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園林的植物景觀范文
時間:2023-08-15 17:32: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市園林的植物景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K928.7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園林建設的植物景觀的規劃設計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風格多樣,量力而行”。結合和保護傳統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環境、人文資源、民俗風情,改善城市人文環境,創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風格和城市個性。能否體現城市地方特色是植物景觀規劃是否成功的關鍵,地方特色越強,留給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地方特色主要表現在對地方的原材料、藝術風格與文化內涵的整合運用上。綠化配置應優先選擇鄉土樹種,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態、游憩的要求,細化綠地的功能分區。
1植物景觀構造應注意的問題
1.1注重品種選擇的多樣化
進行植物景觀的選擇時要力求品種的多樣性,構造景觀要使空間能夠相互協調,減少出現不協調的狀態。盡量使選用的物種豐富多樣但不冗雜。選擇的骨干樹種要統一,不能品種過多,附屬品種的選擇要多樣化,使相互能夠完美搭襯,產生綠化、生態效果的同時,也要有美化效果。
1.2考慮植物的季節性
作為植物景觀構造的主體,植物有其自身的生命特征,能夠與特定的環境相匹配。進行植物品種的選擇應做到近遠結合,適地適樹,速慢搭配,常綠樹種和落葉樹種按比例種植,注重季節等氣候變化。力求營建出在春季繁花似錦,夏季綠樹成蔭,秋季葉色多變,冬季銀裝素裹的美麗景象,切忌單一枯燥。
1.3植物景觀構造與環境相配合
進行植物景觀構造時,植物的配置與周圍的建筑物要能夠協調一致,使選用的植物與建筑物的主題相統一,同時,建筑物外的植物配置與建筑物的基礎種植能夠協調起來,例如在墻基處種些花灌木或者自播草本花卉,從而形成一個過渡帶,增加視覺的適應性。在建筑物的墻面可選用攀緣植物,在雕像旁可選用常綠樹種作襯托,這樣能夠產生別致的自然景趣。
1.4植物景觀應體現地方特色
城市的發展規模、地域特征、人文環境都各有差異,在進行綠化時要做到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地形地貌具體特征來選擇綠化材料,使人文歷史、自然資源和當地的文化特色能夠有機結合。只有把地域文化特色充分表現出來的景觀構造才是高品質的城市園林綠化工程,在增加城市的美化效果同時,又充分體現了地方特色。
2用植物景觀來建設生態城市園林
不同的植物對于城市園林建設有不同的作用,所以要想建設生態城市園林,必須要適應不同植物景觀的特點,木本植物為骨干的生物群,由喬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區的氣候、土壤條件綜合而成的微觀人工植物群落,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聯系的生態網絡,涵蓋了宏觀城市系統,發揮了吸碳吐氧、調節溫度與濕度、消噪除塵、殺菌保健、吸收有害氣體、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發揮綠地水循環、防震避災等生態功能。生態園林建設在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指導下,人類與生物的接近程度將成為綠地衡量標準的重要尺度,以植物造景為主,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差異來配置植物,建立多種類型、多種功能、豐富多樣的景觀,最終形成喬灌草結合、層次豐富、配置合理的復合植物生態群落,達到生態美與藝術美的和諧統一。
良好的植物造景是提升城市園林景觀品味的重要一環。植物造景的原則是堅持突出生態,盡量保留原有的植物群落和生態群落,做到喬、灌、草、花卉合理搭配,切實發揮綠化的生態功能,而且要注重運用建筑小品、城市雕塑等造園的手段,表現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園林景觀。植物造景者應深入自然山林采風,去用心體會自然界中的各種事物,細心研究自然植物群落組合,把有價值的東西帶回城市,引入城區。
3應用生態美學理論指導城市園林建設
我們國家的景觀理論,是以生態美學為指導的,一直以來都是在推崇自然,把自然之美當成園林生態建設當中核心的思想,以期達到“雖由人作”卻“宛如天成”之審美、游覽、環保效果。強調藝術美與自然美,形式美與內容美之辯證統一,以藝術為手段,以展示自然美為目的;以形式美為框架,以內容美為核心,力求體現不是自然卻勝似自然的生態效益和人文景觀。強調動靜結合,靜中寓動,動中求靜,靜態景物中有動感,動態事物里蘊藉著無限清幽純樸的靜謐之趣。強調遠與近、大與小、明與暗、露與藏的對比,烘托、借襯,更注重疏與密、高與低、俯與仰的搭配,尤重林冠線的變化和色彩調配。強調以植物組景為主,并追求色相與季相變化,特別注意追求形象美、層次美、風韻美。強調景物之間的相互借襯與烘托,并注重外景的親和、融合、呼應、滲透。在實踐工作中,應充分發揚光大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態美學觀點,加以繼承創新和發展。
4用植物景觀來增加城市的綠量
綠量是城市生態平衡的基礎,對于城市生態功能的增加有很大的作用。如何用較少的綠地,增加更多的綠量,答案肯定是要選擇光合效率高,適應性強,枝繁葉茂,葉面積指數高的植物。城市綠地需要一定的草坪開闊空間,但如果大量布局草坪,則顯綠量不足,豎向空間層次不夠豐富,生態效益也相對降低。要克服廣場化傾向,減少草坪花壇。同時,使綠化向立體化擴展,形成地面、墻面、屋頂多層次、多景觀的綠化景觀體系。要特別重視推行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差異來配置植物,最終形成喬灌草結合、層次豐富、配置合理的復合植物生態群落,創造豐富的植物人工群落。群落是城市綠地的基本結構單元,直接決定著綠地的結構和功能。達到相對穩定的綠地覆蓋,提高綠地的空間利用率,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綠量,使有限的城市綠地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
5植物景觀的生態設計
不同城市由于它的歷史傳統不同,由于它的地理位置不同,它的傳統也不同,所以在搞景觀設計時,就要因地制宜,保護好當地的文化傳統,不要破壞城市的自景觀,不要改變當地的民俗風情,要結合和保護傳統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環境,改善城市人文環境,創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風格和城市個性。能否體現城市地方特色是綠地規劃是否成功的關鍵,地方特色越強,留給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地方特色主要表現在對地方的原材料、藝術風格與文化內涵的整合運用上。綠化配置應優先選擇鄉土樹種,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態、景觀、游憩的要求,細化綠地的功能分區。建設綠化景觀大道、主題公園、生態居住小區等城市不同形式綠地景觀,體觀以人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滿足居民對綠地的需求,保證城市綠地系統的開發,讓市民親近綠地,保障資源共享和社會公平。
6結語
總而言之,在城市園林設計當中,需利用植物景觀來增加城市的生態功能,需要利用不同的植物的形態、線條等等來進行構思,并通過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變化,構成一幅活的動態構圖,來表現植物造景的藝術化。它是園林空間的彈性部分,極富變化的動景,豐富了城市植物景觀的色彩和層次,增添了城市的生機和野趣。植物景觀對于城市園林建設的作用非同一般,它在城市生態環境構成因素當中是重要的因子,它對于城市結構的改善,對于城市土壤構成因素的改善,增加城市場的自然性能都有很大的意義。所以在城市園林建設當中,在充分考慮到城市建筑的特性,注重綠地景觀的構造,注重植物景觀生態效益的發揮,防止城市密集建筑的熱島效益的出現。
參考文獻
1俞孔堅.從世界園林專業發展的三個階段看中國園林專業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J].中國園林,2011(6)
篇2
關鍵詞:城市建設;園林綠化;景觀植物;應用
中圖分類號:S73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7-0100-02
1 引言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正在不斷加快,城市人口愈加稠密、建筑愈加擁擠、人均綠地面積日趨減少,城市園林綠化則是有效增加城市綠化面積的重要途徑,如何在其中應用生態群落植物、鄉土植物等景觀植物值得人們深入探究,并加強實踐。
2 重視研究景觀植物,科學選育植物品種
目前有很多景觀植物,尤其是鄉土植物,依舊處于一種野生的、自生自滅的狀態,盡管它們用途廣泛、性能優良,但因人們缺乏對其栽種技術的研究、總結,制約其得到大面積的應用和推廣。所以要建立一個準確、客觀、全面且有效的景觀植物品種篩選評價體系,提高其觀賞評價的效率。例如,城市園林設計者應廣泛調查各地區城市園林綠化設計中的常見景觀植物的種類及其具體組成,同時充分了解野生植物資源,按照不同景觀植物的成活型,科學篩選多種園林觀賞價值較高的、適合在城市園林里生長的景觀植物,以期將其應用于城市園林綠化。當前,人們還要注重落實馴化野生景觀植物的工作,加強對景觀植物的科W研究,解決景觀植物產業化生產面臨的缺乏配套技術的問題,同時考慮培育成本、商業價值以及推廣價值,實現多品種生產、大規模生產,弱化單一品種在城市園林綠化中的實際應用風險。
3 體現植物的多樣性,提高園林景觀價值
植物均具備多樣性、生態性,所以在選擇景觀植物時要滿足城市園林綠化設計要求,提高園林綠化景觀的生態效益,持續發展城市園林生態系統[1]。例如,在制定城市園林綠化中的景觀植物生態設計方案時,則要按照城市園林景觀的地理差異性、層次性等特征,選擇高低不一致的灌木、喬木,以體現植物的多樣性,并在最底層配置喜陰的植物、花草,讓園林綠化景觀更生動。同時,很多城市都有河流,且往往都建設了濕地公園,成為人們娛樂、休閑的常去之處,在河岸的兩旁種植水竹、水杉、楓楊等景觀植物,就可打造獨具特色的城市園林綠化景觀,不斷提高景觀的觀賞價值,提高景觀植物應用水平。
4 合理搭配景觀植物和園林其他要素
4.1 景觀植物搭配建筑物
城市的構成主體是建筑,落實建筑綠化工作能為人們創造良好的活動環境,增強建筑的藝術效果,同時美化市容,讓人們獲得更多的休息場所,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根本改善有重要意義。當把建筑物的墻面當做背景應用景觀植物時,植物的花、葉、果實等的顏色不適宜和建筑物顏色近似或一致,而要形成對比,從而突出景觀效果。例如,要重視景觀植物與混凝土的搭配。預制的混凝土砌塊以及現澆混凝土的色彩選擇和磚墻一樣豐富,但大多都是灰色,此時就可稍帶一點較鮮艷的其他色調,包括棕色、紫色等。紫色景觀植物則憑借其優異、新奇的裝飾性深受人們喜愛,但一般無法凸顯景觀效果;如果選擇灰色略帶紫色的預制混凝土鋪地,并將其作為背景,則能起到改善作用,所以人們往往更愿意關注紫宮珊瑚鐘或銅紫筋骨草的紫色葉子、精致小花,淡化混凝土建筑物的冷絕感,使人的視覺效果更柔和、舒適。
4.2 景觀植物搭配園林道路
道路是城市園林的脈絡,是聯系城市園林各個景點、景區的紐帶,發揮著交通、構景、導游等作用。按照園林道路的性質與作用的差異性,一般將其分成三種類型,分別是主道路、次道路、散步小道[2]。在園林道路的兩旁應用景觀植物時不但要滿足道路功能需要,還要考慮綠化景觀效果。例如,某城市園林的主道路的寬度為4~5 m,兩旁則多配置不需截頂的、左右不對稱的修剪整形灌木及行道樹,方便游人觀望園林其他景點;也可結合花壇、花境等,把景觀植物設計成自然式的樹群、樹叢,豐富園內景觀。對于園林的次道路,兩旁則多用灌叢、林叢以及花境,幫助營造美麗的大自然景觀。對于園林的散步小道,則可在兩旁配置喬灌木,構成有豐富色彩的叢林,或布置花境,營造真正幽雅的、具有游憩功能的園林綠化環境。另外,按照城市園林道路鋪裝材質的差異性,應用景觀植物的色彩也要發生改變,如果道路鋪裝色彩單一、簡潔,景觀植物則適宜在形體、色彩等方便富于變化,將植物景觀作為主體;如果路面裝飾性強,是各色磚石拼成的路面或路面有冰裂紋,那么道路本身已經是景,適宜配置簡潔的景觀植物,用綠色襯托園林道路。
4.3 景觀植物搭配園林山石
山石可謂是風景的骨架,山有四時之色,春山艷冶、夏山蒼翠、秋山明凈、冬山慘淡,這實際上是植物在四季的色相[3~5]。由此可見,山因為有植物才變得秀美,才能構成四季各異的景色,而植物能賦予山體活力和生命,做好景觀植物與城市園林山石景觀的之間的搭配,能使景觀效果得到顯著提升。例如,某城市園林應用景觀植物來搭配人工假山,達到優化景觀效果,如圖1所示。
因為城市園林工程中挖湖堆山形成土山,這類山體往往要用植物覆蓋,而人工山體的山麓和山峰的高差較小,為突出山體的造型以及高度,適宜在山脊線周圍種植高大喬木;山溝、山麓以及山坡等處則適宜種植相對低矮的景觀植物;山頂則種植大片花木,形成良好的遠視效果,包括臭椿、柏樹、松樹等;在配置山坡的景觀植物時應考慮山體的成片效果及整體性,可應用花木林、色葉樹、常綠落葉混交林以及常綠林等。
4.4 景觀植物搭配水體環境
水能讓人產生柔和、親切的感覺,創造城市園林幽靜、寧靜的四周水體環境時,適宜將淺綠色景觀植物作為主體,色彩不宜過于豐富;水上有活動的水體四周則要選擇色彩豐富、喧鬧的景觀植物。形態不同、顏色各異的水生景觀植物能讓人產生各種心理活動,并形成戲劇性的效果,常見的有:在水中挺立的蘆葦、寬葉香蒲,不管是被薄霧籠罩產生的朦朧姿態,還是陽光下形成的倒影,都能讓人浮想聯翩,而在水面漂浮的浮萍、睡蓮則能讓人產生神秘感,這些景觀總能讓人嘆為觀止。例如,可把景觀植物與城市園林里的湖搭配起來。因為湖泊是陸地上面積較大的有水洼地,在城市園林綠化景觀中是很常見的一種水體景觀,湖面一般很寬闊,且視野寬廣,環境寧靜,包括頤和園昆明湖、武漢東湖、杭州西湖等。在水邊種植景觀植物時大多選擇群植的方式,重視豐富群落林冠線,增強視覺效果。
5 結語
在城市現代化建設中,應按照城市園林綠化發展要求,應用景觀植物營造城市園林綠化景觀。且為保證景觀植物在城市園林里正常成長,同時提高植物的景觀價值及城市園林的綠化水平,務必要高度重視景觀植物與城市園林其他要素之間的搭配,突出城市園林綠化的韻律與協調性,建設和諧園林。
參考文獻:
[1]李瑞娟,王慧娟.植物景觀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J].山東工業技術,2015(15):218.
[2]藍華林,王 勇.鄉土植物與城市園林綠化中的景觀營造[J].現代園藝,2016(6):66~67.
[3]丁 凱.論華中地區景觀植物數據庫的建立[J].綠色科技,2016(11):137~140.
篇3
【關鍵詞】生態城市;城市園林景觀;植物群落;植物配置
對于一個城市來說,若缺乏獨具特色的綠蔭和花草,則無法達到降低聲浪喧囂和霧塵污染的目的,而且,城市居民也無法享受到清秀的山巒和蔚藍的天空。所以,城市園林景觀配置對于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草坪、花卉和樹木在內的植物材料能夠為城市園林綠化和環境改善提供保證和基礎,而城市園林建設藝術水平和觀賞效果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園林植物配置情況的影響。城市園林配置應遵循藝術性和科學性的基本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夠最大限度地凸顯出城市園林景觀的藝術效果,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并舉。
城市園林景觀建設形式較為豐富,不同的地點、場合和地區需要實現不同的種植方式和植物組成,滿足不同的功能要求。因為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有機體,且時刻處于生長變化之中,因而不同的植物組合也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然而,植物群落配置也是有章可循的,因而在城市園林景觀植物群落的植物配置時,應對其具體范例、配置方法和植物組成進行綜合分析。
1 自然式配置
昆明市城市園林景觀植物配置無需完全遵守嚴格的種類和株數規定,株間距無需固定,且不要求嚴格的中軸對稱排列。應遵循變化自然、生動活潑、參差錯落、互相掩映、有大有小、有疏有密、有遠有近和自然搭配等基本原則。本文以昆明世博園建設項目為例,對生態城市背景下城市園林景觀植物群落的植物配置中,自然是的配置形式進行了分析:
第一,孤植。在面積較大的巨石旁、小島上、水邊、道路轉彎處、院內、門前、廣場和草地上僅需栽種1棵樹,這一配置方法稱為孤植。其主要作用在于兼有觀賞與庇蔭的作用。這一配置方法要求植物自身形態姣美,或是飄香四溢、色彩斑斕,或是秀麗多姿、體態瀟灑,或是體型壯偉,因而能夠成為空曠地上的主景。樹木要求具有較為突出的個性美。對于外形較為高大,葉色、葉形較為優美,開花繁茂,樹姿優美,樹冠輪廓變化豐富的樹木,都是孤植的理想樹種。然而,這一配置方法需要具有合適的觀賞視距,協調空間的大小與樹木的數量,并注重風景層次的豐富性。常用的樹種包括:花繁色艷的廣玉蘭、櫻桃準花、山茶、碧桃、梅花、紫薇、玉蘭、海棠等;瀟灑多姿、體態輕盈的棕櫚、垂柳、械樹等;樹蔭如蓋、體型壯偉的銀杏、雪松、榕樹、樟樹等,同時,黃色的漆樹、五角楓、楓香或是紅色的楓葉等也是較為常用的樹種。
第二,林植。大量栽植的喬灌木共同形成的森林景觀,具有較為特殊的防護能力。占地面積較大的衛生防護林帶、療養區、風景瀏覽區和空靜區通常使用林植的配置方式。昆明市政府的后院即為一片面積較大的樟樹林,且樹下能夠種植麥冬草等植物,這樣能夠豐富林內景色,在林下形成一片活動和休閑區域,且冬天有陽光,夏天可庇蔭,形成一種怡神且寧靜的感覺。林植在構圖方面應遵循有過渡、有轉換、自由錯落、斷斷續續、疏疏落落、風致韻調的基本原則。既可遠眺,又可孤賞;既可草地,又可樹叢,從而構成一種簡明疏朗的園林風光。
第三,群植。指的是幾十株或是十幾株樹木共同種植形成的樹叢群體結構。這一配置方法具有株數多、單元面積較大等特征,而且實際屬于小塊人工林。所以,在具體種植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種間關系、景觀效果及生物學特性。群植通常由多樹種或是單一樹種的灌木和喬木形成。依據群體美的構圖規范實施樹種搭配,形成大小、形態和色彩方面的對比。
第四,叢植。指的是由幾十株或是幾株植物構成的叢林,通??梢罁涔δ軇澐譃閮蓚€類型:一種是以觀賞為目的的樹叢,這一類型能夠與宿根花卉相搭配并能與喬灌木混交;另一種是以庇蔭為目的的樹叢,通常由單一樹種的喬木樹種構成。叢植一方面要求具有個體美,另一方面還應兼顧群體美。樹木前、小島、路旁、花壇中、廣場上、草地上都能夠選擇這一植物配置方式。與孤植相比,叢植要求在植物的觀賞效果和植物數量方面都更富于變化,且效果要求更高。叢植需要較好地處理種間和株間遠近的關系,對于一個樹叢單元來說,應以骨干樹種為主體,以陪襯樹種為搭配。樹木的配置應遵循統一多樣的基本原則。同時,左右呈顧盼或揖拱之狀,錯落有致,層次深遠,俯仰斜直方位以提高其生動性,植物的配置應參差自然,疏密相間,避免雜亂繁瑣。
2 規則式配置
本文以昆明世博園建設項目為例,對生態城市背景下城市園林景觀植物群落的植物配置中,規則式的配置形式進行了分析:
第一,環植。環植指的是依據特定的株行距將樹木修整為圓環,由多種或一種花卉或樹木進行搭配種植。通常可栽為多環型、一環型或半環型,通常用于開闊地、周圍花壇或主景的陪襯。
第二,列植。這一配置方法需要留取特定的株行距,并對植物進行多行或一行的成行排列,依據特定的方式搭配多種或一種樹種。依據特定的隔行或隔株式的方式對多種樹進行整齊排列的列植。列植通常用于綠籬、岸邊、防護林帶、行道樹等部位。若進行超過2行的列植,則通??梢赃x擇長方形、三角形或正方形等排列形式。
第三,對植。通常在紀念物出入口兩側或建筑物前將植物進行對稱的左右栽植,以主景為基礎,兩邊呼應。要求種植的樹木四季常綠,大小一致,形態整齊,特別是紀念物前兩側排列時。例如,烈士陵園的墓碑前應在兩側整齊劃一地種植松榴等樹種,以此來彰顯該地區的莊嚴肅穆性。然而,在普通的自然式園林或建筑物入口部位,通常種植雪松,其主要原因在于,雪松外形較為肅穆莊嚴,側枝下垂開展,且形象為明快簡潔的塔形[1]。
第四,中心植。在花壇或廣場的中心部位種植四季常青、生長緩慢、輪廓簡潔、樹形整齊的樹木,從而突出構圖中心或是視線交點,例如,枝條下垂、種植塔形的雪松同時具有嚴謹肅穆和瀟灑自然的特征,同時也可選用棕櫚、蘇鐵、羅漢松、柏、松等植物,且隨著植物的形態其所顯現出的藝術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差異[2]。
3 混合式配置
第一,綠籬。綠籬是維持相應形狀,控制一定修剪高度,株行距緊密延長栽植的一種栽植形式。依據其高矮可將綠籬劃分為三個類別:30至60cm的矮籬,1.2m的中籬,3.8m的高籬。綠籬的主要作用在于遮蔭、隔音、防塵、綠屏擋風等。矮籬通常由空間、圖案、花鏡鑲邊及花壇構成;中籬通常由空間、裝飾綠門、區劃境界構成;高籬通常由噴泉背景、雕塑、花壇構成[3]。在綠籬的實際設計過程中,需從實際的客觀需要出發,靈活運用各種配置方式,注重整體協調統一,強調和諧一致。在綠籬配置過程中,不管選用何種配置,均應對各類樹種的香味及色調、樹木姿態和形態、藝術觀賞特點和生物學特性等進行綜合性考慮,實現樹種的合理配置[4]。
第二,花鏡。花鏡一種充分彰顯花卉群體美和色彩美的栽植形式。通常在建筑物邊緣和庭園邊角選擇自然式栽植,這一配置形式,要求參差不齊,表現美觀自然,高的在后、矮的在前,排列應有豐富的變化,高低錯落,高度要低于窗臺,種類避免過多,且色彩要協調,從而實現其三面或一面觀賞[5]。
第三,花臺、花叢。花臺、花叢等布置形式能夠充分發揮出花卉觀賞的節奏美、色彩美和群體美。有些栽植在以不規則的石塊為基礎的土石花臺上,有些栽植在規則砌筑的花臺上,有些栽植在匿成欄柵的花池中。花臺、花叢通常布置不十分規則,可同時栽種木本、草本,但要保證色調和諧,主體鮮明,且種類不宜過多。
第四,花壇。指的是將色彩不同的觀賞植物種植在具有特定幾何形輪廓的植床內,并形成一種美麗圖案的植物配置形式。通常設置在庭園大門前、廣場、道路交叉點等部位。依據其布置形式的不同,通??蓪⒒▔瘎澐譃椋号杈盎▔?、立體花壇、帶狀花壇、毛氈花壇。依據建筑材料的不同,通常可將花壇劃分為下述幾種類型,即灌木花壇、球根花壇、1至2年生草本花壇。
立體花壇通常布置于建筑物前、路口或大門入口。以昆明世博園大門入口部位的花壇布置為例,其兩側分別設置4根圓柱形花柱。鋼材和竹木為其構筑骨架,再使用網蔸進行綁縛,將栽植好的五色堇裝置其中。注意立體花壇的修剪、噴水、管理。一旦花色發生凋萎,需將其全部更換。同時,在廣場或公園的展布置過程中,將設置為龍騰虎躍、火箭、花盆等各種圖案的造型。
參考文獻:
[1]李明娜.昆明公園綠地植物群落結構與景觀分析評價[J].西南林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91(1):10--11
[2]曾雙貝,張利,朱勇.昆明市新建居住區園林植物群落多樣性分析及評價[J].西南林學院園林學院,2005,1(5):453--454
[3]彭建松,肖輝.昆明市公園不同類型植物群落樹種多樣性比較[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6,1(3):356--357
[4]劉榮鳳,張云,姜海鳳.昆明市城市中心公園植物景觀設計[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8,1(5):908--910
[5]薄凌風.昆明市街道植物景觀設計研究[J].昆明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1(1):13―14
篇4
【關鍵詞】: 園林景觀;本土植物;影響;建設
中圖分類號: TU98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從廣義上講,本土植物又被稱做鄉土植物。在景觀設計中,本土植物以其得天獨厚的優點和獨具魅力的特性獨占鰲頭。本土植物具有繁多的種類,不僅擁有抗病蟲害、耐貧瘠、抗旱、抗寒及抗逆性的優點,還可進一步節約城市的綠化成本。本土植物可表現故土情懷,對地方特色園林景觀的營造,需要與當地環境特征相結合,并對當地自然景觀充分了解,采用生態設計的手段,利用鄉土植物,對地方特色文化予以表現,營造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結構群落,與當地的生長環境相適應。在園林景觀中,將植物作為構成的基本要素,創作一個美好清新的園林環境,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能充分感受植物所營造的良好的自然景觀環境。
一、 本土植物在建設城市園林景觀中的作用
1、 觀賞價值極強
我國疆土遼闊,由于風格各異的地域特征,使在各地區分布的植物都具有極強的觀賞性和獨特的地域性。本土植物由于各具形態、各有風貌,而帶給人不同的感官享受。隨著季節的變化,各個地區的本土植物也往往會表現出不同的季相特征,四季景觀各異。本土植物由于具有眾多的觀賞性,如觀枝、觀果、觀葉和觀花等,而形成了獨具地方風韻、別具一格的景觀。
2 、促進地方生態平衡
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整體,由生物群落和其賴以生存的環境組成。該整體既可自我調節,又可自我組織,通過天長日久的磨合和發展,而形成的一個相對平衡的生態系統。如果有新品種引進,可能會與當地的生態環境不適應,或者是生長因子不受限制而肆意生長,對其它物種的安全造成威脅,導致地域生態失衡。作為植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土植物由于能夠與當地的土壤、氣候相適應,有著相對旺盛的生長勢,和自然環境相輔相成,進而形成相對穩定的生態群落。若當地的土地和自然環境相對惡劣,則可凸顯本土植物種植的優勢。本土植物的平衡,可對當地的群落演替和植物生存起到一定的維系作用,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由于加大了應用力度,降低了生態景觀被破壞的危險,同時還將本土生態環境遭到
外來生物入侵的危險降到最低。
3、 更能展現地方歷史和文化風貌
在植物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通過和其他類別的文化的相互融合、補充和影響,再結合植物相關的文化信息,這種形式稱為植物文化。它可以是傳統的文化心理,也可以是美學、哲學意識、價值實現。由于地方傳統文化具有顯著的差異性特征,而使本土植物所衍生的植物文化也更加豐富多彩。園林景觀的文化性,可通過造林手法來表現。而園林景觀中,植物是最基本的組成元素,并在地方文化上扎根和演變,其歷史根基和群眾基礎非常牢固,所以由本土植物所營造的城市園林景觀也極具風韻和地方特色。
4 、提升綠化效果,便于管理和養護
由于本土植物有著較低的造價成本,其在當地繁育和栽培的基礎良好,有著較為便利的取材和較為低廉的價格,所以可使運費節省,并使管理成本和栽培成本降低,節省了人力、物力開支。本土植物還便于養護和管理,由于本土植物對當地的自然條件具有很強的耐受性、抗逆性和適應性,在園林綠化過程中,應用本土植物,可有良好的生長發育態勢,同時使苗木成活率增加,并使苗木養護管理的強度和難度降低,和外來植物相比,便于養護,既提升綠化效果,還使工作量降低。
二、 本土植物在園林景觀應用中的問題和解決措施
1、 研究和選育方面
隨著園林景觀在城市建設中地位的不斷提升,人們也開始逐漸重視本土植物的應用。目前不斷深入挖掘鄉土植物資源,關于本土植物繁殖技術和生態習性的研究已經進入了相對成熟的階段,并在市場上大力應用和推廣。因為園林苗木具有較大的投資和較長的培養周期,所以很難滿足與日俱增的苗木需求量。針對本土資源,必須加大調查力度,通過第一手資料的掌握,大力保護和利用、開發本土資源,為了與當地的城市環境相適應,對合適的鄉土苗木繁育基地進行選擇,滿足苗木需求量,促進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發展。
2、 應用和設計方面
目前對于本土植物的科普宣傳還不到位,同時由于園林建設的設計方和出資方在審美情趣和知識層次的不一致,同時有著不同的園林項目建設利益出發點,沒有充分認識本土植物的重要性。一些施工單位盲目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忽視了植物的生態習性,管理不到位,私自簡化施工程序,沒有科學地配置本土植物,使質量和規格降低,造成了植物資源的浪費。無法充分發揮本土樹種的作用和效果,綠化設計沒有產生較高的觀賞價值,缺乏一定的創作新意,使城市植物群落賴以存在的生物基礎被動搖,面臨著潛在的風險,生態系統時刻會遭受病蟲害的侵襲和破壞。所以我們應該從多方渠道宣傳本土植物的科普知識,讓人們對本土植物能夠更深的了解和喜愛,通過在園林專業課程中增設講座和相關的教學課程,幫助本專業的學生學會如何在園林規劃設計中應用本土植物。
3、 利用本土植物建設城市園林景觀的途徑
走本土特色道路,依據造景原則,摒棄標準化模式,建設城市園林景觀的途徑,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挖掘自然資源
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靈感應來源于當地的自然風景資源,而自然資源主要包括植被資源、礦產資源、水文資源和地貌資源等等。原生植被在特定的地貌和地形中,通過歲月的沖刷和檢驗,可對其成長環境特點進行充分的展現。通過在園林場地中,對植物的原生環境進行改造、利用和模擬,在城市園林中建立穩固的結構群落。
2)改造植物群落
通過對原生植被群落進行細致入微的調查,趨利避害,同時對植物彼此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對合適的植物進行選擇,并對原生植被群落進行改造和借鑒,形成獨具魅力的本土特色。
3)構建特色植物景觀
地方性植物具體是指那些具有較強觀賞性的、經過馴化之后,生長態勢良好的野生植物和被廣泛使用的本土植物。選用當地的植物品種,由于與當地的生長環境相適應,所以很容易創作出具有一定規模的植物群落,不僅經濟可靠,而且景觀效果極佳。通過營造本土特色的群落結構,表現風格迥異的區域景觀特征。
4) 展示地方文化內涵
植物的象征性和自然特征,是園林植物所重點表現的。通過配置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植物,來表現豐富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文化氛圍,提升植物景觀的欣賞價值和藝術靈氣,使景觀形象煥發出蓬勃的活力和生機。
三、結 語
對本土植物的地域特色和生物學特征的充分挖掘,在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是非常重要的。當華麗、新奇的外來植物充斥著城市園林時,我們在譴責設計者品味的同時,需要注意到大眾欣賞口味的重要性,如果設計的甲方、或者乙方存在這樣的偏見,認為本土植物是不文明的、不開化的,他們必定會引導著設計偏向于他們所偏好的,象征著財富和地位的華麗、奢侈的引進植物。要把本土植物引入園林,不如先把它帶到我們心中。因此,從根源出發,提高設計者以及使用者對本土植物的認知程度,是我們要邁出的重要一步。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鄉土植物;園林景觀設計;應用
中圖分類號:J5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鄉土植物,是指那些具有一定的景觀綠化特征,有較為突出的觀賞性,可與當地大氣候和生態環境相適應的植物群體。鄉土植物具有繁多的種類,不僅擁有抗病蟲害、耐貧瘠、抗旱、抗寒及抗逆性的優點,還可進一步節約城市的綠化成本。鄉土植物可表現故土情懷,對地方特色園林景觀的營造,需要與當地環境特征相結合,并對當地自然景觀充分了解,采用生態設計的手段,利用鄉土植物,對地方特色文化予以表現,營造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結構群落,與當地的生長環境相適應。在園林景觀中,將植物作為構成的基本要素,創作一個美好清新的園林環境,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能充分感受植物所營造的良好的自然景觀環境。
1 鄉土植物在建設城市園林景觀中的作用
1.1 觀賞價值極強
我國疆土遼闊,由于風格各異的地域特征,使在各地區分布的植物都具有極強的觀賞性和獨特的地域性。鄉土植物由于各具形態、各有風貌,而帶給人不同的感官享受。隨著季節的變化,各個地區的鄉土植物也往往會表現出不同的季相特征,四季景觀各異。鄉土植物由于具有眾多的觀賞性,如觀枝、觀果、觀葉和觀花等,而形成了獨具地方風韻、別具一格的景觀。
1.2 促進地方生態平衡
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整體,由生物群落和其賴以生存的環境組成。該整體既可自我調節,又可自我組織,通過天長日久的磨合和發展,而形成的一個相對平衡的生態系統。如果有新品種引進,可能會與當地的生態環境不適應,或者是生長因子不受限制而肆意生長,對其它物種的安全造成威脅,導致地域生態失衡。作為植物的重要組成部分,鄉土植物由于能夠與當地的土壤、氣候相適應,有著相對旺盛的生長勢,和自然環境相輔相成,進而形成相對穩定的生態群落。若當地的土地和自然環境相對惡劣,則可凸顯鄉土植物種植的優勢。鄉土植物的平衡,可對當地的群落演替和植物生存起到一定的維系作用,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由于加大了應用力度,降低了生態景觀被破壞的危險,同時還將本土生態環境遭到外來生物入侵的危險降到最低。
1.3 更能展現地方歷史和文化風貌
植物在漫長的發展進程中,與其它門類文化相互融合、補充和影響,所形成的與植物有關的文化信息的總和,被稱為是植物文化。它可對傳統的文化心態、審美情趣、哲學意識、價值觀念真實的體現。由于地方傳統文化具有顯著的差異性特征,而使鄉土植物所衍生的植物文化也更加豐富多彩。園林景觀的文化性,可通過造林手法來表現。而園林景觀中,植物是最基本的組成元素,并在地方文化上扎根和演變,其歷史根基和群眾基礎非常牢固,所以由鄉土植物所營造的城市園林景觀也極具風韻和地方特色。
1.4 提升綠化效果,便于管理和養護
由于鄉土植物有著較低的造價成本,其在當地繁育和栽培的基礎良好,有著較為便利的取材和較為低廉的價格,所以可使運費節省,并使管理成本和栽培成本降低,節省了人力、物力開支。鄉土植物還便于養護和管理,由于鄉土植物對當地的自然條件具有很強的耐受性、抗逆性和適應性,在園林綠化過程中,應用鄉土植物,可有良好的生長發育態勢,同時使苗木成活率增加,并使苗木養護管理的強度和難度降低,和外來植物相比,便于養護,既提升綠化效果,還使工作量降低。
2 鄉土植物在園林景觀應用中的問題和解決措施
2.1 研究和選育方面
隨著園林景觀在城市建設中地位的不斷提升,人們也開始逐漸重視鄉土植物的應用。目前不斷深入挖掘鄉土植物資源,關于鄉土植物繁殖技術和生態習性的研究已經進入了相對成熟的階段,并在市場上大力應用和推廣。因為園林苗木具有較大的投資和較長的培養周期,所以很難滿足與日俱增的苗木需求量。針對本土資源,必須加大調查力度,通過第一手資料的掌握,大力保護和利用、開發本土資源,為了與當地的城市環境相適應,對合適的鄉土苗木繁育基地進行選擇,滿足苗木需求量,促進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發展。
2.2 應用和設計方面
目前對于鄉土植物的科普宣傳還不到位,同時由于園林建設的設計方和出資方在審美情趣和知識層次的不一致,同時有著不同的園林項目建設利益出發點,沒有充分認識鄉土植物的重要性。一些施工單位盲目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忽視了植物的生態習性,管理不到位,私自簡化施工程序,沒有科學地配置鄉土植物,使質量和規格降低,造成了植物資源的浪費。無法充分發揮本土樹種的作用和效果,綠化設計沒有產生較高的觀賞價值,缺乏一定的創作新意,使城市植物群落賴以存在的生物基礎被動搖,面臨著潛在的風險,生態系統時刻會遭受病蟲害的侵襲和破壞。所以我們應該從多方渠道宣傳鄉土植物的科普知識,讓人們對鄉土植物能夠更深的了解和喜愛,通過在園林專業課程中增設講座和相關的教學課程,幫助本專業的學生學會如何在園林規劃設計中應用鄉土植物。
2.3 鄉土植物在園林景觀中的應用手法
(1) 更新設計理念,讓鄉土植物唱主角。(2) 加強鄉土植物的研究與保護。(3)加強鄉土植物有選育工作,培育優良的鄉土樹種。(4)加強鄉土植物應用,營造具有地域文化的園林景觀。
3 利用鄉土植物建設城市園林景觀的途徑
走本土特色道路,依據造景原則,摒棄標準化模式,建設城市園林景觀的途徑,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 挖掘自然資源
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靈感應來源于當地的自然風景資源,而自然資源主要包括植被資源、礦產資源、水文資源和地貌資源等等。原生植被在特定的地貌和地形中,通過歲月的沖刷和檢驗,可對其成長環境特點進行充分的展現。通過在園林場地中,對植物的原生環境進行改造、利用和模擬,在城市園林中建立穩固的結構群落。
3.2 改造植物群落
通過對原生植被群落進行細致入微的調查,趨利避害,同時對植物彼此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對合適的植物進行選擇,并對原生植被群落進行改造和借鑒,形成獨具魅力的本土特色。
3.3 構建特色植物景觀
地方性植物具體是指那些具有較強觀賞性的、經過馴化之后,生長態勢良好的野生植物和被廣泛使用的鄉土植物。選用當地的植物品種,由于與當地的生長環境相適應,所以很容易創作出具有一定規模的植物群落,不僅經濟可靠,而且景觀效果極佳。通過營造本土特色的群落結構,表現風格迥異的區域景觀特征。
3.4 展示地方文化內涵
植物的象征性和自然特征,是園林植物所重點表現的。通過配置具有地域特色的鄉土植物,來表現豐富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文化氛圍,提升植物景觀的欣賞價值和藝術靈氣,使景觀形象煥發出蓬勃的活力和生機。
4 結語
在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必須對鄉土植物的地域特色和生物學特征進行充分的挖掘,將現代精神融合傳統的藝術手法。利用本土樹種,在城市景觀設計中體現文化內涵和地域風貌,進而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各具形態的、體現該地區特色的、與自然相貼近的植物環境景觀。
參考文獻
1 孫衛邦.鄉土植物與現代城市園林景觀建設[J].中國園林,2003(7)
2 郭建斌.地域鄉土植物在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分析應用[J].中外建筑,2010(2)
3 楊建虎,魏琰.淺析鄉土植物在西安城市園林綠化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09(28)
4 付璐,沈守云.鄉土植物在地域性城市園林景觀建設中的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09(2)
篇6
【關鍵詞】城市街道; 園林植物;景觀設計
【 abstract 】 the city street landscape as the main factors of urban landscape, the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foil urban architecture art is playing a positive role. And will garden plants as the life of the street landscape elements,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is a brand-new topic.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street in the city botanical garden plant landscape design.
【 keywords 】 the city streets; Garden plants; Landscape design
中圖分類號: S68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從城市街道景觀設計角度說,街道植物景觀就是街道和與街道接觸的活動場所的周圍植物。隨著人們對環境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景觀設計開始成為中國現代城市規劃發展的熱點,逐漸被人們接受和重視。街道景觀作為街道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是整個城市景觀的框架,它影響著一個城市的生態環境、自身形象、文化內涵等各個方面,一個富有特色的城市街道植物景觀,會使整個城市景觀隨之增色。
一、 城市街道中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的原則
1、 以人為本的原則
在城市街道景觀設計中提倡以人為本的原則,以人為本的原則即植物景觀設計的前提是要從人的角度出發,滿足人的生理和心里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將美觀和實用相結合。例如,在人流量大的地方,不宜布置大面積綠地,以免影響行人通行,可設置方形、條形花壇或樹壇以分隔人流。
2、 因地制宜的原則
城市街道植物景觀設計要充分體現因地制宜的原則,因地制宜的原則體現在樹種的選擇方面,即多以當地鄉土植物為主,因為這些植物在長久的生長過程中已經適應了當地的環境,它不僅能達到適地適樹的要求,也是當地域風情和植被文化的體現。
3、 空間的秩序原則
街道設施種類繁多、功能多樣,植物景觀設計時要充分考慮植物的空間秩序,強調空間的秩序原則才能保證街道的整體性和協調性。體現在具體設計過程中,要求設計本身充分以街道整體性為根本,植物的設計必須與周圍各種設施和環境相互協調,即不顯得單調,又要使它們之間保持一定的相似性,引起統一感。
4、 藝術性原則
完美的植物景觀必須具備科學性與藝術性兩方面的高度統一。正如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狄德羅所提出的:不是所有的關系都是美的,只有稱得上和諧的關系才是美的關系。景觀構成各要素,在形態、色彩、質感等方面應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植物間不同搭配及植物間高低大小的組合要有統一變化的景觀構圖。
二、 城市街道中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要點
1、 地形
地形是街道景觀的骨架,植物、道路、和建筑小品等景觀元素都依附于地形而存在。地形直接影響中心花園的外在特征,影響空間效果和人們感受,還影響到小氣候和地面排水。在街道景觀設計過程中,設計原則應該本著對原有地形進行利用或重新塑造,達到利于地表排水、改善植物種植條件、達到加強景觀藝術性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
2、 植物
植物是街道植物景觀的主體,是景觀設計的核心,它的作用不僅可以美化環境營造引人入勝的意境,還能凈化空氣、改善局部小氣候。園林設計可選用的植物種類繁多,每一種植物在環境設計中所擔當的角色各有不同,葉、花、色彩及樹干姿態等都是具有顯著藝術效果的“點景’,充分發揮植物的景觀作用:喬木是植物景觀的骨干,以遮蔭、觀賞為主,樹冠下的地面可構成平面覆蓋的空間;低矮的灌木和地被植物是豐富樹冠層次的元素;花卉是植物景觀中色彩與造型的活躍因素;以草坪為底色來聯系各種景色。這樣利用多種植物外觀形態,就達到植物的景觀作用。
3、 道路
道路的植物配置及路面的質地色彩,能形成重要的視線走廊。道路也是景觀構成元素之一,所以對于道路沿線各種潛在的景觀點也要納入設計之中,綠化盡可能使行人感到舒適,注意處理好植物景觀與道路的各種比例、視距等問題。
(1)井蓋也是城市街道景觀構成的組成部分,雖然所占比例不大,但卻可影響街道的協調,一般情況下,為了滿足排水等一般功能,井蓋的出現較無規律,因此也成為打破街道景觀的元素,為此我們一定要要結合街道的景觀來設計井蓋。
(2)臺階作為向上運動的水平變化方式,在設計中要體現其規則、整齊的特點。也可以為增加其豐富的層次感而適當的加入緩步臺階。
(3)鋪路材料鋪路材料的選擇要在滿足材料本身的質感、組織的肌理外,滿足其尺度、色彩能配合街道景觀和特色。
4、景觀小品
景觀類小品是賦予街道景觀生氣的重要工具。其設計原則為既要考慮藝術效果,也要考慮視覺感受。應在整體把握景觀文化氛圍和文化主題的前提下進行,宜多采用小尺度的小品裝飾環境,考慮其造型、體量、質感、風格、色彩、尺度等因素,以及居民的愛好與民俗習慣等設置,從而在文化與居民間建立起溝通的橋梁,使其與街道環境協調統一,使環境更具有親切感。以最常用的景觀小品雕塑為例,在設置雕塑時,應注意與周邊環境的協調,充分考慮周邊環境的特征,選擇與之適宜的色彩、尺度、材質,創造獨具力的街頭環境。而對于可供兒童攀爬的雕塑,則應盡量避免尖銳的折線或尖角,且從安全性方面考慮,雕塑周邊盡量不采用硬質鋪裝。
5、 街道照明
作為城市空間的主體,照明在街道植物景觀中己不僅僅是單純的照明工具,也是一種裝飾工具,它的特色直接影響著城市街道的總體特色。城市街道照明在設計要注意以下幾方面內容:
(l)以滿足夜景的角度設計,照明就不僅僅是單體,應該凸現其連續性和規模型,以達到在夜晚勾勒出城市街道的線條美的作用。
(2)同樣的,以滿足白天城市街道景觀角度設計,照明的色彩和構思、形狀設計就要與整個街道的格調相一致。
結語
總之,只要我們重視街道植物景觀設計,隨著未來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城市街道景觀一定是向著更加完善的方向前進,城市內涵也會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羅國良.城市道路及周邊綠地植物配植研究[J].中國市政工程,2006,(5)
[2]梁永基,王蓮清.道路廣場園林綠地設計[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篇7
關鍵詞:園林綠化;傳統植物景觀;構造理念
Abstract: the pla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arden factors, it in the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reate beautiful art spa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Based on analysis of urban garden green chemical plant landscape structure should note the problem, and the traditional garden plant landscape structure of the concept of structure.
Keywords: landscape; Traditional plant landscape; Tectonic concept
中圖分類號:TU9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傳統植物景觀構造應注意的問題
1.1注重品種選擇的多樣化
進行植物景觀的選擇時要力求品種的多樣性,構造景觀要使空間能夠相互協調,減少出現不協調的狀態。盡量使選用的物種豐富多樣但不冗雜。選擇的骨干樹種要統一,不能品種過多,附屬品種的選擇要多樣化,使相互能夠完美搭襯,產生綠化、生態效果的同時,也要有美化效果。
1.2考慮植物的季節性
作為植物景觀構造的主體,植物有其自身的生命特征,能夠與特定的環境相匹配。進行植物品種的選擇應做到近遠結合,適地適樹,速慢搭配,常綠樹種和落葉樹種按比例種植,注重季節等氣候變化。力求營建出在春季繁花似錦,夏季綠樹成蔭,秋季葉色多變,冬季銀裝素裹的美麗景象,切忌單一枯燥。
1.3植物景觀構造與環境相配合
進行植物景觀構造時,植物的配置與周圍的建筑物要能夠協調一致,使選用的植物與建筑物的主題相統一,同時,建筑物外的植物配置與建筑物的基礎種植能夠協調起來,例如在墻基處種些花灌木或者自播草本花卉,從而形成一個過渡帶,增加視覺的適應性。在建筑物的墻面可選用攀緣植物,在雕像旁可選用常綠樹種作襯托,這樣能夠產生別致的自然景趣。
1.4植物景觀應體現地方特色
城市的發展規模、地域特征、人文環境都各有差異,在進行綠化時要做到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地形地貌具體特征來選擇綠化材料,使人文歷史、自然資源和當地的文化特色能夠有機結合。只有把地域文化特色充分表現出來的景觀構造才是高品質的城市園林綠化工程,在增加城市的美化效果同時,又充分體現了地方特色。
2、傳統園林植物景觀構造中的構造理念
2.1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生態質量為出發點
樹種的搭配、植物的選擇、花卉的點綴、草坪的襯托等景觀構造要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生態質量為根本出發點,盡可能的選擇地域生長環境差異較小的物種,營造出相對穩定的植物群落,才能發揮植物的價值,體現生態效果。進行園林植物合理的配置是非常重要的,這是進行植物景觀構造的前提。許多城市的文化都在當地的植物中體現出來,例如北京香山的紅葉、蘇州的香雪海、??诘囊L等。植物景觀與城市人文歷史是密切相連的。在植物選定后,對于名貴物種的保護工作也是不容忽視的,同時應注重物種的改良,使之更能夠適應當地的生存環境。
適地適樹是重要的構造理念。城市會選用鄉土樹作為骨干樹種或者說是作為基調樹種,適量的選擇改良優化的外來樹種。城市在進行園林綠化時,要依據城市本身的特征,在當地的氣候條件下進行物種的栽培和優化。許多城市把選用的外來樹種進行改良,都很好地適應了當地的生長環境。例如,長江流域種植的常用樹種就有很多是從國外引進的品種,在當地生長旺盛的夾竹桃就是原產于伊朗和印度的物種,經過長時間的改良和馴化,現在已經很好的適應了當地的環境。人們為了充分發揮植物的生態環境保護、城市綠化功能,進行人工栽植模擬自然生長的植物群落,這種模式被稱為立體綠化,現在已經被廣泛采用。人工植物群落主要包含喬木、灌木、地被、苔蘚植物等,這種群落能夠滿足參觀和欣賞,同時又能體現色相和季相的變化,充分展現了植物種類的多樣性。
2.2體現藝術性和科學性的統一
進行城市園林綠化的植物景觀構造時要遵循客觀條件和自然規律,充分結合城市的地形地貌、土壤結構、氣候環境等客觀條件進行景觀構造,使景觀構造體現科學性和合理性。同時,對于當地的歷史文化景觀、自然景觀做好保護工作,使城市的園林綠化環境景觀構造和已有的城市景觀能夠和諧共生,把握好相互之間的關系,實現城市的良好發展。在城市園林綠化的過程中,也盡量融入歷史人文。在科學合理的基礎上體現園林植物配置的藝術性,做到藝術性和科學性的統一。
體現植物景觀構造的藝術性和科學性的高度統一,不僅要滿足植物生長環境的相互協調,同時又要通過藝術構圖原理來展現植物的個體特征和群體形象美,從而給予人們真正的視覺美和意境美。進行園林植物配置要滿足植物生態習性和城市的整體要求,進行各種不同品種的植物配置,充分發揮植物所具有的特性,為城市綠化貢獻力量。進行植物配置還要考慮到平面色彩、構圖、季相以及展現出來的立體效果,同時要注重園林植物景觀的內在要素相互協調。
2.3體現多樣的特色的風格
現代城市園林綠化中選用的植物品種越來越豐富,而且隨著栽培和種植工藝的提高,城市的面貌也更加美麗。進行景觀構造時要充分體現到不同城市的特色和風格?,F就具體的園林植物景觀構造中植物應用做一些介紹。
(1)地被植物的合理運用。地被植物就是指覆蓋地表面的低矮具有觀賞價值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對于地被植物的選擇要選用生命力強的野生地被植物,這些地被植物一般不需要花費較多的人工去養護,綠化效果卻很好,喬木與其他植物之間空隙可以種植,或者較為陰濕的林下也可種植。種植地被植物能夠改善整體的視覺效果,又不占用優質土地資源。
(2)攀緣植物的巧妙應用。攀緣植物在我國城市園林綠化中較為常用的植物選材,攀緣植物能利用所有的特性,吸附或攀緣在建筑物的屋頂、陽臺等地方起到垂直綠化效果。伴隨城市綠化用地面積的減少,利用不占空間的攀緣植物進行立體式綠化效果就顯得尤為重要。攀緣植物能夠大范圍增加城市綠化覆蓋率,從而使整體的綠化得以彰顯。
(3)選擇適應的水生植物進行植物景觀構造。因為水生植物景觀通過綠葉、姿態和花莖以及水中的水景展示給人清新、舒暢之感。利用水生植物在城市的人工湖或者人工水域種植能夠增加整個城市的生機。在河岸種植葦林、水蔥、荷花、浮萍等都能夠增加城市綠化效果。
(4)竹類以及棕櫚科植物在城市園林綠化中的運用。以竹借景、造景、障景或是點景、框景都能夠增加意境,且能夠體現城市植物景觀多樣性的特征。在現代城市園林綠化中,進行植物景觀建造要體現
文化氛圍,而用這些植物就能夠很好的進行展現,增加人們生活的樂趣和精神享受。
此外,進行城市園林綠化也可以選擇彩葉植物,如紅葉石楠、金葉女楨等,運用彩葉植物來增加城市的整體色彩感官。彩葉植物通常在不同的生長季節展現出不同的顏色,很受人們的喜愛,而且彩葉植物的栽培難度并不大,成景較快,在現代城市園林綠化中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
2.4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進行植物景觀構建要充分考慮到當地的自然環境,嚴格的遵循植物生理學基本原理,充分地掌握不同植物種類的生態學特征、生活習性、生長周期和培育技巧,從而進行科學的搭配,實現布局的合理科學,這樣才有利于植物不同物種間的和諧共生,群落才能夠穩定,自然環境與城市發展更加緊密。采用可持續發展戰略原則對于城市綠化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能夠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效益的共同發展。
3、結語
在進行城市園林綠化工程中傳統植物景觀的構造時要遵循和依照植物生理學的科學理念和觀點,關注選用的綠化植物和周圍環境的密切程度,確保兩者能夠相得益彰。只有選擇適宜的園林植物景觀造景才能起到城市園林綠化效果,使城市更加美麗,進行高標準的植物景觀構造才能成為現代園林城市綠化的主流,也能夠使景觀構造更加人性化、科學化,從而為城市景觀增加色彩。
參考文獻:
[1]李芝玉.淺談城市園林建設中樹種的選擇與配置[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4(12):24~25.
[2]關?。疁\談城市園林綠化中的合理化植物配置[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36):17~18.
[3]鮑金艷,馬雪明.淺議植物配置在園林綠化中的重要性[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3):63~64.
[4]曹軍輝.淺析我國城市生態園林的植物配置[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7):70~71.
[5]李金生.從生態學角度看天津園林設計中的綠化樹種配置[J].科技資訊,2010(19):29~30.
篇8
關鍵詞:城市園林;景觀設計;存在問題;改進對策
中圖分類號: K928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我國城市園林景觀事業的飛速發展,園林景觀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生活與城市建設過程中的重要文化現象。盡管我國城市園林景觀設計已經在滿足現代人休閑活動需求、視覺享受和提升所在城市環境質量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突破,然而依然具有各種不足之處,由此而造成了城市空間環境的建設顯得相當滯后。為此,筆者將結合我國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現狀提出相應問題,并對如何破解問題進行對策思考,從而進一步地提升我國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質量,積極打造一流精品工程和優美的城市環境。
一、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原則
1、科學性
適地適樹和選用鄉土植物是科學性的基礎。植物個體的生態習性非常不同,對溫度、濕度、光照、土壤、空氣等都有不同的要求,群體生態中還涉及各種植物相互關系,所以,要營造多種植物生長所需的生態環境。依照植物之間的微觀群落的互惠共生關系,搭配植物。
2、文化性
中國園林藝術源遠流長,承載了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孕育出內涵豐富的植物文化,植物成為為人們賦予文化信息的載體。眾所周知,梅蘭竹菊、玉堂富貴都有其代表性的樹種。此外,本土樹種也可以代表當地文化。例如,哈爾濱就有“榆都丁香城”的美譽,榆樹和丁香是我國旱地地區的本土植物,更代表了城市的文化特色。
3、藝術性
一般的藝術規律同樣可以用在植物景觀設計中。對比與協調、節奏與韻律、均衡與穩定、比例與尺度等形式美規律可以在植物景觀設計中靈活運用,創造出極富藝術性的植物景觀。
4、生態性原則
從生態學上說,生態位是指處于群落中的物種,在時間、空間和營養方面所占的地位。植物空間的生態位,從宏觀層面上來講,是指植物空間提供給人們的或者可以被人們利用的各種生態因子(如土地、氣候、休憩空間、交通等)的集合,反映植物空間的現狀對于人們各種活動的適宜程度及吸引力大小,良好的生態位比較適宜人們的各種活動,對人的吸引力比較大;從微觀層面上講,良好的生態位是指構成植物景觀的每一種植物處于合理的空間分布,在它所處的生態空間都能比較健康的生長,正常地進行光合作用。
二、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問題
1、植物景觀的生態效益低下
近年來,很多城市的公共綠地采用西方古典園林中常用的大面積草坪和灌木林修剪成模紋圖案的綠化方式,或者在草坪上種植花卉組成色塊圖案。這種植物景觀形式雖然具有草優美、整齊的景觀效果,但從生態學上看,此種綠化模式發揮的生態效益遠不如中國傳統的喬灌草復合群落,而且養護費用相當高。這種“事倍功半”的做法是不可去的,也是不應提倡的。
2、植物景觀“千城一面”
對植物景觀設計的理解缺少深度和內涵,設計作品僅僅停留在概念、形式提出的水平上:有的將植物景觀設計簡單地理解為栽花種草,植物景觀處于噴泉、雕塑、小品等人工景物的附屬地位;有的偏愛以植物材料構成圖案效果,熱衷把植物修剪形成整齊劃一的色帶或幾何形體——如此種種的做法,使得國內一些城市因缺乏城市特色而導致“千城一面”,未能形成特色的城市地域性景觀。
3、植物微觀群落不穩定
植物微觀群落是植物與植物之間建立的互惠的、共生的關系。特定的“喬灌草“組合的搭配是物種億萬年進化的結果:符合自然規律,并且能夠使群落中的各種生物生長良好、使其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但是,從植物景觀設計的植物配置來看,設計者主觀性的把一些不具備共生關系、甚至不能共同生長的植物種植在一起,使植物微觀群落變得非常不穩定。
三、改進我國城市園林景觀設計工作的幾點對策
1、精心實施城市街道的綠化設計
對城市街道實施綠化設計,這是城市街道園林景觀設計的重要內容,良好的綠化設計能夠構造出簡潔、大方而又開放的良好景觀。一直以來,城市道路的綠化設計都受到了充分的重視。鑒于近年來我國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城市道路設計的要求越來越多,功能也變得復雜起來,其中就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綠帶,其中也有把行道樹和林蔭道、防護林帶共同加以聯系,從而成為綠色的走廊。城市街道的綠化設計與其它綠地的設計一樣,應當遵循統一、均衡、節奏、尺度以及比例等原則。因為城市街道的綠化形式非常多,所以,在街道形式的選擇上應當依據街道的環境特色加以決定。比如,街道兩邊的建筑景觀均富有特色,如果在設計中要重要表現建筑,那就應當選用較為低矮的植物。街道的綠化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植物的安排是其中最為重要的選擇,而道路綠化過程中的植物配備則應展現出多樣化以及個性化相結合之美學思路。在立地條件許可的狀況下,可運用隔離帶來配置中小喬木以及花灌木,以求真正實現各類喬木與花灌木之結合,讓街道景觀更具層次化。在城市街道的綠化過程中,還應當注重于行道樹之選擇,切實改變當前行道樹的樹種過于單一,地被的色塊太過重復等現象。要采取同一道路的行道樹配置方式相對較為統一的形式,選取數種行道樹來作為基調類樹種以保障城市的道路綠化能夠展現出和諧一致之風貌,而在中、下層則應當盡可能地做到豐富多彩。要堅持以鄉土樹種種植為主體,在此基礎上積極推廣適合于本地自然條件的樹種。同時,在選擇行道樹的過程時,不能為了美觀而忽視行道樹所具有的遮陰方面的功能。
2、大力培養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人才
鑒于當前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人才緊缺的現狀,應當從歷史悠久的園林企業或者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中聘請骨干專業人才為我所用,或者從高等院校中招聘應屆畢業生,通過以老帶新等形式建立起技術團隊。但是,無論是用高薪聘請的專業技術人才,還是剛畢業的高校畢業學生,重點是必須給予其提供施展自身才華之舞臺,讓其充分地展示出聰明和智慧,同時還應當在薪酬待遇上盡可能地滿足每一位設計人員的要求,激勵其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全力投入到工作之中,而不是成天琢磨著怎樣跳槽。
3、精心開展城市園林景觀的施工組織設計
在城市園林景觀施工中,必須要開展較為完善的施工組織設計。一是要具有針對性,應當針對園林景觀設計工程之條件、植物種類及種植時間等進行編制,從而進行積極有效的指導和監督,以確保園林景觀工程的質量以及進度。二是要在設計過程中全面覆蓋到工程的全部范圍,以確保內容具有完整性。三是設計應當具備足夠的可操作性,努力追求量化,避免出現模糊標準,以免讓施工人員無所適從。
4、注重城市景觀多樣性
在城市園林景觀綠色設計當中注重各類景觀的多樣性,通過將各種類型的自然生態系統構建合理的景觀,使得其能夠在空間結構以及時間動態等各個不同的方面能夠具備相同之處。在城市園林景觀綠色設計中注重城市景觀多樣性能夠有效的保護大自然中各類生物的生長和繁衍,能夠實現大自然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在自然環境人工化不斷提高的前提之下,能夠充分的合理利用水體、樹木以及池塘等各種自然環境保護維持物種的多樣性。通過以上方式還能夠為各類動植物提供適于其生長的自然環境,所以說通過這種保留原有生態群落的方式是對堅持以生態為主這一理念的重要體現。
結束語
綜上所述,城市園林景觀設計正在愈來愈多地受到現代人的重視。城市園林景觀設計者應當對街道景觀實施多個方面的考慮,但同時也需要得到所在城市相關部門以及廣大市民的鼎立支持,這是因為對一座城市園林景觀設計具有主導作用并非是設計者,還需要得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這樣才能讓我們生活的城市更加美好、宜居。
參考文獻
[1]黃少輝.論城市園林建設的問題及對策.[M].林業建設.2009(5).
篇9
【關鍵詞】園林 植物 景觀 設計
中圖分類號:P901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城市園林綠化是城市唯一具有生命的基礎設施,園林綠化的基礎主要是植物材料,因而園林植物景觀在風景園林建設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價值和地位,主要體現:園林植物在風景園林中的數量和面積最大;改善和保護環境的主題;園林植物是構造室外空間形態的核心;園林植物可以表現季節一歲月一歷史的變遷,植物景觀隨著時間產生變化,可以形成豐富的動態景觀變化。植物變化有快有慢,產生日夜變化、季相變化、歲月更替、歷史變遷等,景觀豐富多彩。
一、植物景觀設計的概念
植物是園林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作為唯一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園林要素,能使園林空間體現生命的活力,富于四時的變化。植物景觀設計是2o世紀70年代后期有關專家和決策部門針對當時城市園林建設中建筑物、假山、噴泉等非生態體類的硬質景觀較多的現象再次提出的生態園林建設方向,即要以植物材料為主體進行園林景觀建設,運用喬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草本等素材,通過藝術手法,結合考慮各種生態因子的作用,充分發揮植物本身的形體、線條、色彩等自然美,來創造出與周圍環境相適宜、相協調,并表達一定意境或具有一定功能的藝術空間,供人們觀賞。但是,植物景觀設計概念的提出是有其時代背景的。隨著生態園林建設的深入和發展以及景觀生態學、全球生態學等多學科的引入,植物景觀設計的內涵也在不斷擴展,現代的植物景觀設計概念不但包括視覺藝術效果的景觀,還包含生態上的和文化上的景觀,甚至更深更廣的含義。
二、園林植物景觀設計原則
1、自然性
在園林植物景觀設計中,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要符合區域自然因素,并且按照植物的特點進行配置,更多的體現植物群落的特色。
2、地域性
園林植物景觀設計應該結合當地的地形以及水系分布情況,充分體現出地域性特點,包括自然風土人情以及人文特性。例如,在我國的海南地區,在園林中種植大片的椰樹,這就體現了濃厚的地域風情。
3、多樣性
園林植物景觀設計不能過于單一,否則就顯得乏味,沒有美感,設計的時候要能夠體現出當地豐富多樣的植物品種。使植物景觀具有多樣性,這就需要合理的配置,不同的物種相互搭配。無論是在色彩上,還是在高度上等都要互補互襯。
4、指示性
在園林植物景觀設計中要以具體的自然條件為前提,具體包括地形、土壤的土質、當地的氣候條件、降水量大小、光照是否充足等,所選擇的植物種類要適宜生存,否則就會出現枯死或者發育不良等現象,這樣不僅不能美化環境,反而使園林景觀看起來死氣沉沉。
5、時間性
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開花或者結果期,也有固定的枯萎期。所以在園林植物景觀設計中,要充分考慮不同植物的時間性。避免所選植物的繁茂期在同一時間段,最好是不同時間段的植物交叉輝映,保證在一年四季任何時間都有枝繁葉茂的景觀。
6、經濟性
園林植物景觀建設是一個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資金,而且后期維護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所以在設計的時候一定要考慮經濟因素。不能為了追求藝術美而選擇一些過于珍貴的品種,造成經濟負擔。還要主要盡量不要選擇一年生植物,這樣反復栽種也會增加成本。
三、空間組織植物造景設計
植物造景在園林的設計中占有很大的一個比重,利用園林植物的各種天然特征,如色彩、姿態、質地、季相變化等,本身就可以構成各式各樣的環境空間,并形成引人注目的視覺焦點。植物還可以根據園林中各種功能的需要,與建筑、水體、道路、地形、小品、山石等緊密結合共同營造特色景觀植物造景如同建筑的地面、天花板與墻壁一樣,是景觀建筑空間中的主要構成物,而且植物本身就是一個三維實體,具有構成空間、分隔空間、引起空間變化的功能,通過自身的特點和形態表現組合了不同的性質空間,給人帶來不一樣的空間感受,如下:
1、開敞空間
通常采用低矮的灌木和地被植物來限定空間,給人帶來廣闊和沒有遮蔽的感受。
2、半開敞空間
一般選用地被和低矮灌木相結合,在封閉一側種植喬木,喬木的數量和密度不應過密,使得封閉和開敞特征明顯。
3、封閉空間:
一般用于創造森林景觀,具有極強的隱秘性和隔離感。
4、覆蓋空間
利用高大且樹冠濃密的遮陰圍合了頂部空間,而四周是開敞的,給人一種垂直度強烈的感覺。
5、連接空間
利用植物材料將其孤立的景觀因素以視覺形象連接成有序的空間,如:通過大量的喬木線性的種植形式構成連續的空間圍和,使空問布局更加豐富和生動。
6、障景
植物景觀的功能是控制人們的視線,將俗物障于視線之外,將美景呈現在人們眼中。如:需要完全遮擋時,采用枝葉茂密的植物,在不需要完全遮擋時,采用稀疏的植物。園林植物景觀的營造,是在滿足植物對各種生態因子需要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喬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藤本植物等素材本身的形態特征,通過藝術手法,進行合理的空問秩序安排,從而創造出與周圍環境相適應、相協調并表達一定意境,具有一定功能的藝術空間。
四、園林植物的景觀設計要點
1、樹立園林植物景觀的規劃意識
園林綠化是基礎設施與植物景觀對立統一的有效柔和點,沒有園林綠化配置的亭臺樓閣都是生硬和呆板的。因此,決策者應做到“先規劃,后施工”,組織專業人員對園林植物的景觀設計方案進行論證,衡量其是否與整體景觀自然和諧。如多功能的城市性綜合公園,應有供健身活動的大草坪,還要有為滿足安靜休息需要的疏林草地或密林;無論是濃蔭蔽日的幽林小徑,還是色彩艷麗、花香果佳的花灌叢,都要極大限度地滿足園林綠地的使用功能和景觀要求。
2、滿足園林植物生長的生態要求
園林植物的景觀種植設計要遵循植物生長的自身規律及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具體到園林植物生態配置,應該重視以下幾點:一是因地制宜、科學設計、適地而生。根據立地條件,結合植物材料的自身特點和對環境要求來安排,使其能生長健壯、優美;不能盲目引進推廣外來園林植物,而應注重開發和應用鄉土植物;--是重視生物多樣性。如果植物種群過于單一,在生態上是貧乏的、景觀上也是單調的。園林植物景觀設計應注意喬、灌、草結合,模擬和創建自然生態系統,有利于增加植物群落的穩定性、提高景觀質量和生態效益。
3、考慮園林植物景觀的藝術要求
園林融自然美、建筑美、繪畫美、文學美于一體,是以自然美為特征的空間環境藝術。園林植物景觀設計,不僅要滿足綠地實用功能上的要求,取得“綠”的效果,而且應按照藝術規律的要求來選擇植物種類和確定植物種植方式,給人們以美的享受。
4、結合園林綠地的經濟要求
城市園林綠地在滿足使用功能,保護城市環境、美化城市面貌的前提下,還可結合生產增加經濟效益。因此,園林植物景觀設計在不妨礙滿足功能、藝術及生態等要求時,可考慮選擇柿子、枇杷等對土壤要求不高、養護管理簡單的果樹植物,或選擇核桃、樟樹等油料植物,或選擇桂花、茉莉、玫瑰等芳香植物,選擇杜仲、銀杏等具藥用價值的植物,還有荷花等既可觀賞又可食用的水生植物等,以充分發揮園林植物景觀的綜合效益,達到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
結論
當今,植物景觀設計中出現的許多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由于沒有遵循其設計的一般性原則,對它們缺乏感性認識造成的。這些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勢必影響生態系統,尤其是城市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解決問題的根本就在于遵循植物景觀設計的原則,少一點主觀臆斷,多一些客觀分析,為大眾創造出生態、美觀、經濟、舒適的生存環境,推動植物景觀設計向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前進。
【參考文獻】
[1]陳飛平.淺探園林中的植物景觀設計[J].安徽農業科學,2005,33(7):1220.
[2]賈永林.淺談園林植物的種植設計[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4(4):203-204.
[3]尹吉光等編著.圖解園林植物造景[J].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6.
篇10
關鍵詞:植物景觀; 色彩設計; 常德
中圖分類號:J0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115(2013)07-67-1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常德市城區建設基礎差,設施落后,特別是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基本處于停滯階段,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僅為3.49m2。進入九十年代,城市化發展速度加快,常德城市框架不斷拉大,人口逐年增加,生態保護及城市園林綠化相對滯后,城區總面積達361.7公頃,其中綠地面積323.2公頃,占公園總面積的89%。
一、調查地概況
常德古稱武陵,位于湖南省西北部,長江中游洞庭湖尾閭,東臨長沙,西連川黔,南接粵廣,北抵三峽,地理位置顯要,史稱“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云貴門戶”。全市總面積1.82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3萬公頃。常德文化源遠流長,旅游資源十分豐富,自古就有“文物之邦,風景之國”的美譽。
二、調查方法與調查對象
(一)調查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本研究中的游客對植物景觀滿意度調查主要是選擇周末人流量比較大的時間段,共發放問卷400份,收回376份,有效率94%。植物色彩設計存在的問題調查主要采用的是實地調查方法。
(二)調查對象
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常德市城市公園植物景觀色彩設計建設的現狀,筆者對常德市市區4家城市公園進行了游客對植物景觀滿意度調查、色彩植物景觀結構調查。調查對象概況見表3.1。
三、植物景觀調查與分析
顧客滿意度的概念首先由Cardozo于1965年首次用于營銷學。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世紀末,受服務質量管理和顧客滿意理論的推動,一些從事旅游目的的營銷、戶外游憩、自然和文化遺產以及國家公園研究的學者逐漸關注顧客滿意理論在旅游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