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計劃的設計范文

時間:2023-08-08 17:21: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健康教育計劃的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健康教育計劃的設計

篇1

【關鍵詞】

社區;健康教育;計劃免疫;影響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感染疾病的防患意識也日益加強。越來越多的家長為孩子選擇接種疫苗,未雨綢繆,提前杜絕感染病的傳染。接種疫苗不僅是衛生防疫部門的保健工作,也是兒科工作和基本的公共衛生安全的保障。為兒童接種各種疫苗可最大的減少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解除父母的后顧之憂,減輕了家長的心里負擔。通過在社區開展健康教育,可以讓家長掌握相關的知識,提高在免疫方面的認知水平,從而確保家庭的核心嬰幼兒的健康。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社區接受健康教育的免疫接種的適齡兒童家長共347名,其中大專以上學歷為112名,中學、中專學歷家長為156名,68名家長為小學學歷,11名家長的文化水平近于文盲;家長年齡主要在25~3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6.8±2)歲,其中301名家長為女性,46名家長為男性。

1.2 方法

1.2.1 誠摯的服務耐心的態度為家長提供相關的免疫接種知識。有些接種兒童的家長由于比較年輕,缺乏照顧孩子的經驗,往往對孩子照顧不周。也有一部分家長由于對免疫知識的匱乏,不相信健康的嬰兒也需要免疫接種,認為接種產生不良反應,擔心這樣反而會傷害孩子的健康。也有父母在嬰兒和年幼免疫接種后出現正常反應時,由于對免疫接種知識不了解,于是產生擔心、焦慮,加之對免疫的意義不是很了解和不夠重視,因此不再繼續免疫接種。所以在開展健康教育時,詳細解釋免疫相關知識是重點內容,介紹了免疫程序的操作,家長在孩子接種后應該注意哪些相關事項,有哪一些正常反應及應該如何處理。告知兒童家長麻痹糖丸要空腹口服,服用后不能立刻進食,要保持一段時間的空腹。嬰幼兒接種卡介苗,某些接種兒接種疫苗后會出現一些正常的反應如:會有局部化膿反應發生;局部疼痛或紅腫,也有的會有硬結現象,可能導致出現發燒高熱現象。針對上述現象,家長按照接種后的知識可以給予相應的處理,若反應嚴重要和接種單位取得聯系,及時就診。

1.2.2 和家長溝通的過程中要有針對性。接種兒童父母的生活背景和文化層次不同,講解免疫知識的方式和方法也要不同。不文化程度不同,加之不同的年齡、生活習慣和背景,進行健康教育時要因人而異,因人講解,有重點,有針對性。

1.2.3 大力宣傳免疫給兒童帶來的益處和重要性。兒童的免疫系統與成年人相比,發育還不完全,對疾病的抵抗能力還很弱,若想增強對傳染病的抵御能力的有效途徑就是進行免疫接種。如果孩子沒有進行正常的疫苗接種,對傳染病沒有抗體,又因發育不完全沒有如成年人一樣的免疫屏障,就非常容易被傳染病感染。

1.2.4 社區健康教育的開展,內容要豐富多彩,形勢要多種多樣,群眾易于接受。在兒童接種疫苗相關知識的傳播的同時,還應該向家長講解一些兒童日常的保健知識和護理知識。傳播方式不僅僅限于宣傳欄或者發放一些小冊子、張貼一些海報之類的方式,還應該利用一切和兒童家長直接接觸的方式,進行面對面交流。

2 結果

我社區347名接種適齡兒童的家長,有337(97.1%)名家長對免疫相關知識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本社區4歲以下(含四歲)兒童都按照國家計劃免疫程序順利完成接種工作,所有兒童都沒有不良反應出現,沒有任何感染病發生。

3 討論

通過在社區開展健康教育,接種兒童的家長對計劃免疫接種知識有了更多的了解,對兒童相關的保健知識有了更多的掌握,提高了兒童家長對孩子接種后出現反應的處理能力。在社區開展健康教育后,進行調查,兒童家長的相關免疫知識和保健知識的知曉率普遍提高,對全面提升社區兒童計劃免疫接種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社區居民們也紛紛表示,通過社區各種健康教育的開展,兒童家長懂得了許多接種知識,對保護兒童健康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篇2

【關鍵詞】 健康教育;社區;兒童家長;計劃免疫

社區兒童保健對于整個社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社區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1,計劃免疫的目的在于提高兒童免疫率,增加全民身體素質,而對于社區兒童家長進行健康教育,能夠有效地提高兒童接種率。本文就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間隨機性在本市10個社區選擇的兒童家長進行健康教育后的效果進行分析與探討,旨在為提高兒童計劃免疫提供有力依據,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性選取本市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間10個社區的兒童家長共2000名,0—3歲兒童2034名,其中兒童的父親、祖父或外祖父共1060名,占53.0%,兒童的母親、祖母或外祖母共940名,占47.0%。隨機將2000名家長分為2組,觀察組1000名,對照組1000名。

1.2 健康教育方法 給予觀察組兒童家長為期6個月的健康教育干預,根據每位家長的年齡、受教育程度以及職業的差異,給予其具有個性化的、靈活的、具有多樣性的健康教育。具體方式包括發放宣傳單、宣傳冊,于社區公告欄上張貼宣傳畫,開展社區周末講座,提供電話咨詢服務等。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計劃免疫的概念、計劃免疫具體程序、疫苗預防的傳染病范圍、疫苗接種注意事項、疫苗接種副反應、疫苗價格以及疫苗接種后相關護理等。對于對照組的兒童家長給予其6個月的常規宣傳教育,利用日常護理時間向家長口頭傳授關于疫苗接種的預防疾病類型以及接種時間、接種注意事項等2。

1.3 評價標準 本文制定了與計劃免疫相關的一份調查問卷,問卷內容主要包括計劃免疫基礎知識、免疫程序了解程度、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的處理等,所有調查問卷在兩組進行健康教育前發放一次,在接受健康教育6個月后發放一次。對比兩組在實施不同的健康教育后,對于預防接種的信任感、對醫務人員的滿意程度、對計劃免疫相關知識的知曉率以及健康教育的總達標率3。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2.0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處理與計算,組間比較才有t檢驗,以P

2 結 果

本次調查2000名家長,男性家長1060名,女性家長940例,年齡為22歲至60歲不等,平均為(29.8±5.6)歲。其中80%為農村戶口,20%為城市戶口,55%為初中文化,45%為高中及以上文化。對比兩組家長的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以及經濟情況等,均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對比兩組家長對于計劃免疫相關知識的知曉率,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的知曉率為83.8%,對照組的知曉率為52.0%,P

3 討 論

根據本文研究表明,采用不同的形式對社區兒童家長進行健康教育,使兒童家長能夠明顯提高對計劃免疫知識的認知水平,意識到預防接種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對家長進行健康教育還能夠調動家長對于兒童接種的積極性,讓家長帶著兒童自覺到社區服務中心進行接種4。實施健康教育還能夠有效地消除家長對于預防接種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的恐懼與緊張心理,讓他們掌握在發生不良反應時該如何進行處理。關于健康教育的上述優點能夠提高預防接種質量,達到計劃免疫知識普及的目的。

健康教育在增加醫務人員工作量的同時也提高了其自身素質,使其能夠掌握計劃免疫專業知識,樹立良好的形象。因此由本文研究結果可得,通過健康教育后,兒童家長對于醫務人員的服務滿意度以及對預防接種的信心也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綜上所述,對社區兒童家長給予各種形式的健康教育,既有利于培養醫務人員的凝聚力與合作能力,又能提高社區兒童家長對醫務人員服務的滿意程度與對計劃免疫的知曉率。因此,為了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增強全民身體素質,應在各個社區推行與計劃免疫相關的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 何金紅.健康教育在計劃免疫工作中的效果評價[J].廣州醫藥,2009,38(3):69—70.

[2] 周愛慶,陳萬庚.542名兒童家長計劃免疫知識現況調查[J].中國校醫,2010,19(2):48—49.

篇3

[關鍵詞] 乳腺癌;手術;程序化;健康教育;功能恢復

[中圖分類號] R473.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24—0117—02

乳腺癌是常見的女性惡性腫瘤,已占女性腫瘤的第一位,且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手術是治療乳腺癌的重要方法,但由于術后功能鍛煉創口疼痛、持續時間長等原因,患者往往對功能鍛煉康復指導的依從性不高,容易造成淋巴水腫等并發癥和患側肢體功能障礙,影響了手術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質量。為了探索和改進乳腺癌手術患者的健康教育方法,提高乳腺癌患者術后對功能康復鍛煉指導的依從性,作者對所在科室2007年1月~2011年12月的80例乳腺癌患者進行程序化健康教育(試驗組)與常規健康教育(對照組)不同效果的比較研究。結果顯示:程序化健康教育效果好于常規健康教育,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07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行手術治療的乳腺癌患者80例,均為女性;行乳腺癌根治術35例、改良根治術45例;年齡最大60歲,最小29歲,平均年齡46.5歲;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5例,高中10例,初中26例,初中以下39例。

1.2 方法

1.2.1 分組方法 將80例患者按入院順序的奇偶數分為兩組各40例,兩組之間在年齡、職業、文化程度、治療方式、病情等資料經統計學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2 教育方法 兩組均以整體護理為基礎,由責任護土負責健康教育。對照組按常規方法開展健康教育。試驗組按整體護理程序進行程序化健康教育,方法如下:①評估 由責任護士在患者入院時全面收集患者資料,認真進行護理體檢。②診斷 由責任護士、主管醫師根據評估,確立教育目標及措施。③計劃 由責任護士、主管醫師、科主任、護士長根據患者個體評估和診斷,共同制定患者的健康教育計劃(功能鍛煉計劃)。④實施 責任護士按照健康教育計劃,對患者及其家屬按時開展教育、演示,并在患者出院前1天,對患者功能鍛煉等康復內容進行提問和動作演示,對未掌握的內容再進行教育,對出院后的功能鍛煉及注意事項作詳細交代,再通過化療復查、電話隨訪等時機進行督查落實,確保健康教育計劃付諸實施。⑤評價 結合護理質量控制,由護士長組織計劃的實施情況分階段進行總結評價。

1.2.3 教育內容 對照組按乳腺癌患者術后康復鍛煉常規的內容隨機開展教育。試驗組按照經過評估、診斷后制訂的乳腺癌手術患者個體健康教育計劃程序進行教育,主要內容為心理干預、康復指導、功能鍛煉三個方面,針對患者個體情況、尤其是心理狀況評估,有的放矢、有所側重,個體健康教育具體內容如下。

入院后至手術前:介紹醫院環境、住院須知、各種檢查目的及注意事項、治療手術方案介紹、心理護理、術后康復鍛煉要點及重要性;術后24 h內介紹預防患側上肢水腫注意事項,告知睡眠時取半臥位或健側臥位、指導活動手指及腕部,進行伸指、握拳、屈腕等鍛煉;術后第1~3天:進行屈肘、伸臂等活動,逐漸過渡到肩關節的小范圍前屈、后伸運動(前屈

1.2.4 效果評定方法[2] ①功能鍛煉達標的評定。術后第3周進行功能鍛煉達標評定;評定標準:肩關節能前屈>90°、后伸>30°、外展達90°,即評定為功能鍛煉達標;②患側上肢恢復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術后半個月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定,ADL對穿衣、梳頭、洗臉、刷牙、進食等進行評定;③術后并發癥發生狀況的評定。并發癥發生情況評定,術后20 d進行并發癥發生情況評定,即主要評估患者術后有無發生上肢水腫的并發癥。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試驗組掌握相關知識率、功能鍛煉達標率及恢復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明顯好于對照組,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見表1。

3 討論

3.1 程序化健康教育有利于乳腺癌患者系統掌握術后功能鍛煉等康復知識

由于常規健康教育不像其他護理操作具有可視性,護理人員存在可做可不做、做多做少、做好做壞一個樣的思想,使健康教育的落實得不到保證[3]。而程序化健康教育將護理程序應用其中,通過對患者個體的評估、診斷、制訂教育計劃,并對實施情況開展監測評價,不僅使教育計劃不斷得到補充完善,教育內容和方法更加全面具體,而且使護士知道該做什么、如何去做,逐項落實,促進信息交流傳遞,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4]。本研究中試驗組患者相關知識掌握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程序化健康教育更有利于患者對功能鍛煉等康復知識的系統掌握。

3.2 程序化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乳腺癌手術患者對康復鍛煉指導的依從性

乳腺癌術后及時而正確的功能鍛煉不僅使術后上肢的功能得到康復,并能減少淋巴水腫的發生[5]。但由于乳腺癌手術患者的功能鍛煉持續時間長達半年以上,加上康復鍛煉繁雜、艱苦,因而使許多患者對功能鍛煉的依從性不高,從而影響了術后患側上肢功能恢復。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個體或全體掌握衛生知識,樹立健康觀念,采納有利于健康的健康活動與過程[6]。本研究中試驗組患者功能鍛煉達標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恢復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而上肢水腫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程序化健康教育通過責任護士與患者一對一地進行溝通教育、檢查督促,比常規健康教育更有利于患者增強對醫務人員康復指導的信賴感和功能鍛煉的重要性認識,提高對治療和康復指導的依從性。

3.3 程序化健康教育是優質護理的必然要求

隨著社會的進步、醫學科學的發展以及醫療體制的改革,人們對醫療衛生保健工作需求日益增加,不僅希望疾病獲得滿意的診治效果,而且追求精神上、心理上的舒適和治療上的參與性、選擇性[7]。程序化健康教育將傳統的健康知識籠統灌輸轉變為以患者為中心的個體化程序化教育規劃設計,并通過對患者的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等環節實現護患溝通交流,使護患雙方對健康教育的工作標準、規范與職責任務更加明確,從而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滿意度,達到“夯實基礎護理,提供滿意服務”的優質護理宗旨要求。

[參考文獻]

[1] 田富國. 乳腺癌現代非手術治療[M].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23—24.

[2] 葉和珍. 全程健康教育在乳腺癌術后患肢功能鍛煉中的應用[J]. 護理與康復,2005,4(5):387—389.

[3] 曾淑賢. 臨床路徑在神經外科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 現代護理,2005,11(21):1844—1845.

[4] 夏穎,王瑞紅,朱歡歡. 應用臨床路徑開展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 現代護理,2006,12(25):2431—2432.

[5] 李偉漢,張浩,趙玉亭,等. 乳腺癌根治術后患側上肢功能障礙析因[J]. 中國臨床康復,2003,7(11):1721.

[6] 楊迎春. 骨質疏松癥患者合理飲食的健康教育[J]. 護理與康復,2010,9(6):537—538.

篇4

【關鍵詞】  活體肝移植;供受體;健康教育干預

肝移植已經成為終末期肝病治療的最后手段,但是供肝的缺乏制約了肝移植的進行,活體肝移植的開展解決了這一問題,活體肝移植與傳統的尸體肝移植比較具有難度大、手術過程復雜等特點,但是活體供肝具有來源廣泛,供肝質量好,術后排斥發生率低,免疫抑制劑用量低,費用少等優點[1]。我院自2007年4月至2009年6月進行了30例活體肝移植,現將供受體的健康教育干預及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包括供體和受體各30例,受體年齡9~72歲;包括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償期29例,肝豆狀核變性1例,供體年齡在18~36歲,和受體的關系為侄子、外甥、母親、兒媳或兄弟,以住院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和健康教育干預組(試驗組)。

1.2 方法

1.2.1 調查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說教式教育,試驗組采用量化式的健康教育,對2組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后,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進行滿意度和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調查,問卷內容包括:住院時間、住院費用、飲食注意事項、正確服藥知識、引流管護理、自我 監測、日常生活注意事項、復查及就醫、藥物的不良反應、排斥反應的知識及滿意度等。根據問題的權重給不同的分,每個問題4個答案,分4個等級計分,最后計算總得分,均由患者自行答題。WwW.133229.Com本次發放問卷60份,收回60份,回收率100%。

1.2.2 供受體的健康教育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說教式教育,即住院期間進行供肝切除手術的相關知識教育,以說教方式為主,患者可以隨時向醫務人員咨詢,試驗組采用量化式的健康教育,制定周密的教育計劃,由高年資護士進行一對一的教育,詳細講解選擇活體肝移植的必要性,介紹手術前需要做的檢查和化驗、注意事項及對手術的配合、行為訓練的內容,以及手術后的注意事項、各種管道的護理和觀察、并發癥的預防、正確服藥和藥物的不良反應、出院指導及后期隨訪等,介紹成功的病例與之交流,同時做好心里疏導和心理支持,并發放自制的手冊,在患者出院前,發放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進行效果評價。

1.3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1.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組供體住院時間、住院費、健康知識評分、滿意度差異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組受體住院日、住院費、健康知識評分、滿意度差異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表1 2組供體住院時間、住院費、健康知識評分、滿意度差異情況比較表2 2組受體住院時間、住院費、健康知識評分、滿意度差異情況比較

3 討論

3.1 健康教育干預在活體肝移植供受體的護理中存在必要性,肝移植手術復雜、時間長,術后受體恢復健康延長生命,供體安全早日恢復正常生活,同時提高移植患者的生存質量,都離不開護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并且具有提高患者依從性,減輕患者心理負擔的治療作用[2]。

3.2 縮短了住院時間、降低了醫療成本,通過健康教育干預的實施,試驗組患者的住院天數及醫療費用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原因是制定了細致周密的健康教育計劃,對活體肝移植供受體從入院到出院,從生理到心里,并且采用口頭、發放手冊和調查問卷的方法進行健康教育干預。美國醫療協會調查顯示,每花1美分于患者健康教育服務上,就會節省6美元的醫療費用。

3.3 有利于肝移植供受體掌握健康知識,護理的職能不是護士單方面的照顧患者,而是“研究和幫助患者恢復健康”,其中一層含義是“研究”,即評估、了解患者的情況確立診斷,制定計劃的過程;另一層含義是“幫助”,則是護士與患者互動的過程,即指護士要教育和指導患者矯正病態行為,更重要的是要患者領悟并主動參與[3]。通過對活體肝移植供受體有計劃的、系統的健康教育干預,使患者參與進來,更有利于健康知識的掌握,由表1和表2可見供體和受體健康知識掌握情況的優良率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

3.4 提高了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通過對活體肝移植供受體的健康教育干預,一方面調動了患者參與治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護患的溝通機會,提高了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增強了護理人員的工作責任感和健康知識的傳播技能,保證了將健康教育貫穿到患者從入院到出院的各個環節[4]。本研究結果可見供體和受體健康教育滿意度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

3.5 通過本項研究設計出活體肝移植供受體的健康教育理論,制定出針對活體肝移植供受體患者的標準健康教育計劃及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 o’rourke m,arnott l,coldman js,et al.living liver donors:acoordinator’s perspective.proy transplant,2003,13:8287.

2 黃津芳,劉玉瑩主編.護理健康教育學.第1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2026.

篇5

[關鍵詞] 健康教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氧吸入療法;依從性

[中圖分類號] R473[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2(b)-070-02

氧吸入療法是臨床多種疾病的一項重要治療措施,其方法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特別是在我國北方地區。由于通氣功能障礙和通氣/血流比例失調,常導致缺氧和二氧化碳儲留。目前長期氧療(LTOT)被認為是影響COPD預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國外研究表明,LTOT不僅能使血氧飽和度增加、改善低氧、減輕癥狀、增加活動范圍,而且還可改善患者情緒,從而提高生命質量,但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常常出現COPD患者不予配合長期氧療的情況。為了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尋求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本研究對120例COPD住院患者進行監測,分析其氧療依從性差的原因,并采取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大力普及氧療知識,旨在探討提高COPD患者氧療依從性的方法,提供開展氧療護理的依據,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和生存率。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2007年8月~2008年8月我院呼吸內科住院的120例患者,其中,男66例,女54例。其病史、癥狀、體征、肺功能及胸片檢查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會制定的全國COPD診斷標準,并符合LTOT的指征:休息時呼吸室內空氣Pa<55 mm Hg(1 mm Hg=0.133 kPa)或SaO2

1.2方法

1.2.1研究組和對照組均接受COPD系統的治療及護理,研究組按預先設計好的健康教育計劃進行LTOT的宣教指導,而對照組只進行常規方法的氧療指導。

1.2.2 LTOT健康教育計劃的應用。首先,介紹病區環境,指導患者配合檢查及治療;其次,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及對所患疾病的認知情況,使護理人員在實施健康教育時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第三,分析患者不能配合LTOT的原因及對氧療的了解程度;第四,進行常規性的健康教育;第五,進行專科性的長期氧療的健康教育,使患者養成良好的遵醫行為,樹立康復意識;最后做好出院指導。對以上健康教育計劃完成好的給予鼓勵及表揚,對完成不好的繼續強化。

1.2.3對患者氧療依從性的管理及健康教育。由于護士與患者接觸的時間及交流的機會最多,所以應成為長期氧療知識宣傳教育的主角,承擔起對患者進行宣教的指導工作。首先要重視護理人員自身的學習,培養專科護士,進一步接受COPD的治療、護理、康復等最新進展的知識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其次分析患者氧療依從性差的原因:喪失治療信心拒絕吸氧2例,占1.6%;因經濟原因不能負擔氧療費用41例,占34.1%;不懂持續吸氧的重要性46例,占38.3%;害怕對氧產生依賴11例,占9.1%;持續吸氧影響活動12例,占10%;擅自加大氧氣流量8例,占6.9。再者針對氧療依從性差的原因,教育形式的選擇要多樣化,具體有:①計劃性教育:根據摸底情況,將有共性護理問題的患者進行有計劃地循序漸進的群體教育,對有不同護理問題的患者采取面對面的個別教育,因為個別教育有針對性,有利于護患交流,達到進一步的咨詢溝通;同時可以編成健康知識手冊,使其圖文并茂,利于閱讀、長期保存、隨時查詢;對于老年患者應更多的采取一對一個別指導。②隨機性教育:患者及家屬從健康教育板報、小冊子、宣傳卡及各種渠道掌握了解疾病知識或信息,提出疑點,護士給予解答。③示范性教育:針對患者文化水平的限制,健康知識的缺乏,對某些行為進行示范給予糾正。④以點帶面、鼓勵家屬參與及利用正反事例等教育方法,提高患者的氧療依從性。

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LTOT的指征、作用、方法等。首先應糾正患者對LTOT不正確的認識,消除顧慮,說明長期氧療的重要性;其次指導患者正確使用、消毒及保養吸氧裝置。根據病情指導患者在1.5~2.5 L/min調整吸氧流量,維持PaO2>60 mm Hg,依據患者耐受情況,逐步延長吸氧時間,以達到每天15~18 h的有效治療時間。同時讓患者認識到氧中毒的危害及發生的原因,警惕及預防氧中毒的發生。注意患者的情緒及病情變化,觀察其癥狀、體征、肺功能檢查、血氣分析等氧療效果。

1.2.4氧療依從性的評定氧療依從性的評定內容包括:①堅持COPD系統的治療及護理,遵醫囑按時按量用藥。②能按照計劃好的健康教育計劃內容達到標準的LTOT。

1.3評定標準

完全依從即能全部按照評定內容要求執行;部分依從即能部分按照評定內容要求執行;不依從即不能按照評定內容要求執行。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χ2檢驗。

2結果

研究組與對照組氧療依從性的比較(表1)。

由表1可見,研究組的氧療依從性顯著高于對照組,P

3討論

治療依從性即遵醫行為,是指患者求醫后其行為與臨床醫囑的符合程度。氧療依從性屬治療依從性的一種,如果患者的用氧行為能忠實的服從醫囑及護理,其行為稱氧療依從性好;反之拒絕接受吸氧或同醫囑不符合的行為稱氧療依從性差。好的氧療依從性是控制COPD患者病情的關鍵,故臨床醫護人員應重視COPD患者對氧療的依從性,對于患著長期的治療措施,必須由患者自己實施,這就要求患者遵從醫生的治療方案,具有良好的遵醫行為。

氧是維持人體正常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吸氧是治療各種肺疾病的基本手段。缺氧可迅速引起細胞損傷,糾正缺氧對有進行性低氧血征的COPD患者具有重要作用,已證明患者LTOT可改善COPD并合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生存率。標準的LTOT應1.5~2.5 L/min、每天24 h吸氧,即持續吸氧,大部分患者由于各種原因,難以完成24 h吸氧,因此每日吸氧18 h以上為持續吸氧。關于COPD患者LTOT,每天平均吸氧15 h,5年存活率提高62%,10年存活率提高26%;但COPD患者對LTOT各方面的知識了解甚少,因而迫切需要加強對患者的管理,醫護人員的氧療知識宣教工作遠遠不夠。從表1得知,研究組與對照組氧療的依從性比較,P

[參考文獻]

[1]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Payty:Longterm domiciliary oxygen therapy in chronic hypoxic cor pulmonalc complicating chronic bronchitis and emphysema[J].Lancet,1981,1:681-685.

[2]林江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心病患者的長期氧療[J].中華結核雜志,1998,21(2):71.

[3]周達生,姚華庭.醫學系統工程與遵醫行為研究[J].中國醫院管理,1995,15(2):27.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規范(草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7,20(4):199-200.

篇6

[關鍵詞] 健康教育;老年病科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5(a)-108-02

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和服務對象對健康教育需求的變化,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正逐步取代功能制護理,健康教育已成為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1]。我院自開展整體化護理以來,始終堅持以現代化護理觀為指導,以患者及家屬為對象,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過程,使患者和家屬了解或掌握基本健康知識,改變不利于健康的行為和問題,使其向健康方向發展[2],提高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認識。在老年病科的健康教育工作中,需結合老年人特定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制訂健康教育內容[3]。為了解患者住院期間健康教育知識獲得情況,我們對出院患者進行回訪,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2005年3月~2006年3月在我院老年病科住院期間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為調查對象。選取標準:①年齡在70歲以上,意識清楚,生活基本能自理的患者。②住院期間接受過完善的健康指導,住院時間3 d以上,出院3個月以后。③排除無法取得聯系或不愿意接受調查者,共調查508例患者,其中,男性327例,女性 181例。文化程度:文盲 85例,小學128例,初中189例,高中及以上106例。住院天數3~67 d。診斷:心絞痛70例,高血壓121例,糖尿病123例,肺部感染87例,腦梗死99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均為第一診斷,年齡最大95歲。

1.2 方法

采用自制的健康教育知識調查表進行回訪,問卷共分12個項目,每個項目分為知道和不知道兩個條目,主要了解患者對住院期間健康教育內容的掌握情況,回訪人員為住院期間患者的主管護士。調查時先取得患者及家屬的理解與支持,并對調查內容進行逐條講解,使調查對象對每個問題均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回答,調查人員根據回答情況進行判定并記錄調查結果,按類別分組,采用劃記法統計每組人數再計算百分率。

2 結果

508例老年病科患者健康教育調查結果見表1。

3 討論

3.1 結果分析

本調查顯示,對住院患者住院期間進行健康教育的總體成效顯著,但仍有部分患者對健康教育內容掌握不夠,不能遵循健康指導,未達到預期目標,分析原因有:①護理人員缺乏系統的現代護理觀,在實施健康教育過程中態度敷衍,甚至把健康教育看成額外的工作負擔[4]。②進行健康教育時缺乏相應的理論支持,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有抵觸情緒,影響交流的深度。③健康教育質控體系不完善,效果評價不到位,評價標準不統一。④家庭其他成員對健康教育不重視。

3.2 對策

3.2.1 從事健康教育的護理人員應具備良好的個性品質和溝通能力,集多種專業技能于一身。這需要通過專業培訓來實現,醫院要對護士進行多形式、多層次的健康教育理論與技能培訓,激發護理人員對健康教育的激情,提高護士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專業知識的自覺性,并使其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從而制訂嚴密的健康教育計劃,實現健康教育目標,滿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在實施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遵循科學性、針對性、保護性、階段性、程序性的原則。作為管理者要定期對健康教育效果進行評價,根據結果及時修改教育計劃,并建立長效機制。

3.2.2 家庭成員對老年人的關注程度以及對健康的認識及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對老年人的疾病康復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來自家庭的情感支持和經濟支持是他人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對家庭其他人員的健康教育是老年患者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工作內容,特別是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的成員,更是能起到宣傳和執行的雙重作用。

3.2.3 進行健康教育時要注意患者的整體性和個體差異。在集中授課時要用通俗的語言,避免過多的專業術語;在個性化教育時應充分考慮患者的年齡、聽力、視力、不同的職業背景、文化程度、家庭經濟狀況、病程長短及嚴重程度,以及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反應程度等因素,以明確健康教育的目標,制訂出個性化教育計劃,有針對性的實施,最終得到預期教育目標。

3.2.4 重視患者的出院健康教育。老年病科的住院患者大多病程長,有復發傾向。需長期接受健康教育,慢性病患者出院后的遵醫囑情況及不良生活方式的改變、誘發因素的排除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并且通過出院健康教育及出院后教育(隨訪教育)也可促進院內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斷改進。

實踐證明,通過積極的健康教育可促使患者及家屬建立對醫務人員的信任,主動配合治療,促進康復,提高醫療護理質量,具有減少醫療糾紛的潛在功能;能減少慢性病的復發,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減輕家庭及社會負擔;同時開展健康教育也可促使護理人員加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和工作能力,使護士的自身價值得到體現。

[參考文獻]

[1]黃津芳.醫院健康教育的研究方向[J].中華護理雜志,1998,32(11): 676.

[2]鈴木美惠子,陳淑英. 現代護理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 1992.21-22.

[3]唐敏.社區老年人健康教育探討[J].中國醫藥導報,2007,4(20):63.

[4]穆睿華, 于瑩 ,劉麗霞.影響醫院健康教育的不利因素及對策[J]護理研究,2004,18 (10): 1693.

篇7

【關鍵詞】 糖尿??;自我護理;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繼心腦血管病變、惡性腫瘤之后,引起致殘、致死的第3位殺手。隨著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的改變,糖尿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而且發病年齡越來越年輕化[1],糖尿病的各種急、慢性并發癥如心腦血管、腎臟、眼底、神經病變以及糖尿病足等造成患者喪失勞動能力、致殘、致死。糖尿病是終身性疾病,堅持長期治療是控制血糖,預防各種急、慢性并發癥的基礎??刂蒲堑木C合治療手段包括糖尿病教育、飲食治療、運動療法、藥物治療、自我監測。上述各項均與患者的教育密切相關。為此,筆者對本地區糖尿病患者進行了有關調查,為開展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據,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方便取樣。對象為2007年10~12月來我院治療的糖尿病患者100例(門診50例、病房50例),其中男42例,女58例。年齡31~77歲,平均(56.62±10.29)歲。文化程度:文盲12例(12%),初中及以下60例(60%),高中及以上28例(28%)。

1.2 方法

1.2.1 采用問卷調查法 問卷由筆者參考有關文獻自行設計,并進行預調查。問卷內容包括一般資料和糖尿病相關知識兩大方面,共33題。全部調查工作由筆者親自訪視患者,說明調查意義、目的,由患者本人填寫,文盲或視力不好者,由筆者或家屬代填寫。問卷共發放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為100%。

1.2.2 資料處理 數據錄入采用SPSS軟件。統計學方法:采用描述性、百分比、χ2檢驗。

2 結果

2.1 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的認識情況,見表1。

2.2 100例糖尿病患者中,用過或正在使用胰島素者共48例,他們使用胰島素的情況見表2。

2.3 糖尿病患者對并發癥的發生及認知情況見表3。

2.4 糖尿病患者接受教育情況見表4。

2.5 糖尿病患者是否堅持治療。文盲組與非文盲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799,P>0.05);接受教育組與未接受教育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38,P>0.05);是否接受過教育,門診組與病房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4,P>0.05)。

3 討論

3.1 本組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十分欠缺。包括多個方面。尤其是40%患者發生過低血糖,36%~44%患者不知道如何處理低血糖反應。72%患者不知道糖尿病酮癥的誘因,52%~72%患者不知道糖尿病酮癥的表現。注射胰島素者50%~91.7%是他人注射,58.3%~66.7%不知道注射部位。

3.2 影響糖尿病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因素

3.2.1 教育對認知的影響 據文獻報道,教育是患者學習糖尿病知識,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徑[3]。本調查表明,40%~60%患者未接受過教育,接受過教育與未接受過教育者無顯著性差異,說明教育中存在問題。所謂教育也只是醫生在給患者診療過程中,護士在給患者發藥或注射胰島素時以及患者提問時,簡單地說幾句,而沒有進行真正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一種有計劃、有目標、有評價的系統教育活動,通過教育能幫助人們形成正確行為和觀念,促進身心健康。健康教育是一種建立健康行為,通過有計劃的設計、實施、監測、評價的教育活動,影響和改變人們的不健康行為,引導人們養成有益健康的習慣,使之達到最佳健康狀態的目的[4]。許多護理人員缺乏健康教育意識,還存在流于形式或只做局限性的出院指導,從而使糖尿病的健康教育不系統、不全面[5]。糖尿病尚缺乏針對個體化特征、評估健康問題、明確教育目標、實施糖尿病教育,評價教育效果[3]。醫護人員要不斷更新知識,提高健康教育意識。

3.2.2 文化程度、年齡、住院與否與認知的關系?;颊叩奈幕潭取⒛挲g不同,對糖尿病知識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不同,教育效果也會不同。住院患者有更長時間與醫護人員接觸,得到教育的機會。本調查表明,文盲與非文盲、門診與住院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無差異,也說明教育方法不當。

3.3 按健康教育程序開展糖尿病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

3.3.1 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要按健康教育程序進行。健康教育程序分五個階段:①評估;②制定教育項目,確定教育目標;③選擇教學方案,準備教學計劃;④教學計劃的實施;⑤教學效果評價[4]。

3.3.2 在運用健康教育程序進行健康教育過程中,應注意如下問題:①與患者及家屬有足夠的溝通,資料收集要全面、完整。護士只有掌握了患者多方面的資料,才能制定出針對性較強的計劃。②教育目標的選擇必須與患者的健康需求相符,才能使教育活動有效地進行。如護士簡單地按標準教育計劃進行宣教,使一些對一般知識已了解的患者感到教育內容重復、乏味而失去接受教育的興趣。③在計劃中目標制定要明確,措施要具體。明確指出實施者做什么、何時做、怎么做,使執行者能按照指定的計劃開展教育活動,以取得預期效果。④教育計劃要及時評價及修改。在教育過程中,不斷評價教育效果,以便及時修訂原有計劃,改進教學工作。

3.3.3 健康教育是護士的職責之一,護士不僅是健康的照顧者,也是健康的倡導者和教育者[6]。護士必須提高健康教育意識,具有健康教育能力。針對不同的個體、不同時期、不同的健康和心理狀態、患者的需求、文化程度給予不同程度、水平的教育,達到每位患者或家屬都能接受健康教育并做好自我護理、自我保健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錢容立.當前糖尿病預防中的關鍵問題.糖尿病之友,2002,1(1):4.

2 葉山東.加強糖尿病的自我監測.糖尿病之友,2002,2(3):16.

3 范麗鳳.我國糖尿病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實用護理雜志,2002,18(5):55.

4 包家明,霍杰.整體護理臨床問答.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8:112-113.

篇8

[關鍵詞]腹腔鏡膽囊切除 健康教育路徑 療效

中圖分類號:R735.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729-2190(2008)8-0119-02

健康教育是一項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有評價的教育活動,是整體護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健康教育路徑是為了滿足患者在疾病發生、發展、轉歸過程中對健康教育的需求,依據標準健康教育計劃為某一類疾病患者或正在執行某種特殊治療的患者制定的住院期間進行健康教育的路線圖或表格[1]. .。健康教育實施的好壞是影響護患關系和促進患者康復的重要環節。我科2006年7月~2007年6月,應用健康教育路徑對280例腹腔鏡膽囊切除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取得較好成效?,F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選擇2006年7月~2007年6月入住我科施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496例,其中男274例,女222例;年齡12~93歲,平均56.5±11歲;入院時B超均提示膽囊炎、膽囊結石或膽囊息肉,并確定手術方式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將496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280例實施健康教育路徑,對照組216例采用傳統的健康教育方法,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情、手術及麻醉方式等方面比較均無明顯的統計學差異。

2方法

2.1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健康教育方法,即做好入院宣教、術前術后相關知識宣教和出院時給予出院指導。實驗組采用健康教育路徑進行健康教育。

2.1.1制定健康教育路徑健康教育路徑是為了滿足患者在疾病發生、發展、轉歸過程中對健康教育的需求,依據標準健康教育計劃為某一類疾病患者或正在執行某種特殊治療的患者制定的住院期間進行健康教育的路線圖或表格[1]。我們設計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健康教育路徑如表1。

2.1.2健康教育路徑的實施主管護士根據健康教育路徑表上的指示及患者的需求,對患者進行評估、教育、評價,直到患者理解并采取有利于疾病康復的行為,積極參與和配合醫護人員完成治療護理方案。

2.2健康教育評價

患者出院前發放自制問卷調查表,調查兩組患者對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患者健康知識掌握情況問卷調查表包括:入院指導及健康宣教內容、膽囊的生理功能、術前檢查的意義、術前禁食的目的、術后飲食指導、臥位、休息、活動知識、出院后的護理10項,采用百分制,每項掌握10分,部分掌握5分,未掌握0分。滿意度調查表包括:病區環境衛生、服務態度、語言、行為、勞動紀律、醫德醫風、護士的??评碚撝R和護理技術操作、主動服務意識,分為滿意、較滿意和不滿意三種。

2.3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1.5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確切概率法進行數據分析。

3結果

3.1患者健康知識掌握情況(見表2)

4討論

4.1實施健康教育路徑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實施健康教育路徑要求護理人員經常向患者講解與疾病相關的問題和內容,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變被動溝通為主動溝通,密切了護患關系。同時健康教育路徑的實施充分調動了患者的主觀能動性[2],由于患者事先了解了自身疾病的相關知識,能主動和醫護人員配合,積極參與護理計劃,消除了患者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減少了醫療護理缺陷的發生,提高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4.2實施健康教育路徑提高了健康教育質量從表2中我們可以看出,實施健康教育路徑對實驗組患者實施健康教育,患者對健康知識的掌握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患者。健康教育路徑采用圖文并茂的健康指導卡與口頭教育相結合,使患者更易掌握疾病的相關知識,而且健康教育路徑是循序漸進,循環往復,使患者能真正掌握健康知識。

4.3實施健康教育路徑提高了護理質量傳統的健康教育法由于護士的知識水平參差不齊而致患者獲得健康知識掌握率不甚令人滿意,健康教育路徑使護士在工作中有章可循,健康教育工作不再是盲目、隨意的,變得有計劃性、預見性和針對性,每位患者都獲得規范、連續的健康教育,對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以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都有提高,從而提高了醫療護理質量。

4.4實施健康教育路徑提高了護士的責任心和綜合素質健康教育是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整體護理得以深化的關鍵,健康教育路徑使健康教育制度化、具體化[3],作為健康教育的實施者,護理人員必須要具有高度的責任心、扎實的理論基礎、豐富的臨床經驗、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為達到以上要求,護士必須要主動學習溝通技巧和各種??评碚撝R,隨著人文知識和社會知識的增加,使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得以提高。

隨著醫療制度的改革和醫療機構的發展,以及醫院診療流程的完善,健康教育路徑為護理模式開辟了一條新的思路。它改變了傳統的護理管理模式和護理服務方法,規范了醫療護理行為,提高了護理質量和患者的滿意度,深化了整體護理的內涵,體現了“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致力于不斷滿足病人的需求,營造高層次的服務觀念和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 楊桂濤.臨床護理路徑[J] .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8,17(1):1~3.

篇9

[關鍵詞] 臨床路徑;腰椎間盤突出癥;評價

[中圖分類號] R681.5+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6(b)-017-03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pathway in the health education of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lu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

LI Xiaohui, LI Jiuqun, CAO Lianghui, XIAO Yingui, YAN Ruilian

(Department of Osteology,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Hospital, Shenzhen 51803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pathway in the health education in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lu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 Methods: Clinical pathway in the health education in postoperative of lubar intervertebral discprotrusion was executed and functional exercise was guided, the hospital residence, medical cost, health knowledge score and satisfactory rate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 of clinical pathway. Results: After applying the clinical pathway, the effectiveness of health education was enhanced,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doctors and patients was improved, the hospital residence day and medical cost were decreased and the health knowledge and satisfactory rate of the patients were enhanced, the rate of disease relapse was also decreased. Conclusion: Clinical pathway is worth being applied in clinic as a kind of new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tool.

[Key words] Clinical pathway; Lu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 Evaluation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醫療及護理服務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健康教育是指通過信息傳播及行為干預,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衛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自愿采納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的系統教育活動[1],其已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但沒有一種公認的有效可行的健康教育模式。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是以醫院為基地,以患者及家屬為對象,通過醫護人員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過程,使患者增進健康知識,改變不健康的行為和問題,使其行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發展[2]。護士是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由于護士缺編現象普遍,加之臨床護理工作任務繁重,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常常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臨床路徑是指醫院里的一組人員,包括管理決策者、醫師、護理人員及其他醫療有關人員,共同針對某一病種的監測、治療、康復和護理所制訂的一個有嚴格工作順序、有準確時間要求的照顧計劃,以減少康復的延遲及資源的浪費,使服務對象獲得最佳的醫療及護理服務質量[3]。它是一種新型的醫療服務模式,其功能是運用圖表的形式來提供有時間的、有序的、有效的照顧,可以提高醫院的運行效率,改善醫護質量,降低醫療費用[4]。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的常見病、多發病,手術是治療手段之一,但術后腰腿痛癥狀改善不明顯或術后復發者臨床上并不少見,如何提高人們對該疾病的認識,增強自我保健意識,預防術后復發,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起著重要的作用[5]。因此,我院骨科病房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的患者,運用臨床路徑模式進行健康教育,指導功能鍛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6年6月~2007年12月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患者80例,年齡22~58歲,男性86例,女性34例,患者入院時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的40例術后患者,采用傳統的健康教育方式;觀察組的40例術后患者,引用臨床路徑模式制訂健康教育計劃進行健康教育。出院前對每位患者采用問卷調查表及效果評價表進行健康教育效果測評[6]。

1.2方法

觀察組手術后,由責任護士在充分了解和評估患者對其疾病的健康教育的需求程度,聯合護士長及手術醫生一同制訂術后健康教育路徑表,量化功能鍛煉內容,并掛一份在患者床頭柜邊(患者不用抬頭即可看到),內容包括疾病相關知識、禁忌、改變方法、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每天的鍛煉內容及量,向患者及家屬解釋有關內容的目的,取得其理解和配合。責任護士每天根據路徑表的內容按時間、有步驟地進行功能鍛煉指導,并講解每一個動作的目的、鍛煉到的肌群、動作持續時間等,待患者掌握了一個鍛煉動作的要領后布置作業[7](如直腿抬高30°,持續5 s,每天3次,每次做10下,雙替進行),每完成一項打勾,次日檢查完成效果并逐日增加動作難度及量,循序漸進,直到出院前完成所有計劃,出院時行出院指導。

1.3 評價

兩組患者出院前由護士長、主班或責任組長分別發放“?。ǔ觯┰夯颊邼M意度調查表”進行調查,90分以下為不滿意,90分及90分以上為滿意;采用健康教育效果評價表進行效果測評,正確完成腰背肌功能鍛煉動作并復述疾病保健內容70%及70%以上為掌握,部分完成腰背肌功能鍛煉動作且疾病保健知識知曉率不足70%為未掌握。同時確認患者1年內有效的聯系方式,于術后半年至1年內進行1~2次電話隨訪,了解患者堅持腰背肌鍛煉的情況及有無復發征象,并登記。另外,通過與門診醫生交流了解兩組患者的門診復診情況,據此聯合再次住院情況了解術后復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字2檢驗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患者對與疾病相關健康知識及功能鍛煉的掌握程度、患者滿意度、平均住院天數、住院費用、術后1年復發等情況見表1、2。

表1 兩組患者的住(出)院滿意度調查結果的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出院前疾病康復知識掌握情況及1年后復況

臨床路徑實施后,使平均住院天數由20.30 d縮短到16.18 d,縮短了4.12 d(表1);平均住院費用由8 600.74元減少到7 800.53元,減少了800.21元;滿意度由85%上升到100%。臨床路徑組的住院天數、住院費用均少于傳統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此外,本方案實施后,患者的康復知識掌握率由60%上升到92%(表2);術后1年復發例數由7例降到2例,復發率由17.5%降到5.0%,下降了1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均顯示臨床路徑的健康教育模式能夠合理應用醫療資源,有效縮短平均住院天數,降低平均住院費用,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增加患者疾病康復知識掌握率,降低術后復發率,提高醫療及護理服務質量。

3 討論

3.1 強化了健康教育效果

臨床路徑的實施強化了健康教育的效果。健康教育是傳播知識、滿足患者健康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護士是主要執行者,患同一疾病的患者其病因及誘因不盡相同,現在還沒有個性化的、單疾病健康教育模式,且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業務工作能力存在差異,導致健康教育的效果不理想。臨床路徑就是一個工作流程圖,術后健康教育中引入該模式,把健康教育內容流程化,并懸掛于患者床頭,使枯燥、專業的康復知識一目了然、通俗易懂。首先使患者了解該活動,取得患者的理解與配合。其次,臨床路徑指明了每個患者每日術后健康教育的內容、康復鍛煉的次數及量,可防止健康教育內容遺漏,避免健康教育工作的盲目性及重復性。最后,每日晨間床邊交接班時,護士長可根據臨床路徑表檢查患者的疾病健康知識掌握情況及功能鍛煉完成情況,以督促和保證健康教育的落實。臨床路徑量化了健康教育的內容,使健康教育的實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加入了過程評價及同步效果評價[8],從而強化了健康教育的效果,臨床路徑是實施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3.2 提高了患者滿意度

以臨床路徑的方式進行術后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由于臨床護士缺編,工作中多忙于接瓶、配藥及護理書寫,能與患者進行交流的時間很少[9],往往患者在住院期間任何方面引起的情緒最終都會發泄到護士身上。引用臨床路徑進行術后健康教育,首先使患者術后即刻感受到了護理關懷,手術后被動員起來主動參與到術后的康復活動中,可增強其疾病恢復的信心,尊重護理工作,尊重護士;同時,也促使護士沿著臨床路徑圖進行健康教育,每班護士到患者床旁都能知道患者所處的康復階段及護士應做的康復指導內容,提供了護患交流的機會,滿足了患者的健康需求,改善了護患關系,提高了患者滿意度。

3.3 降低了平均住院天數及費用

引用臨床路徑進行術后健康教育,強化了功能鍛煉的效果,可促進疾病早日康復,縮短平均住院天數,一定程度上降低單疾病平均住院費用[10]。引用臨床路徑進行術后健康教育,疏通了護患溝通途徑,使患者能以較佳的心境配合治療,對治療、護理的依從性提高,有利于保證手術治療效果;個性化的健康教育方式使患者得到了個性化的護理服務,科學性、漸進性的健康教育計劃,激發了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疾病的康復活動中,從被動地接受照顧的角色,轉變為主動的自我康復訓練實踐者,優化了患者的情緒,有助于疾病的恢復,從而縮短住院時間,減少住院費用。

3.4 改善了醫療護理服務質量

引用臨床路徑進行術后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醫療護理服務質量。它的實施使護士在護理程序的基礎上,通過與手術醫生的交流,更全面、準確地評估病情,制訂個性化的健康教育計劃,使計劃系統有序地實施,及時地進行督查及評價,深化了整體護理;避免健康教育流于形式,防止由于倒班、個人水平、能力不同而造成健康教育工作的疏忽和健康教育內容的遺漏[11],促進了護士專科知識的學習及技術能力的提高;護理管理者可借助臨床路徑圖進行全程的護理服務質量控制,有利于整體護理質量的提高[12],使患者對疾病治療有較好的依從性,可早期改善腰腿痛癥狀,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對醫院的滿意度提高,有助于提升醫院的外在形象;平均住院天數的縮短,加快了床位周轉率,促進了醫院的良性運轉,有利于醫院的發展和建設。

3.5 降低了術后復發率

引用臨床路徑進行術后健康教育,增加了患者對疾病本身的認識,使其自覺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方式,堅持針對性的腰背肌功能鍛煉,鞏固疾病治療的長期療效,有效防止疾病的復發,大大降低了術后復發率,提高了生活質量。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骨科常見病、多發病,多發生于青壯年,癥狀的反復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手術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方法之一,術后科學、系統地進行腰背肌功能鍛煉,對疾病的康復和防止復發十分重要。臨床路徑是以實現高效率、高品質和減少醫療經費、合理運用資源為目標的一種新型的醫療及護理服務模式。本研究將臨床路徑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健康教育中,強化了健康教育的效果,加強了醫患溝通,患者的住院天數、醫療費用下降,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滿意度均提高,并有效防止了疾病的復發。

[參考文獻]

[1]郭艷嶠.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J].現代護理,2008,14(6):806-807.

[2]李寶鳳.應用臨床路徑對腹腔鏡膽囊摘除術的患者實行健康教育[J].中國醫藥指南,2008,6(17):388-390.

[3]王靜,梁瑛琳.應用臨床路徑對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觀察[J].華北國防醫藥,2008,20(5):89-90.

[4]楊彬,陳元,李燕筠,等.臨床路徑在腹膜透析相關性腹膜炎治療中的作用[J].護理研究,2008,22(7):1738-1740.

[5]程雷,聶林,侯勇,等.康復訓練對Bryan頸椎間盤假體置換患者術后療效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8,30(6):426-427.

[6]李玉翠,呂銘,唐萍.臨床護理路徑在30例開胸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中國民康醫學,2008,20(23):2865-2867.

[7]黃金懷.影響骨折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因素及對策[J].護理研究,2008,22(7):1699-1701.

[8]呂莉,李妮,趙璧.成批地震傷員骨科康復護理路徑的設計與實施[J].護理雜志,2008,25(8):8-9.

[9]王衛紅,尹月娥,朱雪琴.臨床健康教育路徑在剖宮產產婦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08,6(29):2719-2720.

[10]毛玉英,藍漢榮,羅三娣,等.實施臨床路徑建立外科單病種手術費用的應用研究[J].現代護理,2008,14(6):792-793.

[11]潘姿美,胡艷飛,胡桂芬.臨床教育路徑在糖尿病飲食治療教育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08,22(8):2102-2103.

篇10

【關鍵詞】 圖像引導; 放射治療; 健康教育

21世紀放療已進入精確定位、精確計劃和精確治療的新時代。圖像引導放療(IGRT)是續三維適形放療(3DCRT)和調強放療(IMRT)之后又一新的放療技術,是將放射治療機與影像設備相結合,每次治療前采集相關的影像學信息來確定治療靶區是否與治療前計劃靶區一致[1],然后在治療機房里通過使用影像學技術提高放射治療劑量對腫瘤的適形度,提高腫瘤的局部控制并減少正常組織并發癥,從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2009年3月~6月,我院應用IGRT技術治療25例患者,并實施了全程計劃性的健康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提高了患者參與治療的積極性,滿足了患者心理及治療需求,全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放療。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09年3月~6月圖像引導放療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17~80歲,平均年齡35.7歲。文化程度:初中5例,高中8例,大學12例。平均住院35天。非小細胞肺癌9例,食管癌5例,前列腺癌4例,卵巢癌2例,直腸癌5例,腎癌4例。以上病例均經病理確診。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采用高能直線加速器6MVX線,通過VARIAN OBI系統對患者進行治療前后的圖像采集,校準擺位誤差,實施治療。單次劑量2~3GY,設4~9野,共采用共面或非共面聚焦方法,5次/周,總劑量為50~70GY。

1.2.2 健康教育計劃 放療前主要對IGRT的基本知識、費用情況、工作流程、定位時的配合、固定器的保管等內容給患者作詳細的講解和指導。放療過程中及時給予營養知識和預防感冒、皮膚護理等方面的措施指導,并根據患者對健康教育內容掌握的情況,隨時進行鞏固教育和補充教育。放療結束后的教育注重教會患者出院后的自我護理知識技能[2]以及注意事項。

1.2.3 健康教育的方法 以口頭講解為主,結合實物示教與指導相結合,理解與講解相結合[3]。同時根據患者的病種、年齡、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的強弱,注意遵循個體化原則和分階段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健康教育。平時注重信息反饋,及時了解患者對健康教育內容的掌握情況,在每次放療時,如發現患者有不正確的健康行為或有疑問時,隨時糾正不良行為或提供教育咨詢的需求,以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1.3 結果

25例患者全部完成既定的治療方案,沒有出現因副反應重而中斷治療的病例。全組所有患者對健康教育的認知性強,自主性好,主要是患者對治療的高度重視,能自覺實施,主動配合。

2 健康教育的實施

2.1 放療前的健康教育

2.1.1 正確評估,合理計劃 經過入院檢查,確定治療方案后,工作人員即與患者和家屬進行一次耐心的交談,評估患者對疾病的了解程度、心理狀況、家庭狀況、對治療方案的認知等,以便制定一對一的個案教育計劃。

2.1.2 知情同意 IGRT是一種新的放療技術,患者還不是很了解,特別是再次放療的患者,既有以往的放療經驗又迫切了解與常規放療的不同之處。要耐心的對患者進行講解,告訴患者和家屬IGRT的獨特優勢和臨床應用的安全性,以征得患者及家屬的認可和理解。

2.1.3 費用告知 IGRT由于技術復雜,耗時多,設備要求高,費用也較普通放療高,應如實告知,并充分調動家庭支持系統的作用,使患者安心地接收治療。

2.1.4 治療流程的介紹 IGRT患者首先要經過CT掃描定位,然后經圖像重建,治療靶區的勾劃,三維治療計劃的設計,計劃確認,計劃驗證,再通過VARIAN OBI系統對患者進行治療前后的圖像采集,校準擺位誤差后再實施治療。這個過程要經過2~3天,患者會有急躁的情緒,要耐心做好解釋工作,并要求患者在這段時間認真做好訓練等配合工作。

2.1.5 掃描定位時的宣教 根據不同的治療部位,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要求,講解要耐心必要時要做動作示范,在實施掃描前讓患者重復1~2次,以保證每次治療時的與掃描時的一致,才不會因的改變而致靶區移動,影響治療精度。

2.1.6 的訓練 由于IGRT單次治療時間長,治療前要重復對患者進行圖像采集,校準擺位誤差,治療后再進行圖像采集,記錄,這樣就要就與掃描定位時一致,并維持30分鐘不變。訓練應從掃描定位后開始,3~4/天,循序漸進,使維持的時間逐漸延長到30min以上。

2.2 放療中的健康教育

2.2.1 營養指導 強調飲食對增強免疫力,促進病體康復的重要性,矚患者進食清淡、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無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鼓勵患者多飲水,保持飲水量在3000ml/天以上,以增加尿量,使因放療所致腫瘤細胞大量破裂,死亡而釋放的毒素排出體外,減輕全身放療反應[4]。

2.2.2 預防感冒 由于IGRT需要患者完全暴露照射部位,且治療室溫度是根據放療設備調節的,容易引起患者受涼??梢栽诨颊邤[好后給其蓋上保暖較好的浴巾,這樣既保暖又不影響治療。

2.2.3 注意休息 因IGRT治療時間較長,治療后患者感覺疲勞乏力,應矚其臥床休息,保證充足睡眠。

2.2.4 放射性皮炎的預防 由于隨著皮膚受照量的增加,或多或少的會出現放射性皮炎,所以要告知患者對皮膚護理的重要性,如要穿寬松的棉質衣服,用溫水洗澡,禁用堿性的肥皂清洗,以免刺激皮膚加重其反應程度,出現紅、癢時禁用手抓,以免出現破潰引發感染。

3 放療后的健康教育

全程放療結束后遵醫囑進行全面檢查,出院后繼續保護照射野皮膚3周,注意休息和營養,教會患者功能鍛煉的方法,并告知咨詢的電話及定期復查的時間。

參考文獻

1 Mackie TR,Kaptoes J,Ruchala K, et al. Image guidance for precise conformal radiotherapy.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3,56(1):89~105.

2 包麗芬.住院患者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護理對策.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6B):64~65.

3 林梅. 15例腸內營養支持的家庭護理. 護理研究 ,2003,17(7):1094~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