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博物館實習報告范文
時間:2023-08-09 17:42: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生博物館實習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 2008年大學生暑假實習報告——學習、研究 實踐
大一生活即將結束,進入大二,我們會有的專業課,與很多專業知識有的接觸,我和上海的同學們參加了為期五天的暑期實習活動。在這短暫的五天里,我們先后參觀了上海動物園、上海植物園、上海海洋大學魚文化博物館。參觀的過程是快樂的,因為我們看到了很多以前沒有看到的甚至聞所未聞的動植物,接觸了我國甚至世界前沿的技術和科技成果,這讓我們非常興奮,也大大地激發了我們對自然的熱愛和濃厚的興趣,雖然這只是一次實習,但對于我個人的意義卻是不同尋常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科技方面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這讓我們這樣的新一代大學生感到自豪不已,但是,我們也清楚地認識到,我們和很多發達的歐美國家相比,差距還很大,自然,縮小差距甚至超越的重任就落到我們新一代大學生的肩上。要肩負其這樣的重任,我們要學習和鍛煉的東西很多,而實習的目的也恰恰在于為我們創造這樣的機會,讓我們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為我們今后的學習研究創造條件。下面,我從我們參觀的幾個地方具體談談這次實習帶給我的收獲和思考。
7月5日我們參觀了上海動物園。這真是一次難忘又輕松的旅行!因為動物園之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與眾多動物零距離接觸的機會。許多在屏幕上看到的面孔立體地展現在面前,真的很激動。當然,和以往去動物園玩不同,我們不但要認識這些動物,還要深入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分布地區等等。比如說眾所周之的華南虎,是中國特有的虎種,生活在中國中南部,這些很多人都已經了解,但是不為人知的是,華南虎雖然體型龐大,但是動作卻很敏捷,而且善于游泳。另外,我國的國寶——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大多數人對它們很熟悉了,尤其是黑白相間的毛色和招牌式的“黑眼圈”,但是如果不是在動物園習得,我們都不知道,大熊貓一天之中絕大部分時間在吃食或者睡覺,極少數時間運動。這些之前我們都是不太了解的,通過親身實習,我們懂得了的相關知識。此外,我們還參觀了金絲猴、天鵝、黑猩猩等動物,每一種動物的生活習性和特點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動物園就像是一個活的博物館,向我們展示了成千上百種動物。通過這次的參觀,我也懂得,每一種動物都是食物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存在不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觀賞的樂趣,也維系著生物圈的平衡和穩定,任何一種動物的絕種或是數量銳減都會嚴重影響到生物圈的平衡,給人類帶來不便甚至是毀滅性的災難。所以說保護瀕危動物,杜絕使用野生動物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刻不容緩。
篇2
土木工程認識實習報告2000字范文一
一、單位介紹
中鐵七局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是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為完善市場競爭戰略格局,經國家批準成立的國有控股大型企業,注冊地在河南省鄭州市。集團公司具有鐵路工程、房屋建筑工程、公路工程等工程的施工承包資質,獲得包括質量體系認證、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等多項標準認證。
二、實習主要過程
采用校內校外相結合的方式,校內部分首先由院領導組織大家參加實習動員大會,為將要開始實習的我們作動員。校外部分由老師帶隊,同學們進入施工現場進行實踐和參觀,并且從中得到實際的經驗。通過理論聯系實際,鞏固所學的知識,提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了解本專業的主要施工內容,為自己能順利與社會環境接軌做準備。
三、實習主要內容
在兩天的認知實習時間里,我們冒雨參觀了四個工地,有了近距離接觸實際工程和與工程技術人員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很難得,有了很多的收獲。
9月6日下午,我們驅車前往了位于鄭州地鐵二號線上的向陽路地鐵站。地鐵二號線全長9.43公里,共設站6座,向陽路地鐵站是2號線的最后一站。進入地鐵站施工現場,我們每人都戴上了安全帽,由指導老師和工程技術人員帶領下參觀了施工現場。工地施工安全把的很嚴,工地分為材料存放區、加工區、休息區、施工區等不同區域,井井有條;現場每個人都必須戴安全帽,保證了大家的安全;施工明示牌將不同的工種分成不同組,上面有每位工人的名牌,名牌兩面的顏色不同,下基坑施工的工人要將名牌翻過來,這樣管理人員就可以實時掌握施工人員的具體人員和數量,方便了管理?,F場主要是一個大的基坑,基坑一共分三層,施工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在現場我們同學向技術人員咨詢了有關地鐵建設造價、盾構施工、地鐵的通風、列車運行和修理等諸多問題,得到了技術人員的專業解答。在互動交流中,我們有了地鐵設計施工概況的大體印象,充滿了學習的興趣。
9月7日上午,我們冒雨前往了位于107國道旁的一處高鐵施工站。在高鐵施工現場,我們對建設中的橋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橋為懸臂橋,設計跨度為80米。因為這種結構的橋梁跨度可以達到200米以上,所以有些同學對這一長度提出了疑問?,F場的技術員解釋說這是綜合各方面因素的結果,跨度增大可以節省一部分的材料,但是卻延長了施工工期,影響了進度,造價也不能得到降低。之后他耐心地解答了同學提出的很多問題,大家都受益匪淺。中午,我們來不及吃午飯就匆匆前往了中牟縣一高速公路制梁場,在那里一位負責人詳細的向我們講解了制梁的工序,參觀了龍門吊,模板和預留的管道鋼絞線等等,最后還向我們講了有關混凝土配合比的一些注意問題,我感到自己知識還是學的很不到位,以后要加強學習和理解。最后一站是鄭民高速中牟段一立交橋施工站,看著寬闊的公路,感覺很親切。我們聽技術人員講解了這段道路的設計標準,又實地觀察了邊坡的治理和橋梁與高速路接口的處理,有很大收獲。最后由于時間原因,我們戀戀不舍的離開了工地,結束了為期兩天的認知實習。
四、實習中的主要收獲和體會
實習是每一個大學畢業生必須經歷的過程,它使我們在實踐中了解社會、在實踐中鞏固知識。實習又是對每一位大學畢業生專業知識的一種檢驗,它讓我們學到了很多在課堂上根本就學不到的知識,既開闊了視野,又增長了見識,為我們以后進一步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是我們走向工作崗位的第一步。通過實習提高自己的對社會的認知能力,同時理論聯系實際,讓自己迅速適應社會,跟上信息技術前進的快速步伐。通過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學校與社會的溝通,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業務水平,尤其是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際工作能力,以便培養自己成為能夠主動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努力成為為社會有用的人才。每個人都應該樹立一個長遠的目標,然后制定幾個近期的目標。在日新月異的市場中發現 機會,把握機會。要不斷地學習,不論是在校園還是在社會,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充實自我,是自己能經得起考驗。不要存有僥幸心理。
兩天的認知實習結束了,但是一個人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在遇到一個陌生麻煩的問題,要做的不是考慮到完成不了會如何如何,我們必須給自己建立起很好的自信,自信是成功的一半,自信的人是不會不困難和壓力輕易打敗的,要相信機遇總會特別照顧那些自信的人的。為了理想要勇敢的前進。初出校園,我們的經驗真的是很少,所以對待每件事我們都應該力求 盡善盡美。不要膽怯,我許多成果使我們拼出來的,正所謂該出手時就出手。不能怕吃苦。只有苦澀的汗水才能換來香甜的秋實是不變的道理。
最后感謝老師的辛勤指導,也感謝學校給我這次實習機會。希望自己以后再接再厲,表現的更好。
土木工程認識實習報告2000字范文二
實習目的及意義:
為了讓我們土木專業的學生多了解一些當前比較普遍的建筑形式及建筑方法,磨練我們當代大學生的吃苦耐勞的毅力及勤看、勤問,勤思,勤學的習慣,把我們從書本上的理論中帶入實際的東動手操作當中,為了下一階段更好地理解書本上的知識,在小學期學院組織我專業的學生進行了五天的土木專業認識實習。
實習內容:
在這五天里,我們參觀了許多的地方的不少工程,獲得了很多在書上無法獲得的技能,我們所參觀實習的地點有:石家莊市護城河上正在建造的幾座不同形式道橋;橋東開發區的居民房建和博物館附近的鋼結構建筑;石太高速公路,滹沱河上的京廣鐵路橋和公路橋;石太鐵路山西的娘子關火車站及附近地區的鐵路、隧道、橋梁、涵洞等;青銀高速公路的道岔施工現場,趙縣趙州橋;石家莊市的立交橋及倉安路跨鐵路斜拉橋等。
實習結果:
1) 拱橋
拱橋的拱型有圓拱,雙曲線拱,拋物線拱等類型,其受力特點各不相同,運用因條件而定,拱的跨度大小,也是各不相同,相對而言.拱橋的跨度比較大,最大跨度可達1500米.不過,根據具體情況,沒有必要修建太長的拱橋.
施工:我們所見的這座拱橋跨度不大,由拋物線拱組成,使用鐵角架模板施工,首先是樁基礎工程,樁分為預制樁和灌注樁,這里的樁為鋼筋混凝土灌注樁。制作順序:場地壓實整平-支模-綁扎鋼筋骨架,安設吊環-澆筑混凝土樁基礎作完,進行養護到一定強度后繼續立支架,組裝模板,這里的上部采用一次性澆灌,拱與拱之間,拱與拱之間有很大一部分為空,這里即為了省料,從力學角度考慮也是很合理,是具有很大的優點的。橋梁內部有空間就有模板,在施工現場為了重新利用模板,在這發間斷都設有一個天窗,以留拆除模板,在施工現場可以見到很多小洞,是為了施工的方便人員和材料的運輸。腳手架的支密度都是經過受力分析計算而定的,拆除的時候也需要根據受力分析計算由受力最小處拆除。如果是土模,先由人工拆除頂部相接處。
2) 高速公路:
高等級公路斷面由:面層,基層,墊層,路基面成。其中只有面層使用瀝青混凝土組成,這里的瀝青是經過特殊處理的,進行防曬處理等。道路分為雙向跑道,中間有中央分離帶隔離,它在防止汽車竄道的同時,還有隔離,阻擋光線的功能。每一個跑道都分為中間主道,左邊超車道和右邊暫停車道等三部分,每條道寬為3。75米。在中央分離帶的上部地下還有電纜,光纜,以滿通電力,信號需求,每兩公里設有一個電話亭,用于處理交通事故。在特殊地段,山坡,水溝設立橋梁,擋板,排水溝等設施。
公路和高速公路交叉分為垂直交叉和斜交叉兩類,各有獨立的空間立體感。高速在上,公路在下。
3) 梁式橋
由橋墩和板式梁組成,中間由墊石連接,板一般為預制板。每塊板由四個墊石撐起,為四墊石受力,墊石由橡膠板和鋼板組成。橋梁的施工慢主要是橋墩、基礎的工期較長,有人工控基,也有鉆式控基。根據地質的不同,基控基的進速,采用的方法也有不同,每挖基完成后,必需打樁,防止塌方,對于易塌方的地質就必須用鉆式挖基。
實習體會:
(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第一次,親身感受到土木工程是一門大學問,有很多很多的知識。我還是個連土木工程門都沒進的無知學生,要學的很多,要做的很多,今后的時光應該是自己發奮讀書的日子,是努力求索的日子。
(二)從理論到實踐還有一段路要走。
在我們的第一天第一站一座拱橋的施工現場,謝老師問:這座橋的拱是雙曲線,還是拋物線。記得當時我的大腦一片空白,我并不是不知道,但是沒有馬上反應過來,為什么呢?沒有意識,沒有將從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的意識。以后,要多加努力,大學不是高中,要學真本事,能把課本上的東西運用到實際中去,并有所創新,才能算是真正學會了,才是真正的本事。
(三)要想學好,先要三勤。
在許多工地,特別是橋東開發區房建工地,工地技術人員等給我們最多、最寶貴經驗就是三勤,勤看、勤問、勤思。對各工地、工程,要多留心看,施工技術、施工方法、施工管理等要多留心看,另外,就是對于專業書籍等要多看;對發現的問題和不太清楚的地方要多問,問技術人員,問工人師傅,總之,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問題解決好,搞清楚;對于任何問題、任何方法等,都要經過自己的認真思考,不要把問題留給別人去解決,不要簡單的照搬別人的方法,思考是進步的捷徑。
(四)學真本事,有自己的一技之長。
這次老師和工地技術人員,讓我記憶最深的話就是學真本事,有自己的一技之長。不要死鉆課本,但也不要脫離課本,聯系實際,要把本事真正學到手,學過的就要能用的上,能在將來的崗位上,施展自己的本領。要有自己的特長,用工人師傅的一句話就是一招先吃遍天,要有自己的奪人之處,才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篇3
關鍵詞:地質學基礎;課堂教學;野外實踐;師范類院校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8-0209-03
對于地理學基礎課程來說,其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俞鳴同認為地質學基礎教材存在某些章節分量不妥、某些內容編排不當、某些內容提法不適三大問題[1]。張躍西用系統論和系統方法研究地質學基礎教學及教材體系建設問題[2]。李娜、李春生、謝玉玲、文英、常華進等人研究了地質學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提出了加強多媒體教學和實踐教學環節,傳統教學方法與多媒體教學方法合理結合[3-7]。陳萍、隋麗華等人提出了多媒體教學在地質學基礎教學中的課件開發中的應用與加強教學實踐環節[8,9]。王新源等研究了高師地理專業地質學基礎課程面臨的問題,提出了開放式教學、突出新時代需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和野外實踐的作用[10]。因將多媒體運用于教學過程中已成為當前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7]。王卓理等人認為通過感知規律可以指導地質學基礎實踐教學,使認識在實踐中進一步深化,以更好地掌握和鞏固知識[11]。實踐教學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是高校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環節,而我國高校在實踐教學方面卻普遍存在著諸多薄弱環節[12]。于亞軍等人對高校自然地理學野外合理實習內容設計和綜合效果評價進行了研究。野外實習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強化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通過設計地理學與其他自然科學、社會人文科學的相關問題,培養學生發現科學問題的學術思想,這是野外實習的關鍵內容,應給予足夠的重視[13]。本文針對筆者所在學校地理科學專業的課堂教學及地質地貌野外實習環節的優缺點及實習效果做一個討論評價,以期提高和改善地理專業的學生課堂教學效果和野外實習技能,從而真正在實踐中掌握認識地質地貌的專業基礎知識,為其他相關課程的學習和培養科學研究精神和創新思維打下堅實基礎。
一、地質地貌教學及野外實習內容設計
教學和實習對象為大一地理科學專業學生,為專業基礎課,教學教材為宋青春主編的地質學基礎(第四版),傳統的教學內容包括地球內部構造、礦物學、巖石學、褶皺構造、斷裂構造、地殼演化史、地質礦產資源及地質學在地質環境中的應用。教材中最大的問題是未反映出新的地質學科研成果及地質學發展趨勢和對地質環境環節的弱化。實踐實習內容分為野外實習和室內參觀實習,實習周期為5~7天。實習地點主要為阜康北沙窩子、三工河流域、鹽湖、烏魯木齊河河流階地、南山東白楊溝山體滑坡點、新疆地質礦產博物館、自治區地震局等地,實習的內容主要為礦物、巖石、地層產狀、褶皺和斷層構造、礦產、天山地殼演化史、古生物、風沙地貌、滑坡地貌等。實習方式主要為野外現場講解和現場操作學習和室內參觀學習為主,最后提交實結報告。
二、教學及野外實習所存在的問題
偏光顯微鏡使用是地質學專業的學生必須要完成的課程訓練和必須具備的能力,而對于地理科學專業的學生來說,一則沒有安排專門的課程教學,在地質學課程中也沒有相關知識內容;二則教學時間有限,許多師范類院校對地質學基礎課程進行了壓縮;三則可能缺乏開設這些實驗的相關條件,導致許多高校地理科學專業學生沒能進行偏光顯微鏡使用訓練[14]。在本科階段對學生進行相關訓練,讓他們掌握使用偏光顯微鏡的技能非常有意義。學??煽紤]適度購買顯微鏡儀器,借助顯微鏡可仔細觀察不同礦物和巖石的形態及光學特征,加強學生實習課中對礦物和巖石的理解能力。
實習所存在的問題有:實習任務重,時間安排較緊張,由于實習學生較多,集中講解時不能照顧到所有的同學,有些站得遠的學生就會聽不清楚老師的講解內容,大部分學生從實習過程中都收獲了許多專業知識,但部分學生野外動手能力較差,不能很好的將課本所學專業知識與野外實踐結合起來。由于只有放大鏡,在野外對三大巖石的識別對學生來說難度較大,以后應加強學生野外對巖石的鑒別能力,同時課堂上的地質學基礎實踐課就應該要求學生多看多記,對主要礦物及三大巖石的識別需要不斷的學習和多看,到了野外才能掌握識別三大巖石的基本特征,盡量避免學生學后就忘了的情況發生。
傳統的野外實習一般采取教師現場講解,學生記錄和整理筆記,編寫實習報告的模式,由于實習內容過于簡單,使有的院校野外實習演變成為參觀、旅游活動,學生根本沒有真正參與實踐,更談不上發現和解決問題。同時,指導教師將大量精力集中在通過觀測識記并鞏固課堂理論知識方面,很難真正有效的拓展課堂教學的內容,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互補,更無法滿足學生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的目標。
在教學中除了主要講解傳統的地球圈層構造、主要礦物和巖石識別、褶皺和斷層構造、構造學、礦產資源成因及地質學基礎在地質環境中的應用外,還應加強新疆寶玉石和新疆主要礦產資源及地質環境方面知識的講授,對傳統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創新,而不完全拘泥于課本教學。因為新疆是礦產資源資源大省和金玉之鄉,阿勒泰和和田的寶玉石礦產資源的講授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用實物講解寶玉石礦產資源的鑒別基礎實用知識。標本實驗室可適量新增加一些金、銀礦石和和田玉石標本,增加他們對寶玉石的基本認知能力,同時增強本門課程的實用性。另外,礦產資源的開發勢必會對周圍的環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怎樣處理礦山環境和評價礦產環境也應該納入到本門課程常規教學內容之一,因為授課教材內對此方面的介紹比較少。在地質學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動態方面首先要求老師要參考閱讀大量的地質學方面的中英文文獻資料,增加地質學學科最新研究方法、研究進展方面的授課,特別是第四紀地質是影響地理現狀的重要地史時期,但在地質學基礎中卻輕描淡寫,應加強第四紀地質章節的講述。使學生能很好地把握本門課程的核心內容并拓寬學習視野。
三、建議及結論
1.傳統板書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傳統板書教學和多媒體教學方法各有利弊。傳統板書教學思路清晰,重點突出,便于學生記筆記和加強理解,不利之處在于不能形象直觀地演示地球的圈層結構和構造等知識點;多媒體教學對于教師來說授課輕松,不用大量的板書,畫面和視頻比較直觀形象,更有助于學生理解地球的內部基本特征和構造運動的過程和其形成地貌基礎,但多媒體教學方法PPT內容眾多,重點不突出,學習像走馬觀花一樣在感官上得到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多集中在精美的畫面或視頻當中,不能及時地做筆記和思路容易不清晰,課后容易遺忘教學重點內容。所以該板書的時候就用板書教學,比如,緒論和三大巖石部分最好用板書教學,課堂上同時多用實物模型做演示。比如像講地球內部的圈層構造和褶皺和斷層構造及板塊構造學說等章節采用多媒體教學效果會較理想些;在講解地震章節的時候,通過PPT和視頻的播放講述地震構造帶的分布及地震產生的后果等;在講解三大巖石礦物組成及結構、構造的時候,可以借助顯微鏡觀察巖石薄片,可以直觀地看到礦物的形態特征和巖石內部礦物組成結構和巖石構造。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方法相結合,使學生更直觀的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提高學習效率。
2.形象比喻和模型展示相結合。地質學基礎是一門理論和實踐性都比較強的一門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和認識,多用形象比喻法和模型展示的方法講授更能讓學生理解并記住知識要點。比如在講到地球圈層結構的時候,地殼、地幔、地核可以用雞蛋殼、雞蛋清、雞蛋黃3層結構形象地比喻地球內部圈層構造劃分。在講解正斷層、逆斷層和巖層的產狀時,可以借助實物模型演示,和現場使用羅盤測量模型巖層的產狀,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區分正斷層、逆斷層和巖層的走向、傾向和傾角的概念。在講述新疆寶玉石礦產的時候,可以拿不同的實物標本向同學展示寶玉石基本的鑒別方法,比如阿勒泰的碧璽和紅寶石還有和田玉,讓學生明白用最簡單的硬度和礦物晶形等方法來認識寶玉石。因此各大師范院校開設有地質學基礎這門課的院系可適當補充金、銀礦石和寶玉石的標本,通過實物展示和簡單辨別方法講解,讓學生通俗易懂地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寶玉石鑒定知識,同時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寶玉石等礦產資源的評價,雖然是課本內很少涉及的知識,但其很實用且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枯燥的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畢業后從事地質、能源等相關行業的競爭能力。
3.增加地質作用和環境地質內容。地質學關注的是地球內部內三圈,而地理學主要關注的是地球的外三圈及人地關系。而授課的地質學基礎教材更加注重內三圈的講授,各種自然地理現象是和各種地質作用的結果密不可分的,教材弱化了地質作用內容。因此在授課過程中可適當地根據地理學專業學生的特點及以后的發展方向,多增加地質作用和地質環境部分內容,比如河流地質作用、風成地質作用、冰川地質作用、海洋和湖泊、沼澤地質作用等,一定的地質作用結果可導致不同的自然地理現象,二者密不可分,使學生更多地掌握各種自然地理現象的形成地質背景和條件。地質環境和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特別是各種地質災害的形成和對環境和人類生產生活產生了一定影響,通過講述地質環境的內容,特別是礦山地質環境的評價評估方法、基本原則,使學生更加了解應合理開采礦產資源和保護好地質環境的重要性,否則就會損害后代人的利益和人類的健康。如何合理評價和治理因礦產資源開發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目前也是人們所關注的焦點問題,使學生更加認識人地和諧關系的重要性。
4.野外老師講解和學生動手實踐相結合。在野外地質地貌實習過程中,只靠實習指導老師講解、學生記錄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必須每人都要親自動手實踐,通過測量或畫信手素描圖的方式,加強對地質地貌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建立科學思維精神。在野外觀測風沙地貌時,通過講解然后分組讓每個學生測量沙壟的走向、高度、迎風坡和背風波的傾角及坡長等,使學生深刻認識沙丘的形態特征及沙丘形成的原因。在觀測斷層時,讓每個學生在筆記本上畫出斷層的素描圖。學會使用羅盤測量巖層的產狀是每位學生學習本門課程必須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技能,所以在野外過程中必須讓每個學生親自動手測量巖層的產狀,學會使用羅盤,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到天池下的化石山撿拾古生物化石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實習環節,在娛樂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得到了收獲,同時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海陸變遷的含義。
5.野外實習培養學生吃苦精神和科研思維?,F在的大學生很少有機會去野外鍛煉,實習的過程很辛苦,要經常徒步觀測各種地質現象。首先讓學生明白做科學研究是一個吃苦耐勞、嚴謹的過程,要有以后獻身科研不怕吃苦的精神。同時實習指導老師要旁敲側擊地多引導學生發現野外的科學問題,啟發學生做科學研究的思維,多讓他們想想為什么的問題。不能光看光記還要多思考,從地質地貌現象中多發現需要解決的科學問題,為以后本科論文的選題、撰寫和研究生學習階段打下基礎。
總之,師范類院校地質學基礎教學不應局限于教材,增強地質作用和地質環境的教學內容,在礦物講解的過程中適當增加寶玉石實物標本講解,結合新疆優勢礦產資源特點,授課內容適當增加寶玉石礦產資源和礦山環境的評價方法和基本原則,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采用傳統板書教學和多媒體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多采用形象比喻法和模型展示,提高學生感性認識。在野外實習環節選擇合適的地質地貌實習地點,老師講解和學生動手實踐相結合,鍛煉和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和科學研究思維精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達到地質學基礎課程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俞鳴同.編寫地理專業基礎地質學教材的商榷――評宋青春主編《地質學基礎》[J].福建地理,2002,17(2):10-11.
[2]張躍西,江興亮,李恕宏.地理教學系統思維方法――兼論教材體系建設[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1996,19(3):390-394.
[3]李娜.地質學基礎課程教學的改革-以欽州學院地理科學專業為例[J].欽州學院學報,2012,27(5):71-74.
[4]李春生.地質學基礎的教學改革與創新[J].科技信息,2009,(12):331.
[5]謝玉玲,徐九華,李建平.關于地質學基礎類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思考[J].中國冶金教育,2001,(5):52-53.
[6]文英.淺談地質學基礎教學中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的結合[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23):176.
[7]常華進.地理科學專業“地質學基礎”課程教學的體會與思考[J].中國地質教育,2012,(1):60-63.
[8]陳萍.《地質學基礎》課多媒體課件開發與教學實踐的體會[J].中國地質教育,2001,(1):55-57.
[9]隋麗華,武羨慧.地質學教學若干問題研究[J].陰山學刊,2003,12(2):36-37.
[10]王心源,常月明,高超,等.21世紀高等師范院校地理專業地質學教學體系改革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06,(1):98-103.
[11]王卓理,耿鵬旭.感知規律在地質學基礎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河南教育,2010,(2):28-29.
[12]杜國云,王鵬賢.關于高校地質學基礎課程多媒體教學如何適應考試科學化管理的思考[J].中國地質教育,2008,(1):89-92.
[13]于亞軍.高校自然地理學野外實習內容設計與效果評價[J].地理教育,2011,(1-2):123-124.
[14]地質礦產部教育司.淺談地質學的教育改革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1994,(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