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范文
時間:2023-09-19 17:41: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11-223-03
云南旅游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擁有眾多獨特的自然景觀, 旅游資源總量大、類型全、層次高。近年來, 云南的旅游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已經把旅游業確定為支柱產業之一,生態旅游的發展潛力巨大。
一、生態旅游的概述
中國生態旅游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新的旅游形式,自20世紀90年代生態旅游的概念傳入中國后,就引起了政府、旅游業界和學術界的共同關注。
1.生態旅游的內涵。生態旅游(ecotourism)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 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他認為生態旅游就是“所有觀覽自然景物的行為不應使被觀覽的景物受到損失”。1988年他進一步給出生態旅游的定義:生態旅游是常規旅游的一種特殊形式,游客在欣賞和游覽文化遺產的同時,置身于相對古樸、原始的自然環境中,盡情觀察和享受旖旎的自然風光和野生動物{1}。1991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對生態旅游下了一個簡要的定義:“生態旅游是一種到自然地區的責任旅游,它可以促進環境保護,并維護當地人民的生活福祉?!眥2}生態旅游的內容包括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和人文生態旅游資源兩方面。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分為包括各類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生物物種自然保護區、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公園等亞類在內的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兩類;人文生態旅游資源包括農業生態、古典園林和文化遺產三類{3}。Ecotourism代表兩層意思:一是從生態平衡的角度來表述,代表生態學(Ecological),另一方面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表述,代表經濟(Economy)。因此,開展生態旅游必須保證生態平衡,同時還必須獲得經濟效益,特別是當地居民能通過開展這樣的活動在經濟上獲得益處。
2.生態旅游理論基礎。生態旅游是一項綜合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呈現出綜合性和關聯性強的特點,因而生態旅游的理論基礎也必然會涉及到多學科的相關理論。生態旅游涉及到生態學、生態經濟學、旅游學、地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美學、環境科學、經濟學等各種學科。
(1)可持續發展理論?!翱沙掷m性”的思想淵源已久,《老子》和《莊子》等重要著作中就已經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古樸生態思想;藏族傳統生態倫理提出了崇敬自然、尊重生命和萬物一體的價值觀;藏傳佛教以系統的理論體系構建完善了自然—人文生態系統,肯定了一切生命體的生命價值,強化了藏族保護一切生命的意識;苯教的宇宙觀確立了人與自然是互為依存的統一體關系??沙掷m發展觀念的形成既可以追溯到我國古代文明的哲理精華,同時又蘊含著人類活動的現代實踐和理念,它是對“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兩大認識的綜合。它以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為研究的兩大基礎,從而探討人類活動的時空耦合、人類活動的理性控制,人類活動的效益準則、人與自然的演化動態、人對于環境的調控與改造、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倫理道德規范,最終達到人與自然之間的高度統一,同時達到人與人之間的高度和諧{4}。
1980年3月國際自然與自然保護聯盟(IUCN)等發表的《世界自然保護大綱》的報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一詞。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在《我們共同的未來》,首次系統地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內涵:“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5}。可持續發展可從不同的屬性進行定義。從自然屬性定義的“可持續發展”,即“生態持續性”,旨在說明自然資源與開發利用程度間的平衡,國際生態學聯合會(INTECOL)和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IUBS)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保護和加強環境系統的生產和更新能力”{6};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NCN)、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共同發表《保護地球:可持續生存戰略》中從社會屬性提出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在生存于不超出維系生態系統涵容能力之情況下,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Edward B.Barbier從經濟屬性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定義為“在保持資源的質量和其所提供服務的前提下,使經濟發展的凈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7}。
可持續發展既是生態旅游的指導思想,又是其終極目標??沙掷m發展理論包括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三層含義。其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基礎,生態可持續發展是條件,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目的,人類共同追求的應當是以人的發展為中心的經濟—環境—社會復合系統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沙掷m發展可用公式表示為:可持續發展=經濟增長+社會平等發展+生態環境保護{8}。生態旅游確立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發展的目標體系,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模式。
(2)景觀生態學理論。景觀生態學起源于歐洲,其產生可追溯到20世紀初。景觀生態學一詞最早是由德國區域地理學家Troll創立的,用以分析某一景觀中生物與其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9}。景觀是生態系統的載體,也是人類旅游活動的載體。在景觀生態學中,景觀的概念可以概括為一個空間異質性的區域,由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復出現{10}。景觀生態學是一門研究一定地域范圍內不同生態系統或景觀發展所形成的功能整體的結構、過程與動態的生態學分支學科,其研究對象是由不同生態系統與景觀要素組成的異質性景觀,研究景觀要素間的物質流、物種交流、能量流、景觀要素的空間格局與生態過程的關系以及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的動態變化{9}。
景觀生態學還注重對景觀管理、景觀規劃和空間結構與生態過程的相互影響的研究,圍繞建造宜人景觀這一目標,綜合考慮景觀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美學價值。生態旅游景觀的結構與功能分析,景觀多樣性與景區生態環境保護應以景觀生態學為基礎。在現代地理學和生態學結合下產生的景觀生態學以生態學的理論框架為依托吸收現代地理學和系統科學之所長,探討景觀優化利用與管理保護的原理和途徑{11}。因此,在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旅游管理過程中,加入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是保證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有效途徑。
(3)生態經濟學理論?!吧鷳B經濟學”的概念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鮑爾?。↘enneth Boulding)在他的重要論文《一門科學——生態經濟學》中首次提出來的{7}。生態經濟學是以生態經濟系統為研究對象,最終實現人類經濟系統和地球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在經濟開發過程中應把握生態經濟規律,正確處理生態經濟系統中的生態平衡與經濟平衡的關系,實現生態經濟系統的穩定、高效和持續配置。生態旅游應以使旅游地區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能夠得到有效地保護為出發點,遵循生態經濟學規律,實現生態經濟系統所呈現的生態平衡和經濟平衡相統一、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在生態旅游的生態經濟系統中,各種物質和能量流動保持動態的平衡狀態,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二、云南發展生態旅游的優勢分析
云南地處祖國西南邊陲,位于青藏高原南延,地形高差懸殊,氣候類型復雜多樣,生物種類繁多,民族風情多姿多彩。無論是自然風光還是民族風情,都蘊涵著獨特而誘人的魅力。這種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構成云南生態旅游業發展的核心優勢。
1.獨特的地貌資源。云南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地質演化,使境內形成了各種除沙漠、戈壁、黃土、海岸等外的所有地貌景觀。如滇東高原低山丘陵,起伏和緩的發育造就了各種類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包括被譽為“天下第一奇”的世界地質公園——石林、“高原明珠”的滇池和眾多的溶洞喀斯特瀑布等景觀;聞名于世界的“三江并流”(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奇觀;世界上最深峽谷之一的虎跳峽和世界上最長峽谷之一的怒江峽谷;令人神往的“香格里拉”迪慶高原。這些景觀都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2.豐富多彩的生物資源。云南素有“動物王國”和“植物王國”的美譽,由于其氣候類型復雜,立體氣候顯著,地形復雜,為各種動植物創造了良好的生長環境。云南是全國重點林區省份,森林資源面積占全國的十分之一。2008年森林覆蓋率達到49.9%,人均活立木蓄積量和人均林地面積均居全國第四位。2009年完成營造林1031萬畝。據統計全省有3萬多種植物,其中高等植物17000多種,占全國高等植物的一半以上;動物中脊椎動物已知的有1704種,約占全國的55%;云南就有199種中國公布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像亞洲象、野牛、綠孔雀、赤頸鶴等23種是云南所獨有的。
3.絢麗多姿的民族風俗資源。云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有25個少數民族,其中有15個是云南特有的。云南有9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一縣之內的言語有別,一山之鄰的服飾不同,民族風情多姿多彩。云南人文生態旅游資源異彩繽紛,與云南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相互融合協調,成為云南更深層次的旅游內涵。
云南少數民族風情琳瑯滿目,民族節慶活動,民族服飾,民族飲食,又是表現民族人文生態景觀的最好形式。目前開發利用的民族節慶活動有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苗族的“花山節”、瑤族的“盤王節”、拉祜族的“庫扎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獨龍族的“卡雀哇”等。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和角度向游客反映出其民族社會、政治、經濟和風俗等,都體現著濃郁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歷史文化。
4.機遇優勢。1995年以來,云南開始將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來發展,抓住世博會在昆明舉辦的機遇,加大生態旅游發展力度,加快全省旅游業的發展。隨著云南長水國際機場的建設以及對更多高速公路的建設,完善了旅游業的硬件建設,使得游客有更多的機會來云南旅游,從而促進了遠程旅游市場的深入開發。隨著云南四季如春、彩云之南、度假勝地等印象已經逐步滲透到人們的腦海,市場潛力巨大。
三、云南生態旅游與經濟發展關系研究
1.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旅游業涉及面廣,乘數效應極為明顯。據中國旅游組織測算,直接參與旅游收入分配的是“住、吃、行、游、購、娛”六個部分,是人類體驗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生態文明成果的綜合性大舞臺。旅游對其產生的直接影響是收入,對其能產生間接影響是帶動餐飲、交通、金融、紡織、郵電通信等58個部門,由于旅游部門的消費也導致這些部門的收入增加。旅游業從傳統的飯店、旅行社、景點開始,產業領域逐步擴大到社會的多方面,逐步延伸了產業鏈并且最終要形成產業群。旅游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及相關機構不是孤立存在的,同處于一個特定的產業領域,形成一個以主導產業為主的產業集群體系這是產業集群形成的關鍵。
2.旅游業的發展增加了就業量。云南農村剩余勞動力富足,需要從土地上轉到城市中去,而旅游業是服務業,也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并且有利于縮小區域間發展差距的產業。近年來,旅游產業體系逐漸形成。目前,云南省共有旅行社、旅游住宿設施、旅游景區、旅游車船公司、旅游購物企業及旅游餐館企業等旅游基本單位19564戶,云南省旅游產業固定資產總規模超過600億元,初步形成了一個包括飯店旅館業、旅行社業、旅游交通業、旅游餐飲業、旅游娛樂業、旅游景區(點)和旅游商品購物在內的較為完整的綜合產業體系。2009年,云南省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41%,其中,旅游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16.7%,旅游業提供的直接就業崗位新增13.7萬人,間接帶動就業崗位增加超過50萬人。顯然,旅游業在安置城鄉勞動力就業,增強城鄉居民的購買力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力。
3.旅游業的發展促進資源有效配置。旅游業所依賴的基礎設施包括水力、電力、通信、公交、碼頭、機場、治安、街道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包括博物館、圖書館、文化站、醫院、學校、信息中心。旅游業的發展取決于社會的人力、物力、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合理配置,同時又促進了資源的有效配置。一些旅游目的地城市在發展中重視和完善了七大系統(吸引系統、服務系統、交通系統、標志系統、質量系統、支持系統和保險系統)的建設。云南的城市的交通體系正在向外延伸,從平面向立體發展,將點、圈、帶聯系起來,形成了地下、地面、空中的立體式交通框架,提升旅游城市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四、云南旅游業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1.進行觀念創新,構建生態道德。生態旅游強調對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強調以眼前的利益與長遠的利益結合,主張對生態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生態旅游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學會尊重自然,切實地保護自然。這就要求人們轉變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方式,提高旅游開發者、管理者與旅游者的旅游環境保護意識。為實現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要實現兩個轉變:即由人對自然的統治關系變為共存關系;由人類支配自然的權利和對自然應盡的義務相分離變為兩者的統一。
2.合理進行旅游總體開發規劃。由于云南生態旅游區域大多是在經濟發展速度緩慢地區,商品生產和流通不發達,自給自足的經濟觀念很深。同時受自然因素的影響,旅游旺季較短,淡季較長,加上生態環境脆弱,極易破壞等原因客觀上造成旅游資源的浪費。這些因素的存在要求合理進行云南的旅游開發總體規劃,按照“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的原則,以可持續旅游為基礎,加大對旅游區節水工程建設與河流、湖泊污染治理力度,開展旅游業用水重復利用和節約用水,解決人才、技術、信息及旅游產品品牌等無形資產的積累,形成一批具有國內、國際競爭力的旅游品牌產品,造就更多的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知名企業家。同時,根據云南自身的自然環境特點,云南的旅游業應積極開發高山景觀、風景名勝等面向大眾休閑和具有特色的旅游項目和旅游產品。
3.健全穩定的保障機制和法規。在環境保護方面, 我國目前實行“預防為主”、“誰污染誰治理”的政策,實施生態環境保護法制化,建立法規是抑制旅游盲目性、隨意性和不穩定性的有力舉措。云南的旅游業應依法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具備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堅強的法律保障,才能實現云南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發展生態旅游,努力探索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旅游可持續發展新思路,抓住新的歷史機遇,大力發展云南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經濟是云南旅游業的新課題。
注釋:
{1}Cebalbs Lacurain.Tourism ecotourism and protected area[M].Switzerland:IUCN(The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1996
{2}侯沛蕓,李光中,王鑫.生態旅游與世界遺產教育策略擬定之研究[J].旅游科學,2005,19(5):8—14
{3}田里,李常林.生態旅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4}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199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5}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6}錢易,唐孝炎.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唐建榮.生態經濟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8}張建萍.生態旅游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3
{9}戈峰.現代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10}李斌.黃土高原景觀生態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11}劉忠偉,王仰麟.生態旅游及其景觀生態學透視[J].人文地理,2001,16(3):11—15
篇2
關鍵詞:西部生態環境治理;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我國西部地區人口稀少、地域遼闊,具有較大的氣候條件差異以及復雜的區域自然條件。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對西部地區的生態治理,在新的發展背景下,需要做好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治理,以促進其農村經濟的良性發展。
1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我國西部地區發展過程當中,經濟問題以及生態問題是其發展過程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具有自然條件惡劣以及環境脆弱等因素,但在影響因素當中,人為活動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在西部地區發展中,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存在不合理情況,并因此使當地的自然資源在發展過程當中受到嚴重的破壞,對環境以及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影響。在資源粗放、掠奪式開發經營過程中,也正是在外延擴大再生產基礎上來說的,即依靠勞動力投入以及土地增加基礎對農產品總量的增長目標進行實現。在傳統經營方式中,不僅以掠奪式的方式開發資源,使資源在數量以及質量方面都受到嚴重的影響,且在勞動力數量增加的過程中,因人口素質以及總量方面存在的不足對生產率的進一步提升產生影響,嚴重破壞了當地資源環境,進而影響農業生產效益??傮w來說,生產方式的落后以及人口的高負荷是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限制的重要因素。
2發展措施
2.1轉變經營方式
現階段我國西部地區人口壓力不斷增加的過程中,很多地區按照傳統方式發展經濟,其代價即是犧牲環境,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植被破壞、超載放牧等情況。對于這一情況來說,其不僅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溫飽問題,且極大地破壞了區域生態環境,并因此使西部地區在生態環境以及經濟發展方面陷入惡性循環。在該種情況下,要將經濟同生態的結合作為生態環境治理中的關鍵性問題,以此實現當地農民致富問題的良好解決。具體來說,需要能夠對當地的特色經濟以及優勢農業產業做好把握,聯系實際做好生態旅游、經濟林果、畜牧業以及花卉業的發展,同時積極做好農業產業化經營,以此實現農民收入的增加。在以往的發展當中,我國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效益低的問題即附加值不高,且在加工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缺少具有特色的產品。其原因在于,一是相關人員在商品經濟意識較為淡薄,并沒有嚴格聯系市場發展需求進行經營生產,因此產品無法良好走進市場;二是在生產經營規模方面存在不足,具有較高的生產成本,且在經營方式方面也存在較為粗放的特征。經濟結構方面,主要為種植業,仍存在經濟結構單一的問題;三是所處區域在交通條件以及基礎條件方面存在不足,在市場發育方面存在滯后的情況,并因此對產品的流通產生影響。在該種情況下,需要我國西部地區能夠充分把握市場導向,在以自身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做好市場經濟發展,做好農業產業化進程的推進,通過產業鏈條的延長實現農業產業化升級目標的實現,在此過程中也需要做好品牌戰略的實施,以此實現產品競爭力的提升。
2.2加大人口轉移
西部是現階段我國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的地區,很多環境都不適合人的居住。相關研究,西部地區人口數量超出生態以及自然資源承載能力,是導致經濟貧困、生態惡化問題的的重要原因。要想實現這部分區域環境問題的良好解決,要做好生態轉移戰略的實施,將地區當中超出承載的人口向外進行轉移,在降低這部分區域人口壓力的情況下,保證人口能夠低于生態環境以及資源的承載力,在對資源、環境以及人口等協調發展目標進行實現的情況下實現持續發展目標,其具體措施有:一是有組織、有計劃的組織勞動力外出務工,對于中東部區域具有較大勞動力需求量的城市,國家在給予資金以及政策方面扶持的情況下對農民工小區進行建立,以鼓勵這部分務工人員能夠具有穩定的居住以及就業場所,實現人口向城市的轉移。在該過程中,不僅是人口以及勞動力的轉移,對于我國西部地區的環境壓力也是有效的減輕,對生態恢復具有積極的意義;二是西部地區需要充分發揮自身旅游資源以及能源方面優勢,做好非農產業的發展,在同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的基礎上做好城鎮化建設,以使農村人口能夠更好的向城鎮轉移,在資源發展方面實現開采與加工的結合,通過該方式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三是對于生產生活條件已經較為惡劣的區域,需要將居住地區較為偏遠的人口實現整體遷移,通過該方式也能夠較好的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篇3
論文摘要:生態修復是對生態系統停止人為破壞,以減輕負荷壓力,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與自身組織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進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態系統的這種自我修補能力,輔以人工措施,使遭~l,at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或使生態系統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人類活動影響下受到破壞的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工作。
通渭縣鹿鹿山流域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試點項目于2004年被列入黃河水土保持生態工程試點項目,經過3a實施,項目區內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林草覆蓋率從52.30%提高到60.29%,農戶人均純收入由1613.80元提高到1967.20元;生態、經濟系統開始良性循環,該項目的實施為本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初步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1基本情況
通渭縣鹿鹿山水土保持生態修復項目是黃河水土保持生態工程生態修復試點項目。實施期為2004—2006年,項目區年均降水量500ram,年均氣溫3~5oC,適宜各類生物生長,屬黃土丘陵溝壑區第三副區。該地區為石質山地,項目區轄隴陽、北城、寺子3鄉,12個行政村5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7839人,人口密度84人/km,全部為農業人口,農業勞動力4706人。人均土地1.19hm,人均耕地0.26hm,總面積93.30kmz。完成封禁面積56.25km2.人工補植9Ohmz,人工種草277.5Ohm2,設立封禁工程圍欄5km、標志碑5座、標語牌9O個、封育區“四至”邊界標志界碑600個;新建管理房3間、示范養殖圈舍150座。布設植被監測點5個、氣象觀測點1個、徑流泥沙監測點1個,選擇監測典型農戶60戶。
2生態修復成效
生態修復是指對生態系統停止人為破壞,以減輕負荷壓力,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與自身組織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進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態系統的這種自我修補能力,輔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或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人類活動影響下受到破壞的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工作。
該項目實施后,項目區水清、山綠、水土流失減輕,群眾的思想觀念轉變,實現了生物、產業趨于多樣化,取得了明顯的生態效益、蓄水保土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據測算,到項目實施年限末期,林草覆蓋率從52.30%提高到60.29%;監測區年土壤侵蝕模數由1430t/km?!降為964.40t/km項目區內農戶人均純收入自1613.80元提高到1967.20元;農、林、牧、副各業產值結構由基期的76.70:0.94:17.30:.5.06變為50.30:.1.07:29.50.:19.13;土地利用結構調整為農地:林地:草地:荒地:其他=21.12:20.97:34.30:4.30:18.56。舍飼養殖數量6000多(只),實現牛、馬、豬、兔、雞、鴿等多元化養殖。各產值機構有了較大變化,土地利用結構更加合理,使區域生態、經濟系統開始良性循環。該項目的實施為本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初步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3幾點啟示
3.1科學規劃,對位配套措施是實施生態修復工程的前提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是一項系統工程,直接關系到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為指導,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理念,科學規劃。在生態修復技術措施運用上,以保護和利用水土資源為核心,依據“源于自然,還于自然”的思想,為大自然恢復其自我修復能力創造條件,對位配置各類措施,以封為主,封禁、補造、撫育、管護并重,工程、生物、農藝措施相結合,生態修復與群眾脫貧致富相結合的原則。使項目區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隔離區,減少或禁止人、畜活動對生物群落的干擾和破壞,促使土壤質量正向發育,生態系統自我調控能力向健康狀況演化。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3.2加強組織、建章立制、加大宣傳是生態修復工程順利實施的基礎
生態修復是新時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重大戰略調整,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加強生態修復的組織領導和部門協調,專門成立項目執行領導小組,健全管理機構、配備工作人員,明確和落實各部門的責任權屬。制定和頒布有關項目建設的法規及管理制度,對生態修復區林草及其設施的管護管理提出具體的操作要求。做到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利用集市、廟會等多場合、多形式、多渠道對農民進行廣泛宣傳教育,印發傳單、公告、宣傳畫及日歷和手冊。為生態修復的順利實施提供組織保證和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3.3建立部門聯動機制,整合項目,為生態修復項目的實施提供資金保障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涉及農、林、水、環保、畜牧、財政、扶貧、科技等諸多方面,綜合性很強,我們利用中央資金的主導作用和退耕還林草的機遇,深化投資管理機制改革,整合項目資金,統籌兼顧,合理規劃,相互配套,鑲嵌實施,達到資金技術、土地和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使有限的投入資金發揮最佳使用效益。在項目建設中,與相關部門在工程實施、科研和監測等方面密切配合,加強合作,全面提升生態修復的科技水平和效益,加快生態修復進度。在管理上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形成部門之間“各負其責,各盡其力,各投其資,各計其功”的工作機制。為生態修復工程建設提供了資金保障。
3.4立足實際,政策引導,狠抓落實是實施生態修復的關鍵
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土地資源的開發必須符合自然生態系統的內在規律,使其得到休養生息。必須按照“順應天時,遵循自然規律;順應市場,遵循經濟規律;順應科學,遵循市場規律”的原則,堅持川臺河谷區發展全膜覆蓋玉米、淺山區種植馬鈴薯、深山區發展畜草產業的種植結構調整思路,大膽探索,積極挖掘本地資源潛力,引導農民轉變觀念,大力發展玉米、洋芋、畜草、中藥材等富民產業。通過政策引導,利益驅動,解決了許多與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實際問題,使支柱產業開發和扶貧攻堅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通過生態修復,既滿足了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條件,又確保了當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安定團結、人民安居樂業。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
3.5依法監督,狠抓管護是生態修復效益正常發揮的保證
生態修復能力的體現根本在于徹底控制人為活動對生態環境的一切干擾因素和防止水土資源的污染,關鍵是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和封禁成果管護。為此,要采取以下強有力的措施:
①建立健全水保監督執法網絡??h、鄉、村、社四級執法網絡組織機構健全,并逐級簽訂監督管護目標管理責任書,做到責、權、利絕對明晰。
②依法具體落實“三區”劃分與“三權一案三同時”制度,嚴格管理,獎懲兌現。加強修復成果管護。
同時,對水保預防監督執法的檢查情況納入鄉鎮年終綜合考核評比的內容,推行獎勵機制,以管促封。使生態修復效益能夠正常發揮。
3.6合理布設監測網絡,為生態修復提供科學依據
監測工作所獲取的基礎數據,對于生態自我修復能力的研究及評價意義重大,根據基礎監測指標體系和監測評價體系要求,合理布設監測網絡,采用實地定點、定時,多方位、多層次、多目標、多樣點統計調查的方法進行。著重做好以下監測內容:
①蓄水效益監測。定點觀測和統計徑流、土壤侵蝕、泥沙變化、流域降水量等數據,分析評價項目實施后的蓄水保土效益。
②生態效益監測。林地監測:采用多樣點抽樣調查法。草地監測:選用不同草地類型,采用刈割測定生長量等,分析評價了項目實施后的生態效益。
③社會效益監測。通過布設網點社經調查,采用分層抽樣的調查方法,以定點觀測和典型農戶調查結合,進行統計調查,統計分析,評價項目實施后的經濟及社會效益。
根據監測結果與效益分析評價,為同類地區生態修復的科學研究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篇4
關鍵詞:生態經濟學 經濟 可持續發展
引言
中國的生態經濟學是1980年由已過世的著名經濟學家許滌新提出建立的,至今已經有22年的發展歷史了,中國的生態經濟學是在適應可持續發展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對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發揮著作用。如今,生態經濟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的一大重要力量,本文在這里簡要介紹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一些問題,分析現行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局限性對加速經濟可持續發展提出一些意見。
1、生態現狀概述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尤其是在經濟方面,更加的是突飛猛進。過去五十多年的經濟指標也顯示出經濟的巨大進步。世界上的許多地方,由于水和風的侵蝕,目前地表土地的流失超過了自然過程所產生的新土壤,使肥沃的土地面積逐漸減少,供應世界大部分蛋白質的牧場,也經受著過度的壓力。世界性的淡水資源短缺現象也日益嚴重,過度的放牧、耕耘所造成的沙塵暴也十分嚴重……這所有的現象都讓我們看到,調整全球經濟使經濟的發展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穩定性是多迫切的任務。
2、生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經濟的關系
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原則是“人類經濟活動的需求與生態環境資源的供給之間的矛盾運動過程,是以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根本目的,以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為基礎,實現三者之間的有機統一”??沙掷m發展下的經濟都是很重視經濟所帶來的維持各生態系統平衡的一種理念,例如森林、耕地等的可持續的發展與產出。生態經濟,就是指既能夠滿足我們當代的需求而又不會損害后代人滿足其自身發展的需要。生態學家們認識到,生態系統為我們人類提供的服務有時候比為我們提供的產品更有價值。還認識到,如果想要生態系統提供的這類服務得到更好的保護,那么這類服務的價值就有必要加以計算,并體現在市場信號中。
2.1、生態經濟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在現代社會中生存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同生態經濟一起,二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生產方式,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約著經濟水平的高低。在中國,封建時期主要是以鐵器為生產工具,近代在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則以機器的大生產為主要標志。這些都可以看出人類生活在其中的生態環境才是人類的基礎。
2.2、經濟學依賴生態學,生態學高于經濟學
假如某一天我們所居住的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以至于造成了一種不再適合人類生存的境況,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再談經濟的發展就沒有意義了。相反的是只有在保證經濟的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可承受能力相適應的情況下,經濟才能發展好,人類社會才會獲得持續發展。
2.3、生態經濟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
生態環境應該成為經濟增長中可以依賴的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而不能只將其當作一個限制條件。生態環境因素在多數情況下不僅參與了經濟增長的變化,而且還有可能是其中的關鍵因素。
3、生態經濟學下發展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3.1、是生態時代的要求
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是當代指導我國和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理論思想,它的產生并不是偶然的,是時展的需要,是人類社會發展進入到一個新時代的迫切要求。人類社會的發展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的,從農業社會的發展階段到工業社會階段再到現在的生態階段,都離不開社會和自然環境。在工業社會階段,生態經濟矛盾的日益尖銳化推動了社會的經濟發展。人們也清楚的看到,在工業社會中,那種只顧經濟發展不顧生態利益的錯誤發展模式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因此,就推動產生了一種具有更高水平的、新的生產力――“綠色技術”。這種技術既能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有能很好的提高生產力,是當代新的社會生產力的代表,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3.2、能與可持續發展思想形成同步
隨著生態與經濟矛盾的日益尖銳化,同時在世界范圍內也出現了一個日益明顯的向生態經濟發展的趨勢。這是世界經濟的發展從與生態的不和諧、不持續發展必然走向生態與經濟和諧發展的規律性反映,這種表現遍及人類經濟生活和發展的各個方面。例如,現在建筑業大力發展“無公害建筑”、“生態建筑”;汽車制造業努力發展控制尾氣污染和可以使資源回收再生產的“綠色汽車”;在城市建設上,也越來越重視尊重自然;產品和產業的發展也越來越強調“綠色產品”和“綠色產業”。這種經濟生態化的現象是當代經濟在發展中出現嚴重經濟與生態嚴重不平衡的情況下,客觀生態經濟規律推動世界經濟逐漸走向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明確反映。經濟生態學這種理論的產生適應了當代解決經濟與生態不平衡問題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迫切要求,經濟生態學的產生與這一趨勢的出現也是同步的。
3.3、與世界經濟生態學形成同步發展
除了我們國家外,國外也有很過國家注重生態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生態經濟學的產生是解決世界生態與經濟共同矛盾的需要,是世界性的科學。與此同時,世界各國的生態經濟學結合各國的具體情況,在提出生態經濟學方面又有各自的特點。例如,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鮑爾丁首先使用了 “生態經濟學”這一概念,這一概念的提出適應了美國和世界發達國家解決已經出現的生態與經濟的矛盾的需要。但從時代的整體來看,各個國家的生態經濟學基礎理論的提出和形成都是來源于同一個世界上面對同一性質矛盾的實踐結果。據此,我國生態經濟學理論的提出和該學科理論的形成明顯與世界生態經濟學理論的形成同步,這也是客觀必然的。
3.4、為可持續發展實踐服務的作用
生態經濟學是一門新興的指導實踐的科學,它為可持續發展指導思想的建立提供了理論基礎。其目的也在于為實現我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3.4.1、為指導建立協調高效的人工生態系統服務。在生態經濟學的理論中認為,人一切的經濟活動都是在由生態和經濟系統交叉滲透結合形成的生態經濟系統中進行的,經濟生態學是人們經濟活動中的一個實際載體。因此,它的運行要受到客觀生態平衡和客觀經濟規律的雙向制約。我國過去在長期的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種種生態經濟問題,就是由于我們在發展經濟的時候只注重經濟的增長需要而忽略了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
3.4.2、能指導建立我國資源利用的新方針。人類發展經濟的實質,歸根到底還是利用自然資源,可是長期以來人們在利用自然資源的時候并不能正確地處理好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之間的關系,導致了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和不平衡,從而使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變為不可能。用生態的經濟學的理論來總結人們長期以來利用自然資源的方式可以看到,人類在處理資源的保護和利用關系上,存在著兩種錯誤的認識和做法:第一、一部分人把保護和利用資源這兩種認識和做法對立起來。其中又可以分為兩部分,一種是“只保護不利用”,這些是在人們已經有了必須保護生態環境的認識后,面對長期以來惡劣環境所產生的一種看法。另一種是“只利用不保護”,這種做法更加是不可取的,這些現象在我國和西方國家的過去中尤為明顯,在沒有經濟與生態協調理論的指導下長期采用的一種做法。第二、把保護和利用的關系徹底割裂開來。有些人認為應該“先破壞后治理”,有些人認為應該“邊治理邊破壞”,這兩種觀念顯然都是不正確的。在經濟的實際發展過程中,對生態的破壞很容易但治理起來很難,有的治理需要花費很大的代價,而有的是花再大的代價都不可能治理好。
3.5、可以深化我國經濟的改革
經濟改革后的20多年來,國民經濟迅速發展,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國20多年來經濟改革的核心是針對長期以來在經濟發展中忽視和否定客觀經濟規律的作用,從而不能取得本有的經濟效益的問題進行的。其基本內容是要改革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從而促進解放生產力,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當前的經濟發展已經步入了生態時代,目標是要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新生態時代對我過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發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賦予我國經濟改革的新任務。一方面,要從人與自然的關系出發,遵循客觀生態平衡自然規律的要求,改革一切不適合自然生產力要求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解放和發展被束縛的生產力,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要繼續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從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上,繼續改革一切不適合社會生產力要求的生產關系。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上繼續深化我國經濟的改革,涉及我國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明確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生態經濟形式。在此基礎上,還應建立起新的生態經濟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4、結語
讓經濟回歸于生態是一個十分準確而迫切的理念,以生態經濟為基礎從而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是許多人認為這種理念太不現實、太激進,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生態經濟學的理念是與現實結合的最好認識。如今我們不應該考慮實現這種轉變將付出多大的代價,而應考慮如果我們不實現這種新時代的轉變將付出多大的代價。這種轉變不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公眾的相互協調、支持。生態經濟是人類經濟發展和進步的必然趨勢,生態經濟下的可持續發展意味著與“高污染、搞投資、高損耗”的資源配置說再見,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實現走造福子孫后代而不是危害子孫后代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之路。
參考文獻:
[1]鄺元成.資源與環境約束下的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J].透視珠三角,2011(11).
[2]馬傳棟.保護生態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J].經濟廣角,2012(152).
[3]張東升,于小飛.基于生態經濟學的林下經濟探究[J].林業產業,2012(89).
篇5
【關鍵詞】生態;居住區;環境設計;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 TU972+.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早期居住區的環境設計往往被簡單的理解為綠化設計,環境布置也是以園藝綠化為主,常常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忽視生態系統合理性,現在許多開發商為了適應市場的短期需求,一味追求居住區的外部環境,以景觀代生態,在沒有對居住區生態系統進行全面分析的情況下,不考慮居住區自然生態系統的客觀實際,便在居住區內建綠地,造水景,以此贏得購房者青睞,并以生態居住區的銘牌進入房地產市場,未經深入設計的環境效果難免不盡人意,這樣不僅會增加投入,誤導消費,而且會給今后的物業管理、居住者的長期消費帶來不必要的經濟負擔。
如今,居住區的環境越來越受居民的重視,環境設計在居住區中逐漸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居住區環境質量已經直接影響到人們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
1.生態居住區環境的理念及形成條件
從建國后居住小區規劃理論的出現到被廣泛地采用及積極發展的今天,白德懋在《居住區規劃與環境設計》一書中,將居住區劃分為三級,即居住區、小區和住宅組團[1]。明確居住區、小區和住宅組團的性質是為了在規劃設計中有共同的語言,便于配備必要的生活服務設施和居住區環境景觀的設計,所以更需要不斷的去探索多種多樣的居住形態[2]。就生態居住區環境來說,它是一種以生態學的基本原理為指導,規劃、建設、經營、管理的城鎮人居環境,其意義可以理解為具有生命與活力的城鎮住區環境,它們是具有優化的生存條件和使人們能夠在居住區環境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生活空間[3]。生態居住區環境觀念的提出,以改善居住區環境生活質量為起點,努力營造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思想的生態居住區環境。從生態居住區環境建設來看,形成生態居住區環境的基本條件有五方面內容:
一,生態居住區環境能給居住區居民提供符合國家標準的整體生態環境質量,應有較好的日照、空氣與通風條件,并遠離釋放有害氣體的污染源和噪聲源;
二,生態居住區環境應為人們提供各種生態因子;
三,建立以綠為主的居住區環境規劃模式,注意將其與居住、服務、交通等系統結合起來進行考慮;
四,在生態居住區環境中還需留出一定比例的“自然空間”;
五,生態居住區環境是對居住區地域自然景觀、自然生態及除人之外物種的尊重與關懷,并對居住區地域生物多樣性的重視。
以上五項均為形成生態居住區環境的基本條件,設計師們應更新觀念,把握其要點,并在具體設計工作中正確應用。
2.生態居住區環境設計的構成
從生態居住區環境設計的構成要素來看,它主要由城市人類及其人類所處生存環境兩個部分組成。人是住區環境的主體,設計必須以人為本。生態環境設計幾乎滲透到了居住區環境的各個角落,如何對這些構成元素進行合理配置是環境設計的要點[4]。70年代,日本率先制定了改善居住環境的方針政策,提出了居住環境設計的基本要求,舒適、優美、安全、衛生、方便。80年代,英國在新城市和居住區建設中提出“生活要接近自然環境”的設計原則,得到社會廣泛認可??梢?,綠化即生態是環境景觀的基本構成元素。其次,道路是居住區的構成框架,一方面起到了疏導居住區交通、組織居住區空間的功能,另一方面,好的道路設計本身也構成居住區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再者,河道駁岸起到防洪瀉洪、防護堤岸的作用。另外,廣場鋪地在居住區中是人們通過和逗留的場所,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在規劃設計中,通過它的地坪高差、顏色、材質、肌理、圖案的變化創造出富有魅力的路面和場地景觀。
3.生態居住區環境的規劃設計探究
為了創造出具有高品質和豐富美學內涵的居住區生態居住環境,在進行居住區環境設計時,硬軟環境要注意美學風格和文化內涵的統一。其中居住區環境設計包括對基地自然狀況的研究和利用,對空間關系的處理和發揮,與居住區整體風格的融合和協調。
第一,首先考慮地形地貌因素,根據具體的地形地貌進行規劃設計。居住區往往建在山體、水畔、海邊等地方,由于處在生態學上的邊緣匯帶,也因此成了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最容易發生的地帶,所以提高環境的穩定性是我們必須要考慮的因素之一,因此在初期的規劃中我們一定要遵循尊重當地的地質地貌的理念,不要不負責任地破壞當地的植被、水文等,因為這些地理條件都是歷經了幾萬年由于地理均衡作用自然而形成的,如果我們強行破壞它,那么極有可能引發一連串的環境問題,使得我們措手不及。
第二,加大綠化空間的設計,綠色是絕對的維護生態環境的首選,在現代建設搶占我們原有綠色空間的同時,我們要試圖通過一些人為的手段奪回綠色空間面積?,F代城市是一個人口劇增、環境急劇惡化、空氣質量日漸下滑的空間生存環境,我們每天都生活這樣一個壓抑、閉塞的小環境里,因此我們不得不選擇一些人為的手段去重建這根紐帶,那就是綠色生態化居住環境的設計,通過設計師的設計,我們在居住區的前期規劃中要考慮如何充分利用空間來制造綠色。
第三,水體環境的應用。水在我們的審美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同時水又是調節環境氣候的重要因素,尤其對于居住區這樣的小環境來說,水的氣候調節作用十分明顯
第四,綜合考慮植物的多樣性配置,植物既可作綠化材料,又能做觀景植物,同時可以調節局部氣候,因此我們在設計規劃中要向植物配置的景觀化、生態化、功能化方向靠攏,正確選擇樹種,理想配置,達到觀景與調節氣候的完美統一.
4.生態居住區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居住區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就是居住區環境設計在滿足當代人需求的同時,應不危及后代人的需求及選擇生活方式的可能性。生態環境設計的出現順應了社會的發展,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在居住區景觀生態環境中,應善于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利用一切可以運用的因素,高效地利用地質因素和自然資源,減少人工層次而注意自然環境設計。從而使居住區環境設計向可持續的生態的方向發展。
5.結語
生態居住區環境設計是一項較新的專業領域,它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與建筑設計、園藝設計等密不可分。在居住區環境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生態居住環境設計也愈受重視,其設計原則、理念、手法等,都值得我們去認真學習研究。如今基于生活方式的生態環境設計已經受到人們關注,生態設計已經由一般意義的生態設計向“深生態設計”發展,前者重視技術性和經濟性,后者強調價值觀導向和生活方式引導。只有用“深生態設計”的理念和方法來構建我們的家園,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參考文獻
[1]董衛,王建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與建筑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26-30
[2]楊德昭.新社區與新城市——住宅小區的消逝與新社區的崛起[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6:169-180
篇6
關鍵詞:城市;景觀生態;規劃;可持續發展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rom the aspects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modern city,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literature search and a large number of professionals, to the modern city planning design a comprehensive thorough exposition of modern city planning, ecological desig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re discussed,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sign of city ecological planning.
Key words: city; landscape ecology;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 TU986.3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
一、城市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
1.以人為本體現博愛原則
“環境設計的最終目的是應用社會、經濟、藝術、科技、政治等綜合手段,來滿足人在城市環境中的存在與發展需求。它使城市環境充分容納人們的各種活動, 而更重要的是使處于該環境中的人感受到人類的高度氣質,在美好而愉快的生活中鼓勵人們的博愛和進取精神。人是城市空間的主體,任何空間環境設計都應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體現出對人的關懷,根據嬰幼兒、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的行為心理特點創造出滿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間,如運動場地,交往空間,無障礙通道等。時代在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與行為方式也在隨著發生變化,城市景觀設計應適應變化的需求。
2.尊重自然和諧共存原則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綠化植被等要素構成城市的寶貴景觀資源, 尊重并強化城市的自然景觀特征, 使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創造。古代人們利用風水學說在城址選擇, 房屋建造, 使人與自然達成“天人合一”的境界方面為我們提供了極好的參考榜樣。今天在鋼筋混凝土森林林立的都市中積極組織和引入自然景觀要素,不僅對達成城市生態平衡,維持城市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以其自然的柔性特征“軟化”城市的硬體空間,為城市景觀注入生氣與活力。由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提出的山水城市構想反映了城市中的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渴求。
3.協調統一多元變化原則
城市美體現在整體的和諧與統一之中。古人云:“傾國宜通體,誰來獨賞眉”說明了整體美的重要性。漂亮的建筑的集合不一定能組成一座美的城市, 而一群普通的建筑卻可能生產一座景觀優美的城市, 意大利的中世紀城市即是最好的例證。城市景觀藝術是一種群體關系的藝術,其中的任何一個要素都只是整體環境的一部分,只有相互協調配合才能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如果把城市比作一首交響樂,每一位城市建設者比作一位樂隊演奏者,那么需要在統一的指揮下,才能奏出和諧的樂章。
4.整體設計原則
景觀生態設計是對整體人類生態系統進行全面的設計,設計目標是整體優化和可持續發展。城市是一個龐大的復雜的生命系統,要保證城市各組成元素達到最優的配置就必須正確定位城市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方向,綜合研究城市土地功能布局和公共基礎設施組織。
5.綜合設計原則
景觀元素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決定了實現理想景觀生態設計的多學科性, 以此才能確保整體生態系統的和諧與穩定。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 構筑一個協調、多樣、具有鮮明特色的物質環境空間,就必須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研究城市發展的各類專業人才及社會各部門的廣泛參與和協作。以往我們的城市規劃一般是由建筑及城市規劃部門完成。
二、現代城市景觀生態規劃設計模式
斑塊(patch) 、廊道( corridor)和基質 (matrix)是景觀生態學用來解釋景觀結構的基本模式,普遍適用于各類景觀,包括荒漠、森林、農業、草原、郊區和建成區景觀。景觀中任意一點或是落在某一斑塊內,或是落在廊道內,或是在作為背景的基質內。這一模式為比較和判別景觀結構,分析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和改變景觀提供了一種通俗、簡明和可操作的語言。這種語言和景觀與城鄉規劃師及決策者所運用的語言尤其有共同之處,因而景觀生態學的理論與觀察結果很快可以在規劃中被應用。這也是為什么景觀生態規劃能迅速在規劃設計領域內獲得共鳴的原因之一,特別在一直領導世界景觀與城鄉規劃設計新潮流的哈佛大學異軍突起。美國景觀生態學奠基人Richard. Forman與國際權威景觀規劃師CarlSteinitz緊密配合,并得到地理信息系統教授Stephen Ervin的強有力技術支持,從而在哈佛開創了又一代規劃新學派。目前,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的高級研究中心(包括設計學博士計劃)中已專門設有景觀規劃與生態這一方向,使景觀生態學真正與規劃設計融為了一體。
運用這一基本語言,景觀生態學探討地球表面的景觀是怎樣由斑塊、廊道和基質所構成的,如何來定量、定性地描述這些基本景觀元素的形狀、大小、數目和空間關系,以及這些空間屬性對景觀中的運動和生態流有什么影響。
三、現代城市景觀生態規劃設計案例分析
1.中關村科技園(海淀園發展區)規劃
中關村科技園(海淀園發展區)生態規劃勾勒出了自然生態系統與城市生態系統相結合的城市復合生態系統。該規劃方案包括生態等級分區、土地利用規劃、植被規劃、交通生態規劃調整、人口容量、濕地恢復規劃、能源環保規劃等多項量化的、可具操作的內容。該規劃的產生標志著中關村科技園區生態化建設已進入實質性實施階段,中關村科技園區將在一個高位平臺上建起。
生態規劃與以交通因素為主的傳統規劃的主要區別在于它是以土地生態適宜性分析為依據,指導土地利用的規劃。根據海淀園后地區的資源特點,此次規劃選擇了坡度、地基承載力、土壤生產性、植被多樣性、土壤滲透性、地表水分布、用地成熟度、景觀價值等8個評價因子進行了土地生態適宜性分析,最終確定了核心生態保護區、生態保育緩沖區、生態建設緩釋區、中低度開發區和中度開發區等5個生態等級區,同時,在城市交通的布局、跨躍道路的設計與建設、地下水開采、地面滲水率、河床的蜿蜒度、河岸的植被以及園林植物的生態效益等具體內容上都做出了具有操作性的量化要求。該生態規劃還對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建筑節能技術的利用提出了建議和要求。
2.廣州科學城規劃
在廣州科學城的建設中,設計師將生態規劃方法引入其中,從自然環境、社會經濟以及環境質量等生態因素分析評價入手,以自然生態優先為原則,全面分析科學城發展環境中的自然生態特點,制定生態敏感性模型,進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發展用地、居住用地、產業用地、科研用地、綠化用地等)的適宜度分析,從而揭示了科學城適宜發展用地及方向,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土地利用規劃,為科學合理地制定科學城結構形態和功能布局提供了依據。
3.中山市景觀生態規劃
中山市景觀生態規劃注意維持和恢復景觀生態過程及格局的連續性(Connectivity)和完整性( In2tegrity) 。
在城市擴展過程中,應把維護景觀生態過程與格局的連續性作為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尤其應注重城市邊緣帶的土地利用格局。這就需要分析景觀生態過程,通過其動態和趨勢的模擬來判別對維護景觀生態過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景觀局部、位置和空間聯系,即景觀生態安全格局( Security pat2terns) 。中山市城區在向東南山地擴展中尤其應注意山地與水系的連續性和完整性。
4.成都景觀生態建設
成都市不久將在外環路到三環路之間的區域逐步建成8大景觀生態片區,并由這些片區構成一個完整的景觀生態圈,將中心城區緊緊包圍起來,讓蓉城真正成為森林城市。這些生態“氧吧”以外環路為邊界,向中心城區發展到三環路,部分生態元還跨越三環路進入到中心城之內。
5.三亞市景觀生態建設
海南省三亞市把城邊防護林工程與城市景觀、城市綠化美化相結合,連續開展植樹造林活動,著力建設三條城市生態景觀帶。三亞市委主要負責人表示,今年三亞將種植“三邊林”130公里( 90多萬株) ,營造一座“森林城市”,爭取在五年內使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68%以上,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50%以上。三亞市把城邊防護林工程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結合起來。今年年初,三亞市已正式啟動建設三條城市生態景觀帶:以狗嶺、 臨春嶺、鹿回頭嶺、金雞嶺森林綠化帶為主體的山頭森林帶;以三亞東西河為主線的河流、港灣生態景觀帶;以三亞灣、大東海、亞龍灣等濱海岸線綠化保護區為核心的濱海綠化環境帶。三亞市的“三邊林”,主要以酸豆樹、紅豆、重陽木、雨樹、鳳凰、木棉、相思樹等樹種為主,突出熱帶森林植物的多樣性和景觀效果。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城市景觀;優化設計;生態園林
Abstract: the landscape in the wa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pends on the ecological garden. In landscape ecology in the "plaques", "assembly" and "the matrix", "node" concept, landscape ecology garden green space system for the city of the whole picture provides the means, the botanical garden space and the whole city landscape connected, endowed with new connotation. In this paper,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brief elaboration. For reader reference!
Key words: the city landscape; Optimization design; Ecological garden
中圖分類號:K928.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城市景觀生態的特點
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來看,城市景觀設計的對象是具有特殊屬性的生態系統,人是城市生態系統的主體。由于人的作用,城市生態系統改變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屬性,其物理環境結構和物質能量流發生了迅速的變化,系統的自然調節凈化機能受到巨大影響。因此,城市是典型的以人類干擾為主的景觀,是一種連續動態變化的特殊景觀,其自發的過程是自然景觀的破壞和人工景觀要素的擴大。其景觀結構的具體表現為:工業斑塊數量增多,環境污染源增多,面擴大;內部綠地和水域等環境資源拼塊銳減;城市建筑急劇膨脹并向郊區擴展,取代農田基質和綠地斑塊;城市景觀的平均凈生產力是負值,比其它任何景觀斑塊卻更具有依賴性,需要依靠廊道運輸大量能源來維持正常運轉。可見城市景觀的自發發展具有日趨惡劣的趨勢。
2 、城市景觀生態設計的方法
由于生態化設計的特殊性和系統性,照搬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的方法是不完全適用的,城市景觀的網絡生態化設計應該在根本上從景觀生態出發。
2.1 廊道的構建
廊道是指不同于兩側基質的狹長地帶,也就是一個線狀或帶狀的斑塊.城市中的公路、鐵路、河流、各種綠化帶、林蔭帶均屬于廊道。廊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景觀的連通性,也影響著拼塊間物種、物質和能量的交流。城市廊道網絡的構建不僅僅是道路和綠地系統的規劃,它奠定了城市生態系統的基本空間格局,是整個城市生態系統各景觀生態元相互作用的通道,直接影響到生態系統的運行效率。例如:方向和規模恰當的廊道可引人自然氣流,改善局部氣候環境,也可以阻擋風沙或寒流。再如:控制廊道對拼塊的干擾,可以控制拼塊的發展趨勢,從而保護自然資源拼塊,協調人工景觀拼塊的發展。以“廊道”的概念來設計城市的基本生態網絡,可以不再局限于僅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的城市空間和交通層面的規劃,保證城市生態系統的有機性。廊道網絡的構建應遵循整體性和地域性原則,并預留動態發展的彈性空間。
2.2 景觀生態元的分級
景觀生態元的分級并不是僅僅依據其自身的規?;蛎娣e而定,一般可分為三級。對于城市的生態環境系統有較強的調控影響能力的景觀生態元為一級,如城市級中心綠地公園,規模大的自然水體及綠化帶等。相對而言對城市生態環境影響較小,但對局部環境有較強調控作用的為二級,如小區級的游園、綠地、林蔭道等。對局部微環境調控能力也較小的為三級,如以鋪地為主的活動廣場等。景觀生態元的分級有兩方面的作用:第一,為景觀生態元的配置提供依據,使城市景觀不僅在功能和視覺上布局合理,生態調控容量也張弛有致,不致出現盲區。第二,為景觀生態元的進一步細化設計提供依據,對生態調控量大的景觀生態元,應盡量控制人的干擾,保持其局部系統的多樣性和穩定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調控作用。而生態調控容量小的景觀生態元往往功能性較強,人為干擾多,應在滿足人的需求的同時防止負面效應,并借助廊道和相鄰景觀生態元的作用來強化調控能力。
2.3 景觀生態元的配置
景觀生態元的配置對于城市生態系統有著重要影響.R.T.T.Foreman和MichelGodron對宏觀尺度的景觀格局提出了基礎格局和最優景觀格局的模式:保留生態學上具有不可替代意義的大型自然植被拼塊用以涵養水源,保護稀有植物;有足夠寬的廊道以保護水系和滿足物種、能源的流動;在開發區或已建成區內用小的自然資源拼塊和廊道以保證景觀的異質性。這種集聚間有離析的景觀格局對城市景觀生態元的配置有直接的借鑒意義。廊道網絡的節點是廊道的交結區域和物流、能流的源或匯,其空間可達性和生態調控的輻射性都很強,因此景觀生態元的位置與廊道網絡節點相耦合,可更好地發揮其美化和生態的效能。同時,景觀生態元在廊道網絡節點上的布置應參照最優景觀格局的模式,級別大小相間,物流、能流高效暢通,生態調控容量互補,從而分擔人為干擾的壓力和生態變化的風險,確保各個景觀生態元融入城市生態網絡,提高整個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2.4 景觀生態元的異質性和多樣性
景觀生態元都有其美學和功能上的意義,而這些意義的實現應充分考慮到景觀元素的異質性和多樣性的要求。在自然狀態下,景觀生態元中各種自然資源是異質分布的,而在城市景觀生態元中,由于人的審美和使用需求,往往傾向于同質分布,例如:我們需要大面積的活動硬地,需要大面積的觀賞草皮或單一林帶等等。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一個系統要從無序狀態進化到有序狀態,就必須不斷吸收外界的物質和能量。也就是說,景觀生態元維持同質分布狀態比異質分布狀態要耗費更多的物質和能源。因此,在設計中可以用局部的同質來造就整體的異質性。盡量保護景觀生態元中景觀的異質性,可以減少人工維護的費用,提高景觀生態元的穩定性。同時,景觀的異質性也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維持了生態系統的健康和高效,是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基礎。因此生態化設計就應該尊重和維護其多樣性,即保持有效數量的鄉土生物種群;保護各種類型及多種演替階段的生態系統;尊重各種生態過程。在城市中,以城市綠地為代表的景觀生態元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最后堡壘。城市綠地應該走出唯美價值標準的層次,從大草坪和觀賞花木的集合地走向可持續的、具有豐富物種的生態化綠地。
3、生態園林設計的景觀生態表現
(1)城市綠地分布要均勻、合理,形成一個由綠地、綠廊、綠網構成的綜合綠地系統。擴大城市公共綠地的服務半徑,特別是城市中心區、舊城區和居民區應該加強綠地建設,讓更多的市民都能受益。
(2)規劃設計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風格,風格多樣,量力而行”,尊重當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體和生態群落,盡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動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與當地特定的生態條件和景觀環境相適應。硬質鋪裝要少而且要使地面水能充分滲透到地下,加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自身維護能力,還能節約大量的維護費用。
(3)植物配置要形成以喬木為主,喬、灌、藤、花草相結合的復層混交綠化模式。以“林蔭型”綠化為主導,加大道路、小區、游園及廣場的遮蔭效果,增加綠化地的色彩,為市民提供距離合適,景觀優美,綠化充分,環境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變“平面型綠化”為“立體型”綠化,擴展綠化的范圍,發展垂直綠化、屋頂綠化、陽臺綠化,加強植物新品種的開發、研究和應用,增加城市綠量,美化城市景觀,構造城市空間的多層次綠化格局。
4、結束語
篇8
[關鍵詞] 提升河南可持續發展綜合實力
隨著社會知識化、科技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人類社會必將進入可持續發展綜合實力激烈競爭的時代,因此我國也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過去關于地區綜合實力的衡量主要是從經濟能力的角度分析,而在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任何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都無法回避科技、資源、生態環境,以及社會的協調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站在可持續發展的高度,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去衡量一個地區的綜合實力,使地區間綜合實力的競爭統一于可持續發展的宏觀框架內,從而實現社會、經濟、自然的協同發展。在這種形勢下,河南必須要把握可持續發展綜合實力競爭的關鍵,認清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優勢與不足,制定出新的發展戰略與對策,在新一輪國際、國內競爭中居于領先地位。
一、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淵源及可持續發展綜合實力的內涵
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62年美國女生物學家切而?卡遜發表的環境科普著作《寂靜的春天》,文中描述了由于農藥污染所帶來的可怕景象,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關于發展觀念的爭論。1972年兩位著名美國學者巴巴拉?沃德和雷內?杜博斯推出的《只有一個地球》一書將人類對生存與環境的認識推向一個新的境界,即可持續發展的境界。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年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通常被認為是“布倫特蘭報告”,這份報告進一步發展了“可持發展的概念”。但真正把可持續發展理論作為一種發展戰略和實踐,是始于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
1998年中國科學院首次了《1998年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到目前為止已經了九個這樣的報告,引起了決策層和學者的高度重視,并在全國范圍內引發了關于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進一步討論,并逐步形成了一種較為一致的觀點,即應以可持續發展綜合實力代替地區經濟實力,成為評價地區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
可持續發展綜合實力是指一個地區在可持續發展理論下具有可持續性的綜合實力,它是一個地區的經濟能力、科技創新能力、社會發展能力、政府調控能力、生態系統服務能力等各方面的綜合體現。
地區可持續發展綜合實力主要由以下幾個要素構成:經濟力、科技力、社會發展能力、政府調控能力和生態力等。其中經濟力是反映一個地區的人力資源、陸地資源、礦產資源、經濟實力總量、經濟實力人均量、經濟結構、經濟速度、貿易構成、財政金融等方面情況的綜合指標;科技力是反映一個地區科技成果、科技隊伍、科技投入、科技活動等方面情況的綜合指標;社會發展能力是反映一個地區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的綜合指標;政府調控能力是反映一個地區的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能力;生態力是反映一個地區的生態系統服務的能力,即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服務的能力。通過這一系列的指標來綜合反映一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提升河南可持續發展綜合實力的思考
在即將到來的新一輪以可持續發展綜合實力為中心的地區間競爭中,河南要想處于不敗之地,甚至居于領先地位,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
1.領導干部應具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
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地區間的競爭將不再局限于傳統的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綜合實力的競爭,必將轉向地區可持續發展綜合實力的競爭。從理論上分析,就是把經濟系統放到生態系統的子系統的地位,而不是將生態系統作為經濟系統的子系統,像有的學者所提出的,在評價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時將生態、環境等因素納入GDP的計算體系,甚至于在追求經濟發展時,根本不考慮生態、環境等非經濟因素。作為河南的領導干部首先應當具這種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這是提升河南可持續發展綜合實力的前提。
2.進一步強化和提高全省人民的可持續發展意識
河南可持續發展綜合實力能否迅速提升也取決于全省人民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沙掷m發展綜合實力不同于傳統的綜合實力,其根本的區別在于,可持續發展綜合實力是從可持續發展意義上考察一個地區的綜合實力,它不僅需要分析當前該地區所擁有的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需要研究支撐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系統服務能力的變化趨勢??沙掷m發展綜合實力充分體現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理念、條件、機制和準則??沙掷m發展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它要求人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要以一種新的形式出現,即要求人們具有較強的可持續發展意識與之相對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現首先取決于社會公眾的可持續發展意識水平。雖然目前人們對有關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人們的可持續發展意識與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從目前來看,可持續發展意識不會自發地產生,應通過各種形式廣泛地宣傳可持續發展有關的問題,使人們從概念上和認識上不斷深入和系統地理解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內涵。同時應通過多種形式鼓勵和引導公眾普遍地、積極地參與可持續發展。沒有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是難以實現的。實踐可以使人們的可持續發展意識進一步得到強化和提高,進而保證河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和可持續發展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可以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和利用各種媒體的宣傳來提高全省人民的可持續發展意識,這是河南省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初期的必要措施。
3.進一步提高河南科技創新能力
科技創新能力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保障,提高河南科技創新能力一是要大力實施科教興豫戰略,科技創新關鍵是人才,必須牢固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積極培養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優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輩出的良好環境,充分發揮科技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科技創新打下堅實的人才基礎;二是實施技術創新工程,開展持續的技術創新活動。技術創新是新技術的研究開發、生產到實現商業化全過程的經濟技術活動,是企業保持競爭力的核心所在,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原動力。我們應當結合自身優勢,努力開發各項先進實用的新技術;三是努力發展高科技,進一步優化科技結構布局,充分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四是建立良好的科技進步機制,推動科技自身可持續發展。
4.不斷增強河南的生態力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態系統對經濟的作用與反作用已經逐漸顯現出來,而且這種作用會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而逐漸加強。因此,要提高河南的可持續發展綜合實力,必須關注河南生態系統的發展情況,即要不斷增強河南的生態力。所謂生態力是指生態系統的服務能力,即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服務的能力。生態系統服務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是構成可持續發展綜合實力的最重要因素。由于生態力或生態系統服務能力的狀況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和決定地區可持續發展綜合實力的發展方向,因此必須進快建立起生態系統管理的理論與實踐體系,對全省各類生態系統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保證河南生態力的不斷提高。具體來說,一是要盡快建立起生態系統管理理論體系及其實用模式,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實施步驟和配套措施;二是要加大經費投入,包括對河南生態系統的研究、評價和管理等方面;三是要建立一支專業的人才隊伍,專門負責研究河南生態系統的管理及其他相關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使河南生態系統的服務能力得到有效的保持并不斷增強。
5.進一步提高河南人口素質,加大人力資源開發力度
一是要在全社會確立知識和人才比其他資本更重要的思想觀念。過去人們一直認為自然資源、資金等是決定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是,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人們將逐步認識到自然資源的作用將漸漸退居次要地位,而知識資源將占據主要位置。因此人才資本觀念的確立是河南人口素質提高和人力資源開發的前提條件;二是大力實施科教興豫戰略。“百年大業,教育為本”,發展教育是河南人口素質提高的一個最基本條件;三是樹立可持續發展的人才觀,實現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知識或者說人才作為一種資本,它同樣存在著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對人才不能只用,而且要全方位開發、培訓,提高其素質,不能只為追求狹隘經濟利潤而浪費性地消費人才,必須對人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使其產生最大整體社會效益;四是切實優化人才使用環境。良好的人才使用環境是在未來人才大戰中獲勝的客觀條件,河南只有營造一個良好的用人環境,才能爭奪到一大批思想層次高、知識淵博、創新能力強的高科技人才;五是解放思想,用新的方式吸引國內外的高級人才。人才的吸引是與人才流動機制相聯系的,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斷的創造新的方式、新的機制吸引國內外的高級人才。
6.積極開展地區間的合作與交流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進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加緊進行,競爭日益激烈,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在這種形勢下,加快地區間的合作與交流是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必然選擇,這有利于區域內各國、各地區間發展比較優勢和資源整合優勢。國際間的發展趨勢尚且如此,在一國內部加強地區間的合作與交流就更為重要。為了在新一輪國際、國內競爭中居于有利地位,河南必須積極地在全國甚至世界范圍內開展地區間的合作與交流,及時掌握國內外的發展動態,弄清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制定適時的戰略與對策,確保河南可持續發展綜合實力的迅速提升。
三、提升河南可持續發展綜合實力應注意的兩個問題
1.可持續發展綜合實力與傳統的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綜合實力有本質的區別
傳統意義上的綜合實力的提升,僅僅是一種物理上的數量性增長,而可持續發展綜合實力的提升則是一種質量上、功能上的改善,可以說可持續發展實質上是一種超越增長的發展。因此,我們要進一步提升河南可持續發展綜合實力,就必須首先對當前以經濟增長為中心原則的數量性發展觀進行清理,建立以可持續發展為中心原則的質量性發展觀。
2.現階段應把經濟能力作為河南可持續發展綜合實力的中心
可持續發展綜合實力包括經濟能力、科技創新能力、社會發展能力、政府調控能力、生態系統服務能力等多個方面,但結合河南的實際情況,現階段我們應當把經濟能力作為河南可持續發展綜合實力的中心。這種觀點并不是受傳統的經濟發展觀的影響,可持續發展理論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經濟是生態的子系統,經濟的增長不是無限的,它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必然受到生態系統的限制。但是在不發達地區,“人造資本”相對于“自然資本”仍然是稀缺的時候,追求經濟的增長或者說以經濟發展為中心仍然是合理的,但必須同時兼顧其他因素的發展。只有隨著經濟的發展,當“自然資本”替代“人造資本”成為稀缺的限制性因素時,生態力將逐步取代經濟力成為河南可持續發展綜合實力的中心。
參考文獻:
[1]王威:論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評價[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6.(4)
[2]楊麗明:半監督支持向量機及其在縣域可持續發展綜合實力評價中的應用[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05.(6)
[3]孫慧:綠色GDP與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觀[J].中國統計,2006.(10)
[4]王智江:可持續發展生態經濟模式的構建[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
篇9
摘要: 新疆的土地面積位居全國之首,地域廣闊,但是由于自然條件的約束,生態問題較為嚴重,雖然多年來政府在治理生態環境方
>> 基于生態足跡的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 基于生態足跡理論的天津市可持續發展動態研究 基于生態足跡的大慶市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動態分析 基于生態足跡方法的河南省可持續發展分析 基于生態足跡模型的沿海城市可持續發展分析 基于外貿生態足跡的廣西農產品外貿可持續發展分析 基于能值足跡模型的我國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分析 基于生態足跡模型的內蒙古可持續發展研究 基于生態足跡法的可持續發展測度研究 基于生態足跡模型的吐魯番市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研究 基于生態足跡模型的遵義市可持續發展研究 基于生態足跡的青島市可持續發展定量研究 基于生態足跡的資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 基于生態足跡模型的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以東莞市為例 基于生態足跡模型的區域可持續發展定量評估 基于生態足跡模型的萊陽市可持續發展評估 探究基于生態足跡的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江西省可持續發展狀況的生態足跡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的新疆兵團人力資源可持續發展實證研究 應用生態足跡方法研究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優缺點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4]徐中民,張志強.可持續發展定量指標體系的分類和評價[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36(04):82-87.
[5]張志強,徐中民,程國棟.生態足跡的概念及計算模型[J].生態經濟,2000(10):8-10.
[6]邵玲,杜文星,楊俊孝.基于生態足跡理論的新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1,22(5):6-7.
篇10
關鍵詞:永續利用;林業可持續發展 林業歷史性轉變;林業建設方針
林業可持續發展是對森林生態系統在確保其生產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態系統的物種和生態多樣性不受到損害前提下的林業實踐活動,它是通過綜合開發培育和利用森林,以發揮其多種功能,并且保護土壤、空氣和水的質量,以及森林動植物的生存環境,既滿足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又不損害未來滿足其需求能力的林業??沙掷m林業不僅從健康、完整的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良好的環境及主要林產品持續生產等諸多方面,反映了現代森林的多重價值觀,而且對區域乃至整個國家、全球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生存環境的改善,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這種作用幾乎滲透到人類生存時空的每一個領域。
一、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現狀
森林可持續經營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沒有可持續經營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續發展的林業。自1992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后的5年里,森林可持續經營進入了實質性階段,世界林業發達國家都開始調整和改造傳統森林資源管理系統的理
論與技術,并組織研究和實踐森林資源可持續標準和指標體系。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實現途徑。加拿大側重于林地生產力的保護,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計劃為依托的林地綜合管理系統;美國注重人們對森林的整體需求,提出了生態系統經營;德國由于幾乎沒有原生林,大多為人工次生林,因而著重于回歸自然的人工林經營,即近自然的林業。許多發展中國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續經營理論來調整各自的林業發展戰略著手研究和制定適合發展中國家的森林可持續經營標準和指標,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梢哉f,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總目標是林業可持續發展,而對于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途徑,以美國1995年《森林和林地資源的長期戰略規劃》為典
型,它明確了“管理生態系統------通向可持續性的工具”的模式。
二、林業在可持續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
林業是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基礎??沙掷m發展必須遵循生態平衡準則,要在經濟―環境協調中求發展。森林是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基礎,也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物質基礎。社會經濟的發展必須依賴以森林生態系統為基礎的環境而發展,否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強大的資源庫、基因庫、蓄水庫和能源庫??茖W與實踐證明,森林既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蘊育物種等多種生態功能,又有貯碳釋氧、吸納粉塵、降解有害氣體、阻消噪聲、美化環境等防治環境污染功能。
1、 森林能提高大氣質量。體現在:能有效地減緩溫室效應。
2、森林能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森林與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遺傳多樣息相關,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棲息繁衍。
3、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對降水有極強的吸收和滲透作用,其穩滲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還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葉層不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還可以保護土壤免遭雨滴的沖擊。
4、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網超過10%,沙地植被蓋度超過0.3,沙暴的危害就會減少到最小限度。
5、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鹽分;枯枝落葉可增加有機質、腐殖質,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
6、森林能緩解水資源危機。森林是“綠色水庫”,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綿”一樣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減輕洪水災害。可以促進水分循環和影響大氣環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庫”的作用。據測算,森林蒸騰的水汽58%又降到陸地上,可增加陸地降水量21.6mm,占陸地年平均降水量2.9%。
7、森林能消除噪聲污染。據測定,100m的防護林帶可降低汽車噪聲30%,摩托車噪聲25%,電聲噪聲23%。
三、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由一個個具體的區域對林業發展的需求所決定的。一般說來,應當從森林所發揮的作用方面來考慮。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區域的社會意義和國民經濟意義,就其作用來劃分,主要體現在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3個方面。
1、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目標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目標,強調滿足人類基本需要和較高層次的社會文化要求,持續不斷地提供林產品以滿足社會需要,這是持續林業的一個主要目標。作為社會經濟大系統的林業產業,擔負著為社會發展提供生活資料(燃料、食品等)與生產資料(原材料)的雙重任務。隨著全球范圍內不可再生資源的不斷消耗,森林作為主要的可再生資源,其滿足人類社會物質需求的作用是絕對不會消失的。人類對森林的社會、文化需求的不斷擴大,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總趨勢。滿足人對森林的多種需要和愿望,是林業的根本任務。
2、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目標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目標,主要關注于林業生產者的長期利益。這里必須明確的是林業經濟可持續性的主體是林業生產經營者。當前就經濟利益的實現方式考察,主要還是通過為社會提供物質產品的形式,實現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林產品產量的持續產出。而林產品的產出,除了取決于林業生產力水平外,同時還受到自然生態環境的制約,更受制于非林業部門的影響。林業經營者經營的森林生態系統所提供的環境產品,具有經濟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業利益難以在市場條件下完全實現。面對這種情況,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目標,必須有其他實現途徑。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實行生態補償;二是國家扶持。因此,林業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必須保障林業生產者的經濟可持續性。
3、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目標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目標,關注的是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和穩定。通過退化生態系統的重建與已有森林生態系統的合理經營,保障森林生態系統在維護全球、國家、區域等不同層次上所發揮的環境服務功能的持續性。其中關鍵是無退化的使用林地和保護生物多樣性,保持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和可再生產能力以及長期健康。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目標,不僅是保障林業自身社會經濟可持續的基礎,更重要的意義還在于持續發揮森林生態系統在維護全球生命支持系統中的重要性與不可替代性。
綜上所述,林業可持續發展目標應當包括社會、經濟、生態環境3個方面,其中社會與生態環境目標,體現的是全人類的利益,即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經濟,需要林業持續的提供物質產品與生態環境服務功能。而作為人類群體中的林業生產經營者來說,不僅需要自身的實踐活動所提供的產品服務,更具有意義的是要求其自身經濟利益的持續性,這也是不同利益主體對林業問題構成不同態度的深刻原因。
三、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由一個個具體的區域對林業發展的需求所決定的。一般說來,應當從森林所發揮的作用方面來考慮。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區域的社會意義和國民經濟意義,就其作用來劃分,主要體現在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3個方面。
1、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目標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目標,強調滿足人類基本需要和較高層次的社會文化要求,持續不斷地提供林產品以滿足社會需要,這是持續林業的一個主要目標。作為社會經濟大系統的林業產業,擔負著為社會發展提供生活資料(燃料、食品等)與生產資料(原材料)的雙重任務。隨著全球范圍內不可再生資源的不斷消耗,森林作為主要的可再生資源,其滿足人類社會物質需求的作用是絕對不會消失的。人類對森林的社會、文化需求的不斷擴大,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總趨勢。滿足人對森林的多種需要和愿望,是林業的根本任務。
2、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目標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目標,主要關注于林業生產者的長期利益。這里必須明確的是林業經濟可持續性的主體是林業生產經營者。當前就經濟利益的實現方式考察,主要還是通過為社會提供物質產品的形式,實現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林產品產量的持續產出。而林產品的產出,除了取決于林業生產力水平外,同時還受到自然生態環境的制約,更受制于非林業部門的影響。林業經營者經營的森林生態系統所提供的環境產品,具有經濟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業利益難以在市場條件下完全實現。面對這種情況,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目標,必須有其他實現途徑。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實行生態補償;二是國家扶持。因此,林業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必須保障林業生產者的經濟可持續性。
3、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