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建筑結構設計范文

時間:2023-07-17 17:02: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仿古建筑結構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仿古建筑;結構設計;實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仿古建筑的結構特點

中國古代建筑主要以木結構為主,平面布局講究中正含蓄,層次豐富,布局靈活多變,對稱均衡。因此其承重結構與維護結構屬于分工明確又互有承托的結構體系。比如說在中國古代建筑中獨創的斗拱結構形式,充分運用了結構突出和色彩裝飾的手段,使得建筑物不僅造型莊重,更顯得華麗非凡。在近代仿古建筑中,也采用了相應的仿古建筑形式,繼承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結構特色,同時又采納了新型建筑結構的特點,在仿古建筑的結構設計和施工中實現了模數制和構件的定型化,對仿古建筑的整體框架結構設計到細部局部的設計形式,甚至是細部尺度和造型做法都有非常詳細的規定。中國古代建筑結構方式中的疊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的主要結構方式得到了改良應用,而且其硬山頂、懸山頂、廡殿頂、歇山頂、攢尖頂和復合頂等屋頂型式也被更廣泛的應用于中式別墅和中式風格建筑群天際線的規劃應用中。

二、仿古建筑結構設計要求

出于防腐及防震的建筑要求,目前階段的仿古建筑已經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代替原來的木結構。采用鋼筋混凝土建筑結構的仿古建筑,屬于內洋外中,外部要達到油漆彩繪之后與木構架相同的外觀效果,但是內部要遵循混凝土建筑結構設計的相應規范要求,同時要兼顧結構抗震要求。因此,仿古建筑與普通的建筑結構設計相比,有顯著的特殊結構要求。

1、嚴格按照古建筑結構體系模數要求和構件來定型化仿古建筑結構體系。仿古建筑結構設計中,各個受力構件的規格必須要滿足古典建筑的模數要求,仿古建筑的結構體系和傳力體系的構成首先必須滿足古代建筑結構傳力體系的要求,而各個各構件的尺度和形體應當完全仿照古代木結構中柱、梁、枋、檁的相應做法來進行設計。

2、采用多種結構組合處理方法滿足特殊型式屋面造型要求。由于仿古建筑的屋面變化顯著,其造型要求特點突出難度高,因此結構構架體系可以使用步架和舉架的處理方法。這樣就能使屋面坡度形成趨上陡峻,趨下平緩的順滑優美曲線,充分體現古代建筑各種屋頂型式造型要求。

3、部分古建筑中的結構構件退化成為裝飾作用。古建筑中有大量的具有獨特裝飾作用的結構構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斗拱和雀替。斗拱是中國古建筑所特有的建筑型式,位于木結構梁和柱之間,具有傳導屋面荷載和縮短梁跨度的結構作用。對于仿古建筑而言,由于建筑主體結構為鋼筋混凝土,建筑荷載承載已經全由主體柱梁承擔,斗拱已經退化成為裝飾,不再作為結構主要承重部件。雀替則用于額枋與檐柱相交處,可以縮短梁枋的凈跨距離,具有輔助拉結功能。類似于這些原先木結構建筑中作為主體結構或者輔助結構的部件,在仿古建筑中已經不再具有結構作用,而僅僅作為型式仿制的需要,僅存在裝飾功能。

三、仿古建筑工程實例分析

1、南寧市觀音禪寺工程概況

位于南寧青秀山風景區的觀音禪寺擴建工程在原禪院的舊址上改建,擴建后更名為萬壽觀音寺,占地面積約15畝,是原有面積的三倍。寺院內有大雄寶殿、藥師殿、觀音閣、臥佛殿、法物流通處、素菜館等布置,整體仿唐宋建筑風格。

觀音禪寺在寺廟布局上充分體現了寺廟建筑格局上很深的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秩序、穩定的審美心理。觀音寺融合了中國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以平面方形、南北中軸線布局、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的建筑風格。觀音禪寺主要的基本建筑,主要為兩組建筑:前門和天王殿為一組,合稱前殿,大雄寶殿為一組,為佛寺主體建筑。庭院布局是典型的四合院結構,在閉型較強的建筑空間中,寬大的庭院,使用中靈活多變設計理念,適應性很強。

觀音禪寺以大雄寶殿為中軸線,左右對稱。觀音塔的位置位于全寺中心且獨立。觀音塔底座正四邊形,底部為小池,整個塔浮于水面,造型精美。塔腹上面這四角飛檐,頂覆圓盤上下兩層,宛若傘蓋,既蔭被四佛,又美觀大方。大雄寶殿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為臥姿態如來佛祖,上層為五方如來,大殿兩側的墻壁上大面積的斑斕色彩墻繪佛教壁畫“五百羅漢演教圖”。殿前且有左右并立不太大的實心的雙塔點綴。中國古代寺廟建筑重視色彩表現,屋不呈材,墻不露形。整個觀音禪寺寺廟建筑以瓦紅色為主,屋頂有金色點綴,色彩鮮艷明麗。

2、大雄寶殿結構體系

大雄寶殿位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仿唐建筑,其建筑主體結構體系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仿木框架結構,屋面構架體系采用步架和舉架復合的結構處理方法,屋面荷載通過屋面板傳給屋面檁條梁,由梁架逐層往下傳遞,最終傳給框架柱。由于這樣的結構傳遞體系與一般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筑存在明顯的不同,因此進行結構計算時,除了進行建模計算外,還要使進行復核計算,驗證配筋梁是否滿足結構承重要求。由于殿內相臨柱子之間的跨度較大,在進行結構計算時采用了轉換梁系,采用復合梁系共同支撐其上的柱子和屋面梁架體系,最終達到仿古建筑主體結構與裝飾性結構的完美協調統一。

3、仿古建筑群屋面板的設計

在整個觀音禪寺的建筑群中,部分只有一層的仿古建筑,其結構構造較為簡單,但是又需要采用仿古建筑的屋面設計,因此為其設置了獨特的木結構與框架結構結合的單層仿古建筑結構。本方案中大膽提出了木結構屋面設計,由望板和椽組成木基層,既保留了仿古建筑的屋面板截面形式,也能滿足單向受力要求。由于板肋之間的距離很近、肋高較小,而且不同的屋頂造型復雜多樣,考慮到屋面板的舉折模板鋪設難以控制,因此在結構設計中采用控制板底標高來控制高程。在屋面施工時,采用預制椽子在現澆混凝土板的方式進行施工方案設計。為控制施工過程中的部件受力不超限,需按照施工堆疊前和堆疊后不同受力狀態進行強度、抗裂和撓度的驗算。

4、仿古建筑群斗拱設計

在大部分主體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的仿古建筑中,斗拱和雀替是作為純裝飾構件,不考慮其受力,與主體結構分別澆筑成型。屋檐荷載通過斗拱上方的現澆混凝土桃尖梁、斗拱中間的現澆混凝土剪力墻傳給剪力墻下方的額枋斗和拱,裝飾性斗拱必須在桃尖梁施工前安裝就位。雀替采用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通過主體結構澆筑時留設的預埋件與額枋和檐柱焊接連接。采用這樣的建筑結構,結構型式簡單,細部只需要經過油漆彩繪處理,就能使整個建筑物外觀渾然一體,完全達到木結構的藝術效果。

但是在本方案中,選用了裝飾性構件和受力構件結合的設計及施工方式。雀替采用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通過預埋件焊接連接。而斗拱系統全部采用現澆斗拱,斗拱在結構中實際為受力構件。采用斗拱作為受力體系,既實現了對出檐的處理,也減少的撩檐檁的斷面高度。在角科斗拱的老角梁處理上,設置了暗梁,與斗拱寬度一致,這樣不僅僅實現了長梁的出挑,也控制了受力均衡,加強了結構體系的穩定性。

四、結束語

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有著獨特的結構方法和布置規模,在進行仿古建筑設計時,應取長補短,采用鋼筋混凝土的主體結構,同時吸收傳統中國古建筑結構設計的精髓,不僅僅在建筑外部造型設計和局部裝飾設計中達到仿古的效果,更需要在掌握設計規范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經驗積累對計算機結構計算結果進行合理的調整,才能提高仿古建筑結構設計的質量。

參考文獻:

[1]莊清貴.實例談混凝土仿古建筑結構施工[J],中華民居,2011(07).

[2]張福萍.仿古建筑結構設計實例簡介[J].煤炭工程,2003(09).

[3]康麗娟.某寺廟混凝土仿古建筑結構抗震設計實例[J].建筑結構,2011(S1).

篇2

【關鍵詞】木結構;古建筑;設計

一、木結構古建筑的火災特點

1、燃燒強度大

木結構古建筑的建筑構件大多采用松、杉柏香樟等含油木質材料制作,木材用量多,火災荷載大,而且年代久遠,特別是寺廟建筑常年香火繚繞,木構件極為干燥,加之表面涂刷油漆,火災時,燃燒猛烈,火場中心溫度可達 1200 度以上。

2、火勢發展快

木結構古建筑發生火災時,火焰、熱煙氣在室內向上升騰,首先沿著殿堂垂直布置的木構件,以及懸掛的垂幔、幔帳、柱棉、飄帶、天帳等裝飾品迅速向上蔓延?;馂穆又廖蓓敳课缓?,又會迅速沿屋頂向水平方向發展蔓延,再加上室內空氣對流條件好,極易造成全面燃燒。同時,大多數木結構古建筑相互毗鄰,通廊相連,火勢一旦突破著火建筑門窗會引起延燒,強烈的熱輻射也能導致毗鄰建筑著火。

3、屋頂易倒塌

木結構古建筑發生火災后,其倒塌的規律一般是屋頂首先倒塌,墻柱后塌。這是由于古木建筑火災首先是垂直向上蔓延,且其屋頂的屋架、桁、檁等構件截面積較小,而柱、梁截面積較大?;馂臅r,古木建筑整體倒塌的時限持續時間較長。

4、文物易受損

木結構古建筑不僅自身價值無法估量,而且其室內通常還珍藏有大量經典、書畫、匾額等各類古代藝術珍品?;馂臅r,木結構古建筑本身及室內文物極易受到破壞,甚至直接被大火燒毀,而且用水撲救還會使木構件加速腐朽,忌水的文獻史料、泥塑、唐卡、壁畫等也會遭受損壞。

二、木結構古建筑防火設計的原則

1、預防火災發生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古建筑內用火、用電、用油、用氣劇增,火險因素隨之日趨增多,如果疏于防火管理,極易引發火災事故。通過建筑防火設計工作,合理確定與古建筑使用功能相匹配的建筑耐火等級,嚴格控制建筑內可燃、易燃物和內裝修材料,設計安全可靠的供電、供氣、供油、供熱系統,可以提高古建筑本身的安全度,有效預防古建筑火災發生。

2、防控火災蔓延

原有木結構古建筑防火設計中大多沒有防火間距的概念,當古建筑某一部位著火時,極易迅速蔓延。通過在建筑防火設計工作中,應用防火間距和防火分區分隔技術.合理確定建筑防火劃距,嚴格劃分防火分區,設置避難空間,充分利用防火墻,防火門窗、防火卷簾、防火閥、防火封堵材料等防火分隔設施,可以將火災控制在一定范圍,嚴防火勢蔓延甚至“火燒連營”,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火災損失。

3、暢通生命通道

木結構古建筑一旦起火并失控,其產生的火焰和高溫、有毒煙氣將對建筑內生命造成嚴重危害。在此情況下,如果古建筑缺乏必要的安全疏散措施,建筑內的人員將來不及疏散逃生,極易造成群死群傷,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通過在古建筑防火設計中工作中應用,應用安全疏散和煙氣控制技術,合理設置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應急照明裝置、疏散指示標志等安全疏散設施和自然排煙、正壓進風、機械排煙等防煙排煙系統,可以保障人員安全疏散,最大限度地減少火災人員傷亡。

4、創造撲救條件

木結構古建筑起火且擴大成災后,需要消防力量及時、有效處置。因此,通過在建筑防火設計中應用平面布置技術,合理設置消防水源、消防車通道、消防登高場地等建筑滅火救援設施,可以確保火災時消防人員及各類消防車輛、裝備能夠順利靠近或進入古建筑實施滅火救援,及時、有效的撲滅火災,搶救遇難人員。

三、木結構古建筑防火改造設計的主要內容

木結構古建筑防火設計涉及內容很多,主要包括總平面布置、防火間距、建筑結構和耐火等級、建筑材料防火、防火分區分隔、安全疏散、防煙排煙、消防設施、建筑防雷等建筑防火技術方面的設計。

1、總平面布置

木結構古建筑的總平面布置要滿足城市規劃和消防安全的要求。一是要根據建筑物的使用性質、規模、建筑高度、建筑體積及火災危險性等,從周邊環境、地勢條件、主導風向等方面綜合考慮,合理選擇建筑位置。二是要根據實際需要,合理劃分儲存區(包括露天儲存區)、輔助設施區、行政辦公和生活福利區等。三是為了防止火災時因輻射熱影響導破火勢向相鄰建筑蔓延擴大,并為火災撲救創造有利的條件,在總平面布置中,應合理確定古建筑與各類建(構)筑物、堆場、儲罐、電力設施及電力線路之間的防火間距。四是應根據各建筑物的使用性質、規模、火災危險性,考慮撲救火災時必需的消防車通道、消防水源和消防撲救面。

2、建筑結構防火改造設計

建筑結構的安全是整個建筑的生命線,也是建筑防火設計的基礎。建筑物的耐火等級是研究建筑防火措施、規定不同用途建筑物需采取相應建筑防火措施的基本依據。在建筑防火設計中,正確選擇和確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級.是防止建筑火災發生和阻止火勢蔓延擴大的一項治本措施?,F存木結構古建筑構件的耐火極限和燃燒性能達不到規范的要求,可采取適當的方法加以解決。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在木構件表面涂刷防火涂料做耐火保護層;對木結構做耐火吊頂和防火保護層包敷等等。

3、建筑材料防火改造設計

木結構古建筑中的建筑材料絕大部分是可燃的,而且由于涂刷油漆,燃燒后產生大量的煙霧和有毒氣體,給火災撲救和人員疏散造成嚴重威脅。為了防止火災的發生,或阻止、延緩火災的發展,最大限度地減輕火災危害,必須對可燃建筑材料的使用及其燃燒性能進行有效的控制。木結構古建筑材料的防火改造設計應當遵循的原則是:對材料進行阻燃處理;與電氣線路或發熱物體接觸的材料應采用不燃材料或進行阻燃處理;樓梯、通道和供人員疏散的走道內應采用不燃材料。

4、防火分區分隔設計

木結構古建筑的建筑空間大,火災時燃燒面積大,蔓延擴展快,因此在建筑內實行防火分區和防火分隔,可有效的控制火勢的蔓延,既利于人員疏散和撲火救災,也能達到減少火災損失的目的。防火分區包括水平防火分區和豎向防火分區。水平防火分區是指在同一水平面內,利用防火隔墻、防火卷簾、防火門及防火水幕等分隔物,將建筑平面分為若干個防火分區、防火單元;豎向防火分區指上、下層分別用耐火的樓板等構件進行分隔,對建筑外部采用防火挑檐、設置窗檻(間)墻等技術手段,對建筑內部設置的敞開樓梯、中庭等采取防火分隔措施等。

5、安全疏散設計

人身安全是消防安全的重中之重,以人為本的消防工作理念必須始終貫徹于整個消防工作,從特定的角度上說,安全疏散設計是木結構古建筑防火改造設計中最根本、最關鍵的技術,也是建筑消防安全的核心內容。保證建筑內的人員在火災情況下的安全是一個涉及建筑結構、火災發展過程、建筑消防設施配置和人員行為等多種基本因素的復雜問題。安全疏散設計的目標就是要保證建筑內人員疏散完畢的時間必須小于火災發展到危險狀態的時間。

木結構古建筑安全疏散設計的重點是:安全出口、疏散出口、緊急出口以及安全疏散通道的數量、寬度、位置和疏散距離?;疽笫牵好總€防火分區內最好保證有兩個安全出口;疏散路線必須滿足室內最遠點到房門,多層古建筑保證房門到最近樓梯的行走距離限值;疏散方向應盡量為雙向疏散;疏散寬度應保證不出現擁堵現象,并采取有效措施,在清晰的空氣高度內為人員疏散提供引導。

6、防煙排煙設計

煙氣是導致木結構古建筑火災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如何有效的控制火災時煙氣的流動,對保證人員安全疏散以及滅火救援行動的展開起著重要作用,而且火災時,如能合理的排煙排熱,對防止建筑物的轟燃、保護建筑也是十分有效的一種技術措施。煙氣控制的方法包括合理劃分防煙分區和選擇合理的防煙、排煙方式。劃分防煙分區是為了在火災初期階段將煙氣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以便有組織的將煙氣排出室外,使人員疏散、避難空間的煙氣層高度和煙氣濃度處在安全允許值之內。防排煙系統可分為防煙系統和排煙系統。防煙、排煙是煙氣控制的兩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建筑防火設計中,應合理設計防煙、排煙系統。

總之,木結構古建筑以木材為主要建筑材料,是建筑易于起火的最主要原因。因此我們要加強對木結構古建筑的設計,有效預防和減少古建筑火災事故的發生,最大限度降低火災事故損失。

參考文獻:

[1]梁思成.中國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5

[2]郭白莉,劉興.現代技術下的木結構建筑[J].華中建筑,2006,24(7):75―88.

[3]翁文國,范維澄.中國古建筑防火研究[J].消防科學與技術,2001,9(5):20―22.

作者簡介:

篇3

【關鍵詞】房屋建筑;結構加固;設計;施工技術

引言:房子建造關系到大家平時日子的方方面面,它的質量會影響使用的安全性,因此在建筑工程過程中,房子建筑構造加固規劃和施工技術變得越來越重要,為了進一步建加強筑物的構造加固性,削減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應在必定程度上不斷的加強房子建筑構造加固技術的規劃,改善施工技術。

1.結構加固方法以及相關的技術分析

進行加固施工時,其加固施工及加固計劃的擬定尤為重要,對于需要加固的構筑物,應根據構筑物的不一樣狀況擬定不一樣的加固計劃。

加固工程方案的優劣,在一定程度上是房屋建筑結構加固技術順利實施的為要前提,沒有良好的施工方案是阻礙加固工程施工重要因素。有的加固方案固然具有解決問題的可行性,但是,因為其方案在施工過程中增加了一定的施工難度,而造成施工工期長、勞動用工大、安全系數低的弊端,結果必將影響到加固質量。

2.房屋建筑結構的常用加固技術

2.1直接加固的一般方法

(1)增加鋼筋截面法類似于混凝土的加固辦法,以增加了截面積的辦法來加強房屋的鞏固度,此運用己經非常老練,習慣規模廣,建造起來也對比簡單,更換混凝土加固辦法,操作需要很長的時刻,所以影響修建物的運用此外,這種加固辦法后,修建物內的凈空面積會有所減小,此辦法合適用于通?;炷翗嬙斓男藿?。

(2)有粘結外包型鋼加固法,該方法具有良好的加固作用,建筑的有點就是施工的環節相對較少,但是這種方法需要大量的鋼筋,導致更高的本錢,因此不適合使用在加固一般的建筑物上,主要用于結構強度高的建筑物,同時需要被加強的區域不能擴展等的建筑上。使用鋼板的緣故,這種方法并不合用于加固高溫場所的建筑結構。

(3)粘貼鋼板加固法。在該過程中使用粘貼板,對于建筑鋼筋結構來說,不需要加濕,并有一個相對短的時間來施工,這將不會對用戶和工作的日常生活產生明顯影響,除此之外,該方法不會導致建筑物外觀的損害,也不會導致降低使用的空間。這種方法的最大缺點是粘合加固來加強效果,因此粘合的水平對加固效果有直接的影響,從而不易控制加固效果因此,這種方法主要用于補強加固靜態前提下的構件。

(4)張貼纖維增強塑料加固法鋼筋加固法,望文生義與張貼有關,類似于張貼鋼板加固的辦法,但也存在一些區別,主要是資料方面用于進一步加固資料是塑料的,所以不必憂慮相對濕度和侵蝕性,由于資料自身重量比較輕,并且本錢比鋼低得多,但是,塑料資料具有明顯的缺陷,溫度不能太高,容易泛起火災因而,使用過程中這個辦法應當使構造鞏固并妥善處理高溫易燃的問題。

2.2與混凝土結構加固改造配套使用的技術

(1)關于托換技能。系托梁拆柱、托梁接柱和托梁換柱等技能的概稱屬于一種綜合性技能,由有關構造加固、上部構造頂升與復位以及拋棄構件撤除等技能構成。合用于己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

(2)關于植筋技能。系一項對混凝土結構較簡捷、有效的銜接與錨固技能??芍踩胍话沅摻睿部芍踩肼菟ㄊ藉^筋;己廣泛應用于己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工程中。

(3)關于外包鋼加固技能。外包鋼加固法分為濕式與干式兩種狀況濕式外包鋼法,在原有構件和型鋼之間,使用環氧樹脂或許乳膠水泥等粘結,將新舊資料之間進行有用協同,保證工作全體性,可是具有著比較大的工作強度,干式外包鋼法,即原有構件和型鋼之間沒有任何粘結效果,當然有時候以水泥砂漿添補,可是并不能完成聯系面拉力與剪力的傳遞,難以保障原構件和型鋼的全體工作,只能完成獨自受力這種方法根本對原構造構件的截面尺度更改不大,僅是前進構件承載力,添加剛度與延性,一般在屋架、磚窗間墻、梁、混凝土柱等構造構件、構筑物加固中使用廣泛。

3.實施中的施工技術

做好前期的設計和預備工作后,進入正規的實施階段,工程實施中也要有良多的留意點,要把握技術要點和施工方法

(1)對原有舊鋼結構考察、取樣、實驗、評定,這些工作看起來簡樸,實在非常的重要,所以這個工作一定要當真的對待,盡量做的細致一些。而且必需要有專業的實驗室對原舊鋼結構以及加固用的新鋼材進行取樣實驗,出具權勢巨子評定講演,明確出符合前提的原料、需采購新鋼材、焊條規格型號、焊接連接工藝的技術。

(2)對原舊鋼結構進行噴砂除銹,清除表面籠蓋的所有侵蝕的氧化層及渣物,然后根據這些鋼結構的使用年限和損毀程度,與設計一起研究,通過一系列專業的計算和討淪,確定實用可靠的處理、加固、改造方案。

(3)原有舊鋼結構只需生銹或者有必定的殘渣等就會逐步的被破壞下去,所以必定要將鋼銹、外表籠蓋的腐蝕氧化層及渣物完全鏟除,用空壓機連接專用的噴砂除銹機來進行完全的鏟除作業,單個腐蝕嚴峻的部位要前進警惕,必要的話能夠投入相應的勞動力,人工用鋼鑿、榔頭、砂輪機來進行鑿、磨作業。噴砂除銹的砂子選用中細黃砂,必定要提早晾干。

4.房屋建筑結構加固施工時應留意的問題

(1)盡量削減破壞原有構造,充分利用原有構造的承載才能。在建造工程設計制作時應充分考慮鋼筋目前的狀況,斷定鋼筋加固計劃,盡量留存修建的原有構造,以盡量削減損失和損傷,盡量削減乃至取消撤除,這更適合原配的即是最佳的這一原則應當確實剖析和探究現有的構造應,經由恰當的測驗和構造可靠性剖析測驗,準確斷定原有房子的構造和承載才能,以盡可能堅持原貌或許留存它不應當健忘的當地,盡量依照本來的工程設定加固的特色,不要使得新舊之間有很大距離。

(2)加強改造過程中,常常使用的加固連接技術的是植筋和錨栓技術,這種技術對于混凝土結構的建筑來說簡樸而有效的?,F行《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范》與《混凝土結構后錨固技術規程》關于錨固長度區別很大,而且按照《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范》的劃定,對于常規的梁柱等構件,難以滿足的錨所需要的厚度寬度長度,在一定程度上采用植筋錨栓技術時需要留意最小邊距和最小間隔,特別需要留意原有構件鋼筋密集部位鉆孔和定位的可能性,盡量小心,不要損壞原來的截斷和構件。

(3)在房屋建筑結構加固和施工的前期,需要當真調查,檢測,分析工程設計的細節,并與施工單位積極協調和配合,共同設計出經濟,安全,公道,可行的和適當的加固方案,并選擇可行的替換品,以避免重復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加強監視檢查工程,加強執行力度,進一步消除風險,在一定程度上確保項目的順利進行。

總結:總而言之,在正常情況下會老化建筑物,自然災害的影響下會致使更高程度的損壞,尤其是在開展我國家,很多地震,因而,加強了房子和其他建筑物的穩定性在必定程度上是非常重要的。加強房子結構,需求高技術,只要在穩定性好房子內進行寓居,才能夠進一步的保證房子建造的安全,才能在必定程度上真正推進我國建筑行業的健康以及可持續的開展。

參考文獻:

[1]牛鳴非,張穎. 房屋建筑結構加固設計及施工技術應用研究[J]. 科技創業家,2014,03:48.

篇4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了何為仿古建筑以及仿古建筑的特點,如何利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來實現古建筑中的各個節點和構件,在仿古建筑的結構設計時應著重考慮的節點。

關鍵詞:仿古建筑;蘇式古建;結構設計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antique buildings and what 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tique buildings, how to use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to achieve the ancient buildings each node and the component,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antique buildings should focus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node.

Keywords: antique buildings; Su shi the lachlan Macquarie; Structure desig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仿古建筑的概念和特點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古代中國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亞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愛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組成。中國建筑文化歷史悠遠,形成獨特,建筑物造型優美,結構嚴謹,宏偉中不失細膩,莊嚴中不失優雅。而“仿古建筑”一詞正式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但直到上世紀末學術界在理論上的探討, 褒貶不一, 可以說它經歷了一個坎坷不平的產生發展和成熟的過程?!胺鹿沤ㄖ迸c古建筑幾乎相同, 但它已經完全脫離了具體型式的案臼, 如果僅停留在型式上的理解, 那么對傳統建筑的因襲照搬就在所難免, 也是對仿古建筑形式的偏見。所以說對“仿古建筑”一詞全面和準確的表述是模仿古建筑設計的外在表現形式。

仿古建筑形式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現代建筑材料或傳統建筑材料, 對古建筑形式進行符合傳統文化特征的再創造狹義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傳統建筑材料, 在特定范圍內對古建筑的復原,嚴格講屬于文物修復范疇, 本文所論及的只是廣義的仿古建筑形式。通俗點講既是用現代的施工工藝體現古代建筑的外形,而我們知道的由于古代建筑材料和理論的局限性,古建筑并不存在高層結構;故而現今的仿古建筑也以單層和多層為主。眾所周知,現代多層建筑多為砌體結構和框架結構。所以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應用在仿古建筑中占據主導地位。

中國古代建筑特點體現在使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筑材料,并保持構架制原則。為了保護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中國古代建筑形成獨具特色的彩畫制度,令世人嘆為觀止。鑒于木結構的耐火性很差且使用周期短,在現今建筑中已經不提倡使用;而構架制的結構形式和現在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極為相似:傳力途徑明確,主體的承重結構和圍護結構分開。這就說明框架結構是最能體現古建筑精髓的結構形式。這也為室內空間的靈活布局創造了條件。中國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種多樣的罩、掛落、隔扇、屏等自由靈活地分隔室內空間。但彩畫制度這一形式在現今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中也只能通過外貼或噴繪等裝修手段才能達到。

中國古代建筑創造并使用斗拱結構形式,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筑體系中所特有的形制,它既是梁和柱之間傳遞荷載以及承擔抗震作用的結構構件,又以其自身優美、華麗的造型而成為建筑的主要裝飾構件。集結構功能與裝飾功能與一體的精華所在。隨著現代結構形式及建筑材料的發展,斗拱這一重要的結構構件應用在仿古建筑中時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實質作用而僅僅作為一種具有觀賞性的裝飾構件。但是它作為古建筑的代表性構件是不可或缺的。

中國古代建筑組群大多以庭院為組合單位:單體建筑沿周邊布置,圍合成中間的庭院。這樣的庭院整體風格是內向的:內部開敞而富于變化,外觀較封閉。按照中國的封建禮制觀念,庭院強調中軸對稱布局,以突出主體建筑,并求得整體的平衡。正是由于這種理念,古代建筑的單體建筑形式也是高度統一,無論是宮殿、寺廟、住宅等,不論其規模大小,外觀體形皆由臺基、屋身和屋頂三部分組成。這些特點難免單調,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的古建筑的多樣性,而古代建筑師則從建筑組群沿軸線作多層次的縱身布局,從而使庭院變化豐富多彩的。

而在古代園林的設計中這些特點并不明顯,原因是中國古代園林建筑以“師法自然”為原則,極盡自由靈活之能事。這才有了現在我們熟知的各式園林。

2.仿古建筑在現代工藝中的設計要點

正因為古建筑擁有以上特點,所以在仿古建筑中應盡可能的以現在工藝的手段實現以上特點。中國古建筑中以明清時期的蘇式園林古建最具代表性,也最為人們熟知;所以在仿古建筑形式中以仿明清蘇式古建為主。

古建筑的主受力構件大體可分為:柱、梁、桁、檁、椽。傳力方向為:屋面椽檁桁梁柱;途徑明確,受力簡單。而古建中的梁均為簡支梁,這對建筑物的抗震是很不利的,所以斗拱這一構件就誕生了;但在鋼筋混凝土結構框架中梁與柱均為剛結,梁承擔抗震作用,從而架空了斗拱這一構件;而現在屋面工程大部分采用現澆整體式,所以檁、椽等構件也成為非必須構件,可以取消。這樣會對外立面產生影響,所以仿古建筑的屋面工程成為整個工程中關鍵的節點。

我國古代建筑的屋頂式樣非常豐富,變化多端。等級低者有硬山頂、懸山頂,等級高者有廡殿頂、歇山頂。此外,還有攢尖頂、卷棚頂,以及扇形頂、盔頂、盝頂、勾連搭頂、平頂、穹窿頂、十字頂等特殊的形式。廡殿頂、歇山頂、攢尖頂等又有單檐,重檐之別,攢尖頂則有圓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變化形式。而在這些形式當中又以歇山頂的應用在蘇式建筑中最為廣泛。 “歇山”是清式叫法,在清代之前它又有“曹殿”、“漢殿”、“廈兩頭造”等不同名稱。歇山式屋頂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歇山頂屋頂在兩側山墻處,不再像硬山式和懸山式那樣,山墻是由正脊處向下垂直一線。歇山式屋頂的正脊比兩端山墻之間的距離要短,因而歇山式屋頂是在上部的正脊和兩條垂脊形成一個三角形的垂直區域,稱為“山花”。在山花之下是梯形的屋面講正脊兩端的屋頂覆蓋。在古建筑中屋面結構多為木、瓦等輕質材料,兩條垂脊相對荷載較小。而現代建筑中的鋼筋混凝土屋面自重較大設計時應在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處設梁建立可靠支撐從而明確山花部位屋面的傳力途徑。這和古建木作中的“桃尖順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由于現代工藝取消了椽,“飛椽”這一形式只能通過混凝土的可塑性強這一特點來實現。

古建筑中梁支撐桁進而支撐屋面,而現今對進深要求不大的建筑可以將平梁更改為隨坡面的折梁,這不但減少了工程造價,也可相對增加整個建筑物的室內高度,不會有壓迫感。而梁跨度較大時,例如寺廟等需要內部空間較大,結構內部不宜設置柱;如使用折梁則會對邊柱產生側向的水平推力,而古建筑的柱截面形式多采用圓柱,所以不能通過改變柱截面的方法來抵抗水平力,聯想到一般明清時蘇式園林建筑大多有外廊,可將外廊作為建筑物的一部分,由外廊柱與結構邊柱用大梁連接共同抵抗屋面折梁傳遞給柱子的水平推力,這樣就解決了柱子同時承受三項應力的不利受力狀態。

雖說古建中的各式“飛檐”、“望角”等復雜且精細的裝飾構件通過混凝土來實現是對施工工藝的考驗,但蘇式仿古建筑最關鍵的難點還并不在結構本身,而是仿古建筑的節能。蘇式古建講究的是明亮、通透。需要相對較大的窗口,這在北方很多城市規范要求的開窗面積和傳熱系數等都是不滿足的,這回在設計和施工中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困擾。這就需要相關的規范在這些方面進行一些特殊的要求。

3.小結

總而言之,古建筑是中國傳統建筑精華的凝聚,是標示各個時期中國建筑史的里程碑,我們應繼承和發揚古建筑設計中的優秀理念,將仿古建筑做到形神兼備,從而傳承中國古典文化和歷史底蘊。繼往開來,為現代建筑事業的發展壯大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劍平《關于仿古建筑形式的思考》學術論壇 2010.07

[2]羅哲文《中國古代建筑》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12

篇5

關鍵詞:古建筑群;消防安全;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98.1 文獻標識碼:A

由于古建筑建成年代的特殊性,和現代建筑存在很大的差別,在建筑材料,建筑結構設計和消防設施的部署上都無法達到現有建筑消防規范的要求標準。而由于古建筑又是國家重點保護的建筑,對于建筑的結構和外形都要妥善保護,所以在對古建筑進行消防保護的過程中,不同于普通建筑的消防保護,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消防保護措施。

1 建設小型適用型消防站

1.1 消防站建設的迫切性

由于古建筑是我國的重點保護對象,而在經歷了長時間的時光消磨中,其建筑的結構和消防設施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所以要加強對其進行的消防建設。根據我國消防法的相關規定,要對這些重點建筑重點保護,加強消防安全管理,所以迫切需要建立消防站,加強對古建筑的消防保護工作。

1.2 消防站的建設要因地制宜、多種形式、小型適用

由于古建筑的結構特點大多是磚木結構,且都是聯排建造的,耐火等級較低,消防標準較低,所以在發生火災時,將會迅速的蔓延,而我國的消防警力是有限的,所以說針對這些特點,消防站的建立應該考慮到如下特點。

1.2.1 不應套用《城市消防站建設標準》中規定的消防站的布局以接到報警后5分鐘消防隊到達責任區邊緣和保護面積為4-7平方公里的要求。應在不破壞古建筑群整體格局的前提下,將到達的時間減到最小。

1.2.2 可以建公安、企業專職、兼職等多種形式的消防站,人員數量也要切合實際。

1.2.3 消防站的建筑面積也不一定要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設標準》的規定,可因地制宜,不要建大而全的消防站,宜小型、適用。

1.2.4 消防站的建筑形式可不拘一格,不一定非是紅色的大門和現代式樣的建筑,可以設計為仿古建筑與周圍的古建筑群格調相協調和一致。

2 消防器材裝備要立足古建筑火災撲救的實際

2.1 消防車輛配置應與消防通道相適應

古建筑群普遍存在消防通道不暢的問題,在消防車輛的配置上,除配置普通的消防車外,還要配置適合其街道通行的小型消防車。做規劃時不能按照常規的思維,一定要讓消防通道來滿足消防車的通行要求,消防車輛要盡量適應古建筑群消防通道的需要,以適應當地實際。

對建于高山深谷之中,依山而建,道路崎嶇坎坷,或建于城區,但設有門檻、臺階等情況而使消防車無法通行的古建筑群,其專、兼職消防隊可以不配消防車輛,應配手抬機動泵,推車式滅火器等適用型的器材裝備。

2.2 消防器材的配置,必須減少火災撲救時的水漬損失

古建筑群的消防水源嚴重缺乏,又有大量的壁畫、彩繪、泥塑、文字資料等特別貴重的歷史珍品,對這類型的古建筑,火災撲救時必須減少水漬損失,要研發和配置適合撲救古建筑火災所需的水漬損失小、節水型的滅火裝備和搶險救援器材如高壓脈沖水槍等,達到既節約用水又減少損失的目的。

3 消防供水要因地制宜

3.1 建不同類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

古建筑消防水源嚴重缺乏,無法滿足火災撲救的需要。部分有水源的古建筑群也存在消防管網覆蓋區域少,供水管徑小,供水壓力、流量達不到滅火要求等問題。

消防規劃時,在缺乏水源的地區,要結合古建筑群的地形特點,建設不同類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在消防車能夠到達的地方,應修建供消防車取水用的設施。

3.2 消防給水管網的布置要滿足滅火救援的實際

在一時還不可能建大量消防站的情況下,大部分古建筑距離消防隊較遠,或因地形等條件的限制,一旦發生火災,消防車在短時間內無法到達。這樣在室外消火栓的規劃建設上也不應按照120m的間距和150m的保護半徑布置,古建筑必須立足于自防自救,其間距應能保證有兩支水槍的充實水柱同時到達古建筑內為宜。

4 古建筑的開發利用和消防安全布局應合理

古建筑之間以及部分古建筑與其他建筑之間,普遍存在防火間距嚴重不足問題,特別是座落在城區的古建筑尤為突出。

規劃時要將古建筑群內的危險源逐步搬遷,影響古建筑消防安全的周邊的建筑,應下決心列入拆遷計劃。

5 古建筑的消防技術保護應列入規劃,但不應破壞其原貌

5.1 維持原貌、確保重點

因為古建筑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文化研究價值,但是由于時間的原因存在很大的火災隱患。所以在對古建筑進行消防安全保護工作的同時還應該重點注意不要破壞原有建筑的結構和面貌,將其列入消防技術的重點,這是和一般的普通建筑消防工作的不同之處。

5.2 不宜設室內固定消防給水設施

由于古建筑的特殊性,在消防設施的安裝施工中有些事不適合使用普通建筑的消防規范的。在古建筑中,不應該設置固定的消防給水設施,以免影響到古建筑的保護工作。

5.3 應設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和避雷設施

在古建筑內應該設置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在火災發生時可以及時的發出報警,及時的進行救援,將火災控制在最小范圍內。此外,還應該在古建筑上設置避雷設施,這也是有效的避免火災發生的手段。

5.4 加強用火用電的規劃

由于古建筑大多是磚木結構,所以在用火用電方面要有嚴格的規定,對于現有的用電線路要進行嚴格檢查,發現不符合規定的要及時整改。對于國家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要對用火有嚴格的規劃管理,確?;馂姆婪兜挠行?。

6 古建筑的消防管理措施要更加完善

目前我國對于古建筑的消防安全保護工作還不夠完善,存在很多的問題,文物保護人員的消防意識差,缺乏專業知識,工作態度不積極,對于火災隱患不能及時的發現和整改。所以說為了更好的保護古建筑,應該加強對其進行的消防安全管理措施,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加強人員的管理,加大監督力度,使消防保護措施不斷的完善。

結語

古建筑是我國的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中積累的智慧的結晶,是古老文化的一種傳承,對于我國現代社會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和欣賞價值。由于古建筑的結構特點,其耐火等級較低,消防安全標準低,并且在經歷了長時間的歷史消磨中,結構的功能和消防安全的等級都有所降低。為了保護古建筑,為我國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應該加強對古建筑的消防安全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