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4-12 04:31: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散步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散步教學設計

篇1

(1)知識與能力: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揣摩重點詞句的含義,品味文章的語言美。了解“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經過學習,增強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美好品德,人文素養得到提高。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揣摩精美詞句,品味語言美。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美好品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2)理解具有象征意義的文章最后一句話。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最近,老師看了一則公益廣告,感慨頗多。你們有興趣欣賞一下嗎?

(課件展示視頻《大家都在忙》)

師:看完短片,你想說些什么呢?

(學生回答問題)

師:是?。£P愛老人是我們應盡的義務,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今天就讓我們隨同莫懷戚先生一家去散步,去感受成熟生命對衰老生命的呵護吧!我相信,你一定能收獲那份永恒的感動!

(設計意圖:在課堂導入階段,用播放視頻的方式引起學生的注意,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提出要求后教師范讀課文

要求:(1)給生字、難字注音。(2)想一想本文圍繞著哪幾個人寫了一件什么事?了解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起因、經過、結果。

2.認讀字詞

3.搶答(屏幕展示問題)

(1)散步的人有?(作者,作者的母親,作者的妻子和兒子。)

(2)散步的地點是?(田野)

(3)散步的季節是?(初春)

(4)散步的過程中發生了什么?用原文中的一個詞回答。(分歧)

(設計意圖:用動畫的形式展示問題,學生回答完后,點擊屏幕顯示答案,答案不單包括文字,還配以圖片,讓畫面更加生動形象,加深學生對本文人物、時間、地點的印象和認識。)

4.引導學生“說事”

5.明確文章大意

文章講述了一家祖孫三代四口人:“我”、“母親”、“妻子”和“兒子”,在南方初春田野散步。后來發生了分歧,最終“母親”遷就了孫子,改走小路的事情。

(三)深入文本,讀文尋情

師:你們聽得很認真,值得褒獎,但要想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還需多讀。請看清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屏幕顯示要求:朗讀時把握好語氣、語調,注意停頓)

1.小組討論

(1)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么分歧呢?(媽媽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那么,“我”如何決定的呢?(走大路)“我”為什么做出這樣的決定?

(3)假如,“我”當時決定依從兒子走小路,那會怎么樣呢?

(4)文中能表現“我”孝敬母親的句子還有那些?

師:其實,一個家庭要想和美,“敬老”是一個決定的因素。家庭和美,還需要家庭成員間相親相愛。下面,請分小組交流一下,文中還有哪些地方看出這家人的相親相愛?試著用一個詞語評價文中人物。

2.回答問題

例如:“我”孝順;妻子賢良;母親慈愛、謙讓、有涵養;兒子乖巧、可愛;這是一個和和美美的家庭。(幸福的家庭、和諧的家庭、令人羨慕的家庭……)

(設計思路與意圖:讓學生分組討論,討論結果以小組為單位顯示在屏幕上,小組之間競爭,比哪一組回答的詞最多,答案直觀顯示在屏幕上激起學生的競爭意識,促使他們積極開動頭腦,思考近義詞。)

(四)品味語言,探尋美點

師:這篇文章之所以感染力十足,是因為它的語言。如果我們細細咀嚼、品味,會感受到它的非凡魅力!下面請同學們賞讀課文,找出喜歡的句子,圈點勾畫,并與同桌交流喜歡的原因。

(提示:(1)把握好角度:遣詞、修辭、句式、情感表達、寫作方法等角度;(2)交流時請用上“我喜歡的句子是……因為它……”或“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它……”等句式。)

師:請同學們說說喜歡的句子。

(屏幕顯示示例:我喜歡的句子是“她的[睛隨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因為這句話描繪出了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內涵,點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現了母親充分理解孫兒愿望的內心世界。)

(學生積極發言)

師:這篇散文太美了!美得讓人沉醉!這里有充滿詩情畫意的景,這里有崇尚美德的人,這里更有動人心弦的情!老師也深愛這篇文章。我最喜歡文章最后一段,尤其是最后一句話。

(五)深入探究,突破難點

(1)屏幕顯示文章最后一句話,全班齊讀。

(2)師:請同學們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

生:“我”背“母親”是尊老的表現,“妻子”背“兒子”是愛幼的表現。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一家人尊老愛幼。

生:母親老了,容不得什么閃失;孩子太小,不得不小心。

(3)著重談“整個世界”,順勢談談“以小見大”手法。

師:是?。≈心暌淮嫌欣?,下有小,責任重大。他們既善待衰老生命,又呵護幼小的生命!有了他們,我們的傳統美德才能得以發揚,我們的家庭才能日趨和諧!他們真了不起!

(六)暢談收獲,暢敘親情

師:那么,三十年后,各位同學也人到中年,你們會以文中的“我”與“妻子”為榜樣,善待老人,勇敢地挑起那份沉甸甸的擔子嗎?

師:是啊,這篇文章內涵豐富,閱讀品味之間我們仿佛進行一場高尚的旅行。同學們,旅途中你一定受益匪淺吧?請談一談你的感想。

(多媒體播放輕音樂,學生積極發言)

師:同學們說的不錯,我們應尊老愛幼、珍惜親情。我們要做個有責任感的人。我們還應熱愛生活、關愛生命。我們要留意那些讓我們感動的平凡小事,我們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是啊,“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别囸I時母親送來的一塊面包,失落時父親的一句安慰,寒冷時,奶奶送來的一件棉衣,這些,都飽含深情。

師:只要我們用心發現,就一定能感受到平凡世界中的和諧、美好。善于發現的你們從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親情了嗎?你們想借此機會表達一下對家人的愛嗎?

(同桌交流,學生暢敘親情)

(七)課堂總結,深化情感

師:不經意間,這節課已接近尾聲了。這節課里,我們作了一次愉快而高尚的旅行。我們領略到了如詩如畫的景物之美,我們體會到了古樸動人的人情之美,我們也品味到了秀美雋永的語言之美,我們還學習到了以小見大的技巧之美。

師:親愛的同學們,請珍愛親情,傳遞親情,勇于擔當,讓我們的家庭更和睦,讓社會更和諧!最后,將一首歌曲送給大家,愿愛住萬家!

(多媒體播放歌曲《讓愛住我家》)

(八)創新作業,感恩親情

(1)可用實際行動表達對家人的愛:給遠方的父親發一條感恩的短信;為操勞的母親捶一次背;替年邁的爺爺奶奶洗一次衣服……

(2)寫一首感念家人的小詩。

篇2

關鍵詞:三步教學法;計算機高級程序設計;網絡教學;過程管理

計算機高級程序設計課程是計算機相關專業的主要內容之一。熟練掌握高級程序設計的知識理論并運用到實踐中,對于學生的專業水平和職業技能的提高具有促進作用,利于學生今后的就業?;诖耍P者提出了由引導學生學習到督促學習,最后到檢驗學習的三步教學法,并對實驗教學班和普通教學班的期末考試成績進行了具體調查,驗證了該教學方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一、問題的提出

教和學的方法和手段是教學過程中一直在研究和要解決的問題。教師教學生學,教學相長,相得益彰,但有的時候教師教學生不愿學,教學就出現了問題。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解題編程的實踐中探索其中的規律,構架屬于自己的課程和知識體系是教學的最佳境界。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得學習能力和探究心理以實現上述目標,是教學過程中要解決的問題[1-2]。

二、三步教學法在計算機高級程序設計課程中的實踐

(一)第一步:引導學習引導學習就是從教學內容、教學素材入手,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是非工科專業學生的公共基礎課,它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基礎上,鞏固、加深和拓展自身已有的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知識,培養自身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后工作中解決信息系統問題奠定基礎。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抓住重點和難點,避免教學內容的機械性復述,還要把應用與實踐的內容融入教學[3]。筆者在教學中采用的方法是:第一,通過把課程與學生所學專業結合,使單一課程教學向專業聯通轉變。使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不僅學會知識,還學習到知識以外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第二,使計算機課程的授課內容與實踐項目相結合,使學生看到知識的適用性。讓學生在編程的實踐中探索知識,避免教材內容的簡單重復,在重點、難點問題的探究過程中,構架課程的知識體系。把基本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通過實際的案例傳授給學生,把教材內容中沒有的、實際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經驗問題通過案例展示給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第三,在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適度擴展,使學生對前沿內容有所了解,看到知識的先進性。(二)第二步:督促學習督促學習就是通過教學過程的預習、課堂、課后作業等步驟管理、督促學生學習,提高教學效果,力爭做到課前、課上、課后每一步都有監督、有管理,形成有效的、持續性的評價[4-5]。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在課前把教學內容提供給學生,要求課前提供給學生的教學內容必須通過分析和整理,與實踐相結合的開放性項目以及項目需要的知識基礎,使學生的預習過程有目標、有內容。通過課堂討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鼓勵學生主動學習。通過課堂討論也可以檢驗學生的預習效果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抓住重點、理解難點,把知識學深學透。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及時對學生作業情況進行反饋,通過作業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知識的鞏固,進行持續的學習效果評價。(三)第三步:檢驗學習檢驗學習就是通過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核??己耸菍W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效果的雙重評價,要具有科學性。綜合的、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能使考核內容更客觀,更能對學生的學習做出系統的全面評價[6]。通過形成性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有效地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通過以考試成績來評定學生學習能力和教學效果的易于量化的終結性評價方式,能夠對教學效果進行直接、準確的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使過程和結果并重,讓學生在科學的評價中主動完成對知識的學習和探究。

三、教學效果對比

筆者對實驗教學班級期末考試成績與傳統教學班級的期末考試成績進行對比,結果如圖1、圖2所示。由圖1、圖2可見,傳統教學班的學生成績集中在70~80分,而實驗教學班的學生成績多集中在80~90分,成績明顯好于傳統教學班。實驗教學班的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知、學習手段的利用和知識的掌握優于傳統教學班。

四、三步教學法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基于網絡教學的三步教學法在教學中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但仍然存在一些實際問題:①大班授課學生人數多,過程管理存在時間、精力方面不足的問題。②非單一的期末考試考核方法,容易產生人情分,需要提高教師的素養或者采用自評、互評等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的方法。

五、結語

篇3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研究為什么不倒翁扳倒后還會自己站起來。

教學難點發現物體平衡是否穩定與重心及支撐面的關系。

〔評析:教學總體意識體現了面向社會、發展學力〔注〕、培養品格的教育思想。重點明確,難點清楚。目的,既包括了文化科學素質內容,也包括了心理素質內容。注——學力:指知識、技能、理解,也包括興趣、動機、態度、思考力、判斷力、表現力、創造力等。〕

教學過程1.演示:出示不倒翁,扳動不倒翁。(教師動作夸張些,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提問:這個玩具·什·么地方與眾不同?(語氣慢些,注意重音,講話前后都停頓幾秒鐘。)

3.活動:讓學生試一試、想一想,不倒翁什么地方特別?(全體學生都要參與、親自體驗。)

4.學生匯報各自的見解。(只要是有關不倒翁與眾不同的看法,不管是形式的還是本質的,教師都應給予肯定。錯誤也是思維的結果。結論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并思維。)

〔評析:發現問題是認識事物的第一步驟。讓學生會發現問題,是教給學生認識事物方法的需要?!?/p>

5.講述:同學們提出的問題真多,說明你們很聰明,愛動腦想問題。其實老師從你們所提出的問題中已經明白了,你們還想知道不倒翁為什么扳不倒,對嗎?這是個秘密(用神秘的語氣),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秘密。

1.觀察分析不倒翁的內部構造,得出上輕下重是不倒翁不倒的一個原因。

(1)提出問題:不倒翁的秘密在哪里呢?讓我們先來猜一猜好嗎?

〔評析:猜想即設想,解決問題首先要有設想。

自然課中把這種創造思維活動納入教學是培養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需要。〕

(2)討論:不倒翁與眾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什么?(鼓勵學生談自己的猜測,使學生通過發言享受思維的樂趣。)

(3)點撥:從同學們的猜想中,老師知道了大多數同學都能在不倒翁的內部構造上尋找不倒翁扳不倒的秘密。那么你們的猜想對不對呢?大家一起想辦法驗證一下。

(4)學生講述各自想到的驗證方法。(鼓勵學生異想天開。)最后得出拆開不倒翁進行觀察實驗是最好的驗證方法。

(5)組織學生觀察。讓學生拆開不倒翁看里面的構造,發現里面放置的橡皮泥。

(6)討論:不倒翁扳不倒與放置橡皮泥是否有關?

(7)學生實驗、觀察并互相研究:放與不放橡皮泥,不倒翁有什么不同?放置位置不一樣,不倒翁有什么不同?

〔評析:組織學生猜想、觀察、討論、實驗,讓學生參與認知全過程,重視學生的行為體驗,對學生施行會學習教育?!?/p>

(8)歸納:在不倒翁底部放橡皮泥,就增加了不倒翁下部的重量,使不倒翁的重量分布不均,“上輕下重”是不倒翁不倒的一個原因。

(9)對話:

師:“上輕下重”這個結論我們是怎么得出來的呀?

生:是拆開看出來的。

師:對!不拆開看不行。還有呢?

生:是試了幾次之后得出的。

師:這個“試”科學上叫實驗。觀察實驗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科學家也是通過這樣的方法研究問題的。

〔評析:對于低年級學生,既教其知識,也要循序漸進地教給他們學習方法?!?/p>

2.觀察分析不倒翁的外部構造,得出半球形底面也是不倒翁不倒的一個原因。(過程略)

1.說說一些物體不容易倒的原因。

2.說說我們是用什么方法學習這一課的。(先通過活動發現不倒翁有什么與眾不同之處,然后猜想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最后由觀察實驗得出結論。)

3.出示投影片,聽配樂故事。我是一個不倒翁,聽說小朋友們都很喜歡我。因為我的對手無論用多么大的勁扳我,也不會把我扳倒。告訴你吧,我的身體有兩個秘密。一個是在制作我時,工人叔叔把一個很重的東西放在我肚子的最底處,使重量集中在我肚子里最低的位置;再就是我圓溜溜的大肚皮像皮球似的,無論你用多大勁扳我,都能使我肚皮里的重物作用在我的大肚皮上。這就是你扳不倒我的兩個秘密,現在我都告訴你了,你一定要記住哦!希望今后我們做個好朋友。

1.準備下一節課制作不倒翁的材料。

2.運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搞一個小發明、小制作。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體現了教者將一些先進的教學思想融于教學實踐中,對小學自然教學進行大膽改革的探索精神。

1.重視認識事物的方法訓練教學。本節課的兩項主要認知活動,都是由組織學生發現問題開始,并按“發現設想驗證”程序,引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探究的。這種設計滲透了認識程序教學思想,使學生懂得了認識事物的一般程序,體現了九年義務教育自然教學大綱“注重指導學生學會自行獲取知識”的要求,對培養學生會思考會學習的素質非常必要。

篇4

1.學生與教材

這個教學實例中涉及的班級是江蘇省常熟市濱江職業技術學校的高職(二)四班,班級共42人,學生英語水平為5~7級。本節課所用的教材是高職二年級英語課本,所選的教學內容是Unit 10 Bees。

2.教具與教學時間

該節課需要的教具是黑板、多媒體、錄音機和一些表示小組得分的貼條。下面將會介紹到的教學設計的教學時間為15分鐘,是一堂45分鐘的課的一部分,是一個微型教案。該節課是這篇文章的第一課時。

3.課前準備

準備一些用于小組計分的貼條;設計好一張關于蜜蜂分類的表格,制作在多媒體課件中,并影印多份,發給小組;把學生分成7個小組,每組6人,圍坐在一起。

二、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話題為Bees。

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

知識目標:能歸納出每段的段落大意,能讀懂全文;了解蜜蜂的分類和每種類別的任務分配。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學會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培養團隊精神。

情感目標:通過課文學習,培養學生熱愛動物的情感;從蜜蜂身上,明白人生的價值,培養責任感。

教學步驟。學生已經聽過課文錄音,并回答了有關課文內容的一些問題。下面是對接下來的15分鐘課堂教學步驟的安排。

活動一:Analyz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finding out the topic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時間:2分鐘)

這個活動讓學生獨立完成,獨立思考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了節約時間,可以讓學生在文章中把句子劃出來,然后請個別學生逐一回答,當然要先看看有沒有volunteers。在回答過程中,檢查學生的答案是否正確,如果正確,教師會說“Good job”;如有錯誤,教師說“Never mind, thank you.”再請其他學生幫忙糾正,教師在其中起引導作用?;卮饘Φ膶W生,可以為本小組贏得一張計分貼紙。在全部問答結束后,教師把答案呈現在黑板上,文章清晰地布局能幫助學生掌握英文寫作要領。

活動二:Fill in Blanks.(時間:6分鐘)

According to part 2, please think about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hree types of bees, filling in the following blanks with the given words or phrases.

the Queen unfertilized eggs drones female worker bees 30 to 40 thousand fertilized eggs a small number(圖1)

圖1

這個活動要求學生在小組內合作完成。表格是課前事先設計好的,體現了蜜蜂的三種類型之間的關系和蜜蜂分類的常識。每個小組一張表格,每組選定一位學生負責填寫,其他學生在文中找出需要的信息。要求全體學生要用英語進行交流,教師巡視教室,看學生時候按要求完成。

同時進行競賽,最先準確完成的三個小組可以得到一張計分貼紙。最后,教師把正確答案投影在多媒體上,這已經在事先準備的課件中做好了。

活動三:Discussion.

Every group chooses one kind of bees, analyzing its work, resposibility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family of bees.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m? And report the result orally.(時間:7分鐘)

這也是小組合作完成的活動。每組的組長負責匯總組員的陳述。要求所有學生結合文章中關于每種類型的蜜蜂的工作、責任進行介紹,自己思考它對整個蜜蜂群體的貢獻是什么。組長要把要領寫下來,最后做口頭表述。

這個活動有一定的難度,在討論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必要的幫助,如詞匯等。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從蜜蜂的奉獻聯想到自己的責任,明白自己的人生價值。最后的口頭表述是為后面的作業做鋪墊,也是語言從輸入到輸出的一個過程。

接下來還要通過各種練習來加強對文章內容和知識點的掌握和鞏固。留給學生的作業是:描寫一種類型的蜜蜂,談談它的工作和對蜜蜂群體的貢獻,并說說你從它身上學到了什么人生道理。

下課之前,教師讓每小組自己計算小組得到的計分貼紙,得分最高的小組會得到教師事先準備的小獎品,作為獎勵。

三、教學原理分析

教學目標的體現在教案設計過程中已經涉及,整個教案設計體現的教學原理如下。

1.意義學習原理

有意義學習過程的實質,就是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興趣聯系起來,使學生產生求知的渴望。

在上述教案設計中,文章的主題是蜜蜂,這是個學生了解的話題。對于動物孩子們天生就有喜愛之情,因此這是一個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而且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也有相關方面的知識,這就做到了引入的新知識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活動一是歸納各段落大意,是在學生了解了文章大意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完成的活動;活動二是填空,學生了解了各段落大意,又得到了一些關鍵詞,學生就可以憑借已掌握的知識完成這個練習;活動三是討論,是在活動二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已學知識,得到情感上的升華。

所以,三個活動,一環扣一環,可以讓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幫助他們消化吸收新知識。

2.獎勵期望原理

獎勵期望原理是指人類進行某種活動或采取某種行動都是受到某種“獎勵期望”的作用,這種獎勵期望可以是口頭的,可以是非口頭的,可以是長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而這種口頭、非口頭或長短期的獎勵保證了人類活動的產生。

在15分鐘的教案中,教師在學生回答對問題之后,及時地給學生以肯定“Good Job”;在學生回答錯誤之后,沒有批評,而是說“Never mind, thank you.”這些話語都會增加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自信心,讓學生明白積極回答問題、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計分貼紙,只要學生回答對問題就可以為所在小組贏得一張貼紙;只要小組合作準確又最快地完成活動任務就可以得到一張貼紙。貼紙是成功的象征,學生在整個競賽過程中,體驗到了快樂,有了成功的感覺,回答對問題的學生得到自我價值的體現,每個小組成員都竭盡所能地為自己所在的小組多作貢獻。

這讓學生知道了什么是責任、什么是奉獻、什么是自我價值。這些經歷,對于學生今后踏上社會都是有益的。

3.交際能力原理

交際能力原理的核心是教語言應當教學生怎樣使用語言,用語言達到交際的目的,而不是把教會學生一套語法規則和零碎的詞語用法作為語言教學的最終目標。

篇5

(第一課時)

執教:全椒縣章輝小學

陳良付

教學目標

1.會寫“簸、涯、鶯”三個生字。反復朗讀古詩,體會古詩的意境,了解詩的意思,培養自學能力。

2.入情入境學習古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學習的能力。

3.欣賞詩中描寫的美麗景色,激發學生對自然景物的熱愛,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誦課文,理解詩句及整首詩的大意。

2.用自己的話寫一寫詩句描繪的景色。

3.體會詩人當時的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計劃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讀懂《浪淘沙》,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感受古詩意境。

2.培養學生熱愛黃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同學們,剛才老師播放的是有關黃河的圖片,欣賞了這組圖片,你能想到哪些詞語?你還知道哪些與黃河有關的詩句?

2.這節課,我們跟隨著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浪淘沙》一起到黃河邊上,去聽聽黃河的濤聲,去看看黃河的氣勢。

二、回顧學法,自主學習

1.在學古詩之前,請同學來回顧一下古詩的學習方法。

解詩題——知作者——誦古詩——明詩意——品意境——悟感情

2.自學提綱

(1)“浪淘沙”怎樣理解?互相交流資料,了解作者劉禹錫。

(2)將古詩讀正確、流利。

(3)理解詞語:①九曲:②簸:③天涯:④直上:

(4)結合重點詞語說說古詩大意。

三、合作探究,全班交流

(一)解題意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創自劉禹錫、白居易,其形式為七言絕句。后又用為詞牌名。浪淘:波浪淘洗。題目的意思是大浪淘沙。劉禹錫的浪淘沙是由九首詩歌構成的一組詩,這里是其中的一首。

(二)知作者

劉禹錫(772年-842年),唐代詩人,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稱“劉柳”。他的詩也寫得很有豪氣,白居易因而稱他“詩豪”。晚年與白居易并稱“劉白”。他性格豪邁,決不向惡勢力低頭。因參加永貞革新而被流放?!独颂陨尘攀住肪褪沁@個時期的作品。

(三)誦古詩

1.指名朗讀古詩。

2.示范朗讀。

3.指導朗讀節奏。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4.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

5.齊讀。

(四)明詩意

1.自讀古詩,理解詩句中詞語的意思。不理解的詞語和同桌交流。

①九曲:彎曲,形容黃河彎彎曲曲的樣子。

②浪濤風簸:波浪滔天,大風顛動。

③天涯:天邊。

④直上:一直到達。

2.逐句交流詩意。

3.學生連起來說說詩意。(彎彎曲曲的黃河洶涌奔騰,挾來萬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風怒吼,仿佛來自天涯。如今可以沿著黃河直上九天銀河,一起走進牛郎織女的家。)

4.齊讀。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五)品意境

1.出示圖片,結合1、2兩句談感悟。指導朗讀,讀出黃河九曲綿長的曲折和裹挾泥沙洶涌奔騰的氣勢。(黃河雄偉壯美的景象)

2.出示圖片,結合3、4兩句談感悟。指導朗讀,讀出詩人逆流而上、一往無前、直沖霄漢的豪邁氣概。(詩人欲上九霄的氣概)

(六)悟詩情

1.這首詩前兩句歌詠黃河雄偉壯美的景象,后兩句詩人有景色聯想到黃河與天河相通的典故,又聯系自己的處境,進而馳騁想象。他想到了誰?為什么?

2.交流。牽??椗巧裨拏髡f中的牛郎和織女兩個人。自古相傳,織女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間,和牛郎結為夫婦。后西王母召回織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罰他們隔河相望,只準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鵲橋上相會一次。表達了人民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作者以此寄托了對寧靜的田園生活的憧憬。表現詩人奮發有為的精神和豪邁浪漫的氣魄。

四、拓展延伸

1.學習《浪淘沙》(其二)

2.總結積累:這節課,我們欣賞了唐代詩人劉禹錫創作的《浪淘沙》,感受到詩人奮發向上的精神和豪邁浪漫的氣魄。古人用他們的雙腳踏遍了祖國山川河流,用飽含深情的語言寫下無數千古不朽的名篇。課后請大家再收集有關描寫黃河的古詩,讀一讀,去領略中華民族特有的古詩古韻吧!

板書設計

浪淘沙

雄偉壯美的景象

篇6

關鍵詞 “三大構成”;園林設計初步;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40;TU98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6-0334-02

Innovation and Reform of “Three Constitutes” in Prelimin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JIANG Yan-ji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Abstract “Three Constitute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ield.According to the main issues emerging from prelimin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teaching practice,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teaching innovations and reform of “Three constitutes” from the aspects of outlining content,design of experiments,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approaches,evaluation system,so that students can set a base for better study and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professional.

Key words “Three Constitutes”;prelimin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teaching reform

園林設計初步是園林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是引導學生進入園林設計思維的啟蒙,并為后續的專業課程打下必備基礎的專業課程。本課程要求學生初步了解和認識園林設計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園林設計表現技法,更重要的是訓練和培養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和造型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本課程的教學,尤其是針對“三大構成”的講授難以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設計素質的目標。

1 園林設計初步課程現存問題

1.1 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不協調

我國現有的園林設計初步課程參考教材深受建筑初步的影響,雖經多次改版,但沿用內容陳舊,年份久遠。總體內容繁多且與其他課程重疊性大[1],而相對學時較少,學生對課程知識難以消化。以廣東海洋大學農學院園林專業為例,現該課程總學時為56個學時,其中理論與實驗各占24學時。教學內容分為5章,涵蓋了園林設計基本概念、園林設計基本構成要素、中外園林史、園林設計的表現技法、園林構成與園林設計入門等知識和理論。相對應以鞏固理論知識的實驗課時為7次,每次4學時,不足以讓學生通盤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反而使課程內容側重點不明。

1.2 教學內容的專業針對性不強

自20世紀80年代,包豪斯設計教育理論傳入后,逐漸形成現行于我國設計教育的“三大構成”[2],成為設計教育的必修基礎知識。園林設計初步課程中以最大篇幅講授園林設計與構成,其教學內容更似于生硬結合了園林設計基本概念與藝術設計的“三大構成”,所謂的“構成”缺乏對本專業的針對性。單純的構成理論教學枯燥呆板,使學習晦澀難懂,學生僅停留于教條式的效仿,對形式美法則只能生搬硬套,無法產生與本專業的聯系,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3 實驗課程設計與理論教學的脫離

園林設計初步實驗不乏線條練習、抄繪練習、園林表現技法練習(包括鋼筆淡彩和水墨渲染練習)和小型園地的測繪與設計,實驗目次較多而總學時數較少。其中針對“三大構成”的實驗項目少、學時少,并且與實際設計關聯性不大,難以達到更好輔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并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啟發式教學效果。

1.4 學生的專業素養不足

本專業面向招收的是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普遍沒有接受過專業美術教育,專業基礎知識薄弱,對美學原理、藝術概論等理論學說和園林植物學等知識缺失,對三維空間感、尺度無具象體驗,從而對所學課程與園林專業聯系感覺疏離;而“構成”知識抽象、難以理解,學生較難形成抽象邏輯思維,并向專業形象思維轉變,發揮創作意識。

2 園林設計初步教學改革的探索

園林設計離不開平面形態組合、園林空間的營造和園林色彩運用,“三大構成”是園林景觀設計的依據,因此必須強化“三大構成”在園林設計初步課程中的重要性。

2.1 教學內容上的改革

基于園林設計初步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形成“三大構成”教學內容為核心,減少與之前學習內容的重復,概括與后續課程連接的知識點,做到精簡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難點的目的。如可省卻園林制圖常識的詳細講授,而改為在實驗項目操作中要求學生體現對園林制圖基本知識的掌握,以承上;濃縮中外園林史章節內容,改為結合經典案例的介紹與學習,了解世界園林體系和現代園林代表流派,為大二將學習的園林史作鋪墊,以啟下;園林表現技法的教學可與同一學期開設的園林手繪實訓課程并行,以課程間的合作實驗項目訓練鞏固對園林表現技法的掌握,達到教學資源的優化利用。園林設計構成要素、園林設計的立意與布局以及園林設計入門等知識點,可結合實際案例講學,避免理論說教,并注意引導與后期的城市綠地規劃、園林設計等核心課程的聯系。調整后的課時安排,可用于對“三大構成”與園林關聯性的教學講授、討論和課堂練習,調整課堂節奏,增加課堂的互動性。

2.2 實驗內容與專業應用的接軌

課程實驗是園林設計初步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的課堂實驗設計,使理論和實驗在教學中能有效結合,促使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更好地掌握造型理論和方法技巧。作為技術應用型專業,園林專業在實驗設計上應更注重理論與專業的結合,理論轉化在專業上的應用。傳統的“三大構成”實操性教學被形式美法則所約束,單純地重復與模仿平面構成范例,為“構成”而構成。以致學生思維固化,作品重形式而輕立意,缺乏創造性意識[3]。“三大構成”中的造型理論應該在課程實驗中作為激活學生思維的形式訓練而不是僵化的套路,因此在園林設計初步的實驗設計中應重現包豪斯教學對形象思維的啟發意義。

在平面構成實驗設計中,借助骨格對成形的輔助作用,結合小型的校園景觀方案設計平面圖練習,訓練學生平面圖形組合能力和專業平面圖構圖思維。此實驗被切分為兩部分,一個是表達學生創作立意的平面圖形變化,一個是切實的方案設計,二者必須有創作關聯性。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在創作平面構成設計作業時,先對場地進行了解與分析,2個部分的創作在實驗過程中是需要同時進行的。這種訓練避免了“三大構成”純粹圖形訓練的缺陷,引導學生從由一般抽象邏輯思維向專業形象思維轉變[4]。

立體構成實驗常常以制作二點五維構成模型入手,要求學生用不同材料練習體、塊形體的形態組合。在本門園林設計初步立體構成教學中,重點培養學生對園林空間構成的認識和對尺度的把握。在實驗設計過程中,以江南古典園林的漏窗藝術為切入點,要求學生創作中式園林局部景觀模型。白墻為實,窗洞為虛,白墻為紙,前景為畫。在此實驗中,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對材料的運用,模型的構思,還需要對傳統中式造園美學有基本理解,對園林空間的尺度有一定把握,學會園林空間的虛實過渡,空間的滲透與層次的變化。學生在模型的制作中體驗材料的特性,開發自身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對課程的興趣。

色彩構成實驗在掌握色彩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學生對色感、色彩面積和色彩對空間環境的創造上的作用的理解,特別是園林景觀中對植物色彩的運用。以色彩構成中“空間混合”的知識點來設計色彩構成實驗,要求學生對以色彩的“空間混合”的方式去分析經典園林案例中的主要景觀節點的色彩構成與關系。在實驗中,學生通過對經典案例的色彩分析,總結色彩在園林空間內的應用,分析色彩在人視野中所占面積與比例、色彩在園林中呈現的形狀與肌理、前景色與背景色的關系,體驗優秀園林設計師通過用色、配色營造特定空間氛圍。

2.3 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多元化

園林設計初步重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及培養其設計意識,教學中應用多種教學方法結合講授,使用案例教學法直觀且快速地讓學生理解文字語言無法表達的知識點;結合課堂實驗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使理論與應用結合更緊密;在實驗前使用體驗學習法和現場直觀教學法,使學生對需要掌握的知識有事前的認識和情感的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與此同時,教學手段也應不拘泥,在采用多媒體教學基礎上,以手寫板輔助教學重現并提升傳統板書的直觀、快捷、清晰的表達效果。充分利用社會信息化服務平臺,如QQ、微信及移動政務系統,定時更新教學信息,進行提問答疑與分組交流,加強師生課后的互動。

2.4 評價體系的豐富與優化

鑒于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改革,對課程的考核與評價也應該進行相應改革。園林設計初步采用綜合考核模式,摒棄單一的考試考核來對學生成績進行評定。根據教學大綱,課程成績由平時成績、實驗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構成,其中平時成績由考核和課堂表現構成,占總成績的10%;實驗成績由體現本課程主要知識點的6個實驗項目構成,共占據30%;期末考試成績占60%。這種方式能夠避免片面地由期末考試成績對學生進行評價,而是全面地考察學生在整個課程中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是動態的評價體系。

3 教學改革的試行成效

在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4個教學班同學表達對抽象內容有更清晰明了的理解,轉變了過往的思維模式,建立了園林設計思維模式,并對專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改變了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角度,對美學和藝術的鑒賞能力有所提升;通過多個實操的實驗項目,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分組討論和分組任務加強了團隊合作精神、統籌能力;方案匯報的形式加強了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學生作品的展覽交流有效促進同學間相互借鑒和學習。在進入大二的專業課程學習時,學生普遍反映園林設計初步的專業基礎訓練能較好地將“三大構成”與專業學習結合起來,在圖紙表達、方案匯報、綜合方案設計等方面有較明顯的進步[5-7]。

4 結語

園林設計初步課程是學生邁向專業學習的奠基石,是培養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設計思維的重要課程。而要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構成表現能力,使之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并向專業設計表達過渡,“三大構成”必然是園林設計初步教學的重要部分。針對現今“三大構成”在專業課程上的不適應,需要重組理論教學的內容構成,不斷創新實驗設計內容,更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豐富評價體制,使課程目的更明確,才能加強抽象造型理論與園林專業的關聯性,并較好地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專業應用的能力[4]。

5 參考文獻

[1] 劉濱宜.中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學科專業的重大轉變與對策[J].中國園林,2001(1):7-10.

[2] 陳巖.從包豪斯的基礎課程看當代三大構成教育[J].藝術與設計,2010(9):146,148.

[3] 楊慧丹.包豪斯教育體系在中國的選擇性誤讀[J].創意與設計,2015(2):89-91.

[4] 李文.園林設計類課程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成人教育,2008(6):88-89.

[5] 馮麗.《園林設計初步》課程教學探析[J].熱帶農業科學,2011(4):92-95.

篇7

關鍵詞:語文教學;創意;教學設計

教師在教學之前的構思教案、取舍角度、勾勒思路、優化細節、斟酌手法,這些策劃,都可以稱為“教學創意”。

一、談談創意的教學設計

1.從《散步》的教學設想來看“創意”

通過鏡頭展現,說人、品情、賞景、析意,抓切入點:你是攝影師,將拍攝一組鏡頭,題為《散步》,你將怎樣拍攝?背景:美麗的田野,遠鏡頭:美麗的田野上有幾個小黑點,特寫鏡頭: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兒子,鏡頭展現年輕一對母子,說人品情,年老一對母子,賞景析意,寫作一得,輕點一筆――概說事件;交代一筆――介紹原委;穿插一筆――烘托點染;簡敘一筆――略寫事件;巧析一筆――寫出波瀾;深化一筆――表達感悟。

2.從《鄉愁》的教學設想來看“創意”

“以讀代講”,即通過誦讀體會詩意。共分為五個步驟:(1)用心聽讀;(2)細膩品讀;(3)優美解讀;(4)比較聯讀;(5)推薦閱讀。

3.從《秋天的懷念》的教學設想來看“創意”

一線串珠,最感動的一句話:好好兒活,兒子怎么不好好兒活,母親的好好兒活,母親要兒子好好兒活,兒子的好好兒活。

4.從《荷葉母親》的教學設想來看“創意”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全篇術語點評的,學習方法:以物喻人――寫景抒情;融情于景―― 一線串珠;開門見山――卒章顯志;巧妙穿插――生動照應。局部課文集美的學習方法:背景的設置―主體的形象―心情的表達,細部描點揣摩的欣賞方法:比喻之美―句式之美―升華之美―抒情之美―點題之美―虛實之美。

5.從《春》的教學設想來看“創意”

以讀為線,培養朗讀課文的能力、課堂筆記的能力、認識課文的能力、品析語言的能力、運用語言創意表達的能力、收集整理的能力。第一課時讀樂,(1)認知性朗讀,讀準字音、疏通字詞、了解作者背景;(2)感知性朗讀,了解課文內容,形成課堂筆記。第二課時讀美,(1)涵泳性朗讀,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細細地涵泳品味,(2)聲情并茂地朗讀,力求傳達出作品的意境風格與美感。第三課時,類文閱讀《春之聲》詩文朗誦會。推薦閱讀林斤瀾的《春風》,感受不同的風格,明白還有別樣的春的寫法。

二、教學創意的講究

1.教學創意講究“新”

“新”字主要體現在“角度”二字上。因為“角度”好,“角度”與眾不同,便有了個性,于是就叫作“創意”。如《土地的誓言》的教學創意:新在課型的設置,新在課文處理角度,新在對課文的充分利用,新在學生活動的方式,新在學生閱讀能力訓練的角度?;顒又唬汉裰氐劁亯|,鋪墊內容:作者簡介。初讀課文。利用課文練切入教學,切入課文內容:你覺得這篇課文中哪些語句寫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動你呢?找出來,讀一讀,背一背。學生活動,粗知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濃郁的抒情性?;顒又壕牡丶糨?,教師組織“精選”課文內容的活動?;顒有问剑悍纸M活動。活動內容與要求:從《土地的誓言》中選三“塊”完整的內容,形成課文誦讀稿:故鄉―土地―誓言?;顒又杭で榈匮葑x,教師組織不同形式的表演式誦讀活動,讓這語言的精華,讓這熱愛的深情,迅速滲透到學生心靈之中。教師進行學習小節。

2.教學創意講究“簡”

好的“創意”能夠讓人一眼看出它的簡明,于是它就“可用”“有用”。“創意”離開了“有用”二字,可能只是“暢想”。教學創意講究“簡”,其實質在于:讓教師的課堂活動精煉起來,讓學生的訓練活動充實起來。

3.教學創意講究“實”

實實在在地指導學生學語文,作積累,練能力,少一些花架子。五個方面的內容應該大量減少:(1)大量減少課堂教學中非語言文字手段的使用。(2)大量減少課堂教學中的碎問碎答和教師的語言量。(3)大量減少就課文教課文而不重視學生能力訓練的教學設計。(4)大量減少完全脫離課文語言環境的所謂“遷移拓展”與“清談感受”活動。(5)大量減少所謂的“小組展示活動”。

4.教學創意講究“活”

“活”,就是靈動,就是有變化。教學創意講究“雅”,“雅”表示語文教學的內容與手法要文雅、優雅、高雅。教學創意講究“趣”,“趣教”之“趣”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教師別出心裁,將淺顯的教學內容“變”得有趣,并在“趣”中進行語言教學、思維訓練與情志熏陶;(2)教師開動腦筋,變換手法,將教學的過程撩撥得有趣。如,《秋天》的詩歌朗讀設計創意:就詩歌的朗讀進行“角色設計”與“角色分配”,并在此過程中盡情地品味、咀嚼、欣賞、揣摩。

篇8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精細化;技巧

隨著新課改的進展,中學語文教學已經得到了顯效進步,教師開始加強學生的字詞和閱讀訓練,不斷改進新方法,但是語文教學效率依然不高。有效課堂主要從教學效果、教學效率和教學吸引力三方面來衡量。所以,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既要吸引學生,也要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最有效的知識。

一、精心設計教學目標

精細化語文教學不僅強調教學過程精細化,還要求教學目標必須精準。教學時間是固定的,所以,一堂課程設置的目標不宜太大,設置的太多或者太少都會對語文教學差產生影響。教學目標設計是提升課堂效益的基礎。朱熹曾經說過:“大凡讀書,須是熟讀。熟讀了精讀,精讀之后再自理己見?!苯處熢谠O計教學目標的時候,必須認真的解讀教材,將文章蘊含的重點知識劃分出來,選擇文本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按照教學目標,將知識劃分為:次要知識、基礎目標和主要知識,提煉出知識的精華,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精細化教學目標的設計,可以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語文思維、完成語文教學目標等方面出發。例如,在學習《蟬》這篇文章的時候,作者使用比較清新流暢的筆調描寫了細微之物,然后再抒寫哲理,既具有文章的特色,也存在交叉重復。所以在設置教學目標的時候,可以設置為:朗誦、品讀文章,感受文章語言特色;了解先抑后揚和借物喻人寫作手法的特點;體會生命的意義。有了精細化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才能明確、具體的掌握文章的重點內容,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二、選擇合適的教學切入點

切入點是實現精細化語文教學的關鍵。細化是深化,并不是使切入點繁瑣化。精細化語文教學強調,在選擇好精細化目標之后,必須利用精細化手段實現目標,最終提高語文教學效率,讓中學語文產生很大的魅力。

教學時,教師可以從細微切入點做起,利用比較簡單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選擇切入點時,必須從生活實踐出發,選擇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問題切入。如從詞語的表達、句式的運用、段落結構和人物塑造等方面出發,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教給學生有用的語文知識。例如,學習《唐雎不辱使命》時,教師可以從人物塑造出發,設計以下切入點:本文主要寫了哪些人物的對話?他們進行了幾次對話?唐雎和外交家的對話技巧表現在哪里?通過學習,不僅可以體會唐雎的英雄氣概,還可以深層次的了解人物特點。這種簡單的教學切入點,不僅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還可以將學生引入色彩斑斕的語文境界中學習。

三、引領學生細讀文本

精細化語文教學特別注意文本的細節問題。文本細節是文章最打動人的內容,也是文章的精華。葉圣陶先生曾經指出:“字字未益忽,語語悟其神?!庇纱丝梢?,在朗誦文章的時候,必須對文章的字詞仔細斟酌,引導學生深刻理會文字背后的意蘊,仔細揣摩作者寫作意思。

精細化閱讀文本,并不是代替學生的作用,而是引導學生有效率的完成文本閱讀,利用一定的知識技巧,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品讀文章,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問題,讓學生身臨其境體會文章的意境和思想,讓學生和文本進行對話,只有按照此種方法,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快速提高。例如,在《散步》一文中,雖然此篇文章的內容比較平淡,但是在閱讀的時候,如果可以仔細品讀文本,還是可以深刻理會文章意蘊的。作者在文章中經常提到春天來得太遲,實際表達的是自己對母親的關心。描寫春天的氣息,主要表達的是人們對生命的贊揚。文章開頭利用“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贝司湓挶磉_的含義非常深刻,很值得咀嚼。教師進行教學的時候,可以提出問題:“作者為什么不將內容寫成“我們全家在田野散步”,作者寫作的意圖是什么呢?利用問題的提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還可以在學習文章內容之后,體會親人之間的感情,進一步提升課堂效率。

四、關注課堂生成效果

精細化語文教學對課堂細節比較關注。課堂生成效果是課堂教學的重點,對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具有很大作用。課堂進展情況可以對反映教學設計的正確,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感知,得到意外收獲。精細化目標的生成和課堂具有很大聯系,教師要時刻關注課堂條件變化,尊重學生閱讀的權利,根據學生的語文學習賓變化情況,調整教學方法,促進精細化語文教學課堂的形成。例如,學習《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一文時,班級有的學生認為事物的正確答案只有一個,有的同學認為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并拿出依據證明。如果學生可以在討論中積極闡述自己的觀點,那么這次語文教學就是有意義的。如果學生比較沉悶,不發言,那么教師就必須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改正教學方法。

五、結束語

精細化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加強文本知識的重視,利用生活中的細微物品,引導學生對語文課堂教學效果進行關注,強調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配合。精細化語文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在詳細閱讀本文之后,給學生制定語文學習目標,按照精細化原則,將學生渴望獲得的、最需要的東西呈現出來。所以,實施精細化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展示教師的作用;讓學生品位語文學習的深層次含義;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挖掘語文學習的重點知識;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向高層次的語文學習方向進行發展,提高語文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沈咪君.精細化教學是提升語文課堂效益的有效手段[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2(04)

[2]梅花.如何在新課標下做好語文學科的精細化教學工作[J].教師,2015(05)

篇9

一、以音樂為出發點,把握課堂教學的音樂性

潘老師首先用豎笛為大家演奏了舒伯特的《搖籃曲》,優美的笛聲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又唱了一首臺灣搖籃曲和《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通過這三首搖籃曲讓學生感受它們的共同特點――溫柔、想睡覺的感覺。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對于作品的音樂特性重視不夠,多是直接傳授知識或感受,而缺乏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去發現。我多次聽過《走進傣族》、《云南映象》這樣的課,有的教師在教學中花了大量時間介紹當地的風土人情,卻忽略了最為關鍵的音樂特性,偏離了音樂課的中心。新課程標準雖然提倡學科綜合,但音樂課始終還是要以音樂為出發點,讓學生在音樂中體驗、感知和提高。潘老師讓學生在音樂中體驗到發現的快樂,讓音樂感覺回歸到了孩子自身。這才是以音樂為出發點的真正目的。

二、刪繁就簡,樸實無華

因為教學中始終緊緊圍繞音樂的表現和體驗,潘老師的教學做到了刪繁就簡、直抵本質,沒有一絲一毫的多余和造作。比如在講解“樂句”時,潘老師用了比喻的方法告訴學生音樂像我們說話一樣,也是由一個個句子組成,音符和節奏就構成“樂句”。再比如潘老師一開始用豎笛演奏舒伯特的《搖籃曲》,并用最自然的人聲演唱臺灣的《搖籃曲》,來吸引和感染學生,而沒有使用原聲光碟,甚至整節課都沒有使用多媒體教學平臺。臺下聽課的老師感嘆:“啊,原來豎笛還可以吹得這么美”,“教學原來可以如此簡單”。

三、善于尋找解決問題的支點

阿基米德曾經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動地球?!币还澱n上,教師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尋找適合學生有效學習的這個“杠桿”,它可以起到提綱挈領、事半功倍的效果。潘老師在這方面可以說是靈活多變、游刃有余。

當想讓學生清楚歌曲有幾個樂句時,她請同學們在每次樂句結束時拍掌;在給歌曲填寫旋律音時,則用了聽覺比較的方法,把舒伯特填寫的旋律和學生自己填寫的旋律用哼唱的方法相比較;在比較樂句的異同點時,采用視覺的比較方法,相同的樂句使用相同顏色,對比樂句使用不同的顏色……潘老師還力求告訴孩子們怎樣進行比較。這樣一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就輕松自如、一目了然了。

四、注重音樂體驗,在活動中獲得知識

當教學活動從舒伯特的《搖籃曲》轉換到格里格的《挪威舞曲》時,潘老師首先讓學生邊欣賞邊感受,第一部分音樂主題像在做什么?(散步)當主題高八度演奏時又像做什么?(踮起腳尖走)第二部分的快速華彩樂段像做什么?(跑步)再現第一部分又像做什么?(散步)然后,潘老師就帶領學生隨音樂的節奏在臺上一會散步,一會小跑,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樂曲的速度變化。接下來,她又拿來一些籃球和排球,每人一個,按照音樂節奏拍球(籃球代表音樂主題旋律,排球代表高八度重復的旋律)。

在教學中注重音樂體驗,把音樂與簡單形象的動作聯系起來,運用拍球來體驗音樂的節奏,運用散步和跑步來感受音樂的速度…一這種結合是多么出人意料,又是多么巧妙啊!或許有些人會說,我們學校哪有這么多的籃球和排球?但是,學習音樂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一個筆盒、一雙手、一張嘴等都可以成為有效的輔助道具。只要靈活運用,就能讓學生在活動中更好地體驗音樂、獲得知識。

五、巧妙運用雙語教學

篇10

關鍵詞: 情境教學 問題情境 創新情境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闭n堂教學的方式多種多樣,我認為情境教學法是一種較理想的課堂教學方法。情境教學通過教師調動學生,創造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課堂在情景中擴大,幻化成課文中的各種意境。精心創設各種教學情境,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好奇心,調動學生求知欲望,發展創造思維,培養創新精神,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從而達到優化教學設計的目的。那么,怎樣在語文教學中創設情境,激活課堂,營造出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呢?本人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對創設情境、激活課堂教學的認識和具體做法。

一、巧用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利用音樂、圖畫、錄音等使學生進入課文情境,體會感情,感受意境,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去理解并品味課文?!渡⒉健愤@篇課文,記敘一家四口散步的小事,字里行間洋溢著濃濃的親情。我在教學中,為渲染溫馨的家庭氛圍,大膽引進音樂,在課伊始,我給學生播放歌曲《讓愛住我家》,借音樂喚起學生心中感受,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很快就沉浸在愛意濃濃的幸福家庭氛圍之中,可謂“未成曲調先有情”,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另外,在感知課文這一環節,我安排朗讀能力強的學生配樂朗讀,要求其他學生閉上眼睛聆聽,同時想象課文中所描繪的畫面。伴隨著美妙的音樂,學生們仿佛看到了碧綠的田野、金黃的油菜花、忙碌的蜜蜂、飛舞的蝴蝶,聽到了潺潺的流水聲,仿佛置身其間,感受到了濃郁的花香和青草氣息,學生們輕松愉悅地進入意境之中,初步領略祖孫三代散步的其樂融融。借助音樂、畫面、錄音創設情境,渲染氣氛,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對全文的感知既快又準,為一堂好課奠定堅實的基調。

二、創設問題情境,打開學生智慧的大門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來到學校里,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更主要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痹诮虒W過程中,教師需要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創設問題情境。所謂“問題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與知、淺知與深知之類的需要學生解決的矛盾問題帶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但是這些問題必須是“半生不熟”、“高而可攀”的,對學生來說,既是他們力所能及的,而又必須是經過努力才能解決的??傊?只有“起跳”摘到果子吃,那才其樂融融,其趣無窮?!耙皇て鹎永恕?也就是說,一個好的問題,就如投在學生腦海中一粒石子,能激起學生思考的波瀾。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設疑,巧于設疑,通過設疑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到新奇有趣,學生就會隨著老師設置的疑點,不斷地思索下去,從而激活學生思維,領悟課文的深層內涵。教學實踐證明:要想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關鍵是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

1.于無疑處生疑。

在學生讀書不覺得有問題處創設問題情境。如《散步》一文中,“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边@個句子學生讀起來覺得很普通,告訴我們誰在散步,往往不去思考蘊含其中的深意。我在教學時這樣設疑:“我覺得文中‘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一句是告訴我們誰在散步,那么冒號后幾個詞語的位置就可以調換了,同學們想一想,我的理解對嗎?”學生通過獨立的思考,相互討論,憑自己的經驗,談出自己獨特而深刻的理解,在生生交流中,學生的思維產生質的飛躍,讀懂了作者匠心安排的“散步”,讀出了“散步”的意義,領會了課文的主旨――尊老愛幼。巧妙地在無疑初設疑,創設問題情境,能豐富課文內容,同時學生懂得了學習語文不能淺嘗輒止,要善于動腦,要善于揣摩深意。

2.問題要貼近生活。

中學課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蘊含著深情厚意的,如何讓學生體會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蘊含的深情。如果僅僅靠對課文字字句句的分析,學生情緒低落,學習索然無味,甚至會產生厭惡的心理。要讓課堂活起來,要深刻地體會課文蘊含的情感,就不能拘泥于對文本的分析。要抱一種大語文的觀念,跳出課堂,語文要與生活相聯系,從課內到課外,然后又從課外再回到課內,這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就會上一個臺階。所以課堂上需要教師通過創設貼近生活的問題,并巧妙地加以引導,讓學生進入生活的情境中。比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體驗感悟這一教學環節,我做了如下的設計:在你的生活經歷中,有沒有遇到過你認為無法克服的困難?你認為你目前最大的困難是什么?現在有沒有解決的辦法?鼓勵學生自由言說,這就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體驗,感悟,內化所得經驗,學生在輕松的交談中學會對待困難的正確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方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以單純的情感灌輸取而代之,那么學生定會感到枯燥無味,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的體悟就不那么深刻了。

當然,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更重要的是要創設敢于質疑的情境,“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我認為應努力從教師的設疑布陣過渡到學生的自主提問。當然,學生從默默無聞不敢質疑到敢于質疑、善于質疑,這需要一個過程,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重要的是我們教師在課堂上要創設質疑情境,慷慨地留給學生思考探索的空間。

三、構建創新情境,啟迪學生的思維

1.改變情節,求異創新。

大膽改變原有情節,多設想幾個“如果……那么……”。比如在《最后一課》教學中可這樣大膽地改變情節,設置創新的情境:如果韓麥爾先生用極其慷慨的語言來代替這個痛苦的表情和手勢作為小說的結尾,那么是不是更激動人心呢?學生進入上課的情景,從韓麥爾先生的神態、動作等方面進行揣摩,明確:一個痛苦的表情和手勢作為結尾,給人留下的印象更為深刻,更為深沉,更能震撼讀者的心靈。教師構建創新情境,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力求創新,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發散思維、求異創新思維。

2.扮演角色,遷移創新。

構建創新情境,可以讓學生充當文中人物,扮演文中角色,以便學生進入課文,步入文中情境,學生在具體形象的情境中,進行再創造。如在《羚羊木雕》教學中,在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感受“父母”的咄咄逼人和“我”的被逼無奈之后,我追問:女兒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你們認為事情怎樣處理才妥當?你們希望演繹怎樣的動情故事?然后,讓學生合作即興編演,教師完全放開對學生的控制,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經驗和想法完成,學生進入角色,進行再創造,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活動中去運用語言,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學生沉浸在情境之中,通過角色扮演,促使學生與學生、與作者、與文本中人物產生心靈的共鳴,情感的共振,使課文所蘊含的情感也得到進一步的升華,使情感教育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理想境界。整個過程開放又富有創造性。

3.發揮想象,自主創新。

新課標強調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是學生展現自我、發展自我的舞臺。我們教師充分利用課堂這一主戰場來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發揮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自主創新。如在《秋天》里,詩人用最精粹的語言描寫農家生活,每句詩都是一幅畫面,三節詩又組成三幅復合畫面?!肚锾臁返脑姼杞虒W的重點是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但詩歌的意境美往往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就大膽地做了這樣的設計:擅長朗誦的同學進行個性誦讀;擅長表達的同學請用自己的語言選一幅畫面進行描述;喜歡畫畫的同學用畫筆把詩歌描繪的畫面畫下來。這些個性化的誦讀、融入個性的自由描述、創造性的多彩的繪畫,無不需要學生融入自己的感情,插上想象的翅膀,將腦中零碎的意象組合起來,進入美妙的秋境中去。這單靠傳統的簡單機械的分析是很難讓學生進入詩境的。

四、營造競賽情境,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