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學習材料范文

時間:2023-03-15 16:01: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家長學習材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科學設計教學內容,增強教育的針對性

以前,家長學校上課我們只由教師獨自去備課,教學內容各教學班不同,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對家長的教育發揮不了作用。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根據學校發展、兒童成長、家長教育等不同需要設計教學內容,增強了教育的針對性。

1、針對學校發展需要,設計教學內容

在學校教育中,很多人只關注學生的成績和成功,我們認為“關注成長才是教育的真諦?!背煽冴P注知識,成功關注事件,成長關注生命。成績只是一時,成功常在一事,成長才是一生。有了這一認識后,我們組織全區教師進行討論,積極建設學校成長文化。通過成長教育的開展,引領師生“關注成長”、“追求成長”,努力追尋自我“身體的發育”、“情感的豐富”、“智慧的生長”、“道德的提升”。目前,我校提出了以“成長”為主題的學校觀念文化——“成長文化”,以“讓我們一生幸福成長”作為學校使命,以“共享成長”作為辦學理念,把“做最好的自己”作為評價的最高準則,倡導“順應人的成長規律,促進師生健康發展”的教育理念。為贏得家長的理解、支持和融合,全區各學校利用家長學校向家長廣泛宣傳“成長文化”的內涵,幫助他們理解開展“成長教育”的意義。從而使家庭、學校共同關注成長,通過學習,家長明白了教育孩子不能片面追求學習成績,應著眼孩子的一生。目前,絕大部分家長已融入了學校教育之中,積極支持學校各項工作,全區絕大多數學校已步入了“成長文化”發展的軌道。

2、針對學生成長需要,設計教學內容

中小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期,他們渴望長大,在成長過程中不希望家長過多的約束。學生是自主的,追求的是自己獨立學習、活動,學生是富有創造性的,他們在屬于自己的空間內創作性地學習和活動,利用自己的智慧,在實踐中磨練自己。為促進學生的自主成長,我區學校開展了“換一種方式成長”的素質教育新探索,把做事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生活的主人,在成長中彰顯生命的活力。針對學生需要,我們精心設計教學內容,讓家長了解學生的身體特點和心理特點,不去約束孩子,也不要整天拉著他們,還孩子自主生活的空間,自由發展的天地,自覺成長的土壤,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3、針對家長教育需要,設計教學內容

在教育子女過程中,絕大部分家長喜歡用家長的想法教育孩子,認為孩子應該怎么樣,不應該怎么樣。孩子不愿意接受,家長不理解。針對這種現象,一方面,我們通過問卷對家長的困惑和需要進行調查了解;另一方面,我們對全區家長的年齡結構、知識狀況等情況進行調查。根據家長的需要和各自情況,整體設計教學內容:首先制定了家長學校教育綱要,然后根據綱要編寫家長學校講稿。為了保證教育內容具有連續性、階段性,我們區分中小學校,區分年級提出教育目標和內容。例如在小學區別年級提出教育目標中。一年級孩子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對小學常規不了解,我們重點是進行行為習慣和文明禮儀教育;二年級主要進行遵守紀律、珍惜他人勞動成果教育;三年級進行勤儉節約和艱苦樸素教育;四年級進行愛家鄉、愛祖國教育;五年級進行頑強意志和勤奮刻苦良好品質訓練,主要是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理想。為了使家長能有的放矢的對子女進行教育,我區家長學校側重各年級教育重點對家長進行培訓。為了解決教育的針對性,我們每個年級又按照家長自我需要和孩子性格、意志、品格、興趣等情況進行開班。目前,我們已經指導部分學校形成了家長學校的校本教材。

正是由于我們設計的教學內容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內容貼近生活,貼近實際,通俗易懂,家長能學以致用,所以家長參加家長學校的熱情很高。通過家長學校的開辦,家庭、全區學校的教育活力已經形成,推進了學校素質教育的扎實開展,真正達到了教育兩代人的目的。

二、大力開展教育活動,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家長教育也和學生教育一樣,不能采取單一的講授形式。為了提高家長的興趣,提高辦學質量,我們不斷創新家長教育,建構切實有效的教育途徑,努力提高教育實效。

1.精心組織家長學校教學

家長學校的課堂是主渠道。每次家長學校上課,全區各學校都精心準備,確保收到教育實效。全區各學校緊緊圍繞教學計劃,以年級組為單位,針對學生情況和家長教育現狀進行集體備課。然后學校選擇熟悉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了解當代家教理論與實踐,對授課主題有研究的教師擔任主講教師,使家長能坐得住,聽得進,有收獲。在教學上采用了集體教學、個別教學、網上教學相結合,不僅滿足了在家的家長,也方便了留守兒童的家長,部分家長即使在遠方打工,也能通過網上學習。授課前,學校還對任課教師進行培訓,讓他們熟知教學內容,針對學生個性,理論聯系實際地進行講解,要求教師做好教室布置、家長的接待與服務和個別交流溝通等工作,極大地提高了教師的素質,贏得了家長的信賴。每學期學校還對家長學校工作進行一次總結評比,表彰一批優秀教員和優秀學員。目前,我們全區各學校真正做到了普校、家校一起抓,達到了統一計劃、統一部署、統一授課、統一檢查、統一考核、統一總結,確保了家長學校工作的長效運行。

2、精心策劃家長學?;顒?/p>

在高質量抓好家長學校授課時,我們還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力求使家長學校工作形式多樣,提高學生家長參學積極性。

(1)專題教育活動:邀請資深家庭教育專家做講座,近兩年,我們——等專家來我校作報告,家長受益匪淺。

(2)親子共享活動:我們在學生和家長中開展了“同行一景”、“同做一事”、“同讀一書”、“同唱一歌”等活動,讓父母和孩子一起活動,共同成長,這一活動的開展極大地豐富了家長們的家庭文化生活。

(3)成果展覽活動:為豐富學生生活,提高學生素質,我們在全區學校中開展了“四個節”,即:英語節、藝體節、讀書節、創新節,四節的開展,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潛能得到了開發,素質得到了提升。目前,這“四個節”活動已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學校活動文化。學校組織家長參觀成果展覽,觀看文娛匯演,享受孩子成長的樂趣?;顒拥拈_展,既展示了學校素質教育成果,又使家長了解了孩子,從而支持孩子參加活動,實現了教育觀念由“重智輕德”向“全面發展”的轉變。

(4)經驗交流活動:辦學過程中,我們十分注重家長間的相互教育,收集家長中的成功家教事例,召開家長經驗交流會,編發《家教簡報》,廣泛宣傳他們的教子經驗,讓學生家長互相借鑒,互相促進,互相提高。

3、精心引導家長自主學習

我們在各個學生家庭開展了讀書競賽活動,向家長提出共建“書香家庭”要求,倡導家長讀書,通過自己的學習,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感染。讀書活動的開展,提高了家長的自身素質,提升了家長知識品味,對評出的“書香家庭”,我們為他們征訂了《家長雜志》、《家庭生活》、《關心下一代周報》等報刊。同時,我們還通過告家長書、出《家教簡報》等形式,定期登載家教策略,根據不同季節宣傳傳染病預防、防火、防電、防災及安全防范等知識,提高了家長的教育水平。

4、精心搭建溝通渠道

篇2

一、背景與環境

漢堡市是德國第二大城市。該市有相當大比例的居民為移民或擁有外國血統。以2006年為例,漢堡市居民總數為1754182人,其中15%(258225人)為非德裔,26.8%的居民有移民背景。此外,48%的六歲及以下兒童有移民背景。主要的移民群體包括土耳其裔(23%)、波蘭裔(22.6%)、阿富汗裔(5.3%)、伊朗裔(3.4%)、俄羅斯裔(3%)、加納裔(2.1%)。漢堡市的種族多樣性也帶來了多元化的。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及印度教在漢堡市都有信徒。這些因素都給教育帶來了挑戰。除此之外,很多父母還缺乏必要的讀寫技能來為孩子的學習提供支持。尤其是很多成年移民是功能性文盲,無法積極有效地參與孩子的發展。因而,相對其他孩子,來自移民家庭的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很可能會差一些。

為了應對孩子們(尤其是來自貧困及移民家庭的孩子)所面臨的教育挑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研究所(UNESCO Institute of Education,UIE)及漢堡市教師培訓與學校發展研究所(the State Institute for Teacher Training and School Development in Hamburg)在2004年啟動了家庭掃盲項目(Family Literacy Project,FLY)。該項目作為擁有移民背景的兒童及青少年提升項目(the Promotion of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with Migrant Backgrounds Programme)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德國聯邦、州教育規劃與研究促進委員會(Bund-L?]nder-Commission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 and Research Promotion,BLK)及漢堡市提供資金支持。2010年,該項目被授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世宗王掃盲獎(the UNESCO King Sejong Literacy Prize)。

二、家庭掃盲項目

該項目是一個代際家庭掃盲項目,主要針對家長,以及學齡前、幼兒園、小學低年級、有特殊學習需求的兒童。目標群體中的許多人來自社會上的弱勢群體。該項目旨在發展家長及其子女的讀寫技能(聽、說、讀、寫及創造力),同時還通過以下途徑促進幼兒園或小學與基于家庭的學習間的密切聯系。第一,為家長提供支持,增加他們的家庭讀寫活動,使他們能夠幫助子女完成學校作業。第二,培訓學校教師,使他們學會與多元文化背景的孩子們打交道并傳授知識。此外,該項目也鼓勵、支持家長和幼兒園或小學教師密切互動合作,以增強孩子們的學習能力。

項目最初與7所小學及2所幼兒園進行試點。這些學校都位于漢堡市移民最為集中的貧困街區。由于其他學校不斷增加的需求,該項目此后又被引入了25所學校。與其他機構,如有類似或相關授權的成人教育中心,結成的有效工作網絡也促進了項目的擴張。家庭掃盲項目課程主要由教學人員根據實際教學環境靈活制定,強調以下主題:語言發展,聽力及理解(如講故事),讀寫及理解(大聲朗讀及討論)字母和語音(語音、韻律及音節的運用),文化意識。

該項目的宗旨包括:培訓家長使其有能力在孩子們的心理和學習發展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從而推動兒童的早期讀寫及語言技能發展;提高有移民背景的父母及孩子們的讀寫技能;通過提供學習材料和開展培訓,使父母成為能夠促進家庭學習的教育者;創造小學或幼兒園和基于家庭的學習間的密切聯系及合作;利用掃盲培訓促使移民群體有效、可持續地融入德國主流社會;培訓教師及其他教育者,以增強學校和幼兒園教育的有效性。

三、項目實施

項目的實施一方面基于對教師的有效培訓,他們是項目的主要教學人員;另一方面基于成人的積極參與,他們扮演著父母和兒童教育工作者的雙重角色。項目給教師和父母提供專門培訓,以確保其有效性及可持續性。2009年,項目試驗階段結束后,漢堡市每年為25所貧困地區的學校提供額外的資源,以支持家庭掃盲以及教師培訓。

(一)教師培訓

項目要求每所學校配備2名教學人員。漢堡市教師培訓與學校發展研究所每個月都會為小學及幼兒園教師提供培訓課程,這些教師大部分都是語言發展教育工作者。作為代際項目的主要實施者,教師們接受的培訓涉及與孩子和成人相關的廣泛科目或主題,以及家庭掃盲教學法。此外,培訓同時強調文化意識和文化敏感性,目的是讓教師們能夠滿足及應對不同種族、宗教背景孩子和成人的需求。研究所也為來自各個學校的教師創造機會分享經驗,以此提高他們的教學技能。

(二)社區參與:父母的培訓與參與

項目的基本原則為:家庭是構成兒童可持續學習和教育的基本起點。在家庭掃盲項目的框架下,父母被視為平等的伙伴,因此他們被鼓勵積極參與項目的計劃和實施,這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媽媽們積極參與課堂

媽媽們在每周特定的一天參與到課堂中。她們參與到與讀寫相關的活動中,如與孩子一起看書或玩簡單的讀寫游戲。家長參與孩子們的課堂意在使家長熟悉孩子們是如何學習的,以及評價他們的學習過程,同時也使家長能夠成為教育者。除此之外,也意在為家長和孩子們創造一個在共同學習背景(如共同選擇、閱讀和討論一本書)之下互動的機會。總之,必須認識到:家長和孩子的互動會在他們之間建立起堅韌的紐帶,這是家庭掃盲項目長期成功的基礎。

2.家長(不帶孩子)參與平行課程

在有經驗的教育者的指導下,家長在沒有孩子出席的情況下參與課堂讀寫活動。這些課程中,家長學習如何為自己的孩子提供支持,以及根據各種主題制作可以用來跟孩子共同進行家庭學習的材料(如故事包、單詞卡片、自己編寫的故事及繪制的圖片)。這些課程同時也為家長創造機會,使他們學習德語或提高德語水平,關注撫養孩子、健康與營養等話題,以及更為重要的――學習其他的文化。

3.聯合校外活動

聯合校外活動包括孩子、家長及教學人員共同參與戶外活動,如參觀博物館和圖書館,逛逛學校附近的市場,進行“讀寫散步”(literacy walks),以及參加特別的慶祝活動。這些活動旨在擴大家長的社交網絡,增強父母和孩子間的紐帶以及促進行動導向型學習。

(三)教學方法

項目教學理念與學校環境及項目參與者相適應??傮w來說,側重行動導向及過程導向參與型教學方法。在父母與子女共同參與的課堂中,參與者被鼓勵共同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及學習材料的制作。例如,當孩子唱歌跳舞時,家長可以進行讀、寫或討論與孩子相關的家庭故事。

(四)教學材料

為了促進掃盲活動在多語言背景下的可持續發展,家庭掃盲項目采用多種行動導向型的、簡單的、與環境相關的教學材料。這些材料大部分是由參與者在教學人員的指導下制作而成并且適用于家庭和學校學習的。主要的教學材料包括如下3種。

1.多語言“迷你書”

迷你故事書是父母根據家庭照片和經歷用多種語言制作而成的,目的是促進跨文化和多語言學習。迷你故事書在激發家長和孩子學習熱情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書不僅記錄了家庭故事,而且為了解其他民族的生活、文化及傳統創造了機會。總之,這個工具在跨文化教育及促進不同種族的社會融合方面發揮了核心作用。

2.家庭讀寫發展包

包含的學習材料有兒童書籍,內容為語言游戲、故事、韻律、歌曲CD、磁帶等。家長可以借回家使用。

3.故事包

使用故事包學習是一種以整體的、行動導向的、創造性的方式探索圖畫書的方法。圖畫書里的主要角色和物體都可以在故事包里找到或制作出來。在閱讀圖畫書時,孩子們可以觸摸到物體,交互使用(在角色扮演中)或用感官(聞、嘗、聽)去探索。

四、監控及評價

教師培訓與學校發展研究所已經對家庭掃盲項目進行了評估。評估采用定量及定性分析方法來判定項目實施效果,包括對不同種族和社會群體的家長以及來自學校、日托中心的教育工作者、校長進行結構式訪談或進行問卷調查;父母觀察孩子們的正式課程。

此外,孩子們在課程開始及結束時的非語言智力及語言能力被系統地評估或測試,以此來判定他們的學習過程和學習需求。這也包括對學前及一、二年級學生測試,以及教師對學生的教育發展評估。此外,還在參加課程前后對家長進行采訪,以得到他們對孩子讀寫能力發展情況的看法。

五、效果

該項目提高了成人的溝通能力和溝通技巧,增強了他們的自尊,增加了他們與來自其他種族或文化群體的人進行社會交往以及融入德國整體社會的可能性。因此,項目已經成為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成人、家庭、學校和社區之間建立聯系網絡的重要工具。

自啟動之初,該項目每年平均惠及1000名家長及1000名兒童。它已經在學校和家長間形成了牢固的聯系,許多學校已經成立了家庭讀寫教室,家長每次來學校都會在那里碰面。

家長參與孩子教育既強化了家庭關系,也提高了孩子們的讀寫能力。

考慮到許多教師沒有教授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學習者的經驗,該項目為他們提供了這些機會,從而也提高了他們的跨文化教學技能。最重要的是,該項目使教師能夠理解并較好地處理課堂上與文化差異相關的狀況。

六、挑戰

項目目前的主要挑戰在于小學和幼兒園教師在家庭讀寫和成人教育方面缺乏經驗。此外,大部分教師缺乏與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家長打交道的經驗。因此,在項目初始階段,要求對教師在家庭讀寫、成人教育及跨文化教育方面進行強化培訓來應對這些挑戰。

其他的挑戰還包括父母由于忙于家庭事務而不能持續參與項目;項目很難惠及最需要的人群,因為他們往往是社會上最為孤立的群體。因此,需要利用多種資源,發揮創造性來促進家長的持續參與。

七、經驗

由于家長參與是自發的,學校需要經常提醒并鼓勵家長履行支持孩子發展的義務。鑒于此,學校被鼓勵實行家長注冊以及考勤制度。因為該項目包含了很大比重的成人教育,也可以通過對所修課程進行認證以提高父母參與項目的積極性。這個策略無疑會激發家長們的興趣,很好地鼓勵其付出及參與。以上都是項目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

家長參與學?;顒蛹訌娏私處熍c家長間以及學校和社區間的合作與交流。這些關系是互惠的,因為家長能夠享受到終身學習機會,而學校和孩子們也從家長的支持中獲益。此外,與其他社區機構(如圖書館)加強聯系,學校對家長開放,能夠使學校逐漸發展為社區學習中心。因此,為了家庭掃盲項目的有效性,家長應被視為平等的伙伴。

家庭掃盲作為一種靈活的學習模式,能夠很好地適用于不同的社會環境及滿足特定學習群體的需求。

八、可持續性

篇3

關鍵詞:家長顧慮; 協調溝通; 教師素養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3)10-106-002

由于許多新入園幼兒家長對幼兒園的一切都比較陌生,因此會產生不放心的心理,帶著懷疑一切的眼光看待老師、幼兒園及孩子?!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總則第三條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下面就如何采取有效手段做好初入園幼兒的家長工作談一些我的做法和體會。

一、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增進家長對配合工作的認識

1.展現幼兒一日生活情景,消除家長顧慮

每年的新小班,我們都會看到家長一步三回頭、甚至跟著孩子抹眼淚的家長,有的家長還會躲在角落里偷偷觀察老師對待孩子的態度等等。為了消除家長們的種種顧慮,在開學第一天,我就注意拍攝、捕捉每個孩子在一日生活場景中的情形,然后將孩子們的表現布置成展版或在家校通的班級群里,這樣家長們不僅能了解孩子在幼兒園掌握了哪些本領、養成了哪些良好習慣,還能看到孩子在短短一段時間里取得的進步等。家長們在看得眉開眼笑、感慨萬千的同時,也體會到了老師工作的辛苦。他們逐步消除了顧慮,自然也能放心地讓孩子在幼兒園學習和生活了。

2.充分利用新學期家長會,做好協調溝通工作

幼兒家長來自社會的各個層面,處理問題的方式存在很大差異,例如有的家長得知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摔痛了或是被別的小朋友咬了,反應就大相徑庭。

針對家長們出現的問題,我覺得很有必要向家長做思想工作,于是我選取了平時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典型事例,在家長會時拿出來請大家討論。家長們暢所欲言,紛紛表達了自己的見解,我也向家長們詳細介紹了老師們在一日活動中對孩子們盡心盡責的看護情形,表達了老師強烈的責任心,受到了家長們的熱烈響應。家長們紛紛表示,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今后家長與家長之間、家長與老師之間都要共同溝通和互相理解,這樣不管遇到什么問題都能圓滿解決。

3.細心觀察每個孩子,讓家長感受到老師對孩子的重視

許多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他們的迫切心情溢于言表。因為有些家長幾乎每天都要向老師詢問“孩子今天表現怎樣?”對于調皮搗蛋或聰明伶俐的孩子,我們都能繪聲繪色地向家長介紹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家長也能滿意而歸;而對于乖巧文靜或沒有典型表現的孩子,剛開始我們能向家長介紹一些情況,但時間一長難免會出現一些中性詞匯的介紹,如“孩子最近還不錯”,“還可以”等。因此,我們要盡量做到了解每個孩子,這樣才能認真對待家長的詢問,在家長詢問時,要盡量向家長反應多方面的情況。

在向家長反饋孩子在園表現的同時,也要重視向家長滲透有關教育理念,以豐富家長的有關知識。例如班內有位孩子一直喜歡選擇做撈珠子的游戲,而且樂此不疲,幾乎很少去做別的游戲。我告訴家長,孩子根據自己的意愿多次地重復活動,通過專注于一個活動,延長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進行日常的社會交往、休息、思考,為從事各種各樣的工作打下基礎。家長對孩子有了更深的了解,她很接受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她說:“我們應該支持孩子、相信孩子,他喜歡的就是最好的?!奔皶r反饋孩子的表現,向家長宣傳教育理念,讓家長感受到老師對孩子的重視,這也是讓家長理解幼兒園的一個重要手段。

4.通過親身參與,讓家長感悟家園配合的重要性

通過參與活動激發家長的積極性,實現殊途同歸的教育功效。我們的許多活動都需要家長的大力協助,比如在文化區內結合主題活動要創設“新年來到了”的氛圍,也為增長孩子們的知識,我們請家長將家中能體現中國人過新年情景的物品帶來。家長們都積極配合,紛紛將家中的掛歷、中國結、對聯、紅包、拜年照片等等帶來,我們的活動室內、文化區內充滿了新年的喜慶氣氛,又通過開放半日活動,使家長們在親身的參與和合作中,真正體會到只有家園密切配合,孩子才會獲取更多進步。

二、展現教師的專業素養,是進一步做好家長工作的關鍵

對于大多數初入園幼兒的家長來說,首先老師受到孩子的喜愛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老師能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孩子的興趣,最后就是孩子能很快融入集體并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發展。因此教師的專業素養如何,都會牽扯家長們的每一根神經,這就要求我們細致認真地做好每一個環節的工作,以接受家長的檢驗。

1.教師職業道德素養:關心熱愛孩子,取得孩子及家長的信任

關心熱愛每個孩子,尤其是一些膽小、適應能力弱、自理生活能力較差的孩子更應特別關注。班內有個叫凌凌的小女孩,剛入園時我們就很關心她,經常抱抱她,因此她很快就不哭不鬧地上幼兒園了??蛇^了幾天,她突然每天都大哭大鬧不愿意上幼兒園。為了解孩子的哭鬧原因以便對癥下藥,我不敢懈怠,馬上聯系家長進行交流。原來是凌凌由于膽小,不敢自己取水喝、甚至不敢上廁所,以至于有時還尿在身上。正是由于這些原因,凌凌不愿意上幼兒園了。找到了原因后,我便時時處處關心凌凌等孩子,從滿足孩子們各個層次的需要出發,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愛護。很快我也得到了回報:幾乎每個孩子都能停止哭鬧、高高興興地上幼兒園,我們的一日活動也很快走上正軌。孩子們出色的表現讓家長們非常高興,他們對老師的工作給予了肯定,也完全信任了老師。

2.教師教育教學管理能力的素養:適時投放學習材料,滿足幼兒的不同需要

蒙特梭利博士指出:“有準備的環境是為了讓兒童通過成功地操作和重復簡單的工作,獲得一種自我感覺,自我控制感以及對環境的掌握感。但兒童從事的工作必須與她成長環境中的文化期望存在關聯?!蔽以诮Y合五大領域環境創設的基礎上又開辟了閱讀區、美勞區、寶寶個人才藝展示區等,這樣孩子們可以把家中的圖書帶到閱讀區一起分享,喜愛畫畫剪剪貼貼的孩子可以在美勞區盡情創作,孩子們還可以將自己在休息日學到的各種本領及作品或照片展示在個人才藝展示區里供大家欣賞……

我們還根據幼兒的不同認知發展水平投放材料,激發孩子的內在需要,給予孩子獨立工作和獲取經驗的機會。幼兒可按自己的需要和興趣使用它們,引出自發的能力,使智力、意志力和個性都得到發展。例如,在數學區我們根據由簡及繁、由易及難等原則投放不同的學習材料,然后觀察對數學感興趣的孩子操作過程,判斷何時再投入新的學習材料的最佳時機,以激發孩子進一步的學習興趣,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孩子的需要。在這樣一種學習濃厚、大力協助的環境中,在不斷的互動活動中,每個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他們都對自己充滿自信,通過積極地不斷地學習,孩子們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展。

3.教師教育科學知識的素養:建立良好學習秩序,準確判斷敏感期的出現

有個叫澄澄的孩子,上幼兒園從不哭鬧。突然有一次在來園時大哭大鬧不肯進教室,一連幾天都如此,家長也抱怨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聽話,如有時她衣服上掉了一粒紐扣,就焦躁不安,媽媽說等會兒再補,她就大聲哭叫,直到媽媽找來針線縫好,她才破涕為笑。我反思最近的舉措,猛然想起前兩天給她調換了座位后,她一到吃飯時間就開始哭,就連早上入園時也哭。蒙特梭利說過:“孩子對秩序的敏感性從一歲半左右開始出現……3~4歲孩子對于物品的位置、時間的經過順序、約定等,具有非常嚴格的要求。物品的擺放位置或時間順序若與平常有異,幼兒便會感到非常困惑、挫折?!憋@然,我們的做法違反了她對秩序感的需要。于是我把澄澄的座位搬回了原處,她馬上開心地笑了,笑得很滿足,到吃飯時她也不哭了。我告訴家長澄澄的反應,請她不要責罵孩子,我們一起配合來正確引導,順應孩子敏感期發展的需要。家長從這件事情也獲得了一定的啟示,那就是做任何事都要考慮周全,不要給孩子造成混亂的感覺,否則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秩序。

4.教師教育教學組織能力素養:掌握觀察指導時機,提高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

觀察法是老師了解孩子的基本方法,老師必須隨時觀察孩子的行為,老師可以在自然狀態下,在孩子擺弄和操作物體的時間里,了解孩子的真實狀況及自由表現,觀察孩子對教具材料的興趣及興趣持續的時間,甚至還要注意他的面部表情。觀察的目的在于了解孩子的發展和需要,然后以此來提供適宜的環境。

篇4

[關鍵詞]形成性評價;英語學習;途徑

一、形成性評價的意義

形成性評價,是相對于傳統的終結性評價而言的,指的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作出的評價,是基于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持續觀察、記錄、反思而作出的發展性評價。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合作精神。

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課堂表現,重視學生的聽課效率,重視學生的發言和表現,重視小組活動的全面參與,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重視學生的復習和預習的情況,加強學生英語學習的小結,重視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保證學生課堂任務和課后任務的完成。教師也可以在家長會上宣傳和教會新的評價方法,得到家長和學生的充分肯定和認可。教師可以設立平時成績,從初一到初三分別確立各個學生的平時成績,結合起來形成對學生的終結性評價。教師要重視平時成績,考慮到學生的聽講效率、發言表現、小組活動的參與、復習與預習的方法、課堂任務完成的情況、課后任務完成的情況等,采用學生自評、小組評、家長評價、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法。

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途徑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針對學生的學習特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好的師生關系,創造和諧的學習環境,充分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巧妙運用學習方法,全面激發學習的環境,重視學習實踐,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越強烈,學習主動性越強,學習的自覺性越積極,開展自主學習的收獲就越大。教師指引學生學習,帶領學生實踐,要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提高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保證不同程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現代教育理論告訴我們,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教育,根據教育的時機、途徑和場合,讓學生充分展示學習的特長,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學習的喜悅,產生學習的成就感,并將成功的喜悅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增強學習的信心。學生一旦收獲學習的成功的幸福感,就會產生更加強大、強烈的學習欲望,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思維得到鍛煉,實現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形成持久強烈的學習愿望,最終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形成自主學習的機制,實現自主學習。

(一)鼓勵學生相互幫助,實現共同進取。如果是學生能自己做的學習內容,教師不能只是自己參與,要帶領學生通過努力完成學習的目標,要指引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在學習的開始部分,學生不習慣自己學習,這時候教師要給予充分的指導,盡量幫助學生實現相互合作、互相幫助的學習。教師可以多給學生設計一些配套的作業,增強學生的相互合作,鼓勵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提高學生學習的信心,增強學生合作的品質,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課堂學習時間內提高學生單位時間的利用效率。

篇5

一、“他樂”激發

快樂教學要真正把“他樂”帶給學生,教師的自身素質是指導學生進行數學學習心理快樂的必要條件。教師必須樹立先進教學理念,對新知識進行“頭腦風暴”,并能將先進教學理念貫徹到教學實踐中去,做到“創造地教”。其中,教師本人要在教學實踐中表現出創造精神和探求精神,并善于理解、鑒賞、保護和激勵學生的創造精神,具體地說:要滿腔熱情地、興味盎然地投入,千方百計地引起學生對所學習材料的興趣和渴望知識的需求,并養成研究和參與學生活動的興趣,探索不同類型學生的內心世界,發展他們的興趣和愛好。在實踐中還要養成創造性地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的志趣,不但要敢于創造,而且要樂于創造,為發展學生興趣而做不懈的努力。因此,我們在實踐中提出:“以情施教,用情育情,快樂交融,以知生情,以情促知”的操作要領,大力倡導實驗教師著力架設通向情感教育的兩道橋梁。

1.以情施教

架設教師和學生情感互動的橋梁,用情育情,培育學生“親師信道”的感情。

2.快樂交融

架設情感與認知互動的橋梁,以情促知,以知激情,培育學生“求真、立品”的感情。教師要以嫻熟的教育技巧,引導學生把認知和情感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融合起來,使緊張的智力活動充滿求知的樂趣,洋溢著美好的感情,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知識的掌握和情感的發展兩個方面都得到豐收。

二、活化反應

快樂的著力點是教師怎樣對學習材料、課堂環境因素、學習者的所作所為及對待學習者作出快樂反應。   教材因素是實施自主探索教學模式的“載體”,教師的首選工作是把傳統上教的過程轉換成學生快樂探究學習的過程,呈現給學生豐富的學習材料?!八麡贰睂滩牡摹盎罨庇腥缦略O置途徑:

1.教學內容與生活“鏈接”

把數學引向生活,強調數學跟人類現實之間的廣泛而密切的聯系,使數學學習基于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的數學基礎,從而帶來對數學學習的更大熱情。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生活實際及課程標準,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重組、補充、加工,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

2.教學情境與嘗試“接軌”

數學情境是溝通現實生活的具體問題與數學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將課堂設置成生活的舞臺,把真實的生活情境轉化為數學情境。因此,教師不僅要熟悉教科書,還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智能水平和生活經驗,提出既為學生所熟悉又具有適度挑戰性的嘗試情境。

3.教學活動與實驗“牽手”

青少年階段愛動是學生的天性,若能圍繞學生的活動來展開課堂教學,由學生身邊的事物產生一種情感上的親切度與感召力,使學生產生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因此,書本上的很多知識,只要有可能,都可讓學生親自操作、親自實踐,讓他們在活動中深入領會知識的內涵。

4.數學應用與生活架橋

篇6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重慶 400715)

[摘要]促進家長參與兒童早期教育日益被視為提高早期教育質量的重要政策杠桿。OECD成員國在促進家長參與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采取的主要做法包括宣傳家長參與的重要性及參與內容、提供多元化的參與途徑、為家長和托幼機構提供資源支持等。為讓家長更積極、深入、有效地參與兒童早期教育,我國政府相關部門應為家長參與提供立法與政策保障、財政與資源支持;托幼機構應采取豐富多樣的策略促進家長參與。

[

關鍵詞 ] 家長參與;早期教育;教育質量

兒童早期教育與保育能夠帶來廣泛的益處,如能為兒童的幸福和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減少貧困和促進教育公平,增進代際溝通,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上述益處的實現需要有“質量”的保證。正基于此,兒童早期教育和保育已成為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簡稱OECD)國家的政策重點。為了分享經驗和規避風險,促進成員國早期保教政策的制定與發展,OECD教育委員會于1998年至2012年期間對早期保教政策開展了專題研究,并先后了3份《強勢開端》( Starting Strong)報告。盡管OECD國家對保教“質量”有不同的理解,但各國都一致強調“家長參與”是衡量托幼機構質量的基本指標之一。家長參與兒童早期教育日益被視為促進兒童健康發展和學習的重要政策杠桿。

一、家長參與早期教育的內涵及意義

(一)家長參與早期教育的內涵

家長參與早期教育(簡稱家長參與),指家長不僅認識到父母、家人參與對兒童發展的重要價值,并能通過多種途徑科學、有效地參與到兒童早期教育中。由于兒童所處的教育階段不同(托班、早教機構、幼兒園等),早期教育的不同主體(教師、家長、研究者等)對家長參與有著不同的理解。在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中,“家園合作”“家庭參與”和“家長參與”等術語通常交替使用。有研究者把家長參與的內容界定為:良好家庭教養(Good parenting in the home)、與學校分享重要信息(Contact withschools to share information)、參與學?;顒雍凸芾怼S醒芯空哒J為家長參與主要包括6個方面:教養( Parenting)、溝通交流(Communicating)、家庭學習(Learning at Home)、家長志愿者(Volunteering)、參與決策( Decision Making)、與社區合作(Collaborating with Community)。在本文中,家長參與指家長與托幼機構正式或非正式的聯系,具體涉及兩方面內容:一是以托幼機構為中心的家長參與,包括家長參與幼兒園觀摩活動、志愿者活動、親子教育活動、家長委員會、家長培訓等;二是以家庭為中心的家長參與,包括親子分享閱讀、親子游戲、合作完成幼兒園布置的學習任務等。

(二)家長參與早期教育的意義及面臨的挑戰

家長是幼兒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者。家長參與兒童早期教育,有助于教師和家長確立共同的教育目標,從而保證幼兒在家庭和幼兒園兩種背景下習得經驗的一致性,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已有研究證明,家長參與,尤其當家長營造了高質量的家庭學習環境并且經常與教師溝通時,會對幼兒的認知發展、社會情感發展、入學準備、學業成就以及社會適應性具有積極影響。美國早期開端計劃、佩里學前教育項目、芝加哥幼兒家長項目等促進家長參與早期教育項目的成功案例證實了家長參與的重要性,可見要提高早期教育質量,需要采取措施讓家長參與早期教育,并為家長參與構建外部支持系統。

然而,由于家長和教師對家長參與的界定存在差異,導致家長的參與及其與托幼機構教育的合作關系受到限制,削弱了對兒童發展的積極影響。OECD各國在如何激發家長參與兒童早期教育的積極性,鼓勵托幼機構讓家長參與進來等方面面臨著挑戰,如家長參與意識和動機缺乏、家長與托幼機構缺乏聯系、家長參與受資源和時間的限制、家長參與能力缺乏、教師開展家園合作能力不足、教育不公平的加劇以及家長社會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差異等。如何通過政策的杠桿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家長參與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為應對上述挑戰,OECD國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二、OECD國家促進家長參與早期教育的主要策略

(一)大力宣傳——激發家長參與早期教育的意識

1.通過文字材料宣傳。

為讓家長獲取更充分的早期教育信息,很多國家選擇通過文字材料進行宣傳,其途徑主要包括兩個:一是政府負責早期教育的管理部門通過官方網站、育兒網站以及印發宣傳冊的方式為父母提供托幼機構、幼兒發展、育兒、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信息。如澳大利亞政府開發了名為“我的孩子”( mychild.gov.au/)的門戶網站,除了豐富的育兒信息,也為家長提供不同類型托幼機構的信息,以幫助家長做出合理選擇。通過網站,父母還能方便地查詢如何獲取教育費用的補助;二是依托早期保教機構進行宣傳。如瑞典教育部門專門開發了促進幼兒語言發展的宣傳冊,由托幼機構負責發送給家長,并告知家長如何在家中開展教育活動。日本則通過托幼機構的家園聯系簿、公告板、電子郵件和機構網站等多種途徑告知家長幼兒園的動態、班級活動、家長參與的活動等方面的信息。

2.創建信息聯絡點。

為了滿足家長多樣化的信息需求,OECD國家除了文字材料的宣傳,還通過開通咨詢電話、設置專門服務機構等方式為家長提供信息服務。這些信息聯絡點會回答家長有關托幼機構和兒童發展的各種問題,為家長提供養育和教育方面的支持。同時,也接受家長對托幼機構服務的投訴。如澳大利亞政府開設了專門提供幼兒教育信息的免費熱線電話,為全國父母、家庭和社區成員提供所需的服務信息。在德國,全國各地都建立了家庭辦公室,為家長提供綜合服務,家長可以向家庭辦公室咨詢與家庭生活和兒童發展有關的信息。在英國,許多地區和城市都設有家庭信息服務點,為家長提供兒童教育和保育信息,以方便家長選擇最適合自己需要的教育服務。

(二)政策支持——讓家長參與成為一項權利或義務

家長在子女教養中扮演關鍵角色,其權利受到國際法規的保護。《世界人權宣言》(1948)和《兒童權利公約》(1989)都對家長參與子女教育做了清晰規定。OECD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都認為早期保教服務機構應該意識到,家長有權獲知、評論和參與與自己子女有關的關鍵決定。因此,很多OECD國家通過頒布法律、法案和課程標準,讓家長參與成為一項權利和義務。如芬蘭的《日托法案》《基本教育法》都提到了家長參與。在韓國,《早期教育法案》和《兒童保育法案》規定中央和地方早期保教政策委員會成員應該包括家長。在挪威,為確保家長的參與機會及其與教師的合作,1975年、1995年及2005年幼兒園法案都規定,每個幼兒園必須設置一個由注冊在園的幼兒家長或者監護人組成的家長委員會,由幼兒家長或者監護人代表以及教師代表組成家長一教師合作委員會。

(三)資源支持——為家長參與提供公共財政資源和學習材料資源

1.為家長和托幼機構提供公共財政資源。

已有研究清晰表明,投資兒童早期教育所帶來的收益最大,因此除了讓家長意識到參與的重要性,OECD國家也通過為托幼機構和家長提供經費支持的方式,鼓勵家長參與兒童早期教育,以此促進機構教育質量的提升和家庭學習環境的改善。具體而言,一是為參與的家長提供報酬。在韓國,為中央或者地方早期教育政策委員會工作的家長,每參加一次會議就能獲取100美元的報酬,這種做法大力刺激了家長參與的積極性;二是政府直接向托幼機構劃撥專款用于開展家長工作。在日本,政府撥專款給托兒所,用于開展育兒信息交流和支付育兒指導工作人員的薪資。加拿大政府投入資金支持大約270個家庭資源項目的運行,支持家長在家庭中參與幼兒的學習,以確保幼兒家庭教育與機構教育的連貫與一致。

2.為家長參與家庭教育提供支持材料。

英國學前教育有效性( EPPE)項目的研究結果顯示,直接開展家長和幼兒共同參與的活動對兒童發展最為有益。OECD國家已有經驗也表明,為家庭(尤其是處境不利家庭)親子互動提供活動方案和相關材料的支持,包括提供家庭游戲方案、故事書、玩具、歌曲光盤和課程材料等,可以有效提高家庭學習環境質量。因此,OECD國家都積極通過網站、托幼機構和社會團體等為家長提供教育指導材料。如在西班牙,為提高0—3歲嬰幼兒的教育質量,政府建立網站為家長提供針對兒童早期教育和發展的視頻資料。為了促使家長在家開展高質量的學習活動,挪威、荷蘭和美國都選擇通過托幼機構向家長免費提供家庭學習材料,包括故事書、兒童歌曲光盤和課程輔助材料等。在英國,2002年BBC電視臺創辦了CBeebies兒童頻道,并開發網站向家長提供與節目有關的游戲、歌曲等學習資源。

(四)智力支持——提升家長參與能力和教師促進家長參與的能力

1.幫助家長營造高質量的家庭學習環境。

家庭學習環境,包括家長的教養行為和態度,也包括親子閱讀、唱歌、唱童謠、參觀圖書館以及玩數字游戲等。已有研究認為,提升兒童學業成就和適應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支持父母積極參與兒童在家庭中的學習活動。OECD國家經驗顯示,為家長提供育兒指導和活動材料、幫助和指導家長開展家庭學習活動(讀書、講故事、唱歌、玩字母玩具等)能促進家庭學習環境的改善。如在巴西,托幼機構為處境不利母親組織研討會,展示如何通過游戲改善親子互動和家庭學習環境。新西蘭實施了親子閱讀(Early Reading Together)項目,旨在支持外來移民和少數民族家庭的父母在家開展針對0~6歲幼兒的語言和讀寫活動。

2.幫助教師提升與家長溝通合作的能力。

托幼機構教師開展家長工作的能力是有效吸納家長參與的關鍵。為與家長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關系,教師需要理解、接納和尊重來自不同背景的家長,并具備與家長良好溝通的技能,OECD國家為此提供了多種支持。如在韓國,托幼機構教師初級培訓課程中開設有家長參與、家庭和社區參與選修課程,每個課程3個學分。荷蘭政府從2007年開始投資5500萬歐元支持幼兒園教師培訓,其中即納入了家長參與的內容,希望通過培訓使教師有能力調動家長參與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早期教育質量。葡萄牙和芬蘭托幼機構的教師在職前及職后都會接受如何促進家長參與方面的培訓。

(五)為家長提供多元、民主的參與路徑

《強勢開端》報告顯示,OECD成員國家長參與的形式包括正式參與(Formal engagement)、非正式參與( Informal engagement)、管理式參與(Managerial engagement)等。正式參與包括教師與家長的例會、家訪、家長委員會等形式;非正式參與主要指家長接送幼兒時的溝通與交流;管理式參與指除了上述的正式參與,家長參與機構教育的相關決策,包括課程設置、員工聘任、經費預算等。成員國的經驗顯示,下述參與機制能夠促進家長的民主參與。

1.鼓勵家長開辦和管理早期教育機構。

為實現所有幼兒享受高質量早期教育服務的目標,OECD國家通過多項措施鼓勵家長開辦和管理托幼機構。為了確保家長開辦機構的質量,在提供支持的同時,OECD國家通過準入機制、制定最低質量標準、年度審查等方式對其實施監管。在瑞典,許多家長開辦并管理幼兒園,并能得到專項資金支持和指導材料,但接受公共財政支持的機構每年需要向地方政府提交質量報告。到2009年,瑞典超過900家學前教育機構是由家長團體進行管理和運作的,占所有學前教育機構總數的4.6%。在愛爾蘭,父母既可以獨自開辦一個私人的游戲小組,也可以和家長委員會的其他成員聯合管理一個社區游戲小組,且無論是私人游戲小組還是公立的社區游戲小組,創辦者都能獲得公共基金支持。在澳大利亞,由家長或者看護者組織的社區游戲小組不僅得到州或地區游戲小組協會的支持,也會獲得澳大利亞政府的經濟資助。同時,澳大利亞于2012年頒布了新的國家早期保教質量框架,對包括家長開辦的所有早期保教機構實施質量監管。質量評估的結果與國家財政資助直接掛鉤。

2.吸納家長參與課程設置。

為了保障托幼機構的教育質量,OECD成員國大都頒布了國家或地方層面的課程框架,以指引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課程框架聚焦于幼兒的全面發展,強調教師、家長和社區的參與和協商。如芬蘭的《學前教育核心課程》(2010)聲明,為家長和監護人提供參與機會非常重要,家長有權參與學前教育的目標設置、規劃和評估等工作,因此芬蘭的家長可以與托幼機構教職工一起設置兒童教育的目標,并合作規劃如何實現這些教育目標。在西班牙,家長可以直接參與設置教學流程。日本的《幼兒園學習課程》也包括家長參與,并強調通過創造與家長交流的機會,加深家長對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認識,重視開展親子活動。

3.邀請家長參與托幼機構的評估。

隨著幼兒教育的民主化,OECD成員國選擇向家長賦權,強調通過家長參與的途徑監督托幼機構的教育質量。在日本,2007年起實行學校評估系統,評估委員會由包括家長和當地居民在內的相關人員組成。評估委員會通過觀察幼兒園的一日活動、分析幼兒園與家長、社區溝通的情況對機構質量進行評估。自2005年起,為提升政府管理保育中心的服務功能,韓國地方政府成立由家長組成的監督小組,對早期保教項目開展評估。家長參觀需要評估的保育中心,觀察、監督其活動組織,并向政府提出幼兒保育建議。在斯洛伐克,家長會被邀請參與評估托幼機構的質量,評估方式包括家長直接與教師分享自己的意見和通過調查問卷等形式間接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三、對我國的啟示

在我國,對家長參與兒童早期教育話題的討論主要聚焦于“家園合作”,且多少有些“幼兒園中心主義”的傾向。目前,雖然家長參與意識有所加強,托幼機構也更為重視家園合作,但仍有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家園合作始終停留在保教實踐的外圍,形式大于內容。為了讓家長更積極、深入、有效地參與兒童早期教育,政府及教育部門、托幼機構、社會團體應協同為家長參與提供政策、資源支持,保障家長積極、科學、有效地參與早期教育,以促進兒童健康發展。

(一)政府在宣傳、政策保障及資源支持上應有所作為

1.多形式、廣渠道宣傳家長參與的意義與價值。

家長積極參與早期教育的前提是關注、理解參與的意義與價值。政府、各級教育部門要通過多樣化的途徑讓家長明白為什么參與、參與的內容及如何參與。在城鎮,國家、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門可以通過開辦育兒網站、免費發放育兒手冊、開通育兒咨詢熱線,并依托社區和教育機構創設育兒信息咨詢中心、開辦家長學校、舉辦育兒公益講座等形式,宣傳家長參與的重要性及參與的內容,激發家長的參與意識。在偏遠農村、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除了宣傳冊和育兒熱線外,政府可以通過電視公益宣傳片、廣播電臺等形式宣傳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及家長參與的價值。

2.立法保障家長參與的權利與義務。

全球范圍內,許多國家都通過立法的形式保障家長參與的權利,并規定了家長應承擔的義務。目前,我國對家長參與早期教育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十分有限,相關內容主要散見于個別的法規條文中,如《幼兒園工作規程》(1996)、《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2001)、《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等,且內容單薄、層次較低、缺乏相關細則。因此,為促進家長積極、有效參與兒童教育,有必要通過制定層次較高的法律法規,保障家長參與早期教育的權利(包括知情權、決策權、監督權和評價權等),明確家庭和托幼機構的教育責任與義務,使家長參與早期教育成為法定權利與義務。

3.提供資源,支持家長積極參與幼兒家庭教育。

首先,政府應幫助家長營造高質量的家庭學習環境,如可似依托社區舉辦公益性家長培訓,吸引準父母和年輕家長參加育兒講座,更新教育觀念,學習育兒知識,提升教育能力;依托早期保教機構為家長提供簡易、操作性強的活動方案和相關材料,如親子互動游戲方案、親子分享閱讀、識字和計算等學習材料,鼓勵父母積極參與家庭中的親子互動和學習活動。其次,針對處境不利地區(農村、偏遠山區、流動人口聚集地等)的家庭,政府在提供早期教育服務的同時,還應資助開展家訪項目,選聘專業人士和志愿者“送教上門”,為家長提供育兒咨詢和指導。

(二)托幼機構應采取豐富多樣的策略促進家長參與

1.營造開放、尊重、歡迎參與的環境。

托幼機構歡迎家長參與的程度是影響家長參與的重要因素。為了促進家長參與,教師需要更新教育觀念,重新認識家長的作用,與家長建立平等的伙伴關系。特別是面對不同社會背景(工作、收入、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等)的家長,教師應持尊重、接納、包容、歡迎的態度。此外,教師還應該掌握基本的溝通與交流技巧,營造輕松、真誠、自然的交流氛圍,讓家長感到愉快,體會到被尊重。

2.開展家訪,指導家長參與家庭教育。

家訪是為提高家長參與家庭教育的能力、幫助家長建立良好親子互動和促進兒童健康發展.由教師和其他專業人員提供的支持性教育服務。已有研究表明,家長和教師溝通的頻率與托幼機構的保教質量呈正相關。此外,家訪活動可以讓家長更自信地跟教師互動交流。因此,教師有必要通過家訪活動定期與家長交換幼兒學習和發展信息,指導家長如何在家庭中參與幼兒的學習活動,并盡可能為家長提供學習操作材料、實施策略與建議,以確保家長能正確實施這些活動。

3.尊重家長的決策權,提供共同決策的機會。

在影響幼兒發展的教育實踐和政策等問題上,家長有權參與決策。決策權是家長參與幼兒園管理的核心體現,表現為參與幼兒園重大事項的決策,如在幼兒園管理制度、課程目標設置、教師考核、教育評價等方面都要聽取家長意見,并賦予家長表決權和審核權。實踐中,由于家長參與意識不強,參與管理的能力有限,家長參與托幼機構決策的權利常常被忽視。許多幼兒園為應付上級教育部門檢查或幼兒園等級考核達標等原因,設置了園務委員會和家長委員會等家長參與機構,但這些機構往往形同虛設。為支持構建真正的家園合作伙伴關系,幼兒園和教師須平衡與家長之間的權利,讓不同背景的家長都擁有參與其子女教育的機會。

參考文獻:

[1] [7] [8] [9] [10] [13] [14] [16] [17]OECD. Starting Strong III:A QUALITY TOOLBOX FOR EARLY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R].OECDParis2012:3220,256,242-244,251-252,220263-264249,252.

[2][3][4]Desforges,C.&Abouchaar,A. The impact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parental support and family education on pupil achievement and adjustment:A literature review[R].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Queens Printer,2003:8-22,18,24-28.

[5]Hennch,C.&Gadaire,D. Head Start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J].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2008,(1).

[6]Weiss,H.B., Caspe,M., &Lopez,M.E. Family involvement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Cambridge,MA:Harvard Family Research Project,2006:3-4.

[ll]Siraj-Blatchford,l., Mayo,A., Melhuish,E., Taggart,B., Sammons,P.&Sylva,K. Performing against the odds: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children in the EPPSE 3-16 study, Research Brief[R].Department for Education(DFE),UK,2011:128.

[12]Sheridan,S.M., Knoche,L.L., Edwards,C., Bovaird,J.A.&Kupzyk,K.A. Parent Engagement and School Readiness: Effects of the Getting Ready Intervention on Preschool Children´s Social-Emotional Competencies[J].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2010,(1).

[15]OECD. Starting Strong: Early Childhood and Care[R].OECD,Paris,2001:120-124.

[18]馮曉霞,王冬梅.讓家長成為教師的合作伙伴[J].學前教育(教師版),2000,(2).

[19]劉小蕊,龐麗娟,沙莉.尊重家長權利,促進家長參與——來自美國學前教育法的啟示[J].學前教育研究,2008,(3).

[20]Hoover-Dempsey,K.V., Walker,J.M.T., Sandler,H.M., Whetsel,D., Green,C.L., Wilkens,A.S.,&Closson,K. Why do parents become involved? Research findings implications[J].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2005,(2).

[21]Linda C.Halgunseth, Amy Peterson, Deborah R.Stark, Shannon Moodie. Family Engagement,Diverse Families,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ograms: An Integrate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The Pew Charitable Trusts,2009:8.

[22]曰波瓊,楊曉萍.美國家訪項目的內容、影響因素及其發展趨勢[J].學前教育研究,2013,(6).

篇7

一、教材內容生活化

數學學習的基礎首先是學生的生活經驗?,F代數學教學在教學設計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的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理解和發展數學,密切數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相聯系時,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現實世界中。

例如,在教學應用題時,要注意聯系學生實際。一方面要根據教學內容所確定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體驗題里的生活情節或情境,利用已有的知識或自己的生活經驗,分析題里的數量關系,認識和掌握分析的思路和解題的方法。另一方面,要通過圖畫、表格、對話等形式的應用題,讓學生利用問題的情境分析數量關系,認識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學,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感到數學是活生生的,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蛘呓Y合當地實際,用學生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探索解決的方法,使學生感到數學的存在。同樣,計算教學和概念教學也要重視創設現實情境,例如,“加、減法混合計算式題”可從“公共汽車上的人上下車”這個問題引入;百分數的意義可以通過出示一組含有百分數的現實生活中的數據或從比較兩杯糖水的甜度引入。

二、靜態知識過程化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學習不是單純的知識的接受,而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數學活動?,F代認知科學,尤其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知識是不能被傳遞的,教師在課堂上傳遞的只是信息,知識必須通過學生主動建構才能獲得”。也就是說,學習是學習者自己的事情,誰也不能代替。《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瓟祵W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睘榇?,在數學教學中首先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探索性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充當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合理有效地使用各種教學方法與手段,引導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數學學習活動,使學生有效地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在獲得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和諧發展。

教材是大綱的具體體現,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依據。教材上的知識是靜態的,它只是為知識的傳遞提供了可能。一般的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講得十分詳盡,學生往往看到的是思維的結果,而不是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思維活動的過程。換言之,當教材在沒有進入教學過程前,他只是處于知識的儲備狀態,為知識的傳遞提供了可能。具體每部分知識該怎樣教,教材上并沒有很明確地告訴我們,只有當教師在深入鉆研教材,又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了教學法的再加工以后,教材才能變成學生易于和樂于接受的信息。荷蘭數學家弗賴登達爾認為,數學學習是一種活動,這種活動與游泳、騎自行車一樣,不經過親身體驗,僅僅從看書本、聽講解、觀察他人的演示是學不會的。因此,在數學課堂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模式,在設計、安排和組織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應當有意識地體現探索的內容和方法。作為教師應該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據優化課堂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根據教學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把課本中的例題、講解、結論等書面東西,轉化為學生能夠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數學活動。即教學中要重視概念的抽象過程,公式的推導過程,法則的歸納過程,規律的概括過程,結論的綜合過程,思路的分析過程等,不但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

為了使學生經歷應用數學的過程,教學應采取“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寬松的、愉悅的、安全的、支持性的環境和氛圍,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創造性,對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出現的問題,要適時、有效地幫助和引導,并通過交流、討論、合作學習加以解決,使所有學生都能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成功感,樹立自信心,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

三、教學內容彈性化

教材內容的呈現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知識背景和知識發展水平,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要。我們的教材是全國統一的、適合各地區的一般化學生的,而對于一個班級中的每一個個體來說,教學內容就不一定適合他們。這就意味著教師要有駕馭和處理教材的能力,有自由選擇的彈性化空間。教材內容對學生來說,是外在的、不熟悉的,需要教師對它進行加工后,才能更好地被學生接受和掌握。所以,彈性的內容對學生來說,是給他們創造了自由發展的更大的空間,彈性的教學內容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

課堂教學內容就是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識結構的過程。要實現這一過程取決于教師對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取決于課堂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和靈活性。靈活地駕馭教材是以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依據的。當學生的認知水平高于教材的要求時,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中可適當簡化和變通。教學時,我們應根據實際情況刪去或從略處理過去已學過的舊知識或學生已經認識和了解的內容,盡量地突出最主要、最本質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如果教材中有些素材不充分,不利于學生形成概念,教師則應及時補充新內容。也就是說,數學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教學活動。

例如,教學“正反比例的量”時,就可以把原來長篇講解的內容改為只呈現幾個成反比例關系的實例,讓學生用學習“正比例的量”的方法去分析數量關系,自己找規律,進而得出結論。

四、學習材料多樣化

數學課堂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其由被動地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地探究學習,是當前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教科書并非唯一的數學課程資源。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發揚教學民主,成為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

1、學習材料要具有可操作性?!皫еR走向學生”,不過是“授人以魚”,“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才是“授人以漁”。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導者、學生發展的領路人,而學生本人才是成長的主人,發展的主體。人的主體性只有在活動中才能形成,只有在活動中才能發展。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積極創造條件,為學生提供可操作的學習材料。

例如,可以組織學生用小棒、圓片來理解“平均分”“10以內數的組成”;用小棒搭建若干三角形、四邊形等并探索規律;用搭積木、折紙、剪貼等方式,理解空間圖形、空間圖形與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等。

2、學習材料要體現時代性。時代的發展,使得現行教材內容明顯暴露出滯后性。這就需要教師及時吸收、補充一些富有時代氣息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為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在解決身邊具體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例如,第十二冊《百分數的應用(二)》中利息一節的例題所采用的銀行存款的年利率已經不符合現在的金融實際,教師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可讓學生課前向家長或去銀行收集儲蓄的有關知識,了解幾年來國家對利率的調整,了解利息稅的有關知識,收集有關年利率的數據,課中運用這些數據來解決實際問題,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與社會交往的能力,而且能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所在。

3、學習材料要體現開放性。現行教材在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和深刻性方面,存在著明顯的缺陷。而開放式題材,信息呈現形式多樣,并具有可選擇性,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先,要使學生在選擇材料上有一定的自由度。例如,在教學“小數減法”一課時,可給學生提供一些物品標價的材料,讓學生自己選擇數據列出豎式進行計算。

其次,要讓學生自己提供學習材料。例如,在教學兩步計算的應用題時,教師可選取生活中學生常見的購買學習用品的場景,讓學生自己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

再次,要活用課本中的學習材料?,F在課本上的例題大都是一些條件充足、問題明確的標準題??稍趯嶋H生活中,問題并不像課本中的例題那樣,條件和問題都十分明確,一一對應,而是需要自己去收集數據,選擇條件。因此,教師可根據教學的需要將課本中的例題進行適當的改造,成為“問題解決”形式的題目。例如,可將“李老師帶50元錢,買了8個文具盒,每個6元,還剩下多少元?”這類題目,改編為“李老師到文具店買六一節活動獎品,準備買文具盒8個,每個6元,只帶50元錢夠買這些東西嗎?”由于改造后的問題具有現實意義,但又不能套用哪一類問題的解題規律,迫使學生自己去動腦筋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結果學生發現多種解決問題的的辦法。除了應用50-6×8=2(元)進行比較外,不少學生還想出了別出心裁的方法:用50÷6=8(個)……2(元)和50÷8=6(元)……2(元)兩種假設的方法進行推斷,得出50元錢夠買每個6元的文具盒8個。

4、學習材料的組織要有利于學生的“再創造”?!皵祵W是人們在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的基礎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應用的過程,這一過程充滿著探索與創造?!爆F行教材中,許多教學內容因采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往往過多地著眼于訓練的梯度和密度,把一塊知識分拆得很細,一點一點“喂”給學生,前進的步子很小。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往往是會“模仿”的多,能“創造”的少。對于這樣的教學內容,教師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年齡特點,敢于調整教學順序,重組教材內容,通過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借助“再創造”方式將學生帶到數學化及有關的各方面的活動范疇之中,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中獲得所期望的一切,也從中鍛煉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

例如,教材第十冊《真分數和假分數》一節,教材用了兩個例題來說明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首先看圖寫出幾個分數,然后思考這些分數和1的大小關系,最后得出結論。這部分內容學生很容易理解,不易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如果將兩個例題合并,學生看圖寫出分數后自己給這些分數分類,就可以為每個學生創設參與學習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把學生真正推到主體地位。

篇8

1.精選學習材料

我國優秀古詩詞浩如煙海,我們可以選擇通俗易懂,貼近兒童生活和心理的古詩讓學生閱讀,例如:教學《春曉》這首古詩,可以搜集與春天有關的古詩讓學生來背誦。如《春夜喜雨》、《絕句》、《游園不值》等。例如在母親節來臨之時,教孩子學習感恩的古詩《游子吟》等。所學材料宜短不宜長,要循序漸進,從淺顯的五絕、七絕到五律、七律,再古風、詞等,還要文質兼美、風格多樣,使孩子能領略到中華民族的精神風采。

2.用心誦讀

古語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誦讀的方法適合詩歌的教學特點,學生通過誦讀來理解詩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通過自由誦讀,把握詩的情感,反復琢磨,讀出韻味,最后熟讀成誦。

據有關研究資料表明:7~15歲是人生記憶力最好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記住的東西就像門上刷的油漆一樣,永遠也不會掉的,而最好的背誦材料就是經典詩詞,它短小、押韻、含義深刻、耐人尋味,有的甚至能讓人品味一生。小學階段大量的積累有助于豐富學生語言,積累情感,培養情商。

3.課內外結合

課內外結合,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從孩子們一入學開始,就要讓他們大量地朗讀背誦古詩詞,如此長大的孩子,語言必定典雅。孩子在校時,可充分利用早讀時間讓孩子進行背誦。我還利用語文課的每節可得前三分鐘,進行才藝表演,背誦古詩詞。給學生以展示的機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孩子們有很多時間在家里,老師可充分利用這些時間,背誦古詩,可請家長幫忙,學生每天背古詩詞給家長聽,形成習慣,家長也會非常樂意,因為自己的孩子會背這么多的古詩詞。

4.舉辦賽詩會

這既是對以前背得古詩詞的復習,又能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更能激發孩子背誦古詩的興趣。誰背的詩多誰就是擂主,誰超過了擂主誰就是新擂主,擂主被授予“背古詩的大王”,“背古詩的小能手”等光榮稱號,還給發喜報,學生拿喜報回家,學生、家長皆大歡喜,以后背古詩更積極了。

5.古為今用

假如不能古為今用,費大力氣學古詩詞就沒有意義了,要鼓勵學生把學過的古詩用到自己的說話和文章里,從而起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如一年級教“頭”,有學生組詞時說:“舉頭望明月”的“頭”,老師大加贊賞。后來教“里”字,就有學生說“九曲黃河萬里沙”的里,“欲窮千里目”的“里”。春天來了,孩子們會興奮滴對著柳樹高聲吟賀知章的《詠柳》;坐在草坪上,孩子們會情不自禁地吟誦白居易的《草》??粗⒆觽円粡垙埢ǘ浒愕男δ?,聽著一片稚氣的吟詩聲音,我會覺得很欣慰,因為學生正在我的引領下受益,他們正沐浴著古詩詞的陽光茁壯成長。

篇9

初秋,當G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們以兩列縱隊排在學校西大門前時,一個男孩突然問道:“老師,我們要去哪里?”

“去尋找秋天!”W老師笑著回答。

“神馬,尋找秋天?”男孩一愣,接著歡呼道,“哦,太好嘍!”

在W老師看來,學校搬遷到半山田園地塊新址后,周圍依山傍水的自然環境非常適合孩子們的戶外科學活動。W老師把一面紅色隊旗交給一名男孩,說是要讓這名男孩高舉紅旗走在隊伍前面。在孩子們步行的時候,紅旗將引導他們的行進方向,同時也給其他行人和騎車人一個避讓信號。當孩子們停留在某處進行觀察活動時,紅旗就是活動駐地,孩子們便不會輕易遠離教師的視線。

出校門10米便是河邊游步道的一處休息平臺。在這里,W老師向孩子們介紹了隨行的保安叔叔。在孩子們眼中,穿戴警服警帽、戴著白手套、手持警棍的保安叔叔一定是位認真負責的人。一份“漫步秋天”的學習單發到了每一位孩子的手中,W老師清了清嗓子:“孩子們,今天我們要完成三個觀察任務。一是觀察不同植物的葉子在哪些方面是不一樣的;二是觀察植物的葉子和它的落葉的不同;三是觀察秋天里植物的生長變化。注意,一路上要仔細觀察,可以和小組同學討論,可以撿一些落葉,但不能從植物上采葉子,不能隨意離開隊伍?!?/p>

按照事先查看的路線,孩子們沿著河邊的游步道向東走,沿途W老師引導他們觀察那些頭頂著紅的、粉的、淡綠的燈籠似的果實的欒樹,觀察女貞樹上長滿的一串串“小葡萄”,撿一些從無患子樹上掉落的滑溜溜的“肥皂”果。在穿過華中路大橋橋底后,孩子們到達了一片種著棉花、芝麻、番薯等農作物的開闊地。在旁邊的一小片草地上,W老師建議孩子們圍坐在一起,進行10分鐘的交流和討論。

孩子們轉到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泥路上繼續向東行進。在這條小泥路上,他們驚奇地發現楓楊樹上那一串串的“元寶”、懸鈴木樹上三三兩兩的小刺球、構樹上火紅而的“楊梅”。在落葉滿地的小泥路上,W老師還讓孩子們觀察了蒼耳、葎草、牽牛、金狗尾草等野生草本植物,聽一聽蛐蛐兒此起彼伏的歌聲,聞一聞那股淡淡的牛糞味(因為這里曾是奶牛飼養基地)。

孩子們的腳步聲、歡笑聲、嬉鬧聲慢慢遠去,小泥路恢復了往日的寂靜,不過它從此不再寂寞。

二、小學科學戶外教學面臨的問題

如同W老師和這些三年級孩子在游步道邊所開展的活動一樣,野外游步活動只是科學戶外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所謂科學戶外教學,是指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有程序地指導學生在戶外(包括校園、社區、社會、野外等)利用自然環境資源或社會環境資源進行的科學探究活動。

目前,科學教師們很少能真正開展系列的戶外教學活動,究其原因有兩個方面。首先是教學安全難以把握。在戶外,學生好奇、好動的天性被激發,就很難保證萬無一失,因此許多學校對科學戶外教學抱不支持的態度。其次是教學成本較高,表現為教師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踏看現場、準備相應的學習材料;學生需要用更多的時間到戶外親歷探究;還可能涉及交通、安保方面的諸多費用。因此,有時候即便有科學戶外教學的機會,也往往被教師忽視或流于形式。

目前,在中小學廣泛開展的“學農”活動與春游、秋游活動,是科學戶外教學的好時機。學生們可以了解植物及其生長的各種知識,或者進行一些有目的的探究活動。但多年來,學生們鮮有相關的科學觀察或科學研究報告產生。春、秋游活動也多以玩樂、自由活動為主,而無周詳的教學方案,教師的主要責任是保證學生安全、再安全,實際上很難保證科學戶外教學的品質。因此,制訂一份周詳的科學戶外教學方案,并保證其順利而安全的實施,是至關重要的。

三、小學科學戶外教學的實施

科學戶外教學活動一般經歷“制訂計劃”“組織實施”“交流總結”三個階段。

(一)制訂計劃

該階段包括“確定活動內容和方式”“選擇并踏看活動現場”“制訂教學方案”等環節。

首先,科學教師依據課程需要或單元教學需要,確定教學活動的內容和活動方式,選擇適合的戶外教學場所,并將教學活動思路上報給相關的管理人員。其次,科學教師要親自去踏看現場,了解教學場地的教學資源、活動路線、場地安全,如果是參觀或訪問,則要與相關的機構或人員預約活動的時間。第三,要設計戶外教學活動的通知單,向學生和家長說明戶外科學活動的意義、內容、地點、時間、行程,乃至需要準備的工具、材料、資料等。最后,根據教學目標、現場特征、學生情況等因素制訂教學方案。

對于科學戶外教學方案的制訂,有研究者提出了“人、事、時、地、物”設計法?!叭恕钡脑O計包括參加活動的學生及其人數、教學指導人員和保障人員;“事”的設計包括戶外教學的目標和重點、活動形式和內容、相關學習材料;“時”的設計包括什么時候進行教學活動、活動多長時間;“地”的設計包括教學活動的地點、交通方式及安排、安全保障措施;“物”的設計包括教學場地的設施設備情況、教學材料、經費來源。

(二)組織實施

該階段包括“行前教育”“現場教學”環節。

首先,在開展科學戶外教學活動之前,科學教師可以讓學生事先收集一些相關的背景材料,或者通過預先的課堂教學活動來增加他們的背景知識、實踐技能,幫助他們擬定戶外探究的大致內容和方法,激發他們的戶外探究興趣。臨行前,科學教師應該向學生說明戶外教學活動的內容、程序、注意事項和活動安全。其次,在科學戶外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家長資源??紤]到學生科學探究的特點,40人左右的班級通常需要3名以上的成人加以陪護。學生的年齡越小、活動空間越大,所需要的陪護人員就越多。因此,安排家長參與學習陪護,將有助于提高戶外教學的秩序和安全性,同時也能提高戶外教學的效果。第三,在科學戶外教學過程中,科學教師除了按照既定程序實施教學之外,通常需要向學生提供相關的學習單或活動手冊,供學生參照學習或記錄相關信息。最后,對于那些需要將實物或信息帶回教室做進一步研究的,科學教師應該敦促學生及時收集或采集。如果需要讓學生在戶外科學活動之后完成探究心得、探究報告等延伸性的學習成果,科學教師應該提前告訴學生,以便他們在活動中能仔細觀察、深入研究,從而獲得更多的學習素材。

(三)交流總結

該階段包括“活動回顧”“成果交流”“總結評價”環節。

篇10

所謂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實現自主性發展的教育實踐活動。自主學習可分三個層次:(1)自覺學習;(2)主動學習;(3)創造性學習?;疽笫牵航逃瀼亍耙詫W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思維為主線,主動發展為主旨”的教育思想,使教學的過程成為滲透思想,掌握知識,鍛煉本領,自主發展的過程。如何有效地實現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我認為應該考慮以下幾點:

面向全體,重視個體

在能力培養的過程中,首先要切實做到“面向全體學生”。眾所周知,環境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的行為習慣。而對于初中生而言,進入中學課堂這樣一個新的學習環境,還沒有形成固定的學習習慣,在學習過程中就更加喜歡對周圍同學的行為習慣進行模仿。因此在班級中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氛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是千差萬別的,這就決定了教師在引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必須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確定不同的培養方法。進入初中以后,由于每個孩子的家庭環境和學習經歷的不同,在能力培養和知識接受上速度各不相同。每個班都存在著-些接受能力強、成績優秀的“尖子生”,自身已經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他們在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方面,只需要教師的重視深化細節和能力拓展就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但對于一個班級來說 “普通”學生和學習能力有“困難”學生總是占了大多數的,而如果簡單的引導甚至是放棄對他們自主學習能力的教育,則是舍本逐末的做法。何況,今天的“一般生”、“困難生”在經過培養后掌握了自主學習能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也會步入“尖子生”的行列。

課堂置疑,激發興趣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在課堂教學中設置疑問是培養學生自我探索意識,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對身邊學生關心的事件引入、置疑,從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感到新奇。同時“引而不發”,促使學生自己看書,動腦解疑,讓學生自覺進入自我學習狀態。還可以通過“故弄玄虛”、“巧設陷阱”等方法,促進他們積極思維,讓他們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鼓勵學生質疑。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 大疑則大進, 疑者, 解悟之機也。” 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疑問才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師的指導后, 學生經過認真思考、討論后, 問題得以解決,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也提高了。

當學生正確解決疑問后,教師應及時表揚學生,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只要體驗過一次成功的喜悅, 就會激發他一百次追求成功的欲望?!睘榇?,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針對學生回答問題時, 運用“非常好”、“很有創意”等表示激勵的話, 會更加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引導思考,培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