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分析范文
時間:2023-08-23 16:10: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區域經濟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GIS與空間統計分析這兩種處在前沿的技術,雖已經得到了大力推廣與使用,并且在它們的結合作用下,能大幅度地加快區域經濟發展方面的研究效率。但是以現階段的情況來看,在GIS與空間統計分析進行結合之后也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讓實際發揮出來的效果打了個很大的折扣。所以說,研究如何將空間統計分析和GIS結合起來讓它們發揮更大的效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對空間統計分析與GIS進行描述
(一)對空間統計分析的了解
空間統計分析需要建立在統計學的知識體系之上,而在地域領域之中,空間抽樣是最常被使用的一種做法。這一做法主要是要依靠大量的數據在某一區域以及鄰近區域在某些方面的表現值與現象存在很強的相似性。與以往統計分析理念不同的是,它的空間概念打破了先前相互獨立的設想,在操作應用的時候,為了簡化任務的復雜度,應該對全國各區域的散亂的數據資料進行整合,以此實現對區域經濟的分析。雖然這種新型統計方法與傳統統計方法有一定的出入,然而并不是意味著我們就得把先前的統計方法徹底棄置,反而是要對它進行不斷地加強和創新,提高它的科學性和技術性,更適合社會的發展需求。
(二)對GIS的進一步了解
GIS又叫作地理信息系統,他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對空間信息進行整合分析的一種科學方法。它最重要的一種方法就是地理模型法,GIS技術可以為地理研究提供各種不同的信息,其中有動態或是靜態信息等。更重要的是,他可以讓空間信息形成一條完整的信息產業鏈,從信息的收集和整合到后期的分析應用,都起到重大的作用。在GIS與空間統計分析的共同作用之下,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大步向前推進。
二、空間統計分析與GIS協作運用的未來發展情況
對于特異性強的經濟區域來說,做好對它們的分析工作處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工作的核心地位。根據每個地區的具體的經濟形勢,運用分區化的方法來細化所要研究的對象,讓研究工作可以更細致地完成。與此同時,還要堅持經濟區域的概念,抓住空間管理的特性,更加明確哪個是首要經濟區域,并且對這個重要地區以及與它有所關聯的經濟區域做更深層次的研究。在對經濟區域進行分析時,往往都是按照從低等到高等的順序來進行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在進行空間統計分析之前先加入GIS技術,就可以明顯提高分析效率。不僅如此,一方面它還減少了分析數據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讓區域經濟分析的進行得到了有力的保證。我相信在這兩個技術的不斷進步之下,它們對國家發展的促進作用也會越來越明顯。
三、如何實施空間統計分析與GIS在區域經濟分析中的應用
(一)建立完善的空間權重矩陣
在進行區域經濟分析的時候,及時對有的信息進行拓展和延伸是非常有必要的,而這些信息通常都是經由GIS來產生的。而在對所獲數據進行分析和拓展時,空間鄰近和空間鏈接都是其中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建立一個完善的空間權重矩陣式是極其有必要的,它的空間鄰近關系能夠更清楚地表達出來,就可以讓距離標準和鄰近標準更加精確,這樣就讓處在各個位置的要素得到更好地理解以及分析。
(二)精確空間自相關度的度量
在整個數據分析過程之中,空間自相關度的精確度是非常關鍵的。如果兩個鄰近地域有著極其相似的地理現象或者是有著某個相似的屬性值,這時候就應該將這個屬性值或現象的相似程度與自相關度聯系起來,并經由它進行反映。而一般的自相關度是由局部指標和全局指標來衡量的,而這兩種衡量指標各自都存在著優點以及缺點,所以想要提高空間自相關度的精確度就必須妥善用好這兩種衡量標準,以免不正確的使用造成自相關度的度量的誤差過大而影響了區域經濟的數據分析。
(三)弄清空間關聯識別
在對區域經濟分析中,空間關聯識別也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而衡量它的標準也是由兩個因素來決定,這兩者之間呈現著負相關的關系。當計算出一個值的時候,也就得到了另外一個的值。若是MC的取值處在-1之下而GR又在0之上時,各個屬性值都會呈現聚集分布的狀態,這樣就讓空間自相關變成負的了。當MC的值一直處在0的附近且小于0,這樣空間自相關也將一直是負的。這是由于正負值都有著與之對應的自相關,即正對正,負對負。
(四)空間統計分析與GIS的結合應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區域經濟的分析工作的難度也在不斷地加大,僅僅只靠空間統計分析早已經沒法再勝任這個任務。當下的專家和相關工作者都在研究如何將空間統計分析與GIS技術更好地結合在一起來進行工作。由于GIS擁有著很強的優勢,它不但可以獲得更為精確的地理信息,而且還能夠得到有關的空間數據信息。在經過無數次的實驗研究后發現,將空間統計分析運用到GIS的結合方式能更好地達到分析作用。先是利用空間統計分析,將MC和GR的值計算出來,然后再利用GIS將這些數據在空間上的分布特征確定出來,以此來了解區域之間所存在的關聯性。
四、結論
結合上面所論述的觀點,為了我國各個區域更好更快地發展,就必須對這些區域的經濟進行更為系統而又科學的研究和分析。若想得到更為科學的數據和信息就離不開GIS的幫助,而只有GIS還無法對這些數據進行全面的分析,所以還需要運用空間統計分析進行分析。所以如何讓GIS和空間統計分析更有效率地對區域經濟進行分析研究成為發展區域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伴隨著GIS與空間統計分析結合的有效性的提高,區域經濟發展也會得到很大的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加快也會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促進作用。
(作者單位為武安市城市供水管理處)
參考文獻
[1] 龍洋洲.空間統計分析在區域社會經濟分析中的應用分析[J].科技傳播,2014 (15).
[2] 陳燦斌.區域經濟分析中空間統計分析理論與GIS的應用探討[J].商業故事,2015 (6).
[3] 李林.基于GIS的空間統計分析在奶牛地氟病監測中的應用[J].農業工程學報, 2012(10).
篇2
關鍵詞:協整 區域物流 經濟增長 物流規模 物流需求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經濟呈現良好的增長趨勢,GDP由1985年的577.38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53210.28億元,增長了92.15倍。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后,廣東省加大了開放力度和積極參與了國際分工,經濟取得了持續的良好增長。值得注意的是,廣東省物流業同時也取得了很好的發展,如反應廣東省物流需要的貨物周轉量1985年只有1767.86 億噸公里,2011年增長到了7113.29億噸公里。同時,代表廣東省物流供給能力的物流基礎設施也取得了長足的增長,2011年末廣東省擁有載貨汽車159.92萬輛,公路通車里程19072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049公里,碼頭泊位 3120個,港口貨物吞吐量達 133704 萬噸。因此,本文將借助計量經濟學相關理論探究區域經濟增長引發的相應物流需求,以及現代物流各環節的高效運作又是如何保證區域經濟順利發展的內生機制。
模型變量選取及數據處理
(一)模型變量的選取
區域經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目前衡量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較多,既體現在經濟水平“量”的方面,也體現在“質”的方面,本文考慮到數據的可計算性及可得性,僅從量的角度選取區域生產總值(GDP)作為廣東省經濟發展水平的衡量指標。
區域物流是區域經濟有效運行的基礎和保障,物流活動同樣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運營過程,學術界在選取什么指標能反映某一區域物流水平,目前還沒有達成共識,本文在考慮計量數據的可得性和有效性的基礎上選取貨物周轉量(HZ)代表區域經濟發展對區域物流的需求量,選取物流業產值(CZ)代表區域物流發展的規模,這兩個指標共同衡量區域物流業發展水平。
(二)數據的來源及處理
文中1990-2011年的相關數據來源于《廣東省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及廣東省統計局網站,GDP統一核算為億元,貨物周轉量為億噸公里。由于物流業產值的數據不容易得到,文中使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總值代替物流業產值,統一核算為億元。為了使數據具有可比性,使用CPI指數(1978=100)對歷年GDP和物流業產值進行平減。由于本文選取的樣本時間跨度比較大,時間序列中可能存在異方差問題,故此,文中對時間序列CZ(物流業產值)、HZ(貨物周轉量)及GDP(區域生產總是)取自然對數處理,得到時間序列lnCZ、lnHZ及lnGDP。
變量的描述統計
由序列lnGDP、lnCZ及lnHZ 的變動趨勢圖(見圖1)知,1985-2011年間變量lnGDP、lnCZ及lnHZ基本上具有相同的變化趨勢,說明變量間可能存在較強的相關性。由lnGDP、lnCZ及lnHZ變量間的相關系數矩陣表知(見表1),文中所選取的變量間彼此的相關系數很高,最低也達到0.981037,表明廣東省經濟增長與物流發展水平之間相關性顯著,這就保證了后面計量分析模型擬合的可靠性。
模型估計與參數分析
(一)變量的平穩性檢驗
本文采用ADF檢驗法對序列lnGDP、lnCZ及lnHZ進行平穩性檢驗。通過AIC準則確定時間序列lnGDP、lnCZ及lnHZ的最大滯后階數,使用eviews6.0進行檢驗,由表2可知在10%的顯著水平下,序列lnGDP、lnCZ及lnHZ的ADF統計值分別大于各自的臨界值,所以接受lnGDP、lnEX及lnIM是非平穩序列的原假設。由于原序列是不平穩的,所以需要對其差分進行檢驗。
通過AIC準則確定差分序列lnGDP、lnCZ以及lnHZ 的最大滯后階數,之后使用eviews6.0進行檢驗,由表2可知lnGDP、lnCZ及lnHZ的ADF統計值分別小于各自在1%的臨界值,lnGDP、lnCZ及lnHZ一階差分后不含單位根,拒絕lnGDP、lnCZ及lnHZ是非平穩的原假設。故此,時間序列lnGDP、lnCZ及lnHZ都是一階單整的,即lnGDPt~I(1),lnCZt~I(1),lnHZt~I(1)。
(二)協整分析
根據1987年Engle和Granger提出協整理論及其方法,如果k維時間序列yt~ CI(d,b)是同階單整的,且存在非零向量β使得的 yt~I(d-b),則yt是協整的,向量β是協整向量。由變量的平穩檢驗知lnGDP、lnCZ及lnHZ是非平穩序列,且都是1階單整的,建立lnGDP、lnCZ及lnHZ間的回歸方程如下:
本文選取Johansen協整檢驗方法,對lnGDP、lnCZ及lnHZ之間進行檢驗,利用Eviews6.0軟件檢驗結果表明lnGDP、lnEX及lnIM在95%的置信水平下,變量線性組合存在一個協整向量(見表3),運用OLS法回歸得估計方程如下:
回歸結果分析:
估計方中的LnCZ和lnHZ的回歸系數都是正的,符合西澤修在“第三利潤源泉”學說中指出的物流是未來經濟發展 “加速器”的理論預期;由R2=0.982 和 Adj.R2=0.978可以判斷估計方程擬合的比較好;回歸系數的t值分別為3.564和3.1320,表明lnCZ和lnHZ對lnGDP有顯著影響;而DW=
1.907說明擾動項不存在自相關。因此,在95%置信水平下,估計方程可以反映lnCZ、lnHZ與lnGDP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即反應了廣東省物流發展水平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長期穩定關系,且GDP的物流規模和物流需求彈性分別為0.483和0.512,即廣東省物流業規模和物流需求每增加1%將促進GDP 增長0.483%和0.512%。
(三)Granger因果性檢驗
協整分析結果表明廣東省物流發展水平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協整關系,但這種協整關系的背后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還需進一步分析辨別。根據Granger 提出的因果關系檢驗方法思路,由AIC準則選擇滯后期為3,利用eviews6.0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
在1%的顯著水平下,拒絕 lnCZ不是引起lnGDP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設,接受 lnCZ是引起lnGDP的Granger原因,即廣東省物流規模增加是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而在10%的顯著水平下,不能拒絕 lnGDP不是引起lnCZ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設,即廣東省經濟增長推動了物流產業發展并沒有得到相關經驗證據的有力支持。同理,在1%的顯著水平下,拒絕 lnHZ不是引起lnGDP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設,接受 lnHZ是引起lnGDP的Granger原因, 即廣東省物流需求是引起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而在10%的顯著水平下,不能拒絕lnGDP不是引起lnHZ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設,即廣東省經濟增長引起物流需求增加并沒有得到相關經驗證明。
由此可見,在1985-2011年間廣東省物流業發展水平與經濟增長之間只是存在一種單向的因果關系,即區域物流業拉動了經濟增長, 而經濟增長帶動區域物流發展效果不顯著,這一檢驗結果支持了物流促進經濟增長的相關理論,也符合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多年來,重視生產、輕視流通的經濟政策。
結論及啟示
(一)結論
本文通過對廣東省1985-2011年間物流發展水平與經濟增長的有效統計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得出:物流業發展水平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的確存在著長期穩定的關系,物流業發展水平的變化會引起區域經濟同向變化;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表明廣東省的物流業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增長,但是經濟增長未能有效的促進物流業的發展,改革開放這么多年物流業和經濟發展未能呈現互動趨勢。雖然廣東省的物流業已經是走在其他地區的前列,但是物流業對經濟促進作用的指標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說明物流業已是發展區域經濟的一塊短板。
(二)啟示
總之,在我國經濟轉型的背景下,廣東省物流企業一方面要增強服務理念,提供差異化服務以滿足不同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快物流企業的兼并重組,組建更多的龍頭物流企業。同時,地方政府需要發揮主導作用,從宏觀層面積極利用廣東省的區位優勢,為物流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避免未來經濟增長失去動力。
參考文獻:
1.Engle, Robert F. and C.W.J. Ganger. 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Representation, Estimantion, and Testing, Econimetrica, 1987,55
2.Julia Devlin, Peter Yee. Trade logistic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case of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M].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5
3.Marc Goetschalckx,Carlos J , Vidal, Koray Dogan. Modeling and Design of Global Logistics Systems: A Review of Integrated Strategic and Tactical Models and Design Algorithm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2,143
4.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5.張嘵峒.計量經濟學基礎(第三版)[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
篇3
關鍵詞:成本約束;區域經濟一體化;模式選擇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紛紛涌現,對整個世界產生了深刻影響。許多學者也用理論或實證的方法,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經濟效應進行了廣泛研究,但是總體而言,前人在研究經濟一體化對成員國帶來的經濟效應的差異上著墨甚少,沒有很好地回答類似“一國獲益是否是建立在另一國受損的基礎上”等問題。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中的成本約束
西方學者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歷史追溯到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及早期歐洲國家間的經濟安排,但是對這一現象的經濟分析卻始于二戰后Viner(1950)和Meade(1955)的開創性研究。Viner在其局部均衡框架中提出了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兩種效應,依此確定一國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安排中的利益得失。由于某些產品可能發生貿易創造效應,而另一些產品又可能帶來貿易轉移效應,因此一國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安排的經濟效應是不確定的。
針對Viner理論的不足,許多經濟學家從不同側面給出了有益補充。Arvind Panagariya(1995)認為,如果FTA對成員國的福利效應可以檢驗,那么取消內部關稅帶來的收入轉移將表現為成員國之間關稅收入的重新分配。此時,一國福利呈下降態勢。特別是類似墨西哥這樣的高關稅國家與類似美國這樣的低關稅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區,墨西哥的關稅損失會大于貿易創造帶來的福利改善,整體福利下降。
Meade(1955)理論克服了Viner局部均衡分析固有的缺陷,在一般均衡框架中考察區域經濟一體化安排對成員國、非成員國以及世界經濟體系的影響。在其理論中更明顯的呈現出這樣一種格局,即區域經濟一體化安排在為一國帶來福利改善的同時,為他國帶來的卻是福利損失。具體哪一國受損,哪一國獲益取決于兩國的貿易結構、生產水平及資源稟賦狀況。
隨著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的引入,M.Corden(1972)等經濟學家開始從新的角度分析區域經濟一體化安排的各種效應,包括成本削減和貿易壓制兩個補充效應。此理論為分析不同利益格局的產生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模式選擇,是指一國決定與怎樣的國家或集團實施經濟一體化安排,才最有可能為該國帶來確定的或更大的收益。基于以上的理論分析,以及各國本身經濟約束條件的差異,便產生了南南模式和南北模式的基本劃分。
二、南南模式
南南模式,是指發展中國家之間達成協議建立自由貿易區。20世紀60、70年代后,世界上涌現出了許多南南型的經濟一體化集團,影響較大的有亞洲的東盟、美洲的加勒比共同體、南方共同市場和非洲的東非共同市場等等。有些在一體化的道路上走得比較穩健,存續到今天;有些則早早解體。這些均為經濟研究提供了大量實例,促進了理論發展。
假設兩個發展中國家A和B建立自由貿易區。初始條件下,兩國在初級產品的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在工業品的生產上具有比較劣勢,但A國相對于B國和區外國家的劣勢要小一些;同時由于高關稅的保護,兩國沒有按比較優勢進行分工,在工業產品上既有國內生產也從區外國家進口。自由貿易區建立后,對內關稅的取消和對外高關稅的存在,部分從區外國家的進口會轉移到區內國家。這時,由于A國在工業品的生產上相對于B國有優勢,A國的產品更有價格競爭力。從靜態看,A國將獲得貿易轉移和貿易創造的好處;從動態看,兩國將在自由貿易區的范圍內,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重新進行分工,A國成為工業產品的唯一的提供者,其福利大為改善,而B國卻承擔了一體化的所有損失。以上結論得到了東非共同市場和中美洲共同市場的印證。
東非共同市場的發展表明,上文分析中所描述的利益分配格局很有可能發生。在這個經濟一體化組織中,肯尼亞相對于其他區內國家如烏干達等在工業品的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這種優勢的獲得可能是源于肯尼亞有較完善的基礎設施、較先進的技術,也可能是恰巧擁有更多的技術工人。共同市場建立后,肯尼亞接受了區內其他國家的貿易轉移,并且在對外高關稅的保護下供給區內市場。數據表明,20世紀60年代,肯尼亞生產了共同市場內超過70%的工業品,其中70%以上出口到區內其他國家。這種對一國有利而對其他國家有害的利益格局引起了其他國家的廣泛不滿,并最終成為導致東非共同市場解體的原因之一。
上文的分析還隱含了一個條件,即工業化要比專注于初級產品的生產對發展中國家更有利。實際上P國從初級產品生產的分工和專業化中能獲得部分好處,但是這顯然無法彌補由于工業部門的崩潰而帶來的損失。另外,這種利益格局的顯著性還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約。第一,成員國之間在比較優勢上的差異越大(當然相對于區外世界是同方向的),比較優勢進行的產業結構調整的幅度可能就越大;第二,成員國之間潛在的經濟規模的差異越大,產業轉移的幅度也就可能越大。對肯尼亞來說,假若其潛在的生產能力不夠大,該國資源的重新配置就不足以滿足區內其他國家對工業品的需求,貿易轉移的比例就越小,工業部門向肯尼亞轉移的份額就越小,福利的改善就越不顯著。假若相對經濟規模較大的國家恰好是在工業產品的生產上具有相對比較優勢的國家,那么區域經濟一體化會為該國帶來明顯的福利改善,而使其他國家蒙受一體化的損失。
ASEAN屬于南南模式,其中雖然有所謂的新興工業化國家,但仍屬于發展中國家。20世紀60、70年代開始的經濟起飛使這些國家不再是僅具有初級產品比較優勢的發展中國家。憑借廉價的勞動力,各國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勞動力密集工序上發揮了比較優勢,工業取得了較快發展。同時,各國經濟起飛時期接近,經濟發展水平比較接近。這些因素都使上文對南南模式的分析不能完全適用。
三、南北模式
南北模式,即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實施經濟一體化。通常認為,南北模式對所有成員國都具有正的經濟效應,而且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福利改善極其顯著。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本來就處于分工的兩端,在工業-農業或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分別具有比較優勢。自由貿易區建立前,雙方向對方或世界提供的產品本身就較有競爭力,自由貿易區建立后又繼續在各自擅長的領域進行專業分工,提供更有效率的生產和更多廉價產品的消費。貿易轉移基本不發生或貿易轉移極為有限,而貿易創造卻顯著地發生。因此,各成員國都得到了福利的改善。
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理論分析的那樣樂觀。表1顯示,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出口在美國對外出口中所占的比重20年來僅上升了2個百分點,從這兩國的進口所占比重也變化細微,分別為上升2個和3個百分點。NAFTA建立后的5個年份,即1996~2001年,出口比重基本不變而進口比重略有上升。表2表明,加拿大對美出口比重顯著上升,對墨出口比重有所下降,特別是NAFTA建立之后,且對墨出口份額持續很小,1996~2001年度僅占其總出口的0.5%;而加拿大來自美國和墨西哥進口比重均略有增加。表3數據顯示,墨西哥與美國的貿易關系持續加強,對美進出口占其對外進出口的比例均達到70%-80%以上。但與另一伙伴國加拿大的貿易聯系則非常薄弱,NAFTA建立后的年份中對加進出口僅占其進出口總值的2%。
綜合以上三國數據,NAFTA建立后,三國確實發生了一定的貿易融合,貿易關系更為密切,但這種融合并沒有呈現加速趨勢。美加自上世紀60年代就已經開始實施經濟一體化措施,如美加汽車協定和美加自由貿易協定簽訂生效;墨西哥也從20世紀80年代始采取了諸多促進與美貿易自由化的政策。這些可以部分解釋為何NAFTA的建立沒有顯著促進三國貿易聯系,而只是“鎖定了”早先存在的經濟一體化安排的成果。
應該說這種格局的形成是符合比較優勢原則的,根據該原則各國都應該在各自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進行生產,而自由貿易區的安排正是為這種分工創造了更大的空間。但這種靜態的比較優勢很有可能將發展中國家鎖定在現有的經濟水平上,福利不能持續提高。
四、小結
區域經濟一體化本質上講是各國按其現有的比較優勢在區域集團內部進行的再分工、專業化及資源的重新配置。不同國家受其自身和面對的經濟約束條件的影響,會得到不同的經濟結果。可能損失也可能獲益。各國都是從本國利益出發,在博弈中求得穩定的解。
我國目前正在大力倡導與周邊國家建立形式多樣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進展較快的有中國-東盟10+1自由貿易區。作為大的發展中國家,從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與東盟這樣在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水平差距不大的區域集團建立自由貿易區調整成本是比較小的。雖然不能確保未來的自由貿易區能為各國帶來較大的福利改善,但是由于利益分配相對公平,卻能使此組織較為穩定得以發展。另外,我國還有意在“上海合作組織的框架下發展同中亞和俄國的經濟合作,但由于我國具有的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的國際競爭力,普遍引起中亞國家和俄國的擔憂,很有可能產生上文南南模式中的第一種利益格局,顯然將面臨較大阻力。正如某些經濟學家所建議的,合理的補償機制對建立這樣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Dean A. DeRosa.Regional Integration Arrangements: Static Economic Theory, Quantitative Findings and Policy Guidelines,Background paper for a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Report entitled Regionalism and Development,1998.
2、Anthony J. Venables,Regional Integration Agreements: a force for convergence or divergence,1999.
3、Dani Rodrik. How Far Will International EconomicIntegration Go[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0(14).
篇4
關鍵詞:海洋經濟;現狀特征;區域差異;美國
中圖分類號:F55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美國是世界上海洋大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經濟大國之一[1]。1974年,在為美國商務部確定海洋對國民生產總值(GNP)的貢獻中,負責國民收入和產品賬戶管理的經濟分析局,提出了“海洋GDP”的概念,并將其定義為“在生產過程中利用海洋資源”和“某些源于海洋的特性生產所需要的產品或服務活動”。利用1972年的經濟和人口普查數據對海洋總產值進行了估算,發表了《涉?;顒拥目偖a值》的研究報告。其建立了海洋和經濟的關系,為海洋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000年,美國啟動了國家海洋經濟計劃NOEP(National Ocean Economics Program)。根據該計劃,海洋經濟是指來自海洋(或五大湖)及其資源為某種經濟直接或間接地提品和(或)服務[2-3]。
網絡文獻搜索顯示,對美國的海洋經濟進行研究的代表主要有:Kildow和Colgan S[4]評估了加利福尼亞州海洋經濟的6個海洋產業在1990年~2000年間的經濟影響;Mark S.Henry[5]研究了20世紀90年代南卡羅萊納州8個沿??h的經濟活動增長情況進行評估,同時對經濟和人口的趨海性進行了研究;NOEP研究了佛羅里達的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經濟構成[6];由于缺少對美國全國海洋經濟的學術研究內容,從而使本文在研究美國海洋經濟時缺少佐證材料。為此,本文把滯后發表的有關內容作為了解美國海洋經濟的概況,其中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NOAA)在2009年的《美國國家海洋和海岸帶經濟報告2009》[7],報道了2004年美國的海洋經濟總產值和海洋產業構成以及有關海洋產業的情況,2014年的《美國國家海洋和海岸帶經濟報告2014》[8]中,報道了2010年美國的海洋經濟總產值和海洋產業構成及有關海洋產業情況;2015年,由Booz Allen Hamilton完成NOAA有關美國海洋與五大湖經濟的報告[9],主要是涉及2012年美國海洋經濟的總體狀況。這些美國海洋經濟的報告,提出的時間比報告期均滯后3-5年,通過它們可以了解美國海洋經濟的發展一般概況。
國內學者對美國海洋經濟的研究主要是在上述美國海洋經濟報告的基礎上進行,如宋炳林研究美國海洋經濟發展經驗[10];董偉分析了美國海洋經濟相關理論與方法[11];韓立民分析了金融危機后美國海洋經濟概況及發展趨勢[12];趙銳在美國海洋經濟研究中,主要分析了海洋經濟概況及發展過程[13]。
本文通過美國2014年由官方的最新海洋經濟數據庫中的有關海洋GDP(2005-2012)與海洋產業增加值等的數據進行分析。并在分析時應用變差系數、基尼系數、錫爾系數等方法,定量分析了美國海洋經濟的現狀特征與區域海洋經濟的差異特征。并根據經濟區劃的原理,將美國8個海洋地區,劃分為三大海洋經濟區并對美國區域海洋經濟差異特征進行了重點分析。
1 數據來源與方法
1.1 數據來源
本文的數據主要取自2014年由美國官方的最新海洋經濟數據庫(NOEP)數據庫中的ENOW(Economics National Ocean Watch)數據(2005~20l2)[14],該數據庫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啟動的全國海洋經濟計劃(NOEP)提供,從2000年起,NOAA的沿海服務中心又依托“數字海岸”項目成立了“國家海洋經濟監測”系統(ENOW),逐步建立起了官方的全國海洋經濟統計體系。近年來,美國海洋經濟統計體系不斷完善,該數據庫主要包括6個依托于海洋和五大湖的海洋產業,主要包括海洋生物資源業、海洋建筑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礦業、船舶和舟艇建造及修理業、海洋旅游和休閑業。
1.2 研究方法
隨著區域經濟理論的發展,研究區域差異的統計方法也越來越多,目前常用于測度區域海洋經濟差異的統計方法主要有洛倫茲曲線和集中化指數(基尼系數)[15]、變差系數[16]、錫爾系數[17]等,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2)洛倫茲曲線和集中化指數(基尼系數)用于刻畫空間差異狀況,并可進行空間差異的對比,是研究離散區域分布的方法之一。根據各地海洋產業的分布繪制反映各海洋產業偏離對角線遠近的洛倫茲曲線圖,并計算其集中化指數:
式中,I為集中化指數,A為實際數據的累計百分比總和,M為集中分布時的累計百分比總和,R為均勻分布時的累計百分比總和。集中化指數取值范圍為0-1(集中化指數I的取值范圍在0-1之間,I1,產業集聚,I0,產業分布趨于均勻)。
(3)a爾(Theil)系數。錫爾系數的意義在于把整體差異劃分為組內和組間差異的特性,以此來比較不同分類地區對區域總差異的貢獻和影響。計算公式為:
式中n為區域(部門)個數,yi為i地區(部門)經濟總值占全區(各部門總計)的份額,pi為i地區(部門)占全區(各部門總計)的份額。錫爾系數越大,就表示海洋經濟的地區差異越大,反之,錫爾系數越小,就表示海洋經濟地區差異趨向于均衡。
2 美國海洋經濟發展特征
2.1 海洋經濟持續增長
美國海洋經濟增加值在近40年中持續增長。1972年為306億美元,1987年即首次超過1000億美元,達到1090億美元;2012年增長到3068.98億美元。海洋經濟年均增長率為3.85%,歷年海洋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在1.8%~2.0%之間變動(表1)。
2.2 海洋產業構成
(1)海洋產業部門構成
海洋產業部門結構有了明顯的變化,6個海洋產業部門中,2012年排在前三位的產業依次是旅游與休閑、運輸、礦產(主要為油氣業)。2004年旅游業比重從50%下降為2012年的30%,下降了20個百分點。而礦產(主要是油氣業)在2012年占40.1%,比2004年的14.2%,增長了約26個百分點(表2)。
(2)海洋三次產業部門構成
2012年,美國海洋經濟三次產業構成為2.1∶47.2∶50.7。到2014年,第三產業大幅增加,比重達到70.3%,短短兩年間就提高了約20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均出現明顯下降,美國海洋產業出現第三產業化趨勢(表3)。
2.3 海洋經濟差異特征
根據公式(1)、(2)、(3)計算美國海洋經濟的區域差異可得表4。美國海洋經濟增加值的變差系數年際之間的變化,由2005年的0.8431,逐漸下降到2008年的0.8164,到2012年又上升到0.9109,其原因主要是受金融危機的影響[12]。從美國海洋產業分布的集聚狀況來看,海洋產業集中化指數多數在0.40~0.60,但海洋礦業集中化指數達0.9以上,高度集聚;海洋旅游集中化指數僅0.3左右。從繪制的海洋產業洛倫茲曲線圖中可以看出各海洋產業集聚的程度(圖1)。從錫爾系數來看,美國洋經濟的地區總差異在0.4~0.5之間,沿海區域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
3 美國區域海洋經濟特征
3.1 經濟區劃分的依據
美國現代地理學家愛得華?塔弗(Edward J. Taaffe)所強調的空間組織(spatial organization),已經為觀察社會不同層次的地理區劃分問題提供了有用觀點。地理區劃(或類型區劃)是以內在的一致性作為劃分基礎[18]。地理區劃是地理學對區域分異規律理論認識的反映,在考慮海洋經濟類型(區)劃分時,要考慮地理區劃中“類型區劃與區域區劃的區別”。地理區劃分為類型區劃和區域區劃,類型區劃和區域區劃的結果都體現為地理空間單元系統,通過地理空間信息單元理論則可以將類型單元和區劃單元聯系起來。關于區域區劃每一單位在地域上是相鄰的,具有空間不可重復性。類型區劃的每一單位允許相互隔離,空間上可以重復。海洋區域同陸域同樣為空間單元,同樣可劃分出區域海洋經濟類型。為此在劃分美國海洋經濟類型區時,需要考慮上述思想[19]。
3.2 海洋經濟區的劃分
根據杜德斌主編的《世界經濟地理》著作中,將美國全國劃分為西部經濟區、東部經濟區和南部經濟區三大經濟區[20]。根據海洋經濟區的分區理論,把美國沿海8個海洋經濟地區歸并到三大經濟區中,形成美國東、南、西三大海洋經濟區(圖2)。在西部海洋經濟區中,包括西部沿海地區、東北太平洋、太平洋3個地區;東部海洋經濟區中,包括五大湖、東北太平洋、大西洋中部3個地區;南部海洋經濟區中,包括大西洋東南地區、墨西哥灣2個地區。美國的海洋經濟區在一定程度上有行政區海洋經濟區的性質。
3.3 美國各海洋經濟區之間差異分析
美國三大海洋經濟區區際之間海洋經濟產值和海洋產業存在一定差異,南部海洋經濟區的海洋經濟總值達1500億美元,占全國海洋經濟總值49.2%。而西部和東部經濟區的海洋經濟總值各占25%左右。南部海洋經濟區的產值為北部和西部2個經濟區之和(表5)。
在美國海洋經濟區中,有7個州的海洋經濟增加值共計超過2300億美元,占全國海洋經濟增加值的75.0%。其中南部海洋經濟區中的德克薩斯、佛羅里達、路易斯安那3州,海洋經濟增加值占全國海洋經濟增加值的比重高達45.8%,西部海洋經濟區內的加利福尼亞州、華盛頓州和阿拉斯加州3個州的海洋經濟增加值占全國海洋經濟增加值的比重為22.2%,東部海洋經濟區內紐約州的海洋經濟增加值占全國海洋經濟增加值的比重為7.0%。
4 Y論與討論
美國是世界經濟大國,盡管按海洋GDP計算,美國從2011年起已成為低于中國的海洋經濟體,海洋經濟增加值占美GDP不到2%,但其海洋GDP仍居世界前位。尤其美國西部廣闊太平洋的專屬經濟區,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有待進一步開發。近40年中,美國海洋經濟持續增長,2012年達到3068.98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3.85%。其中,旅游與休閑、運輸、礦產三大產業部門占主要部分。2014年,美國海洋經濟第三產業化,服務業占比達到70.3%。
根據海洋經濟區的分區,將美國沿海經濟區劃分為東、南、西三大海洋經濟區,其中南部海洋經濟區占全國海洋GDP比重最大,達49.2%。東部經濟區對經濟區內部差距的貢獻率則次于西部經濟區,東部經濟區包括五大湖地區、東北地區和大西洋中部地區。
我國已成為世界頭號海洋經濟體,但海洋產業的實力與美國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美國發展海洋經濟的經驗提示我們,應當充分重視海洋服務業,包括海洋旅游、海洋運輸等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耀光,劉|,王圣云,等. 中國和美國海洋經濟和海洋產業結構特征對比一一基于海洋GDP中國超過美國的實證分析[J]. 地理科學,2016,36(11):1615-1621.
[2] NathanAssociates. Gross Product Originating from 0cean-Related tivities.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R]. Washington D C,1974.
[3] Charles S. Colgan. Measurement of the Ocean and Coastal Economy: Theory and Methods[R]. U.S.: National Ocean Economics Program, 2003.http://.
[4] Kildow J T, Colgan C S. The California Ocean Economy 1990-2000[R]. Agency for Natural Resources, Sacramento,C A.,2004.
[5] Henry Mark S, Barkley David L.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Coastal to the South Carolina Economy: Agriculture[R]. Clemson University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aboratory, Clemson,SC.2002.
[6] NOEP.Florida’s oceans and coasts: An economic and cluster analysis[EB/OL]. Florida oceans Alliance. http//Ocean ,2013.
[7] Judith T Kildow, Charles S Colgan, Jason Scorse. State of the U. S. Ocean and Coastal Economies 2009[R]. U.S. National Ocean Economics Program,2010.
[8] Judith T Kildow, Charles S Colgan, Jason Scorse. State of the U. S. Ocean and Coastal Economies 2014[R]. U.S. National Ocean Economics Program,2014.
[9] Booz Allen Hamilton. NOAA Report on the Ocean and Creat Lakes Economy of the United States[R]. ENOW Final Economic Report.2012. http:///Market/ocean/aboutDataPop.aspx
[10] 宋炳林. 美海洋經濟發展的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 港口經濟,2012(1):50-52.
[11] 董偉. 美國海洋經濟相關理論和方法[J]. 海洋信息,2005(4):11-13.
[12] 韓立民,李大海. 美國海洋經濟概況及發展趨勢一分析金融危機對美國海洋經濟的影響[J]. 經濟研究參考,2013(51):59-64
[13] 趟銳. 美國海洋經濟研究[J]. 海洋經濟, 2014(2):53-62
[14] NOAA.ENOW_Sectors_Multi_Region_States_2005_2012_.csv / XLS[EB/OL]. http:///Market/ocean/aboutDataPop.aspx
[15] 梁進社,孔健. 基尼系數和變差系數對區域不平衡性度量的差異[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34(3):409-413.
[16] 陳紅霞,李國平. 中國生產業集聚的空間特征及經濟影[J]. 經濟地理,2016,36(8):113-119.
[17] 張紅霞,王學真. 山東省地區經濟差距的地帶與產業來源分解[J]. 地理科學,2014,34(8):955-962.
[18] Susan Hanson. Ten Geographic Ideas that Changed the World[M]. Rutgers:the State University,1997.
篇5
關鍵詞:京津冀;區域合作;區域經濟;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5-3236-05
Analysis on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
PENG Yong-fang1,GU Li-xia1,ZHU Hong-wei2
(1.Business College,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Shijiazhuang 050031,China;
2.Economic Colleg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Henan,China)
Abstract: In the circumstance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 order to pla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as a whole and optimize the regional economic layout, it is a strategic choice to strengthen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integrate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There was not a strong regio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 there was not also a unifie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nning on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Beijing-Tianjin-Hebei and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gap was too large which prevented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integration. The situ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the exiting problems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 were studied. The purpose was to provide some meaningful counterplots and suggestions for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
Key words: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al cooperation; regional economy; integration
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使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日漸明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熱點”向環渤海地區轉移,京(北京)津(天津)冀(河北)區域經濟一體化問題備受關注,但是與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區相比,京津冀地區的經濟合作與一體化程度仍處于較低水平,在經濟聯合組織的數量和規模上尚顯不足,在一體化的體制、機制上還有較大差距,推進京津冀區域經濟合作和一體化發展迫在眉睫。
1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涵義、發展機制和條件
1.1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涵義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在一定區域內,地緣毗鄰的城市或地區通過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和渠道,制定統一的區域政策制度、統一的區域規劃布局、統一的區域對接措施,在統一的區域發展戰略指導下,協調彼此的發展目標、發展定位和行動;按照區域經濟發展總體目標,充分發揮各自區位優勢,進行合理的地域分工;利用各地區間經濟發展方向的同一性、產業結構的互補性、地域的相鄰性等特點,實現全區域內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借助于合理的利益調節機制,促進地區間的產業整合與重組,實行地區經濟聯合與協作,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并以有效的約束機制最大限度地減少內部耗損,以提高區域經濟總體效益的一個動態過程[1]。
總之,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要能保證區域內各方面運轉有序、分工科學、揚長避短和合作共贏,從而使整個區域的社會經濟活動空間格局最優化、經濟利益最大化、對外競爭最強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包括生產要素市場一體化、產業發展一體化、產品市場一體化、區域城市發展一體化和經濟政策一體化等多個方面,其實質與核心是區域市場的一體化和區域貿易自由化。
1.2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機制
1.2.1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動力機制
1)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集聚效應與擴散效應。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利于消除區域之間的各種歧視性政策障礙,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使要素向具有區位優勢和比較優勢的區域集聚。這樣就可能促進該地區的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形成新的增長極。增長極又具有明顯的擴散效應,可以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在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的作用下,可以提高區域的資源配置效率,使區域經濟關系更為緊密,這不僅有利于內部效益的擴大,而且有利于強化區域競爭優勢。
2)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從以行政區劃為特征的區域格局向以產業互動為基礎的經濟區域整合的轉變,通過統一區域政策,消除區域市場壁壘,加快要素自由流通,使資源在更大區域空間內實現有效配置。區域一體化帶動了市場規模的進一步擴大,使企業能在更大范圍內獲取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區域經濟一體化要求各個地方經濟真正融入區域經濟,克服以鄰為壑、過度競爭的現狀,進行全方位、多領域的合作,對區域內各種資源和基礎設施實現共享。范圍經濟的合力就是從這種合作和共享中產生的。
3)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低成本機制。在一體化之前,區域之間由于缺乏統一的政策和制度,往往對貿易、投資等活動實行管理而發生一定的行政性或制度性成本,而履行這些行政管理手續也要耗費一定的時間和費用。在一體化之后,因建立了統一的市場制度和相應的政策協調機制,各種商品和要素流動壁壘會不同程度地消除,必將大大降低其交易成本。而且,區域內各地區之間在地理距離、經濟距離和文化距離的可接近性,也使區域經濟一體化具有了低成本優勢。
1.2.2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體組織機制有效的經濟組織是區域經濟成長的關鍵。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各區域經濟主體產生了相互之間通過主動合作推動自覺經濟融合的需要,以求實現各地區之間的優勢互補,促進資源在本區域內的有效配置,從而促進各地區共同發展。因此,區域經濟一體化更需要有經濟主體的主觀動力,形成有效的組織機制。
1.2.3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區域合作協調機制在目前地方政府主導發展的格局中,建立一個有效的區域合作協調機制,對區域經濟一體化協調發展至關重要。比如,在保持地方經濟活力和地方政府的動力的條件下,中央與地方之間以及區域間、城市間如何分工協作,各地方政府之間如何就經濟政策、基礎設施、產業合作與重組及利益分配進行協調,并且朝向區域合作和一體化的經濟新格局發展,都是現實中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1.3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條件
從發展經驗和發展的內在要求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條件在于:第一,資源配置一體化是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基礎。豐富的資源優勢,只有通過市場一體化和貿易自由化,才會進一步轉化為資源開發優勢和資源配置優勢,為區域經濟騰飛增添力量。第二,近鄰的區位條件是一體化的天然稟賦。共同的地域空間具有地域相連、人緣相親、文化相融、經濟相通等特點,對各類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改善宏觀區域管理,設立區域合作協調組織等都比較方便,是實施區域一體化最基本的載體和依托。第三,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架構了一體化的溝通橋梁。區域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為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創造了條件,為整合區域內資源、促進區域內各方開展合作提供有力支撐。第四,共同的利益訴求是區域一體化的動力源泉。區域經濟合作是建立在利益趨同性基礎上的,各個地區都在自己所擁有的生產要素使用上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獲得經濟和社會利益的雙贏是區域一體化的基本內驅力。第五,相似或互補的發展模式是一體化的選擇基礎。由于區域內各個城市或地區的發展模式存在差異性,才使得區域經濟一體化具有了選擇的基礎,相似和互補的經濟發展模式更有利于區域經濟融合。
2京津冀促進區域經濟合作的現狀分析
京津冀在經濟發展上各有所長,互補性很強。北京擁有知識經濟、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等優勢,天津擁有加工制造業和海運等優勢,河北則擁有重化工業、鋼鐵產業和資源等優勢。強化京津冀更深層次的合作,將更有利于三方合理分工、優勢互補,提升區域的整體競爭力。
2.1京津冀政府間的交流與合作不斷加強
從2004年共同簽署《廊坊共識》到2008年簽署《北京市和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深化經濟社會發展合作的會談紀要》和《天津市和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經濟與社會發展合作備忘錄》,標志著京津冀合作的思路和目標更加明晰。2006年3月,京津冀區域發展合作研究第一次聯席會議在廊坊召開,會議分析了京津冀區域發展與合作面臨的形勢和問題,對建立長期合作研究制度達成若干共識。隨著京津冀三地政府協作組織和協作機制的相繼建立,政府間的合作日趨頻繁,有效推動了京津冀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2]。
2.2京津冀跨行政區的產業轉移發展迅速
受市場力量的驅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京津冀都市圈跨區域的產業轉移頻繁。一些不符合北京功能定位、資源稟賦和環境要求的產業因此搬遷到河北具有較強產業基礎的地區,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首鋼落戶唐山曹妃甸。同時,河北在正定投資58億元打造北方最大的紡織工業園區,吸引京津等地紡織企業入駐。并且,近兩年由京津向河北單向轉移的局面已有所逆轉,華龍、神威、恒利這些急需擴張的河北民企也紛紛進京。這種布局有利于京津冀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配套體系和合理的產業梯度。
2.3京津冀區域交通一體化取得實質性進展
近幾年來,北京、天津與河北一直在緊密協作,聯手推進區域內海港、空港、公路、鐵路多種運輸能力建設,以構建一體化交通體系為“突破口”,合力啟動區域經濟高速增長引擎。比如,京津城市軌道、京津第二條高速公路已陸續竣工投入使用;京承高速三期已于2009年9月全線通車;京昆高速京石段、京臺高速京冀段已于2009年開工建設。到2011年底,京石鐵路客運專線將提前通車。隨著京廣客專、京滬高鐵、津秦客專、保津城鐵等工程的建設和逐步投入運營,快速軌道將織就“京津冀快速交通圈”。交通一體化將為京津冀實現區域經濟融合提供重要保障。
2.4京津冀區域市場的開放程度不斷提升
隨著京津冀地區經濟交往活動的增多,三地逐漸在市場開放方面加大溝通與合作力度。而且,京津冀都市圈快速交通體系的初步建成以及無障礙通信的實現,為三地在投資、貿易、旅游、企業合作等方面逐步開放市場提供了基礎。多年來,國家發改委和京津冀發改委一直為促進區域交流與合作、排除市場和政策障礙進行協調,研究當前和近期區域合作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制定出相應的政策、規劃和意見,為打破區域界限、推動區域內市場一體化運作提供良好環境。
2.5首都經濟圈將成為京津冀區域合作新平臺
《“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中“打造首都經濟圈”的提出,讓該區域合作有了一個新平臺。據了解,北京市已確定在“十二五”時期深入開展與津冀及環渤海地區的合作,充分發揮首都優勢,顯著增強服務區域、服務全國的功能,共同推動區域一體化進程和首都經濟圈形成。包括加快京石、京張、京唐等城際高速鐵路建設,實現與津冀等省區市的快速交通聯絡;深化與天津港、唐山港的合作,促進貿易便利化;積極引導產業沿京津塘、京保石、京唐秦等發展軸向外輻射發展等。
3京津冀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困難和障礙
3.1各自對區域經濟合作的態度存在偏差
北京的發展總是以自己為中心,要求津冀為自己提供方便和服務,在產業轉移、水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也是如此。天津也憑借北方經濟中心、濱海新區特殊政策和龍頭大港地位,比較熱衷于自身發展,對京津冀都市圈建設失去熱情。而河北總期望通過與京津合作帶動自己發展,所以對區域一體化是最熱心的[1]。原本處于一個共同的地理環境單元,但河北與京津并不能獲得同等的發展機遇,不公平競爭導致區域經濟畸形發展,影響區域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區域經濟宏觀效益整體水平的發揮。
3.2市場意識淡薄,缺乏區域合作與一體化的觀念
受傳統計劃體制和行政區劃的影響,各地長期實行行政壟斷、貿易保護、市場分割、自成體系的封閉政策,各省市在發展戰略和思路上各自為政,缺少協調和溝通,相互之間存在一定的隔閡。他們缺乏利用市場機制推進區域合作的意識,過多習慣于政府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模式,由于市場意識淡薄,區域合作意識不強,導致各地區生產建設重復布局和產業結構趨同。
3.3尚未建立高層次的區域合作、磋商與協調機制
近年來,雖然京津冀高層領導進行了雙邊互訪和多邊協商,但這種區域合作仍處于初級階段,是一種倡導式的磋商機制。目前,區域內合作組織形式松散,協調機制和決策機制的制度化程度較低,一直未能建立起正式的高層協調機制,限制了地方政府間的深度合作。當前京津冀區域政府協調機制的形式僅限于首長聯席會、協調會和合作論壇,仍未能就區域內的產業分工與重組、基礎設施建設及生態環境治理等戰略性合作問題進行深入磋商并達成共識[2]。
3.4政府缺乏有效的參與和導向,沒有協調統一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
區域經濟本應是協同發展的,但由于京津冀區際分工體系不合理和運行機制不完善,導致市場分割、貿易摩擦和惡性競爭時有發生。目前,各地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仍然限制在行政區范圍內,政府之間缺乏區域層面的審視,區際協調溝通組織和機制缺失,使區域經濟組織與區際經濟活動始終處于無序、混亂和松散的狀態。特別是區域經濟在不受中央或區域協調組織宏觀規劃與統籌布局的控制下,區域內勞動地域分工規律、整體效益規律和協調發展規律很難對區域經濟產生有益的影響。
3.5市場發育滯后,尚未形成區域統一市場
從根本上講,區域經濟一體化就是市場的一體化,是各種資源和要素在區域市場內部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的結果。目前,雖然京津冀在市場開放等方面開展了初步合作,但開放程度卻不夠深入。由于市場發育不足,并且京津冀在生產要素市場建設、供求信息溝通、政策支持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3],所以京津冀之間生產要素的跨區域流動與共享還不夠充分,阻礙了京津冀區域經濟融合和區域統一市場的形成。
3.6產業結構趨同,產業互補性差,沒有形成合理的產業鏈
多年來,京津冀各自為戰,城市發展目標相似,在產業政策上追求“大而全”,導致重復建設和產業同構趨勢加劇,相互之間爭資源、爭項目、爭投資等過度競爭和封閉競爭現象嚴重。由于經濟同構、互補性差,加劇了資源的過度集聚,使北京的首都優勢、天津的港口優勢和河北的資源優勢與區位優勢沒能協同發揮,未能形成區域整體的競爭優勢。而且,產業結構的趨同使京津冀經濟圈內無法形成合理充分的產業鏈條。京津作為中心城市,對地域經濟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不強,三地產業聯系不夠緊密,缺乏區域內強大的產業鏈,沒有形成緊密的分工協作關系[4]。
3.7“空吸現象”拉大了區域發展差距
一面是京津強烈的集聚效應,另一面是京津較差的輻射效應,導致河北的優勢資源不斷向京津聚集,從而形成“空吸現象”,使周邊地區發展相對遲緩,產生了今天的“環京津貧困帶”[3]。這樣可能使京津失去經濟腹地,形成“孤島型”中心城市。若沒有經濟腹地的物質和資源支持,京津的輻射帶動能力就非常有限,使河北無法分享京津的發展成果,也就很難承接京津兩地的產業轉移。這是不利于區域協同發展的。
另外,“誰來做地區老大”的意識形態一直在作祟,尤其是京、津兩個直轄市在區域內的定位和協調問題,使三地缺少實質性聯合。如果誰都想當“老大”,以牟取更多的資源,而不愿承擔更多的責任,也不愿與他人共享,那么經濟一體化進程就不會得到深入發展和強化。
4京津冀加強區域合作和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對策
4.1以科學發展觀統領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的系統目標
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首先要對各地區的發展目標進行整合,使京津冀在發展目標上達成共識。目標整合的目的是實現京津冀對資源利用和要素配置的均等化和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追求社會公平,縮小區際差距。為此,應發揮產業擴散、經濟扶持與財政優惠政策的積極效應,建立財政轉移、產業轉移、人才轉移和科技轉移四個機制,發揮京津和河北省中心城市的優勢,對周邊落后地區給予財政補助和產業帶動,以平衡不同區域經濟主體的能力差距,實現協調發展。
4.2加強各層次主體之間的密切配合,建立政府間協作機制
市場主導、政府推動,是當前區域經濟合作的主要模式,從長遠看,京津冀地區的經濟融合應當由市場力量來推進,但由于目前我國仍處在轉型時期,市場機制還不完善,所以政府的推動和協調作用是必不可少的[5]。各地政府要齊心協力,相互依托,優勢互補,共謀合作發展大計。各層次主體之間要彼此協作,密切配合,共同構筑區域經濟合作和一體化發展的總體框架。
4.3建立區域間利益協調機制和利益補償機制
區域經濟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和主體功能定位上的差異性。相對而言,京津處于產業鏈的高端和上游,是資源的使用者和受益者,而河北處于產業鏈的低端,是資源的輸出者,在土地、供水、生態、人才以及小城鎮建設等方面將為京津提供很大支持。在產業轉移過程中,河北可能承接來自京津的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面臨環境上的巨大犧牲。因此,京津冀在要素配置、產業分工、環境治理等方面存在不同的利益訴求。為此,京津冀應盡快建立利益協調機制和補償機制,如實行優惠政策、進行區域援助、完善轉移支付以及制定水資源補償機制和生態建設補償機制等,以協調各方發展利益,實現三方合作的共贏,提高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穩定性和長效性。
4.4建立一體化的市場體系,清除要素流動的體制障礙
建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本質要求。因為統一的市場體系不僅可以促進區域經貿合作,促進貨物、服務和資金自由流通;而且可以加強區域的商業競爭力,增強投資者對整個區域經濟的信心;還有利于要素的流動和集聚,推動微觀企業的規?;蛯I化,使產業鏈條不斷延伸[6]。為此,京津冀首先要聯手完善商品市場,發展物流與貿易合作,建設區域農副產品統一市場。其次,相互開放和發展要素市場,突破體制障礙,合作發展勞務、金融、產權、房地產、技術等要素市場,最終促進區域統一市場的形成。
4.5明確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優化區域空間產業布局
隨著天津濱海新區和曹妃甸工業區的開發建設,京津“雙核”如何實現優勢互補和良性互動,京津冀重點產業發展區如何分工布局,成為影響區域發展的重要問題??傮w上看,北京應充分發揮其人才、技術、信息齊備的首都優勢,重點發展具有更高層次的知識密集型產業、信息產業、金融產業和“總部經濟”;而天津要進一步發揮港口和濱海新區的作用,增強物流業、現代制造業、海洋產業和研發成果轉化基地功能;河北則應從資源和基礎條件出發,除繼續加強發展傳統的重化工業、生態和特色農業以及有比較優勢的醫藥、紡織等行業外,還應充分利用產業梯度轉移的大好時機,接收京津轉移出的部分產業,以提升自身的產業結構[4]。
4.6建立分工合理的城市體系
一個合理的城市體系,應當是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分工合理,其功能外溢帶動周邊區域發展,城市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經濟發展具有良好的組合性和互補性。京津冀都市圈應構建以北京為中心,以天津、唐山、石家莊為次中心,各市合理分工協作的城市體系[6]。將北京定位于政治、文教、科技、國際交往、國際金融和信息產業中心;將天津定位為重化工、外貿口岸、商業、電子產業和區域性金融中心;將石家莊打造成中國藥都、華北重要商埠、現代物流基地和區域性高新技術產業中心。中小城市要接受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的產業轉移,充當大企業的加工基地。
4.7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
基礎設施是區域經濟發展的載體和平臺,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體化,有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和整體效益的發揮[5]。因此,加強統籌規劃,建立起京津冀銜接配套與功能共享的基礎設施,實現三地交通運輸設施、電信網絡、能源設施、旅游設施等基礎設施的對接,是當前促進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
放眼國內,以長三角和珠三角為代表的經濟區域內,各級政府和市場主體通過實質性合作所表現出來的區域一體化的經濟績效和社會效應,使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和動力去努力建構一個行之有效的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由各類企業組織參與的區域合作機制,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而促進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
參考文獻:
[1] 劉新建.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幾個概念與原則[J].燕山大學學報(哲社版),2010(3):127-131.
[2] 王海穩.試論京津冀區域經濟合作的困境及路徑選擇[J].改革與戰略,2008(4):93-95.
[3] 王秀玲.對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探析與思考[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3):52-55.
[4] 祝爾娟.京津冀一體化中的產業升級與整合[J].經濟地理,2009(6):881-886.
篇6
(一)區域要素共生互動的理論分析經濟發展都是在一定的區域內進行的,區域是有等級不同的行政單元組成的系統。以行政單元為界,區域發展過程中表現為區域內部性和區域外部性。區域內部性是由區域單元內部的各種經濟要素在聚合整合效應下所表現出來的特征,區域內部的諸要素通過優勢互補或消解矛盾,通過相互作用而產生協同效應,從而表現出強大的區域經濟競爭力。區域的外部性是區域之間在發生相互作用的時候表現出來的狀態。區域外部性表現為兩個方向: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正外部性是一個區域在經濟發展中對其他區域產生的促進作用,負外部性是一個區域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其他區域形成的阻礙作用。區域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矛盾,為了贏得較高的區域經濟增長力,就需要通過各種方式強化區域內部性。在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過程中,不免會出現區域間的不合作問題。在由于區域間競爭而削弱了合作的時候,區域間的整合協同效應就會被削弱。所以區域內部性與外部性之間是相互影響的,正外部性能夠很好地促進區域內部性,在區域經濟實力提升之后,也能夠促進區域間的經濟合作水平。在區域經濟相互影響中,外部性與內部性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外部性轉化為內部性和內部性轉化為外部性的過程中,外部性和內部性所發揮的主導作用的程度是有差別的。區域外部性內部化是區域的外部性對內部性的影響居于主導作用,而使區域內部性發生變化的過程,即優于區域內部性的外部性因素總是由區域外向區域內滲透和推進,在一定層次和一定程度上改造那些相對落后的區域內部性,使得區域內部性的總體水平得到逐步提高,在這種變化過程中,區域內部的整體實力得到提升,區域內部要素的素質得到提升,區域內部要素之間的關系也會發生變化。區域內部性外部化是區域的內部性對外部性的影響居于主導作用而使區域外部性發生變化的過程,即某些優于區域外部性的內部性因素總是由區域內向區域外擴散和輻射,使得區域外部性的總體水平不斷得以提高,由此推動了外部區域的經濟發展。如圖3所示,圖中存在三個區域:區域A、區域B和區域C。區域的內外是相對的,對于區域A而言,“區域B+區域C”是區域A的區域外,而對于區域B而言,“區域A+區域C”是區域B的區域外,區域C的區域外是“區域A+區域B”。如果以區域A為著眼點,這時“區域B+區域C”與區域A之間會產生相互影響,外部性內部化會使得處于大背景下的“區域B+區域C”將小區域A同化,這是“大環境影響小環境的”情況,如果“區域B+區域C”相對落后,外部性內部化會使得區域A被同化后變得落后,如果“區域B+區域C”是相對發達的區域,外部性內部化會使得被同化后的區域A變得更好。仍然以區域A為著眼點,內部性外部化就是區域A對“區域B+區域C”施加影響的過程,這是“小環境影響大環境”的情況,這種情況會經常發生在經濟落后的區域,這時候區域A相對于“區域B+區域C”發展狀況更好,內部性外部化之后,會使得更大的范圍發展狀況變好,區域A對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起到了提領作用,作為“小環境”的區域A就會成為“大環境”“區域B+區域C”的經濟增長核。如果區域A是相對較差的區域,內部性外部化就會使得“區域B+區域C”變得更差。外部性和內部性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總是實力較強的一方影響實力較弱的一方,在相互影響過程中,實力較弱的一方被實力較強的一方所同化。在外部性相對于整個區域而言是健康向上的正能量的時候,區域的整體實力就會得以提升。所以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首先應該培養能夠提升整個區域經濟發展的給整個區域施加正外部性的增長核,以此拉動整個區域的發展。大城市或者港口都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核,在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都扮演著施加正外部性的重要作用。從區域經濟學理論層面看,大城市、港口等都成為區域經濟理論關注的焦點。區域內與區域間各要素間的相互影響一般不能自發進行,而是需要在政府的引導下有秩序地進行,只有這樣才能夠理順區域內與區域外以及區域間的相互關系,區域之間相互合作的愿望更大,區域內的每個子區域都會在這樣的合作中受益,彼此都會為對方和自己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
(二)區域合作經濟效益的來源區域經濟合作就是在合作過程中雙方都能夠從對方那里找到自己的發展條件,每一方依托對方為自己提供的條件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環境,從而將對方施加給自己的外部性轉化為自己的內部性,并且將自己的內部性施加到對方區域,并融合到受影響區域的經濟發展過程當中去。在區域內部性、區域外部性相互轉化的過程中,區域之間逐漸走向融合。每個區域都會收到在單區域獨立發展或者單要素單獨發展過程中不能得到的收益。聚集經濟最重要的效果就是促進成本節約。生產要素聚集可以通過借力發展實現成本節約從而發揮聚集經濟效應,聚集效應越強,區域就越能表現出較強的經濟競爭力。一是資源得到共享。聚集在一起的經濟主體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各經濟主體在單獨發展的時候需要單獨建設的很多設施諸如公路、影院、商店、學校、醫院等,都可以專業化運行,這些資源就會由單個經濟主體發展情況下的私有資源轉變為公共資源,借助公共力量可以構建諸如此類的公共基礎設施。經濟主體的運營成本當然就會降低。資源共享使得每個經濟主體的邊際成本都相應降低,從而提高各自的邊際收益。二是實現合作雙贏。區域內更多的資源聚集在一起,相互之間溝通的成本降低,合作的可能性增加。在合作過程中,合作雙方相互依存互為條件。合作伙伴成為產業鏈條中前向一體化或者后向一體化的環節,聚集效應會讓產業鏈條上的各個環節變得更加專業化,產業鏈條也會因此延伸得更長,從而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生產要素的價值循環速度更高,經濟體得到謀求收益的可能性增加。三是交易費用降低。生產要素、經濟主體聚集在一起,由于彼此之間相互支撐,往來頻繁,所以彼此的合作愿望增強,而且在合作過程中誠信水平提高,彼此之間的信任度提高。聚集經濟能夠實現交易費用內部化,讓謀求合作的雙方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交易費用,提高預期經濟收益水平。四是降低運輸成本。聚集經濟相對于分散發展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運輸成本。分散發展狀況下的遠距離運輸可以轉變為門對門運輸,聚集在一起的經濟主體很多都成為上下游企業關系,可以近距離地實現價值替換和物質循環。交通成本節約,不但能夠節約費用而且能夠節約時間,使得經濟主體盈利的可能性增加。五是勞動力資源充分。聚集經濟由于能夠創造更多的盈利機會和就業機會,于是可以充分吸納勞動力資源。這也會使資方改善勞動條件的愿望增強,以便在激烈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上能夠把握住更多更優秀的勞動力資源。在聚集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勞動力市場處于賣方優勢,就會更加強化資方改善勞動條件,提高勞動者的待遇,聚集經濟使得勞資雙方都能夠受益。
二、環渤海臨港地區港口與腹地的互動機制分析
(一)港口與腹地間經濟的四個階段港口對腹地的經濟影響也是不斷發展的,不同級別的港口,對腹地的影響力是有差別的。同一港口在發展的不同時期對腹地的影響力也是有差別的。圖4表示了某個港口在成長的不同時期對腹地之間的關系。圖中的曲線展示了港口經歷了發生、成長、成熟、融合等四個發展時期。在發生時期,港口的實力很小,港口成長需要依托對港口的支撐,這時候港口需要將來自腹地經濟的外部性同化為自身的內部性使自己的成長力逐漸增強,港口需要不斷創新和從腹地汲取營養才能夠不斷壯大。圖中用長短不同的箭頭表現港口(腹地)的經濟影響力,在發生階段,來自腹地的影響力遠遠高于港口對腹地的影響力,港口不斷成長壯大。在成長期,港口的規模有大幅提升,對腹地的經濟影響力也變大,影響區域也在變大,但是腹地對港口的影響力還是相對較大,港口要通過將來自腹地的外部力不斷同化為自身的成長力,使自身規模不斷增長。在成熟期,港口的規模已經很大,對腹地的影響力也非常大,這時候港口對腹地的經濟影響力已經超過腹地對港口的影響,港口的影響力已經能夠涵蓋腹地的大部分面積,腹地在港口的影響下,經濟結構和城市體系開始發生變化,腹地經濟實力開始得到整體提升。融合階段是港口與腹地關系的高級發展階段,這時候腹地已經被來自港口的外部經濟影響力所同化。港口與腹地進入一體化發展時期。正是因為港口對腹地發展具有重要的拉動作用,因此港口才有發展的必要。港口在創達成熟以后,將腹地與國際市場連接起來,港口功能越全、規模越大,就越能夠輻射到更廣泛的國際市場。所以從區域經濟關系方面看,港口雖然只是一個點,實際上港口所連接的空間遠比受其影響的腹地面積要大得多。熟悉港口發展的階段理論,就能夠合理把握港口所處的階段,為其設計合理的腹地以及構架港口與腹地的恰當關系找到充分的理論依據。
(二)港口對腹地的影響環渤海地區依托廣闊的腹地和港口,將內地與國際緊密聯系起來,港口是拉動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充分利用港口這個優勢,就能夠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通過發展外向型經濟促進腹地經濟的發展。所以環渤海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僅是渤海附近的經濟發展問題,還應該是依托環渤海地區,拉動遼寧、山東、河北、北京、天津、山西等四省兩市發展的問題,環渤海是華北經濟的增長點。環渤海地區包括了京津兩個特大城市,同時還包括了沈陽、大連、濟南、青島等副省級城市,依托渤海灣形成了密集的城市群。渤海灣由沿海地區向內地形成環形輻射影響,環渤海地區的整體經濟發展狀況得到推進,由沿海地區到內地的輻射影響可以分為幾個圈層:東北地區依托大連港形成環狀輻射響,渤海灣形成對東北地區的經濟輻射;山東地區依托青島港形成輻射影響,渤海灣形成對山東半島的經濟輻射;華北腹地是環渤海影響最為深遠的地區,依托渤海灣內的港口首先形成了環渤海臨港核心地區,唐山是直接受益者,這是渤海灣向西形成輻射的第一環,以第一環為核心影響天津、滄州、秦皇島,形成渤海灣影響域的第二環,第三環為北京、保定、石家莊以及承德地區,使得河北省大部分地區籠罩在渤海臨港經濟的影響中,環渤海經濟區向西影響的地區不僅包括以上三個環,依托前文述及的三個層次,還向更加深遠的冀南、冀西、冀北以及山西等地區施加影響,這樣就構成了環渤海臨港經濟區向西輻射的四個層次,這四個層次中包括了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并且包括石家莊、邢臺、邯鄲、衡水、滄州、保定、秦皇島、唐山、承德、張家口、廊坊等11個中等城市,這是形成華北城市群的主要方面。港口與內地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雖然隨著空間距離延長,臨港的經濟影響力在逐漸減弱,但是臨港地區的經濟輻射面卻在不斷加強。在這種區域經濟合作模式中,來自港口的經濟影響力就是腹地經濟的外部性,這種外部性與內地的生產要素進行充分融合后,外部性得以內部化,這種內部化的過程就是使得內地經濟整體實力得到提升的過程。在這種相互影響中,外部性為內地經濟發展注入發展水平得以提高的因子,內地經濟在將港口經濟影響力這種外部性得以內部化之后,又會對沿海地區形成較好的回波效應。環渤海臨港經濟發展整體水平得到提高。
(三)腹地對港口的影響腹地對港口的影響主要通過豐富的資源為港口提供發展支撐。每個港口都有其主要的服務腹地。秦皇島港和京唐港省內腹地為秦皇島、唐山、張家口、承德、廊坊五市,省外腹地為北京、內蒙古、晉西北、遼南等地區。該區域的主要產業為煤炭、鋼鐵、化工、建材、機械、紡織、食品,這些行業在全國的排名都是比較靠前的。該區域擁有很多全國知名企業,例如唐鋼、燕化、三友集團、冀東水泥等。便利的港口條件與豐富的內地資源之間形成良好的依存互動關系,該區域依托資源優勢能夠很好地發展精細化工、紡織工業、食品加工、醫藥工業、電子信息、鋁材加工、新型建材、天然氣利用等產業。多樣化的產業與便捷的港口緊密銜接在一起,使腹地能夠形成“和而不同”的多個產業鏈條,產品借助港口進入國際大市場參與國際循環,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實現物質替換和價值循環。河北省港口已完成的總吞吐量中,東北地區、山西省、內蒙古和北京等省外區域的石油、煤炭、糧食和鐵礦石就占到了90%。將以環渤海港口為中心的經濟腹地的第三圈層和第四圈層乃至更廣闊的地區納入到環渤海經濟區范圍內,需要腹地和港口之間能夠相互依托,彼此為對方提供條件,這樣才能夠很好地將對方的外部性轉化為自身的內部性,核心區域與腹地區域共同得到發展。第三圈和第四圈成為環渤海腹地需要具備的條件包括:現代化的交通基礎設施,便捷高效的物流能力、現代化的通信網絡、準確快速地集散功能。以環渤海地區的交通為例,這里通過京津交通樞紐形成了向北、向西、向南的交通網絡(如圖5),對腹地內的廣大地區形成經濟輻射。依托京津冀魯遼等鄰近環渤海區域可以對更加廣泛的晉蒙豫等地區形成經濟輻射,環渤海的影響面更寬,環渤海地區成為溝通東北、華北、華中、西北地區的中介。除了方便的交通網絡外,該地區在貿易網絡、產業結構以及城市分布等各個方面已經形成了以沿海港口為核心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在貿易方面,該區域已經形成了多層次的貿易網絡體系,為商業貿易和物流創建了發展平臺,尤其是相對完備的物流體系,已經將區域腹地緊密地連接在了一起。在產業結構方面,前文述及,該區域產業結構齊全,能夠為發展外向型經濟提供充分的資源支撐,冶金、化工、建材、電力、石油、機械等行業增加值居全國前10位。隨著該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聚集能力也會進一步增強化,產業間的協同水平會進一步提高,該區域的貿工農一體化的水平進一步增強。在城市建設方面,該區域已經成為京津冀城市群的延伸部分,隨著區域經濟合作密切程度增強,環渤海地區會使得京津冀城市體系結構進一步完善。在環渤海地區,已經形成了從河北省南部的邯鄲開始,向北經過邢臺、石家莊、保定一直到京津、唐山、秦皇島的環狀城市鏈(如圖6)。
三、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對策
(一)加強港口之間的合作環渤海地區有很多港口,在眾多港口服務同一腹地的時候,港口之間不免會存在競爭問題。有效的競爭機制一方面能夠促進服務質量,另一方面過度競爭也會讓港口之間由于相互牽制而形成內耗。如果港口業務出現趨同問題,港口在過度競爭中由于不能獲得正常利潤就會影響正常經營。從區域經濟相互作用的機制角度看,港口與腹地之間相互支撐,只有港口對腹地的拉動力這個外部性被腹地同化轉化為腹地的內部性,并且腹地對港口的資源支撐這個外部性不被港口同化并轉化為自身的內部性之后,港口與腹地之間才能夠相互依托發展。
(二)促進港口物流業發展并加快產業集群發展現代物流業是由多種運輸方式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服務行業,所以多式聯運是現代物流服務的主要形式和標志。環渤海地區交通網絡相對比較完善,港口、特大城市以及中等城市密度較高,這里具備公路、鐵路、航空等多種交通方式,具備發展現代綜合物流的基本條件。港口將這幾種運輸方式連接在了一起,并且將國內貿易與國際貿易連接在一起。促進環渤海地區的經濟發展,首先要突出該區域的港口功能,促進臨港產業的發展,以臨港地區為基礎,逐漸向腹地擴展,在整個區域內建立起依托大中城市為節點和以主要交通干線為脈絡的環渤海經濟體系,加快臨港地區的工業園建設,強化港口地區的產業集聚凝聚力。通過產業集群建設,逐漸發展其沿海經濟鏈與腹地城市之間形成有力的依存互動關系,讓港口物流發展進入一個新的層次。
篇7
關鍵詞:區域經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分析
在國際分工中,國際貿易是國際經濟發展的基礎,正是在國際分工的格局下,國際貿易實現了長久可持續發展,同時國際貿易發展過程中,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發展也成為了其量大趨勢。面對這世界經濟進入了即時強關聯階段,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發展對世界經濟格局帶來了顯著的本質性的變化。雖然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在發展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是從總體來看,兩者在世界經濟發展的作用利大于弊,對當今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的發展方向,促使區域政治聯盟成立的可能。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定義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各國經濟貿易開始全面發展,全球貿易經濟和金融投資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世界各國在經濟發展中相互依賴性也逐步提高,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經濟合作的次數也逐步增多,進一步推動了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其中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趨勢,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世界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
所謂的經濟全球化,就是指由多個國家及地區經濟團體為主體,在共同制定的協商原則基礎上在全球范圍內,制定有利于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經濟貿易協議,加強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往來,從而加強其貿易溝通與合作,促進其經濟的快速發展,從而帶動整體世界性的貿易進步,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新的世界性貿易組織,更是一個完善的經濟體系。雖然目前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但是仍就有其弊端所在,引起了社會各界學者們的廣泛爭議,特別是從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利益角度來看,經濟全球化的形成更多的是有利于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發達國家利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態勢,加強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往來,從而提高了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并沒有真正的幫助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這一問題也是經濟全球化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所謂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指的是由同一地理區域的國家由中央政府出面簽署一份平等的自由貿易協議,實現區域間的經濟一體化形式,從而加強對內之間的貿易合作和溝通,增強合作國家間的貿易競爭力,從而在國際貿易中占有重要的經濟地位。區域經濟一體化也是所有締結國共同組成的區域經濟貿易組織。如國際間區域經濟一體化較為著名的是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等等,對國際貿易中都是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之間關系
當今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來看,雖然兩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客觀沖突,但從大的方向上看,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之間關系是相輔相成的,是一種互相補充、互相制約、又互相促進的關系。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國際經濟的發展中,區域經濟一體化是通向全球化的階梯或發展階段,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系列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過程,它不僅為適應經濟全球化而發展,并且也是為推動經濟全球化而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對經濟全球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為全球經濟發展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促進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從而實現全球資源的重新組合和優化配置。
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同樣促進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為各國的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各個國家的經濟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更為激烈,為了增強本國經濟實力,必須要實施經濟一體化的措施,加強與區域經濟合作,吸引跨國投資能力,從而保持區域內的經濟實力得以提高,提高國際貿易市場的競爭力。
三、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趨勢
1.區域經濟一體化將走向經濟全球化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將會促進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更是當前經濟全球化的主導趨勢。經濟全球化使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然而單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相對是較弱的,面對激烈的國際貿易市場環境,必然會對單個國家的經濟貿易發展帶來阻礙,影響著單一國家的國際經濟競爭力。為此,要加強區域合作和多邊合作,凝聚更多的經濟競爭力,通過區域間的經濟合作,實現規模經濟、提高經濟效率和增強產品競爭力。如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等區域經濟合作組織都是加強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合作,從而利用國際分工,為本國的發展謀得了更大的利益,諸如這類的區域經濟組織在未來發展中還會增多,經過區域各個合作國之間的聯系,加速資本的互相滲透,必然會帶動合作國之間的經濟發展,從而進一步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
2.經濟全球化加強,使區域經濟發展方式呈現多樣性
區域經濟發展主要是在一定的地理區域內,單一國家與臨近一個國家或者是多個國家進行合作,利用彼此之間的經濟優勢,加強經濟聯系和溝通,彌補其各自經濟發展中的不足之處,揚長避短使合作國之間的經濟發展效率提高。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強,跨地區和重疊性的經濟一體化組織不斷涌現和加速向外擴展,這種多樣性的合作方式更好的突破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地域限制,也更加提高了經濟發展中所需的互補性,帶動利益相同的國家合作,實現資本、技術、人才的資源互補,從而提高了區域經濟的新的發展,更加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繁榮穩定,還能有效的防止地區性經濟危機演變為全球經濟動蕩,跨地區和重疊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為抵抗經濟危機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3.兩者的發展對改變世界經濟格局的影響力加大
二戰使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受到極大的創傷,經濟發展中形成了美國壟斷擴張的格局,美國成為了世界經濟唯一超級大國。但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西歐很多國家為了更好的維護自身的利益,加強了區域間的經濟合作,形成了歐共體經濟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對美國經濟地位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同時美國為了抵抗歐共體的經濟競爭,連同臨近的加拿大、墨西哥,簽署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建立自由貿易區,并由此開創了打破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組建區域經濟組織的先例。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發展使經濟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未來的發展中也會產生更多新的經濟格局,最終形成競爭與合作的新格局。
四、結語
通過以上對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分析,可見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中一種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世界經濟仍將繼續向全球化、區域化方向發展,通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增多,使世界各國利用自身的優勢發展經濟,大大提高了經濟發展的效率,并向經濟全球化方向發展。同時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快了各國經濟發展的聯盟,同時還改變了政治經濟的格局變化,其發展的趨勢正是向經濟徹底全球化進程過渡。現今是全球化與區域化兩相交織的發展時代,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更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
參考文獻:
[1]章麗娥:論經濟全球化對國際關系的影響[J];時代金融;2011;(15):12-13.
[2]陳森浩: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及對策[J];東方企業文化;2011;(02):23-24.
[3]耿國祥 王 娜:如何理解經濟全球化[J];法制與社會;2011;(25):19-20.
[4]張 塞: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由進程[A];科學持續地發展生產力――世界生產力科學院中國籍院士文集[C];2009;44-45.
篇8
伴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浪潮,區域作為參與全球競爭的一個單元在這一潮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區域經濟一體化已被人們所熟知并且得到政府部門、實業界和學者等各界人士的重視。京津冀地區作為我國的三大區域之一,是繼珠三角和長三角這兩大經濟增長極之后的第三大增長極,得到了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笆晃濉睍r期,國家出臺了一些支持京津冀地區發展的重大舉措,比如將天津濱海新區定位為與上海浦東、深圳開發區并列的國家級開發區,從而將濱海新區的開發與開放上升為國家戰略;其次國家發改委2006年編制了《京津冀都市圈區域綜合規劃》,標志著國家對京津冀地區一體化的發展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國家“十二五”規劃進一步提出“推進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打造首都經濟圈,推進河北沿海地區發展”的口號。京津冀區域的發展在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不僅是打造我國經濟增長極、引領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而且還是協調我國區域發展差距、縮小南北經濟差距的重要手段。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核心內容和重要載體是區域產業一體化(葉堂林,2011),也就是區域內的產業實現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狀態。區域內產業形成分工合理的新型產業分工體系,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基礎,也是提高區域內產業競爭力,乃至整個區域的綜合競爭力的關鍵。區域產業發展過程,是一個新舊更替的過程,區域產業分工與布局最先從不合理的狀態轉變成為分工與布局合理的狀態,勢必要伴隨著產業轉移的發生,即某個地區落后的或者被淘汰的產業需要轉移到其他適合的地區發展。
近年來,有部分學者對京津冀地區的產業分工與產業結構特點進行了研究。祝爾娟(2009)從京津冀三地的發展階段、產業結構、產業層次和資源稟賦等各方面分析得出京津冀地區產業合作、整合與升級存在良好的現實基礎。邢子政等(2009)也認為京津冀地區的產業結構趨同并不嚴重,從三次產業這種比較大的產業結構來看產業相似度比較大,但是從工業行業內部或者更細分的工業內部的優勢產業來看,京津冀地區的產業結構相似度并不大。可見京津冀區域具備良好的產業合作的條件并且產業一體化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那么,經過這些年國家政策的調控和經濟發展,京津冀地區產業一體化實現到什么程度了呢?京津冀地區產業一體化的分工現狀如何呢?京津冀地區是否存在產業結構趨同問題?該地區產業分工與產業轉移的特點如何?上述問題成為學術界乃至各級政府普遍關心的焦點,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對于京津冀地區未來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將以地區間專業化指數和產業份額的結構變化來研究京津冀地區產業分工現狀與演變過程,并且分析產業在區域內的轉移情況,以期對京津冀地區產業結構趨同以及產業分工與產業轉移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為推動京津冀區域產業一體化發展提出科學合理的政策建議。
二、 京津冀地區產業分工和產業轉移實證研究
1. 地區間專業化指數。本文借鑒大多數學者(Krugman,1991;梁琦,2004)用的地區間專業化指數構建方法,計算公式為:
Zij=■|xki/xi-xkj/xj|(1)
其中,k表示產業,i,j分別表示地區,xki和xkj分別表示地區i和j的k產業產值,xi和xj分別表示地區i和j的總的工業產值。如果兩地區的產業結構完全相同,那么這個指數為0,反之,這個指數為2。指數越大,說明地區間的產業結構差異越大。
本文所用的數據是以二分位分類的工業產業數據,來源于國研網。所用的數據從2003年~2011年,之所以選擇2003年開始,是因為2003年開始使用新的行業分類代碼,國研網的分行業統計數據也從2003年開始。
2. 各地區間專業化指數。從表1中可以看出,北京與天津之間的專業化指數在2003年~2011年呈不斷上升趨勢,說明隨著京津冀區域一體化進程的發展,該區域的兩個最重要城市間的分工和合作也在不斷加強。同時也可以看到,北京與天津之間的專業化指數在三個城市之間的專業化指數里是最低的,眾所周知,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區域的兩個超大城市,城市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比較接近,導致北京和天津的工業結構也比較類似。北京與河北之間的專業化指數在2003年~2008年間總體呈上升趨勢,2003年為0.83,到2008年達到0.94的高水平,說明北京與天津的分工水平一開始就比較高,并且隨著一體化進程分工程度得到進一步提高;但是2008年~2011年,專業化指數在0.90~0.94之間,沒有得到明顯的提高,原因可能是北京與河北的專業化分工在2008年達到0.94的高水平之后,難以進一步提高。天津與河北的專業化指數在2003年~2006年呈上升趨勢,之后呈不斷下降趨勢,說明近些年來,天津與河北在發展過程中呈現競爭大于合作的現象,原因可能是天津自身的發展還沒有達到飽和狀態,還有吸納產業發展的空間,導致在京津冀區域一體化進程中,天津和河北省競爭從北京市或者其他地方轉移過來的產業。
以Krugman和Venables(1995)、Puga和Venables(1996)為代表的學者在新經濟地理學理論框架下研究產業轉移理論,根據該理論,產業首先集聚在一個大城市,當這個大城市集聚程度達到飽和之后,產業從這個大城市轉移一部分到第二大城市,因為第二大城市由于規模經濟更加接近第一大城市,是承接從第一大城市轉移產業的最佳地點。當第二大城市也達到飽和時候,產業將會從第二大城市轉移到第三大城市,以此類推。北京市是京津冀區域最大城市,近年來,隨著北京市的地價、房價和工資等不斷上升,顯示出北京市的集聚程度達到或者接近飽和狀態,北京市需要將一部分勞動密集型或者在產業鏈中地位比較低端的產業轉移出去,根據產業轉移理論,北京轉移出來的產業最容易轉移到天津,其次才是河北。從京津冀內部各地區之間的專業化指數變化趨勢來看,北京與天津之間的專業化指數不斷上升并且幅度最大,而北京與河北的專業化指數雖然也有上升但是幅度不大,說明三個城市之間的分工主要發生在北京與天津之間,或者說北京的產業轉移主要轉向天津。天津與河北之間的專業化指數在2006年~2011年之間呈不斷下降趨勢,也進一步說明了,隨著北京市的產業逐漸向天津市轉移,使得天津市的工業結構與河北省的工業結構越來越大。但是,近些年來,隨著與北京相鄰的周邊河邊地區比如唐山和秦皇島等地建立工業園區主動承接北京的產業轉移,未來河北和天津的產業結構相似度有可能會呈上升趨勢。
3. 京津冀各地區工業產值份額演變情況.本部分通過分行業的工業產值比重份額來進一步研究京津冀地區產業轉移的情況,試圖找出哪些行業已經轉移,哪些行業正在轉移。表2是京津冀內部各地區分行業的工業產值所占比重,可以看到,2003年,北京市有優勢的產業有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可見北京市的工業中優勢行業主要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天津市產值比重超過三分之一有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可見天津市優勢行業除了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行業之外,還有資源型行業;河北省有優勢的產業有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煙草制品業、紡織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醫療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金屬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可見河北省的優勢行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和資源依賴型行業。
到2007年,北京市除了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的比重有所上升,其他絕大多數行業的比重都下降。天津市行業產值比重上升的行業有飲料制造業、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其他絕大多數行業產值比重下降。河北省行業產值比重上升的行業有黑色金屬礦采選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煙草制品業、紡織業、造紙及紙制品業、石油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業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可見,從2003年~2007年之間,北京市一些行業在逐漸退出或轉移出來,轉移到河北、天津或者其他地區。
到2011年,北京市除了醫藥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的比重有所上升之外,其他產業均有所下降,說明北京市的工業行業再繼續退出和轉移出來。天津市產業比重有所上升的行業有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食品制造業、紡織業、造紙業、石油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河北省產業比重上升的行業有非金屬礦采選業、飲料制造業、紡織業、造紙及紙制品業、石油加工業、化學纖維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業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可見,2007年~2011年之間,北京市絕大多數行業進一步轉移出去;天津市轉移出去的行業不多,而且有許多行業在轉移進來;河北省的產業正在承接北京市和其他地方轉移出去的產業從而得到快速發展。
從各行業產值的加總起來的比重來看,北京市工業產值比重從2003年的0.29下降到2007年0.26,到2011年下降到0.19,可見2003年~2007年間,北京市的工業產業轉移還處于起步階段,產業轉移的規模還不大,2007年~2011年間,工業產值比重下降幅度明顯,下降了7個百分點,說明這一階段是產業轉移的快速時期。天津市工業產值比重2003年、2007年和2011年分別是0.29、0.28、0.28,說明天津市在這兩個時間段幾乎沒有發生產業轉移,因為天津市自身的產業發展空間還很大,還沒有達到像北京一樣的飽和狀態,一定程度上還是扮演承接產業轉移的角色。河北省工業產值比重2003年~2007年間從0.42上升到0.46,上升了4個百分點,2007年~2011年間從0.46上升到0.52,上升了6個百分點,可見河北省承接產業轉移在后一階段發展更加迅速。從這兩個階段的產業轉移綜合比較來看,也可以看出京津冀區域一體化進程在2007年~2011年間得到快速發展。
三、 結論和政策建議
本文以地區間專業化指數和產業份額的結構變化方法來研究京津冀地區產業分工現狀及其演變過程,得出北京與天津、北京與河北之間的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而天津與河北之間的專業化程度越來越低。從2003年~2007年之間,北京市一些行業在逐漸退出或轉移出來,轉移到河北、天津或者其他地區。2007年~2011年之間,北京市絕大多數行業進一步轉移出去;天津市轉移出去的行業不多,而且有許多行業正在轉移進來;河北省的產業正在承接北京市和其他地方轉移出去的產業從而得到快速發展。總的來看,北京是京津冀地區產業轉移的主要地區,而天津產業轉移得很少,因為天津市自身的產業發展空間還很大,還沒有達到像北京一樣的飽和狀態,還是扮演承接產業轉移的角色。
基于此,京津冀地區應該更加注重產業分工與產業轉移,進一步引導北京的產業很好的轉移出來,同時為天津和河北承接產業轉移創造良好條件。與此同時,天津和河北之間應該從長遠發展角度考慮分工與合作,天津不能盲目的追求短期利益而將北京轉移出的產業都承接過來,不要與河北爭搶從北京轉移出來的產業,而是有選擇性的承接。
參考文獻:
1. Krugman, Paul, Geography and Trade,MIT Press, Cambridge,1991.
2. Krugman, P, and A.J.Venables,Globali- zation and the Inequality of Nations, Quar- te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857-880.
3. Puga, D.and A.J.Venables, The Spread of Industry: Spatial Agglomeration in Economics Development,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 rnational Economics,1996,(10):440-454.
4. 梁琦.中國制造業分工、地方專業化及其國際比較.世界經濟,2004,(12):32-40.
5. 葉堂林.“十二五”期間京津冀區域產業升級與整合研究.開發研究,2011,(1):23-26.
6. 祝爾娟.京津冀一體化中的產業升級與整合.經濟地理,2009,(6):881-886.
7. 邢子政,馬云澤.京津冀區域產業結構趨同傾向與協同調整之策.現代財經,2009,(9):50-56.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項目號:11&ZD049)。
篇9
文章闡述了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根據河南省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加入WTO后開發區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在此基礎上從開發區環境營造、運行機制、籌資方式、產業發展、城市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河南省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經濟技術開發區;區域經濟;
1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1.1區域經濟增長極效應突出
開發區優良的投資環境能夠吸引大量現代產業發展所必須的資源,如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的高度聚集,使開發區的經濟總量能夠迅速增長。外來投資的流入是開發區得以發展的必要條件,流入開發區的資金中一部分投向區內基礎設施建設,更多的是利用開發區良好的環境進行產業項目投資?;A設施的改善和資金、項目的流入給開發區現代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為所在地區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使得經濟技術開發區迅速發展成為所在地區現代產業的聚集地和企業孵化基地,目前,我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在較短時間內以不到萬分之零點五的國土面積,創造了超過全國2%的經濟總量,開發區也成為各地區經濟發展的龍頭。
1.2對所在區域產生強烈的示范帶動效應充當體制改革的試驗田是開發區建設的重要目標,各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建設過程中大膽探索、堅持創新,在體制改革、對外開放、新區建設、環境保護、社會發展等各個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嘗試,尤其是開發區在建立精干高效的管理隊伍、區內“一站式”的服務、土地滾動開發、多樣化的招商引資方式、城市軟硬環境建設和規劃區內農村發展等方面,為其它地區的體制改革摸索出寶貴的經驗,許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已經得到普遍的文秘站 采用。
作者簡介:楊延哲(1964一),男,河南開封市人,副研,碩士,主要從事經濟地理研究。
1.3在區域城市化進程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經濟技術開發區對城市化進程的推動作用首先體現在開發區的數量和分布上。大部分開發區均按照建設未來新城區的要求,重視城市功能的完善和配套設
施的建設,有的已初步形成了外向性、多功能、現代化
新城區。新城的發展使原有中心城市的實力進一步增
強,功能進一步完善,其在城市化進程中的核心帶動作
用大為強化,也使得區域城市體系更為完善,布局更為
均衡。開發區高強度的持續性基礎設施投資和城市新
區的迅速崛起,對開發區周邊地區的農村產生了很大
的影響,使農村的經濟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服務業
比重大幅上升,景觀上的郊區化現象也十分明顯.4J。
14產業連鎖帶動效應明顯
首先,經濟技術開發區對于所在城市和區域的產
業結構有著巨大的影響,尤其是一些大型產業發展項
目的入駐,由于其較大的產業關聯度,必然會改變所在
城市或區域的產業生態,形成新的產業聚集和擴散。
其次,開發區現代產業的發展,可以為所在地區老企業
的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提供服務,一方面向這些企業
傳播新技術、新工藝和先進管理經驗,另一方面也從材
料、設備、零部件等方面給予支持。第三,成功的經濟
技術開發區的主導產業選擇與所在地區的區位條件、
資源狀況密切相關,開發區的產業發展得以最大限度
地利用本地資源基礎,而所在區域也配合開發區建設
而在相關的產業領域不斷拓展J。
2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
2.1河南省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現狀
截止20__年底,全省共設立了9個省級以上經濟
技術開發區,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8個,累計完成基
__
第4期楊延哲等:河南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前景與對策·25·
礎設施投資近40億元,各類進區項目達1300個,20__
年完成GDP30億元,這已成為河南省經濟發展和對外
開放的重要力量。
2.1.1依托中心城市,分布相對均衡。在已批準設立
的9個省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除潢川經濟技
術開發區偏于一隅外,其它都位于省內各區域中心城
市附近,且有“十”字形的鐵路和國道相連接。
2.1.2基礎設施較為完備,全省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
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路網、通訊網、給排水管網、供
電網等,建成了一批標準廠房、寫字樓和高、中檔商品
住宅,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保障。
2.1.3支撐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各開發區還十分注
意服務支撐體系的建設。按照精干、高效、多能的原則
設立了工商、稅務、公安、金融等管理、保障機構,成立了
公證處、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服務組織。
2.1.4各具特色和優勢。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各開發
區都十分注重對項目的把關,注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和外向型經濟,并結合本地優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產
業結構。如開封經濟技術開發區利用當地豐富的農副
產品資源,形成了以開封正大、隆氏食品、大豆生命蛋
白公司為代表的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群,其產值
占整個開發區工業產值的60%。此外,鄭州開發區的
信息軟件、電力器材、食品煙草、印刷包裝,許昌開發區
的機電、煙草配套、發制品加工等都是在當地資源與經
濟基礎上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產業_6J。
2.2存在問題
2.2.1管理權限落實不夠。一些部門過多強調行業
部門利益,對政府出臺的一系列鼓勵開發區發展的政
策、措施落實不夠,使開發區要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
協調與其他地區和相關部門的關系上,影響了開發區
的發展建設。
2.2.2管理體制上有向舊體制復歸的現象。由于政
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不到位,加上有的職能部門受
傳統體制和習慣勢力的影響,常以落實部門規定為由,
用老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干預開發區的行政事務,致使
一些開發區為了與上級職能部門對口、銜接,增設機
構、擴編人員,造成了機構膨脹、人浮于事,逐漸喪失了
開發區的體制優勢,在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方式等方
面有與區外管理體制趨同的現象。
2.2.3發展空間不足。與外省市相比較,河南省開發
區無論是在總體規劃面積,還是在已開發面積上都顯
得比較小。就規劃面積文秘站 而言,全省省級以上開發區絕
大多數在20km以下,面積最大的鶴壁淇濱經濟技術
開發區也只有27klTl2。作為省內唯一一家國家級鄭州
經濟技術開發區,其規劃面積也僅有12.5klTl2,扣除區
內農村居民用地和難利用土地,土地儲備嚴重不足,大
型項目入駐困難,開發區產業基地的作用難以有效發
揮。同時,由于開發區規劃控制面積較小,起點較低,
缺乏前瞻性,開發區在推進河南省城市化進程方面的
作用也無法有效發揮。
2.2.4產業水平不高,缺乏有影響的龍頭企業。從國
內尤其是沿海地區發展較好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來看,
其成功的經驗之一是始終堅持產業建區。表現為一是
外資企業多、跨國公司多,對外開放度高。二是大型工
業企業多,上市公司多,經濟規模大。三是高新技術企
業多,產業先導性強。而河南省的省級經濟技術開發
區的經濟實力和產業規模與先進開發區相比存在著較
大的差距,從發展類型上看,全省大致可分為三類:一
是政府搬遷型,如開封、鶴壁等開發區;二是商貿發展
型,如洛陽、三門峽等;三是綜合開發型,如鄭州經濟技
術開發區。雖然這些開發區都十分重視工業的發展,
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工業實力普遍較弱,產業規模與
周邊省份也難以相比。開發區缺乏國內外知名的大企
業、跨國公司和上市公司,企業規模較小,對全省經濟
增長的拉動作用還比較有限。
2.2.5融資渠道不暢通,資金相對缺乏。目前,河南
省開發區還處.于發展階段,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仍需
大量資金投入。但自1999年《土地管理法》修改頒布
后,開發區靠土地批租、以地生財來籌措開發資金的能
力受到極大削弱,而大部分開發區由于經濟規模較小,
引進企業項目的質量不高,依靠區內企業發展來增強
開發區綜合實力的自我發展機制尚未建立起來,利用
資本市場籌資、融資機制不夠健全,許多新的籌融資方
式仍有待探索,各開發區普遍感到資金缺乏,難以推動
開發區各項建設的快速發展。
3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3.1發展機遇
3.1.1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進一步加快,世界各國
的商品和資本將在更大范圍內自由流動,全球性市場
需求的變化將直接影響各國的經濟發展和資源配置。
雖然目前世界經濟中還存在著一些不確定因素,但未
來一個時期國際資本流動的規模和速度,有望超過以
往任何時期,在市場開放的基礎上通過吸引外商進入
本國資本市場仍然具有廣闊的空間和潛力。大量跨國
資金的流動勢必為以發展外向型經濟為主旨的開發區
建設帶來良好的機遇,河南省經濟技術開發區也將從
中受益,獲取應得的份額。
__
·26·地域研究與開發第21卷
3.1.2河南省的改革開放與結構調整步伐正在不斷
加快,“十五”計劃確定了食品工業、有色金屬工業、煤
礦業和石油化學工業、機械工業、輕紡工業五大支柱產
業和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目標任務,并出臺了具
體的實施方案,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對外開放領域
不斷拓寬,這些將促進河南省經濟在“十五”期間的持
續、快速、健康發展,并吸引西方和海外華人更廣泛地
對河南省進行投資,從而使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利用外
資和引進技術方面出現新一輪熱潮。
3.1.3加入wTO將至少在3個方面給經濟技術開發
區發展帶來積極影響:一是開放新的投資領域,有利于
形成新興行業和新的支柱產業;二是開放新的投資方
式,有利于開發區吸引跨國公司的投資;三是一些對外
商投資企業的歧視和限制的取消,有利于開發區吸引
新的投資者。在現實條件下,開發區的運行機制更接
近于WTO規則,它將以最好的投資硬、軟環境在進一
步對外開放中贏得生機。對河南省的開發區來說,加
入WTO后一些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型產業將獲得穩定
的貿易環境,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的一批出口加工型企
業也可以涉足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
3.2面臨的挑戰
3.2.1盡管隨著加入WTO,我國將逐步取消外資許
多領域市場準人的區域限制,但外商在投資選擇時不
僅考慮投資地區的資源狀況、自然區位、基礎設施和技
術條件,更看重地區的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河南省
由于地處內陸,不沿海、不沿江、不沿邊,在過去我國實
行梯度式、漸進性的開放政策下受到諸多限制,對外開
放起步晚、發展慢 ,在投資的軟、硬環境諸方面都與沿
海等先進地區存在著較大差距,而隨著沿海地區經濟
的發展、人均收入的提高,其市場容量也不斷擴張,發
展前景十分看好。在今后吸引外資的競爭中,河南省
開發區仍將處于下風。
3.2.2加入WTO后,隨著關稅的大幅度降低和非關
稅保護措施的減少,以及外商取得在我國商品分銷權,
產品直接出口有可能成為許多外商替資的選擇,
從而相應地減少外資的流入。加入WTO后,來自國外
的跨國公司和服務投資將會明顯增加,但由于河南省
經濟技術開發區功能不夠完善,各類為企業服務的中
介組織數量少、水平低,難以滿足大企業的需要,加上
目前區內企業規模偏小,缺少國內外有影響力的龍頭
企業,國外的服務投資機會也受到限制,這些將對開發
區利用外資產生一定的制約作用。加入WTO后,我國
的貿易加權平均關稅將逐步降低,并取消諸如進口許
可證等多種非關稅壁壘,關稅的降低和“國民待遇”的
實行將對開發區內部分內資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挑
戰,部分國內市場將會受到擠占,企業面臨更大的競爭
和生存壓力,將會對開發區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一定的
負面影響。
4未來發展的主要對策
4.1增強加快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的緊迫感
有關部門和地區要充分認識到發展經濟技術開發
區、形成局部優化的投資環境是改善河南省投資態勢、
增強資源配置能力和區域經濟競爭力的一個重要舉
措,是壯大開發區所在城市經濟實力的重要手段。發
揮開發區在政策、體制、環境等方面的綜合優勢,針對
現存問題,深化改革、勇于創新,大膽借鑒國內外開發
區建設的成功經驗,促進河南省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快
速、健康發展。
4,2營造寬松的開發區發展環境
4.2.1構建符合WTO規則的政策體系。對以往有關
開發區發展建設的政策作一次徹底地清理,廢除、終止
那些不利于開發區發展或不適應開發區實際和wTO
規則的政策、文件,消除政出多門、政令抵觸的現象,提
高政策的透明度。
4.2.2加強對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宏觀管理。制訂完
善的省級開發區考評體系,形成優勝劣汰的開發區動
態管理機制。加大對開發區的支持力度。賦予開發區
獨立的行政管理權。
4.2.3擴大開發區經濟管理權限。委托開發區管委
會負責區內的土地規劃、征用、劃撥,土地使用權的出
讓、轉讓工作,負責區內各項規劃的實施和建設項目審
核與監督。擴大開發區在外經、外貿、投資項目審批、
外事交流方面的自。適當擴大現有開發區的規
模,增加土地儲備以利于土地滾動開發效益的實現和
大型項目的入駐。
4.3建立與WTO規則相適應的內部運作環境
4.3.1盡快形成符合市場經濟規則的管理運行機制,
大膽采用一切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
式。在開發區El常管理中引入市場機制,使管委會的
工作重點轉到規范市場行為、強化資源管理、建設基礎
設施、提供優質服務上來。
4.3.2嚴格依法行政,切實保障區內企業的經營管理
自,維護投資方和企業的合法權益,為企業提供各
類符合國際標準的服務,營造仿真的國際環境,形成
“親商”的企業發展氛圍。優化人才開發的市場環境,
形成社會化、市場化的人才使用機制。
4.3.3做好開發區的封閉式管理,設立開發區綜合執
__
第4期楊延哲等:河南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前景與對策·27·
法機構,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執法隊伍,嚴格執法、文明
執法。
4.4積極籌集開發區建設資金
加快培育、壯大開發區的綜合建設開發主體,構建
開發區融資操作平臺,發揮企業融資主體作用,增強開
發區內企業的融資能力,鼓勵企業進行資產重組,通過
產權轉讓、項目融資、國際租賃等市場化方式來吸引國
內外資金、項目。積極探索新的融資方式。形成多元化
的基礎設施投資格局。將重要的大型基建項目列入所
在城市的經濟發展規劃中,取得財政支持,條件成熟時
發行開發區建設債券,募集社會資金;積極探索基礎設
施建設項目收益質押貸款和基礎設施經營企業舉債、
上市、項目經營權轉讓、股權轉讓等新的融資方式;鼓
勵有條件的基礎設施項目通過股份制的方式組建項目
法人,面向社會募集資本金。
4.5加快招商引資步伐
開放新的外商投資領域,采取有效措施,鼓勵和吸
引外商在經濟技術開發區內興辦各類服務業,拓寬開
發區的招商引資渠道。采取重點項目定點招商、熱點
地區對口招商、利用中介機構招商以及網上招商等多
種形式進行招商活動。鼓勵區內現有企業增資改造或
投資相關產業領域進行系列開發,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拓寬民間資本投資領域,除國家明文規定以外,凡是對
外商開放的產業領域,民間資本均可以進入,鼓勵個
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資本以獨資、合資、合作、特許
權經營等多種方式進行投資,支持民間資本參與區內
國有企業的轉制改造,參股、控股國有企業。為民間資
本在開發區建設中創造更大的參與空間。
4.6加強開發區城市建設
制訂高起點的發展規劃,將新的城市發展理念揉
進開發區發展規劃中去,在基礎設施和區內環境建設
等方面設置較高的起點,區內所有的開發、建設均嚴格
按照規劃進行實施,以保證城區建設的完整性,規劃確
需修改時要經過科學論證。開發區的建設要按照市場
化方式進行,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采用公開招標等方式
組織開發區的基礎設施建設。
在已開發范圍內推行城市化管理,建立和完善社區
服務網絡體系,加強區內鄰里服務中心建設;健全社區
基層組織,改善社區服務,實現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的
重心下降。做好規劃范圍內農民的拆遷安置和勞動力
轉移工作,統一規劃新型居民點,適當減收各類建設費
用,加快農民社區建設步伐;完善各類生活配套設施,消
滅“都市村莊”,使開發拆遷地區一步進入城市化環境。
對近期尚無開發項目、遠離城鎮的區域,幫助農民進行
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
參考文獻:
[1]楊益波.經濟特區型地區仍需存在[EB/OL].中國宏
觀經濟信息網.www.macrochina.com.cn,20__—07—
20.
[2]段險峰,田莉.我國科技園區規劃建設中的政府干預
[J].城市規劃,20__(1):43~45.
[3]熊國平.外向性經濟與城市拓展:以昆山市為例[J].
城市規劃,20__(1):34—37.
[4]楊永華.中國經濟騰飛的楷?!獜V東工業化模式
[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6.
[5]魏心鎮,王輯慈.新的產業空間——高新技術產業開發
區的發展與布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101—131.
[6]劉江.中國地區發展回顧與展望[M].北京:中國物價
出版社,1999.121—133.
ProspectsandCountermeasuresforthe
DevelopmentofEconomic&TechnologicalZonesinHenan
YANGYan—zhe,ZHANGJiao—ping,LIUYan—ru2,YANGWen—xin
(1.InstituteofGeography,HenanAcademyofSciences,Zhengzhou450052,China;2.Scientific
andTechnologicalInformationStation,HuangheWaterResourcesCommission,Zhengzhou450003,China)
Abstract:Afterexplaintheroleofeconomic&technologicaldevelopmentzoneintheregionaldevelopment,
theauthorstudiesthecurrentsituationandproblemsabouttheeconomic&technologicaldevelopmentzonesin
Henanprovince,thendiscussesthe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thedevelopmentzonesnowfacing.Basedonthe
discussions.somecountermeasuresabouttheconstructionofdevelopmentzonesconcerningaboutthedevelop—
篇10
[關鍵詞]集束式交通網;交通區位;區域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36-0131-02
1 已有研究簡述
從交通可達性看,劉海隆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模型,結合GIS空間分析的方法,分析可達性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對投資績效的影響并定量模擬交通可達性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從運費條件方面看,蘇聯學者提出交通運輸費用是工業布局應遵循的重要原則之一,運輸便利、運費較低的區位可降低生產成本,便于組織生產,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必要前提條件;從交通方式看,張琳指出城際快速軌道把區域之間分散的城市連成一個整體,強化了城市群之間的聯系與分工,促進整個區域的產業升級和優化。本文分析鄭汴之間集束式交通網的特點及作用來闡述交通區位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2 交通區位優勢對開封經濟的影響
2.1 集束式交通網
交通一直以來都是開封的優勢資源,隴海鐵路、京廣鐵路的越境而過,連霍高速、京港澳高速、日南高速、107國道、310國道的交叉前進,各類省道縣道的交錯縱橫,其中高速公路674km,三級及以上公路通車里程達4723km,構成了本區發達的交通網。我們可以稱由連接兩交通點之間的多條近乎平行的交通線組成的交通網為集束式交通網,目前鄭汴之間形成了由隴海鐵路、連霍高速、310國道、鄭開大道4條近乎平行的通道組成的集束式交通網,同時作為其重要補充的鄭開城際鐵路、鄭民高速、鄭汴物流通道、鄭徐高鐵等在建工程將會增大集束式交通網的密度。
2.2 集束式交通網的區位優勢對開封經濟的影響
(1)集束式交通網的重要作用。本區集束式交通網的顯著特點主要在密集的交通通道和明確的定位,鄭汴之間是集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國道、城際軌道交通、客、貨運專用通道、機場快速路等為一體的密集型交通網,交通區位優勢異常明顯。隴海鐵路、鄭徐高鐵、連霍高速橫貫中原城市群,呼應山東半島,輻射大西北,是鄭汴地區的對外經濟聯系的重要通道;310國道一直是兩地人員交流,商品流通的主要道路,為開封近幾十年經濟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鄭開大道是兩地的專屬客運通道,分離了310國道中客運功能,緩解了它的客運壓力并且每年為開封帶來將近700萬人次的客流量,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作為貨運車輛的專用通道的鄭汴物流通道是解決目前貨運車輛增多,交通擁堵的現象的關鍵,與鄭開大道相互配合將實現兩城之間的客貨分離,緩解310國道的客貨運交通壓力;鄭民高速將成為開封重要的西南出市通道,建成后將大大縮短開封與新鄭國際機場的時空距離,實現與鄭州公用新鄭機場的目的,同時為構筑環開封城區高速公路網絡奠定基礎。
這種集束式交通網絡,內部聯系緊密,道路功能明確,通行效率極高,其作用體現在,第一,密切配合,分流車輛,避免了出現單一通道因突況而引發的交通癱瘓的“瓶頸”問題。鄭開大道很好的解決了310國道之前的客貨混流,交通擁堵的情況,保證了車輛的不停頓運行,據統計,2007年以來,每天有3500多輛的客車改走鄭開大道,使98%的客流被分流到鄭開大道,大大提高了其客運效率;第二,單位時間內的車流量得到增大,提高了車輛的通行效率,減少了運行的時間成本,雙向10車道的鄭開大道與其他5條通道相互協同,使單位時間的車輛通行能力呈倍數增加;第三,明確的功能定位為不同產業的空間布局提供了依據,緊依鄭開大道和310國道的汴西新區就成為加工制造業、物流業等的聚集地;第四,滿足了不同層次客流、貨流對運行時間和距離的要求,當運輸距離在80公里內時,公路運輸方式最為經濟,當距離超過550公里時,就要選擇鐵路運輸。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提高了車輛的運行速度,節省了運行時間,非常適合對時間價值要求高的人員出行,而一般的鐵路、國道又能滿足普通旅客和大量貨物的中、長距離運輸。在建的工程將完善道路功能,滿通運輸的多功能,全方位的要求,增大集束式交通網的密度。
(2)集束式交通網促進開封的經濟發展
①交通運輸業對經濟增長的積極貢獻。根據乘數效應原理分析,近年來開封增加對交通事業的投入,在交通運輸資源豐富的集束式交通網中形成經濟增長極,增長極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會引起交通業的收入的增加,從而帶動本地區的經濟不斷發展,鄭開大道的通車,極大地滿足了兩地的客運交流,擴建加寬的連霍高速鄭開段,使其通行能力提高1~2倍,可滿足未來20年內的運輸發展要求。截至2008年年底,開封市交通運輸業的增加值為44.51億元,占整個第三產業增加值的19.94%,同比2005年增長17.94億元,增幅達到40.3%,交通運輸業對經濟的貢獻率逐步提高。
②促進旅游業的發展。隨著集束式交通網的密度的增加,布局的優化,開封不斷的吸引著外部客源,2005―2007年開封的旅游接待人數穩步提升,平均增幅為17.6%,旅游總收入也快速增長,其中2007年全市接待游客已經達到2254.5萬人次,同比增長19.5%;實現旅游收入66.75億元,同比增長22.7%,當年接待的2000多萬人次中有30%是鄭開大道帶來的,元旦期間,鄭開公交日發送旅客更是達到2.4萬人次,同比增長60%,交通的便利直接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
③促進招商引資,推動工業強市的戰略。鄭開大道開通后,使汴西新區周邊成為開封市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項目的首選區,政府整合優化交通資源,對新區實行財政、稅收、融資等方面優惠,進一步推動了工業強市戰略的實施,在招商引資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吸引了包括泰國正大集團、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北京匯源等大中型企業的入駐,2007年新區引進項目121個,新簽協議資金328.2億元,實際利用省外資金達115億元,同時吸引外商直接投資4.6億元,比2005年增長一倍多。
④形成龐大的商務流,帶動周邊縣市的發展。區域內部的經濟發展離不開與周邊地區的聯系,開封境內的市內主干道、縣道、鄉道,組成了縣域內的交通網,而鄭汴公路、鄭開大道、連霍高速等集束狀交通通道促使一批呈周期性往返鄭汴的商務流的形成,開封成為鄭州與周邊縣市的中繼站,吸引了包括域外的扶溝、太康、長垣等客商,提高了貨物流通速度,進而活躍了當地的經濟。
⑤沿線建筑業的迅速崛起。便利的交通在土地的升值過程中起關鍵作用,作為集束式交通網中的鄭開大道的開通就為其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2010年開封西區樓盤均價在4000元左右而2004年年底均價為1300元,同樣是交通便利的火車站附近,2006年的商品房價格也較2004年漲40%。開封西區的地價也由2004年的30萬~40萬元漲到2006年的50萬~60萬元。在中牟縣城310國沿線附近,多家樓盤相繼開工建設,競爭加劇,房地產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3 建 議
3.1 發揮交通優勢推進與鄭州的產業對接
借助鄭汴一體化的實施,應發揮集束式交通網的優勢,突出城市特色,恢復古城風貌,加快與鄭州的旅游、娛樂等服務的對接,使其成為鄭州都市圈中具有特色的休閑娛樂的功能區;吸引鄭州的商戶,居民來汴投資,旅游觀光,促進鄭汴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快速流動,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使開封的優勢更加鄭州化,鄭州的優勢也更直接惠及開封,進而產生1+1>2的效果。
3.2 利用集束式交通網加強現代物流體系建設
促進物流基礎設施資源整合和運輸信息的有效利用,加快交通運輸現代化建設,合理布局運輸場站,完善交通信息化建設,做好信息的集中與,協調各運輸方式和環節的銜接性,降低貨物運輸返空率、實現旅客運輸零換乘等,加快發展多式聯運,構建便捷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進而完善現代物流體系,擴寬省際物流業務合作,發揮開封在東部產業轉移,西部資源東輸中的樞紐作用,引進來,走出去,建立省內外的物流網絡體系,加強與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圈等地區的產業協作。
3.3 發展支線交通,密切與周邊縣市的聯系
推進各通道與市內交通線路、公交場站的對接,密切與域內各省道,縣道等非干線公路的聯系,加快省道223、萬三公路等與鄭開大道互通式立交橋的建設;對310國道汪屯至中牟交界段等公路進行升級改建,打通斷頭路,新建擴建各地鄉道,完成對區域內的交通網全覆蓋,形成以干線公路為主,縣道、鄉道等支線交通為輔的多層次交通網,帶動蘭考、中牟、杞縣等周邊縣市的發展,使之成為開封的經濟腹地,擴大本地的消費市場。
3.4 完善集束式交通網的基礎建設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區域發展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