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產業規劃范文

時間:2023-07-25 17:18: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航空航天產業規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航空航天產業規劃

篇1

一、江蘇擁有發展航空航天制造業的較好基礎

江蘇發展航空航天制造業的基礎與優勢,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緊鄰“大飛機”落戶地上海。上海是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龍頭城市,對全國各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在不斷增強,而“大飛機落戶上海”所帶來的要素集聚效應,將對包括江蘇在內的諸多省域航空制造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據估算,國家對整個大飛機的預期研發投入在300億元到500億元之間,整個研制過程能帶來巨大的產業拉動、價值傳導和經濟增長效應。在制造過程中,一架大飛機需要由數千家配套廠商生產并提供共計300萬到500萬個零部件,由此,拉動配套產業,使其得到不斷升級的機會,并最終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另一方面,江蘇與上海的關系愈加密切,時空距離在不斷縮短,這有利于江蘇抓住“大飛機落戶上?!钡陌l展契機,“搶先”對接,并依托由此而產生的產業集聚效應,形成航空工業的產業鏈。

雄厚的經濟基礎。江蘇的強大經濟實力為發展航空航天制造業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2012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54058.2億元,位居全國第二,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1%,高新技術產業投資4059.0億元,增長5.6%,占工業投資的比重達24.5%。同年,江蘇省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45041.48億元,比上年增長17.36%,完成出貨值11460.94億元,比上年增長4.96%;其中,航空航天制造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18.30億元,占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的0.48%,該行業已成為江蘇高新技術產業的主導產業之一??梢?,在經濟強有力的支撐下,江蘇航空航天制造業的發展潛力巨大。

強大的科技實力。作為科技強省,江蘇研發投入資金雄厚,境內的航空院校和科研院所數量眾多,具有較大的人才技術優勢。2012年,全社會研究與發展(R&D)活動經費123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3%,已建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105個,科技服務平臺296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141個,企業院士工作站326個。在航空航天器制造領域,江蘇R&D人員全時當量、R&D經費內部支出、科技機構數自2000年起開始穩步上升,2011年分別達到839人年、1.45億元、20個,其中,內部支出達到歷史最高值。尤其在南京地區,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航空航天相關院校和研究院所的數量眾多,擁有以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為核心的國家重點學科群,每年培養輸送1000多名航空專業研究生,為航空工業發展提供可觀的研發人才。

江蘇在航空航天領域所投入的科技人力、物力、財力,對創新能力的提升已經開始發揮作用。中航工業集團公司的607所、614所、716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的14所、28所、55所、58所,以及南航大無人機研究院都是國內專門從事關鍵技術研究的單位,研發水平達到或超過國家先進水平,有的甚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梢?,以經濟繁榮為后盾,江蘇強大的科技實力正逐步轉化為航空航天產業創新發展的推動力。

初具規模的產業集聚載體建設。江蘇省內各市根據自身地理特點及產業優勢,已經打造出一批航空產業園或航空產業集群,成為行業集聚發展的重要載體。江蘇先后成立了南京江寧的空港產業園、江蘇省航空動力高技術特色產業基地、昆山航空產業園、鎮江新區的航空材料科技產業園、濱海新區的航空裝備制造產業園、江蘇藍天航空航天產業園等,成為自主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集聚。

近些年,南京地區依托于金城集團、晨光集團、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一批龍頭企業和科研院所,以江寧空港產業園和溧水開發區為載體,將輕型航空動力、機載機電和航空電子系統設備作為重點發展方向,形成基于產學研一體化的航空產業集聚鏈,并初步構建整機制造、動力系統制造、機體制造、機載設備制造、航空地面設施制造等比較完備的航空制造產業體系。

二、江蘇發展航空航天制造業面臨的矛盾與問題

由于特定的歷史條件和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江蘇航空航天制造業積累了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難題。

航空航天企業規模偏小。江蘇省的航空航天企事業單位數列于全國第三,但仍存在“多、散、小”的局面。以2011年為例,江蘇省有29個航空航天企業,總量位居華東第一,但就業人數、總產值與主營業務收入的企業平均值分別是607人、6.52億元和6.98億元;而全國的平均水平為1562人、8.54億元和8.64億元,華東的平均值為839人、6.66億元和6.64億元,安徽省的企業平均值為2322人、16.30億元和16.75億元,江西的企業平均值為2869人、20.70億元和18.30億元。顯然,江蘇省航空航天企業的平均生產規模遠不及安徽省和江西省的水平,在華東地區乃至全國都居于后列。不可否認,多數航空制造企業的規模偏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企業很少具備整機生產能力,大多屬于機載系統企業,在技術、實力上難以與大型主機企業相抗衡,當與其他大型企業進行合作的時候較難擁有主動權,容易受制于人。

航空航天制造業產品結構偏低。江蘇大多數企業生產的產品仍局限機制造所需全部零部件,缺乏綜合制造能力,難以把眾多的產品鏈條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制造系統,航空制造業整體上還處在航空產業鏈的中低端,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都處于劣勢地位。例如,航空電子設備要占飛機總價的30%以上,但國產航空電子系統多限于軍用,民用航空電子設備的進口量偏大;國產儀器儀表普遍存在以下問題:可靠性較差,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比國外低1~2個數量級,性能、功能較為落后,測量精度比國外差1個數量級。

航空航天企業“軟實力”不足。江蘇航空航天制造業競爭力不足,研發創新能力有待于更大幅度的提高。省內的很多廠家將目光過多停留在國內配套產品上,制約了自身發展。如今,民用航空裝備的飛機幾乎都是進口,民機市場基本被波音、空客、龐巴迪和巴西航空等國外航空業巨頭所占據,僅僅是大量參與國際航空轉包業務,國外大飛機制造商有60%左右的部件在中國、日本、韓國等地轉包。由于航空零部件制造技術和整機制造技術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多年的零部件轉包沒能學習到制造大型客機和運輸機的核心技術,這導致了航空工業技術創新能力嚴重滯后,真正參與航空主體制造的航空企業相對較少,未能形成反映行業先進水平的獨立技術和獨立品牌。

三、加快江蘇航空航天制造業發展的建議

牢牢抓住大型飛機項目帶來的發展契機。江蘇省與上海市在產業方面有互補優勢,且歷來聯系較為緊密。目前江蘇完全有資格和實力參與到大型商用飛機的研發生產。實際上,昆山航空產業園已形成了飛機維修改裝、航材保稅物流、飛機零部件加工制造、教育培訓研發和航空工業旅游等產業,而南京、鎮江、無錫、蘇州等地也搶先與大飛機項目對接,但不可否認,繼續抓住大型飛機項目帶來的發展契機,積極支持和主動參與該項目,仍將是江蘇航空工業發展所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

大型民航飛機的研制,是一項周期長、投資大、技術密集、高度集成、協調復雜、風險性高的高新技術系統工程。因此,江蘇要對大型民航飛機研制項目的協調發展的現狀和未來,進行科學的評價、合理規劃,積極借助上海打造航空產業的集群效應,成立航空航天研究機構與大規模的并行工程團隊,并在已有產業園區基礎上,完善政策及技術服務,積極支持和主動參與大型客機項目的協作配套,全力打造航空制造產業集群。

加快集聚產業發展的資源要素。按照國家航空工業的總體戰略部署,緊密圍繞江蘇航空工業的發展規劃,在適當的前提條件下,制定優惠政策,努力打造中外航空航天企業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營造良好的投資和行業發展環境,加快集聚產業發展的資源要素。例如,對研發投入以及風險投資給予支持和鼓勵;制訂吸引國內外航空科技專家、企業家參與航空領域高新技術開發和創業的優惠政策,推進航空科技研發及航空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企業孵化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化;通過引進國際先進航空技術和一批國外航空制造重大技術裝備項目落戶江蘇,承接航空企業的跨國轉移,與世界接軌,為企業提供良性的競爭環境,鼓勵其間的公平競爭,互相促進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從而整體提高省內現有航空航天產品的質量水平和競爭實力。

積極搭建航空產業平臺。產業政策與區域政策相結合,制定相關發展規劃,確定一批有條件有基礎的區域作為航空航天制造業的重要基地,通過政策傾斜、依托園區平臺,在產業園區內進行合理的分工協作,有效提高航空航天制造業的區域化集聚水平。在園區建設時,要避免過去不相關企業簡單堆積現象,根據地區比較優勢與企業特有優勢,引導航空工業相關企業進入園區,建立產業分工體系,設立相應的研發機構、人才服務機構、融資平臺等,實現航空工業經濟信息、基礎設施等資源共享,降低生產要素成本,有效發揮區域化經濟優勢??傊?,面臨來自周邊省份的有力競爭,江蘇必須搶先一步,通過建立航空產業園等方式搭建平臺,積極投入,力爭在競爭中搶占先機。

大力促進航空航天制造業發展的民。目前,江蘇擁有不少具有軍工背景的航空航天制造企業,如凱聯航空發動機(蘇州)有限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南京晨光集團有限公司、常州蘭翔機械有限公司、常州飛機制造有限公司等,都具有較好的物質基礎和一定的比較優勢。為了大力促進航空航天制造業發展的民過程,江蘇應在市場化改革中建立軍民統籌體制機制,不斷創新聯合思路,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組織形式股份化,繼續進行區域化集團的建設,通過多種形式的聯合,實施技術資源和生產能力的優化配置,把軍民產業在航空工業體系內有機統一起來,形成良性互動,帶動全系統的共同發展,共同托起航空工業的未來。

篇2

Abstract: Zhengzhou Airport is the first area takes airport economic as the subject approved by the state council. The related person matching of its layout and development industry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f the matching degre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alent is high, the talent personal value can be given full play, and the "win-win" is achieved. It not, it will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and tal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ersonnel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ersonnel matching proces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talent matching strategies of Zhengzhou Airport. The strategies are increase policy coordination to improv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alent match consciousness; 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market to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 optimize the talent structure to increase the professional, proportion, innovative talents; improve the system mechanism to optimize work and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talent.

關鍵詞: 航空港;產業發展;人才匹配

Key words: air harbour;industrial development;person matching

中圖分類號:F27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4-0036-04

0 引言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黨的十報告明確指出:“加快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造就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推動我國由人才大國邁向人才強國?!薄秶抑虚L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隨著鄭州航空港成為國務院批準的首個以航空港經濟為主題的實驗區,相應的人才議題提上日程,產業發展人才匹配問題越發突出,把實驗區先行優勢轉變成持續優勢,離不開產業和人才的強有力支撐?,F有文獻鮮有關于產業發展人才匹配問題的研究,文章以鄭州航空港產業發展人才匹配為例,通過闡明鄭州航空港產業發展人才匹配現狀,發現匹配過程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應對策略,以期產業發展和人才匹配更加洽合,促進港區的可持續發展。

1 鄭州航空港產業發展人才結構分析及現狀

1.1 相關產業人才結構分析

在上海證券交易所“CSRC行業分類”檢索框,搜索“制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綜合”分類下所有上市公司年報數據,為研究需要,將這些上市公司進一步按鄭州航空港布局產業分為“航空航天產業”、“電子通信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生物醫藥產業”四個類別,剔除出信息不全的公司,并按總資產排名選取前十位上市公司進行分析,以對港區制定產業/人才發展政策、人才規劃及企業戰略制定和人才需求分析等有所借鑒。具體結果見表1。

2013年,航空航天產業從業人數有244700人,其中,生產人員26881人,占比11.0%;銷售人員10293人,占比4.2%;技術人員14676人,占比6.0%,三者共計占比21.2%。本科從業人數84653人,占比34.6%;本科以上人員7376人,占比3.0%;本科以下人員152671人,占比62.4%。由此可知,航空航天從業人員中,中高端人才比重較低,本科以下人員占比較高。電子通信產業從業人數有28134人,其中,生產人員7942人,占比28.2%;銷售人員1811人,占比6.4%;技術人員13948人,占比49.6%。本科從業人數11937人,占比42.4%;本科以上人員2867人,占比10.2%;本科以下人員13330人,占比47.4%。電子通信產業本科及以上人員超過從業人數的一半,技術人員接近從業人數的一半,比重較高,生產人員、銷售人員和技術人員之和占據從業人數的絕對比重。高新技術產業從業人數37406人,其中,生產人員19350人,占比51.7%;銷售人員2844人,占比7.6%;技術人員10236人,占比27.4%。本科從業人數9233人,占比24.7%;本科以上人員2580人,占比6.9%;本科以下人員25593人,占比68.4%。高新技術產業生產人員占從業人數的一半比重,技術人員占比較低,本科及以上人員比重較低。生物醫藥產業從業人數67022人,其中,生產人員24632人,占比36.8%;銷售人員22568人,占比33.7%;技術人員10333人,占比15.4%。本科從業人數15266人,占比22.8%;本科以上人員2190人,占比3.3%;本科以下人員49566人,占比73.9%。生物醫藥產業本科及以上人員占比26.1%,占比較低,中高端人才較少。

1.2 鄭州航空港產業發展人才現狀

選取河南省37所本科院校與航空航天制造業、高新技術行業、電子信息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的相關專業布點數、碩/博士點等指標分析鄭州航空港相關產業人才現狀,見表2。

選取的37所本科院校中,“211”大學1所(鄭州大學);河南省教育廳主管大學7所(鄭州華信學院、鄭州科技學院、黃河科技學院、商丘工學院、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鄭州成功財經學院、商丘學院);河南省主管大學30所(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等)。選擇與航空航天產業相關的專業有飛行器動力工程、飛行器設計與工程,這兩個專業只有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一所大學布點,沒有碩士點、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選擇與高新技術產業相關的專業有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等十個專業。其中,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包裝工程、金屬材料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和材料加工工程專業有碩士點;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有博士點;材料科學與工程有博士后流動站。選擇與電子通信產業相關的專業有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聯網工程等十個專業。其中,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軟件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有碩士點;信息與通信工程、軟件工程專業有博士點;無博士后流動站。值得注意的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布點數為31,占比84%,本科人才供給充分,但是碩士點只有9個,占比24%,無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高級人才缺乏。選擇與生物醫藥產業相關的專業有生物技術、生物工程、生物信息等七個專業。其中,生物工程、生物信息、生態學專業有碩士點;生物信息、生態學有博士點;各專業均無博士后流動站。

綜上可知,與航空航天和精密制造產業相關的專業設置較少,與高新技術、電子通信和與生物醫藥產業相關的專業設置較多。航空航天產業相關專業各層次人才都很稀缺,難以匹配鄭州航空港該產業的快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相關專業碩士點有23個,博士點4個,博士后流動站1個,人才供給總量充裕,人才層次豐富;電子通信產業相關專業碩士點共計24個,博士點2個,人才供給總量相對充裕,人才層次較豐富;生物醫藥產業相關專業碩士點共計11個,博士點2個,人才供給人才總量比較少,但人才層次較充分。

2 鄭州航空港產業發展人才匹配過程存在問題

2.1 產業、人才政策(規劃)“各自為政”

查找關于鄭州航空港產業和人才發展的支持政策發現,《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支持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的意見》單列了“產業發展政策”和“人才保障政策”;鄭州航空港產業集聚區的優惠政策中,多是引進符合條件企業的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優惠政策,略微提到關于產業人才的政策;另外,港區有分別關于支持航空物流、生物產業等的政策,鮮有比較系統的人才培養、引進等優惠政策(規劃)。《河南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文件的出臺,是針對河南省中長期人才發展的宏觀導向,與各產業發展政策(規劃)是否匹配有待驗證。目前,《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產業發展規劃》已經通過專家評審,據于此,急需出臺“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人才發展規劃”,根據規劃發展產業制定所需人才規劃,既提高人才規劃的實用性,又使得產業發展規劃有了人才支撐。

2.2 產業發展招進人才“饑不擇食”

產業的發展最終要靠人才的推動,各類產業的不同性質決定了其人才需求的差異,同一產業也有需求不同類型人才的分別,如果盲目招才引智,則會有損產業競爭力,阻礙產業發展。為了支持鄭州航空港的建設及發展,各級政府做出了很多努力,如為了幫助富士康招工,政府定下指標,納入官員績效考核,一方面成效顯著,助富士康這棵“大樹”生根壯大,但另一方面致使企業(產業)人才的低端性,并隱含員工就業時的諸多問題(高流動性、創新能力不足等)。因為招進人才時不加選擇,難免魚龍混雜,導致產業未能招進真正的人才,也就沒有達到產業發展與人才的匹配,故產業發展的人才匹配問題需要未雨綢繆,需要政府、產業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產業規劃之初,便制定與之匹配的人才規劃,才不會“臨時抱佛腳”,為時恨晚。

2.3 產業發展專業人才匱乏

在統計的河南省37所本科院校中,航空航天、高新技術、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產業相關專業設置較少,碩/博士、博士后流動站等高級人才培養明顯不足,各院校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與港區產業發展匹配度不高。2012年,河南省航空、航天及其設備制造業平均從業人員為13618人,占中部地區從業人數的24%。從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這一指標看,航空、航天及其設備制造業為1155人/年,在中部地區占比13%,航空航天專業人才仍較少。另外,航空運輸所需的“打板人才”、航空維修等高技能型人才均存在較大缺口,成為制約港區航空航天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

2.4 產業人才結構不合理

航空港產業布局伊始便是航空航天、高端制造、現代服務等科技含量高的臨空偏好型產業,產業定位高端,更需要掌握高新科技知識、有較強學習應用能力的人才,而現實是港區在招商引資布局各產業方面做得風風火火,成績斐然,而在“筑巢引鳳”吸才引智方面力有不逮,僅僅是只是在相關產業優惠政策中提到少許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對港區前景等宣傳也不夠,導致有識之士不是因為感覺距離遠就是待遇低等重重顧慮而不愿去港區發展。最終導致產業發展所需人才的結構性短缺,傳統服務業(零售、餐飲等)“人才濟濟”,高端制造、航空航天人才缺乏。在同一產業內部,人才結構也不盡合理,如服務業人才多集中在傳統服務業,金融、會展、電子信息等現代服務業人才急缺。

2.5 產業人才體制機制不健全

人才體制機制是關于“引才、用才、留才”等的一系列制度規范,宏觀層面既包括政府政策中有關人才引進、培養等的制度,微觀層面也包括企業的人才評價機制、薪酬激勵機制等。人才體制機制主要依靠對人才進行物質和精神激勵來發揮作用。物質激勵既是高新技術人才的基本生活保證,又是其價值的市場評價,因此其合理和公平程度直接影響著人才創造活動積極性與能動性的發揮。精神激勵主要滿足人才更高層級的精神需求。目前,河南省及鄭州航空港區尚未建立完善的人才體制機制,如人才引進機制不健全、薪酬激勵形式單一等,對人才的制度性安排尚不齊全、完備。

3 鄭州航空港產業發展人才匹配策略

3.1 增加政策協調性,提高產業發展人才匹配意識

產業政策主要是為了鼓勵或限制產業發展,針對某一個(幾個)產業制定的產業發展政策(招商引資、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人才政策是針對人才發展作出的制度安排(獎勵政策、住房政策、創業政策等)。產業政策中往往有關于產業發展所需人才的政策措施,而單獨的人才政策(規劃)多是針對區域或具體人才類型而定,如《國家(河南?。┲虚L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科技人才規劃”、“教育人才規劃”等。二者的獨立制定或者僅把人才政策在產業政策中一帶而過,導致產業發展與所需人才不相匹配,因此,應提高產業發展人才匹配意識,在出臺產業政策(規劃)的同時,也要相應出臺相關的人才政策(規劃),并增加產業和人才政策的協調性、針對性,充分發揮政策效果。

3.2 發揮市場作用,調動“官產學”各方面積極性

做到完全的產業人才匹配幾乎不可能,因而產業發展人才匹配目標應是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達到產業和人才的最佳匹配。在機制健全的情況下,市場可以發揮重大作用,完善的市場(中介平臺等)能夠提供及時準確的產業人才供求信息,產業發展環境較好,便吸引人才也能留住人才,自然產業擁有充足的人才資源,各級人才的流入又促使產業布局、結構等進一步優化,提升產業競爭力,促進產業快速發展。因此,在產業發展人才匹配過程中,應使市場發揮應有作用,通過市場調動政府、產業、學校等各方面積極性,政府將精力放在能使市場起較大作用的制度安排上,產業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引起人才資源的“從劣向優”流動,學校通過市場發出的信號便會增減專業設置等培養市場需要的人才,如此形成圍繞市場進行產業發展人才匹配的機制,方能達到最佳結果。

3.3 優化人才結構,增加專業性、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比例

專業性人才把自己的才能在某個領域充分發揮,符合“分工高效”之觀點,真正的專業性人才應是能夠高效完成本職工作的人,而非泛指在某一專業領域工作的人。專業性人才的培養可實行“幫扶制”,由“老將”幫帶“新兵”,老將經驗豐富,言傳身教,新兵學以致用,漸成“專才”,如航空打板人才、維修人才的培養。另外可以對這類人才發放資格證書,分設級別,改變對其的傳統認識,提高相應待遇,并使其具有一定的晉升空間,鼓勵人才前來就業,使專業性人才的比例不斷擴大。

目前,只具備某一專業領域的才能已不能滿足日益多元化、復雜化的需求,如河南省不乏從事生物醫藥行業的研發和營銷人才,但是真正能滿足醫藥企業要求的研發、營銷人員卻寥寥無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社會供應的人才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與醫藥企業的要求相脫節,醫藥企業需要的是既有一定的醫藥相關專業知識,又具有一定的營銷技能的復合型營銷人才和既懂研發技術又懂經營管理的復合型研發人才。因此,無論是生物醫藥產業還是航空航天產業等其他港區布局的產業,無論是研發類人才還是營銷類等其他人才,都急切需要既懂此亦知彼的復合型人才,也即需要增加各產業“全才”的比例。

傳統的以要素帶動或資源稟賦帶動經濟發展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方式越來越轉向創新驅動發展,使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高。同樣,具體到一個行業發展,創新是其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驅動發展方式無疑是維持其競爭力保障其可持續發展的不二選擇,這就預示著產業發展對創新型人才的巨大需求,無疑要提高各產業創新型人才的比例。培養創新型人才主要是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這就需要建立一定的創新文化和氛圍,形成人才成長的創新型環境,另外還要設立相應的創新激勵等制度,激發創新源泉的不斷迸發,鼓勵創新人才的不斷涌現。

3.4 完善體制機制,優化人才工作生活環境

人才體制機制主要包括人才引進機制、人才評價機制、薪酬激勵機制等,科學合理的人才體制機制能夠吸引并且保證人才長期為企業服務,達到個人價值的實現和企業績效的提升之雙贏。企業應完善自身人才體制機制建設,以人為本,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給予人才各方面具有安全感的制度保障,方能增強人才的凝聚力和歸屬感。同時,為各種人才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自由的創新環境,使得人才才能得到充分發揮,進行創新活動不受拘束,一方面提升工作效率和創新績效,增加企業可持續競爭力,另一方面有益于“能崗匹配”,人才流失率降低,人才對企業認同感增強,為企業創造更多價值。

4 結論

鄭州航空港經濟區作為國務院批準的首個以航空港經濟為主題的實驗區,其發展離不開產業和人才的強有力支撐,而人才匹配問題關系著港區產業布局、產業結構、港區的持續發展等,因此,實行恰當的人才匹配策略有助于使人才匹配促進港區的產業發展,將港區的先發優勢轉變為持續優勢。文章分析了鄭州航空港產業人才現狀及產業發展人才匹配過程存在的問題,提出應增加政策協調性,提高產業發展人才匹配意識;發揮市場作用,調動“官產學”各方面積極性;優化人才結構,增加專業性、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比例;完善體制機制,優化人才工作生活環境等人才匹配策略,從人才匹配策略角度助力港區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1]史維濤.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人才戰略[D].南寧.廣西大學,2003.

[2]張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與人才需求問題研究[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6).

[3]熊景維.論中國高新技術產業人才戰略管理[J].云南社會科學,2012(5).

[4]梁興英,謝麗威.加強高新技術產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戰略抉擇[J].煙臺職業學院學報,2013(2).

[5]陳建民.河北省醫藥產業人才需求預測與培養研究[D].石家莊:河北科技大學,2011.

篇3

科學合理的區域規劃

東麗區緊緊抓住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歷史性機遇,努力建設成為國家級航空航天產業基地、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生態宜居城區。為此,規劃確定了“53683”的城市架構和產業布局,即五個生態宜居城區、三個市級功能區、六個工業園區、八個服務業中心、三個農業園區。目前,已基本形成。

優越的區位和交通環境

東麗區是天津市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天津空港經濟區、泰達西區、現代冶金區、高新技術產業區等重要經濟板塊都坐落在該區。在天津市的“雙城雙港、相向拓展、一軸兩帶、南北生態”的總體戰略規劃中,東麗區以其位于戰略規劃的中心位置,成為航空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的重要聚集區。東麗區擁有現代化的海陸空立體交通體系,京山鐵路、津濱輕軌、京津塘高速、津濱高速等貫穿全境;中國北方最大的國際貿易港口天津港緊鄰我區的東端:擁有70多條國際、國內航線的天津濱海國際機場坐落在區內。

堅實的產業發展基礎

東麗區堅持把打造高端、高質、高新產業作為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關鍵。堅持工業強區戰略,目前已初步形成先進裝備制造、新一代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航空航天和汽車零部件等優勢主導產業。豐田、三星、史克制藥等一批國際著名企業投資東麗并發展壯大。國家電網產業化基地、中國北車工業園、中航工業防務基地、航天科工、中國一重、四川海特等一批重大項目正全力加快建設。堅持把發展高端現代服務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先后吸引了華僑城、天安數碼、宜家家居、紅星美凱龍等一批綜合業項目落戶東麗。堅持發展濱海都市型農業,形成了花卉、食用菌、觀賞魚等特色產業。

篇4

【關鍵詞】金灣區;會展業;發展

一、金灣區內會展業概況

作為珠海三大行政區之一的金灣區,在珠海各個城區發展極度飽和,城市空間狹小的情況下,珠海市政府規劃中城市西進為未來珠海主要發展方向。作為朝陽產業的會展業在金灣區也早有發展。

1.區內大型展會資源

區內擁有眾多的會展資源。“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是唯一由中央政府批準舉辦的國際性專業航空航天展覽,目前已成功舉辦了九屆中國航展,目前已經躋身于世界五大航展之列。由珠海再生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主辦的中國(珠海)國際打印耗材展覽會,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打印耗材展。其與中國航展一起同時被列入2013年商務部重點引導支持展會序列。

2.區內會議、旅游資源

區內還擁有金海灘、飛沙灘、荷包島、海泉灣等旅游景區。生態環境優美,自然資源豐富。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到區域內度假與休閑。特別是區內的海泉灣度假村,作為國家級的旅游休閑度假示范區,擁有完好的基礎設施與資源,每年承辦大量的賽事活動與會議。另外區域內的金灣高爾夫俱樂部每年也吸引了大量國際性賽事的舉辦。

3.區位優勢明顯

金灣區發展會展業的區位優勢十分明顯:機場、港口隨著廣珠鐵路、機場高速、高欄港高速的建成,將成為帶動西區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而珠海大道改造、金海路的建設,密切聯系珠海東西部與澳門,快速接駁珠三角高速公路網,打造全方位交通網絡。

4.擁有支柱性產業

會展產業的發展要有良好的產業基礎,有明顯的支柱產業,這樣才有助于會展業的推進與發展。金灣區擁有獨一無二的產業鏈資源,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已形成了三大產業鏈,即航空、生物醫藥、新能源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會展業的發展極為有利。

二、金灣區會展業存在的問題

金灣區目前主要支柱性產業為航空、生物醫藥、新能源三大產業,雖然會展產業在區域內有所發展,但是直接經濟效益不大。會展產業的發展前提是一個地區有完整的產業鏈存在,金灣區現目前已經形成三大特色產業鏈,在此基礎上應該大力發展相關會展業。

另外配套基礎設施和服務不完善,無論從辦展空間、金融、餐飲、酒店住宿等資源方面來說,配套仍然不夠充足。

三、金灣區會展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針對金灣區會展產業目前的現狀,提出以下的建議與對策:

1.政府加大對會展業的扶持

會展業是一個帶動相關經濟值極高的產業,金灣區應利用自身的會展資源與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會展業。利用會展產業的帶動效應,促進區內經濟又一次的大發展。對符合優勢產業的專業品牌展會制訂優惠政策,給予專項資金補貼或稅收減免優惠,重點支持一批品牌展會和會展企業發展。

2.加強會展內、外部配套設施建設

一是可以利用航空航天博覽城改造升級的機會,結合航空產業園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航空航天博覽城配套設施建設。二要積極改善區域交通,利用輕軌鏈接市區、橫琴、機場三地;三是優化航展館地區交通,實現公交、輕軌、船運、貨運等各種交通形式方便快捷地與展館對接。四是航展館急需一些餐飲企業入駐,多方位的滿足辦展和參展客人以及工作人員的臨時用餐需求。

3.積極拓展現有品牌展會,挖掘展會內涵

針對區域內的兩大品牌展會:航展與國際打印耗材展覽會,在做好展會的同時積極努力拓寬航展與國際耗材展覽會的內涵,挖掘相關聯的產業展會,如可以舉辦:航空服務展、設備展、國際廣告展、廣告設備與用品展等相關展會。

4.依托特色產業打造區域會展品牌

金灣區的特色產業十分鮮明,政府可以結合金灣區域特色及優勢產業,在通過市場調研,對展會進行科學的市場定位的基礎上,結合本區特點,確定會議或展覽的主題。

利用生物制藥產業基地的優勢重點培育生物醫藥類的展會;利用建造中海油珠海深水工程基地、中船大型修造船基地建設的契機舉辦大型的船舶類的展會及國際游艇展。

5.利用區位與自然資源,大力發展會議與節事活動

結合金灣的自然資源,特別是優美環境和溫泉、高爾夫特色旅游資源,加強專業會議的培育,密切與旅游業配合,吸引大量的企業會議及政府會議。豐富節慶文化活動,培育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文化節慶活動,如航空節、海洋文化節、溫泉旅游節等。金灣未來的節事發展方向可以定位在旅游節慶活動與大型展會相結合,開發以休閑度假為主的節事活動。

6.積極加強對外合作,大力培育會展人才

應加強與知名會展城市的交流與合作,在合作中學習,在學習中進步。加強與高等院校的交流與合作,加大會展業人才的培育和引進力度,從整體上提高會展業的檔次和水平。

參考文獻:

[1]王保倫.會展經營與管理.北京大學出版社,第1版,2006年8月1日

[2]菲利普?科特勒(Kotler P).地方營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第1版,2008年8月1日

篇5

【關鍵詞】中部崛起;產業集聚;高新技術產業

一、高技術產業集聚度的測度方法和數據選取

反映產業集聚程度的經濟指標有很多,如行業集中度,赫芬達爾指數,行業Hoover系數,空間基尼系數,區域基尼系數,熵指數等等。本文選取熵指數H,行業集中度CR和區域基尼系G數來測度高技術產業的集聚程度。

二、數據處理與結果分析

1.中部六省高技術產業總體變動趨勢。我國中部地區高技術產業集聚程度如表1所示。三個指標一致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它們所表示的行業變化趨勢大致是一致的。1995~1999年均處于上升狀態;1999~2004年,產業集聚程度處于整體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動狀態;在2004年達到最低值后,2004~2006年呈上升趨勢,但并沒有表現出一定會持續增長的趨勢。在隨后的幾年中,中部地區高技術產業集聚程度漸漸趨于下降狀態。

2.中部六省高技術產業各行業的變動趨勢。醫藥制造業在中部地區的總體分布較為零散。河南省有集聚的趨勢,但不明顯。從2004年以來,一直是中部地區醫藥制造業產值最大的省份,并且集聚程度逐步加強,產業所占比例從1995年的0.23增長到2010年的0.32。但醫藥制造業總體集聚程度的四個指標的變動軌跡趨于平穩。總體上說,中部六省除了河南省以外,基本處于同一水平。醫藥制造業屬于高技術產業,并且規模經濟性強。根據對醫藥制造業集聚程度的分析數據表明,中部地區醫藥制造業產業集聚水平很低,重復建設,還沒有實現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沒有形成良好的區位分工。航空航天制造業是高技術產業中規模最小的行業,是典型的高技術壁壘、高成長領域。相比整個中部地區其它各個高技術產業的分布情況,航空航天制造業具有明顯的集聚程度,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湖北。在2002年前江西省始終穩占中部地區航空航天制造業產值的半壁江山,并在2002年達到頂點,所占比例達到0.57,說明江西航空航天制造業產業集聚。但2002年后江西航空航天制造業產值驟降,2003年集聚程度隨之下降至23%,直到

2010年集聚程度還在緩慢的恢復中。此時湖北,湖南的航空航天制造業也逐漸發展起來,形成以江西,湖南,湖北為主的新的產業集聚。

2001年前中部地區電子及通信制造業的集中度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湖北省從1997年以來一直占據首位且占中部地區的30%左右。2001年以后熵指數一直徘徊在0.7左右,并從2001年到2008年以來,熵指數不斷上升到2008年的0.76,說明產業集聚越來分散,直到近兩年集中度才逐步回升。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作為一門新型工業,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存在較強的規模效益,且產品的需求彈性較高,區域集中有利于其實現其實現回魔效益和集聚效益。相比之下,全國該行業2010年集中度CR4為0.72,CR8為0.92。對比東部而言,中部地區的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的集中度很低,分布零散。這主要是中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相比,缺少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相關的人力資源。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的產業地理集中程度是五個高技術產業中最高的。在統計的16個研究年限中,除1995~1998年稍落后與航空航天制造業外,該類高技術產業熵指數一直是最小的,說明該產業的集聚程度是這五個產業中最高的。但在2006年之后,熵指數不斷變大,集中度系數不斷減少,說明該產業的集聚程度有減弱趨勢。該行業最主要集聚地是湖北,2010年總產值占中部地區該產業總產值的60%。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中部地區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集中程度較低,不存在明顯的產業集聚現象,但卻是五個高技術產業地理集中度波動幅度最大的行業。整個研究年限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2005年前,該行業的主要集聚地為湖北省,且一度占據中部地區市場42%,在此期間雖有1998年和2001年的行業集中度有較大幅度上升,但從總體來看,呈緩慢下降趨勢。第二階段,2005~2010年,該行業的集中度緩慢上升,且主要集聚地變為河南省。中部五個城市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的產值相差不大,分布均勻。

三、結論與建議

中部地區高技術產業集聚水平較低,與廣東,江蘇,山東,浙江,上海等東部沿海省市之間有具有較大差距。上述五省在2010年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前五位,其總值占全國高技術產業總值高達71%,而中部地區僅占7%。本文根據對我國中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水平分析結果,從重視人力資源開發,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和區位分工這三方面提出我國中部地區高新技術集聚程度的措施。(1)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人力資源對我國中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集聚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政府和企業都必須高度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重視人才培養,積極實施人才戰略。建立培養人才的良好分為,鼓勵員工積極參加職業教育培訓;注重加強引進外部高素質人才;充分利用所在地區的大學、科研院所、科技人員等科技資源,促進區內企業與大學、研究機構的合作,積極推進高科技人才的實際研發能力,來進一步推動科研成果向企業的生產力轉變。(2)基礎設施建設?;A設施能為生產與生活提供各種服務,能提高其他生產要素的生產率,進而促進經濟增長。經濟起飛離不開基礎設施建設的助推。沿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和某些區域開發的成功,一條共同的經驗就是通過率先啟動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高速增長奠定堅實的基礎。并且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能有效減少區內企業交易成本,吸引更多的企業集聚在一起,產生經濟規模效應,進一步促進經濟的增長。(3)區位分工。根據對中部六省的各個高技術產業的分析,各產業的集中度始終不高,主要還是由于各地區對高技術產業的低水平重復建設,而不是根據本地的具體情況來建設。因此各省份要制定具有特色的高技術產業發展規劃,既要考慮本地資源稟賦特點和產業發展的前景,又要考慮區域聚集資源的能力和技術創新潛力,要加強集群中企業間的專業化分工和協作,培育完善的產業網絡體系,建立企業間有效的信息溝通和協調機制。

參 考 文 獻

[1]張水峰,黃峰巖,金兆懷.我國產業聚集與經濟增長因果關系研究——基于1998-2010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江西:江西社會科學.2012(5):58~62

[2]薛燕.產業集聚水平測度方法的實證研究[J].北京:統計教育.2009(2):47~51

[3]周雯雯,陳宇昕.影響CBD產業集聚的因素分析及其啟示[J].企業導報.2010(1):140

篇6

軍民融合軍民融合產業軍民兩用技術

一、湖南國防科技工業的軍民融合的現狀

湖南省是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發展較快的省份,全省的軍工及軍品配套單位多達130多個,分布在核能、航空航天、中央兵器、地方軍工、船舶等行業,目前這些行業在生產軍工產品的同時,積極轉型、配套建立一系列民品的生產鏈和銷售鏈,并使湖南軍民融合呈現如下格局:

1.重點推動軍民融合優勢產業發展,工業總產值逐年遞增

湖南軍民融合注重的是軍民兩用領域的發展,主要覆蓋于裝備制造產業、核能新能源產業、航空航天產業等。為促進軍民融合的深入發展,省政府分別推動了益陽市桃花江核電站、長株潭航空城、長沙市中國航天科工城等項目的建設。2007年至2012年以來,湖南軍民兩用航空航天產業、軍民兩用核能產業、軍民兩用光電產業、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和軍民兩用工程機械產業正迅速壯大,初顯規模。湖南軍民兩用優勢產業總體的工業總產值從2008年的292.83億元,迅速增長到2011年的461.13億元,工業增長率從2008年的15.8%發展到2011年的29.2%。到2011年底,國防科技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已將近達到626.6億元。

2.產學研結合,推動科技創新發展

目前,湖南省政府批準了《共建南華大學協議》和 《共建中南大學、湖南大學協議》,協議指出,國防科工辦將大力促進這幾所高校的國防科研的開展與基地建設,旨在通過提升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加強高校對國防科技工業的科技攻關和管理創新,以及技術轉化的能力,使高校的國防科研項目與國防科技工業生產實際相結合,減少工業發展中的各種科學技術困境。這不僅能在生產中有效減少軍民品的生產周期,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也能有效的推動軍品向民品生產的轉換,同時在管理創新領域上也能引導國防科技工業對民品生產的良性管理,為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生產和管理等領域上開辟新的道路和渠道。

3.軍工企業技術創新積極引入民品的生產進程

湖南省國防科技工業主動與非軍品廠商合作,主動邁出行業壁壘,通過與民品廠商在技術、生產設備等領域通力合作,將軍工行業積累的工藝技術或知識產權直接或間接的引入民品的生產過程。例如湖南長豐動力有限責任公司屬于湖南軍工企業,利用軍品中已有的動力和發動機等先進技術,新建廠房和生產線改造,成功生產出了汽油發動機和自主品牌轎車等產品。除此之外,湘潭市特種線纜有限公司借助自有的軍工專利技術,同時通過與相關民品行業的溝通與協作,將軍品技術轉化應用到民品生產,成功完成了航空航天電線電纜產業化項目。

4.政府積極推動軍民融合產業項目的發展,重點推進工業園區建設

目前湖南省政府已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利于湖南軍民融合的發展,2010年,在國發〔2010〕37號文出臺以后,省政府明確規定軍民融合產業項目享受高新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的政策,并批準了關于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規劃綱要,為湖南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創造了一個良好發展的氛圍,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眾多軍民融合合作項目陸續落戶湖南并逐漸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目前,以長沙航空工業園、工程機械產業園和光電產業園,以及湘潭工程機械產業園、益陽輕型特種裝備產業園等十個產業園基地已初步形成,并發展迅速。

二、湖南軍民融合面臨的主要困境

湖南國防科技工業的軍民融合已初具規模,成為湖南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為湖南的軍工企業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契機,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從長期來看,湖南國防科技工業的軍民融合仍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亟待解決。

1.國防科技工業科技研發能力較弱,軍工系統內部缺乏科技協作

湖南高校和科研機構介入軍民融合產業的程度遠遠不夠,核心技術自主研發能力不強。首先,從近5年湖南航空航天產業研發人數及研發投資支出額的情況看,2007年后基本都呈下降趨勢,并且研發投資支出額的下降遠遠大于研發人數的下降幅度,可見航空航天產業對科研創新的重視程度大幅降低。其次,國防科技工業主要依托湖南的3所大學進行科學創新,自主科研能力和重視程度不強,并且過于重視應用前景國防科研管理導向,基礎性研究較為薄弱。并且高校的技術創新容易與企業生產相脫節,或者對提高生產效率的作用較小,缺乏實質性效用。同時也容易造成對高??蒲械囊蕾囆暂^重,公司內部容易忽視人才引進的重要性和大幅削減科研經費投資額。再次,我國國防科技工業按照產品最終用途進行組織和管理,但未按科學知識領域進行劃分和橫向協調,形成各部門相互獨立、封閉的科技體系,缺乏系統內部的科技協作,重復研究現象較為嚴重。

2、軍民融合的程度不深,市場競爭意識較薄弱

國防科技工業軍民分離現象較嚴重,軍民生產不協調,軍工企業雖然大多兼生產軍品和民品,但仍以軍品生產占主導,民品的開發和生產較少,且像民用核能、民用航空航天產業雖然承建多項開發項目,但大多只由行業中的個別企業承包,例如航空產業基本只有南方航空工業集團公司進行民用項目研發,其他航空企業參與甚小。其次,企業內部大多存在將軍民生產管理一刀切,將軍品與民品的生產設備與廠房等隔離,實行軍工知識產權保密系統,導致企業成本擴大以及生產鏈的重復建設,同時也阻礙了軍民生產的融合,容易造成企業軍民分離化。再次,軍民生產分割使軍民融合產業集群發展中所必須具備的各種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受到體制機制的限制。同時,湖南軍工企業主要由國有企業控股,生產的民品大多也只是供給于國有控股企業,面向市場銷售的民品甚少。目前湖南軍工企業只有南方宇航、南嶺民爆兩家公司上市,軍工企業的民品總體與市場競爭機制脫節,且缺乏較為公開的信息披露機制。

3.軍民融合過程中產業內部缺乏較完善的產業鏈

軍民融合產業鏈是指相互關聯的軍民科技企業、公共機構等在政府引導下,通過地理位置的集中,形成一個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具有完整價值鏈的有機體。但湖南省軍民融合產業與產業間的聯系較少,缺乏配套的關聯產業和基礎產業,以及專業化分工合作的制度體系。比如在軍民兩用工程機械產業集群中,縱向集群產業鏈關系尚未形成,企業核心配套零部件仍受制于人?!鞍磧r值量計算,工程機械主導產品:凝土泵車、汽車起重機和混凝土泵3類產品的主要零部件(不包括鋼材),省內配套生產的僅占10%,外省配套生產占28.6%,國外進口占61.4%;精密液壓件、大馬力柴油機和高強度鋼材等關鍵零部件則主要依賴進口?!惫试诩訌姾宪娒袢诤袭a業集聚的同時,也要兼顧產業與產業間的分工協作的產業鏈體系,要在量上的集聚實現質上的飛躍。

4.軍民融合產業集群數量多而不強,配套的服務體系也尚待建立

湖南省的軍民融合產業雖已涌現部分知名度較高的產業集群,但在全國、全球市場競爭中還缺乏競爭優勢,對湖南經濟貢獻率不高,雖有部分企業近年來發展迅猛,但主要由于市場需求擴大的因素,例如長沙光電產業園集聚了大量的企業如電子48所、國防科大、湘計海盾、省電子所等,但單個企業的經濟實力和競爭力較弱,且企業間缺乏信息分享與技術交流,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其次,與軍民融合產業相配套的公共服務體系如研發體系、行業協會、技術成果交流平臺、金融擔保體系、標準體系、管理體系等尚未建立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軍民融合產業的發展。

三、湖南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1.需提高關鍵技術研發能力,重視人才引進與研發資金投入

結合湖南實際,國防科技工業要在基礎性、前沿性和關鍵技術研發方面,緊緊依托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等核心技術研發機構,在中小型發動機、飛機起落架、衛星通信、光電信息、航空制動等重要領域上攻關研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同時深化國防科技工業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領域,將高校研發的科技成果與企業生產實際相結合,將科技成果進行轉化、轉型,使其更有利于產業化的形成與發展?!〈送猓瑖揽萍脊I需創建公開透明的信息服務體系,并依托與高校的合作,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引進高校的優秀人才,并將員工福利與生產績效相結合,加大對科技創新和知識專利的獎勵金額,達到刺激員工積極性的作用,同時又能提高軍民融合中的自主創新能力。

2.突破軍民行業限制格局,拓展融合層次的廣度和深度

一方面,從大局出發,打破軍工企業原有的行業壁壘,弱化軍民品的行業劃分。軍工企業內部高層的戰略規劃需從軍民融合的角度考慮,防止片面化生產和行業歧視待遇。多開展軍民行業的技術管理研討會,加深軍民企業之間的了解與合作。同時,將軍工知識專利和經營信息公開化,改善軍工企業的神秘形象,準許民用單位深入軍品生產領域,將民用生產管理技術引入軍工企業。建立良性競爭機制,允許民企承接軍品項目的開發與生產,實現行業內生產鏈利用率的高效化。

另一方面,重視軍民行業的文化融合,將軍工行業艱苦奮斗、甘于奉獻的精神帶動民企文化的改革,同時將民企的市場競爭文化引入軍工企業,為軍工生產增添新的活力,促進軍民融合的和諧發展。同時,也要弘揚軍民特色文化,增添湖南軍民融合的個性化色彩和市場競爭力。

3.加強產業集聚的內部關聯度,著力培育龍頭企業的形成

首先,促進產業集聚的同時增強產業園內部各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湖南政府要全力打造軍民融合產業園,打破軍工企業地理位置分布不均的格局,改善部分偏遠企業交通和信息通訊等制約因素,同時要多組織行業會議和講座,建立行業論壇網,加強產業園內部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將企業盲目閉塞競爭引導為良性合作,增加企業的分工協作和抗風險能力。

其次,支持行業支柱企業的形成,并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要改善產業園區企業多而不強的形勢,培育中小企業自力更生的能力,促進企業品牌化進程,頒布實施對中小企業減稅、退稅等優惠政策;優先發展主導企業的同時,擴大領軍企業的影響力和行業擴散效應,將其先進的經營模式和管理理念帶動行業內其他中小企業的發展;要扶植潛導企業,促進優勢企業的兼并重組,擴大企業規模和盈利能力的同時促進行業內部的優勝劣汰。

再次,在市場經濟自發調節的同時要加強政府的產業結構調節手段。政府需建立完善的市場價格競爭保護體系,確保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防止盲目競爭下的市場價格混亂局面;頒布一些政策法令,增加對軍民融合產業的財政支出,保護和扶植弱勢企業的發展,積極引導衰退企業的破產重組;堅定發展湖南軍民融合產業園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軍民企業落戶產業園,改善園區的交通和信息通訊設施,配套建立完善的生活服務體系。

4.增強軍工行業市場經濟理念,改善軍工經營管理模式

軍工行業由于長期在指令性計劃模式下運行,開放意識不強,故要以軍工品質要求強化民用產業的質量管理,以民用產業的競爭意識促進軍工科研生產,要充分融合地方經濟體制,參與當地市場競爭,同時增加企業生產信息的透明性,改善民品的生產結構與質量,拓寬民品銷售渠道,將生產充分滿足市場需求。

在制度體系創新方面, 由于國防科技工業的經營管理體系主要是政府主導,企業生產管理體系模式單一,受現代化先進管理模式和產權制度的滲透較少,民品所需的市場化競爭機制尚待建立,故國防科技工業要從產權明晰層次上下功夫,優化軍工企業財產構成的組織形式,確定企業法人財產權制度;積極促進地方軍工資產管理職能和行業管理職能的優化,要以資本為關鍵點,推動新一輪軍工經營管理體制改革,引導軍工企業成功上市;對軍民品由國家獨資經營,實行以計劃管理體制為主體兼引進市場競爭機制的管理方式,進一步完善軍工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將民品的開發、生產和經營充分結合市場經濟運行的規律。

參考文獻:

[1]胡紅安,楊萌.西部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存在問題的制度分析——以陜西為例[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2011.

[2]董曉輝,曾立,黃朝峰.軍民融合產業集群發展的現狀及對策研究——以湖南省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

[2]毛明芳.在更高的起點上推進湖南工程機械產業自主創新[J].湖湘論壇,2010(6).

[4]楊忠民.推進軍工企業軍民融合式發展[J].新湘評論,2011,(19).

[5]陳肇雄.創新融合效益和諧——湖南推進軍民融合發展的若干思考[J].國防科技工業,2012,(01).

[6]工業和信息化部.湖南:為建設軍工強省打下堅實基礎[J].國防科技工業,2011-04-06.

篇7

關鍵詞:江蘇省; 高技術; 創新效率;現狀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2013SJD790038)江蘇省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的實證研究

江蘇省作為全國經濟綜合實力強省,同時也是高技術產業創新強省,一直堅定不移地調結構抓創新,經濟轉型升級取得重要進展。全省把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大力組織實施轉型升級工程和科技創新工程。堅持調高調優調強取向,制定“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推動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轉型升級步伐加快,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產業結構明顯優化。

1.江蘇省高技術產業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

江蘇省高新技術產業江蘇發展迅速,產業規模與發展速度穩步提升,拉動全省經濟保持快速增長。江蘇省高技術產業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從2007-2011年五年間,江蘇省高技術產業產值占全國比重平均值為24.68%,逐年穩步上升,是名副其實的高技術產業大省。而高技術產業利潤五年間占全國比重平均值為20.91%,發展非常穩定。

科技研發投入比重穩步提升。全社會研究與發展(R&D)活動經費126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3%,其中企業研發投入超過1000億元。全省從事科技活動人員91.42萬人,其中研究與發展(R&D)人員52.22萬人。全省擁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90人。區域創新能力持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

本文根據國家統計局2002年頒布的《高技術產業統計分類目錄》,對高技術產業的界定范圍包括五個產業,分別是醫藥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電子通訊設備制造、計算機制造、醫療儀器設備制造五大行業。

2.江蘇省高技術產業平穩發展,產值利潤率總體呈逐年上升趨勢

江蘇省高技術產業快速增長,2001-2011年期間,工業生產總值不斷增加,產值利潤率也逐年上升。產值利潤率采用高技術產業當年利潤總額比當年工業總產值所得。2001年工業總產值為11747.83億元,利潤總額為419.85億元,而2011年工業總產值為107680.68億元,利潤總額為7074.44億元,分別比2001年增長的9.17倍和16.85倍。2001年和2011年的產值利潤率分別為3.57%和6.57%,2011年產值利潤率是2001年產值利潤率的1.84倍。2001年至2011年江蘇省高技術產業產值利潤率逐年穩步上升,具體發展趨勢如圖1所示。

3.江蘇省高技術產業結構較為合理,電氣機械及設備制造業利潤貢獻率低

首先,江蘇省高技術產業主要集中在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和電氣機械及設備制造業,無論是投入還是產出都在五個行業中居于主導地位,2011年總產值達到16447.3億元.共占高技術產業比重76.19%。2011年工業利潤為690.76億元,占高技術產業的64.85%。近3年的數據顯示,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和電氣機械及設備制造業總產值占全省高技術產業產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4%以上,這兩個行業雖然是產值大戶,貢獻的利潤也占高技術產業利潤的六成以上.但電氣機械及設備制造業在占用大量資源的前提下,產值利潤率略微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江蘇省的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已經渡過了高速發展的“成長期”。這一時期由于企業的創新能力較低加之技術的成熟使得產業競爭十分激烈產值雖然很大,但利潤較低。

其次,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和醫藥制造業2011年總產值達5064.02億元,占高技術產業工業產值的23.46%,總利潤為364.49億元,共占高技術產業利潤的34.22%。近3年其貢獻的利潤一直保持在占全市高技術產業利潤的34%以上??梢钥闯?,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和醫藥制造業雖是產值小戶但卻是利潤大戶,近幾年發展穩健。在國家大力扶持生物醫藥產業的宏觀背景下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航空航天制造業,2011年江蘇省航空航天制造業的產值占總產值的0.35%,利潤占總利潤的0.93%,這主要是由于航空航天制造業涉及國家安全,其發展領域受到明顯限制,江蘇省在這一領域沒有明顯優勢,是各類高新技術產業中發展最慢,企業個數最少,產值和利潤最少的一個行業。

4.江蘇省高技術產業區域分布極度不均衡

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區域分布主要集中蘇南地區的蘇州、無錫和南京。2011年,蘇南五市蘇州、無錫、南京、常州和鎮江的高技術產業產值分別為10530.84億元、5337.22億元和4260.4億元,3100.55億元 ,2251.51億元,占全省的比重分別為28%、15%、11%、 8%和6%,五市合計所占的比重達68%。蘇中的南通、揚州和泰州的高技術產業產值分別為3250.83億元、3093.06億元和2063.19,占全省比重分別為8%、8%和5%,三市合計所占比重為21%。而蘇北徐州、連云港、淮安、鹽城、宿遷五市高技術產業產值占全省比重只有11%,還沒有蘇州市一個市的產值高。可以看出,江蘇省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區域分布極度不均衡。

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速度最快的是徐州市,比上年增長達88.48%,居第二位的是宿遷市,增長51.27%,居第三位的是鎮江市,為36.09%,還有連云港市增長達34.42,高于省平均34.18%的增速。

參考文獻:

篇8

建成于20世紀90年代的歐亞大陸橋,東起中國江蘇連云港,西至荷蘭鹿特丹。作為橫貫歐亞大陸的物流橋,必然需要并自然派生若干金融服務平臺。這其中,西安得天獨厚—打造服務歐亞大陸橋之西安金融平臺,順理成章。

作為服務歐亞大陸橋的金融平臺,這座中國古城具有若干得天獨厚的條件。

其一,西安居于歐亞大陸橋中國段的中點,古絲綢之路之起點,是新絲綢之路中國段最大的中心城市,橫貫東西,地理優勢得天獨厚。隨著中國及相關區域產業轉移的不斷拓展,西安在承接中國東部制造業轉移、國際服務業外包及中亞能源產業東進方面的優勢越發明顯,并在中國統籌東西部發展戰略和向中亞、西亞及歐洲的開放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西安,不僅是中亞、西亞國家進入中國東部發達市場的樞紐,也是中國東部向西開放,開拓西部乃至中亞市場的關鍵。

其二,西安曾是古中國文明的中心,歷史文化優勢得天獨厚。在中國,有“兩千年看西安”之說。西安在《史記》中被譽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有13個中國王朝在此建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

其三,西安所在的陜西省及周邊省份能源資源豐富,資源優勢得天獨厚。陜西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種類齊全,是中國的資源大省。西安背靠陜北國家級能源續接基地,煤、氣、石油供應充足。

其四,西安的航空航天科技以及其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科技力量居中國前列,科技優勢得天獨厚。陜西是中國航空工業產業第一大省,其航空產業總資產和總產值均占到了全國的1/4以上,聚集了中國最強大的航空研發生產能力和最雄厚的航空產業發展資源。西安是中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最為集中的城市之一,人才和教育資源豐富。

其五,中國的西部大開發,給西安以優厚的政策,政策優勢得天獨厚。根據中國國務院的《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西安作為中國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和第一階梯,必能充分享受其所帶來的政策紅利。將西安打造成服務歐亞大陸橋的金融平臺,或能進一步釋放上述優勢并獲得相應的金融收益。

西安如何打造金融之都?

要實現雄心勃勃的金融中心打造計劃,西安不僅需要相當數量的多功能金融機構的集聚,還需有相當的金融基礎設施,以及相當的金融市場交易體系,當然還要有相當活躍的金融創新。

作為服務歐亞大陸橋的金融平臺,既應成為一個相當規模的“資金盆地”,就如西安在地理上是一個大盆地一樣;更應成為一個“金融都江堰”,以引“金融之水”去灌溉歐亞大陸橋的“萬千良田”。

這兩者都要下很大的工夫。比如,要成為資金盆地,就要有相應的信用環境、政策環境或金融生態環境,對金融機構及其資金具有足夠的吸引力。要成為“金融都江堰”,就要有發達的金融機構體系、金融市場體系以及相應的金融服務能力。這既需要相當的硬件,更需要相當的軟件,需要金融智慧。

如何為歐亞大陸橋服務?

作為服務歐亞大陸橋的西安金融平臺,就是要圍繞歐亞大陸橋做金融文章。這篇文章可分五個大的板塊:

一是圍繞西安自身的航空航天等科技產業優勢做文章。隨著中國商用大飛機項目的啟動以及航空管制逐步向低空及私人飛行開放,未來中國的航空航天產業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催生一個萬億級規模的產業集群,并將保持10年以上的黃金發展期。

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過1000美元時,消費以家電滿足為主;人均GDP過2000美元時,家庭汽車消費開始;人均GDP過4000美元時,飛機將進入家庭。因此,完全可以推測,中國剛剛起步的航空產業可能面臨井噴式增長。這都將亟需并派生相應的金融服務。

二是圍繞中國西部大開發做文章。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離不開資金保障,更離不開金融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過程中的基礎性作用。西安應充分利用好優勢政策,集中科技教育、裝備制造等優勢資源,引導金融行業服務于實體經濟,激發出金融資金的盆地效應,合理配置金融資源支持西部大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改善,大力發展包括能源金融、治沙金融在內的特色金融項目等。

三是圍繞中國企業或個人“走出去”到中亞經商投資發展以及中亞華商做文章。前些年,中國江浙地區的民營企業依靠活躍的民間資本,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車道。今天,西安應以打造“新絲綢之路”為契機,建設歐亞大陸橋金融平臺,為中國企業,包括民間資本拓展新絲路區域貿易、投資合作提供空間。

四是圍繞歐亞大陸橋貿易、物流做文章。西安目前正著力打造在中國有重要影響的內陸港口岸和亞歐大陸橋上重要的現代物流中心,力爭逐步形成區域一體化的物流新格局,由此產生的貿易融資和物流金融需求將快速增長,也將為相關的金融服務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篇9

Abstract: The article first introduc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civil aviation pilots, analysed the reasons for the shortage of pilots, and concluded corresponding solution.

關鍵詞: 民航業;飛行員緊缺;原因;措施

Key words: civil aviation;the pilot shortage;reason;measures

中圖分類號:F2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11-0134-02

――――――――――――

作者簡介:錢曉晨(1976-),男,河北懷安人,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為經濟管理。

1 中國民航業飛行員現狀

1.1 近年來民航業飛行人機比持續下降 從近三年的民航飛行員人機比數據來看,雖然飛行員保有數量每年均高速增長,但依然無法與機隊規模的增長速度同步,飛行員人機比數據呈逐年下降趨勢,飛行員短缺問題在近三年不但沒有緩解,而且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缺口。

1.2 近年來飛行員流動過程中的矛盾和沖突增多 自民航業放開對民營資本的限制以來,民營航空公司如雨后春筍般組建發展,由于新航空公司普遍缺少飛行員儲備及培養,惟有以高薪從已有航空公司“挖墻角”,造成飛行員流動需求大幅增加。而同期民航局飛行執照管理改革,從地區性執照直接改革為全國通用執照,為飛行員的流動提供了政策支持,一時全國上下圍繞航空公司與飛行員之間的勞動合同糾紛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引起了全國上下的高度關注。

1.3 未來行業對飛行員補充要求仍非常強烈 中國民航業將在 “十二五”迎來高速發展。如果我們的飛行員培養體系不能在現階段得到有效地改善和加強,預計未來仍將面臨著嚴重的飛行員瓶頸問題,并且情況較現在更為嚴峻,所以現階段民航飛行員資源瓶頸問題仍然值得政府和企業高度關注并予以解決。

基于對行業飛行員配置的現狀水平不樂觀、飛行員隊伍的穩定問題以及未來仍將高速發展的預期所帶來的飛行員補充需求,本文認為民航業仍應該高度關注未來的飛行員補充問題。

2 造成飛行員緊缺問題的原因分析

2.1 行業飛行員資源培養體系不健全及能力增長滯后

2.1.1 飛行培訓院校單一,具備全程培養能力的飛院不足 現國內僅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具備飛行員全程培養能力,成立于1956年,是我國最早的飛行員培養專業院校。50多年來,它向中國民航輸送了一萬三千多名飛行員,占到國內各航空公司飛行員總數的90%以上。然而,50年后的今天,它仍然是國內唯一有資格進行理論、飛機駕駛雙重培訓資格的高等院校。而其他民航飛行員培養學校飛行員培養的時間都不足10年,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中國民航學院,只能進行前2年的理論教育,飛行訓練的各階段全部需要借助國外的力量完成。

2.1.2 培養能力增長滯后于行業發展速度 民航系統由“統一招生,統一分配”逐步過渡到各大航空公司各自招生,各自培養。然而,由國家和航空公司巨資委培、飛行員學成后終生服役的計劃模式一直未變,也沒設立新的航校。而飛行學院的年培養能力增長,盡管同比來看,已經增幅不小,但對比行業連續的高速增長仍顯不足。

2.2 通用航空發展滯后,無法提供后備飛行員保障

2.2.1 通用航空的健康發展能為運輸航空提供飛行員后備保證 通用航空是指包括私用飛行、飛行員訓練、體育與娛樂飛行、農業、勘探觀測等在內的廣義范圍內的航空業,這是民航運輸業發展的基礎,以通航發展帶動飛行人才積累,進而建立各類航空人才儲備,是航空業發展的普遍規律。

2.2.2 中國通用航空發展滯后,未能對運輸航空提供必要的后備飛行員支持 由于我國通用航空發展較慢,我國通用航空飛行員占全部執照飛行員的比例僅有8%,通航飛行員與運輸航空飛行員的組成呈“倒金字塔”結構,通用航空飛行小時占總飛行小時的比例僅為2.8%,通用飛機機隊規模也小于客運機隊規模。當運輸航空快速發展的時候,通航不僅不能及時為之提供所需的成熟飛行員,其自身發展所需的飛行員也捉襟見肘。

2.3 企業的規劃預測能力不足,飛行員資源戰略儲備意識不強 航空公司的規劃預測能力也影響著飛行員的儲備計劃的制定及實施,能夠相對較為準確并更為積極的預測及規劃未來的發展計劃,那他就有可能更高地去制訂并落實配套的飛行員培養計劃。

同時,國內航空公司對飛行員戰略性資源儲備的意識有強有弱,相應采取的行動也有快有慢,對飛行員招收及培訓的投資有大有小,這直接決定了后來發展過程中各航空公司在飛行員保障上的差異。

2.4 新公司的興起引起了飛行員流動 近年來,隨著航空運輸市場對民營資本的開放,民營航空公司迅速發展起來。由于這些公司沒有自身的培養儲備,而飛行員的國外引進又受到諸多限制,為確保飛行的正常運行,這些公司惟有對市場上存量的飛行員進行爭奪,紛紛采取從已有骨干航空公司高薪“挖墻角”的方式引進飛行員。

3 民航飛行員緊缺問題解決建議措施

3.1 完善我國飛行員培養體系,加大薄弱環節投資

3.1.1 加強飛行訓練航校的建設 目前,國內飛行員培訓能力體現出理論培訓能力高于教練機訓練能力,其中具備飛行理論培訓能力的學校已有中國民航飛行學院、中國民航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而國內具備高級教練機訓練能力的院校非常有限,因此限制飛行員培養能力的主要短板為具備初、高教機飛行訓練航校,行業應對此類航校予以大力發展。

3.1.2 盡快扶植組建新的具備全過程培養能力的飛行學院 具備全過程培養能力的飛行學院能夠更好的掌控飛行學員的培養進程,其通過規模擴張來提升飛行員供給的潛力更大,對行業新飛行員提供的貢獻也更大。除中國大學外,還應該盡快建設幾所具備全過程培養能力的飛行學院。

3.1.3 充分利用社會力量來加大飛行專業理論教學規模 雖然目前具備飛行理論培訓能力的院校已經初具規模,但與行業發展需求相比仍有一定發展空間,并且隨著自費飛行員模式的推行、通用航空獲得快速發展所帶來的需求,我們認為仍非常有必要充分利用社會力量繼續加大已開辦飛行專業理論課程學院的辦學規模。

3.1.4 充分采用MPL飛行員執照新規定縮短飛行員培養周期 2008年初,民航局了《關于啟用多人制機組駕駛員執照特殊管理規定的通知》,決定逐步引入多人制機組駕駛員執照(MPL)即在有條件的飛行學院進行試點,并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修改有關規章后正式推行MPL。

3.1.5 其他方面 在其他方面,還應積極推進低空開放政策,加大訓練機場以及訓練飛行設施設備的資源投入,同時努力建設一支技術精湛、作風過硬的飛行教員隊伍。

3.2 積極推廣自費飛行員培養模式,變被動培養為主動儲備 以前的各大航空公司負擔培養費用以及畢業后的崗位培訓費用,并與飛行員簽訂長期的勞動合同,這一培養體制從根本上決定了航空公司在勞動關系中的主導地位以及終身管理傾向,從飛行員入校到獨立飛行的巨額培訓成本,讓航空公司不得不把飛行員當成公司的“私產”加以約束和管理,這種培養制度也成為日后產生勞資爭議與糾紛的制度性根源。

3.3 努力提高通用航空體系對運輸航空體系的飛行員供給貢獻

3.3.1 國家大力發展通用航空,鍛煉初具規模的通航飛行員隊伍 通用航空,不能完全以獨立自負盈虧的企業經營模式來發展,這會縮小其發展空間降低發展速度,我們建議政府以部分為公共設施配套的發展思路來促進通用航空發展,給予出臺一些促進發展的政策,使其盡快發展起來,并盡快鍛煉一支初具規模的通航飛行員隊伍,為民航業飛行員隊伍體系更趨合理做出積極的調整,使得通用航空具備在飛行員供給方面具備更好的支持運輸航空的能力。

3.3.2 政府拓展飛行員轉換通道,順暢通航飛行員向運輸航空飛行員流動 政府應制定通航飛行員向運輸航空飛行員轉換升級的相關規定和程序流程,建立起飛行員有序的晉升通道,順暢通航飛行員向運輸飛行員流動,這樣既有助于運輸航空體系獲得通航飛行員的支持,同時也有利于通航飛行員隊伍新舊更替,不斷補充新鮮血液,形成良性循環。

3.3.3 進一步放開私用飛行駕駛執照,建立通航飛行員后備資源庫 應進一步放開私用飛行駕駛執照,在確保相關安全及飛行標準的前提下,鼓勵具備頒發飛行私照資質航校的發展,不斷擴大私照飛行學員的規模,培養一批具備私用飛行執照的基礎飛行員隊伍,形成行業飛行員體系中最底層的基礎性支持體系,為通航飛行員隊伍的補充提供強有力的后備保證。

3.4 提高民航業規劃預測能力,科學制定飛行員規劃 科學嚴謹的規劃能夠對未來的發展起到有效的指導作用,也便于各企業經營主體相應制訂相關的配套資源規劃,最大程度減少資源瓶頸問題。所以,要提高行業的規劃預測能力,加強規劃人員學習培訓,使用好科學預測的工具,具體從政府角度而言,應提高規劃預測能力,并對行業總體發展形成科學規劃,還要從政府角度對行業所需的配套資源體系進行預規劃,指導企業在行業總體系中企業良性發展。從航空公司角度而言,應根據自身戰略及實力,量力而行,制訂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規劃,并按照系統的思維做好配套保障資源的規劃(尤其是飛行員規劃),強有力的推動規劃的落實。

3.5 政府在飛行員管理政策上給予支持

3.5.1 適當延長飛行員退休年齡 2006年年底,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頒布的附件1第167次修訂案對飛行機組成員的年齡上限和體檢規定做了修訂,60歲至65歲間的飛行員不得擔任機長。而美國已在2007年底頒布法令,將商業航班飛行員的強制退休年齡從60歲延長到65歲,與ICAO國際標準接軌。建議民航局也考慮參照國際標準延長飛行員退休年齡,并在高齡飛行員的排班、體檢要求、飛行訓練要求、執照檢查要求方面制訂補充規定,確保安全標準不降低。

3.5.2 建立飛行員合理流動的管理平臺,減少無謂的虛耗 近年來因民營航空的興起所引起的飛行員流動,是整合行業及社會面臨的新問題,因相關規章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經驗不足,在處理上一度處于無序狀態。后國家先后出臺了規范飛行人員流動的相關規章制度,基本解決了飛行隊伍穩定問題,但并未使飛行員總量有所增加。但需要關注的是,每次飛行員流動均要走漫長的勞動仲裁以及法院程序,在這一階段飛行員處于停飛階段,這對于行業寶貴的飛行員資源也是一種浪費,建議政府組織建立合理的飛行員流動平臺,規范流動程序,在保證飛行員流出單位利益的前提下,減少因司法程序造成人力資源無謂的虛耗。

參考文獻:

[1]嚴琴.開源節流―中國民航飛行員短缺問題的解決之道.

[2]李斌華.以人為本,以“智”取勝―國內航空公司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研究.

[3]從統計看民航2005/2006/2007民航局.

篇10

2017年1月20日,中科創星與西咸新區灃西新城正式對外“硬科技”小鎮的建設和未來發展規劃,該項目將于2018年正式投入使用。

“硬科技”小鎮位于國家級新區西咸新區灃西新城西部云谷科技園,總投資24億元,規劃總建筑面積50萬平米,以“科枝成果轉化基地”為整體定位,打造“5分鐘產業生態圈”和“24小時產業價值創造圈”。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特色城鎮發展,給予了政策、資金等多方面支持。西咸新區灃西新城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大力發展特色城鎮。西部云谷科技園作為我國首個“硬科技”小鎮,有助于引領和帶動西部地區科技創新,以包容開放的態度與國家的扶持政策為當地區域發展開辟了一個嶄新的模式,有利于實現科技匯聚和城鎮發展的一種全新的嘗試。把人才、技術、資金等資源優化配置,吸引更多甚至國外“硬科技”企業于此,實現科技資源與市場需求的完美對接。

“硬科技”是難以被山寨的高精尖科技。

“硬科技”屬于由原子經濟構成的物理世界,是以人工智能、基因技術、航空航天、腦科學、光子芯片、新材料等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是能對人類產生深遠而廣泛影響的革命性技術。這種原創技術需要長期研發投入、持續積累才能形成,具有極高技術門檻和技術壁壘,難以被山寨。

“硬科技”的概念由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首席科技官米磊提出。他指出,與互聯網經濟構成的虛擬世界不同。他呼吁社會不要只熱衷于‘掙快錢’,要把更多資金和精力投入到硬科技上來。認識上的共鳴,加上簡單、傳神、好傳播,迅速被社會廣泛接受和使用。

米磊多次講授“硬科技”方面的知識。在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后簡稱“西光所”)的展廳里,他2015年初為現場講解,2016又給總理講硬科技。

“硬科技”小鎮西咸新區灃西新城西部云谷科技園為保證2018年正式投入使用,全方位謀篇布局,涉及多種物業類型,涵蓋“硬科技”產業的全鏈條業,以保證“硬科技”小鎮項目順利實施。目前,“硬科技”小鎮一期16萬平方米已全面建成,二期34萬平方米正在加緊建設,預計將引入上千家企業。

對于“硬科技”小鎮的發展,許多人都給予了肯定及提出建議。

陜西省西咸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王飛認為,把西咸新區灃西新城西部云谷科技園作為“硬科技”小鎮,具有發展“硬科技”產業的獨特優勢。當地科技資源穩居全國前列,園區、基地和平臺承載能力顯著,航天、軍工、人工智能、通信、光子制造、生物醫學等領域走在國內前沿,科技是強力的保障,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是推動現代生產力發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坝部萍肌毙℃偟纳υ谟趧撔乱I和科技特色,此特色就是競爭力,要找準并放大它的科技特色效應。

“硬科技+特色小鎮”相當于“地域文化+科技資源+服務平臺+金融資本”相結合。在注重科技的同時,“硬科技”小鎮發揮地域文化優勢,造福于百姓,借鑒國外科技小鎮方面的先進范例,同時廣泛吸納國內外投資,培養專業人士,促進“硬科技”小鎮發展??傊粩嗤卣垢鞣矫嬗操Y源,培育“硬科技”,增強硬實力。

西咸新區準備進一步整合并激活大西安科創帶,利用陜西省豐富優質的科教資源,使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得到投資機構充分發掘。在西部大開發的戰略背景下,積極研究制訂具體政策措施,考慮如何實現資源的有效管理,給予“硬科技”小鎮規劃建設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充分結合西部乃至國家創新戰略,圍繞科技創新領域全面實施專項培育與成果轉化計劃,助推西部崛起及國家核心技術突破發展。

灃西新城管委會常務副主任亢振峰介紹了《西咸新區“硬科技”小鎮建設及未來發展規劃》。他說:“目前已聚集西工大無人機、大疆無人機、中科創星、中航工業、賽迪研究院等一批‘硬科技’企業,涵蓋了從人才培訓、研發試驗、中試應用、成果展示、技術交易、孵化辦公、工業生產和創業服務等全鏈條業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