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現狀范文

時間:2023-07-10 17:19: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篇1

[關鍵詞] 現代農業 發展現狀 創新 瓶頸

[中圖分類號] S-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8-0046-02

祁縣是一個傳統農業縣,農業基礎條件優越,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和山西省現代農業示范區之一,先后榮獲中國辣椒之鄉、中國酥梨之鄉、中國梨產業十強縣、全國水果建設百強示范縣以及三晉養牛第一縣等稱號。長期以來,我縣一直是全省主要產糧區和大太原都市圈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是農業部確定的小麥、玉米、水果、肉牛等品種的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曾經被時任省長張寶順寄語“執山西農業之牛耳”,袁純清書記對我縣的“一村一品”、“一縣一業”也給予高度評價,這一切都印證著我縣農業的凸顯優勢。

一、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1.糧食生產穩中有升

我縣是典型的農業縣,農業基礎條件優越,糧食生產條件得天獨厚。 2013年我縣農作物播種面積為38.8萬畝,糧食總產2.23億公斤。

2.水果產業發展強勁

產業發展上:全縣果樹面積19萬畝,其中梨樹面積15萬畝,蘋果面積3.7萬畝?,F有恒溫冷庫200余座,土窯洞2.3萬余孔,總貯藏能力達到20萬噸,水果貯藏量10萬噸,水果貯藏增值1億元。

經營機制上:全縣現有果樹專業合作社組織65個,從事果品流通營銷經紀人達到3000余人,貯藏運銷大戶達30余戶,并有耀華、麒麟、華裕、源凱、新晉川5家果品貯藏營銷龍頭企業取得了自營出口權。作為“一縣一業”的水果產業已成為我縣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和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

3.畜牧產業蓄能增勢

產業規模上:全縣牛飼養量達到15.8萬頭;奶牛存欄2.19萬頭;豬飼養量達到42.72萬頭;雞飼養量達到830.5萬只;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50279噸、49734噸和53674噸。

發展后勁上:奶牛養殖業實施奶業“1135”工程,建成全省最大的奶源基地縣和全國重點奶源基地。肉牛養殖存欄千頭以上肉牛規模養殖場3個,存欄200頭以上肉牛養殖場42個。

4.設施蔬菜蓬勃發展

蔬菜產業特別是設施蔬菜近兩年通過政策引導、項目扶持、園區建設、標桿示范等措施積極推進,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截止2013年全縣蔬菜播種13.1萬畝,總產達到39.4萬噸,累計發展設施蔬菜2.7萬畝。城趙、賈令依托華祁食品有限公司推行公司加農戶模式的訂單農業,辣椒種植面積突破3萬畝,產品行銷八個省市,獲得了“中國辣椒之鄉”稱號。

二、把脈產業發展現狀,會診現代農業發展瓶頸

1.現代農業整體水平亟待提升。

縱觀我縣現代農業發展狀況:基地生產相對發達,龍頭企業不強,導致產業鏈條未能充分延伸。如我縣果菜牛均形成一定優勢規模,而48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無一家國家級龍頭企業;如我們的酥梨遠銷美國、東盟、港澳,雞蛋直供香港,但我們的農產品沒有一個馳名商標;產業化機制缺位,各產業的產、加、銷,仍處于一種粗放經營狀態,導致各產業一體化的組織機制和互利機制仍未全面建立。

2.土地流轉、資金仍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制約瓶頸

發展現代農業,實行規模經營,土地、資金是關鍵要素??v觀我們園區的發展,土地的流轉,都不是輕輕松松實現的,流轉土地不一定都難,難就難在連片流轉;這就需要我們不斷規范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糾紛仲裁機制兩大服務體系,加快全縣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步伐,促進規模經營良性發展。再說資金,現代農業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資本農業,投資強度大,而經營實體普遍反映資金周轉困難,融資難,貸款門檻高,更無法實現大規模擴張發展。

三、理清發展思路,創新現代農業發展舉措

1.抓基礎,持續做強現代農業的支柱產業

發展現代農業,要有良好的生產條件,良好的發展規劃,良好的配套體系,所以必須緊緊抓住條件建設,為優勢產業發展打好基礎。

1.1持續推進農田水利建設。按照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要加快建設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要繼續實施新增糧食產能、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等項目,不斷提高全縣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要繼續高標準推進水利建設、設施農業建設,促進設施農業集中連片形成區域優勢;要大力推廣滴灌、噴灌等節水技術,大力推廣各項農業新技術,充分把新技術應用于產業、轉化為效益,確保我縣農業的基礎優勢。

1.2著力抓好板塊農業。要按照“108綜合發展廊帶”規劃、現代農業發展規劃,著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推進現代農業。要以園區、市場為抓手,持續推進“四個十”工程,積極建設六大農業基地打造農業五大市場,樹立產業標桿,延伸產業鏈條,形成具有明顯特色的區域化、規?;?、專業化的優勢產業帶。

2.抓改革,激活發展現代農業的各類要素活力

2.1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穩定農村承包關系基礎上首先要給農民確權,盡快把農民的承包地、宅基地、集體持有的建設用地等資源以法律憑據的形式確定下來,才能保障農民的財產權。第二要積極有序推進土地流轉,必須建立縣鄉村流轉服務體系、糾紛調解仲裁體系并規范運作,然后在農村土地流轉中心的實踐基礎上,探索成立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建立規范的農村產權交易辦法,穩妥有序盤活農村產權要素。第三要完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機制,在嚴格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讓市場在農村土地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此外,還應創新更多的制度機制,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等等。

2.2引深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農業生產的特點是投資大、風險高、周期長、見效慢,現行的金融政策和農業產業發展存在不匹配因素。應逐步推進面向農業農村的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組織或實體,增加農業融資途徑。積極推行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探索推進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林木資產、牲畜活體等形式的抵押貸款,讓農業加工企業、農民融資有方。從而不斷釋放農民相關財產權活力,走出一條產業發展、農民增收、金融機構盈利的新路子。

三、抓機制,生成發展現代農業的強大動力

1.建立項目整合機制。繼續加大項目整合力度,明確重點項目后,將財政、發改、農、林、水、牧等各類資金統籌整合,實行多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的辦法,加大對重點項目、重點產業的扶持力度,樹立產業標桿,真正發揮出財政資金、項目資金的引導作用。

2.建立農業招商引資機制。政府要以抓工業的理念抓農業,多層次開展農業大招商、大引資活動,吸引社會資本、有識之士投資現代農業,圍繞高效設施農業、生態休閑等開發建設,占領新興產業的制高點,不斷拓展農業發展空間和領域。通過推進農業市場化進程,引導公司農業、資本農業在農業大格局中占有一定比例,形成多元化投資、多主體經營、多層次發展的局面。

四、抓投入,強化發展現代農業的資金保障

1.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縣級財政:要以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為原則,保證全縣財政每年對農業總投入的幅度逐年增長;直補資金;要嚴格管理規范落實各項支農直補資金,確保鈔票進入農民的口袋;項目資金:要進一步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積極發揮財政性投資的引導作用,

2.加強信貸支農。現有金融機構應把信貸投放重點放在農業農村,加大對農戶、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支持,讓農業加工企業、農民借貸有門。要創新信貸支農辦法,加強政銀合作,應由政府牽頭開展銀農對接活動并形成機制,由農業部門篩選一批現代農業建設重點項目,與各金融單位進行有效對接合作,增加涉農信貸投放。

五、抓支撐,優化發展現代農業的支持條件

1.大力培育新型農民。大力實施農民技能培訓工程,對農民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實用技術培訓,使受訓農民每人至少掌握1-2項實用技術,每戶有一名懂科技、會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農民。

2.提升農業科技服務水平。圍繞農業科技創新和標準化生產,大力推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方法、新標準的推廣應用,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在農業信息化應用上,以農廉網為載體,建立健全產前、產中、產后信息系統,全方位打造農業科技支撐體系。

3.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要繼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制度,繼續責任到人,實行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要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大力實施農資市場專項整治,建立鄉村兩級監管體系,建設覆蓋生產、儲運、銷售各環節的質量追溯體系,確保農業產業安全,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參考文獻

篇2

>> 北京市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研究 產業化發展現代農產品物流 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研究 農產品物流的發展對農業產業化的促進機制研究 寧波市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對策 淺議南京市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培育現狀及發展 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保護與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 基于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探析 鄭州市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對策機制研究 青島市生態農產品產業化策略分析 黃岡市設施蔬菜產業發展與思考 論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化管理 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與發展的思考 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與發展路徑探究 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的研究綜述 龍巖市地理標志農產品發展研究 地理標志農產品發展戰略研究 綠色農產品產業化探索 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 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建立農產品供應鏈,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網.

[3]陳年友,吳恒斌,秦建英. 黃岡市地理標志產品開發戰略研究[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4]孫志國,王樹婷,熊晚珍,等. 我國糧食的地理標志知識產權保護[J]. 作物研究,2012,26(5):423~427.

[5]李祖民.地理標志的保護與管理[M]. 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篇3

關鍵詞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對策;江蘇海門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08-0385-02

近年來,海門市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不斷改造傳統農業,堅持把發展現代高效農業作為發展農村生產力、優化農村生產關系的切入點,創新農業生產方式,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高效設施農業規模不斷擴張,生產效益不斷提升,農民增收的效應不斷顯現,為海門市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該文以海門市現代農業發展中具有顯著標志的高效設施農業為切入點,通過召開座談會、走村訪戶、外出考察等形式,旨在摸清海門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借鑒先進經驗,找出現代農業發展中的薄弱環節,探索下階段現代農業發展對策,從而進一步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1發展現狀

近年來,海門市緊緊圍繞“全省高效農業規模化第一強市”的工作目標,全力推進高效農業的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品牌化發展,高效農業在項目帶動中加速推進,實現了規模和效益的同步提升,連續5年獲“江蘇省高效農業規模化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1.1高效農業成效顯著

2011年全市中高效農田面積4.20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70.28%,同比提高了3個百分點;設施農業面積1.67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27.88%;鋼架大棚面積0.65萬hm2,同比增長13.95%。高效設施農業占比保持全省先進。

1.2設施農業快速推進

2011年全市新(擴)建農業園區121個,其中種植業園區51個,畜牧業園區38個,水產業園區15個,休閑農業園區17個。其中,新建百畝以上連棟大棚園區8個;百畝以上單體鋼架大棚園區12個。官公島、沿江片區、通東片區和三廠臨江片區4個萬畝現代農業園區初具雛形,官公島萬畝現代農業園區躋身江蘇省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和全國蔬菜標準園行列。

1.3規模養殖再創新高

2011年全市生豬飼養量42.46萬頭,規模養殖比例達88.83%;家禽飼養量1 750萬只,肉禽、蛋禽規模養殖比例分別達到97.23%和92.75%;山羊飼養量176萬只,新增千頭羊場6個,成立了省內首家、全國一流的海門市山羊研發中心,為海門市山羊業持續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新增高效規模漁業面積533.33 hm2,新增設施漁業面積166.67 hm2,水產品總量達到8.2萬t。

1.4優勢產業發展迅速

近年來,海門市已形成了特色瓜蔬、海門山羊、“四青作物”3個超10億元的優勢特色產業;形成了特糧特經、果品苗木、優質家禽、優質水產4個超5億元的優勢產業。以三方、開泰、東方雁等為代表的羊肉加工企業拉長了山羊業的產業鏈;以中寶、東綠、順星為代表的“四青作物”速凍冷藏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達15萬t以上,拉動了“四青作物”產業的快速發展。

2主要做法

2.1政策扶持引導現代農業發展

自2007年以來,在搞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海門市連續5年出臺了“關于發展現代農業的實施意見”的扶持政策,對現代農業發展予以稅收優惠、農業、財政扶持、金融支持等全方位的鼓勵,重點對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大戶等各類農業產業發展主體進行產業基地、品牌農業、質量農業、外向農業、設施園藝、高效農業園區、畜禽規模養殖基地、高效設施水產園區、農機具購置等予以財政扶持,吸引各類能人主動投身現代高效農業。

2.2科技創新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近年來,海門市結合當地種養情況和區域產業發展基礎,緊緊圍繞現代農業、高效農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切實加大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引進與推廣力度,在蔬菜、特糧特經、優質畜禽、水產等高效規模和配套技術方面取得了新突破,農業科技貢獻率不斷提高。通過引進培育新品種,促進了農產品優質化;通過推廣應用新技術,促進了農業生產標準化;通過創新應用新模式,促進了農業園區高效化。

2.3質量農業保障現代農業發展

進入21世紀,海門市把發展質量農業作為保障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來做。切實抓好農業“三品”認證管理和農產品質量監管,積極探索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機制,通過實施農藥殘留周檢制、公示制、通報制、溯源制等,確保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的有效銜接。全面禁止銷售與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建成了全省第一批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和生態農業縣。以實施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縣項目為契機,并以蔬菜、西甜瓜、海門山羊標準化核心示范區建設為重點,整體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

2.4品牌建設提升現代農業發展

近年來,海門市非常重視品牌農業建設,農業品牌建設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海門山羊成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海蜜牌甜瓜、綠庭牌雞蛋、海盛牌豬肉等被評為江蘇名牌農產品,東方雁牌羊肉被評為江蘇名牌產品。從而進一步延伸了農業產業鏈,現代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

3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海門市高效農業發展迅速,成效顯著,但與先進地區相比,以下問題不容忽視:一是當地農民參與程度不高,成效持續增收機制還未真正形成;二是農業基礎設施較為脆弱,農業有效投入不足,抗風險能力較弱;三是農業專業化組織程度不高,農民科技素質偏低,種養結構與經營方式落后于市場需求,農業生產面臨較大的市場風險;四是長效考評機制不健全,補貼對象與標準不科學,地區間發展不平衡。這些問題將制約海門市現代農業的升級[1-2]。

4對策

發展現代農業是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也是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更是統籌城鄉發展、繁榮農村經濟、提升農村小康水平的迫切要求,要采取相應措施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篇4

關鍵詞:產業現狀;產業制約問題;產業規劃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60

一、產業發展現狀

石家莊市經濟總量顯著增長。 2011年到2015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由4082.6億元增長到5440.6億元,年均增長6.65%;全部財政收入由489.0億元,增長到778.5億元,年均增長11.8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3106.6億元增長到5727.5億元,年增長率12.1%;石家莊市產業結構逐步優化,第一、二、三產業的比例也不斷調整優化,由2011年的10.1:49.8:40.1調整為2015年的9.1:45.1:45.8。2011年第一產業同比增長為4.3%,到2015年為2.3%,第一產業同比增長逐年降低。第三產業比重逐年提高,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支撐力度增強;石家莊市圍繞生物、化工、信息、裝備制造、紡織服裝等七大特色主導產業發展。到2015年,主導產業得到健康快速發展,完成增加值1801.6億元,比上年增長6.4%。

二、產業發展存在的制約問題

(一)產業發展速度相對緩慢,經濟實力相對下降。石家莊市的經濟實力與京津兩市仍存在差距。從GDP總量來看,2011年,京津石三市GDP分別為16251.9億元,11307.28億元,

4082.6億元;到2015年時,京津石三市GDP分別為22968.6億元,16538.19億元,5440.6億元。石家莊市與北京和天津的經濟總量差距日益擴大。(如圖1)

(二)產業結構不太合理,服務業比重偏低。2015年,京津兩市第一產業比重分別為0.6%和1.3%,而石家莊市高達11.5%,與京津相比,石家莊市第一產業比例遠遠高于京津兩市,所占比重較大,產業結構不太合理。

(三)中心城區的輻射能力不強,沒能充分發揮帶動作用。石家莊中心城區處于極化階段,自身的經濟實力雖然較強,但縣域經濟欠發達,城鄉“核心―”二元結構的現狀明顯,中心城區與周邊縣市的區位落差大。

三、產業發展規劃

(一)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現代物流、現代商貿、旅游會展、金融保險四大支柱產業?,F代物流方面,充分利用石家莊的省會中心城市地位以及東出西聯、承接南北的區位優勢,著力打造內陸型臨港物流,將石家莊打造成國家區域性物流樞紐城市;現代商貿方面,精確定位,突出石家莊城區商貿業發展的特點,避免與其他城區內爭搶資源和重復競爭,把石家莊建設成為北方商貿中心;旅游會展方面,以滹沱河生態環境為基礎,利用正定歷史文化名城風貌,挖掘和整合紅色旅游、新都市旅游、古文化旅游等優勢資源,打造一流的旅游城市。加快建設大型會展中心園區,加大區域內部行業整合力度,建立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展覽會,推動旅游業與會展業的融合,把石家莊打造成為京津冀都市圈著名的會議休閑度假城市;金融保險方面,加快培育壯大金融市場主體,大力發展證券、保險、信托、金融租賃等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積極培育村鎮銀行、貸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發揮區域金融帶來的輻射作用,將石家莊市建設成為省域金融中心。

(二)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重點打造先進制造業研發轉化基地,發揮石家莊市的產業規模優勢,建設規?;a及配套設施生產基地,著力提升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優化發展裝備制造、循環化工、紡織服裝等優勢產業,逐步形成以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循環化工、電子信息、紡織服裝為重點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體系。

(三)集約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重點發展結合當地資源特點與比較優勢的農業主導產業;著力提高綠色有機產品的比重,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積極發展觀光休閑農業,可以舉辦觀光鄉下美景、采摘優質瓜果蔬菜等活動,大力拓展農業服務城市社會生活的功能;同時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實現農業規?;?、現代化、市場化經營,帶領農民擁有自己的特色農業產業,實現增收致富。

篇5

關鍵詞 :區位商;都市型現代農業;農業產業;太原市

我國改革開放以后,以大城市為依托、為都市經濟服務的都市農業逐步形成,部分都市農業率先實現了現代化,并帶動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實踐證明,積極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是大城市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取向。然而,要發展都市農業經濟,首先應該分析研究區域農業的優勢和劣勢,扶持優勢產業,確立主導產業。太原作為山西的省會城市應該充分利用自然優勢和區位優勢,深度開發農業的多功能,并將現代化都市農業作為農業的戰略發展目標。

1 主導產業及其選擇基準

主導產業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W.W.Rostow)提出的。羅斯托認為:在任何一個時期,一個經濟系統能夠具有或保持“前進的沖擊力”,是由于若干個“主導部門”迅速擴張的結果。這些主導部門在自身擴張的同時,還對其他部門產生了影響,最終帶動了整個經濟的發展[1]。同時,他指出選擇具有擴散效應(回顧,旁側,前瞻)的部門作為主導產業部門,將主導產業的產業優勢,輻射傳遞到產業關聯鏈上的各產業中,以帶動和促進區域經濟的全面發展。顯然,羅斯托強調的是主導產業部門對經濟的帶動作用以及革新的力量。上述主導產業的概念是基于國家層面的研究。劉偉認為,在特定的時期內, 主導產業有快于其他產業的增長勢頭并在產業結構中占據優勢比重;主導產業通過其前后向關聯與旁側關聯能夠對整個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高度化發揮明顯的主導性作用[2]。本研究認為農業主導產業,是指在區域農業經濟中起主宰作用,能夠帶動整個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產業部門。

關于主導產業選擇的基準問題,無論國外還是國內的學者,都根據各地區具體的經濟發展概況,提出了相當多的選擇標準。主要有區域比較優勢基準、收入彈性基準和關聯效應基準等[3]。每一基準都有特定的含義和可操作性,然而其理論基礎普遍都是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本研究通過區域比較優勢基準來選擇都市農業的主導產業。

2 農業優勢產業的研究方法

對于農業優勢產業的研究方法有許多,如國內資源成本系數法、成本法、顯示比較優勢法、競爭優勢分析法等。但國家計委投資研究所和中國人民大學區域所2001年的研究表明:地區的區位優勢產業是龐大的廠商群體選擇、競爭活動的結果;而不是先驗確定而后封的。在地區間形成的具體產業活動的密度差異,構成區域間產業結構的差異,賦予各個區與其稟賦條件高度相關的、能占有區位外市場的優勢產業。地區優勢是在市場中自發形成的。因此,各地區優勢產業的標志就是在全國市場上占有較大區外市場份額。該研究運用區位商來認定地區的優勢產業。

區位商是空間分析中用來計算所考察的多種對象相對分布的方法,它可明確地計算出某一地區、某一時段的現狀優勢產業,對未來優勢產業的規劃具有一定指導意義。區位商(Location quotient)又稱區域專業化率,通常認為是指一個地區特定部門的產值在該地區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4],計算公式為:

LQij=(Lij/ΣiLij)(ΣiLij/ΣiΣjLij)

關海玲等:山西太原都市型現代農業主導產業選擇分析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年 第1期Lij表示第i個地區第j個行業的產出指標,LQij表示i地區j行業的區位商。

其中:當LQij>1時,意味著i地區j行業供給能力能夠滿足本地需求而有余,可以對外提品(大于1的部分意味著對區外市場的占領部分);當LQij

用區位商確定農產品優勢產業的方法有一個缺陷[5],即在反映比較優勢的變化趨勢上,比較優勢指標有問題。與1以下的觀察值相比,該方法在回歸分析時更加看重1以上的值。例如,如果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指數從1/2提高到1,則比較優勢指數提高到了2倍。同樣,如果一國的比較優勢指數從1提高到2,其比較優勢指數也提高到了2倍;然而兩者之間的絕對差距卻分別是1/2和1。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劉雪等建議用改進的新形式,表示如下:

RSCAij=(LQij-1)/(LQij+1)

其結果介于-1到1之間,RSCAij被稱為顯示性對稱比較優勢指數。這個指數的值大于0,說明該地區的專業化程度高于同一時期的平均水平,反之則相反。比較優勢越大,說明專業化程度越高。

3 太原市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太原市是山西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地處山西高原中部,汾河中上游地帶,三面環山,中、南部為河谷平原,東西山之間是太原盆地,地勢平坦,土壤肥沃?,F轄6區1市3縣,即:小店區、迎澤區、杏花嶺區、尖草坪區、萬柏林區、晉源區6個區,古交市,清徐縣、陽曲縣、婁煩縣3個縣。

改革開放以來,太原經濟實力迅速增長,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得到快速全面的提升。尤其90年代以來是太原城郊型農業發展的高速時期。在此發展進程中,城郊農業以城市市場為依托,生產適宜就近安排的商品型農業,推動了城市"菜籃子工程"建設。隨著農業經營體制的不斷深入,大大煥發了城郊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太原城郊農業獲得了極大的發展,農業生產水平迅速提高。在農業產值快速增長的同時,農村產業結構也發生極大的變化。從1990-2007年太原市三大產業地區生產總值來看,1990年第一產業產值為5.88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6.3%,到2000年第一產業產值提高到15.49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9%,2007年第一產業產值達到19.64億元,其比重降至1.6%,而第二產業一直保持在50%左右,占有絕對優勢;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其產值占總值的比重從1990年的38.3%上升到2006年的51.2%,表明農村經濟結構正向現代化發展。

“九五”以來,太原市農業產業結構進行了調整,逐步減少了糧食的播種面積, 增加了蔬菜的播種面積,以充分提升農用土地的利用價值。在種植業中,隨著糧食作物的大大減少,蔬菜、瓜果面積的產量與產值大大增加。

目前,太原市農業產業結構日趨合理,由傳統的糧食、蔬菜、肉禽蛋奶等常規農副產品為主的滿足溫飽型的城郊農業,逐漸向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優化結構為手段,以增加收入為目的,逐步發展為現代化城市農業。

4 太原市各區縣優勢產業選擇分析

4.1 農業內部產業優勢分析

從2007年太原市各區縣蔬菜和谷物區位商及RSCA來看,太原的谷物在農業內部的優勢較明顯,專業化程度較高,蔬菜次之,這說明太原都市農業的發展應加強以蔬菜為主、谷物為輔的特點。見表1。

蔬菜和谷物具有爭奪水分和土地的關系,一方的消長會造成另一方的長消,這種趨勢可以從圖1可以看出,蔬菜專業化優勢大的地方一般是人口較多、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對水分和土地的集約利用程度更大,在進行都市農業的布局時,一定要考慮不同的土地利用類型對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利用狀況。

太原市各區縣蔬菜和谷物的區位商以及RSCA見圖1,這表明其專業化程度的高低與資源狀

近年來,太原市的畜牧業與水產業有較快的發展勢頭。一方面,太原大市場的需要大力發展畜禽養殖業,同時,也為太原都市農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畜禽養殖業在太原大農業中的主導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功固與加強。特別是肉禽、牛奶的生產,為“十一五”期間太原市畜牧養殖主導產業的定位明確了方向。但是,太原畜牧業內部產業存在著差異,由表2分析,2007年以來,太原市羊、豬具有較明顯的優勢,家禽的生產優勢不太明顯,奶的生產則沒有優勢可言。由于太原市場對豬肉的消費量很大,但是養豬存在較大的環境污染,因此太原市

政府正逐漸限制豬的飼養,轉而發展牛、羊等草食性動物,可能導致目前的這種狀況。

由以上分析可知,谷物和畜牧業是目前太原大農業中區位優勢最為明顯的兩個產業,同時,蔬菜產業的生產也有良好的發展勢頭。

4.3 農林牧漁業內部優勢產業分析

從2007年太原各區縣的農林牧漁總產值看(見表3),農業優勢區域是太原的平原區域,尤其是尖草坪區、清徐縣和小店區,這些地區依靠高新技術支撐農業,重點是蔬菜、園藝等農業產業,各種農業形式如精品農業、設施農業、籽種農業較發達。

從林業生產的優勢看,小店區和清徐縣優勢較弱;其余地區林業優勢較明顯,迎澤區最高,其次是杏花嶺區和婁煩縣,其境內森林覆蓋率較高,這與當地重視退耕還林及農業企業較多有很大的關系。林業提供了優美的自然環境,再加上本地特有的歷史和人文景觀優勢也較明顯。

從牧業的優勢生產區域看,優勢區域集中在杏花嶺區、陽曲縣、迎澤區等區縣,在這些地區發展畜牧業時,要注意對畜禽排放物的處理,避免對水源、環境造成污染。而畜牧業優勢最低的是尖草坪區和萬柏林區,這與太原市控制城區養豬,全部遷出到郊區和遠郊區等政策有關。

漁業的生產優勢區域為,婁煩縣、晉源區和迎澤區;而杏花嶺區漁業生產沒有任何優勢。這是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結合的產物,如進行設施養殖魚類及進行魚類的深加工等。

5 太原都市型現代農業主導產業的選擇

都市型現代農業是太原農業未來的發展定位。太原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但具有自然資源、資金、區位等優勢。在對都市型現代農業進行產業布局時,要充分考慮各區縣產業發展的現狀,結合不同區域的農業資源特點和區位條件進行合理規劃[6]。同時,應根據區域資源要素的稟賦條件,結合市場需求和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現狀和農業產業現狀,選擇適宜的產業發展模式[7]。

根據《太原市城市總體規劃》( 2004-2010 )、《太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在太原城市化進程中,應協調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發展思路,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本文把太原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布局劃分為幾個圈層,即近郊農業圈、遠郊農業圈、合作農業圈,進一步強化農業的生產經濟功能,拓展農業的生活、生態和展示等功能,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品質。

太原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建議按照規模化經營要求,對農業生產區域按照以下幾個圈層進行布局[4]。

觀光休閑農業圈:主要包括迎澤區、萬柏林區、晉源區、婁煩縣。該區域應重點發展綠地、農藝公園、花卉、林木等綠色產業,強調農業為太原市民提供觀光休閑、放松心情、減壓的生活功能,通過發展循環農業,為市民提供清新宜人的生活休閑環境。重點發展觀光休閑農業,適度發展循環農業、科技園區等。

特色種養農業圈:主要包括婁煩縣、古交市、杏花嶺區和陽曲縣。該區域通過充分利用當地的氣候、資源、環境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和養殖業,生產特色惟一性農產品,提高農業附加值。

科技示范農業圈:主要包括小店區、尖草坪區和清徐縣。清徐縣應重點發展以優質葡萄為主的特色農業、觀光農業,形成以葡萄等為主的種植、生產加工、釀造與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產業園區。該區域強調深度開發農業的生產經濟功能,特別是充分體現都市型現代農業的人才、技術、資金等作用,體現規模化和專業化等特征。

合作輻射農業圈:主要指太原周邊省份,是太原農業發展空間的必要補充。由于太原市勞動力成本過高、水土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政策等限制,一些傳統農業產業不得不逐步退出,轉而與外省市合作加以彌補。該區域要重點發展加工農業、配送農業、標準化農業等。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羅斯托.從起飛進入持續增長的經濟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9-10.[Rostow. Economics from Takeoff Geting into a Period of Sustain Growth [M]. Chengdu: Sichu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8:9-10.

[2]劉偉.工業化進程中的產業結構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247.[Liu Wei. Industrial Structure Study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M]. Beijing: Chinese Renmin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1995:247.]

[3]李微,萬志芳. 黑龍江國有林區林業主導產業選擇分析[J].林業經濟,2009,(2),66-73.[Li Wei, Wan Zhifang. Analysis on Selection of Forestry Leading Industry of Heilongjiang Stateowned Forestry Area[J]. Forestry Economics,2009,(2):66-73.]

[4]果雅靜,高尚賓,方放,等.基于區位商法的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布局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8,(4),976-980.[Guo Yajing,Gao Shangbin, Fang Fang,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Overall Arrangement of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 Industry in Beijing Using Location Quotient Technique[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2008,(4):976-980.]

[5]邱化蛟.北京市都市農業的可持續性分析與評價[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5,6.[Qiu Huajiao.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Sustainability of Urban Agriculture inBeijing[D].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5,6.]

[6]果雅靜,高尚賓,吳華杰. 都市型現代農業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方法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8,16 (2):495-501.[Guo Yajing, Gao Shangbin,Wu Huajie. Evaluation Method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08, 16 (2) : 495-501.]

[7]果雅靜,吳華杰,馬鈴, 等.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研究[J].生態經濟, 2007, (11):131-135.[Guo Yajing,Wu Huaujie,Ma Ling. Study on Developmental Patterns of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J]. Ecological Economy, 2007, (11):131-135.]

Selection of Leading Industry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Taiyuan City

GUAN Hailing1,2 CHEN Jiancheng1 CAO Wen1 LI Hengying2

(1.School of Economy & Management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 ina;

2.School of Economy & Management,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 Shanxi 030024,China)

Abstract Urban agriculture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China.

The leading industries are very important in the procession of urban agricultur e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theory about leading industries and selec tion criteri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dopting the method

of location quotient and revealed symmetr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RSCA), the a rticle analyze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agricultural subsectors in Taiyu a n over surrounding provinc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region that is superior

in characterized agriculture are Jiancaoping district, Qingxu coun ty and Xiaodia n district,the region that is superior in forestry is Yingze district, Xinghuali ng

district and Loufan county and the region that is superior in fishery is Jinyua n di strict, Yingze district and Loutan county. Consequently, in c ombinat ion with advantage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location, the ove rall arrangement of in dustrial development in urban agriculture in Taiyuan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fou r different cycles: circle of sightseeing and leisure agriculture, circle of cha racterized

agriculture, circle of scitech demonstration agriculture and circle of coopera tive agriculture,

篇6

一、隆陽區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隆陽區提出了用新型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推進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思路,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14年完成生產總值190.0187億元,比2013年增長1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5.437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6.172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78.4087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由2013年的25.2:34.1:40.7調整為23.9:34.8:41.3,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4.1480億元,比上年年增長6.8%。農業產業方面,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00.07萬畝,油料種植面積7.91萬畝,蔬菜種植面積13.43萬畝,收購烤煙18.47萬擔,甘蔗種植面積達10.8萬畝。核桃總面積達109.8萬畝,“百萬畝核桃大區”目標順利實現。桑園、茶葉面積穩定在6萬畝以上,咖啡、蔬菜、甜柿等產業穩步推進。畜牧業快速發展,連續4年榮獲“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稱號。從宏觀上來看,隆陽區的農業產業有了明顯發展,但是從微觀看,2014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8247元,離全國人均10489元尚有一定的差距,與全市、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壓力大、任務艱巨。隆陽區農業優勢產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發展仍較為滯后,農業產業大而不強,強而不優,優而零小的問題仍然存在;產業布局不合理,產業優勢不明顯,產業化程度不高,產品競爭力不強等問題還很突出,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在新形勢下,如何把隆陽區農業的自然優勢變成產業優勢,并進一步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從而構建農業增長和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二、隆陽區農業產業發展的制約性因素

1.傳統的農本思想觀念有待進一步轉變

隆陽區傳統農本思想觀念主要表現為:一是部分農民沒有完全擺脫計劃經濟時代的傳統農業生產觀念,迷信于政府指導,缺乏自主意識和向土地要生產力的創新意識;二是缺少開放意識、風險意識和競爭意識;三是缺少規模經營意識,缺乏合作,固守于自給自足的保障性生產;四是相信傳統的農業經驗,對農業科學技術重視不夠。

2.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有待進一步完善

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職能,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是否與當地的產業發展相符直接影響著該地區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程度的好壞。隆陽區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區,農業的基礎地位還未從根本上改變,農業在隆陽區的比重仍然很大。因此,政府在農業產業發展方面還要強化政策支持和引導。要結合隆陽區農業產業發展的實際,要在農業產業布局、產業發展規劃、產業基地建設、落實信貸金融政策等方面給予幫組和支持。

3.農業產業布局不盡合理,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調整和優化

近年來,隆陽區不斷加大農業產業的布局和調整力度,但還存在農業產業和產品結構雷同、布局分散、資金整合程度低、農產品比較效益低、資源比較優勢未得到充分發揮等問題。另外,受市場和資源的雙重約束,產業調整優化難度大,產業布局不合理,產業爭地現象日益凸現,產業發展難以向最佳適宜區集中,規?;⒓s化的布局和發展步履艱難,優勢難以發揮。

4.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特色優勢難以體現

通過近年來的發展,隆陽區農業龍頭企業總體上數量不少,但加工規模不大、加工技術相對滯后、產品科技含量不高,優勢特色農產品處于原料型、初加工型生產階段,產業鏈短、附加值低,特而不優、優而不精,優勢特色難以體現,輻射帶動能力不強。龍頭企業帶動力弱,農業產業化水平低,企業小而散,組織化程度低,普遍存在管理粗放、成本高、質量差、產業鏈短、附加值低、農產品加工深度和資源利用率不高等問題。

5.市場信息建設滯后

絕大多數優勢農產品營銷網絡和市場信息網絡建設滯后,難以在短時間內開拓有利于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市場,影響和制約了優勢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優勢的發揮,從而難以做大做強特色優勢農產品。

三、進一步優化隆陽區農業產業發展的對策

1.創新思想理念體系

在隆陽區傳統“二元結構”壁壘尚未打破的前提下,創新思想就是要革除不合適宜的思維觀念,樹立只有城鄉一元結構和城市反哺農村才能使城鄉協調發展的理念,樹立通過農業產業化、發展現代農業、培養現代農民、建設現代農村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理念,樹立統籌城鄉產業發展、構建城鄉統籌就業和保障體系,以城鄉產業一體化改變城鄉產業二元現狀、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的理念。要達到以上目標,就要努力實現隆陽區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特色城鎮化、商貿旅游國際化協調發展。樹立大農業的理念,不斷發展壯大工業和服務業,以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到工業和服務業上來,實現隱蔽性失業的大量被土地束縛在自給自足的土地上的農民大量向工業和服務業轉移,達到土地的規?;洜I,滿足農業產業發展實現產業化經營的要求。

2.完善公共管理體系

一是要著力打造服務型政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是一個有限的政府,政府充當一個“守夜人”的角色。創建現代政府公共管理體系,就是要建設“法治政府”、“有限政府”、“責任政府”、“誠信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政府角色和職能的轉變就是打造服務型政府,為隆陽區農業產業支撐體系的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是制定產業政策。政府要通過產業政策指引發揮公共管理對農業產業發展的積極作用。隆陽區的農業產業政策應體現明確的導向性:一是有利于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加快隆陽區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二是有利于加強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隆陽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三是有利于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進一步增強隆陽區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四是有利于提高服務業比重,優化隆陽區服務業結構,促進服務業全面快速健康發展。

三是制定與產業政策配套的服務措施。要充分發揮政府公共管理職能中產業政策引導在農業產業支撐體系建設過程中的積極作用。結合制約隆陽區農業產業支撐體系建設的實際,適時制定和支持隆陽區農業產業發展的各種政策和措施。

3.努力構建三大支撐體系

一是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按照國家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大力推廣蔬菜、水果、茶葉、肉類和水產品等鮮食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推進農產品無公害生產進程。用3―5年時間,建立完善區級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大力支持有條件的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群眾率先執行有關國際國內質量認證標準,切實做好無公害農產品等質量認證申報服務工作,對獲得國家級以上質量認證的龍頭企業或經濟合作組織,由政府給予一定獎勵。

二是構建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保護體系。重點建設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體系;以植樹造林為重點的農村生態環境體系;以鄉村公路、安全飲水、能源沼氣、信息網絡、市場流通等為重點的生產生活設施體系。通過實施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保護工程,切實增強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推進農業生產的基地化、規模化、專業化。

三是構建市場信息流通體系。在流通體系建設方面,以城區、蒲縹、潞江壩火車站為依托,著力打造三大現代物流中心,促進主導產品有序流通。加快建設區、鄉綜合經濟信息網絡,利用計算機等先進科技手段,積極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新型現代流通方式,向龍頭企業、農民和外界及時提供準確的市場信息、農產品供銷信息服務。

4.加快實施三大保障措施

一是優化產業布局。結合隆陽區產業實際,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突出重點區域、重點產業、優勢產業,做好布局發展。保山壩區以無公害蔬菜(含水生蔬菜)、油菜為主;西邑、丙麻、瓦渡、楊柳、瓦房及漢莊、辛街、蒲縹以烤煙、蠶桑、油菜、透心綠蠶豆為主;潞江的江西、芒寬、楊柳下半山以甘蔗、香料煙、咖啡為主;蒲縹壩區、潞江的江東以蔬菜為主,板橋的山區、瓦渡、瓦窯以茶葉為主。通過優化布局,以村、社、組、大戶建設為重點,建設一批專業村、專業組、專業戶和大戶,實現組組有大戶、村村有特色、鄉鄉有規模,實現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l展的目標。

篇7

關鍵詞 大農業;健康產業;現狀;原因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4-0256-01

近年來,諸多地產、煤炭、能源、金融、醫藥、IT、建材等原來投資回報較高的產業紛紛轉向投資現代農業。由于現代農業追求的是對生命的尊重和對健康的珍惜,將農業與健康產業密切結合起來,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趨勢。

1 我國大農業與健康產業發展現狀

1.1 大農業大健康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當企業家財富的積累已經變成純粹數字的變化,不必再瘋狂追求金錢的時候,當一個國家的消費者在整體上從吃得上、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轉變的時候,農業和健康產業必然受到不差錢、追求人生價值的企業家的追捧,這是我國經濟發展、消費升級的必然,也是企業自我升級的必然[1]。

1.2 大農業與健康產業相互融合

近年來的農業發展情況顯示,農業產業向著現代化、快消化和健康化升級,健康產業向著食品和基地化的農業延伸,兩大產業以相反的起點和終點相對而行,彼此越來越跨界,產業內容越來越相像。東阿阿膠、仲景藥業、江中制藥等作為醫藥企業,近年紛紛向食品發力,繼而做基地,將健康的產品日?;?、快消化,并且沿著產業鏈一直做到了最前端――基地,儼然是個農業企業。

2 我國大農業與健康產業發展存在問題的原因

大農業與健康產業發展融合的聚焦點為食品安全問題。目前,發達國家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且效果良好。消費者對監管者放心,企業也具有相對高的社會責任感,即使發現的是疑似問題,也會將所有產品召回,基本實現了所有食品是安全的、可靠的。如今,我國大農業、大健康時代大幕即將拉開,對其產業中存在的問題即食品安全問題也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要在分析其產生原因的基礎上實現改正。

2.1 自然環境或客觀條件的影響

我國人口眾多,消耗的糧食量巨大,而當前食品供應商大多呈現典型的小生產者特征,在自身條件和外部環境均對食品安全的訴求不高時,衛生條件和食品加工工藝難以符合安全標準,流通儲運手段達不到保鮮要求。此外,城市廢棄物和工業“三廢”的大量隨意排放,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種養殖源頭的水、氣、土等受到污染,從而導致農產品質量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2-3]。

2.2 人為影響

我國農業雖然仍以小農經濟為主,但部分也患上了“大農業病”,果蔬實行反季節生產,藥物殘留加?。煌ㄟ^添加激素等使家禽、家畜的生長周期大大縮短,違背了動植物的生物學規律;此外,某些不法商販為了最大程度地追求經濟效益,在食品中人為添加對人體健康有害的非食用物質或食品添加劑。

2.3 食品檢測監督的技術難題

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轉基因技術、現代生物技術、益生菌及酶制劑技術等越來越頻繁地應用于食品生產中,但這類食品是否安全及應用的風險如何一直爭議不斷。此外,由于食品檢測監督條件不完善,對食源性病原菌缺乏認識或從業人員非主動性過失,造成劣質食品進入消費環節的事例也屢見不鮮,當前我國食品檢測監督問題主要體現在檢測設備不完善、檢測覆蓋面偏低、抽檢頻率過低等方面[4-5]。國外的食品安全案例也集中在這些方面。

2.4 食品安全和追蹤懲罰的法令制度不健全

近年來,我國相關部門在食品安全立法及組織體系建設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卻未對食品安全事故的頻發產生實質性的遏制作用,這可能是由于監管模式不清晰和法制松弛造成的。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食品安全監管應趨向于公正性、專業化和獨立性,應以外部環境作為改革的動力,依賴于社會、經濟和技術的變化,實現食品安全的全方位監管[6-9]。

3 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可以作為一個事業來經營,在中國經濟、社會轉型期的大背景下,應通過各種措施應對食品安全問題,促使大農業與大健康產業的和諧發展。

4 參考文獻

[1] 付曉晨,施春亮,李寧.黑龍江墾區現代化大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現代化農業,2015(1):48-50.

[2] 任秀峰.農業綜合開發助推黑龍江省現代化大農業發展[J].當代農村財經,2014(1):34-35.

[3] 徐曉新.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成因、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02(10):45-48.

[4] 謝敏,于永達.對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2(1):39-45.

[5] 張永建,劉寧,楊建華.建立和完善我國食品安全保障體系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5(2):14-20.

[6] 喬木,朱自安,徐海量,等.伊犁河流域生態恢復與大農業協調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7(3):45-48.

[7] 付曉晨,施春亮,李寧.黑龍江墾區現代化大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現代化農業,2015(1):48-50.

篇8

關鍵詞 山區農業;發展現狀;區域統籌;措施;貴州省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1-0316-01

1 貴州省山區農業發展現狀

貴州省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诎昌埧h抑或黔西南州乃至貴州省土地破碎的實際,要想發展農業產業化建設,一個縣或是小范圍內要上大項目基本沒有條件;已經申報項目落地實施的,效果也不理想。特別是山區,由于地形起伏、地勢落差以及各種小氣候明顯等因素,導致作物類型分布呈多樣化趨勢,也決定了某種特定作物在一定范圍內分布絕對數量不多、規模有限。很顯然,單就一個縣而言,從原材料保障上就不具備做成大產業的基本條件。但現實卻是在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上,各縣市之間缺少配合,因而始終受困于資源條件和協調機制的限制,難于破局。

2 區域統籌發展措施

2.1 建立協調配合機制,形成跨行政區域聯動

在資源類型相近的幾個縣、整個市州或市州之間,探索相關協調配合機制,形成跨行政區域聯動。一定區域內實行資源統籌和產業項目合理分布。比如按照市場情況,黔西南州已經有了比較宏偉的設想,晴隆縣建立起了號稱全國最大的肉羊屠宰企業,但僅僅一個縣飼養的羊出欄量顯然無法滿足需求,甚至全州的羊出欄量也未必能夠滿足。另外,興仁縣也建立起了大型生豬屠宰企業,設計年屠宰量并非1~2個縣能夠滿足。同時,安龍、興仁兩縣都建起了薏仁米加工企業,其原料消耗及需求也不是這2個縣自身能解決的。這時就必須引入統籌的思想理念,將幾個縣的資源整合起來考慮,共同支撐起做大企業發展的需要。通過理順農產品生產供應和統一收購渠道,把分散的初級農產品資源聚合起來,從而實現更大規模的加工銷售增值。若進一步拓寬眼界,不僅需要統籌好全州的產能,甚而至于可納入更大范圍來作統籌考慮[1-3]。

又如當下的一些高端蔬菜企業,產品供不應求,而且港澳、海外有企業下訂單,農產品供應遠遠不夠。若是采取統籌的思路,問題便可迎刃而解。由于目前貴州省農產品產業發展處于初級階段,產業仍需不斷壯大,企業實力有待提高,因此只能通過觀念和思路上以及實際操作上的調整,實行項目統籌運作,實現資源整合,擴大規模。

2.2 形成統籌運作機制,實現農產品集約經營

某些產業基于各種小氣候而在特定區域具有獨特優勢,同時又因為一定區域內立體氣候差異明顯的實際,某種特色作物分布不集中,一個縣或特定范圍內面積不大,但又都有一定面積,卻難以獨立形成產業。對此,若能引入區域統籌的思維和理念,通過建立和形成一定的運作機制,由某產業領域或某特定經營方向的龍頭企業對某一特色農產品實行統一組織生產、收購、加工、銷售,將一定區域內分布在各個地方的同一資源集中起來,達到一定的集約經營,從而體現較大程度的規模效益并進一步實現創品牌、做大做強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對產品質量不自信且產品供應不穩定的尷尬,應采取化零為整的經營模式,擴大產業規模,實現農產品批量供應,才能不斷做大做強產業[4]。

2.3 運用區域統籌觀點,著力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至于如何形成聯動機制以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應進一步加強探索。結合各地制定“十三五”規劃以及試點省直管縣等機制的大好機遇,可以嘗試融入區域統籌的思想來考慮問題,使產業規劃和落實達到更高的起點和運作層面。具體到項目設計和實施中,也應當用區域統籌的觀點來思考和解決問題。比如,結合龍頭企業培植,可以重點打造和扶持大型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走集約規模經營道路,并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使其在一定區域、一定范圍內起主導作用,集中利用原料基地和市場把握優勢,更好地實行規模化生產銷售,做大做強產業和品牌。與此同時,還可進一步引入現代農業發展理念,實現工業管理、商業經營、科技支撐。用工業方式管理農業,用商業模式經營農業,用科技力量支撐農業,從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角度拓寬新型工業化內涵。

2.4 充分吸納民間資本,助力農業企業發展

聯系到某些行業存在的產能過剩問題,還可以更好地吸納民間資本參與現代農業建設,促進煤礦、房地產等產業和行業注資農業企業,實行和實現轉產、轉型發展。

2.5 統一質量標準,推動農產品品牌發展

在組織市場銷售和創品牌上,結合省、州、縣各級提出的抓銷售、抓生產、抓品牌“三抓”的思路和要求,立足資源整合,將一定區域內從事同一行業農業生產的企業組織起來,按照統一品牌、統一質量標準的格局,實行統一調度,統一組織銷售,形成同一商品質量統一的格局。這樣勢必可以更加有效地集中盤活資源,同時充實活躍了市場,還可滿足外部大宗的訂單需求。

3 結語

可以預期,若能實行區域統籌,化零為整,抱團發展,必能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大化的開發利用。也只有這樣,實現規模經營和產業化發展才更可能成為現實。從效果上講,只要集中精力、整合優勢資源,不貪多、不虛耗,勢必可以使農業發展更有效率。在方法上,實行區域統籌、整合推進,勢必可以減少不確定因素,降低風險。化零為整,可以使產業做大做強,進一步推動山區現代高效農業發展。

通過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撬動固有的沉寂,打破各自為政的格局,激活體制機制,統籌市場運作,整合各方力量,盤活現有資源,實現跨越發展。希望在社會變革的春天里,在農業發生深刻變化的檔口和過程中,看到更多積極的令人鼓舞的利好政策和扎實效果。希望能更多地實現立足資源稟賦,找準產品及市場定位,充分利用本地資源,變劣勢為優勢,發展獨特優勢產業。通過區域統籌,整合有限資源,實行集約節約經營,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又增加企業及群眾收入、貢獻社會、造福人民尤其是山區人民。

4 參考文獻

[1] 張光新.關于調整山區農業農村經濟結構的思考[J].湖北社會科學,2002(2):41-42.

[2] 杜亞填,吳金明.論山區農業逆向發展戰略[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12-16.

篇9

石榴鎮位于漳浦縣西北部,背依石屏山山脈和梁山山脈與平和縣交界,東鄰綏安鎮,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0公里。全鎮總面積206平方公里,擁有耕地4.5萬畝,山地16.8萬畝,下轄18個行政村、1個國有農場,總人口5萬人。

石榴鎮是漳浦的資源大鎮,是海西的農業重鎮,石榴鎮已有2.3萬畝的糧食生產基地,每年向國家交售征購糧310萬公斤,素有“漳浦糧倉”之美稱;1.2萬畝的糖蔗生產基地,每年交售糖蔗6萬噸;6萬畝的荔枝、龍眼、柑桔、香蕉、桃李水果生產基地,年產水果3萬噸;還有1萬畝的蔬菜生產基地,1萬畝的玫瑰茄生產基地,1萬畝的毛竹基地,12萬畝杉、松基地;30萬平方米的食用菌基地;另外石榴有近5000畝的溫泉旅游資源(包含東山村和象牙村)。這些資源都為石榴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特色產業一“石榴填鴨”,清朝年間漳浦籍宰相蔡新從北京引入故鄉,經民間加工,味道獨特,既有北京烤鴨的風味,又有閩南咸水鴨的獨特,肉質清甜可口,肥而不膩、百吃不厭,吃后口齒留香。2010年單季存欄數6萬多只,全年出售25萬只,總銷售額約2500萬元,截止2011年數據統計,單季存欄數增加到近7萬多只,全年出售預計達28萬只,總收入達3000萬元,成為我鎮農戶增收主要渠道之一。如今的“石榴填鴨”不僅在漳浦成為小吃店和大酒家的特色菜譜,而且走出漳浦,2011年春參加首屆小吃節,獲“我最喜愛小吃”榮譽稱號,走進了、廈門、福州、上海等國內城市甚至是港、澳、臺。

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我鎮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加快。按照鎮黨委打造“五大特色農業基地”的部署,標準化設施農業快速發展,其中利苑農業在攀龍、象牙村新增大棚設施農業600畝,面積達到2000多畝;發展食用菌面積達70萬㎡,特別是東山村成功引進工廠化種植的食用菌“杏鮑菇”、“黑木耳”新品種,推廣種植面積達5萬㎡,總投資達5000萬元;新增花卉種植面積3500畝,總面積達到5000畝;新增蜜柚種植面積1500畝,面積達到3000畝;一些舊果園陸續改造發展高優蔬菜、水果,面積達1000畝以上。

產業發展有利條件

1、土地資源豐富:攀龍、勝利、象牙等村6000畝土地整理項目已開始實施;溫斗、芳林、下車等三個村6000畝土地整理項目已批準立項,預計2012—2013年開始實施。

2、龍頭企業帶動:利苑公司在設施農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培育廣闊的市場、成功的廣闊空間和成功的經驗。

3、交通便利: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0公里,現申報紅色旅游專用道——山舊線已獲得交通部批準為一級公路。

規劃指導思想和原則

按照鎮十二次黨代會確定的發展定位,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認真學習貫徹中央省市縣委的重大決策部署,牢固樹立生態立鎮、農業興鎮,綠色崛起,趕超進位的理念,深入實施“現代農業與生態旅游強鎮”發展戰略,全力打造“四區”建設,即現代農業區、生態旅游區、服裝加工區和城鎮中心區,實施項目帶動,調優經濟結構,著力改善民生,提升發展水平,促進我鎮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發展方向和目標

做大做強現代農業,建設現代農業強鎮。今后五年,我們要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努力發展品牌農業、設施農業、超市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農業產業化方面,要基本形成五大農業支柱產業,產值達8億元以上,高優蔬菜產業要達到2萬畝,產值達3億元以上;花卉產業面積要達到1.5萬畝,產值達1億元以上;高優水果面積要達到1萬畝,產值達1億元以上;食用菌種植面積要達到100萬平方米,其中工廠化種植的面積達20萬平方米以上,產值達2億元以上;畜牧業要推廣科學化養殖,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效益相互協調,特別是石榴填鴨要創新經營模式,產值達1億元以上,實現企業化經營,強化品牌意識,提高品牌價值。在促進農業現代化方面,要著力扶持服務利苑農業繼續擴大規模,到2015年面積達到1萬畝,把我鎮打造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國最大的高端設施農業示范鎮;要著力推進食用菌工廠化種植模式,建設高標準工廠化的食用菌生產專業園;要加大力度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全面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特別要大力推進土地整理和老舊果園改造,今后五年要再實施土地整理1.2萬畝,改造老舊果園6000畝,以此推動土地合理流轉,最大限度地推進農業的企業化、集約化、規?;洜I,加快促進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的轉變。

項目建設

1、利苑農業增資項目,大棚建設面積達到1萬畝,總投資4億元。

篇10

近幾年武隆縣委、政府相繼研究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實施意見》、《武隆縣特色效益農業產業扶持政策》、《武隆縣關于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縣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性文件,明確了以特色效益農業為核心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思路,明析了產業選擇、目標定位和區域布局;扶持政策按照“公開、透明、穩定”的基本原則制定,從2013年起每年財政投入3000萬元以上用于扶持特色效益農業發展并保持逐年增長,著力引導產業向區域性特色產業集中、向現代農業園區集聚、向規?;洜I轉變。按照重點發展高山蔬菜、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草食牲畜三大優勢產業,著力培育林果、漁業、茶葉三大特色產業的方向,著力建設特色高效農產品產業帶,目前武隆特色效益農業已經初具雛形。

1.1蔬菜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

2014年實現蔬菜播種面積2.38萬hm2,產量48.6萬t,同比增漲3%和7.3%,建成以雙河、黃鶯為代表的優質蔬菜示范片333.33hm2。

1.2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勢頭強勁

2015年4月農業部、國家旅游局公布了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和示范點名單,武隆縣被命名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目前,武隆縣有26個鄉鎮共60個行政村啟動實施了鄉村旅游開發,特色農(林)家樂、漁家樂、家庭公寓近1500家,避暑休閑農家達700余家,涉旅農戶達1.9萬戶,鄉村旅游接待床位達2.8萬張。2014年,武隆縣新發展鄉村旅游接待戶110戶,鄉村旅游接待游客達到300萬人次。

1.3特色漁業方面不斷突破

近年來,武隆縣充分利用武陵山區資源優勢,進行冷水魚養殖,并開發裂腹魚、大鯢、棘腹娃等特色養殖品種,產品銷往北京和東北等地,帶動了當地農戶實現增收。

1.4特色林果步伐加快

加快以豬腰棗、甜柿為重點,以鄉村旅游帶林果采摘園為補充的特色林果業發展。2014年武隆縣新增豬腰棗、甜柿、脆桃等特色林果333.33hm2,改造管護林果333.33hm2。

1.5草食性牲畜迅猛發展

2014年,武隆縣實現畜牧業產值7.5億元,草食性牲畜實現迅猛發展,其中全年牛出欄量2.9萬頭、山羊出欄量13.9萬只。武隆縣有規模畜禽養殖戶8542戶,畜禽養殖及加工、流通企業42個,畜禽專業合作社125個,專業從業人員598人。建成了仙女山縣級草食牲畜示范帶,雙河鄉木根山羊示范點;建成畜禽養殖示范園150余個。

2武隆縣特色效益農業發展優勢

2.1自然資源優勢明顯

近年來,武隆縣緊緊圍繞“綠色崛起、富民強縣”戰略,在推進“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始終堅持“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并舉”,堅持以生態環保為“底線”的科學發展,不斷優化產業布局,造就了武隆基本無污染型的產業發展現狀?;緹o污染和原生態的自然環境、接近60%的森林覆蓋率、多變的亞熱帶氣候條件和明顯的山地立體氣候條使得武隆縣具備了發展以無公害、綠色、有機和高附加值為主要特點的特色效益農業的基礎條件。

2.2基礎設施日趨完善

近年來,武隆縣堅持以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帶動農業產業發展,圍繞以雙河蔬菜基地為重點的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工程區、以白馬天池坪為重點的高山有機茶葉園區、以火爐夢沖塘為重點的特色漁業園區、以黃鶯復興為重點的出口蔬菜園區、以鴨平片區為重點的立體循環農業園區等五大農業園區建設,整合農業、扶貧、交通等政策和資金資源,通過實施內部路網改造、土地整治、配套設施建設等項目不斷完善農業生產配套基礎設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雙河木根村蔬菜基地核心示范區,現已擁有“路通暢、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機能進、土肥沃”的標準化基礎設施,并配套建有高山蔬菜研究所、示范園、品種試驗園、冷鏈物流交易中心等。日趨完善的配套基礎設施,徹底改變了過去生產資料拉不進來、農副產品出運不去的落后狀況,為武隆縣發展特色效益農業提供了基礎保障。

2.3品牌效益日益凸顯

近年來,武隆縣結合重慶市委、市政府對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的功能定位,確立了“突出生態優勢,做足旅游文章,堅持走特色農業、品牌農業、精品農業路子,培育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加快建設生態產業公園”的產業發展思路。重點培育商品率高、比較效益好、品牌打造有基礎、易升級為旅游產品的區域優勢特色產業。圍繞全國知名高山蔬菜基地縣、體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建設,重慶市“山羊之鄉”、“棗柿之鄉”、“冷水魚”之鄉等建設項目,狠抓農業品牌建設,成功打造了一批特色農產品品牌。其中,“羊角豬腰棗”獲“2012年中國棗業展銷會金獎”,并入選2013年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仙女紅”紅茶獲得“重慶市名牌農產品”稱號;“雙河高山蔬菜”、“鳳來鰍田稻”、“滄溝西瓜”、“文復甜柿”等一大批特色農產品品牌已成為深受市民喜愛的優質品牌。日益突出的品牌效益為武隆縣發展特色效益農業贏得了品牌優勢。

2.4市場前景廣闊良好

近年來,隨著武隆縣旅游市場的持續升溫,以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武隆縣高山蔬菜、特色林果、有機紅茶等特色農產品通過現場采摘、菜品佳肴、旅游產品以及市場銷售等形式不斷呈現在游客面前,得到了廣大游客和市民的一致好評。這也為武隆縣以綠色、有機、環保等為主要特點的特色效益農業產品贏得了不錯的市場口碑,為武隆縣特色農副產品加工和升級成旅游產品等提供了廣闊的開發空間,為武隆縣發展特色效益農業贏得了廣闊和良好的市場前景。

3武隆縣特色效益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1自然地理環境差、生產條件先天不足

由于武隆縣地處渝東南武陵山區,地勢陡峭、溝壑縱橫,地形基本都是山地,耕地面積坡度在25度以上高達77.5%。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繁,“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格局依然沒有改變。

3.2市場激勵機制尚未成熟,對特色效益農業重視程度不夠

武隆縣在特色效益農業發展中雖然成功打造了“高山反季節蔬菜”、“羊角豬腰棗”等品牌,但大多數還處于出賣農產品初級階段,缺乏深加工,導致產品的附加值低,市場狀況不穩定。

3.3有效勞動力的缺乏,增加了特色效益農業的實施難度

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數的增加,農村勞動力流失嚴重,特別是特困村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出外打工掙錢,家里剩下的就主要是老人、婦女和小孩,勞力嚴重匱乏。這不但削弱了對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的勞動力投入,而且限制了農戶參與發展特色效益農業的能力。

3.4傳統的農業產業結構還沒有改變,特色效益農業還不突出

雖然近年來,武隆縣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取得了一定成效,并成為重慶主城區秋淡蔬菜四大保供重點基地縣之一,同時也是重慶市唯一的市級重點高山蔬菜基地縣,以羊、肉牛為主的草食性牲畜得到快速發展,但長期以來形成的“糧豬型”種養結構格局并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特色效益農業在農村經濟中的份額還偏小,在農戶增收中的貢獻率不高。

4武隆縣加快特色效益農業發展的對策

4.1規劃為先導,優化農業區域布局

圍繞“三化同步”的總要求,以建設“生態產業公園”為統攬,重點發展高山蔬菜、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草食牲畜三大優勢產業,著力培育林果、漁業、茶葉三大特色產業。建設特色高效農產品產業帶,仙女山、白馬山、桐梓山、彈子山區域重點布局高山蔬菜、有機茶葉基地,仙女山環線、白馬山環線、石橋湖環線和萬峰林海環線重點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烏江、大溪河河谷地帶和局部拓展區重點布局豬腰棗、甜柿等特色林果,烏江、芙蓉江庫區及木棕河、大溪河流域大力發展特色漁業。以林(草)地資源富集的中高山區為重點,推進草食牲畜基地縣建設。各鄉鎮要按照特色效益農業的內涵和各自區域的優勢,根據產業定位,編制項目規劃,以項目為載體,推進特色效益農業發展。

4.2優化品種結構,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

武隆縣耕地資源緊缺,要讓有限的耕地資源發揮最大效益,突破農業產值低、效益不高的現狀,必須加快結構調整,立足現有資源,因地制宜地發展名特優產業。按照“一鄉一業”模式,圍繞漁業、林果、茶葉、草食牲畜和糧油等方向建立現代農業示范園。

4.3完善基礎配套,增添發展后勁

良好的基礎設施是特色效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要緊緊圍繞特色效益農業的規劃布局,按照產業發展到哪里、基礎設施就配套建設到哪里的要求,以“五小水利”為重點,大力實施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大力推進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按照“村村通公路,戶戶通便道”的要求,科學規劃農村公路網絡并加快建設,推進田間機耕道、石板路、水泥路和出行便道建設。

4.4培育經營主體,轉變經營方式

按照“圍繞產業建基地,圍繞基地強龍頭,通過龍頭帶農戶”的思路,重點引進、培育、扶持一批機制活、效益好、潛力大、帶動強的骨干龍頭企業,形成大企業、小業主和散農戶互相并存、優勢互補的格局。對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要給予重點扶持,不斷壯大龍頭企業隊伍,增強龍頭企業經營實力,培養壯大農民經紀人隊伍,提高經營能力和水平。引導大型超市、餐飲企業、加工企業等到農村建基地,發展訂單農業,全面推進“農超對接”、“集團消費對接”等新模式。加強農產品網上信息,擴大宣傳范圍。

4.5推進技術集成化,切實增強農業科技支撐

4.5.1加快農業科技支撐平臺建設

實施院地、校地合作計劃,不斷優化重慶市畜科院武隆分院、重慶市農科院武隆高山蔬菜研究所等現有院地合作平臺管理運行機制,推進漁業、林果、中藥材等農業科技平臺建設。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在每個重點產業領域建立首席專家與技術骨干組成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團隊。

4.5.2強化基層農業服務

全面完成鄉鎮推廣機構條件建設,啟動村級農業科技服務站建設。開展農技推廣服務特崗計劃試點,確保5年內涉農專業技術人員達到60%以上。推進“雙十百千”科技特派員創業服務行動,推行專家大院服務模式,培育農村科技示范戶。

4.5.3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加快發展農業職業教育,辦好一批農業中職學校和農民培訓陣地。建設農民“田間學?!?。深入推進“陽光工程”、“綠色證書”培訓。深入推進全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縣項目,努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合作的新型職業農民。持續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促進農民就業創業。

4.6拓展思路,跳出農業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