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的概念與特征范文
時間:2023-06-07 16:52: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風險的概念與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會計風險; 風險傳導; 傳導機理
風險管理已經成為我國企業會計管理工作的重點內容,也是其薄弱環節,而對于企業會計風險的傳導機理,我國企業更是缺乏充分認識,這使得企業會計工作的管理在面臨金融危機時缺乏應變策略。因此首先必須清晰地了解到會計風險及其傳導所帶來的影響及其產生的根源,才能夠幫助企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一、會計風險及會計風險傳導的內涵
(一)會計風險的內涵
我國對于風險概念的界定,主要集中在從不確定性出發來論述,而會計風險的概念則是通過對不確定性的具體描述來確定的。程方(2010)認為會計風險是由于會計信息沒有真實、客觀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而給信息使用者造成影響,進而導致其做出非合理決策。在這一概念中,隱含著對公允價值的理解,這也是近年來會計風險概念界定中通常所采用的觀點。吳可夫、朱娜(2010),王玨、陳紅(2009)等都從公允價值確認的角度給會計風險進行定義,這也是目前文獻中出現較多的會計風險的概念,他們認為會計風險是由于會計人員在執行會計相關制度時,在公允價值的確認、計量和披露過程中,受客觀因素或主觀因素影響,不能適當體現公允價值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從而導致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誤讀,從而影響決策正確性的可能性。上述關于會計風險內涵的描述,均基于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與否,按會計實務工作的流程來加以闡述。因此本文中會計風險的內涵界定為,基于對會計準則的不同路徑選擇,會計人員在會計工作實務中,對企業經營活動、財務狀況及現金流量等信息的主觀性反映,導致對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影響的不確定性,并由此帶來的對企業內部及外部利益相關者造成損失的可能性。
(二)會計風險傳導的內涵
目前與企業會計風險傳導相關的研究并不多見,大多文獻都是針對財務風險傳導來進行研究,葉建木(2009)、夏吉吉(2009)等從企業風險的關鍵要素出發,對風險的特征、風險源、風險流、風險載體、風險傳導路徑及風險閾值等方面所形成的風險傳導一般機理進行了研究。白杰(2010)將財務風險傳導運用到了新疆德隆案例分析中。綜上所述,會計風險傳導的內涵界定為,會計風險傳導是由于會計風險的關鍵構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影響,導致會計風險源的形成,并經由會計風險載體,通過特定的風險傳導路徑,以風險流的形式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及成果帶來影響。因此對會計風險的構成要素、風險載體及風險路徑的研究將是企業會計風險傳導研究的重點。
二、企業會計風險傳導的特征及類別
(一)企業會計風險傳導的特征
從風險傳導的角度,對企業風險的分類可大致劃分為:泡沫破滅型傳導;要素稀缺式風險傳導;結構坍塌傳導型;海嘯波浪傳導型;鏈式反應型傳導;企業風險的有路徑式傳導①。這些分類的基礎是風險傳導的不同表現形式,而企業會計風險的特征與整體企業風險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1.兩者的聯系。企業會計風險屬于企業風險的范疇,兩者都可能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帶來不確定的影響。其風險的產生都涉及到企業生產經營實務,并經由企業內部人員操作,其風險造成的結果都會對企業的內外利益相關者造成影響。
2.兩者的區別。一是范圍不同,以企業為研究對象,企業風險是企業的宏觀風險,而會計風險則屬于微觀風險;二是計量基礎不同,會計工作是以歷史成本計量為主,企業整體決策活動的計量既包括對歷史信息的記錄,更注重現實狀態對未來的影響,重在預測;三是傳導路徑不同,企業風險的傳導路徑是基于企業業務流程鏈、相關利益鏈和價值鏈等基礎而來的②,而會計風險傳導路徑則主要通過會計工作的實際操作流程,伴隨著信息傳遞而顯現,可見會計風險最直觀的特征即是路徑依賴性。
篇2
關鍵詞:風險;風險感知;心理測量范式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4608(2012)02-0095-08
收稿日期:2011-12-12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項目(08JCXLX006);中央部屬高?;究蒲袠I務費項目(2010JC003)
作者簡介:伍麟,博士,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璇,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博士生130012
風險是現代社會人們無法回避的一個話題。大到人類命運,小至個人事務,風險無時無刻地不與我們的生活相關聯。學術界、社會各方對風險問題高度關注,“風險”成為出現頻率極高的詞匯?,旣悺さ栏窭拐J為風險是現代思想的一個基本概念集合。(Dougas,1985)詹姆斯·梭特則提出風險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生活管理的基本方面。(Shon,1987)風險研究的迅速發展既反映了時代的特征,又滿足了時代的要求?!半S著保羅·斯洛維克(Paul Slovic)和他同事們在20世紀70年代進行的開拓性研究,近幾十年來,關于風險感知的研究快速增長?!保℅illian Hawkes&Gene Rowe,2008)風險感知(risk perception)是風險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同時又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從宏觀的政府決策到微觀的個體行為都與風險感知息息相關。英國皇家學會1992年提出風險感知的經典定義,把風險感知定義為涉及“人們對危險和收益的信念、態度、判斷和情緒,以及更廣泛意義上的文化和社會傾向?!保≒id.geon et alI,1992)
心理學并不是最早進行風險領域研究的學科,它延續和改造了自然科學風險分析研究的傳統和路線。美國Oregon大學“決策研究小組”的斯洛維克、費施霍夫(Fischhoff)和里奇特斯坦(Lichtenstein)等人于1978年在風險心理學研究中引入和發展了心理測量范式(psychometric par-adigm),提出了感知的風險和現實的風險兩種概念,引發了對“可接受的風險”及風險感知、溝通和管理的研究潮流。風險感知的心理測量范式目標指向個體,依托理理論,表現出人是自我利益計算者的功利主義哲學觀念。
心理測量范式的風險感知研究可以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風險可接受性”的研究,主要關注的是風險的主觀屬性,即風險的特征維度。人們的風險感知會受到風險特征的影響,可以根據這些風險特征總結出各種危險的“人格畫像(personality profile)”。第二階段,研究從關注風險的特征轉向更加關注感知風險并對風險作出反應的群體特征。從不同群體的差異性探究風險感知結構的復雜性,以及風險感知與群體因素相互關系模式的復雜性。研究發現在性別、種族、國別和社會階層等方面風險感知存在很大差異。(Byrnes,Miller and Schafer,1999;Flynn,Slovic and Meaz,1994)第三階段,也就是最近的發展表現為綜合各種方式,把風險特征與社會因素結合起來,涵蓋信息來源、渠道、流動以及在強化和放大特定風險“信號”時文化和社會機構的作用,解釋為什么特定的威脅被看做是風險,以及探究社會信任、公眾參與在風險溝通中發揮影響的作用機制。
一、心理測量范式的早期特征
1.表達性偏好的研究特征
為了適應現代社會風險的多元與分化的現實狀況,斯洛維克等人繼承并拓展了斯塔爾(start)的研究。斯塔爾是對風險感知進行研究的最早代表性人物。他堅持的是工程思維的研究路線,通過揭示性偏好(revealed preference)的風險分析方法,提出在嘗試與錯誤學習的基礎上,社會活動的可接受風險和利益之間達到了一種“基本理想狀態”(es-sentially optimum)平衡??刹捎脷v史的或當前的風險和利益數據去解釋“可接受的”風險一利益平衡模式。通過對八種工業和活動的數據的檢驗,斯塔爾總結出了“可接受風險的法則”:(1)一種活動的風險的可接受程度大約是其利益的三分之一;(2)盡管都提供了同樣水平的利益,公眾對自愿活動風險(如:滑雪)的可接受程度大約是非自愿活動(如:食品添加劑)風險的1000倍;(3)自愿活動中風險的可接受程度與受風險影響的人數成反比;(4)自愿活動中可接受的風險水平與可接受的疾病風險水平非常相似。(Starr,1969)
斯洛維克等人提出的心理測量范式體現為表達性偏好(expressed preference)的風險分析方法,即通過標準化問卷來獲得公眾的風險感知偏好,以適應和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及要求。通過澄清影響風險感知的因素,為風險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礎,確保風險政策能夠正確反映公眾的心態,體現公信力,為公眾接受和認可,最大程度發揮政策預期的社會效果。通過心理測量范式進行風險研究所遵循的理論邏輯是,風險是一種心理學概念,也是一種社會建構的現象。風險本質上是主觀的,建立在人的感知基礎之上。風險感知不只是對特定危險量的屬性的感知,還是對特定危險質的屬性的感知,如意愿性、可控性、潛在性等。一種特定危險的風險不是只有單一的質的屬性,而是有著多元的質的屬性。與公眾風險評估緊密相關的是危險的質的屬性。這些屬性隨著情景的不同對風險感知發揮不同的影響。同時隨著人群、危險、環境的變化,質的屬性起到作用的權重將發生變化。
心理學研究風險的路線,不是關注風險的科學客觀知識,而是關注風險的主觀屬性。為什么專家與公眾在風險感知上存在很大差異?什么決定人們對風險所采取的態度各異,有厭惡風險的、漠視風險的、還有接受風險的?心理測量范式的主要目標就是澄清和確定哪些質的屬性對風險感知起著關鍵影響,并且在情景變化時,這些質的屬性對風險感知起的影響是如何發生變化的?有什么特征和規律?心理測量范式認為,風險是由個體主觀定義的,個體可能會受到一系列心理的、社會的、制度的以及文化因素的影響。(Slovic,1992)泰勒和齊恩認為,風險感知的心理測量范式所表明的最重要信息是“對大多數公眾而言,風險不僅僅如同技術一統計取向所認為的是損失程度和概率的混合,而且風險具有社會和主觀的維度?!保≒eter Taylor-Gooby&Jens O.Zinn,2006)如果觀察工具設計恰當,就能夠測量這些社會和主觀維度上的各種因素。
2.風險感知的主觀屬性
費斯霍夫等人在1978年的研究中指出,活動或技術的九種一般性質對于主觀的風險判斷起到重要影響,它們是:(1)風險的自愿性;(2)影響的即時性;(3)暴露于風險中的人對于風險知識的掌握;(4)科學上關于風險知識的把握;(5)對風險的可控性;(6)新穎性,例如風險是新的還是舊的、熟悉的;(7)長期的/毀滅性的,也就是說,風險一次可能只殺死一個人(長期的),或者風險一次能殺死很多人(毀滅性的);(8)一般/恐懼,例如,人們是否已經學習到接受風險和能夠理性的、平靜的考慮風險,還是在本能的水平上,人們對風險存在巨大的恐懼;(9)結果的嚴重性。這些因素與存在風險的活動或技術之間的關系的程度決定了人們的風險判斷。(Fishhoff et al.,1978)
斯洛維克于1987年在Science上提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表現出不同的風險態度和風險感知,也即對有些風險非常重視和警惕,而對有些風險泰然處之、無動于衷。并且公眾和專家對于風險的理解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Slovic,1987)因此,研究風險的一條重要路線是發展關于危險分類學,借助危險分類學幫助研究者分析與理解人們對不同類別風險所產生的不同反應。而實現這一目的最普遍的方式是使用心理測量范式,以心理量表為主要工具獲得原始數據,采取心理物理標準和多元分析技術,對感知到的風險、感知到的利益以及感知到的其他方面(如:活動的致命性)進行定量分析。
斯洛維克采用心理測量范式,得到不同風險的“人格畫像”,即每一種危險都有其獨特的風險感知模式。研究顯示風險的很多描述性特征之間存在著高度相關。通過主成分因子分析將這些定性特征綜合為兩個高階因子:一個是“可怕性”(風險所引起的恐慌后果的程度),另一個是“熟悉性”(風險的已知和可控程度)。對公眾而言,大多數風險可以在這個二維的因素空間內進行定位,進而總結出各種風險在這個二維因素空間內的“認知地圖(cognitive maps)”。(Slovic,Fis-chhoff&Lichtenstein,1979)一般公眾的風險感知與因素空間類型中的危險位置有密切相關,如:“恐懼風險”,如果風險在這個因子上的得分越高,人們就更想減少目前的風險,也就更需要嚴格的規范使風險降到可接受的程度。相比之下,專家的風險感知與不同風險特征或由這些特征衍生而來的因素之間沒有密切的相關,專家們將風險視為預期的年死亡率。
3.風險感知的差異性
圍繞解釋“專家與公眾風險感知之間為何存在差異”這個問題推進了風險感知的研究。現實生活中,公眾的風險感知與專家的風險感知往往存在裂隙、差距或者不一致。風險感知研究的核心目的是獲得理解人們對于風險形成判斷的方式,從而形成技術專家、社會管理者和普通公眾之間風險信息的有效溝通,并且不斷提升這種溝通的水平。許多研究力圖說明、彌合甚至消除風險感知上公眾和專家的分歧,使得公眾的生活認識能夠與科學知識結合起來。為了實現這些學術理想,在人們往往通過經驗法則(rule of thumb)形成對所面對風險意義和嚴重性進行判斷的狀況下,心理測量范式經常被當做一種重要的手段去描述這種經驗法則。
斯塔爾開創了對“可接受的風險”的研究。但是他只采用歷史的或現在的風險和利益數據去解釋“可接受的”風險一利益平衡模式,僅僅區分了自愿接觸風險和非自愿接觸風險,并且認為“是否自愿”是人們權衡技術發展的社會利益和代價的核心因素。然而,當人們對不同危害的現有和預期的風險性以及風險管理的預期水平做出量化判斷時,還會受到其他屬性的影響,如:危險的特征屬性(例如,自愿性、恐懼、知識、可控性);與危險相關的利益等。風險感知因人而異。斯洛維克等人在研究中區分了“感知到的風險”和“可接受的風險”。當專家判斷風險時,他們的反應與年死亡率的技術估計有高度的相關,專家把風險評估建立在可預見的災難(數量)上。普通公眾只有在被告知去估計年死亡率時,才會考慮這個因素(且這種估計方法只有很少一部分類似于專家的技術估計)。公眾對于“風險”的判斷更依賴于危險的屬性(例如,潛在的災害性,對子孫后代的威脅性)。專家基于風險事實的基礎上,客觀、理性、分析地研究風險,包括風險評估、風險管理、風險溝通等。公眾基于情感體驗的基礎上,主觀、非理性、直覺地看待風險。專家與公眾不同的風險感知反映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二、心理測量范式的后續發展
心理測量范式的后續發展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研究內容上相關主題的拓展;二是方法論意義上的技術發展。
1.研究內容上相關主題的拓展
(1)豐富風險的主觀屬性
近幾十年來,風險領域的大量研究都試圖回答“多安全是足夠安全”這個重要問題。無論從數量上還是持續時間來看,在風險心理學領域的主要表現形式集中在解釋專家的理性風險感知與公眾的情感和情景式風險感知之間的區別。圍繞上述問題,心理測量范式從人口學因素、風險的種類、風險的性質、風險的因果結構以及社會心理因素等方面豐富了風險的主觀屬性。
首先,改變以往研究簡單認為人們對風險信息及風險事態的反應基本上是非理性和不明智的做法,開始探究在風險決策和風險理解上理性和情感影響之間的復雜性和相互作用。博姆和菲斯特將“作為情感的風險(risk as feeling)”假設運用到環境風險感知中,提出了環境風險感知模型,該模型能通過區分不同類型的具體情感和具體評價方式,來說明情感和行為的認知前提。環境風險感知評價包括三個成分:認知評價、情感以及行為傾向。在評價環境風險時,存在兩種方式:后果評價和道德評價。對應地,有兩種類型的情感:基于損失的情感和基于道德的情感。通過因素分析得出了五種行為傾向,即幫助行為傾向、攻擊行為傾向、逃避行為傾向、社會行為傾向以及自我關注行為傾向。對這三個成分進行了中介變量分析得出:認知評價受情感的調節,然后作用于行為傾向上。(Bohmand Pfister,2000)在中國,以謝曉非為代表的學者從20世紀末開始,對環境風險感知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發現焦慮型被試有很高程度的風險感知,并對風險抱有消極態度;積極坦然型被試表現出低風險感知,能坦然面對風險;適度憂慮型被試對風險因素的存在有適度警覺,并伴隨一定的憂慮情緒特征。(謝曉非和徐聯倉,1998)
其次,現代社會風險感知與技術發展息息相關,風險的形式與內容越來越復雜,人們對各種風險源如:交通安全、氣候改變、環境污染、電器輻射、食品安全的關注不斷增加?;陲L險后果的延遲性,研究者們開始注意到一些新的風險屬性,如:時間折扣(temporal discounting)、與風險事件的距離等。(Laurie Hendrickx and Sietske Nico.laij,2004)在這樣的現實狀況下,研究者逐漸從對風險感知的粗放型研究轉向對風險感知更細致的研究,從單純注意風險事件的直接影響轉向關注風險事件的全面后果,包括事件的高階(higher or-der)影響。即風險感知研究不僅更加關注風險事件本身的性質,還更加關注對風險事件的評估、溝通和管理方式,進而希望能夠預測風險事件的影響廣度和嚴重程度。(Ingunn Olea Lund and Torb-jorn Rundmo,2009;Clare Hall and Dominic Moran,2006)
第三,越來越多的社會心理因素融人進風險的主觀屬性研究中。比如,斯洛維克(1992)提出了風險的“污名(stigma)”概念,從人們對風險的社會偏見考察對風險感知的影響。另外,現代社會不斷分化,勞動分工更加精細,新型的風險、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性集群的興起,使得一個越來越普遍的現象是對公共機構的不信任日益增加。不少研究者開始關注信任和媒體介入對風險感知的影響。(Kone and Mullet,1994)對專家的信任、對政府機構的信任以及對信息的信任已經成為理解公眾風險感知的重要環節。
(2)風險的社會放大框架
20世紀80年代末,卡斯帕森(Kasperson)、雷恩(Renn)、斯洛維克等人根據斯洛維克之前提出的風險信號理論,運用證實性多元方法,提出了一個概念框架——“風險的社會放大(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 framework)”,(Kasperson et al.,1988)20多年來,相關研究得到不斷拓展。(Kasperson et al.,2003)風險的社會放大框架旨在描述心理、社會、文化以及政治因素如何互動并導致風險“擴大”且產生波及效應,即不利事件所產生的社會和經濟作用不僅僅是由事件的直接生物和物理影響所決定的,也還由風險因素、媒體介入以及信號價值等決定。提出風險的社會放大框架的目的是解決風險感知和風險溝通研究停頓甚至滯后的狀況,發展一種綜合的理論框架關注構成風險感知及風險反應基礎的各種動態的社會過程,即風險的放大和風險的弱化是怎樣形成的。所謂風險的放大指專家評估風險低的威脅和事件卻成為社會關注和社會政治活動的焦點。風險的弱化指專家評估風險高的威脅和事件卻不太引起社會公眾的注意。
在強化或弱化風險感知和風險可控性的各種情形下,進行風險描述的各種符號與廣泛的心理、社會、制度和文化過程發生互動。風險符號經過社會和個體放大站時會發生一些變化,這些變化能夠增加或者減少風險事件的信息容量,突出信息的某些方面,導致社會系統的其他參與者的特定理解和反應。心理測量范式研究表明,放大站包括個體、社會群體和組織,如科學家、科學組織、記者、媒體、政治家、政府部門、其他社會組織和成員。對于社會放大站而言,組織的結構、功能和文化影響著風險信號的放大或者弱化。對于個體放大站而言,情感啟發式、風險性質、先在態度、社會信任等因素影響著風險信號的放大或者弱化。
特定信息系統的特點以及公眾反應的特點是決定風險性質和程度的核心因素。風險表現為一種多層面的現象,“風險不僅是一種事實的結果,而且是事實、特定社會結構和特定社會文化或者價值系統之間的累積性互動。”(Lombardi,2004)風險的社會放大框架的一個基本預設是風險感知的可變性,即在風險溝通過程中會發生變化。風險事件如果未被注意和傳播,其影響是局部的。但是如果風險事件被察覺和得以傳播,其影響就極可能出人預料,甚至難以控制。風險、風險事件及其屬性通過各種風險符號進行描述。風險體驗只有在多方面的相互作用當中才能得到恰當的評估,這些方面包括:來自風險事件的物理損害,形成風險理解的社會和文化過程,出現的次級和三級效應,以及管理者和公眾所采取的行動。人們對風險的體驗不僅僅是一種對物理損害的體驗,還是群體和個體學會獲得和創生風險理解過程的結果。這些風險理解為如何選擇、整理和解釋來自物理世界的符號提供規則和意義。
(3)與文化理論相結合
文化理論作為一種解釋原則,試圖說明個體如何形成對危險的判斷以及為什么做出這樣的判斷。文化理論對風險知覺的意義體現在,強調各種風險判斷生成的背景。文化理論最初來自人類學,其學術背景源自于人類學的理論與概念。人類學的基本思維方式將社會和組織看作分析單元?;诖耍r有在個體水平上檢驗文化理論關于文化立場和風險認知關系的實證研究。在文化理論看來,風險是社會建構的概念。人們對什么東西害怕、恐慌以及如何表現出害怕、恐慌是主觀選擇的結果,這種主觀選擇與人們所處的文化當中的社會關系相一致。在此意義上,風險是社會建構的過程。
學界注意到風險感知研究的心理學取向和社會文化取向在理論邏輯、方法論原則和技術等方面存在差異。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后,心理測量范式研究越來越開始重視社會、政治、文化因素對人們風險感知的影響。“實證研究的一個顯著領域關注建立在道格拉斯風險文化理論基礎上的世界觀問題”。(Karen Bickerstaff,2004)20世紀90年代初期,戴克(Dake)較早將風險感知的文化取向與心理測量范式結合起來。之后,彼得和斯洛維克將戴克的世界觀量表融入進影響風險感知的綜合模式當中。(Peters&Slovic,1996)“結合”式研究是20世紀90年代風險感知研究的一個重要進展,其背后所隱含的觀念是,心理測測量范式研究能夠指明和澄清相關風險感知的各種社會、文化和制度因素,而文化取向研究能夠展示這些因素作為發生過程在形成風險感知方面呈現出的作用,從而將相關問題進一步深化。心理測量范式需要進一步融人質性研究,也是順應當代風險研究實現“兩種文化”溝通的趨勢。所謂“兩種文化”指風險研究中的技術取向和文化取向。
2.方法論意義上的技術發展
方法論意義上的技術發展主要由克萊爾-馬里斯(Claire Marris)、西格里斯特(sieglist)等人完成。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學界對心理測量范式的方法論技術產生了爭論,如:厄爾(Earle)和林戴爾(Lindell)等人認為,在心理測量范式中,研究者事先為受訪者提供了風險感知特征,受訪者按照要求做作答即可,而不是由他們自己來表達對風險感知特征的理解。(Earle and Lindell,1984)韋德斯奇托和韋爾斯提出該范式對不確定性的量化測量可能引導人們朝著更深思的和基于規則的考慮。然而,人們的偏愛、決策和行為卻更多受到直覺系統的影響。(Windschitl和Wells,1996)心理測量范式在數據統計時對整個樣本風險得分平均數進行聚類分析。雖然斯洛維克等人堅持聚類分析能夠提供有效的信息,但陸續有一些學者認為,聚類分析沒有充分地考慮個體對于風險的判斷有怎樣的不同和為什么有這些不同,也即是說,不能得到個體間顯著的差異狀況。(Kraus and Slovic,1988)維克和斯達林認為,群體平均等級的使用只能告訴我們風險感知的一部分內容,在整個樣本中對平均風險得分進行聚合分析并不能恰當地代表被試的選擇。由這種方式得出的結論,可能會錯誤地反映被試個體的態度狀況。這是一種“生態學謬論”,即從總體水平上分析得到的有偏差的結果。(Vlekand Stallen,1981)
馬里斯等人在1997年提出傳統心理測量范式存在一些缺陷,包括傳統研究提出的關于風險的“人格畫像”,意味著所有個體以同樣的方式評估風險。采用這種路線理解風險所導致的結果是,忽視了作為社會的個體,因為他們理解和評估風險的方式很容易受到社會、文化、制度等因素的影響。心理測量范式只對“專家”與“一般民眾”進行了區分,并沒有對人群進行區分。研究中的統計分析建立在全部樣本的平均數基礎之上,無法提供關于個體在風險感知上如何不同的信息。建立在平均分數基礎上的風險管理和溝通政策將忽視公眾總體的許多意見。馬里斯等人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重復了與斯洛維克等人相類似的研究。所不同的是,在數據分析方面既使用了傳統對平均數分數聚類分析的方法,又采取了數據分散分析的方法,結果顯示:(1)風險感知不僅在個體間發生變化,而且個體在評估同一風險問題的風險屬性上也存在變化,這些變化取決于被評估的特定風險以及與個體做出反應相關聯的風險概念。使用傳統對平均分數聚類分析的方法和數據分散分析的方法均發現,風險屬性的相關趨勢呈現一致,但聚類分析往往高估相關的大小。與其他一些研究的共同之處是,“可怕”屬性與其他風險屬性高度相關。(2)傳統心理測量范式通過風險的質的屬性所勾勒的“人格畫像”并不必然是普遍的。不同個體對同一風險賦予不同的風險屬性,而且他們對一些風險及風險屬性表現出不同態度。(3)即使采取數據個體的分析,研究結果也表明,心理測量范式提出的質的風險屬性與風險感知緊密關聯。馬里斯等人認為,之所以得出一些與傳統心理測量范式不一致的研究結果,根源在于“生態學謬誤”的統計問題。但是,他們并不徹底反對心理測量范式,仍然肯定“心理測量范式是預測風險感知的一個有效工具”。(Marriset al.,1997)
三、心理測量范式的一些局限
“心理測量范式”在風險感知研究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對風險分析、風險管理、風險信息傳播以及風險政策制定產生了重要影響?!靶睦頊y量范式”認為,風險感知是一種社會和文化建構,反映了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的價值、象征、歷史以及思想意識。風險感知及其各維度都是心理學能夠探究的概念,可以通過心理測量的方法來對它們進行研究。心理測量范式豐富了學界對人們風險反應的認識,在方法論意義上和具體研究內容方面都有力推進了風險感知的研究。當然由于種種原因,心理測量范式也存在一些局限。
1.對風險感知的理解需要深化
心理測量范式研究風險感知的立場強調信息的加工,仍然具有濃厚的認知主義色彩?,F在人們普遍認為風險感知是認知、情感和行為的結果,也是社會、政治和文化環境的結果?!瓣P于風險感知的大部分實證研究所關注的主題是公眾如何感知現代技術的風險”。(Hampel,2006)現代風險是人類科學和技術發展的直接產物,也是理解和描述現代社會的重要概念。不確定性是風險的固有屬性,但在現代社會條件下,風險的不確定性表現為形式更加復雜,內容更加多元。如:損害發生的時空屬性不確定、損害波及的范圍不確定、損害造成的后果不確定、損害牽連的延遲效應不確定。此外,由于對風險事件的長期效應和負面效應尚缺乏足夠的重視與應對,現代風險的不確定性越發顯得突出。傳統風險分析基于過去經驗和歷史資料。現代風險分析需要特別強調時間維度,建立全新的時空觀。研究視野的焦點不是過去,而是面向未來。(Rabinovich et al.,2010)不僅考察相關事件、活動的直接結果,更加關注長期的負面影響。
人們的風險感知嵌入于社會情境之中,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止的,解析、評估風險感知不能脫離社會情境。風險感知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不同的社會情境以及對生活事件新的認識和體驗而發生變化。人們的風險感知存在于社會敘事的過程當中,而社會敘事往往可能弱化或縮小、強化或者放大人們對危險嚴重性的感知。心理測量范式研究所考察的風險感知往往是一時的狀況,容易脫離人們日常生活的特定社會情境,使得測量到的風險感知與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情形之間的關聯存在脫節和不一致。在現代性風險背景之下,心理測量范式對風險感知的理論概念、分析方法需要進一步深化。
2.實現風險溝通的作用需要提升
僅僅通過心理測量范式難以全面、完整理解和掌握公眾的風險偏好及風險評估,也就難以充分為政治和經濟決策提供急需的知識。隨著研究的不斷推進和深入,人們認識到風險感知及相關問題的復雜性。從解釋模式上看,風險感知存在穩定和非穩定模式的混合;從社會人口特征看,性別、年齡、種族、職業、信仰、教育程度、社會階層等因素影響著人們感知風險的方式;從地理分布看,國家類型以及地區差異與風險感知有著很強的關聯。所有這些使得提出風險可接受性的普遍預測模型非常困難。風險溝通過程的重要任務之一是提供恰當信息,反映關切當事人利益和價值觀的事實證據,幫助相關當事人最大限度地知曉和理解風險決策的根據,達到對風險政策的合理判斷與基本認同。換言之,風險溝通的關鍵不在于強制使當事人相信溝通方做出了正確的事情,而是盡可能多地提供機會和渠道讓人們能夠有足夠多的資源和洞察力去做出判斷及選擇。風險溝通的最終效果是促成當事人在他們關切的事務當中做出正確的選擇。
學術界越來越認識到,發展有效的風險管理政策需要增加公眾對風險管理過程的信任。信任、信用、專業信息(包括風險的專業信息、官方應對措施的專業信息、公眾應對行為的專業信息)、“同舟共濟”的團結心態等是有效風險溝通的一些重要前提條件。而實現這些因素的首要前提是從制度的價值觀和文化層面充分認識政府部門、專家與公眾的身份、角色、思維方式以及行為方式。回歸與尊重公眾的主體性面臨一些挑戰。政府部門往往具有一種“高位”意識,把與公眾坦誠、尊重、富有建設性的對話看做似乎是對公眾的賦權,而不愿意讓渡這種權力。技術領域的專家通常表現為追求清晰的邊界、嚴格的邏輯和非情緒化的思維情景,以科學的、事實的方式應對風險,而不是以普通人的方式或突出心理需求的方式應對風險,因而往往不習慣與公眾對話、協商和建立伙伴關系。未來心理測量范式的研究如何應對這些方面的問題需要進行持續的探索。
篇3
[關鍵詞]風險社會;刑法理論;含義;走向
中圖分類號:D9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914X(2017)41-0252-01
1.前言
近年來,社會變革日新月異,風險社會已經成為勢不可擋的趨勢,它不是指社會常常處于變革之中,而是強調社會的變動性和飛速的發展。因此,風險社會與刑法體系之間的關系也從原來的風險概念,轉變為安全問題。
2.風險社會理論的相關含義
從風險社會與刑法理論之間的關系來看,安全問題是二者之間的重要聯系紐帶。在對二者之間的關系問題進行探究的過程中,我們首先需要對風險社會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解。在學術界領域,風險社會是一種相對模糊的學術概念。在傳統的農業社會,自然災害及自然災害所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是社會風險的主要表現。在工業文明影響下的現在社會,工業文明給社會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現代社會社會風險的實質。德國社會理論家烏爾里?!へ惪说摹讹L險社會》一書中所援引的“人為制造的不確定”的概念,讓這一概念成為了風險社會的一個重要形成原因,但是由于書中對社會結構、性別身份、婚姻親子關系等問題進行了過多的論述,這就讓一些學者對貝克書中所提到的系統性問題產生了懷疑,從貝克所謂的系統性來看,工業革命以后的社會發展情況來看,在工業文明的發展過程中衍生的一些需要利用政治手段解決的長期性問題和系統性問題,也可以被看做是風險社會中的社會風險的表現。但是在社會的實際發展過程中,風險形成原因的全球化,也可以被看做是風險全球化的一種表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問題、暴力犯罪事件等因素都可以被看作是風險社會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
3.刑事責任根據的結構性嬗變
法益論的流變是刑法體系調整后出現的新理論,它的出現和變革為刑事犯罪帶來了新的影響,立法問題也出現了新的模式。
3.1因果責任到原因責任的轉變
因果責任是刑事犯罪中的一項內容,但是不能成為犯罪成立的必然條件,原因責任逐漸成為研究的重點。在一些犯罪行為中,刑事責任的確定不能只考慮最終的結果,還要參考危險犯的興起。與此同時,在某些犯罪行為之中,立法是維持在侵害結果之上的一項內容,如果能夠降低其間的關聯性,那么制約性作用也會增強。傳統刑法理論是借助于區分行為犯罪而出現的一種模式,現代的刑事立法正在改變這一觀念。在侵害犯罪之中,除了直接引發的危害,還要制造各種各樣的條件保證犯罪事實的成立。
3.2關聯現象的梳理與解讀
要明確因果關系逐步淡出刑法理論的原因,根據法益論的變化情況對新的發展動向進行考察。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明確侵害結果與因果關系地位的下降緣由,明確它與刑事立法行為本位的轉變有聯系,然后探討超個人利益大量引入的原因,對涉及個體法益的場合從聯系上分析清楚。最后,將刑法對法益保護的提前化因素探討進去,確定刑事責任根據結構性嬗變的情況。
4.風險社會理論與刑法體系的預防走向
對風險社會的理論進行完整的概括和定義,是探討其與刑法體系關系,做好預防的基礎,明確二者的關系,對法律的構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社會轉型與風險社會的聯系。伴隨改革浪潮的興起和現代化建設的完成,很多人會期待一個全新的社會發展樣式的出現,呈現一種完全不同于早期社會的社會。然而由于社會的變化,許多社會行為也出現了更改,風險社會就是在這樣的變化下得以出現的。二者之間既存在關聯,也具有較大的矛盾,這深刻地揭示了現代性的內在悖論,是理性與感性的討論,也是對社會的重新定義和判斷。
第二,風險社會中的“風險”概念。風險社會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風險”。不過這里出現的風險概念與我們以往的理解存在差異。以往我國刑法學界對風險社會的理論理解過于單一,存在望文生義的問題,扭曲了風險社會的含義。其實,工業社會風險是在工業化階段就出現的一種概念,它是由于人類的知識與技術改造引起的現象。傳統社會的風險大多集中在自然危害之中,與災害相關聯,而現代社會的風險則較為多樣化,與文化、政治、經濟都有關系,既是社會問題,又是心理問題。此外,人們在社會生活、道德、環境上的不確定性,也帶來了某種不安全因素,使得刑法理論的提出成為可能。
5.基于風險社會與變動下的刑法理論
5.1風險社會理念對刑法體系轉變的影響
由風險的定義可知,風險社會是基于時展下誕生的產物,其風險具有多樣性、全面性的特征,并與人們的生活具有密切關聯性。而刑法作為保障社會穩定性、安全性以及人們生活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在風險社會變化的環境中,刑法體系也將隨著風險社會的變化而變動,不再局限于對風險社會概念單一性的理解,而是趨向于對安全問題的有效解決上,從而促使刑法理論的誕生。
5.2基于風險社會與變動下的刑法“法益論”
“法益”是刑法學體系中的一個基本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概念,其主要內容是,對刑法目的以及犯罪行為“利于導向”的探求與詮釋。因此,在依據法益本質性質的基礎上,探求風險社會下刑法內涵,有助于改善風險社會下產生的種種變動,促進刑法法規的建設。但是在實際發展過程中,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對于法益論的闡述出現了不同的詮釋與定義,在刑法中法益概念變得模糊而抽象化的同時,其內容也得到了一定的擴張,法益論的作用以及具有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然而通過研究發現,傳統的法益論其內容與功能雖得到了提升,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刑法功能的有效實施。所以,基于風險社會變動的日益加劇,法益論發生了變革,實現了精神層面與功能的抽象化、拓展性發展,從而實現刑法理論的調整,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法益論陷入懲罰內容單一、缺乏明確的框架以及與刑法體系關聯性單薄形象的產生。
5.3刑事責任根據的結構變遷
基于社會的變動,刑法為實現有效的防治,刑法體系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從而形成了法益論的流變,進而改變了刑法體系下刑事責任的基本模式,而由于刑事責任模式與立法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因此對立法理論的變化分析,有助于探求刑事責任根據結構性嬗變的發展。
首先,因果責任到原因責任的變遷:隨著社會的變動以及風險社會的日漸加劇,刑事犯罪中的因果責任已不能成為確立犯罪成立的關鍵因素,而明確犯罪行為的法益導向,即原因責任已成為現代刑事立法執行的關鍵。其次,明確刑法理論中的關聯性:明確關聯性主要在于對法益論演變下刑事立法變化的分析,從而根據刑事立法的轉變包括“刑事立法從結果本位向行為本位的轉變”、“大量超個人法益的引入”以及“法益保護提前化的轉變”,探究因果關系及受害結果地位降低的緣由,進而明確刑事責任根據結構性嬗變的發展情況。
5.4基于風險社會與變動下刑法教義理論的重構
基于風險社會的發展與變動,刑法理論的重心已從風險概念改變為安全問題的預防與解決,而這種改變在基于法益論、刑事責任結構模式的轉變外,其刑法教義體系的各組成部分也發生了重構,實現了刑法理論的全面性調整。
6.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風險社會出現的大背景下,古典的刑法理論已經幾乎被全盤革新,刑法作為與人有關的重要法律內容,強調的是理論的革新變化。刑法理論和內容必須根據風險社會的特征加以更改,使其內容變得更為靈活,滿足社會發展需要。
作者:徐程瑤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風險管理傳導機制應對素質
隨著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在企業中的逐步完善,企
業管理中各種先進的方法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法是“風險管理”。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在所有的管理方法中,也都會包含“風險管理”這一環節。同時,隨著經濟環境和業務的日益復雜,越來越多的公司和企業的管理者在企業內部建立了一系認和管理風險的制度。企業風險管理的理念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并成為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的一個重要理念。風險管理水平的提高,對于企業目標的實現、經營效率的提高、企業報告的可靠以及有關政策法規的執行都將是十分有益的。本文就風險管理的概念、傳導機制以及加強企業風險管理的對策以及措施等作幾點分析。
一、企山之厲L險管衛里柱厭述
(一)企業風險管理的概念。所謂風險是指對企業目標實現有不利影響的某一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具有不利影響事件的發生,會對企業的價值創造帶來損害,比如機器設備的損壞、火災,以及信用損失。有時表面上看起來有利的環境或條件也可能發生不利的后果。
如客戶的需求超過了企業的生產能力,說明企業的產品很適銷,供不應求;但從另一方面看,由于不能滿足客戶需求,影響了客戶的忠誠度,客戶轉向其他供應商采購,從而影響了企業未來的部分訂單。
對于企業風險管理,COSO是這樣定義的:企業風險管理是一個過程,受企業的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人員的影響,應用于企業的戰略制定及各個方面,旨在確定影響企業的潛在重大事件,將企業的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內,從而為實現企業的目標提供合理保證。該定義突出了企業風險管王里的過程性、全面性、綜合性以及目標。
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筆者認為,風險管理是指對組織運營中要面臨的內部的、外部的可能危害組織利益的不確定性,采用各種方法進行預測、分析與衡量,制訂并執行相應的控制措施,以獲得組織利潤最大化的過程。
(二)企業風險管理的特征。從以上風險管理的發
展以及企業風險管理的概念定義可以看出,風險管理是一種管理職能,是在清楚企業的力量和弱點的基礎上,對會影響企業的威脅和機遇進行的管理。相對來說,風險管理具有以下幾個特征:①動態性和持續性。企業作為一個經濟實體和經營實體,其運營具有持續性,再加上外部或者內部環境的變化,需要企業及時識別企業面臨的各種風險,及時調整經營或者投資等策略,這正體現了企業風險管理的動態性和持續性。②全面性。企業的風險管理應該應用于企業的各種活動層面,包括公司層面的戰略計劃、資源配置;部門層面的市場活動與人力資源管理;流程方面的生產與新客戶信用的審視等。企業的風險管理還可應用于一些特定的項目或新的舉措。③主觀性。一方面,企業風險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企業管理層的風險偏好,即是風險偏好型、厭惡性,還是中立型。另一方面,企業風險管理受公司各個層級員工的影響。企業風險管理機制是由公司的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員工建立并執行的,受到不同員工不同教育背景、經歷和技能等因素的影響,企業風險管理的主觀性比較濃厚。
(三)企業風險管理的目標層次。任何幾項管理工作都是為實現某一特定目標而展開的。風險管理同樣要圍繞風險管理所要完成的目標進行。根據風險管理的定義、特征以及現代企業制度的特征,筆者認為,企業風險管理目標層次可作以下劃分:
1自身目標。從自身目標來講,企業是理性經濟人,企業風險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一部分,仍需服從于企業管理的一般目標,即生存、獲利和持續發展。企業的首要目標是生存,只有生存下去才有恢復發展的希望,生存下來的希望就是能夠獲利。一般來說,一個企業都會有一個最低報酬率,它是判別一個經濟活動是否可行的標準,同樣也是風險管理計劃制訂的標準。企業的生產經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企業如果停滯不前,那么競爭者就會通過實力擴張,毫不留情地奪走顧客,將其排擠出市場。為了實現發展目標,管理者必須及時有效地處理各種損失結果,使企業在損失發生后,能迅速地取得補償,為企業繼續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2.社會目標。從社會目標來考慮,企業風險管理應該實現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目標。一個企業所涉及的絕不只是企業本身,還有它的股東、債權人、客戶、消費者、員工,以及一切與之相關的人員和經濟組織。損失嚴重時,甚至會牽連到國家和社會。如1998年初發生在山西的假酒案,不僅傷害了幾十名消費者,而且給山西汾酒廠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同時,也給全國的消費者帶來不良影響。再如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帶來了孚L液危機,不但給消費者尤其是嬰L的健康帶來了危害,而且讓半個世紀建立起來的三鹿集團幾乎在半個月時間里企業價值變為零甚至負數,同時也打擊了整個行業—乳業的信心。因此,作為市場主體的一部分,企業應該承擔社會責任,社會責任的實現應該作為企業風險管理目標的一個層次。
二二、企山£厲L險傳早手杉1制鄉于析企業風險管理要能成功而有效地實行,十分有必要了解企業風險的傳導過程—風險傳導機制,以便于及時、充分識別企業風險從而對癥下藥,及時采取對策。
從前述企業風險的概述可以看出,企業風險傳導是指由于不確定性而導致的風險在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經由某種路徑或渠道,依附于風險載體,在企業內部各利益相關功能節點或流程之間傳導和擴散,致使整個企業系統風險狀態得以擴張、導致損失的過程。
它包括“傳”和“導”兩個過程。
更進一步來講,另外由于企業之間存在的利益相關性,致使構成利益鏈的企業群之間必然也存在著風險相關性,一個企業發生的風險必然會影響到其關聯企業,甚至會傳導到整個企業利益鏈網絡,從而形成一個外在企業間風險傳導流程。企業風險傳導不但是一個純粹的物理活動過程,更是一個經濟活動過程。風險傳導不僅僅傳導了風險本身,而且還包括與風險相關的環境要素,如觀念、行為導向、網絡等。
綜上所述,企業風險傳導機制可以用下圖標所示:
內部因素
外部因素傳尋途徑,如物質、資金流、觀念、行為等影響企業目標的實現,帶來損失等會印發《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指出,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關系到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和企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并期望通過《指引》指導企業開展全面風險管理工作,進一步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增強企業競爭力,促進企業穩步發展。由此可見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要作用和意義。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認為,對于企業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企業風險管理。
(一》建立敏感的企業風險識別系統。從前面的風險傳導機制可以看出,風險是由于內部或者外部的不確定事項所引起的,如果能夠從源頭上很好地識別企業壞L險,就能及時采取措施化解風險或者矛盾,減少甚至消除不確定性帶來的損失或者影響。建立敏感的企業風險管理識別系統,需要企業對內外部環境,尤其是不確定性事件或者因素進行準確地預測和分析。
(二》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前面已經闡述了企業風險管理的過程性特征,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過程,因此,在風險管理中,信息的及時交流和溝通十分重要。通過及時確認、獲取相關的信息以及溝通,使員工能夠履行其職責。公司各階層都需要相關的信息評估風險并做出適當的風險反應。個人也需要在其角色、職責等方面進行有效的溝通。
(三)建立獨立的風險管理委員會。由于企業風險管理具有主觀性,因此,提高風險管理決策者的水平、增強其獨立性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建議,在董事會之下設置風險管理委員會,并在企業中設立獨立于業務部門的風險管理機構,專門負責企業風險管理事宜。這是西方企業風險管理的通行做法,體現了現代企業風險管理的全員管理與專門管理相結合的特點。
(四)建立良好的企業風險管理文化。一個組織可能會設置非常復雜的程序來控制風險,但是如果這個組織缺乏一個良好的風險文化內核,所有措施都將是徒有形式,不能發揮效果。因此,文化如果真的存在于一個組織之中,那么這個組織的政策、程序也能得到有力支持。這就需要建立風險監控與稽查系統,并建立相應部門;同時設計薪酬系統,對監控結果進行獎懲,讓薪酬系統成為向員工傳遞風險文化信息的有效工具。由干企業風險管理的主觀性,需要管理高層確定一個公司可以接受的風險承受區域,并且將這個區域的機制和參數讓公司所有員工明了。
行業狀況
企業風險傳導流程圖
從上面企業風險傳導流程圖中可以得知,企業風險傳導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關鍵要素:內外部環境、企業系統自身內部條件、傳導途徑即風險載體、風險結果等。企業要加強自身的風險管理,要依據企業風險管理傳導機制,并結合企業自身甚至是行業的特點。
三三、加強生爸且Ej又Ll巡立管王里的途徑和策母各2006年6月6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
參考文獻
1.瞿蕭2008.我國企業風險管理現狀分析.合作經濟與科技,4。
2.李桂榮.2006.企業風險管理的重心:黃事會風險管理.經濟管理,12。
3.李明輝.2008.論企業風險管理組織架構的設計.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1。
篇5
一、對風險刑法中風險的界定
風險社會和風險刑法中所涉及到的關鍵詞都是風險。如何對其中的風險進行界定,是風險刑法理論是否具有正當性的直接依據。由于風險刑法和社會風險有很多相通之處,所以兩者的存在有著統一性和類似性。在對比方法運用的過程中,對風險刑法中的風險的概念開展相應的研究。風險社會中關于風險概念和理論,是由法國的著名社會學者貝克描述出來的。這種風險在傳統社會的時候是與自然相對應的,以人的決定作為前提條件。這種自然風險是指關于自然的破壞所帶來的風險,比如說山洪的爆發、干旱帶來的災害、雷電的襲擊、暴風等自然災害。社會的發展進入到工業化發展的進程,雖然自然風險依舊存在,但已不是主要的風險了。主要的風險轉化為了來源于人類自身的工業活動所造成的危險,也就是技術風險。這些風險包括:環境的污染、核輻射、轉基因等。所以,風險社會中的風險,其理論依據是后工業社會所帶來的技術風險。而風險刑法中的風險主要指的是犯罪風險,以此為基礎進行論證,便證實了風險刑法與風險社會的理論是沒有關系的。我國的一些學者把風險社會中的風險變得嚴重廣泛化,有的把這種風險擴展到了犯罪風險。這種外溢性的理解,讓風險概念的特定性消除,所以風險理論的解釋能力也失去了。最終導致風險刑法缺乏現實的基礎和風險理論不能夠形成合力對接。這是風險刑法開展的根本失誤,就在于它未能深入解讀貝克對風險社會的現代化理論,對風險社會的見解非常的膚淺和狹隘,最終導致其將風險范疇的真正含義曲解了。風險社會中的風險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關鍵是技術風險。風險是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出現的,因為科學及時的廣泛應用所產生的副作用。而風險是不確定的,所以在開展風險控制的時候也是不能夠施行和發展以及推進的,刑法不能因為科學探索存在風險就將其禁止,也不能夠對其產生的風險進行處罰。刑法和科學領域有著很大的關系,有的刑法的制定干涉科學領域方面的發展。所以,社會中所說的風險的概念和法律中所說的風險概念有著很大的不同。在風險社會中會引發很多風險理論,其最大失誤就是將完全不相干的風險進行類比和等同。這種建立在沒有實際根據基礎之上的理論,思想會發生混亂。社會風險和刑法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兩者之間的關系建立在“風險”這個含義廣泛的詞語上,只是建立了一種虛幻的聯系,是經不起推敲的。
二、解構風險刑法中的話語體系
風險刑法沒有建立與社會風險的真正聯系,卻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話語體系。對此,對風險刑法認可的學者中,也存在不同的態度。一些學者完全認同風險刑法,甚至認為應該用風險刑法將社風險社會取代。一些學者相對比較客觀,認同的同時也提出了風險刑法自身也存在一定的風險。還有一些學者是主張將風險刑法中的一些做法引用到傳統刑法中,讓二者共生互動。而事實上,風險刑法的話語體系跟社會風險是沒有直接聯系的,是獨立存在的。為了避免風險刑法理論的盲目擴展,必須要通過法教義學對風險刑法理論進行分析。
(一)以風險控制為功能的刑法關
風險刑法理論的提出,使以法益保護為功能的刑法和以風險控制為功能的刑法形成對立。刑法教義學自其古典學派產生以來,一直將刑法界定成法益保護法。雖然歷經百年,法益內涵產生很多改變。但是刑法的法益保護功能仍然占據主導地位。所以現代刑法的主要功能依然是保護法益,以風險控制為功能的刑法觀是非常虛幻的,無法作為刑法的核心。
(二)危害原則的彌散化
風險刑法理論體系化的努力,包括其對危害原則進行的重新厘定。風險刑法理論反思了刑法里的危害原則,認為在風險社會下,危害原則現在已經出現了問題,概念也出現了裂變,對概念和定義要學會重新的定位。隨著社會的發展,刑法中的一些概念理所當然的會產生一些變化,其中也包括危害概念的變化。但是如何對這種變化進行評判并不是主要問題。真正值得研究的是產生這個現象是常規性的因素所決定的,同時也要受到非常規因素的影響。風險刑法理論將危害概念的變化過分夸大了,用去規范化描述這種變化也并不妥帖。在英美刑法中,危害原則是為了確定刑法的邊緣化所帶來的危害,該理論是由密爾提出的,弗恩貝格在這個基礎上開展了進一步的深化和闡述。這樣危害的原則要重新定位,危害也具有彌散化等特征,這是難以成立的。因為刑法里的危害和社會風險里的風險是完全不同的。
(三)責任疏離化原則
刑法的基石之一便是責任主義。在德日的刑法中,責任論經歷了心理責任、規范責任到羅克辛提出的實質責任這樣的演變過程。而風險刑法想通過解構責任主義,證明刑事歸責在功能性、客觀性和規范性上存在問題。可見,風險刑法對傳統刑法的理論存在著一定的誤解。而風險刑法本身就有著理論構建中存在的脫節和斷裂,其實客觀上有所夸大,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三、分析風險刑法中的立法案例
篇6
風險評估是保險風險管理的重要職能,也是保險公司在經營過程中極易被忽略的領域之一。近年來,重大自然災害及意外事故頻發,單一事故造成的損失巨大,雖然事故發生后保險公司根據保單約定進行了積極的賠付,但事前的風險管理與評估工作仍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筆者在與各保險公司人員進行交流過程中了解到,從認識上各保險公司都能夠意識到風險評估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具體開展工作的過程中,除了風控經費不足之外,更重要的是對風險管理的思路、流程以及方法認識不清,尤其是面對各種風險時,把握不住重點,存在畏難情緒,所開展的風控工作也僅限于現場識別風險,缺乏統一的風險評估思路,所取得的成效不大。通過對保險承保風險特征的分析,保險風險存在大量風險與同質風險的特征。因此,在風險管理過程中引入標準化的思路,將保險的風險評估過程標準化,按照標準化的要求對風險進行識別、分析和評價,對于有效提升我國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水平,降低風險事故的發生的概率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二、保險風險及標準化的概念特征
(一)保險風險的特征
保險是分散風險、消化損失的一種經濟補償制度。從風險管理的角度看,保險是風險管理的一種方法,或風險轉移的一種機制。通過保險,將眾多的單位和個人結合起來,變個體對付風險為大家共同對付風險,從而提高風險損失的承受能力。保險的經濟補償制度,既是風險的集合過程,又是風險的分散過程。保險公司通過保險將眾多投保人所面臨的分散性風險集合起來,當發生保險責任范圍內的損失時,又將少數人遭受的風險損失分攤給全體投保人,通過保險的補償或給付行為分攤損失或保證經營穩定。保險風險的集合和分散應具備兩個前提條件:一是大量風險的集合體。保險在于集合多數人的保費,補償少數人的損失。大量風險的集合,是基于風險分散的技術要求,也是概率論和大數法則原則在保險經營中得以運用的前提。二是同質風險的集合體。所謂同質風險,指風險單位在種類、品質、性能和價值等方面大體相近,如果風險不同質,那么風險損失發生的概率就不相同,風險也就無法進行統一集合與分散。此外,不同質風險損失發生的頻度、幅度也不同,若對不同質的風險進行集合與分散,極容易導致保險公司財務的不穩定。
(二)標準化的基本概念
根據標準化法條文解釋,標準化是“在經濟、技術、科學、及管理等社會實踐中,對重復性事物和概念通過制定、實施標準,達到統一,以獲得最佳秩序和社會效益的過程”。因此,凡具有多次重復使用和需要制定標準的具體產品,以及各種定額、規劃、要求、方法、概念等,都可作為標準化的對象。標準化的對象一般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標準化的具體對象,即需要制定標準的具體事物;另一類是標準化的總體對象,即各種具體對象的總和所構成的整體,通過它可以研究各種具體對象的共同屬性、本質和普遍規律。標準化的基本原理包括統一原理、簡化原理、協調原理和最優化原理。統一原理就是為了保證事物發展所必須的秩序和效率,對事物的形成、功能或其他特性,確定適合于一定時期和一定條件的一致規范,并且這種一致規范與被取代的對象在功能上達到等效。簡化原理是為了經濟有效地滿足需要,對標準化對象的結構、型式、規格或其他性能進行篩選提煉,剔除其中多余的、低效能的、可替換的環節,精煉并確定出滿足全面需要所必要的高效能的環節,保持整體構成精簡合理,使之功能效率最高。協調原理是為了使標準的整體功能達到最佳,并產生實際效果,必須通過有效的方式協調好系統內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確定為建立和保持相互一致,適應或平衡關系所必須具備的條件。最優化原理是按照特定的目標,在一定的限制條件下,對標準系統的構成因素及其關系進行選擇、設計或調整,使之達到最理想的效果。標準化是實現科學管理和現代化管理的基礎,是合理發展產品品種、組織專業化生產的前提條件,是提高產品質量保證安全、衛生的技術保障,也是資源合理利用、節約能源和節約原材料的有效途徑。實施標準化的重要意義是改進產品、過程和服務的適應性,防止貿易壁壘,促進技術合作。
三、保險風險評估標準化的必要性
標準化的目的是為了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和社會效益,通過制定和實施標準,使標準化對象的有序化程度達到最佳狀態。對于保險中的風險評估,不同的主體,甚至同一主體如保險公司內部的不同層級和部門,對其有著不同的理解,關注的焦點也存在差異,造成了各相關方之間的不配合,難于開展對風險管理效果的客觀評價,也就難于達到最佳秩序和最佳社會效益。通過將風險評估活動標準化,為風險管理活動提供一種共同的語言和公式,有了統一的標準,實施風險評估的各相關方就可以使用相同的風險管理過程,有了相同的決策、處理基礎,對風險評估活動持有共同的認識,有利于規范保險的風險管理活動。保險所面對的風險具有“大量、同質風險”的特征,風險評估標準化的過程,也就是針對各類大量同質風險進行科學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技術進步的新成果以及實踐中累計的先進經驗,使之相互結合,加以消化、融會貫通、提煉和概括的過程。人們在生產實踐中為了規避風險或減少損失,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也取得了大量的科學技術成果,這些成果和經驗如果以標準的形式來表達,對于保險公司在實施風險評估過程中提高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四、風險評估過程的標準化分析
保險風險評估標準化體系的構建,要基于標準化的統一、簡化、協調和最優化原理,根據保險風險因素的特征,將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和風險評價過程中的共性的、重復性的可能導致風險發生的因素識別出來,使決策者及有關各方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各類承保風險,以及現有風險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和有效性,為確定最合適的風險應對方法奠定基礎。根據《風險管理風險評估技術》(GB/T27921-2011),結合保險風險評估的特征,將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和風險評價環節中的標準化重點進行逐一解析,分析各環節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因素和方法,實現風險評估過程的標準化。
(一)風險識別標準化
風險識別是發現、列舉和描述風險要素的過程,也是風險評估過程中的基礎環節。風險識別的目的是確定可能影響保險事故發生的事件或情況,一旦風險得以識別,保險公司應立即對現有的控制措施進行識別。風險識別的范圍包括對風險源、風險事件及其原因和潛在后果的識別,識別的方法包括:1)基于證據的方法,例如檢查表法以及對歷史數據的評審;2)系統性的團隊方法,例如專家團隊遵循系統化的過程,通過一套結構化的提示或問題來識別風險;3)歸納推理技術,例如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方法等。此外,也可利用各種支持性技術來提高風險識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例如頭腦風暴法和德爾菲法等,但無論采用哪種技術,其關鍵是在整個風險識別的過程中要認識到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以及組織管理制度的有效性。
(二)風險分析標準化
在風險分析過程中,重點應當考慮導致保險風險發生的原因和風險源、風險事件的正面和負面的后果及其發生的可能性、影響后果和可能的因素、不同風險及其風險源的相互關系以及風險的其他特性,還要考慮控制措施是否存在及其有效性。為確定風險等級,風險分析通常包括對風險的潛在后果范圍和發生可能性的估計,該后果可能源于一個時間、情景或狀況。在某些情況下,風險可能是一系列事件迭加的結果,或者由一些難以識別待定事件所誘發,在這種情況下,風險評估的重點是分析系統各組成部分的重要性和薄弱環節,檢查并確定相應的防護措施。風險分析的方法可以是定性的、半定量的、定量的或以上方法的組合。定性的風險分析可通過重要性等級來確定風險后果、可能性和風險等級,如“高”、“中”、“低”3個重要性程度。半定量法可利用數字評級量表來測度風險的后果和發生的可能性,并運用公式將二者結合起來,確定風險等級。定量分析可估計出風險后果及其發生可能性的實際數值,并產生風險等級的數值。
(三)風險評價標準化
風險評價將包括風險分析的結果與預先設定的風險準則相比較,或者在各種風險分析結果之間進行比較,確定風險的等級。風險評價利用風險分析過程中所獲得的對風險的認識,對外來的行動進行決策,包括:1)某個風險是否需要應對;2)風險的對應優先次序;3)是否應開展某項應對活動;4)應該采取哪些途徑。依據風險的可容許程度,將風險劃分為如下三個區域:不可接受區域、中間區域和廣泛可接受區域。不可接受區域內無論相關活動可帶來何種收益,風險等級都是無法承受的,必須不惜代價進行風險應對;中間區域內的風險應考慮實施應對措施的成本與收益,并權衡機遇與潛在后果;廣泛可接受區域中的風險等級微不足道,或者風險很小,無需采取任何風險應對措施。
五、結語
篇7
[關鍵詞]創業創業風險研究視角述評
一、概念界定
1.創業界定
創業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強勁推動力,也是解決一國就業問題的良好途徑。當把創業作為一門學科來研究時,其是一個跨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多學科、多層面的動態復雜系統。由于創業學是一新興學科,其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學者們在其概念上的研究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使得學者們難以在基本問題上達成共識,限制了創業學科的發展。
有些學者從創新角度界定創業,認為創業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新產品或新服務的機會被確認、被創造,最后被開發來產生新的財富創造的能力,任何人都可通過學習成為一個創業者并具創業精神(Peter?Drucker,1985)。創業精神的實質就在于開拓創新。創業既可指新組織的創建過程(Gartner,1985),即個人或團體依法登記設立企業,以贏利為目的從事有償經營的商業活動(朱炎,2000);又可指組織中新單位的成立,以及提供新產品或新服務(NicholasSiropolis,1986),這擴大了“創業”的內涵。因此可將創業分為兩個層次:“創建新的企業”和“企業內創業”,前者可以理解為狹義的創業,而后者則代表了我們通常所說的“第二次創業”。
從生產要素和創造財富的角度對創業概念進行定義的也比比皆是,認為創業是創業者以確定的價格購買生產要素,并把生產要素組合起來,再以不確定的價格出賣其轉換品(產品)的活動(RichardCantillon)。創業者在這個過程中充當協調者和領導者的角色,他們要具備一定的組織協調和管理能力(JeanBaptisteSay)。組合生產要素的過程既是一條創業路徑,又是一種創業方法,通過組合可以產生新的商業機會,形成新的組合力量,這對創業十分重要。RobertRonstadt從創造財富的角度出發,認為創業是一個創造增長財富的動態過程,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的《創業學教程》(2004)對創業的定義也反映了這種觀點。
從創業機會和創業風險承擔的角度來界定創業概念的觀點更為常見,HowardStevenson認為創業是追蹤和捕獲機會的過程,可由發現機會、戰略導向、致力于機會、資源配置過程、資源控制和回報政策等六個方面的企業經營活動來理解。郁義鴻等(2000)認為創業是一個發現機會和捕捉機會并由此創造出新穎的產品或服務,實現其潛在價值的過程。該定義強調了創業者對創業機會的捕捉和利用能力以及所創造的新事物必須是有價值的,其價值不僅對創業家而言,也對開發的目標對象而言。創業的意義在于創新和創造,創業者是創業的主體、創業構思的孕育者,他們通過奉獻必要的時間和努力,開創一項前所未有的事業,雖然他們可以借鑒、模仿和學習前人的經驗和方法,但他們必須從頭做起,將創業構思轉化為實際行為,但這必然存在巨大風險,風險可能來源于技術、資金、管理、人力資源、政策以及其他環境因素等多方面,創業者必須承擔相應的經濟、心理和社會風險來獲取貨幣報酬和個人滿足(AmarBhide,1992)。
2.創業風險界定
對創業風險的界定,目前學術界還沒有統一的觀點,大多數國內外學者都只針對自己所研究的領域或角度來界定,而并沒有將其一般的概念提煉出來。Timmons和Devinney將創業風險視為創業決策環境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其中包括處理進入新企業或新市場的決策環境以及新產品的引入。趙光輝主要從創業人才角度界定創業風險,認為創業風險就是指人才在創業中存在的風險,即由于創業環境的不確定性,創業機會與創業企業的復雜性,創業者、創業團隊與創業投資者的能力與實力的有限性,而導致創業活動偏離預期目標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無獨有偶,牟永紅也從人員風險的角度對創業風險進行了闡述,認為創業過程是需要不斷地吸收風險投資的過程,而風險投資家們在對新創企業進行風險評估時,首先看重的就是創業的人員,而不是項目本身。人員風險具體表現在人員的能力、人員的流失和人員的道德三個方面。劉驊將創業風險分為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系統風險是指由于創業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引發的風險;非系統風險是指非外部因素引發的風險,即與創業者、創業投資和創業企業有關的不確定因素引發的風險。
二、創業風險研究綜述
目前,創業理論體系仍然是由國內外學者各自積累的學術碎片所組成,創業研究作為一個學術領域仍處于“青春期”(Low,2001)。由于存在理論和實踐的真空地帶,創業理論需解決的問題還很多,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創業風險的研究問題。在有關研究中,創業風險的提及率很高,但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創業投資公司的創業投資風險的研究層面,站在創業企業角度對創業風險的研究還較少。
在對創業者風險傾向的研究中,Brockhaus(1980)和Bird(1997)認為創業者比一般管理者在決策中接受更高的風險水平,但這并不表示創業者的風險傾向高于一般管理者。此外,還有許多國外學者都圍繞這個問題進行研究,試圖證實創業者與一般管理者在風險傾向上的差異性,但都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目前所達成的較為一致的觀點是創業者在風險傾向上較一般管理者并無實質性差異(Low,2001),創業者只是中等程度的冒險者(McClelland,1961),[5]只是創業者抱著更為樂觀的心態看待創業機會(Palich,1995)。在對創業風險分析和管理的研究中,Gerosa、Nasini(2001)以太空產業為分析對象,對其創業風險進行了分析,并將創業風險管理視為太空產業管理中的一項新挑戰;Barker、Harrell和Todd(2002)提出了基于模擬現金流量分析創業風險的方法,Puing和Zedtwitz提出了孵化器風險管理方法以及Allen運用案例分析法對創業企業風險管理進行分析,此外還有學者從投資者角度運用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析方法研究創業企業的風險治理理論。
國內學者對創業風險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從創業風險來源及構成的角度對創業風險進行研究,陳震紅和董俊武(2003)認為創業環境的不確定性、創業機會與創業企業的復雜性、創業者、創業團隊與創業投資者的能力與實力的有限性是創業風險的根本來源,創業過程中往往會存在融資缺口、研究缺口、信息和信任缺口、資金缺口、管理缺口等,這些缺口導致了創業風險的產生;李志能、郁義鴻和羅伯特·希斯瑞克(2000)認為創業風險產生的形式依賴于創業的領域,通常的創業風險不外乎由財務風險、精神方面的風險和社會領域的風險等幾個方面構成。對創業風險的識別、評估模型和控制進行研究,李洪彥(2007)從高科技創業風險的特征出發,對高科技創業風險管理與傳統企業風險管理的方法進行了比較分析,提出了創業風險識別和評估的方法以及創業風險控制的有效途徑,并探討了防范高科技創業風險的管理策略;趙觀兵、萬武(2006)建立了高新技術創業風險評判指標體系,并建立了多級模糊綜合評判模型對高新技術創業風險進行評估;顏士梅、王重鳴(2007)以混合安排的相關理論為基礎,構建了并購式的創業人力資源整合風險控制策略的理論框架,將人力資源整合風險的控制策略分為基于規范、基于期望和基于契約的三大類控制策略,并通過深度訪談來獲取數據和資料,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對不同人力資源整合風險控制策略及其特征進行了詳細研究;趙光輝(2005)從人才創業風險的角度對創業風險進行原因分析,并對創業的經營風險、財務與會計風險、投資風險、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等提出了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一些學者還對創業風險的管理機制進行研究,如付玉秀、張洪石(2003)以委托-理論為基礎,分析了創業風險中的創業企業家風險在創業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表現、成因及影響因素,并提出了包括項目篩選機制、投資工具選擇、契約限制與條款約束、動態評估和分階段投資、控制權激勵、風險報酬激勵、風險跟蹤管理、退出投資等一系列相輔相成的創業企業家風險管理機制;陳曉健(2006)從創業企業成長風險入手,研究創業企業成長風險跟蹤管理機制,認為創業投資家為了及時識別和控制創業風險,應參與創業公司的管理,并構建風險跟蹤管理機制來加強對創業企業的風險監控,在確定風險跟蹤管理的方式與參與程度時,創業投資家應考慮創業企業發展階段、股權比例和投資行業等因素。
三、研究述評
綜上所述,關于創業的概念,雖然學者們存在著不盡統一的定義,但他們均圍繞著創建新組織,開創新業務,利用創新思想創造資源的新組合;發現、捕捉與利用商業機會;價值創造與財富增長;風險承擔等視角進行闡述。國內學者對創業概念的界定大多是借鑒和總結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他們的研究較集中于從創業機會和創業風險承擔的角度開展,認為創業是一個發現、捕捉和利用機會并獲取收益的過程,這個過程創業者需要創新和承擔相應的風險。創業機會是創業的必要條件,也是首要條件。因為一個理性的創業者不管他擁有多少資源、擁有多少新技術,如果沒有機會,他是不會進行創業的。創業不一定要創造出新的產品或者新的服務,也不一定要有新的技術,但它一定要有創業的機會,創業者也是因為看到了創業的商機,捕捉住商機才利用商機進行創業的。關于創業風險的界定,目前研究只是從某個角度展開,且只是將創業概念與風險概念“相加”進行界定,并沒有將創業風險作為一個專有名詞進行專門定義。
在創業風險的研究中,國內外學者所關注的問題是一樣的,但研究角度存在著差異。國外學者更多的是從創業風險的承擔者——創業者出發,研究創業者的風險傾向,尋找創業者愿意冒險創業的原因;在創業風險的分析和管理方面,國外學者更多的是關注創業風險識別和評估的方法以及創業風險治理理論的研究。而國內學者更多的是研究創業風險產生的原因,并運用現有的方法對具體的創業風險進行評估以及提出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他們更多的是處于應用層面而不是理論層面對創業風險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Drucker,P.F..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M].NewYork:HarperRow,1985:16
[2]郁義鴻李志能羅伯特D·希斯瑞克:創業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39
[3]劉驊:民營高科技企業創業風險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6
[4]Low,M.B..TheAdolescenceofEntrepreneurshipResearch:SpecificationofPurpose[J].EntrepreneurshipTheoryandPractice,2001,25(4):17-25
篇8
關鍵詞: 影子銀行;風險;傳染特征;防范[HJ175mm]
20世紀后,隨著金融的發展以及計算機水平的提升使一般銀行業務中的影子銀行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尤其是二十一世紀以來,美國貨幣政策逐漸放寬,使影子銀行得到了有效的發展,體系不斷的擴張,已經具備與傳統銀行共同分享市場的能力,成為了金融業務中的主要參與者。但值得注意的是,影子銀行體系的創新較為復雜,使金融機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且改變了金融體系的順周期性,影子銀行所存在的風險使得對其的監管難度不斷提升,給整個金融體系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脅。
一、影子銀行概述
探究影子銀行的風險傳染特征及其防范措施,也需從相關理論概述入手,厘清影子銀行的概念和特征。
(一)影子銀行的概念
“影子銀行”最早是在美聯儲年度會議中出現,一些學者指出“影子銀行體系”是屬于在監管體系之外的,與傳統銀行系統相對應的一種金融機構,主要是指結構性投資工具以及投資銀行等非銀行金融機構。但由于還未對“影子銀行”的定義進行統一,一些經濟學家紛紛開始對“影子銀行”的概念展開研究。將國內外對于影子銀行的定義結合起來,即可得出較為科學的定義,即影子銀行具有與傳統銀行相似的功能,卻不會受到銀行的監管,具有融資代管中介功能的金融機構。在我國主要表現為銀行與信貸合作業務等。我國的影子銀行實際上體系較為分散,都是獨立存在的,而國外的影子銀行卻是一個整體。
(二)影子銀行的特點
與傳統的銀行相較,影子銀行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風險大。由于影子銀行很少受到銀行的監管,因此利率的杠桿高,假如沒有得到流動性的救助,就很容出現資金斷裂的現象,由此引發的風險會超過商業銀行,且這樣的風險是無法預料的。
第二,資金的來源不穩定。影子銀行的資金來源通常不是個人與企業的存款,而是融資,通過自有資金與各種投資形式等進行短期的融資,就能夠獲得一定的資金,但資金的來源會受到市場的影響,流動性較大,來源不穩定。
第三,不透明。影子銀行的民間融資部分幾乎是不透明的,不會將資料透露出去。由于影子銀行沒有受到正確的引導以及規范,一些長期處于融資領域灰色地帶的地下錢莊以及非法集資等融資的規模根本無法計算。
第四,利率較高。影子銀行產生的利率通常是由借貸雙方共同決定,正是由于借貸利率較高,促進影子銀行業務范圍不斷的擴大。在我國,民間借貸利率最高,這也促進了影子銀行的規模得到了的擴張,影響了傳統銀行的發展。
二、影子銀行風險傳染特征
篇9
1.1財務風險的概念
企業財務風險是企業生產、管理、經營等制度方面的問題在財務方面的反饋現象,與經營風險聯系密切,企業通過創新產品類型并擴張銷售渠道來降低經營風險,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減少財務風險。對企業而言,財務風險不可避免、無法消除且影響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因此,為降低風險給企業帶來的損失,企業必須加強財務風險的防范,最大限度地控制風險,不斷提高應對市場競爭的能力并獲得持續健康發展。
1.2財務風險的特征
由以上財務風險的定義分析,財務風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2.1財務風險具有不確定性
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往往是隨機出現的,企業是否會發生財務風險以及何時發生財務風險,通常很難預測,發生財務風險的結果也具有潛在性,此外,不同影響因素所導致的財務風險的表現也不盡相同。
1.2.2財務風險具有客觀性
企業面臨的政治、經濟、市場背景具有客觀性和不確定性,這就決定了企業只要存在,則財務風險無從避免,其不會隨著人的意志而發生變化,財務風險廣泛存在于企業的生產、經營等各項經濟活動中,在資產管理、納稅、會計核算、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均存在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1.2.3財務風險的表現形式具有復雜性
財務風險是個變量,會隨著一定條件的變化而發生變化,財務風險能綜合展現企業投資性風險、市場風險等各個方面,但財務風險不等于財務危機,這是因為,風險和收益在特定條件下可以實現轉化,也就是說,財務風險往往伴隨著財務收益,而財務危機必定會給企業帶來經濟損失。由此可見,財務風險對企業來講具有復雜性,企業財務人員必須充分認識它的特征并加以利用。
2財務風險的影響因素
筆者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分析企業財務風險的影響因素。
2.1稅收政策
國家稅收政策是指政府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而確定的,指導制定稅收法令制度和開展稅收工作的基本方針和基本準則。稅收政策的核心問題是稅收負擔問題。筆者在實際工作中深刻認識到,煙草行業是國民經濟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納稅產業。對中國煙草行業稅收影響最大的稅種主要是消費稅、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如果增加煙草產品的稅負,可能帶來煙草行業整體稅收收入的下降,進而對供求關系產生影響,由于煙草行業的特性,如何制定煙草稅收額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2.2利率政策
金融市場中,利率政策是影響企業籌資成本的重要因素。如果企業存在負債,那么國家利率調整必將導致企業利息負擔的變動,如果負債利率上調至一定水平,達到或超過企業投資報酬率,企業將無利可圖甚至嚴重虧損,負債越多,企業發生財務風險的可能性就越大。
2.3市場環境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對企業的影響日益增大。市場化管理手段的運用使得煙草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市場意味著競爭,意味著企業增加了成長發展機會;市場同時也意味著企業增加了經營管理風險。煙草行業有行業特殊性,當前煙草市場秩序尚存在地方保護、市場分割等現象,煙草企業必須提高風險管理意識,切實尋找加強經營風險管理的途徑,應對日益復雜的市場及投資環境。
3企業財務風險評價與控制現狀
近幾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以及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各企業已將財務風險評價列為企業改革的重點工作之一,但目前財務風險評價與控制現狀仍不容樂觀。
3.1財務風險評價體系無法適應企業經營環境
我國財務評價體系起步較晚,所能參考的國外的模型很少,當前主要還是采用財務比率綜合評價體系,這些財務比率的計算必須依據歷史數據,對日益更新的信息不能做出及時、準確的反映,和企業經營環境脫節。
3.2財務風險評價指標不能全面反映企業實際經營狀況
企業常用的風險評價模式主要針對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選擇數據,而這些報表有可能被企業粉飾,如果企業不考慮非會計信息,可能導致指標數據與企業實際經營狀況相去甚遠的情形。例如,企業運用流動比率評價短期償債能力時,盡管流動資產比例較高,如部分流動資產變現能力差、質量較差,仍不能有效保證企業短期負債的償還能力。
3.3財務風險評價體系難以針對不同行業特征
我國目前財務風險評價主要采用通用的評價體系,尚無根據各行業的不同特征選取不同的財務風險評價體系。這種現狀使得企業風險評價流于形式,不能真正發揮風險評價的作用。
4完善企業財務風險評價與控制對策
在財務風險評價與控制方面,可采取如下措施:
4.1建立與企業經營環境相適應的財務風險評價體系
企業應根據自身經營環境,借鑒先進的財務風險評價模型,如多元線性評價模型、動態神經網絡分析模型等,找出影響財務風險的主要指標,計算財務風險發生的概率,測算財務風險發生的范圍,綜合評價財務風險。
4.2引入非財務指標,完善當前的財務風險評價體系
為更好地評價企業財務風險,彌補僅靠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等計算歷史指標的缺陷,企業財務人員應在定量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經驗,引入非財務指標,不斷完善風險評價體系。比如,人力資源指標、創新發展能力指標等。
4.3各行業按照行業特征,制定不同的財務風險評價模型
為增強各行業財務指標的可比性,有必要按照不同行業特征,選擇不同的財務評價指標,制定不同的財務風險評價模型。即便是相同的財務指標,其標準值的制定也必須充分考慮行業因素,例如,房地產企業通常流動資產比例高,則流動比率高;制造業等行業的流動比率會降低。
5結語
篇10
關鍵詞:財務風險管理;概念;特征;現狀;措施
中圖分類號:F2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4-0164-01
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在各項財務活動過程中,由于受各種潛在的、難以預料或難以控制的不利因素影響,造成財務運行狀況的不確定性,致使企業發展具有遭受相關經濟損失的可能性即為通常所說的企業的財務風險。因此,要想確保企業平穩、健康發展,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財務風險管理與防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財務風險的概念及特征
(一)財務風險的概念
就目前來說,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對財務風險的定義大致存在廣義和狹義兩種不同的觀點。狹義的財務風險通常被稱為舉債籌資風險,是指企業由于借債而給企業財務成果(企業利潤或股東收益)帶來的不確定性。企業借債一方面滿足了企業流動資金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業按期還本付息的籌資負擔??梢?,這種狹義的財務風險存在于負債經營企業。如果企業沒有負債,企業經營的全部資本由投資者投人,則不存在財務風險。相對于狹義的財務風險而言,廣義的財務風險是指企業的各項財務活動中,由于內外部環境及各種難以預計或無法預計的因素影響,在一定時期內企業實際財務收益與預期財務收益發生偏離,從而蒙受損失的可能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集團財務風險貫穿于企業各項活動環節,是各種風險因素在企業財務上的集中體現。一般包括籌資風險、投資風險、現金流量風險、利率風險以及匯率風險等。
(二)財務風險的特征
1、不確定性。風險事件既有可能發生,也有可能不發生。主要是與企業集團的財務管理有關,如果管理得當,便能將引發危機的因素在事前一一化解,財務風險便會得到抑制;否則,財務危機便會不期而至。
2、危害性。如果企業集團不能及時化解財務風險,致使危機爆發,輕者導致企業集團的資信等級下降,部分或全部喪失融資能力,重者則可能導致企業集團的破產。
3、與企業集團發展有關。一般而言,企業集團舉債的目的一者是擴大再生產,形成規模效益;再者就是對外投資,向多元化發展,以期分散經營風險。如果企業集團只是維持簡單再生產,則很少會出現財務風險。
4、與資產結構有關。企業資產一般分為流動資產、固定資產。如果企業集團資產的結構不合理,流動資產比例過低,長期投資及其他資產變現的能力便很低,債務到期時不能償付也就不足為奇了。
5、與投資者相關。財務風險經常是由于負債籌資引起的,是企業投資者所承擔的額外風險,因而與投資者密切相關。
二、中國企業財務風險的現狀
企業財務活動,一般分為籌資活動、投資活動、資金營運和收益分配四個方面。相應地,財務風險也就包括籌資風險、投資風險、資金營運風險、收益分配風險。具體來說,中國企業財務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資本結構不合理
中國企業普遍存在著資產負債率較高、銀行貸款過多。企業對銀行的依賴性很大企業過分依賴銀行。當出現支付危機時,一方面自己失去信任而加大其財務風險,另一方面又因逾期借款而使融資成本加大。資本結構的不合理將使企業財務負擔沉重,償付能力嚴重不足,導致財務風險的產生。
(二)投資缺乏科學性
企業投資包括對內投資和對外投資在對外投資上,很多企業投資決策者對投資風險的認識不足,肖目投資,導致企業投資損失巨大,從而財務風險不斷。企業對內投資主要是固定資產投資,在投資決策過程中,很多企業對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統的分析和研究,加之決策所依據的經濟信息不全而、不真實以及決策者決策能力低下等原因。導致投資決策失誤頻繁發生,投資項目不能獲得預期的收益,投資無法按期收回。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財務風險。
三、降低財務風險的措施
(一)加強內控制度的落實
企業要防范財務風險,就必須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保證企業資產安全完整。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固然重要,遵照執行內部控制制度更為關鍵,如果企業有健全的內控制度,但在經營循環中其行為與內控制度背道而馳,那么企業內控制度將成為空架子。因此建立內控責任追究制度,使內控制度有效運轉的落實機制,是企業解決財務風險的基礎。
(二)合理配置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企業要發展,資金是關鍵。首先,企業要準確預測資金的收支時間和收支額度,保證收支平衡。二是要合理分配資金占用,使各項流動資金與固定資金做到合理組合,企業對于每一項投資,都要進行嚴格的可行性分析,從收益和風險兩方面進行評價,把資金用在收益大、風險低的項目上,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加快資金周轉速度,提高企業價值。
(三)發揮審計監督作用
防范財務風險,事前的預期和事中的控制固然重要,但事后的審計同樣必不可少。需要審計部門進行事后分析,評價企業在管理上和內部控制系統上存在的問題,搞好風險評估,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管理和完善內部控制的措施和對策,從而達到化解風險,確保決策的科學性及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參考文獻:
\[1\]吳凌.關于提高企業集團財務風險管理的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