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素質教育思想范文

時間:2023-08-02 17:33: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孔子的素質教育思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孔子的素質教育思想

篇1

一.重視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使學生全而發展

素質教育重點之一,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尤其要重視思想道德素質,品行修養的培養,要求教育者不僅要教書,而且要育人。孔子長期以來從事教學實踐,在人才培養和教育方法上,總結出許多可貴的經驗,他非常重視對學生的品德教育,學會做人是孔子教育思想體系的出發點與歸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淪語為政篇》)。從弟子入則孝,出則梯,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個關于仁的重要定義來看,孔子顯然是把學會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礎或首要的地位來強調的。他教育學生特別注意行的方面,強調言行一致性,把它作為判斷人的道德修養高低的標準之一。他主張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要求學生敏于事而慎于言,反對言過其實的人,強調行的重要和多做少說。他還教育學生要做到仁、義、禮、智,信,尤其強調要講誠信,認為守信是做人的基木原則,人無信不立。在教育過程中,孔子還十分注意學生獲得全面的知識,得到全面的發展,他提出《六經》持、書、禮、樂、易、春秋)及《六藝》(、樂、射、御、書、數)是一個學生必須掌握的全面知識與技能。若以歷史的目光來看待素質教育,孔子無疑是注重素質教育的,孔子的教育內容、教育模式體現了他那個時代的素質教育所達到的水平。把完善人格作為做人的目標并把造就理想人格作為德育的根木任務,不僅是孔子對教育思想史的重大貢獻,而且對我國當前的教育現狀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

二.素質教育應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個性

素質教育的重要思想和培養創造型人才的重要方法是在注重學生教育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個性,充分開發其潛能??鬃釉谒L期的教育實踐中,提出了人性差異的觀念,以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作為教育實踐的指南,并進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他說:力不同科,占之道也(《論語八份》)主張根據學生的特點、水平,進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卜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鬃訉W生的智能、志趣和個性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論語先進》)孔子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除了在道德上提出基木要求外,他并不要求學生改變自己的個性特點,而是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施以不同的教育。辟如就政這一問題,他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子夏為營父宰,問政,孔子日: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是針對子夏性急且重小利而答。子貢問政,子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并說如果必不得己而去,則依序去兵去食,強調了自占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的觀點??鬃右庠诠膭钭迂暿紫纫喂虡淞⒗习傩盏男判摹V俟瓰榧臼显?,問政,孔子回答說: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這是針對仲弓的氣量小而對他提出的要求以上幾人都是孔子的學生,在回答他們同一個問題時,孔子均針對各人的個性弱點指出不同的努力方向,語言既帶有勉勵和要求,同時也表明了自己的觀點??鬃訉嵤┮虿氖┙套畹湫偷睦?,就是對聞斯行諸的回答了。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日: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內有問:聞斯行諸?子日:聞斯行之公西華日: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日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日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日: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可見孔子教學是從學生的個性特點出發,從補救其不足方面因材施教的。

因材施教是一個極有價值的教育方法,對我們反思現在的教育現狀很有意義。在很長一段時期,齊步走的教育模式是我們的主要教育模式,并且現在還依然存在一些學校中。僵化的教育手段、陳舊的教育思想,以升學為教育目標,夸大學習成績,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學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和個人特長的發展。應試教育抹殺了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教育評估片面性造就了大批高分低能的學生。今天,我們在進行素質教育的時候,應因人而異,因事而宜,依據學生個體特點,實施適應個性差異的教育,對不同的學生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對同一個學生,不同的問題,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處理。這實質上就是對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師,這句話放在是否能因材施教這一背景卜,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提倡啟發式教學,主張學思統一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思想??鬃釉陂L期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的啟發式教學方法是一個重要的創造,也是當今素質教育所提倡的一個重要教學方法。啟發教育不僅是啟發學生透徹理解知識,而且是啟發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正如占語所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可以終身受用。啟發式教育是孔子最為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他在教育實踐中發現,學生要獲得知識,就必須養成自覺思考的習慣。子口: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孔子關于啟、發的論斷,就是我們今天啟發一詞的起源。憤和悱是一個人渴求知識的急切心理在外部容顏上的表現,學生己經思考了但還沒想通,這時可以去啟發他,思考了并有所領會但還不能用適當的言辭表達出來,這時可以去開導他??鬃拥膯l是建立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的,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展學生的思維,使其學會舉一反三,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只起主導作用對學生有目的的引導和及時的啟發。學生不能從己知的一點推導到其他,不能由此及彼,觸類旁通,孔子就不會再重復去教授,在學生不理解的情況下,再講,就會造成學生的死記硬背,這是違背教育規律的。就是說學生不到想明白而又不得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想說出來而又說不清楚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師指導學生要在學生有了求知的興趣、動、主動性、積極性的時候才響

因為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機效沒有興趣,強迫灌輸,學習效果是不可能好的,孔子不僅教學生時用啟發的方法,自己和別人談問題,也善于接受別人的啟發。后來的《學記》把這一經驗總結為善喻。遵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這是教學上很寶貴的經驗。

四.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教師須完善自我、以身作責

國務院在推進教育改革中明確指出: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扎實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由此可見,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不僅是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課題,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素質,推進兩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在提高教師素質方面,孔子教育思想也為我們提供了借鑒??鬃由碚痪?,率先垂范。他強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砰》);??鬃犹岢鼋處熞陨碜鲃t要把有言之教和無言之教結合起來。子日:予欲無言子貢日: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廠子日: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不言之教需要受教育者木人有意無意地感悟生活世界中的一切人和事物,獲取智慧靈感,孔子認為,教師應認真誠實,心外如一,言行一致,他尤為贊同主忠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鬃幼畹靡獾牡茏宇仠Y在盛贊老師時這樣說:日胃然嘆日: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之以禮,欲罷不能,既竭昔才,如有所立卓爾,雖然從之,未由己也這正是孔子高尚人格和高超教育藝術的真實寫照??鬃友詡魃斫蹋d人不倦。他熱愛教育,熱愛學生,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身體力行,學而不厭。他認為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水平,應該經常自問是否做到了默而識之,學而不厭,提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鼓勵教師敏而好學,不恥卜問。他學習起來可以說達到入迷的程度,三月不知肉味他認為自己在其他方面可能不如別人,但在好學方面要比別人強。孔子不但每事問,而且無常師。他對師的概念的理解也十分廣泛,凡有一技之長,明一物之理的他都會拜為老師,所以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秾W記》說: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這應該是教學相長的最理想診釋

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提高教師的素質:一是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即師德。教師要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無私奉獻。教師能夠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能夠創設一種樂學的氣氛,愿意并且善于和自己的學生接觸、對話、交流,起到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作用。二是教師應該是知識淵博和見解深刻的人。具有廣一博的知識,了解各種自然和社會系統運轉的規律,懂得這些知識的來龍去脈:同時,教師還應該具有繼續學習的要求、能力和習慣,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鬃佑卯吷木ν度氲浇逃聵I中去,他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治學精神和敬業愛生的品質,他的進德修業、永不停止的思想,對今天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來說,都是值得學習的

篇2

古語曰:文以載道。教師之道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時候,應該時刻牢記這一教訓,要認真備課,精心上課,耐心面對每一位學生??鬃铀枷脒M校園也是讓學生深刻領會其思想的博大精深,從而懂得求學之道,全面貫徹素質教育,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把民族文化和現代教育有機融合,打下牢固的中華傳統美德的思想根基,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鬃咏逃枷胩N含著極其豐富的人文內涵,以“成人成才”為目標,主張面向全體,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能力,關注學生的品行修養,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有教無類”和“六經皆藝”體現了教育對象的廣泛性和內容的豐富性,要求我們的教育面向全體,實現全面發展

孔子提倡的“有教無類”矛頭直指“學在官府”,與“氏所以別貴賤”、“氏所以別愚”相對立,宣告教育不再是貴族的專利?!胺蜃又T何其雜也”即是有力的證明??组T弟子來自廣泛的社會面,社會地位也十分復雜,如顏回身居陋巷,過著一簞食一瓢飲的清貧生活;公冶長曾是犯人;子路食藜藿,曾百里負米供養母親。在孔子的著名弟子中,出身貴族世家的僅孟懿子和南宮敬叔,最富有的是子貢。 孔子提倡的“六經皆藝”,從對人的發展作用而論,禮、樂側重智,射、御重體,樂又有美育的作用,“六藝”則是諸育兼顧?!八嚒边€突出了智能兼求的特點;“禮”主要指社會生活規范和道德規范??鬃由铣形髦艿木吹滤枷耄鞔_提出德治論,主張以德治國、以德育人。其德育內容豐富且富有層次,如道、德、仁、藝就是逐漸遞減的四個層次,“志于道”是最高原則,“據于德”是道的具體表現,“依于仁”是德的具體內容,“游于藝”是仁的實際運用。他認為要做道德高尚的人,必須“學以致其道”;要成為具有完美人格的“成人”,不僅要學道、適道、立于道(即守道),而且應靈活地推行這個道。素質教育強調思想品德、文化科學、身體、心理、勞動技能以及審美素質的有機統一,而思想素質是首位。

二、“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和“啟發誘導”體現了教學方式的靈活性和多樣性,要求我們的教育重視發展學生的個性

孔子強調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告訴我們:如果學生不努力學習,那么灌輸再多也沒多大用處。素質教育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并由此出發,針對不同的個性特點,施以有區別的教育即因材施教,使受教育者的個性得到健康和完善發展。

“教學相長”反映的是教與學的相互關系。孔子在主張發揮教師主導性的同時,倡導向受教育者學習。他曾贊揚子夏與子貢對自己的促進作用:“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孔子也曾批評顏回:“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學說?!?/p>

素質教育強調從重視教法轉變為教法和學法并重,其中啟發誘導是關鍵??鬃泳驼J為必須承認學生的心理和認識差異,教師施教的依據是學生的學,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這一原則著眼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把握學生的學習機制,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他反復強調:“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即啟發誘導應以學生的學為基礎,既以學為依據,又以學為歸宿,他所提倡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則揭示了求學的三種心理狀態及其對學習的影響。教師不應是單純教給學生現成的答案,而應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提出值得通過后續努力去解決的疑惑,讓他們真正“會學”。

三、“學思結合”、“溫故知新”關注學習方法的遷移性和創新性,要求我們的教學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孔子認為學是求知、求能的起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逼渌f的學,不僅指書本知識,還包括“多見”、“多聞”的感性認識與經驗??鬃油瑫r認為學離不開思,思有助于學,因而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君子有九思”、“君子有三思”,要求學生做到“視思明”、“聽思聰”,以培養推理和歸納能力,“聞一知二”、“聞一知十”、“舉一反三”、“能近取譬”、“告諸往而知來者”,做到善于演繹和推理;他還要求學生在博學的同時,堅持“一以貫之”,通過歸納將散亂的知識形成體系,即“由博返約”。

孔子也注重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主張“默而識之”、“多說而識之”。其提倡的“溫故而知新”從很大程度上說就突出了創新。他在編定六經時,堅持了“述古”的客觀態度,對保存遠古文化遺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在運用西周禮學思想時,則大膽地進行了損益,“以述為作”,體現了很強的創新精神。

篇3

關鍵詞:儒家思想;教育;孔子;改革;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2-0182-02

教育的文明與發展是現代中國人不懈的追求。標榜著先進、進步與科學的教育現代化隨著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一同進入了陳腐的舊中國。曾經,儒家經典是中國精英教育的核心教學內容,它為中國古代社會培養了最核心的人才隊伍,這群佼佼者成為了權利的掌控者。但在西方的堅船利炮闖進中國時,也正是這群精英人群開始了對傳統教育深切的反思和后來大刀闊斧的改革。自此之后,每場教育變革的重點便是摒棄“腐朽”的儒家思想。

進入21世紀后,中國人仍在教育改革的大道上埋頭努力,大批的教育改革者在教育現代化的路上越走越遠?!熬哂兄袊厣默F代化教育模式”似乎成為空想。此時重拾儒家經典的呼聲變得越來越高。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儒家的教育思想以及儒家在中國古代教育的影響進行新的思索,在傳統精髓中尋找前行的指引。

一、儒家思想與中國古代教育

1.儒家思想形成之前的中國古代教育

中國從夏代開始就有了比較正規的學校教育,稱為“?!?。孟子說:“夏曰校,教也?!钡搅松坛?,稱為“庠”,到周成為“序”。商代生產力日益發展,文化日趨進步,科學日漸發達,因之學校又有增加,稱為“學”與“瞽宗”。“學”又有“左學”、“右學”之別,前者專為“國老”而創,后者專為“庶老”而設。國庶之界在于貴族與平民?!皩W”以明人倫為主,“瞽宗”以習樂為宗。

西周是奴隸社會鼎盛時期,學校組織比較完善。當時分為國學與鄉學兩種。國學專為貴族子弟而設,按學生入學年齡與教育程度分為大學、小學兩級。鄉學主要按照當時地方行政區域而定。因地方區域大小不同。國學為中央直屬學校,鄉學是地方學校。完善的學校教育對促進社會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社會作用。

春秋戰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各諸侯國政治經濟權勢的逐漸膨脹,私學應運而生,并如雨后春筍般快速發展。儒,墨,道,法等諸家競相興辦私學,為歷史上著名的“百家爭鳴”奠定了基礎。

2.儒家的主要教育理念

儒家思想是在私學興起的大浪潮下應運而生的。而談到儒家思想的形成,就不得不先談到孔子的貢獻??鬃邮俏覈綄W的創辦者。據史稱,孔子有“弟子三千”,培養出了在當時頗具影響的“七十二賢”。孔子一生“誨人不倦”,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在教學實踐上,他認為,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應該采用“循循善誘”的方法。同時他認為學生應該有好的學習方法,懂得“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等,這些都對后世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

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辦學宗旨,使人人有了接受教育的可能。而孟子作為儒家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則進一步推動儒家教育思想走向成熟與完善。與孔子的教學理論相比,孟子更注重學生道德理想的培養和道德意志的鍛煉。他反復強調“尚志”,認為人生第一大事就是要有自己的志向,并且要有大志向。關于道德意志的鍛煉,孟子特別強調要“存其心,養其性”,要節制私欲,培養浩然之氣。他認為堅定的意志是養成浩然之氣的基礎,一個人要通過意志的鍛煉才能有堅強的性格,才能擔當大任。

二、儒家教育理論與西方教育理論的比較

1.孔子的“有教無類”與西方“教育平等”

孔子是中國古代社會私學最主要的開創者,他認為人“性相近,習相遠也”,就是說人們天生并沒有本質區別,個性差異是由于后天培養所養成的,只要通過良好的后天培養,艱苦的學習努力,每個人都可以養成君子的習性品德。所以孔子主張“有教無類”。據說,孔子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他們來自齊、魯、衛、晉、宋、梁、陳等國家,且大都出身貧寒。

西方文藝復興之后,人文主義教育學家倡導以人為本、要求個性解放、重視人的現世生活,崇尚理性知識,這大大促進了教育的普及與平民化。西方工業的發展使得社會對政治、經濟、科學、商業方面人才的需求加大。各種各樣的新式學校隨之出現,受教育的人群也都在擴大。

但是,此時的西方教育并沒有普及到孔子“有教無類”的程度。西方的教育改革大多局限于對宗教神學與教會控制教育的反抗,所謂的“教育平等”只是這場戰爭的武器。整個文藝復興時期,教育權利仍舊牢牢地掌控在貴族與富人手中。相比之下,孔子時期中國的平民教育的普及程度還是高過于西方的。

2.人本主義教育的共通與分化

孔子認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笨磥恚诳鬃友壑?,天命才是最主要的,而天命就蘊含在自然運行之中,只要順乎天命積極努力,自強不息就可以成才成仁??鬃訉⑷酥糜谥鲃拥牡匚?,認為人只要順乎天命的努力便會成才,而不是在一味地接受鬼神安排。這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教育家們也極力抨擊宗教神學對人思想的束縛。他們提出人完全可以通過教育達到全面發展,而不是只將希望寄托于后世。這與孔子的理念是契合的。

而后,中西方人文教育的發展卻產生了天壤之別。西方現代教育為了服務于工業的發展,越來越注重培養高技術的可以在工業發展中發揮作用的人才,教育的內容與形式也與社會生產發展緊密配合,這些極大地推動了西方工業技術的發展。而此時,儒家思想統治下的中國社會仍舊堅持著王道政治為中心的道德教化似的教育。他們注重君臣、父子、夫婦的倫理綱常;重視禮樂教化,輕視生產知識。此時的中國教育已儼然發展成一種“人文教育”,自然科學從不被重視。而孔子的教育目的也只是培養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知識分子,這一點被后世的統治者基于不同的目的積極宣揚,為后代中國教育的發展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所以,當今中國進入全面現代化發展時期,西方應用型教育發展的理念逐步滲透到我們的教育之中。

三、取其精華——儒家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的啟示意義

1.德行教育,人才培養的先行者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一直都有重道德教化,禮儀規范的傳統。但多年對于現代科學教育的追求,讓我們的教育者輕視了對于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我們只注重對于學科知識的教育,嚴重忽視了學齡青少年道德的培養。人們的道德標準越來越低。整個社會道德淪喪時,人們不禁又回顧起儒家思想在道德培養方面的巨大成就。

我們的教育者總是高喊著要普及素質教育,但素質教育不只是開幾節游戲課,少布置幾張作業。素質教育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使學生成為富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遵守社會道德規范的合格人才。

孔子是中國古代道德教育理論的奠基人,他以“仁”為核心和最高的道德標準,他主張一個人要有理想、有抱負,要努力提高精神境界。為人處世要從道義出發,克制不正當的私欲。這對于現代社會各種社會問題的解決都是一劑良方。同時,儒家思想以“孝悌”為本的仁愛思想有助于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到孝敬父母與關愛他人,以及愛國愛民的重要性?!爸宜≈馈币渤蔀楝F代社會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交流與合作的行為標準,成為如何應對矛盾,處理問題的智慧之源。這些儒家思想為我們提供的寶貴資源必須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

2.素質教育的傳統淵源——儒家詩書禮樂教育

孔子重視對其學生詩書禮樂方面的教育?!霸姟奔次髦芤詠淼脑姼瑁寮医逃枷胝J為詩能夠激發道德情感,體會風俗盛衰,觀察政治得失,是學生獲取豐富知識的源泉?!皶奔词窌Wx史可以提高學生明辨歷史是非的能力,同時從其中獲取行為指南?!岸Y”即周禮,是古老的道德標準和禮儀,禮使學生學會了為人處世的基本規范?!皹贰敝笜非?,與“詩”相連?!皹贰钡淖饔檬桥c“詩”相配合用于陶冶學生的情操。論語中提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過程應是“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梢姟皹贰痹谌烁衽囵B中的關鍵作用。

儒家這種人文主義教育傳統,可以為我們現今的素質教育改革提供很多資源?!皯嚱逃焙鲆暳藗€人性情與社會生存能力的培養,“詩書禮樂”的標準能夠為以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為主要內容的素質教育改革提供豐富的歷史經驗與學習材料。

3.因材施教——現代教育發展之精髓

孔子的“因材施教”首先是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差別。孔子通過觀察,問答等方式了解學生性格愛好等的差異,再根據不同的個性特點進行教學。《論語》中保留了大量孔子評價學生個性德行差異的記錄。其次孔子特別注意對學生的啟發誘導,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這恐怕就是啟發式教學的源頭吧。

現代,我們也應因材施教,采用啟發式教學。教師在教學之前應充分掌握學生的個性特點,知識級別,保證教學的內容和方式符合學生的接受水平和個性條件,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志向,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專長。

四、結語

綜上所述,儒家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原則在很多方面與現代教育理論是相符的。儒家思想及儒家教育理論理應成為我們現代教育的寶貴借鑒。在現代化教育發展的坎坷征途中,我們必須總結經驗教訓,吸收外來教育的精髓,同時不忘在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中國教育思想中提取精華,實現中國教育的真正現代化和科學化。

參考文獻:

[1]周立升,顏炳罡.儒家文化與當代社會[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

[2]馬振鐸.儒家之光[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

[3]郭齊家.儒家的教育思想傳統及其現代價值[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99,(1).

篇4

關鍵詞:詩教;素質教育;地位;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10-0190-01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古至今,有著悠久的“詩教”傳統。數年來,素質教育已逐漸被提上教育工作日程,國家教育當局并為素質教育制定了一系列的相應措施。孔子是把詩教當作素質教育來對待的第一人。《禮記·經解第二十六》記載:“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庇纱丝梢姡骸霸娊獭笨梢蕴岣呷说乃刭|,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素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什么是“詩教”

“詩教”的概念,由來已久,大約在孔子之后不久就已形成。對于詩教,前人有不少論述。我認為,所謂詩教,簡單地說,就是用詩來教——教育或教化,對個體而言,是用詩進行教育,浸潤、培育人的心靈,提高人的道德素質,使之到達一個比較理想的境界。對群體而言,是用詩教化民眾,提高社會的倫理道德水平,進而促進社會的和諧、完善。

二、詩教的功能

《尚書.堯典》中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庇捎凇霸娧灾尽备爬ǖ卣f明了詩歌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特點,也就涉及到詩的認識作用和教育作用。首先,詩人的“志”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無不受階級地位的制約。人們通過言“志”的詩,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認識社會。其次,“志”既然是詩人的思想感情,言志的詩必須具有從思想感情上影響人和對人進行道德規范的力量。

孔子是詩教的最積極的倡導人和身體力行者。作為儒家創始人的孔子,特別強調詩與道德的聯系。他將《詩經》所有作品說成都符合他所宣揚的“仁”“禮”等的要求。《詩經》在儒家的心目中,成了倫理道德修養的教科書,這與素質教育把德育放在首位密不可分。

三、呼喚“詩教”回歸

1.“詩教”的衰落。從明朝開始直到現代,雖然中國仍然是詩歌大國,仍然出現了不少的優秀的詩人詩篇,但從整體來看,人們對詩歌的熱情有所減退,詩教呈衰落的趨勢。明代“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與重視言志抒情的詩歌的精神格格不入,簡直是背道而馳。明清兩代以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抹殺人的個性,限制人的思想,更使詩教難以進行。時至今日,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物質文明高度發達。這種情況下,人們關心的大多是信息化、股市、選美、經濟刺激……相應的,對傳承數千年的人文精神的關心相對減少。其表現之一,就是詩教的更加衰微。

2.素質教育呼喚“詩教”的回歸。上文已經談及,重視功利而忽視情操,重視物質而忽視精神,導致詩教的更加衰微。反過來,詩教衰微,則會使人們更加忽視內在的修養,造成人格的普遍降低,不利于精神文明的建設。我們要弘揚民族精神,提高國民素質特別是青少年的素質,在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深化“二期課改”的今天,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急切呼喚“詩教”的回歸,這是必須的也是必然的。

四、“詩教”在素質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詩教能幫助青少年樹立崇高的理想,提高精神境界?!霸娛侨祟愊蛭磥硭陌l的信息,詩給人類以朝向理想的勇氣。”艾青對詩歌所下的既富理性又有詩意的判斷,揭示了詩歌的精神實質。優秀的詩歌往往是對時代精神的高度提煉,也凝聚了詩人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2.詩教能從深的層次開啟學生的心智,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那些富有生命力的詩歌,或以雋永深邃的意象啟人遐思,或以精湛鋒利的評議揭示事理,蘊含著追逼蒼穹、抵達內心的思辨力。杜甫的“三吏”“三別”,對社會進行了犀利的批判。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短短四句,思接今古,神游八極,意境悠長深遠,透露出冰人骨髓的孤獨感。即使是短小的山水詩,也常因其將山水的靜貌動勢、奇觀異象與所言之理融成一體,故能滲透出開啟心扉和激勵創新的綿遠之力,如蘇軾的《題西林壁》就是。青少年經常閱讀這些詩歌,無疑是在享受智慧的沐浴。

3.詩教能涵養青少年遠赴人生之旅的激情。詩歌在本質上是一種以語言為媒介的抒情藝術,靈動的語言常能折射出深具穿透力的激情,不可抗拒地照亮讀者的心靈,使他們積極思考,開拓進取。

學生學習詩歌,很多是在語文課上來學。想從詩歌里學主題思想,學邏輯分析,固非不可,但不能抓小棄大,丟掉了詩中更重要的東西。詩歌是無譜的音樂,欣賞音樂要用“心”聆聽,要注重感悟。從屈原的《天問》中,體驗上下求索與質疑問難的精神??梢哉f,詩歌是人類某種寶貴的情緒、情感在瞬間的靈光閃現,我們讀詩,當可彌補自己情感經驗的不足,促進心靈的凈化和升華。

篇5

關鍵詞:因材施教;多元智能;教育觀

1.美國多智能理論的提出

多智能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發展心理學教授加德納在對人類潛能的本質與實現的研究中提出的成果。提出人類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一個人都擁有包含語言文字智能―有效運用口頭語言或書寫文字的能力、數學邏輯智能―有效運用數字和推理的能力、視覺空間智能―準確感覺視覺空間,并把所知覺到的表現出來、身體運動智能―善于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想法和感覺,以及運用雙手靈巧地生產或改造事物、音樂旋律智能―察覺、辨別、改變和表達音樂的能力、人際關系智能―察覺并區分他人的情緒、意向、動機及感覺的能力、自我認知智能―有自知之明,并據此做出適當行為的能力等在內的七種智能。這七種智能代表每個人七種不同的潛能,這些潛能只有在適當的情境中才能充分發展出來。他們特別強調多元智能在學校教育與家庭中的應用,其所論述的內容,比較貼近生活的內容,其理論較為具體。

2.中國的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和方法始自孔子,朱熹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弊⒅卦谌说牟町惢A上通過不同的教育方法,促進每個人的發展,是科學求實的。這一理念是孔子留給后世的彌足珍貴的教育思想財富。在《論語?公治長》中曾記載孔子曾評價他的學生:“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客言也”。這些無不反映孔子對學生之間才能差異的明察。這體現了因材施教是要求學生全面深入了解,注重個體差異??鬃幼寣W生掌握“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但是不采取一刀切,主張“君子不器”。因此,他重視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在他的精心教育下,三千弟子成就各不相同:七十二賢人更是精通“六藝”,十名“尖子生”又各有所長??鬃拥摹耙虿氖┙獭彼枷氲谝淮纬姓J了人的先天遺傳特質,就是人的個別差異。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教學受學生的個別差異所制約,又能長善救失,促進個性的發展,培養出各種人才。這是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精華。在中國教育發展史上,自從孔子興辦私學二千多年以來,無數教育者在倡導孟子的“因材施教”思想的時候,從不同的層面傳承和發揚了這一思想。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第一次承認了人的先天遺傳特質,就是人的個別差異。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教學受學生的個別差異所制約,又能長善救失,促進個性的發展,培養出各種人才。這是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精華。在中國教育發展史上,自從孔子興辦私學二千多年以來,無數教育者在倡導孟子的“因材施教”思想的時候,從不同的層面傳承和發揚了這一思想。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把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進一步概括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使得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成為經典教學原則。我國現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學做合一”,“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所以培養了不少優秀人才。

3.芍擲礪鄣謀冉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是以多維度的、全面的、發展的眼光來評價學生。加德納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隨著智能課程的實施,教師們發現,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 學習風格”,所以教師應注意尊重學生的學習風格,認識學生的長處,發揮學生的智能所長。在具體的評價操作方法上,加德納推薦了“學習檔案”的評價方法。而孔子在教育實踐中發現,人與人相比存在著多方面的差異,所以在教育實踐中,他注意分析每個人的特點,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主張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實行相應的教育。因材施教就是由教師這個人對學生那些人的雙邊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教師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先由教師去認識學生、了解學生,進而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學生各得其所,迅速發展。

4.總結

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在我國被人們廣泛繼承與發展。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教育背景與理念的不斷改變,因材施教的理解與認識也在不斷變化。特別是隨著多元智能理論的出現,重新認識了智能的涵義,為因材施教的實施提供可操作的思想指導。多元智能理論提倡的教育要促進學生不同智能的全面發展,認識學生個體差異,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實施。通過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研究因材施教教學模式的導向、基本結構,完善因材施教教學模式構建,彌補以往的不足。教師可以通過從七種智能為著手點,帶動學生各個智能的發展,建立各種教學組織形式,豐富學生的教學活動。多元智能理論提倡的開發學生的各項潛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符合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要求,利用因材施教模式開展。多元智能理論教育思想,為因材施教教學模式的發展研究提供可操作的思想指導。從多元智能的視角重新探究因材施教教學模式,為新課程改革與素質教育的發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張翠英.多元智能理論及其對我國素質教育的啟示[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7(04)

[2]楊宏偉.多元智能理論及其對轉變我國教育觀念的啟示[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7(04)

[3]曹睦晗.多元智能理論及其對教學的啟示[J].山西青年.2016(02)

[4]戴.多元智能理論及研究現狀[J].新課程(中),2016(04)

篇6

關鍵詞:藝術教育;五育并舉;高等教育;應試教育;藝術作品;藝術素質;審美

中圖分類號:J02文獻標識碼:A

藝術教育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應試教育晚于藝術素質教育。藝術教育具有藝術實踐的性質,素質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教育。而應試教育則是記憶背誦知識,將知識變成得分點的考試得分教育。《禮記·學記》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笨梢姂嚱逃遣缓现芏Y的。中國古代教育由《周禮》六藝到《史記》孔子六藝,有一個從藝術技藝綜合素質教育到全國統一的科舉應試教育的演變過程。

一、中國應試教育的歷史形成

(一)《周禮》六藝與《史記》孔子六藝的異同

《周禮》六藝是周代培養國家士子人才的六門課程。在古代士、農、工、商四民之中,士為四民之首。《周禮·地官司徒·保氏》曰:“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绷嚰炊Y、樂、射、御、書、數。這六種知識與技能是古代士子,即預備官吏必須掌握的知識與本領。學習禮、樂以培養政治禮儀與倫理等級制度觀念。練習射箭、御馬可以培養強健的體魄與軍事體育才能。學習《尚書》與《周易》可以了解上古歷史知識,培養研究推算事物發展規律的能力,訓練從政辦事能力與輔助君主治國的政治智慧。以“禮、樂”為德,以“射、御”為武,以“書、數”為文,六藝教育可謂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周代素質教育,培養出的士子具有輔助君王的文武全才。

《史記》記載的孔子六藝與《周禮》六藝有很大的不同。據《史記·滑稽列傳》載:“孔子曰:六藝于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記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義?!笨鬃铀f的六藝闡釋了六藝的功用歸于一個目的,即維護封建社會秩序。以《周禮》節制人的欲望,以《樂記》闡發中和的心境,以《尚書》記載上古的歷史,以《詩經》抒發胸中的情意,以《易經》推算事物發展的規律,以《春秋》之事明了人間的道德與正義?!妒酚洝贰翱鬃恿嚒眲h除了《周禮》六藝中的“射、御”二藝,增加了《詩經》與《春秋》,加強了歷史與詩歌的教育,將詩歌從禮儀、音樂中獨立分離出來。刪除了技藝性很強的“射、御”二術,這對中國的軍事與科學技術發展非常不利,在很大程度上為中國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埋下了禍根。

在諸子百家中,兵家、墨家長于騎馬射箭的攻防戰術,儒家講“郁郁乎文哉”。講“可以言詩”,講詩歌的比興與“興、觀、群、怨”。所以說《史記》“孔子六藝”與《周禮》六藝有很大的不同?!吨芏Y》六藝是古代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而孔子六藝則重的是文史教育,難以培養出軍事體育與自然科學技術人才。對于這一點孔子自己也很清楚,他自知種菜不如老農。這種純粹的文史偏科教育,是現代中國教育文理分科的開始,長期阻礙了中國自然科學與技術的進步與發展。

(二)封建科舉考試不能產生現代自然科學

中國封建科舉考試制度是人類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觀。八股制藝是古代應試教育的極端發展形式。八股文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個部分組成,形成高度程式化的作文程式,這樣做的目的之一是為了以便于評分。標準答案是科舉考試制度禁錮文人思想的一大法寶,形成了中國文人特定的僵化的思維模式。這種僵化思維模式也影響到中國古代的藝術創作。中國藝術中的京劇、文人畫、章回小說都是臉譜化、程式化很強的藝術,影響了中國藝術的多樣化發展。將復雜的社會現象簡單化、模式化、統一化的八股文章便于制表,便于量化,便于管理,深受歷代統治者的青睞,形成了一邊倒、一刀切的簡單粗暴的量才方法,扼殺各種不符合考試制度的人才。隋唐以來,朝廷以科舉選拔官吏,科舉有文武兩科開科取士。顧炎武《日知錄·科目》說:

唐制取士之科,有秀才,有明經,有進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開元禮,有道舉,有童子;而明經之別有五經,有三經,有學究一經,有三禮,有三傳;有史科,此歲舉之常選也。其天子自昭曰制舉。見于史著凡五十余科,故謂之科目。

遺憾的是,五十余科的科舉考試其實質都是經史人文社會科學科目,缺少自然科學研究科目。中國自從古代四大發明以后,就難以再有新的影響世界的發明。歷史無情地證明中國式考試制度沒有產生現代科學,現代意義的自然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非常令人遺憾的是,古代考試制度對現代中國教育制度具有深遠的影響,現代應試教育從形式到內容都與封建科舉時代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每年各省、市、縣為高考實行交通管制,選出高考文、理科狀元,有的地方還舉行拜孔廟,穿狀元袍,游文廟,地方媒體加以報道,學校貼出喜報,在濃烈的高考氛圍中,人們忘記了教育的本質目標與義務,恍若回到了封建社會的科舉考試時代。

(三)應試教育背離現代教育科學

科學與科考具有截然不同的含義?!掇o?!分小翱啤钡牡谝缓x是程度與等級。宋儒朱熹說:“科,等也?!笨婆e考試是考查舉子掌握文史科目程度,分出考生成績的等級,選出狀元、榜眼、探花等第排名次序?,F代應試教育與藝術考級是朱熹等級考試理念的邏輯發展,是以考試方式對學生進行等級分類??鬃诱f“有教無類”,教育應該是培養人幫助人的機構,而不應該是淘汰人的機構。將高分學生與低分學生分開,將低分學生淘汰成為落榜生、差生。以考試標準答案一刀切,等級考試制度深入到教育制度之中,不利于多樣化人才的培養。

篇7

【關鍵詞】素質 課堂 教育 誠信 堅持

個人道德品質的培養對于人生成就的取得甚至對于社會的發展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古代素有重視道德教育的文化傳統,孔子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泵献诱J為大丈夫應做到以下幾點:“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古代選拔人才也講究“德才兼備”,在國人紛紛走向世界的21世紀,每一個人都代表著中國。所以,加強道德素質教育在今天尤為重要。

一生中,我們在校學習時間大約占據了六分之一或是更多,所以對于一個人道德的培養人格的養成,學校教育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討的就是如何利用歷史課堂實施對學生的道德教育。

1.利用課堂學習加強對學生的道德素質教育

在講授中國古代西周的滅亡時,我給同學們講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在對紅顏禍水這個論斷進行駁斥的同時,我還提出了誠信的問題。當你開始撒謊的時候,你就失去了別人的信任,西周正是由于當時的周幽王一次次的撒謊戲弄諸侯,才最終導致滅亡;在講授儒學的時候,我給同學們講了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 講了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講了“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從而加強對學生的誠信教育;在講時,我講了現在日本對于戰爭責任的推卸問題,講了日本右翼勢力修改教科書否認問題,然后告訴同學們,一個推卸責任,不講誠信的國家,無論經濟多么發達都不可能得到別的國家的諒解與尊敬。

同樣,在講孔子的時侯我也注意到了其中所蘊含的道德因素。在講孔子思想的時候,我們分析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并組織大家針對班級狀況討論對這句話的理解。通過探討,同學們認識到了自習課說話會對別的同學造成不利影響,也不利于班級良好秩序的形成,最重要的是不利于個人的成長,會使自己形成自私自利的習慣。最終大家形成共識,自己做事時不希望別人打擾,那么別人學習時自己最好也不要去打擾別人;在講孔子的時候,我還和同學們一起觀看了周潤發主演的電影《孔子》,通過觀看影視資料,同學們了解了孔子的一生,也感受到了孔子一生周行列國雖政見不見用累累若喪家之犬卻不改其志的堅持精神,最終在影片結束時,我以一句話總結孔子精神“憂國憂民,心在天下;天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大人以厚德載物”。同學們也紛紛表示孔子堅持、自強不息、對夢想不懈的追求等精神對自己觸動很大。

在講宋代歷史時候,我和同學們一起背誦了了岳飛的《滿江紅》以及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兩首詩詞,“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大家一起分析體會其中所蘊含的對祖國深深的愛,最后以成龍的《國家》結尾,呼應課堂,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2.利用演講、寫作等形式,進一步強化對學生的素質教育

課上我們利用影視、音樂、講解等形式進行的道德教育,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否則學生會只有三分鐘熱度,過后也就不在乎了。因此,在一些課之后我會布置一些諸如“面對挫折——從歷史人物說起”“誠信——個人立身之本”等寫作作業,要求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出發,寫出自己的切身感受;在課堂上,有時我們還以辯論演講的形式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去討論當時的歷史事件,加強學生的歷史感悟。

3.是將道德教育落實到實處,體現在行動上

在講授程朱理學的時候,我穿插了“程門立雪”的故事,對同學們進行尊師教育。課下,同學們自動開展了“老師——我能為你做點什么”行動,主動幫老師辦公室打水,打掃辦公室等,使老師們深受感動,師生關系更加融洽。類似的活動我們還開展了“光盤行動——響應七屆二中全會號召”、“爸爸媽媽我愛你——感受親情”等活動,都收到了良好效果。

篇8

一、有教無類,一視同仁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在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均享有崇高的地位。在春秋后期,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不分國別、種族招收弟子,對于傳播華夏進步文化起了積極的作用。孔子“有教無類”的招生原則,打破了貴族壟斷學于官府的格局,開創了平民辦學之風,為當時造就了一大批有用之才,為后世提供了意義深遠的教育思想。他的這一教育主張,對我們今天來說,就是不應因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誰都有一視同仁地享受教育的權利。因此,我們這一課題在選擇研究對象時,不管年齡性別,不管智力好差,實驗班級學生全員參與,在三年的研究期間從沒有放棄過一個學生。

二、因材施教,展現特長

孔子主張“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的教育思想??鬃拥囊虿氖┙痰慕虒W方法,對于當前實施素質教育大有啟示,對我們課題研究的實施過程也有不少啟發。我們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在活動的內容、活動的安排、成果的提取等方面做了不同的要求,從而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實現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共同培養的目的。

第一,以趣為導,分層實驗。

只有在以興趣為動力的條件下,才談得上教育的效果;不講興趣的教育,造就出的不是庸才便是蠢材。因此,課題組根據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自己挑選感興趣的閱讀內容。有的挑選國學經典,有的挑選中國古代四大名著,有的喜歡詩詞,有的喜歡國外作品……題材廣泛,豐富多彩。

第二,根據特征,區別對待。

對不同的受教者給以不同的活動安排,因生制宜,區別對待,這是孔子因材施教教學思想的精髓,也是這一思想得以落實的保障。它既應成為我們實施素質教育的特質,也應該是學生才能有效培養的捷徑。在課題實施中,我們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及認知水平,提供不同的讀本:七年級上學期以《初中經典讀本》中的《弟子規》《二十四史格言選》《人文上杭》《孟子》《中國歷代文賦選》(上)《中國歷代詩、詞、曲選》(上)為主;八年級上學期以《初中經典讀本》中的《弟子規》《二十四史格言選》《人文上杭》《孟子》《中國歷代文賦選》(下)《中國歷代詩、詞、曲選》(下)為主;九年級上學期以《水滸》《傅雷家書》《培根隨筆》(下)《格列佛游記》《簡?愛》《聆聽天籟:讀讀泰戈爾》及巴金“三部曲”之《家》為主。

第三,注意方法,揚長避短

因材施教的核心是在發現其興趣、優勢后正確引導,揚長避短。在學生自由選擇讀本閱讀后,根據學生的閱讀水平,要求寫作水平較好的學生寫讀書心得,閱讀水平一般或更差的學生做讀書筆記或者手抄報,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得到了學習鍛煉,得到了提升發展,這樣既完成了閱讀目標,更提高了課題研究的有效性。

第四,講求實效,靈活多變。

在目的明確的情況下,教學或者檢測的手段、方法、內容可不拘一格,無論作怎樣的探索都是有益的。在課題實施中,成果的呈現方式多種多樣:知識競賽、讀書心得、手抄報、校刊、黑板報、演講比賽、詩詞朗誦……通過這些方式的呈現,調動了學生活動的積極性,也使課題研究提高了一個層次。

三、教學相長,共同提高

孔子“教學相長”思想為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提供了理論基礎?!敖虒W相長”顧名思義就是教師和學生相互學習,相互提高。其重要的作用是通過師生活動,學生向教師學習,教師也要向學生學習,達到共同提高的教學目的。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師和學生共同成長”的理念,正是這一思想的體現。三年來,課題組師生本著邊探索邊實踐的原則,課題實驗在結出理論碩果的同時,在實踐中更是成效顯著。

第一,增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年下來,課題實驗使閱讀成為學生酷愛的生活方式,閱讀成為校園一道靚麗的風景。實驗不僅使教學方式發生了變化,更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他們不再僅僅依賴于課堂,更多地自發地延伸到了課外,書寫了厚厚的閱讀筆記,背誦積累了大量名篇名段。學校處處可見由閱讀而呈現的各種活動:手抄報展、名著閱讀論壇、讀書匯報會、演講比賽、隨筆交流會……閱讀已成為學生個體生命的過程和酷愛的生活方式,這是課題實驗帶來的最大成效。

第二,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

課外閱讀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和技能的機會也比過去大大增加。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已經成為學生的主動行為和自覺要求。與此同時,學生邊讀邊思考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寫讀書筆記的習慣,修改作文的習慣等都有所進步。學生在讀讀、寫寫、畫畫、背背、抄抄的過程中閱讀能力、動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學生通過背誦經典詩文提高了記憶力、注意力,提高了學習閱讀、寫作的水平,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以提升,在相關的語文知識或征文比賽中,實驗班學生多人多次獲得市、縣、校獎項。

第三,提升了教師的教育教學及研究水平。

課題研究開展以來,師生們少了些浮躁,多了些書香,群體素質悄然提高。實驗教師的觀念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業務素質有了明顯提高。在學校語文組,經典閱讀教學理念已深入人心,在課題實驗過程中,老師們通過參加培訓、開展實驗、上研討課、寫實驗心得體會、交流經驗等途徑迅速成長起來,成為學校教學的骨干力量。課題組還收集、整理了不少研究過程中的其它物化成果。

第四,推動了校本教研的深入開展。

課題組在實驗過程中,結合校本教研,定期舉辦各種研討活動,營造了濃厚的校本教研氛圍,帶動了學校的整體教研。每位教師都在教研中學習著、反思著、培養著自己科研的熱情和嚴謹態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獲。

第五,促進了語文教學質量的顯著提高。

課題研究使學校的語文學科在縣統考和中考中立于不敗之地。實驗班的學生整體語文成績優于非實驗班。在課題組帶動下,全校研討“經典閱讀”的書香氛圍異常濃厚,帶動了全校學生整體語文素質的提高。學校語文成績在縣統考及中考中連續三年居同類學校排名前茅,為學校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在政治思想、意識形態、行為規范、教育理念、學習方法、修身養性、治國安民以及歷史、經濟、為政、禮儀等等各方面,都有精辟的論述。在今天,我們應推陳出新、取其精華,使這一寶貴財富對現代人所從事的教育教學改革發揮應有的指導和借鑒作用。

篇9

關鍵詞:中國傳統思想資源;文化素質教育

一、發展智慧,為學生全面發展打底立本

儒家教育把發展人的全面智慧作為根本追求,以培育和造就通才為鵠的。孔子認為,“君子不器”,即君子應當博學多識、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用中國傳統語言表述,就是能夠“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明群己之分,合內外之道”,正確認識天、人、物、我,把握和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者、人與己的關系,開發自我潛能,實現人的自我價值和全面發展的自由。

為發展智慧,實現人的價值自我實現和全面發展。儒家一是強調修身立志。孔子講,“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1],把立志追求高遠的道,提升心靈境界作為修身立學的第一要務。這本身符合“動機是一個人走向成功重要內驅力”的心理學規律。潘光旦先生認為,“志是心之所在,心之所止,是一個人生命比較清楚的目的,也是要打定一個健全的立身處世的主意?!盵2]儒家“士志于道”的人生追求,為養成健全人格、實現人的自由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北宋著名思想家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橫渠四句教,成為自宋以降歷代知識分子的內在價值追求。二是突出道器并重。這就是孔子所強調的“繪事后素”[3],即要造就優秀人才,先要發展人的素質。儒家以六藝教人,六藝首先是“詩、書、禮、易、春秋、樂”六種經典,同時又是“禮、樂、射、御、書、數”六種技能。這種重視知識與技能、理論與實踐同步提高的教育實踐,著眼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養成,體現了儒家道器并重的素質教育理念,正確地處理了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通才與專才)的關系。三是強調道通為一。人類知識在縱向上,用中國傳統概念可以表述為道、學、術三個層次?!暗馈迸c價值追求相關,是心靈所能達到的境界,為人提供安身立命基地和精神家園。“學”與專業理論相關,為人提供解釋世界的知識體系?!靶g”與現實應用相關,強調用規律解決實踐問題,為人提供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技術方法。孔子講“吾道一以貫之”,強調用以“道”貫穿思想、認知和行為的全程。有鑒于此,文化素質教育要發展人的智慧,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應當貫通道、學、術,做到從知識到技能再到心靈境界的全面關照。

東南大學在文化素質教育實踐中,堅持“以立志為先,以體道為本”,把具有遠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健全的人格、健康的體魄,良好的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的拔尖創新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學校將儒家尊德性與道問學并重的教育思想,與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高峰體驗”理論融合,提出了“塑造高峰體驗,升華人生境界”的教育理念。[4]一是努力創造條件,使學生接觸大師、接觸優秀的文化成果、產生心靈的震撼,啟迪智慧發展,從他人身上間接獲得高峰體驗,樹立人生理想和遠大志向。二是以學生自我為主體,開展文化創新活動和科技實踐,使學生在實踐中探索新知、體驗美感,在感受成功的喜悅與失敗痛苦中動心忍性,增益能力,樹立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信心。

為塑造學生的高峰體驗,學校著力建設了“三高兩進”為主要特點的高峰體驗教育平臺。所謂“三高”即以“高水平講座和課程”、“高層次大型活動”、“高層次學生創新實踐活動”為主要內容的高層學術活動,強調活動的高端性,以開闊眼界和提升境界為主。所謂“兩進”即通過開展“學術大師文化名人進校園”和“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強調活動的吸引力,用大師的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品味精彩人生,樹立高遠志向,通過藝術之美引導學生欣賞美、了解美、追求美。自1999年以來,學校延請和組織科學大師、文化名人和人文名家數百名來校講學,舉辦高水平講座2000余場,合計聽眾40萬人次,舉辦高雅藝術精品活動以及高品位大型活動數百場。充分發揮了重大學術活動、科技比賽的創業創新淬煉作用,增強了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提升社會實踐能力,發揮了音樂、戲曲等藝術形式對想象力、創造力的開發作用,有力提升了廣大同學的審美視野、精神品格和創新能力。

二、研經習典,增強學生文化主體意識

文化素質教育兼具文化和教育的雙重屬性,培養學生的文化主體意識和傳承創新能力,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其天然使命。經典是民族心靈和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經典教育是培育學生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朱自清先生認為,“中等以上的教育,經典訓練應是一個重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盵5]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指出,“大凡一國存立,必以其國性為之基。國性國各不同,而皆成于特別之教化,往往經數千年之漸摩浸漬,而后大著。但使國性長存,則雖被他種之制服,其國其天下尚未真亡。”[6]強調一個民族丟失了自己的文化,這個民族就會異化,不復存在。大學是文化傳承創新的基地。美國芝加哥大學原校長哈欽斯強調“大學并非僅僅是創新之所,而首先是文明傳承之所,大學應該是人類文明歷代積累的文化精華的儲存所,并通過現代通識教育使一代又一代的學生首先能夠吸收和掌握這一共同文明財產,從而才能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7]。

東南大學在文化素質教育實踐中,秉持“與經典同在”的理念,推進經典教育。一是開出了《文化素質教育經典閱讀書目》,定期與院系和圖書館舉辦各種閱讀經典和名著活動,每年舉辦中華經典誦讀活動,通過創新活動形式吸引廣大學生接觸經典,欣賞經典,研讀經典。二是在人文選修課中設立了涉及文、史、哲、藝術、科學等多領域的“經典導讀”課程,延聘和組織著名校內外學者授開設了《論語》、《老子》、《莊子》、《壇經》,黑格爾《美學》、《精神現象學》等等精品人文選修課程,深度解讀中西文化原典。通過“原典、老師、學生”三者互動的教學模式,經典研讀活動和課程開展,促使學生養成了讀好書、好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啟發和激勵學生開展深度學習,契入高深學問,有力培育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三、六理統合,幫助學生構建完備的知識體系

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完備、合理的知識體系,要構建完備合理的知識體系必須沿著正確的修學路徑,突破學科藩籬,融合文理教育,均衡人文與科學,提高人的全面素質。儒家經典《大學》“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三綱要”和“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八條目”為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培育學生全面素質,養成健全人格,提供了完整的修學路徑指導?!懊髅鞯隆?,強調開發人的靈性慧根,發揮人的創造潛能?!坝H民”,強調不斷培養愛心,超越自我,提升心靈境界?!爸褂谥辽啤保瑥娬{樹立遠大理想,不懈地追求至善的終極價值?!案裎镏轮?,強調通過在認識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獲得知識,側重于提高人的智商(IQ)?!罢\意正心”強調涵養心性,合理調節情志,側重于提高人的情商(EQ)?!靶奚睚R家”強調在調節好內心情志的基礎上,建立良好的人倫和人際關系,側重于提高人的“德商”(MQ)。“治國平天下”強調積極地為社會和諧、國家太平、世界和平貢獻力量,側重于提高人的“政商”(LQ)。哈佛大學前校長洛厄爾認為,“每個學生應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無論是學生的強項還是弱項。大學應該培養的人不是有缺陷的專家,而是有全面智慧、廣泛的同情心和自主判斷的人?!盵8]就使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而言,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道為人的成長成才提供了一條清晰的中國式的心靈攀登路徑和獲得完備知識能力的指南。

為幫助學生構建完備的知識結構,學校借鑒和改造朱熹的“理一分殊”哲學概念,合理設計課程結構。以“六理統合”即物理、法理、心理、倫理、藝理、哲理等的統一和諧來概括和劃分整個知識和能力結構。物理指自然科學教育,側重培養學生格物致知、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倫理、法理指社會科學教育,側重培養學生經世致用、求仁務善的人文精神。心理、藝理教育指心育和美育,側重提升學生誠心正意、求美務達的內在修養,提升其審美和人生境界。哲理側重世界觀教育,目的在于通過頂端統攝,使真、善、美合一,使人格日臻完善。學校充分整合培養方案,在教學計劃中明確要求理工科學生修讀人文類課程,人文專業學生修讀自然科學概論課程。學校依托學科優勢建設了“文科物理”“大學語文”“唐宋詩詞鑒賞”“美術與技術鑒賞”等國家級精品課程,同時延聘著名學者開設一批精品課程,構成了結構合理、品質優越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群,為學生提升能力,發展素質,構建了完善的知識結構。

四、五教并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生態場域

文化素質教育本質上是一種養成教育,這種養成應當基于人性的潛能和外部環境的良性互動??鬃釉谡撌鋈诵詴r指出,“性相近,習相遠”,強調后天熏陶對成人成才的影響。墨子見染絲而感嘆:“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9]認為環境對人的塑造甚至起到決定性影響。孟子的成長得益于“孟母三遷”,荀子強調“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這些先賢大哲均強調外部環境對人的影響和塑造,啟迪我們重視育人環境的營造和文化素質教育場域的建設。

大學的文化育人,重在大學校園場域性作用的發揮。育人手段和途徑的多元化,使得學生在校學習,存在著“上大學”與“讀大學”的差別[10]。近代著名教育家潘菽用“言教”、“身教”、“物教”來概括綜合教育因素在培養學生中的作用。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金耀基先生認為,文化生活常決定大學的風格,常影響學生的氣質品性和有文化情調、有生命意義的生活方式。著名學者涂又光先生提出“泡菜理論”,即泡菜的味道取決于泡菜湯,形容校園環境好比泡菜湯,它影響和決定了浸泡其中的學生的精神風貌和行為風格。臺灣通識教育專家黃坤錦教授認為,“學校的教育,校園文化景觀和建筑其潛移默化‘境教’功能不容忽視”。[11]“言教”“身教”“物教”或“境教”綜合發揮作用,將形成一種具有強大育人功能的文化生態場域。

學校借鑒中國傳統教育理念,結合學校育人實際,形成了“言教、身教、樂教、禮教、境教”“五教并施”的文化素質教育思路,通過文化場域營造,對學生進行熏陶化育。一謂言教,即通過教師的課堂教學,以語言文字教會學生系統地接受知識和技能。二謂身教,即施教過程中,教師“修己安人”,通過人格魅力和學術風范與學生的崇敬之情互相感染,促進學生的道德修養和人格完善,實現教師文化素養和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共同提高。三謂樂教,即藝術教育,通過開展校內大型文藝匯演和高雅藝術進校園,堅持“以樂導和”,使廣大學生在陶冶情操,愉悅身心、提升心靈境界的同時,增強集體合作和團隊意識,實現德育與美育貫通。四謂禮教,堅持“以禮導志”,精心設計講座禮儀和各種學術儀式和典禮等,增強學生的文化使命感。五謂境教,即通過學校所處的地理環境,以天地大美,培育學生“鐘山之崇高,大江之雄毅,玄武之沉靜”的精神特質。通過將重大活動安排在學校標志性建筑,精心布置講座報告廳,懸掛學術大師和文化名人的肖像,和設置校園文化雕塑等手段,使學生感受到學校深厚的學術傳統和文化積淀。

“闡舊邦以輔新命”,我們堅信,隨著文化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深深扎根于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沃土,在融匯中西,深化實踐的基礎上,文化素質教育必將成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行之有效的優秀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3] 四書五經(上卷)[M].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2] 楊東平. 大學精神(上)[M]. 沈陽:遼海出版社,2000.

[4] 易紅. 塑造高峰體驗,用優秀文化育人[J]. 中國大學教學,2009(2).

[5] 朱自清. 經典常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6] 嚴復. 嚴復學術文化隨筆[M].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7] 甘陽. 通三統[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8] Richard Norton Smith. The Harvard Century.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1986:69.

[9] 墨子間詁(上)[M]. 北京:中華書局,2001.

篇10

當今素質教育問題很多,中國是邁向世界的大國,就應該試著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當今素質教育是不完善的,我認為高中所學習的內容是無中生有的,根本應用不到社會去,高中就應該選專業了,這樣一來,高中三年加大學四年,這七年的時間足夠培養以為行業先鋒!畢業就可以拿到好工作,而不是浪費青春!

當今人們普遍冷酷無情,素質較差,低俗!我認為我們照孔子生活的年代的人們差了很多很多,素質教育說白了就是文化教育,我們常聽到班主任一到快考試占用體育課,科任課,這種做法是不對的,身體比學習主要,思想教育比文化教育主要,道德品質教育更比文化教育主要!

為什么各地學校頂峰而上?不顧教育局罰款,依然補課?說白了就是為了升學,打個比方,比如說一個學校放假集體100分鐘,其他學校就會認為我們不補就落后了,所以攀比著補,于是這個學校就補200分鐘,其他學校就補300分鐘,400分鐘,500,600……直到把學生的假期全部剝奪為止!

面對當今素質教育,我不由得一聲感嘆!真希望中國早日富強!!

遼寧省沈陽市東部雨田實驗中學·中心校區初一:苑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