環境的風險評估指標共分3級,分別為開挖線外1.0H處、1.5H、2.0H處有建筑設施,分別對應的分值范圍為0~44、45~74、75~100分。
④風險誘發因素中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指標共分3級,分別為極少發生、偶爾發生、頻繁發生,分別對應的分值范圍為0~44、45~74、75~100分。
1.3.3施工資料完整度①項目文件的風險評估指標共分4級,分別為3個以上勘探點、3個勘探點、2個勘探點、1個勘探點,分別對應的分值范圍為0~34、35~59、60~84、85~100分。
②地質資料的風險評估指標共分2級,分別為一坡一圖一說明不完整、一坡一圖一說明完整,分別對應的分值范圍為0~50、51~100分。
根據上述分級內容獲得對應的分值,分值在75以上為極高風險,等級為IV;分值在50到75之間為高度風險,等級為III;分值在25到50之間為中度風險,等級為II;分值小于25為低度風險,等級為I。
2仿真實驗及分析
為驗證所提模型的有效性,設計如下實驗。為保證實驗的穩定性,設置具體地質參數如下:上游邊坡走向為NE85°,傾向NW方向,傾角為68.3°;坡頂面走向為NW245°,傾向NE方向,傾角為43.1°;壩肩邊坡走向為NW245°,傾向NE方向,傾角為33.6°。在此基礎上,選擇8個監測點作為數據的來源,高邊坡中各監測點位置如圖2所示,各個監測點的相關數據如表2所示。
獲得上述數據后,計算各風險元素的權重值,對表中數據進行加權處理得到標準化加權值。通過加權值計算各項風險指數的敏感值。為保證實驗對比結果的有效性,引入傳統的基于ANP結構模型的風險評估模型和基于軟集合理論的風險評估模型作為對比。為便于觀察和對比,利用SPSS統計軟件對實驗結果進行統計。
2.3結果與分析
隨機選擇三個監測點(3、4、6)進行實驗測試。不同的水利工程高邊坡挖掘施工風險評估模型的風險指數敏感度測試結果如圖3所示。
pagenumber_ebook=121,pagenumber_book=1046
圖3不同的風險評估模型實驗結果
Fig.3Experimentalresultsofdifferentriskassessmentmodels
圖3(a)中,監測點3的風險指數敏感度系數始終處于較高的狀態,僅在接近施工尾聲時出現下滑趨勢,而監測點4和監測點6的風險指數敏感度系數變化幅度大,整體數值較低;圖3(b)中,監測點3的風險指數敏感度系數呈現一種先降低后上升的趨勢,監測點4和監測點6的風險指數敏感度系數則呈現一種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且狀態極不穩定;圖3(c)中,三個監測點的風險指數敏感度系數始終處于較高水平,且狀態平穩。
綜上,在施工風險評估過程中,兩種傳統模型的風險指數敏感度穩定性均較差,多次出現忽高忽低的情況,并且整體呈較低的狀態。而所提模型的風險指數敏感度較平穩,且始終處于較高的水平,保證了風險評估結果的質量。
篇10
本文旨在探討木制玩具的出口風險預警,為木制玩具新產品研發設計、生產管理、源頭控制、檢驗監管等提供借鑒與參考。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兒童消費品安全性已引起世界各國普遍關注,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的玩具法案、指令、標準等更新頻繁、日趨嚴格,通報召回事件呈直線上升趨勢,使我國玩具出口風險越來越大。對出口木制玩具進行科學的風險評估,并利用風險評估結果進行預警控制,對提高產品質量控制與檢驗監管的針對性、有效性,對降低玩具出口風險、提高產品競爭力都具有積極意義。
一、風險等級劃分
木制玩具,顧名思義,是木材為主要原料的玩具。可分為:純木制玩具、合成木制玩具、木輔玩具等。按照需關注的重視程度,可以將木制玩具出口風險劃分為四個等級:
1.高風險,指通報召回發生頻次最多,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最大,需要引起高度的關注重視,并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
2.中等風險,指通報召回發生頻次較多,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比較大,需要引起重點關注重視。
3.較低風險,指通報召回發生頻次低,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比較小,需要一般關注。
4.低風險,指未發生過通報召回,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低,一般不會發生質量安全風險。
二、木制玩具分類
木制玩具花色繁多,品種多樣,名稱不下千種。為便于風險評估,基于玩具功能、結構造型的特殊性以及國外通報頒率,可以將出口木制玩具歸納為家具玩具、警械玩具、模型玩具、聲響玩具、工具玩具、磁鐵玩具、教學玩具、乘騎玩具、推拉玩具、過家家玩具、積木玩具以及其他普通玩具等12個大類。
三、近年來國外通報情況
2011年,中國出口玩具及兒童消費品被國外通報累計594起,其中涉及木制玩具及其制品49起,占通報總數的8.3%。2012年,被國外通報累計742起,其中涉及木制玩具及其制品41起,占通報總數的5.52%。
1.從主要輸入國的通報情況看,通報最多的國家是歐盟(55批),其次是美國(19批)、加拿大(17批)。2011-2012年,俄羅斯、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國家無國外通報。
2.從主要玩具類型的通報數量看,嬰兒床等家具玩具(20批)、槍、刀等警械玩具(15批)、汽車等模型玩具(14批)通報最多,其次是聲響玩具、乘騎玩具、教學玩具等功能類玩具,工具玩具、積木玩具、推拉玩具等傳統玩具通報相對較少。
3.從通報原因分布看,機械物理通報次數最多(69批),其次是化學項目(21批)和產品設計缺陷原因(14批)。
4.從通報的不合格具體原因看,通報最多的是小零件、銳尖銳邊、造成跌傷等,其次是重金屬、鄰苯二甲酸鹽超標等,還有動能過大、聲級過高等原因。
5.從造成通報的玩具材料看,最多的是油漆油墨、塑料橡膠,其次薄膜包裝、紡織金屬等配件。
四、木玩出口風險等級評估
參照風險等級評估的通用方法,可以按照嚴重、中等、較低、低風險四個等級,對出口木制玩具進行評估界定。具體如下:
1.玩具類別風險評估
嚴重風險產品:家具玩具、警械玩具、模型玩具、聲響玩具
中等風險產品:工具玩具、磁鐵玩具、教學玩具、乘騎玩具
較低風險產品:推拉玩具、過家家玩具、積木玩具
低風險產品:除上述以外的其他普通玩具
2.輸入國家風險評估
嚴重風險區域:歐盟
中等風險區域:美國
較低風險區域:加拿大
低風險區域:日、韓、俄等國家,臺灣地區
3.玩具材料風險評估
嚴重風險材料:油漆、油墨、涂料
中等風險材料:塑料、橡膠
較低風險材料:金屬、皮革、合成板材
低風險材料:實木板材
4.安全項目風險評估
嚴重風險項目:機械物理
中等風險項目:化學項目
較低風險項目:燃燒性能
低風險項目:無
5.產品缺陷風險評估
嚴重風險:造成兒童窒息的小零件,造成兒童刺傷、劃傷的銳尖銳邊,造成兒童跌傷、卡傷等設計缺陷、間隙等。
中等風險:涂層、塑料件中重金屬、鄰苯二甲酸鹽等化學項目超標。薄膜太厚、標識不正確等包裝缺陷。
較低風險:因設計缺陷造成的動能過大、磁性過大、聲級過高等。
低風險:產品涂層脫落,板材蟲蛀、霉爛情況等。
五、木玩風險評估在預警機制上的應用
根據風險評估等級,可以按照嚴重風險等級(紅色預警)高度關注,中等風險(黃色預警)重點關注,較低風險、低風險(藍色預警)一般關注的原則,進行風險預警和防范控制。
在產品設計、生產、檢測、檢驗等過程中,對照《木制玩具出口風險預警模型圖》(詳見附件),可以按照如下步驟,進行風險預防與控制:
第一步,識別玩具的種類。先從《模型圖》的玩具名稱欄中,檢索產品所對應的玩具種類,然后按照紅色區域高度關注,黃色區域重點關注,藍色區域一般關注的辦法,確定該產品的風險預警等級。
第二步,識別不同的輸入地。先從《模型圖》輸入國家欄中,查閱不同輸入地的風險程度,然后根據該產品計劃輸入的國家或地區,按照紅色區域高度關注,黃色區域重點關注,藍色區域一般關注的辦法,確定該產品的風險預警關注等級。
第三步,確定風險預警的重點內容與預防控制的關鍵環節。對照《模型圖》中所對應的預警關注項目內容,按照關注程度的不同要求,在相應的關鍵控制環節,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預警防范與控制措施。
在風險預警控制時,建議:
對紅色區域的產品,凡是輸入標注紅色區域的國家或地區,其所對應的高度關注欄(紅色)的關注內容必須高度關注,并從相應的關鍵控制環節著手,進行嚴格的預防和控制;輸入標注黃色區域的國家或地區,其所對應的高度關注欄(紅色)的關注內容必須重點關注,并從相應的關鍵控制環節著手,進行重點預防和控制;輸入藍色區域的國家或地區,其所對應的高度關注(紅色)的關注內容可以一般關注,并進行適當的預防和控制。
對黃色區域的產品,應重點關注輸入紅色區域國家或地區的高度關注(紅色)的內容,對輸入黃色區域國家或地區的高度關注(紅色)風險,給予一般關注即可。
對藍色區域的產品,只需關注輸入紅色區域國家或地區的高度關注(紅色)的內容,并進行適當預防和控制。
六、加強木玩風險預警控制
一是要加強風險評估意識。企業作為產品質量的第一責任人,要增強質量主體意識和風險評估意識,從關鍵環節著手,建立產品風險預警機制,加強質量自控,以提高產品質量水平,促進企業競爭力提升。
二是要提高風險評估能力。目前,許多企業訂單靠來料加工和來樣加工,不參與產品設計,而采購商為吸引消費者眼球,經常會開發一些結構新穎、功能獨特的玩具,或者在老產品返樣時,擅自更改設計,造成產品設計缺陷。生產企業應提高風險評估能力,以規避設計缺陷帶來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