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設計導則范文

時間:2023-07-25 17:18: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海綿城市設計導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海綿城市設計導則

篇1

關鍵詞:綠色建筑;海綿城市;低影響開發;可持續

1引言

綠色建筑理念在我國城鄉規劃建設發展中對建筑節能、低碳城市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早在2006年,我國就頒布了第一部關于指導綠色建筑建設發展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2015年又有了新的修訂版,在原有基礎上對標準的適用范圍、評價種類、評價方法、指標體系都進行了修訂。強調了對綠色建筑技術、管理的提高和創新的鼓勵。綠色建筑結合了生態建筑、生物氣候建筑等理念對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發展進行了詮釋[1]。近年我國各地發生的城市內澇誘發了許多次生災害,已成為城市化發展中非常棘手的熱點問題。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物、道路、綠化、水體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滲透、緩釋的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2]。海綿城市是即田園城市之后又一城市規劃理念的概括,是對城市發展中表現出具有某種吸收性能的現象的形象比喻,后來發展成為解決城市關于水資源問題的綜合概念集成[3]。2014年底我國頒布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該指南在編制過程中與《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等規范進行了有效銜接。在2015年與2016年陸續評審劃分了兩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綠色建筑與海綿城市在技術路線與設計策略上有所不同,但是在建設生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上有諸多相通之處[4]。是與發展低碳城市建設一脈相承的模式,都是在不斷探討可持續生態化城市建設模式中發展而來。在解決當前城市建設中的水資源及其相關的問題時,勢必要堅持將低影響開發理念、綠色發展方式融入城市建設當中。

2海綿城市的產生綠色建筑在技術研究與指標

體系構建中對建筑環境中水資源使用進行了細致的劃分。在綠色建筑一系列技術導則、實施細則中對制定水的專項計劃進行了嚴格要求,尤其是在場地設計與節水設計控制指標體系中[5][6]。無論是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還是設計標識,綠色建筑對水的使用與節約是貫穿在建筑從勘探設計到施工建造再到后期竣工使用,乃至拆除中的。綠色建筑側重在區域的建筑建造與運營中強調水資源在使用過程中的注意要素。無論是直接取用水還是間接的其他活動,都要確保減少對水資源的破壞。在使用的過程中去除對水的無作用使用,或者竟可能減少浪費,同時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單位水的使用效率,達到水資源利用最大化。應對水的滲透、儲蓄中對資源的迫害,提高水的分類處理,對自來水廠與中水系統都有一定要求[7]。從生物水資源與建筑營造活動角度來看,強調城市建造對水資源的改造,更多的從水資源如何適應人類的生活與生產需求角度考慮解決辦法。我國人均淡水資源占有率很低,水資源可利用量、以及人均的水資源數量極為有限[8]。海綿城市豐富了水資源使用與城市發展之間和諧發展的途徑。而且提供了解決水問題可行的新思路。注重挖掘人類活動融入自然本身,即“人適應水”的理念[3],在適應自然環境的建造規劃中開辟水適應性的景觀。把建造生態城市實現LID所需的城市管廊與豐富的吸水、蓄水、凈水下墊層比喻為“海綿”,是一種非常形象的利于推廣這一理念的生動行為。海綿城市同樣注重水資源的保護與節約利用,但并非是城市發展缺水所致,而恰恰是暴雨、洪澇造成的水患這一“城市病”,以及越來越嚴重的地表水污染問題。城市干旱地區,需要節約用水,可以減少浪費、污染,對污水進行處理排放,可以儲蓄雨水,可以凈化污水二次利用,可以調用水資源豐富地區的水。降雨豐富的地區,更需要控制儲蓄水,及時疏導水資源,解決滲水途徑。解決水資源問題的途徑不單單在水資源本身,還有周圍環境與人類活動。海綿城市整合了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的需求與解決水問題技術集成。提供了由點到面,面面結合,再由面致點的解決與水相關的“城市病”問題的思路。大到城市規劃中的國土資源各方面水利工程、市政管網、濕地公園,小到住宅區域建筑散水、下沉式綠色,協調整合的點、面更為寬廣。從大氣循環的角度考慮水體的蒸發到降雨、儲蓄、疏流、滲透凈化的可持續、間斷性利用,更加體現低碳城市建設內涵。傳統的雜亂、單一的控制、治理水資源方式,產生了一系列不科學的工程型措施,對整個水資源系統有一定的破壞。海綿城市就是把城市看成一個宏觀的個體,主動式的去完成對水的吸入、凈化與釋放。

3用水、儲水與凈水

圖3滲水地面設計(圖片來源:攝于2016年)圖4蓄水池與滯留帶設計(圖片來源:攝于2016年)綠色建筑從保護場地內原有的自然植被、濕地、水域角度因地制宜的進行設計建造[9]。設計之初不能破壞場地水資源,同時進行源頭補償性的設計。對場地內綠地率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進行了規定,綠地設計有利于增加滲水渠道、保護水土流失、凈化水質、補充儲水地帶。使用水的過程中要求結合節水規范,對用水量進行額定設計[10]。對市政管網的設計、施工技術進行規范。對水的使用從設備上進行主動式的干擾,分類型的對生產、生活、景觀用水進行智能化量化控制。在儲水、凈水設計中,更多的是從提高非傳統水源利用率角度進行設計[11]。儲水設計與景觀設計結合對雨水進行收集。在傳統過多的硬化路面設計中,進行滲水設計。對濕地、儲水池等的凈化采取主動式的設備控制結合水生動、植物同時進行。海綿城市對水資源的積蓄、滲透、凈化采取綜合的措施,具體可擴展為滲、滯、蓄、凈、用、排等。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依然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理念出發,要求建造開發前后生態環境原有的水文特征、資源狀況保持一致,同時預防可能產生的極端狀況,對設計降雨量、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等指標進行控制[12][13][14]。也是對綠色建筑下墊面層補償式設計的補充。用水前期要從城市規劃的角度進行宏觀設計,在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都要滿足一定技術要求。儲水與凈化水資源是互相穿插交替進行的。側重點在于對雨量充沛與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城市體量高度集中的地區雨水的疏導、儲存、滲透、凈化。從保持水文特征平衡的角度概括為低影響城市設計和開發理念-LID。即對區域內全年不外排的雨量、下墊面層的徑流總值與徑流峰值、徑流污染控等進行有效調控[15]。低影響開發的含義最初強調從源頭控制,但是我國城市土地開發強度普遍較大,僅僅依靠源頭控制難以實現開發前后徑流總量和峰值流量等維持基本不變[16]。所以還必須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綜合措施,所以海綿城市LID已延伸至源頭、中途和末端不同尺度的控制措施。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