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范文

時間:2023-07-04 17:24: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

篇1

一.古代文化常識教學的作用

1.幫助學生積累文化常識

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在日常的生活中學生不可能全部接觸或了解。古代文化常識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積累文化常識。例如,古人一般都有名、字、號,如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字號五柳先生。對學生進行名字文化常識教學,可以讓明白古人的名、字、號都有具體的規范,與現代人的名字有很大的出入。

2.幫助學生解決閱讀障礙

古代文言文中很多知識點有時憑借邏輯、語法等知識是不能解決的,有時得從古代文化常識方面來解讀。例如,《孔雀東南飛》中“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中的“青廬”,就是一處關于禮俗的文化常識?!扒鄰]”是指用青布搭成的蓬帳,行婚禮的地方,東漢至唐有這種風俗。所以,古代文化常識教學,可以幫助學生解決閱讀障礙,準確理解文意。

二.古代文化常識教學的實施

1.隨文突破

古代文化常識涉及面極其廣泛,天文地理、倫理綱常、經濟社會等等無不有所體現。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古代文化常識教學時,可以運用穿插授課的方式,讓學生在無意識中對古代文化常識進行學習和掌握。例如,在講授《孔雀東南飛》一文中,涉及到“雞鳴”“黃昏”“人定”等時間信息,就此可以對學生講解古人的紀時情況。古人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段,分別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晡時、日入、黃昏、人定,那么相對應的,文中的“雞鳴”則相當于后半夜的1-3點,“黃昏”相當于現在的19-21點,“人定”相當于21-23點。對時間的正確理解,能夠有效地梳理故事發生的時間順序以及背景。

2.專題解讀

為了提高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學習和積累,有必要對相關的常見的文化常識進行梳理,編制表格,以便學生學習掌握。例如在對古代稱謂知識進行講解時,可以分成國諱、家諱兩大塊。國諱指的是臣民必須遵循的避諱,其中包括皇帝名,字,謚號、皇帝父祖的名、前代年號、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例如,在《荊軻刺秦王》一文中,秦王指的就是秦始皇,在古代歷史記載上,由于秦始皇名政,和“正”同音,所以把“正月”改名為“征月”。家諱是家族內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做法,是和國諱相對應的。例如,《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祖父的名字叫做僖,所以在史記的創作中,所有有關“僖”的詞皆用“厘”代替。

3.方法突破

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是為了更好的去應用于實際,解決問題。所以教師應該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還應該交給學生運用知識的技巧,也就是答題技巧。高考以及平??荚?,都不時出現關于文化常識的試題。例如,對聯,作為我國的文化瑰寶,對聯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上下兩聯要求字數相等,詞性相對(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詞對數詞等),還需要節奏相應,平仄和諧。在解答對聯題時,可以借助相關、相似、相反的聯想方法把句子進行拆分,給每個詞分別作對,再把這些對出的詞連綴成一句話。例如,上聯為“掃千年舊習”,便可以拆分為“掃、千年、舊習”三個詞,結合所學知識,與“掃”有關的詞有“除、改、樹、立”等,與“千年”有關的詞有“萬載、百歲、一代”等,與“舊習”有關的詞有“陋習、新風”等,從中選詞連綴成句可為“掃千年舊習,樹一代新風”。教會學生對對聯進行有效的拆合分析,既有助于學生答題,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內涵。

4.課外擴充

在課改實驗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還可以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外對例如官職、科舉、地理、歷法等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做“課題”研究,即是對相關文化常識進行收集整理,并將“研究成果”展示、交流。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光是感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秀傳統和文化,更是積累了知識、積淀了文化,激發了愛國情懷。

5.開展競賽

篇2

洪誠說:“在古代漢語的教學實踐中,對于一詞一句的解釋,無處不是訓詁方法的運用,只是有的運用正確,有的運用錯誤罷了?!币虼藢τ跁旧系囊恍┳⑨屛覀儾荒芤晃兜钠?。應該懷有一種懷疑的態度,這是嚴謹教學嚴謹的基本精神。在中學課本上有些文中的注釋還有待商榷。如《屈原列傳》“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弊⑨屨f:“奪,強取。下文的‘不與’是不給的意思?!边@條注釋未妥,上官大夫再壞,也還不至于到公然動手強行搶奪的地步,“奪”,除“奪取”之義外,古代還有“更改”的意思?!睹献印ち夯萃跎稀分小安粖Z其時”,即勿改易其農時的意思?!墩撜Z·子罕》中“子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闭f三軍的帥主可以改,而匹夫的志氣不能變。凡此“奪”皆解為改易、變更的意思。“與”是說答應、同意。所以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屈原由于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后想更改它,屈原不同意。又如《陳情表》中:“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注釋說:“舅父強行改變了母親守節的意志?!皧Z”也是改的意思。

在中學語文古詩文鑒賞教學中,課本中有相當數量的古代文學作品,要弄懂這些名篇,自然也離不開訓詁。如酈道元《水經注·江水》:“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日?!巴の纭睘槭?/p>

么注釋為“正午”?“夜分”又為什么是“夜半”?古音中,“亭”與“正”音相近,都是耕部音,二字聲近韻同,所以,“亭”可以表示“正”的意思。明白“亭午”和了“夜分”的源流,我們對這兩個詞的理解就深刻多了。

古代文化常識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學生應當掌握的,對教師來講,它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有力法寶,訓詁學知識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常識。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吾與點也?!逼渲小包c”是曾皙的名,“皙”是他的字。如果稍有訓詁學知識,我們還可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古代名字相應”的常識。《說文》“點,小黑也”、“皙,人色白也。“點”正與“皙”字義相反。古代的名與字的意義之問往往有著各種聯系,或相同或相關,故能聞字而知其名。如孔子名丘,字仲尼,“丘,土之高也,非人所為也?!鼻鸺瓷?,孔子生于尼山,排行老二,故字仲尼,“丘”正與“尼山”意義相關。劉禹錫《石頭城》詩句:“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薄芭畨Α币辉~注釋“女墻,指古代城墻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墻”,但求知欲強的同學又會問短墻為什么叫“女墻”呢?要解決此問題,我們仍然離不開訓詁學知識,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凡物之少小者謂之子,或謂之女。”原來“女”本指女性,由于女性在社會地位上處于較弱的狀態,因此“女”可以表“少小”之義,因此“女墻”指城墻上呈凹凸形的短墻。

學習訓詁,要掌握古漢語一些常見的修辭現象和語法規律,就能正確解釋詞語。有些句子,如代稱是常見的修詞手法之一——借代。坡《水調歌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即以“嬋娟”代月。這樣的例子很多;辛棄疾《太常引》“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若不明“金波”“飛鏡”為代稱之義,僅靠解釋詞語是行不通的。

忌諱是古人的禮儀傳統,為求避諱,就必須講究修辭方式而委婉言之,常采用改字的方法,不明避諱,容易致誤。柳宗元《捕蛇者說》“以俟觀人風者得焉,”人”即避李世民的“民”,魏微《諫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人”也是避李世民的“民”,可見忌諱在唐朝是十分盛行的。

篇3

江西省豐城三中

古典詩詞是古代文化史上一座重要的知識寶庫.高考試卷離不開古典詩歌鑒賞題。如何鑒賞古詩詞、答好高考鑒賞題,這里從五個方面談點看法。

一、要熟悉重要作家、作品

重要作家、作品都列入了初高中階段掌握學習的范圍,像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元稹、杜牧、李商隱,宋代的陸游、蘇軾、王安石等人的作品都選入了高中的課本。對于這些名家名作,我們不但要熟悉,尤其要理解這些名作,掌握好寫作技巧。因為高考不是離開“教綱”去考學生??v觀近年來高考的古詩詞鑒賞題和我們課本中學過的古詩詞有著密切的聯系。2003年全國高考卷選了王維的《過香積寺》,設題是:“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币龊眠@道題,關鍵是你平時對課本中王維的《山居秋瞑》理解了沒有?選題中的“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與課本中《山居秋瞑》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有相似之處。讀懂了課本,何怨解不了此題?再看2004年全國考卷的古詩詞鑒賞題,入選的是張籍的《秋思》。設題為“試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尋?!募毠潱勘磉_了他什么樣的情感?”這道題的設題也沒有離開我們的課本。有關詩歌中的細節描寫,我們在課本中接觸不少,像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漫卷詩書喜欲狂”細節,趙師秀《約客》中的“閑敲棋子落燈花”細節,等等。就思鄉之情的作品,我們接觸就更多,像“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等等。

二、要了解詩詞的文體特點和文化常識

中國古典詩歌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由詩到詞,由詞到曲,有它自身的特點。像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分為古詩和樂府,近體詩又分為律詩和絕句,律詩有五律、七律和排律,絕句有五絕和七絕;詞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曲分為小令和套數;詩的對仗與押韻、律詩的四聯名稱、詞的標題與詞牌、曲的宮調與曲牌等知識都應了解。如2003年全國春季考卷,2003年北京考卷都考查了詩歌的體裁知識,兩卷分別考查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這一常識2003年上海高考卷就涉及到了律詩四聯中的“頸聯”知識。

中國古典詩歌博大精深,內涵十分豐富,了解一些文化常識,特別是詩歌中的一些意象的含義尤其重要。因為詩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關鍵。如果我們了解了這些意象的蘊含之意,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柳絮”表送別離愁、“紅豆”比喻男女愛情或朋友情誼、“雙鯉”“鴻雁”代書信、“采薇”指隱居生活、“折桂”比喻科舉及第、“擊楫”指報效國家、收復失地等等。2002年全國高考卷考查了“折柳”這一文化常識、2003年全國春季高考卷考查了“雁”這一文化常識,因此了解流派、風格、意象等文化常識很有必要。

三、要懂得按內容劃分詩歌種類

掌握詩歌題材,及時分辨“寫景抒情詩”、“詠物言志詩”、“邊塞征戰詩”、“懷古詠史詩”、“送贈思鄉詩”的類型,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鑒賞古典詩歌。

寫景抒情詩。古人作詩“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以自然為師,從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內心深處引發思想感情,寓情于景。2004年高考重慶卷的詩歌鑒賞題,選了梅堯臣的《東溪》,就是從這個方面來考查的。

詠物言志詩。詩人的志向和品質要表達出來,往往寄托在景(物)上,把景(物)作為詠吟的對象。當然,所詠之物要和所表達的志向品質或形似、或神似。因此,一般詩人所詠之物有比較固定的象征義和比喻義。2004年高考北京卷詩歌鑒賞題選了蘇軾的《紅梅》。作這道題就應掌握托物言志詩的特點。

邊塞征戰詩。古詩人有軍旅生活者也不乏其人。他們往往把征戰生活、征戰的感慨融入詩中,我們也就稱這些詩人為“邊塞詩人”。他們的詩歌也是高考題入選的范圍。2004年高考江蘇卷詩歌鑒賞題選了唐代柳中庸的《征人怨》。這是一首邊塞詩,詩中的“馬”、“刀”與軍旅有關?!瓣P”、“黑山”與邊塞有關。掌握了這些知識,做這道題也就不難了。

懷古詠史詩。許多古詩人生活奔波,仕途上或升或遷,多有憑吊,憑吊之時往往對古代的人或事,有緬懷,有感嘆。古赤壁、石頭城、故國等地,是無數風流人物叱咤風云之地,所以詩人往往把自己對歷史與現實的感觸,融入在他的詩歌之中。賞析這類詩歌,對歷史人物與事件、對詩人本身及所處時代都要有所了解。2004年高考上海卷的詩歌鑒賞題選了杜癢的《赤壁》,鑒賞這首懷古詠史詩應該不成問題,因為“赤壁”這個題材是學生非常熟悉的。

送贈思鄉詩。詩人送別親朋好友不免要贈送詩歌,以表情意。詩人遠在他鄉,也難免有思鄉之情,這種情感也就用詩來表達,高考考這類題也是常見的。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就是賞析韋應物的《聞雁》和趙嘏的《寒塘》兩首思鄉詩。2004年高考浙江卷也考了李白的《菩薩蠻》思鄉詞。

四、要掌握一些鑒賞用語

近年來的高考,古詩歌鑒賞題由客觀題逐步轉向主觀題。2004年各地高考的古詩歌鑒賞題,除北京卷用了客觀題外,其他考卷都用主觀題。要答好主觀題,不掌握一些鑒賞用語,答案就難以做到簡明扼要,用語貼切,恰到好處。2003年全國春季高考詩歌鑒賞題有這樣一道填空題:這兩首詩從體裁上看都屬于

。這兩首詩都是抒發

。要答好這類題,首先要掌握詩歌體裁方面的術語,如:詩、詞、曲、律詩、絕句、七言律詩、五言律詩、七言絕句、五言絕句、小令、套數等;其次要掌握好表達詩歌思想內容及感情方面的術語,如:寫景抒情、詠物言志、懷古詠史、羈旅生活、愛國思鄉、傷春閨怨、孤獨傷感、惆悵寂寞、恬淡閑適、昂揚激憤、憂國憂民、迷戀思念等。

詩歌語言和表達技巧也是詞歌鑒賞的重要內容。詩歌語言鑒賞術語如:平淡、清新、絢麗、明快、含蓄、簡潔等。詩歌表達技巧方面的鑒賞術語如: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渲染、烘托、映襯、反襯、化用、含蓄、幽默、象征、聯想、以動襯靜、以樂寫哀、欲抑先揚、欲揚先抑、點明主旨、深化意境等等。如2003年高考上海卷詩歌鑒賞題有這樣一道填空題:本詩所詠的是望海樓,卻先寫鐵甕城矗立云間,鄰青天,作用是

?;卮疬@個問題需要用到“烘托”等術語。2003年北京卷的詩歌鑒賞題(指出趙嘏《江樓感舊》與崔護《題都城南莊》在寫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處)要用到“點明主旨、深化意境”等術語。

五、要掌握常見的鑒賞方法

詩的語言是經過詩人錘煉的?!盀槿诵云У⒓丫洌Z不驚人死不休”(杜甫),“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盧延讓)。因此,鑒賞詩歌就得感知妙語,從關鍵詞入手。高考題也多從關鍵詞設題。有一類題叫你找出詩中的關鍵詞并加以分析。如2003年全國卷設題: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詩眼”分別是哪個字?為什么?2004年高考福建卷設題:請從三、四句(“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中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并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這兩句詩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另有一類是叫你賞析關鍵詞,如2004年高考浙江卷設題:古典詩詞講究煉字,請簡要分析“空”(“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李白《菩薩蠻》)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2004年高考湖北卷設題:此詩第二聯“潮平兩岸失”(王灣《次北固山下》),有的版本作“潮平兩岸闊”,你覺得“失”與“闊”哪個字更好?為什么?從以上設題看來,平時讀詩應對詩人錘煉的詞語多多品味。

篇4

分塊解析教學模式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此方法又取決于教學內容。因此,大學語文教學模式的構建是從教學內容板塊來區分教學模式的。

1.中國語言和文學常識模塊

大學語文教學內容涉及面非常廣泛,要求教師在有限的課時內面面俱到講授所有知識是沒有現實性的。但是中國語言和文學常識又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內容,基于高職高專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常識掌握薄弱這一特點,這一模塊內容下應包含:(1)中國古代文學知識;(2)中國現當代文學知識;(3)外國文學常識;(4)中國語言文字常識。在這一模塊下,常見的教學思路有主題式、文體式或文史式。

2.中國文學作品的文學鑒賞模塊

大學語文與高中語文不同,大學語文不僅僅是立足于指定的文學作品篇章,更多的是引領學生領略中國語言文字之美,體會作品背后傳達的人文精神、思想內涵。從這一角度來說,大學語文更能體現出教書育人之理。教師在梳理這一模塊時,可以遴選經典文學作品,聯系作者所處的時代和人文精神,從作品的語言層面到精神內涵,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全方位講解剖析,從而讓學生理解作者、理解作品,感受其文學魅力,進而引領學生感悟人生提升其人格,促進其進步,加強其綜合素質。

3.中國語言和文學實踐運用模塊

大學語文課的目的之一和模塊之一當是提高學生的表達水平,能夠使其文章更有內涵,口頭和書面表達更加得體貼切。口語表達能力是我國高考制度里欠缺的一部分,但本門課程需要有意識地鍛煉、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這將對學生的工作、生活,甚至是整個人生都起到重要作用。就這一模塊來說,可采用談話式、討論式等方式來進行。書面表達能力是表達能力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書面表達即寫作,是表達人生感悟,對工作、學習、生活進行總結計劃等常見的表達手段。同時,它也是進行學術研究、專業學習的重要手段。教師可采用項目趨動的措施促進學生學習提升書面寫作能力。

(二)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學模塊下的教學方法解析

1.以點帶面研究型

大學語文確要重視育人,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同時也要注意引導學生培養主動學習的精神。大學階段,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為重點,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學習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引導學生完善人格修養,關心國家命運,自覺把個人理想和國家夢想、個人價值與國家發展結合起來,堅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的理想信念。在有限的課時范圍內,學習全部的傳統經典篇章是不可能的,只能以點帶面選取一部分篇章來學習。就未學習過的篇章內容,不必苛求一字一詞之含義,應重點體會作者想表達出的思想情感。就已學習過的篇章內容,則可以深挖。學習是有層次的,如果小學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字、詞,中學要求掌握必要的詞、句含義及用法,則大學語文應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做到善于質疑和追問,針對固有的觀點重新認識與分析,提出自己的觀點。這種追求精神獨立、自己查閱資料、收集資料、形成自己觀點的做法,將會使學生受益無窮。如中學語文學過《莊子•秋水》,該文選讀重點是本篇中的字詞把握。但大學語文選用這篇文章,就要深入體會其說理和思辯方法以及莊子提出這一主張的原因。再如,大學語文選讀《左傳•段于鄢》,應由學生分組討論出場人物的語言、性格,通過查閱資料、共同分析,管窺當時時代的主流觀點。

2.現場教學活動型

高職高專院校多數都在地方,各校均可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開設專題現場教學活動課。如充分利用本地的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劇院、故居舊址、名勝古跡、文化遺產、具有歷史文化風貌的街區等,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和現場教學,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供豐富生動的教育資源。這種教學形式靈活多樣,深受學生歡迎。當然,現場教學活動前需要投入精力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和現場的講解組織工作,方能起到相應的效果。

3.因材施教個性化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標是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因此所有的大學語文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一致是不可取的。高校人才的培養是需要有特色的,因此,部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可以適當服務人才培養方案,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又有不同,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就應適當區分,以體現人才培養方案。

(三)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學模塊配套支撐

1.分專業人才培養定位重新分析

高職高專院校的不同在于人才培養目標和特色不同,而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人才培養方案的頂層設計的不同。作為公共必修課的大學語文課,部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應服務頂層設計,與人才培養目標趨同。所以,把握本校的人才培養目的,解析各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并將其對應在大學語文的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設計中。

2.師資隊伍培養

大學語文部分教師要盡快轉變觀念,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改變居高臨下、真理在握的權威解讀。新世紀的大學語文教師應當既是學識淵博又優雅時尚的,既幽默風趣又認真嚴謹,既能引導學生共同去探索、學習,又能開拓創造性的閱讀教學、討論教學、體驗式教學方式。教育以學生為主,教學需教師、學生共同參與,與學生同步對話,教師要陪伴、幫助學生共同成長。

3.教材編寫或中華傳統文化讀本的編寫

當前高職高專院校較多使用校本教材,也有部分高職高專院校使用《中國文化概論》馬工程推薦教材。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同時也是學生課后學習、翻閱的閱讀材料。所以,有一本合適的馬工程《中國文化概論》,或編寫一本適合本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大學語文教材,或者將二者結合起來,即在馬工程教材為主要教材,再編寫一本校本的中華傳統文化讀本,這些都可成為很好的教學資料。

4.考評測試方法調整

篇5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系統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2-271-02

在常規教學模式中,文言文的教學方法和教材呈現了學生從認識到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過程。在課程安排上,設置了每冊書中有8篇到12篇文言文閱讀,這樣算下來,每個學生要學完文言文的基礎教程的時長是整個高中時期。這種教學模式確實能讓學生循序漸進的掌握牢靠的知識,但從反方面來講,課程安排的過于縝密,使得文言文課程在系統教學上顯得散亂,學生在接受授課后,無法形成理性上的意識。

而對事物的認識經常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舉一反三。在平常的教學工作中,屢次碰到類似情況,這使我不禁想做這樣一種嘗試:能否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之上,只做些順序的調整,再稍微補充一些必要的文言文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文言文教學的效率,能夠取得真正意義上的事半功倍的效果。經過不斷地總結,筆者總結出了幾點有效的方法。

一、對文言文的要有一個總體的認識

首先,要讓學生理解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學習文言文是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的需要,也是豐富、學習、運用現代漢語的需要。

其次,要讓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概括起來說有三點,即:積累、誦讀、領悟。學習文言文不是一件能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個緩慢而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使得積累顯得格外重要;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只有通過反復地誦讀,才能獲得比較牢固而豐富的基礎知識;只學不思考,不會學得太好。所以邊學邊琢磨,即不斷領悟亦是學好文言文的重要一環。積累、誦讀、領悟三者之間的關系在于:領悟、積累有助于熟讀成誦,而熟讀成誦反過來又促進領悟和積累。用這種辦法來學習文言文,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一定會有顯著的提高。

最后,還要讓學生對文言文翻譯應達到的標準有所了解,以使他們有明確的努力目標。那么,文言文翻譯應達到什么標準呢?借我國清代著名學者嚴復的話說就是:“信”、“達”、“雅”?!靶拧奔礈蚀_,“達”即通順,“雅”即言辭優美。這是文言翻譯由淺入深的三種境界。為了達到這些要求,在具體翻譯文言文時,要根據不同的語言環境,針對不同的句子或直譯,或曲譯,或擴充或凝縮。要使誦讀準確,不讀破句,要使文言文翻譯由信而達至雅,還需要做哪些準備呢?這就是筆者總結的第二點文言文教學技巧:要有效的認識文言文的語法現象

二、要學好文言文,概括起來說,必須具備下列文言基礎知識

1、在學習文言實詞方面

第一、應該注意詞的古今異義。詞的古今異義主要表現為在語言的發展過程中,詞由古展到現代,有的詞義擴大了,有的詞義縮小了,還有的詞義轉移了,有的詞語在感彩方面發生了變化,還有的名稱說法改變了。

第二、要注意單音詞和雙音詞的問題。古漢語單音詞較多,現代漢語雙音詞較多。現代漢語的雙音詞在古代往往用一個單音詞來表示。而在這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那些古今形式相同,但含義不同的雙音詞。其主要特點是:在古代它們是兩個詞,在現代則是一個詞。

第三、在文言文中,一詞多解現象很常用也很常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逐步的了解掌握。一字一詞過多解,是指詞或字具有本義解釋,引申解釋,比喻指代和常用的通假字指代解釋。在不斷的學習積累中,這些詞匯的常用方法和常用注解也會被逐步的掌握運用。文言文當中需要學生學習和注意的這些用法一旦被靈活掌握,那么對以后的文言文學習就會更容易。

第四、在現在漢語文言文學習當中,注意區別詞類活用和一詞多義的用法。一詞多義即是指多義詞,一個詞有至少兩種以上的解釋。詞類活用是指一些詞匯在指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的充當一種語法解釋。它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的活用。在文言文分析中,還是要根據文言文中的語言環境進行分析兩者的用法。

2、在學習文言虛詞方面

首先要注意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劃分實詞的方法不同。這主要體現在對代詞的處理上:在現代漢語中代詞是實詞,在古代漢語中代詞是虛詞。

其次還要注意不同的虛詞可能表示相同的用法,同一個虛詞也可能有幾種用法。

再者,虛詞由古至今,變化也很大。主要表現在:有少數沿用下來了,有的則完全消失了,有的用法發生了變化,還有的改用了新的詞。

另外,還要注意一些特殊現象。例如文言虛詞現象及兩個、甚至三個語氣詞連用的現象。從數量上講,常用虛詞要比常用實詞少得多。高中語文課本中重點列舉了許多常用虛詞的用法。如果能很好的掌握它們,基本上就克服了文言文閱讀中文言虛詞方面的障礙。

3、掌握主要的文言句式

每一句文言文,由實詞和句式組成。因此,要想準確地翻譯文言文,在克服了字詞障礙之后,就需要學習有關文言文句式方面的知識了。這里所說的文言句式主要指: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而言。

4、學一點古代文化常識

要想斷好句,準確地理解每一句話的意思,僅懂實詞、虛詞、文言句式還是不夠的,還需要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識。

古代文化常識涉及天文、歷法、樂律、地理、職官、科舉、姓名、禮俗、宗法、宮室、車馬、飲食、衣飾、食物等許多方面,在中學文言文出現頻率較高的是地理、職官、科舉、姓名、歷法等方面的知識,也是需要向學生詳細介紹的內容。

以上四方面的內容,是學習文言文必備的基礎知識。在初步掌握了這些知識之后,就可以邁向有效教學的最后一步了。

三、有效提升對具體文言文作品的認識

這是一個首先歸類,然后再講解的過程。至于分類法,可以選擇以下標準。按語音形式將課文中的文言文分類??梢苑殖扇缦氯悾?/p>

1、韻文:押韻。主要包括各個時代的詩歌,如《詩經》、《楚辭》,另外,用于規戒的箴銘一類文章也押韻,也屬韻文。

2.驕文:不押韻。講究平仄、對仗,在句子上一般都是四六對仗,也叫‘四六”文,如《阿旁宮賦》。

篇6

【關鍵詞】 “大分時代”;語文學科知識;重構設想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 (2014) 22-0015-05

2008年,江蘇作文由60分升到70分,高考語文總分變為160分(理科) /200分(文科);2013年,北京高考新方案出臺,語文總分由150分增至180分。 2014年,隨著各地高考、各高校自主招生新方案的推出,2017年高考“大分語文”宏圖出現在了我們視野。

從百年語文教育史看,語文學科知識主要有兩個經典建構取向:一是語文學科的“語言形式”類知識取向,二是語文學科的“文化內容”類知識取向。從母語教育的角度看,這兩類知識屬于語言運用的“形式工具”。語文“大分時代”,我們應該本著“精要、好懂、有用”的理念重構語文學科知識,做到語言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做到教學內容與考試方向的完美統一。

一、“大分時代”要重構“語言形式”類知識

近年高考語文命題過多依賴命題人的經驗,試卷的設計水平不一,難易程度相差較大,因而距離命題科學性比較遠。“大分時代”,語文命題要實現科學測量,將更多地運用先進的測量理論和科學的命題技術,而最容易被科學測量的應該是“語言形式”類知識。

“語言形式”類知識從理解與運用的層級上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小類:第一是語音學、詞匯學、語法學、文字學、標點符號等語言基礎知識;第二是修辭學、邏輯學、語用學、口語交際學等語言運用類知識;第三是表現手法、篇章結構等單項或者綜合閱讀鑒賞類知識;第四是寫作手法、文學評論等文章學方面的知識。

1. “語言基礎”類知識。“語言基礎”類知識是最基礎的,如考查現代漢語語音、現代漢語字形與字義、標點符號使用、基于具體語境的詞語或者成語運用、基于相關語境的語病辨析等。這是每個中國學生應該熟練掌握的知識。相應的,高考也應將其列為必考的內容。比如“詞匯學”,顧黃初先生當年曾強調:“有目的地講解有關漢語詞匯的基礎理論知識,使學生能掌握規律,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薄按蠓謺r代”,這類知識考查的面相應的將會擴大,考試的實景將是“面大量廣”。以標點符號使用來說,高考多年不考,標點符號在中學也不教學。其實,用好標點符號也是一門學問。2014年相當多的省市考查了這方面知識。比如2013年浙江卷中,李清明的散文《牛鈴叮當》中標點符號運用就非常活潑――

【高考材料】

待你坐好,水牛還不忘擺動頭角,“嗯呀――嗯呀”撒嬌般地叫喚幾聲,牛鈴也會“叮當――叮當”地響個不停。

這句中使用的十處標點非常規范。同時,也因為使用了標點符號,使得行文語言簡潔明快,清新亮麗。而中學生標點符號使用如何呢?答案是――相當混亂,缺少規范。而如果語文學科建構了這一類“學科基礎知識”,不僅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掌握知識,辨別使用;語文學科教學更能接地氣、看到希望。試想,連最基礎的語文知識都不熟練掌握的人,怎能幸福地生活在漢語語言的世界中?因此,重構這類知識的益處在于,一則通過課堂學習,學生可以豐富相應的語文學科知識,二則課堂學習與語文考查實現了協調一致,可以大大促進語文學習的深入開展與學科教學效率的提升。

2. 語言運用類知識。第二類中,修辭學、邏輯學、語用學、口語交際學等是語言運用類知識,是最能體現學生語文素養的一塊。這一塊是閱讀與寫作等項目開展的最重要基礎,也是評價學生語文生活質量與水平的關鍵要素。從2000~2014年高考看,許多省市將考試的內容指向了這個領域。如2013年浙江高考的第5題――

5.依次填入下面空格處,最恰當的一項是( )

有地上之山水,有畫上之山水,有夢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畫上者妙在( ),夢中者妙在( ),胸中者妙在( )。

①位置自如 ②筆墨淋漓 ③景象變幻 ④丘壑深邃

“景象變幻”為什么要與“夢中之山水”搭配?“丘壑深邃”為什么要與“地上之山水”搭配?而“位置自如”為什么不能與“地上之山水”搭配?“筆墨淋漓” 為什么不能與“夢中之山水”搭配?要解答這一問題,就涉及修辭學、邏輯學、語用學綜合運用的知識與經驗。

而在教材中,我們在什么地方專門訓練了學生運用這種知識解決問題的呢?在語文教材中,除了課文中天然存在的使用范例,還有沒有具體的章節對這塊知識進行專門的推介?教材中還有沒有相應配套的運用類設計來訓練學生?――沒有知識系統性可說,沒有訓練針對性可言,也缺少與文本閱讀教學環節的有效銜接,導致語文學科至今“教學效果很差”“收效不大”,學生“語文水平低”。廣大一線教師的應對策略主要依靠參差不齊的民間或者各省出版社出版的高三或者初三“一輪語文復習用書”,或者依靠歷年積累的高考語文試卷和高考模擬試卷。事實上,無論是“復習用書”還是高考命題,在知識考查的布局上,都沒有連續性可言。

“大分時代”,這一類知識的考查,將會是“試卷創新”的重點。從2000~2014年的高考命題來看,這一塊已經積累了相當多的考查經驗,再加上修辭學、邏輯學、語用學、口語交際學等語言運用類知識的專門學習后,這方面的考題將會以更新的面目出現。而考題的解答,一定是建立在語言運用類知識相當扎實的學習經驗上的。

3. 閱讀鑒賞類單項知識。第三類閱讀鑒賞類知識,是當前中學語文學科知識體系中最應該確定的知識,也是“大分時代”教學與考試的“重頭戲”。從2000~2014年高考來看,文章學、文藝學方面的閱讀鑒賞類知識在語文學科課堂上從來就沒有解決好。表現手法、篇章結構、寫作手法等文章學、文藝學方面的閱讀鑒賞類知識,在當下教材中沒有明確規定,也沒有具體訓練系列。這一塊知識,對師生來說就是一團“糊涂漿”。

而文章學、文藝學方面的閱讀鑒賞類知識,在當下考試格局中一旦試題涉及,常常被定為“D”“E”“F”類能力層級。就高考來說,高考語文試卷一旦出現這類題目,考生得分率非常低。以江蘇省2007年高考現代文命題為例,當年考查的是張笑天的哲理兼抒情散文《上善若水 》,其中第13題是這樣的――

【高考命題】

⒔ 本文寫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寫見長,請具體說明它在藝術表現上有哪些特色。(6分)

【參考答案】

⒔ (6分)采用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達對傳統文化精髓的追懷;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達對現實環境問題的憂思;虛實結合:借都江堰表達對人生的思考。

2007年江蘇考生共54萬人。此題6分,全省考生平均得0.27分,得分率僅為4.50%。而針對《上善若水 》設計的閱讀題目共有23分,此年全省均分僅8.5分,得分率僅為36.96%。如果以此評價江蘇省中學語文學科閱讀教學水平,可以說是“全省不及格”。當年命題者以為出了個好題目,但考試結果一公布,命題者卻又責怪高考考生沒有扎實的知識儲備,一線教師沒有有效地、針對性的訓練云云。其實,這就是語文學科知識“缺席”帶來的“大悲劇”。從語文學科知識看,這個題本身就存在語文知識問題。按語文知識體系來說,散文“不以描寫見長”,根據文章看,在“表達方式”上其“見長”的就只指向“議論和抒情相結合”這“一種”。而“議論和抒情相結合”這“一種”特征又怎能說是“哪些特色”呢。其二,“議論和抒情相結合”是有許多結合“方式”的。但“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方式”知識,“命題者”認為有“托物言志”、“借古喻今”、“虛實結合”等。可教學的現實是,中學語文教材沒有在這方面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教師也不能依據自己的知識儲備與經驗來創新與豐富。而且“虛實結合”什么時候成為“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方式”的,中學教材里“教學要求”中什么地方有交待的呢?――只有命題者知道。

所以,當一線教師都從沒建立這種“方式” 知識時,學生又能從什么地方學來呢?學生在考場上只能憑借可憐的“答題經驗”來應對試題,只能憑借柔弱的“大膽假設”來推測答案。語文學科知識“缺席”,使得學生在考場上只能任由命題人“戲弄”,任由閱卷人在閱卷時“宰割”。

4. 閱讀鑒賞類綜合知識。當語文學科知識大量進入中高考試卷,用學科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考查增多,有關語文學科知識的考查必將成為“一個時代”的新領域。

當下,我們的高中學生缺乏閱讀鑒賞類綜合知識。高考閱讀鑒賞上命題題型單一,綜合考查的力度不夠,只是局限于瑣碎的手法與情感分析;其次,高考命題依賴的材料太過“文學化”,視野不夠寬(受制于整個語文教科書的文學偏重傾向)。有的省語文卷,六七道大題全是文學類,很少涉及其他鑒賞領域。這不利于培養現代復合性、綜合性人才。

其實,就語文學科來說,除了文學涵養,還應該有哲學、歷史、科技、社會、經濟、時政等方面的綜合素養。隨著“大分時代”到來,閱讀鑒賞類綜合知識一定是高考命題的重大領域,也是高考分數大量增加的部分。

“大分時代”, 閱讀鑒賞類綜合知識的考查不僅僅是考查單項鑒賞知識,還將會有意識地考查高中學生讀書的廣度與深度情況,包括課外閱讀、經典閱讀。當下,有些省在這方面已經有“大膽”的嘗試。如2013年四川卷第20題的考查就有“風向標”的示范作用。

20. 請從曹雪芹、貝多芬以及文學形象大衛?波菲爾中任選一人,續寫下面的話。(6分)要求:①緊扣首句觀點,符合所選人物境遇;②運用排比和反問修辭手法;③語意連貫,內容充實;④60~100字。

即使在最惡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擁有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力量,這就是苦難帶給人生的意義。

這道題可以說是考查綜合運用閱讀鑒賞類知識的新題。從所給出的曹雪芹、貝多芬及大衛?科波菲爾這些作家及音樂家的范疇來看,這種考查首先符合考試大綱對文學類知識的強化;其次符合新課標對學生文學修養的考察,是對中學生普遍以電子媒介為閱讀基礎方式的適時糾偏和強調;第三從考察的范圍來看,中外作家都有,還涉及音樂領域,并且是將“排比和反問”等表達能力和文學修養、閱讀面一同考查。“大分時代”,類似的考察讀書情況的命題,肯定會增多。

5. 文章學類知識。當下中學作文教學,就系統知識傳授看,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是全線崩潰,全都是瞄準考試的套式訓練,幾乎人人喊打,又人人參與。我想,未來高考作文的命題者不會對這種“殘酷的現實”充耳不聞。高考作文一定會回歸理性:講究知識經驗,強化思辨,摒棄宿構、套作、模式化與文藝腔。

作文分值如果增加很多,比如考生面對的是分值為100的作文題,教師作文教學怎能在“知識領域”里“小放羊”“望天收”呢?對于大分值作文來說,圍繞寫作知識、篇章結構、寫作手法等開展扎扎實實的學習與訓練,才是正確的應對方式。對于“大分作文”,如果作文總分是100分,最有可能是一道70分的大作文,加一道3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微寫作”。這樣,大小作文各有分工。大作文注重綜合能力考察,小作文則指向應用或某一方面寫作能力,一二百字,很靈活。這就更需要豐富的寫作知識與作文設計技巧的強化了。

面對“大分時代”的挑戰,中學語文教師,可以圍繞以下幾項展開思考或者重構:語音知識與語音練習;文字知識與字形訓練;詞語知識與詞語運用訓練;語法知識與語病辨析、句式變換;修辭知識與修辭鑒賞、運用;邏輯知識與邏輯訓練;標點符號知識與相關訓練;文章知識與篇章結構訓練;作文設計知識與寫作運用訓練……

二、“大分時代”要重構“文化內容”類知識

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熬V要”明確指出:“高中階段,以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性認識為重點,引導學生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因此,讀書不僅僅是增加知識,還表現為接受文化熏陶,開闊閱讀視野。

事實上,讀書狀況最能體現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文化內涵。而當前高考格局下,語文課只注重精讀精講,注重做題,擴展性讀書很少,導致學生學語文卻不怎么喜歡讀文化類書。這樣,語文素養、文化修養從何談起?雖然高中課標提倡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可是受制于高考內容卻很難實施。“大分時代”是通過讀書獲得的豐富文化素養,理所當然要在高考中考查。因此,“大分時代”通過多渠道重構“文化內容”類知識迫在眉睫。

所謂“文化內容”類知識,是指語言運用中,涉及語言內容方面比較多的“形式工具”知識。這一類知識揚州大學王乃森教授認為可分為四個小類:文體常識、文學常識、文化常識、古今優秀名句等。

1.“文化常識”。 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要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并“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中考、高考升學考試中的比重”。這就是說,“文化常識”的考查,已經成為國家意志。

從內容上看,“文化常識”涉及天文歷法,年齡稱謂,古代辭格等。僅“人物”稱謂類知識,就是干擾文言閱讀的棘手問題。比如“太監”,有的書上稱“公公” 、“仁獺保 有的書上稱“ 裙佟薄“ 中人”、“ 中官”,有的書上稱“寺人”、“宦寺”、“ 閹宦”、“ 閹人”、“閹狗”等,這些稱呼涉及較多的特定文化內容的理解。傳統文化中的這方面知識,臺灣當作國學上重要的一級進行教學。

2014年北京、江蘇、廣東等省高考放棄考查語音、語病,轉而考查傳統的詩句對仗、稱謂文化等久未謀面的“稀客”。其實,這便是“文化常識”涉及的范疇??疾榉较蜣D變,依據的就是《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

2.“文體常識”。 “文體常識”當下又稱為“文章體式”,王榮生教授主張“按照文體樣式”開展閱讀教學。其目的就在于強化語文教學的文體意識,讓學生習得文體方面的知識經驗?!锻晟浦腥A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閱讀篇幅較長的傳統文化經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學和傳統藝術鑒賞能力”,“了解傳統藝術的豐富表現形式和特點”。從這方面看,“文體常識”就是非常好的考查載體與方向。

“文體常識”,按照時代可分為古代“文體常識”和現代“文體常識”。以《師說》為例,這是古代“序跋類”文體中的“贈序”。那么,“贈序”的起源、性質、內容、名篇便構成了“文體常識”。而“書信”等現代應用文也有著“文體常識”,比如書信的類型、標題、稱呼、正文、結尾、署名和日期、標準信封填寫等。

2014年高考考查中,“文體知識”或者“文章的段落結構常識”已經進入重點考查的視野。我們看2014年的全國大綱卷中對葉紫的《古渡頭》的閱讀考查――

(1)內容的分析與概括。(選擇題,略)

(2)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點?

(3)作品是怎樣敘述人的故事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

(4)作品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為結尾?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

在三個表述類題目中,有兩個考查了“文體常識”。也就是說,學習與鑒賞作品中有關篇知識,將成為“大分語文”考查的新重點。因為這方面的“文體常識”恰恰可以考查考生“了解傳統藝術的豐富表現形式和特點”。因此,“大分時代”語文學科應該引導學生學習“文體常識”,增強學生“文體常識”的意識。

3.“文學常識”?!按蠓謺r代”, “文學常識”將作為重要的語文學科知識出現在教學與考試的視野。因此,重構“文學常識”的格局,非常必要。

“文學常識”在2000年以前有所考查,但從2000~2014年高考來看,大部分省市不予考查。江蘇自2008年以來,已經在文科加試中有所考查?!拔膶W常識”可以分為國內和國外,或者可分為古代與現當代。新課程改革以來,“文學常識”基本被公開的課堂教學忽略。其實,“文學常識”不僅僅是記住作者的朝代、國籍、代表作等“作者簡介”,如“梅村體的代表詩作是《圓圓曲》,作者是清代詩人吳偉業”。文學常識更多的是指文學分類,各種歷史典故,作品特征,作者人格與創作風格,甚至作者的文學習慣。以韓愈來說,諸如他的“古文運動”、“古文風格” 、“詩歌成就”等內容,“推敲”、“懼高”、“諫迎佛骨”的掌故,“文道合一,以道為主”、“學習先秦兩漢古文”、“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的寫作主張等。

“大分語文”時代,“文學常識”可以怎么考查?最能說明這方面綜合考查的,當數2014年的北京試卷的第7題――

7.“月”是中國古典文學中常見的意象,本題與“月”的意象相關,完成①―③題。

①有些詩句無“明月”二字,卻寫出“明月”之景,下列不具有這一特點的一項是(3分)

A.一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B.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C.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D.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②“秦時明月漢時關”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下列與這一表現手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A. 煙籠寒水月籠沙

B. 明月樓高休獨倚

C. 一夜飛度鏡湖月

D. 夜吟應覺月光寒

③《紅樓夢》中,兩位才女中秋月下聯詩,其中一位被稱作“多情西施”。她所寫的“冷月葬花魂”詩句,正是其詩意而悲劇的人生的寫照,此才女是(2分)

A.史湘云 B.林黛玉 C.薛寶釵 D.妙玉

這道題目,可以說是考查“文學常識”的典范。沒有一定的詩歌鑒賞文化知識,考生完成不了第一小題的詩句選擇;沒有一定的古代互文等修辭文化常識,考生不能確定第二小題的答案為“A”;沒有古典小說《紅樓夢》的閱讀感受,考生是確定不了“多情西施”所寫的“冷月葬花魂”。因此,“文化常識”與“文學常識”的綜合考查,是“大分語文”的新方向、新題型。而要做好這方向的應對,就要在“大分時代”重構語文知識體系。

關于 “文化常識”。 在2000年以前也有所考查,受到相當的重視。而從2000~2014年高考來看,大部分省市不予考查。江蘇的文科加試偶有考查。而這一塊在臺灣的高中課堂上非常重視,幾乎每一課都設有專門的“國學常識”(也包含大陸所說的“文學常識”)。同時,每所學校還專門開發基于古代作品學習的中國文化教材。 “大分時代”,如果語文學科要突出國學的地位,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在這方面的考查內容將更加豐富。

4.“古今優秀名句”。從2000~2014年高考來看,這方面的考查已經得到了師生與社會的認可。熟記“古今優秀名句”,的確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目前對于“名句名篇”的背誦,國家規定考查64篇。就篇目看,有的省市將其縮小為40篇。且各省賦分也不一,6分至8分。我們看2014年全國新課標卷出現的常見名句名篇的默寫――

10.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莊子?逍遙游》中以“朝菌”和“蟪蛄”為例來說明“小年”一詞的兩句是“? , ”

(2)李白《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詩經過大段的反復回旋,最后境界頓開,用“ , ”兩句表達了詩人的樂觀和自信。

(3)在《赤壁賦》中,蘇軾用“ , ”兩句概括了曹操的軍隊在攻破荊州后順流而下的軍容之盛。

此題在名句情境開展考查,用相關情境喚醒學生對名篇的記憶,考查形式非常利于考生在考場上思考?!按蠓謺r代”,“優秀名句”考查的“量”將要擴大,考查的“面”也要擴大,比如將指定中學生閱讀的名著中的經典名句列為考查內容、比如將分值增加到10分,也未為不可。

當然,上述談到的“文化內容”類知識,有的是與“語言形式”類知識交叉的,如文言句式知識、詞類活用知識。由于這類知識在理解上往往又與內容分割不開,所以列入“文化內容”類。“文化內容” 類知識細化到中學語文課程中,應該有以下諸項:

文言知識與文言語感訓練;文學知識與文學知識積累訓練;文化知識與文化積累訓練;三類文體閱讀與閱讀訓練;名著閱讀知識與閱讀訓練;語言交際知識與語言表達訓練。

綜上所述,當語文學科進入“大分時代”,重構語文學科知識體系是語文學科的新課題、新任務。語文教師就應該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對上述語文學科知識體系進行研究、整理,形成校本教材,合理布局在中學各學段、各個學期中,并用專門的時間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語文知識。同時,在課文閱讀、寫作實踐等語文活動中,還要注意加以滲透、鞏固,以達到借助文本閱讀活用基本知識,借助寫作夯實基本知識。再加上教學評價、教學檢測過程中的具體明確的考查內容與方式促進,課堂就能夠相對完整的建構起語文學科知識體系。而“大分”的語文考試改革,能否破解語文教學改革難題還尚待檢驗。但對于語文學科來說,重構知識體系,讓語文學科知識進入課堂,應該是最好的應對。

參考文獻:

[1] 王乃森等.語文知識系統的重構與闡釋[J].中學語文,2007,(12).

[2] 顧黃初. 要重視詞匯教學[J].語文戰線,1978,(5).

[3] 呂叔湘.當前語文教學中兩個迫切問題[N].人民日報,1978-3-16.

[4] 江蘇教育考試院.2014年全國統一考試(江蘇卷)說明[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11.

為提高基層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發展能力,推進校園大課間健身活動的開展,最近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啟動“送培到基層”公益活動。該活動計劃用2年時間,在國家體育總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的支持下,為全國中小學、幼兒園培訓4萬名“啦啦操”教師。

2014年5月底,短短兩個月,在全國“啦啦操”委員會支持下,共派出專家180余人次,重慶、無錫、沈陽、鄭州、南寧、徐州、滿州里、蚌埠等40余個地市共完成中小學“啦啦操”教師培訓8600余人,其中5568名教師考取“啦啦操”二級教練員和二級裁判員證書;陜西省還將“啦啦操”骨干教師培訓增列入“國培計劃”。

“辦法總比困難多”,總結第一階段“送培到基層”活動,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和國家體育總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合作編創出版了9套“校園啦啦操示范套路”,解決了教材問題;全國“啦啦操”委員會制作了內含“操作指南、文件、視頻、課程PPT”的工作包;建立了實時交流的微信群;完善了網上證書核準系統。

篇7

要了解考古工作,我們當然得先明白什么是考古學。

考古小常識

什么是考古學?簡單講,考古學就是研究古物的科學。古人類在地球上生活,會留下他們生活過的痕跡和物品,考古工作不單只是把遺物和遺跡挖掘出來就完事了,更重要的是仔細觀察和記錄每一個物品的詳細位置,還要考證這些物品在空間與時間上的關系,根據這些遺跡和遺物來研究古代人類社會歷史、文化和社會的狀況,弄清楚文化發展的過程,以及確定文化變化的方式和原因。

了解了考古工作的內容,現在你一定又有了一個新問題,我們為什么要費時費力地把地下的那些瓶瓶罐罐挖出來進行研究呢?也就是為什么要考古?

這是因為我們人類用文字寫下來的文獻記載,只占人類活動的一小部分。在使用文字之前,人類已經生存了非常久的史前時代,必須利用考古學的方法來研究。透過考古學嚴謹的科學推理,遺物和遺跡能協助我們復原古代人的生活樣貌,推敲當時的文化生活。像這些大陶罐和青銅器,可以讓我們聯想當時古人是在生火煮飯還是發生了其他什么事??脊趴梢宰屛覀儼l現更多先人生活的世界,也能讓我們更了解人類的歷史。

有人以為考古只是在挖寶什么的,其實考古學是在努力還原過去的歷史軌跡。過去的文化為什么這么重要?我們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有時會興起“我從哪里來”

“會到哪里去”的疑問,而前人的生活和經驗,可以給我們鑒往知來的體悟。透過考古學,我們能得知這塊土地上過去就存在著驚人的人文多樣性,一如今日你我之間的差異。考古、知古、惜古、鑒古,使得我們能珍惜和尊重彼此文化的差異。

可是,古人的遺跡和遺物都是埋在地下的,我們怎么去發現和找到它們呢?所以,我們要先展開野外發掘工作!

考古研究之野外發掘篇

勘察與測量

我們要去哪里才‘能找到古人的遺跡呢?在開始發掘前,我們還有功課要做,那就是——調查和收集資料。首先要在地表采集標本、勘察環境,同時要進行文獻閱讀。集齊各方面的資料,擬定好發掘計劃以后,才能展開發掘工作。

采集地表樣本,進行考古鉆探,以發現耕土層是否有古人因農業活動而累積產生的文化層,以此進一步確定是否有在此向下發掘的價值。

利用全站儀和卷尺等工具進行測量,以此確定探方的位置,遺跡、遺物的三維坐標。

考古工具看過來

為了尋找古人生活的遺跡和遺物,考古學家在發掘過程中需要準備哪些工具?

洛陽鏟相當于一個土層探測器,半圓形刃緣向下取出土層樣本,根據土樣的顏色、質地、包含物判斷文化層的變化以及遺跡類型,如墓葬、房基、灰坑、窯址等。

手鏟用于刮平土層,判斷探方的文化層變化和不同的遺跡。

棉線繩則用于基線,如標識探方邊緣和遺跡的方向。

全站儀、繪圖紙(米格紙)、鉛筆、量尺記錄遺跡單位在遺址中的位置,解讀營建居址的規律。

測距儀、描圖紙、鉛筆與量尺,記錄挖掘坑位與整個考古現場的關系。

除了上面講到的工具,我們還需要準備電腦、相機、CPS(全球定位系統)、羅盤、毛刷、鋼卷尺、15米長的卷尺等基本工具。

野外發掘

工具備齊,就可以動工發掘了。考古挖掘可不能像那些盜墓賊一樣亂挖一氣,那可是有嚴格的步驟和方法。一般考古學家傾向于使用探方發掘方法,逐層發掘,清理每一個地層和文化單位,獲得出土遺跡、器物的層位和出土位置信息。

考古小常識

什么是探方?探方是考古學發掘的方格形區域,一般大小為5×5平方米和10×10平方米。在其東、北兩側各留有1米寬的隔梁,隔梁上保存有垂直的地層信息。

考古小常識

地層學是從地質學引入到考古學中的。考古地層學基本原理與地質地層學基本一致,但有其自身的特征。如在考古學研究中,一個地點可能有早晚不同文化系統的人群生活過,他們創造了特定的文化遺存,并形成了地層上的疊壓打破關系,因此被稱為考古地層學或者文化層,考古學就研究因人類活動而形成的各種文化堆積或層位的形成過程和原因。一般情況下,地層越靠下,年代愈早。第一個注意到考古地層學的是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杰弗遜,他于1784年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發掘印第安人墓葬時發現了這個問題。

遺址中常見的有房址、灰坑、墓葬、陶窯及其他各種人工遺留下來的痕跡?;铱邮强脊虐l掘、田野報告中最常提到的,是古代人類留下來的遺跡之一,包含了很多當時在此生活的人們有意或無意留下的物品,如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其特點是呈灰色,或被有機物分解而呈褐色和黑色。因此灰坑一般包括垃圾坑、儲物坑(窖穴)、祭祀坑等。

要挖掘出完整的遺物,必須細心再細心,同時要掌握好力道,否則可能會忽視或破壞遺址上的現象。哈哈,原來考古也是個技術活喲。瞧,考古專家們正小心翼翼地清理和挖掘遺物。

為了發現土層中有用的小顆粒遺物,專家們會動用篩子,細致篩選其中可能存在的谷物、根莖等炭化物。

為了采集和發現肉眼不易發現的植物種子、動物骨骼碎片,以及根莖類的炭化遺存物,還可以采用浮選法或水選法進行。利用浮選法,考古學家可以了解古人的食物結構、建筑技術、生活環境及社會結構等各方面的信息。

什么是浮選法呢?浮選法就是把土樣等置入水中或其他溶液中,炭化的植物種子、樹木、動物骨骼碎片等因比重較輕,浮于水面之上,而土壤、石頭則下沉,再用水沖洗,這樣就可以把不同比重物質分離出來,然后烘干保存以供室內研究。浮選時若加入硅酸鈉或氯化鋅等物質,可以把骨頭和植物遺存物分選開來。

篇8

【關鍵詞】高中語文 文言文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99

學習文言文的目的,首先是學習語言知識,獲得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其次是掌握有關的文化思想。掌握文言文閱讀能力對學生其它文言文各種知識儲備要求比較嚴格,并且文言文所涉及的文化常識內容龐大。綜合來說,對于文言文的學習需要學生花費較多時間來慢慢學習,同時要求語文教師對學生文言文學習能力的培養進行科學的規劃,并進行學法上的指導。那么,面對內容龐雜的文言知識,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呢?

一、從課文學習入手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收入了眾多優秀的文言文篇章,比如:《阿房宮賦》、《前赤壁賦》、《勸學》、《庖丁解?!返龋@些文言文篇章中涉及了高中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的文言知識,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首先應該注重教材文言篇章的學習。教材的學習是學生學習的依據也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重要來源,因此,學好文言知識必須從課本入手,而不能舍本逐末著重文言課外書的閱讀。那么,對于文言文課文,教師如何進行講解并帶領學生進行學習呢?首先,文言文課文的閱讀是學習文言文必須注意的一個問題,對于文言文語的閱讀不像現代文那么簡單,首先學生需要對文段進行恰當的斷句,正確的斷句不僅有利于學生正確理解作者意思而且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語感,為學生文言文閱讀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在學生對文本能夠進行熟練閱讀之后,教師應該與學生一起進行文段的分析,在文段的分析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進行古文的翻譯。對于古文的翻譯要求做到“信達雅”三個要求,在翻譯的過程中教師宜采用提問的方式進行這一環節,讓學生進行文本的翻譯,一方面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主動思考的習慣,另一方面通過學生翻譯找出學生存在的不足,對問題進行專門強化,幫助學生解決不足。翻譯過后,教師要與學生一起對文言虛詞,文言文法現象進行具體的分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言文學習習慣。

二、強化背誦

文言文課本的深入學習是學生快速背誦的前提條件。在高考語文的考察中對文言文名句背誦以及翻譯都有所涉及,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必須強化文本的背誦。文言文背誦是學生主要背誦內容,不過對學生而言其難度也是很大,因此,教師應該加大對學生文言文背誦的指導。對于文言文背誦指導,教師可以采取四種指導方法,即參照譯文背誦、化整為零背誦、抄寫背誦和抓三點背誦法。選入高中語文課本的文言文篇章大多比較長,對學生而言背誦起來難度大,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背誦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法的指導,依據篇章的整體結構采取恰當的背誦方法,幫助學生縮減背誦時間,提高背誦效率,以此節省時間完成其他內容的學習。此外,文言文的背誦還涉及到字詞意思的背誦。學生熟練掌握閱讀文言文的技巧的前提是對古文字詞意思的了解乃至背誦。在文言文中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文法現象比較常見,因此,對于文本下面的小注釋要求學生認真熟讀乃至背誦,它的掌握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有著極大的幫助。

三、課外閱讀的選擇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不僅數量浩繁而且藝術成就都非常高,其閱讀的價值大,高中語文教師在幫助學生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同時應該對古代文言作品進行篩選,幫助學生把握閱讀訓練的難易程度。不可否認有些文言作品對于高中生來說閱讀難度大且閱讀價值不高,所以,為了避免學生多走彎路,在課外閱讀內容上教師要把好關,幫助學生選擇一些既具趣味性同時又能提高閱讀能力的文章進行延伸閱讀。課外文言讀物對學生的幫助主要體現在語感上。語感是學生學習一門語言的隱形能力,語感一旦形成對學生閱讀會有意想不到的幫助,因此,為提高學生文言考試答題能力,教師不能固守課本文章而應該多方面對學生閱讀知識面進行擴展,幫助學生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四、加強試題訓練和練習反饋

學生在高考中要想取得較好的文言文閱讀理解成績就必須對文言文閱讀試題具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對其考查的能力具備清晰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在日常的學習中加強某些方面的學習。文言文習題訓練的目的并不在于提高學生答題正確率,而在于對學生文言知識的重點考查。學生通過對不同類型文言文閱讀的訓練,對文言文考察的內容和形式以及學生應該掌握的基本的做題能力都會具有全面的認識,在認識之后反過來正確指導學生進行語文文本基礎知識的鞏固與再學習。在反復的對知識進行回顧與訓練之后,學生才能初步掌握基本的解題能力。當學生能夠基本掌握文言文解題能力后教師應該對學生的解題進行及時的反饋。這個階段教師反饋和指導能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做題能力,提高答題正確率。此外,為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課本的興趣和動力,教師在課外習題的講解中對于學生存在較大疑惑的知識點應該再次回歸到課本中,將課本知識點與習題知識點進行聯系學習,這樣幫助學生建立課文文本學習的動力。

五、正確對待專有名詞和文學常識

篇9

在高職高專院校,大學語文是大學人文教育的主要課程,它覆蓋在所有學科之上,是一種把人文精神滲透到所有學科中的學問。這門課是學生靈魂的依托之本,也是學生安身立命的課程。但是當前,部分高職高專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地位較為尷尬,不受重視,既不像思政課那樣具有權威性,在學分、教材、教學大綱、師資隊伍、經費保障等方面都有國家教育部門下達文件層層指導落實到位,也不像英語、計算機課有配套的等級考試來推動。本文選取大學語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這一角度來探討高職高專語文教學。

一、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模塊化改革背景

(一)大學語文課是高職高專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課程,肩負著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重任。

2006年9月,中辦、國辦聯合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根據這一文件,許多高職高專院校開設大學語文課,作為人文素質類的必修課或選修課。2014年4月,教育部下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教社科[2014]3號)又進一步提出:鼓勵有條件的高等學校統一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拓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選修課覆蓋面。由此推動越來越多的高職高專院校達成共識,意識到大學語文課肩負著提升學生人文素質提升的重任,承任著教書育人的重擔。

(二)當前高職高專院校大學語文課的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存在諸多不足

1978年在老一輩大學語文教育專家徐中玉教授的引領下,諸多高校開設了大學語文課。進入新世紀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斷加強,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培育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文化自覺性自信心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面對當前的新形勢、新要求,高職高專大學語文還存在不少問題,如對該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教學內容的系統性、整體性還明顯不足,重視知識講授、輕視精神內涵闡釋的現象還比較普遍,課程和教材體系不夠完善,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等。有效解決這些問題,迫切需要進一步投入更多的人力、精力、經費。

二、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學模塊化改革

(一)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學模塊分塊解析

教學模式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此方法又取決于教學內容。因此,大學語文教學模式的構建是從教學內容板塊來區分教學模式的。

1.中國語言和文學常識模塊

大學語文教學內容涉及面非常廣泛,要求教師在有限的課時內面面俱到講授所有知識是沒有現實性的。但是中國語言和文學常識又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內容,基于高職高專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常識掌握薄弱這一特點,這一模塊內容下應包含:(1)中國古代文學知識;(2)中國現當代文學知識;(3)外國文學常識;(4)中國語言文字常識。在這一模塊下,常見的教學思路有主題式、文體式或文史式。

2.中國文學作品的文學鑒賞模塊

大學語文與高中語文不同,大學語文不僅僅是立足于指定的文學作品篇章,更多的是引領學生領略中國語言文字之美,體會作品背后傳達的人文精神、思想內涵。從這一角度來說,大學語文更能體現出教書育人之理。教師在梳理這一模塊時,可以遴選經典文學作品,聯系作者所處的時代和人文精神,從作品的語言層面到精神內涵,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全方位講解剖析,從而讓學生理解作者、理解作品,感受其文學魅力,進而引領學生感悟人生提升其人格,促進其進步,加強其綜合素質。

3.中國語言和文學實踐運用模塊

大學語文課的目的之一和模塊之一當是提高學生的表達水平,能夠使其文章更有內涵,口頭和書面表達更加得體貼切。

口語表達能力是我國高考制度里欠缺的一部分,但本門課程需要有意識地鍛煉、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這將對學生的工作、生活,甚至是整個人生都起到重要作用。就這一模塊來說,可采用談話式、討論式等方式來進行。

書面表達能力是表達能力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書面表達即寫作,是表達人生感悟,對工作、學習、生活進行總結計劃等常見的表達手段。同時,它也是進行學術研究、專業學習的重要手段。教師可采用項目趨動的措施促進學生學習提升書面寫作能力。

(二)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學模塊下的教學方法解析

1.以點帶面研究型

大學語文確要重視育人,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同時也要注意引導學生培養主動學習的精神。大學階段,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為重點,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學習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引導學生完善人格修養,關心國家命運,自覺把個人理想和國家夢想、個人價值與國家發展結合起來,堅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的理想信念。

在有限的課時范圍內,學習全部的傳統經典篇章是不可能的,只能以點帶面選取一部分篇章來學習。就未學習過的篇章內容,不必苛求一字一詞之含義,應重點體會作者想表達出的思想情感。就已學習過的篇章內容,則可以深挖。學習是有層次的,如果小學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字、詞,中學要求掌握必要的詞、句含義及用法,則大學語文應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做到善于質疑和追問,針對固有的觀點重新認識與分析,提出自己的觀點。這種追求精神獨立、自己查閱資料、收集資料、形成自己觀點的做法,將會使學生受益無窮。如中學語文學過《莊子·秋水》,該文選讀重點是本篇中的字詞把握。但大學語文選用這篇文章,就要深入體會其說理和思辯方法以及莊子提出這一主張的原因。再如,大學語文選讀《左傳·段于鄢》,應由學生分組討論出場人物的語言、性格,通過查閱資料、共同分析,管窺當時時代的主流觀點。

2.現場教學活動型

高職高專院校多數都在地方,各校均可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開設專題現場教學活動課。如充分利用本地的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劇院、故居舊址、名勝古跡、文化遺產、具有歷史文化風貌的街區等,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和現場教學,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供豐富生動的教育資源。這種教學形式靈活多樣,深受學生歡迎。當然,現場教學活動前需要投入精力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和現場的講解組織工作,方能起到相應的效果。

3.因材施教個性化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標是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因此所有的大學語文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一致是不可取的。高校人才的培養是需要有特色的,因此,部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可以適當服務人才培養方案,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又有不同,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就應適當區分,以體現人才培養方案。

(三)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學模塊配套支撐

1.分專業人才培養定位重新分析

高職高專院校的不同在于人才培養目標和特色不同,而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人才培養方案的頂層設計的不同。作為公共必修課的大學語文課,部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應服務頂層設計,與人才培養目標趨同。所以,把握本校的人才培養目的,解析各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并將其對應在大學語文的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設計中。

2.師資隊伍培養

大學語文部分教師要盡快轉變觀念,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改變居高臨下、真理在握的權威解讀。新世紀的大學語文教師應當既是學識淵博又優雅時尚的,既幽默風趣又認真嚴謹,既能引導學生共同去探索、學習,又能開拓創造性的閱讀教學、討論教學、體驗式教學方式。教育以學生為主,教學需教師、學生共同參與,與學生同步對話,教師要陪伴、幫助學生共同成長。

3.教材編寫或中華傳統文化讀本的編寫

當前高職高專院校較多使用校本教材,也有部分高職高專院校使用《中國文化概論》馬工程推薦教材。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同時也是學生課后學習、翻閱的閱讀材料。所以,有一本合適的馬工程《中國文化概論》,或編寫一本適合本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大學語文教材,或者將二者結合起來,即在馬工程教材為主要教材,再編寫一本校本的中華傳統文化讀本,這些都可成為很好的教學資料。

4.考評測試方法調整

當前高職高專院校的教學和考評未完全走出高考的影響,應當盡快改變期末考試一考定成績的方法,而是將討論、閱讀、寫作、參觀學習、演講等教學活動內容均計入課程成績。通過這種考評測試方法的調整,教師可創造性地開發出更多教學模式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也會在平時的教學內容中有更多的參與。

大學語文教學改革還需要不斷投入精力、人力等,方能提高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質量,滿足人才培養需要。

(基金項目:本文為成都藝術職業學院2014年校級教改課題“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王步高,張申平,楊小晶.我國大學母語教育現狀——三年來對全國近300所高?!按髮W語文”開課情況的調查報告[J].中國大學教學,2007,(3):19-22.

[2]郭常亮,戴婕.關于高職大學語文課程的調查報告[J].職教論壇,2011,(5):92-93.

[3]李海燕,劉同軍.90后大學生對大學語文的學習期待及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1:105-107.

[4]楊吉春,趙麗光.大學語文教學模式改革研究述評[J].現代教育科學,2010,(1):61-64.

篇10

詩歌鑒賞失分的根本原因在于:1.知識不夠系統化,對古代文化常識、表達技巧、語言風格、修辭手法、抒情方式、詩歌分類等知識,沒有形成清晰的概念;2.學生沒有讀懂詩歌而急于做題;3.鑒賞詩歌的基本能力沒有形成,無法從形象、意象、意境、風格、情感等多個維度去把握詩歌;4.學生缺乏起碼的應試能力,不會利用好詩歌后面的注釋;5.學生根本不審題,不會規范答題。

針對學生的失誤和失分的原因,我們怎樣提高詩歌鑒賞題分數呢?我要求學生在“讀”上下功夫,善“讀”才能提高做題的效果??蓢L試如下“讀”法。

一、讀好課本,熟記課本中的典例

歷年的高考詩歌閱讀鑒賞題都與課本聯系密切。如2009年廣東高考詩歌鑒賞題杜甫《月》,對詩中“南飛有烏鵲,夜久落江邊”的理解,如果能夠聯系課文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詩句“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寓意,這就能很好地理解杜甫詩中的思想感情。

由此看來,重視課文的閱讀,重視與學過的課本知識相結合,是學會詩歌的關鍵,那種丟開課本學習和復習詩歌的想法和做法,仍是不可取的;而且越到最后時刻,越要回歸課本,多讀課本,讀好課本。

二、讀熟詩歌的基本常識

(1)熟讀詩、詞、曲的體裁常識。如詩、詞、曲的發展過程、具體分類、文體特點、文學流派等。

(2)熟讀各類詩歌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包括作家所處的時代、生平經歷、文學主張、文學風格、主要作品及其特點等。

(3)熟讀古詩中常見的形象和塑造形象的方法知識。

(4)了解一點古代詩歌涉及的語法知識(如倒裝句、互文句等),

(5)熟記一些詩歌語言風格方面的術語。如清新自然、委婉含蓄、平實質樸等;意境氛圍方面常用的術語有孤寂冷清、恬靜優美、清新明麗等。

(6)熟記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知識。如白描、細描、襯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常見的修辭手法(對偶、比喻、擬人、象征、夸張、雙關、用典比興等)及其作用,詩歌的結構手法(層層渲染、鋪墊、抑揚法、問答法、對比法)。

三、讀全詩歌信息,領會詩歌內涵

1.讀懂詩歌

(1)讀詩歌標題

詩歌標題常常是我們鑒賞詩歌切入點,它往往能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寫作用意等。

如2005年廣東卷寇準的《春日登樓懷歸》,“懷歸”揭示了詩歌中含有思鄉盼歸之意。

(2)“讀”作者

詩人所處的生平遭遇、思想主張、創作風格等方面的內容,對詩人的詩歌創作往往有著直接的影響。因而,我們在欣賞詩歌的時候,就應當借此來理解詩歌、把握他們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3)讀詩歌內容

①找意象,析意境

意象是詩歌的基本單位,是意和象的復合體,是作者的主觀心意和客觀物象凝聚的表現,是作者精神和外在物質的統一,它是由情和景這兩個因素組成的。意象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就是意境。我們在閱讀詩歌時,首先找出意象,結合具體語言和境界,分析意境,就能深入的理解詩歌內容,才能體會到作者的情感與意圖。

如2004年廣東卷杜甫的《江漢》,閱讀時抓住意象“片云”“孤月”,體味出意境凄涼,流露出作者孤獨、苦無知音的煩悶;根據意象“落日”“秋風”,體味出意境雄壯、開闊,又體現了作者“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樂觀曠達。

②尋詩眼,悟手法

詩眼,它可以是一個簡練傳神的字,也可以詩作體現主旨的精彩詩句。我們在鑒賞古典詩歌時,若能從詩眼入手,可更深入的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手法。

2012年廣東卷白的《余杭四月》,我們閱讀時只要抓住詩眼“一晴生意繁”這句,明白它總領全詩,頷聯中用“朱、青,綠,白”相為映襯,烘托出一種清新的四月鄉間獨特的風貌,傳達出詩人愉悅而閑適之情;巧妙了將鄉間獨特物象“櫻桃,豆,草,鵝”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生動的鄉村春意盎然的圖景,烘托靜謐的氣氛,表達了詩人的閑適而悠游的情懷。

③讀清注釋

在古詩鑒賞考題中,經常會出現簡短的注釋,這些注釋看起來只是對詩歌中的生僻奧澀處加以注解,其實它不僅能幫助你了解作品創作背景,達到更好地理解詩歌,有時還能暗示題目的答案。

2.讀明白試題

古代詩歌鑒賞,要求“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與“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這兩個考點在命題中往往有所側重。因此,我們一定讀明白題目問什么,再答什么。

(1)“讀”

只有明白題干指向,我們做題時針對性才強,也避免答很多無關的內容,浪費考場上的時間。

(2)讀懂答題規范

每道題型都有一定的答題模式步驟,我們讀完題目后,頭腦中應馬上想一想這題型的答題模式及步驟是什么,從而節約答題時間,提高得分率。

例2010年廣東卷詩歌鑒賞題簡析“隔”字的雙重意蘊。我們讀完題后立刻應知道這題型的答題模式及步驟是:①聯系詩句確認改字及其含義(比喻義或象征意義),②聯系整詩展開聯想,確定改字在寫景或抒情方面所使用的手法,③聯系作品主旨點出該字在意境烘托或情感表達方面的作用。

四、細讀往年高考試題

我們知道高考試卷是經過專家們精心雕刻,對往年高考試題我們不能簡單化,要做到細細品讀。我們借助往年高考試題,學習規范作答,比對參考答案,分析評卷細則,找準自己平時答題的缺陷和失分原因,及時進行查漏補缺,制定行之有效的搶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