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健康教育記錄范文
時間:2023-07-25 17:18: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健康教育記錄,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調查對象:選擇我市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先進(標兵)單位復評檢查的中小學校,學校分別是高(職)中10所,初中9所,小學7所,共26所。其中1所高中,市區學校11所,農村學校15所。每所調查學校隨機抽取師生6名作為訪談被試,被試來源與分配情況是小學4~6年級,每個年級師生各2名;初、高中每個年級師生各2名。師生各156名,男女比例為1∶1。1.2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編制了《僑鄉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狀況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組織領導、機構建設、師資隊伍、教學、咨詢、宣傳與普及與教研等。其中機構建設包括功能室與相關制度建設;教學包括課程設置、教學計劃與總結、心理健康教育課和團體輔導等;宣傳與普及包括講座、板報、校園廣播欄目及社團活動等;咨詢包括功能室開放、專(兼)職教師值班狀況和咨詢記錄;教研包括學生心理測試與檔案建立、課題研究和教育等。問卷經過相關專家評定、修改后,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和信度,能真實反映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際狀況。訪談法,制定了師生對心理咨詢輔導行為和態度的訪談提綱,隨機抽取所檢查學校部分師生,在指定地點進行訪談。1.3調查實施與數據處理:正式調查由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會的工作人員在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先進單位復評檢查中進行,研究人員對被檢查學校根據實際狀況認真填寫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狀況調查問卷,然后由研究人員在檢查中核對和評定,保證所采集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最后統一收回調查問卷。抽樣訪談是根據事先擬好訪談提綱進行面對面的交談,研究人員作好信息收集記錄。調查研究分3組,時間2d,最后獲得有效問卷26份,抽樣師生共156名。對所收集到的信息和數據,輸入計算機,使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分析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僑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整體狀況:所抽樣的26所中小學中,100%都建立了組織領導,58%建立了功能場室機構,42%有專業和開展教學工作,50%開展心理咨詢輔導服務,81%開展宣傳及普及工作,58%組織開展教研工作,31%總體工作開展較好。2.2僑鄉中小學師生對心理咨詢輔導的行為與態度:中小學生抽樣中,84.6%認為進行心理咨詢是有意義和必要的;26.9%接受過心理咨詢輔導;43.5%認為有需要時找不到心理老師;28.8%不敢去心理咨詢;23.1%怕別人嘲笑;8.3%擔心患有神經病。教師抽樣中,90.4%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有意義有必要;43.6%兼職心理咨詢輔導;46.2%認為自己不會咨詢輔導;75.0%認為忙,沒有功夫;12.8%認為不是自己分內的事;5.1%認為自己都需要咨詢輔導。2.3僑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狀況差異比較:在抽樣的26所學校中,城區82%建立了功能場室,9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社團活動,91%定期開放功能室,100%有咨詢記錄,82%安排教師值班,82%建立了心理檔案,91%開展了課題研究和相關論文撰寫,有73%有專業教師。而鄉村地區以上指標分別是40%、33%、20%、53%、33%、47%、53%和20%,兩區域χ2值分別是4.547、13.095、13.595、8.474、9.758、6.205、5.488和7.867(P<0.05),城區學校功能室、社團活動、咨詢工作、研究工作和專業教師5個方面顯著高于鄉村學校。其他指標,城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各學段學校在功能室建設、計劃與總結、開展講座、定期開放功能室、咨詢記錄、教師值班、心理測試與檔案、課題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和專業教師配備等方面的百分比,小學分別是28.5%、42.9%、28.6%、14.3%、42.9%、14.3%、14.3%、14.3%、42.9%和0,初中分別是55.6%、66.7%、44.4%、44.4%、44.4%、55.6%、44.4%、55.6%、66.7%和44.4%,高中分別是80.0%、90.0%、100.0%、80.0%、100.0%、80.0%、90.0%、90.0%、90.0%和70.0%。以上指標χ2值分別是4.487、5.338、10.575、7.283、8.607、7.171、9.988、9.697、6.872和11.250(P<0.05)。功能室建設、計劃與總結、開展講座、定期開放功能室、咨詢記錄、教師值班、心理測試與檔案、課題研究、教育論文和專業教師等方面高中高于初中,初中高于小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所抽樣學生中認為心理咨詢輔導有意義有必要、去心理咨詢怕自己真的有神經病態度上城區87.9%和4.8%,鄉村82.2%和12.1%,χ2值分別為0.935和2.149,城鄉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敢去咨詢、怕別人笑和需要時找不到心理老師這3點行為和態度上,城區15.2%、10.7%和27.2%,鄉村39.2%、32.2%和53.3%,χ2值分別是10.453、10.023、8.213(P<0.05),鄉村顯著高于城區。接受過心理咨詢輔導的城區48.5%,鄉村11.1%,χ2值為27.033,P<0.05,城區高于鄉村。在不同學段上,認為心理咨詢有意義有必要、接受過心理咨詢輔導和需要時找不到心理老師的行為態度上,高中高于初中,初中高于小學;不敢去咨詢,初中高于小學,小學高于高中;怕自己有神經病,小學、初中和高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怕別人嘲笑的態度,初中高于高中,高中高于小學。
3討論
篇2
【關鍵詞】無縫隙管理模式;耳鼻喉科;健康教育;效果
隨著醫療臨床路徑[1]和外科快速康復理念[2]的引入,耳鼻喉科手術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不斷縮短?;鶎俞t院的耳鼻喉科患者大部分文化程度較低,患者接受能力較差,影響健康教育的效果,因而耳鼻喉科手術患者的健康教育存在任務重、在院健康教育時間短的特點。無縫隙管理模式本質是找出醫療服務中存在的縫隙,該模式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快速反應、講究效率、個性化服務等精神,從而保證護理服務的連續性和完整性[3]。已經有研究將無縫隙管理模式應用于甲狀腺癌患者[4]、血液透析患者[5]等,但是將無縫隙管理模式應用于耳鼻喉科手術患者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應用無縫隙管理模式的健康教育對耳鼻喉科手術患者進行評估和干預,取得了良好效果,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選取2015年11月—2016年2月在江陰市人民醫院耳鼻喉科住院并治療的的耳鼻喉科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1.2方法1.2.1抽樣方法采用方便抽樣方法,按照入院時間,選取2015年11—12月收治的137例耳鼻喉科手術住院患者作為對照組,選取2016年1—2月收治的137例耳鼻喉科手術住院患者作為觀察組。納入標準:①耳鼻喉科計劃性手術患者;②患者精神認知、正常,能正常交流;③年齡>18歲;④自愿參加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入院12h內完成的計劃性手術如氣道、食管異物手術等;②精神及認知障礙的患者;③伴有可能影響本研究的其他疾病;④患者中途退出手術。本研究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所有患者在入院時均簽署知情同意書。1.2.2調查方法參考相關文獻[6-7]〗,自行設計問卷,統一培訓醫護人員對2組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①一般情況:如性別、年齡、文化程度、醫保方式、麻醉方式等;②疾病及手術相關知識:并發癥、藥物治療知識、手術治療的重要性、術前檢查知識、個人衛生準備知識、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術后康復知識、術后飲食知識、定期復檢的重要性等知識;③患者的態度:如是否能夠表達自我感受、對醫護人員醫囑依從的意愿、尋求術后康復信息的意愿、接受術后康復鍛煉的意愿等;④患者的健康行為:如術創口自我護理、尋求術后活動方式、按照醫囑定時服藥、選擇合適的營養品攝入、康復與功能鍛煉、定期復檢等;⑤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8]。1.2.3干預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健康教育,即病區護士、手術室護士、病員服務中心護士分別在患者住院期間、術前訪視、出院后3d各自完成各部門的健康教育內容,其中病員服務中心通過電話回訪形式完成健康教育,其內容包括:患者康復情況詢問、疾病恢復期注意事項、復診流程指導等。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常規健康教育基礎上,實施無縫隙管理模式,建立由病區、手術室、病員服務中心組成的健康教育合作組,協作完成患者術前訪視、住院期間、出院后3d健康教育的內容,健康教育形式同對照組。無縫隙管理模式的建立:①建立健康教育合作組:由病區護士長任組長兼協調員,骨干護理人員3名,手術室護士長任組長,骨干護理人員2名,病員服務中心主任任組長,骨干護理人員2名。②建立多部門合作流程:制定“健康教育記錄表”,便于各部門護理人員在實施過程中的記錄和交接。③培訓和質控:對全體護理人員進行無縫隙管理模式理念、實施流程和細則的培訓,建立二級質控體系,每天召開由組長、骨干成員共同參與的質控會議,保證質控和干預的連續性和準確性。無縫隙管理模式的實施:①患者入院時,由病區護理人員建立“健康教育記錄表”,根據診療計劃,逐項完成健康教育項目,對患者的個性化健康教育進行記錄。②術前1d,手術室護理人員根據“健康教育表”內容,逐項完成對患者的術前訪視,對患者的個性化內容及時記錄,并與責任護士進行書面交接。③患者出院后,病員服務中心護理人員根據“健康教育記錄表”的內容,逐項完成患者出院后3d的電話隨訪。整個過程充分體現病區護理人員,手術室護理人員,病員服務中心護理人員相互間的嚴密交接和及時反饋,共同完成患者的個性化健康教育。1.2.4評價方法與評價指標采用知識知曉率評價患者的疾病認知水平,知曉率(%)=正確回答的總題數/(每人調查知識題數×被調查總人數)×100%。采用態度持有率評價患者的態度,態度持有率(%)=患者正向態度的總題數/(每人調查態度題數×被調查總人數)×100%。采用行為形成率評價患者的健康行為,行為形成率(%)=具備正確的行為總題數/(每人調查的行為題目數×被調查總人數)×100%。SAS≥50分評價為有焦慮癥狀,其中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9]。1.2.5統計分析采用Excel2007軟件錄入數據,應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描述性分析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基本情況274例手術患者,對照組患者男性77例(562%),女性60例(438%),年齡21~74歲,平均年齡為(4867±436)歲。初中及以下91例(664%),高中/中專22例(161%),大專及以上24例(175%);觀察組患者男性68例(496%),女性69例(504%)。年齡20~78歲,平均年齡為(4774±491)歲。初中及以下86例(628%),高中/中專36例(263%),大專及以上15例(109%)。2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社會保險方式、麻醉方式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2.2干預后2組患者知識知曉率比較干預前,2組患者的知識知曉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無縫隙管理模式后,觀察組患者并發癥(701%)、藥物治療(715%)、手術治療的重要性(781%)、術前檢查(766%)、個人衛生準備(796%)、心理因素的重要性(701%)、術后康復(737%)、術后飲食(737%)、定期復檢的重要性(839%)等知識知曉率均高于對照組及干預前(P<001),見表2。2.3干預后2組患者正向態度比較實施無縫隙管理模式后,觀察組患者能夠表達自我感受(920%)、對醫護人員醫囑依從的意愿(971%)、尋求術后康復信息的意愿(978%)、接受術后康復鍛煉的意愿(949%)等正向態度持有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24干預后2組患者健康行為比較實施無縫隙管理模式后,觀察組患者手術創口自我護理(854%)、尋求術后活動方式(839%)、按照醫囑定時服藥(898%)、選擇合適的營養品攝入(869%)、康復與功能鍛煉(839%)、定期復檢(869%)等健康行為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2.5干預后2組患者焦慮程度比較實施無縫隙管理模式后,觀察組患者的無焦慮(299%)、輕度焦慮(438%)均高于對照組,中度焦慮(197%)、重度焦慮(66%)均低于對照組(P<005)(χ2=14085,P<001),見表5.
3討論
篇3
一、健康教育促進良好習慣的養成
學校加強健康教育和文明習慣養成的常規教育,做到有計劃,有組織,定期定范圍的通過健康教育課、校班會、班主任會、衛生委員會等多層次的宣講、評比;并定期通過講座、廣播、黑板報、櫥窗、手抄報等形式進行多元化、多角度的宣傳,使每一位學生掌握健康行為的應知應會、應防應做知識和要求,改掉不良習慣,養成良好習慣。為了加強學生入廁文明教育,我們除了設置了必要的設施外,每周組織一個班的學生參加刷廁所勞動,還在廁所的門上設立上警示語和提示語,促使其習慣的養成。在治理校園口香糖、中午亂丟食品包裝等方面,我校都是采取單項整治的辦法,講明道理、多層次宣傳、反復教育、加強管理,狠抓措施落實。對個別無視規定有壞習慣,反復出錯的學生,給予個別教育。對嚴重違紀的學生給予批評、班級扣分。通過學校有人管,學生自覺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學生自身的文明的良好的習慣逐步形成,班級、校園的衛生明顯提高。版權所有
二、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和各項常規
學校認真落實學生日常保健,體檢建檔管理等工作,合理安排全校學生視力檢測等各項檢測、并按上級要求及時上報統計、報表、計劃、總結、健康評價等材料和報表。堅持認真執行衛生掃除、衛生監督、眼操檢評等規章制度,做到高標準、嚴要求,公平、公正、合理的進行檢查評比。每日檢查記錄,每周公布成績,做到與班級考核、班主任工作量化掛鉤。
學校堅持按《食品衛生法》、《學校食堂管理規定》和上級的有關要求,加強對學校食堂的衛生監督、指導工作。對食堂的管理,操作、食品衛生各個環節定期進行檢評,做到有檢評、有記錄,確保采購、加工、出售、餐具消毒、就餐環境各個環節安全達標。經防疫站多次抽查,都達合格標準。
篇4
摘 要 目的:探討移動護理車在外科病房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2年12月~2013年4月擇期手術患者200例,將其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按照外科病區常規宣教方法進行宣教,觀察組采取移動護理車的宣教方法對患者進行宣教,比較兩組患者健康宣教效果及患者的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健康知識教育效果評價指標及患者滿意度調查評價指標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通過移動護理車的使用,使護士對患者的健康教育轉移到了患者床邊,節省了患者信息再次記錄、登記、整理的時間和往返于護士站和病床路上的時間。豐富、多樣的健康教育形式,可以形象、生動地進行宣教,使患者更易于理解。而高效、豐富的健康教育形式和便捷的工作方法也提高了患者、家屬的滿意度。其不足之處是,筆記本電腦待機時間短,需定時充電增加了使用的不便。
關鍵詞 移動護理車;健康教育;外科病房;圍手術期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7.038
健康教育是改變患者對疾病護理認知的重要途徑,可激勵患者積極參與健康維護,提高生活質量[1]。我院健康教育與國內大部分醫院一樣僅處于紙質形式的發展階段,存在記錄繁瑣,難于控制、統計困難等缺陷[2],而且由于護士工作繁忙、經驗不足或專業知識不全面,健康教育水平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3]。隨著外科手術的迅速發展,圍手術期健康教育逐漸成為患者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醫院信息化建設的推進與發展,醫院信息化也逐步由局部信息化建設向臨床、向患者床旁發展。我院自1997年開始醫院信息化建設,截止到現在信息化已基本覆蓋我院臨床的各個部門和行政科室。在2010年我院臨床病區開始使用移動掌控電腦的基礎上,為了更好地使護士的工作延伸至床旁,我院又于2012年底給各臨床病區配備了移動護理治療車。我院外科病區以醫院信息化為依托平臺,將移動護理車與患者的健康教育有效地結合與應用,取得了滿意的效果?,F將方法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2年12月~2013年4月擇期手術患者200例。男116例,女84例。年齡18~76歲。學歷:大學22例,高中39例,初中65例,小學63例,文盲11例。手術類型:胃手術21例,甲狀腺手術23例,結、直腸手術45例,膽囊手術76例,其他手術35例。將患者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工具 參照《腹部手術患者健康教育評價標準》[3]制定我院外科病區的健康知識教育效果評價表與患者滿意度調查表。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按照傳統的日常宣教方法,對患者進行完治療護理工作后再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教育材料多為紙質材料,方法多為口頭講解。
1.3.2 觀察組 使用移動護理車。健康教育可以穿插在治療護理工作中,教育材料可為紙質、多媒體影像、PPT等,方法為口頭講解、演示、現場模擬等對患者進行治療護理及健康教育。具體方法如下:移動護理車由筆記本電腦推車配備一臺筆記本電腦組成。護理操作軟件使用環球康援移動護理系統操作軟件,其護理系統包括患者一覽、醫囑執行、醫囑查詢、護理評估、護理計劃、護理記錄、生命體征、檢驗結果、健康教育、交班記錄等16個功能板塊。在健康教育功能板塊中可以根據患者個體需要和疾病差異選擇不同的健康教育內容與健康教育形式,如制作的多媒體視頻、PPT、動畫演示等。對于患者提出治療護理方面的疑問可以通過查閱醫囑查詢、護理記錄與護理評估等功能板塊的內容予以解答與講解。
1.4 評價方法 在實施評價前對實施評價的護士統一進行培訓,內容包括健康教育的統一性、問卷發放對象的選擇條件、收集資料的方法、與患者及家屬溝通的方式與技巧等。在住院期間和出院前1 d分別對患者健康知識教育效果及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評價。健康知識教育效果分為明確、比較明確、不明確,患者滿意度分為滿意、比較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4個層次。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等級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健康知識宣教結果比較(表1)
2.2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表2)
3 討 論
3.1 移動護理車的應用使護士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從護士站轉移到患者的床邊 常規的健康教育需要護士往返于護士站與患者之間,對患者和家屬提出的疑問和需求無法做到第一時間進行解答,而自移動護理車推廣使用以來,護士在病房進行治療操作的任何時間,對患者或家屬提出的疑問和問題都能在第一時間解答并進行相關問題的健康教育。如在床旁為患者進行化驗檢查結果的宣教,對于最新開立的醫囑也能及時做到刷新并通知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對患者隨時進行健康教育(飲食、液體出入量、用藥等),同時還可以把宣教過程中收集的患者信息錄入電腦,節省患者信息再次記錄、登記、整理的時間和往返于護士站和病床路上的時間。
3.2 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樣化、豐富化 傳統的健康教育形式有口頭、書面、宣傳手冊、畫報等形式。我院外科病房使用移動護理車以后,在健康教育形式上除了能滿足傳統的健康教育需求以外,還可以根據病房的專科特色將健康教育所需的內容制作成PPT、視頻等資料,供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層次的患者使用,更加形象、生動地為患者和家屬進行宣教,患者和家屬也易于理解和掌握。
3.3 提高了患者和護理人員的滿意度 移動護理車在外科病房健康教育中的推廣應用較之前的健康教育模式更能滿足患者的需要,滿足他們提出的各種需求,同時能夠減少護理人員往返于護士站和病床之間的次數,減少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和護患矛盾。因此,高效率、豐富的健康教育形式和便捷的工作方法提高了患者、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3.4 不足 在移動護理車的使用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筆記本電腦因電池待機時間有限,需定時進行充電,否則會影響其使用;由于醫院局域網安全防護的要求,為保證整個信息系統的安全,部分健康教育資料的維護與修改需信息部門網上辦公流程的通過,不方便及時更新和維護。
4 小 結
目前隨著無線通信技術在國內醫療機構逐步得到推廣應用,移動護理信息系統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可顯著提高護理效率與護理質量[5],針對醫院后期的信息化發展的期望,如果能根據不同病房和不同功能的信息化需要配備不同的電子產品來滿足臨床護理的需要,例如配備平板電腦進行專門的健康教育,既輕巧又便于攜帶,將使護理工作更加便捷。當然,要想使患者獲得更個性化、優質的健康教育,今后還要加強護理人員專業知識和溝通技巧的培養,以便根據個體差異采取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滿足患者不斷增長的、高質量的健康教育需求[6]。
參考文獻
[1] 劉 娟,閆燕峰.7例大齡發育性髖關節脫位圍手術期的護理及功能鍛煉指導[J].吉林醫學,2011,32(17):3595-3596.
[2] 汪瑞棋.臨床路徑管理信息化的應用研究[J].醫學信息,2011,24(8):4845-4846.
[3] 杜心平.醫院開展健康教育的現狀[J].護理研究,2009,23(1上):13-14.
[4] 宮久玲.健康教育評價標準在腹部手術病人中的應用研究[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1,32(3):203-206.
[5] 劉酉華,趙立新.臨床護理移動信息車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21):2570-2571.
[6] 真啟云,貢浩凌,解紅文.健康教育路徑計算機模塊的建立與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5):425-427.
篇5
中學時期是人成長的重要階段,是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務。但目前仍然有大部分教育工作者片面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以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開設心理健康課或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心理咨詢,與其他學科無關。實際上,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是一個完整的、協調的系統,應以各種形式貫穿于日常的各項教育教學工作中。而在初中各學科中,生物學科與人類生存和健康關系最為密切。我們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生物教學中,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把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一、 新課標下的初中生物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從教學內容看,新課標下的初中生物教材內容豐富,教學形式多樣,有課堂教學、課外教學、理論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等。每一節教學內容和每一種教學活動方式,都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例如,在新課程標準中,課程的具體目標中含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其中包括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等。
從參與教學的對象看,參與教學活動的雙方――老師和學生,是一個個有血有肉、有不同個性的個體。教師在教的過程中,會把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興趣愛好、情感意志等和教學內容融在一起,以整體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而學生在學習時,不是被動地吸收,而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情感特點等有選擇地吸收、把握。
根據新課標要求,學生要學好生物,除了必須學好書本知識以外,還應做到:1.多觀察實物,多做實驗;2.運用學到的生物知識來解釋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中所遇到的生物現象;3.利用課外時間栽種植物,飼養一些小動物,努力參加綠化、愛護野生動物、愛國衛生等活動。通過這些學習活動,學生的心理素質會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二、生物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遵循的原則
1.科學性的原則。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鉆研教材,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例如,講述神經系統時,針對某些學生總是認為自己天生腦子笨、在學習上喪失自信、自暴自棄的現象,筆者在教學時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是大腦的功能,大腦皮層的總面積約為2200平方厘米,其中約含有140億個神經細胞。所有這些特點,人人幾乎是相同的,即使是愛因斯坦的大腦無論從體積、重量,還是構造上都與其他同齡人的大腦無多大的區別。所以學習成績優劣,不是先天的,并舉出一些勤奮學習而取得成功的例子。這樣使學生在學習生物的過程中,樹立了自信心。
2.主體性原則。心理健康教育應是以人為本,體現學生主體性的教育。因此,教師在生物教學中要承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允許他們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引導他們去觀察和獨立思考。如講授膝跳反射時,教師要求同桌的兩位學生一個扮演“實驗者”,一個扮演“被實驗者”。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鍛煉了學生的口才和膽量。
3.活動性的原則。生物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堅持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去體驗、感受。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第二課堂、組織課外科技活動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成立生物科技活動小組,對校園的主要植物(喬木、灌木)進行調查分類,并對其掛牌標簽。學生在校園內進行了實地觀察,認真記錄觀察結果,整理觀察記錄,共同查找資料,請教老師等,然后作出分析,最后才得出結果。在活動中既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又培養了學生的各種心理素質。
4.激勵性原則。人的各種活動都由一定的動機引起,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因此,教師要善于創設一切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獲得成功。如在生物教學中,積極開展一些生物學知識競賽、認識校園植物的競賽、標本制作競賽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生取得成功時,及時進行表揚和激勵,激發學生的上進心,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二十一世紀所需的人才是復合型的人才。不僅需要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此,我們只有在生物等各學科教學中堅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篇6
潘小華 王艷姣 黃武 王翼 龍兆豐 高竹林 李艷群
【摘要】 目的 觀察動態血糖監測(CGMS)期間進行階段式強化健康教育對老年2型糖尿?。═2DM)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及健康教育效果的近、中期影響。方法 老年T2DM患者100例,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均進行72 h CGMS監測,監測前均接受糖尿病知識問卷調查,試驗組每日下載血糖數據和圖譜并根據結果與生活事件的聯系進行針對性健康教育,連續4 d,對照組只在72 h CGMS結束后根據結果進行一次性教育,之后兩組均采用快速血糖儀常規測量指尖多點血糖7 d,收集兩組患者10 d的血糖值及住院天數。3個月后查兩組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體重指數并再次進行糖尿病知識問卷調查。CGMS期間其他控制血糖措施兩組間無差別。結果 試驗組10 d的血糖均值中空腹血糖、早餐后2 h血糖、中餐前血糖、晚餐后2 h血糖、睡前血糖、凌晨3點血糖均低于對照組(P
【關鍵詞】 糖尿病;老年;動態血糖監測;健康教育;血糖管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CGMS) of stage strengthen health education in blood glucose level and health education effect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T2DM) on the recentmedium term impact. Methods One hundred elderly patients with T2DM were randomly devided into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each group fifty patients. Two groups were given the CGMS for 72 h, and were all accepted the diabetes knowledge questionnaire before the monitori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downloaded the blood glucose data and map every day for targeted educa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contact on life event for 4 d straight. The control group only was given onetim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after 72 h CGMS. Then both groups were used the rapid blood glucose instrument to measure fingertips multipoint blood glucose conventionally for 7 d. the blood glucose value and the number of days hospitalized were collected.Three months later, two group were checked the HbA1c,body mass index and the diabetes knowledge questionnaire one more time. Other control blood glucose implements between two group were no difference. Results The blood glucose of fasting, 2 h after braekfast, before lunch, 2 h after super, before going to bed, 3 o′clock were lower in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P<0.05 or P<0.01), the time of reaching the standard of blood glucose, frequency of hypoglycemia, the level of HbA1c after three months were lower in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P<0.05 or P<0.01), the diabetes knowledge questionnaire scores were higher in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s It is better to use the results of every 24 h downloading blood glucose to do the stage strengthen health education than that just to do onetim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after 72 h CGMS in blood glucose education level and health education effect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T2DM on the recentmedium term impact during CGMS .
【Key words】 Diabetes; Elderly;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 Health education; Blood glucose management
由于住院病人72 h動態血糖監測(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期間均與醫護人員共處,且需要受試者密切配合,詳細記錄各種生活事件,是進行強化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理想時期,對于充分利用CGM的優勢提高健康教育的效率和血糖控制的精細程度十分有益,但現在的做法還局限在CGM結束后,針對72 h CGM總的結果對受試者進行生活指導〔1〕,有一定的滯后性和回顧性的缺陷,可能會影響利用CGM技術進行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利用72 h內CGM這一與患者頻繁接觸的有利時期,每日從血糖記錄盒下載數據完備、圖像直觀的血糖圖譜,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即時的個體化健康教育,探索一種高效可行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新模式。本課題組的前期研究結果已經證明CGM組的健康教育效率優于多點血糖監測組?,F將100例進行了CGM但教育方法不同的患者分成兩組進行對照,旨在驗證應用逐日下載的CGM結果進行糖尿病教育的效果。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與分組
選擇2007年2月至2009年5月在本院內分泌科住院的60歲以上老年2型糖尿?。═2DM)患者100例,均符合1997 年美國糖尿病協會(ADA) 規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即空腹血糖(FPG)≥7.0 mmol/L,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2 h血糖(2 hPG) ≥11.1 mmol/L。采用隨機分組方法將病人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其中試驗組男36例,女14例,年齡60~87歲,平均(66.3±17.2)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8例,初中及以下32例;糖尿病病程平均(7.15±6.27)年;體重指數(BMI)平均(24.03±5.15)kg/m2。對照組男34例,女16例,年齡60~83歲,平均(66.5±15.3)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21例,初中及以下29例;糖尿病病程平均(6.52±5.24)年;BMI平均(24.35±4.13)kg/m2。入組時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程、糖化血紅蛋白〔HbA1c(%)〕、BMI、糖尿病知識問卷得分及控制血糖措施均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糖尿病知識水平測試,參考糖尿病知識(DKN)〔2〕基礎上結合本試驗要求并通過有關專家指導后自行設計的糖尿病知識調查問卷,共25題。評分為二級:回答正確1分,不正確0分,滿分25分。兩次測量均采用同一量表。選用美國Minimed公司生產的CGMS監測系統??焖傺菧y定采用美國強生公司的穩步血糖儀。
1.2.2 評定方法
采用前瞻性單盲法,兩組病人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接受試驗。
1.2.3 干預方法
兩組均進行糖尿病知識問卷調查,之后實施CGMS。課題組指定專人負責為患者佩帶血糖記錄盒,采用快速血糖儀測定指血糖值后輸入血糖記錄器進行校正。將進餐、運動、用藥等情況輸入“事件”標記,指導病人在佩帶過程中寫好生活日志,告知患者將與血糖有關的生活事件如進食、運動、注射胰島素、口服降糖藥、情緒等記錄下來,每日上午下載一次數據,由專職人員發出即時的書面報告。由課題組專門負責糖尿病教育的人員根據結果與生活事件的關聯性,找出患者血糖控制欠佳的原因,拿著圖譜到試驗組病人床前為其講解并進行針對性的教育,醫生則每天根據CGMS結果調整用藥情況,包括使用胰島素持續皮下注射或分次注射和口服降糖藥以及靜脈輸液中胰島素的劑量,連續4 d〔1〕。對照組則在CGMS滿72 h后一次性下載數據,由教育人員將圖譜和分析報告一并拿到患者床前進行一次針對性的健康教育,CGMS期間醫生只根據手指血糖值調整治療方案。CGMS完成后,兩組病人均追蹤觀察血糖7 d,用快速血糖儀監測血糖,每日8次(三餐前、后+睡前+凌晨3點)。收集兩組患者連續10 d的指尖血糖值。兩組患者均于試驗第1天發放糖尿病知識問卷,都在血糖控制理想后出院,即空腹血糖控制在7 mmol/L以下,2 hPG控制在10 mmol/L以下。并于3個月后復查HbA1c (%)、BMI并再次進行糖尿病知識問卷調查。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兩組對照用兩樣本t檢驗。
2 結 果
2.1 兩組病人CGMS后3個月糖尿病知識得分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糖尿病知識評分等級有顯著性差異,其中試驗組評分等級為優的患者數顯著高于對照組(P
2.2 兩組患者10 d內不同時段的血糖均值差異
試驗組早晚餐后、睡前的血糖均值比對照組低(P
2.3 兩組患者血糖達標時間、10 d內低血糖發生次數和平均住院天數差異
CGMS組的血糖達標時間和10 d內低血糖發生次數均較對照組低(P
2.4 兩組患者3個月后HbA1c(%)、BMI和糖尿病知識得分
試驗組3個月后的HbA1c(%)低于對照組(P
3 討 論
3.1 CGMS的過程為糖尿病患者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已經有一些通過CGMS給糖尿病患者進行個體化教育的研究報道〔3,4〕,但大多是在72 h CGMS完成后根據結果進行的一次性教育,且缺乏效果評估的量化指標,本研究利用CGMS技術及與患者密切接觸這個良好的平臺,進行即時的針對性階段式教育,結果顯示,3個月后試驗組健康教育問卷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其中糖尿病基本知識、治療及護理知識三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說明在監測過程中,每日進行事件和指血糖的輸入,以及提醒患者注意事項等都可通過下載數據的圖譜得到及時且詳細的講解,使患者對治療過程中的各個影響因素有較深刻的認識〔4〕,醫務人員與患者良好的溝通,以充分的、直觀的、有說服力的信息幫助患者改變日常生活習慣,有利于糖尿病患者行為改變的建立,從而提高了糖尿病教育的效果〔5〕。
3.2 CGMS監測期間進行的階段式教育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達標
從本研究中可以看出,試驗組患者的空腹、早晚餐后、中餐前、睡前及凌晨3點這6個時間點的血糖值均比對照組低,且血糖達標時間、低血糖發生次數均較對照組低,說明試驗組血糖控制較對照組理想。分析其原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通過每日從CGMS所獲得的數據和圖譜,醫生可以更精細的調整降糖方案;通過及時的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患者可以改變某些不良的飲食和生活習慣,配合醫生使自己的血糖達標更迅速。②說明了CGMS監測期間進行及時的針對性階段式教育有助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達標。本研究兩組患者的中餐后2 hPG及晚餐前血糖無明顯差異,可能與中餐進食量較多并波及到晚餐前血糖有關,其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兩組患者平均住院天數比較無顯著差異,可能由于老年患者常多病共存而非單病種那么簡單,因此住院時間的長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3.3 CGMS監測期間進行的健康教育效果更持久
糖尿病的治療有賴于患者終生的自身管理和控制〔6〕,老年人記憶力、視力和聽力會有不同程度的減退,如果只是進行一般性的糖尿病教育,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而CGMS將數、形、色巧妙的結合,更加生動直觀,便于記憶,通過抓住該時間段以及逐日下載的血糖數據為依據,每日安排重點進行糖尿病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的水平更高、時間更省、效率更好〔1〕,且通過4 d時間及時的階段式強化教育,印象更為深刻,效果更持久。從本研究中可以看出,3個月后進行的糖尿病知識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試驗組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HbA1c也較對照組理想,表明近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較對照組控制理想。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BMI沒有顯著性差別,可能由于老年患者運動量受限制,難以通過簡單的生活方式改變達到減輕體重的目的。本研究只限于追蹤CGMS后3個月的相關指標,更為長久的追蹤(1年)正在進行中,其效果有待進一步研究和分析。
參考文獻
1 劉 昀,劉幼碩,張孟喜.動態血糖監測期間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7):8824.
2 Fitzgerald JT,Funnell MM,Hess GE,et al.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brief diabetes knowledge test〔J〕.Diabetes Care,1998;21(5):70610.
3 崔立霞,徐莜瑋,鄒 彥.根據動態血糖監測結果給糖尿患者個體化的生活指導〔J〕.甘肅中醫,2005;18 (2):201.
4 劉廣業,葛秀榮,任 玲,等.動態血糖監測對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療及護理的影響〔J〕.中國康復,2007;22(4):2812.
篇7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4.05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4-0104-03
產婦和新生兒的產后健康是許多人關心的問題,也是臨床研究人員探討的熱點,雖然優秀的圍產期護理配合健康教育可以基本保證順利分娩,但產婦出院后至恢復正常的這段時間(產褥期)仍然存在護理空白[1]。院內進行的健康教育會在一段時間后遺忘,同時一些產婦存在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也因為知識缺乏,對一些疾病先兆無意識,因此需要出院后繼續護理。產后訪視護理和管理是針對產褥期護理空白所設立的一種護理方法,其應用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鄉自2014年11月-2016年6月分娩的產婦610例,采取數字隨機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5例。觀察組年齡22~34?q,平均(27.9±2.0)歲;學歷為小學及以下的52例,初中78例,高中83例,大專及以上92例。對照組年齡23~33歲,平均(27.3±2.1)歲;學歷為小學及以下的51例,初中79例,高中81例,大專及以上94例。納入標準:自然分娩者,足月妊娠者,新生兒Apgar評分>9分者,單胎者,已知情同意者;排除標準:精神疾病者,認知功能障礙者,合并妊娠期并發癥者,產后出血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圍產期護理,要求產婦在產后42 d回院進行復診;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進行產后訪視護理和管理,為產婦建立單獨的檔案,記錄產婦的性別、年齡、生產時間、第一產程時間、第二產程時間、新生兒體重等詳細資料,通過資料了解,分析產婦產后是否易發生產后并發癥,給予預防措施,對產婦的休息環境、飲食等進行干預指導。在訪視期間詢問產婦的睡眠時間、排便時間、飲食時間、生活安排等,同時了解產婦是否有不適感,或者異常發生,及時給予對癥處理。產后易出現產后抑郁,在訪視期間,要傾聽產婦的疑問,了解產婦的擔憂,給予詳細耐心的解答,對產婦進行心理疏導,讓產婦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可進入產婦的房間內,對產婦進行檢查,包括產婦的血壓、體溫、乳腺情況、乳汁分泌情況、子宮底高度、惡露的量及顏色、會陰的恢復情況等,同時對新生兒體重、體溫進行測量,觀察新生兒是否發生黃疸,聽診了解新生兒心肺功能,對新生兒臍部恢復情況進行觀察,指導產婦如何選擇正確的母乳喂養姿勢和,將訪視期間了解的情況進行詳細記錄。指導產婦了解自我護理、新生兒照顧及并發癥預防等相關知識。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要求產婦在產后42 d復診,對產婦自我護理、新生兒照顧、并發癥預防等相關知識掌握程度進行評定,自擬調查問卷,共25條問題,每條目4分,滿分100分;優秀:95~100分;良好:80~94分;尚可:60~79分;較差:0~59分;優良率=(優秀例數+良好例數)/本組例數×100%。對產婦在產褥期發生的疾病進行記錄及統計,包括產后抑郁、乳房脹痛、尿潴留、貧血、感染及便秘等;同時記錄新生兒發生的疾病,包括黃疸15 d以上、臀紅及感染等。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專業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對相關知識掌握程度比較
觀察組優良率93.11%,對照組優良率71.48%,觀察組產婦對相關知識掌握程度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產婦的產褥期疾病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產褥期疾病發生率7.87%,對照組發生率54.10%,觀察組產婦的產褥期疾病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新生兒疾病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疾病發生率2.62%,對照組發生率18.36%,觀察組新生兒疾病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產科是院內重要科室,以確保產婦順利渡過圍產期,保證母兒安全為主要目標,因此圍產期護理方法成為了熱點探討問題,圍產期優秀的護理方法無疑對產婦和新生兒存在重要影響,但產后護理容易被忽視,一般產褥期僅對產婦及家屬進行常規的健康教育,但產婦容易遺忘,實際知識掌握率并不高,因此產后護理和管理也需要引起重視[2-3]。
篇8
關鍵詞:行為導向健康教育; 行為干預; 冠心病; 心臟事件; 預防作用;
冠心病是危害我國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近年來發病率逐漸上升, 而急性心臟事件如心源性休克、心肌梗死、心絞痛等對冠心病患者生命構成嚴重威脅, 一直是醫學界研究的重要課題[1-2]。最新研究發現, 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臟事件 (ACE) 的預防不僅要堅持用藥, 更重要的是加強日常生活行為中誘因的控制[3]。但目前現有的護理以疾病為主體, 雖然有研究開展了延續護理、家庭護理等, 但這些護理措施側重點在外因干預, 對患者的認知水平的提高作用不大, 患者缺少主觀能動性, 因此效果不佳[5]。行為導向健康教育法源自德國職業教育, 精髓在于以學生為主體, 教學形式為師生共同參與互動, 已證實在提高知識和技能方面效果顯著, 而且國內外已有將此教育法應用于護理健康教育中[4]。本研究采用行動導向健康教育法聯合行為干預, 旨在提高冠心病患者認知, 從而加強自我管理, 規范日常生活行為, 達到預防ACE的目的, 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河南大學淮河醫院2014年1-12月心內科住院的194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數字表隨機法分為兩組, 對照組96例給予常規健康教育, 其中男52例, 女44例, 年齡39~82歲, 平均年齡 (69.5±12.5) 歲, 受教育程度分別為初中及以下29例, 中專、高中52例, 大專及以上15例;觀察組98例應用行為導向健康教育聯合行為干預, 其中男53例, 女45例, 年齡38~83歲, 平均年齡 (68.8±14.1) 歲, 受教育程度分別為初中及以下31例, 中專、高中53例, 大專及以上14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等各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0.05) 。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本研究經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入選標準:首發患者, 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心臟病學會1999年CHD診斷標準[6], 患者知情同意, 愿意配合調查和隨訪且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時排除合并嚴重并發癥及其它病因的心臟病患者;合并嚴重肝、肺、腎疾病患者, 心功能分級Ⅳ級者, 合并惡性腫瘤患者, 有溝通或聽力、視力障礙或精神障礙患者。
1.3 干預方法
1.3.1 對照組
本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 住院期間簡單講解冠心病相關知識, 主要急性心臟事件及防治, 出院時交待注意事項, 囑患者堅持服藥, 定期復查。
1.3.2 觀察組
(1) 行為導向健康教育:通過信息收集—制訂計劃—實施計劃—質量控制—效果評估五個步驟開展。 (1) 信息收集:建立詳細檔案, 內容包括一般資料, 入院診斷、治療資料及心理狀態、認識水平、日常生活行為方式等評估資料。 (2) 制訂計劃:查閱國內外資料, 編制《冠心病健康教育手冊》, 制定行動導向健康教育計劃和行為干預計劃。 (3) 實施計劃:第一階段利用心血管系統解剖圖、視頻或卡片介紹心血管生理功能和冠心病的危險因素, 進行個性化心理干預, 為下一步的教學打下基礎;第二階段鞏固冠心病相關知識, 著重講解認知缺陷問題, 采用互動方式, 讓患者結合自身情況講述冠心病的臨床表現, 演練急性心臟事件的急救方法等, 發放《冠心病健康教育手冊》指導患者閱讀并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第三階段出院前健康教育, 講解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相關知識, 長期規范用藥、定期復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常用藥物的名稱, 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項等。 (2) 行為干預:成立行為干預小組, 建立“冠心病之家”微信交流群, 每周定時發送微信, 內容包括心血管疾病國內外最新動態、急救知識及藥物信息等, 每周3晚上8:00為流時間, 患者可通過微信咨詢遇到的問題, 平時群成員利用微信平臺進行交流, 互相鼓勵獲得支持。護士每月通過微信與患者一對一溝通一次, 了解患者用藥情況, 用藥反應、身體及心理狀況, 對不良的行為方式進行干預, 督導患者戒煙、限酒, 控制體重, 合理飲食, 適當運動等。
1.4 觀察指標
患者均隨訪至2016年11月或至終點事件死亡, 記錄6、12、24個月ACE發生情況, 包括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NSTEMI) 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 , 不穩定型心絞痛 (UA) 、心源性休克等;同時記錄患者24個月內住院次數、住院時間及心源性死亡。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計量資料以 (±s) 表示, 采用t檢驗, 方差不齊采用秩和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χ檢驗, 等級組間比較采用Wann-Whitney秩和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心臟事件發生率及構成比較
兩組6個月內心臟事件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觀察組在12、24個月ACE發生率分別為6.12%、14.29%,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6.67%、31.25%,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均P<0.05) 。觀察組心律失常、STEMI構成比例高于對照組, NSTEMI、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構成比例低于對照組 (Z=5.271, P=0.006) 。
2.2 住院次數、住院時間及病死率比較
隨訪24個月, 觀察組病死率為1.02%, 對照組為7.29% (P=0.034) 。觀察組住院次數少于對照組, 平均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 (P<0.05) 。
3 討論
相關研究顯示, 中國人群冠心病發生的危險因素依次為:高血壓、吸煙、血脂異常、糖尿病、超重和肥胖[7]。但國內的一份抽樣調查顯示, 冠心病患者中知道這些危險因素者不足30%[8], 而付諸于行動, 積極進行自我管理者更少。2007年美國衛生統計報告顯示, 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控制使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率下降了44%~76%[9]。國內有研究顯示, 對64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醫療干預使378例患者獲益, 獲益率達58.88%[10]。因此健康教育和行為干預十分必要。
閆薇等[11]對出院后110例冠心病患者進行護理干預, 結果干預組患者出院后第1年及第2年急性心臟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楊芳等[12]采用電話加隨訪的護理干預方法干預了120例出院冠心病患者, 結果顯示出院后第12月和24個月末, 干預組患者疾病認知、合理膳食、危險因素控制、規律作息、遵醫用藥、按時復查等行為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各種醫療干預手段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行為導向教學法是由德國“職業學校”之父凱興斯泰納提出的, 主張手、腦同時進行學習, 師生互動。本研究在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借鑒此方法, 從預防效果顯示, 觀察組出院隨訪期間患者再入院次數為13次, 明顯少于對照組的29次;觀察組平均住院時間 (8.65±3.5) d, 明顯短于對照組的 (11.50±3.2) d,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出院12、24個月ACE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NSTEMI、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嚴重心臟事件的構成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 心源性死亡率低于對照組, 說明行為導向健康教育聯合行為干預效果明顯優于常規健康教育。
行為導向教學法之所以優于常規健康教育, 原因如下:一是行為導向健康教育法先進行評估, 確定患者的健康問題和教育缺陷。如患者對冠心病的認知低, 對ACE的防治知識一知半解等。再根據存在的問題制定相應的教育和行為干預方案, 使健康教育更有針對性, 目的更加明確。二是行為導向健康教育法的教育方式不同。常規的健康教育法是通過抽象的說教育, 填鴨式的方法為主, 患者興趣不高, 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知識掌握不牢固;再加之護患缺乏互動, 患者學習后很快遺忘, 特別是隨著出院居家時間的延長, 生活逐漸回歸到原來的狀態, 不利于危險因素的控制[13-15]。而行為導向健康教育法一方面利用圖片、卡片、視頻等, 使教育形式形象化;二是讓患者聯系自身行為, 癥狀講解冠心病的危險因素, 更容易加深印象, 并演練心臟事件的急救, 讓患者掌握基本的急救方法, 大大提高了教育效果。三是在健康教育基礎上通過微信定期發放相關信息, 并對患者的心理、行為、服藥依從性等進行干預, 因此顯著提高了預防效果。而分四步實施, 首先通過圖片、視頻、卡片等進行宣教, 使患者對冠心病、各種并發癥及與日常生活行為的關系有一個初步的認識[16-17]。
綜上所述, 從本研究結果已證實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認知, 從而更好地進行自我管理, 約束日常生活行為, 控制急性心臟事件的誘因對降低ACE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具有顯著的作用。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更新理念, 重視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出院居家的護理干預。當然健康教育和行為干預的方式較多, 而行動導向健康教育法的效果已初現, 可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胡蕾, 丁金玲.情景式健康教育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便秘預防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4, 20 (16) :1925-1928.
[2]蔡英華, 任玉嬌, 周煥芳, 等.基于JCI標準的四維度創新模型對老年冠心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6, 22 (24) :3483-3485.
[3]袁越, 陳紅方, 劉峰, 等.冠心病病人住院期間不良心臟事件影響因素研究[J].護理研究, 2013, 27 (5) :428-430.
篇9
宜昌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方案
一、考試性質
宜昌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是義務教育階段的終結性考試,是初中畢業和高一級學校招生合二為一考試。它具有以水平(畢業)考試為主、兼備選拔(升學)考試的性質。
二、考試方式
1.語文、數學、英語:實行紙筆閉卷和分卷考試。物理和化學、道德與法治和歷史、地理和生物實行紙筆閉卷和合卷考試,分別計分。
2.英語聽力口語:與筆試分開考試,采用人機對話的方式,實行電腦評分??荚嚪譃椤盎卮饐栴}”、“聽后選擇”、“聽后記錄并轉述”以及“模仿朗讀”四個項目。
3.體育與健康:采取過程管理評價與目標效果測試相結合的方法,即七、八、九年級平時考核和中考統一考試兩部分綜合評定。平時考核由學習態度和體育課學業水平成績兩部分組成;統一考試分為中長跑測試、力量測試和技能項目測試。
4.物理、化學、生物實驗操作:與筆試分開進行,采取現場操作方式單獨組織考試。其中物理和化學采用合卷,分別評分。考生現場抽簽確定考題,成績當場評定,合格即得滿分。
5.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標準化考試,采用五科合卷機考的方式,實行電腦分別評分,成績當場呈現。主要考核學生初中階段“應知應會”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素養。
三、考試計分
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體育與健康以原始分數呈現,各科總分值分別為:語文120分;數學120分;英語120分,實行筆試(80分)與聽力口語(40分)分開測試;物理80分,實行筆試(70分)與實驗操作(10分)分開測試;化學50分,實行筆試(45分)與實驗操作(5分)分開測試;體育與健康50分(其中七、八、九年級平時考核成績各計5分,中考統一考試成績計35分)。
生物、地理、道德與法治、歷史、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等級呈現,各科卷面總分值均為100分(其中生物筆試90分與實驗操作10分),按80分及以上、70—79分、60—69分、59分及以下分為A、B、C、D四個等級呈現。其中生物、地理、道德與法治、歷史分別對應30分、25分、20分、10分,計入總分。
綜合實踐活動中的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三門科目考查,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四、考試時限
語文150分鐘。數學和英語各120分鐘,其中英語筆試90分鐘,聽力口語30分鐘。物理和化學(合卷)筆試共150分鐘,理化實驗操作(合卷)30分鐘。道德與法治和歷史(合卷)共90分鐘。地理和生物(合卷)共90分鐘,生物實驗操作20分鐘。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合計100分鐘。
五、考試時間
注:1、體育與健康科目平時考核時間安排在七、八年級下學期和九年級上學期。
2、2019年八年級地理和生物科目考試時間安排在6月22日下午。
六、考試組織
1.考試命題
宜昌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由宜昌市教育局組織統一命題。命審題工作實行集中封閉式管理。
2.考試范圍
考試范圍嚴格按照各學科《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版)》確定的課程內容,同時參考現行學科使用版本教材。學業水平考試注重考查學生九年義務教育的積累,減少單純記憶、機械訓練性質的內容,增強與學生生活、社會實際的聯系,注重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重視發揮考試的教育功能,在各科目考試內容中融入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美育和勞動教育等內容的考查。
3.考務工作
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道德與法治、歷史、地理和生物等筆試學科考試和聽力口語考試,由宜昌市教育招生和考試辦公室統一組織,各縣(市、區)教育局實施。
體育與健康測試,物理、化學、生物實驗操作考試,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機考學科考試,由宜昌市教育招生和考試辦公室制定統一的考試辦法,各縣(市、區)教育局組織實施,各學校家長委員會選派代表全程參與監督實施。
七、考試成績運用
1.在用于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時,參加全部學科學業水平考試并取得成績,與完成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一并作為取得初中畢業證書的依據。
篇10
[關鍵詞] 健康教育方法;2型糖尿病足;足部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1(a)-0130-02
依照世界衛生組織的設定,對DM患病人數已經極高。糖尿病作為一種長期性的慢性疾病,對人體具有極大的危害,其并發癥高發和危害嚴重等特點使糖尿病在醫學病癥方面成為了一種極為危險的病癥。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主要并發癥之一,在其病發過程中不能進行有效的阻止,多數病人因此截肢。對于糖尿病足的治療方法目前仍舊缺少有效的方法和條件,對糖尿病足的治療也要消耗極高的費用,糖尿病足病人在其治療過程中并不能得到妥善的處理,在其治療過程中病變極為嚴重,因此對待糖尿病足病人的有效治療和護理是目前對待糖尿病高發的現狀的重要措施。該文通過對糖尿病足病人進行3種健康教育方式的護理,觀察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該院選取2015年7月―2016年9月入住接受治療的糖尿病足病人105例,按照隨機分組法分為看圖組,教育組和輔導組,每組病人35例??磮D組男性病人18例,女性病人17例;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46.2±3.5)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6例,初中11例,高中9例,大學及以上9例。教育組男性病人19例,女性病人16例;年齡21~69歲,平均年齡(47.1±3.4)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7例,初中10例,高中10例,大學及以上8例。輔導組男性病人17例,女性病人18例;年齡22~70歲,平均年齡(47.3±3.8)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5例,初中12例,高中8例,大學及以上10例。3組病人的性別、年齡和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看圖組采用國際糖尿病聯盟推行的看圖工具,對病人進行課程安排,使病人在對圖片的了解過程中,對自身的病情有更加明確的認識,更好的對病人治療的主觀能動性進行有效的把握,使病人能夠在課堂上通過教育者的看圖引導,對糖尿病足的治療和護理方法獲得更多的了解,加強病癥的治愈效果。對教育組采用多媒體信息化的知識講座,對病人按照授課的方式進行集體性系統化的知識體系教育,使病人更直觀的了解自身病癥的危害和應對措施,更好的將病癥的發展進行控制。教育人員在授課過程中要對病人提出的疑惑進行有效的解答,使病人能夠更好的明確自身對于病癥的知識短板,從而對自身的病癥進行有效的治療。對o導組采用一對一的模式,依照護理手冊的指示,進行護士和病人面對面的單獨指導,使病人能夠受到更加有針對性的病程指導,更好的使自身的病癥得到理論性的幫助,重視自身的病癥護理和保養,使病情得到穩定,從而加速病癥的好轉,為病癥的治愈做出有效的幫助。對3組病人在接受健康教育干預后的第4周、第12周和第24周都要進行專業性的電話隨訪,對病人的FBG、P2BG、HbA1c和CNAFF指數都得到明確的了解并進行記錄。同時在隨訪中不對病人進行任何醫療過程的指導,使其按照規則正確就醫。
1.3 觀察指標
觀察指標為病人在受到健康教育干預后的空腹血糖指數(FBG)、餐后2 h血糖指數(P2BG)、糖化血紅蛋白指數(HbA1c)以及足部護理行為水平指數(CNAFF)進行觀測。分別在干預前、干預后第4周、干預后第12周和干預后第24周進行測量。
1.4 統計方法
該研究當中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平均數(x±s)表示。P
2 結果
根據實驗顯示,通過在單因素方差分析中使用多重對比的LSD方式,對3組病人在干預結果前后的組間FBG、P2BG、HbA1c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檢驗,3組病人的FBG和P2BG的變化存在先降后升的固定趨勢,而HbA1c存在下降趨勢,然而在干預前后的3種數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結果在3組病人之間的前后時間點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糖尿病足的病發是對DM病人造成截肢和致殘的最主要原因[1]。通過各國對糖尿病的不斷臨床經驗和研究證明,糖尿病足的治療和管理需要多種科學進行聯合性的治療,使糖尿病足能夠在其病發期間得到有效的治愈[2]。糖尿病足的并發期間需要病人根據醫護人員的指示,在對待糖尿病足治療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健康教育中所學到的技巧,在對病癥的治療上發揮有效的作用,使病人能夠對糖尿病足的潰瘍和截肢的發生幾率進行大幅的降低[3]。盡管健康教育在對病人的血糖調控上不能起到關鍵的作用,但是其對糖尿病足的調控和護理能起到極為關鍵的作用,為糖尿病足病人的病情惡化進行了有效的防治,加強了病人的自我治療意識,完善了其相對應的知識體系,使病人的病癥得到有效的穩定[4]。
綜上所述,3種健康教育干預手段對糖尿病足病人的血糖調控起到的作用不明顯,但能夠明確的將其足部護理行為水平進行有效的提高[5]。使病人能夠更好的對自身的病情進行認識,并在生活中加以防治,可以在臨床中廣泛推廣[6]。
[參考文獻]
[1] 敖潔,陳家英,高同娟. 醫院-社區延續性護理干預模式對中高危糖尿病足患者自護行為的影響研究[J]. 內科,2015(3):420-421,419.
[2] 王芳,袁麗,李饒,等.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 護理學雜志,2015(17):29-31.
[3] 丁娜,孔令磷,張紅菊. 社區2型糖尿病病人足部護理的研究進展[J]. 全科護理,2014(1):13-15.
[4] 戴冉,羅崴,張知光,等.不同干預模式對糖尿病患者知信行影響的評價[J]. 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4(4):259-262.
[5] 顏萍平,湯觀秀,高飛等. 基于跨理論模型的動機性訪談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自我管理行為的影響[J]. 中國全科醫學,2016(15):1763-1767.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7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