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文化研究范文

時間:2023-06-15 17:40: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消費文化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消費文化研究

篇1

【摘 要】在我國,人民的消費方式經歷了生存式消費方式、統一式的消費方式、個性化差異式的消費方式的變遷。基于對于中國現今社會中的不合理的消費文化的初步的思考,我意提出自己對于未來人們消費文化的一些想法。人類一切的消費行為在本質上應追求的是個人生活的最大的幸福。從而能夠實現自身的身心的健康的發展,達到自我的實現。即為一種綠色消費的觀念——“人本”消費理念。

【關鍵詞】消費;消費社會;消費主義;消費文化;人本消費文化

消費主義在我國大肆的盛行,導致近幾年來,我國社會上涌現了一些畸形消費、流行鋪張浪費甚至奢靡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造成了我國資源的極大的浪費, 影響了我國現代化經濟的發展。

一、相關概念

(一)消費的概念?消費是指人類通過消費品滿足自身欲望的一種經濟行為。具體的來說,消費包括消費者的消費需求產生的原因、消費者滿足自己的消費需求的方式、影響消費者選擇的有關因素。

(二)消費主義與消費文化?消費主義是指導和調節人們在消費方面的行動和關系的原則、思想、愿望、情緒及相應的實踐的總稱。其主要原則是追求體面的消費,渴求無節制的物質享受和消遣,并把這些當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價值。消費文化是指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中,人們在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社會生活以及消費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消費理念、消費方式、 消費行為和消費環境的總和。

(三)何為消費社會?消費社會是指生產相對過剩,需要鼓勵消費以便維持、拉動、刺激生產。是指后化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消費成為社會生活和生產的主導動力和目標。

二、對于中國消費文化變革的思考

(一)中國傳統消費文化的變遷及基本特征。在我國傳統的農業社會中,我國的主導的經濟形態為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自始至終中國一直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存在著。在這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體系中農業生產基本上沒有剩余產品,所以也就無法產生充分的交換行為。而在中國最為典型的是“男耕女織”式的家庭自我滿足的封閉式的消費模式。

(二)中國現代以來(1949年-1978年)消費文化的變遷及基本特征。在工業社會的早期,由于生產工具的更新,生產技術的進步,使得生產商品的速度得以大大的提高。20C50年代,在我國經由(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完成初步的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國家,由于國家基礎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推行了計劃經濟,在這一經濟體制下,局限于我國的生產能力的限制,全民實行憑票購物的消費方式。在計劃的經濟時代,我國實現了大規模式的生產,實現了統一式的消費方式。但這時的消費文化是建立在濃厚的計劃經濟的基礎之上的,是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的消費文化。

(三)1978年以后,中國消費文化實現了新的變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步入快速增長時期,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儲蓄余額不斷增長,個人消費支出穩定增加,社會消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F代社會中基于人們的不同的需求,先進的社會生產,采取了差異化的流水線生產。消費產品極大地豐裕,產品的種類極大地多樣化。這種消費方式的建立是基于滿足每一個個體的需求。

三、對于未來消費文化的思考

(一)現象一:我國現存的消費行為中最為嚴重的一種現象,是假冒偽劣商品的泛濫。對于假冒偽劣商品泛濫的原因一般看法認為可歸因于:商家為了牟取暴利,利益驅動下的欺詐行為 、我國執法機關的執法不嚴(對市場主體的監督乏力),亦或是對市場競爭行為的監督乏力。

在我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地深入,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不同的職業群體之間的收入等不斷地拉大。消費主義在我國大肆的盛行,導致近幾年來,我國社會上涌現了一些畸形消費、流行鋪張浪費甚至奢靡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有的是超越現實條件、盲目攀比,有的是斗富擺闊的奢靡消費,還有的是過度包裝的蓄意浪費。

對于假冒產品要想得到徹底的解決就必須做到:(1)我國政府能夠切切實實的實行公平的分配政策。只有采取對于全民的公平的政策,解決了人民收入問題,才能在根本上解決假冒產品的問題。(2)必須讓人民切實的樹立起一種積極健康的消費文化 ,摒棄許多的虛名主義。

(二)現象二:對于中國現存的官僚腐敗的問題,這是現今社會中消費主義盛行的結果—導致了中國的一種特有的分配方式。我認為,賄賂品消費、公款揮霍消費、腐敗流氓消費等不良消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消費者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欲望,建立在損害國家,人民利益之上。這些存在的畸形消費的原因是現今的社會中,人們普遍的富裕起來,卻沒有形成的科學健康的消費文化。

我認為未來人們的消費應樹立綠色消費的觀念,形成綠色消費的行為。而綠色消費,也可稱為可持續消費,是指一種以適度節制消費,避免或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崇尚自然和保護生態等為特征的新型消費行為和過程。這種綠色消費的文化應是一種“人本”的消費文化。要形成這種消費文化,就必須培養“文化人”,用先進文化引導消費。真正的實現“以人為本”的消費理念。

在我國,必須從歷史發展的客觀實際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切實的實現廣大人民的利益要求?!皥猿忠匀藶楸?,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其核心在于堅持以人為本?!笨梢哉f黨的執政的路線經歷了,由以“政治為核心”到“以經濟為核心”再到“以百姓的幸福為核心—即以人為核心”的轉變。這樣執政理念的轉變將成為未來消費方式向綠色消費方式邁進的一大可能性 。

參考文獻

[1] 馬斯洛.人類動機的理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

篇2

 引言

我國雖然還沒有真正進入西方學者所說的“消費社會”,但隨著市場經濟的日漸成熟、“假日經濟”的出現、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消費需求和消費水準的不斷提高,某些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已經呈現出消費社會的特征,大眾傳媒也滲透到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商品消費、大眾傳媒對視覺形象的助推,已經使視覺文化成為中國社會文化面臨的現實問題,而不是完全從西方進口的“舶來品”。在此境遇下,近年來我國的視覺文化研究發展迅速。

一批西方視覺文化研究專著被翻譯引進,比如阿萊斯·艾爾雅維茨的《圖像時代》,w·j·t·米歇爾的《圖像理論》和尼古拉斯·米爾佐夫的《視覺文化導論》等;還涌現了很多翻譯和介紹西方有關視覺和視覺文化研究成果的叢書和選本,比如羅崗、顧錚編寫的《視覺文化讀本》,吳瓊主編的《視覺文化的奇觀——視覺文化總論》,《文化研究》第三輯還推出了“視覺文化研究”專題。

1 我國的視覺文化研究

我國學者在視覺文化研究領域也取得了很多有價值的成果,比如南京大學中文系周憲教授的《視覺文化的轉向》一書就是一部透視了視覺文化方方面面的視覺文化大觀。我國的視覺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當代文化的視覺轉向及其與語言本文由收集整理文化的關系。周憲先生將圖像轉向解釋為:從淺層看,它的標志是圖像霸權的確立;往深層看,它昭示了當代文化從語言主因型文化向圖像主因型文化的轉變。[1]在這一轉變中作為語言文化之代表的文學受到了沖擊,金惠敏教授指出:圖像增殖及其對主體的解構對文學而言可能是致命一擊,當大眾滿足于輕松的圖像,文學就會因其接受難度而被冷落,更嚴重的是,圖像或擬像解除了語言所造就的深度閱讀、反思能力和批判精神。[2]也有學者認為,從理想的狀態來說,視覺文化是以語言文化為歷史起點對以往文化經驗的一次擴容和提升,有效地彌補了語言文化的不足,比語言文化的理性模式更人性化。[3]

第二,視覺文化自身的發展規律和歷史演變。有學者從圖像的發展角度將人類視覺文化的歷史范型概括為三種:圖騰、圖像和仿像。[4]周憲先生從“看的方式”的變化的角度將視覺文化從傳統向當代形態的演變概括為:從不可見性到可見性、從相似性到自指性、從重內容到重形式、從“靜觀”到“震驚”、從趨近圖像到為圖像所困。[5]

第三,視覺文化的社會基礎和媒介基礎。視覺文化的興起和發展有著復雜的原因和背景,其中消費社會和電子媒介是被我國學者廣泛認可的兩個主要因素。視覺文化的興起與消費社會關系密切,消費社會是視覺文化的溫床。有學者指出,中國當代“小康文化”已經呈現出明顯的消費社會特征,因此,強調視覺、專注于感性愉悅的視覺文化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文化的主流。[6]當代視覺文化還以電子媒介為依托,在視覺文化時代,媒介在傳播理念、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上都表現出了與以往不同的時代特征。有研究者將電子媒介的發展階段分期為機械復制時代和數字影像時代,認為它們分別對應著視覺文化的復制和虛擬兩種形態。[7]

第四,視覺文化的審美特征及批判。我國的視覺文化研究者普遍認為視覺文化消解了傳統的審美方式,限制了人的反思能力和想象力,并擠壓了傳統文化藝術的生存空間。有學者將視覺文化的審美特征概括為三個方面:審美客體的視覺化、復制性、駁雜性和大眾化;審美主體的審美感知能力的弱化和鈍化;審美關系表現為主體對視覺形象的消費和審美判斷、審美趣味的趨同。[8]還有學者認為圖像時代的審美呈現出兩大特點:一是“虛對真的僭越”,二是“欲望混同為感性”;圖像不以與真實存在的聯系為最高的美學追求,而是將滿足欲望的假象當作其優勢,使人的主體性完全建立在虛幻的表面可視的形式上,令人在商業圈套中交出了自己的靈魂。[9]

從以上對中外視覺文化研究的簡略介紹中,我們可以梳理出當代視覺文化研究的四條最基本的路徑:一是圖像對語言中心論的反叛與顛覆,以利奧塔、拉什等人的理論為代表,理性與感性、圖像與文字是這一路徑涉及的主要矛盾;二是消費邏輯與視覺文化的合謀,以居伊·德波、鮑德里亞、詹姆遜等人關于“消費社會”的研究為理論依據,商品、符號價值、時尚、娛樂、身體、權力等是這一研究路徑的主題;三是大眾傳媒與視覺文化傳播,以本雅明、麥克盧漢、鮑德里亞的理論為基礎,復制、虛擬、超現實、全球化等關鍵詞以及影視研究、影視個案分析常常見于這一路徑的研究之中;四是視覺行為本身的特點和規律,以阿恩海姆的視知覺理論、w·j·t·米歇爾的圖像表征研究和發端于20世紀美國的視覺素養研究為代表。

篇3

【關鍵詞】高校學生;文化藝術;消費

蘇州是座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名城,現代蘇州是一座開拓進取的城市,她用實力證明了自己;目前經濟發展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而蘇州的文化亦是底蘊豐厚,發展迅速,園林、蘇繡、評彈等多種藝術形式成為蘇州的文化代表。近年來,在蘇州政府的支持下,蘇州文化藝術中心、蘇州評彈學校等的創立,更是讓蘇州人民的藝術欣賞能力和藝術學習欲望得到進一步提升??傮w而言,蘇州市人民的藝術消費能力在全國范圍內較為領先。然而,由于傳統文化遭遇發展瓶頸,外來藝術形式難于推廣等問題,蘇州人民的藝術素養還有待提升。蘇州大學作為蘇州最具代表的綜合性大學,學生來源范圍廣,專業類型齊全,學生數量眾多,在全國大學中較為典型,適用于本文研究內容,

一、研究意義

文化,從廣義上講,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消費文化產品是大學生進行自我發展與自我完善的路徑之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形成良好的文化鑒別能力與文化消費習慣是優秀大學生必備的良好素質。因此,我們只有加強對大學生文化消費現狀的研究工作,探尋大學生文化消費的基本特征與現存問題,才能選擇科學的方法引導大學生文化消費,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

由于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能力和消費水平都與發達國家相去甚遠,大學生又處于脫產階段,普遍可支配的收入不多。為了讓大學生能夠接受到更多的文化活動,向著高素質化的方向發展,我們做了有關于大學生文化消費情況的調查,希望能為相關部門參考,對于大學生的文化消費起到推動作用。在這里我們以經濟相對發達的蘇州文化市場為例,以專業種類豐富的蘇州大學學生為調查對象進行此次調查。

二、消費現狀分析

調研小組通過學校偶遇抽樣和網絡調查相結合,面向蘇州大學的在校大學生展開了調查。共完成500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38份,有效率87.6%。此次,接受我們調查的男性占總人數的49%,女性占總人數的51%,故調查一定程度上兼顧到了男女在選擇習慣和思考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有一定的可信度。此次調查中本科生占到了總人數的70%,碩士研究生占18%,博士或以上學歷占2%。故所得結論的主體還是本科生。一方面,是因為蘇州大學的大學生中本科生處于絕大多數,另一方面在整個社會中,本科生的人數也是遠遠多于碩士研究生和博士及以上學歷的人。現就調查基本情況總結如下。

(一)消費能力與月生活費相關性大

―分析―在被調查者中,平均每月生活費在800元至1000元人群,大約占被調查總數的50%; 1000-1200元的同學占總數的32%; 1200-1400元的占13%;1400元以上的同學占4%。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學生的文化消費水平與月平均消費水平是成正比的。除極少個案存在月消費支出與文化娛樂消費嚴重失衡之外,絕大多數被調查者的劇院消費情況與月消費總額都在一個非常合理的范圍內。

(二)學生能承受的演出票價水平總體不高

分析調查顯示,有67%的人能夠承受在41--60元之內的劇院票價,另有19%的人能承受61--100元以內的票價。目前蘇州市場內的劇院演出票,學生票價多在30--100之間,但學生票數量有限,而觀影效果更佳的其他座位票則超出了學生的承受范圍。進一步調查顯示,在消費能力不高的前提下,學生們多傾向于團體優惠購票,有51%的學生更愿意通過團體優惠(如團購等)購買的方式進行消費,另有29%的學生希望學校集體組織購買。一方面,集體購票能夠在價格上占有一定優勢;另一方面,團體行為也使得學生省去了前往售票現場購票、領票等多重復雜的手續。

(三)學生文化消費內容較為單一

分析調查中我們發現蘇大的學生通過各種方式了解到了劇院相關演出的信息,信息來源渠道廣泛。而在“您對蘇州文化藝術中心的什么演出感興趣“的調查中,對于戲劇類演出感興趣的同學占59%,對于音樂和舞蹈類演出感興趣的同學占31%,而對展示地方特色演出感興趣的同學偏少,故相對而言,大學生們的文化消費內容較為單一,且偏娛樂化,對于更具文化內涵的講座類演出興趣度不高。

(四)學生文化藝術消費能力分層化

分析我們發現,月消費可支出能力不同,在文化消費的具體內容上也表現出了很大的差異性。在被調查者中,月可消費總額在元1000元以下的學生文化消費能力相對較低,幾乎沒有看過劇院的演出,這一部分人約占學生總數的21%; 而月生活費在1000元以上的學生中,娛樂性消費支出大幅提升,每年看過劇院演出一到三場的占29%,四到七場的占42% ,少數月生活費在1400元及以上的人每年觀看演出多達八場甚至以上,當然,這里面也包括一些學生劇社(如東吳劇社等)的演出。

(五)學生對于演出的質量要求更高

在“對于劇院,你更關心的問題”中,有60%的人選擇了“演出劇目是否有新意/舞臺效果是否優良”,可見在多數人心中,節目的質量依然是觀眾選擇是否前去觀看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這可以促進劇院不斷發掘和引進高質量的作品,為劇院的長期持久良性發展助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大學生們提高觀演效果,好的文化藝術作品能夠啟迪我們的人生,選擇高質量的演出,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價格的低廉,有利于大學生們在觀演的時候有所得。此外,依然有近半數的學生認為演出票價是否在接受范圍之內是他們需要考慮的問題,可見,票價依然學生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建議與對策

(一)學校應積極采取措施,促進學生文化藝術消費

一方面,建議學校通過各種途徑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藝術消費觀念,通過課堂教育、網絡教育、名師講座等形式積極引導學生重視文化藝術素養的培養,幫助學生建立合理合適的文化消費模式。另一方面,學??膳c各大劇院建立合作關系,建設觀演信息優先、購票優惠、團體購票、演出進校園、建立實踐基地、等多種渠道促進學生的文化消費,通過合作關系,校方應盡力為學生觀看演出提供更多機會和票價優惠,以鼓勵更多學生走出校園,觀看演出,提升文化藝術素養。

(二)學生應增強文化藝術消費意識 ,形成正確的文化消費觀

為解決文化藝術消費意識淡薄,學校應加大促進文化消費的宣傳力度,促使學生對文化藝術消費有更明確的認知。與此同時,作為學生自身,也應有意識地增強文化藝術消費意識,樹立正確的文化藝術消費觀,在此基礎上,提升自我的思想境界,培養良好的藝術素養,完善自我人格。與此同時,學生也應明確藝術素養的提升對于自身實踐能力及思維能力的作用、對于人生價值的實現具有的重要意義,是人生必不可缺的一項課程。

(三)劇院應調整相關經營模式,為學生文化消費提供便利

劇院方面應針對學生這一特殊消費群體,面向學生,制定更合理的演出營銷模式。一方面,在部分適宜學生消費、利于藝術普及的演出售票中,為學生提供優惠票價,同時不降低學生觀演質量;另一方面,劇院也應積極與高校達成合作關系,將售票模式豐富化,通過團體優惠售票等方式,既能保證劇院演出上座率,也能為學生群體提供更便捷的渠道觀看高品質的演出,更重要的是,能夠培育高校學生進行文化藝術消費的良好習慣和提升學生整體的文化藝術涵養,促進社會文化大繁榮。

參考文獻

[1] 劉燕.淺析藝術素養對高校學生成長成才的意義[J].高校講壇,2011(12):204.

篇4

摘 要:近年來,隨著旅游活動全球化的發展,跨文化旅游者的消費模式成為旅游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通過國內外實證研究的文獻檢索,對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在旅游決策與信息搜集、旅游動機與偏好、客主交往、服務質量評估等方面的消費行為與特征進行述評,最后概括我國學術界的相關研究,并對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關鍵詞:跨文化;旅游;消費行為

自20世紀70年代起,西方旅游學界開始對不同國家游客的旅游活動進行研究。近年來,隨著旅游活動全球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重視文化差異對旅游者消費行為的影響。澳大利亞學者Yvette Reisinger和Lindsay W. Turner指出,學術界不能僅從社會人口特征、地理學、心理學、營銷學等角度研究國際旅游市場問題,必須重視跨文化差異對旅游市場開發的影響,才能對國際游客的決策與消費過程進行準確推斷[1]。

跨文化旅游研究不僅包括跨國研究,而且包括對來自同一國家、不同亞文化群體的游客的研究[2]。只是至今為止,旅游學界的跨文化研究還是主要針對跨國旅游進行的。學術界的研究結果表明,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會表現出不同的消費行為與特征,客源國與東道國在價值觀、行為規范、感知、社會交往等方面的文化差異都會對旅游者的消費行為與偏好產生影響。旅游從業人員根據文化差異制定不同的營銷戰略,有助于進行準確的旅游市場定位與細分,有助于設計多元化的服務體系以滿足各類旅游者的需求。

本文通過國內外實證研究文獻檢索,從旅游決策與信息搜集行為、旅游動機與偏好、客主交往、感知的服務質量和滿意度等方面對跨文化旅游者的消費行為和特征進行述評。

一、旅游研究中關于文化維度的界定與計量

文化是個多維概念,學術界對“文化”的定義有上百種之多。本文參照Yvette Reisinger和Lindsay W. Turner的觀點,認為文化是社會成員共同擁有的規范、傳統、道德、習俗、行為模式等方面的綜合反映[1]。根據荷蘭著名學者Geert Hofstede的研究成果,民族文化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以下5個維度:權力距離、不確定性回避、個人-集體主義、男性-女性主義、長期-短期導向[3]。學術界通常認為,東西方社會之間的文化差異是最顯著的與西方社會相比較,東方社會在“不確定性回避”和“權力距離”維度上得分較高,在決策過程中更重視“集體主義”和“長期導向”,但在“男性主義-女性主義”這個維度上是不確定的。。

旅游學界的研究成果也支持Geert Hofstede在東西方文化差異方面的看法。例如,Yvette Reisinger和Lindsay W. Turner對入境游客與澳大利亞本土居民的文化差異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4]。他們發現,澳大利亞本土居民與中國游客(包括中國大陸、港臺和新加坡華裔等)在以下6個文化特征方面存在差異:自我實現性、禮儀、人際交往、對旅游活動的理解、情感表達、社會義務與責任。通常而言,追求不同的文化體驗是吸引旅游者進行跨國旅游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如果旅游者對東道國的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或兩者之間存在巨大的文化沖突,就很可能使跨國旅游者(或東道國居民)在旅游活動中產生誤解和抱怨。在現有的文獻中,有些學者根據霍夫斯泰德的劃分方法,研究某一文化維度對旅游者消費行為與特征的影響[5,6],更多學者以國籍(或出生地)為分類變量,對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的消費行為進行比較研究。

二、跨文化旅游者的旅行決策與信息搜集行為

旅游學界對文化距離、風險回避性對游客出游決策行為的影響進行了一些研究。文化距離(Culture Distance)反映的是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旅游學界對文化距離影響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1) 文化背景相似(文化距離小)的旅游者更可能表現出相似的決策與消費特征。例如,與亞洲游客相比較,歐盟各國游客的旅游行為表現出很多相似的特點[7]。(2) 客源國與東道國之間的文化距離會影響游客的決策行為。例如,美國學者John C. Crotts對第一次出境旅游的302名美國本土居民進行調查發現,客源國與東道國之間的文化距離越大,旅游者就越可能降低旅游行為中的風險;如果這種文化距離越小,旅游者就更傾向于自由、獨立的旅游方式,更長的旅途[8]。

與Geert Hofstede界定的其他4個文化維度相比較,“風險回避性”是預測跨文化行為的最重要的因素[8]。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不同風險回避型的游客通常會在旅行計劃時間、旅游方式、行程安排和旅游信息搜集方式上有不同的特點(見表1)。例如美國學者Bruce R. Money和John C. Crotts于2003年對赴美觀光旅游的日本和德國游客進行比較研究發現,日本游客(根據Geert Hofstede的劃分屬于高風險回避型)更傾向于與更多的成員一起參加已付費的旅行,會計劃更短的旅途,游玩更少的地點[5]。美國學Stephen W. Litvin等對來自58個國家的526名赴美觀光旅游的游客進行調查,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6]。

在旅行決策行為中,信息搜集是旅游決策過程中的首要環節。歐美學者對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所偏好的信息收集途徑專門進行了一些比較研究。例如,1997年,美國國家旅游局在國際航班上對返程的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游客進行了大規模的抽樣調查[9]。1997年,英國學者Silvia Sussmann和Catherine A. Rashcovsky對在加拿大同一社區居住的英裔和法裔居民進行調查[2]。2000年,美國學者Dogan Gursoy和Joseph S. Chen調查了德、法、英三國旅游者的不同信息搜集方式[10]。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跨國旅游者通常使用不同的渠道(例如,親友、宣傳冊、旅行社、過去的經驗、報刊雜志、書籍、旅游局和電視廣播等)進行旅游決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正在成為一些發達國家居民偏愛的信息搜集渠道之一。但學術界對各國旅游者偏愛的信息搜集方式并沒有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有些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高風險回避型游客更可能借助親友、旅游局等非市場化渠道獲取信息,低風險回避型游客更可能采取市場化渠道獲取信息[6,9]。他們的這一觀點還需要進一步的實證檢驗。

三、跨文化旅游者的旅游動機與偏好

旅游學界對歐美國家游客的旅游動機進行了較多比較研究,但對亞洲游客(日本游客除外)旅游動機的研究還相對較少[11]。

美國學者Sue Yuan和Cary McDonald設計了29個旅行動機的題目,于1990年對來自英、法、日、德4個國家的游客進行調查。他們發現,逃避現實、追求新奇、聲望吸引、愛好/放松、親情關系這5個因素對這四國游客的推動作用各有不同[12]。

2001年,土耳其學者Metin Kozak的調查表明,赴土耳其和摩洛哥旅游的英國游客和德國游客的旅游動機也有所差異。英國游客更傾向于尋找樂趣,德國游客更希望通過旅游得到身心的放松[13]。

韓國學者對赴韓的國際游客的旅游動機和偏好進行了一系列研究[11,14]。Chulwon Kim和Seokho Lee發現,“旅游地吸引力”和“家庭團聚”這2個因素對日本游客有更強的刺激效果,而“追求新奇”是吸引英美游客的主要原因。他們認為,這可以用東方社會與西方社會在“集體-個人主義”文化導向的區別來解釋[14]。Seong-Seop Kim等人發現,美國和澳大利亞游客主要為了體驗差異性的文化而到韓國旅游,他們偏好能體現歷史文化特色的旅游資源;而中國大陸和香港游客除了以上原因,還會由于逃避現實生活、享受不同的旅游資源、顯示身份地位等原因而選擇跨國旅游,而且他們和日本游客都更偏好休閑購物等旅游資源[11](見表2)。

此外,旅游者的文化背景還會影響他們對服務和產品消費的偏好。美國旅游局的報告指出,英國游客赴美旅行時最偏愛的活動是購物和照像,法國游客最喜歡享用當地的美食和聚餐[11]。而日本游客則是公認的對購物活動具有濃厚興趣的群體[15]。

綜上所述,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通常具有不同的旅行動機與偏好。西方游客可能更希望體驗與自己所處文化背景不同的環境與活動[16],追求更多的刺激經歷;而東方游客更可能由于家庭團聚、逃避現實等原因而出外旅游,對休閑娛樂活動也表現出更多的興趣。

四、跨文化旅游者與東道國居民的交往

跨國游客與東道主居民之間的交往是雙向的,他們在種族、文化、社會風貌等方面的差異既會對旅游者的態度和行為產生影響,也會對當地社區產生影響。根據交往假設理論(Contact Hypothesis),對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來說,人們之間的交往活動既可能產生積極的結果,也可能導致消極的結果。這種結果既受個人因素的影響,也受社會因素的影響,其中文化背景是社會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兩國的文化差異是細微的、互補的,跨文化旅游者與東道主之間就更可能產生積極的交往活動;如果文化差異是巨大的、互不相容的,就會使跨文化旅游者與東道主之間的交往產生困難,甚至出現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現象。也就是說,出現旅游者或東道主無法承受、不能理解的刺激,使他們喪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甚至辨認食物的能力[17]。

旅游學界對跨文化旅游者與東道國居民的交往行為進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美國學者Abraham Pizam等人通過調查,分析英、韓、以色列、荷蘭等國的導游對國際游客行為的評價[18,19]。他們發現,接待國際游客的導游認為,在日、法、意、美游客的20種行為中,90%的行為特征都有差異,其中日本游客的行為最為獨特。英國學者Maree Thyne等于2006年對新西蘭的1033名居民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對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的接受程度。他們發現,本地居民對文化差異較大的游客的接受能力較弱[20]。萊斯格和特納發現,中國游客與澳大利亞本土居民偏愛的交往方式不同,中國游客更喜歡被邀請到家中,與當地居民建立更緊密的關系[1]。通常而言,亞洲游客與當地居民的接觸較少,多數是與旅游服務提供者進行面對面的交往。如果旅游者感到東道主對他們比較關照,就會促進他們的重復游覽行為,這一點亞洲游客表現更為明顯[4]。

我國學者梁旺兵于2005年在上海對936名旅華外國游客進行了較深入的調查。他的研究結果也表明,不同文化背景游客與目的地居民的交流愿望和行為存在顯著的差異。東南亞游客由于文化相近、語言相通,與我國旅游地居民交往最多,歐美游客性格外向,交往欲望強,與當地居民也有較多接觸,而日韓游客由于語言、文化等因素的影響,特別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與我國旅游地居民的交往較少[16]。

五、跨文化旅游者感知的服務質量與滿意度

文化差異會影響跨國游客的旅游體驗。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對旅游服務的期望、判斷標準都不盡相同,即使他們面對相同的旅游活動與服務,他們感知的服務質量與滿意度也可能有較大的差異。例如,Yvette Reisinger和Lindsay W. Turner構建了跨文化旅游者的旅游滿意感模型,對澳大利亞居民和亞洲游客(印尼、日、韓、中、泰五國)進行比較研究發現,文化價值觀、社會行為規范與社會交往這3個變量對旅游者的滿意度有顯著的影響[4]。

相對于旅游活動的服務質量評估,學術界對跨文化旅游者在住宿業的服務質量評估進行了較多比較研究。1998年,澳大利亞學者Robert W. Armstrong和美國學者Connie Mok在香港酒店對不同國家旅游者感知的服務質量進行調查。他們發現,來自英、美、日、澳、中國臺灣的游客對酒店服務質量的評估有顯著的差異,日本游客在“物質性”和“移情”這兩個維度上的評分顯著低于西方游客。而且與英美國家相比,亞洲游客對服務質量的期望較低[21]。2000年,香港學者Tat Y. Choi和Raymond Chu也在香港酒店進行了類似的調查。他們發現,價值因素是影響亞洲旅游者滿意度的重要因素,而客房質量是影響西方旅游者滿意度的重要因素。他們認為,旅游者知覺上的差異可以通過文化因素來解釋[22]。

還有些學者從Geert Hofstede所劃分的民族文化維度出發,研究跨文化旅游者對旅游服務質量的評估。2000年,John C. Crotts和Ron Erdmann對從美國返程的國際游客進行抽樣調查,選取日本(代表高級別男權社會)、英國和德國(代表中等級男權社會)、巴西和臺灣(代表低級別男權社會)的游客作為3類比較對象(注:在Geert Hofstede對53個國家的文化特征的調查中,在“男性主義”這個維度上,日本排名第一,英國和德國分別排名第9和第10,巴西和臺灣分別排名27和33。)。他們發現,民族文化對游客對航班和機場的忠誠感有顯著的影響,日本游客在服務質量、忠誠感方面的評分顯著低于巴西/臺灣游客。他們認為,與女性主義社會相比較,男性主義社會有更高的成就欲望、競爭意識和物質追求,更少關注他人的感受[23]。這可能是男性主義社會成員對服務質量的評估更苛刻、評分較低的主要原因。

六、我國跨文化旅游研究現狀與展望

1. 我國跨文化旅游研究現狀

與英美、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政府在入境游客消費特征方面的統計數據還不夠完備,我國旅游學界對跨文化旅游者消費行為的實證研究也比較少見。目前國內有些學者利用統計年鑒對跨國旅游者的人口統計特點、消費結構、旅游線路選擇等進行探討[24,25],還有些學者對跨文化傳播等理論進行闡述[26]。只有以馬耀峰教授為首的研究團隊于2004年在全國六大城市對入境游客進行較大規模的調查,對旅華外國游客消費偏好和行為進行實證研究,發表了一系列文章[16,27-29]。他們在跨文化旅游者消費行為方面的主要研究結果包括:文化差異是吸引國外游客赴華旅游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國外旅游者表現出不同旅游行為的主要原因,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在旅游決策、旅游資源偏好及客主互動方面會表現出不同的特點。這個結論與國際旅游學界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

2. 今后研究展望

筆者認為,旅游學界今后應在以下方面加強跨文化旅游者消費行為的研究:

(1) 旅游學界主要研究了“風險回避性”這個文化因素對旅游者行為的影響,今后還應研究“權力距離”、“個人-集體主義”、“男性-女性主義”、“長期-短期導向”等文化維度對旅游者消費態度和消費行為的影響。

(2) 在現有的文獻中,多數研究者主要在西方旅游市場對入境游客的消費行為與偏好進行調查,而對中國游客出境旅游消費行為的實證研究還比較少見。筆者認為,國內外旅游學界今后應加強對中國游客與歐美、日韓、東南亞等文化背景游客消費行為的比較研究。此外,我國旅游學界還應對入境游客的消費行為與偏好進行更深入的市場細分與實證研究。

(3) 在現有的研究中,旅游學界主要根據旅游者的國籍區分不同的文化背景。對這種方法,還存在爭議,因為國籍并不是產生文化差異的唯一原因。例如,有些學者認為,“居住地”或“出生地”能更好地代表旅游者的文化背景[30]。今后,學術界不僅應研究如何更準確地區分旅游者的文化背景,還應研究多維文化、亞文化對旅游者消費行為的影響。

(4) 現有的研究主要是探索性的,探討不同國家旅游者消費行為與特征的相似性和差異性。今后旅游學界還應構建跨文化旅游者消費決策、旅游服務滿意度和旅游目的地忠誠感等因果關系模型,在這些模型中更深入地探討價值觀、行為規范、習慣風俗等文化因素對旅游者行為的調節作用。

參考文獻:

[1] Reisinger Y,Lindsay T.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mandarin-speaking tourists and australian hosts and their impact on cross-cultural tourist-host interac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8(2):175-187.

[2] Sussmann S,Catherine A R.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french canadians’ vacation travel patter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1997(2):191-208.

[3] Hofstede G.Cultural Consequences[M].2nd ed. Thousand Oaks,CA:Sage,2001.

[4] Reisinger Y,Lindsay T.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asian tourist markets and australian hosts:Part 2[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2(4):374-384.

[5] Money R B,John C C.The effect of uncertainty avoidance on information search,planning,and purchases of international travel vacations[J].Tourism Management,2003(1):191-202.

[6] Litvin S W,John C C,Frank L H.Cross-cultural tourist behavior: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involving hofstede’s uncertainty avoidance dimens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4(1):29-37.

[7] Laing J H,Geoffrey I C.Extraordinary journeys:an exploratory cross-cultural study of tourists on the frontier[J].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2005(3):209-223.

[8] Crotts J C.The effect of cultural distance on overseas travel behavior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4(1):83-88.

[9] Chen J S.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ravel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mong tourists from three pacific-rim countries[J].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Research,2000(2):239-251.

[10] Gursoy D,Joseph S petitive analysis of cross cultural information search behavior[J].Tourism Management,2000(6):583-590.

[11] Kim Seong-Seop,Bruce P.Marketing implications arising fro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pleasure tourist motivations and other travel-related characteristics of visitors to korea[J].Tourism Management,2005(3):347-357.

[12] Yuan S,Cary M.Motivational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pleasure tim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0(1):42-44.

[13] Kozak parative analysis of tourist motivations by nationality and destinations[J].Tourism Management,2001(3):221-232.

[14] Kim C,Seokho L.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ourist motivation between anglo-american and japanese tourists[J].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 Marketing,2000(1/2):153-170.

[15] Rosenbaum M S,Daniel L S.Who buys that? Who does what? Analysis of cross-cultural consumption behaviors among tourists in hawaii[J].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2005(3):235-247.

[16] 梁旺兵.上海市外國游客跨文化旅游行為實證研究[J].社會科學家,2005(6):118-121.

[17] Reisinger Y,Lindsay T.Cross-cultural Behavior in Tourism:Concepts and Analysis[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18] Pizam A,Silvia S.Does nationality affect tourist behavior?[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4):901-917.

[19] Pizam A,Jeong G H.Cross-cultural tourist behavior:perceptions of korean tour-guides[J].Tourism Management,1996(4):277-286.

[20] Thyne M,Rob L,Sarah T.The use of conjoint analysis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the cross-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hosts and guests[J].Tourism Management,2006(2):201-213.

[21] Armstrong R W,Connie M.Expectations for hotel service quality:do they differ from culture to culture?[J].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1998(4):381-391.

[22] Choi T Y,Chu R.Determinants of hotel guests’ satisfaction and repeat patronage in the Hong Kong hotel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1(3):277-297.

[23] Crotts J C,Ron E.Does national culture influence consumer’s evaluation of travel services? a test of hofstede’s model of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J].Managing Service Quality,2000(6):410-419.

[24] 賴文鳳.臺灣旅游客源市場的結構與開發淺談[J].經濟前沿,2003(5):25-27.

[25] 王仕蓮.云南省海外旅游客源市場結構及開發戰略[J].經濟地理,2000(5):98-102.

[26] 趙飛羽,明慶忠,王波.游客對旅游地的跨文化傳播之初探[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3(2):50-53.

[27] 白凱,馬耀峰,周忠學.入境游客消費決策行為影響研究――以北京市為例[J].北京社會科學,2005(3):66-71.

[28] 馬耀峰,梁旺兵,蘇紅霞,楊瑾.旅華外國游客消費偏好的實證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6):96-99.

[29] 馬耀峰,胡曉虹.旅滬外國游客旅游選擇行為研究[J].旅游科學,2005(1):52-57.

[30] Crotts J C,Stephen W L.Cross-cultural research:are researchers better served by knowing respondents’ country of birth,residence,or citizenship?[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3(2):186-190.

A Review of Cross-cultural Tourists’ Consumer Behaviors

WU Xiaoyi,LIN Derong

(School of Management,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

篇5

[關鍵詞] 大學生 文化消費 分析

為了調查高職院校大學生文化消費狀況,我們在湖北省10所高職院校共發出問卷680份,收回有效問卷590份,有效回收率為86.7%。調查數據的錄入和整理使用Excel軟件,數據分析使用SPSS軟件13版。

一、當前大學生文化消費的內容

1.大眾文化消費品需求的比重日益增加。大眾文化以其娛樂、新異、易接受、淺顯和情感釋放的功能普遍受到了大學生的青睞。在“您喜愛讀的書籍”的調查中,消遣類書籍在大學生中普遍受到歡迎,被選率為63.4%,而學術類書籍的被選率僅為8.1%。

2.文化消費的需求心理越來越不成熟。具體表現為對“卡通文化”念念不忘;對“青春偶像文化”獨有鐘情;三是對魚龍混雜的大眾文化缺乏判別能力,往往是不假思索的吸收。這類學生占69.3%。

3.文化消費注重實用的趨勢。雖然大學生文化選擇的具體文化消費品各異,但“注重實用”是一個共同趨勢。86.4%的學生們期望文化消費能給自己將來就業帶來立竿見影的作用。因此,各種實用技術型文化消費品受到他們的青睞。

二、大學生文化消費方式的特點

1.多樣性。受家庭經濟狀況、社會環境、個性心理等因素的影響,大學生文化消費方式呈多樣化,從不同角度可分為理智型、隨意型;經濟實用型、追求享受型等。

2.功利性。具體表現在對專業和實用技術方面的文化消費品表現出較大的興趣,即使要自己付費也十分主動,而對付費較少或無須付費的主導文化消費品等,反應比較淡漠。

3.短期性。具體表現為一是追求一時的感官刺激,對休閑文化表現出較大興趣;二是把個人發展簡單地理解為擁有當前社會比較實用的專業技術,而沒有把它和正確價值觀的確立、生存能力的提高、身心的健康等有機結合起來。

三、大學生文化消費結構發展趨勢

1.生存、享受、發展文化消費的發展趨勢。生存文化消費品是大學生最具吸引力的部分。原因主要有是希望滿足就業需要,這樣使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變得世俗、功利、單調。享受文化消費品在大學生文化消費中擺在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并且消費的數量、形式、時間、貨幣支出都有增加的趨勢。但休閑、娛樂層次較多,陶冶、啟迪層次較少,比較注重感官刺激,忽視高級情感的培養。發展文化消費品沒有引起大學生的足夠重視。在他們文化消費的經濟壓力和畢業后的就業壓力沒得到緩解之前,這一傾向不可能有多大改變。

2.文化消費欲望急劇膨脹。(1)學習輔助用品支出的增加。當今的學習越來越依托現代科學技術產品。比如收音機、單放機、磁帶、計算機等。(2)實用技術文化消費支出的增加。學生不得不關注將來的就業,并憑著自己從市場上獲得的就業信息來判斷和選擇自己文化消費品,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努力塑造市場需要的人才素質,以擴大自己將來就業的選擇空間。(3)情感文化消費支出的增加。目前市場上流行的各種大眾文化商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根據消費者的情感需要的變動和流行趨勢而批量生產出來的,易激起消費者的情感共鳴。因此,情感文化消費成為了學生文化消費實際支出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3.文化消費內容豐富,質量不高。從大學生文化消費活動的現實情況來看,他們需求強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但從前面所述大學生文化消費的特點可看出,他們的消費質量不高,主要表現在只追求一時消費的滿足,忽視終極發展即綜合素質的提高。這些消費雖然可以給大學生帶來一時的方便、舒適,但它是一種“快餐文化”,不能給人帶來終極關懷。

4.網絡消費發展較快?,F在上網已成為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據調查,已有27.8%的學生擁有個人電腦,經常上網的人數已達到70.8%,許多同學在網上的消費每月已達100多元。但大學生的網絡消費仍然處于低水平階段:一是學生對上網聊天、瀏覽娛樂新聞、電子郵箱、免費下載、游戲、電影的使用最高,學生網絡消費主要是滿足學習、交友、娛樂生活的需要;二是大學生網絡信息消費意識不強。學生真正將網絡用于學習,查找學習資料的并不多。據調查,將查找學習資料列入上網目的前三位之內的學生,只占上網學生總數的15.8%,查找學習資料的上網時間只占學生上網時間的7.6%。

四、加強引導,培養大學生文化消費的良好習慣

當前的大學生文化消費有積極向上的一面,同時也存在令人擔憂的消極現象,應對大學生文化消費加以正確的引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文化消費習慣。

篇6

[關鍵詞]文化產業;現狀與問題;經濟發展;認識;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094

[中圖分類號]F719;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6)14-0-01

我國已經進入了中高速發展的新常態,文化產業等服務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逐漸增大,因此,對整個文化產業的布局一定要站在戰略角度考慮。文化產業的概念是非常寬泛的,并且文化產業并不是一種獨立的存在,它與其他細分產業緊密聯系,所以聯動效應是高效產業化運作的最理想的狀態。當前,我國正在處于轉型發展的特殊歷史時期,特別是達到中等收入水平后,人們對文化娛樂的需求逐漸提升,如何平衡文化產業發展和經濟發展是當下最值得思考的課題之一。

1 文化產業的內涵

文化產業的概念起源于20世紀初,其主要特征是為大眾生產和提供精神產品,文化產業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為主要目標,這是文化產業的廣義定義。相應的,狹義的文化產業具體指的是某種藝術創作的行為,比如:音樂創作、舞蹈等。

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應該與我國國情相匹配。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有著幾千年的燦爛文明,面對科學技術變革對社會生活產生的深遠影響,傳統文化的傳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由于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全世界不同文化思維對青少年的思想造成了沖擊。如何引導青少年網民辨偽存真,自覺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蝕,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產業的現實性背景。

2 文化產業發展的困境和現狀

2.1 文化產業發展政績化

我國文化產業起步比較晚,文化基礎產業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現實需求。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把文化產業政績化的現象越來越多地被披露出來,一些文化項目沒有在群眾中引起足夠共鳴,文化產業的根據依然不夠完善,缺乏對于文化產業的持續性支撐。

2.2 文化產業企業規模小,缺乏資源

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的扶持,同時,現階段,在文化領域,由于體制原因,還沒有完全形成市場化的競爭和淘汰機制。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文化企業中有90%都是中小企業,他們各自為戰,市場化非常低,并沒有形成文化產業領導者這類型的企業。可以說,文化產業的發展氛圍雖然已經形成,市場行為和政府引導都還處在一個低水平階段,并不利于文化產業的發展。

2.3 互聯網環境自律性不夠

互聯網的發展催生出互聯網文化,這種文化形式和傳統文化具有較大差異,且這種互聯網文化對大眾的影響非常明顯。不少企業將文化推廣也放在了互聯網上,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產業文化與互聯網高度融合為文化的快速傳播提供了強有力的媒介資源,但互聯網發展至今,其自律性依然非常弱,相關平臺對文化的引導具有滯后性,文化產業在互聯網的發展上有一定難度。

3 文化產業消費趨勢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3.1 文化產業的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

文化產業是服務業的一個重要分支,我國現在正在大力發展服務業,拉動內需,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力。所以,要給文化產業提供一個良好的保障環境,改變原有的政績觀,拒絕面子工程,為文化產業規劃出一個長遠發展的規劃綱要。同時,建立健全文化產業相關的法律法規,尊重市場規律,合理引導文化產業的發展和相關文化產品的開發和推廣。另外,扶持中小文化企業的發展,加強文化傳創意產業的集群發展與規模效應。

3.2 文化產業消費趨勢的本土化思考

文化產業的本土化思考并不是一個學術概念,而是一個落實的行為。文化產業本身是非常豐富的,把文化與大眾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國地域遼闊,一方一俗,要克服文化產品水土不服的尷尬情況,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項目規劃,明確消費人群、教育層次、年齡、產品周期等,對消費市場進行充分調研,才能真正做到文化產業本土化。

3.3 創意人才的培養是關鍵

年輕一代,具有豐富的創新思維和活力,他們應該是文化傳播最直接的推動者。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文化并不是單指傳統文化,而是一切精神層面的需求。這些都能夠產業化、產品化,在滿足不同群體的精神需求時,也為國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不一樣的增長動力,所以創意人才的培養非常重要。

4 結 語

文化產業的內涵非常豐富,它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產業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引導,人才培養和互聯網思維是發展文化產業必須具備的,堅持創新,文化產業就能不斷向前邁進。

主要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 人情文化;消費種類;消費意愿;影響

[中圖分類號] F713.5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7)03-0035-02

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重人情、講禮節,可謂是好傳統。適當的人情消費無可厚非。然而,隨著不良風氣的彌漫,講關系、講面子的人情消費愈來愈嚴重,一些人為了充闊氣或是獲得利益而顛倒了人情消費的本質,甚至讓人背上沉重經濟負擔。“婚喪嫁娶”、“小孩滿月”、“金榜題名”這些存在在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人情消費,都是對中國人情社會的充分展現。根據資料顯示,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人情消費已經占到家庭收入的38%,人情文化對我國居民消費意愿的影日趨明顯。

一、人情文化的概念與內涵

作為社會意識形態出現的人情文化是社會和社會關系的產物,是為了維持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系的一種生存關系而產生的一種社會現象。消費行為中的整體化文化理念,分別表現為消費者在購物結構和購物行為等方面的價值理念,是消費者在長此以往的購物行為中所形成的一種逐漸固化的理念,是影響消費者購物行為和購物喜好的一種意識標準,換言之可以稱它為消費主義或消費主義文化。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然而從小接受的育和普世價值觀,國人在購物行為中也產生了不少禮數共性,比如“禮尚往來”、“人情往來”等。通過觀察,“人情消費”在國人的購物生活中占比不小,是我國消費者在消費中表現出的突出現象。人情文化可以合理解釋國人諸多行為表現方式,更是越來越多的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消費意愿。

人情消費是基于居民自覺情愿的基礎上因其人際關系而并非個人所需的非間接給予其他人的支出,民間多用隨禮或是隨份子來形容?,F代社會生活里,人情往來活動越來越多,人情消費可以保持和推動人和人之間的良好社會關系。從維系感情、人情往來的方面來看,人情是居民從情感作為出發點、社會關系作為渠道維系關系平衡的一種行為。人情是一種相對來說脆弱的情感,它存在于人和人之間的基于彼此互利和有償交換的,也可以說和利益有著密切的聯系。從另外的方面可看出,人情并非感性產物,而是綜合了利益、資源、關系等多重方面的理性計算,在遵循基礎倫理道德的前提下,通過交換禮品實現人情交際的創建和維護。在我們國家,人情是人與人之間人際關系的“粘合劑”,具有很大的彈性變化,人情交往對象包括親戚、好友、同學、同事等等,甚至還存在于不相干的而有利可圖的社會對象中。在人際交往中,人情被奉為一種社會潛性規則,也是一項資源互換互利的有效途徑。

二、人情文化對消費者的影響

(一)消費意愿的表現方式

消費意愿在某種程度上很大的影響著居民能否實施購買動機以及購買形式。消費意愿體現了購買者個體購買某特定商品的自發性計劃的強烈程度,它被看做是購買者能否產生購買動機的主要衡量指標而非間接影響消費行為。消費意愿可被分為四個維度:消費總量、消費種類、消費時間和消費檔次。消費總量意愿代表著購買者總消費支出意愿,是花費的所有支出的月均總和。消費種類意愿體現在購買者愿意為某類商品所付出的金額數量。消費時間意愿指的是購買者希望盡早的得到某種商品的強烈度。而消費檔次意愿是購買者對購買的商品的檔次(低、中、高)的渴望程度。

(二)消費意愿受到人情文化的影響程度

我國地域遼闊,每個地域的文化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作為在獨立生活環境中成長的購買者受其生長環境中的習性和文化影響,必然會產生不同的價值觀、行為方式、購買心態、購買行為。在偏遠鄉村,“紅白喜事”是反映當地人情消費方式的渠道之一。研究表明,村民在紅白喜事的隨禮時,有他們既定要遵守的“鄉土人情”,衡量其在村里的地位和勢力,權衡與自己的關系親疏程度,也結合之前的人情往來具體情況來給出禮金。經濟形勢的發展、生活層次的提升、生活方式的多樣化,人情的表現方式也更加豐富。不單是類別增加,人情交際的金額數目也在不斷增加。人情交際的范圍也不局限于往常,過去更多的是以血緣、姻緣關系為主要范圍,現如今人情交際還向地緣、業緣呈發展態勢。在都市中,人情消費比在鄉村的同比要更多。無論是參加婚禮、祝賀孩子周歲還是恭喜考入了好學校、搬進了新家等等都會根據自身情況給對方準備一份禮金,禮金數額相對于農村自然會是高很多。在正常的人際交往過程中,人們奉行禮尚往來,也就是說并不是單方面的付出,還要求有相對應的回報。那么,我們先收到別人給的人情禮物或是禮金,等到相應合適的時候,再給別人等量對的甚至更多的回禮。如此償還人情的行為在很大一方面會刺激消費的增長,人情消費已日益成為居民的一項重要支出,而且支出的份額呈增多趨勢,支出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泛?;谙M者個體之間會存在差異,每個人在維系和發展自己的人際關系時會權衡自身的實際收入情況和對人際關系的理解程度。筆者將著重分析研究人情文化對居民消費意愿的影響。針對消費意愿,可剖析為以下四個維度:消費總量、消費種類、消費時間和消費檔次。其中消費檔次劃分成低、中、高三檔。在我們的研究分析里,消費種類遵照我國統計局規定的消費支出種類為依據,將消費種類歸納為13項:食物、衣服、住宅、保養/保健、通訊、娛樂、醫護、其他種類商品與服務、教育培訓、旅游、人情支出、數碼產品(手機、電腦、相機等)、家用電器(電視機、空調、冰箱、洗衣機等)。我們假設其最初都會產生正相關影響,即人情文化對(a)食物、(b)衣服、(c)住宅、(d)保養/保健、(e)通訊、(f)娛樂、(g)醫護、(h)其他消費、(i)教育培訓、(j)旅游、(k)人情支出、(l)數碼產品、(m)家用電器等方面的消費支出意愿具有明顯的正相關影響。

(三)消費意愿的測量

我們把平均月入額設置為控制變量,從表1可以看出,人情文化對于消費總量(實際)、消費總量(計劃)都有顯著的正相關影響,因此人情文化對于消費時間并沒有明顯的關系影響,人情文化對于購買者購買高檔物品有明顯的關系影響,然而對消費者消費中檔商品和低檔商品沒有明顯的關系,因此假設只在部分程度上合理成立。把平均月收入設置為控制數量,從表2中我們可以看到:食物、衣服、住宅、保養保健、通訊、娛樂、醫護、其他消費、旅游、人情支出、數碼產品、家用電器等各自調整后的判定系數分別為0.154、0.155、0.150、0.141、0.177、0.154、0.017、0.197、0.180、0.178、0.094、0.060。D-W值都大于1.6而小于2,即都在2左右。這說明,這些回歸模型的隨機誤差數值沒有嚴重的序列自相關現象。VIF值都小于1.1,其說明以下模型中各自的自變量彼此沒有突出的共線性問題。由此說明,以下回歸模型的假設可行,能夠成為接下來解析模型中獨立變量系數的統計參考值。需要重點說明的是,人情文化對教育培訓的回歸模型中,變化后的判定系數是0.004,所以,人情文化對教育培訓的解釋能力可以忽略。所以,假設不支持。通過表2中的數據能夠看出,在0.01的明顯標準上,人情文化對于假設4中的(b)衣服、(c)住宅、(d)保養/保健、(e)通訊、(f)娛樂、(k)人情支出等的影響通過了明顯性檢驗,得出假設項成立;不過,人情文化對于假設中的(a)食物、(g)醫護、(h)其他購買、(j)旅游、(l)數碼產品、(m)家用電器等的影響卻沒法通過明顯性檢驗。

三、居民消費意愿受人情文化的影響綜述

其一,消費總量受人情文化的影響變化。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逐日增高,人們的觀念也與時俱進的發生了很多改變。人情消費被貼上了越來越重的功利標簽,更多的時候人們更愿意通過物質贈送的方式來表達和衡量人際關系。因而,人情消費的范疇、種類也不同以往,過去的婚禮、祝壽、得子等送人情禮發展到如今搬家、高就、參軍、拜師、就業甚至是求醫、職場打點等更多方面,在官員和商人中人情消費則更甚。以上這些人情消費的范疇、種類等的增多直接導致了消費總量的增多。其二,消費檔次受人情文化的影響。高檔物品的消費受到人情消費的影響更甚。當然這和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友人之間重感情等因素也是息息相關。佳節假日和一些特殊日子被認定為溝通感情、維系人脈的好時機,中國人的理念中,小一輩的為了表達對長者的尊重和孝心,通常會挑選檔次高、質量好的禮物作為消費對象。更多體現在職場中職員對領導的禮品選擇,朋友之間關系親密的如此人情往來,自然就會選擇以質量更好甚至達到某種虛榮心,以精美的包裝的高檔次禮物為首選。然而人情文化對于中、低檔商品的消費影響不是很大,基于以上的分析,中、低檔的禮品不再作為人們人情交往的商品首選,所以沒有受到正相關的影響。其三,研究顯示,人情文化對居民消費時間的影響并不顯著。即可認為,在發生人情消費行為的時候,大家更多會依據送禮對象做出因人而異的挑選,最終決定更為合適的消費內容,而不是一味地貪圖潮流和時髦。最后,居民消費類別受人情文化的影響。從數據統計可以得出,人情文化對衣服、保養保健類的消費意愿有著相當明顯的關系。在國人的傳統思想觀念中,在很多人情交往的社交場合,穿著得體被認為是對他人的尊重、是禮儀的表現。為了出席特定的或是重要的社交場合,購買者會特意定制或購買服裝以及做保養保健等來表現場面上的禮節和風光。另外,人情支出、通訊、娛樂受人情文化對的關系也是顯而易見的,這源于我國居民好講究人情往來,不論是婚喪嫁娶、還是喬遷新居、孩子滿月、生日壽辰、金榜題名等,大家都會相互送禮來表達情感,這些都是人情支出的重要構成部分?,F代生活中,城市節奏不斷加快、工作生活的壓力不斷增加,聯絡感情、維系人情的方式已經不局限于必須見面,通訊技術的發展、網絡信息的發達讓電話、微信、短信的運用在生活中越來越多。在如今文化產業逐步興旺的情況下,社會風氣里尤其是年輕人當中更是奉行“娛樂至上”。同學聚會、朋友聚會不再是拘泥于吃飯喝酒聊天這些簡單往常的人際交往方式,也會通過在KTV唱歌、玩桌游等娛樂方式溝通感情、加深情感交流,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在信息通訊和娛樂方面的消費。

毋庸置疑,人情文化對于促進我國國民消費力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也在某種程度豐富了居民生活的多樣化和活力化。不過凡事必有兩面性,有積極向上的作用就必然有不利的消O的影響。凡事講究適量、適度,一旦過了合適的度,積極的人情消費就容易變成攀比消費和不正風氣的消費。也有不少死要面子、盲目攀比、窮擺闊氣的情況存在,變成了人情消費的負能量。很多家庭因此背上了沉重的人情債。有的因為不合理的人情消費造成家庭關系不和諧、傷感情,讓本該和睦愉快的事情變巧成拙。也有的因不當的人情消費,受賄行賄,最后落得牢獄之災。

只要積極健康的對待人情消費,其積極作用還是大于消極影響的。人際交往、人情消費,也應該堅持“綠色健康”的概念。遵守“低碳往來”,不講求盲目物質攀比,講求心意,既社會風氣蒸蒸日上、不浪費資源,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更近、卻又不失禮儀之風。這是“世風日上”,不攀比、不浮夸,社會能更多重視和關注精神的純潔、情感的細膩、心靈的感知,讓崇尚清新成為社會主流,讓人情文化成為居民消費、娛樂、教育、社交中給予自己和他人希望的人文文化。

[參 考 文 獻]

[1]袁丹潔.消費文化是消費的知識化和理論化形態[J].湖南師范大學教學科學學報,2000(1)

[2]鄧向陽.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消費文化建設[J].理論月刊,2012,9(12):356-359

篇8

[關鍵詞]惠山古鎮;消費偏好;因子分析法

[DOI]10.13939/ki.zgsc.2017.10.114

惠山古鎮是無錫市歷史文化遺產最為豐富、文化底蘊最為深厚的歷史文化街區。其不僅保留了較為完整的江南古鎮風貌,還以其豐富的文化風俗,包括祠堂文化、泥人文化、泉茶文化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城市歷史文化街區作為重要的文化遺產,對其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保護階段,但由于其同時具有商業性與開發性,所以對其游客消費偏好的調查研究是必要的,據此有針對性地進行保護性開發,有利于提高惠山古鎮的美譽度與知名度,提高旅游服務水平。

1 研究現狀

1.1 游客消費偏好研究分析

隨著西方第三產業中旅游業的逐漸興起,有關消費偏好的概念逐漸與旅游業結合,成為相關學者專家探究旅游業中游客消費行為的理論依據。國外學者相較國內學者,較早地對游客的消費偏好概念做了基于消費行為理論和社會學理論的寬泛界定。如學者杰弗里?克勞奇和喬丹?J.盧維耶(2000)在其論文著作中,對消費偏好大致定義為“包括游客或居民對旅游目的地、旅行行為模式、旅游產品、接待設施等偏好和選擇”[1],將其作為一種類似于游客對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產品的感知的概念進行處理。

相比于國外研究界,國內學者的研究雖然對人文理論知識研究較晚,起步不利,但在西方眾多理論研究成果基礎上,國內研究則更加注重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分析處理。如學者趙婷(2015)結合西寧市博物館旅游的實地情況,調查游客的出游方式、出游動機、媒介選擇與消費支出等情況,從而提供對當地博物館旅游產業產品策略、促銷策略和品牌建設策略的意見[2],成為國內學者在游客消費偏好領域內以實踐為導向,理論結合實際進行探究的范例。但從客觀出發,目前國內旅游偏好的研究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旅游偏好研究尚處于初級、中級階段,學者對于旅游偏好的研究仍停留在運用簡單的定量分析方法進行實證研究的層面。而這種研究層面所反映出的研究水平的不足,還需要時間來進行彌補。[3]

1.2 歷史文化街區研究分析

西方眾多國家在歷史文化街區的研究上更偏向于靠近法律層面的保護,在實際的建議上也多與歷史街區的維護有關,而有關歷史街區旅游業開發與消費方面的問題,并沒有隨著歷史街區被并入旅游業消費熱點而逐漸引起關注。近年來,基于我國深厚歷史文化背景,歷史文化街區的旅游開發成為我國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更多將歷史文化街區與消費觀念、消費偏好等主觀因素聯系起來進行研究,從而使更好地發展適應游客消費的旅游景區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如暨南大學楊艷榮教授(2015)通過構建數據模型,檢測歷史文化街區“真實性”感知和具有不同旅游動機的游客間存在的內在聯系[4],從而幫助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發展獲得游客廣泛認可?;谘芯颗d起時間較短,研究水平尚有不足等客觀因素,我國目前在歷史文化街區方面的研究,雖然呈現出多樣性、創新性的趨勢,但總體研究方法與視角尚顯單一,深度仍待提升。

2 數據來源及處理

2.1 稻堇叢

本次調查在無錫市惠山古鎮實地發放了205份問卷,剔除了無效問卷11份,共回收有效問卷194份,有效率為94.63%。

2.2 數據處理

問卷的第一部分是對樣本人口特征進行調查,其中男性占43.81%,女性占56.19%;年齡構成上以青、中年為主,18~30歲人數占比最大,達到70.62%;學歷構成上,大學本科居多,初中及以下、碩士及以上比例較低;職業構成上學生占比最大,比例為56.30%;在旅游方式上,有50%的選擇自助游、有31.96%選擇朋友聚會。月收入結構方面,處在 1000元以下、1001~3000元收入水平的人數居多,分別占比為37.63%、24.74%。以上數據說明來惠山古鎮旅游的人群主要是學生群體,其中以專、本科大學生群體為主,另外還有較多的收入中等及中等偏上、有一定學歷的就業或退休人群,以及以朋友聚會,聊天喝茶為目的的中年人群。

問卷的第二部分主要采取里克特五級量表對23個因素進行調查。在問卷調查之前還對部分游客進行了深度訪談,他們認為問卷能夠比較全面地反映影響自身在惠山古鎮進行消費的因素。

3 研究方法與結果分析

3.1 研究方法

因子分析是為提高研究效率,利用降維技術,抓住研究分析問題的主要矛盾,忽略無關緊要的部分信息,將眾多相關因素歸結為少數幾個綜合因子來反映全部變量的大部分信息,這幾個公共因子應盡可能彼此不相關,進而通過方差貢獻率判斷其重要程度。[5]本次數據分析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

3.2 指標選擇

本次指標的選擇結合惠山古鎮的實際特點,從“吃、住、行、游、購、娛”這六個方面展開,提出了包括景區級別、景區規模等23個具體因素,文章將對這些指標按X1、X2、X3……Xn的順序進行標記,以方便后面的分析。

3.3 因子分析

(1)適宜性檢驗。根據系統給出的分析結果,可以發現,KMO的統計量為0.810>0.8,適合進行因子分析,Bartlett的球形度檢驗證明各因素的獨立性假設不成立。綜合來看,因子分析的適宜性檢驗通過。

(2)提取公因子。在本次數據分析過程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選取特征值大于1作為提取公因子的依據,同時根據方差貢獻率確定各公因子的重要程度。根據結果顯示,前6個因子可累計解釋總方差的68.706%,由于本次調查屬于社會科學研究,可以認為前6個因子能夠解釋大部分的原始信息,作為提取的公因子。

具體來看,第一公因子主要包括就餐價格與服務,住宿價格與服務等因素,命名為價格因子;第二公因子主要包括景區的停車場設施、基礎設施建設、內部交通便利性等因素,命名為基礎設施因子;第三公因子主要包括休閑食品與場所提供、旅游紀念品價格與特色等因素,命名為服務因子;第四公因子主要包括景區級別、知名度、面積及規模、建筑維護程度等因素,命名為對外影響力因子;第五公因子主要包括景區古鎮風貌、祠堂群及祠堂文化、民俗文化活動等因素,命名為特色文化因子;第六公因子主要包括到達景區距離、到達景區的交通便利性等因素,命名為外部交通因子。

(3)計算因子得分。由系統給出的系數矩陣可將6個公因子表示為23個因素的線性形式,從而計算6個公因子的因子得分,如對于第一公因子F1,根據得分系數矩陣,其因子得分表達式為:F1=-0.026X1-0.040X2-0.104X3+0.042X4-0.037X5-0.180X6+0.051X7+0.259X8+0.060X9-0.035X10+0.299X11+0.308X12+0.306X13+0.374X14-0.056X15-0.189X16-0.039X17+0.036X18-0.035X19-0.062X20-0.057X21-0.136X22-0.105X23。

同理可得出F2、F3、F4、F5及F6的因子得分表達式。將各個因子的原始數據標準化后的均值帶入因子得分表達式中即可得出結果:

F1=-3.592608 F2=0 F3=-0.148106

F4=-0.005692 F5=-0.15846 F6=0.025098

接下來利用各公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占總方差貢獻率的比例作為權重,得出惠山古鎮總體影響游客消費偏好的程度,其總程度公式為:

F=0.534 F1+0.124 F2+0.113 F3+0.088

F4+0.073 F5+0.068 F6=-1.945550462≈-1.946

根計算出的總體結果為-1.946,可以得出惠山古鎮影響游客消費偏好的程度總體偏低的結論。

4 結論與建議

(1)價格是影響惠山古鎮內游客消費偏好的最主要因素。價格因子的方差貢獻率達到36.691%,甚至大于其他5個公因子方差貢獻率之和,由此可見,價格因子的重要性。對于以惠山古鎮為例的諸多歷史文化街區景區來說,為了保證本地旅游業能夠更好地吸引各方游客,要平衡好當地飲食住宿等服務項目收益與定價的關系,在保證當地商戶合理合法取得經營收益基礎上,做好對產品售賣與吃住服務定價的規范,尤其要對不合理定價行為予以及時處罰與禁止,保證景區內產品與服務價格水平保持相對平穩,從而贏得游客長期支持。

(2)根據分析結果,可知惠山古鎮內的各項因素總體影響游客消費偏好的程度較小,低于平均水平。這與惠山古鎮本身商業開發程度較低,自身原始特色保持較好的情況有關。對此,為了進一步提升惠山古鎮等歷史文化街區的旅游價值,吸引更多游客游覽觀光,科學合理的規劃開發是必要的。在進行現代化、商業化開發同時,也要以政策和條例法規等輔助,保證開發過程盡最大可能保留原始文化產品,不破壞當地自然環境、人文風貌等。

(3)惠山古鎮聲名遠播,其江南小鎮獨特的文化產品與自然風貌頗具吸引力,加之坐落于富饒的江蘇省境內,外部交通非常便利,因此外部交通因子在調查中對于游客消費偏好影響程度較低。但對于更多位置較為偏僻,或名聲不夠顯著的歷史文化街區而言,進一步開發吸引游客的關鍵,是先解決外部交通環境,保證交通更為便捷,與外部聯系更為緊密。同時,將自身品牌特色通過廣告等宣傳方式宣傳出去,擴大客流,提升知名度,以此為進一步發展獲得足夠的經濟支持。

參考文獻:

[1]Geoffrey L.Crouch,Jordan J.Louviere.A Review Of Choice Modeling Research In Tourism.Hospitality,And Leisure[J].Tourism Analysis,2000,5(5):97-104.

[2]趙婷.基于居民旅游消費偏好的城市博物館旅游營銷策略――以西寧市為例[J].現代經濟信息,2015(16).

[3]王曉慶.國內外旅游偏好研究綜述[J].現代研究綜述,2014(1).

篇9

關鍵詞厭氧消化有機固體廢物兩相消化

有機固體廢物通常是指含水率低于85%~90%可生化降解的有機廢物,它們一般具有可生化降解性。這些廢物中蘊含著大量的生物質能,有效利用這類生物質能源,對實現環境和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有機固體廢物處理的很多。由于有機固廢的可生化降解性高,利用生物技術處理有機廢物具有潛在優勢。生物處理法包括好氧堆肥法和厭氧消化法。近幾年來,歐洲各國紛紛將目光投向厭氧消化,興建有機固廢厭氧消化處理廠,日本等國也先后建設了有機固廢厭氧消化處理示范工程。但在國內,盡管早有小型沼氣池的,高濃度有機污水及污泥處理中也普遍采用厭氧消化的工藝,但應用于固廢處理領域的實踐很少。因此,很有必要針對國內的實際情況,對有機固廢的厭氧消化進行系統研究。

1厭氧消化機理

在研究方面,國內外一些學者對厭氧發酵過程中物質的代謝、轉化和各種菌群的作用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仍有許多需進一步探討。對厭氧消化的微生物學認識,經歷了一個由膚淺到逐漸完善的過程。20世紀30年代,厭氧消化被概括地劃分為產酸階段和產甲烷階段,即兩階段理論。70年代初Bryantlzgl等人對兩階段理論進行了修正,提出了厭氧消化的三階段理論,突出了產氫產乙酸菌的地位和作用。與此同時,Zeikuslao等人提出了厭氧消化的四類群理論,反映了同型產乙酸菌的作用。該理論認為厭氧發酵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水解階段):將不溶性大分子有機物分解為小分子水溶性的低脂肪酸;第二階段(酸化階段):發酵細菌將水溶性低脂肪酸轉化為H2、CH3000H、CH3CH2OH等,酸化階段料液pH值迅速下降;第三階段(產氫產乙酸階段):專性產氫產乙酸菌對還原性有機物的氧化作用,生成H2、HCO3-、CH3COOH。同型產乙酸細菌將H2、HCO3-轉化為CH3COOH,此階段由于大量有機酸的分解導致pH值上升;第四階段(甲烷化階段):產甲烷菌將乙酸轉化為CH4和CO2,利用H2還原CO2成CH4,或利用其他細菌產生甲酸形成CH4。無論是三階段理論,還是四類群理論,實質上都是對兩階段理論的補充和完善,較好地揭示了厭氧發酵過程中不同代謝菌群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動態平衡關系,闡明了復雜有機物厭氧消化的微生物過程。

2厭氧消化影響因素

2.1底物組成

研究發現不同底物組成,其可生化降解性大不相同(5%~90%)。Borja等研究了不同底物組成和濃度的有機固廢的厭氧消化過程,認為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沼氣產量相差很大,甚至達到65%。這個結果與Jokela等的研究所得基本一致。另外,底物組成不同,在發酵過程中的營養需求與調控也不同。對于像以秸稈為主的底物,須補充N源的營養,以達到厭氧消化適宜的C/N比。

國內外很多機構開展了生活垃圾、污泥及畜禽糞便聯合厭氧消化產沼的研究。聯合發酵可以在消化物料間建立起一種良性互補,從而提高產氣量,而且儀器設備的共享在提高經濟效益方面的作用也是非常明顯的。Kayhanian評估了以城市固體垃圾生物可降解部分為底物的高固體厭氧消化示范試驗。結果表明,美國典型B/F(可降解垃圾與總物料之比)的垃圾缺乏活躍而又穩定降解所需要的宏量或微量元素,若補充以富含營養的污泥和畜禽糞便,可以提高B/F,大大提高產氣率并增加過程的穩定性。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僅限于實驗室水平,未見相關工程應用的報道。

2.2溫度

有機固廢厭氧消化一般在中溫或高溫下進行,中溫的最佳溫度為35℃左右,高溫為55℃左右。Ghosh等利用厭氧消化處理垃圾衍生燃料(RDF),對比了單相式和兩相式反應器的處理效果,發現在傳統單相式反應器中高溫(55℃)比常溫(35℃)消化的甲烷產量僅提高7%;RDF粒徑從2.1mm降至1.1mm在中溫消化下對甲烷產量無明顯影響,但當反應條件轉變為高溫消化時甲烷產量可提高14%。高溫消化可以比中溫消化有更短的固體停留時間和更小的反應器容積。然而高溫消化所需熱量多,運行也不穩定。最近有研究表明厭氧消化在65℃時水解活性可進一步提高。還有將超高溫水解作為一個專門的反應器,對厭氧消化進行處理研究。

高溫可以比中溫產能多,但高溫需要更多的能量,在實際情況中加熱所需的能量往往與多產出的能量差不多。雖然沼氣產量和生物反應動力學都表明高溫消化更有優勢,但理想的條件決定于底物類型和使用的系統情況。

2.3pH值

產甲烷菌對pH值的要求非常嚴格,pH值的微小波動有可能導致微生物代謝活動的終止。在發酵初期由于產生大量有機酸,若控制不當容易造成局部酸化,延長發酵周期,進而破壞整個反應體系。研究發現pH值為6.6~7.8范圍內,水分含量為90%~96%時產甲烷速率較高;pH值低于6.1或高于8.3時,產甲烷菌可能會停止活動。

一般說來酸化相對保持略偏酸性,產甲烷相需要略偏堿性,但沒有一個絕對合適的量,只需系統能夠保持穩定高效便是最佳狀態。pH值是厭氧消化過程的重要監測指標和控制參數。

2.4抑制

厭氧消化過程中抑制作用非常普遍,包括pH抑制、氫抑制、氨抑制、弱酸弱堿抑制、長鏈脂肪酸(VFA)抑制等。

許多學者都研究了厭氧消化中氨抑制的問題。當氨氮濃度從740mg/L至3500mg/L時,葡萄糖降解速度急劇下降,可以認為氨積聚對糖酵解過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Sung等研究了以有機固廢為底物的常溫厭氧消化過程中氨氮濃度對甲烷產氣量的影響,常溫消化當總氨氮濃度(TAN)從0.40g/L依次升至1.20、3.05、4.92、5.77g/L時,反應器內呈現慢性抑制的現象。TAN為4.92或5.77g/L時,甲烷產量分別降低39%和64%。Fujishima等研究了常溫下污泥含水率對厭氧消化的影響,發現污泥的含水率低于91%時甲烷產量減少,這主要由于系統中高氨含量對氫營養甲烷菌的抑制作用。

Salminen指出滲濾液回流與pH值調節相結合可以降低酸積累的抑制效應,加速消化降解速率。然而當系統中活性產酸菌和產甲烷菌數量較少時,回流滲濾液會引起VFA積聚。Clarkson和Xiao對廢報紙進行厭氧消化的研究發現,水解反應是其中限制性步驟,高濃度的丙酸鹽對其具有抑制作用。

2.5攪拌

當消化底物為固態時,水解通常成為整個反應的限制性階段。很多經典中強調了消化過程中應充分混和攪拌以促進反應器中酶和微生物的均勻分布。然而近年來有試驗表明降低攪拌程度可以提高反應器的效率。

VavilinV.A.常溫消化下攪拌強度的,試驗表明當有機負荷偏高時,攪拌強度加大會導致反應器運行失敗,低強度攪拌是消化過程順利完成的關鍵;當有機負荷偏低時,攪拌強度對反應無明顯影響。由此VavilinV.A.提出攪拌阻礙反應器中甲烷區形成的假設,認為甲烷區的形成對抵抗酸化過程中產生的抑制起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均質柱形反應器的二維分布式模型(2Ddistributedmodels),模型基于以下假設:在維持產甲烷菌繁殖代謝處于較優水平的前提下,反應器中甲烷區所占空間存在一個最小值。通過對消化過程的模擬,認為有機負荷高時,反應初始階段甲烷區與產酸區在空間上分離是固廢物轉化為甲烷的關鍵因素,而初始階段甲烷區中生物量的多少則是這些活性區保留的決定性因素。此時如果高強度攪拌,甲烷區由于VFA的抑制作用會逐漸萎縮直至消失。然而當有機負荷偏低時,大部分甲烷區均能幸存并逐步擴大到整個反應器。

Stroot等學者認為劇烈攪拌會破壞微生物絮團的結構,從而打亂了厭氧體系中有機體間的相互關系。一個連續運轉的消化器在啟動階段應逐步增大有機負荷以避免運轉失敗。當產甲烷階段是限制性反應時高強度攪拌并不合適,因為產甲烷菌在這種快速水解酸化的環境中很難適應,因此在啟動階段應采取適量攪拌。如果水解階段為限制性反應,此時反應器內底物濃度較大,高強度攪拌對水解起促進作用。因此為達到有機物厭氧轉化的最佳條件,應綜合考慮攪拌所帶來的積極和負面影響。

2.6預處理

根據現有的研究發現,固體厭氧消化的速度較慢,對固體廢物采用物理法、化學法、生物法等預處理可以提高甲烷產氣量。Liu等人通過對消化底物進行240℃的蒸汽熱處理5分鐘,使甲烷產氣率提高一倍,最終的甲烷產量增加40%。木質素和纖維素由于其本身結構,是公認的難降解物質,也是很多厭氧消化過程中的限制性因素。Clarkson等對廢報紙進行厭氧消化研究,發現堿預處理可以顯著提高廢紙的可生物降解性,但延長浸泡時間或增大反應溫度并不能提高轉化率。

Hartmann等在傳統的厭氧反應器前端設計了一個生物活性反應器,對厭氧消化進行預處理研究。該反應器用于68℃對底物進行超高溫水解,這種反應器分離的設計是為了更大程度降解有機物為VFA,從而獲得更高的產氣量,同時超高溫反應器可以有效去除氨的影響。結果表明VS去除率為78~89%,產氣量640~790mL/g。超高溫反應器中氨負荷降低7%。

對固態厭氧消化底物的物理和化學預處理研究較多,對生物預處理的研究則較少。Peter等從高溫反應器中分離到能分解有機固體廢物的嗜溫微生物,用該微生物對污水污泥進行預處理,在1~2d內近40%的有機物被分解,而且與沒有經過該預處理相比,厭氧消化過程中沼氣產量提高50%;Ejlertsson研究表明,在消化開始階段進行間歇曝氣能有效去除易降解的固廢,克服高濃度VFA帶來的抑制;Mshandete等研究了紙漿厭氧發酵系統中,啟動階段進行9h堆肥預處理后甲烷產量提高26%;Katsura和Hasegawa進行了類似的預處理研究,對污泥進行微好氧熱處理后甲烷產量提高50%。研究者認為高溫好氧菌分泌的胞外酶比一般蛋白酶在溶解污泥方面更具活性。

3厭氧消化工藝

厭氧消化處理固體廢物,通過技術革新逐步形成了以濕式完全混合厭氧消化、厭氧干發酵、兩相厭氧消化等為主的工藝形式。

濕式完全混合厭氧消化工藝(即濕式工藝)的最早也最為廣泛。此工藝條件下固體濃度維持在15%以下,其液化、酸化和產氣3個階段在同一個反應器中進行,具有工藝過程簡單、投資小、運行和管理方便的優點。這種工藝條件下漿液處于完全混合的狀態,容易受到氨氮、鹽分等物質的抑制,因此產氣率較低。

厭氧干發酵又稱高固體厭氧消化,在傳統的厭氧消化工藝中固體含量通常較低,而高固體消化中固體含量可達到20%~35%。高固體厭氧消化主要優點是單位容積的產氣量高、需水量少、單位容積處理量大、消化后的沼渣不需脫水即可作為肥料或土壤調節劑。隨著固體濃度的加大,干發酵工藝中需設計抗酸抗腐蝕性強的反應器,同時還得解決干發酵系統中輸送流體粘度大以及高固體濃度帶來的抑制問題。

兩相厭氧消化工藝即創造兩個不同的生物和營養環境條件,如溫度和pH等。Ghosh最早提出優化各個階段的反應條件可以提高整體反應效率,增加沼氣產量,從而提出了兩相厭氧消化。動力學控制是兩相系統促進相分離最常用的手段,根據酸化菌和產甲烷菌生長速率的差異來進行相分離。還有一些技術可促進厭氧系統的相分離,如濾床在處理不溶性的有機物時可用來達到相分離。滲析、膜分離和離子交換樹脂等也可用于相分離。

大多數觀點認為,采用相分離技術創造有利于發酵細菌的生態環境,避免有機酸的大量積累,會提高系統的處理能力。Ghosh等利用厭氧消化處理垃圾衍生燃料(RDF),對比了單相式和兩相式反應器的處理效果,發現兩相消化比傳統單相式反應器,甲烷產量提高20%左右。Goel等人對茶葉渣進行兩相厭氧消化研究,發現每去除1kgCOD,平均產氣量為0.48m3,COD去除率93%,甲烷含量73%。

兩相厭氧工藝的主要優點不僅是反應效率的提高而且增加了系統的穩定性,加強了對進料的緩沖能力。許多在濕式系統中生物降解不穩定的物質在兩相系統中的穩定性很好。雖然兩相工藝有諸多的優點,但由于過于復雜的設計和運行維護,實際應用中選擇的并不多。目前為止,兩相消化在應用上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優越性,投資和維護是其主要的限制性因素。

4結語

Edelmann利用生命周期(LCA)認為,厭氧消化是最適宜的有機固廢處理方法。有機固廢的厭氧消化技術已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它們在消納大量有機廢物的同時,可獲得高質量的堆肥產品和沼氣,實現生物質能的多層次循環利用。

我國目前在有機垃圾厭氧消化工程應用方面的研究很少,厭氧消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處理方面。各種厭氧發酵工藝實際應用中所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規模化運行的自動化程度較低,技術裝備差。因此,對厭氧消化的最佳生物轉化條件、生態微環境以及設計完善的過程控制系統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以達到最佳的處理效果。

文獻

1BorjaR,RinconB,RaposoFetal.Kineticsofmesophilicanaerobicdigestionofthetwo-phaseolivemillsolidwaste[J].Bio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2003(15)

2Ghosh,S,HenryM.P,SajjadAetal.Pilot-scalegasificationofmunicipalsolidwastesbyhigh-rateandtwo-phaseanaerobicdigestion[J].WaterScienceandTechnology,2000(3)

3HinrichHartmann,BirgitteK.Ahing.Anovelprocessconfigurationforanaerobicdigestionofthermophilicpost-treatment[J].Biotechnologyandbioengineering,2005(7)

篇10

【關鍵詞】化肥企業;營銷渠道;品牌形象

1.如何構筑堅實的銷售渠道

在構筑銷售渠道中要抓住這樣幾個原則,即:

1.1建立以經銷商、批發商、零售商為中心軸的市場渠道原則化肥農資產品由于產品特性及消費對象不同,市場渠道每個參與者均具有某些方面的互補性

因此,市場渠道的設計必須綜合考慮充分利用渠道資源和成本最低化原則,在市場開拓的不同階段根據企業的營銷目標,靈活調整。面向經銷商的批發、零售是主要物流渠道,但最重要的銷售實現場所是遍布縣鄉團場的農村終端銷售網點。因此,根據公司實際情況及目前市場地位與公司目標,對渠道進行了精心設計,在市場選擇上,本著“精耕細作、小市場放大”的原則,借助經銷商、批發商渠道,對市場進行全方位操作。渠道長度:采用區域市場總經銷—零售商的渠道。渠道寬度:根據每個細分市場的特點,采用不同的寬度,下設不同的區域市場總經銷商,原則上在每一個單獨區域市場設置一個經銷商,以圖覆蓋該區域農村的零售終端,使零售終端的達到覆蓋率最高化。

1.2以合理價格為基礎的利益原則

不同的市場渠道參與者,所求的利益是基本一致的:即追求利潤最大化。利潤來自經銷產品——化肥的銷售數量與價格差。因此理順渠道中的利益關系的關鍵即在于理順價格關系。理順此關系只有化肥生產企業才具備這一條件與資格。根據渠道中各參與者的資信實力和銷售能力以及其在渠道中的地位,結合中心的市場目標銷售量,制定出了不同的層面的合理的價格差,協調各級經銷商等渠道參與者的利益關系,使之取得相對平衡,以此來維持市場渠道的正常運轉。

1.3以渠道各層面為對象的服務原則

在確定了經銷商及價格政策后,僅靠渠道內各級經銷商的自覺行為是行不通的。向各級經銷商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是除利益原則之外,給予渠道的又一動力。在重點區域市場設立“配送服務中心”,通過實施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服務,可以掌握和了解渠道各個組成環節,了解市場信息,監督中心下達的各項銷售政策的落實,解決各級經銷商各環節銷售工作中的問題,協調各個不同利益者之間的沖突,保證中心整體營銷政策的有效實施。對此我們已經采取的服務措施有:農資信息服務、產品知識及質量指導服務、針對經銷商個人的禮儀服務等。

1.4以消費者——農民為對象的產品促銷與推廣原則

促使市場渠道的高效運轉,各方面利益得以保證、得以實現的唯一途徑是產品暢銷—零售點的旺售,只有零售點的暢銷才能形成渠道中的物流和資金流的快速流動。因此,針對農民消費者的產品推廣的加強成為必然,配合各區域市場“配送服務中心”向最終消費者農民進行產品推廣與促銷工作。根據化肥產品特性及目標消費者,我們制定了詳細的產品推廣策略。其中包括:路牌、墻體廣告、年歷、年畫(宣傳畫)、臺歷、宣傳冊、產品說明書和宣傳單、廣播、電視、報紙、雜志以及宣傳車在農村趕集日用小喇叭廣播等形式進行宣傳,以培養農民消費者對品牌忠誠度和親和力為基本原則,根據不同情況開展各種長短期結合的、不間斷的宣傳推廣活動,以培育未來市場,培育農民消費者。

2.如何培育終端網絡

通過對全國市場進行認真的評價分析后,選擇了幾個高效市場,集中精力和資源擴大在高效市場的占有率和市場控制能力。終端網點則可以利用廣泛接觸基層用戶的優勢組織直銷,節約中間環節費用,并有利于保障和提升中心的效益。因此,需要建立配合銷售渠道的服務體系,成立相應的機構,形成與渠道中心軸平行的市場服務、監督管理系統。從渠道環節上杜絕竄貨,幫助經銷商提高銷量,從而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3.終端網點的布局和運作方式

3.1網點布局的原則

在對所要服務的區域市場進行細分后,并根據營銷戰略對市場進行網點設計和布置,以此形成網絡體系,并利用網點之間的呼應、協調和溝通統一渠道運作,從而達到步調一致,合力倍增;與此同時。加強渠道管理和維護,對所建渠道進行投資,并列入正常預算,以建立強大的渠道支持和保障體系,從而避免其脆弱性。

3.2公司網點布局的基本思路

通過對全國市場進行認真的評價分析,在優化資源和區域戰略布局的前提下,選擇了幾個高效市場,集中精力和資源擴大在高效市場的占有率和市場控制能力。實行區域合同用戶和經銷部并舉,除穩定各區域市場合同用戶資源以外,積極支持駐外經銷部發展的基層網絡用戶,要求經銷部積極開拓終端渠道,減少中間環節,提高終端贏利能力和渠道控制能力。通過兩年的持續規范,經營部的銷售渠道不斷健全,已初步實現了從輔、調節型的“蓄水池”型銷售機構,向市場型、經營型的市場主體轉變。

3.化肥營銷渠道的管理

渠道管理的好壞直接關系著渠道分銷的效率,甚至關系到開拓市場的整體營銷計劃。我們對農資化肥市場營銷渠道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銷售渠道管理中的價格管理

價格是企業營銷的生命線,是影響廠家、經銷商、顧客和產品市場前途的重要因素。對此我們構建了差別化的價格體系,即處理好出廠價、一批價、二批價、零售價之間的關系。并按照客戶的重要性程度來確定價格。

3.2銷售渠道管理中的流程管理

產品從生產者向消費者轉移的過程中,渠道成員之間會發生各種各樣的業務聯系,這些業務聯系構成了“渠道流程”。正是這些流程,將渠道成員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渠道流程一般包括物流、所有權流、資金流、信息流、促銷流、談判流等。

3.3銷售渠道中的促銷管理

農資化肥的促銷形式絕對不能簡單地套用其他消費品的模式來對客戶進行促銷。針對農資化肥產品的特殊性,以及經銷商和農民消費者對農資化肥產品的著眼點不同來選擇適當的促銷形式,我們則是通過運用促銷組合策略使多種促銷方式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形成了整體促銷優勢。一是對經銷商的促銷。采取了“拉”與“推”的策略?!巴啤本褪菍⒋黉N的主要責任賦予經銷商;而“拉”則是由我們承擔主要的促銷責任,較少依賴經銷商。與此同時還可以采用對經銷商的銷售獎勵、感情投資、廣告宣傳補助等達到刺激銷售的效果。二是對農民消費者的促銷。農資化肥產品本身含有一定的知識性、技術性,倘若只是簡單地利用廣告或展示等形式則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因為農民的文化素質較低,對于農資化肥產品的使用方法、使用時機、規律、農作物等方面農技知識欠缺。針對這些特點,對農民的促銷,大體上可以采用:以“科技下鄉”為主,直接針對農民消費者進行終端促銷;利用當地農技部門力量開展農民培訓;抓農村示范大戶,以點帶面,擴大產品的影響力。通過渠道支持、服務零售終端,實行低重心營銷,我們達到了“業務做點,宣傳做面,中心開花,四方芳香”的經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