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彈性的定義范文

時間:2023-08-17 18:14: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學彈性的定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經濟學彈性的定義

篇1

許鳳嬌(1989-),女,漢族,安徽池州人,金融碩士,單位:南京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研究方向:商業銀行經營管理。

摘要:在宏觀經濟學和經濟增長理論中, CES生產函數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本文對普遍運用的CES函數進行了標準化。Klump和Grandville提供了在可獲得必要參數的情況下,對CES生產函數參數校準的一種簡單方法。標準CES生產函數的運用存在一些誤區,本文列舉了正確的用法。

關鍵詞:CES生產函數;替代彈性;標準化

1.引言

近年來,CES生產函數獲得了宏觀經濟學和增長經濟學更多的應用。CES函數是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最為普遍的替代選項,并且可以處理比C-D函數應用范圍更為廣泛的問題。但是,并不總是能夠明確確定特定選擇的CES函數參數或者檢驗他們的含義。Klump和Grandville(2000)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并且概述了明確“標準化”這個生產函數的步驟。

盡管CES生產函數看起來簡單明了,但是數學上的簡單形式是具有欺騙性的。Klump和La Grandville強調過,應當小心對待CES生產函數的經濟解釋。他們特別指出對于分析理論結果為不同的替代彈性時使用“標準”CES函數,替代彈性的變化只能由標準化來分離出來。標準CES生產函數已經被多位學者應用于理論研究,而且這些理論研究成果已經被學者用來作為實證分析的框架。Klump對這項工作的大部分進行了研究,提供了進一步的資料并使得相關文獻更為廣泛的應用。這些論文發展或重新解釋了標準化這一概念。

2.標準化

闡述基本問題的最簡單方法就是設想兩個公司的生產率比較,它們的生產函數分別是AF(K, L)和BG(K, L)。由于生產技術不同,直接比較A和B的相對大小的經濟意義是有限的。兩家公司規模的不同,使得采用數學的對稱性會誤導經濟內容的比較。

如果允許替代彈性變化,就相當于把方程從F(K, L)變為另一個方程G(K, L)。這就引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其他技術參數是否保持和之前一樣的經濟解釋,還有當保持其他參數不變時,變化的替代彈性在經濟方面的含義是什么。

為簡單起見,假定只有兩個輸入量資本和勞動,規模報酬不變的情況下進行討論。

最簡單的標準化解釋是把資本和勞動輸入量看作指數,那樣可以與任意選擇的基準價值進行比較。ACMS形式可以被視為函數的標準化,因此分布參數b就是資本-勞動比一致時的資本份額。從這個意義上,標準化是不可避免的。給定的參數使得標準化得以明確,在理論分析中,能幫助區分獨立于其他參數變化的替代彈性的變化。默認假設能夠進行這種區分的想法可能是不正確的。

分布參數不能用來獨立定義資本和勞動的度量單位。如果想研究不同替代參數的影響,會遇到用任意基準資本-勞動比來標準化函數的問題,而且這樣的任意選擇會影響變化替代彈性如何改變生產面的表現形式。

在經濟學中,“標準化”這個術語經常用于一個系統或者模型的特定參數或數量是不變的正式性質的情況下?;鶞寿Y本-勞動比的選擇將決定生產率如何隨替代彈性的增加而變動。如果經濟處在基準位置附近,彈性的變動對生產率的影響將很小。由于前面的原因,選擇某一個標準化或基準資本-勞動比能被看作比其他的更縝密和自然,是毫無意義的。這意味著,無法確定替代彈性改變的影響程度,有時甚至連符號都不能確定。我們采用特定數量或參數的水平是任意的且能自由選擇的觀點。

3.標準化的使用

考慮這樣一個問題,研究一個傳統動態增長模型,其包含以ACMS形式寫的CES生產函數。研究者該如何選擇分布參數b?一般來說,這是被用來解釋為當替代彈性不變時的資本份額。當資本-勞動比不變時,ACMS的分布參數可以解釋為資本份額。

當研究者有多個要素份額和要素比率的觀察值時,就可以用標準方法分析數據,估算出分布和替代參數。當分布和替代參數被視為數據估算的固定常量是,就不存在標準化問題。

在實證研究和政策模擬中,CES生產函數的標準化形式相對于其他形式有時候是有用的,盡管益處有時是適度的。標準化避免估計分布參數,而是需要用資本份額的觀察值估計技術是一致的(至少是平均水平上)。在其最簡單的形式中,這個過程需要額外假設邊際生產率要素定價和利潤最大化。從嚴格的計量經濟學角度來看,學者建議的方法所獲得的好處并不是主要來自標準化,而是來自強加一個參數而非去估計它,額外的假設能對參數加以限制。

Klump和La Grandville認為選擇的替代彈性,TFP參數和分布參數最好看作相互依賴的。如果研究者模擬一個增長模型是改變了替代彈性,他也應該改變TFP和分布參數。他們的建議是把TFP參數和分布參數表達為替代彈性的函數,那樣隨著彈性的改變,生產函數在一個特定的資本-勞動比上總是服從相同的人均產量和邊際技術替代率。換句話說,這個過程迫使不同替代彈性的生產面沿著特定線K=k0L相切,其中k0是資本-勞動比的基線。

4.結論

最近發表的各種論文已經注意到了CES技術的潛在重要性。他們的研究也表明,當研究者用CES技術研究或校準模型時,保持分布參數固定,同時改變替代彈性是有負面影響的。以這種方式進行,意味著資本份額的變化適用于特定的資本產出比。當特定資本產出比上的資本份額數據是可得的,用和數據保持一致的方式校準CES生產函數是有意義的,因為替代彈性是變化的。特別是,Klump和La Grandville建議的方法,能以最自然的方式校準分布參數。他們的步驟也承認,如果一個技術參數改變,其他參數的意義也會改變。這些對我們理解CES技術都是有用的,對未來的文獻應該會有顯著的影響。(作者單位:南京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篇2

一、彈性理論與方法

(一)什么是彈性和彈性分析

1.彈性的統計含義和數學意義

在統計分析中,彈性系指當變量之間存在依存關系(即相關關系)時,一變量對另一變量變動的反映程度。用統計術語講,彈性是一個相對數,它衡量某一變量的相對變動所引起的另一相關變量的相對變動,其大小是兩個變量變動相對數(增減率)之比的相對量。通常用系數表示,習慣上稱之為彈性系數。

彈性作為一種數量分析方法,它與導數緊密相聯。把社會經濟現象中的彈性問題抽象為數學的彈性范疇,使其有個確定的計算方法,從而可以比導數更有效地應用于統計分析中,只要確定了變量間的函數關系,根據需要就可以應用彈性方法。

由此可見,二者都反映了y的變化對x的變化的反映或依存關系。但導數只反映x、y的值各自變化了多少,與原有x、y的基值無關。而彈性則反映了x、y各自變化的增減率,與x、y的基值有關。如果說導數是y于x的絕對變化,那么彈性就是y于x的相對變化。

2.彈性分析的特點

從以上分析可知,彈性是就兩個變量而言,研究兩個變量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

彈性的另一特點是,它是一個與被衡量對象的計量單位無關的數,即是一個無量綱的數。

(二)彈性的分類

彈性按不同的標志可分為不同的類型,在統計學中主要有三種:

1.按計量方法的不同可分為比例彈性、點彈性和弧彈性。

(1)比例彈性是彈性的最基本形式,是兩個變量的變動比例之比。其公式表示為:

統計分析中的彈性通常是按比例彈性計算的,反映的是一段時期內兩個變量之間變動反映程度的平均水平。但如果起始點不同會導致彈性值不同,從而使相應于同一變化幅度的彈性值也不同。

顯然,比例彈性不能一致地反映變化幅度相同而起始點不同的兩個變量之間的變動比例之比,為此我們引入弧彈性。

(2)弧彈性是指一函數在某一區間的平均彈性。常用的方法是用某一區間變量值的基期值與報告期值之平均來計算的,中點公式(用上例)為:

可見,變動幅度相同而起始點不同兩個變量之變動比例的比即彈性值相等。

(3)點彈性是比例彈性的一種特例,是它的極限情形。仍以需求價格彈性為例,比例彈性為:

顯然,點彈性就是某一點的偏導數乘以兩個變量的比。在統計分析中,根據已知數字模型通過求導可求所求彈性。

2.按彈性值的大小可以分為零彈性、低彈性、高彈性、單位彈性和無窮大彈性。

零彈性是指某一變量對另一變量的變化完全無反應,其幾何意義在于無論價格上升或下降多少,需求量都保持不變。例如當收入水平低時,人們對高檔消費品的需求彈性。

與零彈性相反的情形是無窮大彈性,即某一變量對另一變量的變化有很大的反應性,在顯示生活中這種情形幾乎不存在,可作為一種彈性極限來理解。

低彈性通常是指彈性值小于1的彈性,介于低彈性與高彈性之間的單位彈性,其彈性值剛好等于1,表明兩個變量是按同一比例變動的。這是一種極特殊的情況,為彈性分析提供了一個量的界限。

3.按所研究的對象不同可分為需求彈性、供給彈性和產生彈性等。

二、彈性方法在經濟統計分析中的應用

(一)彈性分析的應用

自1838年法國物理經濟學家古諾(A.A.Cournot)提出彈性思想以來,迄今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統計界把它視為“只描述現象,不揭示本質?!?/p>

(二)經濟統計分析中的幾種常用彈性

1.需求彈性分析

需求彈性是研究相關因素(如價格、收入)變化對需求變化的數量關系極其變化規律的。其分析方法是先建立需求函數,以反映需求量與價格(或收入)的數量關系,然后根據需求函數求得需求彈性,對我們合理制定和調整價格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

在統計分析中,不僅要揭示需求價格彈性的規律,還要分析影響其變動的原因。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用戶對商品的需求強度,她與需求價格彈性呈反向變動,因此,生活必需品彈性小而高檔、奢侈品彈性大;

(2)商品可代替程度,它與需求價格彈性是同向變動;

(3)商品用途的廣泛性也是同向變動;

(4)商品使用壽命的長短也與彈性同向變動;

(5)其它,如用戶收入水平、區域差異、消費習慣也會影響彈性的大小。

需求交叉彈性就是當一種商品的價格需求量變動時,另一種商品需求量的反應程度。用公式表示為:

需求收入彈性是用來分析消費者收入變化與需求量變化的數量關系及其規律的。它是指商品的需求量對消費者收入變化的反應程度:

2.供給彈性分析

同需求一方一樣,供給與價格和收入之間也存在相互依存關系,也可進行彈性分析。與價格之間的彈性稱供給價格彈性,與消費者收入之間的彈性為供給收入彈性。

供給價格彈性是反應價格變化后供給量變化的反應程度,用公式表示:

影響供給彈性大小的因素從這幾個方面來看:生產的難易程度;生產規模的大?。簧a成本的大小及其變化。

與供給價格彈性對應的是供給收益性,其公式表示為:

其分析情況與前面分析基本一致,不再重述。但還有一種情況,在農民家庭收入由低變高的情況下,對那些自給程度大、供給商品率不變的商品生產者來說,農民收入增加后,商品供給量反而有減少的現象。

3.彈性分析

能源彈性對于經濟預測、制定計劃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反映許多經濟指標和能源之間的技術經濟聯系。由于能源有生產量與消費量之分,則相應有能源生產彈性和能源消費彈性。在我國,能源消費彈性與能源生產彈性基本處于相同水平,二者的基本計算公式為:

它表明經濟發展對能源消費(或生產)增減度變化的反映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能源利用程度和節能潛力的大小。

如果能源彈性>1,則一般在1.2~1.9之間,說明能源利用水平、技術裝備和生產工藝水平還不高;

如果能源彈性<1,一般在0.46~0.88之間。說明隨著經濟的發展、能源科研的深入、經濟結構的改變、節能措施的采用和能源管理水平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在不斷地提高,又會導致能源需求量的增長慢于經濟的增長,能源彈性普遍下降。

參考文獻

1.《市場營銷管理教程》吳曉云 天津大學出版社 2004年

篇3

錯誤之二:關于需求價格彈性與需求曲線的斜率的關系的論述是一個錯誤

在西方經濟學中,需求價格彈性理論主要包含了兩個方面的關系:一是價格變動與收益的關系;二是需求價格彈性與需求曲線的斜率的關系,而關于這兩個關系的表述跟實際相去甚遠,完全是一個錯誤。

在《初級西方經濟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教材)中,關于“需求價格彈性”的內容這樣描述了需求價格彈性與收益間的關系:

需求價格彈性 Ed=需求量的變動速率/價格的變動速率=一Q/Q/P/P=一Q/P*P/Q

即它是一個變動速率相比的值.這里的P代表起始基礎價格,P代表純變動的價格,Q代表對應的起始需求量,Q代表對應的純變動的需求量,負號是為了將最終數值變為正值。如某商品價格由5元降為4元,需求量由100件增加為130件,則

Ed=—[(130一100)/100]/[(4一5)/5]=0.3/0.2=1.5

第一.當Ed>l時,表明需求量的變動率快于價格的變動率,即需求量對價格的變化反應強烈,稱為需求富有彈性。需求曲線斜率為負,其絕對值小于1.如圖三個需求函數三角形,圖(a)中價格由P1降為P2,需求量從Q1增加到Q2,這時雖然商品價格降低,但由于需求量增加,銷售收入PQ增加,即圖中矩形B的面積大于矩形A的面積。

第二.Ed=1,表明需求量的變動率等于價格的變動率,即需求和價格以相同的幅度變動,稱為需求單一性。需求曲線的斜率為一1.如圖中(b),價格由P1降為P2,需求量由Q1增加到Q2,這里的Q2一Q1要小于圖(a)中Q2一Q1。這是由于圖(b)中需求曲線D的斜率較大(陡峭)所致。但因價格降低引起的銷售收入減少正好由因需求量增加而引起的銷售收入增加彌補,即圖中矩形A的面積和矩形B的面積大體相等。

第三.Ed

一.真實的價格變化與收益的關系是需求函數中的中線、中位線平衡理論

(一).宏觀中線平衡理論

教材上這種論述,把價格降低引起的銷售收入減少與需求量增大收入增加之間互抵后得到的“效益、平衡、虧損”結果的規律,歸結為“斜率主導下的需求價格彈性”變化的原因,相當于說這個“斜率主導下的需求價格彈性”小于1的商品價格降低不會引起收入的增加,從而使降價沒有意義。這很容易使人產生困惑。但實際上這種論述并不符合實際情況,是完全錯誤的一個概念。

如果我們在教材給予我們的上述三個價格彈性情況圖中的任意一個圖上移動那兩個矩形的對角點,完全都可以作出“效益、平衡、虧損”的結果,從而教材上的理論。如圖,我們作出完全相反于教材論述的兩個矩形A、B。

那么,價格變化引起的銷售收入變化實際遵循著什么樣的規律呢?

首先,我們作出一個任意需求函數三角形AOB,我們不去界定它的斜率,OA代表價格,OB為需求量,AB為需求曲線。

作這個三角形的中位線CD,連結OD,這OD即是AOB的中線。我們在OA上取點E作為基礎價格,相對應的需求量是OG,此時E點所得到的收入為矩形OEFG。假設價格從E點落到H點,此時的收入為矩形OHIJ。于是得到價格變化前后的收入的減項矩形KHEF和加項矩形KGJI。此時很容易地看出加項面積大于減項面積。(證明見后)

繼續讓價格從E點降至M點,這點的坐標橫線交于基礎需求量OG的坐標豎線與三角形中線的交點P,得到收入減項矩形PMEF和加項矩形PGQN,這兩個矩形的對角點正是點P,此時減項和增項的面積是相等的,證明如下:

PF∥OA PN//OB

DF/DA=DP/OD=DN/DB (平行于三角形一邊的直線截其它兩邊,所得的對應線段成比例)

又DA=DB

DF=DN AF=NB

所以PD是FPN的中線。

AF=NB、∠EFA=∠B (同位角相等)

RtAEF≌RtNQB

又SAOD=SDOB SFPD=SDPN(三角形的中線分三角形成兩個面積相等的三角形)

SOMP=SOGP (矩形對角線定理)

矩形PMEF的面積=矩形PGQN的面積

結論,當價格降低到坐標橫線跟起始需求量坐標豎線的交叉點位于這個需求三角形從原點出發的中線上時,正好使減項效益矩形面積和增項效益矩形面積相等,表明價格變化后的收入等于價格變動前的收入,這點為價格變化效益平衡點。

根據這個原理,當這個交叉點落于這條中線的上面時,從增項效益矩形上端總能截出一個小矩形的面積等于減項效益矩形的面積,說明此時增項矩形的面積大于減項矩形的面積,收入是“效益”的。

證明:見上圖

當價格從效益平衡點P回升至H點時,得到增項效益矩形KGJI和減項效益矩形KHEF。我們作圖找出RtFKI的中線KS,延長SK相交于OA上的V點,從V點作價格橫線相交于需求曲線上的T。于是得到與減項矩形KHEF面積相等的矩形KWZI。顯然KGJI>KWZI,產生一塊剩余“效益”。

同理,我們可以證明,當這個交叉點落于這條中線的下方時,收入是“虧損”的。

其實這個規律,也可用代數的方法加以證明。(見后)

(二).微觀中位線平衡理論

我們再作進一步分析,這條中線的最高點D是該需求三角形中位線CD的端點,它們在價格變化引起的收益變化規律中又有著怎樣的意義呢?

實際上,如果參照的起始價格在中位線以上,則需求三角形的這條中位線橫切起始價格(基礎價格)點到效益平衡點之間距離的一半。

證明:見上圖

已知:P是增項矩形PMEF與減項矩形PGQN的效益平衡點,CD是RtAOB的中位線,OD為中線。

求證:LF=LP

AD=OD (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

AOD是等腰三角形

∠A=∠AOD

又GF∥OA

∠GFB=∠A ∠FPD=∠AOD

∠GFB=∠FPD

又LD是RtFLD和RtPLD的共邊

RtFLD≌RtPLD

LF=LP

這樣,當我們讓起始價格以最小精確單位的1/2量對準中位線時,那么這個最小精確單位的末端就正好落在中線上,是價格降低一個最小邊際單位時的效益平衡點。假若我們想象讓價格的邊際變化無限地小下去,那么這個最小單位變化效益平衡點就會無限地接近中線的頂點D,直至純變動價格為0,起始價格與變化后價格和平衡點與D點重合。所以我們可以將中線的頂點暨中位線的端點D作為最微小邊際變化效益平衡點,同時將中位線即它所表示的價格線作為價格變化時產生“效益”和“虧損”的最微觀邊際變化分界線。在這條分界線的上端是微觀邊際價格變化的效益區,在下端是微觀邊際變化的虧損區。當價格變化的幅度橫跨這個微觀分界線時,那么分界線以下的“虧損”幅度抵銷分界線以上等幅度的“效益”,平衡點下移。所以,當變化價格到達這條中位線時得到的總“效益”最大。

(三).中線、中位線平衡理論的代數數學模型

我們再用代數的方法對上面的理論規律加以揭示和證明,從而建立起價格變動與收益關系的數學模型。

見圖:

這是一個任意的直線需求函數三角形,b是初始基礎價格,a是它對應的初始需求量,y是價格的變動數值,c是變動后的價格等于(b—y),x是需求量的變動數值,減項效益矩形面積S1=ay,增項效益矩形面積S2=x(b-y),求Sl和S2之間的關系。

解:y與x分別是矩形A和B的邊長共同組成RtFGH,根據三角函數關系有y=—kx,于是有ay/a=—kx(b—y)/(b—y)

用S1、S2替換得,S1/a=(—S2k)/(b—y)

化簡得:S1=—S2* ak/(b-y) S1=S2* ak/(y-b)

所以,當ak/(y—b)=1 即—c/a=K時,S1=S2,它是價格變動時效益增減平衡的條件,此時兩個效益矩形的對角點在需求函數三角形的中線上,ak/(y—b)是兩個矩形面積差值大小的根源。

符合ak/(y—b)=1 即—c/a=K的條件時,正是價格變動線到達增減效益平衡點,此時y-b=—c,a與c組成的RtDOE與需求函數三角形AON相似,c/a=OA/ON=—k 。(證明略)

S1=S2·ak/(y—b),這是減項效益矩形面積和增項效益矩形面積之間的函數關系,是正比例函數關系,即兩者的變化方向是一致的。它倆之間的大小差值受系數ak/(y—b)的變化影響。

當ak/(y—b)≠1即c/a≠|K|時的情況:

一.當ak/(y—b)|K|時,S1

我們沿著ak/(y—b)的值從小到大的方向分析。

(l).由于k在題中即同一個需求函數中是己確定的項,我們先將a、b作為一對一定的起始基礎數,然后分析價格的變動數y對效益增減矩形面積大小變化的影響,所以此時y的大小變化是引起S1和S2差值的唯一要素。

當價格從高向低變動時,變動數y的數值逐步加大,而y本身是一個小于b的數,導致y—b的差的絕對值越來越小,從而使ak/(y—b)的值越來越大,帶動S1向著大于S2的方向發展,即總收入向著“不效益”的方向發展。

y值是價格變動的幅度,當它的值為最小單位時屬于最小邊際變化,此時ak/(y—b)的值最小,從而使S1大于S2的差值最小。邊際變化上這種增減差值的大小同樣受其它要素變化的影響,在不同斜率的需求函數或同一個函數三角形里的不同區域都不相同。

(2).我們再改變起始價格和相應需求量數值a、b,分析它倆的變化對ak/(y—b)的影響。

a、b是需求函數關系的一對對應值,是捆綁在一起的,一方的變化引起另一方的被動變化。當a增大時b減小,而這個反向變化正好使ak/(y—b)的值增大,從而引起S1相對于S2的增大,使結果向著“不效益”的方向發展。這說明,起始基礎價格越低,降價引起的結果越“不效益”。

當a和c作邊長組成最大面積的滿足平衡條件—c/a=K的矩形,也即當y以可想象的最小微觀數值與相匹配的b的數值(b的減小同時是a的增大)同時滿足效益平衡條件ak/(y—b)=1時,此時y對應的相匹配的基礎價格b和變化后的價格c都無限接近了需求函數三角形的中位線;當y小至0時,兩個價格在中位線上重合。這時效益平衡條件公式ak/(y—b)=l成為“—b/a=k”,它是最微觀邊際價格變化效益平衡條件,—b/a是微觀邊際價格變化中增減效益差值的根源(而這正是需求價格彈性Ed=l的條件P/Q=—K.見下述第二章)。此時b代表的價格坐標線是中位線,這點以上所有的價格邊際變化都是“效益”的,這個價格時總效益最大。當有一方價格向下越過這個平衡線時,便有最微觀的“不效益”存在,總“變動效益”的最大化開始減少。這與上一節的微觀中位線理論是一致的.

二.當ak/(y—b)>1即c/aS2。

此時價格變動引起的收益的變化方向同上,只不過結果是“虧損”的。

(證明略)

我們可以這樣說:

在每一個直線需求函數里,不管它的斜率如何,只要起始基礎價格在這個函數的價格微觀變化效益平衡線即這個需求函數三角形的中位線以上,那么就有價格降低時的“效益”空間;即使一個需求函數具有較小的斜率,但起始價格處在這條平衡線以下時依然失去價格變動“效益”。這條需求函數三角形的中位線是價格微觀最小邊際變動效益平衡分界線,這條線以上價格微觀最小邊際變動是“效益”的,這條線以下價格微觀最小邊際變化是“虧損的”,這條線表示的變化價格得到的總“效益”最大。價格從高向低變化,邊際從高“效益”向著“不效益”的方向前進,到達這條平衡線時達到平衡,最微觀“效益”歸零。變化價格跨過這條線繼續前進,微觀邊際變化開始“虧損”。當變化價格的幅度大于最小邊際變化時,平衡點沿中線方向下落,中位線兩邊等距離上的最小邊際變化的“效益”和“虧損”互相抵消,平衡點位于從原點出發的該需求三角形的中線上,這條中線是宏觀的價格變化效益平衡線,平衡線的兩邊價格變化引起的收益增項和減項相等,原效益不變。平衡點在這條平衡線以上時,宏觀上總收入“效益”;平衡點在這條平衡線以下時,宏觀上總收入“虧損”。這種關系的代數數學模型是:“當ak/(y—b)=l即—c/a=K時,S減=S增”它是宏觀價格變動時效益增減平衡的條件,ak/(y—b)是宏觀價格變動效益增減差值的根源;“—b/a=k”是最微觀邊際價格變化效益平衡條件,“—b/a”是最微觀價格變動效益差值的根源.

二,真實的需求價格彈性的變化規律

教材上的這種論述,把需求價格彈性定義值的大小與需求函數的斜率的變化統一起來,即

Ed>1時,|K|

其實,這是一種學術性錯誤,并不符合真實情況。

我們看教材西方經濟學給予我們的需求價格彈性的定義公式和例題:

Ed=—Q/Q/P/P= —Q/P*P/Q

有商品價格從5元降至4元,需求量則從100件增為130件。則

Ed=[(130—100)/100]/[(4—5)/5]=一0.3/(—0.2)=1.5

(見圖示,價格從P1降為P2)

我們看出例題中的—Q/P正是RtA1BA2的兩直角邊的比,Q=A2B P=—A1B,—A1B/A2B正是該需求曲線d的斜率K(負值),并且在同一個直線需求函數里無論價格怎樣變化它的值是不變的,

于是:Q/P=1/K(注意:Q/P定義為負值)

從而需求價格彈性公式變為:Ed=—(1/K)*(P/Q)

這說明,在同一個直線需求函數p=KQ+b中,由于斜率K的值是固定的,所以Q/P=l/K的值也是固定的,這時的需求價格彈性Ed的值取決于P/Q的大小.而P/Q又是一個什么樣的數值呢?

西方經濟學中把P/Q定義為價格變動中那個參照相比較的原來的價格和需求量的比,即圖中矩形OP1A1Q1高與寬的比,但是在價格逐次變動的過程中,這個數值可以不斷地被修正,即圖中的P1/Q1可以換成OP2/OQ2、OP3/OQ3、0P4/OQ4、……,處在變化的后面的價格和對應需求量總是可以把處在前面的價格和對應需求量作為起始參照。另外,我們從圖中看到隨著被選定的起始參照價格的向下變動,P/Q的比值不斷地被變小,即由價格P和需求量Q組成的矩形的高不斷的減小,而這寬則不斷地增長,從而引起需求價格彈性Ed的值向著減小的方向發展。

可見,所謂需求函數斜率K決定需求價格彈性Ed的大小的論述是完全錯誤的。例:

如圖,我們作一個斜率為—1的需求函數與坐標構成兩直角邊相等的RtAOB。

當P=5時,Q=1 (參照的原來價格和對應需求量)

當P=4時,Q=2 (變動后價格和對應需求量)

按照西方經濟學上的需求價格彈性公式,則

Ed=—Q/Q/P/P=—[(2—1)/1]/[(4—5)/5]=5

但按照《初級西方經濟學》教材上的需求價格彈性理論這時應當是“當K=—l時,Ed=l”。顯然,公式得Ed≠理論Ed。這是自相矛盾的。

這就是說,即使在斜率一定的同一個直線需求函數里,每一個價格面對的P/Q的值都是可以變化而不一樣的,選定的基礎價格變化從而引起需求價格彈性的改變;當選定的參照起始價格不變時,即使價格變動需求價格彈性的值也不變,需求價格彈性是每一個價格所在函數中的位置本身具有的特性。所以斜率K不能決定需求函數的需求價格彈性。

價格變動過程中,選定的參照起始價格和對應需求量的變動,是客觀存在的,而不變是我們人為的按排,實際上微觀的邊際上是不斷在變化著的。從圖示5中可以看出,隨著選定的價格從高至低變動,P/Q的比值不斷地被變小,從而引起需求價格彈性Ed的值向著減小的方向發展,當選定的價格到達該函數的中位線的C點時,正好使P/Q=OE/OC=CD/AC=-K,,這時Ed=l。這種變化分為三個階段:(這個變化規律也正好符合需求價格彈性公式的推理)

當P/Q>|K|時,Ed>1,P在中位線以上。

當P/Q=—K時,Ed=l,P在中位線。

當P/Q

需求價格彈性的這個規律正是第一章第三節中的最微觀價格變動效益平衡條件的變化規律,所以說需求價格彈性就是最微觀的邊際價格變動中的收益。

這個過程是選定的參照起始價格的變化引發的,而不是K的變化引起的,相反K的變化并不引起需求價格彈性的這種變化,論證見后?!ū菊撐睦镌跊]有聲明時,所講全指直線需求函數)。

三.需求價格彈性是最微觀價格邊際變化時收益增減關系的系數的倒數

在同一個直線需求函數中,需求價格彈性Ed的值是由參照的起始價格P的變化引起的,那么這種需求價格彈性變化的規律跟價格變化中收益的“效益、平衡、虧損”有著怎樣的聯系呢?

如(圖示7)

已知:當P/Q=—K時,Ed=l

即圖中P1/Q1=—K.也就是矩形OP1DˊQ1的OP1/OQ1=—K

求證:此時價格P1的坐標線P1Dˊ與中位線CD重合.

證明:連接P1Q1

OP1/OQ1=AO/OB=AP1/P1Dˊ=—K(斜率都相等)

RtP1OQ1∽RtAOB∽RtAP1Dˊ

∠OP1Q1=∠A

又P1D=OQ1

RtAP1Dˊ≌RtP1OQ1,

AP1=P1O即P1的坐標橫線P1Dˊ與中位線CD重合,

這說明,需求彈性Ed=l 即P/Q=—K時,P正好落在中位線上,這也已經在上一章中進行了反面證明。上一章所述的需求價格彈性的變化規律正好與已述的“價格變化與收益的關系”中的中線、中位線理論相一致。為什么會是這樣一個結果?我們從需求價格彈性公式和第一章三節里的數學模型得到答案:

“需求價格彈性Ed=—Q/P*P/Q和效益增減函數Sl=S2·ak/(y-b)”

已知兩者的變形為Ed=—1/K*P/Q和S1=S2*[a/(y—b)]*k。當y=0時,[a/(y—b)]*k變為(-a/b)*k。因為a=Q,b=P,(只是表述時用的字母不同而已),所以(-a/b)*k=-Q/P*k,=-K*Q/P。由此我們看出需求價格彈性公式的“—1/K*P/Q”正好是當y=0時的效益增減函數的系數“(-a/b)*k”的倒數。而y=0時的“(-a/b)*k”表示的是選定的起始價格本身的屬性,也是相當于變動價格y以可想象到的最小微觀變化時的效益的變化結果。(-a/b)*k=1即—b/a=k時,b位于中位線上,它是最微觀邊際價格變化效益平衡條件,(-a/b)*k值的大小決定著宏觀增減效益平衡條件ak/(y—b)=l時變動價格y的大小位置。同理,(-a/b)*k所影響的方面也正是需求價格彈性Ed=一Q/P*P/Q=—1/K*P/Q所能影響到的方面,只是因為兩者是倒數關系所以影響力的方向是相反的,需求價格彈性影響力的方向相同于效益運動的方向。

所以可以說,需求價格彈性是最微觀上的效益增減關系的系數的倒數,它制約著價格變動時效益增減的方向,制約著宏觀效益增減關系平衡時的價格的位置。

四.需求價格彈性是最微觀的邊際價格變動中的收益

第二章中的需求價格彈性的平衡條件公式“P/Q=—K”跟第一章三節中的微觀邊際價格變化收益平衡公式“—b/a=k”是一樣的,“—b/a=k”變形為"b/a=—k”,b/a就是這里的P/Q。所以需求價格彈性就是最微觀的邊際價格變動中的收益,還因為“需求價格彈性是最微觀收益增減關系的系數的倒數”,所以需求價格彈性的變化方向相同于價格變動中收益的變化方向,需求價格彈性的變化規律就是價格變動中收益的最微觀的變化規律。

由于在同一個直線需求函數中,需求價格彈性隨參照價格本身的變動而變動,所以在同一個直線函數中價格變動中收益的“效益、平衡、虧損”也是隨參照的價格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這是我們能夠在《初級西方經濟學》給予我們的三種類型斜率的三角形中作出相反于書中結論的兩個收益矩形的原因。最微觀邊際上的收益是隨變動價格的變動而隨時變動的,這個微觀的邊際收益變化就是變動的價格本身所具有的需求價格彈性,所以只要有價格變動就有微觀上的收益變化?!冻跫壩鞣浇洕鷮W》中把價格變動中收益的“效益、平衡、虧損"情況單一化固定

在某一類斜率的需求函數里的理論是非常錯誤的。

在同一個直線需求函數中,即斜率K不變的情況下,隨著價格從高向低的變化,邊際需求價格彈性逐漸減小,同時邊際價格變動收益也向著“不效益”的方向前進。當價格到達需求函數三角形的中位線時,邊際需求價格彈性的值為1,同時邊際價格最微觀變動“效益”歸零,總效益達到最大化。這條中位線是價格變化中的最大收入效益線。價格向下跨過這條中位線后,邊際需求價格彈性的值小于1,價格微觀邊際變化收益開始“虧損”。用公式表示如下:

當P/Q>|K|時, Ed>l P在中位線以上邊際價格變化收益“效益”

當P/Q=—K時, Ed=l P在中位線上邊際價格變化收益平衡,總效益最大。

當P/Q

這一規律與第一章三節里價格變動時效益增減平衡的條件“當ak/(y—b)=1即—c/a=K時,S1=S2”是統一的,只不過需求價格彈性本身表示的是最微觀價格邊際變化中收益的變化情況,而平衡條件表示的是宏觀的價格變化情況。

五.斜率的變化對需求價格彈性和收益的影響

《初級西方經濟學》教材中把斜率的變化說成是制約需求價格彈性和價格變化中收益變化規律的決定因素,把三者強扭成一體,我們用相互印證的不同的方法進行了否定。那么,斜率的變化到底對需求價格彈性和價格變動中的收益有什么影響呢?

(一)斜率的變化對需求價格彈性的影響

見(圖示8),這是兩個僅有斜率不同的直線需求函數,需求三角形AOB和三角形AOC,當參照價格為P時,它們各自的需求價格彈性為:

Ed1=—1/K1*P/Q1=OB/OA*P/Q1=OB/Q1*P/OA

Ed2=—1/K2*P/Q2=OC/OA*P/Q2=OC/Q2*P/OA

APD∽AOB PD/OB=AP/AO

APE∽AOC PE/OC=AP/AO PD/OB=PE/OC=AP/AO

PD=Q1 PE=Q2 Q1/OB=Q2/OC OB/Q1=OC/Q2

Ed1=Ed2

這證明,截距一致,僅有斜率不同的兩個直線需求函數,在同一價格下它們的需求價格彈性是相等的,也可以說僅有斜率的變化并不改變直線需求函數中需求價格彈性的大小,這再一次證明了西方經濟學中把需求價格彈性大小說成是斜率的原因的理論是非常錯誤的。

(二).斜率的變化對價格變動中收益的影響

見圖:

這是兩個僅有斜率不同的直線需求函數,價格從H點降至效益平衡點I點,即兩個效益增減矩形的對角點在需求三角形AOB的中線上。那么,因斜率改變成為第二個需求三角形AOE后效益平衡會被打破嗎?根據第一章中所述價格變動收益增減平衡條件“當ak/(—b)=l即c/a=—K時, S1=S2”,這里它們各自的價格變動收益平衡的條件是:

(l).需求函數三角形AOB的增減平衡條件是,—K1=c/a=OA/OB,

(2).需求函數三角形AOE的增減平衡條件是,—K2=c/(a+d)=OA/(OB+BE)。(是否成立待證明)

求證:—K2=c/(a+d)=OA/(OB+BE)成立。

證明:c/a=OA/OB

在c/(a+d)=OA/(OB+BE)中只要證明d/a=BE/OB,則它就能夠成立。

d/a=BE/OB變形得OB/a=BE/d

AHF∽AOB

HF/OB=AF/AB

AFG∽ABE

FG/BE=AF/AB

HF/OB=FG/BE=AF/AB

a=HF.d=FG

a/OB=d/BE

OB/a=BE/d, d/a=BE/OB

—K2=c/(a+d)=OA/(OB+BE)成立。

其實,通過作圖也已經得到,斜率由K1變成K2后效益增減矩形的對角點依然在新的需求三角形的平衡線上,即中線上。這說明,由于需求價格彈性沒有因斜率改變而變化,所以在中位線上的效益平衡更不會打破,實際上兩者的中位線也是重合的,只是中線向右下方發生了移位,增加了總效益的值域。但從S1=S2·ak/(y—b)中可以看明白,除了在平衡點上效益平衡不變外,在不均衡區域系數“ak/(y—b)”的值雖然不變,但由于在相同的變動價格上,S1與S2的基礎數值會同時加大,從而它們之間的差值變大,但這個差值在平衡線的兩邊所前進的方向是不一樣的,平衡線以上是“增益”的方向,而平衡線以下是“減益”的方向。

這就是說,斜率的改變不會打破價格變動中收益的中線、中位線平衡理論規律,不會打破原有的增減平衡。在不均衡區域,隨著斜率絕對值的減小在相同價格下會改變原有的價格變動中收益數值大小,變動價格在平衡點以上會“增益”,在平衡點以下會“減益”。同時斜率的減小使相同價格下的靜態效益增加?!⒁猓簝r格變動中的收益是指動態的相比較下的“增益”還是“減益”,而靜態效益是指一定價格下的實際收益,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三).西方經濟學中的需求價格彈性理論相近于曲線需求函數

如圖:

根據需求價格彈性定義公式,西方經濟學中的需求價格彈性理論相近于圖示10中的曲線需求函數,但這種函數價格變動的過程里仍然包含著我們以上論證的理論規律,西方經濟學需求價格彈性理論仍然不能涵蓋它價格變動時的實質。我們不再在此分析此類需求函數價格變動時的各方面關系。總之,西方經濟學中的需求價格彈性理論是經不住推敲的,非常偏面和狹獈。

六.需求價格彈性理論在實際產品定價中的應用

利潤最大化價格=收益最大化價格+成本價格/2

我們已經知道直線需求函數三角形的中位線代表的是最大總收益價格線,此時P/Q=—K,Ed=1,但因為有成本的因素在里面,此時的最大總收益并不等于最大總利潤,它還不是人們所追求的利潤最大化價格線,現實中人們總是隨著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情況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按著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對產品進行定價。只有在去除了成本因素后所得到的最大總收益價格才是最大總利潤的價格。如圖:

需求函數三角形AOB,下面的陰影部分是成本區域,P1D1是它的中位線也是最大總收益價格線。上方的空白三角形AOˊBˊ才是利潤價格需求函數三角形,這個三角形里的需求利潤價格彈性依然遵循著中線、中位線平衡規律,所以它的中位線P2D2表示的價格P2才是總利潤最大化價格。顯然,

最大總利潤價格=最大總收益價格+成本價格/2

此時,(P-Oˊ)/Q=-K (Oˊ代表成本價格,P代表銷售價格,Q代表P對應的需求量)

七,總結

在同一個直線需求函數里:

一.中位線規律就是需求價格彈性的規律,是最微觀的價格邊際變動中的收益的規律。公式表達為:

當P/Q>|K|時,Ed>1 P在中位線以上,微觀邊際價格變化收益“效益”

當P/Q=—K時,Ed=l P在中位線上,微觀邊際價格變化收益平衡,此時總收益最大。

當P/Q

二.中線規律就是宏觀的價格變動中收益變化的規律,是需求價格彈性在宏觀上的表現,公式表達為:

當ak/(y—b)=l即—c/a=K時,S減=S增 平衡點在中線,宏觀上收益平衡。

當ak/(y—b)|K|時,S減

當ak/(y—b)>1 即c/aS增 平衡點在中線以下,宏觀上收益“虧損”。

三.截距相等,僅有斜率不同的兩個直線需求函數,在同一價格下它們的需求價格彈性是相等的。需求價格彈性是價格在函數截距上的位置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與該函數的斜率無關.每一個直線需求函數都包含需求價格彈性變化的三個階段,同時也導致每一個直線需求函數里都包含“效益、平衡、虧損”三個區域即上述“一線兩區域”。

四.斜率變化對收益的影響(見上述)。

篇4

關鍵詞:藝術品;市場供求;特點

中圖分類號:F713.5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2-0123-02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及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日益迅速,市場的規模亦越來越大,藝術品與藝術品市場供求問題在當前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研究藝術品的價值特征及市場供求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藝術品市場需求特征

1.藝術品市場需求的內涵

這里所指的藝術品需求,既包括個人需求,也指所有個人需求之和在藝術品市場中的表現。藝術需求是人們情感、文化需求,在經濟學環境下已變成人類精神需求之一。藝術品需求必定通過人類對藝術媒介的需求(即藝術品物質載體的需求)而達到,這里所說的藝術媒介,包括繪畫材料、音樂器材、劇院等。

2.藝術品市場需求的特點

(1)藝術品需求在其市場價格和藝術品需求數量之間的關系,基本符合經濟學上的需求表或需求曲線。在其他條件不變時,一種物品的市場價格與該物品的需求數量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這種關系稱為需求表或需求曲線。需求曲線的規律是:當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時(其他條件不變),購買者趨向于減少購買的數量;同樣,當商品的價格下降而其他條件不變時,則購買量增加。

(2)從藝術品整體的需求量變化看,收入效應應該起更大作用,因為藝術是人類獨特的基本精神需求。另外,如果把藝術品需求分為各種類別的藝術品需求(如繪畫、實用美術品等)單獨觀察其需求量的變化,那么替代效應作用明顯大于收入效應。例如,假如我買不起油畫原作,則可以在任何其他藝術門類或媒介的消費中得到替代滿足。

(3)上面提到,當其他條件不變時,需求量和價格的變化特點,但這里所說的其他條件,很多都是可以改變的,這就必然影響到需求的變化。薩氏經濟學認為,主要是5種因素會影響到需求的變化,即平均收入、人口、相關物品價格、偏好及特殊因素等。這里聯系到藝術品需求,平均收入、人口兩個因素對藝術品需求的影響較易被理解。第三個因素是相關物品價格對藝術品需求的影響,如實用美術藝術品所用材料的價格下降,則對工藝品需求就會增加。第四個因素是偏好,即特定時間、特定地點對某種藝術品獨特的愛好,如華人對國畫、書法、民間美術的偏好等。第五個因素是特殊因素,特殊因素較多,如作品是否易于長久保存,是否易于安置等。

(4)需求彈性對于藝術品需求的影響。經濟學認為,對于必需品,如食物需求的價格彈性,一般較低,即該物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反應較弱;而對于奢侈品,如首飾、汽車等,其需求的價格彈性較高,即該物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強烈。但對于藝術品的需求彈性來說,因為有不同門類所帶來的豐富的價格差別,所以,分別具有必需品低需求價格彈性和奢侈品高需求價格彈性的不同表現。從分類角度說,藝術品是除必需品、奢侈品之外的第三類獨特需求價格彈性的物品。

(5)藝術品需求邊際效用的二重性。邊際效用是指消費新增一單位商品所帶來的新增的效用,依照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要求,當某物品的消費量增加時,該物品的邊際效用趨于遞減。用這個規律來觀察藝術品,筆者認為,藝術品需求表現出兩種不同的特點:純藝術品(這里指的是獨立的原創藝術品,不包括復制品),如油畫、國畫、雕塑、書法等,隨著消費(購買)量的增大,邊際效用并不是遞減,而是遞增,需求最后一副原作作品,不是邊際效用最小或為零,而是相反為最大,這個最大值實際上是消費者理想中的這類藝術品的最大藝術效用。到此為止,消費者會停止此類藝術(繪畫)的需求而轉向其他藝術品種。這并不是說邊際遞減規律失效于純藝術品,而是規律對于復制藝術品仍然有效,因為藝術品在理想定義下是不會出現完全一樣的作品的。

至于實用藝術品,我們把其效用分解為實用效用與藝術(美學)效用兩部分。這樣,邊際效用遞減表現在購買一件實用藝術品時(仍假定不是復制品),其最后消費的一件藝術產品具有最小的邊際實用效用和最大的邊際藝術效用。不過需要指出,如果這里的實用藝術品等同于復制品的話,那么,其需求變化完全依照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表現特點。

3.治理藝術品市場需求的對策

(1)在宏觀藝術品市場需求方面,應出臺刺激“綠色需求”的市場管理政策。我們在歷史的長河里可以看到驚心動魄的悲劇,在中國西部號稱世界第二大沙漠的塔里木沙漠底下,長眠著曾經輝煌燦爛的文明――樓蘭國文明。在海上貿易之前,絲綢之路的開通,使樓蘭的國際經貿地位近似于今天的香港和新加坡。經濟繁榮帶動藝術的發展,樓蘭成了各種藝術流派爭奇斗艷的舞臺。但是,這里盛況空前的藝術需求市場伴隨著樓蘭文明過度的開發也“沙漠化”了。所以,我們認為“綠色藝術需求”是藝術需求對它所處的社會與經濟背景的貢獻,也是使其自身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必需。

(2)充分使用因特網這種新經濟手段,使藝術品市場需求不論在手段上還是內容上,能充分借用因特網便捷、無所不在的優勢更準確、更迅速地反映出來。新浪作為綜合門戶網站,其外表的視覺藝術品設計能較快地響應跨國跨地的藝術品需求變動,在這方面,其競爭對手搜狐門戶網站甚至做得更好,其藝術內容吸引了更多的參與者。至于更為具體的和網絡相關的電腦美術設計以及數碼攝影藝術作品,已經從最初的高價位低需求發展到了今天市場的中等價位高需求。從藝術品市場需求的治理對策上講,在宏觀市場需求管理上給予它們與傳統媒介以及手工藝術品相同的地位是一個較好的辦法,因為畢竟它僅僅是一個藝術創作的工具。

(3)藝術品市場需求的全球化使中國消費者面臨前所未有的選擇的多樣性,為中國藝術品市場帶來空前機會與競爭壓力。就中國的藝術品市場需求而言,如果能學習英特爾總裁,讓全世界的顧客意識到他們的芯片在電腦中的重要性那樣,明智的做法是,讓中國民間藝術品的需求,能透過市場使世界都感到不可小覷。

二、藝術品市場供給特征

1.藝術品市場供給的特點

(1)同藝術品市場需求一樣,藝術品市場供給在其市場供給數量和與該商品的市場價格方面的關系,基本符合經濟學的供給曲線或供給表。經濟學告訴我們,在其他條件不變時,生產者愿意出售的一種物品的數量與該物品價格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供給表或供給曲線方式表述。通常情況下,物品供給量與物品價格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因此,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也就是說,假定其他條件不變,當某種商品的市場價格上升時,則生產者愿意生產和銷售更多數量的此類商品;反之亦然。

(2)藝術品生產成本與藝術品供給具有反相關關系,即當某物品的生產成本相對于市場價格較低時,生產者大量供給該物品就有利可圖;當生產成本相對于價格較高時,生產者大量供給該物品就無利可圖,生產者就會減少該物品的供給數量,轉向其他產品的生產供給,甚至會退出此行業。上述經濟學中產品的生產成本與產品供給的關系,基本上適用于藝術品供給與生產成本的關系。不過在純繪畫和實用美術、綜合藝術中表現的特點不一樣。薩氏經濟學認為,生產成本主要取決于投入品價格和技術進步,在純藝術品中技術技法水平影響的比例更大。不過這里所謂的技術技法水平是指藝術生產工藝水平的進步,具體到美術這樣的藝術品生產而言,則表現為工藝生產水平的進步、藝術創作者水平提高體現在藝術技巧上的進步及藝術創作者藝術綜合素養的提高等方面。由于純藝術品具有文化產品的屬性,故藝術綜合素養的提高或進步起的作用,更為明顯地體現在技術技法進步方面。而對實用藝術品(如工藝美術品)而言,生產成本中的投入價格與技術進步起的作用,因具體工藝品種不同而變化多端:有時投入品價格起的決定成本的意義更大些,如貴重金屬工藝品所用材料的價格;有時技術技法進步決定成本的意義較大,如工藝美術品加工技術技巧的飛躍提升或工藝美術品造型設計的人文因素的飛躍,都能很大程度地從技術進步角度改變生產成本進而影響到藝術品市場的供給。至于綜合藝術如影視及戲劇等,生產成本中的投入品價格與技術進步同樣重要?熏像電影中明星演員與導演的勞動投入價格和電影攝制技術的進步都決定性地影響著生產成本。

(3)政府的治理政策對藝術品供給的影響力度較大。政府的鼓勵與管制政策會極大地改變藝術宏觀與微觀的供給。如中國文化部對中國電影市場每年進口十部和多部好萊塢“大片”的管理及運作機制的每次重大調整,都會巨大地重塑中國電影市場供給的局面。

(4)藝術品供給的價格彈性具有復雜性。藝術品供給的價格彈性或簡稱供給彈性,用數學語言描述,是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動的百分比;用非數學語言描述,我們可理解為供給的價格彈性是一種商品的供給量對其市場價格的反應程度。經濟學上供給的價格彈性與需求的價格彈性定義完全相同。唯一區別是,對于供給來講,供給量與價格正向變動;而對于需求來講,需求與價格是反向變動。但上述情況不適合于藝術品供給彈性,藝術品供給彈性,對于過世藝術家的作品來講是無彈性的,因為無論價格怎么變化,供給的絕對藝術作品數量不會變化。而對于中國民間藝術及民間工藝美術來講,有時存在著富有彈性(藝術生產者眾多)和缺乏彈性(手藝繼承困難)兩種互相矛盾的現象。對于純藝術品,彈性不會也不宜出現劇烈變化,因為文化產品的制作規律不宜受制于價格變動。

2.治理藝術品供給的對策

藝術品供給作為精神產品以及與物質產品的結合,應從藝術生產者個人、生產企業及國家三方面綜合考慮,都應采取主動供給的對策,即藝術品供給的促銷政策:定位市場,尋找未來,借助公關媒體,制造特殊氣氛等途徑,以求藝術品供給成為人類精神文明與文化進步發展的基本供給項目。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微積分 邊際分析 經濟問題 決策

一、概述

17世紀90年代,人們首次把算術方法應用于經濟學問題。時至今日,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數學與經濟的關系已達到密不可分的狀況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諸如購物、貸款、股票投資、競賽選拔等,都可借助數學模型來做出理想的決策。在計算機的輔助下建立數學模型解決諸如生產規劃、工程設計、物流分配、人事管理、商業銷售等復雜問題能得到合理、準確、可靠的結果。任何一項經濟學的研究也都離不開數學的應用。本著理論要應用于實際的原則,本文在經濟分析、經濟管理、經營決策等方面引入微積分,解決實際問題。

二、導數在經濟分析中的應用

(一)邊際分析

1. 邊際函數的定義

在經濟學中,經常會遇到邊際這一概念,如邊際需求、邊際成本、邊際收入、邊際利潤等。從數學角度看,經濟學中的邊際問題就是相應的經濟函數的變化率(或變化速度)問題,即因變量對自變量的導數稱為“邊際”。它表示自變量增量為1個單位時,因變量的增量就是邊際量。但值得注意的是:對于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函數,其自變量的取值一般是不連續的(即離散的)量。因此在應用導數這個工具去分析問題時,必須將“離散”的量看作“連續”的量(可導必連續),但是在對求導的結果進行經濟解釋時,又須將“連續”的量作為“離散”的量來看待,而且它們的最小變化是一個單位。

經濟學中常用的邊際函數:

(1)邊際需求。設需求函數Q=Q(p)(p為價格),則■=Q’(p)稱為邊際需求函數,記作MQ。它表示需求的變化率,即當價格為p時,若再上漲1個單位價格,則需求量將增加MQ個單位。

(2)邊際成本。設總成本函數C=C(q)(q為產量),則■=C’(q)稱為邊際成本函數,記作MC。它表示成本的變化率,即當產量為q時,若再生產1個單位產品,則總成本將增加MC個單位。

(3)邊際收益。設總收益函數R=R(q)(q為產量),則■=Q’(q)稱為邊際收益函數,記作MR。它表示收益的變化率,即當產量為q時,若再銷售1個單位產品,則總收益將增加MR個單位。

(4)邊際利潤。設總利潤函數L=L(q)=R(q)-C(q)(q為產量),則■=R’(q)-C’(q)稱為邊際利潤函數,記作ML。它表示利潤的變化率,即當產量為q時,若再銷售1個單位產品,則總利潤將增加ML個單位。由于L=L(q)=R(q)-C(q),所以■=■-■,即ML=MR-MC。

如果 ML>0,即MR>MC,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其經濟意義為:在產量為 Q 時再生產 1 個單位產品多帶來的收益增加量大于再生產 1 個單位產品多帶來的成本增加量。這時,增加產出是有利的,可以使利潤增加。相反,如果 ML

2.關于邊際分析的例題

例1:廠家生產Q(噸)某種產品的總成本C(萬元)是產量q的函數,C(q)=0.2q2+5q-5,求:(1)產量為20噸時的平均成本;(2)產量為20噸時的邊際成本,并解析其經濟意義。

解:(1)C(20)=■=■=8.72(萬元)

(2)■+0.4q+5,■q=20=0.4×20+5=13(萬元)

其經濟意義為:當產量為20噸時,再增加1噸,總成本增加13萬元。

(二)最優化分析

1.關于經濟變量的最值分析

圍繞著利益最大化,各企業在經濟管理中總是要考慮關于怎樣才能最節省材料、怎樣才能達到最低生產成本、怎樣才能產生更高的效益、怎樣才能使企業利潤達到最大化等眾多問題,這類問題稱為經濟變量的最優化分析。利潤是衡量企業經濟效益的一個主要指標。在一定的設備條件下,如何安排生產才能獲得最大利潤,這是企業管理中的一個現實問題。數學上,這些經濟問題的解決就相當于對最大值、最小值的求解。利用函數將一個經濟變量用另一個經濟變量來表示,然后利用導數這一工具來求解最值,便能快速有效地解決此類問題。

2.關于最優化分析的例題

例2:某廠生產某種產品的固定成本為5萬元,每生產一件產品的成本為300元。產品出廠價格P是產量q的函數,P(q)=1000-0.2q,求達到最大利潤時的產能以及最大利潤為多少?

解: 由題意可知,成本函數為:C(q)=300q+50000

收入函數為:R(q)=(1000-0.2q)q

故利潤函數為:L(q)=R(q)-C(q)=-0.2q2+700q-50000

L’(q)=-0.4q+700,令L’(q)=0解得:q=1750(件)

L’(1750)=-0.4

駐點是唯一的,而且利潤有最大值。

此駐點q=1750就是利潤最大值的點。

故最大利潤L(1750)=562500(元)

(三)彈性分析

1.彈性的概念

彈性又稱彈性系數,用以描述一個經濟變量對另一個經濟變量的變化的反應速度。若設關于某兩個經濟變量的函數為y=f(x),當自變量增量為x,因變量增量為y,則因變量y對自變量x的彈性函數定義為?濁=■■=■■。以需求彈性為例,它指的是由于價格的變化而給商品的需求量造成的影響程度,即設需求函數Q=Q(P)(P為價格),則需求價格彈性為?濁=■■。一般情況,Q=Q(P)是關于價格P的單調減函數,所以?濁

2.關于彈性分析的例題

例3:某商品的需求函數為Q=120-20P,求需求彈性函數并描述當P=5時需求彈性的經濟意義。

解: 由題意可知,?濁=■■=(-20)■=■

當P=5時,Q=120-20×5=20,?濁=■=-5

所以當價格為5時,需求為20。此時若價格提高(下降)1%則需求量下降(提高)5%。

三、微分方程在經濟分析中的應用

為了研究經濟變量之間的聯系及其內在規律,常常需要建立某一經濟函數及其導數所滿足的關系式,并由此確定所研究函數的形式,從而根據一些已知的條件來確定該函數的表達式。數學上就是建立微分方程并求解微分方程。以下列舉經濟中的實例,著重討論其經濟數量關系。

例4:某商品的需求量x對價格p的彈性為-pln3,若該商品的最大需求量為1200(即 元時,x=1200千克)。試求需求量x與價格p的函數關系,并求當價格為1元時市場上對該商品的需求量。

解: 由題意可知,■■=-pln3

即■=-xln3

分離變量解此微分方程■=-ln3dp

兩邊積分可得lnx=-pln3+C,

即x=C-e-pln3=C?3-p。

p=0時,x=1200 C=1200

x=1200?3-p

故當價格p=1時,市場上對該商品的需求量為x=1200?3-1=400(千克)。

四、積分在經濟分析中的應用

在經濟生活中,經濟總量及變動值影響著企業經營者的經營決策,將經濟總量變動值進行對比和分析,及時調整企業的經營決策對于企業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數學上,已知邊際函數求原函數一般采用不定積分來解決,或求一個變上限的定積分。如果求原函數在某個范圍的改變量,則采用定積分來解決。

例5:廠家生產q個零件的邊際成本C’(q)=0.2q+5,其固定成本為3000元,每個產品價格為125元。試求:(1)產量為多少時利潤最大?最大利潤是多少?(2)在最大利潤產量的基礎上再生產100件,總利潤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解:(1)總成本函數為:C(q)=■0.2q+5dq+3000=0.1q2+5q+3000,

收益函數為:R(q)=125q,

則利潤函數為:L(q)=R(q)-C(q)=-0.1q2+120q-3000,

L’(q)=-0.2q+120,令L’(q)=0解得q=600(件),

L’(q)=-0.2

L(600)=-0.1×6002+120×600-3000=33000(元)

即產量為600件時利潤最大,利潤最大為33000元。

(2)L=■(-0.2q+120)dq=-1000(元),

即在產量為600件的基礎上再生產100件,總利潤將減少1000元。

五、微積分為經營投資提供合理決策

企業的日常運營需要不斷進行各種大大小小的決策,其中投資決策、財務決策則是運營的核心所在。要解決如何合理安排生產量、合理調配資源使利潤達到最大化,就必須要做出最佳決策。在討論投資決策前,必須引入兩個重要的概念:終值與現值。

(一)終值與現值的概念

終值(又稱將來值)是現在一定量的資金折算到未來某一時點所對應的金額。若有資金P元,按年利率i做連續復利計算,可得t年末的本利和為Peit元,我們稱Peit為P元資金在t年末的終值。

現值是未來某一時點上的一定量資金折算到現在所對應的金額。若現在投入資金x元,且按年利率i做連續復利計算,t年末得到本利和P元(即有P=xeit),則x=Pe-it稱為t年末資金P的現值。

設在時間區間[0,T]內t時刻的單位時間收入為R(t)(或稱收入率),按年利率為i做連續復利計算,則有:終值=■R(t)e(T-t)idt,現值=■R(t)e-itdt。一般地,若收入率R(t)=A(A為常數),稱此為均勻收入率。

(二)關于投資決策的例題

例6:某廠家需要一臺新科技的機床(使用壽命為10年)來提高產能,聯系了機床的經銷商后得到了兩種方案:①直接購買,費用為80萬元;②租用,每月租金為1萬元。若資金的年利率為6%,以連續復利計算,試決策:是購買機床合算還是租用機床合算?

解:每月租金為1萬元,收入率R(t)=1

由題意知,機床使用壽命為10年,即租期為120個月,年利率為6%,即月利率為0.5%,故有:現值=■1-e-0.005tdt

=-■■e-0.005td(-0.005t)

=-200e-0.005t■

=200(l-e-0.5)

≈90.2(萬元)

因此,現值90.2萬大于現價80萬元,在資金不太緊缺的情況下,廠家還是購買機床要合算一些。

六、結束語

以上六個討論微積分在經濟學中應用的例子只是微積分經濟應用的一小部分,但從中也能深刻地揭示出微積分對于經濟分析數學化、定量化所起的強大作用??傊?,微積分是探索經濟規律,分析經濟現象的重要工具,運用得當便能為企業經營者提供精確的數據,為企業決策提供客觀、合理的數據支持。數學的發展源于經濟,卻又實實在在地為經濟服務。

參考文獻:

[1]程祖瑞.經濟學數學化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徐建豪,劉克寧,易風華,辛萍芳.經濟應用數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趙昕.淺析微積分在經濟中的教學[J].考試周刊,2012(1).

篇6

關鍵詞:電力系統;電力市場;經濟風險;市場力風險

1引言

我國已經實現廠網分開,下一步就是要建立一個發電側電力市場,以實現發電商競價上網的改革目標。然而,根據國際上的經驗和教訓[1],在發電市場建設和運營的初期,一些發電商往往會行使它們所擁有的市場力來操縱市場[2]。其結果是:電力市場整體經濟效率降低,用戶經濟利益受損,甚至會危及電網安全運營。因此度量和防范(減輕)市場力是電力市場(結構、模式、規則)設計中的重要一環。電力市場中的市場力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而不僅僅是各個發電商的裝機容量所占份額),度量電力市場中的市場力只采用HHI是不合適的[3]。到目前為止,國際上對于電力市場中的市場力如何度量和防范的問題,并沒有提供現成的理論方法和成功的實踐經驗。需要結合我國的實際,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加以研討。

2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及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1電力市場中的市場力的界定

市場力問題是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問題之一。經濟學理論對市場力作了具體嚴格的界定。經濟學對市場力的一般定義是:行業組織的集中程度。市場力表示改變市場價格使之偏離市場充分競爭情況下所具有的價格水平的能力。這個市場力的定義很簡明,已經使用了一百多年了。但是通常電力市場的管制機構對電力市場的市場力有它們自己的定義。美國能源管制委員會(FERC)在“StateoftheMarkets2000”報告中對市場力給出了如下的定義:

“市場力是指,市場中某些成員為了阻礙新的競爭者進入市場,或者為了使競爭對手的成本增加,而有意限制自己的發電出力和服務,以便形成并維持市場高價格的能力。這些市場成員在抬高市場價格后,并不使得自身的成本或價值增加?!?/p>

但到了2001年底,FERC已放棄了這個市場力定義,正在重新研究和定義電力市場的市場力。筆者認為,對于電力市場而言,研究其市場力應涉及三方面的問題:①市場力的行使;②市場力對市場成交的價格及其交易量的影響;③市場力對所有的市場成員的影響。根據國際經驗,對于電力市場而言,其市場力的行使可以有多種形式(有多種表現)。為使得所研究的問題簡明,經濟學對市場力問題的研究只考慮對市場價格和利潤的影響。而美國FERC對市場力的研究和定義只是側重于行使市場力本身,忽略了市場力的具體行使形式,例如,發電商所采用的抬高它們發電報價的形式。由于FERC對市場力的定義忽略了“獲利性問題”,因而結果就是:任何時候無論是否需要它們,基荷發電商(機組)都存在著市場力。即使它們行使市場力會損失自己的利潤,它們也將行使市場力。這個結果顯然是不合理的。美國FERC這樣研究和定義市場力,就忽略了競爭性價格因素的作用。如上所述,FERC在“StateoftheMarkets2000”報告對市場力的定義中指出,“任何時候,一個發電商行使市場力,它都要想方設法回收成本相應增加的部分”。上述對市場力的定義中還指出,“可維持市場高價格”,這意味著將峰荷發電商排除在可能行使市場力的市場成員之外了。這也不符合通常發電商操縱市場的實際情況。

FERC和2002年1月修改后頒布的那個市場力定義都提到“抬高競爭對手的成本”。美國FTC在市場力的定義中提到“維持或者產生一個壟斷”。關于市場力問題,FTC認為:

“盡管在市場中處于壟斷地位并不違法(illegal),但是根據美國現行的反壟斷法,如果某些處于壟斷地位的發電商是通過排斥競爭者進入市場,或者明顯損害(削弱)了競爭者的競爭力,的策略(手法)來維持或者形成自己的壟斷地位的,那么是違法的”。

換句話說,根據美國現行的反壟斷法,抬高競爭對手的成本是非法的,但是行使市場壟斷力是合法的。美國的FTC和DOJ對市場力的定義和經濟學對市場力的定義基本相同。但是,美國FERC卻將抬高競爭對手的成本(使得競爭性供電曲線上移)和市場壟斷力(使得市場偏離競爭性供電曲線)這兩個因素相結合,來定義市場力。我們認為,這違反了經濟學和反壟斷理論的本質特征。這樣的市場力定義容易造成歧義和混亂。正如美國電力市場理論研究專家PaulJoskow所指出,FERC實際上沒有定義市場力。Joskow向美國參議院分析闡述了FERC對市場力的定義存在的問題:“FERC對市場力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沒有給出一套用于度量市場力是否存在以及市場力嚴重程度的經驗指標;并且沒有能夠指出,當存在多大的市場力就不能夠保證電力市場的批發價格是公正合理的”。

筆者認為,市場力的行使方式通常有兩種:一是抬高其電價使之高出其邊際成本;二是限制其發電出力[1]。具有市場力的發電商可通過這兩種方式來獲得超額利潤。當在市場上行使這兩種方式的任何一種獲得成功后,其結果都是市場價格提高,行使市場力的發電商的利潤提高,發電出力(產量)降低。具體研究內容及其研究思路如下:

(1)電力市場中市場力的定義

市場力是某些發電商通過改變市場價格水平使之偏離競爭價格水平而獲利的能力。根據經濟學理論,這種能力,即使它是暫時的,或者微不足道的,仍應視為市場力。市場中的許多成員,尤其是電力市場中的成員,可能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市場力,但是只要不嚴重,就不會對市場價格(經濟效率、公平競爭)產生大的影響。

(2)電力市場投標中的壟斷問題

在國際上的許多電力市場中通常都是以最后一個中標價作為市場的成交價。在一些情形下[3],這個投(中)標規則能夠使得市場成交價格低于競爭性價格水平。此時,某些投標的發電商可能會設法提高市場價格使之接近于競爭性價格水平,以此來獲利。有時候會誤認為這是發電商在行使市場力,其實不然。

(3)電力市場需求側的市場力問題

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及其國際經驗,現階段我國擬采用單一購買者這種市場模式(同時可以伴隨著大用戶直接購電這種特定的雙邊交易的模式,但以單一購買者模式為主)。對于采用單一購買者模式的電力市場,存在著買方獨家壟斷特征的市場力(Monopsonypower)[3]。單一買方通過行使這種市場力來降低市場(購電)價格,以降低其總的購電成本[4]。單一買方(在我國,近期是由電網調度及市場運營管理機構來擔任這個角色)行使這個市場力的方式有可能是對用電價值高于市場價格的用戶的用電需求進行中斷。這種買方市場力(Monopsonypower)的存在有利于抑制發電商(賣方)的市場力(Monopolypower),但是也存在買方濫用這種市場力的問題。

2.2市場力的行使問題

在發電側市場中,由于某些發電商存在著市場壟斷力[5],這將導致競爭(是指沒有市場力下的競爭)形成的發(供)電量大于市場價格(是指市場力作用下的市場價格)下的需求量(供大于求,要減少供應量)。為了確定市場價格升高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影響,必須檢查市場力的性質。如果一個電力市場沒有一定的備用容量(一定的增減發電容量的能力),那么這個市場就不能對付突然的尖峰負荷,或者突然的發電機組事故。這種電力市場就要重新研究和設計[6]。

只有實時(Real-Time,RT)市場才有要研究和解決的市場力行使問題。應該同時在邊際內以及邊際上的發電商中間尋找和確定市場力。在研究考察市場價格提高(變化)的同時,要研究考察發電商有意限制其發電出力的情況和程度。具體研究內容及其研究思路如下:

(1)市場力與長期合約市場的關系

如果合約市場的價格太高,那么用戶就會等到下一個合約市場再簽約,或者到RT市場中去購買。但是,不論RT市場的價格如何,用戶都不可能再等了。因此,在合約市場上,發電商不能行使市場力。合約市場也包括日前(DA)市場。但是,發電商在RT市場上行使市場力的情況將通過套利的機制對合約市場價格產生影響。

(2)對市場力的長期性反應(影響)

存在新的競爭者進入市場的威脅,可以限制市場中原有的發電商行使市場力[7],因為這些發電商會擔心行使市場力導致的高電價會吸引很多新的競爭者進入市場參與競爭。發電商也可能擔心行使市場力會遭到管制機構的制裁,而不敢明目張膽地行使市場力。

(3)邊際上的和邊際內的市場力問題

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決定市場價格的那個發電商,即最后一個中標的那個發電商,并沒有行使市場力。通常能夠行使市場力的那個發電商是邊際內的發電商[8]。但是,如果這個發電商自身不能脫離市場來定價,那么行使市場力的這個發電商可能會是邊際上的發電商。

(4)市場力的兩種影響(作用)

發電商行使市場力的第一個影響是提高了電力市場的電價,使得用戶受到損失,而所有的發電商(不論它是否擁有和行使了市場力)都得到額外的利益。發電商行使市場力的第二個影響是造成市場的經濟效率降低。市場的電價提高了,就使得用戶減少它們的用電需求(用戶此時的用電需求要低于它們在邊際發電成本價格下的用電需求)。但是由于用戶對電力這種特殊商品的價格的反應是不太敏感的,因此市場力導致的電價提高對用電需求的影響較小。

(5)長期性市場力和短期性市場力問題研究

發電商通過有意限制自己的發電出力的方式來提高電力市場的價格。電力市場的價格提高后,就吸引投資者新增裝機容量投資。市場有了新增裝機容量,市場價格就會下降。這樣做的結果是,過量的裝機容量成本的回收要由用戶承擔。為新的發電商競爭者進入市場制造障礙會導致一個較低水平的機組容量的市場均衡和較高的利潤水平。這個利潤補償了制造市場進入障礙的成本。因此,電力市場設計的關鍵問題包括:①消除新的競爭者進入電力市場的障礙。這就要求市場準入規則的公平和市場信息的公開、透明;②通過管制來防范發電商有意限制其發電出力以抬高市場價格的行為。

(6)競爭性市場中的補貼問題

多個國家的實踐證明[9],在電力市場中由于仍然存在各種非競爭性補貼,明顯地增加了售電成本[10]。如果發電商限制其發電出力的數量小于通常由氣候因素導致的電力負荷波動量,并且這個數量仍然足以使得相當大的經濟利益從用戶轉移給發電商[6],那么這個市場的利潤函數就需要重新研究與設計。

2.3市場力的模擬分析

通過對市場力進行模擬分析可以掌握控制市場力行使的因素。但是模擬模型不能夠準確地預測市場力。除了完全壟斷的市場情形,其它市場情形下的市場力不是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因為市場力涉及到若干個市場成員的策略行為,即寡頭市場的行為。市場成員可應用對策論來研究確定自己的市場行為和如何行使市場力,并且在寡頭市場形態下的市場行為和市場力要遵循一個復雜的市場規則。市場力的模擬分析模型必須進行一定的簡化和假設,只能反映出市場力的主要特征。

電力需求的彈性是目前電力市場的一個最重要的影響其市場力的因素。各個市場成員的規模(例如裝機容量)的分布情況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9,11]。但是,很難計算電力市場中的這個影響因素,因為它取決于進行交易的障礙,而交易的障礙是很復雜的、不斷變化的,而且通常發生戲劇性變化。所采用的競爭方式也是一個關鍵性影響因素。經濟學家通??梢曰趦r格或者交易量來模擬分析市場競爭過程,但是,對于電力市場,發電商是通過提交同時包含價格和交易量的報價曲線來競價上網。關于采用這種報價曲線競價上網的理論還沒有完全形成。

一個壟斷型市場的市場力要受到需求彈性的限制。一個寡頭型市場的市場力也要受到競爭者的數目和每個競爭者的相對規模的影響。一個發電商的市場份額等于市場的總交易量除以這個發電商的發電量。市場份額的平方和稱作Herfindahl-Hirschman指標(簡稱為HHI)。HHI是Cournot模型中用于確定市場力的三個因素之一[2]。具體研究內容及其研究思路如下:

(1)市場壟斷性和Lerner指標分析

市場壟斷者會通過提高電價來獲得最大利潤。如果有更多的用戶能夠削減自己的需求作為對高電價的反應,也就是用戶有較大的用電需求彈性,那么市場壟斷者能夠提價的幅度就較小。Lerner指標(用表示)用于度量超出邊際成本的那部分價格,即價格補貼部分[12]。在壟斷市場形態下,Lx=1/e,e表示用戶的電力需求彈性[11]。

(2)Cournot模型分析

根據寡頭市場Cournot模型預測分析可知[12],一個發電商的價格補貼部分不僅取決于電力需求彈性,而且也取決于這個發電商的市場份額。當這個發電商的市場份額越大,它擁有的市場力就越大,它的價格補貼部分也就越大。

(3)單邊的市場行為和HHI

如上所述,HHI表示各個發電商市場份額的平方之和。HHI的取值范圍是[0,1],但在法律文獻上,HHI的值為從0~1之間的某一值再乘以10000,其原因是要采用百分比的平方,而不是采用小數點的平方來計算HHI。單邊的市場行為不會產生市場勾結行為??梢圆捎肅ournot模型分析這種市場行為。當用需求彈性去除HHI后,可用于預測Cournot市場上的發電商價格補貼的相對平均值,因此HHI與單邊市場行為有相關性。

2.4市場力防范對策的研究與設計

可以通過實施公平、有效和充分的市場競爭,或者通過市場監管和一些合適的行政手段來抑制市場力。最好是通過市場競爭來抑制市場力,但是競爭水平不可能自發達到一個滿意的水平,即使得競爭充分和有效所需的水平。根據筆者的理論研究結果[13]和已有的國際經驗,影響電力市場競爭有四個關鍵性因素:需求彈性、發電商集中的程度、長期合約所占的比重和采用發電報價曲線投標所占的比重。

這四個因素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所實施的管制政策和(或者)所設計的市場模式的影響。從美國加州過去幾年電力市場運營的實踐可知[1],除了電力市場中系統操作員對運行備用容量的需求彈性之外(這個需求彈性是直接傳遞的),其它的影響因素幾乎沒有一個會突出地起作用。筆者認為,當時加州電力市場中市場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需求缺少彈性,所以當時加州所采用的許多市場力防范對策并不很奏效。但是如果加州當時的政策制定者能夠理解需求彈性的重要性,并且知道如何才能使得RT市場的定價風險最小化,那么就可以對加州的一些大用戶增加其需求彈性。遺憾的是,它們當時沒有能夠做到。

對我國許多地區而言,由于存在許多歷史遺留問題,要在短時間內降低電力市場中發電商的集中度是相當困難的,在這次對發電資產重組以形成目前的五大發電集團公司時,就未能降低各個發電側市場的發電商的明顯的集中度。盡管如此,筆者還是認為,在我國當今用戶電力需求彈性還很小的時候,研究和制定發電資產重組政策和方案時要盡可能防止增加發電商的集中度。除了產權轉移時需要簽訂產權轉移合同,其它的有關如何增加長期合同比重問題還缺少理論依據。采用發電報價曲線方式投標的原因是電力需求水平具有不確定性。對全天各個時段進行發電投標,又增加了發電的不確定性。實施這種逐日發電報價的方式,在低谷負荷時段發電投標的彈性較大,而在高峰負荷時段其發電投標的彈性較小。因此在負荷的低谷時段市場力基本不存在。需要通過研究確定一個合適的政策來利用這個規律。

防范市場力的一個有效的策略是[13],在設計市場時就盡可能規避形成市場力的條件,而不是等到市場運營之后再去采取種種措施治理市場力。增加電力需求的彈性對抑制市場力的作用最大。增加長期合約的比重也能抑制市場力。采用發電報價曲線投標的方式也有利于抑制市場力,通過采用這種方式可以使得重新投標過程減緩,能夠更準確地反映發電成本變化的速度,而不是發電商改變市場力策略的速度。必須對在電力市場中如何鼓勵發電側實施發電報價投標和簽訂長期合同問題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單單分析闡述一些相關政策是遠遠不夠的。具體研究內容及其研究思路如下:

(1)電力需求彈性

在研究設計電力市場時,為使得市場能夠達到充分、有效的競爭,抑制市場力的形成和作用,需要考慮的最重要的問題是市場結構問題,而不是市場構架和模式問題。在研究設計電力市場的結構時,要設法增加電力需求彈性。方法之一是,通過研究,確定各種措施以使得系統操作員對運行備用容量的需求有彈性。但根據國際上的經驗,這些措施對增加電力需求的彈性所具有的作用不是很大。另一個方法是,對于大用戶,用RT市場的真實價格替代我國大多數地區目前實施的這種完全沒有價格彈性的峰谷分時電價。但是對于我國,目前技術問題尚無法解決。

(2)提高電力市場經濟效率的措施

通過對國外一些典型的電力市場運營情況的分析總結可知,除了在峰荷時段,電力市場的實際運營情況要比采用Cournot模型預測的情況好得多。通過對國外電力市場的實證分析可知,為緩解市場力,增加市場的效率,在研究設計電力市場的結構時,可以采取兩項措施,一是要加強發電商的長期合約,二是要將需求的不確定性和采用發電報價曲線競標的形式相結合。

(3)采用發電長期合約以抑制市場力

對于電力市場而言,對發電商最有效的一種發電合約形式是長期發電合約。管制機構要求電力公司必須承擔一些供電義務(包括對本地用戶義務供電,以及某些形式的長期供電合同),這將有效地減少發電商的市場份額。而中期發電合約只是在發電商不相信長期合約價格會等于近期現貨價格的平均水平時才會發揮作用[6]。

(4)需求的不確定性和以發電報價曲線形式進行投標

由于電力需求存在不確定性,使得發電商要以一個具有彈性的報價曲線來進行發電投標。這樣就會增加了那些剩余需求(被其他的發電商看作是剩余的需求)的彈性,而減少市場力[14]。

2.5市場力的預測分析

根據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當HHI的值低于1000時,這個市場就基本上不存在市場力問題。但筆者認為,電力市場卻并非如此。HHI只考慮了五個關鍵的經濟影響因素中的一個,即發電商的集中度。而實際上電力市場的市場力是由五個關鍵因素共同決定的。除了發電商的集中度之外,還有需求彈性、競爭方式、合約交易以及市場在地理上的分布情況這四個影響因素。每個因素都對市場力有同等程度的影響。

電力市場中發電商可能作出的大多數的市場行為都不能采用HHI描述。Cournot模型雖然能夠描述較多的市場行為,但還是不能把握其主要目標。經??梢钥吹綉肔erner指標研究市場力的結果。其結果是:市場力是當邊際成本下降時價格的上漲部分。筆者認為,將對市場力絕對值的估計和對市場力相對值的預測二者結合起來,可以更準確地揭示市場力問題[10]。具體內容包括,研究探討發電資產兼并、輸電網技術改造和輸電價格對市場力的影響。具體研究內容及其研究思路如下:

(1)HHI沒有考慮的四個影響因素分析

HHI是根據各個發電商的市場份額來計算確定的。它沒有考慮電力需求缺少彈性這個因素。根據國際經驗[10],由于電力需求缺少彈性,使得電力市場的市場力至少要比大多數的其他市場的市場力高10倍以上。HHI只能預測Lerner指標,而Lerner指標與市場力的聯系并不緊密。HHI也沒有考慮市場競爭的方式、市場合約形式的交易量所占比例以及市場受地理位置影響的程度。

(2)Lerner指標及其存在的問題

盡管根據市場力的定義可知,應該通過比較市場實際價格和理想的競爭水平下的價格的差異,來確定市場力,但是Lerner指標卻是在一個非競爭性市場上將其市場價格與其邊際成本相比較。Lerner指標把降低邊際成本的作用和提高電價的作用混在了一起。而在電力市場中,根據邊際成本的下降值就基本上可以度量出市場力的大小,然而,降低邊際成本并沒有害處。

(3)市場力的預測

根據國際上的一些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5],目前用于分析確定市場力的最好的方法是Cournot模型。普遍認為,它要比HHI好得多。但是筆者認為,電力市場中的競爭規律并不符合Cournot模型,并且電力需求的彈性如何基本上是不得而知。因此采用Cournot模型得到的預測結果是不準確的[15]。關于相對市場力的預測問題,例如,發電側資產兼并前后的市場力比較問題,由于發電資產的兼并不會使得兩個最難確定的因素,即競爭方式和需求彈性,發生變化,因此,市場力的預測會相對較容易些。

2.6市場力的監督

揭示出市場力通常就能發現市場的缺陷。在確定了市場存在的缺陷后,可能需要對市場成員施加一些暫時的約束。但是盡可能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是一個永恒的目標。如果發現市場規則有缺陷,那么可以盡快修正。但是,如果是市場的結構有缺陷,那么要修正它們需要很長的時間。此時就需要市場監管者花費相當大的精力去調控這個市場。

開展市場監督工作要注意的一個關鍵問題是[8],要能夠準確領會市場力的真實含義。如果實際市場價格高于理想競爭價格水平,那么可以斷言市場上會存在這樣一些發電商,它們不是價格的接受者[16]。此時就會出現一個價格接受者利潤最大化情形下的供電量和實際供電量之間的差值。這個差值被稱作“被限制的發電出力值”。這個差值可作為市場力存在的例證。但是,我們認為,當市場價格高,并不能說明市場就存在市場力[7]。當市場價格高于左側邊際成本(lefthandmarginalcost)時,也不能說明就存在市場力。當發現RT市場的價格高于右側邊際成本(righthandmarginalcost)時,說明市場中存在短期的發電商限制其發電出力的情況。在RT市場上出現這種情況說明存在著市場力,但是非正常的機會成本(例如,水電商表現出來的)的情形除外。具體研究內容及其研究思路如下。

(1)目前國際上對電力市場的市場力定義存在的問題

美國FERC目前對電力市場中的市場力的定義是不準確的。按照這個定義,要求價格有顯著的提高并維持相當長的時間,才認為存在市場力。因此,按照這個定義,無法準確地、定量地確定出市場力的大小,也就無法實現由其自己提出的消除所有的市場力的目標。

(2)市場力的監管問題

由于電力市場存在著兩個結構性問題:①電能不能大量地存儲;②實時的電力需求沒有彈性。因此需要對電力市場實施監管。電力市場中存在市場力是沒有好處的,而市場力則是可度量的。根據國際經驗,在正在獲利的情形下出售電力時,可以監測出是否存在市場力(此時市場價格視為固定值)。在RT市場上存在機會成本不會帶來太大的麻煩,它與平均利潤是不相關的。

參考文獻

[1]曾鳴.電力工業商業化運營及電力市場[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1998.

[2]林濟鏗,倪以信,吳復立(LinJiken,NiYixun,F.F.Wu).電力市場中的市場力評述(Asurveyofmarketpowerinrelationwithelectricitymarketstructure)[J].電網技術(PowerSystemTechnology),2002,26(11):70-76.

[3]曾鳴.電力市場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0.

[4]BorensteinS,BushnellJ.AnempiricalanalysisofthepotentialformarketpowerinCalifornia''''selectricityindustry[J].JournalofIndustrialEconomics,1999,47(3):285-323.

[5]SchulerRE.Thedynamicsofmarketpowerwithderegulatedelectricitygenerationsupplies[A].Proceedingsofthe31stHawaii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ystemSciences[C],KohalaCoast(USA),1998.

[6]曾鳴.電力市場交易與電價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3.

[7]YuZ.Astackelbergpriceleadershipmodelwithapplicationtoderegulatedelectricitymarkets[A].Proceedingsof2000PowerEngineeringSocietyWinterMeeting(III)[C],2000.

[8]ZimmermanRD,BernardJC,ThomasRJ,etal.Energyauctionsandmarketpower:anexperimentalexamination[A].ProceedingsoftheHawaii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ystemSciences[C],Maui(USA),1999.

[9]宋依群,侯志儉,文福拴,等(SongYiqun,HouZhijian,WenFushuanetal).電力市場三種寡頭競爭模型的市場力分析比較(Comparisonofmarketpowerinthreeoligopolymodelsofelectricitymarket)[J].電網技術(PowerSystemTechnology),2003,27(8):10-15.

[10]滕飛,胡兆光(TengFei,HuZhaoguang).中國發電企業的規模經濟分析(EconomicalanalysisofscaleinChineseelectricitygenerationenterprises)[J].中國電力(ElectricPower),2003,36(4):1-3.

[11]HobbsBF,HelmanU,PangJ.Equilibriummarketpowermodelingforlargescalepowersystems[A].IEEEPowerEngineeringSocietySummerMeeting[C],Vancouver(Canada),2001.

[12]WolframCD.Measuringduopolypowerinthebritishelectricityspotmarket[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9,89(4):805-826.

[13]遲正剛(ChiZhenggang).《單邊開放電力市場的穩定性分析及對策(Stabilityanalysisandcountermeasureforunilateralopenelectricitymarket)[J].電力系統自動化(AutomationofElectricPowerSystems),2002,26(11):5-8.

[14]WalterS.Theanalyticalapproachtomeasuringhorizontalmarketpowerinelectricutilitymarkets:ahistoricalperspective[J].TheElectricityJournal,1998,11(6):22-33.

篇7

關鍵詞:房地產投資 GDP 平行數據模型

本文研究方法與模型設定

(一)研究方法

對河北省各地區的房地產投資與國民經濟的研究不能單獨進行,必須將各地區放在同一個可比較的平面上,而且同時要利用各地區的時間序列數據和截面數據。在經典線性計量經濟學模型中,所利用的數據有一個特征,即在一個模型中,或者只有時間序列數據,或者只利用截面數據。實際上僅利用時間序列數據或者只利用截面數據不能滿足本文經濟分析的需要,因此本文選擇平行數據計量經濟學模型。

(二)模型設定

根據本文的研究目的,選擇房地產投資和地區生產總值兩個變量,其中地區生產總值為被解釋變量,房地產投資為解釋變量。在模型選擇方面,有線性模型、對數模型和半對數模型三種可供選擇。分別將三種模型形式進行分析,發現與其它兩種模型相比,對數模型要較好些。因此本文選定的模型為對數模型。

設定基本模型為lnGit=αi+βilnIit+uit,Git代表第i個地區第t年的該地區的生產總值,Iit代表第i個地區第t年的房地產投資額,αi代表個體影響,uit為隨機擾動項。

之所以在模型當中沒有滯后期的出現,是因為選擇的數據是平行數據而非時間序列數據,所以加入變量的滯后期對模型的擬合效果未必會有很好的改善,同時分別對加入滯后期和滯后兩期的情形進行分析,所得的結果均不如本文設定模型的效果,所以在本文設定的模型中沒有滯后期的出現。

本文選擇河北省11個地級市2000-2006年的平行數據進行分析。數據來自2001-2007年的《河北經濟年鑒》。對數據進行了如下處理:首先對各地區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地區收入總值指數調整,折算為2000年不變價,將各地區各年房地產投資額進行固定資產投資指數調整,同樣折算為2000年不變價;然后分別對各地區各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房地產投資額取自然對數。

研究平行數據的第一步是檢驗被解釋變量Git的參數是否在所有橫截面樣本點和時間上都是常數,按照平行數據模型的確定過程,本文用EVIEWS3.1對基本模型進行檢驗,得到:S1=0.04088484,S2=

0.166917188025,S3=0.413960986404

下面計算F統計量:把N=11,K=2,T=7代入F統計量計算公式:

F1=1.78,F2= 8.0566

在顯著性水平為1%的情況下,對其進行H2檢驗。查得F(30,44)=1.43F1,因此接受H1。即結構參數在不同截面單位上是相同的,在截面單位上個體影響不同,個體影響表現為模型中被忽略的反映個體差異的變量影響,即模型為變截距模型。

具體形式為:lnGit=αi+βilnIit+uit,(i=1,2…11,t=2000,…2006) (1)

其中為個體影響,即模型中被忽略的反映個體差異變量的影響。

在確定采用變截距模型之后,進一步確定采用固定影響模型還是隨機影響模型。利用計量經濟學軟件Eviews3.1對樣本數據進行分析,分別得到采用固定影響模型和隨機影響模型進行模型估計的結果。采用固定影響模型時,分為加權條件(cross section weights)和不加權條件(no weighting)。采用隨機影響模型時分為GLS Transformed Regression和Unweighted Statistics including Random effects下的兩種檢驗結果。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采用固定影響變截距模型的R2統計量(0.986032,0.937679)和D-W值(1.253215,1.027544)均優于采用隨機影響變截距模型的R2統計量(0.749271,0.776937)和D-W值(0.383119,0.430637),也就是說固定影響變截距模型的擬合優度優于隨機影響變截距模型的擬合優度,因此選用固定影響變截距模型。在固定影響變截距模型檢驗結果中可以看出加權情況下的R2統計量為0.986032,D-W值為1.253215,不加權情況下的R2統計量為0.937679,D-W值為1.027544,加權情況下的擬合優度優于不加權情況。

綜上,本文采用加權條件的固定影響變截距模型,即下面的模型:

lnGit=αi+βlnIiit+uit,(i=1,2…11,t=2000,…2006) (2)

其中,假定橫截面的個體影響可以用常數項αi的差別來說明,這樣,αi表示各地區對于房地產業的自發投資。參數估計結果如表2。將以上系數分別代入(2),將方程變形后可以得到河北省11個地級市相應的回歸方程,如表2所示。

房地產投資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房地產投資對各地區經濟發展有顯著的積極影響。各地區房地產自發投資對GDP的影響有一定差別:唐山的影響最大,廊坊的影響最小。由此可見各地區房地產投資對國民經濟的推動力存在較大差別。下面對各地區房地產投資對國民經濟的推動力及推動效率具體進行計算:

(一)推動力分析

推動力分析即彈性分析。彈性系數是指在任意函數中,解釋變量的相對變動所引起的被解釋變量的相對變動,即被解釋變量的變化率與解釋變量的變化率之比。彈性有點彈性與弧彈性之分。本文選用弧彈性,原因是考慮到上文得出的回歸方程為指數形式,用弧彈性計算效果會好些。根據弧彈性的定義,分別取各地區兩年的房地產投資額與GDP,求它們之間的弧彈性。根據弧彈性的定義,計算公式為:,其中E為彈性系數,即各地區房地產投資對區域經濟的推動力,x1、y1分別為前一年份的房地產投資額與GDP,x2、y2分別為后一年份的房地產投資額與GDP。取2000年與2002年的數據,可以得到各地區的彈性,并按照彈性大小進行分組,其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河北省區域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房地產業推動的,各地區房地產完成投資對地區經濟推動力差別較大,推動力較大的為秦皇島,達到0.5792,最小的為石家莊,推動力為0.1050。

(二)推動效率分析

為了進一步分析各地區房地產投資對各地區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大小,引入一個新的系數,稱為“推動效率”,它是房地產投資的推動力系數與該房地產投資在GDP中所占份額的比值,用q表示,q=D/S,D表示在考察期內對房地產投資的推動力系數(彈性),S表示房地產投資在考察期內占GDP的平均百分比。這樣可以排除推動力系數受到不同的房地產投資所占份額因素的影響。如果q>1,表明房地產投資在這期間內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是積極的,超過了自身所占的份額,是高效率的。相反,如果q

由表4可以看出,廊坊的q值小于1,說明房地產投資對該地區的推動效率較??;石家莊、邢臺、滄州、保定、張家口、承德的q值在1至5之間,說明這些地區的房地產業對區域經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邯鄲、衡水、秦皇島、唐山的q值均大于5,其中唐山的q值最大,達到14.9,這些城市的房地產投資對區域經濟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三)固定效應模型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河北省整體房地產投資額每增加1%,將帶來河北省國民經濟0.81%的增長。房地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明顯。

參考文獻

1.姜詩章.多維平穩性檢驗的計算方法[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8

2.趙衛亞.中國城鎮居民消費函數的變系數Panel Data模型[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3(11)

3.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4.李子奈,葉阿中.高等計量經濟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5.劉倫武.基礎設施投資對經濟增長推動作用的動態計量模型與分析[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5(03)

6.鄭思齊,劉洪玉.中國建設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計量模型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4)

7.郭英形,張屹山.預防動機對居民儲蓄的影響一應用平行數據模型的實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4(06)

作者簡介:

篇8

小微企業由字面理解,即為小型或微型的企業,有員工少、資本少等特點。然而,小微企業雖小,在我國的數目卻眾多,且占據著國民經濟與社會雙向發展的重要位置,一定程度上小微企業的發展程度是與社會發展是正向關系的。從當今形勢來看,小微企業的發展面臨著挑戰,或是由于成本的提高,或是由于銷售額的減少等問題,其資金處于緊張狀態,其嚴重的形勢甚至可與金融危機時期相提并論。小微企業同時有諸多優勢,正由于其對創業、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帶動作用極其在我國所處的重要地位,對小微企業的扶持治理勢在必行,而其中一個方法就是通過財務彈性。

一、小微企業的概念與特點

1.小微企業的概念

所謂小微企業,即小型或微型的企業,多為個體工商戶類型。關于小微企業的劃分,國際上普遍以人數或資產來決定,而世界各地有普遍差異,因而劃分的角度酌情而定。我國對小微企業的劃分歷史不長,可追溯到2011年7月,當時中小企業初次被根據企業收入、資產與員工,并與各行業情況相結合,而劃分為中型、小型和微型三種,具體可參照《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小微企業概念是經濟學家郎咸平教授所發出的,其發出為政府對中小企業管理政策的制定與中小企業的扶持提供便利條件。

2.小微企業的特點

我國有無數的企業,涉及的領域各行各業,而其中一大部分就是小微企業,據不完全統計,小微企業在我國全部企業中所占的比例可高達95%以上。小微企業存在于各行各業,其共同特點為較小的規模與較為單一的工作,且其市場份額不大,常常伴隨地域特色。小微企業雖數量眾多,然而其生命周期普遍較短,據相關數據顯示,有約55%的小微企業能生存5年左右,而有約25%的小微企業更像曇花一現,僅能存在2年以內。小微企業之所以生命期短是因為其與大型企業相比的落差所致,小微企業不僅員工數量小,而且經濟利益低,資金周轉難達標準,生產不夠穩定,工作不夠系統,因而難以長久利于眾多企業之中。

二、財務彈性的概念與提升

1.財務彈性的概念

彈性,即適應性,因此財務彈性也就是指財務適應性,對于財務彈性的概念,各國之間甚至是各國內部之間均有不同界定。就美國而言,對財務彈性的概念大概分別定義為兩種,其中美國會計師協會認為財務彈性是一種能力,以通過行動避免對預期資源的超額的或者是預期內的現金支付等行為。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卻對此有不同看法,他們將財務彈性的范圍劃分的更下,認為財務彈性的能力是只針對預期外的,而不包括預期之內的支付。我國對財務彈性的概念理解更類似于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認為財務彈性是企業在變換的經濟環境中,對預期外的現金投入與資金投資把握的能力。

在企業的經營管理和發展之中,不僅包括預期內的支出,即某特定時間內的特定花銷,這些都是有準備的。而同時,企業所處的環境并非一成不變的,其在發展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偶發事件,或是新的商機,或是生意上的意外,都有數目不小且預期之外的經濟花銷。發展中的預期之內的或預期之外的花銷均是企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有部分企業尚無能力處理好其中的變故,使自己的發展處于不利位置。而這種對偶發事件應對的能力,即財務彈性。

2.財務彈性的衡量標準

財務彈性大體上是企業對偶發事件的應對能力,而這個范圍畢竟過于廣泛,將財務彈性具體化,主要可分為以下四項指標:

(1)現金股利保障倍數=每股營業現金流入/每股現金股利;

現金股利保障倍數即企業正常經營活動的凈利潤對股利的支付能力,二者的比率與企業該方面的能力成正比關系。

(2)資本購置比率=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資本支出;

資本包括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資本支出即企業對上述資產的支出,這一指標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企業對經營中的凈利潤的維持與拓展的能力。

(3)現金流量比率=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籌資現金流出+投資現金流出)

現金流量比率即企業通過凈利潤來對籌資或投資的支出的能力。

(4)再投資現金流量比率=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固定資產+長期證券投資+其他資產+營運資金)

再投資現金比率,是企業再投資能力的標桿,比率的大小與現金的多少成正比關系,比率越大表示企業該方面的能力越好。

通過以上四項指標,我們發現經營現金凈流量出現的次數較多,這表示現金在財務彈性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凈利潤的多少并非與企業持續經營的能力成正比,與權責發生制的財務管理方式相比,收付實現制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三、電子制造業角度看財務彈性對小微企業資本結構的影響

1.設計試驗

(1)已賺資本與總資本比例

對于小微企業而言,從企業的運營中獲得足夠的投資資金是較為不易的,因為由此帶來的將是持續的外部資金需求。相關數據研究顯示,有部分已經賺取一定資本,而所賺資本僅占總資本較小部分的企業,為告別資金匱乏的尷尬境地,所希望的是進入自金融合階段,因而財務彈性需求對此而言較為重要。

(2)庫存現金

小微企業內部資金不足,有很大的財務局限性,并且日后的投資發展不穩定,因而其現金邊際價值是十分高的,庫存現金的成本與收益最好能保持平衡。經研究顯示,具有更多現金的企業往往同時有更多的成長機會和風險性現金流與介入有限資本市場的機會。然而,庫存現金多的同時意味著有較高的成本,這是企業即使在投資機會很少的時候也要承擔的。

(3)現金流價值比值

在此,現金流是指經營性現金流,價值是指資產市場的價值,而二者之間的比值即現金流價值比值?,F金流的控制程度與小微企業的成長有一定關系,伴隨較多投資及hi的小微企業的現金流價值比可能較低,然而盡管其經營現金流未必足夠,而其成長發展的機會卻是有的,小微企業可通過對現金流的合理控制進而提升財務彈性而獲得成長。

(4)經營規模

與大型企業相比較而言,小微企業的優勢是成長機會較多,而其弱勢是可用資金不夠充足,且受到來自資本市場的更多局限。為能彌補小微企業在精英規模與多元化經營中的弱勢,以更好的處理在企業發展中可能存在的偶發事件,而財務彈性是以上弱勢的加分點,因此小微企業對財務彈性更為重視。

2.試驗的結果

(1)已賺資本與總資本比與資本結構

電子制造業領域中,與已賺資本為負的企業相比,已賺資本為正的企業所具有的賬面杠桿比例更低,而市場價值杠桿比例更高。債務投資資本比率成為評估企業資本結構的合理標桿,企業的平均長期債務比率在企業的已賺資本為正值的時候達到最高,而已賺資本較多或較少的企業基本都不經常使用債務。

(2)庫存現金和資本結構

大型企業在通過對內部資金的大幅利用而支付大額紅利的時候獲得的杠桿水平較低,而小微企業與大型企業恰恰相反,其在外股利用的時候杠桿水平較低。數據顯示,電子制造業領域中已賺資本較大或較小代表其債務下降,與之相比,具有中等已賺資本的企業數量較少。同時,與在較低的十分位數位置的企業相比,在較高的十分位數位置的企業往往具有更多的持有現金。

(3)現金流價值比與資本結構

相關試驗顯示,電子制造業領域中已賺資本在零之下的小微企業收到零或以下更低的運營現金流的沖擊。在相似規模的企業中,已賺資本較多為負的企業具有的現金往往比已賺資本較多為正的企業要多,這是為了使財務彈性得到保持。在此分析中,若小微企業的現金流價值比較高,其對外部資金的依賴就相應的少,反之,小微企業會以發放更多股權的方式替放債務。

(4)經營規模與資本結構

相關數據分析顯示,電子制造業領域中小微企業的經營規模與其資本結構的比例間的關系基本為正向的,且當其處于正負現金流的投資震蕩的時候預留債務的能力是不夠的,因而對比大型企業來講,小微企業對零債務的利用更多。同時,有較不顯著的倒U型聯系發生在經營規模與杠桿比率中。

3.資本結構的綜合分析

為資本結構指標分層統計結構。數據顯示,對正負已賺資本的小微企業進行比較,發現已賺資本為正的企業所支付的紅利較多、杠桿的使用也較多,而股權的發行卻較少少。反之,股權的發行已逐漸成為已賺資本為負的小微企業進行資本驅動的方式,借以此而使現金增加。與發行股權同時,已賺資本為負的小微企業也較少發行債務,甚至部分企業會通過發行股權的時候對債務水平降低。在收入為負向與增長機會為正向的動蕩之中,企業使用財務彈性的途徑通常通過對債務的保持而實現。然而,債務發行并不是已賺資本為負的小微企業的賬面杠桿比率高的原因,而較高的已賺負向資本可能為其原因。

篇9

[關鍵詞]雙語教學;勞動經濟學;教學設計

雙語教學是在教學中結合母語外的其他語言或者教材進行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對國際知識的融合,能更真實地“還原”原有知識體系;借鑒國外先進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學術視野與國際交流能力(吳平,2007)。勞動經濟學是一門以勞動者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是研究勞動者資源配比如何達到資源最優化的一門學科。勞動經濟學的起源與發展都以國外研究為主,因此采用雙語教學是符合雙語教學要求的。本文擬從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環境與雙語教學形式四方面對勞動經濟學雙語教學的教學設計進行研究。

一、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即教學結果,是教師結合課程內容所設立的教學目的,預期學生在授課后知識結構、思維方式等發生的變化。Bloom(1956)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和動作技能目標。認知目標包括知識、領會、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情感目標包括接受、反應、形成價值觀念;動作技能目標有知覺、模仿、操作、準確、連貫和習慣化。經濟學雙語教學的教學目標更傾向于認知目標,但不僅僅讓學生停留在定義、識別和區分等具體行為上,而應該讓學生通過現實中的現象理解現象背后的原理,尋找、掌握多種現象背后的經濟學規律。比如在完全競爭市場上、非完全競爭市場上、壟斷市場上勞動力價格變動對勞動力供給的影響規律。[1]

二、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學理論的,為達到一定教學目標而采用的一系列教學形式、策略的模式化的教學活動結構(陳琦等,2009)。學者們將教學模式歸納為直接教學、探索學習、合作學習、個性化教學、接受學習、發現學習等。勞動經濟學屬于一門現象科學,是從現象中探索規律的學科,問題導向的探索學習方式更適合該門課程的教學模式。探索學習指學生仿照科學研究的過程來學習科學內容,體驗、理解和應用科學研究方法,獲得科學研究能力的一種學習方法(劉儒德,2005)。為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理解問題、歸納規律的能力,教師在探索性教學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2]1.提出問題在課堂之初提出授課內容的關鍵問題,并引導學生關注該問題所輻射的社會現象。在后續課程都圍繞如何解讀問題、解答問題、提煉答案、上升經濟學規律進行講授。如在講授勞動力供給章節,提出“是什么決定一個人是否工作以及工作多少時間”的問題,啟發性地向學生呈現關聯的社會現象,比如,啃老族、富二代、家庭主婦、學生兼職等。問題提出后,留出一定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邏輯體系。2.收集數據數據的收集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該問題的認識,還能為解決問題提供證據。教學中數據收集的原則是,以課堂學生樣本為主,若學生樣本不符合調研對象要求,則再選擇課后以小組形式向外收集。需要注意的是,無論何種收集方式,都需要學生在課堂上將數據收集的問卷制作完成,并在課堂上完成預調研與問卷調整。這不僅利于小組間的溝通交流,也利于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如在“生育決策”內容教學中,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對可能影響家庭生育決策的因素進行歸納,列舉出來的影響要素不得少于五個,可通過閱讀相關文獻獲取,研讀相關書籍理論提煉,也可通過身邊切實案例有感而得。每組形成相應的調查問卷后,先要求學生在小組內進行預調研,調整問題的提問方式、提問次序等。問卷調整結束后,要求學生組間調查。由于課堂調研學生多是未婚未育,所調研出來的數據是預期行為數據,需要補充現實行為決策數據,故要求學生課后對自己所屬家庭的已婚人士進行數據采集,形成最終的所需數據。3.形成解釋引導學生通過實證研究方法或案例方法,利用收集的數據,對問題進行合理解釋。以課堂演講的方式,每組陳述自己的問題解釋,陳述內容包括問題與現象的關聯,數據收集的情況,論證科學性與有效性說明等。要求學生以PPT展示的形式對小組形成的結論進行解釋,尤其需要鍛煉學生數據收集、數據處理的能力。小組陳述結束后,鼓勵其他組同學進行提問,可以是反駁,可以是某一疑點的追問,也可就某一問題深入探討。在提問和回答的時候,要求陳述小組作答的同學不一樣,以此保證每位同學的實際參與。在一問一答間,很多相關理論知識以及實際的解決問題能力得以體現。4.評價總結教師對小組陳述進行點評,點評包括以下兩個內容。一是針對小組陳述內容點評,小組在此次問題探討中值得肯定的地方、需要下次改進之處。對小組在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和困擾要及時解答。比如學生較多疑慮的是,理論上應該是有影響的要素,為何通過實證數據無法得到論證。此時教師需點明,實證結果與數據收集的數量與質量有關,數量太小,或者收集數據之間的離差太小都可能造成結論的不顯著。二是針對小組之間結論進行比較點評,授課老師對組間的共性與差異性歸納總結,以某一邏輯對所有匯報組的結論進行整合,完成學生作業的點評。5.表達結果教師在表達結果時要注意兩點,一是將整合后的學生結論引入課本理論知識,通過問題探索過程,讓學生掌握課本知識。二是將知識進行延伸,拓展知識運用領域。教師向學生陳述知識的科研前沿進展,尤其需要注意知識約束條件放松后的突破運用。此外,可推薦相應的書籍給學生課外拓展閱讀,以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巨著為推薦重點。[3]勞動經濟學問題導向的探索性學習教學模式設置,以高度指導探索為主。一方面,授課對象多為高年級的本科生,已儲備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等基礎經濟學知識,具備一定的經濟現象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勞動經濟學的課程特征也適合高度指導的探索學習,即以學生為主的問題探索,訓練學生獨立的思考能力,建立事實與已有解釋的聯系。

三、教學環境

越來越多學者發現,合宜教學環境的設置有利于通過情景效應對教學效果產生影響。教學環境包括課堂空間、教學組織與教學媒體。1.課堂空間設置一般按照兩種原則來劃分:一種是領域原則,即學生按照自己喜好選擇教室位置,教師在講臺上講授。這種空間劃分適合直接教學內容的布局,保障學生在心理安全的環境下,吸納教師的授課知識。另一種是功能安排空間,即以某種分類標準對學生進行群體劃分,通過調整學生之間或者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布置,達到教學目標的一種設置。在勞動經濟學問題探索教學安排中,通常選擇功能安排空間方法。以小組形式形成小組空間,利于小組之間進行問題探討和數據收集。組與組之間分割一定空間,形成較為獨立的思考環境。教師在小組之間走動,掌握每組的研究進展,并進行適當的指導調整。[4]2.教學組織教學組織是對學生進行分類實施教學計劃的設置,一般有全班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化教學三類。勞動經濟學的教學主要以前兩種為主。在普適性知識講授時,以全班教學為主;在探索性問題設置時,以小組教學為主。值得注意的是,為避免分組造成的思維定式以及邏輯定式,需要強調每次分組要具有差異性,且上臺陳述小組成果的學生要有差異。3.教學媒體教學媒體是教學過程中傳遞信息的物質工具。目前教學手段多為板書、文字、圖片、音頻等。板書的特點在于推導性強,能較好引導學生的同位思考,但速度較慢,信息量較單一。電腦多媒體具有信息多元化、信息量大且豐富的特點。如何分配傳統板書與電腦多媒體的教學比例,這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教學中發現,對于經典勞動經濟學知識的傳授,適合直接進行知識的講解并以板書為主,尤其注重推導過程中的變化。對于應用和理解性的內容以多媒體教學為主,以加深、拓寬學生的思維為主要目標。在教學中,往往是板書與多媒體交叉運用,只是以誰為主以誰為輔的分配權衡。比如,在勞動經濟學中勞動力需求章節,勞動力需求彈性的推導需要以板書為主,讓學生明白何為需求彈性,需求彈性受到什么要素影響。然后用多媒體通過在不同經濟62背景下的產業需求變化,相同經濟背景下不同產業的需求變化等,形象化地呈現需求彈性的知識。[5]

四、雙語教學形式

雙語教學形式即教師在教學中對中英教學的比例安排。國內有按照教材和語言選擇分為全外型、混合型、半外型和引導性(曲燕等,2014),也有按照語言程度分為侵入型教學、保持型教學與過渡型教學(張惠玲,2006)。勞動經濟學的雙語教學建議,教材選用全英文,授課中英結合。全英文教材不僅能讓學生了解國外勞動經濟學的邏輯結構,還能通過教材中大量的案例描述了解國外的勞動經濟學發展歷程。授課中,在理論知識傳授中建議選用英文講授,在問題討論中使用中文。為了加深學生對專業詞匯的掌握與理解,建議在板書以及多媒體運用中,使用全英文。勞動經濟學雙語教學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雙語教學的速度控制雙語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在該門課的授課中要把握雙語授課的節奏,遵循先慢后快的節奏。在學期之初,學生對全英文教材、專有術語、專有名詞并不熟悉,同樣對教師的授課方式并不熟悉,建議前期放慢授課節奏,慢慢引導學生對教材的認識、對專有詞匯的解讀。中后期,可以提高授課速度,鼓勵學生獨立閱讀并承擔部分章節內容的講解。2.考核方式的選擇基于本門課的教學目標,以訓練學生的思考能力與經濟學邏輯解釋力,故以平時考核結合期末考試的方式進行成績評定。期末考試以中文試卷和中文作答為主。平時考核包括小組匯報成果以及對教師指定文獻、書籍閱讀后的評述,期末考試以閉卷形式為主。

參考文獻:

[1]曲燕,王振波,王建軍.中國高校雙語教學模式研究現狀[J].高等理科教育,2014(2):104-108.

[2]張惠玲.關于高校雙語教學的思考[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3):62-64.

[3]BloomBS,KrathwohlDR.HandbookI:cognitivedo-main[J].NewYork:DavidMcKay,1956.

[4]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篇10

關鍵詞:知識產權;無形資產;財產權利;評估

一、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市場經濟的各項功能逐步完善,資產評估的需求越來越大。各個行業都開始涉及到資產評估領域,并且規模和技術復雜程度都越來越大。知識產權在其資本形態而言屬于無形資產。與有形資產相比,知識產權算是企業較為重要的戰略資源。知識產權是知識型企業運營的基礎。因而,基于知識產權視角的無形資產評估就是知識產權在企業應用的奠基石,也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重要手段。運用管理學知識,研究無形資產和知識產權的界定,無形資產與知識產權的關系,通過了解無形資產評估的原則,找到基于知識產權視角的無形資產評估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能夠進一步完善無形資產評估的對策。

二、無形資產與知識產權

1.無形資產的界定。無形資產評估最主要的應該是確定其評估對象?;跁嫺拍疃?,無形資產主要是不具有資產形態,但是能夠為資產所有者創造經濟效益和獲得某些權益。但是根據資產評估準則來看,無形資產是指某些主體所占有的,不具有資產形態,并且能夠在生產經營中為其帶來經濟效益的資源。對比發現,會計角度和資產評估角度的無形資產并不一致,資產評估角度的無形資產的范圍更廣泛。嚴格來講,無形資產并不是經濟學的定義,經濟學往往將其稱為知識資本等。知識資本主要指各種不具有實物形態的資產的未來經濟效益的獲取權。

無形資產主要包括三種非物質形態的資源:(1)以知識為基礎的資產。這種資產主要是由知識、技術等無形資產所組成,主要包括商標權等知識產權;(2)以商譽、信用等為主的無形財產,主要包括商譽權。形象權等;(3)特許經營權。這是指相關部門所特別頒布的某些優惠政策和措施。

2.知識產權的界定。知識產權具有無形資產的特征,主要表現在:(1)知識產權主要是以知識為主的,不具有實物形態的經濟資源,并且知識產權也是被某些主體所占有;(2)知識產權是能夠為擁有者帶來經濟效益的長期非貨幣性資產;(3)知識產權是一種具有獨占性質的無形資產。

3.知識產權與無形資產的關系。無形資產包括知識產權,但是知識產權卻不一定全部屬于無形資產。知識產權只有進行成果轉化后才可能成為企業的無形資產。但是,可以說知識產權是無形資產的基礎,沒有知識產權,就肯定不會有無形資產;但是有了知識產權,卻也不一定會有無形資產。知識產權是否能夠轉化為無形資產主要是以其成果是否能夠取得經濟利益為標準。

知識產權轉化為無形資產一般需要經過以下三個階段:(1)應用階段,在該階段中,知識產權應用于生產經營過程,體現出該知識產權的使用價值;(2)商品階段,在此階段中,知識產權已經轉化為商品,并通過交換價值實現自身的價值;(3)資產階段,在該階段中,知識產權經過評估后確定自身的價值,完全轉化為無形資產。經過以上三個階段,知識產權才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無形資產。

三、無形資產評估的原則

無形資產評估具有一定的彈性,但是這個彈性是以客觀事實作為依據的,并不能夠隨意決定彈性的程度。無形資產評估除了具有彈性的特征之外,還具有一些其他特征。只有正確理解無形資產評估的彈性,才能避免無形資產評估的隨意性。

1.無形資產評估中應正確區分各類知識產權。作為無形資產的知識產權多種多樣,包括許多的類型,因而正確區分各種類型是十分必要的。商標權和商譽是不同類別的無形資產,因而兩種無形資產是具有區別的。商譽可以為企業創造額外的收益,而商標權則是代表企業中產品的額外收益相關。商譽與商標權的區別具有差別,商譽低的企業,商標權不一定低。但是商譽高的企業,商標權則不一定高。

2.注意不同評估方法的使用。無形資產的評估有很多方法,包括市場法、成本法等評估方法。無形資產評估者應該根據當前無形資產的具體情況選擇恰當的方法對無形資產進行評估。當然,使用不同的無形資產評估方法對同一無形資產進行評估可能得到不同的結果。有時,使用多種評估方法對無形資產進行評估時,評估者應當對得到的多種結果進行分析和比較,研究得到的結果可能存在的問題并作出相關的調節,最終確定該無形資產的價值。

3.不得預先詢問無形資產設定價值。企業邀請資產評估師對無形資產進行評估時,一般都會自己對無形資產設定一個價值范圍,因而在資產評估師對無形資產進行評估時,不得預先詢問該無形資產的設定的價值,因為會造成對無形資產的反復評估。從對無形資產的評估結果來看,無形資產評估要求評估過程與結果的一致性。在得到無形資產評估結果的過程中,根據無形資產的的特點,應當選擇恰當的比例,并且依據無形資產投入和產出的比例,重點從產出能力的角度來分析無形資產的獲利能力。

4.對各個類型無形資產使用不同的指導意見。知識產權一定屬于無形資產,但是無形資產不一定屬于知識產權。因而知識產權一定具有無形資產所具有的特征,但是根據知識產權中所包含的類別不同,每一類無形資產肯定具有自身的特點。所以應當在現有的無形資產評估準則的基礎之上,分別對各個類型的無形資產制訂適合其自身的無形資產評估意見。并且,在不同的無形資產類別中,對于評估方法、相關參數等的選擇也具有很大的差別,只有深入研究不同類型無形資產的特點,才能使各自的指導方法具有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