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發病的基本原理范文
時間:2023-07-07 17:33: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醫發病的基本原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針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方法
許振南認為在治療方法上,需要在定位診斷思路明確的基礎上,嚴格執行小針刀四步進程。唐峰等[12]通過影像監控下定位操作,客服了定位差,操作難度高,松解不到位的不足。目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針刀治療方法主要有[13]:(1)側隱窩入路法;(2)椎間孔外口入路法(橫突及椎間管外口松解術);(3)椎間孔內口入路法(椎間管內口松解術);(4)骶后孔入路法;(5)關節突(囊)入路法(關節突關節囊松解術);(6)神經肌肉觸激術;(7)高應力點松解法;(8)棘間點松解術;(9)夾脊穴入路法(夾脊穴松解術);(10)循經取穴定位。此外段蓮花[14]在他的腰椎間盤突出癥實踐指南上提示,在治療方法上,包括了施術部位的選擇、選擇、以及環境要求。不同部位,,環境下,針刀操作的流程有所不同。
2針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
2.1影響療效的因素明確疾病的基本理論體系;明確病位,熟悉神經,肌肉的損害部位及程度;制定詳細的診療計劃都是影響療效的因素[15]。同時穆敬平在用循證醫學方法系統評價針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實驗中,發現針刀療法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與施術者的操作熟練程度有關,也可能引起臨床特異質性。不同的評判方法對針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的判定也不一致。
2.2針刀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總體滿意針刀的近期療效好,遠期療效更佳,經得住時間的考驗。黃葉等對公開發表的小針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文獻進行Meta分析,發現小針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明顯優于推拿、針刺、藥物等療法。魏銘等在針刀療效研究上得出總有效率96.67%。術后最長緩解時問6年,大部分病例隨訪2年無復發的結果;田平12在相同研究中同樣得出較高的有效率結果,同時指出,其他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配合針刀療效滿意。楊宏斌認為針刀通過幾乎無創的治療方式松解粘連,重建機體動態平衡,成為一種不可替代的“緣色療法”。
3針刀存在的問題與展望
針刀療法具有方法簡單,痛苦小、見效快、花錢少、變不治為可治、變復雜為簡單,變難治為速愈等特點。因此被廣泛運用于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中。但由于醫學界對軟組織損傷這一大類疾病及脊柱相關病癥的診斷太籠統,無行業規范可循,學術交流和宣傳管道的匱乏,針刀隊伍自身素質和能力不足,以及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高,標準不規范等問題,限制了針刀事業的進一步發展。針刀醫學基礎研究脫離針刀臨床治療,使得針刀醫學理論的先進性在診治疾病中沒有得到發揮。加強對針刀醫學理論基本原理的研究,是系統研究針刀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礎性任務,在現階段,更需要從堅持和發展針刀醫學基本原理的角度出發,去深刻領悟和掌握針刀醫學。李義凱指出術前診斷不明、無菌觀念不強、局部解剖不熟、適應證掌握不當是針刀治療方面存在的問題。這些都有待解決。同時針刀的發展機遇也是非常明顯的,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疾病譜發生了深刻變化,除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外,急慢性創傷和軟組織損傷,運動性損傷已成為發病率居高不下的病種,這些疾病業已成為中西醫研究的焦點。)針刀醫學已成為中醫藥學的新的分支學科并且是中醫藥現代化的成功范例之一;隨著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對中醫、針灸的立法,針刀醫學將加速在國外傳播,為世界醫療事業注人新鮮血液。
4小結
篇2
中醫學歷來強調“形神合一”、“天人合一”、“心身合一”,因此對中醫心身醫學我們暫取狹義的概念,就是用中醫學的理論方法研究中醫心身疾病病因病理、診斷治療的一門專門臨床學科。心身疾病是由心理因素為主要因素引起的軀體疾病,又稱心理生理性疾病。論文 心身醫學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概念是研究心身疾病病因病理診斷治療的一門專門臨床學科,廣義概念則是對所有疾病進行心理和軀體兩方面研究的科學。
1關于中醫心身疾病的概念和中醫內科心身疾病分類
中醫心身疾病的概念是因郁致病,即因七情因素引起的臟腑疾病,不包括癲狂等精神病。為了便于國內外交流,筆者采用中西醫對照的形式加以說明。根據臨床實踐和國內外資料,筆者認為中醫內科心身疾病分為8大類較為合理。
1.1 消化系統心身疾病
包括胃和十二指腸潰瘍(胃痛) 、慢性胃炎(胃痞) 、胃神經癥(胃脹) 、潰瘍性結腸炎(泄瀉、痢疾) 、腸神經癥(泄瀉) 、習慣性便秘(便秘) 、慢性肝炎(脅痛) 、慢性膽囊炎(膽脹) 、慢性胰腺炎(腹痛) 、食道神經證(梅核氣) 等。
1.2 心血管系統心身疾病
包括原發性高血壓?。ㄑ灒?、原發性低血壓?。ㄑ灒?、冠心?。ㄐ乇裕?、心律失常(心悸) 、心臟神經癥(胸痹) 、心因性暈厥(厥證) 等。
1.3 呼吸系統心身疾病
包括支氣管哮喘(哮喘) 、過度換氣綜合征(喘證) 、神經性咳嗽(干咳) 等。
1.4 神經系統疾病
包括腦卒中(中風) 、癲癇(癇證) 、血管神經性頭痛(頭痛) 、緊張性頭痛(頭痛) 等。
1.5 內分泌系統心身疾病
包括糖尿病(消渴) 、甲亢(癭病) 、肥胖證(痰病) 、心因性多飲(消渴) 等。
1.6 泌尿生殖系統心身疾病
包括前列腺炎(白濁) 、過敏性膀胱炎(淋證) 、尿道綜合征(淋證) 、原發性障礙(陽痿、)等。
1.7 骨骼肌肉系統心身疾病
包括類風濕(痹證) 、全身肌肉痛(痹證) 、書寫痙攣(振顫) 、局部性肌痙攣(振顫) 等。
1.8 腫瘤科心身疾病
包括胃癌(積聚) 、肝癌(脅痛) 、腸癌(便血) 、食道癌(噎嗝) 等。
2 中醫內科心身疾病學臨床基礎研究
中醫心身醫學的理論基礎,源于《內經》的“形神合一論”、“天人合一論”、“心身合一論”、“臟腑相關論”、“陰陽五行學說”。如《內經》所言:“主則明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不通,形乃大傷”。“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精辟地闡述了心理對生理的影響,是中醫的心理病理學?!秲冉洝酚种赋觯骸叭酥猩玻嘘幱嘘?,有短有長,有柔有剛。”因此中醫的心理生理又具有陰陽剛柔對立統一的特點,筆者將其歸納為“中醫剛柔心身論”(剛柔心理生理學說) 。
美國精神醫學會也認為,心身疾病的基本原理是由情緒因素引起的機體功能異常,并表現在各個器官,即由皮膚反應、骨骼肌肉反應、呼吸器官反應、心血管反應、血液淋巴胃腸反應、生殖泌尿器官反應、內分泌、神經系統和特殊感覺器官反應。關于病因的認識《, 內經》的正(內因) 、邪(外因)學說與西方現代心身醫學認識基本一致。內因包括先天稟賦、氣質、體質,外因有七情、六和飲食勞逸等,包括心理、社會、倫理、生物、生活方式、行為等諸種應激因素。調查內因可以找出心理素質和生理素質的虛弱所在,即正氣虛的表現。調查外因則可找出心理、社會、生物、行為諸種致病因素,即邪氣實的表現。
中醫心身疾病的病機研究,根據國內外的資料和筆者的臨床實踐認為,其病位主要在肝,波及心、脾、肺,日久及腎。初期多為肝脾同病,肝心同病,肝肺同病,后期多為肝腎陰虛或肝脾腎的陽虛。末期陰竭、陽亡、陰陽離絕而終。病性為剛柔不能相濟,而致疏泄失職,氣滯血瘀,痰飲濕困或氣逆化火,火熱傷陰,升降失司,日久由實轉虛,脾虛肝郁或腎虛肝旺,極少有純虛證。
心身疾病經過及時合理的治療,多有較好的療效,但容易因情志因素復發。少數患者因治療不當可由實轉虛,最后陰亡或陽亡而終。另有少數患者可因劇烈的情志刺激、氣血暴逆或氣血暴脫而精去神亡。理論基礎的建立――剛柔心身論。
剛柔心身論源于《黃帝內經》的陰陽剛柔學說和心身合一學說認為,人可以分為陽剛和陰柔兩種偏性,即兩種不同的氣質在發病中起重要作用。又認為,人的精神情緒、心理活動對軀體內臟會產生影響, 既“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因此剛、柔二性由肝(中醫認為肝主情緒) 所主。素體陽剛七情過極,則出現疏泄太過而致肝火上炎、陰虛陽亢的肝旺證候,稱為剛證。素體陰柔七情過極,則出現疏泄不及而致肝郁氣滯、血瘀濕困的肝郁證候,稱為柔證。心身疾病發病的基本病機在于肝的疏泄失調而引起的剛柔不能相濟,表現為氣血陰陽失調。病機演化:情志刺激,首先傷肝,剛者及心,柔及脾肺,終必及腎。治療應柔以制剛,剛之治柔,使其剛柔相濟,心平氣和。具體方法為,肝疏泄太過而致剛證者用柔肝法抑制其疏泄,肝疏泄不及而致柔證者用疏肝法增強其疏泄,即《內經》所言“用辛補之,用酸瀉之”形成剛柔的辨證論治方法。
中醫心身疾病的治療,歷來強調“先治其心,而后醫其身”。筆者近10 多年來,把中醫的心身治療方法歸納為9種,即中醫心理治療、中醫行為矯正治療、中醫心理藥物治療、辨證治療、食物療法、針灸療法、推拿療法、道家松靜療法和藥枕浴足療法。中醫心身疾病的護理,包括心理護理和功能護理,心理護理在心身疾病別重要,重點在于改善病人的情緒,消除心理矛盾和沖突。
中醫心身疾病的預防分為個人與社會兩個方面,個人方面,應提高個人的心理素質,增強心理免疫力,對易感人群進行心理指導和幫助。社會方面,應建立支持系統,在家庭、學校和工作單位對易感人群進行心理援助,解決實際問題。
篇3
產生中醫學的自然基礎
醫學應是人類的醫學。它離不開人類,只能由人類在現實中創造。
遠古人類為了生存,用不同的自然資源維護著自己的生存繁延。但大自然的洪水寒暑,雷電火山,時刻威脅著人類的生存。這些必然給人類造成疾病傷害。這就是說,人類的生存中出現了痛苦,存在著疾病。
人類在實踐活動中,側然遇到一些能減輕、消除疾病的條件和幾種能減輕傷痛的物質,漸漸能辨別出什么可用,什么不可用;什么能減輕痛苦,什么能增加痛苦。逐漸形成了痛苦、疾病、醫學的概念,掌握了更多的物質和技能。經過漫長的時間,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有能力把環境、疾病、藥物結合起來,形成最初的醫學。
在我國有一部分被文字記載而傳下來的稱為中醫學,是世界傳統醫學中的一個鮮明代表。這種醫學有著自身的規律和特點:人類用自身的自然器官作為工具,去直接觀察接觸大自然的外露現象;直接利用大自然的現成現有物質;把疾病與大自然溶為一體;其開成、存在、發展受地域方位的限制,這個水平上的醫學,筆者稱其為第一醫學。
中醫學挑戰大自然的工具,方式和程度
在沒有先進工具的年代里,在千萬年與大自然抗爭的生存中,人類只能用自身的器官加上勇氣去挑戰大自然。憑著目、耳、鼻、口舌等肉體器官,人類認識了大自然的外層面貌??窟@些基本工具開掘利用大自然。中醫學就是在這個基礎上,認識大自然的結果??吹搅孙L寒暑濕燥火對人類造成威脅??吹搅似咔榱嬍硠诰雽θ祟愒斐蓚?。發現不同的季節時令,方位高低對人類不同影響。木痛癢、昏花眩暈。總之用自然感官和自身體驗,去認識、描述病因的痛苦。這是一種直接體驗的方式。其當時的認識水平只能達到這個極限。
陰陽造天地
千姿百態的大自然,只需要有兩件東西就能組成。一是實體、一個是空間。中醫學的陰陽,就是兩種物質的存在形成。
這是中醫學的第一塊基石。
天地造人
陰陽的物質基礎就是實體和空間,它們以不同的配比、不同的方式,相互結合,造成了人類的出現。對于生命的形成,物種的起源,千百年來人類都在思考推測。中醫學認為,生命來源于大自然,是天地精氣所化,其氣通于天。
這個假說,地之表一實體粒子。天之氣一空間力量。陰陽齊備、陽動陰靜,相互作用,造就了生命,造就了人類。
這是中醫學的第二塊基石。
萬物化通
陰陽的抽象規律,是表示兩個性質不同的物體,相處于一個統一體中。為探索陰陽更深的規律,中醫學提出一個五行學說,用自然現象來喻意、揭示事物之間的各種關系。所謂五行:高山巖石以金代之;流動液體以水代之;氣體顯形見于火,以火代之;生命密集于林以木代之;萬物著落之處,以土代之。
發病原理
疾病本來是沒有的。疾病的形成,也只有兩類,一是實體的形成或增減,二是空間的殘缺和紊亂。一切災難均來自體外,必先有外部失衡,才會引起體內的波動。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當體
戰而降, 或相對量超過體內最大抵抗力--退而降。體內的平衡被打破,疾病發生。所謂邪之所奏,其氣必虛。疾病是大自然的產物。外賊遇上軟家丁,災禍頓然生。這是發病原理。
藥性原理
中醫學用于治病的材料也是對應三種病因而得:一是無生界中的礦物金石,二是有生界中的動植物體三是人體自身的組織。
人類在長期的生存實踐中,發現了許多能彌補糾正人體失衡狀態的自然物質,形成了中草藥體系。把藥物與疾病對應起來,就描出了藥性。中藥學以他物之偏性,糾正人體之偏性,這是大自然平衡規律的具體應用。這是藥性的基本原理。這就是中醫學調整陰陽平衡的精髓含義,實為調整實體和空間的平衡關系。
中草藥不僅含有實體的偏性,還含有空間的偏性。正是這一生物本質,奠定了它在保健強身,延年益壽,扶正祛病方面應用的物質基礎,從而為中草藥進軍功能性疾病、代謝性疾病、亞健康狀況,多種綜合癥備足了軍火。正是這一藥性原理,一旦引發人類思維方式的轉化,將震撼山岳。
中西醫的區別
前文已論述了中醫的四大特點:一、工具特點。人類挑戰大自然,靠工具。工具是人體功能延伸,決定人類戰勝大自然的力量,決定對大自然開墾的量度。中醫學靠人類的五官四肢去直接挑戰大自然,對大自然的認識,必定局限在工具所能及到的范圍內。憑肉體凡胎,只能觸及大自然的表層。二、對象特點。大自然是個多維立體結構。它有多層次、區域性。它首先映入人類眼簾的是外表風貌,是顯性規律。人類的手足,只能獲取大自然的表層物質。三、把疾病與自然統一為一體認為一切生物和疾病都是大自然的產物,重在整體,從大自然中尋得感官病因和宏觀療法。四、地域特點。中醫學來源于大自然。物質上、環境上、認識上必然受當時當地的限制。同樣,西醫也有四大特點:一、工具特點,所用工具,已不是人類的自然感官,而是大大延伸了的器官一儀器、器械。用這些工具去間接的挑戰大自然。能到達肉體器官所不能到達的地方。二、對象特點,這時的大自然表現給人類的面貌,已不是表層,而是更深一層的景觀了。細胞、通道、細菌、病毒、分子、原子、離子都上臺表演。三、把疾病個體化,病因單純化,重顯微鏡看不到那個兩米大漢的風采。只能看到一些細胞。四、地域特點。西醫是工業化生產,人工合成制造。它的取材不受地域限制,所以易為全人類擁有。
從以上四個特點可以看出,中西醫存在著本質的差別。是在相聯續的兩個不同階段,對大自然的兩個不同層面,用不同工具方法,所獲得的不同成果。從中醫學到西醫學是科學發展的一個階梯,是人類歷史的兩個步驟。是兩個層次、兩個范圍、兩個水平,遵循著自然規律的程序。
中醫學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中醫學的過去已成定形。仁者見二智者見智。筆者認為,必須澄清中醫學的本質。首先它是中國人創造的,民族性、地域性醫學。其次,它是用肉體器官為工具,盡最大能力描成的一幅醫學作品。再次,它畫盡了大自然和社會關于健康的全部外露風貌,凝結成一顆精美至真的科學化石。因而,中醫學在人體的感官自然功能和大自然的地表外貌這一層次上,完成了它的一段歷史使命。
中醫學還有發展,提高的希望和必要嗎?
科學的產生是人類憑借自身的能力,利用大自然的原料,經過創造的過程,而得到的有用成果,三個要素缺一不可。中醫學的將來,是否符合這三要素的新要求呢?道首先,科學技術大大延伸了人的五官功能,使得人類具有更大的戰斗力。其次,人類的健康,并非西醫能伺侯周到,那邊的活多著呢丨再次,就看用什么方式去為人類服務了。這個過程,就是創造第二中醫學的過程,這個過程從哪里開始呢?
篇4
[關鍵詞] 中醫養生;銀屑?。徊∫虿C;腎陽不足;扶正祛邪
[中圖分類號] R758.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11(c)-0027-04
To disscuss the treatment of psoriasis from Chinese health preservation
JING Xia-min GONG Yu-hu JING Xin JING Ning
Yuncheng XIA Min Special Hospital of Psoriasis in Linyi County of Yuncheng City in Shanxi Province,Linyi 044100,China
[Abstract] Chinese health preservation thinks that deficiency of yang will bring many problems to the body, "a powerful yang enables longevity while yang asthenia can cause premature death",therefore, yang qi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health and longevity.In terms of psoriasis,its primary symptom presents on the skin,the fundamental reason lies in the kidney as well as the body′s original qi.The treatment of psoriasis should base on the kidney to improve body′s yang qi,and it follows the principle of "reinforce the healthy qi and eliminate the pathogenic factors",clinical treatment up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hould apply the treatment principe of "warm yang and enhance kindey" activate blood and resolve stasis "release the exterior and eliminate spot",thus it will eliminate the root causes.Health preservation is yang qi preservation indeed,maintain yang qi is supporting healthy qi,so-called "there is health qi in vivo,the pathogenic factors have no way to invade the body".therefore, maintaining yang qi can spport health and longevity.
[Key words] Chinese health preservation;Psoriasis;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Deficiency of kidney yang;Reinforce the healthy qi and eliminate the pathogenic factors
銀屑病俗稱“牛皮癬”,是一種是常見的皮膚病,以丘疹、鱗屑、紅斑為特點,有慢性復發傾向,發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確。祖國醫學稱為“白疕”,其病因復雜,目前認為與遺傳、感染、代謝、內分泌及免疫等因素有關[1-3],特別是銀屑病的心理障礙、精神因素及個性特征對本病的影響受到關注。本病發病呈逐年上升趨勢,這與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使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以及社會發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等有很大關系。本病宜采用中醫中藥治療,愈后盡量鞏固治療并做好預防其復發的措施,往往能取得較滿意的療效,達到延緩復發的目的。
從中醫養生學來講,所有疾病都由陽氣虛弱而引發,都與一元陽氣受損有很大關系。只要人體陽氣旺盛,就可百病不侵。陽氣是人身上最好的治病良藥?!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菲f“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陰陽應象大論》篇說陰陽為“生殺之本始”。張景岳注曰:“生殺之道,陰陽而已。陽來則物生,陽去則物死”,也就是說,養護陽氣才是養生和治病的真諦,是養生治病之本[2]。
1 銀屑病的病因病機
就銀屑病而言,歷代醫家都主張本病屬內有血虛燥熱,外受風邪,皮膚失血之潤所致。《醫宗金鑒》亦有“固有風邪克肌膚,亦有血燥難外榮”的論述。近代醫家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認識不斷深入,結合臨床實踐,豐富和發展了銀屑病的病因病機,大致概括為血熱論、血燥論、血瘀論和血虛論四大學說[4],此外,還有毒盛學說、陰虛瘀熱論等。
也有學者提出銀屑病與“陽虛”相關的觀點,如孫步云[5]認為:從觀察銀屑病患者冬病夏愈或冬重夏輕現象,得出銀屑病患者“與先天腎精虧損,陰寒毒邪侵膚密切相關”;肖青林等[6]則提出陽虛體質是銀屑病的根本病因,認為銀屑病發病多由陽氣不足、陰氣侵凌而致血在脈內凝而不行,形成瘀阻,也就是西醫所說的“微循環障礙”,揭示了“陽虛”、“血瘀”是銀屑病發病的根本原因。
《黃帝內經》云:“膚疾之所生,為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風挾毒蘊,陽氣不足,陰氣有余,氣血不暢”,就是說情志失調、飲食不節、風邪侵膚,會導致人體陽虛陰盛,氣血運行不暢,這才是銀屑病發生的根本原因,所以,筆者認為銀屑病病機基本原理是“腎陽不足、血瘀不通、風邪客表”;病理實質是:“血熱是假象,血瘀是本質”[1],這一理論觀點符合中醫養生理論所揭示的“陽氣決定健康和長生,陽虛是造成絕大多數疾病的罪魁禍首”?!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菲瓣枤庹撸籼炫c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本褪钦f人體的陽氣像天上的太陽一樣重要,如果陽氣失去了正常的運作而不能發揮其重要作用,人就會生病、減壽或夭折[2]。
2 銀屑病的治療原則
銀屑病并非“不治之癥”,之所以難治在于人們沒有正確掌握該病的治療法則,多數學者對待疾病只把注意力放在“祛邪”上,而忽略了“扶正”[1],結果導致正氣下降,邪毒內侵營血,愈治愈重,故遵循“扶正祛邪”的法則,臨床應用“溫陽強腎、活血化瘀、解表消斑”的治療原則進行辨證論治,才能從根本上對銀屑病起到治療作用。
中醫認為,人之所以生病是由于“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可以說引起疾病發生的原因雖在于“邪”,但疾病發生的關鍵在于“正”,由于正氣不足,邪氣乘虛而入,故而導致疾病的發生。銀屑病正是由于腎陽不足、血瘀不通,風邪客表的原因而發病,因此,只有通過扶助正氣、祛除邪氣,才能促使疾病向好的方向轉化,達到治愈的目的。筆者在長達30余年的行醫過程中探索出“銀屑病雖然表現在皮膚上,但其根本原因在于腎,在于機體內元氣,治療銀屑病必須從腎治,從提高機體內的元氣著手”[7],并依據銀屑病“腎陽不足,血瘀不通,風邪客表”的病機原理確立了“溫陽強腎,活血化瘀,解表消斑”的治療原則,在治療銀屑病方面取得顯著效果。
2.1 溫陽強腎,開啟人體自愈大藥
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陽強則壽,陽衰則夭”[8],因此,治病養生首先要扶陽,絕大多數的疾病都可以從養護陽氣、祛除病邪的角度防治?!皽仃枏娔I”的治療原則,正是通過提升和恢復自身陽氣,開啟人體自愈大藥,達到抵御病邪、祛病養生的目的。
其實,每個人與生俱來都具有強大的抵御外邪的能力,那就是自身的一元陽氣?!饵S帝內經·素問》:“陽者,衛外而為固也。”,指的就是人體有抵御外邪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陽氣[2]。從中醫養生學來講,陽氣是人身上最好的治病良藥。培固自身陽氣,就是開啟人體自愈大藥,從而啟動人體的自身調控和修復系統,來祛除病邪,恢復健康。那么,什么是人體自身的調控和修復系統呢?
現代經絡學研究證實,人體本身存在自和諧、自調控、自調節的一種機制,而啟動這一機制,發揮調整、協調、決死生和處百病的作用,正來自于人體的經絡系統。經絡控制并調節人體生命陰陽氣血,具有防御、診斷和治療疾病的功能,它是生命的綜合系統,是關乎人體生命健康的關鍵環節,可以說,經絡是人體自身的調控和修復系統。
《靈樞·經脈》篇:“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充分說明了經絡調節和維系身體健康的重要作用。當人體陽氣虛衰時,最易受寒濕之邪侵襲,而寒濕之邪留滯于臟腑經絡,可阻遏氣機,使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暢,從而導致人體自身的調控和修復系統受損,喪失了正常的功能,甚則使病情向深層發展,而筆者提出的溫陽強腎旨在通過溫補腎陽來提升和恢復機體內一元陽氣,從而開啟人體自愈大藥,調動人體自身調控和修復系統,達到“正盛邪自祛”之目的。
2.2 活血化瘀,恢復氣血通暢運行
銀屑病的病理實質為“血瘀”,因活血化瘀藥具有活血行氣,祛瘀生新,暢通臟腑經絡的作用,故臨床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療銀屑病?!夺t林改錯》中說:“元氣即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也就是說,腎陽虛弱,溫煦無力,氣滯血瘀。銀屑病正是由于陽虛血瘀所致,病久則氣血運行不暢,形成脈絡瘀阻,而瘀血滯絡,又會阻礙陽氣升發導致腎陽虛衰,形成惡性循環,這也是銀屑病頑固而久治不愈、反復發作的根本原因。
因虛致瘀者,應以扶正為本。只有徹底清除血瘀證之病源,才能從根本上消除血瘀證。筆者在臨床治療上一般多用活血助陽、活血理氣、活血祛風等方法。①活血助陽法:實驗證實,助陽藥與活血藥同用,不僅能加強血液循環,還有興奮和強化機體內多系統的功能,也符合《素問調經論》“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之義;②活血理氣法:臨床應用活血化瘀法常配伍理氣之品,理氣藥與活血藥配伍則具有協同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環;③活血祛風法:活血祛風法取“治風先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臨床常用于血瘀挾風患者的治療,特別是出現關節疼痛癥狀者。當然,臨床應用應依據患者血瘀癥狀的不同程度以及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的不同合理配伍藥物,才能獲得滿意療效[9]。
中醫有句話叫“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情志不暢,肝就會受到影響,發生肝氣郁結,氣滯血瘀之征象。七情長期不調,尤其是壓抑、苦悶、憂郁,都會加重血瘀傾向,所以,血瘀體質的患者,應特別注重精神的調養,要培養樂觀的情緒。精神愉快則氣血和暢,營衛流通,有利于血瘀體質的改善。
2.3 解表消斑,開泄腠理消除斑疹
解表消斑即祛除表邪、消除斑疹。解表法是通過發汗,開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種療法,又稱汗法。解表藥具有祛風解表、開泄腠理、宣通氣血、祛風活絡、升發陽氣等作用。通過發散,可以祛除表邪,解除表證[9],從而使邪氣從肌表而解,氣血得以通暢,陽氣得以培固,達到“邪去則正安”之目的。現代研究證明,“汗法”可改善全身和局部的循環功能,促進代謝產物的排泄和局部炎癥的吸收。
銀屑病破壞正常的皮膚新陳代謝功能,從而影響人體的屏障作用,導致機體代謝功能紊亂,使機體內的廢物和多余熱量得不到正常代謝,病情嚴重的銀屑病患者往往會出現燥熱、甚至低熱不退或高燒癥狀,故采用“解表消斑”法來治療銀屑病,歸屬“解表扶正”法。由于寒涼藥物易傷人體正氣,所以解表法的運用主張“辛溫解表”,即通過辛溫發散的中藥來祛除表邪,扶助正氣,進而消除斑疹。真正的用意在于增強機體肌膚的代謝能力和皮膚排泄功能,使機體內的多余熱量和內毒素得以外泄,達到祛除病邪,消除皮損的目的。臨床上需依照患者的病情、年齡、性別、體質、地域以及四時合理配伍藥物劑量,即因人而異,因病而異,因地域及四時不同而異,以期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2.4 調攝情志,提升藥效促進康復
中醫學將人的心理活動統稱為情志。情志即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情志調和,疾病不生,七情太過,百病滋生?!饵S帝內經》所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素問·舉痛論》所說的“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就是這個道理。就銀屑病而言,患者遭受情志內傷比較明顯,七情太過一般與病程遷延、易反復和久治不愈呈正相關,往往使患者長期處于不良心境,造成疾病更加難治化,因此,銀屑病患者更應注重情志的調節與疏導,及時排除不良情感刺激,保持心境平和、心情舒暢、心理健康,才有益于治療,有益于健康。
情志在現代醫學而言,指的就是情緒,故而調攝情志就是“心理治療”。中醫講,萬病皆由心生,正所謂“心病還須心藥醫”。臨床觀察證實,銀屑病的個性特征、心理障礙和精神因素對銀屑病患者的身心危害是相當大的,這也說明了銀屑病心理治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針對銀屑病的治療而言,不能只依靠藥物治療而忽視心理治療。倘若患者的心理問題得不到解決,再好的藥物也難發揮滿意的療效,故在臨床合理用藥的同時,配合適當的心理干預和健康教育才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臨床實踐證明,實施心理治療后,多數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通過心理疏導療法的應急刺激,病情逐漸趨于好轉,療效明顯。愈后復發的病例逐年下降,也就是說患者的愈后時間加長了[10],可見,心理治療對減輕患者心理壓力和消除患者不良情緒及心理障礙有重要作用,也會很大程度地促進療效,縮短治療周期。
3 銀屑病的復發及預防
眾所周知,銀屑病易反復和復發,這也是患者最為頭疼和煩心的一件事。臨床觀察發現,銀屑病之所以復發,其原因多與誘發因素有關,如:感冒、咽喉扁桃體發炎、涉水淋雨、外傷、生活不規律、喝酒、過度勞累、精神緊張、情緒抑郁等。這里的關鍵在于,患者要弄清楚自身病情易反復或復發的原因是什么,只有消除掉導致病情反復或復發的誘因,才能免受其害,獲取長久的健康。
患者應明白,銀屑病不是治愈就萬事大吉了。中醫中藥治療銀屑病,要避免急功近利,癥消藥止。因為銀屑病體表癥狀消失往往并不代表病變痊愈,此時停藥,往往會導致復發,為此,要徹底清除病邪,使陽氣旺盛,氣血流暢,陰陽平衡,一般需要3~6個月鞏固用藥方可。冬季氣溫下降,機體由陽轉陰,免疫能力開始下降,是銀屑病易復發的季節,故久病患者愈后應在前三年的每年入冬前服用1~2個月的藥鞏固,才能達到不復發或痊愈時間較長的目的[1]。銀屑病患者在痊愈后還應做好預防措施,避免上述可能引起復發的誘因,消除這些誘因,才是防治銀屑病的有效途徑。
4 銀屑病患者的養生觀
中醫治病是對人體進行相應的調節、調理和調整。疾病是由一些身體的不平衡造成的,一旦這些不平衡被調節過來,人體恢復了真正平和的狀態,疾病也就沒有了,所以,在中醫看來,沒病的人也可以進行調節,這就是養生。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朱丹溪說:“與其求治療于有病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改疾成而后藥者,徒勞而已。是故……,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 所以,養生之道就在于“不治已病治未病”?!拔床《戎巍本褪恰胺馈?,預防疾病發生。
一切中醫治療手段都是調理手段,目的在于使人體恢復平衡,激發人體的自愈功能,而不是說一有病馬上就用藥把它直接壓下去[11]。真正好的中醫,不僅是治病的能手,還必須是養生的行家。常言道:“三分治,七分養”。筆者試圖用中醫養生理論來闡述日常生活中一些養生保健的方法,以促進機體陰陽趨于整體平衡,避免銀屑病的反復或復發,起到積極的預防作用。
4.1 精神養生
養生之道在于養神?!饵S帝內經》說道只有形與神俱方能盡其天年?!肚f子》提到“抱神以靜,形將自正”、“無勞汝形,無勞汝精,乃可以長生”,而《醫鈔類編》中也提到“養生在凝神,神凝則氣聚,氣聚則形全”,這些都體現了養神能使神健外更能使形全,這樣形神共同得到健全,達到形與神俱的效果。精神養生,就是在“天人相應”整體觀念的指導下,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保護和增強人的心理健康達到形神高度統一,從而使陽氣得固,陰陽平衡,達到祛病養生、健康長壽的目的。
實際上,中醫講的“陽氣”,就是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精神最容易消耗人的陽氣,故養生之道重在調養精神。筆者通過多年臨床研究證實,精神因素是銀屑病發作或加重的重要誘因之一[12]。銀屑病患者的性格特征與精神因素往往影響其治療與預后,所以,銀屑病患者不要有太多的想法和欲望,應清除貪欲,知足常樂,同時改變自己的不良性格,要懂得排泄自身的郁悶等負面情緒。調節好自己的情緒,保持心理平衡,使自己的心態平和、樂觀、開朗、豁達,從而達到祛除病邪、健康長壽之目的。
4.2 睡眠養生
睡眠養生具體是指通過充足、高效睡眠達到保養性命,補氣養精調神,防衰的目的,因此,通過一定睡眠養生的方法,能達到養神、促進氣化、生精的目的,這對人類提高生存質量、抗病防衰、延年益壽具有重要意義。
歷代養生家對睡眠養生都非常重視?!秲冉洝吩缬杏涊d:“人臥血歸于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能”者,能量也。人之目視、足步、掌握、指攝等生命活動的能量,都是通過睡眠源源不斷地積蓄起來,通過肝的作用不斷滿足生命活動的需要。清代養生家李漁《笠翁文集》中所云:“養生之訣,當以睡眠居先。睡能還精,睡能養氣,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堅骨強筋。”道出了睡眠養生的重要性。
人的一生,約有1/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足見睡眠對于人的重要性,所以,銀屑病患者更應該充分利用1/3的時間,為生命積蓄能量,首先是改善睡眠環境,居室裝修要環保,床品以天然舒適為佳,打造一個優質的睡眠環境,提高睡眠質量;其次,應順其自然,跟著太陽走,天醒我醒,天睡我睡。遵從“子午覺”為養生妙道。午時(11~13點)休息30 min為宜;晚上最遲10點前入睡,這樣才能保證子時沉睡,并易使人進入深度睡眠狀態,以助人體自動調頻,接收大自然的信號,接受天地之氣,保證陽氣被滋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3 飲食養生
飲食養生,中醫又稱之為“食養”或“食療”,就是通過調整飲食,合理地攝取食物,以營養機體,達到輔助治療、增進健康、益壽延年的養生目的。食補能起到藥物所無法起到的作用,俗話說的“藥補不如食補”就是這個道理。食補就是通過調整飲食結構,平衡機體營養,來補養臟腑功能,促進疾病康復和身體健康。
銀屑病在臨床上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皮損病變部位周而復始的脫落皮屑,人體中的微量元素隨之丟失。如果不從飲食方面給予足夠的補充,久之就會造成機體微量元素失調、臟腑功能衰竭,引起其他合并癥,從而使銀屑病治療更加困難[13],可見,飲食養生對銀屑病患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傳統中醫治療皮膚病往往需要很嚴格的忌口,銀屑病當然不能例外。中醫界有學者認為銀屑病存在“血熱”征象,治療上多以“清熱涼血”為法度,主張忌食所有的辛辣類蔬菜及魚蝦肉類等發物,原因是此類發物食用后會助長血熱,加重病情。筆者認為,一概而論的嚴格忌口,不但不能減輕病情,反而不利于患者的康復,這是因為,辣椒、蔥、蒜、香菜等辛辣類蔬菜,除了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功能,就是促進機體汗腺的分泌,及時排泄體內的有害致病物質[13],取“病在肌膚,汗而發之”之理。而魚蝦類食物含有特殊的氨基酸及蛋白類物質,這些物質是維持機體運動不可缺少的元素,所以,在臨床上告訴患者除酒和羊肉外,其他大可不必忌口,而應合理調配飲食結構,多方面攝取和補充營養,才有利于促進皮損消退,同時還打消了患者忌口的思想顧慮,取得了比較滿意的臨床效果。
但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由于患者機體差異的緣故,個別患者食用辛辣蔬菜類和魚蝦類中的某種食物后,會出現病情加重現象,故應相應忌口,此外,暴飲暴食是飲食養生的大忌,銀屑病患者更應避免。血脂較高的患者應低脂飲食,多食蔬菜果類。
4.4 四季養生
古代養生家十分重視四季養生,《黃帝內經》明確提出“智者之養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的養生要求和“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養生原則。春夏季節保養陽氣,以適應生、長的需要,秋冬季節保養陰氣以適應收、藏的需要[14],這順從了生命發展的根本規律,從而使人體陰陽氣血調和,精神內守,方可達到防病抗衰之目的。
銀屑病冬重夏輕的特點,與四時陽氣的盛衰關系密切,表現為陽強則輕,陽衰則重。夏天是陽氣最旺的時候,那么陽虛的人在夏天注意養陽性,當然比冬天效果好[15],所以,銀屑病患者應注重夏季的保養,少吃生冷特別是冰鎮食品,盡量不要吹空調,以免陽氣受損,不利疾病的恢復。反過來,冬天是陰氣最濃之時,故銀屑病患者應做好保暖措施,避免風寒侵襲,還應注意節制,固護陽氣,才有利于疾病向好的方向轉化,可見利用四時陰陽變化養生,對銀屑病治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季養生的目的就在于保持陽氣的充沛,人體陽氣充沛,則生機活潑,精神煥發,就能達到預防疾病、健康長壽的目的。
總之,治病也好,養生也好,最重要的是找到并解除導致疾病發生的原因,才會有的放矢地運用養生和祛病的方式方法,避開不良的生活環境,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調整好自己的精神狀態,做到凡事有度,防患于未然,這才是養生治病的大智慧,才能讓我們少生病,甚至不生病,收獲健康和長壽。
[參考文獻]
[1] 荊夏敏.銀屑病理論與實踐[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4-6.
[2] 武國忠.養生就是養陽氣[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28-51.
[3] 荊夏敏,吳剛,荊寧.銀屑病的中醫藥療法優勢探討[J].中國醫學創新,2010,7(28):157-158.
[4] 李桃花.銀屑病中醫證候及辨證論治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07:11.
[5] 孫步云.中醫藥治療銀屑病226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1995,36(2):99.
[6] 肖青林,常開齊,司本輝,等.銀膚欣系列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的臨床研究[J].天津中醫,2000,17(2):20-22.
[7] 吳剛,張江輝,趙俊萍.溫陽強腎活血化瘀治療銀屑病的經驗[J].山西醫藥雜志,2008,37(7):648-649.
[8] 武國忠.黃帝內經使用手冊[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3-5.
[9] 鞏玉虎,荊欣.“扶正祛邪”法則辨證論治銀屑病臨床淺析[J].健康之路,2013,12(4):281-282.
[10] 荊夏敏,鞏玉虎.銀屑病的個性特征、心理障礙和精神因素及其心理治療[J].心理醫生雜志,2012,3(1):1-2.
[11] 武國忠.黃帝內經使用手冊2[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264.
[12] 北京醫學院.醫學心理學[M].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1984:102.
[13] 荊夏敏.銀屑病患者的飲食觀[N].光明日報,2000-12-11(2).
[14] 朱世增.適應自然,是中醫養生的根本[J].吉林中醫藥,2006,26 (8):1.
篇5
1臨床資料與治療方法
1.1臨床資料
1.1.1觀察對象
腹部術后病人137例,為1998年6月~2003年6月在協作單位:棗莊市立醫院住院的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黃家駟外科學》[1]制定手術后腸麻痹診斷標準。根據隨機抽樣,對比齊同的原則分為治療組69例和對照組68例。治療組,男32例,女37例;年齡16~76歲,平均46.0±2.3歲;行胃大部切除術15例,膽系手術24例,闌尾切除術21例,其它腹部手術9例。對照組,男33例,女35例;年齡16~75歲,平均44.6±3.1歲;行胃大部切除術14例,膽系手術24例,闌尾切除術21例,其它腹部手術9例。兩組病例在年齡、性別、臨床表現病程上均衡一致(P
1.1.2治療方法
治療組用通腑散(甘遂、大黃、冰片按5:3:2比例,由本院制備)上述藥物10g用75%酒精調勻后加麝香0.1g敷臍,每日一次,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當出現酸、麻、困脹感后輕揉5~l0min,同時指壓穴位合谷、內關、足三里雙側各1~2 min,至排便后停用,其它均按手術后常規處理。對照組只按術后常規處理。
2效應指標
2.1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2.1.1觀察指標
2.1.1.1腸鳴音恢復時間兩組病人均于術后4小時開始腹部聽診,每30分鐘1次,每次3分鐘,記錄腸鳴恢復的最早時間及程度(腸鳴音音調、頻率等)。
2.1.1.2排氣時間由患者記錄術后最早排氣時間并報告醫師。
2.1.1.3排便時間 由患者記錄術后最早排便時間及排出物性狀并報告醫師。
2.1.1.4進食情況 每天三餐時間詢問病人食欲情況食時間,并記錄首次進食時間。
2.2療效判定校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及通腑散敷臍的臨床試驗結果制定。
臨床痊愈:首次服藥后24小時內出現排便排氣,腹脹癥狀體征消失,食欲正常,無惡心嘔吐及發熱現象。
有效:首次服藥后24小時內出現排便排氣,仍有輕度腹脹,或無腹痛,時有輕微惡心及嘔吐現象。
顯效:首次服藥后24小時內出現排便排氣,腹脹腹痛基本消失,偶而出現輕度惡心癥狀,飲食尚可。無效:首次服藥后未出現排便排氣,腹脹癥狀、體征檢查均無明顯改善。
3治療結果
治療組在術后腸鳴音恢復,排氣,排便和飲食恢復時間均早于對照組,胃腸減壓時間和術后靜脈輸液總量均少于對照組,各項指標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
4討論
施行腹部手術時,消化器官的切除、重建和改路,以及手術對機體的打擊和麻醉等原因,常引起術后腹脹、腹痛、惡心、嘔吐和停止排氣排便,胃腸功能紊亂及腸麻痹,在胃腸道,胰腺及腹膜后臟器手術后,病人的胃腸活動一般經歷三個階段,即麻痹期、不規則蠕動期。
腹部手術后由于麻醉、手術操作和原發病的影響,臨床上多出現不同程度的痛、脹、吐、閉等類似中醫所述的陰陽腑實證候。根據祖國醫學“六腑以通為用、六腑以通為補”之說和臍療及穴位的經絡臟腑相關學說,臍療法是指將藥物做成適當劑型施于臍部,或在臍部給予某些物理性刺激以治療疾病的方法[3]。它具有治法獨特,方法簡便,施行安全,療效可靠,應用廣泛的特點[4]。臍療是外治用藥途徑的精髓所在,基本原理是《內經》“從內之外者,調其內;從外之內者,治其外;從內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調其內而后治其外;從外之內而盛于內先治其外,而后調其內;內外不相及則治主病”之旨。因此我們對腹部手術患者術后即用通腑散敷臍,方以甘遂,取其峻下為主藥,輔以大黃通腑瀉下,增強腸蠕動,借麝香芳香透竅、冰片之滲透,共同作用神闕穴,深入腸內,使腑氣得通,諸癥即除,手法刺激足三里、內關、合谷穴可促進胃腸蠕動排空,有利于防止術后粘連。腹部術后即用,既防且治。由于手法較內服等方法簡單,操作方便,且安全無毒副作用,適用范圍較廣,故易之推行。
參考文獻
[1]吳階平主編黃家駟外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 1079~1080.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第l輯,1993.
篇6
[關鍵詞] 生物化學;教學方法;教學研究;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 G642.0[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5(a)-0121-03
Application experience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used in Biochemistry course
QING Xian-chun1 QING Xiao-xing2
1.Department of Biochemisty,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aiyuan 030024,China; 2.Institute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of the University of Giessen Germany,Germany 35392,Germany
[Abstract] Biochemistry is a leading subject in research of the field of life science as science of studying the essence of metabolism reaction of organism itself,which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course of medicine.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author′s experience of obtaining a good teaching effect in taking 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CM,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pharmacy and nursing undergraduate biochemistry teaching process,teaching methods of different made of good teaching effect applying the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Biochemistry;Teaching method;Teaching research;Teaching effect
生物化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化學本質的學科,也是生命科學領域重要的領頭學科[1],也是某些領域研究的基礎學科。本學科因其內容繁雜、概念抽象、理論性強,而被學生認為是“三難”(難理解、難記憶、難掌握)學科,因此,如何于一個學期中,使學生掌握生物化學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呢?這就成為必要思考的問題了。作者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應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了一些實踐和探索,現總結如下,以饗讀者。
1 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
1.1 教材質量必須保證
生物化學是主要用化學的原理和語言在分子水平解釋生命現象的一門學科[2]。教材內容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好的教材是學好一門學科的基石。在教材上,我們選用國家“十一五”和“十二五”中醫院?!渡锘瘜W》國家規劃教材。該教材語言簡明細致,內容體系完整,有詳有略,如在教授化學部分中對糖類、脂類、蛋白質和核酸的結構及重要官能團,各種氧化還原反應等都作了詳細的講解,而對它們的性質則只作了一般的概述,這便于學生接受和掌握,也不影響生物化學的基本原理,這樣既調整了激素調控等章節內容,也將蛋白質、酶學和糖脂代謝部分內容作了重點講授,比較符合我校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專業特色和學生將來的就業方向,讓學生感覺到學有所用。
1.2 結合實際,增加有機化學基礎知識
在我校,《生物化學》課程是比較難學的一門課,加之我校招收文科生較多,化學基礎較差,特別是文科學生多數沒學過《有機化學》,學《生物化學》感到非常困難,我們先在護理學院進行教學改革,首先在護理專業把《生物化學》教材改為《醫用化學與生物化學》,調整代謝模塊章節順序:增加醫用化學內容,為學生填補化學的必備基礎知識,使學生在學《生物化學》的過程中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使學生能順利地掌握必需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夯實有機化學基礎知識,為《生物化學》課程做了鋪墊。
1.3 與時俱進,教授最新科學動態
很多院校在授課時,往往照搬前人的經驗,以“教師以講授為主,學生以聽為主”的傳統式授課方法為主[3-4],但是,該方法古板、枯燥,提不起學生的聽課興趣,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故而,我們在授課時,引進一些國內外最前沿的相關研究,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化學的興趣,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拓寬其生命科學視野,如現代科學技術中較為熱門的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情況以及研究進展[5],在基因層次上介紹疾病發生、發展的本質,同時,必要時還通過生物化學的原理與我們祖國傳統醫學的一些理論相聯系,這種授課不僅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上的興趣,使學生了解到最前沿的醫學知識,而且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2 教學方法的擴展
2.1 圖文并茂,多媒體立體教學展風采
對于中醫院校各專業文科學生來說,普通化學和有機化學、生物學基礎相對薄弱,在本學科的理解掌握上相對困難,不少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化學基礎差就產生了消極情緒,有的學生還有排斥和畏懼心理。通過多媒體立體教學方式能夠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將生物化學的教學內容,以多媒體為載體,多角度、多方面,圖文并茂地展現出來,使枯燥深奧的知識變得形象生動。
2.2 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
將生活中的例子融入《生物化學》的教學中,讓學生感到生物化學就在我們身邊,比如在講脂類時,舉出含不飽和脂肪酸DHA(20碳五烯酸)和EPA(22碳六烯酸)的奶粉,并與其他奶粉作了詳細的比較對照,進而了解其優勢之處;在講核苷酸代謝時,常以尿酸高而引起痛風癥,蛋白質代謝中酪氨酸酶缺乏而引起白化病,苯丙氨酸羥化酶缺乏引起苯丙酮酸尿癥,兒茶酚胺缺乏引起震顫麻痹,碘缺乏引起呆小癥等相聯系[6]。
2.3 激發學生思維,增加生化教學趣味性
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上進行了許多大膽突破。我們采取了多種教學方法如提問式、比較式、發散式等[7]。我講每一章時就先提出問題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另外,對聯和口訣也是我們常利用的教學形式,這樣,一些重要生化知識點可以讓學生記憶得更好、更快,這種方式不但深受學生的歡迎,而且簡明扼要,并容易接受。在對20種氨基酸的記憶時,我們編了順口溜來講解:“六伴窮光蛋,酸谷天出門,死豬肝色臉,只攜一兩錢。一本落色書,揀來精讀之。芳香老本色,不搶甘肅來”,不僅便于學生快速記憶這些常見氨基酸的名字,而且對其分類和結構特點有了初步了解,以便于學生們掌握氨基酸的結構特點和分類。利用順口溜“留(甲硫)蘇鞋(纈),異常亮,顯本(苯丙)色,真不賴”或“攜一本淡(蛋)色書來”[(纈氨酸,異亮(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甲硫氨酸),蘇氨酸,賴氨酸[8]]讓學生掌握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也同樣達到了目的。又如講溫度和pH值對酶促反應的影響,用“寒也熱也,三七三八即適溫;酸也堿也,酸堿適宜方為佳”來幫助學生加強記憶。
2.4 運用啟發和探究式教學[9],結合臨床實踐與理論
臨床醫學的基礎是生物化學,服務于臨床是教學的目的,但是在學習基礎課過程中,無感性認識,這是學生對基礎服務臨床最大的困惑,《生物化學》這門課程就不能被醫學生深層次地理解。這一問題通過案例啟發式教學很好地解決了,如結合糖尿病,講述糖代謝異常時,用大家熟知的糖尿病典型癥狀“三多一少”引入課題,緊緊圍繞糖尿病典型癥狀的生化機制進行糖代謝的講解。在完成教學內容的同時也對糖尿病有了深刻的認識。在講脂代謝一章時,常聯系冠心病的發病機制,使學生結合臨床實踐和基礎理論,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并更好地認識臨床疾病,同時也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化學的興趣。
3 教書育人德為先,以身作則樹表率
育人是教書的精髓。一直以來,功利化對社會有強烈的影響,工具性教育普遍成為大學教育的傾向。學校只注重培養專業技能和知識,教師只將專業性技能和知識傳授給學生,人文和道德等理念卻被忽視了[10]。在授課中,學生的人文和道德等理念需要被關注。講授緒論時,在講授我國生物化學發展史,可以使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激發,并樹立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適時將生物化學先輩們在研究生物化學過程中“艱且益堅,持重篤行”的史實引入,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和吃苦耐勞精神。在講授實驗課時,需要灌輸給學生的團隊意識、協作精神、自主動手能力以及遵守公共秩序等良好品質。
《生物化學》在眾課程中地位顯赫,且課程知識范圍廣、內容抽象難懂,讓非生物專業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對該課程有相對全面系統的掌握是個不斷值得研究的問題。在長期教學實踐中所進行的一些成功改革,無論是在知識的積累,還是在思想素質的提升上,都可以使學生有很大的收獲,使我們的教學改革繼續進行,且更增強和堅定了我們的信心,同時也為下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宋國斌,席國萍.抓住三個基本教學環節,提高生物化學教學質量[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0,12(8):778-780.
[2]王希成.生物化學[M].2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10.
[3]王永中,張部昌.PBL與圖表結合的教學法在《基礎生物化學》課程教學中的初步實踐[J].生物學雜志,2009,26(3):81-83.
[4]張部昌,余嗣明,李平生.生物化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初探[J].生物學雜志,2008,25(1):67-68.
[5]唐炳華.生物化學[M].9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7.
[6]金國琴.醫用化學與生物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6.
[7]陳國林,王文.改變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J].現代醫藥衛生,2005,21(22):3194-3195.
[8]肖永紅.在生物化學教學中滲透醫學人文教育[J].中國醫藥導報,2010,7(22):162-163.
[9]胡玉萍.多種教學方法在醫學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2011,24(5):2522-2523.
[10]青獻春.化學課中應用質疑――釋疑教學法之我見[J].藥學教育,1998,14(1):21-30.
(收稿日期:2014-03-06本文編輯:許俊琴)
[基金項目] 山西中醫學院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第三批立項項目(2013120)
篇7
摘 要:目的:觀察頭針治療缺血性中風針刺前后腦血流變化。方法:運用SPECT腦功能成像技術,觀察缺血性中風患者頭針針刺前后缺血區腦血流變化情況。結果:頭針針刺后患者缺血區腦血流明顯改善。結論:頭針增加缺血性中風患者缺血區周圍腦血流量是頭針治療缺血性中風的機理之一。
關鍵詞:缺血性中風;SPECT腦功能成像技術;頭針
中圖分類號:R25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717(2011)03-0515-02
Study the Mechanism of Skull Puncture to Ischemic Stroke by Using the SPECT Technology
WANG En-long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 of the cerebral blood flow of th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skull puncturing .methods: using the SPECT technology, patients are checked by SPECT, then are given skull puncture. After the skull puncture, patients are checked by SPECT once more. Results: After the skull puncture, The cerebral blood flow of th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raised. Conclusion: the therapy of the skull puncture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treat patients of the ischemic stroke.
Key words:ischemic stroke;SPECT technology;skull puncture
缺血性中風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的特點,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頭針治療缺血性中風臨床療效顯著,能夠提高患者生存質量,但是頭針治療缺血性中風的機理目前不十分清楚。近年來SPECT腦功能成像技術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不僅提供解剖結構的改變,更重要的是能夠了解功能變化[1]。不僅能顯示缺血壞死的腦組織,而且還能顯示處于缺血狀態的腦組織,通過局部腦組織血流變化來反應局部腦功能的改善情況。目前,該技術已運用于針刺對腦血流影響的研究,分析針刺與腦血流關系。本課題運用SPECT腦功能成像技術,研究頭針治療缺血性中風的機理,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遼寧中藥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病房收治的急性單側半球梗死患者30例,西醫診斷標準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血管病診斷標準,梗死部位為單惻皮層區或基底節,發病2周內,經頭CT或磁共振證實。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參照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標準評分。中醫診斷標準參照1995年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診斷為中風,中醫辨證分型為中經絡,中醫癥狀積分10~24分;年齡50~75歲;知情同意。有嚴重合并證及心、肝、腎功能不全者除外。
2 研究方法
2.1 顯像劑及顯像設備 顯像劑為雙半胱乙酯藥盒,由復旦大學紅旗制藥廠提供;新鮮99m Tc淋洗液標記,放化純度>90%;顯像儀器為starcam 3200i XR/T型SPECT。
2.2 檢查方法 靜脈注射99m Tc-ECD前30分常規口服過氯酸鉀400mg,阻斷靜脈叢對99m TcO4-的攝取,99m Tc-ECD 30mCi靜脈注射后30分進行信息采集?;颊哐雠P,固定頭部,OM線垂直于地面,房間安靜,光線暗淡。應用低能通用型平行孔準直器,采集矩陣為64×64,探頭旋轉360°,每6°1楨,共采集60楨,每楨計數約100K,總計數共6M。原始數據經計算機歸一化后,采用橫斷面重建圖像。
2.3 圖像半定量分析 采用感興趣區(region of interesting, ROI)模型分析法,在常規橫斷面上,將健惻半球與患惻半球對稱分為:上額(1、2),顴(3、4),下額(5、6),顳(7、8),顳頂(9、10),頂(11、12),基底節(13、14),枕(15、16),視皮質(17、18)18個區。單數代表健側區,雙數代表患側區。先取患側ROI,對稱選取健側區域。其中上額與頂區取自橫斷面T10層面,余則取自T6層面。
ROI半定量分析采用統一相同的3×3像素圖框作放射性攝取量記數,計算出各個ROI攝取量mn(n代表不同腦區),相加得出總量M。計算:比值rnmn/M,然后比較前后兩次rn的數值,計算出百分比值:pn(rn后-rn前)/rn前×100%。
2.4 針刺方法 按納入病例標準,納入病例30人,隨機編號,先行SPECT檢查,并記錄結果,即刻施頭針,頭針取頂顳前斜線,留針20min。起針后再次行SPECT檢查,并記錄結果。頂顳前斜線:在頭頂部、頭側部,頭部經外奇穴前神聰(百會前1寸)與顳部膽經懸厘之間的連線。針刺手法:進針后持續捻轉2~3min,捻轉速度每分鐘200次左右,留針期間操作2~3次即可起針。留針期間囑患者活動肢體。
2.5 統計方法 數據用SPSS 10.0處理。
3 結 果
3.1 目測法 頭針治療后缺血區放射性農聚較針刺前明顯。
3.2 半定量法測量結果 頭針針刺后患者缺血側大腦皮質、丘腦、基底節區腦血流增加,見表1。
表1 頭針針刺前后患者腦血流量ROI攝取量比值(±s)
注:治療后腦血流量較治療前顯著提高,P<0.05。
4 討 論
頭針是在傳統的針灸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早在《素問?脈要精微論》中就指出“頭為精明之府“。有關頭針治療各種疾病,《內經》有所記載,后世《針灸甲乙經》及《針灸大成》等文獻中,記載頭針治療疾病的內容更加豐富。目前頭針廣泛應用于臨床,經多年實踐,頭針治療缺血性中風療效確切。頭針的理論依據主要有二:一是傳統的臟腑經絡理論,二是根據大腦皮層的功能定位在頭皮的投影,選取相應的頭穴線。
單光子發射斷層掃描(SPECT)是利用影像重建的基本原理,利用放射性示蹤劑在體內生物過程。放射性示蹤劑進入血液循環后,按腦血流量和腦代謝情況進行分布,以CT技術進行斷層顯影和重建,SPECT能反映局部腦血流量和腦代謝能力,可通過計算機數字處理后讀出腦局部血流量。SPECT圖像清晰、直觀,是目前研究腦血流量較好的檢測手段。SPECT腦功能成像技術已應用于針刺研究領域,黃泳[2]運用SPECT研究針刺神門穴對腦功能的作用,海英等[3]運用SPECT研究眼針對急性腦梗塞患者局部腦血流影響,結果表明眼針治療后,患者局部腦血流量增加,腦功能改善。
本研究結果表明,頭針可以改善缺血性中風患者缺血區腦血流,從而改善缺血區腦細胞功能。這可能是頭針提高缺血性中風患者神經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機理之一。
參考文獻
[1] 包尚聯.現代醫學影像物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87-324.
篇8
[目的]探討中醫“治未病”思想在護理實踐中的應用及其作用。[方法]在領會“治未病”思想真正內涵的基礎上,在婦兒中心護理單元開展孕產婦、新生兒體質辨識及個性化中醫護理干預研究,以探索中醫“治未病”思想在護理實踐中的應用領域和作用。[結果]該護理單元的中醫護理參與率達85.7%,較上一年度提高了53.5%。個性化、整體性護理實施率達83.5%,服務人群對中醫護理的認可度達95.3%,服務人群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較2006年度提高了9.5%。[結論]中醫“治未病”思想在護理工作中應用領域廣泛,可促進護理工作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確?!按龠M健康,預防疾病,恢復健康,減輕痛苦”的護理工作目標的實施和推行。
【關鍵詞】 治未病 體質辨識 中醫護理
中醫“治未病”出自《黃帝內經》,是祖國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的一大精華。治未病,就是預先采取措施即通過強調整體的干預和個性化的調攝,防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傳變,其含義廣泛。
1 “治未病”護理實踐思想內涵
1.1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己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于疾病未生之時進行治療,實為一種預防思想。亦即在平素應注意保養身體,防止疾病的發生。針對以上“治未病”思想內涵,其服務人群為健康人群,實施方式可通過對健康人群的整體指導,從而建立個性化的健康維護方法,該領域服務人群廣泛,潛力巨大,根據我院護理工作現狀,選擇健康人群的特殊階段(孕、產)實施干預。
1.2 “治未病”思想在護理亞健康人群中的應用,欲病救萌,防微杜漸?!端貑枴ぐ苏衩髡摗吩疲骸吧瞎ぞ绕涿妊俊薄>褪钦f疾病雖未發生,但已出現某些先兆,或處于萌芽狀態時,應采取措施,防微杜漸,從而防止疾病的發生。這也應該屬于治未病的內容。該治未病思想內涵在護理中可通過對亞健康人群如肥胖、高血脂等進行辨體調攝,通過飲食、運動和情志、中醫調理等措施進行健康干預,從而減少發病率。
1.3 “治未病”思想在護理患病人群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已病早治,防其傳變和瘥后調攝,防其復發這兩個方面。疾病發生的初期,就及時采取措施,積極治療,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變及采取各種措施,防止疾病的復發。疾病初愈,雖然癥狀消失,但此時邪氣未盡,正氣未復,氣血未定,陰陽未平,必待調理方能漸趨康復,這些均應屬于治未病的內容。護理工作主要可通過對病人辨體施護以防疾病發展,重點在于并發癥的預防及病后提供個性化的康復處方,從而體現了護理工作在“恢復健康,減輕痛苦”中的作用。
2 “治未病”思想在婦產護理臨床實踐應用
2.1 體質辨證相關理論及應用 體質學說在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提出,體質是個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大遺傳和后大獲得的基礎上表現出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質。體質學說的基本原理體質構成論一體質是按時相展開的生理過程。軀體素者的綜合體、環境構成論一環境、社會對體質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制約作用。稟賦遺傳論一先天稟賦與遺傳是決定與影響體質形成與發展的內在重要因素瞳’。研究思路:根據醫院“治未病”課題申報情況,選擇在服務健康人群為主的婦兒中心護理單元開展體質辨識在孕產婦和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的研究。
2.2 具體實施方法 (1)孕產婦:產前產科門診助產士根據孕婦體質辨識后確定的體質,進行個性化的健康教育,可通過已開設的孕婦學校實施每月2次的教育;產后:婦兒中心病房護理人員結合產前體質進行進一步確認,結合產科護理臨床路徑進行個性化的健康宣教,包括飲食調護、產后鍛煉調攝情志及中藥足療和穴位按摩等護理干預措施,促進康復。出院后:出院前病房護士落實出院宣教和指導,門診助產士到病房確定產婦出院后居住地點和訪視時間。并按時落實2次家訪和指導,產后42天產婦回門診檢查。(2)新生兒:出生后:根據母親的體質和新生兒吸吮、大便等情況進行體質辨識,根據不同體質進行不同的穴位按摩,一般在洗澡后進行,出院前教會家長按摩的方法和喂養注意事項同時發放以圖片為主的出院宣教資料,讓家長進一步了解新生兒的體質及穴位按摩方法等。出院后由產科門診助產士落實家訪和新生兒黃疸測定等護理。
轉貼于
通過一年多的臨床實施,該護理單元的中醫護理應用率達85.7%,較2006年提高了53.5%。個性化、整體護理實施率達83.5%,服務人群對中醫護理的認可度95.3%,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較2006年度提高了9.5%。 3 討論
3.1 中醫治未病思想在護理領域應用滿足了服務人群的需求,從而提高了服務人群對中醫護理工作的認可度和滿意度。(1)服務人群得到的護理服務變階段為全程,滿足了服務人群對健康問題咨詢的需求。服務范圍擴大到孕早、中、晚期、產后。從醫院延伸到社區和家庭,提供了全程服務。(2)服務人群對自身的健康管理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中醫體質辨識護理干預強化了飲食調護生活起居、產后鍛煉,情志調攝等健康宣教,這符合了服務人群參與的心理需求,通過參與提高他們對健康促進措施意義的認識,教會他們自我管理的方法。
3.2 中醫“治未病”思想利于中醫護理在臨床推行 “治未病”思想在護理實踐中應用,為中醫護理在臨床有效應用指明了方向。治未病思想是通過整體性和個性化的護理模式來實施的,而整體性和個性化是其臨床應用中生命力所在,通過對服務人群個性化的護理提高療效,改變了中醫護理停留在簡單的中醫操作層面和缺乏個性化和整體性的現象。
3.3 中醫治未病思想在護理實踐中應用可提高護理人員系統應用中醫知識的能力,為中醫護理在臨床有效開展奠定基礎。通過體質辨證等在臨床實施將一些指標量化在包括評價和體質分型等具體實踐操作中,通過反復的實踐提高臨床應用能力,讓她們覺得中醫理論并不是高深虛無的知識,是可以在實踐中不斷清晰和領會的,從而提高護理人員在開展中醫護理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工作角色得到有效的轉換,由被動執行到主動去觀察和指導,為中醫護理在臨床有效開展建立良性循環。
3.4 中醫治未病思想在護理實踐中應用促進護理工作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完善了護理服務的功能,強化了健康促進和康復,較好的體現了護理服務中健康促進和預防疾病的功能,適應了疾病譜的改變。同時,隨著醫療衛生改革工作的推進,社區護理是今后護理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中醫治未病思想在護理實踐應用有利于促進護理工作較好的適應目前的醫療形勢和國家政策,綜合性醫院可以應用于疾病治療的各個時期特別是并發癥的預防和康復促進,中醫治未病思想與其“六位一體”為功能的社區衛生服務的宗旨不謀而合,如何在社區護理服務中得以實施這一中醫特色,護理工作可以從社區重點人群的健康管理入手,分層次護理干預,建立社區人群健康信息和護理服務資料,從而達到全程健康管理,提高廣大居民的健康水平,降低醫療費用的支出,符合國家倡導的科學發展觀。中醫有其悠久的歷史和深最的群眾基礎,是我國社區護理的特色所在。
中醫“治未病”思想在護理實踐中應用在試點的基礎上,我們將逐步在慢性病出院康復和危重病人并發癥預防等方面進行嘗試。但在實行過程中在護理人員的中醫知識培訓方式、如何建立醫院和社區的連接以及臨床療效指標的確定和量化等方面有待于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生物化學 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1-0167-01
生物化學作為醫學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比較枯燥,較難理解的一門課程,特別是對于高職院校的同學來說在學習上更具有難度,在教授生物化學的這幾年時間里本人也深刻的體會到了這一點。在學生的學和老師的教的過程中都體會到比較難,這一方面是由這門課程的特點決定的,另一方面是由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決定的。但是生物化學作為臨床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課程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過程中,要考慮到與高中生物和化學的銜接,讓學生能夠充分理解生物化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內容,為將要學習的專業課打下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想方設法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段來突破難點,把握重點,使老師教好,同學學好。本文就高職院校生物化學教學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
一、上好第一堂課,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
本人認為第一堂課很重要!從第一堂課開始就應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明確這門課程對于他們今后職業發展的重要性,產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1],失去了興趣學生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所以在第一堂課的時候,我會利用同學們所熟知和感興趣的一些例子來說明生物化學對于人們生活和生產實踐的重要性以及在同學們即將從事的醫學工作中的重要應用價值。比如同學們所熟悉的古老的釀酒、制糖技術與生物化學中酶的知識緊密相關,在臨床工作中常見的糖尿病、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也需要利用生物化學的知識來解釋他們的發病機制、以及進行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還有現在處于發展前沿的一些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如轉基因技術,克隆技術,基因工程藥物等等這些同學們感興趣的知識來調動大家學習的積極性,讓同學們感覺到學這門課是有用的,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和崗位能力。這是解決了“為什么學”的問題,使同學們有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另外第一堂課還應該讓學生明確“學什么,怎么學”,應該把生物化學這門課的教學內容條理清晰的呈現在同學面前,我把生物化學的研究內容分為了三大板塊:“物質的結構與功能,物質的代謝,基因信息的傳遞與表達”,然后對應著目錄中2-5章是講物質的結構與功能,6-10章是講物質的代謝,11-13章是講基因信息的傳遞與表達,這樣同學們在第一堂課上就從整體上掌握了這門課的內容框架,知道“學什么”,有助于同學們在腦子里形成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高屋建瓴地把握課程內容,便于以后進一步的學習。然后再告訴同學們“怎么學”,要想學好生物化學這門課首先要克服畏難的情緒,只要克服了心理上的恐懼與排斥再結合恰當的學習方法就一定能學好這門課。列表法、圖示法等學習方法對學好生物化學這門課是非常有益的學習方法[2],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同學們可巧妙地結合這些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做到事半功倍。生物化學這門課概念繁多,同學們可把學過的易于混淆的概念列成表格,對比記憶,有助于同學們對這些概念的掌握。在學習三大營養物質的代謝途徑時,可將三大營養物質的代謝途徑總結在一張圖上,以便于掌握這幾條代謝途徑之間的聯系,也有助于同學們對這些代謝途徑在頭腦中形成更加清晰,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根據內容特點和學生特點,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就其內容來說,生物化學這門課程主要是研究生物體的化學組成及其在生命過程中產生的化學變化及其規律的科學。主要是對一些基本概念、理論、原理的闡述及一些生化技術的介紹,這就使得整門課程看起來比較枯燥,且有一些理論和原理比較抽象、復雜。另一方面,作者的授課對象主要是高職院校的學生,這些學生的知識基礎比較薄弱,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比較低,上課時自制力也比較弱,容易走神,針對這門課程和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應該使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借助于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使內容變得形象、生動、有趣、簡單易懂,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在授課過程中可適當的結合PBL教學法、范例教學法、動畫演示法、比較分析法、歸納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并借助于多媒體的輔助教學手段,力爭做到使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使知識變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學生耳目一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在教學中結合臨床實例,臨床實例的應用,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從枯燥的理論中解脫出來,另一方面還可以貼合學生渴望接近臨床的心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3]。
(一) PBL教學法
基于問題學習的教學方法,此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學習起點,以小組為單位,圍繞臨床問題進行討論,最后對問題進行總結,如在講“蛋白質的功能”這個知識點時,先以2004年在安徽阜陽出現的“大頭娃娃”這個事例為引導,提問“為什么這些孩子喝了這種缺乏蛋白質的奶粉之后會出現發育遲緩,頭發稀疏,面部浮腫,免疫力下降這些癥狀呢,這與蛋白質的功能有什么關系呢?”通過這個事例與提問把同學們自然而然的引入對蛋白質功能的思考,然后通過小組討論結合此事例總結蛋白質的功能,PBL教學方法能更好地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4]。
(二)范例教學法
在講課本上一些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時,結合生活中的一些實例,讓學生感到知識不再枯燥,而是學而有趣、學而有用。如在講紫外線可使蛋白質變性時,結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餐廳利用紫外線消毒滅菌以及在醫院里手術室的紫外消毒滅菌,這樣同學們就會感到所學的內容不再是書本上死記硬背的空洞知識,而是生活中時常遇到需要解決的問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5]。
(三)比較歸納法
生物化學概念繁多,化學組成復雜,結構多樣,功能各異,但它們在很多方面異同點較多,如不注意比較歸納就容易混。如蛋白質的結構與DNA的結構,復制、轉錄、翻譯的概念,變性與復性等,這些知識非常相似,有的概念只是一個字或是幾個字的差別,經常應用比較歸納法能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增強記憶,辨別是非,從而提高教學質量[6]。
(四)動畫演示法
生物化學講授人體內一些物質的化學變化,內容抽象,如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質的生物合成等,我們可以把這些過程制作成flas,這樣可以變微觀為直觀,變抽象為形象,使同學們覺得神秘、深奧的知識直觀生動的展現在學生面前。解決了同學們的畏難情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汪紅.醫藥院校生物化學教學改革方法與體會[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S1):10-11
[2]張廷華.生物化學課學習方法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11(04):136-139
[3]張茜.生物化學教學方法的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08,6(18):135-137
[4]孫魯英.PBL教學法在臨床教學中的效果及其原因分析研究[J].中醫教育,2011,30(05):57-59
[5]王文靜.生物化學課程教學方法的實踐與探索[J]. 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9):100-102
[6]嚴秀輝.比較歸納法在生物化學教學中的實踐效果[J]. 繼續醫學教育,2006,20(34):22-24
篇10
中西藥的相互作用是指中藥(單味藥、復方制劑、中成藥或湯劑)與西藥合用或先后序貫使用時,所引起的藥物(中藥、西藥或兩者)作用與效應的變化。中西藥各有所長,相互配合使用,往往能收到較好療效。但是,由于中西藥物本身的特點,使得中西藥間可能存在化學、物理的反應,降低療效,或者出現藥理毒理作用,對患者造成危害??梢?,中西藥合用是柄雙刃劍,醫務工作者只有充分了解中藥與西藥各自的特點及其相互作用機制,才能因勢利導,充分發揮中藥與西藥的優點,增強療效,減少不良反應。現在試從中、西藥本身的特點和藥理學作如下分析。
1 中藥和西藥的性質特點
11 中藥的性質與特點
111 中藥作用機制 中醫學認為,每種藥物都具有一定的特性,或偏于寒、或偏于熱、或升或降、或燥或潤。利用這些不同的特性,來補偏救弊,以調節機體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恢復生理平衡,而達治療目的,這是運用中藥治病的基本原理。
112 中藥組分多且化學成分結構復雜 中藥龐大的混合物處方,造成了有效成分的不確定性;同時造成臨床治療的多靶點性,藥物成分的多而雜增加了藥物相互作用的機會。
113 中藥的本文由收集整理雙向調節作用 同一種中藥可產生相反的藥理作用。中藥作用的雙向性與所用劑量大小和所含不同化學成分有關,可出現小劑量興奮、大劑量抑制;或大劑量興奮、小劑量抑制現象。如人參對中樞神經系統既有興奮作用又有抑制作用,既有升壓作用又有降壓作用,人參這種雙向作用的產生與所用劑量和不同化學成分有關。而當機體處于不同生理或病理狀態時,人參可表現出不同的作用,起到調整平衡作用。
12 西藥的性質與特點
西藥是以西醫理論為指導的,以分析手段探詢發病機制、了解病情、指導診治用藥,并致力于消除致病因子或抑制器官異常功能,或補充匱乏物質。其指導思想、投藥操作、乃至實際效果,都是單向性、對抗性的。由于西藥成分都是通過化學或者生物合成,成分比較單一,因此用藥針對性強,作用明確,起效快捷,但是局限性和不良反應也較大。
2 中西藥物相互作用機制
21 中西藥發生物理或化學反應
含有金屬離子如鈣、鐵、鎂、鋁等的中藥和中成藥,如安宮牛黃丸(內含石膏)、防風丸、牡蠣、瓦楞子(含鈣)、明目上清丸等不宜與四環素類抗生素、異煙肼同用。因上述離子能與四環素類抗生素、異煙肼形成絡合物,致使腸道吸收減少,抗菌作用減弱,同時亦影響金屬離子的吸收。同理,因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可鰲合二價和三價陽離子,不能與含有ca2+、mg2+、zn2+離子的藥物,如含硫酸鈣的牛黃解毒片(由牛黃、大黃、黃柏、黃芩、連翹等配伍而成)同服。否則,鈣離子與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可形成喹諾酮鈣絡合物。
22 中西藥在藥理、毒理學上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