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在經濟中的作用范文

時間:2023-06-12 16:42: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金融在經濟中的作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金融在經濟中的作用

篇1

【關鍵詞】金融結構;經濟增長;VAR模型

一、引言

金融發展理論表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而金融發展實際上就是金融結構的變化。一個發達的金融系統可以減少信息和交易成本,分擔和管理風險,這對于儲蓄、投資決策和經濟增長是至關重要的。而不同的金融體系結構、金融工具結構、金融市場結構和金融機構結構等,對于信息、交易成本和風險的影響是不同的。因此,研究金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必須從金融結構入手。對金融結構的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其內涵至今國內外學者也沒有達成共識。理論界有較大影響的觀點主要有二:一是以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Raymond.W.Goldsmith)在1969年提出了金融結構的概念,他認為金融結構是一國現存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機構之和,金融發展的實質是金融結構的變化,研究金融發展就是研究金融結構的變化過程和趨勢。在他那本《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一書中,他認為金融系統的結構特征主要表現為這樣一些特征:金融資產的總量和實物資產之間的比例關系,這種關系被稱為金融相關率;各經濟部門的金融資產與負責總量及其在不同種類的金融工具上的分布;金融機構和非金融經濟部門所持有的的金融資產和負責之間的關系;各種不同金融機構的金融資產和負責的比例關系,以及這些資產和負責所采取的金融工具的形式等等。二是近年來學術界流行的所謂“兩分法”,即著眼于一國企業的外源融資——通過金融市場或金融中介融資角度劃分的不同國家的金融結構,即銀行主導型金融結構(以德國、法國、日本為代表)和市場主導型金融結構(以美國、英國為代表)。逐漸引入和傳播,中國經濟學者也開始研究金融與經濟之間的關系。在理論上主要以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結構觀為依據,可分為兩大類:一類只是定性化研究中國的金融機制與結構;另一類則主要從金融資產的角度定量地研究和分析中國的金融結構特征。中國學者對金融結構的理解和解釋更是眾說紛紜。如王維安(2000)從西方金融發展理論出發,得出衡量一國金融結構的六大指標。李量(2001)把反映一定時期各種金融工具、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形式、內容、相對規模和比例理解為一國的金融結構,并指出一定的金融結構反映一定的金融功能及效率,也反映了一個經濟的金融體系的特征。王廣謙(2002)則以金融資產結構為切入點,采用分層次的結構比率分析法來考察中國金融結構的現狀與變化。李?。?003)從多角度對金融結構進行了研究,認為金融結構是指構成金融總體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對規模、相互關系與配合的狀態,并認為金融結構由構成金融各業的產業結構、金融市場結構、融資結構、金融資產結構、金融開放結構等組成。林毅夫(2009)認為,金融結構是金融體系內部各種不同的金融制度安排的比例和相對構成。金融結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考察,從金融活動是否需要通過金融中介,可以考察金融市場與金融中介的比例構成;從金融交易的期限長短,可以將金融體系分為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從金融活動是否受到政府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可以分為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就銀行本身,可以分為銀行業競爭程度和不同規模的銀行分布。白欽先(2003)認為金融結構是金融相關要素的組成、相互關系及其量的比例,并提出金融傾斜的概念??疾旖鹑诮Y構的表現形態可以從多方面進行如產業結構、金融市場結構、融資結構、金融資產結構、金融開放結構等。在經濟增長和金融結構關系方面:易憲容,黃少軍(2004)從銀行觀,市場觀,法制觀,功能觀闡述了不同金融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喻平(2005)從金融創新與經濟增長關系出發,探討金融總量對經濟增長的動態演進過程。

二、金融結構特征

根據世界各國關于金融結構的分析,把金融結構分為市場主導型和銀行主導型,我國現在是銀行主導模式。這主要由于我國的市場證券化程度不高,多數企業不能直接從資本市場上融資。

1.從金融機構的資產和負責結構來看:銀行主導型相對于市場主導型的第一個基本特是:在全部金融機構中,銀行的資產負責所占的比重非常大;而在市場導向結構中,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份額要大得多。第二個特征是:對于前者,貸款是金融機構的最主要的金融資產。

2.從金融工具的規模和結構來看:銀行主導型和市場主導型的差別在銀行貸款規模,股票市值和發行結構,債券市值和發行結構等幾個方面。

3.從居民的金融資產結構方面來看:銀行主導型和市場主導型的差別在于:對于前者,居民資產組合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現金和存款;后者對股票和其他股權,債券占有很高的比重。

4.從非金融公司的融資結構和股權結構來看;市場主導型和銀行主導型的差別在于:第一,前者的股權類證券的比例較后者為高。第二,在債券類證券中,前者的公開流通債券同銀行借款大致差不多,而后者的銀行借款要遠遠多于公開發行的債券。

三、我國金融結構和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

(一)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1.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為了解釋中國經濟增長、金融發展及其結構之間的關系,我們分別選取GDP與JRXG、JRJG,JJJG四個指標,通過運用格蘭杰因果關系的檢驗,得出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變量,剔除不顯著變量后運用回歸分析方法及VAR模型以反映其對GDP作用的大小程度。四個指標的取值時間跨度為13年(1995-2007)。

2.衡量指標定義。金融相關比率=金融資產總值/GDP,金融結構指標=(金融資產總值-各項存款-各項貸款)/金融總資產,經濟結構指標=(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GDP。GDP為相關各年度實際值。所有的數據來源于1996-2008年中國統計年鑒。

(二)各個變量的平穩性檢驗

在Eviews5.0中提供數據平穩性檢驗的方法有很多種如:圖示法,主要是趨勢圖和散點圖;單位根檢驗主要是DF檢驗和ADF檢驗等。本文運用ADF單位根檢驗法檢驗各個數據的平穩性,各個變量選擇都選擇具有常數項,滯后期為一期,序列為原來序列水平,檢驗結果如下表-1所示。在表-1中各個變量的ADF統計值的絕對值小于在1%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說明各個變量不是平穩序列,需要對原序列進行差分運算,使得各個變量為平穩序列。對各個變量差分后檢驗其平穩性,各個變量都是平穩的。  從表-1中看到,經濟增長與金融結構是正相關,與金融相關率和經濟結構的呈現負相關的關系。說明影響經濟增長的四個因素中,金融結構是起主要作用。且金融結構和金融相關在1%的顯著水平下高度相關,說明二者有很強的關系。

根據表-3結果在5%的顯著水平下,拒絕DJRJG不是影響DGDP的原因,在10%的顯著水平下,拒絕DJRXG不是影響DGDP的原因,DGDP不是影響DJRJG的原因即認為DJRXG是影響GDP的原因,DJRJG是影響DGDP的原因,DGDP是影響DJRJG的原因。

(四)實證分析

根據上表的因果關系建立DGDP和DJRXG,DJRJG的回歸模型,闡釋這兩個變量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其中建立一個DGDP和DJRJG的VAR模型,考察兩者的短期影響關系。模型一為:

DGDP=20367.64788+278716.9058*DJRJG-60338.71995*DJRXG

s=(3132.085) (129673.9) (23208.91)

t=(6.502904) (2.149368) (-2.599808)

0.430458,=0.303893,3.401083 DW=0.581873

VAR模型所考察的是兩個平穩序列在不知道內生與否的情況下,通過二者的因果關系聯立二者,考察其滯后期的相互影響。

模型二為:

①DGDP=5933.87494+1.459178028*DGDP(-1)-0.7490528262*DGDP

(-2)+9838.067218*DJRJG(-1)-172152.272*DJRJG(-2)

s=(3464.47) (0.20377)(0.43841) (47402.2)(50099.6)

t= (1.71278)(7.16108)(-1.70858)(0.20754)(-3.43620)

0.98318,= 0.969737, 73.09901

②DJRJG=0.03220092284-2.4913851e-06*DGDP(-1)+7.395479427e-07*DGDP(-2)+0.03934627147*DJRJG(-1)-1.029324476*DJRJG(-2)

s=(0.05987)(3.5E-06) (7.6E-06) (0.81914) (0.86575)

t=(0.53786)(-0.70754)(0.09762) (0.04803)(-1.18894)

0.508013,=0.114424,1.290718

從以上兩個模型的輸出結果來看,模型一顯示了金融結構,金融相關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金融結構的系數值大于金融相關的系數,由系數符合顯示了二者同經濟增長的相關性,與前面所做結論一致。由系數的大小知道,經濟增長主要是金融結構與金融相關的正抵消效應而導致的。說明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經濟呈正增長的態勢。

模型二顯示了經濟增長和金融結構與自身滯后期的關系,①中顯示了經濟增長與自身滯后一期和金融結構滯后一期正相關,滯后二期負相關。說明經濟增長受自身和金融結構前期的影響,模型擬合度很高,說明效果很好符合標準。②中顯示了金融結構與自身滯后期和經濟增長的滯后期關系,由系數知經濟增長和金融結構滯后期對金融結構的影響不顯著,模型的擬合優度一般,說明金融結構受自身和經濟增長的影響很小。

四、結論及建議

本文基于金融結構和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運用線性回歸計量方法和VAR模型,考察二者的關系程度,得出金融結構對經濟增長具有很大的影響,而且經濟增長不僅受金融結構的影響,而且還首自身前期和金融結構前期的影響,說明二者存在短期的影響關系。因此,根據本文的結論提出一些結論:首先是建立完善的金融體系,不管是銀行主導還是市場主導,都有利于經濟的增長;其次應考慮經濟增長的短期動態關系,有利于實現長期的經濟穩定增長。第三,加強資本市場建設,發展我國的資本市場。第四,銀行治理結構改革穩步推進,逐步提高銀行在金融體系的作用。

參考文獻

李揚,王國剛,何德旭.中國金融理論前沿III[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殷劍鋒.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易憲容,黃少軍.現代金融理論前沿[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

李健.中國金融發展中的結構問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3.

李量.現代金融結構導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喻平.金融創新與經濟增長[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

白欽先.金融結構、金融功能演進與金融發展理論的研究歷程[J].經濟評論,2005(3)

王廣謙.中國金融發展中的結構問題分析[J].金融研究,2002(5).

篇2

論文摘要: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出現了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現象,農村以及西部等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在融資問題上出現了很大困難,此外中小企業也是我國現階段經濟建設中被金融服務所忽視的弱勢領域。本文簡要剖析了這些具體情況,結合開發性金融原理,在此基礎上闡述了開發性金融在此過程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 

開發性金融和農村金融、中小企業金融以及進出口金融一樣,是出于某種特定的政策或需要,對金融機構或金融業的服務領域做出的劃分。它特指一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為關乎其國民經濟發展命脈的基礎性設施、基礎性產業或能源所提供的金融服務支持,以及一國為滿足一定階段經濟發展的戰略性目標而為其經濟落后地區及重點建設的產業或部門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支持。 

在我國現階段,“三農”問題、西部大開發以及中小企業融資等問題在我國經濟建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傳統的金融服務對這些領域往往不能提供足夠的金融支持,開發性金融的出現結合了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的優勢,較好地彌補了這項空白。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開發性金融的支持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9億之多,農業、農村、農民的問題也就成為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不容忽視的問題,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性目標,而對于我國來說,要想真正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關鍵就在于如何讓我國居民絕大多數的農民富裕起來。 

長期以來,盡管我國政府一直致力于對于農業的資金投入支持,并已初步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支持體系,但由于受到國家財力和很多其他因素的制約,國家的財政支農資金難以滿足在農村經濟發展進程中日益增加的巨大資金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經濟發展基礎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公共設施服務由于投資金額大、收效慢且周期較長,造成了很大的風險。在我國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已經被打破的情況下,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主體的趨利性使得商業銀行不愿介入這些領域,如鄉村道路建設、通信建設等。而地方政府與農村信用合作社的財力有限,基本上都是靠農民自己的投人,這就造成了巨大的資金缺口,投入資金嚴重不足,使得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建設與城市的差距日益擴大,并進一步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此外,農村一些新建企業、農村科技成果的開發與推廣都存在著資金難以到位的問題;農村重點優勢產業和特色的產品開發,由于初期階段的較大風險,也存在著啟動資金和流動資金的嚴重不足。 

針對我國的“三農”問題,國家開發銀行提出了針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以國家信用為基礎,通過制度建設和市場建設,以市場化方式融資,培育市場主體,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以及維護農村金融的安全穩定,建立強健、高效的融資體系與信用體系。由于目前我國政策性金融支農力度不夠、商業性金融較少涉足以及農村信用合作社制度建設落后等方面的制約,農村建設的貸款難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切實解決。在此基礎上,開發性金融對于解決“三農”問題可細化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如道路、交通、能源、灌溉、醫療、衛生、教育等領域提供資金支持。根據開發性金融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的經驗可以看出,建立良好的投融資平臺是開發性金融發揮良好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開發性金融可以在政府投資建設的公共設施領域規劃先行,以政府的城司為投融資平臺,承擔起政府投資項目的建設與運營。由于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夠帶來農村投資環境的改善以及土地的大幅度升值,由此而帶來的地區政府稅收收入的增長會成為政府還款的基本保障。 

二是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提高農民收入,加快農村的城鎮化與產業化進程,主要包括中小企業融資、農業產業化以及技術傳播等方面;由于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傳統以家庭經營的小生產方式已經無法適應國民經濟對農業發展的要求,農業的產業化便成為了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開發性金融可以通過支持農業龍頭企業來順應市場化的需要,以加快農業的產業化進程。通過對傳統農業小生產經營方式的改造,可以有效促進農業增效以及農民增收。 

 

二、開發性金融支持西部大開發進程 

 

我國宏觀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是以經濟的協調發展為前提的,面對我國在經濟建設進程中所出現的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國家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性構想。西部大開發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因此如何建立起長期穩定的融資渠道就成為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進程的關鍵問題。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構想實施以來,西部經濟得到一定的發展,金融業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由于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西部地區的經濟基礎非常薄弱,產業結構也不甚合理,特別是一、二、三產業較差的互補性,嚴重制約了西部地區經濟的增長。此外,由于該地區金融機構的競爭意識及風險意識較為淡薄,加之西部地區的交通、通訊發展落后,使得西部地區金融業的整體發展水平較低。

經濟發展水平的落后又間接影響了西部地區的資金融通與資金來源,使得各商業銀行在西部各地區發展業務的空間很小。在這樣的情況下,金融服務的落后又反過來制約了經濟建設的發展。這樣,作為國家開發性金融機構的國家開發銀行就要在西部大開發的過程中切實履行開發性金融的功能,為西部經濟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一方面,通過開發性金融可以對西部大開發繼續投入大量資金。西部大開發建設中的項目多為國家政策性項目,由于商業性金融的趨利性原理,往往不愿意過多地介入其中。然而如此龐大的政策性資金,如果僅靠政府的財政運作,無法充分發揮市場活力。由于開發性金融樹立起了以社會市場為導向的新型的營銷觀念,在其運作過程中國家政府、開發性金融機構以及其他的市場參與者都共同遵循市場機制的規則,符合市場經濟的經營原則,就充分調動了經濟運行中的各方參與者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市場效率;同時,由于開發性金融不同于一般的商業性金融,它不以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作為其經營的唯一目標,而是更多地強調了如何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通過市場的方式實現了政府目標。因此,以開發性金融支持西部大開發的建設,既可以克服傳統政策金融所存在的弊端,也可以避免商業性金融由于趨利性而不愿涉足的問題。 

另一方面.由于開發性金融以國家信用為基礎,因此可以通過政策優勢為西部大開發的建設提供優惠貸款。由于開發性金融在開發市場的過程中,同樣和政策性金融一樣享有國家和政府的信用支持和政策優惠,這樣就使其具有較好的拓展能力以及風險承受能力。因此,開發性金融可對西部地區實行適當的優惠政策,如調整期再貸款期限以及貸款利率方面的安排,以提供更多的貸款。對于一般商業性銀行來說,對于西部地區往往會實行上浮利率,而開發性金融機構由于國家的政策扶持以及自身的經營目標,對西部地區的貸款原則上不實行上浮利率,甚至對一些政策性較強的項目適當下浮利率。在資金供應方面,開發銀行一旦承諾保證放款,并根據工期與合同安排資金,確保建設工程的進度。此外,對于一些在西部大開發中的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開發性金融還可以通過提供軟貸款的形式為其補充資本金。 

 

三、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也是開發性金融重要職能 

 

篇3

摘 要:金融經濟力對城市化經濟的發展與運行有著強大的推動作用,能夠保證城市化經濟的均衡態發展。從現階段城市化發展進程角度來看,“城市病”主要集中在“短缺型”和“過剩型”兩個方面,而且這一缺陷有愈演愈烈趨勢,造成城市化經濟背景下的非均衡經濟發展態勢。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在金融經濟力的調整上下功夫,促使其由非均衡發展態勢轉向良性的均衡發展模式。這一轉變不但有利于城市經濟的規范化運轉,同時也將成為未來城市經濟發展的戰略性目標。

關鍵詞 :金融經濟力 城市化 運作環境

引言:

在城市化發展進程中,其和諧性與均衡性已經成為成熟化發展的基礎要求,從這一意義來講,金融經濟力在城市化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顯得更為重要,同時也成為城市化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制衡因素?!俺鞘胁 钡漠a生主要表現在“短缺型”和“過剩型”兩種弊端中,這兩種缺陷同樣不利于城市化發展的可持續性和集約性。如何在金融經濟力中尋求城市化經濟發展的基本優勢,促使城市化經濟均衡化發展,改變現階段的發展弊端,已經成為相關學術領域的研究重點。關于金融經濟力在城市化經濟背景中的運作有效途徑,筆者將從以下方面分別論述:

一、充分發揮城市地租的調節能動力

城市地租能夠有效調節城市化經濟的高質量穩定平衡發展,也已成為金融經濟力調節中的基礎因素,是促進城市經濟穩定運行的重要力量。由此可見,在城市化的經濟運行過程中,要著力創建城市建設的金融市場,尤其是在房地產市場的建設上,要建立更為全面的市場靈活周轉機制,增加投資產品的多樣性,開發多元化投資工具,從而有效緩沖由于非均衡經濟對沖帶來的市場震蕩。

在實現區域性經濟均衡發展的同時,還要注重市場這一關鍵因素,通過金融市場的有效交易,暢通資金轉換渠道,為城市地租發展創造機會。在經濟均衡的前提下調節區域性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范圍。在城市基礎建設中,結合市政服務發展需求,發行不同期限的市政債券,從而實現城市內部提地價格的有效調節。

同時,還應當以城市化經濟運作為前提,以其平衡調節機制為實施基礎,充分調動地租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促進城市經濟向良性的均衡發展態勢轉變,為城市化經濟的規范化與規?;l展奠定基礎。

二、著力構建包容性金融體系

在金融經濟力發展過程中,要經歷由量性遞增到質性遞增的過程,在質與量的雙重完善中,完成金融經濟的包容性增長。這一轉變意味著經濟力的調節作用正在由弱變強,金融經濟力的調節作用,應當與城市金融發展同步,建立在經濟發展與城市化進程相匹配的基礎上,兩者相互徐進相互影響。由此可見,在城市化經濟發展體系中,要主動培育金融項目的包容成長性,建立其良性發展機制,促進普惠金融的輻射型發展,構建其更為完善的金融發展體系,從而體現金融體系的發展彈性與包容性。

包容性的金融體系是建立在普惠金融基礎上的,具有共享服務特色,這也是建設城市經濟力的核心動力。尤其是對于弱勢融資方而言,更能夠享受到規范金融體系中的增值服務,保障其經濟權益不受侵害,并能夠有效遏制城市化經濟發展中出現的貧富失衡現象。

金融經濟力還能夠為金融資源的合理分配、金融改革的深入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保持城市經濟發展的和諧與均衡,從而實現城市發展的本質化需求。從這一層面而言,包容性的金融體系能夠為城市經濟力發揮基礎保障作用,成為城市經濟邁向良性軌道的一條捷徑。

三、傳導優勢下金融經濟力的作用

金融經濟力的產生主要有兩種途徑,第一是生產力,第二是消費力。金融經濟力在實現共享與普惠的前提下,對于城市的非包容性矛盾的緩解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金融經濟力的調節作用主要表現在對于城市化經濟推動與優化中。從生產方面而言,金融經濟力倡導不同利益主體對金融資源的平等使用,通過使用和金融權益分配,實現金融資源的推進性發展,從而實現主體財富的有序增長。從消費層面而言,金融經濟力倡導各利益主體享有金融產品消費的平等權益,使消費者獲得更多市場便利,從而改進市場福利狀況。

在實際發展中,普惠型金融體系以及金融市場服務體系,能夠有效幫助非政府機構參與到城市基礎建設中看,并在城市建設、土地開發、公眾設施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促使金融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更為完善。在企業規模升級、產業優化改造中發揮積極作用。在整體金融體系構建中,金融經濟力能夠實現合作金融的嶄新發展模式,尤其是在商業金融、政策性金融發展中,起到積極的協調與穩定作用。不同社會領域的金融建設都需要一個完備的發展框架,需要金融市場的引導型服務,而金融經濟力的優勢也正體現在這些方面,能夠對金融體系中的政策以及制度的實施起到統籌作用。

建立平等的金融服務體系,有利于調節城鄉金融關系,增進城市化發展速度,在各個金融環節實現良心互動與有機協調,從而形成金融市場的發展合力。在市場傳導優勢下,包容性金融經濟力有利于城市化進程中的非均衡因素抑制,從而促進城市化經濟發展步伐。

結語

在城市化經濟的類別區分上,應當歸屬于工業化發展的產物,城市將使其發展空間的載體,而城市發展則是金融經濟力的驅動所在,是經濟發展的嶄新模式。在工業化經濟發展的整體態勢下,城鄉經濟之間被硬性區分,在加上城市化發展模式使其多元化特點更為明顯,公眾在沒有外界干預條件下,自主向城市生產投資、消費的各種經濟行為,已經成為城市化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金融經濟力的衍生發展,對于城市化經濟的推動力不容小覷,只有充分認識到金融經濟力在城市化經濟背景中的運作特點,才能完深度發掘其推動作用,實現城市經濟的均衡、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齊昕.城市化經濟運行中的金融經濟力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3(02).

[2]王雅莉.城市化經濟定理初探[J].城市.2004(01).

[3]崔敬.中國城市化經濟的社會福利及發展效應分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12(01) .

作者簡介:

篇4

 

一、金融發展研究歷程

 

金融發展是一個涵蓋比較廣泛的金融術語,以往所研究的關于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金融深化理論、金融結構及效率等問題都是屬于廣義金融發展的一部分。金融發展通常不是單一的金融自由化或金融體系,而是金融體系與經濟增長的內在聯系和作用機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金融體系主要由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組成,金融中介機構是金融活動的主體,金融市場是金融中介機構的活動。金融發展一般指金融體系的規?;蛐剩鹑诎l展理論的主要研究是對現有金融體系是否具有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金融發展包括金融資產的增長、金融機構的發展和金融市場的發展。隨著經濟發展到20世紀60、70年代,金融發展理論逐漸成形,成為專門研究金融發展以及從金融支持角度探討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包括兩者之間形成的內在作用機制的理論。根據目前的發展狀況,金融發展是發展中國家金融深化的過程和發達國家金融創新的過程。這兩者的發展形式是一樣的,即金融自由化的過程,構成了金融發展理論的對象。而從金融發展的表現形式和內部機制的作用,金融發展可以從2個方面衡量:金融工具和金融機構。這是因為金融在這2個方面的發展不同,隨著金融功能的擴展以及各國金融政策的相應調整,金融發展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復雜。從嚴格意義上說,金融發展理論研究的對象是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理論。

 

早期的金融發展理論可以追溯到17和18世紀,當金融體系還處于幼稚階段,其對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產業資本的繁榮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運轉良好的資金借貸體系也是金融體系中對產業部門成長產生促進作用的原因。在早期研究的經濟學家的研究中,熊彼特最早從企業家才能和技術創新的角度出發論述金融體系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在良好的信貸和金融市場的支持下才能發揮企業的經濟功能。金融體系作為一個抽象的社會經濟理論,在調節整個經濟中的企業的活動方面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在第20世紀60年代,隨著金融體系的不斷創新,金融工具的迅速擴張,金融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變得更加突出,金融資產成為國民經濟和家庭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金融結構也在不斷變化,金匠提出了一系列的金融結構指標來衡量和揭示金融制度變遷與金融機構的第一特征的內在規律,上層建筑的金融結構和實體經濟的關系,與黃金比率來反映。金融相關率、現有金融資產總量和總財富的比例。第二個金融機構的特征表現在不同的金融機構在經濟中的相對重要性產生的巨大影響,用金融機構在整個資產中的比率來衡量,反映了一國金融機構中機構化程度。而金融機構大概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金融機構是金融相關比率較低的,債券憑證占據主要地位,在全部金融資產余額中金融機構所占比率也是比較低,而金融機構商業銀行占據著重要地位。第二種金融機構是金融相關比率較低,商業銀行占據著重要地位,但是政府以及政府金融機構在金融體系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第三種金融機構是金融相關比率較高,金融工具單一、金融效率低下。而且金融機構趨向于多樣化,而銀行體系占據的地位相對下降,其他金融機構比例相應上升。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金融機構的增長一般比國民產出和財富的增長更快,也就是說金融相關比率呈不斷上升的趨勢,當經濟發展到某一階段時,金融相關比率達到1和1.5之間時不會有大幅增長。經濟欠發達國家的金融相關比率比較低,因為在經濟落后的國家金融體系不夠完善,金融效率低下。金融結構的規模是由不同經濟單位間儲蓄與投資是不一致的,金融相關比率的水平和波動反映了各個經濟單位在生產經營時需要的外部融資資金。一國的經濟結構生產密集度、財富分配方式、儲蓄結構、投資方式等方面都與金融相關比率密切相關。在金融發達國家,最重要的特點是銀行業在整個金融體系中資產總量在上升,但是相對地位下降,其他金融機構所占比重呈上升趨勢。

 

二、金融深化與抑制理論研究

 

麥金農和肖提出了完整的金融深化理論,金融發展和金融自由化促進了經濟增長過程。在麥金農-肖內在貨幣模型中,金融機構在儲蓄和投資中起到中介作用。通過內在貨幣模型,提高甚至取消最高利率上限,將刺激經濟中儲蓄和投資更快發展。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的國家,投資和儲蓄越活躍,經濟增長得越快,而在金融抑制國家,儲蓄和投資相對萎縮,而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也是有限甚至阻礙經濟的增長。而在肖的金融深化理論中,存款增加將擴張金融中介在貸款中的作用,刺激資本需求。金融深化的核心政策工具:利率政策、金融發展政策和信貸政策。利率政策在于由市場決定利率水平,使利率反映資金分配的不平衡以及資金分配的方向。金融發展政策主要作用是建立多元化金融機構,鼓勵金融中介結構的發展,使金融市場向更加合理方向發展。信貸政策主要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干預信貸資金流動,使得更多需要資金的企業能快速有效利用資金來支持生產經營。金融抑制指的是一種貨幣體系被壓制的情形,這種壓制導致國內資本市場受到割裂,對于實際資本積聚的質量和數量造成嚴重的不利后果。金融抑制是政府對金融市場進行干預,破壞金融體系中的市場機制,阻礙金融發展,來實現政府經濟戰略這一目的。事實上,金融抑制使得金融體系資金配置效率降低,從而影響金融與經濟的長遠發展。最常見的金融抑制政策是對金融市場的價格管制,對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設置上限水平。另一種常見的金融抑制是結構性抑制,是指政府運用國家行政力量對改變直接金融和間接金融在金融體系中的構成來阻礙金融體系的結構來達到金融抑制的目的。短期來看,金融抑制措施能夠使得相關經濟戰略成功施行,但是從長期發展來看,金融抑制降低了整個金融系統的效率,阻礙了金融資金的流通,破壞了金融結構組成,使長期發展目標的實現得不到保障。

 

三、金融發展與行業增長關系研究理論

 

經濟增長,是指實體經濟的發展,包括物質財富的增加、生產效率得到提高等。而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通過何種途徑來實現的呢?國外有學者借助行業、企業層面來分析金融發展對行業、企業的影響來研究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大有收獲。但是已有的研究中金融發展與行業發展關系的相關理論還不是非常的完善,還沒有形成一個比較成熟的科學的系統。相關的研究還是基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相關理論。文中由于不涉及到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具體關系,檢驗的是金融發展與行業增長的相關關系,因此僅列出已有的金融發展與行業增長的相關研究理論。

 

從行業層次研究出發,Rajan和Zingales(1998)開創了引入行業特征來研究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關系的先河?!督鹑谝蕾嚭徒洕鲩L》(1998)中,研究金融發展對企業外部融資成本的影響,研究金融發展對產業成長的作用。它們依賴于外部融資,為美國的行業作為一個標準,其他國家依靠外部融資的行業。并在回歸模型中解釋變量選擇某一國的行業在相應時期的平均年增長率的增加值,解釋選定的變量,這個時期內的行業的外部融資依賴程度和該國的金融發展指標的產品和其他一些變量。產品期限系數得到的結果是顯著正的,這說明了外交部的財政依賴程度越大,在行業的增長過程中,金融發展的作用也更大。即在金融發達的國家,外部融資依賴度大的行業增長速度更快。Wurgler(2000)使用行業層次數據,選取投資彈性指標來度量一國行業投資變動幅度,直接描述了每個國家的金融體系將信貸資源重新配置的程度,從投資變動率角度研究金融發展與產業成長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金融發展與投資彈性有正相關關系。從企業層面研究,Demirguc-Kunt和Maksimovic(1998)使用企業級的數據來研究金融發展對外部融資的影響。如果金融發展使企業融資更為便利,那么企業將獲得更多的投資機會,從而加速企業的成長。Maksimovic和Demirguc-Kunt通過對金融發展指標系數回歸分析顯著為正,得出的結論是,金融的發展使得多個企業通過外部融資來實現最大可能的增長率超過。愛(2003)利用企業層面的數據來考察金融發展與融資約束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雖然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沒有明顯的影響,但在金融不發達地區,投資的內部資金敏感性較高,金融發展會降低內部資金的可用性和投資性和接觸程度。

篇5

關鍵詞:金融資產;經濟增長;彈性分析;回歸分析;建議

中圖分類號:F830.2 F1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7)10-0017-05

在我國,政府一直存在著“大財政、小金融”的觀念,貨幣政策只是從屬于財政政策。1992年以來,我國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貨幣政策正式成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標志著我國對金融在經濟增長的作用越來越重視。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金融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進一步得到鞏固。近年來,國家貨幣當局相機抉擇貨幣政策。對國民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一方面,貨幣政策配合財政政策在1994-1995年經濟過熱、嚴重通脹的背景下成功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在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擴大內需,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另一方面,隨著中央銀行的獨立性不斷得到加強,其越來越多地對金融資產進行了有效控制,試圖保持一個相對穩定增長的金融資產總量,并積極引導金融資產之間的合理配置,提高金融資產的運轉效率,使之更好地為經濟增長服務。總的來說,在這段期間內,金融資產總量以及內部構成與國民經濟存在高度的正相關。

一、文獻綜述與問題的提出

金融資產增加屬于金融發展的范疇,而對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理論界與實務界都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觀點眾說紛紜。以Goldsmith(1969)為代表的結構主義者認為,金融發展以金融資產的形式直接增加儲蓄,從而促進了資本形成與經濟增長。以Mackinnon(1973)與Shaw為代表的金融壓抑主義者認為,現金余額的實際收益率是資本形成及由此取得經濟增長的關鍵性因素。與上述觀點相比比較折中的是,Patrick(1966)認為相對于經濟增長,金融發展處于一種“需求帶動”地位,即其通過對經濟增長所引致的新金融服務需求來產生影響,因此金融發展附屬于經濟增長。談儒勇(1999)認為在我國金融中介機構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有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在我國股票市場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有不顯著的負相關關系。我國金融中介體的發展有可能促進經濟增長,股票市場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有限,甚至是不利的。韓廷春(2001)認為技術進步與制度創新是經濟增長的最為關鍵的因素,而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極其有限。史永東、武志(2002)的實證分析表明我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非常高的相關程度,并認為它們之間是一種雙向因果關系。楊飛虎(2007)以我國GDP增長率為被解釋變量,以我國金融發展指標、金融深化指標、資本邊際生產率、經濟結構指標、技術進步指標為解釋變量,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得出,我國金融發展指標與金融深化、經濟結構指標高度正相關,說明金融發展推動了我國經濟金融化、貨幣化程度,推動了我國非國有經濟的大力發展;但總體來說,我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非顯著的非線性關系,認為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資本邊際生產率,投資率的提高與技術進步。

當前,經濟增長過熱,流動性過剩問題突出,由此引發的投資過熱、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泡沫令人擔憂。因此本文的研究思路是:綜合以上的觀點,結合宏觀經濟現狀,建立相關模型,試圖解釋金融資產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以及從金融資產角度提出貨幣政策調節經濟的對策建議。

二、模型(1)――金融資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一)模型設立

在西方經濟學中,根據Cobb-Dauglas生產函數Q=ALctKB,社會總產出由勞動和資本創造。但在貨幣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單靠勞動和資本創造經濟增長的理論已很難解釋一些社會行為,這逐漸證明,金融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一個國家的金融發展程度可以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潛力:貨幣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對財政政策的替代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市場經濟是否完善、是否活躍的重要參考。同時筆者認為,以我國為例,根據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現代金融體系建立以來的經濟發展經驗表明,金融資產在一定程度上既影響社會總供給又影響社會總需求,從而促進經濟平穩增長。

因此,只考慮供給影響,對Cobb-Dauglas生產函數進行補充,建立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模型:

Y=f(F,U)

其中:Y為國內生產總值。F為金融資產作用的要素,U為非金融資產作用的要素。

也就是說,社會總產出是下面兩種要素的函數:一種是金融資產作用的要素。即該要素的獲得和應用必須通過金融資產的運轉才能實現,屬于外顯的經濟創造要素。根據這一定義,Cobb-Dauglas生產函數中的勞動和資本,由于工資的給付和資本的取得都涉及到金融資產運轉,因此屬于金融資產的作用要素(F)。另外一種是非金融資產作用的要素,即該要素對經濟的貢獻不直接依賴于金融資產的運作,如政治經濟體制、科學技術、公民素質、企業家本身的才能等。屬于內隱的經濟保證要素。因此,還可以將模型進一步表示成:

Y=f(f,l,g,e,u)

其中:Y為國內生產總值,f為金融資產,1為勞動生產率,g為資本邊際生產率,e為金融機構運行效率,即金融資產轉化為資本的速度,u為其他因素,如政治經濟體制等。

(二)模型解釋

國民經濟是金融資產、勞動生產率、金融機構運行效率、資本邊際生產率等因素的綜合增函數,在其他任何一因素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提高其中的任一因素,都可以增加國民產出。這一模型充分表明了政府(調控金融資產、從事科技開發、政治經濟體制優化)、企業(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提高資本邊際生產率)、個人(加強科學文化教育、提高勞動生產率)在國民經濟創造中的共同作用。同時,也實現了外顯要素(如勞動、資本等)和經濟增長保證要素(政治經濟體制優化、社會生產率提高等)的統一。

三、模型(2)――實證分析:經濟增長對金融資產的彈性

(一)金融資產的界定

本文從宏觀角度把金融資產定義為具有經濟價值的金融產品,不局限于“有價證券”的一般解釋,主要包括現金資產、金融機構貸款、證券資產、外匯儲備等四個部

分。另外,本文定義的金融資產是從全社會的資金直接作用經濟的角度出發的。根據這一定義,有以下四點說明:(1)居民儲蓄和企業存款雖然屬于個人和企業的資產,但是它們對經濟的作用取決于信貸規模,本身不能直接作用于經濟實體,因而存款和儲蓄不列入金融資產的范疇。(2)黃金儲備雖然也是中央銀行的一項儲備資產,但隨著紙幣化的進程,黃金儲備對經濟實體的作用已經大大下降,貨幣當局若非迫不得已不會動用黃金儲備干預經濟,而且黃金儲備存量通常趨于一個穩定值,基本沒有變化,因而也不列入金融資產。(3)保險資產近年來增長迅速,但是其作用經濟的渠道仍需要通過證券市場或銀行中介,所以貸款資產和證券資產基本上包含了保險資產對經濟的作用;當然保險資產有保障經濟單位安全生產的間接作用,但無法用數量衡量,所以保險資產也不列入本文規定的金融資產的范疇。(4)貨幣供應量M。雖然是央行的負債,但它作為居民手中的現金資產,滿易需求,直接作用于經濟實體,因此屬于金融資產。

(二)數據選取與模型設立

表1列出了1993-2006年我國金融資產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情況。

通過表1的數據,可以看出在這段時期內,各項金融資產與GDP基本上保持了一致的增長趨勢。以國內生產總值對數為被解釋變量,各項金融資產的對數為解釋變量分別建立簡單的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回歸結果和檢驗如下:

即:InY=0.77333 InL+2.54044+u

InY=0.457347 InB+6.97758+u

InY=0.402758 InST+7.401857+u

InY=1.034691 InM+1.580762+u

InY=0.452872 InR+7.979285+u

InY=0.436454 InSe+6.812359+u

(三)變量說明

Y指國內生產總值;L指金融機構信貸資產,B指債券余額,ST指股票市價總值,Se指證券資產總額,M指貨幣供應量MO,R指外匯儲備,u指隨機誤差項。

(四)模型解釋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國民經濟的增長率與各項金融資產的增長率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線性相關。同時還可以得出:

1、我國金融機構貸款資產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實際平,均貢獻率在0.77左右,與理論上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理論上假設貸款資產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個人消費貸款――主要用于自發性消費;企業融資貸款――主要用于自發性投資。根據凱恩斯二部門經濟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Y=E=C+I=Ct+BY+I,可得Y=(a+I)/(1-B),自發性消費和投資的乘數為:k=1/(1-B),其中B為邊際消費傾向。

我們知道,貸款規模的擴大,可以促進消費C和投資I的增加,或者可以這樣理解,貸款的增加額AL=自發性消費的增加額(a+自發性投資的增加額(I),根據乘數原理,Y=1/(1-B)xAL,我們可以得到,在兩部門經濟下經濟增長對貸款資產的彈性應該為:

E=(Y/Y)/(t/L)=(y/L)×(L/Y)

=(L/Y)×1/(1-B)

=信貸資產占國民收入的比重×自發性消費和投資的乘數

以1998年為例,E:(L/Y)×1/(1-B)=3.33(L/Y),而實際上E’=(Y/L)×(L/Y)=(78345-74463)/(86524-74914)×fL/=0.33(L/Y),存在著明顯的差距,而且根據有關資料顯示,這一彈性要低于發達國家。其主要原因至少有以下幾點:

(1)凱恩斯乘數理論忽略了一個極其重要的現實因素:貨幣流通速度。他假設貨幣流通速度足夠快:事實上,這些年來我國的資本市場主要是間接融資,與發達國家的直接融資相比,流通速度慢,而且我國的不良貸款問題嚴重,也阻礙了貨幣的流通速度。因而貨幣運行效率的低下造成了實際彈性E’與理論彈性E的差距。

(2)理論上假設貸款資產只用于個人自發性消費和企業自發性投資。也就是說,信貸資產與個人可支配收入以及市場利率無關,這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事實上,在一般情況下,信貸規模與個人可支配收入呈負相關,與市場利率相互制約。同時我國信貸資產的用途也遠不止這些,而其他用途的乘數效應與1/(1-B)相比要小。因此,衡量信貸的乘數效應應該是消費和投資乘數效應以及其他用途乘數效應的加權平均。另外,我國實際是四部門經濟,如果考慮到政府稅收和進出口貿易,乘數會變小。這樣,理論上計算出來的E要與現實中的E’接近些。

(3)由于我國人均收入水平不高、社會文化差異和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等原因,我國的個人邊際消費傾向B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不高,從而造成乘數效應不如發達國家那么明顯,經濟增長對信貸資產的彈性不強。

2、在我國,債權資產、股權資產、證券總資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46、0.40和0.44。從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國證券資產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程度不如信貸資產,這也基本符合我國主要靠間接融資的客觀事實。同時,分別考察股權資產和債權資產,可以看到,國民經濟對債權資產的彈性要高于對股權資產的彈性。這也是對當前宏觀經濟情況的一種真實反映――我國的上市公司總體素質不高,而且股權資產存在著很大的投機性質,與實體經濟的關系不如債權資產。另外國內投資總體效率低下,強大的政府支出對私人投資造成擠出效應(因為債券余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國債)。當然,我國的證券市場在不斷完善,自2006年以來,隨著股改的順利實現,證券市場的進一步規范和大牛市的到來,企業的價值逐步得到回歸,與國民經濟的關系也將更加密切,對國民經濟所作的貢獻將越來越大。

3、我國貨幣供應量Mo(現金資產)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約為1.03。這一彈性比其他任何金融資產都要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該資產用于消費,直接作用于經濟實體,貨幣周轉速度最高。但是也應看到,貨幣供應量Mo對經濟增長的彈性剛超過1。這說明我國的貨幣政策所起的作用還不明顯,并不能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4、我國外匯儲備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0.45.這基本上反映了客觀實際情況。我國的外匯儲備增長比較被動,用途仍然是支付國際結算、穩定匯率、防范化解國際金融風險和維護國家經濟安全。而用于國內直接投資的比例相對不足,因此其對國民經濟增長的作用受到國制。但是,外匯儲備的增加仍然能帶動國內投資的增長和物價水平的提高,因而促進當年名義GDP的增長。隨著對外匯儲備的認識不斷深化,國家貨幣當局對外匯儲備的規模和運用會更加合理,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將越來越大。

5、按照我國金融資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將其

由高到低排列:現金資產、信貸資產、外匯儲備資產、證券資產。這一方面表明了貨幣流通速度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國資本市場總體水平不高,經濟單位融資仍然主要依靠間接融資,直接融資規模近年來雖不斷擴大,但與間接融資相比力量還比較單薄。同時,縱觀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宏觀經濟表明,我國的證券市場渠道單一,效率不高,進而對國民經濟增長的作用受到限制。

6、根據1993-2006年間的金融資產總額和分布利用加權平均方法可以求出經濟增長對總體金融資產的平均彈性(即金融資產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根據前表計算得:

其中Lt、Set、M1、Rt、Ft分別指在t年的貸款資產、證券資產、現金資產、外匯儲備和金融總資產;Et、Ese、Em和Er分別指經濟增長對貸款資產、證券資產、現金資產、外匯儲備的彈性;以貸款資產為例,Lt/Ft表示在t年貸款資產余額占金融總資產的比重,加總求和再除以總年份T得出平均比重,其他同理。通過計算可得,金融資產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0.7044左右。

四、檢驗與建議

1、模型(2)中對金融資產的定義使貨幣當局更加簡便有效地調控社會上的金融資產。假設金融資產完全被實體經濟吸收,即不存在投機性資產,則在經濟不景氣時,央行只要通過各種手段增加任何一種或多種金融資產都可以促進經濟增長。按照不同金融資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應優先選擇通過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和存款利率來增加貨幣供應量Mo,其次降低貸款利率鼓勵貸款,再次是將外匯儲備轉化為國內投資,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增加證券資產。在經濟過熱時,央行可同樣按上述順序進行相反的操作減少社會上的金融資產。

如果金融資產不能完全被實體經濟吸收,即存在投機性金融資產(如我國目前股票市場存在結構性泡沫)。央行在調控金融資產以實現調控宏觀經濟目的的時候,應酌情制定政策優先選擇被實體經濟吸收程度較高的金融資產進行調控,如貨幣供應量Mo、貸款資產、而后考慮被實體經濟吸收程度相對程度較低的外匯儲備和證券資產。實際上,上述兩種情況所得出的結論一致。也就是說,不同金融資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與其被實體經濟所吸收的程度成正比,不管金融資產是否完全被實體經濟所吸收,央行都應該選擇經濟增長彈性高的金融資產進行調控。

篇6

金融發展理論,研究的是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即研究金融在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優化金融資源促進經濟增長并實現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最早進行金融發展理論研究應該從銀行出現開始,研究銀行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但是并沒有對金融進行專門研究,只是把金融作為促進交易的工具,直到二戰后,由于經濟發展過程中資金短缺影響到部門國家經濟增長的現象明顯顯現,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開始研究金融在經濟中的作用,也形成了金融發展理論的萌芽。這個階段典型代表是格利、E.S.肖和帕特里克。格利、E.S.肖分別發表的《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方面》和《金融中介機構與儲蓄——投資》專著中提出金融發展是金融機構、金融制度、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的發展,金融的作用的是實現資金的順利流動,將儲蓄轉化為投資資金,從而提高生產資金,提供社會經濟增長。帕特里克(1966) 在《欠發達國家的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中提出需求追隨和供給領先兩個金融問題,金融發展可以是被動的和相對滯后的,也可以是主動和相對先行的。奠定金融理論發展理論基礎的是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一書中創造性的提出金融發展就是金融結構的變化,采用8個指標來度量金融規模和結構,對35個國家98年的數據分析發現,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具有正相關關系。

金融發展理論的建立可以以麥金農和E.S.肖的《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兩本書中提出了“金融抑制論”和“金融深化論”,即“麥金農—肖模型”。麥金農認為發展中國家金融市場落后,金融二元結構存在,金融管制嚴重,導致信貸資金得不到有效配置、儲蓄無法有效轉化為投資資金,抑制了經濟增長。肖認為健全的金融發展和良好的經濟增長能夠起到互相促進作用,使金融資源得到進一步的優化配置。

金融抑制論和金融深化論提出后,引起了理論界的研究熱潮,促進了金融發展理論的發展。其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七八十年代,從投資數量、質量等方面對金融抑制和深化論進行深入研究,認為由于受到利率和收益影響,導致資金無法順暢流向投資領域,無法有效配置,所以必須進行金融自由化改革,九十年代后進入了第二階段,金融發展理論在內生增長理論基礎上著重研究金融體系對經濟增長的功能和作用,規范了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解釋,得出了金融發展影響經濟增長的金融內生化的機制作用,提出了金融約束論和金融內生增長論,深化了金融發展理論。

二、經濟增長理論

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生產商品和勞務能力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潛在國民產量或潛在實際GNP的擴展。(薩繆爾森,1992)經濟增長既可以是國民收入的總產量,也可以是人均國民收入的增加。經濟增長理論是研究解釋經濟增長規律和影響制約因素的理論。

古典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增長的原因有資本、技術、土地、分工。代表性的有古典經濟學鼻祖斯密,他認為促進經濟增長的兩種途徑是勞動數量和勞動效率。

之后不斷有經濟學家研究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包括了在凱恩斯有效需求理論基礎上哈羅德和多馬提出了哈羅德—多馬模型,成為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典型,該模型認為經濟增長和儲蓄率成正向關系,和資本與產出比成反比關系,資本是經濟增長主要決定因素。但該模型基于儲蓄率和資本與產出比不變的假設,存在缺陷,麥金農對模型進行了修正,認為儲蓄還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之后經濟學家又提出了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以索洛模型為代表,他認為資本和勞動的增長率、資本和勞動各自的產出彈性以及技術進步決定了經濟增長率,同時技術進步是隨時間變化的。金融的作用仍然沒有提及。20世紀80年代后圍繞索洛模型缺陷,經濟學家開始從技術進步、人力資源等因素研究經濟增長的內生性,以盧卡斯和多馬為代表,盧卡斯批判新古典經濟學模型的封閉性,同時認為技術進步至少部分是是內生的,多馬提出了以規模報酬在外部性和生產中是遞增的,而在新知識創新中的規模報酬是遞減的為假設前提的內生技術創新模型。

三、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相互關系分析

關于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國內外大量的經濟學家進行了研究,但是都沒有形成一致的結論,研究的成果和結論大體分為以下幾種。

古典經濟學認為貨幣只是促進交易的工具,對生產和經濟增長沒有作用,計量統計中的相關性僅僅是金融對經濟的反映和體現而已。經濟學家托賓和熊彼特從貨幣功能角度認為貨幣的價值儲藏功能和流通功能影響社會儲蓄增加資本,滿足了企業信貸需求,從而促進了經濟增長。經濟學家瓊、羅賓遜等人認為經濟增長促進了金融發展。原因是社會經濟規模的擴大客觀上要求相對應和匹配的金融市場建立,促進了金融的發展。麥金龍則認為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互相促進:良好的金融市場能夠降低投資者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有利于促進社會投資,最終會促進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客觀上要求與之對應的金融市場建立,促進了金融的進一步發展。凱恩斯和克魯格曼等經濟學家則認為金融領域的過度投機等行為導致了金融風險的產生,有可能影響實體經濟領域導致經濟危機從而影響經濟增長。

國內經濟學家對此的研究結論與國外研究也大體相同。當然這些研究主要是基于全球和國家級別的層面,基于省內級別層面的研究相對較少。

四、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相互作用機理分析

關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大家關注的都是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因果關系論證.而較少關注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是如何相互影響的.即二者之間的作用機制問題。所以其作用機理分析主要是研究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的變化規律,分析內在作用機制。即研究金融功能如何促進經濟增長,金融增長又如何促進經濟增長的。

金融機構可以以專業化和規?;膬瀯輲椭鹑诮灰纂p方降低信息不對稱和交易費用所導致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風險,從而提高經濟運行效率,通過金融市場幫助資金流向具有發展潛力的領域和單位,優化了資源配置,促進了經濟增長。也正是由于金融系統規避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特點,金融市場的機構和制度可以以其專業化和嚴格的審查幫助儲戶分散和降低風險,增加儲蓄,同時幫助投資者提供長期流動性使企業獲得資金,高效促進社會資金流向投資領域促進經濟增長。為了降低交易和信息費用,金融市場會在專業化和技術創新上下工夫,促進了技術進步和交易工具創新,使金融交易更加高效,加速資金流動促進經濟增長。由于金融市場的存在和參與,金融制度加強了對公司的監督和監管,避免了委托風險和道德風險,改善公司治理,促進資本更快積累和長期增長,最終促進經濟的長期增長。根據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一國經濟的長期增長取決于資本的投資效率、儲蓄率以及制度安排,金融系統通過上述資源配置、降低風險和交易成本、增加儲蓄、創新交易手段和改善公司治理等功能最終影響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才出現了社會分工,金融便是社會分工的結果。經濟不發達階段,社會分工水平不高,阻礙了金融的發展。經濟增長促使社會分工水平提高,生產效率提高財富增加,商品價格下降,增加居民儲蓄,同時,專業化水平提高增加了商品交易數量、交易種類和交易方式,要求相應的金融服務。經濟增長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要求相對應的金融發展。(作者單位:1. 貴州商業高等??茖W校;2. 貴州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參考文獻:

[1]胡琳,湖南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關系實證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

篇7

(一)兼并行為導致經濟體過于集中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在很多大型的金融企業中出現了規模較大的兼并行為,這就使得全球經濟體分布得過于集中,對經濟的發展造成了消極影響。一方面,經濟體過于集中會為金融機構中的高層管理人員追求更高薪資提供平臺;另一方面,經濟體過于集中也容易造成金融機構出現道德風險,很多金融機構利用規模擴大的優勢,對破產風險視而不見,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機構破產的可能性[1]。一旦大規模的金融機構破產,政府為了經濟的穩定就不得不對其伸出援手,這也進一步消除了大型金融機構的破產顧慮,甚至做出與自身發展目標相悖的風險經營行為。

(二)經濟活動在金融經濟中出現過多

因為金融經濟無論在規模上,還是資金上,與實體經濟相比都有著很大優勢,這也就導致很多經濟活動都趨向于在金融經濟領域進行,進而使實體經濟所遭到的擠壓越來越大。與此同時,這也使金融經濟領域的交易出現越來越多的純粹投機行為,促進了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脫離。

(三)兩者之間的比例嚴重失衡

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比例不均衡使得前者中大量存在的投機因素對經濟指標造成了很大的消極影響,很大一部分的價格指數都因此很難得到真實的反應,實體經濟的運行現狀無法完全顯示出來,這也就使得價格指數喪失了對國民經濟運行的反映作用[2]。其原因在于,實體經濟受到的損害相對嚴重,大量的社會資本從實體經濟領域中流失,隨之流入金融經濟領域中,而金融領域中因投機行為的頻繁而出現虛假繁榮現象,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實體經濟中出現的問題,從而對整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影響。

二、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的利弊分析

近年來,世界范圍內的金融經濟在很大程度上超過實體經濟,這也使得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世界經濟的結構也發生了演變。這種現象有利也有弊。其有利方面在于金融經濟的地位提升使得社會資源大量流入金融經濟領域,在整體社會經濟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對資金的流動與配置起到不可或缺的中介與配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實體經濟的發展[3]。其缺陷方面在于兩者之間的失衡使得金融經濟缺乏相應的制約機制,甚至限制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從而對整個社會經濟造成消極影響。金融經濟的主要職能便是服務于實體經濟,一旦兩者分離,無論對金融經濟來說,還是對實體經濟來說,其破壞性都是空前的。所以,合理把握兩者之間的比例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兩者分離的原因是解決當前困境必須要走的路。

三、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的原因

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發生分離的主要原因是前者在規模、數量、地位等方面大大超越了后者,隨著這種現象的深入,兩者的分離也一定會對社會的整體經濟產生消極影響。因此,對兩者分離的原因進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大體上看,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金融資產增多使風險增大

在討論金融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實體經濟的發展也不容忽視。從時間順序與現實貢獻的角度看,實體經濟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金融經濟相比更具備根本性,從發展層面看,在實體經濟得到一定發展以后,金融經濟才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另外,無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期,金融經濟想要進一步發展,都必須以實體經濟作為依托。所以,金融經濟想要發展就必須以實體經濟作為基礎。但是,實體經濟在世界性的交易過程中需要外匯,而外匯又要依托于金融經濟,在實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橋梁作用,然而,風險又會不可避免的出現在金融經濟中[5]。所以,實體經濟的增長速度會慢于金融交易的增長速度,金融資產的比率也因此增加,這對經濟發展來說,不僅是機遇也是挑戰。

(二)技術因素與制度因素導致

從技術角度看,技術會隨著經濟的發展創新,而經濟的發展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技術創新的影響,這種影響具有國際化特點,金融經濟的類型也以此為基礎越來越多,從而促進金融經濟的發展,提升金融資產的比率。從制度角度看,由于金融經濟大于實體經濟,金融交易中的很多非理都與兩者的分離有很大關系,這些行為因為制度因素而產生的。

(三)金融管制的自由化與弱化

金融管制的自由化與弱化膨脹是影響兩者分離的直接因素之一,弱化主要表現在國際之間解除了金融管制,導致國際之間的資本流動越來越多,除此之外,國家內部也會對金融管制進行弱化甚至解除,導致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金融交易的數量也隨之增加。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相分離的原因有很多,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了當前局面的產生,而上述的三個方面起主要作用,想要阻止兩者的分離,也需要從上述三個方面入手,將兩者之間的比重與相互關系協調好,從而使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協調發展。

四、金融經濟應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

篇8

【摘要】國際金融危機是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的主要表現。本篇文章主要從購機金融體系的現狀入手,對這一體系的改革問題與發展前景問題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發展趨勢

經濟問題是國家所要面對的一大重要問題。在全球化的經濟格局的影響下,穩定化的國際金融體系可以為各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一定的環境保障。國際金融危機的頻繁出現,表明現階段國際金融體系在自身發展中面對著巨大的壓力。改革創新也成為了國際金融體系在未來發展階段的必經之路。從我國當前所面臨的國際經濟形勢來看,對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問題和發展問題的探究,可以為我國的經濟戰略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國際金融體系的現狀與問題

國際貨幣問題是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一大重要問題。從國際貨幣儲備體系的發展現狀來看,美元在這一體系中發揮這一種主體性的作用。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破滅以后,國際儲備貨幣的硬性約束力度也有所喪失。在美元外流問題的影響下,很多國家的美元儲備數額都表現出了逐漸上升的趨勢。美元已經成為了儲備貨幣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從世界經濟的發展現狀來看,國際收支調節方式表現出了差異化的發展特點,為了對國際收支失衡問題進行調節,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綜合運用已經成為了一些國家所采用的經濟調節方式。在對國際金融機構的現狀進行探究以后,我們可以發現,制度設計問題、指導思想的僵化問題和危機管理工作缺乏實效性的問題已經成為了當前國際金融體系所面對的主要問題。

二、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

從前文中的論述來看,美元在國際金融環境中發揮著一種主體性的作用。國際金融機構的變革已經成為了改革過程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國際金融監管機制的完善,可以讓國際金融制度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在新型國際金融制度的構建過程中,穩定化的國際金融環境的構建,是對金融危機進行緩解的一種有效措施。對歐元等國際貨幣的市場運用量進行提升,可以讓國際金融環境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國際金融監管機制自檢的協調工作與交流共同工作的強化,也成為了國際金融體系改革過程中所不可缺少的措施。針對目前經濟全球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國際資本流動問題,對這一問題的監管力度進行強化,對監管重點和監管方式進行創新去,成為未來我國促進國際金融環境穩定發展的重要方式。

從世界主要國家對金融體系改革問題所提出的思路來看,美國要對自身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地位進行強化。它也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作用的強化問題提出了肯定的態度。加強國際金融監管是歐洲國家所提出的主張。對金融機構的管理人員采取更為嚴格的薪酬限制手段,也是他們在金融體系改革問題中的主張。對美國在國際回避基金組織重大事務中的一票否決權的廢除、金融交易稅的征收和對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發言權的提高也是歐盟國家所提出的主張。儲備貨幣的多元化和新型市場國家、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問題是以中國、俄羅斯等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所關注的問題。在對上述內容進行整合以后,我們可以發現,各國自身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問題成為了后金融危機時代,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問題中的矛盾焦點。在現有的經濟體系下,歐美國家可以被看作是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兩大重要力量,二者之間所存在的分歧會對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工作的開展帶來不利的影響。

三、國際金融體系的發展前景

從一些學者在2016年以前的研究結果來看,在國際金融體系的未來發展過程中,歐洲和新興市場國家的地位會得到一定的增強。從學者的研究依據來看,這一結論的產生與美國對國際金融體系的控制能力的弱化有著一定的關聯的,作為一個整體,歐盟的總體經濟規模一度超越了美國,但是目前歐盟金融體系可能會面臨著分崩離析的問題。2016年以后,英國脫歐問題成為了經濟領域所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2017年3月29日開始,英國正式開始了脫離歐盟的進程。英國“脫歐運動”的背后是英國與歐盟整體之間的矛盾。假設英國在未來的一段時期以內成功退出了歐盟,歐盟內部的穩定性會得到一定程度的動搖,對于歐盟各個成員而言,英國的“脫歐運動”可能會給這些國家帶來一種示范效應,這樣歐盟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可能陷入到分崩離析的境地之中。假設歐盟在未來的十年至二十年以內瓦解,屆時脫x歐盟的國家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還是一個未知數。第二,在英國脫離歐盟以后,歐洲自由貿易進程也會受到打擊。通過歐元區國家的經濟發展環境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在債務危機和難民問題的影響下,歐盟國家的經濟發展已經能夠表現出了一種相對疲軟的特點。在經濟增長乏力的情況下,如果英國脫離歐盟,歐元所面對的下行壓力可能會對其他歐盟國家的經濟穩定性帶來不利的影響。在對英國脫歐運動對歐盟的影響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英國脫歐運動的開展可能也會讓歐盟對自身的改革力度進行強化。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觀點,英國如果成功脫離歐盟,歐盟的經濟體制還可以在一段時間內保持自身的生命力。作為歐盟的主導國家,法德等國可能會通過對歐洲共同市場進行深化的方式,對歐盟金融體系的穩定性進行維持,但是在對英國脫歐以后的歐盟財政一體化建議的建構過程中,法德等國似乎并沒有達成一致性,因而,在對國際金融體系的發展前景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對英國脫歐問題進行關注。

我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重要性會得到不斷的強化。亞洲金融合作的深化,他也可以讓中國在亞洲區域金融合作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梢哉f,在金融危機爆發以后,我國參與國際金融事務的進程已經表現出了一種逐漸加塊的趨勢。貨幣互換協議的簽署,對人民幣適用范圍的拓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這一協議的簽署對我國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的提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經濟危機爆發以后,我國已經在經濟問題多邊會談之中發揮出了自身的作用。從國際金融體系的現狀來看,我國在這一體系中的話語權會得到逐漸的提升,亞洲及金融合作的不斷深化,也會讓我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在G20杭州峰會上,《二十國集團全球貿易增長戰略》和《二十國集團全球投資指導原則》會在多邊投資規則的制定過程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二者的出臺不僅有助于形成強勁的國際貿易和投資,也可以在為各國發展營造更大市場和空間,重振貿易和投資的基礎上,更好推進經濟全球化進程。在一些國外學者看來:“杭州峰會把可持續發展推入國際政治中心地帶,并決定為實施大型全球性協議而采取實際行動?!?016G20峰會的召開,也讓中國在世界經濟領域的影響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英國脫歐”問題所引發的連鎖反應也是我國在未來階段所無法忽視的問題。從我國經濟體量的現狀來看,在英國脫離歐盟以后,英國和歐盟肯能并不會對中國提高關稅,這樣,從中歐之間現有的貿易的開展情況來看,英國脫歐問題并不會對中國帶來不利影響。但是從中歐貿易的長遠發展來看,英國脫歐問題可能會對“中國-歐盟”投資協定談判問題的開展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英國是自由貿易的推行者,在英國成功退出歐盟以后,歐盟在中歐貿易談判中所作出的決策可能會有所調整。在英國脫歐問題的影響下,美元指數可能會有所提升,如果美聯儲在英國脫歐以后采取了加息政策,人民幣可能會面對雙重貶值的壓力。

從本輪經濟危機給世界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影響來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作用會得到逐漸的強化。這一組織在國際金融監管體系中的重要性已經開始得到了世界主要經濟強國的關注。國際金融監管的強化,會對傳統意義上的以市場自律為主的消極監管理念受到沖擊。各國的對金融市場監管力度的強化,核對金融從業人員薪酬控制問題方面的監管力度也會得到有效提升。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過程中,金融領域的腐敗問題也會得到高度的重視。在2016G20杭州峰會上,加大國際反腐合作,提升商業環境的透明度的主張已經得到了其他國家的認同。

四、結論

國際儲備貨幣的多元化發展,對世界地區性金融合作事宜的強化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英國脫歐運動的出現,給國際金融體系的發展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在中國在國際金融地位中的作用不斷提升的情況下,我國需要借助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促進國內經濟和金融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賴光輝.淺談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及發展趨勢[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15,06:2526

[2]莫小葦.國際金融發展趨勢及我國金融改革方向的探討[J].財經界(學術版),2015,13:10+14

篇9

關鍵詞:金融經濟;實體經濟;關系;策略

近年來隨著金融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于實體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特別是市場上的一些金融企業滿足于錢生錢的游戲,沒有真正地發揮金融經濟的服務作用和價值,導致不少實體企業面臨著資金上的困境。目前國際市場上的需求不振,全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對于我國實體經濟特別是外貿出口企業帶來了不利的影響;雖然我國積極地發展內需市場,但是在新舊經濟政策銜接的過程中,實體經濟還面臨著發展中的困難。2016年12月16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充分地認識到了我國現階段實體經濟面臨的困難,提出了防范金融風險,促進實體經濟的政策,對于實體經濟的發展將會帶來積極的影響。現階段需要進一步加強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研究,更好地理清二者的關系,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實現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成功。

一、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簡介

金融經濟作為虛擬經濟的代表,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廣義的虛擬經濟指的是金融業、房地產業等,虛擬經濟通過交換和分配來進行,在交易的過程中產生增值,在定價上使用資本化的方式。實體經濟作為我國現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經濟發展和工業體系的完善等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為金融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實體經濟為人們提供了衣食住行所需要的所有物質,同時也包含了文化等精神產品。金融經濟能夠為實體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的作用,有利于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

二、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相關討論

(一)實體經濟決定了金融經濟的發展

實體經濟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它能夠滿足社會運行所需要的全部物資。在馬克思的《資本論》中就提到了物質是決定存在的基礎,這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在《資本論》中直接指出了在人類社會中,不管財富的形式以什么樣的形式出現,其使用價值是構成物質的重要內容。實體經濟作為馬克思《資本論》重要的研究對象,可以看到實體經濟對于人類財富的發展積累的影響,它決定了社會生產的正常運行,對再生產等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實體經濟通過相關的生產行為,能夠創造物質財富,例如實體經濟生產的商品能夠滿足人們物質的需求,這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同時實體經濟的發展也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近年來我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與建國以來實體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工業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密切的關系。在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的基礎上,我國逐漸地成為了制造大國,目前正在向制造強國邁進。從金融經濟的發展歷史來看,金融經濟是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現的,金融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金融經濟的出現大大地降低了商品經濟的交易成本,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撐。金融經濟是圍繞著實體經濟而不斷地發展的,這就要求金融經濟不能脫離實體經濟,否則就會產生經濟上的危機。

(二)金融經濟為實體經濟提供了支持

金融經濟能夠為實體經濟提供資本支持,例如通過一系列的金融操作能夠幫助實體企業從市場中募集到大量的資金,從而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金融經濟能夠從社會中合法地吸收和募集資金,當這些資金能夠進入到實體經濟中時,就會對實體經濟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實現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這樣金融經濟也實現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金融經濟的出現和發展,解決了市場經濟中的信用問題,為實體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的作用。否則僅僅依靠人與人之間的借貸,會產生比較大的信用風險,同時也增加了市場交易的成本,使市場中的每個人都付出了比較大的代價。銀行、債券等金融經濟的發展,能夠為資金需求方提供專業化的服務,它有效地解決了市場交易中的信用問題,為資金的提供者和借貸者都提供了便利,降低了在金融經濟發展完善的過程中的交易風險,從而激勵了實體經濟的發展,能夠使實體經濟更好、更快地得到資金,使企業能夠根據市場的需求來擴大規模進行再生產。

金融經濟的發展能夠降低社會融資的成本,使實體經濟能夠更加容易地獲得資金,這也促進了金融經濟的發展。銀行將資金借貸給企業的過程中,能夠獲得高額的回報,當回報越高、規模越大時,就會進一步提高銀行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最終提高了對實體經濟的投資效率。此外隨著金融經濟的發展,越碓蕉嗟慕鶉詮ぞ咦囈了市場,例如一系列金融衍生品的實現對市場風險和收益進行了有效的分配,分散了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風險,同時也促進了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金融衍生品能夠滿足市場中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風險與收益的相對應,能夠使不同的市場主體按照自己的意愿來進行資源配置,從而滿足了市場中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的需求,能夠使實體經濟從多個方面來獲取資金。金融工具的創新提高了資產定價的效率,從而使價格更好地反映資產的價值,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有利于實體經濟的發展。

(三)金融經濟也會反作用于實體經濟

隨著金融經濟發展的不斷完善,當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隔離開時就會產生許多問題,導致實體經濟缺少金融經濟“活水”的支持,例如實體經濟面臨資金困境時就難以擴大投資和生產,或者面臨著市場困境資金周轉不利時就可能發生破產,這就對實體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在金融經濟的發展中,出現了不少的問題,例如資金在金融經濟中打轉,資金進入實體經濟中的意愿不強烈;或者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著弄虛作假的現象,誤導了市場和投資者,導致一系列金融風險事件的不斷發展,對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的發展都帶來了沖擊,甚至可能會造成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再加上金融經濟與市場的關聯度比較高,當金融經濟發生一定的風險時,就會對實體經濟產生負面的影響,例如當債券違約等金融違約事件發生時,會在市場中產生比較大的波動,而且其風險也比較大,最終會傳導到實體經濟中,例如2008年發生的金融危機,開始出現在房地產次級債券中,最后擴大到了全世界,導致全世界的需求不足,嚴重影響了實體經濟的發展。金融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于其風險管理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市場監管的滯后性,當風險大量積累或者金融經濟過度發展時,在經濟繁榮時其風險不明顯,在經濟下行階段時就可能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最終導致泡沫的破滅,引起實體經濟的衰退。

三、現階段實體經濟面臨的困境及對策分析

(一)實體經濟面臨的困境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在不同產業政策的轉變過程中,我國的實體經濟面臨著一系列的發展困境?;ヂ摼W技術的發展和落后產能的淘汰,都對實體經濟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實體經濟面臨著新常態,在告別過去和走向未來的過程中苦苦掙扎,轉型之痛深刻地反映了現階段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現狀。再加上房地產等虛擬經濟的發展,占用了市場中的大量資金,導致實體經濟的發展動能不足,而且增加了實體經濟的發展成本,我國社會面臨著脫虛向實的巨大壓力。資本的逐利性,導致社會中的資本越來越涌向金融經濟,“錢生錢”的游戲也愈演愈烈,例如今年年初的寶能與萬科之間的控股大戰,以及不久前寶能大力掃蕩格力電器的股票,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市場上的恐慌,導致實體經濟面臨著野蠻人等困境。此外我國實體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還面臨著稅負重、政府費用多等不利的因素,這些因素在經濟比較好時企業還可以承受,當經濟下滑時就會對實體經濟的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例如最近我國玻璃大王曹德旺關于實體經濟的論述引起了社會的熱議,人們都在不斷地思考我國實體經濟所面臨的困境以及相應的對策。這些因素的存在都影響了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從事實體經濟的中小企業面臨著破產的危機。

(二)金融經濟支持實體經濟的策略

目前政府已經認識到了我國實體經濟面臨的困境,認識到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隔離局面,提出了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策略,國家在稅收等方面給予了不少的支持,而且還將進一步地加強支持力度。在新時期下,要進一步地加強我國金融市場的建設和發展,促進我國金融市場的完善,從而提高金融經濟的服務能力。盡管國家面對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這種情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轉,因此應當加強政府宏觀調控的能力,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到實體經濟中,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金融信貸支持。國家應當對實體經濟中的不同行業采取差異化的金融支持,提高金融服務的針對性,例如對于金融經濟比較活躍的區域可以更好地發揮市場的作用,對于農村以及不發達地區的實體經濟應當加強政府在金融政策中的支持力度。要不斷地加強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研究,探索二者的發展規律,從而協調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的發展,使金融經濟能夠不偏離正常的軌道。此外,國家應當加強對金融經濟特別是對金融產品的管理,一方面要加強對金融產品的創新的支持,同時也要加強對金融風險的管理,不斷地提高金融經濟中的信息透明度,使投資者能夠充分地了解金融經濟的風險,實現對金融風險的有效控制和隔絕,防止金融風險在市場中的蔓延。通過實現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有效融合,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所需要的資金,這對于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結束語

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作為市場經濟的一體兩面,二者相輔相成。如何有效地將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結合在一起,發揮金融經的長處,服務實體經濟成為了現階段我國政府的重要經濟任務。面對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困境,2016年國家在營改增、社保改革等方面有效地降低了實體企業運行過程中的經濟負擔,相信2017年在國家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的政策支持下,將會有更多的金融經濟支持實體經濟的政策,實體經濟的發展環境會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彭博.關于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有效性的策略探討[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5,06:5-6.

[2]詹小琴.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關系的理論探討[J].商,2016,03:170.

[3]徐垠.試論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分離[J].現代經濟信息,2015,10:355-356.

[4]張金釗,雷凱,陳逸.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有效性的策略[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6,17:26.

篇10

目前,金融經濟中經濟泡沫的出現頻率逐步的增多,對我國的經濟也有了很大的沖擊,因此在此背景形勢下,經濟社會中的有關工作人員就需要思考為何現代金融市場會如此容易形成經濟泡沫并導致泡沫發展蔓延的問題。對于此問題的探討研究,我們需要重視以下部分的問題:首先,我們都知道經濟泡沫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不真實的虛假信息導致的,而且這種信息存在著一定的欺詐性和隱蔽性,表面上看起來是比較的好的信息,但是,實則卻存在很大的危害;另一方面,經濟泡沫的蔓延主要是利用了人們的經濟心理,一些人想貪占小便宜以及非理性預期收益,這些在金融經濟泡沫中是比較常見的。這些問題的存在而使得金融市場存在著眾多的經濟泡沫,但是,我們從以往的經濟泡沫的發展總結可以知道:經濟泡沫的存在猶如一把雙刃劍,這和網絡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影響相似,只是程度上的區別而已。經濟泡沫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促進現代金融的發展,推動市場的消費,使得市場中的金融資金集中。但是,我們也還應該從另外一方面看到金融經濟泡沫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的不利影響,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的穩定性,而且過度的經濟泡沫還會對國家的經濟建設造成一系列的破壞性影響國家經濟的安全穩定由以上部分對金融經濟泡沫的影響的分析探討,我們在以下將對金融經濟中的經濟泡沫形成的原因進行詳細的論述分析,它主要因素有社會因素、金融約束機制的因素等。

(一)社會因素

經濟的發展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同時社會的發展又反作用于經濟的發展,在市場經濟中,金融經濟發展迅猛,經歷了諸多的時期,金融經濟發展空間也顯得逐漸寬松。但是,如此寬松且低風險的環境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到資金炒作問題,往往也正是商品經濟的周期性蕭條時期以及金融市場銀行存款利息下調的雙重作用。在以上兩種方式的作用之下,消費者的消費及投資需求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滿足。整個經濟市場當中那部分閑散資金在此種刺激性方式作用之下會全部投入金融市場當中那部分增值保值潛力最優化的資源當中,從而為經濟泡沫的發展蔓延提供了社會基礎。

(二)金融約束機制的因素

目前,我國的金融經濟雖然發展還是不錯的,但是,金融經濟的體制還存在不健全、金融制度落實不到位的現象,從而引起經濟泡沫的產生,這也是金融經濟中經濟泡沫產生的重大原因之一。因此,對于此因素的影響,國家的相關部門需要對金融約束機制進行一定的優化和改善,以實現金融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避免嚴重的經濟泡沫及經濟危機的產生,保持金融經濟的穩定。

二、現代金融經濟中經濟泡沫的主要表現形式

當今我國的現代金融經濟中經濟泡沫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股票經濟泡沫,一種是房地產經濟泡沫,此兩中經濟泡沫對我國金融經濟具有很大的影響。

(一)股票經濟泡沫問題

股票經濟泡沫是由股票市場價值與內在投資價值之間的差額所構成的股票市場泡沫同經濟泡沫在整個現代金融經濟中所表現出的金融資產總量、經濟總量以及泡沫絕對額指標大小均是密切相關的。眾所周知,市場價格的波動是在一定的供求關系的改變后發生的,但是,股票經濟就與實體的經濟波動有所不同,有些事存在著幕后操縱的人為因素。就我國的股票市場來說吧,由于一些投資心理的影響,許多投資者都希望得到暴利,從而滿足自己的欲望,但是這些都是不確定事件,存在著許多的風險,而且我們從股票近些年來的發展及走勢可以看到,它是在不斷的波動變化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這更加增大了股票經濟泡沫問題的產生。

(二)房地產經濟泡沫問題

房地產行業在這些年來是一個發展比較神速的產業,許許多多的投資者都把目光投向了房地產行業的開發與投資,希望能夠從中獲得大量的利潤。在此背景下,一些經濟人員利用房地產行業中的人們的這種心理,便大肆的對房地產進行開發,從而使得供求關系市區平衡,房價在人們的熱捧之后直線上升。房地產交易過程中有沒有經濟泡沫的存在也是社會比較關注的問題。因為房子對人民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是一個家庭所必需的,但是,由于房地產經濟泡沫問題,許許多多的中下級工作人員就會為買房而發愁,買房也就成為了他們的心頭之痛。有可能一些人看到房價急劇上升,便以投資的目的大肆的購買房子。但是,能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就難以保證了,有些信息也只是房產公司為了增大房產的銷售所提出的一些售房方案。

三、控制現代金融經濟中產生經濟泡沫的策略

(一)國家加強對金融經濟的干預

雖然這些年來我國提出了解放經濟的政策,但是,對于我國的一些特殊的經濟國家應該給予一定的干預,而不是簡單的放任自如。金融經濟在這些年的發展后存在著許多的經濟泡沫,因此,國家需要加強對金融經濟的干預,以保證金融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

(二)嚴格控制房價的不合理性

房地產業對中國的經濟有著積極推動作用,但是房價如果持續過高,有可能促使其向其他的領域擴張,這樣會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在市場上,國家已采取了調控措施,應該繼續保持這種政策的連續性,不要將短期的政策作為長期的政策實施。政府一定要將工作重心放在調控房地產的預期上面。

(三)制定相應的法律規章對其約束

沒有制度和法律的經濟難以健康的發展所以,國家在大力地發展經濟的同時還應該制定一些法律對其約束,從而達到穩定發展的目的。在另外一方面,我國的法律制度對金融經濟的約束發展的過程中也應該給予一些自由度,使得金融經濟發展張弛有度。

四、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