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札記范文

時間:2023-07-31 17:42: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中語文教學札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中語文教學札記

篇1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9―0068―01

長久以來,農村高中學生的語文學習一直處于被動接受、備受冷落的境地,讓教師和學生苦不堪言。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本文對學生學習語文的被動現狀及其成因作了一些分析,并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農村高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1.語文教學本身存在的問題

語文教學脫離實際,尤其脫離農村實際,脫離學生生活,一切為著應付升學考試,重背誦記憶、輕思維訓練的現象比較普遍,比較嚴重。

2.語文課堂上合作時間不夠充分,討論不夠深入

在農村高中語文學習共同體的實踐中,由于合作時間不夠充分,受每堂課45分鐘及教學進度的限制,許多小組合作活動還是局限于分角色朗誦、情境表演、小組討論等形式,合作學習活動注重形式的居多,關注內容的偏少,注重結果的居多,關注過程的偏少。

3.教學條件落后,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難以調動

當多媒體、網絡走進越來越多的學校時,農村學校采取的依然是黑板加粉筆的最原始的教學方式,課件、投影儀對教師來說只能是奢侈品。教學條件極為簡陋,上課只憑借教師的一張嘴。教學條件的落后、教學手段的單一也難以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二、農村高中語文教學的對策

1.制訂農村高中學生學習語文規范

①預習常規――上新課前必須預習,預習時要細看注釋,參考“思考和練習”,勤查字典;預習課文要做到讀懂詞句,初步理解課文,并提出疑難問題;預習要養成邊讀邊記的習慣,把生字新詞、疑難問題等記在筆記本里,為上課作好準備。②上課常規一一上課要準備好課本、筆記本和工具書等;上課要認真聽老師講解和同學發言,積極思考,不懂要問;養成獨立閱讀以及默讀、快讀的習慣,要仔細聽同學的朗讀,并能提出意見;回答問題和討論問題,都要踴躍發言,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上課要記筆記,記要點,記得準確。③作業常規――作業必須在復習的基礎上進行;做作業要明確要求,獨立思考,按時完成;作業本必須按照規定的格式書寫,字要寫得規規矩矩,題目和引文必須認真核對;做完作業以后,要認真檢查、修改;作業本發還后,要仔細看看,認真領會老師的批改意見,并及時訂正錯誤。

2.完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的基本特征是“積極互賴、直面互動、責任到人、人際技能和小組建設”。每個學習共同體有4~6人,每學期調整一次,重新劃分學習共同體,形成一種互動和交流,以便讓成員有更廣泛的交流空間。同時為了體現競爭的公平性,各個學習共同體總體實力應基本保持一致,而不是根據學生在教室的座位前后4人簡單地組合。在構建學習共同體的過程中,“責任”先于“權利”,“共存”先于“競爭”,“享受”先于“所有”,“團結”先于“自由”,“異質”先于“劃一”,“尊嚴”先于“救贖”。

選用的設組辦法照顧到以下幾方面:(1)協調設組。教師應綜合多方面的意見,特別是應與其他學科老師進行溝通,讓形成的合作小組具有一定的協調性,每門學科基本可以通用,每個學生能與自己的小組同伴很容易地在一起活動。這樣不會出現每節課都有變化的現象。(2)交友設組。分組時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在此前提下適當照顧自愿并兼顧互補,使進入同一個組的學生都成為朋友,和睦共處,坦誠相待,民主平等,互幫互學,共同進步,能夠把小組的成績和進步看做自己的成長與光榮。

3.結合實際,就地取材

農村學生生活區域很廣。農村日新月異的變化引發學生思考、議論。針對這一情況,如果創設條件,讓他們反映情況,發表看法,就能逐漸消除畏懼心理,暢所欲言。有的教師為此安排“農村情況反映課”,分四步:①只要求如實敘述――把所見所聞的人與事在頭腦里或書面上整理好,然后在課堂上舉手依次發言;②先敘后議一一敘述一件事后,如有所感,可盡情表達;③議后加評――某一學生對所敘之事加以議論之后,其他學生可據此加以評論;④評后成文――把反映的事情記錄下來,或就某一事例寫議論札記,或把本節課的實況寫成報道,等等。在教學過程中,反映問題要相對集中,發言學生要面廣,教師要疏解、引導。

篇2

一、閱讀課的教學設計

實踐中,我們將教學設計為這么幾個部分:

第一階段:“放羊式閱讀”。這是第一節正式的閱讀課,是學生第一次進閱覽室。一是考察學生的閱讀習慣(如是否遵守規章制度,是否能主動整理書本,不亂動),如果有不足老師會馬上予以制止,并進行適時的總結;二是考察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學生的筆記,可以了解學生的閱讀興趣,為以后的對癥下藥提供參考。

第二階段:主題性閱讀。在這階段我們讓學生明白選擇性閱讀的重要性。同時給學生規定,一要“不動筆墨不讀書”,準備筆記本,邊讀邊記,每節課都要有讀書札記。二要嚴格按照老師的規定主題進行閱讀。

第三階段:研討并確定閱讀成果展示課。

二、閱讀教學展示課的教學實施

2009年12月10日,青羊區“實施教學改進,構建現代課堂”高中語文研討會在樹德協進中學多功能教室舉行。針對學生們學習和領悟到的新東西,教師也在教學內容和形式上開始了新的探索。一場名為《突圍》的研究性閱讀教學展示課在學校多媒體教室進行,學校高2012級五班的同學們在課堂上紛紛展示自己的讀書心得和閱讀成果。

課后收到的五十余份《現代課堂聽課觀察反思表》記錄了老師們在聽課過程中的收獲和反思,有老師這樣寫到:“平和安寧的課堂更讓人感覺冬日陽光的溫暖,雖然它也許不如夏日陽光的熱烈,但我更喜歡這樣的課堂:深邃,有意義;互動,不僅是老師和學生的互動,更是學生自主的學習;開放,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腦子互相交接,然后反復集成的智慧,讓每個人擁有十種思想”。

這一節課讓學生體會書本交流的樂趣、與作品對話的感動、與同學分享的喜悅,從而為培養濃厚的閱讀興趣、陶冶高尚情操打下堅實的基礎。樹德協進中學校長、特級教師牟佳與認為,“新課改”重在突破傳統的“以老師為中心”的傳授式教學模式,將逐漸樹立起“以學生為中心”的全新教學模式,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推進素質教育。語文閱讀課進行的積極探索,求新求變,完全做到了“以學生為中心”。成都市教科所語文教研員程一凡老師指出,樹德協進中學的語文閱讀課注重了學生的思維參與,不僅有思維的寬度,更有思維的厚度。對學校新課改理念以及“實施教學改進,構建現代課堂”的探索表示肯定。

展示課結束后,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年級各班則開展了多種主題式的閱讀,分別給學生規定閱讀的主題,在完成任務后才同意學生看自己愛看的內容。比如,為配合議論文寫作,要求學生摘抄相關的論據;為加深對細節描寫的認識,要求學生摘細節描寫;為迎接考試,讓學生摘錄復習方法等。

同時,年級備課組還經常根據需要,讓閱覽室閱讀和教室閱讀交叉進行,但主要還是以閱覽室閱讀為主。各班都在教室里建立了讀書角,各類書目由教師開出,同學自己從家里帶來放在教室書架上,教室的閱讀以一些短篇的文章為主,側重于提高閱讀的速度和質量,希望在交流中撞擊學生個性閱讀的火花,培養學生用心讀書的意識。

三、閱讀課實踐中的一些反思和啟示

閱讀課的開設不是應付新課改的權宜之計,更不是教師偷懶的表現,在閱讀課中我們體會到:

1.教師對閱讀課的認識必須正確,要將閱讀課看作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語文理念的一種實踐,是語文走出課堂的嘗試。

2.教師要作一個引導者,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正確的閱讀興趣。所以,在閱讀課堂上,教師必須及時指正學生存在的不足,要從最簡單的行規抓起,告訴學生閱讀的規矩。

3.教師還要及時地作一個評價者。在批改閱讀札記中,如果發現學生的札記是非常有價值的,那么就應適當地進行表彰、展示,讓學生體會到被承認的快樂。而不能隨意地打個分數就草草了事,這樣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及時的評價,既是對學生勞動的尊重,更是對學生閱讀積極性的一種激發。同時,更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閱讀,通過評價給學生的個性閱讀以充分的肯定。教學中,年級組除了復印張貼優秀札記外,還組織學生刊出優秀札記的手抄報。

4.教師還應作一個參與者,要參與學生的閱讀過程,要給學生做出榜樣。在閱覽室里,教師除了及時督導學生,防止學生不按要求閱讀外,還要自己認真閱讀做筆記,并將自己的閱讀筆記和學生一起展示,給學生一個示范。在教室閱讀中,教師要參與閱讀,參與評價,也要把自己的閱讀體會告訴學生。

5.閱讀課的開展也遇到一些實際的困難,所需要的硬件設備、圖書資料不足;閱讀學習的課堂管理有待進一步深化;閱讀課學習的評價有待改進。但這畢竟是一個積累、交流、分享的過程,在取得經驗的同時,我們需要有試錯的勇氣和敢于擔當的堅毅。

6.閱讀課的開設對學校規定課時的完成似乎有一定的沖擊,但從一個學期的教學情況反饋來看,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較快,學習語文的興趣很高,語文成績的提升較快,所以我們認為這其實是一個大巧若拙的事情,在下期我們將繼續開展,并通過一至兩次大型的活動,集中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

篇3

(一)教學現狀。目前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是普遍處于無序狀態,高耗低效現象極其嚴重,且未引起應有的重視。作文教學的隨意性與無序性是導致學生寫作能力不如人愿,直至語文教學質量低下的重要原因。

(二)教材現狀。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將閱讀與寫作分開編寫。寫作教材將高中的寫作訓練分為三個階段,即:“第一階段(第一冊),按照寫作心理的幾個方面編排,力圖使學生掌握寫作規律,提高寫作能力。第二階段(第二至五冊),主要培養寫作記敘文、議論文和說明文的能力,培養寫作幾種常用文體的能力,并引導學生嘗試文學小創作。第三階段(第六冊),按照寫作過程的幾個方面編排,力求使學生把握書面語言表達的規律,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水平?!钡谝浑A段編排的序列為:感受與思考、想象與聯想、再現與表現、個性與創新。第二階段編排的序列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其他各種文體(散文、詩歌等)。第三階段編排的序列為:立意與選材、思路與結構、文體與文風、本色與文采。很顯然,教材編排是從寫作的三個角度來體現其序列性的。但教材序列的不合理性也是顯然的:第一,教材中三個階段的劃分是按時間的線性來進行的,而在寫作實踐中這三個序列不是線性發展的。尤其是第一、第三兩個階段的安排,各用一學期時間且是第一學期和最后一個學期,分別從寫作心理與寫作過程來要求學生掌握寫作規律和表達規律,其不可操作性是顯而易見的。第一階段目標難以達成。第二,寫作教材內容與閱讀教學內容錯位。如第三冊閱讀教材是詩歌與散文,而寫作教材卻是兩個單元的議論文。讀與寫相背離是不利于學生知識的建構與能力的形成的。第三,寫作技巧的指導沒有得到重視。這對于大多數教師來說,寫作技巧指導無本可依,進而盲目隨意。目前作文教學較多地以高考為指揮棒,師生都急功近利,更使寫作指導忽略了學生寫作能力的逐步建構過程,寫作學習偏離了方向,甚至于在壓題虛構上耗費精力,這不僅本末倒置,而且也扼殺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結果當然是事與愿違。

二、重建高中作文教學序列的構想

(一)目標定位

高中作文教學應遵循定向原則,即高中三年有明確的總目標,每學年、每學期乃至每單元都要有明確的分目標,這些目標環環相扣,形成合理梯度。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中寫作部分要求“作文要觀點明確,內容充實,感情真實健康,力求有創意”;“理清思路,確定中心,選取材料,合理安排結構”;“根據需要,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恰當運用敘述、說明、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語言要規范、簡明、連貫、得體”;“養成觀察、積累、思考和多寫多改的習慣”;“作文每學期一般不少于5次。三年中其他各類練筆不少于3萬字。45分鐘能寫600字左右的文章”。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規定:“寫作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薄霸趯懽鹘虒W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欲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指導學生根據寫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訪、考察、座談、問卷等方式進行社會調查,通過圖書、報刊、文件、網絡、音像等途徑獲得有用信息。”根據這兩份語文教學的綱領性文件要求,我認為高中作文教學的目標可以理解為:

1.培養學生敏銳地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并能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在真切的現實生活中挖掘寫作素材,激發寫作欲望。學會各種搜索寫作素材的方法。

2.掌握相應的寫作知識,能根據思想與情感的表達需要恰當地選用文體,自如地展開聯想與想象,自如地運用寫作技巧。

3.發展學生思維能力,面對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能發現其中的本質。能辯證地思考,力爭能創造性思考。

4.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運用各種表達方式自由地、有個性地表達,并且能進行創造性表達。

(二)教學序列

1.高中作文教學四項目標分解內容及其序列:

(1)積累生活素材:觀察與感受生活(觀察方法、積累素材的方法)――思考生活(思考身邊生活、思考人生、思考社會)。

(2)寫作知識:第一,文體知識: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其他文體(散文、小小說、隨筆、寓言故事等)。第二,章法技巧:立意、選材、思路、結構。

(3)思維能力:聯想能力、想象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

(4)表達能力:表現、再現、文采。

2.各學期作文教學內容及序列:

(1)高一上學期:熟練駕馭記敘文文體;積累生活素材,學會觀察與感受生活,思考生活;正確地選材與立意;表達上恰當地運用再現與表現。序列安排:五次記敘文訓練的內容:①了解觀察生活的途徑,訓練挖掘生活素材的能力。養成積累的習慣。以寫人為主,恰當地運用各種寫人的技巧,力求寫出人物的個性。②正確處理材料與中心的關系,訓練學生思考生活,從生活素材中提煉出自己的獨到認識。以敘事為主,力求敘事完整流暢。③熟練地運用再現與表現,敘述清晰流暢,描寫繪聲繪色,說明簡明扼要,抒情議論能成為文章的點睛之筆,揭示與升華作品的主題。④再現與表現做到能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⑤寫出有個性的記敘文。重點表現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感受與體驗。初步訓練創新思維。散文寫作訓練一次,訓練目標為寫景抒情,學會借景抒情,托物抒懷。

(2)高一下學期:訓練記敘文和說明文。記敘文三次,說明文兩次,創新作文一次。記敘文訓練目標為寫出人物的個性、寫出事件的波瀾;說明文的目標為條理清楚地說明事物、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創新作文的目標為訓練學生逆向思維能力。序列安排為:①訓練記敘文,寫出人的個性,善于抓住人物的特征傳神地刻畫人物的心理、肖像、言行或細節,自如地運用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等手段,寫活人物。②訓練記敘文,敘述出事件的波瀾,學會運用懸念、倒敘、巧合等手段。③訓練記敘文,合理安排文章結構。掌握開頭、結尾與過渡的技巧,巧妙地運用敘述、描寫、抒情與議論。④訓練說明文,抓住事物特征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合理地安排好說明順序,采用恰當的說明方法。⑤訓練說明文,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恰當地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和描寫的表達方式。⑥創新作文訓練,力求寫出學生的個性。

(3)高二上學期:訓練散文

四次,詩歌一次,個性作文一次。學期目標為:掌握散文寫作方法與技巧。訓練想象與聯想能力、再現與表現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序列為:①散文,訓練聯想能力。運用各種聯想方法,拓寬文章的思路,豐富和加深文章的內容。②散文,訓練想象能力,運用想象開拓思路,豐富表現內容,塑造新穎獨特的藝術形象。③散文,訓練形散神聚、開合收放的技巧。④散文,訓練“以小見大”、托物言志、化理為事等構思技巧。⑤詩歌寫作,訓練選擇典型意象用簡潔且富有韻味的語言含蓄地表達思想情感。⑥個性作文,訓練創新思維。

(4)高二下學期:掌握議論文寫作方法與技巧,嘗試小小說寫作和寓言故事寫作。訓練邏輯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了解常見的作文題型及審題方法。寫作訓練六次。議論文三次,小小說、寓言故事各一次,個性作文一次。序列為:①議論文,訓練有理有據地說理。積累相應的事理論據和典型的事實論據。②議論文,訓練有條有理地論證,掌握議論文常用的幾種思路。③議論文,訓練辯證地分析事物。④小小說,嘗試選擇恰當的角度虛構人物和故事情節來反映生活。⑤嘗試寓言寫作,學會寓理于事。⑥話題作文,學會話題作文的審題,嘗試以寓言故事言理。

(5)高三上學期:自如地寫作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散文文體,嘗試札記、隨筆和社會生活評論的寫作,掌握文章的修改,寫升格作文。全面提高寫作能力。寫作訓練八次,序列為:①記敘文,較為自如地運用寫人敘事的技巧,力求人物形象生動、故事情節曲折動人。②說明文、議論文,訓練圖畫作文的題型。針對一幅漫畫或一幅哲理性圖畫寫作說明文和議論文。訓練聯想或想象能力,條理清楚的說明能力,對生活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說理能力。③散文,處理立意與選材、構思與結構的能力。④針對上次寫作的散文進行修改,寫作升級作文。訓練作文修改能力。⑤札記、隨筆寫作,訓練學生用這種寫作方式提煉思想,積累素材。⑥嘗試社會生活評論寫作。⑦材料作文,區別材料作文與讀后感、話題作文的不同,掌握這種題型的審題與寫作方法。⑧個性寫作。

(6)高三下學期:訓練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及應試能力。按照高考大綱中寫作能力的要求,前五個學期的目標是基礎等級,本學期則力求達到發展等級。即:深刻、豐富、有文采、有創新。寫作訓練八次。①話題作文,訓練審題、擬題以及文體選擇。②話題作文的變化類型,訓練此類作文的寫法,在文體形式上嘗試創新。有文采地表達。③訓練圖畫作文,了解圖畫作文的不同形式及應試措施。④訓練材料作文,訓練準確審題,在內容上嘗試創新。⑤訓練續寫與改寫,訓練想像能力與創造能力。⑥訓練話題作文,重點訓練辯證思維與有文采地表達。⑦升級作文,訓練考場作文修改能力。⑧話題作文,訓練結構藝術與語言藝術,講究巧妙的開頭與結尾及恰當地選擇表達方式。

3.訓練形式。

篇4

通過觀察了解,我們發現,現階段作文教學的通常做法有以下兩種。

(1)根據寫作教材的安排進行寫作訓練。高中語文寫作教材中一共安排了“寫出人物的個性”、“寫出事件的波瀾”、“條理清楚地說明事物”、“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議論要有理有據”、“議論要有條有理”、“散文”、“詩歌”、“札記o隨筆”、“小小說”、“寓言故事o科幻小說”、“綜述”、“科學小品”、“自然科學小論文”、“社會生活評論”等24個寫作訓練點。

教材的編寫意圖是明確的。但是,在具體的寫作教學中,我們發現,許多教師都是根據每個作文訓練點的安排,布置學生進行一兩次作文練習。其結果是,許多學生在讀完高中后,連記敘文、議論文和說明文和其他一些常用文體都不會寫或者寫不好。

(2)模仿高考作文題目進行作文訓練。許多語文教師為了讓學生在高考時作文能夠得到高分,從高一年級開始,就布置一些高考作文題目或者模擬考試的作文題目讓學生進行寫作。細心的教師還將多年的高考作文試題進行整理和歸類,將其劃分為“理想事業類”、“品德修養類”、“哲理辨正類”、“社會熱點類”等,然后從每一個類別中選取典型作文題目讓學生進行強化練習。三年結束,教師和學生都覺得似乎大功告成。殊不知,由于每次寫作的要求都是“自定立意”(或“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自選文體”、“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襲或套作”,其結果是,學生在高中畢業時所寫的作文與高一進校時寫的作文仍然是一樣的套路,沒有質的升華。

可以說,現階段的許多語文教師在作文訓練方面還沒有找到一種恰當的方法。鑒于此,筆者提出了“高中作文訓練目標具細化”的觀點,下面做簡要闡釋。

①目標分解。教師在進行作文訓練之前,自己應該熟悉高中作文訓練的具體目標,并且能夠將這些目標進行具體細致的分解。

②具體操作。熟悉高中作文訓練的具體目標,并且能夠將這些目標進行具體細致的分解,是作文教學目標具細化的前提。更加重要的是,教師要設法使學生的作文達到既定的目標。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三個訓練系列”來實現具體的訓練目標。

文體訓練。文體訓練主要安排在高一和高二年級進行。進行文體訓練的目的是讓學生熟悉各種文體的基本特征,讓他們“寫什么像什么”,而不寫文體特征不明的作文。根據課程目標要求,高中學生應該會寫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散文、小小說、新聞、傳記等。教師在安排學生練習寫各種文體的作文時,要事先講解清楚各種文體的基本特征,并將寫作要求具細化。

例如,在訓練記敘文寫作時,可以提出這樣的具體要求:a.以記敘為主要表達方式;b.交代清楚記敘的要素;c.合理安排記敘的順序;d.恰當選用人稱;e.所寫事件有意義。

技法訓練。技法訓練可以穿插在文體訓練過程中進行,也可以在文體訓練結束后進行。筆者認為,將技法訓練穿插在文體訓練過程中進行效果較好??梢圆捎眠@樣的做法:每一種文體進行兩次寫作訓練,第一次只要求符合文體特征,第二次則要求使用一些必要的寫作技法。

例如,在指導學生寫記敘文時,第二次可以這樣要求:a.用倒敘;b.至少對三個人物進行具體描寫;c.通過環境描寫以景襯情;d.至少用到比喻、比擬、排比三種修辭手法;e.用“卒章顯志”的手法結尾;f.用到對比手法。議論文寫作訓練中,在學生能夠寫符合文體特征的議論文以后,可以提出這樣的要求:a.引論部分用“曲徑通幽”的方式提出中心論點;b.本論部分采用并列式結構;c.至少有兩處引用名言警句;d.至少有三個事實論據,其中一個為反面事例;e.至少用到例證、引證、正反對比論證三種論證方法;f.結論部分引用蘊涵哲理的句子進行間接總結。

篇5

1.作文教學能培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書面表達是人們傳遞信息、發表見解、交流思想和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們需要具備一定的書面表達能力。尤其是在現代社會,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量的增加,生活節奏的加快,對書面表達能力的要求愈來愈高,不僅要求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而且要求做到準確、迅速、簡潔。而這種表達能力,需要通過系統的作文訓練進行培養。

2.作文教學能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智力

文章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寫作任何形式的文章,都離不開觀察、思維、聯想、想象等。因此,高中作文訓練不僅是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訓練,而且是一種嚴格的思維訓練。從觀察生活到認識生活,從構思到成文,是一個完整的思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將得到全面發展。

3.作文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作文是學生傾吐自己思想感情的精神活動。作文與每個人的思想認識、感情體驗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而學生的作文,往往是他的立場觀點、人生態度、思想感情和生活經驗的集中表現。因此,教學生作文實際上是教他們做人。

總之,寫作能夠豐富學生的感情體驗,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發展學生的智力,并使學生的各種非智力因素得到培養和訓練。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重視作文教學。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把作文寫好,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二、提高高中學生作文水平的方法

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深感作文教學的難度之大:學生怕寫、不會寫,沒什么可寫。那么,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呢?我認為應當堅持做到以下幾點。

1.作文回歸生活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要把生活與作文結合起來,一定要把學生引向生活的光明之路?!碑斍笆澜绺鲊魑慕虒W的共同趨向都是向生活靠攏,以內容為中心。如日本倡導“生活作文”的思想:提倡以生活世界為寫作對象,在培養語言能力的同時,通過以作文內容為中心的討論等活動,使學生深化對生活的認識,形成主體性人格。美國則盛行“本色作文”:作文題目不受拘束,但寫的東西必須是學生真正相信和關心的。這些對當前作文教學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發意義。重塑作文的生活之魂,實踐回歸生活的作文教學策略,需要著手解決好兩個問題:寫什么,怎么寫。

“寫什么”是指作文內容的生活化問題。作文教學從內容入手,作文內容向生活索取。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要想寫出好作文,必須到生活中找素材,從生活中汲取營養。教師應經常提醒學生留心觀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幫助他們積累生動的寫作素材。教師應要求學生多寫隨筆,把生活中有感觸的小事記錄下來,把自己的喜怒哀樂隨時表達出來,大至國家大事,小到針頭線腦??傊?,由校內到校外,由家庭到社會,只要學生覺得印象深刻,值得一寫,就鼓勵他們隨時記下來,想怎么寫就怎么寫,不受任何限制,并以“每日一記”的形式把見聞感受整理出來。天長日久,就形成了一本內容豐富、真實自然的生活札記。它記錄了學生個人的成長經歷,而就在這種隨筆的寫作中,學生漸漸懂得了如何積累寫作材料。

“怎么寫”是指作文指導的生活化問題。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廣開生活之源,深掘精神隧道,讓學生做到關注生活,有感而發。即便是同學間的沖突、矛盾、誤會、爭吵,都可以看成生活中的一朵小浪花,一種生活的樂趣。學生只有熱愛生活、觀察生活,表現自我,盡情地抒發自我情感,敘述親身經歷,描繪內心世界,寫出來的作文才能烙上情感個性的印記,涂上獨特心靈的色彩。

2.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第一,創設情境,貼近學生實際。創設情境進行作文教學是很好的一種方法。學校組織的廣播體操比賽、秋季運動全、國慶演講比賽等都可以作為寫作訓練的好素材。學生在實踐中汲取了營養,增長了知識,豐富了生活,陶冶了情操,寫起來,也能揮筆成章了。

第二,多加肯定,少點批評。在批改學生作文時,應盡量肯定他們的優點,用委婉的話指出其不足之處,“忠言”不一定逆耳。對于學生來說,表揚的效果遠比批評要好得多。同樣,在作文中,有些學生的習作并不見佳,但在用詞、造句等方面哪怕有一點,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我們也應多給予贊美,激發其寫作的熱情。而如果學生作文被批得一無是處,則會嚴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降低他們的寫作興趣。

第三,創造成功的平臺。在作文教學中,多層次、多渠道地為學生創造成功的平臺,例如給學生提供發表的機遇,提供發表的園地,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學校的校園文學小報,每兩周出一期,可以鼓勵學生多投稿,還可以選送優秀的習作向各級各類刊物投稿。

篇6

    一

    有人指出,當代世界語文教學的共同趨向之一是:在教學觀念上,語言的實際運用與文學熏陶并重,這 是現代化進程向人們提出的必然要求。隨著兩個文明建設的不斷發展,要求我們培養出一大批具有豐富的現 代科學知識、高尚道德情操和多方面藝術修養的優秀公民,這是我們現代化建設的堅實基礎和可靠保證。

    有人擔心,在重理輕文十分嚴重的中學課堂上,進行文學鑒賞教學,是否有點拔苗助長之嫌,其實認真 考察高中學生閱讀能力發展的序列,就不難理解中學文學鑒賞教學的可能性。

    人的閱讀能力的發展,大體可分為這樣四個層面:(1)認知性閱讀;(2)理解性閱讀;(3)鑒賞 性閱讀;(4)研究性閱讀。由此構成閱讀能力發展的基本序列,序列中的四個層面,盡管具有質的不同, 卻又是先后相連,不可分割的。比如埋解性閱讀要以認知性閱讀為基礎性前提,同時,它又成了鑒賞性閱讀 的基礎。它們之間構成了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序列關系。一般地說,認知性閱讀大體相當于小學初年級的 閱讀水平,理解性閱讀基本相當于小學高年級和初中學生的水平,鑒賞性閱讀則大概相當于高中及大學低年 級的水準,而研究性閱讀由于已經進入學術性研究的范疇,則與大學高年級及研究生程度相適應。

    可見,在高中階段及時進行文學鑒賞教學,以初步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 能的。

    二

    高中文學教學的基本內容是進行文學閱讀訓練,它的主要目標,是初步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而不是系 統地掌握文學史和文學理論的知識,學點必要的文學知識,也是為了培養文學鑒賞能力。就整個訓練來說, 應該把培養鑒賞能力放在首位。

    培養鑒賞能力的基本途徑是廣泛閱讀和深入鉆研優秀的文學作品,這是培養鑒賞能力的重要基礎。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文學鑒賞教學,必須尊重文學自身的規律,根據各種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和具體 作家作品的獨特風格,因文施教,披文入情,以至情通理達,見同見異,身臨其境,神會其中。

    選入高中語文課本的現代文學作品有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諸體,尤以散文和小說為主,現以散文為 例說說應該在教學中抓住哪些內容和特點來進行鑒賞。

    中國現代散文是在“五四”精神推動下發展的,它有著鮮明的反帝反封建性質和人民性傳統。從魯迅始 ,凡進步的散文家,概莫能外。從橫向看,它還吸取了世界散文創作營養——主要是以科學和民主為內容的 時代精神,特別是通過一批文通古今、學貫中西的代表性作家的創作,在短時期內便取得了豐厚的實績,達 到了很高成就。

    從題材看,中國現代散文繼承了古代散文注重紀實性的傳統,在取材上始終堅持“決不能仰仗虛構”的 原則。這種紀實性特點就形成散文內涵的自在之美。魯迅《為了忘卻的記念》及其姊妹篇《記念劉和珍君》 ,就具備信史的意義和價值。唯其敘事真實與撰史相同,文章里的血才愈見其殷紅,淚才愈覺其熾熱,愛與 憎、歌與哭也才愈顯其強烈深沉。如果我們以面對著歷史的嚴肅心態接受這類作品,那么所得就會超過一般 意義上的美的享受。即使像《荷塘月色》這樣的抒情之作,所抒發的情感也決非無本之華。只要留意一下第 三段里看似平和卻深含著內心矛盾的那些話語,再聯系文末所附“一九二七年七月”(正值“四·一二”大 屠殺后不久)那樣的時間,以及作家本人曾傾向進步的經歷,就不難體會其中的憂憤和苦悶都隱約在描寫月 色荷塘的有如夢境的字里行間了。以至景的優美是那樣朦朧,情的沉痛卻那樣真灼。而唯其真情根植于現實 ,這傳世的美文才同時不失為特定時代里,一名暫處于彷徨中的正直知識分子的一頁心靈史,可見散文內涵 的美恰恰在于一種生活的本色,一種歷史的質地,一種不容矯飾的樸素。這種史傳化的品格經得起人們對它 付以極大的信賴,使它能在讀者心里引發共鳴,達到一種相當完整與美妙的審美過程。因為讀者心里知道, 它是真的。

    從內容看,具有豐富性。舊時代的散文,內容難脫“綱常倫理”的舊套。而“五四”以來的散文,卻從 國恥民仇到親情鄉戀,從哲人勇士到工匠農夫,從山川草木、鳥獸蟲魚,直到斷箋殘陶、片風絲雨,舉凡人 間百態、世事萬端,無一不可以信手拈來,形諸筆墨。只要飽含真情實感、真知灼見,就無一不可斐然成篇 ,動人以至傳世。這種種的豐富多樣,構成了散文在內容上博大精深的容納力。

    從結構看,具有“隨意”性。魯迅就曾感概于中國做文章的有規范,而主張“散文的體裁,其實是大可 以隨便的”。魯迅的散文名作《朝花夕拾》,大多是不臺起承轉合之說的篇章。唐tāo@①的《瑣憶》行 文扶疏自若,又筆筆飽含對前驅者的無比敬仰,疏散中見根蒂。宗璞的《西湖漫筆》看似漫不經心,而層層 都以草木湖山的“綠”為著眼點,從容里見謹嚴。這種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 ,看似閑筆交錯,仿佛言不及義,但卻句句情真意切的結構特色,實際上是一個作家藝術成熟和心態從容的 表現,仍然是我們理想中的美文佳作。

    從表現看,注重情真意切,意在其中。茅盾筆談“風景”,卻意在大西北戈壁灘和黃土高原懷抱中的“ 特別的氣氛”,鐘情于那比之偉大山川“乃是偉大之中尤其偉大者”的抗日軍民,通篇洋溢著熱情。吳伯簫 寫三個獵戶,也飽含向往、懷念、敬慕之情,虛實相映,情境并美,這命筆含情、追求意境的藝術特點,也 是我們不可忽視的。

    在語言的運用上,散文更以本色為重,具有個性。無論是劉半農主張的“以手寫口”、“心手相應”, 還是朱自清說的“所謂‘閑話’”,大約都是作家的思想、感情、氣質、文化素養和美學趣味的自然表現。 即使是敘事之作,其間的人、物、事態和景象,也都是經過作家觀察、感受、選擇和評價,并用自己的語言 加以表現的。那些名篇佳作,往往正是語言最富于藝術個性,最能體現作家無可替代的語言風格的本色之作 。

    盡管中國現代散文有著非常豐富多樣的內容和風格,但只要我們能由表及里地抓住這樣的一些基本特點 ,把握它內在的帶規律性的精神實質,我們就能夠在教學中做到披文入情,左右逢源,從容而自然了。散文 如此,小說、詩歌、戲劇又何嘗不是?

    三

    根據“教無定法”的道理,文學鑒賞教學的具體方法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靈活多樣的。但文學鑒賞教學 既然屬于語文教學的范疇,它自然也是有一定規律和基本方法原理的,即所謂“教有常法”。辯證地看,前 者著眼于教學的藝術性,后者著眼于教學的科學性。要使文學鑒賞教學收到理想的效果,必須做到科學性和 藝術性的結合,這應該是常識范圍的事。

    文學鑒賞教學由于必須尊重文學自身的內在規律和具體作品的獨特風格,所以在教學方法上不能簡單搬 用一般記敘文的教學方法,否則難免方枘圓鑿,削足適履、事倍而功半??梢試L試的基本方法如下:

    1.誦讀法。所謂誦讀,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用朗讀的方法,反復熟讀課文,逐步加深理解 ,直到可以背誦。這種方法比較適合于短小精悍的詩歌、散文或詩文中精彩的段落。

    進行誦讀教學,首先要抓住“理解”這一中心環節,這是誦讀教學的基本前提。其次是加強朗讀訓練, 要求準確、響亮、流利、有語氣。第三是注意培養誦讀興趣,使學生學有所得,樂在其中。如采用提綱背誦 、限時背誦、接力背誦、抽簽背誦、打擂背誦、男女對抗背誦等多種方法來激發興趣和潛力,提高背誦的效 率。第四是要適時復習,不斷鞏固。另外在組織誦讀訓練中,要注意糾正部分學生不良的朗讀習慣,常見的 如“慢聲細氣讀書法”、“高頻快速讀書法”、“啦啦調”、“胡胡腔”、“小和尚念經法”等等,要求他 們切實做到準確、響亮、流利和有語氣。

    2.研討法。把一些容易產生歧義的內容或看法提出來,組織學生自由討論,鼓勵他們通過獨立思考, 在認真鉆研的基礎上,敢于發表自己不同的意見(包括對教材中提出的某些觀點和教師講課提出的某些看法 )。如,講完《裝在套子里的人》一課,可讓學生展開別里科夫形象討論:是“衛道士”還是“犧牲品”? (引入《中學語文教學參考書》96.8—9期的《是犧牲品不是“衛道士”》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 學參考書》理論)。

    用研討的方法進行文學鑒賞教學,一是要抓好認真鉆研這一基礎環節,必要時可令學生寫出書面發言提 綱。二是要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之間的關系。課堂既要生動活潑,又要活而不亂;教師 既要點撥引導又要避免喧賓奪主。三是除了一些明顯的是非問題需要恰如其分地作出適當結論外,屬一般性 的認識問題,只要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應該允許保留意見。這樣對活躍思想,開發智力,發展求異思 維,培養創造精神,都有莫大的好處。

    3.比較法。在具有一定可比性的兩篇或多篇作品之間,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識其同、辨其異,從而 加深對作品的鑒賞,并從中找出規律性的認識。通過反復比較,學生學到的知識才會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 的;有聯系的,而不是孤立的;靈活的,而不是呆板的。

    比較法是一種可以廣泛運用的訓練方法。比較的方式應該靈活多樣,可以拿同一作家在不同時期的作品 來比較,如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和《為了忘卻的記念》;也可以拿不同作家描寫同一事物的作品來比較 ,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和姚鼐的《登泰山記》。同樣描寫婦女形象,魯迅筆下的樣林嫂,孫犁筆下的 水生嫂和高爾基筆下的尼洛夫娜就迥然相異。比較的內容也可以豐富多彩,可以拿作品的主題作比,如:

    小說名 主人公 主題(人物特征) 《吶喊》 《明天》 單四嫂子 做母親而不得 《彷徨》 《祝?!?祥林嫂 做奴隸而不得

    《離婚》 愛姑 做妻子而不得

    也可以拿表現手法(語文課上講怎么寫的)作比: 同一事物 不同立足點 特點 寫法 有 意境

    江:《長江三峽》 雄 擬聲 明亮 雄壯

    潭:《綠》 柔 比喻 濃麗 明快 水 塘:《荷塘月色》 情 疊字 朦朧 隱曲

    湖:《雨中登泰山》 靜 擬人 素淡 清新

    (虎山水庫)

    比較可以用研討的辦法進行,也可以用講義(以上表格的填空)的方式訓練,有時也可用作文的方法。

    4.提問法。從作品起始到末尾,從主題到表現手法,從對象到過渡銜接,從內容到形式,包括針對作 品的精妙之處,疑問之點,異議之論甚至瑕疵敗筆,通過精心設計的幾個乃至十幾個、幾十個問題作為全文 的教學結構,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找到圓滿的或者能自圓其說的答案。我教《藥》一課,就設計了十大問題 ,(例如“小說為什么一開場便是夫婦倆沒頭沒腦的對話?”)貫穿整個教時的始終。這是區別于研討法的 ,因為它以問題來結構教學。

    用提問法結構文學鑒賞教學,一要講究問題的思考價值,緊緊圍繞教學中心,不能偏離。二要講究問題 的適度,思維的容量大小和難易程度等。此外,還要發揮教師啟發點撥引導的作用,注意開發學生的智力。

    5.作文法。文學鑒賞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多動口,多動腦,還要讓他們多動筆。結合作品研討,寫一點 鑒賞札記或評論,如《“精神勝利法”之我見》、《我與“套中人”對話》、《談樣林嫂的“眼睛”》,也 可以結合作文訓練,搞一點文學作品的改寫、擴寫及文學習作,比如:續寫《項鏈》;改寫《念奴嬌·赤壁 懷古》。

    作文法旨在誘導學生有東西可寫,有興趣去寫,這樣既鞏固擴大了文學鑒賞訓練的成果,也是培養和提 高鑒賞能力的必要手段。

篇7

一、學生合作創作劇本的優勢

沉重的學習壓力讓“單干者”心有余而力不足,畢竟創作劇本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合作創作可以適當減輕學生負擔。

【學生創作札記片段1】

“我的最初想法是自己獨立創作一部劇本。在確定了初步情節和人物之后,我便開始了創作,但在創作初期,進展尤其緩慢。后又在高二沉重的學習壓力下,不得不放棄獨力創作,跟其他同學分工,以贏得時間來完成其他科目繁重的作業。無奈又心酸!建議編委可以考慮把戲劇單元挪到高一教材中,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學生創作札記片段2】

“本來我想單干,可當時只有故事,無法表現戲劇沖突,更不能體現戲劇的時空高度集中。更重要的是,我只能從自身角度去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寫出來的人物性格始終脫離不了自身的影子,無法引起他人共鳴。最后選擇參加其他組,經過大家多次共同協商、修改,終于讓劇本人物富有多重性格……”

【學生創作札記片段3】

“劇本本身不難,難的是如何體現深刻的主題,如何運用豐富的語言。最初,我以小說的形式作為劇本的雛形,慢慢地,大量的舞臺提示成為我首要解決的問題,因為這樣一來,舞臺提示和臺詞幾乎平分了劇本。后來又反反復復看了幾遍課本上的劇本,幾經修改,又造成了一個‘零舞臺提示’的局面。幾經周折,我的原計劃已經被摧殘得“體無完膚”,瀕臨崩潰。后來對此又進行了獨力修改。但迫于個人思維的束縛,最終我選擇了合作。”

這幾位單人獨力創作的實踐者,遇到的問題主要是不能處理好“時空高度集中,矛盾沖突集中”“戲劇語言的潛臺詞和動作性”“個性化人物語言”等問題,這幾個方面也是戲劇學習的重點、難點,合作創作可以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問題。戲劇創作本身的難度決定了學生很難進行獨力創作,而合作創作則為所有學生參與戲劇創作提供了可能性。

二、學生合作創作劇本中的問題

在進行合作創作劇本時,學生首先遇到的便是題材問題。一個基本完整的劇本必須有特殊的時代背景以及戲劇中矛盾沖突發生的場所,并初步確立戲劇的風格。確立題材以后,學生需要確定情節與人物關系,使得時空高度集中,能夠在舞臺展示出來的時空內完成大量情節的延展。此外,在創作中學生還會遇到人物原型、臺詞、戲劇語言的動作性以及舞臺提示等諸多問題。

1. 如何選定題材

在選材初期,學生往往受到網絡、影視等媒介影響,更樂意去描繪虛擬的想象世界。但是隨著實際工作的進展,他們逐漸意識到取材須源于現實。

【學生創作札記片段4】

“很快就分好組了,當然是關系好的同學一組。剛開始,我們所構思的劇本可謂是五花八門,有的想寫科幻類的,有的想寫愛情的,有的想寫懸疑的……但考慮到最后寫完了還要進行表演,于是我們決定寫貼近生活的事。但貼近生活的事又有這么多,我們組很快又發生了分歧,突然其中一位同學提到了幾個網絡上的紅人,于是我們初定了一個主題——‘當芙蓉姐姐遇到了犀利哥’。說干就干,很快我們分好了角色,準備開始動工了,卻在一開始便遇上了難題——這兩個網絡紅人因何事在何地相遇?為此我組展開了激烈討論,在步行街偶遇?這二人沒事到步行街干嗎?出席某種活動?……最終,我們放棄了這個話題。后來有一位同學提出寫‘校園暴力’的故事,而其他同學似乎對這“暴力”也很感興趣,但又總覺得寫‘校園暴力’不太好,最后變成了‘家庭暴力’——一個吸毒少年與父母的故事,終于定好了題目——《墮落》。剛開始,我們小組討論得熱火朝天,說著要寫一個關于黑幫老大或一個殺手的生活。大家各抒己見,以為定能寫出佳作,可真到動筆的時候,都退縮了,不敢動筆寫,因為寫出來并不能像說出來那么簡單,不僅要組織好語言,還要有藝術感,難??!最終,我們還是放棄了虛構,決定寫我們身邊的常事。在同學甲的建議下,我們開始寫家庭劇?!?/p>

【學生創作札記片段5】

“最開始我們是三個女生一組,提出的都是些關于愛情呀、偶像之類的創作主題,而旁邊那組有兩個男生,他們一心想著創作什么武功奇人、妖魔鬼怪等的劇本,一個過于‘女性化’,而一個又過于‘男性化’。大概老師覺得我們過分沉悶,建議我們兩組合二為一。重新成立的小組經過磨合后,大家都各讓一步,將話題盡量集于一體,最終決定寫一個關于現實生活、反映百姓日子的劇本——《買房》?!?/p>

以上兩組最初的取材構思純粹來自于影視作品或網絡小說,屬于遠離自身生活的間接經驗。在經過小組討論、相互質疑后,作品的取材構思轉向了現實社會,轉向了自己,轉向了直接經驗。這表明學生心智漸趨成熟,擺脫虛幻玄想搞笑而關心現實,關懷社會,關愛他人。

2. 如何使時空高度集中

沒有精妙的情節構思,寫不出優秀的劇本。學生在設計情節中合理、妥當地安排情節的發展。

【學生創作札記片段6】

“設計情節及其發生的時間空間時,我們幾位成員產生了分歧,有同學認為在寢室休息時是一天學習過后的最放松的時刻,大家情緒平和、促膝交談,最能展現人物的真實性格。這時,在課堂上表現拘謹的人可能是宿舍的“活躍分子”,而課堂上的“叱咤風云人物”,回到寢室有可能是個安靜的書生……也有人說在教室的時間最多,教室往往是同學、老師之間發生摩擦的場地,可以突出學校事件如何改變學生心態,也能講述學生受社會環境的影響發生改變的過程。還有一位同學選擇食堂,抱怨‘食堂,早晨昏暗,中午昏沉,晚上恐怖。因為早上天還沒亮,到食堂只見一盞燈開著,而飯菜也是冷的,讓人不禁心頭昏暗下去。中午很多人吃飯,飯堂一般都不開燈,時常被刷錯卡,師傅甚至根據身材差異判斷學生的飯量大小。晚上一下課,大家“沖鋒陷陣”,直奔食堂,目的——搶飯,原因——只要路上跑得快,食堂隊伍一定排在前面。打飯打得早,飯菜香又熱,不用干瞪眼’。結果,我們小組決定把時間定為一天,對地點進行轉換,設計三個場景,把生活中的一些趣事插入其中,于是便有了后來的劇本?!?/p>

三、學生合作創作劇本的意義

在合作創作過程中,一般來說,每個小組都會產生一兩個核心人物。該核心人物或由公推產生或在小組構思、寫作、表演中自然而然凸顯出來,一般是寫作能力相對較強、思維相對活躍、組織能力及表演能力相對較強的學生。如果該核心人物同時也具有很強的目標意識,“能知道輕重緩急”,便會引領大家為了共同目標去努力奮斗。在教學活動中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是教育的一大職責。

【學生創作札記片段7】

“在小組討論中,總免不了嬉鬧玩笑的時候,有時還停不下來,這時乙同學就會叫停,大家才能繼續干正事。在這一群人中,他最能知道輕重緩急。劇本創作需要一組人共同努力,但是,那個執筆寫作的人應該最強悍,因為他不但要整理那些順序,還要分析一下是不是應該繼續朝那個方向去。在這一組人中,他算是最累的?!?/p>

但值得注意的是,合作創作過程中的矛盾不一定能全部解決。

【學生創作札記片段8】

“對于這次的戲劇創作,除了遺憾便是成長了。我遺憾沒有盡力創作一個更好的劇本,沒有抓緊排練,沒有付出全部的心力在這部創作上。因為個人愛好的原因,起初在創作劇本的時候就顯得心不在焉,組員們大多都傾向于喜劇,可我卻堅持自己的想法——只有悲劇才能打動別人,教人深思!可是,現在我才明白,一部好的喜劇也能全面地反映世態的炎涼。

因為不喜歡組員提出的喜劇創作,整個初稿我幾乎不發一語,全是組員們討論寫出的,某種意義上講,我當了一次看客,而且還當得極不耐煩。參與劇本創作是因為語文老師將原稿交給我,并交待須處理的細節問題以完善劇本,這時,我才閱讀、修改了劇本。

在定稿之后,就是分配角色以及排練的事了??墒俏覀儏s一拖再拖,覺得沒有必要。我當時的心理很矛盾:既想演好角色,又不想參演臺詞多的人物。就這樣,劇組一拖再拖,直到演出前幾天才來排練……

這次合作讓我和同組的同學們更加了解彼此,也讓我發現了同學們更多美好的一面。即使這次創作并沒有完成到最好,但是每一步都是美好的……”

這是某班語文各方面能力都頗強的一位學生寫的感悟,她最后擔任了一部“大戲”的導演,讓全班半數以上的學生在其中參與表演,并取得了成功。應該說,在參與中,在合作中,她改變了自己,也實現了自己和合作對象的共同成長。

單人創作有不足,合作創作有優勢。這是準備獨力創作劇本的學生最終選擇合作創作的原因。本人認為,幾個學生在一起創作、排演同一個劇本,能適當降低劇本創作的難度,有利于創作出高質量的作品,促進學生之間情感的交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有利于培養學生學會分工合作、組織協調的實踐能力以及學會自我展示、分享成果、傾聽他人聲音等社會交往能力,幫助學生摒棄偏見,遠離孤僻,養成互相尊重、正直樂觀的健康人格。

篇8

然而,現狀如何呢?實際的教與學的過程中,讀本的處境是極為尷尬的。無論教師還是學生,對教本和讀本的態度天差地別。對教本愛如珍寶,教師分析面面俱到,學生閱讀則滾瓜爛熟,惟恐遺漏絲毫。而對讀本則棄若草芥,教師輕描淡寫,學生則將它束之高閣。讀本這“庶出”的可憐兒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被課本這正宗“嫡子”擠出了人們的視野之外,過著暗無天日的日子。這樣,課內應完成的任務尚付闕如,更遑論課外閱讀300萬字。

為了把讀本從被遺忘的角落拯救出來,享受陽光的沐浴,充分發揮讀本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在這里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就如何使用讀本談一點粗淺的看法和體會。

一、在應試層面上尋求教本讀本的結合點

人的有意義的活動總是由一定的動機引起,動機是直接推動有機體活動以滿足個體需要的內部狀態,是行為的直接原因和內部動力。通過滿足學生的需要來培養和激發他們的動機就成了教師的首選方式。無庸諱言,高考的大棒已讓學生一切向分看。因為考試要考“讀本”,學生又有“得分”的需求,這樣便可以生成“利益驅動”效應。為此,執教者首先應當界定一個概念:“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保ㄈ~圣陶語)教本與讀本的關系可以理解為精讀與略讀的關系??荚嚥皇强冀瘫荆荚嚳嫉氖墙滩?。所謂“教材”,指的是國家明文規定必修的教本與讀本,當然也包括《大綱》所列的課外閱讀篇目。特別是“讀本”應當給予高度重視,因為“教材不過是一個例子”(葉圣陶語),猶如理科的例題。概念明確了,導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這條筋,運作起來也就比較順暢。誠然,抓好落實,少不了各種措施的及時“跟進”。譬如,做每周讀本札記,課堂配合使用讀本中的同類文章,課堂選用讀本文章的語基及閱讀分析進行小測等等。

二、通過教本與讀本準確把握人物性格

新教本高中第一冊的第一個文言單元塑造的是一組古代說士形象:有勇赴國難的燭之武、隱忍有遠見的文仲,有善于諷諫的鄒忌、委婉機智的觸龍。教師在完成教本作品內部的這種形象比較分析之后,可以及時將閱讀比較的觸角伸到讀本里去,如要求讀《晏子故事兩則》,尋找晏子的性格特點,從“使楚”看晏子幽默機智的外交辭令;可以教讀本上的《召公諫厲王止謗》,讓學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遠見和直言不諱的勇氣。還可要求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如《荊軻刺秦王》,分析荊軻與讀本中幾位說士性格的不同;荊軻主要不是依靠機智,而是依靠那種不畏、不怕犧牲的精神去維護國家的利益、去實現一種人生的追求。這種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較,可以擴大學生的文學視野,積累寫作的材料。

三、教本輻射讀本探究人物成因

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之后,不少學生認為像燭之武這種人在先秦很多,不足為奇,他們倒很欣賞那個隱忍不亂、及時撤兵的晉文公??衫媒瘫菊n下注釋:“即晉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讀本延伸,晉文公曾經是個無賴貴公子,他后來是怎樣成為胸有全局、臨危不亂的君王的,可以讓學生從讀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過閱讀,學生認識到,沒有遭受衛、曹、鄭的無禮甚至侮辱性冷遇,沒有19年遍嘗顛沛流離之苦,就沒有《燭》一文中那位從容鎮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這就叫“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這樣一來,不但擴展了對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學生的人生觀。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讀本里探究這個形象形成的原因的過程,從人物的“心路歷程”上補充對形象認識的厚度,從而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

四、連接教本讀本感知人性多維

孔子是經師也是人師。學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誘”的一面,學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之后,要求學生以《我心中的孔子》為題練筆,不少學生談到孔子耐心地引導四位學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斷地否定學生的選擇,并且客觀地評價他們不同的志趣,但是,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說,孔子還有哪些性格層面的東西值得關注呢?這樣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還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這就把話題自然延伸到讀本里去了。在讀本《季氏將伐顓臾》里,我們看到了孔子“金剛怒目”的一面――他“當仁不讓”“知其不可而為之”。在“主義”和信仰面前決不后退半步的形象無疑讓學生對孔子有了更多的了解。

五、比較鑒別教本讀本把握傾向基調

概括文章重點很重要的一點,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傾向和基調。通過教本和讀本同類作品的對照閱讀,可以磨礪辨析和把握要點的眼光。教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涉及對都市文化的解讀,也涉及對傳統文明的評價,可以和讀本中賈平凹的《西安這座城》、王安憶的《上海的弄堂》對照閱讀。三人都面對傳統都市文化,但是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表達感情:汪曾祺是在懷舊的無奈中惆悵低徊,在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點;賈平凹面對“廢都”古城墻,卻昂揚出一種有中國文化魂魄的大氣和自豪;王安憶則是從多個角度刻畫了托起上海這座城市軀體的無數個弄堂,呈現了上海的歷史滄桑。把閱讀的視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確定要點,可以比較好地開發出讀本的價值來。

六、整合教本讀本拓展文章主旨

作者的某一種著作一般有一個基本精神即主旨,教本和讀本同時選了里面的幾篇文章,也就意味著與這種主旨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教師在指導閱讀時有個問題需要引起注意:這就是要立足教本,適當延伸讀本。如《莊子》一書,教本選《秋水》,《讀本》選《庖丁解牛》,《秋水》的主旨在宣揚事物的相對性,卻讓我們看到了視野的局限和謙虛的必要,這種作者主觀立意和作品客觀意義相分離的主旨“分裂”現象,還在《庖丁解牛》中表現出來:《庖丁解?!酚霉适卵堇[保身、全身、養親、盡年的人生旨趣,主旨在消極出世,卻讓我們看到了敬業求精、注重實踐、把握規律的“言外”之意。教師甚至還可以引伸至《逍遙游》,莊子在《逍遙游》中指出無論是大鵬、蜩與學鳩還是宋榮子和列子,都是“有所待”的,都不能達到所謂“至人”、“神人”和“圣人”的絕對自由的“逍遙游境界”,但是,莊子這種貶抑大鵬、為自己追求絕對精神的主旨張本的做法,并不能減弱我們對大鵬神奇浩大形象的向往,“鵬程萬里”絕對是極富正面意義的形象。從教本里學會閱讀莊子的文章必須具備兩種眼光,再延伸到讀本中進行操練,會是很有意義的嘗試。

七、跨越教本讀本建構立體知識體系

利用讀本第一冊中P190頁的《先秦諸子散文》一文,制作表格,列出諸子各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基本觀點、寫作方面的主要特征等要素,在學完該單元文章后,填表作業,這就自然延伸到讀本的篇目。讀本中儒家著作《孟子》中的《魚我所欲也》、墨家著作《墨子》中的《非攻》、法家著作《韓非子》中的《五蠹》、兵家著作《孫子兵法》中的《謀攻》等與教本的篇目構成“互見”的關系,可以充分利用這種“互見”的功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當然,這張表格的完成時間可以相對較長,諸如《五蠹》等文字較為艱澀一些的文章,還有待老師的點撥。

篇9

    然而,現狀如何呢?或荒廢“讀本”,或隨意處理“讀本”。結果是各級統考偏偏多從“讀本”中取材,學生多數因教師一般性倡導所誤而招架不住敗下陣來。真所謂讀本都讀不清楚,更遑論300萬字。

    那么,怎樣較好地使用好教本與讀本,使教讀兩本有機結合起來,進而落實教師指導呢?

    一、跨文本強化考試需要

    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原理, “需要”往往就是動力。有目的地持續地滿足“需要”能夠收到強化激勵的實效。因為考試要考“讀本”,學生又有“得分”的需求,這樣便可以生成“利益驅動”效應。為此,執教者首先應當界定一個概念,考試不是考教本,考試考的是教材。所謂“教材”,指的是國家明文規定必修的教本與讀本,當然也包括《大綱》所列的課外閱讀篇目。特別是“讀本”應當給予高度重視,因為“教材不過是一個例子”(葉圣陶語),猶如理科的例題。概念明確了,導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這條筋,運作起來也就比較順暢。誠然,抓好落實,少不了各種措施的及時“跟進”。譬如,做每周讀本札記,課堂配合使用讀本中的同類文章,課堂選用讀本文章的語基及閱讀分析進行小測等等。

    二、跨文本比較人物性格

    新教本高中第一冊的第一個文言單元塑造的是一組古代說士形象:有勇赴國難的燭之武、隱忍有遠見的文仲,有善于諷諫的鄒忌、委婉機智的觸龍。教師在完成教本作品內部的這種形象比較分析之后,可以及時將閱讀比較的觸角伸到讀本里去,如要求讀《晏子故事兩則》,尋找晏子的性格特點,從“使楚”看晏子幽默機智的外交辭令;可以教讀本上的《召公諫厲王止謗》,讓學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遠見和直言不諱的勇氣。還可要求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如《荊軻刺秦王》,分析荊軻與讀本中幾位說士性格的不同;荊軻主要不是依靠機智,而是依靠那種不畏、不怕犧牲的精神去維護國家的利益、去實現一種人生的追求。這種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較,可以擴大學生的文學視野,積累寫作的材料。

    三、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

    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之后,不少學生認為像燭之武這種人在先秦很多,不足為奇,他們倒很欣賞那個隱忍不亂、及時撤兵的晉文公??衫媒瘫菊n下注釋:“即晉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讀本延伸,晉文公曾經是個無賴貴公子,他后來是怎樣成為胸有全局、臨危不亂的君王的,可以讓學生從讀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過閱讀,學生認識到,沒有遭受衛、曹、鄭的無禮甚至侮辱性冷遇,沒有19年遍嘗顛沛流離之苦,就沒有《燭》一文中那位從容鎮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這就叫“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這樣一來,不但擴展了對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學生的人生觀。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讀本里探究這個形象的原因,從人物的“心路歷程”上補充對形象認識的厚度,從而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  四、跨文本感知人性多維

    孔子是經師也是人師。學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誘”的一面,學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之后,要求學生以《我心中的孔子》為題練筆,不少學生談到孔子耐心地引導四位學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斷地否定學生的選擇,并且客觀地評價他們不同的志趣,但是,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說,孔子還有哪些性格層面的東西值得關注呢?這樣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還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這就把話題自然延伸到讀本里去了。在讀本《季氏將伐顓臾》里,我們看到了孔子“金剛怒目”的一面——他“當仁不讓”,在“主義”和信仰面前決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五、跨文本把握傾向基調

    概括文章重點很重要的一點,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傾向和基調。通過教本和讀本同類作品的對照閱讀,可以磨礪辨析和把握要點的眼光。教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涉及對都市文化的解讀,也涉及對傳統文明的評價,可以和讀本中賈平凹的《西安這座城》、王安憶的《上海的弄堂》對照閱讀。三人都面對傳統都市文化,但是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表達感情:汪曾祺是在懷舊的無奈中惆悵低徊,從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點;賈平凹面對“廢都”古城墻,卻昂揚出一種有中國文化魂魄的大氣和自豪;王安憶則是從多個角度刻畫了托起上海這座城市軀體的無數個弄堂,呈現了上海的歷史滄桑。把閱讀的視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確定要點,可以比較好地開發出讀本的價值來。    六、跨文本拓延文章主旨

    作者的某一種著作一般有一個基本精神即主旨,教本和讀本同時選了里面的幾篇文章,也就意味著與這種主旨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教師在指導閱讀時有個問題需要引起注意:這就是要立足教本,適當延伸讀本。如《莊子》一書,教本選《秋水》,《讀本》選《庖丁解?!?《秋水》的主旨在宣揚事物的相對性,卻讓我們看到了視野的局限和謙虛的必要,這種作者主觀立意和作品客觀意義相分離的主旨“分裂”現象,還在《庖丁解牛》中表現出來:《庖丁解?!酚霉适卵堇[保身、全身、養親、盡年的人生旨趣,主旨在消極出世,卻讓我們看到了敬業求精、注重實踐、把握規律的“言外”之意。教師甚至還可以引伸至《逍遙游》,莊子在《逍遙游》中指出無論是大鵬、蜩與學鳩還是宋榮子和列子,都是“有所待”的,都不能達到所謂“至人”、“神人”和“圣人”的絕對自由的“逍遙游境界”,但是,莊子這種貶抑大鵬、為自己追求絕對精神的主旨張本的做法,并不能減弱我們對大鵬神奇浩大形象的向往,“鵬程萬里”絕對是極富正面意義的形象。從教本里學會閱讀莊子的文章必須具備兩套眼光,再延伸到讀本中進行操練,很有意義。

    七、跨文本建構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