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
時間:2023-06-20 17:17: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流行病學研究的基本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中醫院校;流行病學課程;改革
流行病學( epidemiology) 作為現代醫學的一門工具學科,是研究人群中疾病與健康狀況的分布情況及其影響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促進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學[1],在臨床醫學、基礎醫學和疾病預防控制領域中發揮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在中醫藥醫學領域亦是如此。本文根據本校流行病學課程的教學實踐,探討具有中醫特色的流行病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改進措施,以期提高教學質量。
1 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不足
中醫院校學生都以學習中醫知識為主,認為流行病學不是他們的主干課程,因此在學習時對課程不夠重視,熱情不高,不會主動去學習,導致他們不能很好地掌握本課程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近幾年,世界范圍內幾次大的流感病毒蔓延,包括我國在內,都導致全球范圍的大流行,其中讓人最為驚訝的是在此次流行中很多醫務人員都被感染了[2],這足以說明了我們醫生流行病學知識的匱乏。針對該現象,我們的應該從教學本身出發,改變教學理念,通過各種教學方法鼓勵學生主動學習。
目前,我們對本科生的教學內容主要以總論基礎理論知識講解為主,主要介紹幾種流行病學方法,比如:橫斷面研究、病例對照研究、隊列研究及實驗研究。在以后的授課中可以采用從具體事例出發,引出相應的流行病學方法,并且通過經典事件的分析學習不同方法的特點及實施步驟。在講授病例對照研究時,可以引用比較經典的吸煙與肺癌的研究;在講授橫斷面研究時,可以結合相應的現況調查(大學生網絡生活知曉度調查)進行學習等等。一方面提高學生對本課程的認識程度;其次,培養學生理論結合實際的動手操作能力。
2 上課內容及課時的限制
涵蓋各種專業和層次,而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培養層次的學生,講授的內容和要求是不一樣的。教師應在授課的過程中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知識體系及需求的特點,制定不同的授課方案[3]。比如:流行病學做為預防醫學的主干課程,學時一般安排較多,教師應重點講授不同方法的理論思想、特點、實施步驟及應用,在此基礎上,還應盡可能多安排案例分析討論課,及時將理論知識應用于現實事件中。對于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流行病學作為一門方法學科,在課時比較少的情況下講授應做到重點突出,重點培養學生流行病學在科研中的應用思路,讓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了解以后工作中應用流行病學的科研思路、研究內容和具體方法。
3 增加實踐教學環節
流行病學作為一種方法學科,在教學中應包括理論基礎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理論教學注重講解基本概念、不同方法基本思想等;而實踐教學則注重各種方法的具體應用,但目前的教育是教師偏重于理論知識講解,不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遇到實際問題,不會運用流行病學方法進行分析解決,比如:進行最簡單的社會調查,學生不知道怎么去開展實施;臨床上遇到比較罕見的疾病,不知道怎樣運用流行病學方法去查找病因,因此,加強實踐教學整個本科教學的重要環節,而實踐教學本身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流行病學實踐教學環節主要以兩種形式來完成:一是選取醫學中經典案例課堂討論的形式,有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具體事件相結合,更好的鞏固課堂所學知識;二是現場實踐,現場實踐是流行病學教學中的重要環節[4]。為了完成流行病學實踐教學任務,學校和教師要做好與地方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醫院、社區及相關部門的聯系工作,組織學生實地開展如個案調查、小規模的現況研究和利用現有資料進行生態學研究等現場實踐教學環節。
4 考核方式的改革
流行病學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在以往教學中我們多采用試卷形式進行考核,但單純通過一份試卷很難反映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能力[5]。所以我們應在考核方式上做相應的調整。整個考試可以分為兩個環節:試卷基本知識點識記和具體方法應用。試卷內容應包含本門課程需要學生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還包括對經典案例中所涉及到的流行病學方法進行分析;第二部分考核內容教師可以提供多個研究題目,由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寫出相應流行病學設計方案(研究目的、方法、步驟、結果、偏倚的控制等等)。通過這樣不但可以鍛煉學生綜合考慮問題的思維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醫學問題的實際能力。
流行病學作為預防醫學專業的主干課程,同時也是為臨床、護理、檢驗、藥學等各研究部門服務的一門工具學科,在科研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流行病學的帶課教師,應在不斷學習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準確理解流行病學的基本原理,正確應用流行病學原理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以期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立明.流行病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 13.
[2] 陳新林,徐謙,郎建英,等.中醫藥院校本科生流行病學教學改革探索[J].基礎醫學研究,2013,4(15):360- 361.
[3] 王福彥,李欣煒. PBC教學法在流行病學教學中的實踐與體會[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1,3(2):106- 107.
篇2
【關鍵詞】“What-Why-How” “Why-How-What” 思維方式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242-01
“What-Why-How”是人類對整個世界探索的一般思維過程和方式,即心理學中的問題解決過程?!癢hy-How-What”則源自被企業管理等行業廣泛應用的“黃金圈”理論,“黃金圈”由三個同心圓構成,最里面的一個是Why(為什么),中間一層是How(怎樣做),最外面一層是What(做什么)。每個人都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其中一些人知道怎樣去做,但只有極少數知道自己為什么做所做的事情[1]。這里的“為什么”指“結果”,即“你的目的是什么?”、“你的動機是什么?” 或者說“你的信仰是什么?”。該理論建立在一定的人類生物學基礎上,大腦皮層的功能區可與“黃金圈”相互對應,也驗證了Simon Sinek 從“為什么”開始,思維方式由內向外的觀點,而大多數人思維方式恰恰相反[2,3]。而流行病學就是一門發現疾病和健康相關事件在人群中的出現的問題,通過各種流行病學方法解決問題的科學。流行病學是一種邏輯性很強的科學研究方法,也是一門應用學科[4]。與醫學的大部分課程多要求學生記憶相關成熟固定的概念、名詞及理論等[5]不同,流行病學更強調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維方法。應用何種教學方法使學生更好的具備流行病思維和素養是值得當下流行病學教師思考的問題。本文旨在比較兩種思維模式在流行病學教學中應用的差異,探討更為有效的流行病學教學方法,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1.“What-Why-How”的模式有利于學生迅速記憶概念性知識
根據認知心理學的觀點,人類認識事物都是“由淺入深”,即自己比較了解的到需要理性思考的,就是“黃金圈”由外向內的過程。在流行病的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也采用這種方法。如對于流行病學的定義的講授,首先給出“流行病學”這個名詞,通過英文詞根“Epi”闡述其“對象為人群”的特點;然后再通過流行病學是醫學的重要分支學科及他與臨床醫學、基礎醫學的關系引出其研究內容、重點及最終目的,最有總結流行病學的定義,“流行病學是研究人群中疾病與健康狀況的分布及其影響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進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學?!?/p>
在對流行病學方法闡述時,也大多采用這種方法,以“隊列研究”為例,首先解釋隊列研究的概念、基本思路和特點,然后闡明隊列研究的應用,最后講解隊列研究的設計和實施步驟、實施過程中需注意的問題及如何評價該研究。這種“由外向內”(What-Why-How)的思維方法符合人們對事情的認知過程,也有利于學生記憶所學知識,但只能停留在知識層面,無法轉化成學生的技能。而且整個知識體系相對碎片化,學生能夠理解各個知識點,卻很難搭建起一個完整的流行病學思維框架。
2.“Why-How-What”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技能
流行病學作為一門方法學決定了教學和學習過程中都應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故近年來被廣泛關注的以問題、案例或團隊為基礎的教學方法(PBL、CBL或TBL)為流行病學的教學提供了很多新思路,但以上諸多方法僅僅對某一部分的內容進行梳理及逆向思維的過程,仍然沒有對流行病學進行完整的闡述。
應用“黃金圈”理論,首先我們應該明確 “為什么要學習流行病學?”(Why),流行病學是醫學的分支,其目的與醫學的目的相同,即“防制疾病,促進健康”,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們可以采用很多種方法(How),包括描述性流行病學中的現況研究、生態研究等;分析性流行病學中隊列研究和病例對照研究;實驗性流行病學等。而流行病學的研究對象是人群,最終我們通過了解疾病或健康狀況的流行病學特征及影響因素(What)等達到我們的目的。通過“黃金圈”理論我們完整的梳理流行病學的邏輯結構,同時能夠充分的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真正從知識的灌輸向技能和素質的培養發展。在某一章節的教學中同樣可以應用“黃金圈”理論,如在流行病學研究方法的教學中,首先可以敘述一個經典研究實例 “吸煙和肺癌”關系的研究背景,假設情景,將學生轉換為研究者,啟發學生確定研究的目的――檢驗吸煙和肺癌的關系是否成立,且要評價該論證可靠程度如何(Why),進而通過“頭腦風暴”等方法,鼓勵學生發散思維,通過思維導圖等形式拼湊出可能的解決方案及所需掌握的材料或資源(How),這些方案進行適時的引導和整理,即可得到教材中需要學生掌握的各種流行病學研究方法(What)。這個過程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思維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楊櫻,鄭羲.“黃金圈法則”對當代高校輔導員班級管理工作的啟示[J].時代教育, 2016(4).
[2]SINEK S.Start with why: 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everyone to take action[M].Penguin,2009.
[3]GORDON R K. Educational Foundations and the Values of Global Pedagogy[J].Education Quarterly, 2010, 68(1).
[4]肖培,崔步云.對流行病學局限性的若干思考[J].醫學與哲學:a, 2013, 34(2): 43-44.
[5]張永紅,滕國興.高校流行病學學科定位及其教學模式 [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 2004, 8(4): 309-311.
篇3
關鍵詞:Sandwich教學法;案例;流行病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3-0173-03
流行病學是預防醫學的骨干課程之一,更是一門重要的方法學課程。因此,其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1]。但是流行病學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而且需要運用較多的統計學以及概率論的知識,故傳統的大班理論授課方式的教學過程枯燥,教學效果較差。Sandwich教學法是一種在小班教學中,安排學生小組討論、交叉學習、小結匯報,促進師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與溝通,從而提高學生主動學習以及探索新知識能力的新型教學方式[2],其教學過程有開場、提出問題,學生分組討論、匯報,教師總結等環節,類似“三明治”的結構,故此得名?!鞍咐虒W法”首創于哈佛大學法學院,是以案例作為教學的核心,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3]。我們將Sandwich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相結合,應用于流行病學的理論教學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現總結如下。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選擇某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將要講授流行病學課的12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60人,其中男生51名,女生69名,年齡21―24歲。
2.研究方法。采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李立明主編的《流行病學》第6版作為教材,共70個學時。實驗組和對照組采用相同的授課教師、教材、實驗條件和效果評價標準。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基本程序為:提出授課目的和要求―講授基礎理論和概念―強調細節和注意事項―課間答疑―總結講評。實驗組采用Sandwich教學法結合案例教學法,基本程序如下:①精選案例。教師精選典型案例,并在課前一周下發,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預習教材相關內容,查閱資料,熟悉案例;②開場白。提出問題(約10分鐘)教師簡要展示案例,提出需要探討的問題,一般5―7個問題;③學生分組討論問題,匯報結果(約60分鐘)。隨機將學生分為10組,每組6人。進行組內討論,達成一致意見。然后進行小組間學生的交叉討論。接著再回到原小組內討論,整理結果,同時派一名代表發言,匯報最終結果;④教師小結(約20分鐘)。根據學生的討論情況,教師已經掌握了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可進行針對性的解析講解,從而進一步強化學習目標。
3.效果評價。采用理論考試和問卷調查兩種方式進行效果評價。理論考試在流行病學課程教學結束后,由非任課教師進行命題及閱卷,采用筆試的形式,滿分100分。問卷調查采用自行編制的課堂教學效果調查問卷,包括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適應性、師生關系和課堂氛圍、基本知識掌握情況、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等4個方面,共發放問卷60份,收回60份。
4.統計分析方法。所有數據均以SPSS統計軟件建立數據庫,計量資料兩組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兩組間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
二、結果
1.一般情況。實驗組與對照組研究對象在性別、年齡、生源地、政治而貌和上學期平均成績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2.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理論成績比較。實驗組學生平均成績為89.65±7.34分,對照組學生平均成績為82.21±6.12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030,P=0.001
3.實驗組問卷調查結果。通過對實驗組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組中87.67%的學生表示能夠適應這種新型的Sandwich教學法結合案例教學方法的教學模式,并且具有較高的學習興趣。93.67%的學生認為這種新型的教學法能夠讓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系融洽。92.17%的學生認為這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加深了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95.86%的學生認為這種新型的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
三、討論
1.Sandwich教學法結合案例教學法的必要性。流行病學不僅是預防醫學的基礎學科,還是非預防醫學專業的方法學科。它是以人群為研究對象,研究人群中疾病與健康分布及其影響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進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一門學科[4]。所以,其理論性較強,而且要用到很多醫學統計學和概率論的知識。采用傳統的講授法,學生接受起來難度較大,教學效果較差,而且學生很難將學到的流行病學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的處理中去,無法做到活學活用。“案例教學法”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選擇經典的案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通過對案例的學習,不知不覺中掌握了對實際問題的處理方法和手段。但是,學生們已經習慣了傳統的“填鴨式”的講授法教學,主動思考和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會造成課堂氣氛不活躍,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冷場、教師自問自答的情況,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而將案例教學法與Sandwich教學法相結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既發揮了兩者的優點又克服了單獨應用時的缺點,二者相得益彰,故兩者結合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2.Sandwich教學法結合案例教學法的優點。Sandwich教學法結合案例教學法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教師精選的典型案例,在課前一周下發,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閱資料,熟悉案例,課堂上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變傳統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通過對案例背景知識的了解也極大地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問卷調查結果也顯示:87.67%的學生具有較高的學習興趣,93.67%的學生認為這種新型的教學法可以讓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系融洽。Sandwich教學法結合案例教學法加深了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提高了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分組討論、匯報結果以及與教師的互動,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運用到了案例的討論中。在Sandwich教學法結合案例教學法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充分地溝通交流,從而使不同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無形之中培養了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為今后的流行病學現場調查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靈活應用流行病學的基本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故92.17%的學生認為這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加深了對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95.86%的學生認為這種新型的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并且實驗組理論考試的平均成績也要高于對照組。Sandwich教學法結合案例教學法促進了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Sandwich教學法結合案例教學法與傳統的教學法相比,要求教師課前閱讀大量的案例材料,這樣才能從中精選出適合教學的典型案例。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精心安排課堂討論問題,積極引導并嚴格控制學生的討論節奏,從而避免出現討論跑題的現象,故該教學方法的應用,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水平,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
3.Sandwich教學法結合案例教學法存在的問題。Sandwich教學法結合案例教學法相對于傳統的大班授課法來說,需要教師的投入較多,但因為高校的科研壓力較大,很多教師無法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學當中,導致試用新教學法的教師不足,師資壓力較大。另外,新教學法要求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與發言,而學生已經習慣了大班授課的被動接受模式,必須多次親身參與到新型教學方法的實踐活動中來,才能夠很好地適應這種模式,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掌握新教學法的精髓。只有這樣,才能夠掌控課堂進程,積極引導學生,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Sandwich教學法結合案例教學法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流行病學的理論知識以及實際應用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張訓保,吳秀娟,孫桂香,等.統合案例教學、專業設計探討流行病學教學中的問題[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6):55-56.
[2]王莉,胡遠貴.Sandwich教學法在本科護生婦產科臨床護理教學中的實踐[J].護理學雜志,2014,29(14):75-76.
[3]楊磊,賓曉農,呂嘉春.文獻案例教學法在流行病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15,31(5):762-764.
[4]高玉敏,李海玲,王艷玲,等.流行病學實例教學法的初步應用及效果評價[J].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2014,36(10):754-756.
Application of Sandwich Teaching Mode Combined with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Epidemiology Teaching
LI Tao, LI Man, LIU Wen-xuan,YANG Lei,CAO Dan-dan,Yang Jie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and Health Statistics,School of Public Health,Hebei Medic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17,China)
篇4
摘要目的:了解榮巷街道2010-2013年手足口病流行現狀及流行病學特征。方法:利用國家疾病監測信息管理系統搜集手足口病監測資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對監測資料進行分析。結果:2010-2013年共監測到榮巷街道手足口病576例,按照榮巷地區總人口89 086計算,年平均發病率161.64/10萬,男372例,女204例,男女比1.824:1;以≤5歲兒童為主(89.76%),尤以≤3歲兒童發病率最高(61.98%),發病高峰集中在5-7月份。結論:榮巷街道手足口病流行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人群性,應加強疫情監測及托幼機構衛生管理。
關鍵詞手足口?。涣餍胁W分析;無錫市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epidemic situation of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Wuxi City Rongxiang Street in 2010-2013
Wu Haiyan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Rongxiang Street,Binhu District,Wuxi City,Jiangsu 214063
Abstract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c status and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of Rongxiang street in 2010-2013.Methods:We collected the monitored datas of the foot and mouth disease through the national disease surveillanc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We analyzed the monitored datas by the method of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Results:We monitored 576 cases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of Rongxiang street in 2010-2013,and we calculated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Rongxiang street was 89,086 in accordance.The average annual incidence rate of 161.64/10 million.372 cases were male;204 cases were female;male:female was 1.824:1.The most children were under 5 years old(89.76% ),especially in the incidence of children under 3 years old was the highest(61.98%).The peak concentration was in the May to July.Conclusion:The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Rongxiang street has obvious seasonal and crowd.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health management of epidemic monitoring and nurseries.
Key words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Epidemiological analysis;Wuxi City
手足口?。℉FMD)是由多種人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兒童常見傳染病,是我國法定報告管理的丙類傳染病。大多數患者癥狀輕微,主要癥狀為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手足口病是一種自限性疾病,通常情況下預后良好,但少數患者可出現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急性弛緩性麻痹等,極少數重癥患兒病情進展迅速,可引起患兒死亡[1]。本研究分析2010-2013年榮巷街道手足口病疫情的特點、流行因素及流行病學規律,為制定防治對策提供依據。
資料與方法
手足口病資料來源于中國疾病預防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2010-2013年網絡直報疫情信息,人口資料來源于榮巷街道派出所。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對疫情的流行病學特征進行分析,利用Excel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
基本情況:2010-2013年共報告榮巷街道手足口病576例,其中重癥13例,無死亡病例。年平均發病率161.64/10萬,其中2010年75.21/10萬,2011年130.21/ 10萬,2012年260.42/10萬,2013年180.72/10萬,分別占當年報告總數的27.80%、37.18%、55.64%和38.06%。
流行病學特征:①地區分布:2010-2013年榮巷街道9個社區均有病例報告,其中病例較多的為位于常住人口較多的龍山、梁溪2個社區,報告病例數分別為125、82例,占發病總數的35.94%;4年平均報告發病率以青龍山社區最高566.93/10萬,太康社區發病率最低73.03/ 10萬,見表1。
時間分布:全年各月除2010年7月、12月,2011年2月份無疫情報告外,其余各月均有疫情發生,報告發病率在4.21~33.39/10萬間,發病率高峰主要在5月-7月(270例),占總病例數的46.88%,其中又以6月最多(119例),占總病例數的20.66%,見表2。
人群分布:576例手足口病中,男372例,女204例,男女比1.824:1。發病年齡3個月~18歲,發病相對集中在0~5歲組,共發病527例,占發病總數的91.49%,>6歲發病較少,共49例(8.51%),報告病例中,3、4歲組病例比例最高,各占20.49%,隨年齡增加,病例數呈逐漸下降趨勢。人群分布主要為散居兒童和幼托兒童,分別占總病例數49.48%(285/576)和46.01%(265/576),見表3。
重癥病例:共報告手足口病重癥病例13例(2.26%),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齡3個月~7歲。無死亡病例。
討論
本資料顯示,榮巷街道每年5-7月是手足口發病高峰,年齡分布主要在1~5歲,男孩所占的比例高于女孩,這一分布特點與男孩外向好動的性格有關,受感染的機會較多;發病主要集中在≤5歲散居兒童和幼托兒童,與江蘇省和全國報告基本一致[2-3],原因是該群體的免疫力較差,托幼機構等集體單位的人員密集,接觸致病菌的機會多,增加了手足口病的傳播機會。另外城鄉結合部發病率高,可能與居住環境差、人群居住密集、人口流動性大等有關。
針對以上特點,應重點做好以下防控工作:①加強對基層衛生人員的培訓,重點是手足口病重癥病例早期識別。②加強疫情監測,重點放在流動人口集中的散居兒童及托幼機構,嚴格落實晨檢、消毒、因病缺課追蹤等制度,做到“三早”(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③宣傳和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識,尤其是流動人口居住和工作較密集的地區或單位,充分利用多種途徑開展健康教育,如廣播、電視、講座、授課、發放宣傳單等,加大宣傳力度,切實提高群眾手足口病防止知識知曉率。流行期間,告誡家長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不通暢的公共場所,同時注意個人衛生和飲食衛生,飯前便后要洗手,防止病從口入。④嚴格疫情報告管理和流行病學調查,不定期對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開展督導,落實各項防治措施。
參考文獻
[1]祁敏.沐陽縣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流行病學分析[J].江蘇預防醫學,2011,22(4):46.
[2]Wang Y,Feng Z,Yang Y,et al.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 in China:patterns of spread and transmissibility[J].Epidemiology 2011,22: 781-92.
篇5
【關鍵詞】 循證醫學; 梅毒; 社會因素; 心理因素; 臨床流行病學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際關系的復雜化,醫學模式已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更為突出是患了性病的人,他的心理狀態怎么樣?什么樣的人容易患性???給我們臨床醫生提出了新的課題。
1梅毒防治中的社會和心理因素
1.1社會因素
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根據流行病學調研分析,三間分布(人間、空間、時間)在梅毒臨床中的意義很大,高危人群中如歌舞廳女招待、者發病率就高。臨床實踐中各種性病相互作用,性病和艾滋病相互之間的協同作用。人際關系中工作狀態、朋友交往、上網網戀、娛樂休閑和非法黃色文化對人的影響等等精神衛生問題值得思考?;橐黾彝?、失業失意、職業因素等在性病患者中比例高,服務性行業中小姐發病多,商人發病多。地域分布以經濟發達地區多、城鎮多,流動人口中低文化者發病多等等。
1.2心理因素
性病患者的心理負擔重、失診率高、治愈率低。由于性病患者多是由于與異性中感染性病,一旦患病不僅產生生理痛苦,而且也將對其心理帶來重大打擊。尤其是女性患者,必須要考慮個人名譽損失可能帶來的家庭壓力,以及對未來生活的影響。
很多人認為性是神秘的,談性是黃色的。社會對性病病人的看法,周邊對性病病人的看法,家庭和病人自己對自己的看法,朋友交往、工作單位對病人的看法造成了心理因素的形成。很多病人認為性病是臟病,是見不得人的下流病,是違背傳統道德的,故談性色變,談性可恥。
在門診最常見性病病人看病匿名,有的病人在門診門口轉了幾次才敢進門。許多患者在就診時極怕遇到熟人,就診時如坐針氈。有的這里治幾天,那里打幾針,不完成治療,不能堅持療程。有的怕醫生不保密,有的怕上報會追訪,有的怕被工作單位發現會處理。故許多患者不找大醫院就診,更不到自己合同醫院就診,大多數患者的心理是找??漆t院就診,而公辦的又往往是傳染病院。為避開追訪,許多人只好按照小廣告找村野游醫或到小醫院就診。因為這種心理作怪,許多人不到忍受不了的時候就不去醫院;而治療中一旦見效,馬上就走,殊不知性病的治療最重要的是根除性治療。
由于缺乏性病防治知識正面宣傳,受非法宣傳品的影響,受虛假廣告和游醫的欺騙,患者付出了高昂的醫藥費,且被誤診和誤治。有的正規醫院醫生對性病解釋不當,如梅毒的血清固定問題,AIDS、CA、HSV等尚無生物學治愈方法,客觀造成患者長期處于患病和帶毒狀態,對醫治失去信任,悲觀失望。
另一類病人是恐梅癥。國際上1957年Macpaine氏就有報道,患者懷疑自己得性病,懷疑自己未治愈,懷疑醫生技術低,懷疑化驗單不準確。有的害怕性病的人,別人家的凳子不敢坐,與醫生不敢握手,對家庭成員中用具、衣物過分小心。
在社會高閱歷者中更有虛擬癥狀,應引起診治醫生高度重視,有的患者敘述自己在什么地方、經某教授診治過,化了幾千、幾萬元錢,什么地方好與壞。鑒于上述,主診醫生要慎重處置,必要時要核查化驗結果(如梅毒血清),必需向患者做耐心的解釋。
2梅毒防治中的流行病學特征
2.1重視臨床流行病學對診斷性病的作用
流行病學是研究特定人群中與健康相關的狀態、事件的分布和決定因素,并用以控制健康問題的學科。
流行病學的兩個重要架設前提是:疾病不是隨機發生的,而是有原因的;疾病不是隨機分布的,而是有規律的。
流行病學主要研究和探索健康問題的規律是什么,它用疾病發病的頻率、疾病患者的分布特征和什么因素是影響疾病發生的決定性因素作為研究的基本問題。搞清楚這樣三個基本問題,將使我們明白疾病的嚴重情況,同時對防控某種疾病也具有積極的作用。
梅毒的臨床流行病學的分析是有利于防治策略的制訂。
2.2臨床流行病學調查的“三間分布”
由于梅毒屬社會病,臨床流行病學分析又是一個很大的課題,WHO認為,社會、經濟、文化因素,城市化擴大,西方生活方式是發展中國家性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在流行病學調研中,應注意分析人間、空間、時間的分布在梅毒流行中的作用,得出的結論對防治工作,對防治策略的制訂都頗具意義。
2.2.1人間諸如性別差異、年齡分布、教育水平、職業分布、經濟收入、婚姻構成、傳染來源、發病情況等等。
2.2.2空間諸如社會處于轉型時期,思想觀念大變化,由封閉轉向開放,市場經濟大發展,社會人口大流動。該地區性病發病及、吸毒販毒、健康教育、干預措施、綜合治理和梅毒流行情況,沿海開放城市和內地城市、經濟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情況,城市與農村,社會與家庭,民俗習慣,文化結構等等。哪一種空間易傳播?
2.2.3時間諸如感染時間、發病時間、感染后的治療情況、死亡情況等等。
2.3臨床流行病學特征分析
本文南方以廣東、北方以新疆為例,檢索了兩地在20世紀90年代梅毒流行情況,分析梅毒的臨床流行病學特征的部分情況。
2.3.1廣東省1987~2001年梅毒流行病學情況
(1)梅毒的發病情況:廣東省21個市79個縣的性病防治及醫療機構上報1987~2001年累計報告梅毒55213例,年增長從1987年0.08/10萬~2001年14.10/10萬,年平均增長率70.41%。1987~1993年梅毒發病每年平均
篇6
基金項目 洛陽地區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學研究,河南科技大學醫學科技攻關項目(基金編號:2008zy019)
摘 要 目的:調查分析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學特征,為疾病防控提供理論依據。方法:采用回顧性流行病學調查方法,對收治的6 246例急性中毒病例進行分析。結果:近年來收住的急性中毒病例數呈增加趨勢,2008-2013年平均每年遞增16.01%,2013年比2008年增加了80.03%;患者中男性3 040例(48.67%),女性3 206例(51.33%),男女比例1:1.05;發病年齡以居住農村(79.91%)的20~60歲(65.00%)青壯年居多;毒物類別以化學物(38.00%),如酒精和一氧化碳為多,農藥(23.01%)次之;中毒原因主要為意外(61.98%)和自殺(24.94%);中毒途徑主要為經口(76.00%)和經呼吸道(18.36%)。6 246例患者中死亡476例,病死率7.62%,死亡病例主要為農藥中毒(55.88%)。結論:急性中毒病例逐年增加且發病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學特征,應針對相關發病特點采取加強重點人群健康教育、提高急診部門診療水平等防治措施,減少急性中毒發病率和病死率。
關鍵詞 急性中毒 流行病學 調查分析
The epidemiology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acute poisoning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2008 to 2013
Zhang Guoxiu
Department of the Emergenc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450000
Foundation item: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NO.:2008zy019)
Project Name: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acute poisoning in Luoyang are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cute poisoning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2013 to 2008,and provide the theory basis for th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Methods:We analyzed6246 cases of acute poisoning by retrospective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Results:The number of acute poisoning were increasing,the average annual increase is 16.01% from 2008 to 2013,the number increased by 80.03% in 2013 than 2008;the patients are 3040 males(48.67%),female 3206 cases(51.33%),1:1.05 ratio of men to women;the most age of onset were20~60 years old(65%)young adults who live in rural(79.91%);Most of the toxicant category was chemical(38.00%),such as alcohol and carbon monoxide,the followed by pesticides(23.01%);the main reason for poisoning were accidental(61.98%) and suicide(24.94%);the major route of poisoning were through the mouth(76.00%)and respiratory tract(18.36%)into the body.476 died in 6246 patients,the mortality rate was 7.62%,mainly for pesticide poisoning(55.88%).Conclusion:Conclusion:The acute poisoning case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and the disease has certain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health education,improve the level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for the relev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ease,so we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acute poisoning.
Key words Acute poisoning;Epidemiology;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急性中毒(Acute Poisoning)是指對機體具有危害的物質在較短的時間內超過常規劑量進入人體,導致機體內各系統器官出現功能障礙以及器質性損害,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的全身性或局限性疾病。近年來,因各種原因引起的急性中毒頻發。為進一步了解本地區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學特點,筆者對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08-2013年收治的6 246例急性中毒病例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以期為制定相關防控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資料與方法
調查資料:統計分析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科2008-2013年收治的6 246例各類急性中毒病例的臨床資料,統計內容包括患者年齡、性別、居住地、職業等基本情況,以及中毒原因、毒物類別、接觸途徑和病情轉歸等資料。
方法:采用我院設計的《急性中毒病例登記卡》,選派專業人員于病案室調取患者資料,對資料完整的病例,按要求錄入相關內容;對資料不完全、不符合登記卡要求的病例予以剔除。將最終數據錄入Excel2007軟件進行統計處理。
結 果
發病趨勢:統計資料表明,2008-2013年該院收治的急性中毒病例數量呈上升趨勢,2013年比2008年增加了80.03%,平均每年遞增16.01%。見表1。
中毒人群年齡、性別分布:2 646例急性中毒病例中,男3 040例(48.67%),女3 206例(51.33%),男女比例1:1.05;0~20歲1 870例(29.94%),20~60歲4 060例(65.00%),>60歲316例(5.06%)。見圖1。
職業與城鄉分布:2 646例病例中,農民2 810例(44.99%),學齡前兒童687例(11.00%),學生1 106例(17.71%),工人750例(12.01%),職員437例(7.00%),退休人員312例(5.00%),不詳144例(2.31%)。居住在農村4 991例(79.91%),居住在城鎮1 254例(20.09%),城鄉比例1:3.98。
中毒特征:①毒物類別:化學物品中毒2 373例(38.00%),其中以酒精中毒和一氧化碳中毒最常見;農藥中毒1 437例(23.01%),藥物中毒1 249例(20.00%),食物中毒748例(11.98%),動植物中毒437例(7.00%),毒物不詳2例(0.03%)。②中毒原因:最常見的中毒原因為意外性3 871例(61.98%),其次為自殺性1 558例(24.94%),藥物濫用344例(5.51%),醫療性中毒225例(3.60%),職業性中毒156例(2.50%),蓄意犯罪84例(1.34%),其他8例(0.13%)。見表2。
接觸途徑:最常見者為經口攝入毒物,共4747例(76.00%),其次為經呼吸道中毒1147例(18.36%),經皮膚黏膜226例(3.62%),經靜脈途徑99例(1.59%),其他27例(0.43%)。
病情轉歸:6246例患者中死亡476例,病死率7.62%,死亡病例主要為農藥中毒,占55.88%(266/476)。
討 論
中毒人群特征分析:調查結果顯示,從年齡和性別分布來看,男性所占比較較少,男女比例1:1.01;20~60歲人群所占比例較大,達65.00%。以上調查結果與盧筱洪等對武漢市某醫院的調查結果基本相符[2],青壯年在急性中毒病例中所占比例略低于葛憲民等對廣西壯族自治區2005-2009年6 011例急性中毒病例的調查結果[3]。從城鄉分布來看,居住在鄉村的病例所占比例較大,達79.91%;從職業分布來看,農民所占比例較大,達44.99%。以上結果與陳明等對玉林市1 712例急性中毒病例的調查結果相符[4]。上述人群發病數較高可能與生活環境有關,如農村生活條件較差,未對物品進行分類擺放,導致誤食而中毒。此外,農民對農作物進行病蟲害處理時,常與劇毒藥物密切接觸,而多數農民未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如口罩、手套等,導致藥物隨吞咽痰液、呼吸以及皮膚黏膜進入體內,引起急性中毒。
中毒特征分析:在6 246例急性中毒病例中,引起中毒最常見的為化學物品中毒2 737例(38.00%),其中以酒精中毒和一氧化碳中毒最常見,結果與楊立山等[5]報道數據基本相符;其次為農藥中毒1 437例(23.01%)。中毒原因主要為意外性(61.98%),其次為自殺性(24.94%)。接觸途徑主要為經口攝入。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處于河南省洛陽市,該市為山區地形,夏季氣候炎熱,燒烤流行,食客多因飲酒量大造成酒精中毒;而該地冬春季節氣溫較低,農村多采取木炭取暖,因此一氧化碳中毒者也較常見。洛陽市農業人口較多,在進行農業作業時因防護措施不完善而引起中毒者常見。此外,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和工作壓力不斷增加,不堪重負而選擇自殺者也較以往多見,且以經口攝入為主。目前,隨著勞動環境的改善以及工人防護意識的提高,職業性中毒的發生率逐年下降[6],本次調查共發現職業性中毒156例(2.50%)。
總之,急性中毒病例逐年增加,患者多突然發病,具有較強的隨機性,且目前已知的毒物種類繁多,診治效果與患者攝入毒物的量以及治療時間有關,病死率較高,本次調查6 246例患者中死亡476例,病死率7.62%。因此,針對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學特征,加強重點人群健康教育,進一步深入對高發急性中毒類型的研究,針對相關發病特點采取科學合理措施,提高急診部門診療水平,早期盡快明確診斷并實施及時有效的治療,降低急性中毒發病率和病死率。
參考文獻
1 李潤玖,張.急性中毒診治與流行病學調查[J].臨床急診雜志,2012,13(6):440-442.
2 盧筱洪,譚瑋,呂錫鋒,等.160例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學調查[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0,23(6):677-679.
3 葛憲民,蔣東方,劉清華.廣西2005-2009年急性中毒6 011例流行病學調查分析[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1,4(8):699-701.
4 陳明,李文,覃堅.1 712例急性中毒流行病學研究[J].醫學動物防制,2013,29(5):532-533.
篇7
[關鍵詞] 手足口??;流行;流行病學
[中圖分類號] R512.99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5(a)-0132-02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導致的急性傳染病,引發該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易在兒童中造成爆發流行,臨床表現主要以手、足、口、臀等部位斑丘疹和發熱為特征,部分血清型可引發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等并發癥[1]。手足口病至今無特異性治療方法,一旦發生并發癥,將可能對兒童身體健康造成很大危害。自2008年以來,東莞市橫瀝鎮的手足口病病例逐漸增多,呈現出明顯的流行趨勢。為探討和分析手足口病的發病特點,了解其流行規律,為制訂防控措施提供依據,現將該鎮2010年1~12月手足口病流行情況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本研究病例資料來源于橫瀝鎮法定傳染病疫情報告資料、2010年住院與門診病例的病歷資料以及相關流行病學調查材料,診斷標準根據《手足口病診斷標準》[2]。人口學資料來源于橫瀝鎮人口統計室。所有數據采用Excel 2003進行整理和統計,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臨床特征
2010年1~12月東莞市橫瀝鎮手足口病全年報告病例225例,患者口腔、手、足、臀等部位的皮膚均同時或相繼出現斑丘疹及小皰疹樣損害,其中,169例出現發熱癥狀,占75.11%。
2.2 流行病學特征
2.2.1 人群分布特點 2010年橫瀝鎮共報告手足口病225例,年平均發病率為109.85/10萬(225/204 830),無死亡病例,其中,男145例,占64.44%,女80例,占35.56%;年齡最小4個月,最大13歲;0~4歲患兒占總病例數的86.67%,年齡分布情況詳見表1。225例手足口病患兒中,本地戶籍24例,占10.64%,流動兒童201例,占89.36%,其中,省內38例,占17.02%,省外163例,占72.34%;散居兒童182例,占80.89%;托幼兒童33例,占14.67%;學生10例,占4.44%。
2.2.2 地區分布特點 橫瀝鎮分為17個行政村/社區,2010年均有手足口病發病,其中,發病數最多的5個行政村/社區依次為恒泉社區(33例)、田坑村(23例)、石涌村(21例)、田頭村(18例)、新四村(17例)。
2.2.3 時間分布特點 橫瀝鎮2010年全年12個月均有手足口病發病,其中,4~7月份發病較多,總計150例,占發病總數的66.67%。時間分布情況詳見表2。
2.2.4 歷年發病情況比較 橫瀝鎮手足口病2008年報告發病78例;2009年報告發病29例,較2008年下降62.82%;2010年報告發病225例,較2009年上升675.86%。提示橫瀝鎮手足口病疫情不同年份間波動較大,而2010年發病水平明顯高于歷年平均發病水平。
3 討論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患者、隱性感染者和無癥狀攜帶病毒者為該病的傳染源,傳播途徑多樣,包括密切接觸傳播、呼吸道傳播和消化道傳播等。手足口病好發于兒童,容易在兒童聚集的區域引起爆發流行,是春夏季節兒童腸道傳染病防制的重點之一。
2010年橫瀝鎮手足口病共報告發病225例,4~7月份發病數占總病例數的構成比最高,達66.67%,這符合手足口病春夏季節多發的特點,與我國和廣東省其他地區的報道基本一致[3-5]。從性別分布來看,男性兒童的發病構成比為64.44%,顯著高于女性兒童,這與其他地區的報道基本一致[4-6],可能與男孩喜好活動,與患兒的密切接觸頻率高于女孩有關。從年齡分布來看,0~4歲患兒數占總病例數的86.67%,是發病的主要人群,與其他地區的報道基本一致[3-5]。主要原因可能為該年齡組兒童抵抗力低,易發生感染。從病例的職業分布來看,散居兒童的發病構成比達80.89%,是發病的主要人群,這可能與托幼機構和學校及時實施手足口病各項防控措施如開展晨檢、健康教育、公共場所通風和消毒措施,減少了幼托兒童和學生的發病有關。從病例的居住性質分布來看,流動兒童的發病構成比達到89.36%,是發病的主要人群,這可能因橫瀝鎮工業較發達,外來兒童隨家長大量流入,兒童聚集接觸機會增多,且生活、居住條件和衛生習慣較差而引起,這與東莞市其他地區的分析結果基本一致[6]。本調查結果顯示,橫瀝鎮的手足口病疫情在不同年份間波動較大,而2010年的發病水平明顯高于歷年平均發病水平。
近年來,手足口病對兒童健康的威脅越來越大,橫瀝鎮加強手足口病的預防和控制已成為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其中,0~4歲的散居兒童和托幼兒童應是手足口病防控的主要人群,而針對流動兒童的防控則是未來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建議繼續加強落實以下防控措施:隔離治療患兒,對病例所在場所進行疫點處理;在托幼機構等兒童聚集的公共場所加強晨檢工作,發現疑似病例及時送醫院診治;公共場所保持良好的通風換氣,加強清潔消毒工作;組織開展傳染病防治知識培訓和健康教育[7-8]。
[參考文獻]
[1] 李輝,楊青.手足口病臨床診療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1,17(15):2345-2346.
[2] 顧友梅.小兒傳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1.
[3] 常昭瑞,張靜,孫軍玲,等.中國2008-2009年手足口病報告病例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1,32(7):376-680.
[4] 孫立梅,鄧愛萍,康敏,等.2009-2010年廣東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華南預防醫學,2011,37(4):9-13.
[5] 張玉啟,曹靜,畢延光.金鄉縣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學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2):39-40.
[6] 李大格,袁倫章.東城區第一起幼兒園手足口病爆發的調查和處理[J].東莞預防醫學,2003,3(2):38.
[7]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S].2009.
篇8
關鍵詞: HIV-1;家庭內感染;流行病學中圖分類號: R 512.91文獻標識碼:A
眾所周知,HIV-1是通過性接觸、血液(針刺吸毒或使用血液及血液制品)以及母嬰途徑傳播。絕大多數研究發現,家庭內的密切接觸與HIV-1病毒的感染無關[1~4]。但是有報道證明了一些特殊的情況也可造成HIV-1病毒的傳播[5~8],包括可能有家庭內的傳播[9~13]。本次研究特別關注1例無性接觸、明顯的血液接觸和母嬰途徑而感染HIV-1的病例,并運用分子流行病學的證據證明病毒是從家庭內1位成員傳播而來。
1材料與方法
1.1流行病學調查
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對一感染HIV-1的家庭中3位成員進行咨詢訪談。調查內容主要包括調查對象的人口社會學特征、感染HIV的可能途徑、發病的癥狀和治療情況等。
1.2實驗室檢測
3位病人的血樣在采集后24 h內送往本中心實驗室,實驗測定項目包括CD4細胞計數、HIV-1病毒載量檢測、基因亞型分析和耐藥突變測定。
1.2.1CD4+淋巴細胞計數流式細胞儀(美國BECTON DICKINSON公司)測定CD4、CD8、CD3 T淋巴細胞絕對值。將20 μL CD4/CD8/CD3 TRITEST試劑加入CD4絕對計數管中,加入50 μL 抗凝血,室溫避光15 min,加入免洗溶血素450 μL ,室溫避光15 min,用FACSMULTISET軟件檢測并進行自動分析。
1.2.2病毒載量測定采用核酸序列擴增實驗(Easy Q NASBA)。嚴格按試劑說明書操作。
1.2.3基因亞型和耐藥位點突變分析
① 血漿HIV-1 RNA 提?。菏褂秒x心柱吸附RNA分離方法(QIAamp viral RNA mini kit,QIAGEN)提取RNA,-80℃凍存。
② HIV-1 RNA 逆轉錄巢式PCR(RT-PCR):使用RNA逆轉錄和PCR一步法擴增試劑(Titan One Tube RT-PCR System, Roche Diagnostics GmbH,Germany)和PCR擴增試劑(Expand High Fidelityplus PCR System, Roche Diagnostics GmbH,Germany)。
③ RT-PCR逆轉錄擴增反應:pol區引物SHP1(5’-TGGAAATGTGGAAAGGAAGGAC-3’, HIV-1 HBX2, 2027-2050)和SHP2(5’-CTGTATTTCTGCTATTAAGTCTTTTGATGGG -3’ , HIV-1 HBX2, 3509-3539),env區引物ED5和ED12[14],各0.5 μL (20 mmol/L), MgCl2 1.5 μL(25 mmol/L), 5x緩沖液 5 μL, dNTP混合液0.5 μL(10 mmol/L), DTT 1.25 μL,RNA酶抑制劑 0.25 μL,酶混合物 0.5 μL(5 U/μL), DEPC水12 μL, RNA模板3 μL,反應終體積為25 μL。反應條件為:48℃ 45 min,94℃ 2 min;94℃ 30 s,55℃ 30 s,68℃ 2.5 min,35個循環;68℃ 延伸10 min,4℃保溫(熱循環儀, GeneAmpPCR System 9700, Applied Biosystems)。
④ 第二輪PCR擴增: pol區引物SHP3(5’-CAGAGCCAACAGCCCCACCA-3’,HIV-1 HBX2, 2147-2166)和SHP4 (5’-CTTCTGTATATCATTGACAGTCCAGCT-3’,HIV-1 HBX2, 3326-3330),env區引物ES7和ES8[14],各1 μL(20 mmol/L),5x 緩沖液10 μL, MgCl2 3 μL(25 mmol/L), dNTP混合液1μL(10 mmol/L),DNA聚合酶0.5 μL(5 U/μL),DEPC水28.5 μL,第一輪PCR產物5 μL,反應終體積50 μL。 反應條件:94℃ 5 min;94℃ 5 s,55℃ 30 s,72℃ 2.5 min,35個循環;72℃ 10 min 延伸,4℃保溫。
⑤ 基因克?。翰捎肨OPO TA Cloning(Invitrogen公司)。嚴格按試劑說明書操作。
⑥ 電泳:1%瓊脂糖(BioDev, Uniche Co.Ld USA)凝膠電泳,每個樣本5 μL,使用1kb DNA梯度對照 (New ENGLAND, Biolabs),電泳條件為100 v,45 min(電泳儀,BIO-RAD Power PAC3000,USA),PCR擴增產物片段約1.2 kb。電泳結果經凝膠成像儀拍照存檔(凝膠成像儀ImageMaster VDS-CL,Amersham Pharmacia Biotech)。
⑦ PCR擴增產物的純化和核苷酸序列測定: PCR擴增產物由上海英駿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純化和測序,使用3730XL測序儀(Applied Biosystems,Forester City, CA),用PCR擴增引物pol區SHP3和SHP4以及測序引物SHP5(5’-GTTGACTCAGATTGGTTGCAC-3’,HIV-1 HBX2, 2519-2539)和SHP6(5’-CCCTGCTGGGTGTGGTATTCC-3’,HIV-1 HBX2,2826-2846),env區ES7和ES8,進行雙向測序。
⑧ 序列分析:使用Gene Runner、CLUSTAL X、Seaview、ContigExpress等軟件進行序列的排列、比較和編輯,用TREECON 軟件(Treecon for Windows,version 3.1)與國際參考HIV-1序列進行系統樹分析以確定基因亞型,并用Neighbour-joining軟件分析各病毒基因之間的進化關系[15]。
⑨ 耐藥性分析: 應用美國斯坦福大學HIV耐藥數據庫(Stanford University HIV DRUG RESISTANCE DATABASE)進行耐藥性分析[16]。
1.3數據分析
應用統計分析軟件 SAS 9.0進行數據分析。
2 結果
2.1病例報告
3個病例分別為同一家庭中的父親、母親和兒子。流行病學調查情況如下:
病例1:男,56歲,退休干部。2006年9月27日因出現間斷性發熱1年,并伴有頸部淋巴結腫大,經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確證HIV陽性?;颊叻裾J手術史、輸血史、吸毒史。1991年在云南出差時曾經歷過多次未使用安全套的。與妻子發生時也從未使用安全套。患者于2006年10月13日因艾滋病合并顱內占位性病變死亡。死亡前HIV病毒載量為950 000 copies/mL,CD4淋巴細胞計數為9個/mL,未接受抗病毒治療(HARRT)。
病例2:女,53歲,護士。為病例1的妻子和病例3的母親。因其丈夫患AIDS死亡,而于2006年10月21日體檢,確診HIV陽性?;颊呶闯霈F發熱、消瘦等癥狀,為HIV感染者。與其丈夫過正常性生活,從未使用安全套,最后一次發生于其丈夫2006年9月確診前的半年內。無受血/血制品史,無婚外性伴,無吸毒史,無手術和拔牙史,無職業性暴露史。2006年10月28日檢測CD4為 419個/μL,HIV病毒載量為21000 copies/mL。
病例3:男,26歲,軟件工程師,未婚。為病例1和2的親生兒子。2006年10月21日與其母親一同進行體檢并確認HIV陽性。此前未出現發熱、消瘦等癥狀,為HIV無癥狀感染者。患者否認有性生活史、吸毒史、采供血史、非性職業暴露史、手術史,和父親平時也無明確的傷口接觸史。2006年10月28日檢測CD4 為659個/μL,HIV病毒載量為18 000 copies/mL。
2.2HIV-1亞型分析
對HIV-1 pol區和env區基因經擴增測序,并與國際上HIV-1亞型數據庫中所有已知亞型和重組體比對分析,發現3例病人均為CRF07_BC (圖1,2)。
2.3遺傳進化系統樹比對分析同源性
選取3個病例在pol區的基因克隆(分別對病例1、病例2和病例3各選18個、12個和14個克隆)進行測序,并建立遺傳進化系統樹進行比對分析,發現這3個病例的病毒克隆基因起源于共同祖先。用Neighbour-joining方法分析后發現三者之間同源性值高達99%,同時它們又與上海CRF-07-BC病毒株的同源性為86%,均比其他亞型標準株基因同源性高。其次,發現在遺傳進化系統樹上每個病例的克隆基因分別相對獨立成簇,病例2的12個克隆基因與病例1的以及病例3與病例1的克隆基因關系都十分密切。病例1的2個克隆株(f 9與f 1)與病例3的克隆基因群有進化關系,但未見病例2和病例3克隆基因群之間有明顯的進化關系(圖1)。
同時,在env區分別選取3個病例的基因克隆,其中病例1選11個,病例2選7個,病例3選6個,經擴增和測序并進行遺傳進化系統樹比對分析發現,3個病例的病毒克隆基因也起源于共同祖先,并且3組克隆相對獨立成簇,三者之間同源性為98%,結果與pol區基本一致。同時,病例1也存在2個克隆株(10EF與10DF)與病例3的克隆基因群有進化關系,但是仍然未見病例2和病例3克隆基因群之間有明顯的進化關系(圖2)。
2.4env區和pol區克隆基因差異性比較
每個病例克隆之間的基因差異性比較,無論在env區還是在pol區,都是病例1基因變異差異性最高,病例2其次和病例3最低;在env區分別為4.39%、2.06%和1.54%,在pol區分別為1.15%、1.04%和0.42%。
3個病例之間的克隆基因差異性比較,在env區和pol區都以病例1和病例3之間的差異最小,分別為(6.05±0.85)%和(1.57±0.12)%,其次為病例1和病例2之間,分別為(6.86±0.93)%和(1.91±0.14)%,最大差異為病例2和病例3之間,分別為(7.80±1.08)%和(2.22±0.33)%。
2.5pol區中與耐藥相關基因突變位點分布情況
3個病例都發生了與耐藥相關的基因位點突變,而且分布情況基本一致。雖然與耐藥相關基因突變均未出現在主要位點,但是在部分次要位點(T12A、E35D、R41K和I93L)所有克隆均發生基因突變,在L33i、E34D、D60Xi、I62i、I64X和W83i等位點上也有92%~94%出現與耐藥相關基因突變位點。同時,與耐藥相關基因突變位點三者出現明顯的不同,在A71T病例3出現均的突變,病例1為83%,而病例2則沒有發生變異。
3討論
25年來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確定了HIV-1的主要傳播途徑,在成人以性接觸和血液接觸為主,在兒童感染以母嬰傳染為主。但是近些年來,一些在家庭內HIV感染的病例報告屢見不鮮。依據以往絕大多數家庭內感染的案例分析發現,HIV病毒往往從家庭內夫妻間已被感染的一方通過性接觸途徑傳染給另一方,然后再從母親經母嬰傳播方式感染孩子。本次研究的病例1、2、3分別為同一家庭中的父親、母親和兒子。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父親曾在1991年有過無保護性的婚外,這有可能導致HIV的感染。病例中的母親排除了經血/血制品史、婚外戀和吸毒的可能性,也沒有手術和拔牙史以及職業暴露史,唯一只可能經與其丈夫的性接觸而感染。至于病例中的兒子,出生于1981年,基本可以排除在出生時母嬰途徑感染的可能。同時,根據流行病學史其否認有性生活史、吸毒史、采供血史、手術史等可能感染HIV的途徑,因此兒子的HIV感染方式和途徑就特別值得關注。
本次研究擬通過分子流行病學的分析方法,來推斷其感染HIV的來源。首先,經基因測序和遺傳進化系統樹比對分析結果,3個病例的病毒株均為CRF07_BC亞型,證明三者起源于共同祖先。特別是父親pol區的2個克隆株(f 9與f 1)和env區的2個克隆株(10EF與10DF)與兒子的克隆基因群有明顯的進化關系,這就更加明確地顯示父親與兒子間病毒的傳染關系。其次,近期研究發現,病毒株之間的進化關系可以通過基因組的比對觀察差異性的大小而得到,差異性越小進化關系越近。這次3個病例之間的克隆基因差異性比較,在env區和pol區都以父親和兒子之間的差異最小,最大差異為母親和兒子之間,說明父親與兒子病毒株的進化關系更近,兒子從父親比從母親感染病毒的可能性更大。再者,病毒株克隆之間的基因差異性大小說明該病毒株進化時間的長短,越是近期感染的病毒株,其基因差異性越小。觀察3個病例的基因區段,無論在env區還是在pol區,都是以父親的克隆基因之間差異最高、母親其次和兒子最低。三者的感染時間順序為父親、母親、兒子。特別是兒子的變異數比較小,近期感染的可能性比較大,完全可以排除母嬰傳播的可能性。
在pol區中與耐藥相關基因突變位點,3個病例都發生而且分布情況基本一致。應當注意的是,與耐藥相關基因突變位點三者也出現了明顯的不同,在A71T兒子出現100%的突變,父親為83%,而母親則沒有發生變異。分析這一現象,可能是由于父親感染時間較長,病毒株在其體內發生變異所致。母親是感染了父親體內的在該位點發生變異之前或部分尚未發生變異的病毒株,而導致與耐藥相關基因突變位點A71T未產生變異。同時,兒子則感染了父親體內的變異株,從而在A71T位上產生變異,由此可進一步闡明父子之間的傳播關系。
以往對HIV感染者的感染途徑主要根據其自述來推斷,往往無法確定感染的真實來源。本次研究運用分子生物學與傳統流行病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報告了HIV在家庭內成人間通過非性或非明顯的血液途徑而傳染的可能性。在上述的研究結果中,從病毒的亞型確定、基因同源性比對、克隆基因差異性比較和與耐藥相關基因突變位點分析,基本推斷兒子感染的HIV病毒的傳播源來自于父親,并且完全可以排除母嬰傳播的可能。但是,目前無法明確解釋病毒究竟在何時通過何種方式和途徑從父親感染給兒子,尚需進一步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
綜上所述,運用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并結合分子生物學方法來綜合分析HIV的感染途徑,能更明確地揭示病毒的傳播規律,從而更有效地控制艾滋病的傳播。
(對幫助完成本研究項目的潘啟超、方蕙、莊鳴華、徐明珠、岳清、高咸明、張瑋、王盈、沈方偉、鄭子佳等同志表示衷心感謝)
4參考文獻
[1]Gershon RR, Vlahov D, Nelson KE.The risk of transmission of HIV-1 through non-percutaneous, non-sexual modes a review[J].AIDS, 1990, 4:645-650.
[2]Berthier A, Chameret S, Fauchet R, et al.Transmissibility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in haemophiliac and non-haemophiliac children living in a private school in France[J].Lancet, 1986, ii:598-601.
[3]Fischl MA, Dickinson GM, Scott GB, et al.Evaluation of heterosexual partners, children and household contacts of adults with AIDS[J].JAMA,1987, 257:640-644.
[4]Romano N, de Crecenzo L, Lupo G,et al.Main routes of transmission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infection in a family setting in Palermo, Italy.Am J Epidemiol, 1998, 128:254-260.
[5]Wahn V, Kramer HH, Voit T, et al.Horizontal transmission of HIV infection between two siblings[J]. Lancet, 1986, ii:694.
[6]Fitzgibbon Je, Gaur S, Frenkel LD, et al.Transmission from one child to another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with a zidovudine resistance mutation[J].N Engl J Med, 1993, 329:1835-1841.
[7]Blank S, Simonds RJ, Weisfuse I, et al.Possible nosocomial transmission of HIV[J]. Lancet, 1994, 344:512-514.
[8]Gilbart VL, Raeside F, Evans BG,et al.Unusual HIV transmissions through blood contact: analysis of cases reported in the United Kingdom to December 1997[J].Commun Dis Publ Health, 1998, 1:108-113.
[9]CDC.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ransmission in household settings United States[J]. MMWR, 1994, 43:347-356.
[10]Belec L, Mohamed AS, Muller-Trutwin MC, et al.Genetically relate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in three adults of a family with no identified risk factor for intrafamilial transmission[J]. J Virol, 1998, 72:5831-5839.
[11]Salvatori F, De Martino M, Galli L, et al.Horizontal transmission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from father to child[J].AIDS Res Hum Retroviruses, 1998, 14:1679-1685.
[12]Orth H, Engelbrecht S, Cotton MF, et al.HIV transmission between two siblings in Africa[J]. AIDS, 2000, 14:896-897.
[13]Martyn AF, Belinda LH, John MK, et al.Intrafamilial transmission of HIV-1 infection from individuals with unrecognized HIV-1 infection[J]. AIDS, 2003, 17:1977-1981.
[14]Delwart EL, Sphaer EG, Louwagie J, et al. Genetic relationships determined by a DNA heteroduplex mobility assay: analysis of HIV-1 genes[J]. Science, 1993, 262:1257-1261.
[15].
[16]Stanford University HIV Drug Resistance Database[DB/OL].hivdb.stanford.edu/.
篇9
關鍵詞:呼吸道傳染病 病原體 傳染源 控制對策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97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3-0385-01
呼吸道傳染病會對患者造成嚴重身心健康影響,基于此,本文針對呼吸道傳染病的控制對策展開了探討,現陳述如下。
1 呼吸道傳染病的流行特征
呼吸道傳染病指的是從人體咽喉、鼻腔、支氣管與氣道等呼吸道感染而侵入造成的具有傳染性的一類疾病。本病致病病原體包括病毒、細菌、支原體及衣原體等;其傳染源主要有患者本身、隱性感染者、動物傳染及病原攜帶者等;其傳播途徑有飛沫傳播(近距離傳播,包括猩紅熱、流感等)、飛沫核傳播(可遠距離傳播,比如白喉與結核等)、經塵土傳播(傳染源飛沫落到平面干燥后進入空氣傳播,比如說炭疽桿菌芽孢與結核所致疾病等)及氣溶膠傳播(病毒與細菌通過空氣傳播,比如禽流感、SARS等)等;其易感人群十分廣泛,基本上所有人都易感;其流行的特征具體包括流行性、季節性、地方性及周期性[1]。
2 呼吸道傳染病防控策略
2.1 原則。呼吸道傳染病的防控應有序、科學且合理,并且應按照以下的原則進行:第一,應統一指揮。當分級部分在發現重大傳染病疫情后,各個部門則應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的統一安排、領導及指揮下有條不紊的展開各項本職工作。第二,迅速確定傳染源。為了盡快控制呼吸道傳染病的迅速蔓延,就應在第一時間確定病因及傳染源,盡快將患者及病原攜帶者隔離并治療,從而將傳染源的傳播狀態消除。此外,還應對潛伏期進行估計,提出相關的人群隔離標準,并對隔離人群展開試驗(取得病人同意),進行相關醫學觀察與監測等。第三,進行相關流行病學調查。當傳染病的流行特征確定后,就應迅速進行流行病學研究與分析,針對疫情劃分區域,比如說疫點與疫區,然后對疫源進行徹底的消毒,盡量將傳播途徑完全切斷。第四,易感人群保護。利用生物制品與預防性用品,對易感人群進行保護,并且加強民眾相關健康知識宣教,督促群眾保護好環境及做好個人衛生,盡量提高整個人群抗病的能力。
2.2 基本程序。一旦發生疫情后,首先要將疫情報告通過相關報告程序告知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接到報告后則應迅速組織人力與物物力,以及相關的技術資源盡快奔赴現場,展開相關的研究與調查及處理。
2.3 基本方法與對策。
2.3.1 詳細記錄報告內容:各級疾病控制機構工作人員在接到相關的疫情報告后應詳細記錄報告的內容,然后報告給本部門責任人,具體而言記錄的內容應包括:①報告者的詳細資料,比如說姓名、單位、性別、聯系方式及報告時間等。②事件的基本概況,比如說疫情發生時間、類型、地點、性質,以及發生經過、發病人數、死亡人數、患者主要癥狀、當地檢驗結果、采取的措施等等。③詢問報告者是否已經報告給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或同等部門,若沒有則要求報告者盡快告知。④詢問報告者患者是否被送入就近醫院就診,以及是否采取緊急控制措施,同時要報告是否需要相關技術支持等。⑤初步處理情況應告知責任部門與領導,同時報告給同級衛生行政管理部門。⑥記錄者的姓名與接報時間等。
2.3.2 流行病學調查前準備:現場的流行病學調查前準備工作包括:第一,現場調查的措施組織、疫情的分級調查與處理及協調等工作。第二,做好物品準備,比如說個案調查、采樣登記及暴發調查等所需的調查表格,采樣所需要的器材與設備、消毒藥品及車輛等,調查物品的準備完備與否是調查的保障。第三,調查人員衛生防護物品準備和應用,衛生防護措施主要有事先接種相關傳染病疫苗、執行工作時穿防護服裝、建立操作隔離制度與安全操作制度、污染物消毒制度與定期體格檢查等?;诒静楹粑纻魅炯膊?,現場調查人員就應加強呼吸道、鼻腔黏膜及口腔等的衛生與保護,避免感染。
2.3.3 流行病學調查: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的主要步驟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初步調查。核實臨床的診斷與判斷暴發,比如說詢問接診醫生詳細情況及查閱相應臨床檢查結果等。第二,個案流行病學調查初步判斷。結合患病個體的職業及所在的環境與接觸人群等進行個案流行病學調查。第三,暴發流行病學調查。初步判斷暴發后進一步進行調查,包括暴發日期、發病人數、地區、單位等,同時查清并將暴發人群與疑似患者或者親密接觸者登記在冊。第四,病例對照調查。采取該措施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將危險因素篩查出來,不過在具體的操作中應先參照個案調查同卷,然后根據調查的方案來進行資料的收集及統計分析,最終確定危險因素。第五,追蹤調查。對接觸暴發疫情的接觸者進行追蹤調查,密切觀察他們的生活、工作及學習,尤其是同室人員及密閉艙與室2米中的人員等,一旦發現疑似癥狀則應及時督促其來院就診。第六,現場采樣與運送。主要針對患者早期咽拭子、鼻咽拭子、漱口液及急性期與恢復期雙份血清進行采樣,而死亡患者則應采集其肺部組織等樣本,然后送往相關部門檢驗。第七,資料分析。將相關資料全部錄入數據庫并保存好,整理完整上報,并歸檔在同類調查卷中存檔便于日后查閱。
2.4 控制措施。疫情的控制措施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傳染源控制。及時隔離患者與疑似患者,要求他們戴上口罩,同時接受相應治療,臨床加強治療的觀察與監測;暴發疫情期,與患者密切接觸的人群中可能有隱性感染者或者潛伏期病原攜帶者[2],此時應加強他們的追蹤調查;染病動物應及時采樣分析,并采取殺滅的策略與妥善處理尸體,避免病原微生物擴散。第二,傳播途徑的切斷。疫源分成疫點與疫區,其中前者范圍較小,而后者范圍較廣,但都必須及時做好隔離策略。第三,加強易感人群保護。追蹤隨訪與患者密切接觸的人群,發現病例要及時隔離與治療;普通人群要做好宣教,或者采取監測的方式,若疫情過于嚴重,可以考慮接種疫苗的方式,盡量減少易感人群染病,達到控制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劉隆平,張曉均,張余等.新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的感染控制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6):540-542
篇10
【關鍵詞】 運動;創傷和損傷;患病代價;身體部位;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873 R 1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7-0623-03
無論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傷害是34歲以下人群的首位死因,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1-2]。中小學生正在生長發育階段,喜歡運動,但對危險的認識和估計不足,特別容易造成運動傷害。有研究報道,中小學生30%~55%傷害的原因是運動造成的[3]。廣東省連平縣位于廣東省東北角,與江西省相鄰,為山區縣,以丘陵地貌為主,交通經濟落后,學校運動設施投入、維護相對不足,學生運動衛生水平不高,較為嚴重的運動傷害時有發生。為了解中小學生運動傷害的現況及其原因,為開展學生運動傷害的預防工作提供流行病學的基本資料,筆者于2006年在廣東省連平縣對中小學生運動傷害進行了調查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法抽取連平縣4所中學的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及16所小學3~6年級的所有在校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出問卷9 732份,收回有效問卷9 470份,有效回收率為97.31%。其中小學生4 350名,初中生2 245名,高中生2 875名;男生4 804名,女生4 666名。
1.2 方法
1.2.1 診斷標準 依據王聲提出的傷害診斷標準[4]:(1)經醫院診斷為某一種損傷者;(2)由教師或醫生對受傷者作緊急處置和看護者;(3)因傷休學0.5 d以上者。
1.2.2 調查方法 經預調查后制成統一的調查表,調查員由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所、廣東省現場流行病學培訓項目學員、連平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專業人員組成,在調查前對調查員進行培訓,按統一要求、標準及方法進行調查。收集2005年7月-2006年6月間中小學生在學校運動時跌傷、碰撞傷發生情況。
1.3 統計分析 調查表經審核合格后,采用EpiInfo 2002版建立數據庫,雙人2次錄入,采用SPSS 1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中小學生運動傷害的報告率為21.45%,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分別為19.98%,18.98%,25.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8.52,P<0.05)。男生報告率為29.23%,高于女生的13.44%(χ2=350.17,P<0.01),不同學習階段男生運動傷害報告率均高于女生(P<0.05)。見表1。
2.2 運動傷害的發生原因和時間 運動傷害發生的原因依次是同學不小心、沒有做好準備運動、場地不好、未熟練掌握技術、其他、心情不好、情緒低落、恐懼心理等,依次占32.99%,20.43%,17.18%,13.84%,10.54%,6.25%,1.62%。運動傷害以下午(39.93%)最容易發生,其次是上午(27.38%),中午(17.77%)和晚上(4.19%)相對較少。
2.3 發生運動傷害的活動類型 發生運動傷害時的活動類型主要以球類運動(43.72%)和跑步(20.78%)居多。球類運動造成的運動傷害隨著年齡的增長有逐漸增加的趨勢(χ2趨=14.82,P<0.01),跑步造成的運動傷害有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減少的趨勢(χ2趨=73.88,P<0.01)。男生以球類運動(55.34%)和跑步(14.96%)為主;女生以跑步(33.81%)和球類運動(17.70%)為主。見表2。
2.4 受傷部位 中小學生運動傷害的部位以手指/腳趾(32.05%)、下肢(31.71%)所占比例較大,其他依次是上肢、頭頸部、多部位、面部、軀干等,依次占12.80%,7.83%,7.14%,4.63%和3.84%。
2.5 運動傷害類型 絕大部分的運動傷害均是由于自己(49.73%)或者別人(32.64%)無意造成的,別人故意(7.34%)和故意自傷(1.58%)所占比例相對較少,別人故意而造成的運動傷害,有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下降的趨勢(χ2趨=71.72,P<0.01);相反,無意自傷所占的比例,有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上升趨勢(χ2趨=93.43,P<0.01)。見表3。
2.6 運動傷害造成的社會負擔
2.6.1 醫療費用 發生運動傷害的2 031人中,201人(9.90%)需要住院/門診處理,395人(19.45%)經由校醫處理,958人(47.17%)經由自己/他人處理,316人(15.56%)沒有任何處理。平均每例運動傷害花費1 318.7元。
2.6.2 缺勤 發生運動傷害的2 031人中,5.47%(111/2 031)需要住院,共累計住院751 d,其中48.65%(54/111)住院1 d以上,最長1例住院110 d。444人運動傷害后共休息2 079 d,334人(75.23%)休息1~3 d,最長1例休息120 d,平均每例運動傷害學生缺課1.39 d。
2.6.3 失能情況 在發生運動傷害的2 031人中暫時性失能(活動受損或有不適感者)149人(7.34%),永久失能20人(0.98%)。
3 討論
有研究報道,學齡兒童傷害約有10%~25%發生在校園或學校周圍[5],發生在學校的傷害因運動受傷占半數以上[6]。此次對連平縣9 470名中小學生的運動傷害發生情況調查結果表明,運動傷害報告率較高(21.45%),提示運動傷害已成為嚴重影響中小學生健康的主要問題,也是影響學校體育運動的障礙。
調查結果表明,中小學生運動傷害具有以下流行病學特點:男生比女生更容易發生運動傷害,男生報告率是女生的2.17倍;不同學段男生運動傷害報告率均高于女生,與國內外報道的傷害性別、年齡分布模式相一致[7,8],這和男生生性好動、活動頻率高、活動范圍廣、運動強度高,更喜歡有刺激性的運動(如籃球)以及家長與教師對男孩和女孩教育和保護方式不盡相同有關。因此,運動傷害的預防重點應該放在男生身上。運動傷害發生率有隨年齡增加逐步上升的趨勢,主要是高中生參與運動的頻率和難度增加,而初中生稍低于小學生,可能與其識別危險以及自我保護意識的能力增強有關。運動傷害的原因主要有不小心、沒有做好準備活動、場地不好和未熟練掌握技術,且運動傷害多發生在球類運動和跑步時,提示在進行球類運動或跑步時,要加強安全教育,平時多對運動場地進行檢查,及時維修運動場地,不要在非運動場地踢球、跑步,在運動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運動(充分熱身),在未熟練掌握技術的時候,動作幅度不要太大,要參與適合自己年齡、體質特點的運動。
運動傷害嚴重威脅中小學生的健康,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和社會負擔。傷害的社會經濟損失包括早亡、殘疾、缺勤或休息、直接醫療費用等。預防和控制運動傷害的原則是消除一切可能發生運動傷害的隱患,如果認真采取科學的方法,傷害不僅可以預防和控制,而且效果是立竿見影的[9]。
(致謝:感謝參與現場調查的連平縣教育部門和連平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各位同仁。)
4 參考文獻
[1] RICHARD JB,CAROLYN EF,XATHARYN.Reducing the burden of injury.2nd ed. Washington:Nat Res,1999:41-43.
[2] PETER B,GORDON SS,SUDAN PB,et al.Injury prevention: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epidemiology,surveillance and policy.New York:Oxford,1998:4-5.
[3] 王聲,郭暢,張貴云,等.廣東省四城市中小學生傷害發生現況及其社會經濟損失.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0,34(4):203-205.
[4] 王聲.傷害流行病學研究的內容與方法.預防醫學文獻信息,1998,4(3):299-300.
[5] de SIMONE EJ,GOLDMAN L.Safety makes sense:A program to prevent unintentional injuries in New York City public schools.J Sch Health,2001,71(5):180-183.
[6] PHELAN KJ,KHOURY J,KALLKWARF HJ,et al.Trends and patterns of playground injuries in United State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Sch Health,2001,71(5):180-183.
[7] 李湘生,宣英琴,朱敏,等.中學生傷害流行病學調查分析.中華流行病學雜志,1997,18(3):146-149.
[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World Health Report.Geneva,WHO,19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