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的基本概念范文
時間:2023-07-04 17:22: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醫學的基本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摘要:每一種類的化學知識都有各自的特點,在學習中可以采用不同的記憶策略?;瘜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實驗貫穿于化學知識的方方面面,它不僅是學生學習化學知識、培養能力的基本途徑,還是培養學生科學態度、情感意志的重要手段。
化學基本概念是指中職化學教學大綱里規定的最一般、最廣泛應用的概念,通常用詞來表示,是中職化學教學中起關鍵作用的核心內容。因為它不僅是學習化學基本理論、元素化合物等知識的前提,還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基礎。學生能夠清楚、準確、深刻地理解和記憶化學基本概念,對學好化學十分重要。
一、知識組塊化記憶策略
記憶心理學研究表明:對于所有正常的成人而言,短時記憶的容量只有7±2個組塊。而根據個人的經驗和認知,使記憶材料中孤立的事物組合形成更大組塊的思維操作過程稱為“組塊化”。這是記憶活動中最一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它可以轉換記憶單元,使人腦中較小的記憶材料結合成較大的記憶單元,從而擴大短時記憶的容量,提高記憶效果。所以,在教學中有必要將龐雜的化學知識進行組塊化,再通過聯想和擴充掌握知識,不僅能夠增加大腦的記憶量,更能提高記憶的效果。例如,學習電解質概念時,讓學生抓住“或”、“化合物”兩個關鍵字詞來記憶電解質的概念,就容易把握實質?!盎衔铩北砻髦挥谢衔锊趴赡苁请娊赓|,由此可知單質和混合物都不在電解質之列;“或”則表示對化合物而言,無論其熔融態還是水溶液,只要兩種狀態下有一個滿足條件能夠導電,該化合物即屬于電解質。
化學基本概念的語言描述是概念本質的抽象概括,任何一個成熟概念的定義都是經過反復推敲和錘煉的語言。所以在教學中,找準并抓住概念的關鍵字詞,進行適當的分析論證、比較對照、綜合推理,就可以化繁為簡、化難為易,順利完成概念的教學。抓關鍵詞法就是中職化學基本概念學習中一種行之有效的知識組塊化記憶策略,普遍適合于化學概念的理解和記憶。
二、對比記憶策略
中職化學有不少容易混淆的概念,如電解池與原電池、電離與電解、取代反應與置換反應、化合反應和加成反應、硝酸的酯化和硝化反應等。為了使學生對概念有較深刻的理解,就要加強不同概念之間的對比分析,弄清并把握它們之間的差異點和相同點,找出它們的內在聯系及本質區別,使輸入的信息加強對大腦的刺激,從而讓記憶變得容易起來。例如,認識原子核涉及三個概念:元素、核素和同位素,這三個概念及其相互關系的理解是難點,學生對這三個概念易混淆。在學習完原子結構表示方法后,通過展示圖片,讓學生嘗試著用原子結構表示方法畫出,引出氫的三種原子表示法,再通過層層設疑形式,理清這三個概念及其相互關系。
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創設一系列層層遞進的問題,讓學生掌握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概念和相互之間的關系。由具體的實例出發設置驅動性的問題,這樣做能夠牽制學生的思維,誘發學生質疑、引起探究的沖動,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概念的興趣和動機。再借助韋恩圖,對概念之間的差異和聯系加以對比分析,加深對這些概念的記憶和理解。
三、直觀記憶策略
在中職化學基本概念中,涉及許多抽象的概念,如物質的量、阿伏伽德羅常數、氣體摩爾體積、化學鍵、同素異形體等,對剛剛進入中職階段的學生而言,掌握起來比較難,常常只是機械地記住他們的定義,難以理解,時間一久概念就模糊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可以運用生動、形象化的語言介紹概念,也可以充分利用幻燈、視聽工具、實物、模型、圖表等直觀教具,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充分發揮學生各種感官的功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加深記憶。例如,“電子云”的概念比較抽象難懂,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可以根據氫原子瞬間照相圖制成一系列幻燈片,在課堂上將幻燈片逐漸重疊放映出來,就不難讓學生理解“電子云”的概念。再如,在學習“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等概念時,將其文字敘述形式變形為數學表達式,如“物質的量濃度”這一定義的文字敘述形式為:單位體積溶液所含溶質物質的量。此時,我們可以用“n ”表示“溶質物質的量”,用“v”表示“溶液的體積”,“c ”表示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由此按照定義,物質的量濃度的數學表達式為:c= n/v。通過這一直觀的表達式,學生就不難理解物質的量濃度的定義了,記住也更容易。
基于化學概念抽象性的特點,加強直觀教學是提高化學概念教學質量的首要環節。因為只有用鮮明的感性材料,才能使大腦皮層形成興奮中心,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形成深刻的概念。其中,實驗是向學生提供感性材料最常用的教學手段,即可由實驗現象引入概念;或者由舊概念不能說明的問題引入新概念;亦或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常識作為感性材料引入新概念,都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概念的濃厚興趣。在教學活動中,直觀、形象的知識總是比枯燥、抽象的知識更能引起學生共鳴,使學生記憶更加深刻。所以,教師應當把枯燥乏味的知識講得生動、形象、有趣味,增強學生的感知,在不違背科學性的前提下,恰當利用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喻,便于學生通俗易懂。
參考文獻:
[1]楊志亮等.對化學新教材的研究與實踐[j].化學教育,2001,(z1).
篇2
1.習題數量較多,體現函數知識在高中數學中的重要性
縱觀整個章節,我們可以發現,教材習題遍布在例題及其變式、練習、習題以及復習參考題中,其題量統計如下表:
章節例題及其變式練習習題
2.1173037
2.29918
2.3131921
2.4125
2.5675
2.6345
復習參考題 30
從表可以看出,就這一章節中的需要學生獨立完成的練習和習題多達182題,而函數這一章節基本內容多,題型方法多,高考中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又高,表明了本章教材編寫依然重視傳統的“雙基”教學,依然堅守“熟能生巧”的學習傳統,通過利用大量的練習和習題對學生所學的知識進行強化訓練,以鞏固新知.
2.探究題與應用題所占的份量加重,更加注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
為適應新課標的發展,強調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在習題設置上,除了傳統的計算、概念性習題外,還有以實際問題為背景的應用題,以推理、圖表等形式出現的探究題,在閱讀與思考中出現的研究性開放題.以下是對教材后出現的練習與習題進行的分類,統計如下表:
章節計算、概念性習題應用題探究拓展思考題
2.15488
2.22425
2.33714
2.4611
2.512 1
2.6261
復習參考題2622
從表可以看出,開放型問題的份量在習題設置上較以前的教材大大加重.以實際問題為背景的應用題,將數學與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培養數學應用意識,同時要求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空間以及數學建模的能力.
3.習題中蘊含豐富的數學思想方法,更加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在函數知識中蘊含著許多的數學思想方法,比如數形結合,分類討論,函數與方程等,學生通過習題加強對這些思想方法的運用,使他們的思維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例如在判斷函數奇偶性和單調性問題中涉及數形結合思想,在處理 這類“準二次函數”問題中涉及分類討論的思想,在討論超越方程根的個數問題中涉及函數與方程的思想等,在解決以實際問題為背景的應用題中,要把實際問題轉化為函數問題,再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即涉及轉化與化歸思想.
二、教學建議
1.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數學基本素養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掌握與靈活應用,體現了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與數學能力的高低水平.函數知識作為高中數學的非常重要的一節內容,在習題設置上,習題中蘊涵著豐富的數學思想方法,是提升數學思維能力和提高學生數學基本素養的重要材料.
案例1P94復習題27:若關于x的方程3tx2+(3-7t)x+4=0的兩個實根α,β滿足0
這是一道簡單的求參數取值范圍的題目.我們來大致分析一下解答過程:首先將方程3tx2+(3-7t)x+4=0轉化為函數f(x)=3tx2+(3-7t)x+4(函數與方程思想),再利用二次函數根的分布列出不等式組解出t的取值范圍(數形結合思想).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不能只教會學生機械地套入步驟過程,而是要站在一個“為什么”的高度去解題,潛移默化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使學生的思維在解題中得到自覺提升,真正發展數學能力.
2.組織和安排研究性和探究性學習,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
函數習題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和研究性,因此教材中提供了豐富的開放性習題,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研究性素材,建議在課本習題基礎上設計一些研究性、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自行探索解決.
案例2P33探究拓展第13題:已知一個函數的解析式為y=x2,它的值域是[1,4],這樣的函數有多少個?試寫出其中的兩個函數.
這是一道看似簡單但富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作為探究性學習的素材,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這樣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函數三要素的理解,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感受成功的喜悅.
3.指導和加強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培養數學應用意識
篇3
以大一新生第一學期開設的“中醫基礎理論”和“人體解剖學”課程為例。同樣以“心”“肝”“脾”“肺”“腎”五臟為研究對象,西醫學強調的是物質概念的實體性,這種建立在近代生物學基礎之上的,以實驗、分析、歸納邏輯為主的思維方式與學生從小建立的思維模式接近,易于被接受和理解。而中醫學的五臟并非解剖實體,在中醫學的臟象學說中蘊含了“取象比類”、“整體觀念”等思維方式,這些從未接觸過的理論不易被學生所理解和認可。兩門課程同時開設,學生一學期對比下來,只能對中醫理論、概念更加的彷徨、難以接受。中醫思維的缺失勢必導致學生無法深入理解中醫理論的精髓,臨證時缺乏“圓機活法”的靈感,處方用藥只能停留在死板的復制上,面對疾病找不到較好地解決辦法。
在中醫理論的學習和臨床實踐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好的方法可以使人們事半功倍。方法論則是對具體的科學方法的概括和總結,從更抽象的層面上來把握方法的性質、發展規律及其價值。[6]通過對《中醫學方法論》課程內容的調整與更新,可以加深對中醫學理論的研究和哲學反思,激發學生對中醫學習的感悟性,使學生建立起中醫固有的思維模式,以指導臨床實踐。以下從五個方面論述《中醫學方法論》課程對學生中醫思維的培養。剖析氣、陰陽、五行等核心方法論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自然觀和方法論的直接影響,諸如氣、陰陽、五行等,既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內容,也是中醫理論的重要命題。因其與儒家、道家等思想有著割不斷的文化淵源,故《中醫學方法論》課程從《易經》、《莊子》、《老子》等古代典籍中探求氣、陰陽、五行這一核心方法論產生的根源,并與《內經》等歷代醫籍相聯系,層層深入探尋其中奧秘。
了解中西文化上的根本差異中西醫是在兩種不同的文化土壤和社會背景中發生發展起來的,他們在觀念形態、致知方法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吨嗅t學方法論》這門課程將從中西醫產生的歷史背景、地域因素、文化內涵、科學范式、認知方法等多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從各個不同層面上揭示中西醫的異同之處,讓學生們更深層次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及醫學的差異,以便更好的理解中醫的特色所在。建立正確的中醫思維方式中醫的思維方式從形成到發展經歷了幾千年,是一種整體的聯系的普遍的思維方式。在《中醫學方法論》課程設置上將提煉出“取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經驗思維”等多種中醫的思維方式,從概念、特點到臨床應用,與學生共同探討并建立中醫特有的思維方式。增強對辨證論治的理解與運用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重要特色之一,也是中醫治療的一大優勢。在課程設置上將辯證思維從各種中醫思維方式中提取出來,作為專題重點講授。首先分析探討辨證論治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其次重點講授中醫在長期臨床實踐中所形成的辨證論治方法,如八綱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三焦辨證等,了解每一種辨證方法的源流、內容和意義;最后將中醫的辯證思維與具體辨證論治方法相結合分步驟、分層次進行論述。在增強學生對辨證論治方法認識的同時,進一步加深對中醫辯證思維的領會與運用。
討論中醫臨床從望、聞、問、切四診資料的搜集到分析判斷進行辨證及最后做出決策處方用藥,這一過程中的相關思維方法。努力挖掘、整理出中醫對疑難病癥診治的思路,激發學生學習醫案的興趣,使學生建立起中醫臨床思維。培養正確的中醫思維,是深入研究中醫理論和從事中醫臨床實踐的重要基礎。中醫未來的發展寄希望于中醫的教育,因此,在中醫的高等教育中應遵循中醫學發展的固有規律,更加重視大學生中醫思維的培養?!吨嗅t學方法論》課程可幫助學生在現代文化背景下,準確理解和正確把握中醫學博大精深的理論知識,提升中醫理論水平,并為學生建立中醫思維以及在中醫思維指導下進行中醫臨床實踐和科研活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篇4
中醫學是中國傳統中寶貴的文化形式,是中國科學的代表形式之一,是中國生命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中醫學的進步不但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有過不能以其它文化形式可替代的作用,也由于其堅實的本體論基礎而持久的影響了中國文化發展的理路,“儒必通醫”就是最好的說明。
近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的歷程,西方的醫學思想和醫療模式也開始輸入中國。由于西方醫學在治療技術上的方便性,使之國人在醫療實踐中能夠接受西醫的治療方式,但是,正是這種實用主義和“全盤西化”的價值承諾形成了對中醫學和中國文化的否定思潮。表現在思想形式上,由于自五四以來的“全盤西化”思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面否定,數典忘祖、思想淺薄、急功近利成為學術思想界的主流之后,中醫學也成為被否定的內容之一。為了提供否定中國文化的理性基礎,自覺的不自覺的以西方的哲學思想判釋中國文化的方法就成為時代的風氣,以西方的醫學模式判釋中醫學以比較兩者的優劣,成為這個時代中醫學研究的重要特點。如果說以西方醫學技術上的特點做為可接受的標準還帶有實用主義的特點,從而還能在經驗論的層次上證明理性的必然,那么,以“全盤西化”對中國文化及其對中醫學的否定就是對中國文化理性自覺的背叛,而成為厚西薄中的思想方法了。
時至今日,隨著對西方科學文化產生的一系列誤區的深入認識,中醫學在醫學實踐中的特殊的、基本的療效被肯定,中醫學也日漸受到重視。但是,對中醫學的肯定仍然是在經驗論的層次上,遠沒有在哲學理性上實現自為而自在的統一。尤其對于解決這一已經產生了幾千年的中醫文化的繼續發展的理路問題而言,就更需要哲學的根據和支持。
問題表明,對中醫學的正確認識及其發展理路的研究,首先需要中醫哲學的研究作為基礎。然而,以我們已經熟悉并習以為常運用于思想的西方哲學思維進行中醫學的哲學研究,是不能產生正確的結果的。以西方哲學的模式為坐標系進行中醫學的研究,其結果只能是南轅北轍。正確的方法是,應對中國文化之所以能產生中醫學的哲學思想進行發掘,進而研究中醫學的科學性,以對中醫學的發展方向作出推定。這些是研究中醫學發展應解決的基礎理論問題,應當成為一切關心中醫學發展的學者應投以相當大的精力進行研究的問題。但是,對于中醫學發展方向的困惑而言,面對的問題既是中醫哲學帶來的也是以哲學對中醫學提出的本體論承諾出現的。這表現為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中醫學學科的科學性及其產生的哲學基礎與我們所熟知并運用自如的現代科學和哲學對其進行研究而產生的誤區,另一方面則要求中醫學本身能證明自身的科學性和哲學基礎,即中醫學的學科性在本體論哲學的支持下表明其科學形式與哲學方式的統一──中醫學是中國哲學形而中論的自在自為的統一。
就中國哲學的基本原理進行研究,其表明的哲學原理與中醫學有怎樣的相關性以及中醫學表現出怎樣的規律,是中國哲學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哲學和中醫學的關系,表明了中醫學的思維方式在與中國哲學的基本規律的統一性中展示出的科學上和文化上的重要意義。如果說由于中國文化的哲學基礎生成了中醫學的學科形式,從而表明了中國文化的一以貫之的理論特點,那么,中醫學就在其內容和形式中展現出的基本規律將代表中國文化和哲學的基本形式。因此,應當說,進行中國哲學研究──真正想探索中國哲學奧秘、并認為中國哲學是不同于西方哲學的、具有獨立的哲學形式,就應在《周易》、《道德經》和《內經》及《論語》等儒家和道學經典的研究上下功夫,這是研究中國哲學的基本方法,同樣,這也是研究中醫哲學的基本方法。
對中醫學的哲學思維進行的研究,以發現其基本規律,這是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問題,這已成為現代以來中國哲學研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由于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產生的“全盤西化”、西體西用的理性進路,所以,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和以西方哲學推定中國哲學的研究一樣,中醫學的哲學研究無不是以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概念、范疇及科學模式對中醫學的思維方式、概念、范疇及科學模式進行西化式的推定。從產生的研究結果而言,由于脫離了自在的中國文化的基礎──中國文化對哲學的承諾及其原理的推定,應當認為這些推定的結果根本不是中國哲學或中醫哲學的本來面目,而只是西方哲學和西醫學對中醫學理論的異化。
如果承認歷史和邏輯的統一性,并且承認中國文化的形式具有獨立性──中醫學也因此具有完全不同于西方醫學的形式,那么,對生成中醫學的哲學思維及其基本規律的研究只能是對中國文化研究的自在的哲學反思──哲學的承諾和推定的統一并進行推定的結果。生成文化的歷史和邏輯只能是歷史和邏輯在文化形式中的統一。所以,對生成文化的哲學基礎進行推定,只能是由文化所承諾的哲學──哲學所能推定的文化形式在哲學形式上的統一。哲學在文化母體的自在性,使其被文化所承諾和推定,而不可能以任何外來文化所承諾的哲學進行推定。以西方哲學進行的推定,只是一種比較意義上的詮釋,哲學的比較不具有本體論承諾和推定的統一性,本體是自身的邏輯推定。尤其是西方哲學在當代的進展產生了分析哲學和解釋學,其理路表明的邏輯和形式對思維的限定,使對西方哲學思維方式的運用產生了嚴格的限定。西方文化的內在結構──被語言和文字及形式邏輯所限定,就其文化形式內部所進行的歷史文本的解釋──以其自在的語言系統和思維方式對文本所進行的解釋,不可能達到本來的意義。既然對自在的文化的解釋呈現出重重困難,使西方文化自在的文字和語言本身所進行的解釋都不具備其文本意義,何以能用西方的哲學原理和學科形式對中國的文化和哲學進行解釋呢?真不理解當代中國學界何以能用西體西用的方法論進行中國文化的研究,并自以為是的認為發現了中國文化的“基本規律”。當以中國哲學自在的形而中論的哲學原理與這些“基本規律”(例如辯證法)進行比較后,就會發現中西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形式,就思維方式的基本性而言,中西文化不能在形式和內容上進行簡單的類比和實現哲學思維方式的統一。因此,就中國哲學的研究而言,只能用承諾推定法進行哲學的外化。承諾推定法表明的哲學思維與文化形式的統一性表明,任何一種獨立的文化是其自在的哲學思維所產生的結果,因此,中國文化的形式和內容只能是自在的中國哲學思維產生的結果。
所以,對中醫學的哲學研究,是以哲學的承諾和推定法進行的研究。由于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和基本規律只能在中國文化的母體中尋求,所以,這種研究只能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這一研究還必然包括:中醫學的哲學究竟是什么形式的?與中國哲學的關系是怎樣的?對這些問題的研究表明,其中最重要的是關于形成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問題。顯然,在這一研究進路中,將同時構成對中國哲學及文化的反思。我在對中國哲學的研究中,以《時空統一論》⑴的哲學原理對中國的知識系統進行承諾推定法的研究反思,發現在中國文化的知識形式中,《易經》是中國哲學的基礎,而中醫學是運用中國哲學思維所產生的成熟的科學形式,也可以這樣認為,從中醫學中可以反映出中國哲學的本質性,所謂“醫易相通”是也。那么,中國哲學的本質性與中醫學的統一是以怎樣的原理表現出來的?這是研究中醫學的哲學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所以,研究中醫學的哲學規律首要的是用哲學的承諾推定法把《易經》的思維方式外化為哲學的形式。我對《易經》的思維方式進行外化為哲學形式的工作是以“時空統一論”的哲學原理對《易經》之“卦”的研究中作出的,并以形而中論⑵的哲學原理進行了對中國哲學的概括,形而中論的哲學原理及思維方式表明,時空對應的認識論原理、對應和中的方法論原理、中和統一的時空本體論是中國哲學的基本規律。因此,中醫學能否反映出這三個基本規律就成為承諾和推定中醫哲學的基本工作。
從中醫學的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維方式并對其進行與中國哲學原理的整合是這一研究工作的組成部分。由于中醫學的思維方式與《易經》統一,所以歷代中醫學者對“醫易相通”的哲學問題都有相當深刻的理解,例如,清代名醫章虛谷說:“詩、書、春秋,論世間事跡,褒君子,貶小人,以明治亂之所由,原非論陰陽之理者?!兑住废蟊黻庩栠M退消長之理,儒者用喻世事治亂事之道。……故易為大道之源,醫理、儒理俱在其中,《易·辭》為儒者之言,可用治世,不可治病也?!裴t明大道之一截,易明大道之全體,醫書豈真與易書比哉?醫經與易經,體同而用異,拙集屢申其義矣。即將先天后天打作兩橛,遂有一橛截全體之見,而不識其體用所在也。圣人韋編讀易,不聞讀醫,假年學易,不聞學醫,蓋以此也。圣人為治世之大道,不為治病之小道,故言某未達不敢當。然道之用有大小,而其體一也。其所系之重,猶先于大道,何故?蓋有性命而后有道德功業。保性命者,醫道也。其理與《易經》同出陰陽太極之源,故體同而用異也?!保ā墩绿摴龋骸夺t門棒喝·論易理》)顯然,章虛谷對《易經》和醫經的哲學關系的認識是深刻的。由于中國哲學的外化是當代哲學的研究任務,因此,和所有對“醫易相通”有相當深刻認識的古代學者一樣,這一研究是以《易經》自在的哲學思維的承諾和推定并以外化的形式闡釋中醫學的哲學思維的。
筆者以形而中論對中國哲學所作的概括,就是上述研究方法的結果。既然中醫學的哲學基礎是形而中論的統一,那么,中醫學在形而中論哲學思維中生成的基本規律是怎樣的形式、以及這些基本規律對中醫學發展的基本意義之所在就成為中醫哲學研究的重要的價值論承諾。
《周易》和《道德經》及《內經》的哲學思維對當代的哲學發展及對中醫學的繼續進步將有極重要的意義。這已在近年的中國文化熱中顯見端倪。筆者在對人存在的本質性問題的研究中,結合西方哲學中的問題,以哲學的承諾推定法對《周易》的道器之論之承諾,推定出形而中論的哲學。形而中論的哲學認為,人對存在的認識,是以形作為主體認識、并區分為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人的存在形式和主體地位實際上是世界存在形式中的形上和形下的中和者也,因此,人是存在的形而中者。人以時空的方式建立起對形的認識,因此,形而中論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是建立在時空的本體論基礎上,并且與中醫學的時空觀統一。所以,形而中論的哲學體系能很好的解決一系列重大的中醫學哲學問題。
二、醫易相通
隨著世界學術界對《周易》研究的關注,“醫易相通”作為中國古代學術史上重要的哲學命題,在當代尤為引起重視?!搬t易相通”的承諾表明,其不朽的意義和學術魅力發生于對人類生命本體的哲學思考和推定?!搬t易相通”概括了易學的哲學思維作為中醫學理論基礎的基本特點,其不但表現出易學的博大精深,同時也說明了中醫學理論基礎一以貫之的哲學內涵。顯然,從內容到形式作出的分析都表明中醫學理論基礎的易學哲學性質?!吨芤住返男味姓摰恼軐W制式,表明其哲學思維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哲學思維。就醫學的作用和價值而言,中醫和西醫這兩種不同的醫學理論和實踐特點表明了其起源于兩種不同的哲學思維,從對存在的本體論承諾和邏輯推定及其主體論承諾和形式推定的不同,使其各自承諾不同的價值及推定出不同的概念范疇和理論體系。對主體存在本質的不同認識,使其對生命形式本體的認同形成不同的醫學觀念,在此基礎上的發展,使我們看到了人類對生命的不同理解并表明在歷史形式中和由此產生的現實問題──中醫和西醫展現在歷史中的不同的邏輯理路和學科建構。
然而,對當代人類社會的存在而言,就哲學的層次上推定人類的存在形式,不能不認為雖然有西方自然科學近三百年來的主導和促進,但是,人類就基本的存在問題而言,尤其是生命的本質性問題,還是作為一個亙古常新的課題困擾著人們的理性。近現代表現出所謂的人類進步絕大部分是在其表象上,而不是表現在人類生存本質上的進步,可以說,到目前為止,人類是在其自為的異化形式下存在,對人類的理性的理想形式而言,自為的對自在的超越──自為的達到生命的更高的存在形式──實現自為自在的生命存在形式,顯然,人類的存在現狀表明,人類還遠遠沒有達到這一目標。
因此,當西方科學模式對人們所期望解決的終極關懷問題不但沒有解決,而且又由此產生了嚴重的可持續性發展問題時,人們已經顯得彷惶不安,尤其是自然科學產生的負面價值引起人們的反思時,后現代主義的哲學和文化思潮應運而生。可以說,后現代主義思潮表明的對理性否定的堅決性已經成為困惑西方文化及科學理性的重大問題。一些思想家把力圖走出誤區的方法寄托于中國文化時,中國的《周易》就不失時機的又一次成為顯學。對中醫哲學的研究而言,面對后現代主義哲學思潮,當企圖再以西方哲學的制式推定中國文化時,無疑是當頭棒喝。在這種形勢下,對于中醫哲學研究而言,許多學者不約而同的想到了“醫易相通”的古老命題。所以“易學熱”也把中醫哲學帶入其中。但是,就其以“醫易相通”為命題產生的研究結果而言,卻令人倍感失望,因為其產生的結論,無不帶有西方哲學的“前見”。問題表明,因為《周易》的本體論承諾和邏輯推定與中醫學的主體論承諾和形式推定的統一性,使之用西方哲學的制式不可能正確的推定中醫哲學。中醫哲學由《周易》的哲學制式所推定,這是應當首先明確的問題。
顯然,后現代主義表現出的西方哲學的多元性及其帶來價值取向的多元性對理性的異化是顯而易見的。即使在當代中國,也隨處可見西方文化的哲學、科學和宗教以各自的價值承諾帶給人們存在方式的異化。以《周易》為基礎的中國哲學的一以貫之,不但使“醫易相通”,而且使《周易》與中國古代科學相通、《周易》與宗教相通,《周易》因此成為中國文化的基石??梢哉f,綜觀人類文明的幾大形式,沒有任何一個文明能像中國文明那樣能夠錦延不絕,持續發展并表現出文化的穩定性。西方哲學表明,就哲學問題及其表現出的多元性而言,西方哲學家們在近代和當代由于他們內在哲學傳統思維形式的形式化限定使對這一問題的研究顯得無能為力,最終以據斥形而上學作為西方哲學的終結。然而,問題卻沒有解決,問題伴隨著其造類存在的異化在當代使人們終于注意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優越性。但是,由于中西方哲學思維巨大的差異性,所以盡管《周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但是,由于西方哲學及科學和宗教是對存在形式化的結果,所以,不能將《周易》與西方文化及哲學作簡單的類比,例如我們看到的把《周易》比附為科學或者把西方的思想文化的成果認定為在《周易》中早已有之那樣。形而中論表明,《周易》的重要貢獻是其哲學的本體論思想,在這方面,同樣不能與西方哲學的本體論作簡單的比附。對西方哲學的形式化而言,《周易》哲學是內化的,因此,把《周易》哲學作為明確的形式外化出來,是一項歷史性的任務,《周易》哲學的外化將帶來人類哲學及存在形式的空前革命。
《周易》和中醫學的學科形式表明,其屬于不同的知識形式和結構,之所以稱為“醫易相通”,是指其作為共同的哲學本體而言的,具體講,《周易》的哲學思維是中醫學的基礎,易道廣大使中醫學與《周易》在“道”的層次上相通。因此,對道的理解問題成為醫易相通的哲學問題。這屬于哲學層次的問題,在中國的學術史中被歷代學者所重視,在基本方面提高了《周易》群經之首的學術地位,但是,在西學倡興的當代,則帶來了更重要的問題,這就是,以《周易》為首的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關系和相互的哲學承諾,成為人類文化交融中的問題,尤其是人類發現其自身歷史的和社會的、群體的和個體的行為方式所引起的價值失衡,使之把自身的本質作為反思的對象時,以《周易》為代表的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就又一次為人類提供了她深沉的思想。
所有人類存在的問題表明,其中最重要的,能引發出其他所有問題的都應歸結為一個基本問題──這就是所謂的終極關懷問題,“醫易相通”的哲學承諾表明了其與西方醫學和哲學的截然不同的本體觀──而西方哲學對終極關懷的無能為力在后現代主義哲學中已經充分的暴露無遺。中醫學家、道家及道教學者在對“醫易相通”的基礎上和以自身的醫療及修煉實踐中形成的中國生命科學關于人的本質和應達到的存在方式,解決了終極關懷問題。中國的生命科學表明,“醫易相通”的哲學承諾和推定與《周易》的“窮理盡性,以至于命”(《說卦傳》)終極關懷的價值論承諾的統一,是“醫易相通”的重要表現形式。
關于“醫易相通”的基本原理,在中醫學的基本理論方面,在中醫學的發展過程中,張介賓的論述簡要而精到的指出了“醫易相通”的基本意義。他說:“賓償聞之孫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每竊疑焉。以為易之為書,在開務成務,知來常往;而醫之為道,則調元贊化,起死回生,其義似殊,其用似異。且醫有內經,何借于易,舍近求遠,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學到知羞,方克漸悟。方知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造化萬物;人身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駭。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于內經,而變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陰陽也;醫易同原者,同此變化也。豈非醫易相通,理無二致,可以醫而不知易乎?”又說:“神莫神于易,易莫易于醫,欲賅醫易,理之陰陽。故天下之萬聲,出于一闔一辟;天下之萬數,出于一奇一偶;天下之萬理,出于一動一靜;天下之萬象,出于一方一圓也。方圓也,動靜也,奇偶也,闔辟也,總不出乎一與二也”、“予故曰: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學醫不知易,必謂醫學無難,如斯而已也,抑熟知目視者有所不見,耳聽者有所不聞,終不免一曲之陋。知易不知醫,必謂易理深玄,渺茫難用也,又何異畏寒者得裘不衣,畏饑者得羹不食,可惜了錯過了此生。然則醫不可以無易,易不可以無醫,設能簡而有之,則易之變化出乎天,醫之運用由乎我。”
上論表明,張介賓非常精練的總結了“醫易相通”的基本意義。把醫學和易學在天地萬物存在的基本層次上統一起來,使之形成易體醫用、體用不二的一元論哲學思維,是中國哲學和醫學上的重要思想。
總結前人在“醫易相通”方面的研究,應當認為《周易》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影響是重大的。《周易》是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其具體影響了中醫學的臟腑理論、經絡理論、陰陽氣血理論、病理病機理論、診斷理論、治療理論、方劑學和本草理論。而在當代具有重要作用的是其在生命科學領域內的具體運用──“氣功”理論成功的運用易理,可以作為“醫易相通”最好說明。
以當代的哲學觀推定“醫易相通”的哲學承諾,必然要求從哲學本體論和認識論的層次分析《周易》對中醫學的影響?!吨芤住返年庩栔摫砻?,陰陽之道是時間和空間產生的并由主體承諾和推定的形式,其表明本體是時空的陰陽變化生成的存在。陰陽之道的推定是主體所能發現本體存在之為存在的基本方式。就本體而言,《易傳》認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所以,陰陽能對人體的存在發生生命的本質性作用是因為時空的本體性,而這種本體性作用與主體性方式的正確統一,是在主體的形而中的方式性中產生的正確推定。形而中的方式性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傳》)的命題承諾和推定。人作為一種存在,本身是屬于《周易》哲學推定的哪一種形式呢?人是什么呢?這些問題的存在使人的存在方式成為哲學所關心的也必須給預回答的主體論哲學承諾和形式推定的重要問題。但在《周易》哲學中,是不作為問題的,因為結論已經內化于“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承諾之中。所以。對應于西方哲學的主體論承諾而言,《周易》對這一問題沒有作出主體論承諾和形式推定。因此,在研究關于人的主體性的中醫學中推定這一與《周易》相關的哲學問題,對今天的人類哲學而言是重要的。我認為,《周易》的哲學模式表明,從“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承諾的主體論作出的形式推定,說明了人的主體形式既不屬于形上之道,也不屬于形下之器,而是屬于形而中,即形而中者謂之人。所以,主體被形而中所承諾──人是形而中者也。所謂的形而中者,以主體論承諾和形式推定而言,是指人的存在的時空層次和主體意識時空能力的對應和中,通過主體時空方式所能把握主體自身存在和客體存在的形而中的方式,即通過主體的形而中實現對存在──主在和客在的正確認識。
“醫易相通”是中國生命科學中的重要命題?!搬t易相通”的形而中論哲學推定,使主體的生命存在形式成為中國生命科學研究的內容。形而中者謂之人的主體論形式推定,使人的存在是形而中的方式,主體將通過對時空的形而中的方式性實現主體的價值。主體能夠適應時空層次,并通過時空陰陽的形而中的自作而把握存在,從而超越生命的時空形式。這是形而中論哲學承諾的生命科學原理。形而中者謂之卦──形而中者謂之人的統一,從而解決了認識論的主體性問題。形而中論哲學表明的認識論本質是:人沒有獨立的主體性,客觀實在也沒有獨立的客體性,自為是自在的自為,而自在也是自為的自在,世界的時空統一性要求人類把握的世界要成為人在其中的世界,因此,對客觀的存在而言,絕沒有獨立性可言,人的主觀存在也絕沒有獨立性,因此,在方法論上的建構,《周易》之卦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統一,形而中論推定的人的存在形式,是形而中的方式性的──-而不是西方哲學的形而下的形式性的存在。因此,以形而中的方式性把握世界,是《周易》對人類哲學發展作出的重要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及方法論方面的貢獻,其由形而中的主體方式承諾和推定的“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的生命科學將成為人類科學的終極形式。
在“醫易相通”中,以陰陽的概念范疇承諾了哲學認識論?!兑讉鳌吩唬骸耙魂幰魂栔^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陰陽的推定成為中國哲學中的基本概念范疇。在中國文化中,陰陽范疇的具體應用,可謂一以貫之。在中醫哲學中,陰陽承諾了哲學本體論的邏輯推定和主體論的形式推定。例如“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陰中有陰,陽中有陽”(《素問·金匱真言論篇第四》)等等。張介賓認為:“陰不可以無陽,非氣無以生形也;陽不可以無陰,非形無以載氣也”(《類經附翼·求正錄·真陰論》);石壽棠認為:“陽不能自立,必得陰而后立,故陽以陰為基,而陰為陽之母,陰不能自見,必待陽而后見,故陰以陽為統,而陽為陰為父”(《醫源·陰陽互根論》);吳謙等認為:“一陰一陽者,天地之道;一開一和者,動靜之機”(《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卷二·六味地黃丸集注);鄭壽全認為:“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此陽氣乎!陽氣無傷,百病自然不作,陽氣若傷,群陰即起”(《醫理真傳》卷二·陽虛證問答目錄)柯琴認為:“陰陽互為其根,陽中無陰,謂之孤陽;陰中無陽,便是死陰”(《傷寒來蘇集·傷寒論注·卷一·傷寒總論》)等等。從上面眾多的論述中,可以看出陰陽概念在中醫學中的應用是相當廣泛而重要,并且在邏輯上是自恰的。如果陰陽的推定方式對人的生命形式的作用是自律的,那么,形而中論哲學的對應和中的推定方式,將使這一自律由主體的自為而實現。這是“醫易相通”承諾的中國生命科學自在性的表現。
三、形而中論與中醫學
如果把《周易》作為群經之首,那么,中國的哲學原理就應當被《周易》所包容。形而中論對中國哲學的形式化,是以“時空統一論”的哲學原理對《周易》之“卦”的研究而推定為哲學形式的──形而中論是對“卦”的時空本質性研究并以“形而中者謂之卦”的命題產生的哲學原理。關于“形而中者謂之卦”,我已多次進行論證⑴,在這里再簡單的作一介紹?!靶味险咧^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思維以時空方式生成對存在的認識,中國哲學是以“卦”作為方式的,其中所表明的認識論原理是形而中的方式。這就是說,“卦”是存在與思維的統一方式──存在與思維的對應和中,“卦”是“道”、“器”的對應和中者也。因此,筆者認為“形而中者謂之卦”,這是中國哲學的主體論承諾和形式推定的重要表現形式。就人存在的本質性而言,因“卦”承諾了主體論及其形式推定,所以,以主體論承諾和形式推定的統一,就有形而中者謂之人的推定。形而中者謂之人的哲學推定表明,主體的對應和中是外化并推定出形而中論的哲學體系,是由形而中論哲學的本體論承諾和邏輯推定與主體論承諾和形式推定及價值論承諾和范疇推定的統一而實現的。
筆者在關于《周易》的研究方面,從認識論的角度把“卦”的哲學內涵歸結為“形而中者謂之卦”,“卦”的形式為陰陽爻表示的“時”和“空”,由此使“卦”無所不包,“卦”作為萬物即形而上的方式和形而下的形式的中和性,推定出“卦”之上的形而上,即“道”,已是方式的存在,而不是形式的存在,由此理解《易》的“太極”,才能推定“太極”承諾的本體。把“太極”以“太極圖”和“八卦圖”統一的推定,都出于形而中論的哲學推定。具體講,在“卦”之下,即“器”,是“形式”化所把握的與主體對應的存在,“卦”之上的“太極”或“無”是不能與主體的形式對應的因此是用“方式”所能把握的存在,“卦”是“形式”和“方式”的“中”,“卦”是以“中”的方式推定出“形上”和“形下”的主體形式,因此,方式性的把握本體,即本體不能作為形式推定的存在,本體只能以時空進行方式性的即和中的推定,即以“中”的方式推定形上之道。下面簡單的討論形而中論的幾個基本問題。超級秘書網
篇5
【關鍵詞】醫學生人文醫學執業技能培養模式
醫學生人文醫學執業能力是在醫學教育實踐臨床過程中醫學與人文精神的結合和孕育。人文醫學執業技能已經成為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的醫學模式要求醫學生克服只見病不見人,忽視人的心理、社會環境等制約因素的影響,從而達到生理、心理和社會的完善與和諧。這一執業技能的掌握不只與醫學生――未來的醫務工作者個人發展相關,更與我國醫學教育的實踐發展、患者的治療效果和醫院的發展密切相關。
加強醫學生人文醫學執業技能培養的課程模塊建設
人文醫學的概念有很多種詞義理解,筆者比較贊同賀達仁教授的觀點。他將醫學分成四個部分:基礎醫學、技術醫學、應用醫學與人文醫學。他認為人文是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醫學是考察醫學與社會學的相互關系,提高醫學活動主體的素質和社會功能的學科群。①醫學生醫學人文執業技能培養需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由于技能培養的實踐性特征,醫學人文執業課程在醫學人文學科群的基礎上又必須增加與執業相關的技能,因此在醫學生醫學理論教育和臨床實踐教育階段的核心問題都必須始終圍繞如何提高醫學生的人文醫學執業技能而展開。
“實用技能類”課程一般在臨床實習階段展開,但缺乏相應的課程體系。大多都是在臨床教育階段開設一些講座,進行一些專題培訓。筆者所在學院院主要結合中國醫師人文醫學執業技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提出的人文醫學執業技能培養內容進行專題培訓和講授,主要有以下六大模塊:醫師概論;醫師法律與法規;職業素養;醫學道德;醫護人員溝通能力的重要性;如何有效進行體勢語言的交流。按照人文醫學執業技能的概念特征和《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醫學專業技能、職業價值、行為態度、倫理道德是對醫學生的最基本的要求。人文醫學實用技能類課程必須始終圍繞這些基本要求展開。因此該教學模塊必須強調實用性。要將“基礎理論類”課程模塊所學內容諸如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醫學法學、醫學哲學、醫學社會學通過該模塊進行實踐。要以專題講座的形式、在學生臨床見習、實習過程中向學生講授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職業態度、法律素質、醫患溝通的重要性,使醫學生認識到敬業精神和醫學倫理行為是醫療實踐的核心內容,醫務人員的基本道德規范和法律責任是醫學職業的基本要素,如醫患溝通能力是醫學生臨床實踐階段重要的人文醫學執業能力之一。其他很多技能都要圍繞醫患溝通的培養展開。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福岡宣言》指出,所有醫生必須學會交流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缺少共鳴(同情)應該看作與技術不夠一樣,是無能力的表現。我國《執業醫師法》第二十六條規定:“醫師應當如實向患者或者其家屬介紹病情,但應注意避免對患者產生不利后果”。《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十一條要求:“在醫療活動中,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將患者的病情、醫療措施、醫療風險等如實告知患者,及時解答其咨詢;但是,應當避免對患者產生不利后果”。所以在臨床實踐階段必須以醫患溝通為主線在倫理道德和法律的范圍內加強醫學生的人文醫學執業技能培養。
加強醫學生人文醫學執業技能課程教育的序慣性和實踐性
醫學生人文醫學執業技能教育應滲透在整個教育階段。以筆者所在學院為例,第一學期開設“中醫發展史”課程,使學生了解掌握中醫學的起源、形成、發展過程和發展規律,了解社會結構和經濟文化、科學狀況、意識形態與醫學發展的關系,了解影響醫學發展的主要因素。限定選修課中開設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中醫哲學基礎、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自然辯證法等課程。如中醫哲學課程使學生了解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了解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和文化特色,理清中國哲學與中醫學的體用關系;從而為系統學習中醫學打好基礎并有助于體認華夏思維方式,為繼承發揚中醫學的精髓,為將來從事中醫藥學臨床、科研做好前提的理論準備。在整個醫學人文教育課程培養中要結合專業基礎課著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百折不撓的工作作風、相互協作的團隊精神和勇于開拓的創新意識,強化“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強化學生實施人文教育的意識、能力以及法律法規意識。
醫學人文課程僅在醫學教育的前期開展,同時學習的是醫學基礎課程。而當進入專業課和臨床實習期后,并沒有專門的醫學人文教育課程。這和國內的大部分醫學院校醫學人文教育情況相符。筆者所在學院院在實習前一學期只開設《衛生法學》課程。而人文醫學執業技能包括多個方面,有認知的、也有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如果說專業學習有賴于專業實踐,那么人文精神的塑造、綜合素質的提高則有賴于積極的生活和行為養成。醫學人文執業教育應貫穿醫學教育的始終,但在不同時期、不同學習階段又有所不同。因此我們所提出的醫學人文執業課程模式始終必須強調理論和實踐教育的結合,必須結合醫學生在不同時期的心理特點。筆者曾做過問卷調查“當你作為一名醫生,類似SARS的傳染病再次來臨,你會怎么辦?”大一學生選擇“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毫不猶豫、義無反顧沖上去”占80%,而大三學生大多選擇“這種事百年不遇我不一定能碰上”,臨床實習學生選擇“輪著上則上,輪不上則不上,領導讓上則上領導不讓上則不上”占60%。這說明醫學生在每個階段對醫學的職業認同感是不同的,因此在不同階段的醫學人文執業技能教育必須要有所區別。廣州醫學院就將醫學人文教育的整體滲透分四個階段進行:準備階段――基礎課教學使大一學生在教師講授和部分臨床見習過程中早期接觸臨床,接觸病人,早期進入醫生角色,樹立終生為病人服務思想;滲透階段――專業基礎課程以提高學生專業素質,增強人文醫學執業能力為導向;強化階段――臨床課程教學內容充分體現“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新模式的要求,實踐教學強化“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強化學生實施人文醫學執業能力的意識;反思階段――臨床后期開設“醫療實踐法律處理”、“醫患溝通能力實踐”等醫學人文課程,使學生運用相關理論反思臨床問題,從而獲得感悟與提高。
國外醫學院校五年期間醫學人文課程始終貫徹醫學教育的始終,哈佛大學醫學院醫患課程貫穿醫學教育四年時間。而在臨床實踐階段的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則注重與醫技、職業道德相互融合,重視倫理學、法學教育,強調醫患關系,關注與社會有關的醫學人文素質的養成并開設醫學人文應用類課程。人文醫學的本質屬性是人文性,核心精神是人文精神。醫學實踐教育必須以人文精神的培養為核心。近年已有很多國內醫學院校包括我院已經借鑒國外人文醫學執業技能培養的方法開始提出以人文精神為核心的“理論課程教育―臨床實踐教育―社區醫療實踐――終身培訓教育”的模式。
加強醫學生人文醫學執業技能臨床實踐教育的多途徑性
臨床實踐是培養醫學生人文醫學執業技能的重要階段,是醫學生從教學走向臨床的第一步。這一階段對醫學生的人文醫學執業技能教育大多落在了各教學實習醫院身上,醫學教育的實踐性特征要求醫院必須加強醫德醫風建設。醫院和帶教醫生是醫學生走向臨床實踐教育的第一任教師,他們的一言一行對醫學生影響都特別大。在教給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要通過自身示范作用教會學生如何與病人溝通,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學會關心病人、尊重病人、愛護病人,養成嚴謹的工作作風、樂觀的生活態度,樹立高尚的醫德。在實踐中提高醫患溝通能力、倫理決策能力,為以后的和諧行醫、依法行醫打下良好的基礎。
同時,加強醫學生的人文醫學執業技能的臨床實踐教育可以從多個途徑開展。2008 年教育部、衛生部《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指出:“醫學院校必須依據醫療衛生服務的需要、醫學科學的進步和醫學模式的轉變,制訂符合本校實際的課程計劃。”目前,人們對醫療的需要已轉向康復、心理治療、健康教育、老年性疾病等醫療服務上。大多醫學畢業生將成為社區醫療服務人員,社區醫療服務滿足了人們對醫學發展的需求。人文醫學教育要結合基層衛生保健體系的需要,以社區為導向,確保人文知識的學習運用與醫學、衛生保健的需要相結合。在整個醫學教育過程中尤其在臨床實踐階段可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深入社會、深入社區,通過一系列的社會實踐,使學生能夠在耳聞目睹中親身感受和體驗醫學人文精神,提高服務社區的醫學執業工作能力,培養人文醫學執業技能,在實踐中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共處。從某種意義上講,來自社會實踐的人文醫學執業技能教育,與校園中單向傳輸的教育效果相比較,前者更富深刻性、持久性和豐富性。(作者單位:河南中醫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本文系2008年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師資助計劃項目――醫學生人文醫學執業技能培養模式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教高〔2008〕498號)
篇6
1.1培養中醫思維方式:中醫學是在濃厚的中國古代哲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具有理性思辨和哲學睿智的醫學。對于剛剛接觸中醫的人來說,《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內容是完全陌生的,與他們之前所學習的現代科學知識及所身處的現代科技環境有很大的差別。而中醫學的思辯性思維,也會使習慣于邏輯性思維的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很多困惑,造成對中醫理論的誤解以及學習興趣和效率低下。哈佛大學有句名言:“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差異,不是知識也不是經驗,是思維方式。”因此,初學中醫,亟須培養中醫思維模式。因此,在講授基礎理論課程之前,我們著重《中醫學導論》的講授,其內容包括中醫學的學科性質、先秦百家思想與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中醫學的醫學模式、中醫學的本質特征及中醫學對世界科學的貢獻等,使其能夠認識到中醫學是不同于現代醫學乃至于現代科學知識體系的傳統醫學理論體系,有其自身的獨特規律和特點,逐步培養中醫學整體的、辨證的思維模式,為將來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1A]。
1.2引入人文文化觀念:中國傳統文化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根基,中醫思維方式形成的基礎,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水融的關系。而一般來說大學新生的傳統文化知識相對貧乏,因此,我們在授課過程中應加強文、史、哲等知識的講授,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滲透。如哲學基礎部分是建立中醫思維模式的關鍵,在講授過程中就可以結合中國古代哲學,以及天文、地理、氣象、物候、歷法等知識予以闡述[1B]。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拓寬學生的知識層面,而且能幫助學生領悟中醫理論的內涵,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中醫特有的思維方式方法。
1.3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從內容上看,《中醫基礎理論》教材包括四大知識模塊,即:中醫學哲學基礎、藏象理論(藏象、精氣血津液神、經絡)、病因病機、防治原則,各知識模塊特點不同。因此,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顯然不適合該課程全部內容,而應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近年來,我們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規律出發進行中醫基礎理論多樣化教學,采用了互動式、案例式教學等多種引導學生有效學習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3.1互動式教學:課堂上,我們常用討論法進行互動式教學,按照“選題-分組討論-代表發言-提問-解答-點評”的步驟,逐步引導學生透徹理解題意,明晰基本概念和相關原理,貫通相關知識,進行分析、總結,得出結論。此種教學活動,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調動雙方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實現教與學的統一,可使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思考、鞏固,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1.3.2案例式教學:例證是教學藝術的催化劑,它可使抽象的內容更形象具體,深奧的內容更淺顯易懂[2]。而中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作為中醫臨床實錄的醫案,能最直接地反映醫生的臨床思維。因此,案例式教學接近于直觀場景,克服了從概念到概念的抽象理論課堂教學方式的弊端,不但能充分吸引學生注意力,而且利于學生理解記憶,適合中醫基礎理論的任何內容。在實際操作中,可根據學習內容及學生的接受理解能力采取不同的形式。最初可以以講述為主插入案例分析,例如在講解“氣能生血”時,可以例舉臨床補血配合補氣藥治療相關血虛的病例。而后期由于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分析理解問題能力提高,我們就可以選擇一些有針對性、內容詳盡且通俗易懂的古今醫案,組織學生分組討論。
1.4配合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結合圖像、文字、音樂、動畫等,利用PPT、視頻、錄像、幻燈片等方式,綜合處理授課信息,創造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教學環境。其優勢是它能把多種信息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們能從多角度、多途徑獲取大量的信息,特別是以往教學中較為欠缺的視覺信息。如經絡學說的內容,結合多媒體教學,則圖文并茂,更加直觀,有利于學生的理解、記憶。但我們一定要注意多媒體的設計要突出重點,而在授課過程中也要注意師生互動[3]。
2加深理解,注重實驗教學
實驗教學是現代教育的重要形式,尤其在醫學教育中,它有著理論教學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種必不可缺的教學方式?!吨嗅t基礎理論》實驗教學是中醫基礎理論傳統教學模式和方法的重大變革,它能使抽象、深奧的理論得到直觀的體現,中醫方藥的神奇效果得到驗證,從而加深學生對中醫基礎理論的理解。
2.1在示教室觀察各種示教模型:《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某些內容理論性強、抽象,如經絡學說中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分布規律等,很難如解剖學一樣讓學生目睹其真實狀態,教師講課費力,學生又難以理解。為了解決此問題,可以讓學生走進示教課堂,通過人體經絡模擬模型觀察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進而總結其走向規律、交接次序及在人體的分布規律等,如此則改善單純課堂講授時枯燥乏味的不足,增強教學效果。另外,舌象儀、脈象儀等各種直觀示教模型,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教學氣氛,在提高教學質量上起到重要作用。
2.2通過動物實驗理解中醫理論內涵:近年來,我們嘗試逐步引入動物實驗到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中。在系統學習理論的基礎上,通過現代實驗方法和手段對中醫基礎理論進行驗證和闡釋,增加了教學的直觀性,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中醫理論的科學內涵。如學習陰陽學說時可設計如下實驗:制作陽證、陰證動物模型,觀察陽證、陰證兩組動物模型的表現特征如神態、眼球、活動及皮膚血管情況,并測量體溫、心率的變化,運用陰陽學說理論對比分析兩組動物的癥狀發生機理,從而加深對“陰勝則寒”、“陽勝則熱”理論的理解。
3強化記憶、拓展知識,利用網絡資源
由于《中醫基礎理論》知識點多、信息量大、學時數少,單純的課堂教學很難滿足學生的需要。因此,創建《中醫基礎理論》網絡資源庫,為學生提供一個課后學習的平臺是非常必要的。該網絡資源主要包括基礎知識學習、教學內容拓展、學習水平測試三個方面。
3.1基礎知識學習平臺:該平臺的資源主要包括《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大綱、電子教案、講稿、教學課件、教學錄像等。教學大綱、電子教案可以幫助學生提前預習,使學生對每一次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有一個了解,避免聽課時主次不分,影響對重點知識的理解掌握。以往的課堂教學,學生往往只顧忙于筆記而忽視了老師的講解,從而使很多晦澀難懂的中醫概念無法真正理解,嚴重影響了學習效率。注意到這一點,我們把講稿及全部教學課件上傳至網絡平臺供學生下載,使學生上課時能集中精力聽講,而老師也能在保證重、難點知識講清講透的同時,加大課堂教學信息量,如此則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3.2教學內容拓展平臺:拓展平臺設立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夠開闊視野,從多角度全面認識中醫。如千古中醫故事、中醫大家講座視頻等,可使學生對中國醫學發展的坎坷歷史、中醫學對中華民族乃至世界醫學的貢獻等有一個了解,進而增強學習中醫的信心;中西醫學比較部分通過對中、西醫學的醫學模式,中、西醫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各自診療疾病的特點等方面的對比學習,使學生初步認識中西醫學各自的特點、優勢及不足,利于學生中醫思維模式的形成,并有助于以后臨床診治疾病過程中充分發揮中醫的優勢,并利用現代醫學先進的方法手段彌補中醫的不足;案例教學內容可通過簡單的案例分析幫助學生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最新研究進展部分則結合現代知識和現代研究成果對中醫基礎理論進行剖析,這樣既有助于其理解和記憶中醫理論知識,彌補中醫理論較抽象、難理解的不足,還可以擴展學生的視野。
篇7
1內容多,學時少
中醫學概論教學內容多,醫學專業性強,涉及面廣,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很零碎、抽象,如望診、問診、切診的相關內容。中醫本科生300多學時的內容要在非醫學專業80學時講授完畢,并且這些專業的學生大多在一年級、二年級接觸這門課程,沒有經過西醫基礎知識的系統學習,對人體的解剖結構、組織生理尚不熟悉,因此如何把握教學的深淺度,成為一個難題。
2學習認識不足,方法欠缺
通過與學生的交談及問卷調查發現,在教學過程中一些學生甚至對開設這門課程的必要時產生疑問,如計算機專業學生認為只要學習好計算機編程就可以,體育健康專業學生認為練好自己的體育專項就行,學習醫學尤其是中醫學對其專業并不重要,對今后的就業也無幫助,因此學習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一些學生雖然對中醫學概論感興趣,但認為需要記憶的內容繁多,也很抽象,不知從何學起,也不知道如何能在短時間內掌握中醫的思想精華,并在本專業中得以應用。
3實踐性強,操作難度大
中醫學是在實踐中產生并不斷發展的醫學科學,臨床實踐性很強。但由于中醫學概論學時非常有限,培養目標與醫學專業有所不同,沒有臨床見習和實習階段,與臨床病人相脫節,因此缺乏客觀性、具體性和操作性。如脈診中脈象的學習,問診的內容及技巧,用藥的規律及療效。
二、教學改革思路和方法
1結合文化背景,詮釋中醫理論
中醫學孕育于中國傳統人文土壤之中,與西方現代醫學有明顯的異質性。因此,在中醫基礎理論內容講授時,要時時結合古代文化知識,如中醫學的氣一元論、陰陽五行學說等哲學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病因學說中“風邪”與自然界中“風”的聯系;兵法在治法中的運用等等。因此,我們在盡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學生進行中醫多元文化背景的討論與交流,從而讓學生逐步領悟到中醫學中陰陽、氣血、藏象、正邪等基本概念的內涵,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科學性,中醫臨床療效的特色優勢,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學習中醫學的興趣。
2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從學生角度出發,換位思考,認真分析部分學生因內容多、學時少、醫學知識面廣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原因,將教學內容安排合理化,盡可能“博覽”,而不宜“精深”,以適應非醫學專業學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學內容上層次深淺恰當,如詳講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內容,而略講中醫診斷學、方劑學內容;并將相關重復的內容合并,如病機學中“氣血失?!迸c辨證中“氣血津液辨證”,病因與發病中“邪正與發病”與病機學中“邪正盛衰”、辨證中“八綱辨證-虛實辨證”。這樣不僅節約學時,還可使內容有機整合。針對不同專業,教學內容有所側重。如體育健康專業由于大強度的訓練容易引起損傷及疲勞,因此對祛風濕、活血化瘀、補益方藥等重點講授;醫學英語專業由于需要對中醫藥知識進行英語翻譯,因此對中醫藥文化背景、醫理的疏通、名醫名藥介紹及現代研究進展有所側重。計算機專業由于長期接觸電腦,頸椎病及視力下降較普遍,因此對經絡學說、按摩手法及養肝明目中藥進行重點介紹。
3教學方式多樣化
制作大量的多媒體課件,并購置了成套的VCD光盤,在課堂上運用了各種有效的直觀手段,如圖片、影片、動畫等,以多方位刺激學生的感官,增強學生的理解力。整個教學活動都圍繞著臨床常見病和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展開,學以致用,并向學生灌輸中醫對老齡化社會“治未病”、養生保健、藥膳、涼茶等所作的貢獻。在講授中醫望診、問診、脈診教學過程中,通過經過優化的情景演練,激發學習熱情。通過臨床模擬、病例分析學習辨證論治。對學習能力較強的醫學英語專業還留出1~2學時讓學生自行制作PPT,并上臺試講;對熟練掌握計算機網絡知識的計算機專業開展中醫藥文化知識網頁制作小競賽,并作為平時成績納入考核范圍。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啟發式、互動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我校中醫藥文化節,撰寫中醫藥在本專業中的應用構想等相關論文。
4以導為教,發揮學習的自覺性
雖然中醫學概論課時縮減,但內容仍然博大精深,運用“填鴨式”教學模式不僅不利于課堂教學,而且忽略學生思維方式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在給學生上課的第一節課時就給出具體參考書目,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中醫學,要求每周做兩次讀書筆記,并就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相應解答。在講授“陰陽”、“五行”、“藏象”學說時引導學生學習《內經講義》;講授“氣血”功能時引導學生理解當歸補血湯、補陽還五湯、血府逐瘀湯等方義;講授“臟腑辨證”時不僅引導學生翻閱臨床醫案、醫話,而且將醫案提前拷貝給他們,以便節約課堂時間,加強辨證思維能力;講授中藥學時帶領他們到我校藥王山辨識中藥性狀、功能。始終引導學生處于積極的思考狀態,去“發現”知識,而不是簡單的給他們“灌輸”知識。在整個教學實踐過程中,注重將中醫學宏觀、思辯的內容向直觀、形象化方向轉變。
5加強溝通,服務就業
針對部分非醫學專業學生認為中醫學概論的學習與本專業的相關性不大,通過與學院領導、輔導員溝通,明確培養目標,加強其就業思想指導。如計算機專業的培養方向為:“從事醫療信息系統的開發,醫學影像處理技術應用,醫院計算機網絡設計和維護,醫學數據庫開發以及生物醫學計算機應用領域……”公共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為從事醫院的管理。因此,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既要貫徹中醫學理論與實踐知識教育的系統性,更要注重服務于所學專業,豐富和優化知識結構,緊密與本專業知識相結合,打破傳統醫學課程中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體系,注重醫學與非醫學間的交叉融合。如心理學專業,在講授五志相勝、七情致病的教學過程,尋求心理學與中醫學的學科交叉點;國際經濟貿易專業,在講授疫癘致病時,對中醫藥在防治“非典”、“甲流”中所發揮的作用及經濟價值加以論述;體育健康專業,強調武術等體育技能與中醫陰陽五行、穴位經絡、子午流注等思想息息相通、相互影響;對藥學、制藥工程專業,將白云山制藥廠的“板藍根顆?!迸c中醫辨證論治思想的聯系及中醫藥制劑的前景等加以發揮,適時介紹本專業的中醫藥發展現狀及發展前景,將學生對中醫藥的興趣愛好與所學專業有機結合起來。
篇8
關鍵詞:象;模型;思維方式;中醫學
前言
綜觀20世紀的易學與醫學研究,可以說走過了一條“之”字形的道路。20世紀初,唐宗海寫成了醫易學專著《醫易通說》(1915年上海千頃堂印本),目的在于“為醫學探源,為易學引緒”,唐氏是最早提出“中西醫匯通”的醫學家,本書從一個特定層面論證了中醫并非不科學,在醫易相關方面著重論述了人身八卦理論及其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原理,既是對前代醫易研究的總結,又開創了20世紀醫易研究的新路。近代大醫惲鐵樵是反對“廢醫存藥”、捍衛中醫的主將,主張以中醫本身學說為主加以改革,他在《群經見智錄》中論述了醫與易的關系,認為“《易》理不明,《內經》總不了了”,“《內經》與《易經》則其源同也”??梢哉f,20世紀前半葉,“醫易同源”、“醫易會通”是醫家的共識。
然而,50年代以后,“醫易”研究趨于低潮,尤其是十年“”時期,《易經》和中醫“陰陽五行”都被打入封建迷信的行列,醫易研究成為。
80年代以來,醫易研究逐漸趨熱,到90年代初達到。在短短的十幾年中,研究“醫易”的著作出版了十幾本,①有關“醫易”的專門學術會議開了八九次,②論文竟高達數百篇之多。在醫與易關系如“醫易同源”、“醫源于易”上,大部分研究者是持肯定態度的,也有一些研究者提出相反的意見,認為“醫學理論與《易》無關”。③“《易經》、《易傳》都不是中醫學的直接理論淵源,自《易經》產生后直到隋唐以前,在此長達一千六百多年的時間內,它對醫學幾無影響”。④“將醫理放入《周易》之中,認為醫生必須通曉《周易》,是從明末才開始的思潮,是一部分醫家的認識和主張”。⑤由上述可見兩派在對待隋唐以后“醫易會通”這一點上是一致的,分歧的焦點是在隋唐以前,尤其是《黃帝內經》與《周易》有沒有關系的問題上,肯定派承認兩者有密切關系,《周易》對《內經》有影響;否定派不承認兩者之間有關系。本人是持肯定態度的,并從實踐操作層面、文字載體層面、思維方式層面對《周易》對《內經》作了詳盡的探討⑥,此不重復。近20年的醫易研究應該說取得了不少成績,但也不能不看到不少研究還處在低層面地比附、無根據地猜想、想當然的拔高和低水平地重復之中。對深層面的理論本質、思維方式的研究還遠遠不夠。
本文旨在探討易與醫的共同的思維方式、思維模型,并從中探討中醫學的理論本質及其未來發展方向。
一、“象”思維方法與“象”思維模型
考察《內經》與《周易》在思維方式上是否一致,不但是判斷易學與中醫學有無關系的重要依據,而且是探討易學與中醫學理論本質的必由之路。筆者認為《內經》與《周易》都是采用了“象數思維方式”,因“象數”的“數”實質上也是一種特殊的“象”,因此“象數思維方式”實質上就是“象”思維方式。
“象”思維方式的特點是:以取象(包括運數)為思維方法,以陰陽“卦象”為思維出發點和思維模型,以具有轉換性能的“象數”、“義理”兩種信息系統為思維的形式和內涵,以外延界限模糊的“象”(或稱“類”)概念對指謂對象及其發展趨勢作動態的、整體的把握和綜合的、多值的判斷。
1.“象”思維方法
所謂“象”思維方法即取象(包括運數)的方法,是《周易》的基本方法。從本質上說,“象”思維方法是一種模型思維方法。中醫采用據“象”歸類、取“象”比類的整體、動態思維方法。所謂“象”指直觀可察的形象,即客觀事物的外在表現。以《周易》為代表的取象思維方法,就是在思維過程中以“象”為工具,以認識、領悟、模擬客體為目的的方法。取“象”是為了歸類或類比,它的理論基礎是視世界萬物為有機的整體。取象比類即將動態屬性、功能關系、行為方式相同相近或相互感應的“象”歸為同類,按照這個原則可以類推世界萬事萬物。
中醫即采用這種方法,有學者稱之為“唯象”的方法。中醫在分析人的生理功能結構時,將人體臟腑、器官、生理部位和情志活動與外界的聲音、顏色、季節、氣候、方位、味道等按功能屬性分門別類地歸屬在一起?!端貑栁迮K生成篇》:“五臟之象,可以類推。”如心臟,其基本功能是主神明,主血脈,宇宙萬物中的赤色、徵音、火、夏、熱、南方、苦味、七數、羊、黍、熒惑星等均可歸屬于心。五臟均以此類推。這種取象的范圍可不斷擴展,只要功能關系、動態屬性相同,就可無限地類推、類比。如果客體實體與之發生矛盾,那么也只能讓位于功能屬性。中醫有一個“左肝右肺”的命題,歷來爭議很大。肝在人體實體中的位置應該在右邊,這什么說“左肝”呢?其實這是從功能、動態屬性上說的,肝有上升、條達的功能,故與春天、東方等歸為一類,東方即左邊。同時這個方位又是“象”模型的方位。
中醫在對疾病的認識上,也是據象類比的。中醫重“證”不重“病”。將各種病癥表現歸結為“證”。如眩暈欲撲、手足抽搐、震顫等病癥,都具有動搖的特征,與善動的風相同,故可歸為“風證”。中醫“同屬異治,異病同治”的原則,就是根據動態功能之“象”類比為“證”而制定的。因此,有些病的病因癥狀相同,卻分屬不同的“證”;有些病的病因癥狀不同,卻歸為同一“證”。關鍵在于是否有相同的病機,而不是取決于癥狀或病因。例如慢性腹腔、脫肛、子宮下垂這三種不同的疾病,其癥狀(象)不盡相同,發病的原因也不同,但它們的病機(動態功能)都有可能屬于“中氣下陷”,故可歸為同一“證”,都可采用補中益氣湯法治療。
中醫以“象”建構了天人相合相應、人的各部分之間相合相應的理論體系,取象
可以不斷擴展,沒有范圍限制。這種“象”已超出了具體的物象、事象,已經從客觀事物的形象中超越出來,而成為功能、關系、動態之“象”。由靜態之“象”到動態之“象”,使得無序的世界有序化,使得人體與宇宙的關系有序化。
所謂運數思維,就是以“數”為思維工具來把握客觀世界。值得一提的是,運數之“數”實質上就是“象”,它并不偏向于定量,而是偏向于定性。《素問·金匱真言論》將五臟中肝、心、脾、肺、腎與八、七、五、九、六相配,這是依五行生成數圖(即后世所謂的“河圖”)中的成數配五臟,木的成數為八,火的成數為七,土的成數為十,金的成數為九,水的成數為六。中醫理論中“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三”陰“三”陽、“五”運“六”氣、“五”輪“八”廓、“六”“七”情、“三”部“九”候、“八”綱辨證、“八”法、“四”氣“五”味、“五”腧穴、“八”會穴、靈龜“八”法、飛騰“八”法,等等,均是運數思維的體現,其數字雖帶有量的規定,但主要是為了表性,“數”與其說成“數”不如說成“象”,同時也是為了滿足象數思維模式的需要。在后世的了展中,中醫理論大量吸收了天文、歷法、卦爻的知識和框架,擴大取象范圍?!鹅`樞·陰陽系日月》將十二經脈與十二月相配,《素問·陰陽別論》:“人有四經十二順(從),四經應四時,十二順(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睏钌仙七M一步解釋:“四經,謂四時經脈也。十二順,謂六陰爻、六陽爻相順也。肝心肺腎四脈應四時之氣,十二爻應十二月?!薄饵S帝內經太素·陰陽雜說》在診斷辨證學說中,無論是脈診、舌診、眼診、尺膚診、都有遵循全息的八卦結構規律,依此規律可取象比類?!秱摗诽岢鐾飧胁Q病法,直接以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觀測外感病,以乾坤陰陽爻的消長取象比類說明一年四時陰陽變化規律及外感病發病規律。而運氣學說、子午流注則是將天文歷法之“象”與人體生理、病理綜合研究的代表,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體現。
2、“象”思維模型
“象”思維方法是和“象”思維模型分不開的?!跋蟆睂嶋H上就是一種思維“模型”。所謂“模型”,是人們按照某種特定的目的而對認識對象所作的一種簡化的描述,用物質或思維的形式對原型進行模擬所形成的特定樣態,模型可以分為物質模型與思維模型兩大類?!吨芤住贰跋蟆蹦P褪且环N思維模型,而不是物質模型。“象”模型導源于《周易》經傳及其其他先秦經典,由漢后“易學”總其成。“象”模型是中醫思維所采用的理論模型。作為一種思維范式,“象”模型具有程式化、固定化、符號化的特點。“象”模型主要有卦爻模型、陰陽模型、易數模型、五行模型、干支模型等。
(1)卦爻模型:《周易》用卦爻作為思維模型,卦爻最基本的符號是陽爻—和陰爻--,陰陽爻的三次組合構成八卦(23=8),陰陽爻的六次組合構成六十四卦(26=64),六十四卦也可看成是八卦的兩兩相重構成(82=64)。六十四卦是《周易》的基礎模型,這個模型不僅包含六十四卦的卦象符號,而且包括它的排列次序。卦爻辭及《易傳》則可看成是對這個模型的文字解說或內涵闡發。陰陽卦爻既有生成論意義,也有結構論意義,是象數思維的基點。其余六十二卦可看成是乾坤二卦的交合與展開。六十四卦是宇宙生命變化規律的完整的符號系統,也是理想的“象”(符號)模型。
中醫有關生命的藏象模型有多種,其中就有一種是八卦藏象。如《靈樞·九宮八風篇》直接將九宮八卦與臟腑配合,以九宮八卦占盤作為觀察天象、地象及人體、醫學的工具,將八卦、八方虛風與病變部位有機對應,以文王八卦作為代表符號,表示方位(空間),顯示季節物候(時間)變化特征。后世基本依據這種配屬關系。不過《黃帝內經》中這種藏象模型并不占主要地位,除此篇以外,《黃帝內經》幾乎沒有直接運用卦爻模型的記載。
(2)陰陽模型:“陰陽”模型從實質上看正是卦爻模型的文字形式。雖然“陰陽”的概念《周易》經文中并沒有出現,而是首見于《國語·周語上》,時為西周末年,然而陰陽的觀念則至遲在殷、周時期已相當成熟,當時成書的《易經》(《周易》經文)的卦爻符號、卦名等已說明這一點。而《易傳》則毫無疑問是先秦“陰陽”哲學的集大成者。
《黃帝內經》雖然不是主要采用卦爻模型,但卻采用陰陽思維模型。在《內經》中,無論是作為生理學、病理學基礎的藏象學說、經絡學說,還是作為診斷學、治療學基礎的四診、八綱、證候、本標、正邪等學說,均是陰陽思維模型的運用。中醫說到底就是“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醫以“陰陽”模型闡釋人天關系與人體生命結構功能。中醫認為人體和宇宙萬物一樣充滿“陰陽”對立統一關系,“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醫認為人體組織結構符合“陰陽”模型:上部、頭面、體表、背部、四肢外側為陽,下部、腰腹、體內、腹部、四肢內側為陰;六腑為陽,五臟為陰;手足三陽為陽,手足三陰為陰;氣為陽,血、津為陰。五臟按部位、功能又可分陰分陽,每一臟腑又分陰分陽。可層層劃分。中醫運用“陰陽”以闡釋人體生理功能,人體病理變化、疾病的診斷辨證、治療原則以及藥物的性能等等。陰陽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及相互轉化用以闡釋人體生命現象的基本矛盾和生命活動的客觀規律以及人體與自然相應的整體聯系。陰陽模型是中醫的最基本模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為三陰三陽。三陰三陽用以闡釋經絡,手足分別配以太陰、陽明、少陰、太陽、厥陰、少陽,共十二經脈,三陰三陽有開合樞的序次和功能。三陰三陽還指傷寒熱病邪侵入經絡以后的傳變次第、地球公轉形成的氣候周期(主氣)、日月星等天體運動變化形成的氣候周期(客氣)。《內經》中還有四陰陽說,《靈樞·陰陽系日月篇》將心、肺、肝、腎分別稱為“陽中之太陰”、“陽中之少陰”、“陰中之少陽”、“陰中之太陽”。加上脾為“陰中之至陰”,該模型又與五行模型相通。
(3)易數模型:《周易》以及后世易學還構建了“易數”模型,如爻數、天地數、大衍數、河圖數、洛書數、五行生成數等,筆者認為這些數并不是表示數量的,而是表示功能屬性的,實際上就是一種特殊的
“象”,屬于“象”模型范疇。
《內經》已開始用易數模型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秲冉洝芬罁住皵怠蹦P徒嬃酥嗅t生理、病理、診療理論體系。如以“八”、“七”為周期論述男女生長的節律,以五行生成數與九宮數論證五臟學說,以天地之至數了論述三部九候、九竅、九臟、九針,以六位數論述三陰三陽……如上文所言《素問·金匱真言論》中“八、七、五、九、六”配屬五臟,乃是河圖中五行之成數。“左肝右腑”除上文所述是取動態、功能之“象”,同時還是遵循后天八卦模式中的方位規律,并不是指形體上的解剖位置。十二經絡的形成也與卦爻模型有關。馬王堆漢墓帛書記載的經脈還只有十一條(見《陰陽十一脈灸經》、《足臂十一脈灸經》),并且還沒有完整的“手足”“陰陽”的名稱。從馬王堆帛書到《內經》,從十一脈發展到十二脈,《周易》六爻模型起了一定作用。運氣學說更是遵循河洛卦爻模型,《素問·五常政大論》除“五運平氣之紀所應”之數為河圖生成數外,還將五臟病變與洛書九宮數相聯系。
(4)五行模型:“五行”模型雖然在通行本《周易》中沒有出現,而是最早出現于《尚書》中的《甘誓》篇與《洪范》篇,但帛書本《周易》已言“五行”,更重要的是漢以后講“五行”的主要是易學家,“五行”成為漢以后易學的基本內容。
中醫把五行作為人體與事物的歸類及相互聯系的模型,體現人體的功能分類及生克乘侮、亢害承制的變化規律,并用以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用以說明診斷、辨證和治療原則。《黃帝內經》將“五行”模型與“陰陽”模型相結合,共同構成闡釋生命現象和規律的理想模型。在五行模型中,五行與五臟的配屬為中心,五行是個紐帶,將器官(五官)、形體(五體)、情志(五志)、聲音(五聲)以及方位(五方)、季節(五時)、顏色(五色)、味道(五味)、生化(五化)等納入其中,以此說明人與自然的統一性、人本身的整體性。五行的生克乘侮是事物聯系、人體功能活動聯系的法則。五行相生、相克說明臟腑之間資生與制約的聯系,五臟中每一臟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生理聯系,這種聯系把五臟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病菌理上相生表主母及子、子病犯母的傳變過程,相克代表相乘(相克太過為?。┡c相侮(反克為害)的傳變過程。五行模型還廣泛地用于診斷、治療等方面。五行模型是中醫最基本模型,它與陰陽模型互為補充、互為印證。
(5)干支模型:天干、地支也同樣不是最早出現于《周易》,而是甲骨文,但漢以后易學家將干支納入易學,從而成為象數易學的重要內容。
中醫學特別重視時間,從某種意義上說,中醫學就是時間醫學。因此作為表示時間、歷法的天干、地支,在中醫學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從藏象、經絡、脈象、證象等生理病理學說,到運氣、針灸、處方、用藥等診斷治療學說,無不有對干支的運用。
總之,卦爻、陰陽、易數、五行、干支是“象”思維的子模型,從屬于“象”模型的大范疇。各級“象”模型其實是同源、同質而且同構的關系,只是有的偏于表示數理(如易數河洛模型),有的偏向于表示關系(如五行模型),有的偏于表示方位和時間(如八卦模型),有的偏于表示分類(如陰陽模型),把它們綜合起來可稱為“象”統一模型。
“象”模型是中華傳統思維方式的基本模型,決定了中華文化的面貌和走向,也深深影響著中國傳統醫學科學的理論建構,成為中國傳統科學文化的本質要素。象數模型是與象數方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象數方法也是《黃帝內經》建構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方法?!饵S帝內經》采用取象運數的方法,創立了藏象、脈象、證象以及治則治法學說。后世如《傷寒論》、《千金方》、《素問》王冰注、金元四大家、孫一奎《醫易緒余》、張介賓《類經圖翼》、邵同珍《醫易一理》、何夢瑤《醫碥》、唐宗?!夺t易通說》等都直接或間接運用或發展了這個模型。尤其是隋唐以后,醫學家自覺地引易入醫,最明顯的表現則是采用了卦爻、陰陽、易數、五行、干支等“象”思維模型。
二、從“象"思維的特征看中醫學的本質及其走向
1.“象”思維的特征
“象”思維方式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⑦:
(1)重整體、類比,輕個體、分析。中醫不但將人本身各部分之間看成一個整體,而且將人與自然看成一個整體。這就是所謂的“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痹谶@個理論基礎上采用類比、類推的方法,將人體各部分與外界各事物融為一體。對人體各部分不作個體的、深入的分析,對人與外界事物為什么“合一”、怎樣“合一”不進行具體的分析,只重視在模型范式上的歸類“合一”。中醫對疾病的認識也體現這一特點。如“齲齒”,甲骨文中已有文字記載,說明“蟲”是病原、病因,后來從整體上考察,認為胃熱、虛火是其病因。
(2)重動態、功能,輕實體、結構。中醫類比之“象”是動態、功能之“象”。中醫很多概念只代表功能,不一定非有實體結構?!鹅`樞·陰陽系日月》說:“陰陽者,有名而無形。”“陰陽”已從“日月”的實體意義抽象為動態范疇,是泛指,指事物的共性,而不是指具體事物的形體。中醫“臟腑”概念絕非指生理解剖意義上的實體結構,而是指功能相同、時空節律形態具有同步性、全息性和一組動態結構?!白蟾斡曳巍苯^非指肝在左邊,肺在右邊,而是指“左”與“肝”具有上升的陽,“右”與“肺”具有下降的陰?!白蟆迸c“右”的動態功能由太極象數模型的規定性所決定。
(3)重直覺、體悟,輕實證、量化。直覺體悟是中國傳統的認知方法,中醫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體現了這一特點。臟象、經絡學說主要是通過直覺體悟感知的。臟腑的生理結構與人體實際解剖部位并不相同,說明不是由實證方法得出的。經絡主要是循經感傳的認知固化的產物。中醫在診斷、辨證上更體現了這一特點。望聞問切四診是一套由表知里的診斷方法,通過對臟器經絡的功能性變化的感知,把握疾病發生病因、病變機理。與西醫運用儀器、直接從病變部位攝取體質方面的信息來把握病變機理的實證、量化方法有所不同。中醫診斷辨證有高明與低劣、正確與錯誤的差異,主要取決于認知主體----醫生認知、感悟能力的高低,中醫尚缺乏一套具有量化規定性的診斷標準。
(4)重程式、循環,輕創造、求異。中醫理論體系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程式化的體系。從生理學說看,早期是從解剖實體形態出發認識臟腑的,如古文《
尚書》、《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月令》均認為脾屬木、肺屬火、心屬土、肝屬金、腎屬水(參見孔穎達《禮記正義疏》),而今文《尚書》和《內經》則從功能出發,確定了肝木、脾土、心火、肺金、腎水的模式,并一直沿用下來,成為中醫生理的最基本框架。經絡的定型同樣也是程式化的產物。中醫診斷、辨證也可以說是程式化的,如面部診、寸口脈診、尺膚診、舌診等,其與內臟相對應的部位排布均是依準后天八卦結構規律,筆者提出一維和二維的八卦全息結構模式。再如八綱辨證,六經辨證,主要是遵循陰陽模式。注重程式、模型,注重循環往復,必將導致創造性、求異性的缺乏,幾千年來中醫的理論基本沒有突破。
總之,以象數為思維模型、以取象運數為思維方法,注重天人的整體性、全息性,注重生命的功能性、關系性、超形態性、時序性,注重認知方法的直覺、體悟、程式、循環,是中醫學理論的本質。⑧
2.中西醫學思維方式的差別與優劣比較
(1)中醫學與西醫學思維方式的差別。關于中西醫學思維方式的差別,學術界有“元氣論”與“原子論”、“整體論”與“還原論”、“系統論”與“分析論”、“功能論”與“結構論”等觀點,筆者認為中醫學與西醫學思維方式的本質差別是“模型論”與“原型論”的差別。⑨中醫學和中國傳統生命科學采用的是“模型論”思維方式,即從功能模型、關系虛體出發,建構人體生命系統;西醫和現代生命科學是“原型論”思維方式,即從解剖原型、物質實體出發建構人體生命系統。
西醫學采用“原型論”的思維方式,遵從“原子論”和“二元對立”的哲學傳統,采用分析、實驗還原的方法認識人體生命。西方傳統認為原子是世界本原,有限、有形的原子構成物質及其運動,運動的根源在原子的外部,原子與原子之間是間斷的、虛空的,要認識“原子”,必須采用分析、還原的方法,由此發展出十七世紀以機械自然觀為背景的西文近代實證科學。在對生命的認識上,由古希臘四體液學說,到19世紀30年代德國科學家發現細胞,并逐漸發展為以細胞學說為基礎的近代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和治療法,直到進入當代分子生物學,醫學從細胞水平進入分子水平。統觀這個過程,其實都是在運用分析、實驗、還原的方法,探求構成物質、生命的最基本元素、基本結構功能,這就是“原型”。西醫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治療學等均從人體“原型”出發,以闡明人體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疾病治療為目的,解剖學、生理學是西醫的理論基礎。西醫學和現代生命科學從物質結構層面將人體生命還原成分子生物結構,并可望在近幾年內提前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梢哉f西醫學和現代生命科學在人體生命“原型”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無可替代的。
中醫學采用的是“模型論”思維方式,遵從“元氣論”和“天人合一”的哲學傳統,在“象”模型支配下,采用橫向、有機整合的方法認知生命。中國則形成并遵從“元氣論”的傳統。從《周易》、道家到中醫無不講“氣”?!皻狻笔鞘澜绫驹?,“氣化”運動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源泉,這種運動是“氣”內部的相互作用?!皻狻笔沁B續不斷、流動有序的,是介于有形有狀的粒子與無形無狀的虛空的中間狀態,可雙向轉換。中醫在對待人的生命時,即從“氣”入手,“氣”既是生命的最小物質又是生理動態能?!皻狻钡纳w現必然導致整體性、功能性、直覺性、程式化的方法論?!皻狻笔侵嗅t學的最基本模型,“氣”也是一種“象”。如上所述,氣-陰陽-五行-象數模型是中醫學的思維模型?!饵S帝內經》遵循這個思維模型,一開始就沒有走向機械、分析之路?!饵S帝內經》將人看成一個有機的、開放的系統,而不看成是個不斷分割的機體。在人體這個系統中人體小時空對應天地大時空,對應天時、物候、方位及萬事萬物,這種對應是由象數模型決定的。因此人體和整個宇宙在中醫看來都是很容易把握的,只要用這個模型去推測、比擬就可以了。中醫所謂的“模型”與科學所謂的“模型”內涵不盡相同,科學“模型”分為思維模型與物質模型,對此筆者已另文論述。就中醫學“模型”與現代科學“模型”的區別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現代科學的“模型”是定量化的,包括了數學模型,能從一定的基本概念和數量關系出發進行推理和演算,對有關問題和現象作出定量的回答和解釋;而中醫學的“模型”是定性化的,五行并不表量而是表性,不是作為數量的依據,而是提供定性的參考性推論。二是現代科學的模型是一種純科學模型,不包含社會政治、哲學文化等非科學因素;中醫學模型則帶有濃厚的人文色彩,中醫模型方法包含哲學的、主觀的、體悟式的方法。三是目的不同,現代科學的模型方法是以自然或人的“原型”為目的,最終是要揭示自然或人體的實體本質、物質結構及其功能、規律,關注的是“原型”;而中醫學關注的是“模型”,“原型”往往服從于“模型”,“藏象”即是一種典型的模型,對藏象模型的構建成為中醫人體生命科學的目的?!澳P汀敝皇乾F代科學、現代醫學的研究手段,并不是研究的目的和思維方式,而“原型”才是其研究目的和思維方式。
(2)中西醫思維方式的優劣。中醫和西醫在思維方式上各有優劣,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在生命觀上,中醫的優勢主要體現在生命的精神層面、功能層面、整體層面、動態層面,體現在對生命復雜現象的直覺觀測、靈性感悟、整體把握上。與之相比,西醫則在生命的物質層面、結構層面、個體層面、靜態層面,以及對生命現象的知性觀測、數理分析、微觀把握上占有優勢。
在疾病觀上,中醫的優勢體現在未病養生的預防觀念、辨“證”求“本”的診斷方法、發掘正氣潛能、自穩自組自調節的治療原則上。西醫的優勢在于對病因病理病位的物質性指標的精確把握,對疾病病灶的定位、定量的準確消除上。
在醫學模式上,西醫主要采用生物醫學模式,而中醫則是一種綜合性的、大生態、大生命的醫學模式,以五行—五臟模型而言,它既包含有文化社會的因素,又包含有自然科學的因素;既反映了人體五臟之間不可分割的復雜關系,又反映了人體內“藏”與自然萬物外“象”的對應關系。自從1977年恩格爾(G.L.Engel)提出超越生物醫學模式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中西醫都面臨著如何實現醫學模式轉變的任務,而在這點上中醫學因其比較重視整體和綜合,因此在這個轉變中有著一
定的優勢和機遇。
在思維方法上,西醫采用縱向的、機械的、還原分析的方法,導致對人的認識從器官、組織、細胞到DNA、RNA,注重生命微觀的縱深探討,在形態、結構、細節上達到相當的高度,占有相當的優勢。中醫采用橫向的、有機的、整合的方法,從整體、宏觀、動態、聯系上認知生命,是中醫的強項。
3.中醫學的未來發展
在中醫的未來發展戰略問題上,目前有“傳統派”與“現代派”之爭。筆者屬于“傳統派”。筆者認為“現代派”提出的最響亮的口號“中醫現代化”實際上已構成一個悖論,我稱之為“中醫現代化悖論”⑩,這個“悖論”可描述為“中醫要實現不改變其非現代科學形態的現代科學化”。也就是說所謂的“現代化”在相當多的人看來就是要“現代科學化”(其實“現代化”的含義遠非這么簡單),而中醫學是一種傳統科學,不是現代科學,要“現代科學化”就是丟棄自己的特色;而不現代化,在現代科學技術面前又難以保持自己的特色。如何既保持自己的特色(傳統科學形態)又實現“現代科學化”,無疑構成了一個“悖論”,自從筆者提出這一“悖論”以來,已引起業內、業外人士的較大注意,并引發了一場中醫存亡世紀大論爭。如何走出這個“悖論”的怪圈?的確需要我們好好研究,而首先應當解決的當然就是中醫理論模型問題。
就“象”思維模型而言,我是持“修補”觀點的。醫易“象”模型是古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人事逐步摸索出來的,是對天地人(三才)運動規律的一種形象、模糊的圖示,它是建立在以天道推及人道、天道即是人道(天人合一)的認識基礎上的,它原本關注的是天道的動態功能。這個模型對天地包括人的運動大規律是基本適合的,它揭示了在對立面的相互作用下呈現盛衰消長、周而復始的運動變化的根本規律。中醫即用它來建構五臟生命模型,應該說通過二千多年的醫療實踐,五行—五臟模型還是基本能夠反映人體的功能特征和生命運行規律的。《黃帝內經》采用“象”思維方式,以橫向、有機、整合的方法認知生命,這無疑是生命科學的大方向,但也不能不看到中醫“象”思維模型并不能完全精確地、數量化地反映人體各個臟器實體的所有生理結構功能、病理變化,不能不看到中醫不重量化、不重分析的思維取向導致對生理病理的細節認識不清,診斷辨證的較大“藝術性”、“模糊性”,理論框架的萬能化甚至僵化,造成了中醫發展的緩慢,造成了中醫與現代科學的隔閡,可見象數的思維方式給中醫帶來的正負面影響都是巨大的。
篇9
【關鍵詞】 中醫診斷學;中西醫比較研究
Comparison and think deeply of the current TCM and the western medicine diagnosis
【Abstract】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western medicine.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diagnostics of western medicine diagnosis both have their advantages and faults. We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m, and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 hope to upgrade the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technical level,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diagnostics of TCM; comparison between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在科學技術處于革命性變革的今天,中醫診斷學面臨很大的困惑和矛盾。近現代以來,西醫的引入給中醫診斷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一方面在中醫臨床工作中大量引進和運用現代診斷技術與設備,而另一方面在中醫診斷過程中又幾乎無需任何現代設備檢查得出的結果。中醫診斷具有明顯的優勢與特點,但也有落后不足之處,是中醫領域值得重點研究、急需現代化的方面。通過對中西醫診斷的比較,可以發現中醫診斷的缺點和長處,從而更好的繼承和發揚中醫的精華。
1 中西醫診斷理論的差異
1.1 中醫診斷學的理論基礎和依據 中醫學所吸收的是中國古代的科學文化,在總結臨床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了必要的哲學思辨。其基礎理論是在傳統哲學思想指導下的元氣一元論和陰陽五行學說。中醫診斷的原理是司外揣內,以表知里,認為人體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的有機整體,內臟病變可以從五官、四肢、體表等方面反映出來。通過望、聞、問、切等手段,診察外在的癥狀和體征,據此推測病因、病位、病機、病性,從而診斷病癥。
1.2 西醫診斷學的理論基礎和依據 西醫接受的是歐洲傳統的思想文化,以原子論和還原論為代表,其基礎理論則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學基礎上的解剖學和生物化學。西醫認為人的健康與疾病的本質和終極原因在于本原粒子,只有分解、還原到微觀的物質顆粒,才能說明疾病的本質和終極原因[1]。從歐洲科技革命開始,西醫走上應用近代科技革命成果的發展道路,對于疾病以實驗為依據,定量的做出物理的、化學的或生物學的解釋和診斷。
2 中西醫診斷方法的比較
2.1 中醫診斷的方法與特色 中醫診斷是以病人自身癥狀和臨床體征為依據的綜合判斷與分類。依據所見病象,與體質、心理、社會、自然等方面一起綜合考察,從而區分出不同的疾病與證候。中醫診斷方法可以概括為四診合參,綜合判斷。研究的具體對象,是以整體狀態的人為中心而擴展的,用望、聞、問、切四診分別從不同角度來檢查和收集自然流露于外的機體反應狀態,最終得出對病和證的診斷[2]。
2.2 西醫診斷的方法與特色 西醫學對疾病的診斷包括病因診斷、病理解剖診斷、病理生理診斷等,并注意幾個方面的結合做出完整的診斷。西醫重視局部改變,強調實驗室指標變化。問診的內容除主訴外與中醫差異很大,其體格檢查中的內容大多是中醫沒有的。西醫把癥狀視為“診斷疾病的向導”,至于體征,則視為組織器官病變在體外的特異反應。
3 中西醫診斷各自的優勢
3.1 中醫診斷的優勢 中醫注重于整體恒動的觀察,研究自然、社會與身心一體化的人,從整體上把握生命與疾病的運動,又從運動中診察人體內部以及人與自然的聯系[3]。中醫診斷還有超前診斷的特點,能根據自然氣候的變化預測疾病的發生演變規律和特點,對未發疾病進行預測。中醫察舌、切脈、望神、問診等診察內容,也是中醫學的長處和優勢。舌診、脈診簡便易行,無創獲取信息,舌象和脈象反映出整個人體生命活動中的生物信息,對病證的診斷具有肯定的價值。
3.2 西醫診斷的優勢 西醫對人體的認識已進入到細胞分子結構的水平,對于疾病可以在細胞甚至分子的水平進行闡述。西醫診斷利用現代的先進儀器設備,探究無法被人類感官直接感受的深層次現象。對疾病的病因、病位、病理以及局部結構和功能變化情況有精確的認識[4]。由于技術的先進和方法的嚴謹,西醫對疾病分類和對各種病理過程的觀察研究要比中醫精細、客觀的多。西醫的研究方法和過程都是看得到摸得著的,非常具有質感和實觀認識,因而易于接受,容易學習。
4 中西醫診斷各自的不足
4.1 中醫診斷的不足 中醫診斷學對疾病現象的認識面廣而不精深。中醫有臟腑辨證、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等等,但都沒有落實到具體的指標上,造成了現代的中醫沒有自己的客觀化、具體化的診斷體系和指標。診斷方法與現代科技脫節,有的疾病實驗室檢查異常,但臨床缺少主觀癥狀,導致無癥可辨,無法做出中醫診斷。傳統的四診雖簡便易用,但操作運用起來卻顯得模糊,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看法,不利于學術爭鳴。而且由于個體差異,感官靈敏度等限制,存在主觀性強、缺乏量化等缺陷。
4.2 西醫診斷的不足 西醫在診斷上很少考慮環境氣候和情志等致病因素,而僅限于用實驗檢測的各類指標來判斷疾病和程度。其檢測結果常常忽視氣候及情緒變化等影響。同一個病體,其環境和情緒發生變化,其生化檢測的指數往往也會有較大幅度的變化,因此其檢測結果不能動態地、整體地反映疾病的本質,可能會造成誤診。如果遇到沒有明確檢測依據的功能性疾病,西醫則不知所措了[5]。
5 思考與展望
5.1 中西醫雙重診斷的必然性 中醫與西醫具有不同的診斷標準和方法,到目前為止還沒找到共同的切入點,只能相互補充、相互輔助,不能相互取代。西醫的客觀性、科學性和先進性在診斷疾病方面的作用不可缺少,因此中西醫雙重診斷有其重要意義。對于一些疑難、危重病癥,如果僅中醫辨證,不能滿足患者了解病情的基本要求。部分患者主動去西醫院就診,目的就是對病情的所以然和轉歸“討個明白”。辨證施治的體系有自身固有的局限性,需要與其他有效手段相互配合。
5.2 中醫診斷的規范化與客觀化 規范化是一個學科成熟的標志。研究并制定嚴密的規范化的中醫理論是中醫發展的關鍵。中醫診斷規范研究包括“證”、“癥”、“病”、“病案”的規范化研究,及明確證、型、期觀念,統一判斷標準[6]。但目前中醫學的證候標準主要由軟指標及定性指標組成,難以有像西醫如組織活檢之類的“金標準”,如何使中醫證候標準成為具有相對意義的“金標準”,是中醫學具有挑戰性的命題[7]。
目前“四診”的客觀化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開發了脈診儀、舌診儀等量化診斷系統,但是這些僅能檢測和量化某些體征信息,不能實現對機體功能狀態的整體把握[5]。中醫的診斷客觀化存在很大難度,大多數客觀化研究未取得正常的生理標準,達不到理想的意義。因此,如何利用現代診斷技術與設備,以建立更精確、更具體的中醫診斷指標和模型,可能是解決中醫診斷學問題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 祝世訥.從中西醫比較看中醫的文化特質.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30(4):268-269.
2 郭小青,孫長清,韓麗萍.“癥”、“證”、“病”等中醫診斷基本概念的研究進展.現代中醫藥,2005,25(6):58.
3 朱文峰,吳潤秋,瞿岳云.中醫診斷的特色和優勢.湖南中醫學院學報,2000,20(3):41-42.
4 張玉清,張飛馳.現代診斷技術與中醫診斷學.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97,17(1):4-6.
5 朱平安.從思維方式論中醫較之西醫的優勢.南平師專學報,2006,25(4):148-150.
篇10
【關鍵詞】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創新
中醫基礎理論作為整個中醫學體系的基礎性學科至關重要,根置于中國傳統文化中,概念抽象、模糊難懂,枯燥難記,只有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在今后學習與臨床實踐中,做到融會貫通。
1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特點
中醫基礎理論不同于現代醫學,其特點以下:
1.1具抽象性中醫基礎理論不象現代醫學建立在解剖和實驗等科學的基礎之上,具體闡述人體臟腑的解剖結構,所講病因易被理解和認識。而是建立在人們生產生活實踐的基礎之上,通過總結實踐規律,來解釋人體各種生理病理現象,所講主要內容陰陽五行、人體臟腑、生理病理以及病因病機,比如說:元氣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等,都帶有哲學思辨,偏向于抽象性,理解十分困難。
1.2具有整體性和聯系性中醫基礎理論重視人與自然、社會的協調,認為人體與生存環境、心身的和諧是統一整體。在探診病因時,常常與宇宙自然結合整體性處理。而且所講述的是人們從長期生產生活實踐和臨床工作中總結出來的,必須依賴于臨床。不同現代醫學有具體的組織結構和實驗等作為基礎,即使脫離臨床也能理解。因此,在基礎理論學習中,必須聯系臨床實踐,才能夠熟練掌握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以及發病原因和致病機理,系統性的對患者出現癥狀做出分析。
2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學生產生畏難情緒,適應度慢由于中醫基礎理論具有較強的理論性、敘述性,都是些基本概念,專業術語,對剛進入中醫大學的學生來講,單靠認真死記書上講的內容,腦海中沒能及時跟進哲學思辨,去接受抽象的基礎理論肯定消化不了,許多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產生畏難情緒。即使靠機械記住的,也不能在臨床實踐中做到舉一反三,甚至好多的學生是差不多學完了整個中醫學科的知識之后,才對中醫基礎理論知識有所了解。
2.2教學理論與實踐分割獨立,前后不一致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臨床實習只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檢驗前期教學的效果,被割裂為兩個相互獨立的階段,因此,在內容、目標上與理論教學難以保持前后一致,導致理論教學和臨床實踐嚴重脫節,學生將所學的基礎理論用于臨床實際問題運用效果不佳,科研能力明顯不足。
2.3 教學模式枯燥,成效不明顯中醫基礎理論文字古奧,內容博大精深,學生真正透徹領會抽象的術語、概念、學說并不容易。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教學模式過程中容易出現枯燥、單調和生硬,學生主動學習性差,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狀態,易喪失學習興趣,從而影響對中醫學知識的理解。
3提高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的創新方式
僅靠“老師教,學生聽”的填鴨式教學方式是遠遠不夠,必須要在實際教學任務中,針對現象找到良好的教學辦法,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結合臨床病例,基礎理論知識倒置教學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不能夠理解的概念術語如何連貫運用,可結合臨床病例倒置教學。如講授“肺主行水”名詞術語,可先拿出臨床病例:某女,咳嗽咽痛發熱4天,熱退后出現一身悉腫。并提出問題,咳嗽為什么會產生水腫。學生主動思考分析后,得出結論:咳嗽乃肺氣失宣所致,而肺氣的宣發肅降與水液的輸布和排泄密切相關。繼之緊扣名詞術語的定義,強調正是由于肺氣宣發失常影響到水液代謝,水液停留于肌膚,發為水腫。如此這般的,學生便能深刻理解到抽象知識的理解,易于掌握。
3.2循循善誘學生開動腦筋,活學活用基礎理論知識教學課堂中,留下少許時間,給出接合本次課堂內容的一些病案,讓學生親自參與其中進行現場模擬診斷治療,分析病因、病位、病性、病勢等內容,給出藥方,然后再進行課堂討論,總結復習鞏固。這樣活躍了課堂氣氛,鍛煉臨床辯證分析能力,為今后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3培養學生學習人文知識,充分利用知識遷移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閱讀與中醫有關的哲學、人文等書籍,充分利用知識遷移,將所學的多種學科知識運用到中醫基礎理論學習的思考理解中,來掌握中醫的認知規律和學科特性,認識并接受抽象思維的中醫學習方式,確保學生在今后的臨床實踐中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3.4 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形式積極靈活運用啟發教學、討論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開拓學生思維,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有效結合多媒體,通過課件、光盤、動畫等多重視聽效果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如臟腑經絡,可通過動畫片播放各經絡循經走向,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沖擊,加深印象。
3.5借助現代醫學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利用中、西醫學的統一性,通過比來學習,來研究對于相同的生理及病理現象,中、西醫學則會發現共同點及不同點, 有助于中醫基礎理論的學習,認識中醫理論的特殊性。
4結束語
總之,“學無定法,教無定規”,中醫基礎理論是構筑中醫藥學的基石,認真研究每種教學創新方法特點及內容,并融于教學過程中,才能保證中醫基礎理論知識能較好的傳授給學生,為后期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l] 王蕾,李春英,張炎,等.中醫基礎理論教學調查情況分析[J].中醫教育,2000,19(6):23.
[2]趙智輝.互動式教學探討[J].南京軍醫學院學報,2002(24):l
[3] 劉道清,周一謀.中醫名言大辭典[M].北京:中原農民出版社,1991:63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