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化行業報告范文
時間:2023-09-05 17:18: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建筑智能化行業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人才需求的變化
1977年恢復高考、實行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逐步發展壯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開始迅速發展,此時,對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的教育規模和教育質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由最基本的“給”和“排”,即基本的水量和水輸送問題,逐步過渡到水處理方面的內容,由最初的水量追求水量和水質并重,且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開始逐步重視舒適性和安全性。相應地,和建筑給排水相關的專業人才的數量和質量發生了很大變化。建筑給水排水相關的就業面相當廣泛,可以從事的工作領域包括與建筑給水排水相關的建筑工程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管理、安裝、消防、教學科研等。根據麥可思《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統計,給水排水工程2010年就業率排名第4,就業率達到96.1%,2011年就業率排名第29,就業率達到94.6%,2012年就業率排名第1,就業率達到97.5%,可見社會對該專業畢業生需求量較大,在全國幾百個專業中是高就業率的專業之一。在人才質量上,對從事建筑給排水行業人才知識結構和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需要在水的輸送回收與再生回用和可持續利用等方面,具有由以下各部分組成的專業知識結構,即水處理工藝知識、安全知識、水工業經濟知識、水資源知識、有關的工程知識和機電、儀器、設備、材料、儀表、計算機與自動控制等高新技術知識,需要進一步提高工程實踐能力。
1.2課程內涵的變化
隨著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持續增長,導致水體中存在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內分泌干擾物(EDCs)、微囊藻毒素(MC)、微生物污染物、致味物質等復雜的污染物質,傳統的飲用水處理技術不能對上述污染物質有效去除,終端用水出現渾濁、有氣味、口感差等一系列問題,無論是飲用水生產企業還是個人用戶,都開始逐步重視微污染水處理問題。個人用戶開始大量使用小型的終端水處理設備進行飲用水的處理,與此密切相關的小型終端設備的二次污染防治和安全控制等問題不斷出現。我國水資源貧乏,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節水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之一,建筑中水的推廣應用就是建筑節水技術之一。建筑中水對實現缺水地區污廢水資源化、提高水的利用率、降低環境污染、緩解水資源不足及節約能源等均具有重要意義,有明顯的社會效益。由此產生的建筑內部排水系統的設置、小型污水處理設備及處理工藝等內容也處于不斷研究和更新中。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人身安全直接相關的建筑內部安全消防技術逐漸被人們重視。建筑內部消防主要以水系統滅火為主,由人工的消火栓給水系統逐步向自動噴水滅火系統過渡。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最關鍵的組件是噴頭,噴頭響應速度快慢、水滴大小、霧化能力和壓力高低是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好壞的關鍵。另外,隨著高層和超高層建筑的不斷涌現,會出現建筑物上部消防水壓不足和下部水壓過高的現象,相應有了增壓消火栓、減壓消火栓、穩壓消火栓等新品種,為消防滅火提供了有效的保證。水源微污染導致的水質問題,水資源短缺引起的中水處理問題和建筑水平提高導致的消防系統的提高等問題使建筑給水排水工程課程的內涵由原來建筑內部水的供給及排放為主轉化為水的輸送與水質安全并重的水的建筑良性循環,這種變化促進了建筑給水排水工程課程教學體系的改革。
1.3課程方向的變化
用水終端的水質問題及節能環保的要求,使得建筑給水排水工程領域的傳統技術和設備難以滿足水質改善及節能環保的需要,促使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不斷涌現,中水回用、新型用水設備等技術和設備主導了建筑給排水技術的發展方向,新的設備和材料的發展拓寬了專業知識面,由此帶來了專業知識體系的變革,促進了專業方向多元化變化。
1.4新技術導致的課程內容變化
建筑給水排水工程的發展是伴隨新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的。如水龍頭,由截止閥式結構到瓷片式結構再到紅外自動控制,不但使水龍頭壽命延長,而且達到節水節能的目的;給水管材由鑄鐵管到鍍鋅管材再到塑料管材,再也不會出現管材銹蝕時既縮短管材壽命又污染水質的現象;坐便器由最初的分體式到連體式再到全自動坐式,不但能夠達到降低噪聲、節省沖洗水的目的,還能夠實現清洗人體和吹干等全部過程自動化;電子技術信息技術和自動控制技術在建筑給水排水工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建筑智能化和工程設計的模塊化、數字化已經成了行業發展的趨勢和建筑給排水工程發展新的增長點。
2.“建筑給水排水工程”課程內容體系設置
2.1課程名稱變更的必要
隨著建筑內部安全、舒適、節能要求的提高及新材料新設備的層出不窮,建筑內部給排水工程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的建筑內部的水的“給”與“排”,人們追求建筑的安全———消防系統的有無及反應程度,舒適———有無熱水及供給方式,節能———節水衛生器具及中水回用。建筑給排水工程已經將傳統的水的“給”與“排”拓展為建筑內部水的處理、應用和新材料新設備應用為一體的綜合性學問,傳統名稱已經不能囊括現行課程涵蓋的內容。因此,有必要對課程名稱進行更改,應該根據專業更名的方式將原“建筑給水排水工程”課程名稱更改為“建筑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2.2基礎理論內容的設置
建筑給水排水工程在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中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是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區別于相近專業的明顯特征之一,與管網及水的處理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有機的專業整體。但建筑給水排水工程的相關研究卻完全趕不上時展的步伐,首先是適合我國的流量計算方法(包括給水、排水和熱水)的研究,國際上流量的計算方法經歷了經驗法、平方根法和概率法三個發展階段。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如美、日、西歐等均采用概率法計算流量。我國于1964年從前蘇聯引進平方根法,其間雖經調整、修正,但從未進行過系統的衛生器具使用情況的概率統計,計算方法基本仍停留于平方根法范疇,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的計算方法。應該將此理論系統引入教材中,研究適合我國國情的概率計算方法。其次是熱水相關計算的研究。目前,熱水相關計算只有全日供應熱水的耗熱量計算方法,沒有定時供應熱水的計算方法,還缺少儲熱量的計算方法、熱水循環泵流量和揚程計算方法等,這些基礎性研究的缺失不但阻礙了新型水加熱器的應用,在進行系統的課程學習和講解的過程中缺乏課程體系的完整性而導致理解難度加大。再次是節能方面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中水處理和雨水利用方面的研究。雖然,目前將中水處理后作為各種水用途已經沒有技術障礙,但是適合建筑物本身使用的小型高效低能耗及處理成本低的中水處理設施依然是現在中水利用的瓶頸問題之一,直接導致中水回用受到限制。雨水方面,屋面排水排放是按重力流還是按壓力流計算方法的確定及雨水的處理技術的研究都存在缺失或不足,造成雨水利用困難。另外,隨著水質問題日益突出,家用凈水器已走入千家萬戶。市場上的凈水器品牌雜亂,魚龍混雜,針對不同的自來水水質,應該采用何種濾芯的凈水器及更換周期多長等問題,都缺少可供參考的標準性的技術方法,這方面的研究工作應該納入到建筑給排水系統中。以上這些基礎性的理論及研究都應該在給水排水工程課程中進行系統介紹,以便形成及推動建筑給水排水工程的系統研究,而不應該只單純講解給水、排水、熱水、消防、雨水這幾大塊和設計及工程聯系最密切的幾部分內容,這種急功近利的課程內容的設置和教學最終會導致建筑給排水的退步并影響整個專業的進步。
2.3實驗設置
建筑給排水的教學一直以來都是從概念到概念,如教材中的給水系統、氣壓給水原理、變頻調速、自動噴淋工作原理、減壓閥工作過程、排水立管流態等都沒有實驗輔助,學生無從驗證。另外,對于衛生器具的安裝及管材的截斷與連接等基本的建筑給排水相關的安裝實驗根本沒有涉及。目前國內設有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高校很少有建筑給排水實驗室,而有的大部分都無法運行只供參觀,沒有起到教學實驗的作用。教材內容設置應該單獨設置一個章節或者附錄作為實驗內容,對該課程實驗內容進行指導,包含演示實驗、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實驗等。
2.4新技術新設備的更新
建筑給水排水工程教材內容嚴重滯后是毋庸置疑的。雖然版次不斷更新,各出版社不斷推出各種版本的“建筑給水排水工程”,但都大同小異,內容體系和課程框架基本沒有區別。一本合格的建筑給排水教材應有基礎理論、工程應用,應有自己的特色及時代氣息,應有工程建設標準化的基本知識,應有隨著計算機技術發展而適用的模塊化教學,也應有適應建筑內部使用的集成化的最新水處理技術,應根據建筑給排水技術發展速度和規范的修編及時更新教材內容。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