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和英語的區別范文
時間:2023-06-07 16:52: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漢字和英語的區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中西文化;語言失誤;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18-0086-02
引言
語言滲透著文化,語言也是文化的表現形式,同時也是傳播文化的工具。語言離不開社會,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我們可以從語言模式中探求出暗含的文化模式,探求出每個社會群體所持有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我們學習一種語言,也要盡量去接受它內在的文化,只了解其一,不可能很好地掌握這種語言,流利地應用這種語言。明末清初,隨著西方語言及文化的涌入,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注重學習英語。英語的使用不僅僅是一種社會時尚,能真正促進貿易和經濟上的發展才是最終目標。但我們不得不承認,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存在著很大差異,有些詞語的字面意思與其真正含義完全不同。因此,一般學習者看到這些詞語時,很容易犯望文生義的錯誤。很多英語學習者“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只有通過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掌握英語中容易產生誤解的詞語,才能有效地避免理解失誤和翻譯錯誤。英語中有些詞語在句子中有特別的含義,不可照字面意思理解,如果望文生義,就會鬧笑話。本文針對中國人在漢語思維影響下對語言產生失誤的弊病,進行研究分析。
一、中西文化差異
1.話題差異
在以英語作為母語的西方國家,西方人閑話家常時的內容與中國人有些不同。談話內容一般不會涉及個人的工資、收入、婚姻狀況、年齡等等這類問題。因為在西方國家,人們普遍認為這些會涉及個人的隱私,是不方便過問的。這些話題在以往中國人眼中,沒什么不可以談的,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慢慢開始接受西方的文化,或多或少地開始避免和陌生人提出這些問題,當然在關系密切的朋友之間,西方人和中國人一樣也會談起,這是出于朋友之間的關心罷了。但對于初識的人,西方人更看重個人隱私,而不去過問。因此,對于愛問這類問題的中國人,就要小心發問,避免出現尷尬局面。
2.問候差異
中西方國家在日常問候及打招呼時,也有一些區別。在過去,中國人見面時常問對方““吃了嗎?”“去哪里?”“上街去啊?”之類的問候。其實,對方如何回答并不重要,并不是真的想知道對方的答案,只是向對方打個招呼而已,這樣比點頭一過有禮貌些。而現代的中國人在見面時,問候語大多已變為“最近好啊”之類的話,對個人隱私的問題問得少了,不管哪種問候,都為了體現出提問者與答話人之間的親密關系。但在西方,打招呼時,一般只問一聲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或直接說聲“嗨”就OK了。如果西方人遇到中國式問候,就會感到非常疑惑,回答時也感到莫名其妙。追究根源,還是對何為隱私的問題有不同答案而已。
3.稱謂差異
在中國,一般平級或年齡相仿的人或關系親密的人之間才會直呼其名。對年長者直呼大名,會顯得非常沒有禮貌。對上級這樣稱呼,也可能因此得罪領導,讓人覺得不分長幼尊卑,沒有素質。但在西方,直呼大名卻證明了關系親密,家庭成員之間,皆可直呼姓名或干脆使用昵稱。因此,在與人問候時,要分清對方來自何處,對不同的人運用不同的問候語,這樣才能不顯得冒失,又體現了禮貌。
4.自我差異
任何學英語的初學者都能發現,在英語代詞中,你、你們、他、她、他們、我們都不大寫,只有一個代詞大寫,就是我。這是因為在西方人眼中,自我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大寫的我代表了西方人追求自我,體現自我的意識。但并不是說西方人以自我為中心,不把別人放在眼里,而是顯示出他們為人處事時更喜歡獨立,在尊重他人的同時,也會尊重自己。這充分體現了西方人對自我主義的重視。但在中國,情況則恰恰相反。自古以來,中國人對自己的稱呼,就帶有謙卑之意,如:奴家,在下、鄙人、奴才,小人等,就連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把自己稱為孤家寡人,雖然在稱呼上是把別人放在上位,自己置于下位,但這種情況也有一定的使用范圍,在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中國古代,上級可自謙,但下級不可越級,要比上級的自謙的稱呼更為低賤,才能不冒犯上級。通過“我”這個代詞,我們就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處。
二、語言差異
據我們所知,英文重形合,而漢語重意合。兩者從根本上就有很大區別。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兩者在語言上的差異。
1.音素差異
語言最大的用途是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口語與文字更為重要,漢語言所使用的拼音與英語音素有明顯區別。首先就是漢語拼音中有聲母和韻母。漢字的讀音有的使用單個韻母即可,有的則需要聲韻母組合。但組合還不能明確區別漢字,還需要添加聲調,漢語言中每個字都有聲調,共有“一二三四”四個聲調,聲調不同代表著不同漢字。一個漢字一個讀音,因此,漢字學習起來并不容易。英語單詞的發音是由音素構成的。音標組合后形成開音節或閉音節。英語單詞中的開音節與漢字聲韻母組合后的讀音相似。但閉音節是漢語沒有的,而且,英語單詞的聲調沒有四個,只有輕音和重音的區別。單詞長,讀音則長,單詞短,讀音則短。但是,有了音節和輕重音的影響,英語單詞組合成句后,讀起來也講求抑揚頓挫,英文詩歌也追求押韻,但英語只有輕重音區別,所以押韻起來較難,這也就是為什么許多學習英語的人,在讀起句子或詩歌時,找不到抑揚頓挫感覺的原因。而漢語言文字就容易許多了,有四個聲調的存在,很容易找到韻腳。
2.詞形差異
許多人認為英語單詞是由古人隨意創造出的,而中國漢字更加像漢字影射的來源物。也就是我們說的象形文字。其實,在歐洲上古時期的古人們,也是在石壁上作畫,根據圖畫演變出了單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單詞的詞形逐漸加大,在讀音的影響之下,變化越來越大,到最后已無法追溯到影射的來源上。因此,現代的人往往認為,他們的單詞是古人憑空想象出來的。但漢字有所不同,據我們所知,古代漢字起源有甲骨文、金文(鐘鼎文)、小篆,石鼓文等等,這些字體形狀不一。中國人也一直強調書法的重要性,練習過書法的人都知道,字體有楷書,行書,草書,隸書,行楷,魏碑,篆書等等,風格有王氏,柳氏,鄭氏等等。小小的方塊字卻能顯示出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文化,中國的精粹。而印歐語系如英語,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中的文字都漸漸演變為一種符號,失去了原有圖像的外貌。所以,許多中國人在學習英語單詞時,覺得很難背下來,找不到單詞與含義之間的聯系,但事實上,如果了解了英語單詞的音素與音素組合規律,了解了詞綴與詞源,聽到即可寫出、即可猜出單詞含義也不是很難的事情。
3.語義差異
中國漢字與印歐語系不僅僅存在語音與語形上的差異,在語義上也有很大區別。據我們所知,在跨國貿易或國與國之間訂立一些合約時,不僅要擬本國語版本的合約,還要擬定一份法語合約。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在用詞方面,各國的語言都會多少存在些漏洞,各國語言中,只有法語的運用最為嚴謹,用詞最為精確。用法語擬定出的合約,很少有疏漏之處,也很少給別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機。因此,國際之間大型的合約與合同都會備有法語版本。相比較而言,漢語的漏洞較多,很多人有漏洞可鉆。比如:“他背著媳婦做了不少事””這句話中的“背”就有兩種讀音,兩種含義,讀“bèi”可以理解為他做不讓愛人知道的事;讀“bēi”就是說明他的媳婦是殘疾人。還有,“開刀的是他父親?!蹦情_刀的人可以是主刀做手術的大夫,也可以理解為被做手術的患者。因此可以說,印歐語系所使用的單詞詞義往往功能性更強,精確性更高,定義性更準。相比較而言,中國漢字的概括性強,使用性更為靈活。因此,再使用西方語言時,要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避免使用失誤。
4.語法差異
漢語的語法要求較少,有時主語置后,有時主語置前,聽者隨情況而回答問話者的問題?!澳愠燥埩藛??”可以說成“吃飯了嗎,你”。在古代的詩歌中,古人也靈活地創造出一些回文詩,簡單的幾個字,可以變為一首詩,這種隨意性對于印歐語系中的語言是不可能的。因為在印歐語系的句子中,句子的語法有性、數、格、時態、前綴、后綴,以及主謂賓定狀補的要求。這也就是上一項中提到為什么在國際之間的合約中,很多要擬定法語版合約的原因,在諸多印歐語系中,法語的要求最為嚴格,限制性最強。漢語雖然缺乏這方面的不足,但中國漢字的字形與影射物相似的特點多少可以彌補這種不足。
5.句型差異
印歐語系,尤其是英語,句型注重形合。句子中連詞用得很多,同時要求結構完整,而漢語中的連詞可用可不用,結構較為松散。漢語也講求句子的結構,即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英語中多了補語和表語?;窘Y構相似,都是按時間順序,邏輯關系來排列單詞,組成句子。但句子之間的邏輯連詞,使用較少,我們根據句子就可以看出邏輯性,當然這也有可能會引起歧義,比如:我看他扶著一位老人走下公共汽車,手里拎著一個皮包?!边@皮包是誰拎的,就要根據上下文來判斷了。盡管英語的句子要求較嚴緊,但也有歧義句的存在。不過,印歐語系往往把句子的重點放在句首,而漢語在使用時,習慣于把重要的內容放在句子的后部,所以在西方人眼里,中國人喜歡繞彎子說話,主次不清。這和我們中西方文化差異有很大關系。因此,我們在使用印歐語言時,要按著西方人的邏輯排列句子的主次關系。這樣才不會讓人摸不到頭腦,分不清主次。
三、結語
中西方語言體現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也滲透在語言之中。只有通過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掌握英語中容易產生誤解的詞語,才能有效地避免語言運用上的失誤。
參考文獻:
[1]辜正坤. 中西文化比較導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篇2
一、漢語拼音教學的現狀與改革
中文的漢語拼音以26個拉丁字母為基本字母,根據每個拼音字母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不同發音音值分為三種讀音:本音、呼讀音和名稱音。表示漢語聲母和韻母音素的音值時讀本音,用作漢語拼音聲韻母教學時讀作呼讀音,而在稱呼字母身份時應讀作名稱音?!稘h語拼音方案》中字母V只用來拼寫外來語、我國少數民族語言和方言。V讀作魚(平聲),以適應現代電腦技術時代的需要。在漢語字典里沒有字母IUV,除了“ü”以外,其它的拼音都能找到與漢語拼音相對應的英文字母?!蹲帜副怼吩缫褳槊總€漢語拼音字母規定了法定的名稱音,這是稱呼字母和朗讀字母表的基本依據。但長期以來,很多漢語教師在對初學者漢語拼音授課中字母,卻存在兩種讀法教學。漢語教師為了方便,用聲韻呼讀音(a)(bo)(ci)(de)(e)(fo)(ge)(he)(i)(ji)(ke)(le)(mo)(ne)(o)(po)(qi)r(ri)(si)(te)(u)(v)(wu)(xi)(yi)(zi)來讀字母表,漢語拼音教學計劃總是按單元音韻母、四聲、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和《字母歌》這樣的順序逐次來教學,對于漢語字母名稱音的教學沒能給予足夠的重視。初學者若先學會了漢語字母的呼讀音,就很難學會漢語字母的名稱音了。再者,以這種傳統的方法教《漢語拼音字母表》,初學者就會把漢英文字母的讀法混在一起,也給英語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稘h語拼音方案》共分五部分:字母表;聲母表;韻母表;聲調符號和隔音符號。在此方案中把《字母表》排在首要地位,可見漢語字母名稱音的重要性!本文作者建議,應先教字母名稱音來學《字母表》,這是個特別值得重視的現象。
二、《字母表》的重要性
第一,漢語字母名稱音是按照《方案》規定的法定讀法,便于全國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既體現了漢語言的特點和民族語言的獨立性,也與國際習慣相適應,這就使全世界的語言文獻排序有了統一的標準。采用《字母表》做序列索引,便于事物編排與檢索,比較簡捷、實用、通用性又強。在全世界現代化生活中,這是極為必要的。第二,有助于初學者學習外語和計算機認識鍵打基礎,適應未來世界的需求,能與國際接軌。第三,為每個漢語拼音字母規定了音值和名稱音,成為描寫和記錄中國普通話標準音音位系統的工具和書寫漢語字母的統一形式。《漢語拼音方案》雖然不是一個拼音文字方案,但是,有了此方案,就可以描寫漢語普通話的聲母和韻母,并在此基礎上歸納出普通話標準音的音位系統,從而組成一個完整的漢語拼音方案?!蹲帜副怼肥菨h語拼音方案的最基本的基礎內容,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要重視其意義和價值。第四,按名稱音讀能注意到漢語拼音字母的發音,采用拉丁字母的國家都有本國的字母名稱音,沒有哪個國家是直接借用拉丁字母的。第五,為漢語拼音字母規定了統一的書寫體式,作為一種拼音方案,書寫體式的規定是十分必要的,能使拼音字母的優越性得以充分發揮。第六,按名稱音讀字母表和諧動聽,字母表按是按照漢語詩詞格律,編成四句,前兩句各有七個字母,后兩句各六個字母,譜了一首《字母歌》,行末押ê韻,發音順口清楚響亮:abêcêdêeêfgê,haIjiêkêêlêmnê.opêqiu,arêstê,uvêwa,xiyazê.便于記住字母名稱和順序。英語字母也有呼讀音和名稱音之分。英語字母在字母表中的讀音為名稱音:[ei][bi:][si:][di:][i:][ef][dЗi:][eitf][ai][dЗei:][kei][el][em][en][эu][pi:][kui:][a:][es:][ti:][ju:][vi:][d∧blju:][eks][wai][zed]。在拼寫英語單詞時,用元音和輔音呼讀音。如字母w,名稱音讀成[′dblju:],但在讀單詞we時,不讀[′dblju:],而是讀成[w]的音??梢娪⑽淖帜傅拿Q音和其在英語單詞里的讀音也不一致。漢語拼音字母五個元音的名稱音,aoeiu以其本音為字母名稱;輔音(包括yw)以其所代表的漢語音值加上元音構成名稱音。jkqrh又參照了拉丁文的讀音(類似英文字母的讀音)。因為漢語輔音如不加上一個元音發音就不清晰,不便于稱說。另外,n為了避免與l混,讀做nε;w和y讀做wa、ya;z讀做zε,多數輔音的發音,是在其后加一個ε音。英文字母的全部元音都有獨特的讀法:a(êi)、e(i)、i【ai】、o(ou)、u(iu)。
三、中英文發音的特點
中文發音的基礎是漢語拼音;英文發音的基礎是英語音標,兩者發音區別很大。1.元音發音區別漢語拼音以聲母和韻母發音,所有的漢語發音都以此展開。而聲母和韻母的發音幾乎沒有一個和英語音標是一致的,即使是差不多的音也只是簡單的對照。漢語韻母和英語元音發音有更大的區別:漢語拼音是口腔前部發音,而英語音標發音是口腔后部發音。(1)英語元音強調的音值是飽滿、卷舌與咬舌頭這三個必備動作,而漢語的韻母依然只是唇音。比如英漢字母a和o與漢語其實是截然不同的發音,這兩個英語元音都需要大口型且卷舌,但是漢語拼音卻不需要。(2)英語元音有長元音和短元音之分,而漢語韻母卻沒有長短音之分。(3)英語的雙元音,由兩個音素組成,發音時,第一音的音要求拖長而清楚,第二音素短而模糊;而漢語拼音中的雙韻母都讀成一個音。英語一定要先擺對口型再去發音,發完音再撤回口型,漢語拼音發音則不必如此費事費力。2.輔音發音區別無論在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上,英漢語言中的輔音都有極其明顯的差別。英語輔音強調爆破,即發音由氣流沖出雙唇而形成,而漢語聲母只是強調簡單的唇音。首先,在發音部位方面,除了器官雙唇、唇齒和舌根外,兩者的音位在發音部位上幾乎都不同。其次,在發音方法方面存在以下區別:第一,輔音成阻除阻方式不同;第二,是否送氣的區別;第三,聲帶是否的區別。從成阻除阻方式上來看,漢語輔音分為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和邊音五種;而英語音標分為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舌邊音和通音六種。從是否送氣的角度看,漢語的塞音和塞擦音都有送氣和不送氣的差別,這樣會造成音位上和意義上的差別,但是其無論聲帶振動與否,卻不會造成音位上和意義上的差別。而英語音標卻恰恰相反:對于塞音擦音和塞擦音來說,這些發音沒有是否送氣的差別,送氣與否不會造成音位上和意義上的差別;而聲帶振動與否,卻會造成音位上和意義上的差別。3.英漢語音節的不同英語的音節通常以元音為標志,有幾個元音就有幾個音節。元音是漢語音節結構的核心,任何音節必有韻母,任何韻母必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元音。漢語的復韻母即使兩個元音或三個元音也是一個音節。漢語語音的特點是音節結構簡單且具有很強的規律性,音節界限分明,每一音節都是有聲母、韻母和聲調三要素組成,其中,四聲不僅是音節的重要組成成分,也是音節的標志。聲母是主要處在漢語音節開頭的輔音,只有少數聲母是處在元音之后,即音節的末尾。漢語音節的開頭如果沒有聲母,就是零聲母音節。韻母在聲母后,可以只是一個元音,也可以是元音組合或元輔音的組合。但在元音前后的輔音通常只能有一個,在漢語中,不存在輔音叢。漢語韻母可以進一步分為韻頭、韻腹和韻尾三部分。韻頭和韻腹都是元音,韻尾也可以是輔音。、漢語聲調指整個音節的高低升降。除聲、韻母內部的系統性外,如聲母g、k、h只能同開口呼和合口呼的韻母配合,g、k、h不能同齊齒呼和撮口呼的韻母配合;j、q、x卻恰恰相反。英語輔音有濁輔音和清輔音,英語的元輔音字母之間搭配靈活等特點。
四、中英語音中的聲調與語調的差異
篇3
【關鍵詞】 英語;漢語;爆破音;音位對比;教學對策
一、引言
《現代漢語》第二章的語音概說部分提出,“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語音有三種屬性,分別是物理屬性,生理屬性,以及社會屬性。這三者中最重要的是社會屬性,因為語音要表達一定的意義,什么樣的語音形式表達什么樣的意義,必須是使用該語言的全體成員約定俗稱的?!保S伯榮:2002, 20)所以語音的學習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從母語約定俗成的發音習慣向目的語的發音習慣適應的過程。外語學習中的負遷移作用會存在于語言的發音模仿,詞匯理解,詞義掌握,語法構建,語用認知等各個階段。在語音學習階段,學習者往往會下意識地將母語的發音習慣帶入目的語的發音習慣當中。對于學習外語的人來說,語音階段的各種問題也主要是由母語和目的語的發音差異引起的。其次,由于各類英語教科書、詞典、電子書等學習資料都采用國際音標的寬式標音法,這一表示法不能將某種語言所有音素的細微差別標出,所以從這些資料中不僅無法準確了解英漢爆破輔音的區別,還很容易使學習者對英漢爆破輔音的發音產生錯誤認識,甚至混淆。本文選取語音學的音素和音位兩個概念為視角,對英漢爆破音進行了分析;并參考國際音標中英漢音位和音素的表示方法,對英漢語爆破音的記音符號做了比較,在此基礎上就英語語音教學提出了幾項建議。
二、音位和音素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英漢的爆破輔音,它們都屬于語音學中最小的語音單元,為了更清楚和科學的對英漢爆破輔音進行比較分析,需要借用語言學中音位和音素這一組概念。首先,音素是語音學的一個概念,它的結論可將全世界所有語言的發音特征都包括進去?!耙羲厥菢嫵梢艄澋淖钚挝换蜃钚〉恼Z音片段。它是從音色的角度劃分出來的。”(黃伯榮:2002, 27)簡單的說,我們在語言交際中能聽到的或者能發出的最小的聲音片段就叫音素。比如漢字“他”(t?。┲邪藅和a兩個音素,英語單詞bit中包含了[b]、[i] 和[t]三個音素。與音素相對的另一個概念是音位,從定義上來講,它是指“一個語言的語音系統中能夠區別意義的最小語音單位,也就是按照語音的辨義作用歸納出的音類。”(黃伯榮:2002, 29) “音位是一個有區別意義的單位,是一個抽象的單位”,(戴煒棟:2010, 23)音位屬于音位學的一個概念,它關注的是某一種語言的音位系統,所以針對某種語言的音位的分析,如果放到另一個語言的音位分析中去就會出現錯誤。在實際的語言交際中,音位只能在特定的語音情景下由一個指定的音素來表達。比如在英語中,[t]這個音在teacher 和studio中的發音顯然是不同的。在teacher這個詞當中,字母t是一個送氣的[t h]音,但是在讀studio的時候字母t又成了一個不送氣的[t]音。在這一組概念中,值得注意的有兩點:第一,音位是比音素更大的一個抽象的音位學概念,一個音位可能包含若干個音素,比如在英語中,[t]這個音位就包括了送氣的[t h]和不送氣的[t]兩個音素。第二,音位的概念只存在于某個語言內部,比如送氣的[p h]音在please中,不送氣的[p]音在speak中。在讀speak這個單詞的時候,如果把p字母發成了送氣的[p h] 音,仍然可以讓母語為英語的人聽懂,也就是不會引起意思的改變,因此在英語中,[p]這個音位就包含了送氣的[p h]和不送氣的[p]兩個音素。但是在現代漢語中,比如漢字“爸” 和“怕”中的聲母p和b雖然在發音上類似于英語送氣的[p h]和不送氣的[p],但是如果讀“爸”的時候把不送氣的[p ]音,讀成送氣的[p h],意思就完全變了,所以在漢語語音系統中,它們是兩個音位。
三、音位分析與教學對策
篇4
關鍵詞:信息處理 N元模型 語音識別 句法分析
一、中文信息處理的特點
(一)漢字的特殊性
我們都知道,英語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方面的優勢就是其字母數量有限,因而可以很容易的進行輸入輸出以及信息的加工和處理,而中文的漢字則數量龐大,且字形相對復雜,這就給漢字的編碼帶來了不小的困擾。因此我們根據漢字信息處理過程中的不同要求對漢字進行了不同形式的編碼,總結來說有以下幾種方案,即漢字輸入編碼,漢字標準編碼,漢字內碼和漢字形碼。
(二)書面漢語的特殊性
漢語的另一個特征是在書面表達中,詞語和記號之間沒有明顯的分隔標記,這就使自動分詞在書面漢語分析中成立一個難題。分詞需要將連續的字按照一定的規范進行有序的組合,比較英文我們會發現,英文單詞之間都是用空格來做分隔符,而中文則是習慣通過字、整句以及段落進行簡單的劃分,而這其中的一個難點就是對詞語的劃分,我們都知道,英語中也有短語劃分的問題,但是由于中文的詞語遠比英語的數量和范圍要龐大,因而處理起來更為困難。
(三)漢語語音的特殊性
在語音方面,漢語的特征是音節結構相對簡單,音節劃分界限比較清晰,但是聲調和變調是中文與英文的顯著區別,因而在語音識別和語音合成方面來講這是一個劣勢,但是總體上來說漢語語音的處理比之其他方面來說還是相對容易的。
(四)漢語語法的特殊性
在語法方面,漢語詞匯的句法功能相對來說難以判斷,這與英語語言上的多變形態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漢語主要依靠詞序和虛詞來表達不同的含義,因此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句法,就特別容易產生歧義,因此漢語語句自動分析這一重要技術是一項難以攻克的技術。
二、中文信息處理的若干技術
(一)N元模型
設wi是文本中的任意一個詞,如果已知它在該文本中的前兩個詞wi-2w-1,便可以用條件概率P(wi|wi-2w-1)來預測wi出現的概率。這就是統計語言模型的概念。一般來說,如果用變量W代表文本中一個任意的詞序列,它由順序排列的n個詞組成,即W=w1w2。。。wn,則統計語言模型就是該詞序列W在文本中出現的概率P(W)。利用概率的乘積公式,P(W)可展開為:P(W)=P(w1)P(w2|w1)P(w3|w1 w2)。。。P(wn|w1 w2。。。wn-1)不難看出,為了預測詞w n的出現概率,必須知道它前面所有詞的出現概率。從計算上來看,這種方法太復雜了。如果任意一個詞wi的出現概率只同它前面的兩個詞有關,問題就可以得到極大的簡化。這時的語言模型叫做三元模型(tri-gram):P(W)≈P(w1)P(w2|w1)∏i(i=3,。。。,nP(wi|wi-2w-1)
符號∏i i=3,…,n P(…)表示概率的連乘。一般來說,N元模型就是假設當前詞的出現概率只同它前面的N-1個詞有關。重要的是這些概率參數都是可以通過大規模語料庫來計算的。比如三元概率有P(wi|wi-2wi-1)≈count(wi-2wi-1wi)/count(wi-2wi-1)式中count(…)表示一個特定詞序列在整個語料庫中出現的累計次數。
(二)語音識別
語音識別的最終目標是使人類與計算機之間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由交流,使機器聽懂人類的語言,并及時的做出準確的反饋。語音識別技術包括了信號處理、模式識別、概率論和信息論、發聲機原理和聽覺原理、人工智能等主要內容。語音識別技術主要包括特征提取技術、模式匹配準則和模型訓練技術3個方面,另外還涉及到語音識別單元的選取,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通常采用的是以音節為識別單元。另外,在特征參數的提取技術方面,由于語音符號中含有大量的信息,它們通常被稱為聲學特征。特征參數是決定語音識別質量的關鍵技術,因此我們應該極可能的采集所要傳播語言的語義信息,剔除掉說話人的個人信息干擾,這樣才能保證特征參數的有效性和準確性。
篇5
瑪麗維提雅學校從2005年始開設中文課,從某種意思上講,不屬于零狀態漢語學習者(除幼兒園外)。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存在更為嚴重的參差不齊的情況。本文根據調查分析,分別從語音、語法及漢語書寫等方面進行分析,盡可能解釋偏誤存在的原因。
一、泰國學生漢語學習語音方面的偏誤分析
泰語有44個輔音,32個元音。泰語有5個聲調:中平(第一聲),低平(第二聲),降調(第三聲),高平(第四聲),升調(第五聲)。
1.聲母方面
(1)由于J、q、x在泰語中沒有對應的輔音,因此在拼讀時學生發音困難,常常發不準。(2)平翹舌不分,常常平舌不平,翹舌不翹,而是處于中間狀態。特別是發“ch”時破擦不夠,聽上去像“sh”。(3)聲母“r”通常發成“l”,比如,日本“riben”發成“liben”。
2.韻母方面
韻母方面問題較多,尤其是復韻母,問題主要出現在“ü, ie,üe, ou, uo, er”等韻母中。
(1)“ü”常發成“u”。如:去(qù)讀成(cù)。(2)“ie”發成近似[ ia]的音,如:謝謝(xièxiè)讀成(xiàxià)。(3)“ou, uo”唇形的變化常常互相混淆。泰語中沒有uo,近似的有[u: a],這個u是個長音,學生常常誤讀。如:坐(zuò) /走(zǒu)。(4)卷舌音“er”的卷舌不明顯。卷舌元音er在漢語中常附在平舌韻之后成為“兒化韻”并大量出現,而泰語中沒有卷舌元音,因而學生在發這個音時往往卷舌不到位。
3.聲調方面
由于中文拼音是4個聲調,而泰語有5個聲調,而且在調值上有區別。因此, 泰國學生的聲調問題就出現了:第一聲不夠高,發音調值達不到[55],通常停留在中平調[33];第二聲上升不到位;第三聲調多以半上聲[211]形式出現;第四聲音節時長過長。
二、漢字書寫
泰語屬于字母文字,它的書寫方式和拼讀方法跟漢語有很大的區別,在他們的漢字書寫過程中,經常出現以下的偏誤。
(1)筆向。
這里所指的“筆向”即筆畫運轉方向。由于中文筆畫有一定的規律,豎向基本筆向都是由上到下,橫向基本筆向從左到右,而泰語字母就不一樣了,它們有從左到右、從下到上的字母。因此,在書寫漢字時,泰國學生很難正確掌握好漢字書寫筆向,從而導致在書寫漢字的時候通常是畫字而非寫字,這也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泰國學生學習漢語的畏難情緒。
(2)筆順。
筆順既體現在由多個部首或者偏旁的書寫上,也體現由多個部首或者偏旁構成的字的書寫上。由于泰語屬于字母文字,由輔音和元音組成,在書寫泰語字母時,通常先寫輔音,再寫韻母,這樣就造成了跟漢字書寫剛好相反的筆順規律,因此,泰國學生在寫上下結構的漢字時,有倒筆順的傾向,如“員、早”等字,均存在這種錯誤。
(3)筆數。
這里的“筆數”指的是一個字書寫停頓的筆畫數。如漢字“口”,雖然看起來沒有缺口和停頓,但是由于漢字書寫的筆順和筆向規定,因此它并不是一筆而就的,而是分三筆書寫的。但是在泰國學生看?恚?漢字“了”“凹凸”“尸”等封閉或半包圍結構的漢字都是一筆寫成的,因此就會犯多筆畫連寫的錯誤。
三、語法
(1)定語的位置。
漢語和泰語最主要的語法區別就是語序。首先反映在定語和中心語的位置上。漢語通常是定語加中心語的定中結構,而在泰語里,剛好相反。
例如:那是我的書(漢);那是書的我(泰)。
(2)狀語和補語的位置。
在泰語里,凡修飾動詞的名詞可放在動詞后,也可放在動詞前,而漢語的狀語位置確定。
漢語“我去圖書館看書”,在泰語中則表示為“我看書在圖書館”和“我在圖書館看書”兩種,而通常用前一種,這樣一來,泰國學生就常常會受母語影響而說出類似英語的漢語來。時間詞作狀語,泰語一般放在動詞后,而漢語相反。如:我回家下午三點半。
表示對象的介賓短語做狀語,泰語也通常放在動詞后,而漢語相反。泰國學生還能說出這樣的句子:
今天我去學校和同學。
漢語的副詞放在動詞前,如“再說一遍”,而泰語置前置后都行,通常副詞置后,如“您說再一遍”“你吃再一碗”等。
(3)否定的表示。
在漢語中,我們表示否定有“沒、不”,在“有”前一定要用“沒”,在“能”等前則要用“不”來修飾。然而,在泰語中,表示否定都是同一個詞。 因此,泰國學生常常會出現這樣的錯誤:你有弟弟嗎?不有。同時,在教時態的過程中也會出現這樣的混淆:你吃飯了嗎?(完成時態)――不吃。
篇6
【摘 要】日語與漢語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雖然隨著歷史的發展及自身文化傳統的影響,日語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但是兩種語言之間必然有其共通之處。因此通過對比日語與漢語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幫助日語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漢語;日語;影響
中日兩國之間一衣帶水,文化交流源遠流長。中國在文學、禮儀、服飾、飲食各方面對日本有著深遠的影響。特別是文字方面,早期的日語沒有文字系統,中國島鶴執肴氈競螅氈救艘歡韌耆一、有利影響
(一)文字
很多學生在一開始接觸日語的時候,會覺得日語很簡單,因為里面有相當多的漢字。在現代日語所使用的漢字當中,有一部分字形、字義同中文一致。下列日語詞匯如:中國、貓、四季、男女、花、小學生、好奇心、夜郎自大等等都與漢語無異。
日語中有許多由漢字和假名組合起來的單詞,如休む(休息)、新しい(新的)、お兄さん(哥哥)、月の光(月光)、靜か(安靜)、美しい(美麗的)、食べる(吃)、使う(使用)等,中文意思和其中的漢字含義基本相同,學習這些詞匯時一般不會產生歧義。
當然,日語漢字中也有許多繁體字,如:美、、、、、しい、る、音等單詞中的漢字,采用的是我國以前使用的繁體字的寫法,含義也和漢語一樣,字型上的繁簡變化,并不會產生理解上的偏差。
還有一些異體簡化字,如、、、、、、、等字,雖然寫法與中文漢字有所不同,但中國人一看,意思便一目了然了。
(二)讀音
日語漢字的讀音分為音讀和訓讀,其中音讀就是將日語漢字按中國傳來的漢字發音讀出來。因此,日語的音讀與漢語的發音有眾多相似之處,并有一定的規律可循。
比如,“安”的日語發音和中文漢字發音都是“an”,“三”都是“san”,“代”也一樣都是“dai”。這些日語漢字的字形和讀音與中文完全相同。又比如,“毒”、“獨”、“” 的漢語發音都是“dú”,而它們的日語音讀都是“doku”;“季”、“基”、“”的漢語發音是“ji”,雖然音調有所不同,但它們的日語音讀都是“ki”。這些日語漢字只要知道其中一個字的讀音,就可以推測出其他類似發音漢字的音讀了。
將常用日語漢字(和制漢字如、、、、等除外)的常用音和該漢字的漢語拼音進行比較,不難看出它們之間的對應關系。
(1)后鼻音一律對應長音
例:生命(sheng ming)せいめい 平等(ping deng)びょうどう
中央(zhong yang)ちゅうおう 性能(xing neng)せいのう
(2)前鼻音一律對應撥音
例:(dan chun)たんじゅん 溫暖(wen nuan)おんだん
光(guan guang)かんこう 森林(sen lin)しんりん
(3)一一對應關系
「ang、「iang、「uang―「ou(無例外)
「er、「i(無例外)
「ai、「uai―「ai
「ong、「iong―「ou、「uu
「ao、「iao―「ou
「en、「in―「in
「eng、「ing一「ou、「ei
二、不利影響
(一)文字
正因為許多的日語詞匯是由漢字寫成的,而母語為漢語的日語學習者在看見這些日語漢字的時候,就容易“望文生義”,猜測詞語的意思。現代日語中所使用的漢字,即有和漢語意思完全一致的,也有略有差別,甚至大相徑庭的。
比如“留守”,漢語的解釋是“居留下來看管”,而在日語中則完全相反,表示“不在家”的意思?!罢煞颉保袊朔Q已婚女子的配偶為“丈夫”,可在日語中是“健壯、結實”的意思。“娘”,在漢語中指“母親”,但在日語中卻是“女兒”。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湯”是“熱水”的意思,“色”是“臉色”的意思,“手紙”是書信的意思……這都與漢語詞組的意義有很大的差別,如果單從字面上來看,很容易產生誤解。
另外,因為日語里首先有音讀和訓讀兩種發音,其中音讀中由于讀音來自中國的不同地方或不同時期,又分為吳音、漢音、唐宋音、現代音四種,再加上有時需要讀音變音,因此同一個日語漢字在不同的詞語里可能會有幾種不同的發音,例如,我們經常用到的“”字就是較典型的一字多音。讓我們來看看,它到底有多少種讀音:
(あいだ) (じかん) 人(にんげん) 居(いま) 世(せけん)
再比如:
一: 一年(いちねん) 一(いっかい) 唯一(ゆいいつ)
右: 右折(うせつ) 左右(さゆう) 右手(みぎて)
: 人(にんき) 配(けはい) (ゆげ)
上: 上(うえ) 上司(じょうし) 上著(うわぎ) 上手(かみて)
下: 下(した) 下品(げひん) 落下(らっか) 下手(しもて)
因此許多日語學習者常感到日語讀音很復雜,找不著規律。
(二)時態
漢語主要通過副詞、助詞和語序的幫助來表達時態,而日語是通過形態變化這一語法手段來表達不同的時態的。人很難處理日常不遇到的問題,語言學習難以處理母語中沒有的關系,因此,時態成為中國人學習日語的一大難點。
日語中主要有三種時態:過去時,現在時,將來時。
例如:昨天下雨。昨日、雨が降った。
今天下雨。今日、雨が降る。
明天下雨。明日、雨が降る。
可以看到,漢語中這三句話的區別僅僅是時間狀語“昨天”、“今天”和“明天”這三個單詞的不同。而在日語表達中,現在時和將來時沒有明顯的時態標記,需要靠上下文的關系加以區別,但表示過去式時則發生了動詞形態的改變。
(三)語法
在日語課堂教學中,經常會聽到一些比如“おいしいのケキ(好吃的蛋糕)”、“美しいの景色(美麗的風景)”、“かわいいの貓(可愛的貓)”、“會社社(公司職員)”之類的錯誤說法。前三句是形容詞作定語,后一句是名詞作定語,我們習慣用母語思考,然后翻譯轉換,因此,前三句出現了“の”的誤用,而后一句則少用了“の”。
漢語的語法順序多為“主―謂―賓”結構,而典型的日語句子的句式卻是“主―賓―謂”的句型結構。比如中國人說“我去學?!保g成日語句子就是“私は學校へ行く”。如果一味地按照漢語固有的邏輯和語法結構來翻譯日語,就免不了犯錯誤,鬧笑話。
(四)表達習慣
在漢語中,我們有很多固定的搭配的短語,如“穿衣服”、“穿褲子”,中國人都說“穿”,可是在日語當中的表達就不一樣了。日語中,穿上裝用的是“著る”、但穿下裝用的則是“履く”。再如:“吃飯”、“吃藥”,都使用“吃”這個動詞,因此在日漢互譯時會習慣性地想到“食べる”。但是如果要用漢語的習慣說法將以上幾個詞組都用“食べる”來譯成日語的話,“吃藥”這個詞組的翻譯就會出現差錯。正確譯法應為:“ごを食べる”、“をむ”。
在日語中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些固定搭配容易給學生造成困擾,成為日語學習過程中常犯的錯誤,進而認為日語難學。因此,在日語學習中,不能過于夸大漢語的有利影響,這畢竟是一門全新的外語,需要學生的潛心學習與研究。
三、結束語
源于漢語的日語,至今仍和我們的母語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做個有心人,舉一反三,將中日兩國語言的聯系和差異結合在一起進行講解,取其有利影響,去其不利因素,這樣,既有利于降低教學難度,又有利于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好日語必然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 楊凱怡.淺談母語為漢語的日語學習者中的漢語負遷移[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7)
[2] 蔡嘯.淺談英語、中文對學習日語的幫助[j].海外英語(上),2014(7)
篇7
關鍵詞:對外商務漢語教學詞匯教學文化教學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對外交往的日益擴大以及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特別是在中國加入WTO以后,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到中國來投資經商,也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到中國來求學交流,“漢語熱”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升溫。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正在學習中文的外國人近4000萬,據國家漢語推廣辦公室預測,到2010年,全球學習漢語的外國人將達1億人。根據這一形勢,我國政府制定了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五年規劃,提出了“漢語加快走向世界的戰略”,加快漢語的國際推廣已是大勢所趨。
對外漢語教學成為一門學科,是近二、三十年的事,而對外商務漢語的教學更是最近幾年才有探討。這些年來,大都處于摸索和探路的過程中,雖然不少高校和研究人員做出了種種嘗試和研究,但至今還沒有形成較為成功的教學法理論。而這個學科本身有很強的包容性,涉及到社會學、文化學、經濟學、歷史學、哲學等諸多學科,因此對教學和學習者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筆者任教的重慶醫科大學從2002年開始招收第一屆留學生,至今已有五年,學生主要來自部分南亞國家,如印度,尼泊爾和孟加拉國等。由于英語在這些國家都是官方語言,也是師生間日常交流的主要渠道,故本文中所說的外語即是指英語。本人已擔任了近三年的留學生及外國在華經商人員的漢語教學和培訓工作,現把在這期間所遇到的種種問題及所思所想做一個總結。
二、對外商務漢語教學的本質與特點
對外商務漢語教學是“對外國人的商務漢語教學”的簡稱,英文直譯是theteachingofbusinessChinesetoforeigners。因其是針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所以它既是一種第二語言教學,又是一種外語教學,跟作為第二語言和外語的其他語言的教學,例如第二語言和外語的英語教學、法語教學等,屬于同一性質。在商務漢語的教和學的過程中,更涉及到一些和普通漢語教和學的不同之處——以商務活動為漢語學習內容為導向,掌握一些中國商務活動方面的知識、信息,為更好地促進中外商務發展、促進經濟全球化奠定一定基礎。在整個過程中,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外國人進行一般外語(即本文的漢語)的“教”和“學”。
目前,漢語教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這一結論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探索漢語教學的規律已經成為擺在廣大教學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務;過去那種忽視語言學理論,認為只要是中國人就能教好漢語的錯誤觀念必須加以糾正。
漢語有著其特殊性,它是一種集:形、音、義三位為一體的文字,與印歐語系的拼音文字,本來就是南轅北轍,漢語是一種以表意文字記錄語言的文字體系,著名作家、文字學家王蒙先生指出:漢語是字本位的。呂必松教授也指出:一種語言教學采用什么樣的教學路子,要根據這種語言及其文字的特點來決定。漢字有自己的特點,不同于拼音文字;漢字與漢語的關系也有自己的特點,不同于拼音文字與其所屬語言的關系。因此,漢語教學的路子應當有別于使用拼音文字的語言的教學路子。
著名語言學家徐通鏘先生對漢字和漢語的特點有更全面系統的論述:“字”實際上是形、音、義三位一體的結構單位,僅僅把它看成一種文字的書寫單位是沒有道理的。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字”在漢語結構中的地位,用現代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去研究它的性質和作用,使傳統和現代結合起來,推進漢語研究。把“字”看成為漢語句法的基本結構單位,而把“詞”置于一邊或置于次要地位來考慮,這是漢語語言學觀念的轉變。
而多年來,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一直沿襲著西方拼音文字的路子,沒有立足于漢字和漢語的特點,走自主創新之路。往往西方語言學出了一個什么流派,我們就盲目地,不加分析地“照搬”,硬套國外語言學家的觀點,把很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三、詞匯教學的重要性
對外漢語教學中,詞匯教學貫穿始終,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首先,我們要充分認識漢字的重要性,尤其是漢字和漢語關系的重要性。由于漢字在漢語的發展過程中起著一個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我們大多數常用的雙音合成詞的創造是不受語音的轉換影響,而是根據漢字的意義進行創造的,我們只強調語音教學而不注重漢字教學,那么一個完全沒有漢語文化背景的外國人,對詞的理解會產生很大的困難,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外國人學習漢語的難度。
“漢字(語)難學”,恐怕是絕大多數漢語學習者接觸到漢語的第一印象,四個不同的聲調、漢字的結構安排、筆劃順序都會使他們望而生畏。不少漢語學習者,甚至已經到了談字色變,懼寫漢字的地步。他們中有不少人,把“聽說領先”變成“聽說即止”,只求能聽會說就行,完全放棄了對漢字的辨別和書寫。這種“漢字難學論”越演越烈,對漢語的推廣,已經形成了很大的心理障礙。怎樣可以避開難點,不讓他們覺得繁瑣,是對外漢語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其實在中國傳統的漢語教學中,我們就能找到答案,在我國的傳統教學中,一直是“以漢字為本位”的。漢字教學,作為學好漢語的基礎,及漢語教學的突破口,一直被放在漢語教學重中之重的位置。歷朝歷代,在漢語教學的基礎階段,都是以識字教學為中心。
雖然詞匯教學如此重要,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詞匯學在漢語本體研究中可能是最為薄弱的部分,至今還沒有一個很好的詞匯學理論能夠用來指導詞匯教學并獲得顯著效果的。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留學生常常碰到以下的問題:漢語的構詞法;詞頻控制下的義項分析;以及同義詞、近義詞的辨析,其中最后一點也是教學中的難點。如“剛剛”和“剛才”;“非?!焙汀跋喈敗?;“后來”和“以后”,以及用于句尾的語氣詞,如“吧”、“啊”和“嘛”,這都要求教師在句法分布和使用條件、詞的搭配組合規則、色彩區別、語體分類上去加以區別。
而在目前的教材及教學活動中,教學模式依然是老師教學生說什么,同時就教學生寫什么,但日常對話中常常包含一些結構比較復雜的漢字,如:“謝”、“晚”、“宿舍樓”等,如果在學生還沒掌握好筆畫、偏旁的情況下,開始就學寫這些字,只會使他們望而卻步,產生畏懼心理,這也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漢字的固有規律,即:由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
眾所周知,中國兒童在學習漢字時,也是按照先筆畫少的、后筆畫多的;先簡單的、后復雜的;先獨體字、后合體字的順序來學習掌握漢字的,我們在教授留學生時,為什么不可以采用同樣的方法呢?先讓他們熟練掌握漢語的約30個基本筆畫和100多個常用的部件,那么在以后的教學中,許多困難就會迎刃而解,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8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 語言教學 漢語
對外漢語教學是指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是一種外語教學。它的任務是訓練、培養外國學生正確使用漢語進行社會交際。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雖然很多留學生花費了許多精力去學習,并且也掌握了大量的詞匯,但仍不能順暢地進行交流,還經常會出現交際雙方都不知所云的情況。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要讓學習者必須了解漢語與其母語的不同之處,才能更好地促進其漢語的深入學習。
一.漢語言教學的有利因素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有利因素,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第一是語法方面,漢語的最大特點是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形態變遷,名詞不用變格,動詞不用按人稱、性、數、時、態來變位。[1]例如“我在家里”這個句子,主語可以改變為你、他、她、你們、我們、他們,時間上可以加上“昨天”、“今天”“明天”等,而謂語則總是“在家里”,不需要任何變化。在很多情況下,只要把詞按一定的順序排列就行,形式結構簡明,避免了語法意義的重要表達方式和句子中的多余成分。
而英語則有嚴格的形態變化,還是“我在家里”這個句子,英語為“I am at home”,時間上變為“昨天”、“明天”,那么句子的時態就要改變成過去時和將來時,分別為“I was at home yesterday.”“I will be at home tomorrow.”與印歐語言那么多曲折變化相比,漢語的語法規則是比較簡便的。
第二是語音方面,漢語基本音節為416個,而英語為476個。與漢語拼音相比,英語的單元音劃分比較細。比如,漢語拼音中的扁唇前元音只有一個韻母i,而英語中卻有一對稱之為最小對立體的類似音素/i:/和/i/。這兩個音素聽起來相似,但它們是兩個不同的音位,所以具有區別性的特征。[2]像/bi:t/beat和/bit/bit就表示兩個完全不同的意思。但是,漢語普通話“衣服”或“醫院”中的韻母i,無論是讀得長一些、閉一些、緊一些,還是讀得短一些、開一些、松一些,都不至于造成詞意的變化?;疽艄潧Q定發音動作,因此英語的發音動作比漢語多14%以上。由于漢語有聲調,因此漢語的全部音節多達1336個。英語無聲調,這樣,它就要靠音節的不斷重現來表達一定的內容。在概率上,英語比漢語音節的重現率要多180%以上。這就是漢語比英語簡潔的根本原因。漢語還有韻律美、聲調美和節奏美。其韻律美為我們進行歌訣創作提供了條件。聲調美則體現在漢語“平、起、洼、落”的四聲調上,仔細研究,唱歌時漢字的聲調變化始終沒有超出四聲,聽漢語有如聽唱歌的感覺。節奏美不但體現在平時說話中,更體現在詩歌、快板書等許多藝術形式上。掌握了漢語的這些特點,就可將許多教學內容編成歌訣或快板書等形式,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是詞匯方面,漢語詞匯的結構方式以詞根復合法為主,由大多數本身就能獨立成詞的單音節語素結合而成,詞義與語素義有關,也便于記憶(如冰鞋、手套、七月),而其他語言則沒有這一特點,在很多情況下都是單純詞,需要死記(如skate、glove、July)。漢語的構詞法非常靈活,由詞組合成詞組的造句法基本一致,都是用主謂(如地震、口吃、日食、海嘯)、偏正(如游擊、冰箱、新聞、雪亮)、并列(如途徑、寒冷、眉目、窗戶)、補充(如提高、說服、馬匹、房間)、動賓(司機、投資、失業、動員)這五種結構類型,組合簡易。漢語常用詞的覆蓋率也較高于英語、俄語等。英語詞匯構詞法主要是派生法,詞根前面加前綴或在詞根后面加后綴,從而構成一個與原單詞意義相近或截然相反的新詞,表示否定意義的前綴常用的有dis-,il-,im-,in-,ir-,mis-,non-, un-等,如:agree同意disagree不同意、fair公平的unfair不公平的、possible可能的impossible不可能的、understand理解misunderstand誤解等。
二.漢語言教學的難點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難點在于:
第一語法上,重“意”不重“形”,隱性語法關系豐富、表意靈活,語序虛詞是表達語法關系的主要手段。詞類有多功能性,因為與句法成分的關系錯綜復雜而不對應。以“和”類連詞為例:
1.我和朋友們出去玩耍了。――連詞
2.他不和我商量,轉身就走了。――介詞
3.我和同學們對起答案來,他們答的都不如我準確。[3]――介詞
漢語還具有雙音節化傾向;松散的主謂結構和大量的述補結構,以及“把”字句、無標記被動句等。
第二語音上,漢語語音最大的難點在于拼音文字所沒有的聲調,具有區別意義的作用,像“chāng”(倡)、“cháng”(長)、“chang”(廠)、“chàng”(唱)四個音節的聲母和韻母都相同,但意義不同,就是因為聲調不同的緣故,[3]外國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此外還有幾組送氣音與不送氣音的區別,例如b[p]和p[p’]、d[t]和t[t’]、g[k]和k[k’]等。
第三詞匯上,漢語中有大量的同義詞和近義詞,以及豐富的量詞和語氣詞,許多固定的四字成語和歇后語等,還保留不少古漢語詞語。這些特點都體現了漢語詞匯的豐富多彩,也給外國學習者增加了詞匯學習的負擔。漢語的外來詞中,單純音譯而又通用的(如咖啡、盧布)或音譯加意譯(如浪漫、可口可樂)不多,絕大部分都經過漢語構詞法的改造:或音譯加類名(如漢堡包、芭蕾舞),或部分音譯加部分意譯(如因特網、迷你裙),或意譯(如電視、代溝),均與原文相去甚遠,并未能給外國學習者提供很多聯系其母語記憶詞匯的方便。
第四是漢字,對外漢語教學中最大的困難就在于難認、難記又難寫的漢字。“漢字難學”一直是對外漢語教學的“瓶頸”,一筆一畫中透露出來的是含有音形義的結合,是中國文明的發展歷程,對世界上大多數使用拼音文字的學習者來說,像漢字這種意音文字,即每個方塊字基本上記錄一個單音節的文字,是一套完全陌生的書寫系統。首先漢字是“母體字”少且“繁育力”極強。漢字的“母體字”不到一百個,而這些“母體字”可生出成千上萬個漢字。一個“母體字”可帶出幾個、十幾個、幾十個甚至幾百個漢字。比如“一”就可帶出“二、工、土、干、午、牛、三、王、主、玉、豐”等200多個漢字。其次是漢字的“結交力”極強。不但絕大多數漢字可獨立成詞,而且有限的漢字還可組成大量詞匯和句子。如用“一二三十千,人個大太天,口中日白百,王主玉國班”等20幾個字就可組成“中國,大王,太大;一日,二人,三千;白玉,主人,百天;一個,人口,十班?!焙汀耙粋€人,一個中國人,一個中國大人,一個中國太太”等100多個詞和50多句話。顯然,隨著掌握漢字的增多,組詞連句的空間也會越大。同時,漢字還具有超強的概括能力。這在中國成語中體現得尤為明顯。請看:一刻千金、今非昔比、比比皆是、事半功倍、背道而馳、持之以恒、橫沖直撞、壯志凌云、蕓蕓眾生、生搬硬套。這一串十個成語四十個漢字,體現了多么豐富的內容![4]
三.對外漢語言教學的方法
首先,別出心裁的教學用具肯定能夠吸引留學生的眼球,但每節課都能用不同的教具也無疑是不符合實際的。所以,除了根據課文內容盡量地創造多樣生動形象的教具外,我們要充分有效地利用那些最為普通而平實的教具,如:生字卡、板書等。
1.生字卡
生字卡,名如其實,它常用于對生字生詞的教學。我們利用卡片上的字母或漢字來吸引學生對這種陌生化的集中關注,以便能夠讓他們迅速的掌握理解。除此之外,利用卡片猶如撲克牌般小巧的特點,在復習字母或生詞時可以不斷地“洗”,即“閃卡”。例如在學習《買水果》一文中,我們把課文中出現的各種水果名(蘋果、香蕉、橘子、芒果等)及其形狀事先寫好在卡片上,在學習了課文之后進行生詞的復習時,拿出卡片,迅速地更換展示在學生面前的生字詞,讓學生逐一迅速地認讀,老師再叫出那些能夠既快又準確地認讀的學生名字。這樣使得學生能夠從中獲得成就感并更積極的配合課堂教學,在快樂中學習漢語。[5]
2.板書
背誦漢語課文或簡易的古詩對外國學生來說難度算是比較大的,所以老師的引導成了關鍵的因素。較好的引導方式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并當場記誦,運用“逐步擦拭法”引導學生當場記憶,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們以小一《漢語》第三課《爸爸是老師》為例:
“爸爸是老師,媽媽是醫生,我是學生。弟弟、妹妹是學生嗎?他們不是學生?!?/p>
引導步驟:(1)全文抄于黑板。處理生詞“老師”、“醫生”、“學生”、“弟弟”、“妹妹”,讓學生能夠認讀生詞并理解其意;(2)全文共三句,逐句理解其意。(3)記誦引導。如:第一句:①讀:老師帶讀――學生認讀;②擦拭單下劃線詞語,將其換為簡筆畫(如:“老師”用“眼鏡、三角板”代替,“醫生”用“聽診器”代替,“學生”用“書包”代替等。);③學生看著帶有圖片的課文再讀;④擦拭圖片,學生回顧,最終記憶。其他各句方法類似。
運用“逐步擦拭”的方法引導學生記誦課文能夠調動學生強迫記憶的緊張感,同時在③④環節中,學生回顧字詞并爭先恐后的搶答的良好氣氛有助于提高他們記誦課文的積極性,使其迅速記憶。[5]
其次,在語言教學中,學生不僅要會認、寫,還要會說,即看圖說話。教師可以利用一些簡單常用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口語訓練。
3.提問法
提問法的運用,是教師發出信息后,讓學生積極接受,經過分析、綜合再將信息主動反饋給老師,真正達到教、學雙方的互動,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從而避免只聽不說的現象??磮D說話課的教材中,有大量的圖畫,圖畫里所傳達出的信息也非常豐富,這就為教師提問提供了很大的發揮空間,教師要善于利用圖畫,圍繞重點提出問題。
如:《買雞蛋》一課的第三幅圖里,可以提問:“售貨員為什么高興地高舉雙手?”學生有的回答:“因為她看到麥克的動作?!币灿械幕卮稹胞溈说膭幼骱芸尚Α!彪m然回答都不是很完整,但已經把大致的意思表達出來,而且可以看出是經過緊張的思索、搜尋已學過的詞語來組織句子的(可笑、因為)。有的提問也可貼近生活,像《瑪麗洗衣服》,通過觀察圖畫,問大家:“你們禮拜天都做什么啊?”大家馬上你一言我一句的回答:“睡覺”、“看電視”、“聊天”、“洗衣服”、“逛街”,接著問道:“那你們是自己洗衣服嗎?”有的回答自己洗,有的回答在洗衣店里洗,這樣的提問已經非常接近學生語言的實際交際,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思維的積極性,我們在教學中要多加以應用。當然,提問需要一定的基礎,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提問方式。對于低年級的外國留學生可多采用展開式提問,對高年級的學生查詢式提問可以多一些。對于初學者來說,要避免提問太過于復雜冗繁的問句,使學生不知老師所云而無法展開訓練。
4.朗讀法
朗讀可以幫助學生正音、正調,理解重音、語氣、停頓在句子中的作用。發音正確是說話的物質基礎,語音正確才能傳遞正確的信息,才能讓人聽得懂。外國學生在初級階段的口語表達中,由于母語的干擾等因素,語音、聲調發不準是最突出的弱點,如:越南學生的卷舌聲母發不到位,韻母u 不標準,四聲讀成31調值,等等。對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教授看圖發音時,老師可以先領讀,然后學生跟讀,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要不停巡聽,及時發現學生在語音上存在的錯誤,而后再找一兩個學生單獨朗讀,看整體掌握的情況如何,并及時予以示范。
比如很多學生對聲母bpdtgk的區分不是很清楚,老師可以拿一張紙來做示范,在發不送氣聲母bdg時,紙是不動的,而發送氣聲母pth時,紙就會動,這是氣流有無的原因,而后再進行反復訓練,直到學生掌握為止。另外,越南學生在發u聲母的時候,嘴形總是會由圓唇滑到不圓唇,發現了這一特點后,老師就可以讓學生看老師的嘴形示范(作u的發音,嘴唇攏圓不變),再讓學生反復模仿,從而為他們打下堅實的語音基礎。朗讀不僅可以正音,而且還能培養語感,理解重音、語氣、停頓在句子里的作用。學生的語感強了,他的理解和表達方面就會不斷前進,對于留學生習得第二語言來說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反復朗讀,培養語感,從而養成用比較地道的漢語來表達的習慣。但我們也要注意避免過多的朗讀,使學生沒有自由發揮的時間。
綜上所述,對外漢語是一門發展中的新興學科,有很多的疑問留待解答,在不斷探索它的前景過程中,更多新鮮的問題也會產生。隨著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度日益提高,漢語會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它不僅是一門語言,而且成為了一種文化時尚。當然,漢語之所以廣受歡迎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中國積淀深厚的文化吸引著世人的眼球。因此,我們在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著重培養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讓他們真正地掌握漢語,說一口地道的漢語。
注 釋
[1].劉.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24-26
[2].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第3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71-76
[3].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alian11.如何利用漢字的特點進行教學.鳳凰網,2011-03-28.http://
[5].陳麗欽.對外漢語教學方法小結[D].中國華文教育網.2009-03-04.http:///jxyd/jxxd/200903/t200903
篇9
關鍵詞:日語;漢語;偏誤
中圖分類號:H1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30-0218-01
漢語詞是日本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日的漢語教學就與以其他語言為母語的留學生不同,這是因為他們有著根深蒂固的漢語基礎,一般的日本學生多多少少都認識些漢字。這可以算作日本學生學習漢語的一個有利條件,但同時有可能導致更多的母語負遷移。怎樣增正減負,就成為對外漢語教師要思考的問題。留學生在學習漢語時肯定會在語音,詞匯,語法,漢字等諸多方面產生偏誤,下面本文將對其進行分析。
一、語音偏誤
學習第二語言首先要學習該語言的語音系統,因為語言歸根結底是交際工具,無法熟練掌握目的語的語音就無法與目的語國家的人進行正常的交際。漢語的語音是最基本的入門課程,也是最難把握的系統。人類的發音器官可以發出很多聲音,其中一些聲音幾乎是每個民族都會用到的。但作為兩個不同的語言,語音系統必然存在著很大差別。因此,學生在學習是很容易造成母語負遷移,日本學生也不例外。
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兩種語言當中肯定有不同的音素和類似的音素。完全不同的音素是比較好掌握的,而類似的音素則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母語負遷移。比如,日本學生很難分清“d”“t”“g”“k”這兩個聲母,是因為在日語中這兩個聲母是同一個音位,在日本語中送氣與不送氣是不區別意義。再者,日本語的整體風格特點是唇舌動作幅度小,聲音短促,正是這種特性成為日本人學習漢語、英語等外語的最大障礙。
二、字詞偏誤
日語中的漢語詞跟中文的有著很大差別。日語中的漢字詞有的跟漢語中的漢字寫法,意義完全相同,例如“太陽,精神,結婚”等。有的部分相同,有的完全不同甚至相反。例如“電車”日語里的意思是“地鐵,城鐵,輕軌”等,中文的“電車”是已經帶有懷舊意味的長辮子公共交通工具;“娘”在日語里是指“女兒,年輕姑娘”,在我們中文里是“母親”的意思;這樣看來,日本人會漢字并不是真的會,再加上日語漢字與中國人用的漢字有很大不同,有些即使形式上相同意義也不同。有些是借用了中國字形成的和語詞,例如:母國(祖國)、污職(貪污)。
日文和漢字的某些“同文”現象,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日本學生學習漢語的難度,但也不可避免的增加了學習的障礙,即造成了一系列母語負遷移現象。根據學生出現的各種錯誤,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類型:第一是日本學生對現代漢語復合詞的結構不夠了解;第二是是受母語漢字運用的影響,混淆了日語漢字和中文漢字的區別,產生了母語負遷移現象。例如,有的日本學生會說“這個夏天很暑?!痹谌照Z中“暑”表示中文中的“熱”。在日語中“熱”是中文“燙”的意思。面對這種情況,作為對外漢語教師,首先是在教學中注意要將詞匯的教學與字的教學相結合,其次是要讓學生了解母語與目的語的區別,讓他們有理性上的認識。
三、語法偏誤
從語法的角度看,漢日兩國語言是完全不同的,因此這方面的錯誤也最常見。其中最大的不同在于謂語和賓語的位置問題,漢語是主謂賓,而日語是主賓謂。日本留學生在初學漢語時往往將注意力放在了這個問題上。其實,這個還是容易解決的。更復雜的是漢語狀語的位置問題。在漢語中,有的副詞可以用在主語前,如“畢竟”“到底”,但也有的不能放在主語前。這樣一來,留學生就很容易在狀語的位置上出現偏誤。例如:1“我們來晚了,已經那里關門了?!保抢镆呀涥P門了)2“這次比賽又我們得了第二名?!保ㄎ覀冇值昧说诙_€有一些學生在掌握了一些語法規則后,喜歡將其泛化,套用到不合適的語言環境中,造成語言偏誤。其中比較明顯的是離合詞的使用。學生知道這種詞不能直接加賓語,而是要用介詞構成介詞結構放在謂語動詞前,因此就有學生將這一規則泛化形成語言偏誤。
從事過對日漢語教學的教師都會發現,日本學生相較于其他國家的學生,在授課時表現出了較強的接受能力。這種較強的接受能力,是由于中日兩國同屬亞洲國家,東方文化,并且都使用漢字。這樣就使日本學生具有其他國家學生艷羨的“望文生義”的能力。但這種能力既是學習的優勢,又會成為學生產生偏誤的根源,因此,作為對外漢語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學生母語的特點,進而制定出適合不同國家學生的教學方針,使他們更好地掌握漢語,更了解中國的文化,為中華文化的傳播貢獻自己的力量。
篇10
關鍵詞 薩佩爾沃爾夫假說 強式假說 弱式假說 外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語言是文化必不可少的載體,通過學習一門語言來了解一種文化,反之再通過文化的探討來深入學習語言是現代外語教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方式。外語教學改革要適應傳統教育思想向現代教育思想的轉變,途徑之一是把外語教學與文化教學結合起來,充實學生知識結構,拓展文化視野。人類文化語言學關注于語言、文化與思維之間的關系。薩佩爾沃爾夫學說中合理成分應被外語教學接受采納以輔助教學活動。
1薩佩爾沃爾夫假說
薩佩爾沃爾夫假說主要指語言幫助人類塑造思考方式,不同語言可能表達說話者不同世界觀。語言決定論認為語言可能會決定我們的思考方式或者說一個人的思維完全由母語決定,因為他只能根據其母語中編碼設定的范疇和區別定義來認識世界;另一方面,與語言相對論語言之間的相似性是相對的。對于兩個不同語言群體,結構性差異越大,對于世界的理解就越不同。語言結構有無限多樣性,一種語言系統中的范疇類別和區分定義為該語言系統獨有,與其他語言系統中的范疇類別和區分定義不同。語言與思維的這種內在依賴性亦被稱作薩佩爾沃爾夫假說。后來又發展成為強式學說和弱式學說。強式學說認為語言模式決定人們的思考和行為,弱式學說認為語言、文化與思維間有一定的關聯。跨文化不同導致思考方式相對不同,而非絕對無條件的,認為語言模式會影響人們的思考及行為。
2薩佩爾沃爾夫假說對外語教學的意義
薩佩爾沃爾夫假說確實有不合理成分,但其中語言與思維文化關系得相對主義卻是輔助外語教學的有用理論基礎。不同的文化群體對于語言的使用不盡相同,而對于語言的不同選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他們各自的世界觀。一般情況下,要掌握好一門外語,學習者只有在對相應的語境及文化背景中不斷深入了解學習才能夠完全體會或掌握到該門語言的使用。在薩佩爾沃爾夫假說中的語言決定論認為一個人的思維由母語決定,因為他只能根據其母語中編碼設定的范疇和區別定義來認識世界。姑且不論此觀點是否完全合理,我們在外語教學過程中確盡可能創造與所學語言相類似的學習場景或語境,讓學生置身類似于當地語真實語境學習環境中,換位思考,作為一名當地人來學習該門外語,由此去解碼該門外語,同時用其編碼設定的范疇和區別定義來認識該門語言引導下的世界。
如日語教學,平假名片假名是中國漢字中偏旁部首轉化而成。日語與漢語的關系源遠流長,從某些程度上而言,日語中類似漢字的使用更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文化背景和當時日本文化傳播者的思維方式。這一點如薩佩爾沃爾夫假說中語言相對主義所描述的語言文化思想間的關系。公元1世紀左右,《古事記》中應仁天皇條記載,百濟學者王仁攜“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赴日,可推斷漢文漢語真正傳入日本和使用是在公元四五世紀。日本中的漢字最少三鐘讀音,其中音讀方式就是模仿古代漢語的發音,有唐音,漢音甚至唐宋音。而近代明治維新中,日本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又創造了大量漢語詞匯,如“電信”“政黨”“主義”等。學生在語境中在了解相應文化前提下能更好地理解所學外語。以當地人的思維方式去理解他們的語言,是適應該門語言對快的方式。對于英語漢語教學,英漢文化間的對比滲入是必要的。不同的語言系統反應了不同的世界圖景,它們具有深刻的人文屬性。其差異主要在于人文屬性的具體內涵及表現形式。英語教學可從語言文化交際方面,對表層語言文化精確描寫,從深層語言文化進行準確解釋。如英語中嚴格的時間范疇,動詞的形式有時、體、語言和語氣之分,反應了西方人較強的時間觀念。而漢人習慣悟性思維,依靠語境預感等表達理解,卻反形態變化則反應自古以來的模糊性思維。所以,無論是對于英語語法或是單詞詞組的學習,文化背景都是非常重要的內容。
3結語
薩佩爾沃爾夫假說在語言學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及作用,但其科學性驗證是一個漫長過程。弱式學說認為文化與思維有一定關聯,語言可能會影響人的思考方式;語言決定論中根據母語中編碼設定的范疇和區別定義世界中可以提取出的換位思考這兩點對于外語教學有重要參考價值。外語教學應引導學生以當地人的思維方式理解該門外語,同時登高樓全觀母語將其進行對比分析理解,包容萬象融合各種合理文化去理解使用語言。語言是思維的主要工具,是思維方式的構成要素,思維以一定的方式體現出來,表現于某種語言形式中。
參考文獻
[1] H.H.Stern.語言教學的基本概念[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3.
[2] 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李妲莉.日本語中級綜合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