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課堂教學互動范文

時間:2023-09-01 17:17: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智慧課堂教學互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智慧課堂教學互動

篇1

關鍵詞:智慧教學;翻轉課堂;微課;個性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22-0029-03

一、智慧教學與翻轉課堂的聯系

近些年來,很多學校利用智慧教學理念進行指導教學,智慧教學旨在讓學生擁有解決問題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造智慧化學習空間,方便學生進行教學和評價。智慧教育在于將學生的創造能力激發,符合當今時代創新的要求,使學習者養成深度思考和學習的習慣。翻轉課堂目的在于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在課前進行微視頻學習,并回答視頻中相關問題,在課上老師主要對學生無法自己解決的問題進行解答,并用小組協作學習的方式進行討論。微課作為翻轉課堂的重要環節,它的設計關乎到整個課程能否達到所要求的教學效果。“教學的過程一定是人際互動智慧碰撞……沒有思維碰撞,教育就無法完成?!盵1]

智慧教學是指用新媒體教學設備,為教師進行高質量的教學提供基礎,針對學習者的個人特征和基礎,進行個性化教學和學習。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智慧教學旨在培養有出色的價值觀、行動力、思辨能力以及擁有優秀潛能的人才。黃榮懷教授指出“智慧教育是一種由學校、區域或國家提供的高學習體驗、高內容適配性和高教學效率的教育行為,它能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為學生、教師和家長等提供一系列差異化的支持和按需服務,能全面采集并利用參與者群體的狀態數據和教育教學過程數據來促進公平、持續改進績效并孕育教育的卓越”。[2]智慧學習主要將信息技術與教學相結合,對教學資源進行共享,基于智慧教學理念的翻轉課堂教學,提升了教學資源品質、增加了互動交流、優化了教學方法、學習者可以進行實時反饋,提高了學習興趣和效果。

二、智慧教學翻轉課堂教學流程

智慧教學理念中的教學內容、方式以及策略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目的,以追求創造理念和智慧理念的教學,重點關注學生的智慧發展。重點在于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遵循每個人的個性發展進行教學。在這種理念設計的翻轉課堂中學生能發現快樂,并體會到創造的愉悅感。[3]

1.情景導入

學生課前看微課視頻自學,對自己的知識框架進行初步建構。學生通過探索新知識的過程,進入教學情境體驗。視頻結束后,對自我認知能力產生啟迪,獨立完成在線微課程的任務和測驗環節,發現自己學習的疑難所在并進行反饋。

老師導學案,老師通過對課程的建設和開發,找出學生學習知識點的共性問題,確認教學起點進行教學。

個性備課,由于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不同,教師備課的過程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特征。教師依據學生的個性特征,進行針對性備課。教學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組織學生之間進行協作學習,最后教師通過會話了解學生存在的問題,找出解決方案。

2.協作與會話

研討共性問題,在研討過程中教師隨時記錄教學過程的情況問題、并向學生展示探究過程和結果。探究過程包括質疑、判斷、比較,選擇,然后是分析、綜合、概括等認知活動。再通過分層教學,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能力選擇相應的學習層次,然后評估教學效果并進行糾偏。

學生和教師都是課程的組成內容,應該作為課程創造的主體部分,教學不只是傳遞,還可以轉變整個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應該包含課程的創造和轉化。使整個課程內容不斷升級,真正做到了把學生和教師作為整個教育過程的主體。整個過程不僅可以找到整個學習內容的難點重點,通過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再次鞏固了知識。最后通過分析教學的整個活動過程的內容再作出課堂報告。

3.要素資源

讓學生按照興趣進行學習,教師設計的內容可以進行興趣引導,幫助學生找到他們的興趣點。然后在課外讓學生利用優質資源進行學習,通過智能推薦功能,當用戶瀏覽完課程內容時,自動為他提供最感興趣的相關課程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加入仿真實驗內容,使教學內容直觀易懂而且富有興趣,同學也比較容易接受知識和深刻記憶。

老師利用優質資源學習,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并學習優秀的教學案例,例如微格課例、名師微課程,遵循簡單、實用、多樣、智能的特點進行教學并跨越互動交流。

4.意義建構

對學生個性化學習進行深入思考,包括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活動、學習評價等。學生完成家庭作業,系統進行即時批改,并對一些題目進行講解,并形成作業報告。不僅可以互動交流,還能夠進行個性化輔導。方便家?;樱鲞M溝通,幫助學生進行反思,開拓創新視野與實踐研究,真正實現學生知識框架的意義建構。

三、智慧教學翻轉課堂互動系統

祝智庭教授認為“智慧教育的真諦就是通過構建技術融合的學習環境,讓教師能夠施展高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習者能夠獲得適宜的個性化學習服務和美好的發展體驗。”[4]結合智慧教學理念與新媒體設備相結合,設計翻轉課堂互動系統。建立一個智能,網絡和數字化的互動系統,提供開放的學習環境和師生個,消除課堂困難,優化教學過程,方便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管理。[5]

智慧教學翻轉課堂互動系統包括微課中心、個人中心、教學中心、課程中心、活動中心。

1.微課錄制中心

制作中心是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并進行錄制。傳統錄制微課比較復雜繁瑣,一體式微課制作設備通過簡單操作,可以直接進行微課錄制。

U-note智寫筆,不但可以進行同步記錄,還擁有了對比批注,電子板書,回訪筆記,投票統計等功能。書寫同時將信息傳到電腦,根據需要的內容進行課程制作,方便教師教學。

2.個人中心

教師有自己的電子檔案袋,里面擁有私有存儲云盤,不僅可以存放教師平時積累的素材,也可以將優秀的課程資源分享給老師,方便老師進行學習。學生也有自己的電子檔案袋,可以隨時回顧自己學習進程,方便學生查漏補缺。

3.教學中心

教師課程管理,班級情況查看,利用教師電子檔案袋和學生電子檔案袋包含的資源與情況,進行學生個性化的教學設計,為學生提供符合自己基礎的內容,也可以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再進行課前導學預習,包括上課中的難點還有教師未涉及到的知識點。對于上課過程中遺留的問題、未講完的知識點,教師將教學內容進行共享,學生可以利用電子檔案袋調取教學資源,方便學生在課后進行總結和鞏固知識。

通過教學監控,為學生發放測驗題,籌劃學習活動并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作業收發,教師可以在線上進行批改作業。通過題庫和考試管理系統,方便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隨堂測驗,期中測驗,期末測驗等進行實時監控。

4.課程中心

課前預習中教師提供微課教案和課程導學微課視頻幫助學生進行學習。在線討論中包括一些供學生討論的主題,通過發帖討論、回帖討論,學生的發帖情況記入考查成績中,教師可以隨時發起一個新話題進行實時互動。在線作業包括一些課堂測試,學生需要在截止日期前完成,可以采用評分方法為最高分的方式。綜合測試包括對該課程的掌握程度,與在線測試相同,也要在規定時間截止前完成。

5.活動中心

新聞討論區可以使教師與學生通過在線的方式進行有效互動,通過課程社區,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在線答疑,有效的使學生和教師進行互動。在課程社區,學生還可以看到一些名師講座,也能夠方便教師進行遠程教學。

四、結語

智慧教學理念的翻轉課堂可以幫助學校緊跟國家教育信息化的大趨勢,這種創新課堂教學模式,還可以幫助學校積累更多的教學資源。這種教學理念,不僅幫助教師提升了自己的教學設計水平,各種教學資源通過整合也可以高效使用,教師也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質量進行實時監控。對于學生而言,這種教學流程和互動系統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因為是學生們期望知道的內容,能夠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討論,通過師生互動在線交流,改善了過去互動交流較少的局面,幫助他們提高了學習效率。智慧教學理念的翻轉課堂為學習者提供一個智能和個性化教學的學習環境,真正實現了“以學習者為中心”,促進了學生的認知發展。

參考文獻:

[1]趙玉成;鐘啟泉:回到常識才能談點基礎教育[J].上海教育,2014(12).

[2]黃榮懷;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從環境、模式到體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6).

[3]吳曉靜,傅巖;智慧課堂教學的基本理念[J].教育探索,2009(9).

篇2

一、 讓智慧呼喚靈感課堂

課堂是教師揮灑激情和智慧的舞臺,因為教學的主體是一個個富有生命活力而又與眾不同的學生,這就決定了課堂教學具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合作生成的特點,即每一堂課都應該是不可重復的師生情感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課堂的復雜多變對教師是一種挑戰,它的動態生成又可以創造出許多精彩的瞬間。例如:我在教祈使句時是采取做游戲的教學方式,即教師快速說出一些祈使句, 做得最快最準的學生獲勝。它有效地訓練了學生聽祈使句并快速反應的能力。這個游戲也可以用競賽的形式進行,將全班分成若干小組,每組抽一名學生,一起到前面做動作,做錯了就被淘汰,最后剩下的一人(或兩人)為優勝。給該組(或該兩組)記10分。然后各組再抽另一名學生上前繼續進行。通過游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匯聚了知識,碰撞了思維、交鋒了思想,融合了情感,尤其是將教育者的教育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教育。教師之“魅”在于學會等待和抓住教育時機,用一個智慧的生命去照亮許多的智慧生命,用一個智慧的心靈去喚醒許多智慧的心靈。

二、 讓智慧點燃激情課堂

新課改的精髓體現在最大限度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宰,一切以學生的“學”來評價教師的“教”。課堂上必須體現出“生命的狂歡”,學生在課堂上無拘無束,盡情釋放。教師要在課前課中課后給予學生智慧引導和點撥,幫助學生進行抉擇,做學生思想的引導者,為課堂生成的學生智慧引路指航。

同時,教師要激勵學生不斷迸發出思想的火花,架設起師生、生生、互動的平臺,形成人人參與、自由對話、真誠溝通的學習氛圍,開創學生思維任意馳騁、不斷創新的境界。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智慧火花的集成舞臺。 轉貼于

三、 讓智慧提升速度課堂

筆者讀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兩只螞蟻想翻越一段墻,尋找墻那頭的食物。一只螞蟻來到墻腳就毫不猶豫地向上爬去,可是每當它爬到大半時,就會由于勞累、疲倦而跌落下來??墒撬粴怵H,一次次跌下來,又迅速地調整自己,重新向上爬去。另一只螞蟻觀察了一下,決定繞過墻去。很快地,這只螞蟻繞過墻來到食物前,開始享受起來;而另一只螞蟻還在不停地跌落下去又重新開始。

這個故事給我很多感悟:要實現一個遠大的理想或達到一個奮斗目標,除了不懈地追求、積極地進取,不怕苦不怕累,勇于付出辛苦的汗水以外,還要注意拼搏的方式或手段。運用智慧的方法、智慧的方式就會事半功倍,輕松地步入成功的殿堂。課堂教學也應如此,教師應發揮教學機智,善于捕捉課堂教學中生成和變動著的各種有價值的信息,作為活的教育資源,努力創造條件去扶植它、栽培它,揚長避短,讓智慧的花朵在每位學生中綻放。

四、 讓智慧打造高效課堂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教師在教學中只有投入情感、激發智慧,才能打造真正的“高效課堂”,也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全面健康成長。

篇3

關鍵詞 SPOC 智慧課堂 構建 策略 研究

近年來,以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新型交互媒體等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進程,促進了智慧教育的發展[1],給信息技術環境下智慧課堂的構建帶來了新機遇。智慧課堂具有的寬泛開放智慧型教與學活動、深度智慧交互行為、海量教育數據分析、科學智慧課堂評價體系等優勢是變革與創新課堂教學的內在動力,智慧課堂呈現出勃勃生機與強大的生命力。普遍認為,采用“線上/線下”將在線教學平臺與傳統課堂教學進行融合的SPOC教學模式是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智慧課堂的趨勢[2]。

一、SPOC和智慧課堂的內涵及聯系

1.SPOC的內涵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譯為“小規模私有在線課程”)起源于MOOC(幕課)?!癝mall(小范圍)”對應于MOOC中的“Massive(大規模)”,指人數少、規模小,這有利于提高教學的參與度、師生互動性及課程的完成率;“Private(私有)”對應于“Open(開放)”,指對課程設置準入條件,只有符合申請條件的學生才能被納入SPOC學習體系,這有利于開展面對面的實體課堂教學。因此,有人將SPOC理解為“Classroom+MOOC(教室+幕課)”[3]。SPOC教學流程可簡單描述為:以翻轉課堂的形式開展教學,課前學生自主觀看教學視頻、完成預習作業(實現知識的傳遞);課上答疑解惑、師生互動、小組協作探究、接受測試與評價(實現知識的內化);課后鞏固提升(實現知識的應用)。

2.智慧課堂的內涵

智慧課堂,即充滿智慧的課堂,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依據,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支撐的智能課堂,是培養學生學習智慧,促進學生向全面、可持續發展方向發展的課堂,它具有“開放性”、“思維性”、“合作性”、“探究性”等特點。智慧課堂關心關注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注重學生的知識建構,注重學生知識的吸收、積累、反思與頓悟,注重學生智慧螺旋上升的過程,強調差異性、針對性、發展性,強調師生的情智交流,重視教師對學生的啟發與引導,強調學生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的激發,注重學生通過體驗獲得知識,鼓勵通過創新獲得智慧。智慧課堂最終目的是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

3.內在聯系

SPOC繼承、發揚、創新了MOOC的優勢,創造性地將MOOC在線教學與面對面的傳統實體課堂教學兩方面的優勢深度融合,強調教師的引領、監控和啟發,注重對學生主動性、創造性、合作性等能力的培養,教師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和學生學習的范式得到徹底革新。課前教師搭建SPOC資源平臺、推送教學資源的過程既能體現教師的能力與水平,更能體現教師的智慧;同時要求學生必須能夠全面深刻領悟教師的意圖,這也體現了學生學習的智慧。實體課堂教學釋疑解難、協作探究、交流互動、總結評價階段既是檢驗教師教學智慧又是體現學生學習智慧的重要階段。課后學生利用SPOC平臺及課外實踐平臺進行自主探究、創新實踐階段,能夠充分體現教師的引領智慧以及學生創新實踐智慧。

三、基于SPOC的智慧課堂構建策略

1.以SPOC平臺為基礎,構建“線上線下結合、課內課外互補”的知識融合型智慧課堂

傳統課堂教學的教學內容主要集中在課內完成,課堂容量大,可供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時間非常有限,同時課前、課后教師和學生處于分離狀態,學生的學習無法得到教師及時指導,整個教學過程是一種“填鴨式”的教學,學生學習能力得不到培養、智慧得不到激發。而基于SPOC的智慧課堂變革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將課堂分為課前導學、課中研學、課后鞏固三個階段。

課前導學。教師任務:(1)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習需求、課程目標、課程內容進行分析,確定教學方法、教學媒體及媒體的視覺表現形式;(2)將教學內容細化為知識點模塊并制作成5-10分鐘的教學微視頻,搜索相關教學資料,構建虛擬交互平臺,準備在線測試題與探究主題;(3)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資源、實踐項目等制作具有循序漸進的“任務導學單”;(4)將教學視頻、相關教學資料、“任務導學單”推送到SPOC教學平臺;(5)利用SPOC平臺構建班級學習群組,指導學生完成SPOC平臺身份注冊確認;(6)與學生互動,引領學生完成課前學習任務。學生任務:(1)M入SPOC平成身份注冊確認;(2)利用SPOC平臺,搭建個性化學習平臺;(3)觀看教學視頻,閱讀相關教學資料,根據“任務導學單”開展探究學習,初步掌握課程內容;(4)利用SPOC平臺、QQ群、微信群、社交網絡平臺進行互動,交流學習心得;(5)記錄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疑難問題。

課中研學。面對面實體課堂是整個智慧課堂的核心,實體課堂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深度心智交互的過程,是教師智慧與學生智慧碰撞迸發的過程。教師任務:(1)利用學習分析技術分析“誰在學”、“怎么學”、“學什么”、“學的效果”等數據,根據分析結果進行針對性輔導;(2)圍繞重難點做進一步講解、疏理;(3)解答學生所提出的共性或個性問題;(4)對學生進行知識遷移能力訓練;(5)發起并參與學生的分組討論,共同完成主題探究;(6)對學生情況進行評價,展示優秀作業,分享成功經驗。學生任務:(1)接受教師的集中或個性化輔導,釋疑解惑,查漏補缺;(2)通過聆聽教師的講解,厘清、理順所學知識的體系結構;(3)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進行主題探究;(4)完成知識遷移訓練,提高認知能力與水平;(5)接受教師的測試與評價。

課后鞏固。教師任務:(1)以SPOC平臺為基礎,以課外創新實踐平臺為補充,教師向SPOC教學平臺推送課外作業及創新實踐項目;(2)通過SPOC平臺查看學生作業完成的數量與質量:(3)發起在線討論,在線批改作業,完成評語上傳;(4)通過大數據分析不同學生、不同階段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并以此作為今后完善教學目標、優化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依據。學生任務:(1)通過SPOC平臺查看教師作業批改情況、閱讀教師的評語;(2)接受教師在線輔導、在線測試;(3)圍繞探究主題進行在線討論;(4)總結反思學習效果,交流學習體驗;(5)通過“拓展知識”進一步開拓創新,讓所學知識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升華。

2.以學生為中心,構建“研、學、訓、用”的能力培養型智慧課堂

(1)“研”,指研究。首先,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認知能力、興趣愛好,研究SPOC平臺上網絡教學資源、相關學習素材等,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資源、交互資源重新構建滿足自己學習需求的個性化特點的微型學習平臺;其次,學生根據自己知識層次、性格特征,選擇相關同學組成研究團隊,在教師的指導、引領下開展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小組討論,完成教師下達的學習任務;再次,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通過自主研究、合作探究完成教師在SPOC平臺及課外實踐訓練平臺上下達的課外實踐任務,致力于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研究激發智慧。

(2)“學”,指自主學習?;赟POC的智慧課堂非常適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但在構建課堂教學模式時應做到學習目標技能化、學習內容實用化、學習過程自主化、學習時間隨時化、學習空間虛擬化、學習求助師生化、學習形式游戲化等;其次,課程目標應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責任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消除學生的孤獨感、樹立學習信心、養成互幫互學的習慣及自我調控學習內容與進度的能力。

(3)“訓”,指思維訓練。思維訓練是最有效也是最流行的開發智力的方法。首先,根據學科教學的目標和重點來確定思維訓練的目標和重點,確定每個單元、每個知識點宜采用何種思維形式、何種思維方法進行訓練,確定是訓練心理、訓練品質,還是訓練能力。訓練要適度,要循序漸進、要從簡單到復雜、要由淺入深。其次是思維訓練要科學,講究步驟:第一步是加強訓練指導,分章節或知識點進行訓練,每章每節或每一個知識點做一個訓練;第二步是突出訓練重點,圍繞最能促進學生智力成長的知識點進行思維訓練;第三步加強綜合訓練,綜合訓練應緊扣課程教學內容、課后練習題或思考題。

(4)“用”,指學以致用。知識是對客觀事物的描述,而智慧是一種處理問題的方法、手段和能力。僅有知識不能叫智慧,具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那才叫智慧。基于SPOC的智慧課堂構建應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團結協作能力以及運用信息處理能力的培養,不僅要培養學生知道“是什么”、“為什么”,更要培養“在哪里”、“怎樣做”[4]。基于SPOC的智慧課堂無論是課前導學階段,課中集中研學階段,還是課后鞏固階段,都特別強調通過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協作討論完成教師布置的基本作業、基本任務,強調學以致用,用所學知識去完成更具挑戰性的拓展任務。

3.以“自主合作探究新”為主線,構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開拓創新”的創新實踐型智慧課堂

基于SPOC的智慧課堂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轉換了教師的角色,賦予了學生新的學習體驗[5],“自主合作探究創新”是課堂的主線,它讓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索、勇于發現、開拓創新成為可能。

(1)自主。在基于SPOC的智慧課堂中,教師由“講師”變成“導師”,由傳統課堂教學“毫無保留”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變成利用SPOC平臺向學生推送精心準備的教學視頻、教學資料、創設教學情境并引導、協助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學生由課堂的“忠實”“傾聽”者變成借助SPOC平臺、實體面對面的課堂、課外實踐平臺自主學習者,通過自主學習完成知識的傳遞,實現基礎知識的原始積累,為開啟智慧之門打下堅實的基礎。

(2)合作。合作是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策略,“問題式合作”、“討論式合作”、“表演式合作”等是比較典型的合作學習方式[6]。教師要利用SPOC平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等特點,根據不同興趣愛好、不同認知水平等把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充分發揮小組每個成員優勢,鼓勵取長補短,鼓勵彼此互勉、互相競爭,通過合作與競爭并舉的方式激發學生思想的火花,促進學生智慧的生長。

(3)探究。在不同教學階段,教師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分別創設不同層次的探究題,這些探究題要有明確的指向,要有一定的廣度與深度,要兼顧各層次學生,要盡可能讓所有學生參與探究。學生借助SPOC平臺上的課程資源、依靠教師的引領指導及小組協作、利用創新實踐平成各階段的探究任務。

(4)創新。創新能力的培養一直是素質教育的重點。傳統課堂很少有創新能力實踐的場域,學生的創新能力很難表現出來。基于SPOC的智慧課堂為學生提供了創新實踐的自由空間:首先,該課堂模式為學生提供了創新學習的體驗式學習情境,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小組協作完成任務能力的培養。這種體驗式學習情境在一定程序上激發了學生學習智慧。其次,該課堂模式從教學資源提供、教學平臺架設、面對面實體課堂互動、課后創新實踐平臺構建等各個層面為學生進行智慧學習提供了保障,學生有充足的學習資源、學習時間、學習空間、學習途徑來完成創新學習。再次,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進行問題探究過程時,需要篩選學習資源、內化課程知識、接受教師指導、與其他同學共同研究探討等,這個過程也是不斷思考與嘗試的過程,更重要是一個創新能力培養的過程。

基于SPOC的智慧課堂是建立在新一代互聯網技術基礎上的科學、智慧、高效、全面育人的課堂,重要的是它不僅改變了課堂教學模式,改變了師生關系,而且還讓“自主、合作、探究、創新”成為課堂教學的新常態,讓追求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智慧的養成成為課堂教學的意識與習慣。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加大基于SPOC的智慧課堂的研究力度,構建真正平等、信任、寬容、尊重、理解的課堂,構建有效培養學生自主能力、合作能力、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的課堂,構建真正能夠開啟學生智慧、促進學生心智健康成長的課堂。

參考文獻

[1] 鄭旭東,楊現民,岳婷燕.智慧環境下的學習資源建設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5,25(04).

[2] 陳然,楊成.SPOC混合學習模式設計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5(5).

[3] 尹合棟.“后MOOC”時期SPOC教學平臺的設計[J].江蘇開放大學學報,2015(4).

[4] 黃榮懷,張進寶,胡永斌,等.智慧校園:數字校園發展的必然趨勢[J].開放教育研究,2012,18(04).

[5] 張蜜.SPOC的發展對職業教育的啟示[J].亞太教育,2015(10).

篇4

一、師生互動的思想品德課堂必須以學定教

教學是一種復雜的活動。老師一定要認真組織好教學預設,以保證課堂師生互動有效進行。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主要隨著自己的思想去引導學生,往往以自己的愿望將學生巧妙地帶入自己設計的“陷阱”里,很少考慮到學生的情緒與感受,這樣的課堂教學靜如止水。這樣的教學環境不得不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因為教學本身是圍繞學習者展開的,教學應以學習者為基點,學生作為一個活生生的個體,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興趣參與課堂活動,課堂必定呈現出多重性、豐富性、復雜性,應該為師生互動、氣氛活躍的交流活動展現生機活力的大舞臺。

因此,構建師生互動的課堂必須以學定教,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自主建構,相信學生,讓學生使用學到的知識技能和方法充分地開展自主學習,把學生置于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應學生而動,課堂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呈現出一道優美流動的風景線。

當然,課堂上,教師依據學生的學習心理,情感知識的需要作出了富有創意的調整,它或許打亂了老師的教學思緒,造成了一些與自己預設的差異;或許始料不及意料之外,使得教師的應對略顯粗糙;或許學生的提問可能成為一種新的可供開發的教育資源,并通過引導學生開展探究而產生積極的學習效應。這樣的課堂,學生的積極性被喚醒,智慧點燃,情感被激發,創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二、師生互動的思想品德課堂必須體現平等對話

師生互動的教學課堂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和動機,協調師生關系。形成強大的合力,對學生學習起著潛移默化的導向和促進作用,因此,它是主動學習的保障。師生平等對話,注重與學生情感交流,增強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發表自己見解和欲望,努力創設和諧向上的教學環境。

為了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應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平等交流,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教師還要注重肯定性評價語言的選擇和使用。教學就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這種交往意味著從參與、平等對話到合作構建,它不是一種認識活動的課堂。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彩交流,教師應轉變觀念,成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用彼此的信任打破師生問的堡壘。用朋友間的友誼化解師道尊嚴的堅冰。這樣,師生之間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學生才會產生對話的意識,師生互動才能實現智慧的撞擊、經驗的共享、心靈的默契和理論的升華,展現這種平等對話的課堂才是真正的師生互動的課堂,使學生在平等對話中構建知識、提升能力、生成方法、催感……使課堂效率和學習效果得到全面提高。

三、師生互動的課堂必須體現教師教學智慧

篇5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師 智慧

教學智慧是教育智慧的下位概念,所以教學智慧也應該由知性智慧、理性智慧、情感智慧和實踐智慧這四方面組成。教學智慧彰顯于教學理論和教學技能具體應用的過程之中。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師,必須具備教學智慧,且懂得在復雜、多變的教學過程中展示自身的教學智慧。

1.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學智慧的內涵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智慧即立足于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點,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靈活而機智的利用一切可生成性資源有效的進行課堂教學(包括突發性事件、學生的怪問題等情境),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發現創造,幫助學生獲得知識、提高知識和技能能力一種教學智慧。

2.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教學智慧的表現

2.1 教師教學智慧的情境性

形象具體的教學情境能夠啟發學生對課本內容的解度,教師教學智慧的情境性,即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狀況營造一種富有情境的氛圍,帶動學生的學習能夠在生動的教學活動中進行。教師教學智慧的情境性關注學生學習的主動參與性,重視對學生興趣與綜合能力的培養,強調學生通過觀察,通過實踐感受來逐步認知知識、消化知識。

2.2 教師教學智慧的藝術性

于教師而言,理解教學問題的能力基本上是一種科學能力;但是,教學智者對教學問題的理解,其角度、方式,完全可以上升為藝術,因為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毫無疑問,每一位教師都希望自己有能力在學生面前盡情地展現自己的教學魅力,都希望自己的課堂教學可以帶給學生美的享受。

2.3 教師教學智慧的機智性

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教學智慧的機智性,即教師能夠在課堂中營造出自然和諧平等的教學氣氛,讓學生快樂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另外,當教師面臨突發性事件,或面對學生就某問題突然提出自己難以一時較好解答的疑問時,教師能夠從容自如地應對,從而化解了令人措手不及或尷尬的境況。

2.4 教師教學智慧的創新性

在課堂教學中,小學教師應該具有創新的意識,挖掘教材的內容,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地在平凡的課堂教學中,自然、靈活機智地展示教材的內容,體現教師的教學智慧??傊?,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教學智慧的實現,教師決不能運用一成不變的教法來應對課堂教學中的實踐問題。教師教學智慧是教學行為創新的前提,教學創新行為是教師教學智慧的外在表現和價值體現。

2.5 教師教學智慧的暗示性

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學智慧的暗示性可以理解為,教師要引起學生們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關注,激發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興趣時,可以借助語言、動作或道具之類的暗示,來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教師可以用不同的途徑和方法把暗示傳遞給學生,但每一種暗示中都流露出教師對學生的關愛,這樣才可以解決主體性間認知差異的隔閡。

3.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教學智慧彰顯的類型

3.1 認知型教學智慧

認知型教學智慧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靈活、多元、創新地傳授教材知識,以確保學生記憶理解文本知識,并有效實現認知目標而展現出來的智慧。在小學語文課

堂教學中,為了實現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和把握,教師不能囿于預設的教學方式,必須適時地進行創新性教學,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進行知識的講解和傳授,教師利用教學機智,促進學生有效的掌握課堂中所涉及的知識。

3.2 操作型教學智慧

操作型教學智慧即教師智慧性地將學生和文本知識有機結合在一起,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調動學生的創造性鼓勵學生把所學到的課堂知識推廣到現實生活中。

3.3 內發型教學智慧

內發型教學智慧即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難免會受到學生當時的聽課狀態、教師周圍環境的影響,但教師憑借已有的教學經驗、綜合分析的能力和睿智的反應能就相關問題和狀況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恰當的處理,以確保課堂教學較好地進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憑借已有的學習經驗,對組織的學習活動或教材的重點、難點形成了不同的理解,教師不可能預先設想出所有與學生發言相關的答案,但教師須要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解讀方式和發表的見解進行點評、回應,這種點評和回應應該對學生的成長產生積極效應,這就需要教師發揮自己的機智和智慧才能了。

4.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教學智慧的生成

4.1 小學語文教師加強生成教學能力的提高

智慧性教學生成的基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師生間相互交往和對話的過程,師生在互動中不斷生成和創造出新的情境和問題,煥發出教與學的智慧。首先,教師應樹立“學生資源”意識,以追求生成。其次,教師應創設開放性教學情境,以促進生成。第三,教師應營造互動學習機遇,以推進生成。第四、挖掘教材,促進課堂的動態生成。

4.2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主體間性

智慧性教學生成的機制在現時的小學語文課堂中,主體間性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單一機械的師教生學的教學模式應該遭摒棄,取而代之的是平等和諧互學的新型師生關系,即學生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同處于教學的參與者和實踐者。作為教師應該發揮其主體性,轉變教學理念,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深厚的文化修養,激發自己的職業熱情。學生應該發揮個體主體的價值。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

4.3 開放而有活力的小學語文課堂的建設

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小學生對知識的索取和掌握,離不開教師的“教”,智慧型的教師更會注重對學生的“導”,而且會嘗試各類可行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導”,這樣,教師教給學生的不僅是課本上的知識,更多的是教會學生獨立自主進行學習的方法,達到學生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小學語文教師如何運用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這是師者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計算機技術;未來課堂;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TP391.9;G42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0-0-01

一、引言

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以計算機、通信、人工智能等為標志的信息技術的層出不窮,不斷創新的技術改變了信息的呈現、傳輸和存儲和人類獲取和處理信息的方式。隨著技術也越來越智能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以技術為中心開始逐步轉向以人為中心,人與技術、人與資源自然、和諧的交互理念在教學領域廣泛應用,給教學者和學習者的工作方式和學習環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教師和同學需要不斷地熟悉新技術,將技術有效地應用于教學與學習的過程之中。使得傳統的課堂教學逐漸從從單一技術的教室轉變為運用廣泛現代化技術的新型教學環境普通教室(original Class-room)轉變為技術增強教室(Technology Enhanced Class-room),未砜翁鎂哂腥誦曰、混合性、開放性、交互性、智能性、生態性等特性,應該堅持“人塑造環境,環境塑造人”的教學新思路,建立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關系,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提高自身對所環境的認識。

未來課堂(FutureClassroom或者Classroom of the Future)相對于傳統和現代課堂而言,已經成為教學技術研究的一個新領域。未來課堂應運而生,旨在培養學生具備面向新世紀新環境的技能。未來課堂借助智能空間、云計算和人體工學等技術,吸收了人本主義、互動教學、環境心理學等教學理論的精華,以互動為核心展開教學活動,使人的認知、技能和情感發展和諧統一。

二、信息技術在未來課堂教學中的智慧化

信息化社會背景下學生對學習環境提出許多全新的訴求,信息技術提倡數字化的現代學習環境的建立,而數字化學習環境的高端形態是智慧學習環境,信息技術提有效促進了學習與教學方式的變革。智慧學習環境對學習場所、學習者教育工作者、學習手段。測評體系等提出了要求,智慧學學習場所能夠感知學習情景、學習者能夠使用智慧化學習環境識別學習者特征,學習互動工具便于教學,互動性強,測評體系能夠自動記錄學習過程和評測學習成果,以促進學習者有效學習。

智能空間(Smart Space)是具有動態、主動、可思維、開放、多變等特性的建筑空間,是嵌入了計算、信息設備和多模態的傳感裝置的現實空間。,智能空間按照從獨立的智能空間―開放的智能空間―智能社區層層遞進的方式建立擁有立體、連續的智能空間交互通道,不同的智能學習空間能夠自發地發生交互,不同的智能學習空間根據用戶的要求相互之間進行資源共享來完成為用戶服務的任務。智能空間內許多便捷的交互接口可以人們方便地獲得計算機系統的服務,是智慧學習環境的一種實體形式和實現基礎。

未來課堂是一個智能學習空間具體形式,是一個富交互環境。在未來課堂中大量運用計算機多媒體設備、動態交互技術嵌入情景感知模塊等諸多模塊,這些互相協作的模塊主動為用戶提供服務。未來課堂能識別和感知課堂主體的動作和目的;理解和預測課堂主體在完成教與學任務過程中的需求;方便課堂主體對各種信息源進行交互。課堂主體利用移動設備可以無縫地對未來課堂中的經歷的記錄進行檢索回放,未來課堂支持多人協同與遠程用戶協同工作等。

三、基于計算機科學技術構建未來課堂教學模式的建構

在教學過程中,與傳統課堂、現代課堂相比,未來課堂改變了學習方式,拓寬了學習領域,更加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探索能力,更加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合作探究,更加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未來課堂學習內容與現實生活的緊密結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未來課堂根據學科特征、學習者能力培養需要可以適應不同學科性質的課程,調整相應的課堂教學模式。但無論選擇何種模式,都應體現以人為本、學生主導、自主、主動、探究、互動等理念;未來課堂的教學模式特別注重學習者能力的培養包括講授型、研究型、探究式、基于問題解決的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情境-探究、游戲化、體驗式、虛實結合-遠程協同教學模式等。未來課堂的教學模式能夠充分利用未來課堂的架構培養學習者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建構的未來課堂教學模式需要對學習者的主體性進行凸顯,更多的關注學習者的差異性,有利于促進社會化學習,有利于促進未來課堂的開放性,彰顯教學過程的生成性和教與學活動的混合性等理念。

構建的未來課堂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能夠實現期望目標。第一,學習者能夠充分利用未來課堂所能提供的環境和活動進行個體學習和社會化學習。第二,學習者和教師能夠在未來課堂教與學的活動中培養學生面向社會面向未來的技能。第三,形成開放高效的未來課堂教學,教師的教學與學習者的學習應是快樂的、高效的。

四、結語

“人塑造環境,環境塑造人”決定了在當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必須進行教學機制改革,積極發展未來課堂教育,豐富未來課堂教育的形式,強化未來課堂的智慧化,理清未來課堂的發展模式和人才培養目的。

參考文獻:

[1]趙建華,朱廣艷.技術支持的教與學[J].中國電化教育,2009(6).

[2]許亞鋒,張際平.面向體驗學習的未來課堂設計――基于改進的PST框架[J].中國電化教育,2013(4).

[3]陳衛東,張際平.未來課堂設計與應用[J].遠程教育雜志,2010(4).

[4]許亞鋒,張際平.面向體驗學習的未來課堂設計――基于改進的PST框架[J].中國電化教育,2013(4).

[5]陳衛東,葉新東,許亞鋒.未來課堂:智慧學習環境[J].遠程教育雜志,2012(5).

篇7

項蕓

如果說課堂是一張琴,那么教師就是那唯一的彈奏者。節奏掌控得好,曲子才能完美動聽,學生才能在傾聽中獲得知識與成長。這個“節奏”,就是“度”的把握。我們研究課堂存在的所有問題,歸根結底,都是一個原因:度沒掌握好--不是用力過猛,就是火候未到。

如:有的課堂開放過度、有的課堂評價濫用失真、有的課堂依然“穿新鞋走老路”、有的課堂“滿堂問”、有的課堂“表面探究,實為講解”……要根本解決這些問題,必須了解高效課堂的真諦,回到原點,一切從學生出發,認真了解課堂問題,高效地解決課堂問題。

讀了呂勤、吳榮華主編的《課堂大問題》一書,反思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收益頗豐。本書作者以很多教師和自己的課堂實例為例,進行現場偵查,到理性操作,最后解讀拓展,詳細地、多角度地分析任課教師是怎樣從課堂教學教什么、課堂教學怎么教、課堂教學誰做主、細節打造高效課堂四個方面,高效駕馭課堂,奏響一曲曲課堂協奏曲的。

在《一“導”激起千層浪》這一章節中,作者列舉了八個類型的導入案例,它們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被稱之為“事發現場”。 然后作者進行了“現場偵查”,這些導入設計有的牽強附會,有的枯燥無味,有的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最后作者進行“理性操作”,針對案例中出現的問題給出了修正建議,提高了課堂效率。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我們面前。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生相互碰撞、接納的過程,在這樣的課堂中,思維的流動是多維的、開放的,課堂上隨時可能發生一些事先沒有預料的“意外事故”。作為教師,如何處理這些意外,才不致課堂因這些意外而松散、停滯、混亂,反而因意外而精彩。一個“高效”的課堂,一個“精彩”的課堂,更多來自教師“臨場智慧”的精彩。這種未曾預約的精彩處理,需要我們平時不斷反思,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理念,豐富自己的教學方式,積淀智慧。在意外事件面前以理智駕馭情感,以機制肯定學生,因勢利導,隨機應變,進而讓智慧隨時迸發“火花”,讓學生充分享受快樂,讓課堂教學始終充滿生機與活力。

提高課堂有效性是教學改革永恒的主題,這需要我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只要我們處處留心,就一定能解決好課堂效率低下的問題,真正實現有效、高效教學。

《課堂大問題》讀后感二

洋浦新都小學 陳峰聯

教學從問題開始,教學問題是低效、高效課堂的試金石。

當今的課堂,存在諸多問題。

如:有的課堂開放過度、有的課堂評價濫用失真、有的課堂依然“穿新鞋走老路”、有的課堂“滿堂問”、有的課堂“表面探究,實為講解”……

要根本解決這些問題,必須了解高效課堂的真諦,回到原點,一切從學生出發,認真了解課堂問題,高效地解決課堂問題。

讀了弋陽一中呂勤、吳榮華主編的《課堂大問題》一書,反思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收益頗豐。本書作者以很多教師和自己的事發現場(即課堂實例)為例,進行現場偵查,到理性操作,最后解讀拓展,詳細地、多角度地分析任課教師是怎樣從課堂教學教什么、課堂教學怎么教、課堂教學誰做主、細節打造高效課堂四個方面,高效駕馭課堂,奏響一曲曲課堂協奏曲的。

篇8

【關鍵詞】初中化學教學;互動式;課堂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256 【文章標識碼】D 【文章編號】1326-3587(2012)04-0066-01

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學課堂,教師的教學方式、評價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等都有了許多新的變化,如以往的“師問生答”變成了“暢所欲言”,“師說生聽”變成了“自主學習”,“個人學習”變成了“合作探究”,課堂的師生互動氣氛異?;钴S,學生的個性也得到了一定的張揚,這一轉變確實令人欣喜。然而,通過反思,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在師生互動氣氛異?;钴S的背后,互動方式上仍存在四多四少的現象,即多師生問的機械互動,少生生間互動:多認知互動,少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互動和行為互動;多淺層次互動,少深層次互動;多“控制一服從”的單向型互動,少“交互一平行”的“多邊”型互動。那么,如何構造充滿生命互動的課堂,才能使師生在相互作用中進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靈的溝通,才能使教育目標得以實現呢?

一、師生互動,構筑自由對話平臺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過程,是學習者通過同化與順應,逐步建構起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識結構得以轉換與發展的過程。教學過程是師生雙邊的活動,它既包括教師的教,又包括學生的學,是教與學的統一體。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努力構筑自由對話的平臺,這樣可使學生處于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之中,使學生在與教師對話中學習、領悟和生發出前所未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體驗,更重要的是在對話中讓學生擁有做人的尊嚴,享受著被人尊重的快樂,建立起自信和進一步對話的愿望,消除了師生間人為的界限,進入了一種開放的、多元的、具有無限包容性的、奇妙的境界,師生的生命價值得以展現。

二、生生互動,讓思維在共振中引發

社會認知發展理論告訴我們:知識的建構得自對學習、理解和問題解決方面的合作性努力,得自團體成員交換信息和見識,相互發現弱點,相互糾正,并將自己的理解建筑在與他人理解的調試之上。這一理論要求我們在化學教學中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激起思維的共鳴,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生生互動是合作學習的重要體現,它既有行為的互動,又有思維的互動;既有知識的交流,又有情感的傳遞,是構建和諧課堂的一種很有效的手段,也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合作和探究精神的重要途徑。因為在生生互動中,每個學生都處于一種相對放松的心理狀態,不用擔心說錯,特別容易激活思維,這為每個學生提供了暢所欲言平等交談的機會,有利于他們的心理發展;在互動中,學生可獲得更多的思維結果和思維方法。有利于拓展思維空間,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和科學探究的精神。

三、情知互促,讓智慧負載著情感

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在《教育與發展》一文中明確指出:“教學方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就會變得高度有效?!背踔袑W生正處在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階段,很關注他人對他們的欣賞和肯定。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精心計劃,為學生們搭建一個情感交流的平臺,使他們的情感得到充分的宣泄,從而消除他們內心的孤獨和恐懼。如教學中,教師滑稽的動作,幽默詼諧的語言,抑揚頓挫的演講,手舞足蹈的比劃,都會讓他們沉浸在輕松快活的氛圍中,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容易敲開他們智慧的大門,產生對問題的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勇于探索。在課堂教學中伴隨著認知活動的情感體驗越深刻、越強烈,相同時間內接受的信息就越多,遺忘的速度就越慢,認知水平的發展就越快。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化學學科特點和學生情感發展的規律,以學生情感的發展作為教育的依據,努力溝通師生間、學生間的感情,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

四、動態生成,構建課堂的豐富性

“新基礎教育觀”認為,一堂課的豐富性大多源于它本身的生成性,亦即在課的進行過程中生成一些即發的、非預期的教育性因素。如果我們能夠對課堂中的生成性加以把持與整合,就可對學生產生最佳的教育影響。因此,我們要更好地把握課堂,更好地發揮教學機智。如在做葡萄糖溶液和新制的氫氧化銅懸濁液反應實驗時,一部分學生沒有觀察到紅色沉淀,卻觀察到了黑色或絳紫色沉淀,學生感到很驚訝,這時教師應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分析產生黑色或絳紫色沉淀的原因是氫氧化銅在加熱的條件下分解產生了氧化銅,氧化銅是黑色的,混雜在紅色的氧化亞銅中,氧化銅較多時呈現黑色,氧化銅較少時呈現絳紫色。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又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科學探究的精神。實踐證明:生態的、高效的課堂,學生的生成信息會不斷地涌現,其中不乏鮮活而有價值的學習資源,這就要求我們憑借高超的教學機智和高度的教學敏感,用一雙慧眼及時捕捉稍縱即逝的生成性資源,并進行價值判斷,抓住其內核實施再生成利用,實現師生生命價值的不斷提升。

五、互評互交,讓智慧得到發展

智慧是由智力、知識、能力、意志、情感等多種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它是在知識、經驗習得的基礎上,在教育過程和人生歷練中形成的應對社會和自然。能創造性解決問題的一種綜合能力系統。智慧只存在于每個個體之中,不能直接給予和傳授,只能不斷開啟、豐富和發展。評價是發展師生智慧的有效途徑。因此,在化學課堂教學中要采用師評、生評、自評等多種開放的評價方式評價學生參與學習的程度,評價時,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關注學習的過程,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通過評價要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獲得成功的喜悅,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新課程倡導發展性評價,評價的主體多元化,評價的形式多樣化,其中生成性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推動因素,它強調激勵、喚醒和鼓舞。激勵學生參與并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喚醒學生創新的靈動和生成的靈感。

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受方方面面、多種因素制約的復雜問題,其中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是前提,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是手段,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是關鍵,但在化學教學中僅關注這幾方面是不夠的,還有待于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生物 智慧型 六要素

所謂智慧課堂即是在特定的教學時空內,以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為主要目標,將相關的學習資料作為教學載體,營造出一種教師、學生、學習載體之間互相對話的效果,最終促進學生不斷智慧的發展的教學場所。在打造智慧課堂時,教師應放下思想包袱和鼓勵,轉變傳統教學理念,樹立新型的智慧教學理念,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課改中,用自己的智慧點燃充滿花炮的學生,調動一切可以應用的因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變講堂為學堂

智慧課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從傳統的以教師“講”為主,到學生的“學”為主,教師在教學中應盡力營造一種寬松和民主的氛圍,有效激勵學生的自主意識,激活學生的想象力,為學生互動營造良好條件,促進學生不同觀點的碰撞和交流。初中階段學生具有思維活躍、好奇心強的特點,教師在教學組織中可以通過提出學生感興趣的生物話題如基因工程、克隆人體等展開討論,或者針對教學目標設計一些具有探究性的生物問題,引導學生通過提出假說、聯系學過的知識概念、日常生活中的實例進行驗證,逐步得出結論,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精神,從教授學生知識向提高學生學習能力轉變,在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同時,也達到了課堂互動、能動的目的。在教學中,教師還應當注意對學生接受信息的反饋,從學生的問題、表情、動作中觀察學生是否已經接受到自己教授的知識,并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保證教師講和學生學的同步性,為師生互動夯實基礎。

二、變教案為學案

傳統教案中多是教師對本課知識結構的闡述,以教師的教學方便為主要目的,對于學生如何學探究很少,在實際教學中就會導致學生主體性不能發揮,構建智慧課堂需要打破這一局面,將教案變為學案。如何變教案為學案我認為必須要做到:

1. 給予學生充足自主學習的時間。教學過程可以通過精心編寫“學案”,設計與教材教學內容相關的“想一想、議一議”“觀察與思考”“技能訓練”和“探究活動”等,讓學生在課堂上開展自主探究。我們,著重對重難點知識進行精講點撥和啟發誘導,這樣以便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交流、訓練、操作。

2. 加強課堂中的鞏固訓練。以訓練為主線的課堂教學,一直是我們117中學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要增強課堂的有效性,仍然要強化對學生的訓練。訓練的形式可以多樣化,如讓學生做“學習與評價”,或讓學生上講臺用自己的語言總結課堂中所學的內容,或讓學生嘗試制作生物中的教學模型等等。并及時鞏固,在不斷地訓練中生成新的知識,新的智慧,并不斷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變自主學習為小組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也是一個重要的民主教學、互動教學途徑,學生在討論中更能夠碰撞出新的思維火花,同時小組成員間也能夠取長補短,借鑒其他同學的思維方式、知識結構充實自己的思路。需要注意的是,小組的劃分對于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起著關鍵作用,在劃分上應注意各組成員間能力、知識水平的互補性,以及各小組之間水平的均衡性。采用小組教學往往會產生1+1>2的效果,同學在不斷的討論中會迸發出許多的新思想、新問題,眼界和知識面也會更為開拓,課堂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合作交流是有效課堂的一種手段。針對學習內容,選擇合作學習形式。如我在講授《種子的萌發》這節課的內容時,為了讓學生順利開展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的活動,我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四人小組,確定組長、明確分工,然后,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互相合作,完成探究活動。在交流課上,一組組萌發的植物幼苗,展現在每一個同學的眼前。每個組組員精彩講述觀察的過程與感受,這個活動,可以說,每一位同學都“動”了起來,課堂氣氛非?;钴S,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調動和發揮。通過學生間的相互合作和交流,思維的火花得到碰撞,感性的知識得以升華,學習的有效性得以提高,學生的智慧也便能自然生成。

四、變演示實驗為學生分組實驗

傳統教學中,教師多采取自己演示的方式,然后讓學生進行模仿。這種簡單的教和學之間是一種分離的,師生、生生缺乏互動。分組實驗下,學生可以通過相互指點,共同探討,通過多次實踐和磨合,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從中享受到了探索的樂趣,對生物學科的認知也有了更高的認識層次和境界,同時還能培養學生間的合作能力,真正實現了知識和能力齊飛,態度和情感共進。

在初中階段所涉及演示實驗一般都比較簡單,可塑性較強。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校教學實際情況,改變為學生分組實驗,如在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中,先讓學生觀察活鯽魚在水中的運動狀態,然后分別用水果套捆住它們的臀鰭、胸鰭、背鰭和尾鰭,再讓觀察其運動的變化。這些直觀現象只有在學生動手操作時才能獲得,教師的演示收效甚微。

結束語

課堂學習是學生對學習的一種體驗過程,在中學生物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中占據主體地位,因而課堂活動的組織應始終圍繞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和展示學習作為基本和根本核心,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的各方面因素,盡量減少自己的“出鏡”時間,最終實現以教師的智慧點燃學生的智慧,打造高效生物課堂。

【參考文獻】

篇10

將智慧教育理念應用于校本課程,構建個性化、智能化、數字化的課堂學習環境,能夠讓學生在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增加智慧,培養能力。本文將以《垃圾分類》一課為例,探討智慧教育理念是如何支撐小學校本課程教學的。

垃圾分類》一課原有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枯燥乏味,淹沒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一般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往往只是采用講授、練習的方式,《垃圾分類》這節課也不例外。教師先講解如何給垃圾分類,然后讓學生通過回答問題或做練習題來鞏固所學知識。此種課堂教學方式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2.教學方式單一,無法實現學生個性化學習

校本課程不只是教給學生一些實用的知識,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生活智慧和解決問題的思維。在常規的教學環境中,過于單一的授課方式使得學生按照教師統一安排的流程和任務進行學習,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是統一的,從而導致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提升,個性發展得不到體現。

3.教學環境常規化,很難實現分層訓練

在課堂訓練中,常規教學環境只提供統一的試題讓學生作答。這種試題沒有進行分類,針對的學生范圍過大,導致水平不同的學生不能根據自己的難度需要進行選擇。對知識掌握較好的學生要重復去做最簡單的題,費時費力;對知識掌握較差的學生遇到較高難度的題時,容易產生挫敗感。

智慧教育解決方案

1.開發寓教于樂的教學游戲

游戲是一種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對不同種類的生活垃圾進行分類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之一,由于垃圾又臟又亂且攜帶病菌,所以直接用實物分類不太可行,運用電子書包開發制作“垃圾分類”教學游戲可以解決這一難題。學生通過拖拽等方式對垃圾進行科學分類,生動有趣,易于激發學習興趣。并且,游戲還設置了“求助”“知識鏈接”等功能,讓學生在需要支持與幫助時,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熟練掌握垃圾分類的規則與應用,可謂寓教于樂(如圖1)。

2.提供豐富且可選擇的教學資源包

電子書包存儲量豐富,可以展示形式多樣的聲音、影像、動畫等,為社會課教學提供多種學習資源。教師采用教學資料包的形式,為學生的課題選擇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源,學習資源都是根據學習者的特征編輯過的。學生基于個人興趣確定學習主題,自行查閱學習內容,獲取與個人興趣相關的知識與技能;或者借助文字書寫、拍攝等輔助工具,對學習資料進行個性化的批注。教學資源包的使用能拓展學生的視野,實現他們的個性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