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產業發展分析范文
時間:2023-08-25 17:23: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海洋產業發展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海洋產業;經濟增長;SWOT分析;煙臺
一、 引言
20世紀60年代以來,伴隨海洋科技的發展,人類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領域不斷拓寬,并已形成包括海洋捕撈、海水養殖、海洋運輸、海鹽及鹽化工、海洋油氣、海水綜合利用、濱海旅游、海濱采礦等10多個部門的海洋產業。世界主要海洋經濟產值持續高速增長,20世紀70年代僅為1,100億美元,到2000年已增加至1萬億美元。伴隨人類對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的不斷加深,到2020年,預計世界主要海洋經濟產值有望達到3.5萬億美元。海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日益凸顯,尤其是發達國家,多為海洋經濟發展強國。
伴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的不斷加深,我國的海洋經濟也獲得迅速發展。1979年,我國海洋經濟總產值僅為64億元,1989年增加到384.75億元,2000年,我國主要海洋經濟總產值已超過4000億元,到2009年,已高達31,964億元,占GDP比為9.53%,海洋經濟已日益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東半島作為我國最大的半島,海岸線長達3000多千米,占全國的1/6。近海海域15萬平方千米,港口條件優越,海洋生物、礦產、旅游等資源豐富。煙臺作為山東半島的重要港口城市,區位優勢明顯,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好,海洋經濟近年來獲得較快發展,其在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中的地位日益顯現,分析、探討其海洋產業的發展,對于制訂規劃、推進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建設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 煙臺海洋產業發展的現狀
伴隨海洋經濟的發展,我國學界對海洋經濟的認識也突破了從初期單純的資源經濟視角對其進行界定的局限。徐質斌認為“海洋經濟是從一個或同時幾個方面利用海洋經濟功能的經濟,是活動場所、資源依托、銷售對象、服務對象、初級產品原料與海洋有依賴關系的各種經濟的總稱”(2000)。陳可文認為“海洋經濟是以海洋空間為活動場所,或以海洋資源為利用對象的各種經濟活動的總稱”(2003)。國務院在2003年制定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則指出,“海洋經濟是指開發利用海洋的各類產業及其相關活動的總和”。
煙臺海洋資源豐富,經過多年的發展,海洋產業已初具規模。2000~2010年,煙臺海洋產業總產值同比年均增長58.98%。2000年,煙臺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為183.39億元,海洋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為13.08%。到2010年,煙臺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已高達1265億元,海洋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為13.98%。從煙臺市海洋經濟三次產業結構來看,2000年其三次產業結構比為44.31:17.17:38.51,海洋第一產業占有較高比重。其后,海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海洋第一產業比重從2000年的44.31%下降到2010年的15.28%,而海洋第二、第三產業比重則分別從2000年的17.17%和38.51%上升至2010年的44.96%和39.76%。數據顯示,近年來,煙臺海洋第二產業獲得較快發展,海洋經濟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海洋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幾乎在14~15%之間波動,呈現出較為穩定的增長態勢(見下頁表1)。
三、 煙臺海洋產業發展的SWOT分析
(一)優勢(Strengths)
1.區位優勢
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中,沿海地區業已確立了“五個流域”的龍頭地位。珠三角的龍頭——廣東、長三角的龍頭——上海、大西南地區的龍頭——廣西、環渤海地區的龍頭——天津、東北三省的龍頭——遼寧。但伴隨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黃河流域也迫切需要一個便捷的出海通道。2009年4月,總書記考察山東時指出:“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培育海洋優勢產業,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由此,我國首個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建造也就確立了山東在黃河流域的龍頭地位。
煙臺作為我國沿海14個首批開放港口城市之一,又是山東半島的主要沿海城市,東連威海,西南與青島市相鄰,瀕臨渤海、黃海,與遼東半島、韓國、日本隔海相望,是連接東北、華北和華東經濟區的重要城市,具有良好的發展海洋經濟的區位優勢。
2.海洋產業發展優勢
煙臺海洋自然資源豐富,具有較大開發潛力的優勢海洋資源有港口資源、旅游資源、海洋養殖資源、海洋礦產資源等。“十一五”以來,煙臺市海洋產業獲得較快發展,海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已初步形成以港口為龍頭,海洋漁業、濱海、造船及海洋機械制造為骨干,海洋生物、海水綜合利用、海洋礦產、海洋能源、海洋服務業為新增長點的“1+3+5”海洋產業體系。
3.社會經濟發展條件
在山東沿海的七大城市(青島、煙臺、威海、日照、濱州、東營、濰坊)中,煙臺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地區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其GDP產出水平如表1所示。自2002年突破1000億元大關后,2005年攀升至2000億元,到2010年,煙臺市的GDP已高達4358.46億元。產業結構方面,2000年,煙臺市的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4.34:51.84:33.82,其后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到2010年,三次產業結構比已優化為7.7:58.9:33.4,2011年,產業結構進一步升級至7.4:57.7:34.9。在立足于優越的自然條件、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的基礎上,煙臺市業已形成包括電子、汽車、機械、紡織、建材、醫藥、食品和黃金工業為支柱的工業產業群,電子信息產品、特種化纖等高新技術產品、高新技術產業化都得到較快發展。不僅如此,山東省還是全國海洋科技力量較富集的地區,擁有包括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等一大批國內一流的科研、教學機構計55所。海洋科技人員充裕,社會經濟發展條件良好,為煙臺推進、發展海洋產業,提供了較為優越的外部經濟環境和強大的智力支撐。
(二)劣勢(Weaknesses)
煙臺海洋產業雖獲得較快發展,但從總體上看,仍建立在資源消耗的基礎上,自然資源利用效率不高,屬于粗放型增長方式,海洋產業發展的層次有待提高。如傳統產業的海洋水產業、海洋交通運輸業在海洋產業體系中仍占主導地位,而海洋生物制藥等新興產業發展相對緩慢,在海洋產業中所占的比重偏低、規模偏小。為有效提升煙臺海洋產業發展的競爭力,在今后的海洋產業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要加大對海洋科技的投入,強化海洋產業發展的科技支撐力量。
(三)機遇(Opportunities)
1.“海上山東”建設的發展機遇
山東省委、省政府早在1991年就明確提出建設“海上山東”,動員全省人民從“黃土地”走向“藍土地”,向海洋拓展新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的跨世紀工程。進入新世紀后,山東省又先后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和海洋強省的決定》和《山東省海洋經濟“十一五”發展規劃》,有力地促進了山東海洋漁業、港口經濟、濱海旅游、油氣開發、海洋機械制造等產業的發展。經過20多年的發展,山東已成為我國海洋經濟增長最快、外向度最高、最富有活力的地區之一。煙臺市作為山東半島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對外開放口岸,自然迎來了“海上山東”建設的發展機遇。
2.國家級戰略的歷史契機
繼總書記指出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后,2011年1月4日,國務院以國函〔2011〕1號文件批復《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是“十二五”開局之年第一個獲批的國家發展戰略,也是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兑巹潯返呐鷱蛯嵤俏覈鴧^域發展從陸域經濟延伸到海洋經濟、積極推進陸海統籌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依據《規劃》,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戰略定位是: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集聚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區,國家海洋經濟改革開放先行區和全國重要的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2011年1月12日,國家發改委又批復《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改革發展試點工作方案》,更加明確地指出“在煙臺籌建海洋產權交易中心”。這一重大決策不僅對煙臺海洋經濟的發展,而且對于推進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煙臺海洋產權交易中心的建立,不僅成為海洋資源資產產權、涉海企事業以及其他單位普通資產產權、海洋知識產權與技術、以及海洋排污權、排放權交易和融資的平臺,同時也必將成為推動煙臺海洋產業獲得長足發展的歷史契機。
(四)威脅(Threatens)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各沿海城市充分發揮海洋資源優勢,推進各市的海洋經濟發展。但各城市之間,尤其是青島、煙臺、威海三城市海洋產業的雷同化現象比較明顯,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半島城市圈各市之間海洋產業的過度競爭。再者,從半島城市圈沿海城市的地理區位來看,更有利于青島市參與長三角海洋產業帶的分工與聯動。與青島相比,煙臺相對處于劣勢。最后,從煙臺海洋產業發展的層次來看,海洋水產業、海洋交通運輸業仍占主導地位,資源粗放式開發對海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將構成威脅,煙臺海洋產業發展面臨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轉型的壓力。
四、 推進煙臺海洋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通過SWOT分析,豐富的海洋自然資源以及較好的海洋經濟發展基礎,成為未來煙臺海洋產業獲得進一步發展的有利條件。國家戰略的推進以及山東省藍色經濟區的建設,為煙臺海洋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為進一步提升煙臺海洋產業發展的綜合競爭力,推動煙臺海洋經濟向縱深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合理規劃,協調發展
煙臺海洋產業的發展要充分利用本地區獨特的區位和資源優勢,制定合理的發展海洋產業的戰略規劃。具體來說,在鞏固和發展海洋傳統優勢產業的同時,要采取措施對主導產業的選定和培育,做到重點突破。堅持海洋一、二、三產業全面協調發展,加快構建有優勢、有競爭力的藍色經濟產業體系。完善海洋資源管理體制和相關政策,強化政策引導,強化經濟管理手段,注重提高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效率。
(二)加快培育海洋戰略新興產業,推動海洋經濟強市建設
從煙臺海洋產業發展的現狀來看,傳統產業的海洋水產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鹽業和海洋船舶工業,以及新興產業的濱海旅游業都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今后,煙臺應重點對新興產業以及未來產業的海洋生物制藥、海洋油氣業、深海采礦業、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海洋裝備制造業等領域進行深入探討與研究,發揮比較優勢,遴選出幾個海洋高端主導產業,加以重點扶持與培育,以形成產業基地。突出煙臺海洋產業發展的特色、避免過度競爭、增強海洋產業的綜合競爭力,推進海洋經濟強市之路向縱深發展。
(三)加大對涉海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推動中小企業技術創新
與在資本和技術方面有較強實力的大企業相比,涉海中小企業在其發展過程中,往往遭遇融資難等問題,而這又成為進一步制約其發展的瓶頸。為促進區域海洋產業的全面協調發展,政府在制定政策,推進海洋產業發展時,既要有針對性地支持、培育重點領域,促進企業做大做強。同時,也要加大對涉海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推動涉海中小企業走技術創新之路,以實現海洋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和海洋經濟的良性互動發展。
參考文獻:
[1]煙臺市海洋與漁業局,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規劃編制組編.煙臺市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研究[M].海洋出版社,2007.
[2]徐敬俊,韓立民.海洋產業布局的基本理論研究[M].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0.
[3]韓立民主編.2010中國海洋論壇論文集[D].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0.
[4]忻海平.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經濟研究[M].海洋出版社,2009.
[5]李曉光,孫志毅,張豐奇.海洋產權及其交易[J].東岳論叢,2011(09).
[6]吳得文,樊緋,劉源.煙臺服務業發展戰略選擇[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10(08).
[7] http:///cn/index.jsp.
篇2
【關鍵詞】灰色關聯度 海洋產業 產業關聯度 海洋三次產業
一、海洋產業發展情況
海洋產業是指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資源而形成的各種物質生產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總和,即:人類利用海洋資源和海洋空間所進行的各類生產和服務活動,或人類在海洋及以海洋資源為對象的社會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活動。
改革開放后,中國海洋經濟迅速發展,90年代進入了一個大發展階段,海洋經濟總量年均增長一直保持在兩位數,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超過23%,高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一倍以上。按照最新的《海洋及相關產業分類》中國海洋經濟已形成 29個產業,它們是海洋水產、濱海旅游、海洋交通運輸等?!笆濉币巹澲赋龊Q蠼洕鷮⒊蔀槌掷m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有力引擎。
本文利用灰色理論與方法對中國海洋主要產業發展進行關聯度分析,選取2001-2006年的數據,將前12類海洋產業全部納入分析中,其中海洋電力和海水利用合并為一個產業,即海洋電力與海水利用業。
二、灰色關聯分析原理與方法
設有m個時間序列,即:
……,t=1,2,…,N
N為各序列的長度即數據個數,m個序列代表 m個因素。
另設時間序列:
,t=1,2,…,N
該時間序列稱為母序列,而上述 m個時間序列稱為子序列。關聯度是子序列和母序列關聯性大小的度量,其計算方法和步驟如下:
第一步,原始數據變換。各因素的量綱一般不相同,而且有時數值的數量級相差懸殊。采用均值化變換,即先分別求出各個序列的平均值,再用平均值去除對應序列中的各個原始數據。
第二步,計算關聯系數 經數據變換的母序列記為{X(t)},子序列記為{Xi(t)},母序列與子序列的關聯系數可由下式計算:
式中 ρ 稱為分辨系數,一般取0.1 ~0.5,本文分析中取0.5。
第三步,計算關聯度。母序列與子序列的關聯度以這兩個比較序列各個時刻的關聯系數之平均值計算,即:
第四步,排關聯序。將 m個子序列對同一母序列的關聯度按著大小順序排列,組成關聯序,記為{X},直接反映各個子序列對于母序列的優劣關系。
三、中國主要海洋產業灰色關聯分析
(一)海洋產業總產值與各海洋產業灰色關聯分析
選定2001-2006 年海洋產業總產值為母序列,以各主要海洋產業的產值作為比較序列,按上述灰色關聯分析的步驟進行分析(表1)。
表1 2001-2006年中國海洋產業產值 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2002-2006年中國海洋年鑒和文獻
計算,得出結果:關聯系數:
G(0,1)=0.81306,G(0,2)=0.71684,G(0,3)=0.70861,G(0,4)=0.69531,G(0,5)=0.73508,G(0,6)=0.67463,G(0,7)=0.55331,G(0,8)=0.60966,G(0,9)=0.51313, G(0,10)=0.53238, G(0,11)=0.42013
關聯序:X1> X5> X2> X3> X4> X6> X8> X7> X10> X9> X11
從結果看,11 個海洋產業與海洋總產值的關聯度由高到低依次為海洋水產、沿海造船、濱海旅游、海洋交通運輸、海洋電力與海洋水利、海上油氣、海洋化工、海洋工程建筑、海洋藥物、海洋鹽業和海濱砂礦。
(二)海洋產業總產值與海洋三次產業灰色關聯分析
選定 2001-2006 年海洋產業總產值為母序列,以第一 、二、三海洋產業的產值作為比較序列,按上述步驟進行關聯分析(表2)
表22001-2006年中國海洋三次產業之比 單位:億元
計算,得出結果:關聯系數:
G(0,1)==0.72099,G(0,2)=0.65253,G(0,3)=0.86470
關聯序:X3 >X1 >X2
從分析結果看,海洋產業總產值與三次產業的關聯度第一位是第三產業,其次是第一產業,最后是第二產業。
從中國海洋三次產業結構來看,2001年海洋三產之比為 31.2:17.2 :51.6,2006 年海洋三產之比卻變為14.0 :42.0 :44.0,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為 14.0%,由原來的第二位下降為第三位,第二產業的比重由 17.2%上升為 42.0% 。從灰色關聯分析結果看,雖然第一產業的關聯度仍然大于第二產業,但第二產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趨勢,而第一產業比重卻呈逐年下降的趨勢。
從新興海洋產業發展來看,根據海洋產業灰色關聯分析,若按照與海洋總產值關聯度高低進行排序,依次為濱海旅游第三、 海洋電力與海水利用第五、海上油氣第六、海洋化工第七、海洋工程建筑第八、海洋藥物第九。這說明新興海洋產業的發展有力地帶動中國海洋經濟的發展。
四、中國主要海洋產業發展的問題與對策建議
(一)中國主要海洋產業發展的問題
我國海洋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大海洋產業結構仍不盡合理,區域海洋經濟發展還不平衡,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尚未形成規模,海洋科技對海洋經濟的貢獻率依然較低,海洋經濟發展受海洋災害影響仍然較大。
(二)應對中國主要海洋產業發展問題的對策建議
1.加大對傳統海洋產業的改造力度
要從調整這些傳統海洋產業的內部結構入手,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對這些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提高產業的技術含量和產品檔次,以科技帶動海洋產業,增強對發展海洋經濟的貢獻能力,從而推動我國經濟發展。
2.培育壯大新興海洋產業
根據我國沿海各地區的特點積極扶持,實現海洋新興產業健康發展。針對沿海旅游業要逐步擴大其服務范圍,進行海陸結合,在海岸地帶和島嶼上建立多功能綜合性旅游區;針對海洋油氣產業,重視對老油田的技術改造,加快大型油氣田的勘探開發,積極發展上游產品,開拓下游產品,提高海洋石油產業的整體效益和抗風險能力。
3.積極培育未來海洋產業
海洋未來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是已經形成一個群體,產業發展前景看好。積極支持海洋未來產業的發展,加快產學研結合的力度,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進程,引進國內外高級人才;實施產品帶動戰略,選擇一批重點項目,開發技術先進、效益高、出口創匯能力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支柱產品,培育出海洋產業新的增長點。
參考文獻:
[1]白福臣.中國海洋產業灰色關聯及發展前景[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01).
[2]吳凱等.海洋產業結構優化與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6(6).
篇3
(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山東青島266100)
摘要:運用偏離份額模型,以全國為參考大區,分析了1993-2012年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的份額分量N、競爭力偏離分量P、結構偏離分量D。研究結果表明,藍區海洋漁業仍處于結構演進的“一、二、三”起步階段:第一產業比重穩步下降,但其中海洋捕撈所占比重依然過大;第二產業比重逐步提高,但產業內部結構存在調整空間;第三產業發展緩慢,缺乏競爭力。根據上述問題,建議通過堅持“以養為主”方針,優化海洋捕撈生產結構,加快發展水產品后續深度加工工業,穩步推進第三產業發展,最終實現海洋漁業產業結構優化。
關鍵詞 :偏離份額模型;產業結構演進;海洋漁業
1產業結構演進理論綜述
1.1海洋產業結構研究進展
國外學者主要對海洋產業進行了分類,探討研究了海洋漁業、海洋礦砂業、濱海旅游業等具體海洋產業的發展[1]。對捕鯨業與海洋生態旅游業、國際貿易、海洋捕撈等相關產業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2],對海洋礦砂業的可持續發展進行分析并對海洋礦砂的開采實行管理[3],認為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市場空間,評估了海洋能源產業[4]。
我國較晚研究海洋產業結構理論,國家海洋局于1981年同中國社科院在北京召開了海洋經濟座談會,提出了關于開展海洋經濟問題的研究的決定[5]。對我國海洋產業結構的演進過程運用“三軸圖”法進行分析,認為海洋產業結構的演進雖然與區域產業結構演變的基本規律有些差異,但基本上遵循了第一二三產業演變這一規律[6];對我國海洋產業運用多種統計方法進行現狀描述與趨勢分析,研究發現“三、二、一”的產業格局已經形成[7];運用層次-賦值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對海洋主導產業的選擇進行了研究[8-9];運用Weaver-Thomas布局優化模型、D-S證據理論對海洋產業發展進行分析,對優化海洋產業布局提出對策建議[10-11]。
1.2偏離份額分析研究綜述
偏離-份額模型(SSM,Shift-ShareMethod)是在選定時間范圍和背景區域內,將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作為參考,把某個區域經濟總量的變動分解為三個量,分別是份額分量、結構偏離分量和競爭力偏離分量,通過分析三個分量說明該區域產業部門結構是否優化,評價該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大小,確定調整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措施及方向。美國經濟學家Daniel(1942)和Creamer(1943)首先提出該模型,E·S·鄧恩、埃德加·胡佛和Dunn[12](1960)等學者進一步進行完善,廣泛應用于研究經濟增長、區域產業結構等領域;提出了偏離份額分析的空間模型,研究了區域之間的空間相互作用[13]。
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初引入偏離-份額分析法,《區域經濟學》較早引入了該方法的使用[14];在《區域分析與規劃》中詳盡闡述了其計算過程[15];對產業發展運用偏離份額分析的傳統模型和空間拓展模型進行比較,分析其動態變化及演進趨勢[16-17];采用動態偏離份額分析法,對地區間區域經濟增長差異進行了實證分析[18-19]。
2產業結構演進的偏離份額模型分析
由偏離份額分析法可知,某區域的經濟增長(G)可以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全國份額分量(N)、結構偏離分量(P)和競爭力偏離分量(D)。
份額分量(N):
N=∑y0iR(1-1)
——N代表標準區域平均增長效率,即以參考區域海洋漁業產值增長率為標準,研究區域各部門所能實現的增長份額;y0i表示該研究區域中第i產業的基期產值;R表示參考區域海洋漁業產值增長率。
結構偏離分量(P):
P=∑y0iR0i-∑y0iR=∑y0i(Ri-R)(1-2)
——P表示區域部門比重與參考區域相應部門比重存在差距所引起的相對于參考區域部門該區域部門增長產生的偏差;Ri表示參考區域第i產業的增長率。
競爭力偏離分量(D):
D=∑y0ir0i-∑y0iRi=∑y0i(ri-Ri)(1-3)
——D表示研究區域部門以不同于參考區域相應部門增長速度發展所引起的偏差;ri代表研究區域海洋漁業第i產業的實際增長率。
以上三者之間的關系是:
G=N+P+D=∑y0iR+∑y0i(Ri-R)+∑y0i(ri-Ri)(1-4)
PD為總偏離分量,反映研究區域第i產業部門總的增長優勢:
PD=P+D=∑y0i(Ri-R)+∑y0i(ri-Ri)(1-5)
同樣研究區域經濟增長率(Gr)也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地區增長份額(R)、產業結構份額(R*-R)和競爭力份額(Gr-R*)。用公式表示如下:
Gr=R+(R*-R)+(Gr-R*)(1-6)
——Gr代表研究區域經濟增長率;R*表示以參考區域產業增長率為基準該研究區域所得到的假定地區增長率(R*=∑y0i(Ri+1)/∑y0i-1)。
若研究區域以快速增長型產業為主,則R*-R>0;反之,則R*-R<0;若研究區域競爭力水平高于標準區域水平,則Gr-R*>0;反之,則Gr-R*<0。
相對增長率L、結構效果系數w和區域競爭系數u:
——Y0i、Yti分別為標準區域第i產業基期與末期產值;k0i、kti分別為研究區域第i產業占標準區域相應產業比重。
若L>1,則區域增長快于全國;若w>1,說明該研究區域中增長快、朝陽的部門所占比重大,該研究區域總體經濟結構比較合理;若u>1,說明該研究區域各產業部門具有快速的增長勢頭,競爭能力非常強。
3基于偏離份額模型的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產業結構演進實證分析
3.1數據來源
根據SSM模型的計算需要,計算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各產業的地區增長份額、產業結構偏離分量和區域競爭力偏離分量,選擇全國的海洋漁業產業發展作為參考區域,以1993-2012年的海洋漁業三次產業2發展數據作為分析的數據來源。本文原始數據來自《中國漁業統計年鑒》(1993-2012)。
3.2偏離份額模型的應用——以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為例
根據SSM分析法計算需求,山東半島藍區研究區間為20個分時段,每個研究區間為該產業結構每年的變化程度。以上年的產業數據為基期數據,以本年的產業數據為末期數據。
3.2.1各個產業SSM的時間序列分析
3.2.1.1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一次產業部門偏離份額分析圖1為對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一次產業進行偏離-份額分析的時間序列圖,通過對19個獨立的時間區域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次產業SSM分析時間序列圖
①份額分量分析
第一次產業的份額分量在各個時間段中的數值較大,呈現“W”型的變化,以20~130之間為波動幅度。份額分量自2008年開始持續增長,從33.60918516增長到2012年的128.7788761,漲幅達到3倍。表明山東半島藍區作為中國的海洋大省,在海洋漁業經濟發展中,第一次產業作為傳統優勢產業占比大,所帶來的份額分量也相應比較大。
②偏離份額分量分析
第一次產業研究的19組數據中,有11組數據的結構偏離分量呈現負值,其余8組數據數值也均接近0,表明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產業結構中第一次產業占比太大,遠遠超過第一次產業在全國海洋漁業產業結構所占比例。遵守《關于“十二五”期間進一步加強漁船管理控制海洋捕撈強度的通知》3,嚴格實施海洋捕撈漁船數量和功率總量控制制度,將漁船總捕撈能力控制在與資源相協調的水平。
③競爭力偏離分量分析
2002年以前第一次產業的區域競爭力偏離分量在0上下波動,2002年以后數據呈現上下波動趨勢,但在2010年后呈現快速發展狀態,說明相對于全國水平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一次產業的增長速度比較高,表明山東半島藍區產業競爭力比較強?!熬盼濉敝螅綎|半島藍區作為海洋經濟區的重要發展區域,采取一系列優惠政策,確立海水養殖業在海洋漁業中的重要地位,產量大幅增長,競爭力有所提升。
3.2.1.2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二次產業部門偏離份額分析圖2為對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二次產業進行偏離-份額分析的時間序列圖,通過對19個獨立的時間區域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第二次產業SSM分析時間序列圖
①份額分量分析
第二次產業部門份額分量均大于0,2008年出現下降趨勢,原因是全球范圍的經濟危機,使水產品出口受到較大影響,但總體處于增長趨勢,表明本部門屬于全國性的增長部門。要加大科研水平的提高,使海洋水產品加工向系列化、多樣化和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②結構偏離份額分量分析
結構偏離分量的19組數據中有15組為正值,在2008年以后呈現“W”型的波動,最小值為-48.57349285,最大值為20.06006077,總體波動范圍不大。表明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二次產業的產業結構基本合理,但仍存在調整空間。銷售市場中水產品精深加工產品所占比重低,沒有充分發揮水產品在經濟發展中的價值。
③競爭力偏離分量分析
第二次產業的區域競爭力偏離分量變化區間相對較多,呈現劇烈波動,尤其是在2005年以后基本全是負值。表明第二次產業的相對發展速度比較低,相對于全國競爭優勢不明顯。目前山東水產品出口產品單一,對國際市場變化反應緩慢,出口產品結構有待于改進和優化,而且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產品質量檢測體系,漁藥、漁用飼料缺乏生產、經營、使用全過程的統一監管,競爭力不強。
3.2.1.3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三次產業部門偏離份額分析圖3為對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三次產業進行偏離-份額分析的時間序列圖,通過對19個獨立的時間區域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第三次產業SSM分析時間序列圖
①份額分量分析
第三次產業部門的份額分量都均大于0,呈現增長的趨勢,但在一些年份數值低于結構偏離分量。在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經濟發展中,第三次產業是一種新興產業,發展遲緩處于發展初級階段,相對于一二次產業處于劣勢地位。
②結構偏離份額分量分析
第三次產業的結構偏離分量在2007年以前基本在0以上波動,從2009年開始大幅下降,說明產業結構處于不合理狀態。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第三次產業發展不足,各地發展休閑漁業等相關產業結構趨同,沒有形成各地特色,應該加大對第三次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推進休閑漁業發展。
③競爭力偏離分量分析
第三次產業的偏離份額分量整體數據不穩定,波動比較大,全時段共出現了11次負值,并且在2008年以后呈現快速下降狀態,由正值變為負值。說明第三次產業相對于其他產業發展速度比較低,沒有形成競爭優勢。
3.2.2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整體產業結構分析圖4為對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產業結構進行偏離-份額分析的時間序列圖,通過對19個獨立的時間區域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產業結構SSM分析時間序列圖
3.2.2.1份額分量分析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經濟發展的份額分量變化最大,處于上升趨勢,2008年出現下降趨勢主要是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但仍然為正值,說明相對于全國海洋漁業,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的經濟發展狀況良好。要按照《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要求,穩步推進漁業發展各項工作,使山東半島藍區漁業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3.2.2.2結構偏離份額分量分析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在1993-2012年產業結構偏離分量數據變化很小,最大值是2002-2003年的13?26461026,最小值是2008-2009年的-14?7094,19組結構偏離分量數據均在0上下徘徊,表明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的產業結構基本合理,但是在發展海洋漁業的過程中,過于重視對于第一產業的發展,而降低了對于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的重視程度,加工業以及服務業一直發展緩慢。
3.2.2.3競爭力偏離分量分析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在1993-2012年產業結構區域競爭力偏離分量變化不穩定,19組研究數據中12組為負值,表明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產業整體競爭力比較差,沒有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力優勢。
依據偏離-份額分析法和公式(1-4),可以得到1993-2012年間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經濟增長量:
2415.90億元=2857.25億元+(-301.82億元)+(-139.53億元)
1993-2012年間,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經濟總量增長了2415.90億元,其中2857.25億元為份額分量增長量,-301.82億元為結構偏離分量增長量,-139.53億元為競爭力偏離分量。結果表明,1993-2012年間,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由于不合理的產業結構,造成了-441.35億元的經濟損失,因此需進一步完善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產業結構。
利用公式(1-7)對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經濟發展的結構效果指數和區域競爭效果指數進行計算得出:
w=0.90,u=0.95
結合結構偏離分量和區域競爭力偏離分量數據對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總的結構效果和競爭能力進行分析判斷:1993-2012年,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經濟發展的結構效果指數w<1、結構偏離分量為-301.82億元,說明相對于1993年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的區域產業結構效益下降,第一次產業部門所占比重過大,需要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區域競爭效果指數u<1、競爭力偏離分量為-441.35億元,說明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各產業部門總的增長勢頭不足,沒有形成強的競爭力。
3.3結果分析
根據三次產業產值比重可知,三次產業比值由1993年的“70∶20∶10”轉變為“39∶32∶29”,結合三次產業的偏離份額結果分析,影響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三次產業發展的因素有:(1)“海上山東”戰略的實施和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提出,使海水養殖取得新的突破,并且遠洋漁業迅速崛起,減輕了近海海域的壓力,但是山東半島藍區在發展海洋漁業過程中過于重視第一產業的發展;(2)中央提出的放開水產品價格和放開經營體制的“兩個放開”政策,極大地促進了水產品加工的發展,但是主要以低價值凍魚和冰鮮魚類等低附加值產品為主,限制了第二產業的繼續增長;(3)第三次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并且投資休閑漁業具有很高的風險性,投資機構只有能夠確保盈利時才會投入資金,尤其是經濟危機后,危機意識更強。
國外在發展海洋漁業初期,利用海洋固有資源,以海洋捕撈業為主導產業,處于結構演進的“一、二、三”起步階段;隨著漁業資源的衰退,國家對保護生態資源的意識日益提高,頒布了一系列限制捕撈、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同時采取優惠政策,促進海水養殖業的發展,使海洋漁業第一產業內部結構發生調整,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優質水產品深加工提高檔次,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處于結構演進的“二、一、三”階段;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生活需求逐漸增多,休閑漁業作為娛樂生活開始發展起來,同時嚴格執行各種促進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措施,進一步減少捕撈量,發展到結構演進的“二、三、一”階段;今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旅游業的日益發達,海洋館、漁業博物館、漁業節慶活動等促進休閑漁業發展的活動日益增多,將會發展到結構演進的“三、二、一”高級階段。
綜上可知,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產業結構處于結構演進的“一、二、三”起步階段,第一產業由于發展基礎好,形成了強有力的競爭優勢,但是內部產業結構不合理一直存在且越發嚴重,不利于區域經濟的增長;第二產業比重日益增加,產業結構發展愈加合理,但競爭力優勢不明顯,競爭力不斷下降,處于明顯的不利位置;第三產業發展起步晚,基礎薄弱,在2003年以后比重開始上升,產業結構日趨合理,但競爭力相對于全國來說很差,產業關聯帶動作用不突出。
4結論與建議
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產業結構雖經過了一系列調整,但仍然處于結構演進的起步階段,呈現“一、二、三”的產業結構。從產業結構演進的規律出發,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應該夯實第一、二產業的發展,尤其是第二產業的發展基礎,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最終達到的“三、二、一”的產業結構。
今后山東半島藍區海洋漁業的發展重點應放在以下幾個方面:(1)優化海洋捕撈生產結構。積極發展遠洋捕撈,控制近海捕撈,通過限定和壓縮海洋捕撈量,實現近海捕撈產量零增長。(2)堅持“以養為主”方針。開拓海水養殖面積,大力推進淺海地區資源的開發利用;不斷改善海水養殖品種,不僅要穩定傳統養殖品種的養殖,而且要加速海珍品的養殖。(3)加快發展水產品后續深度加工工業,提高競爭力。加快水產品內部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在海洋漁業第一產業為依托的基礎上,堅持以保鮮保活和精深加工為發展方向,增加附加值,提高產品競爭力。(4)穩步推進第三產業發展。大力推進包括漁業技術推廣、質量檢測等體系在內的適合海洋漁業發展需要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并且充分利用環渤海的區位優勢,發展海上旅游垂釣、郵輪旅游為內容的休閑漁業,以實現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良性結合。
參考文獻:
[1]
黃盛.區域海洋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研究——以環渤海地區為例[J].經濟問題探索,2013(10):24-28
[2]GuillermoE.Herrera,PorterHoagland.Commercialwhaling,tourism,andboycotts:Aneconomicperspective[J].MarinePolicy,2006,30(3):261-269
[3]Dong-OhCho.ChallengestosustainabledevelopmentofmarinesandinKorea[J].Ocean&CoastalManagement,2006,49(1-2):1-21
[4]NicolaiLovdal,FrankNeumann.Internationalizationasastrategytoovercomeindustrybarriers—Anassessmentofthemarineenergyindustry[J].EnergyPolicy,2011,39(3):1093-1100.
[5]開展海洋經濟問題的研究——海洋經濟座談會紀要[J].經濟研究,1981(08):35-40
[6]于海楠,于謹凱,劉曙光.基于“三軸圖”法的中國海洋產業結構演進分析[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9,25(4):71-76
[7]寧凌,胡婷,滕達.中國海洋產業結構演變趨勢及升級對策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3(7):67-75
[8]邵桂蘭,楊志坤,于謹凱,等.山東半島藍區海洋優勢產業選擇及戰略定位研究[J].東岳論叢,2012(7):008
[9]李平龍,胡求光.浙江省海洋戰略性主導產業的選擇及其價值鏈延伸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3(11):103-109
[10]于謹凱,于海楠,劉曙光.我國海洋經濟區產業布局模型及評價體系分析[J].產業經濟研究,2008(2):60-67.
[11]孫才志,楊羽頔,鄒瑋.海洋經濟調整優化背景下的環渤海海洋產業布局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3(10):83-95
[12]DunnES.AStatisticalandanalyticaltechniqueforRegionalAnalysis[J].PapersinRegionalscience,1960(1):97-112
[13]NazzaraS.SpatialStructureandTaxonomyofDecompositioninShift-ShareAnalysis[J].GrowthandChange,2004(4):476-490
[14]周起業,劉再興.區域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89:56-59
[15]崔功豪,魏清泉,劉科偉.區域分析與規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4-72
[16]吳繼英,趙喜倉.偏離-份額分析法空間模型及其應用[J].統計研究,2009,26(4):73-79
[17]洪世鍵.空間依賴性與地區工業發展:基于空間偏離-份額分析模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9):59-64
[18]李國平,周晨,劉源.基于偏離-份額法的產業結構變動對區域經濟增長影響分析——以陜西省11市(區)為例[J].人文雜志,2012(3):53-60
[19]韓國珍.甘肅省區域經濟增長差異的實證分析——基于動態偏離份額法[J].西北人口,2013(1):126-128
AnalysisonMarineFisheryIndustrialStructureEvolution
oftheblueeconomiczoneofShandongpeninsula
—BasedonShift-shareMethod
YUJinkai,ZHUXiaosu
(EconomicsCollegeofOceanUniversityofChina,QingdaoShandong266100)
Abstract:BasedonShift-shareMethod,thispaperanalysesthethreeindicators-regionalgrowthshare、industrialstructureshareandregionalshift-shareoftheMarinefisheryindustryfromtointheblueeconomiczoneofShandongpeninsulawithChinaasthereferencedistrict.Theresultsshowthatitisstillinthe“primary、secondary、tertiary”startingstageofitsindustrialstructureevolution:theproportionoftheprimaryindustryinMarinefisheryindustryinShandongProvincedeclinessteadily,buttheproportionofmarinefishingindustryinitremainshigh;Thoughtheproportionofthesecondaryindustrygraduallyincreases,thereismuchroomforadjustingtheinternalstructure;Thetertiaryindustrydevelopsslowlyandislackofcompetitiveness.Basedontheproblemsreferred,thereareseveralmeasurestooptimizetheindustrialstructureofMarinefishery:Adheretothe“Mariculture-based”policy;OptimizethestructureofMarinefishingindustry;Developtheadvancedprocessingindustryofaquaticproducts;Improvethedevelopmentofthetertiaryindustry.
篇4
關鍵詞: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
中圖分類號:F01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08)03-0032-04
一、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內涵
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可持續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指的是區域系統內部各要素,通過自身的發展及相互間的互相反饋作用,所擁有的支撐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整體能力。對海洋經濟而言,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即是在一定技術條件下,海洋內部各要素通過自身的發展和相互間的互動反饋,支撐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整體能力,它應是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借鑒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編寫的《2003年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對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闡述,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應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 海洋資源供給能力:指的是某一沿海區域的海洋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其對沿海區域海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基礎性支撐作用。
2 海洋產業的經濟功能:指沿海地區利用海洋資源、人力、技術以及資本等經濟發展要素,通過合理的海洋經濟結構和產業配置,可以轉化為產品和服務的總體能力。海洋產業的發展對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海洋產業產值的比重及增長速度從資源開發角度說明了人類對海洋的開發程度以及海洋產業的經濟貢獻。
3 海洋環境治理及保護能力:指的是沿海地區治理海洋環境污染及使海洋環境恢復到一定目標的能力。
4 海洋科技發展水平:海洋科技滲透到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各個要素,從而對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如海洋科技可提高海洋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海洋環境保護能力。
二、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置
根據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所包括的內容,可將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標體系中的指標具體分為海洋產業發展能力指標、海洋資源供給能力指標、海洋科技綜合能力指標和海洋環境治理及保護能力指標。
1 海洋產業發展能力指標,包括海洋產業總產值增長率(%)、海洋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海洋第三產業比重(%)、港口貨物吞吐量(萬噸)、濱海旅游業收入(億元)。
2 海洋資源供給能力指標,包括海域面積(平方千米)、岸線系數、海水養殖面積(公頃)、鹽田面積(公頃)、宜建港口港灣數量(個)、海洋石油資源儲量(億噸)、海洋天然氣資源儲量(億m3)。
3 海洋環境治理及保護能力指標,包括工業廢水處理率(%)、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理率(%)、清潔海域面積占海域總面積的比率(%)、海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萬公頃)。
4 海洋科技綜合能力指標,包括海洋科研機構數量(個)、海洋科研從業人員(人)、海洋專業技術人員(人)、擁有發明專利總數(個)、發表海洋科技論文數量(篇)。
三、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的方法
對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主要采用層次分析法、多元統計方法、灰色模糊綜合評判法。
1 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AHP法)是由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T.L.Saaty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提出的。她的基本思想是把一個復雜的問題分解為各個組成因素,將這些因素按支配關系分組,從而形成一個有序的遞階層次結構。通過兩兩比較的方式確定層次中諸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然后綜合人的判斷以確定決策諸因素相對重要性的總排序。
本文使用改進的三標度層次分析法IAHP(Improved AHP),其計算權重的步驟如下:
2 多元統計方法。多元統計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聚類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聚類分析法其基本思想是認為所研究的指標(變量)之間存在著程度不同的相似性,把相似度較大的指標聚合在一起,關系密切的聚合到一個小的分類單位,直到把所有指標聚合完畢。判別分析法是根據影響研究對象的多種指標,依據一定的判別原則,對研究對象的歸屬作出判斷的多元統計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維的思想,把多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的多元統計方法。因子分析是把具有錯綜復雜關系的變量歸結為少數幾個綜合因子的一種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據研究對象指標相關性大小把變量分組,使得同組內的指標之間相關性較高,不同組之間相關性較低。組代表基本結構,這個基本結構稱為公共因子。抓住這些主要因子就能夠對復雜的經濟問題進行分析和解釋。
3 灰色模糊綜合評價法。灰色模糊綜合評判可以理解為在已知信息不充分的前提下,評判具有模糊因素的事物或現象的一種方法,其中“灰色”指信息量少、不充分,為“量”的概念,而“模糊”指評判信息中具有概念不明確的因素。
4 對各種方法的評價。采用層次分析法與模糊數學評判法進行多目標決策方案的評價,可以解決評價中的非精確性問題,對主觀的概念進行量化,方便了問題的數學處理,減小了主觀判斷帶來的差異,使結果更為準確,更為符合實際情況,能夠得出較正確的評價結果。
層次分析法是對一些較為復雜、模糊的問題作出決策的簡易方法,特別適用于那些難于完全定量分析的問題,其應用涉及廣泛的科學和實際應用領域。該方法對人們的思維過程進行了加工整理,提出了一套系統分析問題的方法,為科學管理和決策提供了較有說服力的依據。雖然該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人們的經驗,受主觀因素的影響較大,但對于精度要求不太高的決策問題卻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由于灰色模糊綜合評判以灰色模糊數學理論為基礎,可以處理同時具有灰色性和模糊性的綜合評判問題,因此有著更廣泛的適用范圍,它比其它的評判方法更接近客觀實際,使評判結果更加客觀可信?;疑:C合評判方法包含了專家評價法。
盡管層次分析法、灰色模糊綜合評價法對解決多指標評價問題能夠得出較為有效的結果,但這些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即各評價要素權數的確定比較困難,主觀性較大,使得綜合評價結果不具有惟一性和客觀性。而聚類分析法、判別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各綜合因子的權數是根據綜合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大小來確定的,方差越大的變量越重要,從而具有較大的權數,這樣就避免了人為確定權數的隨意性,使得綜合評價結果惟一。但聚類分析法、判別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對指標的數據的質量要求較高,因此在實
際應用時往往不如層次分析法和灰色模糊綜合評價法靈活實用。
四、區域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
在此,本文運用已構建的指標體系對中國沿海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實證研究,一方面為制定國家層面上的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沿海地方海洋管理機構制定海洋經濟發展政策提供借鑒,另一方面也可對已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的有效性進行驗證。
1 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中指標權重的確定。指標體系是對區域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系統的抽象和模擬,但各個指標對系統的貢獻不同,這可以用一組歸一化的權重w1,w2…來刻畫。傳統的權重分配常用專家咨詢法和層次分析法。其中層次分析法不僅對咨詢專家要求高,而且多輪咨詢的工作量大。層次分析法一般采用九標度刻畫比較判斷結果,因此操作困難,計算復雜,還需要進行一致性檢驗。在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為了計算方便,本文采用三標度層次分析法。參考劉波(2004)的研究,社會、海洋經濟、海洋資源與環境、智力支持權數分別為0.137、0.256、0.478、0.128,C3l可以認為在本文所研究的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中指標層的四類指標的重要性排序依次為海洋資源供給能力指標、海洋產業發展能力指標、海洋環境治理及保護能力指標、海洋科技綜合能力指標。根據三標度層次法凹,對于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中指標層的四類指標,即海洋產業發展能力指標、海洋資源供給能力指標、海洋環境治理及保護能力指標、海洋科技綜合能力指標,經過計算,得到其權重分別為0.2765、0.3988、0.1917和0.1329。同理,可得到因子層指標的權重(見表1)。
2 沿海地區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結果。運用已建立的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對中國沿海11個省市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評價。數據采用2005年國家海洋局、國家統計局以及各省市的統計年鑒、海洋年鑒。通過對有關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產業發展能力、海洋資源供給能力、海洋科技綜合能力以及海洋環境治理及保護能力加權綜合,得出沿海11省市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綜合評價得分(見表2)。
3 結果分析。根據表2分析結果,中國沿海11個省市自治區的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排名依次為海南、山東、廣東、福建、浙江、遼寧、上海、天津、江蘇、河北和廣西。根據表2分析結果,運用聚類分析法將中國沿海地區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劃分為四組,即為極高組、高組、中組、低組。
極高組中包括海南、山東。山東省在海洋科技綜合能力、海洋環境治理及保護能力兩方面居沿海地區首位。山東省的青島市是中國著名的海洋科研基地,青島的海洋科研和教學單位約占全國總數的1/3左右,素有中國的“海洋科學城”之稱。全國110多個海洋科研與教學機構,在青島就有24個,其中國家級、省級各類海洋科研機構10多所,教學機構5所。青島的海洋高科技人才占全國同類人員的50%以上。山東省廢水治理的處理能力在全國居于首位,這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科技水平。海南省在海洋資源供給能力方面在全國處于第1位,其中海域面積、岸線系數、海洋石油天然氣儲量在全國居于絕對優勢地位。
高組中包括廣東、福建、浙江、遼寧。廣東的海洋科技綜合能力僅次于山東,在海洋產業發展能力等其它三個方面也居于前列。福建在海洋產業發展能力方面處于全國前列,而在其它三方面均居于中游。浙江在海洋環境治理及保護能力方面僅次于山東,而在其它方面均居于中游。遼寧在海洋科技綜合能力和海洋資源供給能力方面居于全國第三位,其它兩方面則較為落后。
中組中包括上海和天津。上海和天津的海洋產業發展能力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但它們的海洋資源供給能力較差,同屬海洋資源短缺的地區,這與其區域經濟發展特點相吻合。在海洋環境治理及保護能力方面,上海和天津居于全國后列,這主要是由于區域經濟高速發展造成海域環境污染所致。在海洋科技綜合能力方面這兩個城市處于中游。
低組中包括江蘇、河北、廣西。江蘇和河北在海洋產業發展能力方面都較為落后,在海洋資源供給能力方面也處于后列。江蘇在海洋環境治理和保護能力方面僅次于山東和浙江。廣西在海洋資源供給能力、海洋科技綜合能力方面都處于全國后列,但在海洋產業發展能力、海洋環境治理及保護能力方面居于中游。
五、結論和思考
1 本文所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是對區域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系統的抽象和模擬,仍有一些影響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因素無法包括到評價指標體系中。例如,在本文評價結果中,海南省處于極高組中,其重要的因素在于海南省擁有200萬平方公里海域以及豐富的海洋石油天然氣資源,但由于南海地區海洋權益問題的存在,使得海洋開發受到阻礙。任何評價指標體系不可能完全地描述所要研究的問題,因此在具體使用指標體系時,決策者可以根據評價對象的實際情況,對已構建的指標體系進行進一步的修正和補充。
篇5
關鍵詞:山東;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對策
為應對后金融危機時代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2010年10月,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將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這是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引領未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大戰略舉措,對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進一步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山東出臺了山東《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要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科學分析未來經濟發展方向,搶占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特征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戰略性。這些產業不僅對經濟發展有極強的拉動作用,而且直接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國家安全,對帶動經濟社會進步、提升綜合國力具有重要作用。
2.新興性。這些產業的產品、服務或者組織形式以科技創新為靈魂,在未來經濟發展中能夠適應市場需要,實現高速增長、可持續發展。
3.輻射性。這些產業不僅能夠實現自身的良性發展,而且能夠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興起。
二、山東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現狀、前景
(一)山東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國家提出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山東緊隨國家的產業發展指導,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山東工業堅持“高端、高質、高效”的發展思路,大力實施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雙輪驅動”戰略,在不斷推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同時,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作為經濟轉型的支點、持續發展的的新生力量。
早在2010年初,山東省便在《山東省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劃》中確定了包括新醫藥及生物、新型數字化裝備、高速列車和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船舶制造及海洋新興產業、資源綜合利用及環保等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此后在全省范圍內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以盡快擴大規模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山東將圍繞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新信息和海洋開發的“四新一?!睉鹇砸约案叨搜b備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出臺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和配套政策,強化核心關鍵技術研發,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集聚發展,提高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
(二)山東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前景
為進一步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2011年山東出臺了《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意見》,規劃到2015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0%,到2020年比重力爭達到20%。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再造地區發展新優勢的必然之路。山東工業正處于結構調整的轉型期,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 尤其是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兩個國家級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山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對策
(一)制定產業規劃,引領產業發展
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被國家確定為我國未來產業發展的重點,發改委已確定,在“十二五”規劃編制中,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編制作為重點,產業發展方向、戰略重點和重大舉措也將隨之確定。工信部也將結合工業和信息化體系的總體考慮,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領域研究編制專項規劃,如重大節能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集成電路、平板顯示、軟件、寬帶、航空、海洋裝備、衛星等,積極引導和扶持相關產業的發展。
山東應抓住國家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難得機遇,做好產業發展規劃,先行先試,力爭上游。山東省圍繞“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新醫藥和生物、海洋開發、高端裝備制造”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出33 個重點發展領域。
1.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高性能纖維、特種高分子材料、特種金屬材料、精品鋼新型材料、功能陶瓷等領域;
2.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重點發展通信網絡設備與產品、集成電路、高端計算機、新型顯示、高端軟件等領域;
3.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重點發展太陽能、風能、核能、生物質能、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節能技術及裝備、環保技術及裝備、循環經濟關鍵技術及裝備等領域;
4.新醫藥和生物產業,重點發展新醫藥、生物育種、生物制造等領域;
5.海洋開發產業,重點發展海洋開發重大基礎設施、海水健康養殖、海洋精細化工、海洋工程技術及裝備、高端船舶制造、海底資源勘探開發、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領域;
6.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重點發展數控加工裝備、軌道交通設備、通用航空裝備、石油裝備等領域。
山東應搶抓機遇,結合本地的資源,和優勢,制定切合實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劃,引領和促進新興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二)采取多種措施解決新興產業發展的資金困境
1.制定財稅扶持政策
一方面,加大財政對新興產業發展的投入力度,通過設立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重大產業科技攻關和產業化項目;另一方面,對納入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項目給予貼息或稅收減免。
篇6
>> 發展我國現代服務業與利用外資政策研究 發展我國服務業與利用外資政策研究 促進我國生產業發展的稅收激勵政策研究 我國生產業稅收政策研究 促進我國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創新的財稅政策研究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帶動海洋服務業發展的研究 促進我國服務外包業發展的政策研究 我國生產業發展的差距、潛力與政策建議 促進我國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 促進我國生產業發展的稅收政策思考 促進我國服務業發展稅收政策的國際經驗借鑒 促進我國物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研究 促進我國電子商務業發展的財稅體制與政策研究 促進我國創業投資業發展的政策研究 淺析促進我國物流業發展的財稅政策研究 促進我國物流業發展的財政政策研究 黑龍江省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激勵政策研究 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政策研究 上海信息服務業的發展和支持政策研究 關于加快天津生產業發展的政策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9] 《中國海洋21世紀議程》[EB/OL].[2009-10-31].
[12] 《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EB OL].[2012-4-13].
[13] 《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福建省現代海洋服務業發展規劃的通知》[EB OL].[2012-10-11]http:///show.aspx?ctlgid=376318&Id=66434.
[14] 寧凌.海洋綜合管理與政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307.
[15] 張連成.41個黃金沙灘32個管理缺位[N].深圳特區報2013-5-22(7).
【作者簡介】
篇7
關鍵詞:臨港產業;發展規律;研究
與臨港產業相近的產業很多,比如說海洋產業、港口產業,但是臨港產業不等同于海洋產業或港口產業。因而,研究臨港產業需要一套與其他產業不同的方法和思路。
對于臨港產業,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不同學者根據自己的研究對象,對臨港產業給出了不同的定義。其中,比較典型的有以下幾種:李文榮(2007)臨港產業,即依托港口發展起來的有關產業部門,大致包括:以港口裝卸業為主的港口直接產業,以海運業、集疏運輸業、倉儲業為主的港口關聯產業,包括修造船、貿易、鋼鐵、化工等產業在內的港口依存產業,以及包括金融、保險、房地產、飲食、商業等服務行業在內的港口服務業。鐘銘、李娜、劉建純(2008)認為臨港產業是一種具有地理上毗鄰港口,產業上與港口產業密切相關,共同以港口為依托、輸入或輸出與港口相關的產品的企業的集合。
本文定義的臨港產業是以港口為核心,以巨大的經濟腹地為依托,依托港口的存在而存在并聚集發展起來的多種類、多層次、綜合性、開放性的產業體系。臨港產業發展往往對于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引領和帶動作用,臨港產業對地區經濟的貢獻很大,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
臨港產業發展從低級到高級,有自身的演變過程。根據對發達國家臨港產業發展路徑的分析,以及產業模式構成要素分析,我們發現,盡管由于發展階段和自身條件的不同,但是依然可以梳理出臨港產業發展的規律性,概括出每一個階段不同的發展模式,由此構成了動態臨港產業發展模式的理論模型。
第一階段:“以貨物運輸為主導的海運服務型”。這是臨港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臨港地區開發緩慢,臨港產業以港口為核心的海洋運輸業為主,港口區位優勢明顯,畜牧、漁生產加工業及簡單工業開始在港口周圍布局,產業規模較小,中小企業零散無序地坐落于臨港地區之中。港口區域主要肩負著對外貿易和簡單農副產品加工的任務,產業結構十分單一,臨港區域的主要功能是運輸的貨場和中轉站,此臨港產業發展模式中臨港產業缺乏統一的布局和良好的規劃,港口通常以優越的區位和優惠的稅費吸引廣大客戶。相對而言,收入也以運輸費、稅收和儲藏費為主,此階段經濟效益較低,是臨港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
第二階段:“重制造業為主導的重工業臨港產業”發展模式。此階段臨港重化工業逐漸發展起來,成為臨港產業重要組成力量,臨港經濟抵御經濟風險的能力進一步加強。采用這種臨港產業發展模式的港口分為兩種:一種是由“以貨物運輸為主導的簡單海運服務型”臨港產業轉型升級而來;另一種是在港口建設期間同時規劃臨港產業園區,大型鋼鐵、石化、裝備制造等重化工企業進駐園區。
通常,臨港地區通常有一定經濟水平,基礎設施比較完善,與港口相關的重化工業可以就近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并將產成品銷往國外,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并且部分臨港地區有比其他地區更加優惠的政策,從而吸引了諸如鋼鐵、石油化工、裝備制造等重工業進駐臨港產業園區,成為臨港地區的支柱產業。臨港工業企業坐落于緊鄰港口的臨港園區,大量的原料和產成品通過港口大批量運輸,采取“大進大出”的經營方式。該階段的產業結構相對于第一階段有所提升,科技含量明顯提高,因為產業的性質要求臨港產業大型化、產業布局規范化,經濟效益提升明顯。臨港產業區大量鋼鐵、石油化工、裝備制造等重工業企業為社會創造大量勞動職位,對GDP及稅收貢獻可觀。但是,這種“大進大出”資源導向性工業對于環境的污染十分嚴重,應在對于污染的處理上多下工夫。
第三階段:“以重輕工業為主導的混合型臨港產業”。重工業為主的臨港產業后期,適度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效率低下的、落后的產能被淘汰。效率較高的、先進的技術被引進,重工業產業升級的同時,又發展出口加工業,或兼容其他輕工業。這一階段可以看成是第二階段發展后期的成熟階段,其主要特征是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及科技含量較高的輕工業的出現,產品附加值進一步提高,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第四階段:“以高科技產業為主導的綜合型臨港產業”。隨著臨港地區經濟發展,臨港地區地價逐漸上漲至占地巨大的工業企業所不能接受的程度,經濟效率低、科技水平低、污染嚴重的產業逐漸轉移到內陸地區,技術密集型行業逐漸占據著臨港產業的主導,集成電路、海洋生物、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產業逐漸占據著臨港產業的主導。與此同時,金融、貿易、旅游等臨港第三產業逐漸在臨港地區發展壯大。較前面幾種階段而言,這一階段的臨港產業是較為發達的高級階段,其主要特征是科技領先、經濟發達、環境友好、和諧社會。這標志著臨港產業發展到高級階段。
臨港產業發展演變規律是與工業
化進程息息相關的,目前世界上發達國家的臨港產業都是由初級階段經過漫長的更新換代的過程逐步升級到高級階段的。推動臨港產業升級換代的主要兩個因素包括:1、經濟因素。在臨港產業發展初期,利用臨港地區的優良區位和一定的基礎設施進行貨物運輸和畜牧、漁生產加工業及簡單工業。隨著臨港地區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基礎設施的完善,為能享受海運業大出大進的運輸便利的重化工業企業進駐臨港地區。在重化工業形成一定規模后,便吸引其他一些輕工業在臨港地區形成集聚。臨港地區的繁榮帶動了地價的上漲,臨港地區便對工業企業家失去了成本低廉的優勢,工業企業紛紛內遷。而海運業的發展、科技水平的發展以及良好的基礎設施便受到了產成品附加值更高的集成電路、海洋生物、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的青睞,與此同時,金融、貿易、旅游等臨港第三產業逐漸在臨港地區發展壯大。
2、政府作用。政府是經濟活動的重要主體之一,在經濟生活中,一味強調市場的作用往往會產生“市場失靈”。這時候政府對于糾正臨港產業發展中“市場失靈”的作用尤為明顯。政府必須以市場為基礎,或以彌補市場機制中出現的缺陷為限度,政府應制定具體的產業準入、產業退出指南,需要政府利用產業政策來干預和指導,引導和扶持重點臨港產業發展。臨港產業發展需要市場與政府相互配合。加強對產業布局的規劃引導和空間導向。對不同地域相應采取適當手段,引導產業布局。對現有各種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無論是吸引外資,還是吸引內資的優惠政策,都應適時進行清理,克服無序競爭、阻礙空間規劃實施的混亂狀態。
但是,并不是所有臨港產業的發展都完全遵循以上規律,臨港地區多依據實際情況,選擇了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有的臨港產業發展過程中碰到了由初級階段向高級化發展的障礙,比如一些處在狹小島嶼或者狹長地區的港口,其處于主航線上,區位優勢明顯,在由以“貨物運輸為主導的海運服務型”臨港產業向以重制造業為主導的重工業臨港產業過渡過程時,發現根本沒有供工業發展的大片土地,其發展只能停滯不前;還有一些港口由于不在主航道上,港口吞吐量大大地受到影響,想要提升港口的地位,只能在臨港地區發展重化工業和輕工業,通過原材料和產成品的“大進大出”來帶動港口的發展,臨港產業的發展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和正確規劃。因此,臨港地區應根據自身的區位因素、經濟基礎、資源因素、政策因素選擇適合自己的臨港產業發展模式。在此基礎上通過調整臨
港地區產業結構、空間結構、技術結構和資源利用方式促進臨港產業的換代升級,通過臨港產業的發展帶動港口和整個區域的發展。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應注重環境的保護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發展低碳經濟,一方面是降低能耗;另一方面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益。藍色經濟區臨港產業要打造成低碳經濟示范區,這就要求它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兼顧環境保護。
主要參考文獻:
[1]李文榮.河北省臨港產業發展策略探討[J].港口經濟,2007.3.
鐘銘,李娜,劉建純.日本促進臨港產業發展的政策與經驗[J].現代日本經濟,2008.4.
篇8
[關鍵詞] 海洋經濟 區域競爭力 主成分分析 遼寧省
[中圖分類號] F1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6)02-0038-04
[基金項目] 大連海事大學青年教師科技創新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助項目(01750412)。
[作者簡介] 姜麗(1978 ― ),女,遼寧丹東人,大連海事大學交通運輸管理學院講師,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海洋經濟。
一、遼寧海洋經濟概況
近年來遼寧海洋經濟發展迅速。2009年7月1日《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以此為契機,遼寧海洋經濟加速發展,海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遼寧海洋生產總值2006年為1478.9億元,2012年為3391.7億元,年均增速為14.84%;占遼寧生產總值的比重2006年為16%,2012年為13.7%;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2006年為6.97%,2012年為6.78%。海洋三次產業比重2006年分別為9.9%、53.5%和36.6%,2012年分別為13.2%、39.5%和47.3%。第一產業僅上升3.3個百分點,而第二產業下降1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上升10.7個百分點,海洋產業結構進一步升級。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2006年為695.2億元,2012年為1658.9億元,年均增速為15.60%;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增加值2006年為180.5億元,2012年為460.9億元,年均增速為16.91%。涉海就業人員2006年為275.3萬,2012年為322.6萬。
海洋經濟已成為遼寧經濟新的增長點,在全省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從全國來看,許多后起的沿海省市發展迅速,在經濟總量上已經趕超遼寧,遼寧海洋經濟面臨嚴峻的競爭壓力,亟待提升區域競爭實力。
二、遼寧海洋經濟區域競爭力分析
作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中國11個沿海省(區、市)的海洋經濟綜合競爭力進行了評價和分析。利用降維的思想,在解決信息冗余的同時,提取出反映原始資料的特征信息。把多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并根據主成分和各自的方差貢獻率來確定各個評價對象的屬性及屬性權重。
1. 沿海省市海洋經濟區域競爭力總體評價
從總體上看,山東海洋經濟競爭力最強,廣東、江蘇和上海的競爭實力也很強,屬于第一梯隊。山東和廣東兩省,無論是海洋產業、海洋科技還是海洋環境方面,都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這也是兩省海洋經濟一直位居全國前列,海洋經濟具有強勁競爭實力的主要原因。江蘇和上海雖然在海洋資源方面并不占有優勢,但是在海洋產業和海洋科技方面的實力,有力地提升了兩省的海洋經濟綜合競爭實力。此外,江蘇海洋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最高,達到62.1%,表明其海洋產業結構方面也具有競爭優勢。
浙江、遼寧、福建和天津海洋經濟區域競爭力相對較強,屬于第二梯隊。4個省市的海洋資源方面,有一定的優勢。如浙江和福建在海洋捕撈產量、地區規模以上港口生產用碼頭泊位數方面在11個沿海省市區中居前列。海洋產業結構方面,四省市差異較大。天津和福建的海洋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在48%左右,而遼寧和浙江該比重則在42%左右。關于海洋產業效益,在海洋生產總值和海洋產業增加值上,4省市在11個沿海省市區中排名居中。在海洋科技方面,4省市總體競爭力并不強。具體地,4省市在海洋科研機構經費收入和海洋科技課題數兩個指標上的表現都較差,是其與第一梯隊差距的主要體現。另外,在海洋環境方面,4省市處于競爭的劣勢。如工業廢水排放量和海洋自然保護區面積等指標上,4省市的排名比較靠后。
河北、海南和廣西的海洋經濟競爭力相對較弱,屬于第三梯隊。三地海洋經濟雖然總體競爭力較弱,但也有其優勢。河北在海洋環境方面具有競爭優勢,工業廢水排放量等指標上表現較好。但在海洋科技和海洋產業發展方面則處于競爭劣勢。如海洋科技人員人均科研經費、海洋科研機構擁有發明專利總數、海洋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及海洋產業增加值率指標在11個沿海省市區中居最后一位。海南和廣西在海洋產業發展和海洋環境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在海洋產業增加值率、工業廢水排放量和海洋自然保護區面積等指標上,在11個沿海省市區中居前列。但在海洋科技方面處于競爭劣勢,如海洋科研機構數、海洋科研機構經費收入等指標在11個沿海省市區中排名墊底。3地可以自身的優勢為基礎,以科技為支撐,發展特色海洋產業,以全面提升海洋經濟區域競爭力。
2. 遼寧海洋經濟區域競爭力評價
在海洋科技方面,遼寧處于競爭劣勢。與山東和廣東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而且海洋科技發展也不均衡??萍纪度肟偭糠矫妫|寧具有一定的優勢,如普通高等教育各海洋專業本科在校生人數指標在11個沿海省市區中居首位,海洋科研機構數和海洋科研機構擁有發明專利總數兩個指標也居全國前列。但海洋科技人員人均科研經費和海洋科技課題數則在11個沿海省市中位于后列。其中,海洋科技課題數2012年僅為337個,不到廣東的1/6。
在海洋產業結構方面,遼寧處于競爭劣勢。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1.6%,在11個沿海省市區中居倒數第2位。海洋產業結構還有待于進一步優化和升級。
在海洋產業效益方面,除海洋生產總值年增長率較高外,在其他方面,遼寧均不具有競爭優勢。如海洋產業增加值和海洋生產總值占地區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指標即使在第二梯隊的4省市中也排名第4位。
在海洋資源方面,遼寧省處于競爭劣勢。整體上,相對于山東等資源大省而言,遼寧海洋資源結構并不均衡。如海洋捕撈產量、鹽田總面積和地區規模以上港口生產用碼頭泊位數指標在全國排名居中,而風能年發電能力在11個沿海省市區中居倒數第2位。
在海洋環境方面,遼寧具有一定的相對優勢。遼寧海洋自然保護區面積較大,污染治理項目當年竣工數量占當年安排施工項目比重和海域使用金指標在11個沿海省市區中的排名靠前??傮w而言,無論是生態環境和政府管理,遼寧海洋環境競爭力相對較強。
三、增強遼寧海洋經濟區域
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針對遼寧海洋經濟發展的優勢和劣勢,為了培育新競爭優勢,快速提升遼寧海洋經濟競爭力,提出以下具體的對策建議:
(一)增強海洋經濟的科研創新能力
首先,建立沿海經濟帶海洋經濟研究院。依托遼寧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吸收海洋企業共同參與,建立遼寧省海洋經濟研究院,解決海洋產業發展技術瓶頸問題,推進海洋領域重大關鍵技術攻關。進一步地,以沿海經濟帶海洋經濟研究院為主要載體,重點支持建設遼寧省海洋科技創新平臺,集科研與服務于一體,實施海洋關鍵技術攻關和示范工程。
其次,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在遼寧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的基礎上,建立遼寧省海洋技術交易服務與推廣中心,直接推動海洋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組織各種形式的科技興?;顒?,如定期舉行科技成果推薦會、科研信息會,承辦全國性的海洋科技成果展覽交易會,并鼓勵相關科研院所和企業參會,以提供海洋科技成果交流和合作的平臺。此外,還要加大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
再次,設立人力資源專項基金。一方面設立高級人才引進專項基金,進一步加大對高端人才的引進力度,重點引進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緊缺型人才(工程技術人才、企業管理人才),向海洋新興產業傾斜。另一方面設立海洋人才培養基金,鼓勵和推動科研院所、高校與海洋企業建立起多渠道、多形式的緊密合作關系,實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應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需要的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同時,鼓勵高校院所的教師和研究人員到國內外著名大學和科研院所進行高級訪問或進修學習,以提高海洋產業人才培養隊伍的水平。
最后,加大資金投入。探索海洋經濟發展資金的多元化投入模式。設立省級海洋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并結合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措施加大對海洋工程裝備和高端船舶制造、海洋生物醫藥及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等多個海洋新興產業的扶持力度。成立省級控股的遼寧省海洋投資公司,專門負責對海洋經濟重大項目,尤其是涉及海洋新興產業發展的工程和項目的投融資工作。進一步推動民間資本金融化,建立民間金融機構、保險機構和投資機構,利用政策鼓勵與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海洋經濟領域。
(二)加快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
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深度調整海洋經濟結構、帶動海洋經濟轉型升級、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如加快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遼寧省海洋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
編制專門的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確定發展的重點領域、主攻方向和產業區域布局等。首先,依托遼寧老工業基地的工業基礎將海洋裝備工程與遼寧裝備產業有機結合,著重打造國家級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將大連、盤錦和錦州現在的工程裝備方面的科技資源進行整合,加強科研實力。其次,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的特點是高新技術含量高、研發周期長、技術投入和投資力度大。政府應該加大對相關企業扶持力度,尤其要支持與海洋生物相關的跨界產品的研發,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科技研發機制,使研究機構的科技研發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再次,借助大連建設東北亞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積極發展海洋保險、海洋金融等產業。最后,遼寧屬于重度缺水的省份,大連甚至是全球重度缺水城市,因此發展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產業迫在眉睫。一方面,遼寧在海水淡化方面有一定的科技優勢,同時,也可以發揮區位優勢,向新加坡等國家借鑒經驗。
(三)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與服務方式
首先,要構建省級層面統籌管理和協調機制。當前,海洋經濟發展所需的基礎設施、能源、信息、海洋氣象、海洋人才等各種要素的提供涉及多個部門,為了能夠實現海洋資源的合理配置,海洋經濟發展的順利推進,在定期舉行遼寧省海洋經濟工作會議基礎上,構建省級層面涉海產業及部門之間的統籌管理和協調機制,完成海洋行政管理方面的日常工作,并在重大涉海項目或行動中負責對其他部門的涉海職能進行統一協調。
其次,由遼寧省海洋和漁業廳聯合科技廳、統計局建立海洋經濟發展服務網站。定期國家及沿海各省市海洋經濟運行統計數據和評估分析報告,及時海洋科研動態和成果以及國內外海洋經濟相關的合作交流信息。
再次,建立和完善海洋產業集群公共服務體系。在重點產業集群區域,重點培育科研服務、工業設計、管理咨詢、現代物流、金融、教育培訓、中介服務等公共服務行業。
最后,積極爭取國家政策、資金等支持。遼寧要積極進行國家產業示范區、示范基地以重大項目的申報和試點,利用國家的優惠政策、專項資金和技術支持,帶動遼寧海洋經濟快速發展。目前國家已先后批準山東、浙江、廣東、福建和天津為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地區,大連現代海洋生物產業示范基地已成為國家科技興海產業示范基地,以此為契機,繼續打造幾個國家級海洋新興產業示范基地,如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產業示范基地、海水淡化與海水綜合利用產業示范基地等。依托目前建設中的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海洋新能源基地、海洋生物醫藥基地、海水綜合利用基地、海洋石化加工和新材料基地和現代海洋服務產業基地,努力爭取國家級研究中心或重大項目落戶遼寧。
[參考文獻]
[1] 許淑婷,關偉.中國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競爭力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4(7):26-31.
[2] 國川,韓增林.中國海洋經濟綜合競爭力比較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4(4):458-461.
[3] 吳姍姍,張鳳成,曹可.基于集對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中國沿海省海洋產業競爭力評價[J].資源科學.2014(11):2386-2391.
[4] 趙珍.海洋經濟競爭力影響因素及評價模型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3(11):79-83.
[5] 王燕,謝蕊蕊.區域產業競爭力比較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6-7.
[6] 陳健生.區域產業經濟分析[M]. 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4.
篇9
一、海陸經濟發展存在協同效應的理論依據
協同效應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分相加或調配在一起,所產生的作用大于各種組分單獨應用時作用的總和。1971年,物理學家提出了協同的概念。協同論認為整個中的各個系統間存在著相互影響而又相互合作的關系。社會現象亦如此。
海陸經濟之間同樣存在著明顯的協同效應:首先,海洋產業是陸域產業的延伸,在陸域產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海洋產業的發展廣泛需要陸域產業的支撐,陸域產業發展水平越高,其對海洋產業促進作用越大。其次,海洋產業的發展能夠帶動陸域產業的發展,海洋廣闊的開發空間和豐富的蘊藏資源決定了海洋產業發展很好的前景,近年來,我國海洋產業發展速度均高于同期GDP增長速度,呈現出強勁的發展趨勢。海洋產業的發展會通過乘數效應帶動相關陸域產業的發展,因此,海洋產業較發達的地區,陸域產業發展水平一般也較高,人均收入水平相對高于其他地區。
海洋經濟與陸域經濟之間存在著廣泛而又密切的相互聯系,海洋經濟發展可以很大程度地借鑒運用陸域經濟的發展成果,包括制度形式、發展方式、科技成果等方面;與此同時,陸域經濟的發展也受到海洋經濟發展的推動,如能源、原材料的提供,海洋經濟的發展同樣需要以沿海陸域地區為依托,這同樣會拉動陸域經濟的發展。如海洋經濟的發展需要陸域交通運輸、倉儲等物流行業,資本市場、金融機構等進行金融服務支持,沿海旅游業的發展同時需要陸域餐飲、住宿等行業的支持。
二、海陸經濟發展的相互促進關系——基于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的分析
首先,對海洋經濟與陸域經濟發展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可以進行如下表述:以兩變量為例,其他條件不變,若xt加上的滯后變量后對yt的預測精度不存在顯著性改善,則稱xt-1對yt不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根據以上定義,格蘭杰因果檢驗式如下
如有必要,常數項、趨勢項、季節虛擬變量等都可以包括在上式中。則檢驗xt-1對yt不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的原假設是:
H0=β1=β2=β3=…=βk=0
顯然如果式①中的xt的滯后變量的回歸參數估計值全部不存在顯著性,則上述假設不能被拒絕。即如果xt的任何一個滯后變量的回歸參數的估計值存在顯著性(不等于零),則結論應是xt-1對yt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雙數檢驗可通過F統計量完成。
式中,RSSr表示施加約束(零假設成立)條件后的模型的殘差平方和,表示RSSu不是加約束條件下的模型的殘差平方和,k表示模型xt中的最大滯后期,2k表示無約束模型中被估計參數的個數。T為樣本容量。
在原假設成立條件下,F統計量漸進服從F(k,T-2k)分布。判斷規則是:
若用樣本計算的F≤Fα(k,T-2k),接受原假設,即xt-1對yt不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
若用樣本計算的F>Fα(k,T-2k),拒絕原假設,即xt-1對yt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
本文運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方法考察海洋經濟與陸域經濟之間發展速度的因果關系情況。選擇發展速度指標,主要是為考查海陸經濟之間的動態效應,同時能夠有效避免因資源稟賦、地區差異等因素導致的初始狀態對海洋經濟及陸域經濟產值的長期影響。
鑒于我國海洋經濟數據樣本空間時間的短暫性,并同時考慮到政策、經濟發展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本文選取1996-2008年的數據作為樣本數據,由于全國的樣本數據數量較少,不能有效地進行檢驗,因此,選取全國11沿海省市的海洋經濟、陸域經濟等數據作為格蘭杰因果關系的檢驗對象。選擇的指標主要包括海洋經濟發展速度、陸域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海洋經濟產值與陸域經濟產值之間的比例。協同效應可以簡單用海洋經濟與陸域經濟之間的協調發展水平對海洋經濟及陸域經濟發展速度的影響。為方便闡述,將以上三個指標分別記為HYZS、LYZS和HLBL。
下文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根據表1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在滯后階數為2的檢驗前提下,海洋產值與陸域產值的比例指標對海洋產業的增速具有明顯的影響:HLBL在5%的置信水平下是HYZS的格蘭杰原因,在1%的置信水平下是LYZS的格蘭杰原因。同時LYZS也是HLBL的格蘭杰原因,而HYZS不是HLBL的格蘭杰原因;而且在這種情況下,海洋經濟增速與陸域經濟增速之間并不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說明海洋經濟與陸域經濟之間的靜態效應大于動態效應,即既定的海陸經濟比例對海陸經濟發展起的作用較為明顯,而由于海陸經濟動態增長而給陸海經濟帶來的拉動效應在短期內不明顯。當滯后階數=3時,僅有陸域經濟增長速度與海陸產值比例之間存在相互的格蘭杰因果關系,而其他指標之間的因果關系均不明顯,這可能是因為滯后三期處于一個海陸經濟協同發展的靜態效應起主導作用向動態效應作用更加明顯的過度階段。當滯后階數為4時,海洋經濟與陸域經濟增長速度在5%置信水平下存在相互的因果關系,印證了海洋經濟與陸域經濟發展的協同效應的存在。
三、海陸經濟協同效應的面板數據回歸方程計量
為更準確地衡量海陸經濟發展之間的協同效應,本文運用面板數據模型擬合海陸經濟發展的各項主要指標,建立適當的模型形式,考察海陸經濟之間存在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具體方程形式。選擇的樣本數據包括我國沿海11省市的海洋經濟增長速度、陸域經濟增長速度、GDP增長速度與海陸經濟協調發展程度的關系。關于海陸經濟協調發展程度的度量,本文選擇海洋經濟產值與陸域經濟產值的比例作為解釋變量,考察該解釋變量對各個被解釋變量的解釋程度。
文中選取的被解釋變量分別為海洋經濟增長速度、陸域經濟增長速度、GDP增長速度,考察海洋經濟產值與陸域經濟產值對海洋經濟增速、陸域經濟增速以及GDP增速的影響,以我國沿海11省市1997-2008年海洋經濟增長速度、陸域經濟增長速度、GDP增長速度以及海陸經濟產值之間的比例作為模型的樣本數據。
為了增加模型的解釋程度,我們同時選擇各個被解釋變量的之后一期數據作為解釋變量。建立面板數據模型,具體模型方程形式分別為:
GDPZS=α*GDPZS(-1)+β*HLBL
HYZS=α*HYZS(-1)+β*HLBL
LYZS=α*LYZS(-1)+β*HLBL
其中GDPZS表示現實我國沿海各個地區生產總值與其上年生產總值相比增加的比例;GDPZS(-1)代表上期地區生產總值增加的數值;HLBL指標代表海洋生產總值與陸域生產總值之間的比例,是衡量海洋經濟與陸域經濟協調發展程度的指標;HYZS表示各期海洋生產總值的增加比例;LYZS表示陸域生產總值比上一年的增加比例。
根據Hausman檢驗結果,建立隨機效應模型,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
根據上述回歸結果,海洋產值與陸域產值之間的比例對海洋經濟發展速度、陸域經濟發展速度以及GDP發展速度均有正向影響,即海洋經濟與陸域經濟產值之比越大,其對于海洋經濟、陸域經濟、GDP發展速度的推動作用越大。
四、結論
篇10
關鍵詞: 戰略性新興產業 就業效應 關聯效應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根據教育部統計,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繼續攀升,高達749萬。與此同時,一方面,經濟增速放緩,受到自身技術結構的制約,產業的大學生就業吸納效應無法充分釋放;另一方面,產業結構層次偏低,影響了大學生就業質量。戰略性新興產業屬于知識高度密集型產業,對人力資源的依賴性較強,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可以促進當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從而會帶來就業結構的調整,具體表現在各層次勞動力需求比例會不斷變化,高技能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會不斷提升。目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剛剛起步,對高素質專業人才需求量相當大,而專業人才主要來源于大學畢業生。因此本文基于對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互動效應的認識,從大學生就業的角度,探討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大學生就業效應。
一、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大學生就業現狀
(一)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
1、產業發展呈現穩步增長態勢
2010年浙江省確定了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自此,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呈現出穩步增長的良好態勢,不斷推動浙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提升。其中產業產值占浙江省GDP比重持續增長,由2010年的32.46%增長到2014年的48.92%,年均增幅近25%。2014年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為3073億元,占省規上工業增加值的24.50%,比2013年提高了1.05個百分點。
2、產業綜合經濟效益持續改善
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注重推動重大技術突破和增強核心競爭力,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持續向好。2014年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6萬億元,占全省規上工業的24.60%,同比增長5.31%,增幅高于全省規上工業平均增速1.1個百分點。2014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利稅總額1001.35億元,同比增長9.32%,增幅比規上工業平均增速高4.3個百分點。
3、產業集聚特色開始顯現
浙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呈現集群、集聚發展的態勢,產業鏈不斷完善,區域特色逐步凸顯。其中杭州的發展特色和優勢是信息軟件產業,擁有包括國家軟件產業基地核心區―杭州高新軟件園在內的 27個特色軟件園及公共服務平臺。新能源產業是嘉興發展最快和最具潛力的新興產業,中節能嘉興產業園、海寧光伏產業基地、海鹽秦山核電關聯產業園已成為省內重要的新能源產業基地和國內重要的LED產業基地。寧波利用豐富的海洋資源和優越的區位條件,重點發展海洋高技術裝備、海洋生物育種及健康養殖兩大優勢海洋高技術產業,搶占了海洋高技術產業制高點。
(二)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大學生就業現狀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新興科技與新興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產業,具有高技術知識密集型的特征,因此對具有專業技術知識的高等教育人才資源具有強烈的依賴性。為了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實際人才需求,浙江省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新興產業人才開發政策,并積極開辟畢業生到戰略性新興產業就業的新渠道,因此浙江大學生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認知度以及向往度普遍較高。從2010-2014年,浙江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專以上就業人數逐年攀升,占就業總人數的比重也穩步增長,2014年該比重已經達到51.7%,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大學生就業的最佳平臺。
二、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大學生就業的實證分析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大學生就業的相關效應分析
從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演變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歷程上來看,技術知識密集型的新興產業增長與專業知識型就業人員的需求之間具有很強的相關性。一方面,產業的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人才的需求量都在提高;另一方面,從生產要素角度分析,人才投入的合理化增加,必然會反哺于產業,使產業發展得到提升。本文利用Eviews8.0統計軟件,通過建立回歸模型,分析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大學生就業是否真正存在相關性,推算出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大學生就業的實際吸納能力,為減少時間序列中的異方差現象對模型的影響,本文對模型中的變量進行了對數化處理:
lnyt = a0 + a1lnx t +μt
其中y為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專以上就業人數,x 為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工業總產值。模型的回歸結果如表1:
從回歸結果看,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總產值與大學生就業之間存在顯著的線性正向相關性,產業工業總產值每增加1%億元,大學生就業人數可增加0.76%。由此可見,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較高的大學生就業吸納潛力。但是從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來看,由于處于起步階段,產業規模較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欠缺,產業集聚度不高,制約了對大學生就業的吸納能力。同時因為高校專業設置較為滯后,導致專業對口的大學畢業生供給量不足,從而影響了產業的大學生就業效應的進一步釋放。
(二)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因素分析
1、產業規模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通過前文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大學生就業的相關性分析可知,代表產業規模的指標――工業總產值與大學生就業呈正向關系,因此一定時期內,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較強勁的擴張勢頭必會帶來大學生就業的增加。產業規模的擴張與大學生就業之間存在持續的協同發展效應。目前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的擴大對于提高大學生就業率還存在較大的上升空間,現有產業規模擴張的有效擴張,能最充分釋放對大學生就業的正向影響效應。
2、產業集聚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是以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為集聚發展載體,產業集聚的外部經濟性能有效提升人才聚集效應,對大學生就業具有積極影響。本文利用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測算浙江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度,該指數是某一市場上最大的50家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之和,能較好地測評產業市場集聚度。計算公式為:
■
式中:X表示市場的總規模,Xi為i企業的規模,Si=Xi/X為第i個企業的市場占有率,n表示該產業內的企業數。HHI越大,表示產業集聚程度越高。根據測算結果,除了海洋新興產業和核電關聯產業外,其他產業的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HII)都低于0.5,可見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度還較低,未能充分吸引并帶動大學生就業。
3、產業政策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目前已經出臺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相關政策是以財政稅收政策為主,人力資源建設、技術創新、市場推廣等政策為輔。從產業政策實施的成效來看,財政扶持資金投入分散,未突出重點支持領域,導致資金使用效益不明顯;技術創新支持政策以支持科研機構、院校和企業等供給面政策為主,注重刺激市場的出現或者重構的需求面政策支持不足;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面臨的人力資源缺乏、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現有產業政策更是難以應對。產業政策存在的制度性缺陷將直接影響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就業吸納力度。
4、高等教育體制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在中國現行的高等教育體制下,高校缺乏招生和專業設置自,無法根據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專業設置,抑或在可以進行專業調整時,因為缺乏對就業形勢科學的論證和中長期預測,導致專業調整對市場反應失當。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很多高校延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限制了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教學內容更新難以與時俱進。這種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學以致用的專業技能,無法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對高素質專業技能人力資源的需求,從而影響了產業對大學生就業的吸納力度。
三、結論與對策建議
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與大學生就業之間具有較強的關聯效應,是有效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和提升大學生就業質量的重要渠道。要充分釋放產業的大學生就業效應,還需做到以下四點:一是進一步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通過健全產業投資、融資的風險規避機制,積極引導民營企業資金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從而拓寬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空間,加快產業規?;l展;二是要破除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而不聚”的局面。以產業技術路線圖來集聚產業的高端資源,以產業戰略聯盟來提升集聚區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鏈高端的控制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產業集聚創新網絡,推進創新型產業集聚模式的建立,進一步加快產業集聚化發展步伐;三是政府除了要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還要創新產業扶持政策。首先,創新財政資金管理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其次要幫助企業創造市場需求,采取由單一的供給側向需求側與供給側并行的雙向激勵政策,從而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規?;l展的拉動力;四是高校要定期進行市場調研,有效預測市場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把握好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互動變化的關系,及時調整專業和課程設置。高校還要改革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創新意識的誘發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葉生新. 基于競合戰略的戰略性新興中小企業發展路徑探析[J].改革與戰略,2014(12)
[2]龐誠,王福鑫,戈逸秋. 戰略性新興產業視域下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實證研究[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4)
[3]劉艷.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度變動的實證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3(2)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3海洋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