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傳播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07-24 17:23: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健康教育傳播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家庭成員;乙肝病毒;傳播;健康教育
乙肝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消化內科疾病,主要指的是由于感染乙肝病毒而導致的一種肝部病變,由于該病具有病程長、隱匿性等特點,患者發病后,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容易出現諸多并發癥,比如肝癌、肝硬化等,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乙肝作為一種傳染性疾病,具有廣泛的傳播途徑,包括血液傳播、母嬰傳播、皮膚粘膜破損傳播以及性傳播等,由于乙肝患者長時間與家庭成員生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成員感染乙肝病毒的風險[1]。因此,本文對家庭成員乙肝病毒中傳播的健康教育控制作用進行了探討,如下報道。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97例乙肝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48例,觀察組49例。對照組中27例為男性,22例為女性,年齡21~63歲,平均年齡為(42.5±10.8)歲,其中27例為三口之家,21例為兩口之家,除患者外家庭成員總數為75人;觀察組中26例為男性,23例為女性,年齡22~64歲,平均年齡為(42.6±10.9)歲,其中25例為三口之家,24例為兩口之間,除患者外家庭成員總數為74人。兩組的家庭成員數量、文化程度等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主要接受簡單的健康教育,為患者發放乙肝防治手冊,告知患者乙肝的發病、危害以及預防措施等,并解答患者提問。
1.2.2觀察組
觀察組則給予針對性健康教育:(1)疾病知識教育。通過開展講座、發放宣傳冊以及播放視頻等方式,給患者講解乙肝的檢驗結果、臨床表現以及發病機制等,讓患者對乙肝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同時,告知患者關于乙肝傳播的途徑,比如血液傳播、母嬰傳播、皮膚粘膜傳播以及性傳播等,尤其是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傳播情況和途徑,比如牙刷、剃須刀等私人物品共用等。在家庭生活中,乙肝病毒還可以通過陰道分泌物、以及唾液等體液進行傳播,給患者及其家屬講解高危人群的預防方法,讓患者及其家屬認識到注射乙肝疫苗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和生活習慣;(2)生活知識教育。叮囑乙肝患者要多注意休息,適當參與體育活動,合理安排日常飲食,盡量戒煙戒酒,并且定期對公共和私人物品進行消毒,對乙肝病毒進行抑制,降低感染傳播率;(3)用藥指導。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為患者選擇合適的藥物,給患者講解藥物名稱、服藥方法、劑量等,叮囑患者嚴格按照醫囑服藥,切忌擅自更改服藥劑量,不要輕信廣告和傳言。同時,還應該叮囑乙肝患者調節好心理狀態,保持愉悅的心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療依從性,從而確保治療效果,降低乙肝病毒傳播的風險;(4)電話隨訪。健康教育后1周、1個月、3個月分別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了解患者的治療情況,并且幫助患者解答問題。同時,根據患者的反饋情況,及時調整健康教育措施,實現健康教育的個性化、科學化和合理化。
1.3觀察指標
8個月后,觀察兩組的乙肝病毒家庭傳播情況,對患者進行血清學檢測,結果顯示為陽性則判定為乙肝病毒感染。
1.4統計學分析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組間數據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卡方檢驗,以p
2.結果
觀察組7例家庭成員感染,家庭傳播率為9.46%;而對照組30例家庭成員感染,家庭傳播率為40%,組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乙肝是發病率較高的一種傳染病,患者發病后,由于擔心自身健康,再加上怕傳染給家人和朋友,往往容易產生抑郁、自卑心理,不僅對正常學習和工作造成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還降低了生活質量[2]。有報道顯示,孕產婦在乙肝群體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逐漸受到社會上的廣泛關注,所以怎樣改善其心理和生理健康已經成為臨床上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3]。臨床研究資料表明,在對乙肝患者進行對癥治療的基礎上,再給予針對性健康教育,從用藥、生活以及疾病知識等多個方面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能夠使患者正確認識和了解疾病,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增強自我保健意識,從而降低乙肝病毒的家庭傳播風險[4]。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的家庭傳播率為9.4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0%。由此可見,臨床上給予乙肝患者針對性健康教育,能夠增強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使家庭傳播率降低,從而更好地控制乙肝病毒傳播。
【參考文獻】
[1]湯艮橋 陳立林.社區健康教育對88例乙肝抗原攜帶患者相關知識與行為的影響[J].現代醫院,2012,12(4):150-151.
[2]李建星.應加強對乙肝患者及其家庭成員的乙肝預防知識健康教育[J].心理醫生雜志,2012,4(7):356.
篇2
【關鍵詞】 艾滋??; 母嬰傳播; 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9.093
目前,中國HIV的流行正處于快速增長期,雖然母嬰傳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由于育齡婦女感染艾滋病的數目正在增加,因而嬰兒感染艾滋病的人數也必然會快速增加。健康教育是預防艾滋病的重要措施,給予育齡婦女艾滋病母嬰傳播健康教育,使其充分了解艾滋病母嬰傳播的危害,掌握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的知識,知曉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的干預措施,以達到降低艾滋病母嬰傳播發生率的目的[1]。在筆者所在醫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所收治的孕婦中,隨機選擇1470例孕婦開展艾滋病母嬰傳播健康教育,干預方法包括發放宣傳資料、開展知識講座等,對孕婦干預前后分別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孕婦對艾滋病母嬰傳播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和干預效果,現將具體研究過程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筆者所在醫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所收治的孕婦1470例,患者年齡18~40歲,平均年齡29歲。
1.2 干預方法 艾滋病母嬰傳播知識包括艾滋病母嬰傳播途徑、阻斷信息、感染危害以及治療信息等知識,通過多種方式使孕婦了解并熟悉艾滋病母嬰傳播的相關知識,普及該病的引起原因、預防措施等。對孕婦開展艾滋病母嬰傳播健康教育的干預措施主要包括:開展知識講座、發放宣傳冊、宣傳畫、設置宣傳欄、提供錄像及開設咨詢服務等方式,對孕婦干預前后分別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孕婦對艾滋病母嬰傳播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和干預效果。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處理所調查的數據,以P
2 結果
所有孕婦經過干預后對艾滋病母嬰傳播知識的知曉率明顯高于干預前,1470例孕婦干預前對艾滋病母嬰傳播知識的知曉率為321例(21.8%),干預后對艾滋病母嬰傳播知識的知曉率為1236例(84.1%),干預前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加強艾滋病相關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社會和教育活動,向人們灌輸健康意識,幫助人們了解哪些行為是影響健康的,提供改變這些行為的知識、技能和服務,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通過對孕婦艾滋病相關知識以及艾滋病母嬰傳播知識的調查中發現,孕婦對該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非常差,隨著對孕婦開展艾滋病母嬰傳播健康教育,使其對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得到有效提高,在艾滋病的預防中具有非常高的價值。由此可見,開展艾滋病母嬰傳播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應該給予重視,將艾滋病母嬰傳播及如何預防的信息傳遞給她們,提高她們的認識,幫助建立健康安全的行為,自覺得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
3.2 推廣干預措施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孕婦經過開展艾滋病母嬰傳播健康教育干預后對艾滋病的知曉率相對于干預前具有明顯的提高,干預主要以孕婦為主體,運用多種形式開展艾滋病母嬰傳播健康教育,推廣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將艾滋病母嬰傳播及如何預防的信息傳遞給她們,提高她們的認識,幫助建立健康安全的行為,自覺地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
3.3 針對孕婦不同情況開展綜合干預 孕婦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會受到本人教育程度以及民族差異方面的影響,不同的民族對艾滋病的掌握程度有不同的掌握,教育程度不等會影響到孕婦對艾滋病知識的理解[2]。所以在對孕婦開展艾滋病母嬰傳播健康教育必須要結合孕婦的文化程度、民族等方面的因素,制定最適合的健康教育干預,有效的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
“中國預防與控制艾滋病中長期規劃(1998-2010)”提出:“加強宣傳教育,改變人群中危險行為,控制艾滋病病毒經性接觸和經吸毒途徑的傳播”,“營造有利于艾滋病防治的社會環境,減少艾滋病對個人、家庭、社區和社會的影響”。目前,我國各有關部門正積極采取有效措施,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努力。實踐證明,健康教育是一項投入少、產出高、收益大的預防措施,作為婦幼保健的策略,促進母嬰健康、安全的效果已得到公認并接受。應用健康教育手段,在婦幼保健的各個環節,對目標人群開展有效、可行、易接受的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的健康教育,給予婦女、兒童真正意義上的關懷,對有效降低母嬰傳播的幾率也是非常關鍵的。目前,艾滋病的流行趨勢已顯示出從高危人群向低危人群擴散、男性感染為主轉向女性感染率不斷增高的特點。近幾年,我國艾滋病相關監測數據顯示,婦女感染艾滋病比例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婦女感染比例和孕產婦感染比例的增高預示著艾滋病感染從高危人群向低危人群擴散。尤其年輕婦女擔負著生育后代的使命,使得艾滋病母嬰傳播的危險性更加擴大,嚴重威脅著兒童的健康。因此采取積極措施,預防育齡婦女感染艾滋病,是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最初級的預防措施[1]。開展艾滋病母嬰傳播健康教育能夠有效的針對這一情況進行控制,提高孕婦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增加防護意識。綜上所述,對孕婦開展艾滋病母嬰傳播健康教育能夠有效的預防這一疾病的發生,減少對婦女以及兒童的影響,并且開展健康教育干預時應該結合孕婦的相關因素制定最適合的干預措施,最大程度地避免艾滋病的傳播??傊_展艾滋病母嬰傳播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高的價值,值得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臨虹.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4-54.
篇3
目的了解大學生艾滋病認知狀況,探索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有效方法。方法對入校新生發放自制艾滋病知識問卷進行匿名調查,實施半月的健康教育干預后進行效果評價。結果健康教育干預前后艾滋病知識總知曉率分別為52.9%和8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大學生對艾滋病三大傳播途徑、目前無預防及治愈艾滋病的疫苗和藥物、共用注射器吸毒傳播艾滋病正確認知率較高,干預前后均在90%以上;但對其他設計問題干預前后知曉率均有明顯差異(P均<0.001);入校前獲取艾滋病知識途徑主要是網絡與廣播,最希望通過學校課堂授課及或專題講座獲取知識。結論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干預使大學生艾滋病知識知曉率顯著提高,高校應抓好每年入校新生關,并將艾滋病防治知識健康教育干預納入教學計劃中。
[關鍵詞]
年輕人;學生;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衛生教育;健康知識,態度,實踐
近幾年的調查結果顯示,艾滋病疫情在青少年這一特定人群呈明顯上升趨勢,且性傳播為主要傳播途徑,大學新生正處在這一高危年齡段。目前,在無治愈的藥物和辦法,也無有效預防疫苗的情況下,及早開展以學校為中心的健康教育干預,提高自我防護意識,成為控制艾滋病傳播的關鍵。對此,我們對入校新生發放艾滋病知識問卷,并對健康教育干預效果進行評價,報告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山東科技大學泰安校區2014級入校新生971名。其中男生755人,女生216人;年齡16~20歲,平均年齡為(17.27±1.56)歲。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
根據艾滋病綜合知識內容設計調查表進行現場匿名調查。調查前向學生講解調查目的、意義和填表方法等,內容包括艾滋病傳播方式、判斷哪些行為可以預防艾滋病病毒感染、與艾滋病有關的態度和信念以及獲取艾滋病知識來源及教育需求等問題。
1.2.2資料收集方法
由校醫院負責,學校團委、學生處等部門配合,將調查表當場收回,且及時進行審核,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共發放問卷1000份,現場收回合格問卷971份,有效回收率97%,根據調查情況,立即發放艾滋病宣傳資料,并利用校園網與報欄有針對性的教育宣傳,2周后做第2次相同的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985份。
1.3統計方法
應用EPIDATA3.0軟件錄入調查資料,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2結果
2.1健康教育干預前后艾滋病相關知識知曉情況
干預前后艾滋病相關知識總知曉率分別為52.9%和8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總體上大學生對艾滋病三大傳播途徑、目前無預防及治愈艾滋病的疫苗和藥物、共用注射器吸毒傳播艾滋病正確認知率較高,干預前后均在90%以上;但對性接觸傳播知識和部分非傳播途徑缺乏了解,干預前正答率較低,分別為37.9%和49.9%;而對艾滋病潛伏期、可疑人員如何就診檢查治療、與艾滋病的距離是否遙遠、我國是否實行免費檢測治療政策、何為艾滋病“窗口期”、對待艾滋病人態度等正答率更低,分別為35.5%、31.2%、26.3%、26.1%、24.6%、19.1%,干預前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2.2新生入校前獲取艾滋病知識的來源及健康教育需求
調查發現,96.5%的同學希望通過學校課堂授課及或專題講座系統學習艾滋病知識,尤其是如何預防性途徑傳播,90.6%的同學愿意參與艾滋病宣傳活動。入校前獲取艾滋病知識的主要途徑是網絡、電臺、電視、書刊和報紙,均在70%以上;其次是學校教育為46.8%;來自同學、醫生、家長的人數較少,低于20%。
3討論
近年來的國內相關研究表明[1,2]青年學生感染艾滋病人數的上升與社會歧視和社會隔離等因素有關外,對艾滋病知識的認知、態度、和高危也是其中的重要影響因素。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健康教育干預后艾滋病知識總知曉率提高了31.3個百分點,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干預效果明顯。大學生是社會和家庭的高文化階層,健康教育易接受、易實施,尤其剛入校新生組織性強、依從性好、問卷回收率高,結合常規健康體檢及時進行艾滋病防治知識問卷調查,了解他們認知的不足與需求,有針對性的進行健康教育等行為干預,必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調查結果發現,新生入校前對各類艾滋病知識掌握情況不容樂觀,多數問題回答不盡如人意,與國內以往研究結果一致[3,4]。究其原因,我國的中學校健康教育及醫務室條件相對薄弱,中學生處在家長老師耳提面命的升學壓力環境中,獲取艾滋病知識的主要來源是網絡與廣播宣傳,且大多是淺嘗輒止式的瀏覽,加之媒體報道的知識不系統、不深入,教育效果收效甚微。本次調查有96.5%的同學希望通過學校課堂授課及或專題講座系統學習艾滋病知識,干預后的結果也表明,一次性發放宣傳資料式的短期健康教育干預是不夠的,高校應將艾滋病防治知識健康教育納入教學計劃,從新生入校抓起,通過大學選修課、專題講座、報欄宣傳、校園網等多種形式反復強化,警鐘長鳴。于此同時,學團和學校的醫務工作者應經常性地聯合艾防機構深入學校“面對面”咨詢、參與式培訓,減少無知造成的恐懼和歧視,營造一個理解、寬容、健康安全的學校教育環境。
作者:孫曉娟 張小鳳 單位:山東科技大學校醫院
[參考文獻]
[1]陳禨?,莊勛,侯曉燕,等.南通市大學生艾滋病認知及調查[J].實用預防醫學,2012,19(5):779-780.
[2]陳青山,嚴文輝,梁文龍,等.艾滋病防治知識講座對某高校大學生知•信•行影響[J].中國學校衛生2004,25(3):337-338.
篇4
[關鍵詞] 育齡婦女;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預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3-1242-01
目前,隨著社會的發展,艾滋病的發生率與傳播速度正快速增加,艾滋病漸漸成為對人類的健康及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巨大威脅的傳染性疾病。近年來,艾滋病的傳播范圍急劇擴大,已迅速從靜脈注射吸毒、暗等危險人群逐漸向普通人群蔓延[1]。女性艾滋病患者在艾滋病傳播中影響嚴重,隨著女性艾滋攜帶者的增加,母嬰傳播的幾率加大。特別是對于育齡期的婦女,她們正處于生育高峰期,發生艾滋病母嬰傳播的危險性更高,艾滋病的母嬰傳播將嚴重威脅下一代兒童的健康與成長,因此為減少艾滋病對婦女及其子女的影響,開展快速有效的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的干預措施迫在眉睫。由于艾滋病的傳播與人們自身的行為密切相關,因此健康教育成為公認的預防與控制艾滋病母嬰傳播的主要手段[2]。本研究通過對2011年6月――2013年12月來我院進行健康檢查的4918名育齡期婦女進行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知識的健康教育干預,探尋適合育齡期婦女特點的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的健康教育干預方式,以提高育齡婦女的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知識的掌握程度,增強其自我保護意識,從而降低艾滋病的傳播及母嬰傳播的發生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資料 隨機選擇2011年6月――2013年12月來我院做健康檢查的育齡期婦女4918人作為進行預防育齡婦女艾滋病母嬰傳播知識健康教育干預的對象,干預對象年齡在20-45歲,平均年齡34.6歲。
1.2 方法
1.2.1 問卷調查 調查問卷內容設立:接受健康教育者的基本信息如年齡、教育程度、身體狀況等;艾滋病基本知識;艾滋病母嬰傳播的預防知識;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的有關政策。問卷題目類型設為選擇題形式,入院接受檢查時及教育干預后分別進行問卷調查,健康教育干預前后干預對象均獨立完成問卷,前后試卷內容保持一致。
1.2.2 健康教育干預方法 干預措施主要包括:發放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的宣傳資料;面對面由醫師對其進行宣傳教育;提供電話咨詢服務,隨時接受受干預者的咨詢;舉辦宣傳講座,鼓勵育齡期婦女參與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知識學習。干預后,隨即讓受干預者填寫調查問卷。
1.3 調查結果統計 調查結果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分析,進行χ2檢驗對比數據,P
2 結 果
2.1 育齡婦女在接受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知識教育前后對健康知識知曉情況的比較 經多種途徑的健康教育干預,育齡期婦女在艾滋病基本知識、艾滋病母嬰傳播的預防以及相關政策等方面的了解比干預前均有顯著增加,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不同文化程度育齡婦女在接受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知識教育前后對健康知識知曉情況的比較 此次接受教育干預的育齡期婦女涵蓋了高中及以下到本科及以上各個教育程度的女性,教育干預后各文化程度的育齡婦女對艾滋病母嬰傳播的預防知識的掌握程度均有明顯提高,其中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婦女提高最為顯著,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 論
艾滋病全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是感染艾滋病病毒而引發的一種高危傳染病。艾滋病與一般傳染病不同,其社會復雜性遠遠超過普通傳染病[3]。據相關文獻報道,全球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育齡婦女約占一半比例,15歲以下兒童約占13.7%。HIV病毒感染并不會對女性的生育造成影響,而HIV可母嬰傳播,因此15歲以下兒童感染HIV的最主要途徑就是母嬰傳播,母嬰傳播在兒童HIV感染中所占比例達90%以上[4]。隨著育齡婦女在艾滋病感染者中的比例快速增加,由母嬰傳播造成的兒童感染艾滋病的人數也將急劇增長,這對兒童的生存與成長以及社會的健康發展將造成嚴重影響[5]。目前,國內對于健康教育對孕婦艾滋病知識的干預評價研究,僅關注于艾滋病一般防治知識,而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知識并未得到特別關注。因此,通過快速有效的健康教育干預措施,降低育齡婦女艾滋病的感染率,預防艾滋病的母嬰傳播刻不容緩[6]。
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經面對面宣傳教育、宣傳資料閱讀及艾滋病安全教育講座等多種健康教育干預方式的干預,所有不同文化程度的育齡婦女在教育干預后對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知識的知曉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顯著提高,尤其是高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育齡婦女,因其干預前艾滋病知識了解較少,干預后提高程度最高,這表明,此類健康教育方式適合各種文化水平的育齡婦女,易于接受,可行性高,便于普及。
參考文獻
[1] 徐媛媛,方利文,王臨虹,王前,等.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健康教育對孕婦艾滋病知識的干預效果評價[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7,13(6):518-520.
[2] 顧研.艾滋病社會心理問題的復雜性研究[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09,23(2):88-93.
[3] 潘楊,鄧韶英.珠海市育齡婦女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健康教育干預效果分析[J].醫學動物防制,2011,27(4):318-320.
[4] 中國衛生部,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世界衛生組織.2005年中國艾滋病疫情與防治工作進展報告[R].北京,2006:1-6.
篇5
關鍵詞:健康教育;蒙古族女大學生;生殖健康
近年來由于婚姻政策的更改以及性觀念日益開放,大學生的發生率不斷上升,意外妊娠、人工流產、婦科炎癥、性傳播疾病等發生率增加,嚴重威脅著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1,2]。目前,我國高校人數已達3000萬人左右,高校學生的健康問題不容忽視[3]。不孕癥原因調查顯示輸卵管不通和不同程度的輸卵管炎癥已成為主要病因,這與性傳播疾病、不潔和反復的宮腔操作有關[4]。女大學生作為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其生殖健康情況在某種程度上與我國逐年上升的女性不孕率有一定的相關性。根據報道,女性大學生與有關的疾病如盆腔炎、陰道炎、泌尿系感染、早孕、宮頸糜爛其發生率隨年級升高而增加[1,3]。故本實驗針對蒙古族大學一年級新生開展了生殖健康知識現狀情況調查并針對性的開展系統的、專業的生殖健康教育,觀察其結果。
1對象
選取以不記名自愿填寫問卷調查方式對2015年9月入學的大學一年級新生,自擬性傳播疾病知識、婦科炎癥、、人工流產情況調查問卷,并進行無記名調查,并當場收卷密封。調查數據全部錄入系統,用SPSS10.0進行統計分析。參與的女大學生共298人,平均年齡在17-23歲之間。
2方法
對上述298人,定期開展生殖健康教育課程,每周一節課,一節課90分鐘,內容以預防婦科疾病、性病、避孕措施、人工流產知識、自我保健等生殖健康知識為主,由專業的婦科醫生講解,進行健康教育,長達6個月。實驗結束后,對授課后的學生再進行一次問卷調查,方法同1。然后對比授課前和授課后的各種參數。P<0.05,有統計學意義。
3結果
3.1授課前與授課后比較,婦科炎癥及早孕的發生率明顯減少,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前,有婦科炎癥的比例和意外妊娠的比例下降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的發生的比例下降不明顯。3.2授課前與授課后比較,對避孕措施和性傳播疾病種類及傳播途徑的知曉率顯著提高,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4討論
近年來,大學生發生率不斷的上升,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重視。由于婚前導致的意外妊娠、人工流產、生殖道感染等癥狀較嚴重[5],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但是大學校園內很少有系統的,針對性強的健康教育模式。僅僅依靠舉辦一兩次的生殖健康教育講座,作用是很有限的。本次調查結果表明,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婚前、早孕率、人工流產率、婦科疾病發生率與多數學者的調查結果一致。隨著逐年提高的大學生的意外妊娠率以及,干預大一學生的生殖健康是必要的[6]。本實驗通過6個月的時間,跨度為2個學期,專業的、系統的、生殖健康教育,有效的提高蒙古族女大學生性傳播疾病、避孕措施、人工流產知識的知曉率,有助于發生意外妊娠時幫助大學生選擇恰當的解決途徑。我們的健康課堂沒有能夠明顯的降低的發生,可能是因為我們的干預時間還不夠長,或許還有其他社會學因素存在。但是在減少早孕及婦科炎癥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或許是因為通過避孕知識普及和正確引導有婦科炎癥時及時就診而達到的效果。在這一方面健康課堂的設立還是值得推廣的。當然也需要更大的數據支持我們的理論。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大學開設生殖健康教育課并成為大學生的必修課,使大學生能夠接受專業的、系統的生殖健康教育,擁有健康的性知識、性道德是必要的。隨著年級升高而女大學生的婦科疾病發病率及發生率均有所增加,有必要對大學一年級新生開始實施健康干預措施,讓她們知道過早的、不潔的、無保護措施的的危害,懂得保護自己,減科炎癥的發生,對于逐年增高的不孕癥的發生也會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目前,公認的不孕不育的病因中,盆腔炎癥是主要因素,其中輸卵管不通和不同程度的輸卵管炎癥已占78%,然而炎癥是引發上述疾病的重要因素[7]。大學生的婚前、未婚先孕、生殖感染、性傳播疾病等問題日益顯現,以及發生婦科炎癥后及時就診率并不高。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大學生生殖健康。而且女大學在性知識、避孕措施以及性傳播疾病知曉率并不高[7]。這樣的嚴重現狀下,我們開展了本項研究工作。旨在積極探索有效的措施、模式、方法去改善這些存在的問題,從而達到預防意外妊娠、墮胎流產或性病的發生,增進女大學生的生殖和性健康,促使民族健康繁衍。
參考文獻
[1]高玉萍,邵玲.女大學生婦科疾病種類及疾病發生率追蹤研究[J].中國婦女保健,2012,27(13):1939.
[2]劉麗麗,王紅靜,譙華麗,等.1205名女大學生及婦科炎癥現況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5):912.
[3]周志忠,官黃清,劉國輝,等.大學生未婚中使用情況及相關因素分析[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43(1):110-113.
[4]常春艷,朱翠萍.不孕癥病因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醫藥,2014,9(8):251.
[5]于秋紅,朱丹.各民族女大學生一級生殖道感染中藥治療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9,4(162):216-219.
[6]周遠忠,張玫玫,尹平.北京市大學生對生殖健康、避孕教育及服務需求的調查[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9,160(2):74.
篇6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擇2007年9~11月在本科室住院的孕產婦399例為觀察組,年齡19~40歲,平均(25.0±5.5)歲;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163例,中?;蚋咧?26例,初中及以下110例。選擇2006年9~11月在本科室住院的孕產婦386例為對照組,年齡20~40歲,平均(24.0±5.0)歲;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160例,中?;蚋咧?23例,初中及以下103例。2組孕產婦在年齡、文化程度等比較,均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成立健康教育小組健康教育小組成員由本科室年資較高的護師擔任。設組長1名,組員3~5名。要求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專業理論知識豐富,具有較強的溝通及口頭表達能力,熟悉本專業的健康教育知識及行為方法,并熱愛本專業,富有愛心及耐心的護理人員;并要求組長定期組織成員進行知識更新和培訓學習。
1.2.2健康教育小組工作方法對照組的健康教育由責任護士全程負責。觀察組在責任護士完成孕產婦的資料收集、評估、計劃和實施的基礎上,小組成員協助責任護士完成全科室孕產婦及陪伴家屬的健康教育及孕產婦的健康教育效果評價,對病房中所出現的共性問題、疑難問題加以重點指導及幫助。健康教育小組成員每天上午利用8:00~10:00醫生查房時間組織病房內所有家屬陪護進行集中的講座,特別對當日新住院、手術、分娩的孕產婦的家屬,主要講解查房陪伴制度的重要性,病房的空氣消毒及安全管理,新生兒異常情況的識別,費用查詢等家屬最關心的問題。上午10:00醫生查房后,小組成員到病房評價每位孕產婦對健康教育知識的掌握情況,如剖宮產術后第1d,評價產婦掌握母乳喂養的方法及新生兒護理的方法,評價其能否按需哺乳,是否掌握腹部傷口自護辦法等,如孕產婦對健康教育的內容掌握不全或不到位,孕產婦小組成員將結果反饋給責任護士,責任護士給予個別指導;小組成員在完成每位孕產婦的健康教育評價后,填寫健康教育反饋卡,并插入孕產婦床頭卡上,使責任護士能隨時了解此孕產婦健康教育知識的掌握情況,調整健康教育方式、方法。下午小組成員針對孕產婦及家屬所存在的不足或特別需求,進行集體講座或組織孕產婦進行小范圍溝通、示范、交流,如開展新生兒撫觸的指導、新生兒游泳的好處及方法演示、新生兒換尿褲的技巧、產婦擠奶的方法、產后健身操等和進行產婦飲食制作方法的交流,或者組織孕產婦進行心得和經驗交流等。
1.2.3評價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健康教育效果評價表及孕產婦滿意度調查表,調查2組孕產婦的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程度和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情況。孕產婦的健康教育效果評價表的內容包括孕產婦對住院須知、產前產后相關護理知識、母乳喂養知識、新生兒護理知識、產后恢復運動、避孕知識、傷口護理、飲食護理、復診知識和護理10項等內容的掌握情況,每項分別為10分,根據總分得分情況,分好(>90分)、一般(>80分)、差(>60分)3個等級。滿意度調查表內容包括服務態度、技術水平、病房管理、溝通能力4項,每項分別為25分,根據總分得分情況,分滿意(>95分)、基本滿意(>85分)、不滿意(<75分)3個等級。滿意率=滿意率+基本滿意率。
1.2.4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采用χ2檢驗和秩和檢驗。
2結果
2.12組孕產婦健康知識掌握程度比較2組孕產婦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程度比較,Z=-8.345,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2組孕產婦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2組孕產婦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見表2。從表2可見,2組孕產婦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χ2=61.90,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3.1成立健康教育小組的必要性健康教育是一項以健康為中心的全民性教育,在教育對象上,實行病人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結合,而病人家屬教育尤顯重要,且自我護理正成為一種發展趨勢[2]。以往產科病房的健康教育是以責任護士為主的針對孕產婦實施的健康教育,由于產科病房住院天數短、周轉快、陪伴家屬多,且更換頻繁,僅靠責任護士個人的健康教育及指導易使計劃落實不到位,家屬和陪護不良的健康習慣極易影響孕產婦的健康教育效果。只有建立整個家庭成員的健康意識,才能保證孕產婦及嬰兒的健康行為。因此,僅靠責任護士個人的力量遠遠達不到這些要求,由于產婦住院天數較短,要在短時間內接受大量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產婦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和不能保證效果,健康教育小組的成立為孕產婦及家屬共同參與健康教育創造了平臺,在提高孕產婦自我護理能力,建立健康行為,盡快恢復健康具有積極的意義。
3.2成立健康教育小組可促進護士間的協作精神傳統的責任護士負責制是責任護士個人獨立完成孕產婦的評估、計劃、實施及評價,有時自我評價欠客觀,使健康教育效果不能保證。成立健康教育小組后,通過健康教育小組成員對責任護士的工作進行評價和反饋,使結果客觀真實,從而促使責任護士不斷改進健康教育的方法,促進了護士間的交流和協作,提高護理團隊精神。
3.3保證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高了護理質量本調查結果顯示,成立健康教育小組后,觀察組孕產婦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0.05)。這是因為,通過健康教育小組成員的參與,減輕了責任護士的工作量,有效地保證了護士與孕產婦的溝通和護理時間,同時可以通過家屬的督促,保證孕產婦的遵醫行為和健康教育內容的落實,使孕產婦掌握知識更全面準確,保證了健康教育效果,從而提高了產科的護理質量[3]。#p#分頁標題#e#
篇7
【摘要】目的 探討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患者的影響評價。方法 從社區、家庭及患者三個不同層面對社區內的糖尿病患者進行針對性教育,觀察健康教育在糖尿病的預防和治療中的作用。結果 本組28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前血糖水平(7.2±0.9)mmol/L,健康教育后血糖水平(5.5±0.7)mmol/L,前后對P<0.01,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在社區中開展健康教育能使糖尿病患者群增加有關糖尿病的知識,對疾病的態度有明顯的變化,這對糖尿病的控制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糖尿??;健康教育;健康管理
糖尿病是人群中最常見的一種疾病,并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之后第3位嚴重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給社會經濟帶來沉重負擔。糖尿病的管理是預防和控制心腦血管疾病的關鍵。它強調醫患合作、病友互助、患者及家屬參與,可以彌補動態管理的不足,特別適合糖尿病的日常管理。將糖尿病從病因到治療的全部知識向社區群眾廣泛宣傳,使糖尿病的社區教育達到個體化、系統化、生活化、社會化、終生化,帶動了社區健康教育的全面開展。本文對28例糖尿病患者進行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擇2010年1月~12月間我社區門診及入戶調查的28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齡55~75歲,平均年齡56.5歲。血糖≥6.1mmol/L。均符合1999年WHO的診斷標準。
2 方法
2.1 健康教育的內容:糖尿病發病原因、臨床表現、治療原則,糖尿病與飲食、運動的關系,并發癥及危害等。
2.2 健康教育的形式:定期舉行糖尿病健康教育講座,利用板報、口頭宣傳、書面材料、舉辦座談會及定期家訪等。
2.3 效果評價:測定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的基本知識的知曉率和健康教育前后的血糖水平。
2.4 統計學處理 檢驗指標資料的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單位以x2檢驗,以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3 結果
本組患者通過健康教育后,對糖尿病的基本知識、防治方法、遵照醫囑用藥、控制飲食、積極參與運動和監測等方面有顯著提高。本組28例患者健康教育前血糖水平(7.2±0.9)mmol/L,健康教育后血糖水平(5.5±0.7)mmol/L,前后對P<0.01,有統計學意義。
4 護理體會
4.1 心理疏導 糖尿病的發生、發展與環境因素、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關系密切。由于患者對糖尿病缺乏知識,所以都存有不同程度的消極、恐懼、悲觀等情緒,醫護人員態度要積極熱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使患者正確看待糖尿病,不要過度緊張。對于長期住院的患者心理活動較大,特別有并發癥的易產生悲觀,因此護理時要耐心,經常在其床前用溫和的語言交流,制訂合適的飲食計劃、運動處方,增強患者自我心理調節的能力,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4.2 飲食指導:它是糖尿病最基本、最關鍵的一步,如飲食控制不好,嚴重影響治療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質量,幫助制定均衡飲食計劃,避免攝取過多的油膩、高熱量食物及過多的食鹽。合理控制攝入的總熱量是糖尿病飲食治療的首要原則[1]。讓患者進富含維生素、蛋白質和纖維素、低糖、低脂飲食;少量多餐,把每日進食分為4~6餐,使每餐熱量明顯減少,以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根據年齡、性別、職業、標準體重[(身長-100)×0.9]估計每日所需總熱量,每日主食攝入量為200~250g,占總熱量的50%~60%。戒煙、限酒。
4.4 運動指導:運動可促進葡萄糖的利用,改善胰島素的抵抗,降低血糖,減輕胰島負擔。運動從小運動量、短時間開始,循序漸進,可安排在餐后1~1.5h運動,這是降低血糖的最佳時間,并有益于肥胖或者減輕體重。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和病情,以不疲勞為度,及時調整運動方式,運動量及運動時間、運動方式以規律運動效果為佳,提倡有氧運動如步行、慢跑、打太極掌、氣功、打門球、跳健身操。此外,為保護足部,運動時有必要穿合適的鞋襪。
4.5 藥物指導:當飲食和鍛煉不能控制血糖時,口服降糖藥是最基本的治療,指導患者遵醫囑按時服藥,降糖藥宜從小劑量開始,可以減輕其不良反應,具體用量因人而異,根據血糖的情況適時調整用藥。
4.6 定時監測:定時檢測尿糖及腎功能、血糖、血脂、血壓。糖尿病的治療目標是控制血糖使其盡量接近正常,進而減少糖尿病各種急、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而達到這一目標的必要前提就是良好的病情監測。每位病人都應有自己的血糖自我監測日記,并養成每天記錄的良好習慣,血糖自我監測的日記[2]。
4.7 預防感染:指導病人注意個人衛生,保持全身和局部清潔,尤其要加強口腔、皮膚和的清潔,做到勤洗澡和勤換衣。平時注意觀察有無發熱和有關癥狀的出現,以便及早處理。酮癥酸中毒常因感染、胰島素治療中斷或不適當減量、飲食不當、創傷、手術、妊娠和分娩等因素誘發,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上述因素。
4.8 低血糖的預防和護理:在開始使用胰島素時,應告訴病人低血糖發生時的表現和預防處理方法。嚴格按醫囑用藥,及時按血糖情況調整劑量,用藥后按計劃進食,適當控制活動量。低血糖一般發生在空腹或皮下注射胰島素后3~4h,有時也可在注射15~30min出現。其癥狀為突發饑餓感、蒼白、心慌、倦怠、軟弱、多汗、頭暈,可出現昏迷、休克甚至死亡。一旦發生立即平臥保持安靜,輕者食糖水或點心,嚴重者予靜脈推注50%葡萄糖20~40ml。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及神志變化,囑咐患者平時應準備面包等食品。病人清醒后應及時進食,防止再度昏迷。
5 小結
認真抓好社區重點人群的健康教育,是促進社區居民健康的有效途徑。對糖尿病患者實行健康教育是提高患者身心健康素質的重要手段。定期家訪,對年邁體弱、行動不便的患者,每周定期進行隨訪,進行健康查體,了解患者病情,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使糖尿病患者建立了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了自我保健能力,消除思想顧慮,避免或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存活率。
參考文獻
[1]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7,70.
[2] 李明珠;郝秋華;徐秀萍.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歸轉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21):7~8.
作者單位:221200 江蘇徐州市睢寧縣高作中心衛生院
(上接第368頁)
3 效果
通過健康教育活動,兩縣廣泛深入地普及了RTI防治知識,轄區內農村婦女的健康教育率明顯提高。結果顯示:目標人群通過多種渠道學習了健康教育材料,促進了知識知曉率和行為形成率的提高,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較好效果。
4 討論
4.1 形式多樣的傳播材料是普及RTI防治知識的必備工具 用多種健教材料,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通過婦女之間、夫妻之間、父母與兒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相互傳播,使更多的婦女反復學習接受RTI的健康知識和行為。不僅可以選擇喜歡的傳播材料和急需的知識,增強學習的自動性和自覺性,還能有效地提高個人和社區防治RTI的能力,為社區健康傳播工作的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4.2 以人為本的傳播材料是普及RTI防治知識的重要途徑 以當地人為傳播主體開發的傳播材料,由于具有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特點,并以急需的知識、防治的疾病相一致;同時又尊重了社區的人權和需求,關注了重點的弱勢人群,采取了當地喜歡的形式和方法,所以有利于個人和社區學習健康知識,達到提高健康素質的目的。
4.3 豐富多彩的傳播方式是普及RTI防治知識的有效措施 采用專項的知識讀本、健教處方、掛圖、電視錄像等多種傳播材料,通過講座、咨詢、面對面傳播,同伴教育,入戶宣傳等多種形式,開展針對性較強的RTI防治健康促進活動,使傳播質量不斷提高,知、信、行轉變得到加強。
4.4 針對性強的傳播材料是提高健康素質的有利條件 利用針對性強的傳播材料,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通過人與人之間、家庭之間、鄉村之間、社區之間相互傳播,使更多的婦女學習接受RTI的健康知識和行為。為使社區中的婦女和家庭成員積極學習健康知識和建立健康行為,提高自身的健康素質,積極自動地參與防治RTI感染不僅有效地提高了社區防治RTI的能力,還為降低社區RTI,提高婦女健康水平和社區健康傳播工作的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范文燕,袁兆康,任金祥,等.生殖道感染干預工程,對干預對象“知、信、行”影響的研究[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6,14(4):209.
[2] 勵曉紅,吳擢春.社區健康促進項目評價的有關問題.中國健康教育雜志,2004,20(2):158-160.
[3] 張紅杰,耿玉田,李鳳良,等.北京市密云縣已婚育齡婦女生殖道感染的患病率現狀及知識態度和行為調查.中國計劃生育雜志,2002,5(5):273-276.
[4] 陳錦輝.強化衛生科普精品知識.中國健康教育,2004,20(30):262.
篇8
【關鍵詞】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健康教育;教學;結果評價(衛生保 健);學生保健服務
【中圖分類號】 G 479 R 512.91 G 62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0-9817(2007)07-0594-02
Evaluation of HIV/AIDS Prevention Health Education Among Educators in Gu izhou/HONG Feng, ZHANG Ai-hua, ZHANG Wan-zhu, et al.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Guiyang Medical University, Guiyang(55000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knowledge and attitu de toward AIDS prevent ion among educators in Guizhou, and to promote feasible proposal to improve the status of HIV/AIDS prevention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paganda in Guizhou. Methods A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 ng 320 educators in Guizhou. Results The correct cognition statistical significan t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P<0.05). The rate of right understand of H IV/AID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P<0.0 1). A fter the training,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found in care attitude. Conclusion The educators' attitude and knowledge can be improved throug h the training.
【Key words】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Health educati on;Teaching;Outcome assessment(health care);Student health services
在學校開展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是預防和控制艾滋病在我國傳播與流行的重要措施,黨 中央、國務院及相關部委十分重視在學校開展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1]。目前 ,學校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已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并逐步擴大,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1-6]。在學校健康教育中,學校校醫、教師對于宣傳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育系 統的行政工作人員則對預防艾滋病起著統率的關鍵作用[1,7-9]。了解教育系統行 政人員、學校教師和校醫的預防艾滋病知識和對HIV/AIDS的關愛態度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文旨在了解貴州省教育工作者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培訓的效果,以便為加強艾滋病健康教 育提供可行性建議。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對貴州省9個市(州、地)教育局、39所高校以及5個項目縣的教育 局、中小學校中,參加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培訓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員、校醫、健康教育教師 、一般教師、機關、學校后勤人員共359人進行培訓前后問題調查,培訓前收回有效問卷為3 20份,培訓后為314份,有效回收率分別為89.1%和87.5%。
1.2 方法 參考國內外有關文獻資料,根據貴州省具體情況設計調查問卷。 調查表的主要內容包括對艾滋病的基本知識掌握情況和對艾滋病的總體態度。調查采用不記 名自填調查表方式,在培訓前對調查對象發放調查表自填,在培訓后對調查對象再次進行調 查,考察培訓效果。數據用SPSS 11.5進行χ2檢驗。
2 結果
2.1 艾滋病相關知識了解情況 培訓前對艾滋病的相關知識有79.7%的對象 能正確了解,培訓后有86.0%的對象能正確了解(P<0.05)。培訓前關于艾滋病的基本知 識有91.8%的調查對象能正確認識,培訓后增加到97.8%(P<0.01)。培訓前在艾滋病的 傳播途徑上有85.6%的對象能正確認識,培訓后增加到95.9%(P<0.01)。培訓前在艾滋 病的預防與防治知識中有71.6%的對象能正確認識,培訓后有87.3%的對象能正確認識(P <0.01)。見表1。
2.2 不同職位教育工作者培訓效果比較 行政人員培訓前后有12類題目知曉 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0.01),健康教育教師培訓前后有9類題目差異有統計 學意義(P值均<0.01),校醫培訓前后有5類題目知曉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或<0.01),其他教師培訓前后有9類題目知曉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0.01) 。見表2。
2.3 對AIDS的態度 在預防艾滋病態度問題上,共設計了4個問題,分別是 (1)您認為感染了艾滋病的年輕人是否有權利參加常規的學習和工作:A應該、B不應該、C 不知道;(2)您是否愿意同AIDS病人握手:A愿意、B不愿意、C不知道;(3)如果您的朋友當 中有人感染了HIV,您是否會與他一同進餐:A愿意、B不愿意、C不知道;(4)在生活中,您 會如何對待身患艾滋病的朋友:A鄙夷、B遠離、C關懷。
培訓前,第1個問題選A,B,C的比例分別為91.9%,5.6%和2.5%,培訓后分別為94.9%,4.5% 和0.6%;第2個問題選A,B,C的比例分別為80.3%,13.8%和5.9%,培訓后分別為95.9%,2.9 %和1.2%;第3個問題選A,B,C的比例分別為79.4%,9.4%和11.3%,培訓后分別為90.8% ,3.8%和5.4%;第4個問題選A,B,C的比例分別為0.9%,9.7%和87.8%,培訓后分別為1.0% ,3.2%和95.5%。
3 討論與建議
從培訓效果看,此次培訓是成功的。在艾滋病知識方面,培訓前調查對象知道預防艾滋病性 病知識的僅占40.3%,了解艾滋病潛伏期的只有54.7%,培訓后,兩者分別提高到80.9%和7 9.9%,在其他知識方面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從教學職務上看,培訓的主體人員均為直接 從事教學或健康教育活動的教學人員,他們的預防艾滋病相關知識在培訓后得到較大提高, 這將非常有利于學校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動的開展。在關愛態度方面,有13.8%的調查對 象在培訓前表示不愿意同艾滋病病人握手,培訓后僅有2.9%表示不愿意,在其他態度方面也 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建議:(1)政府部門在師資培訓方面加大投入,多開展培訓,只有教育者的知識提高,預防 艾滋病的宣傳教育工作才有了基本的保障。(2)重視對領導層的開發,使學校預防艾滋病健 康教育真正落到實處,這對通過學校向家庭、社區及整個社會迅速普及預防艾滋病知識有著 重要的意義。(3)在培訓期間增加學員和艾滋病患者接觸的時間,使他們加深對艾滋病患者 的了解,得以減少他們對艾滋病人的恐懼。
(致謝:本研究得到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教育部體衛藝司、貴州省教育廳體衛藝處、 貴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貴陽醫學院陸洪光教授及貴州省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師資培訓基 地全體老師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謝!)
4 參考文獻
[1] 廖文科.我國學校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面臨的形勢及其政策和任務.中國學校衛生,2 005,26(2):172-176.
[2] 徐哲懿.青少年艾滋病健康教育項目的研究.中國健康教育,2006,22(7):538-539.
[3] 張濤.學校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現代預防醫學,2005,32(8):1 015-1 018.
[4] 馮琪,周慶芝,游麗琴.在校學生艾滋病預防知識健康教育效果分析.醫藥論壇雜志 ,2006,27(1):34-36.
[5] 李勇,范珊榮.中學生艾滋病知識及健康教育近期效果評價.中國健康教育,2002,1 8(4):267-268.
[6] 魏清敏,張志寶,吳謙.中專學生艾滋病相關知識、態度、行為調查報告.現代預防 醫學,2005,32(2):161-163.
[7] 陳晶崎,趙德才.中學校醫與健康教育教師預防艾滋病知識、態度及健康教育調查. 中國公共衛生,2002,18(9):1 124-1 126.
[8] 張冰,季成葉,何忠虎,等.預防艾滋病關愛HIV感染者師資培訓效果評價.中國艾滋 病性病,2005,4(11):103-105.
篇9
【關鍵詞】手足口??;健康管理;預防控制
【Abstract】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key points of applying health education in Hand-foot-mouth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s well as the advantages of community children health mangement in order for an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and-foot-mouth disease and for a remarkable decrease in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Key words】Hand-foot-mouth disease ;Health managem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中圖分類號】R36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1-0010-02
手足口病是由柯薩奇病毒A16(CVA16)、腸道病毒71(EV71)等20多種人腸道病毒血清型引起的全球性幼兒和兒童常見急性傳染病之一。臨床癥狀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潰瘍為主,個別重癥患者可能出現心肌炎、肺水腫、急性弛緩性麻痹、無菌性腦膜腦炎等預后較差的致命并發癥[1]。2008年全國報告的丙類傳染病中,手足口病位于發病數第二位 ,死亡數第一位。2009年3~12月全國手足口病發病人數達1,149,045人,死亡人數352人。2009年全國報告的丙類傳染病中,手足口病為發病數及死亡數第一位的病種,與2008年相比,手足口病發病率增加135.13%,死亡率增加180.00%。2010年1~8月全國累計報告手足口病發病數達1,465,600人,死亡797人。從數字對比來看,2010年發病強度遠遠高于09年同期。
1 手足口病防控的難點
手足口病是屬于可防可控的傳染病。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居住條件的改善,應該可以大大降低發病和死亡率的。但是這兩年流行的實際情況告訴我們,這種可防可控的疾病不僅發病和死亡率沒有下降,還有不斷增強的趨勢,甚至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人口最集中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該病的發病率也最高[2]。說明該病的防控存在一定難度。
1.1 傳染源難控制:手足口病的隱性感染比例很高,顯性:隱性感染者>1:100,而現有的技術和措施很難及時發現并隔離隱性感染者;以輕型病例為主,農村偏遠地區的患兒父母易忽視對該病的就診治療,亦不采取居家隔離等措施。該病在發病初期傳染性極強,而患兒一般在被經過自我診療后方前往醫療機構就診,又無疫苗。手足口病的上述特點,決定了難以將控制傳染源作為疫情防控的主導措施。處于傳染期的患兒和隱性感染者的流動易造成疫情的擴大和蔓延。
1.2 傳播途徑難切斷: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較復雜,主要是通過糞口途徑及人群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患兒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唾液、皰疹液、糞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通過日常接觸傳播,亦可經口傳播。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經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也可造成傳播。因此采取單一的干預措施往往難以短時間內有效,而且越是人口稠密的地區,該病發病率越高。
1.3 普遍易感人群難保護:成人大都已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相應的抗體。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低年齡組發病率最高,因而有時會存在間隔流行的特點,即在人群中,主要是非流行期間新生兒出生,易感者逐漸積累,達到一定數量時便為新的流行提供先決條件,若此時暴發,短時間控制的難度也將很大。
由于上述的原因給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承擔起重要責任,走進社區,廣泛、持久、全面地開展健康教育,提高人們對手足口病的認識和自覺性,就能預防手足口病的暴發流行[3]。
2 健康教育在手足口病防控中的作用
美國醫藥協會調查顯示,每花1美元于病人健康教育服務上,就會節省6美元的醫療費用[4]。這個結論適合任何經濟水平的社區和任何疾病的防控,尤其是針對傳染病的防控。當今流行嚴重的手足口病等傳染病不僅僅是微生物致病的結果,更多的是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社區醫生走進社區,不只是去治病,更重要的是去開展健康教育。手足口病除了需要及時發現患兒、及時隔離和治療以外,最重要的就是運用健康教育手段廣泛傳播預防知識[5]。健康教育最適于在社區人群中開展。在當前的手足口病預防控制工作中,圍繞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這三個基本環節和傳播方式等方面開展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預防手足口病的發生,阻斷疫情的蔓延與擴散[3]??梢钥紤]將手足口病的發病率高低做為社區衛生服務質量監管的一個重要指標。
2.1 針對手足口病傳染源的健康教育。通過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提高社區人群對傳染源的認識和鑒別,特別是提醒小學、幼兒園老師及家長及時發現傳染源,及時隔離治療傳染源。這在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向幼兒家長、托幼機構、中小學的教師介紹手足口病的防控知識和措施,使他們了解熟悉,并不斷強化對兒童集中場所的依法管理,是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的應盡義務。
2.2 針對手足口病傳播途徑的健康教育。針對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加強對社區人群的健康教育,會極大地調動社區人群的防病自覺性,提高人們對手足口病傳播途徑的認識,做好集體單位和個人的消毒和防護工作,尤其是管理好病人的糞便,處理好水源.對控制手足口病疫情的傳播和蔓延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3 針對手足口病易感人群的健康教育。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嬰幼兒,由于他們身心未成熟、依賴性強、合作性差、好奇、好動、缺乏經驗,所以,難以令他們自覺落實各項防控措施。但是兒童的心理與行為主要受家庭、環境的影響[6],因此,手足口病易感者的健康教育對象不是患者,而是其家屬或幼兒園老師,通過對他們開展各種形式的健康教育,使之掌握手足口病的相關知識和預防措施,不但能解除其對手足口病的恐慌,更能加強其對孩子的保護意識,從而采取積極有效的手段對孩子進行疾病防控。
2.4 針對流行方式的健康教育。通過各種形式的健康教育,建立長效管理機制,抓住夏秋季的重點時期,抓住幼兒園、托兒所等重點單位,落實各項防控措施,預防暴發流行[4]。針對患者活動情況,社區衛生服務人員應學會流行病學調查,針對患者活動情況繪制路線圖,與患者就診的醫療機構取得聯系,對有接觸的醫務人員、病人家屬及一起玩耍的小朋友進行健康教育和流行病學調查,從而加強監測。要利用社區的廣播、宣傳欄、宣傳冊等各種方式進行健康知識的教育。為避免交叉感染和耽誤重癥患者的病情,鄉鎮特別是村衛生服務機構都應派出有經驗的醫生在人群中巡診,發現癥狀比較重的,立即安排送醫院診治。醫院也要做好公共場所的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3 社區開展手足口病健康管理的意義及優勢
隨著以人為本社會的發展,社會經濟能力的提高,人們的健康需求也在轉變。據此醫療衛生領域范圍擴大、進行全民健康管理等新觀念脫穎而出并普及。這些新的觀點總結起來就是疾病的預防和保健。預防和保健體系是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體系。
3.1 手足口病的防控重點是社區兒童。包括城市和農村社區。兒童占我國總人口的28.9%,是社會的財富,祖國的未來。兒童保健是我國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社區衛生服務管理必須高度重視為兒童保健服務的問題,要根據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針對危害兒童健康的主要疾病和影響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控和保健措施,保障兒童身心健康,提高兒童健康水平。
3.2 建立并充分利用健康檔案是社區兒童健康管理的重要內容。社區兒童健康管理的實際意義就是社區醫生在兒童生長的不同階段對其健康進行全方位的監測,可以在第一時間發現孩子健康上的問題并及時糾正,以減少發生大病的幾率。健康管理不僅是一個概念,也是一種方法,更是一套完善、周密的服務程序,它要求從孕產期即胎兒期、孩子出生,就建立健康檔案,對健康檔案實行系統的動態管理,隨時記錄、補充健康情況、病情治療情況、治療結果。健康檔案還具有健康指導、健康體檢、疾病預防、甚至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良好的生活與行為習慣、促成心理健康及智力、思維發育的作用。所以健康檔案建立可以促進兒童的正常生長發育,增強兒童的抗病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降低兒童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同時還包括預防某些成年期甚至老年期的易患疾病??傊鐓^醫生是健康檔案的科學管理者而不是健康檔案的保管人。
3.3 社區醫生與社區兒童的關系是長時間的、穩固的、友好的關系。不同于醫院的醫護人員與兒童之間的短暫的醫患關系,隨著兒童病情的結束這種醫患關系關系也即終止。社區兒童不是患者,而是健康管理的對象。持續性的友好關系以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立并科學使用健康檔案,是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發育的重要保障;是提高我國人口質量、增強中華民族整體健康素質的基石。
3.4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可充分發揮自己的地理優勢。社區醫生熟悉轄區內每一個兒童的個體情況,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健康輔導[7]。對于兒童的健康教育,社區衛生機構的工作是繁雜的、細致入微的,效果又不是立竿見影的。而且要求社區醫生積極主動的去尋找健康需求者,而不像大醫院,等著病號來找他們。在我國手足口病高發季節,社區醫生可以對所轄街道的兒童、家長或監護人進行預防宣傳與教育,進行疾病發生情況的監控,及時報告和采取措施。
總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從健康管理的角度去提高人們對手足口病的防控意識,將對手足口等急性傳染病的防控有著重要作用。防重于治,轉變醫療衛生服務的重點,明確任務、宣傳到位、有序管理,改變群眾對社區衛生服務的認識,促進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發展成熟、取得群眾信任,對促進全面健康,全民健康有著更加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信振江,趙建忠,白俊梅,等.北京市豐臺區手足口病疫情與健康教育對策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09,25(10):772~776
[2] 趙成松,趙順英.手足口病的流行概況和應對策略[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9,24(6):419~421
[3] 祝太平,汪群,王衛強,曾凡榮,徐衛民.健康教育在手足口病防控中的作用[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8,28(8):570~572
[4] 上??萍即髮W主編.健康教育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4~5
[5] 謝萍,張桂香.健康教育對冠心病患者行為方式的影響[J].護理雜志. 2002,19(2):84~85
[6] 崔焱.兒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篇10
【關鍵詞】 結核;健康教育;知識;行為;處方,非藥物;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9 R 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8-0695-02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Prescription in Prevention and Cure Tuberculosis of College Students/YANG Yue-hua. Hospital of Xi'an Petroleum University, Xi'an(71006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out understanding status of college freshmen about prevention and cure knowledge of tuberculosis, and to explore effective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for tuberculosis prevention. Methods Each freshman was given a health education prescription of tuberculosis prevention and cure knowledge after enrollment, and evaluated the effect after half a month self-study. Results The knowing rate of tuberculosis knowledge rised from 48.5% to 83.9% after health education,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
【Key words】 Tuberculosis;Health education;Knowledge;Behavior;Prescriptions,non-drug;Students
結核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慢性傳染病,不但是全球的公共衛生問題,而且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和經濟問題。中國是全球22個結核病高負擔國家之一[1],患病人數僅次于印度,居全球第二[2]。中國政府印發的《全國結核病防治規劃(2001-2010)》把健康教育作為控制結核病的措施之一,并明確提出2010年全民結核病防治知識知曉率達到80%的目標[3]。衛生部、教育部曾聯合下發《關于加強學校結核病防治工作的通知》(衛疾控發[2003]187號),要求加強學校結核病防治工作[4]。目前,在對結核病預防沒有有效疫苗的情況下,在大學開展有效的健康教育,提高學生自我防護意識,對控制結核病的傳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5]。為此,筆者于2007年10月對“結核病防治知識健康教育處方”在大學新生中的教育效果進行了評價,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在西安石油大學新生中,整群抽取經濟管理學院10個班、石油工程學院5個班、人文學院5個班、電子工程學院6個班、化學學院7個班,共1 00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
1.2 方法
1.2.1 基線調查 根據結核病防治知識健康教育處方內容,自行設計結核病知識問卷,由培訓經過培訓的輔導員擔任調查員,現場發卷,填寫后收回。發放問卷1 000份,收回有效問卷972份。
1.2.2 健康教育干預 發放結核病防治知識健康教育處方,每人1份,由學生自學,為期15 d。
1.2.3 干預后調查 15 d后再次對調查對象進行相同內容的問卷調查,方法與干預前相同。發放問卷1 000份,收回有效問卷981份。
1.2.4 統計分析 應用EpiData 3.0建立數據庫,導入SPSS 1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主要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結核病防治知識來源渠道 干預前大學生獲得結核病防治知識的渠道主要是廣播電視和報刊書籍,干預后主要渠道是學校組織的健康教育講座和健康教育處方及宣傳資料。見表1。
2.2 結核病防治知識知曉情況 大學生結核病防治知識總知曉率干預前后分別為48.5%和83.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干預前大學生對結核病是否有傳染性和主要傳播途徑的正答率較高,達到97%以上;對肺結核病人有哪些主要癥狀和患結核病能否治愈的正答率在60%以上;但咳嗽咳痰多長時間應該考慮患結核病、日常接觸(握手、一起吃飯、喝水)是否可以感染結核病、治愈結核病的關鍵措施及我國是否實行免費檢查治療政策等知識的正答率較低,干預后正答率明顯提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2.3 與結核病相關行為正確率 健康教育處方發放前,多數大學生對結核病有恐懼心理,歧視患者,與結核病相關行為正確率較低;干預后,對結核病的認識和相關行為有所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3 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發放“健康教育處方”干預前后大學生結核病防治知識知曉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干預效果明顯。干預后總知曉率達83.9%,高于成都市高校大學生(60.4%)[6],基本上達到了2010年全國結核病防治規劃目標。由于大學生具有文化知識,通過發放“結核病防治知識健康教育處方”讓學生自學,能提高對結核病的認識,掌握大部分內容。因此,在大學生中用發放“處方”開展肺結核防治知識健康教育是一項經濟、有效的措施。
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人口密集,相互接觸較為密切,而且學習壓力大,處于結核病好發年齡,加之生活環境空氣流通較差,如果不提高自我防護意識,不能及時發現并隔離肺結核病人,容易引起結核病暴發流行[7]。有文獻顯示,結核菌的傳播多在夜間,與排菌患者同居一室的青少年最容易感染[8]。經濟困難是出現肺結核病人早期癥狀而未就診的重要原因之一[9]。因此,提高大學生對結核病的傳播途徑和主要癥狀的知曉率是今后健康促進工作的重點,同時,應大力宣傳國家防治結核病的免費政策,對促進在高校結核病患者的早發現、早治療、控制傳染源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4]。
有報道顯示,對大學生進行健康教育,通過學生向全社會進行結核病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具有較好的效果[10]。本次調查結果發現,大學生對各類結核病防治知識的掌握不平衡。結核病知識來源主要是媒體(廣播電視和報刊書籍等),來源于學校教育(健康教育講座、大學選修課)的比例不高。學校相關的健康教育目前還不能夠滿足學生的要求,而媒體報道的知識是不系統的。因此,在大學新生入校時發放“健康教育處方”或宣傳資料,進行結核病防治知識健康教育,是一項基本措施。
建議在以后的結核病防治工作中,學校應將結核病防治知識健康教育納入教學計劃,采取發放“處方”方式的同時,開展專題講座,報欄宣傳、咨詢和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的健康教育,必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大學生容易接受新知識,傳播科學信息,影響周圍人群的觀念和行為,可以通過校醫-教師、學生-家長-社區,將國家免費政策和結核病防治知識向社會輻射,提高全國人民結核病防治知識知曉率。因此,在高校開展結核病防治知識健康教育,不但可以有效預防大學生結核病,而且能對全國的結核病預防控制工作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4 參考文獻
[1] WHO.Global tuberculosis control: Surveillance, planning, financing.Geneva:WHO,2006.
[2] WHO.Global tuberculosis control: Surveillance, planning, financing.Geneva:WHO,2007.
[3] 衛生部疾病控制司,編.中國結核病防治規劃實施工作指南.2002:65-66.
[4] 曹宏.某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結核病防治知識調查.中國學校衛生,2006,27(5):426.
[5] 杜麗群.結核病健康教育現狀.醫學文選,2006,25(2):358.
[6] 付莉,田明,潘蓉,等.成都市高校學生結核病防治知信行調查分析.寄生蟲病與感染性疾病,2008,6(4):185-188.
[7] 王健,趙錦,鐘濤,等.2002-2005年深圳市南山區肺結核病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評估.中國健康教育,2006,22(8):635-636.
[8] 李立明.流行病學.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535-540.
[9] 成詩明,杜昕,徐敏.肺結核病人健康教育現狀與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健康教育,2004,20(10):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