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育發展趨勢范文

時間:2023-09-19 17:42: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英語教育發展趨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英語國際化中國英語教育發展趨勢

一、中國英語教育的發展進程

英語做為一門基礎性學科,隨著近年來英語國際化發展趨勢的形成,中國英語教育也引起了全民重視。英語的適用范圍也不斷擴大,英語學習者低齡化形成,各類英語教育機構大量成立,在教育市場形成相互促進,相互競爭的發展模式。中國英語教育在發展過程,采取國際英語的發音標準、語法構成等客觀要求,結合中國語言文化特色及表達方式,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語言教育環境。我國英語教學通過在發展過程的不斷摸索前進,形成了一種符合中國教育理念與學生認可的教育模式,促進了中國英語教育的發展。中國英語教育在英語國際化形式的背景下,英語對學生學習的引導性逐漸增強,同時英語的使用性也漸被重視,中國英語教育也逐漸加深英語口語化的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中國英語國際化的發展特點

(一)英語內容的多元化

中國英語國際化的形成,促進了英語內容的多元化發展。其一英語學習資料的多元化,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資料的獲取手段更加豐富,與此同時,教學材料在內容上,也趨于多元化發展,從傳統紙質文獻單一的英語語言學習,向各行業各領域相關知識進行擴展,其內容展現也愈發靈活,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其二英語多元化需求的形成,與傳統英語理念不同,中國英語國際化形成的主要原因便是伴隨經濟全球化的形成,英語作為全球語言的通用語言,各行各業對英語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因此英語語言國際化的形成,滿足了各種英語需求的同時,還在促進中國英語多元化的發展。其三促進英語專業多元化的發展,伴隨著中國英語國際化的形成,英語語言專業的區分也愈加細致,明確。如商務英語、英語語言教學等,其各種各種英語語言環境的形成也促進了中國英語語言國際化的形成。中國英語國際化的發展特點形成了屬于中國獨有中國英語教育模式和英語學習模式,為中國英語國際化是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二)英語教學信息化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應用普及。中國英語在教學與學習方面,充分利用電子產品與互聯網優勢,促進了中國英語教學信息化是形成。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中國英語教育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資源,也為中國英語口語化的轉變提供了資料基礎,增強了英語的交流,加強了英語的口語鍛煉,同時促進了英語語音學習的交流,是學生在學習英語發音強調是更加便利。中國英語教育信息化的形成,也促使了英語教學方式虛擬化的產生,及通過網絡指導學生進行學習,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界限,使中國英語教育的國際化發展更具有靈活性、實時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體驗更加深刻。同時中國英語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讓學生與學生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老師與老師之間的交流愈加頻繁,學生通過相互之間的信息交流,促進了自身學習問題的解決,提升自主學習能力。老師通過對學生反饋問題的整理和與彼此之間的教學交流,利于英語教學理念的創新,提高學生英語成績。

三、中國英語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

中國英語教育在國際化下的發展趨勢,應遵循著中國英語教育本土化與中國英語教育國際化的共同發展趨勢,形成本土化與國家化即相互區別,又相互融合,互相引導彼此的發展方式。因此在中國英語教育過程中,把握英語教育內容多元化的特點,謹記英語作為通用語的語言準則,在教育過程中與中國語言文化特點相結合的同時,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同時對中國學生的學習特點具有充分了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中國英語教育國際化是發展趨勢,也是中國英語教育信息化交流的體驗。中國英語教育在國際化的發展過程中,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形成數據交流模式,建立云空間,加強學生的教學體驗與教師教學質量,促進信息資源的不斷更新與教育理念的彼此交流,同時對教學信息化、數據化加以利用,完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模擬化教學,增強學生的口語能力。促進中國英語教育國際化的發展,還讓其與創新精神相結合。利用創新精神發展中國英語教育理念,增強英語學習趣味性。與此同時,把創新精神與中國英語教育國際化結合,改善教學方式,營造真實的交流氛圍,鍛煉自身的口語能力與發音標準。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英語逐漸成為國際通用語言。英語被應用到諸如文化政治、經濟商貿、信息交流等許多領域當中,英語教育也因此面臨著諸多挑戰與機遇。中國英語教育國際化的發展促使了傳統中國英語教育觀念的轉變,形成了全新的中國英語教育發展理念。中國英語教育國際化的發展,促使了英語教育多元化與信息化的轉變,加強了信息交流,使英語教育更具有時代性與創新性。與此同時,中國英語教育本土化與國際化的互相融合,推動了中國英語教育的發展。

作者:姚懿

篇2

1.BD內血試教賞的局》技

(1)應試英誘教學造成學生英誘知識掌握不全面

在大學應試英語教學中,為了一味地提高考研率,我國大多數大學不注重學生語言能力的運用。苷遍只側重于學生是否能認識及能寫出英語,這就是在國內被稱作是啞巴英語的教學模式。啞巴英語教學忽略了英語作為一門語言的意義,首先,英語是人類交流的工具,其目的就在于能夠準確表達出彼此的意思以及能理解對方表達的含義,而應試英語教育退而求其次,培養出一批只會寫的學生來,這樣不僅違背了大學英語教育的初衷,即增強學生的一門生活技能,同時也違背了大學教育的意義,即為國家的發展培養優秀的人才。

(2)應試英譜教學阻礙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降低

“自主學習"(autonomou國learning)是近年來我國外語教育的研^熱點。對于自主學習,Holec給予的定義是“一種學生自我管理語言的能力”,主要側重于:自主確定學習目標,確定學習任務,確定學習進度,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估學習效果。而在應試教育下,學生的學習任務安排,學習方式、學習效果評估完全由學校進行統一安排。完全限制了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這是對學生未來發展的一種極不負責任的方式。“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以漁”,自主學習教育宗旨就在于傳授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而不是內容,這對于學生進人社會的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應試英語教育忽略了這一點的重要性,也間接地造成了國內大學畢業生在社會上生存能力的薄弱。

2.CET對國內英諶教賞的不良影響

類似于英語考研應試教育,國內基本上所有大學英語教育還存在藿一味追求CET通過率的英語教學模式。CET是指我國國家教育部為測評大學生英語能力而設定的一種教學考試,是改革開放以來高校大學英語課程實行分級教學的一項重要配套措施。從1987年9月開始實行,至今已經度過了26個春秋。當下CET仍然是髙校教學質量評估的重要標準,而部分高校為迫求通過率,采用了類似考研應試教育的英語教學棋式,為學生英語學習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弱化了對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

二、當下國內外英語教宵改革的情況探究

1.國際發達國家的英語敎賞改革形勢

英語在二戰結束后顯然已經成為世界性語言,在世界經濟貿易中,英語的地位達到無可替代的地步,尤其在冷戰后.,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推進,世界各國都把英語教育作為國內教學課程的必修課程之一。就美國英語教育而言,在二戰中美國由于對語言教育的忽視,在戰爭中吃了大虧,二戰后,美國政府加大對大學英語教育的支持力度,美國教育界掀起英語教學研究的。在教育教學方面具體表現在5個方面(簡稱5c):即交流(communication),側重于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文化(culture),指對語言的形成及產生的文化的理解;聯系(connection),即一門語言與其他學科之間存在的直接間_關系;比較(compar國on),引導學生通過不同語言、語系之間的差別比較,更全面地掌握語言;社團(community),指的是在社團搞活動中,多學多用,通過與人溝通提高語言運用技巧,成對語言的終身學習習慣。成為發達國家的日本,在進人21世紀后,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與國內對于大學英語教學的要求變化,日本對于大學英語教育制度也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具體從兩個方面體現:首先,大學英語教育體制的改革,改變以往的“填鴨式”英語教學,增強對學生的聽說寫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英語全面的發展。其次,推行全民英語學習政策,即大學英語教學不能局限于學校的學習,應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活學活用增強英語能力的培養。

2.國內大學英諤教學改革的現狀

(1)大學教學對教學方式的改革

隨著計算機多媒體于大學英語教育中的普遍運用,當下大學英語基本實現了多媒體教學模式的普及,課堂教學中基本放棄了傳統的教師、粉筆、黑板的呆板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融人了更多豐富的內容,如:ppt教學,將教學內容以幻燈片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形式新穎,內容充實;以fla國的形式增強教學的生動性,提高學生課堂注意力;提升教學質量;以影視作品的形式,提高學生的聽力能力。然而,由于國內教育體制的限制,即CET及考研英語在國內大學英語教育中的影響使得,國內對教學方式的改革仍然不健全,比如,新穎的教學方式中,內容仍然是以往的教材內容;或者只能進行一部分改革,例如大一大二的英語教育能堅持實行新的教學方式,大三大四依舊遵照以往的教學方式,以提高考研率。

(2)國內大學英譜教學大綱的改革

為適應國內經濟發展對英語教學的要求,我國教育部對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做了部分調整,在《新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表述:大學英語教學將原以閱讀理解為主轉變為以聽力、口語為主,提高學生聽說讀的能力,培養學生全面綜合英語素質。

(3)國內大學英語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革

國內的大學英語教學評價體系以CET~4及CET-6等考試組成。改革國內大學英語教學評價體系首先就是要對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內容進行改革,我國教育部于2004年3月正式啟動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項目,于2005年6月考試起,實行710分考試總分政策。對于四六級考試內容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將聽力理解部分調整到了35各,下調了閱讀理解的比重,將閱讀理解調整為35%,同時,對于閱讀理解的內容,更加側重于應用文閱讀。在作文寫作方面,題材多以應用文、說明文、議論文為主。增強了英語學習實用性的要求,改革了以往英語教學偏向文學性的弊端。

三、我國大學英語教育教學發展方向及改革趨勢

1.建構主義框架下的大學英語敎學發展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獲得的,而是通過教師創造學習環境,通過學生在一定教學情境下,借助學習獲得知識的過程。建構主義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意義在于,改變了以往教師作為課堂中心,學生被動學習英語知識的狀況,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對于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學校在教學中扮演著為學生創造教學環境的角色,鼓勵學生融人教學環境,通過自己的理解,創立自己的學習模式,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進行適應自己的教學評估。我國大學英語教育教學應貫徹落實建構主義理念與我國大學生英語學習具體情況,探索適合我國大學生英語學習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教學體制。

2.正確定位大學英譯課堂的價值,加強"5c”理論在英譯教舉中的運用

大學英語教學應追求將理論學習與實用相結合的模式。即學生通過學習,積累豐富的英語基礎知識,為靈活運用英語進行交流作好鋪塾。同時,在英語實踐運用中,通過交流增加自身英語基礎知識的積累,實現英語學習的良性循環模式。根據“5c"理論,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不能以單一的課堂教學為主,應將學生從課堂中“帶出去”,把英語教育融人生活。首先,在學習好英語基礎的同時,將英語與本專業結合學習,做到掌握本專業的專業英語知識。其次,在生活中學習英語,旨在促進學生通過日常生活多說,多接觸,加強英語的學習,達到英語學習的最大化與最優化。最后,在教學中加人英語的文化學習,了解英美等國的文化,通過掌握英語產生與發展的過程來從根本上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

3.大學英諸教賞教材的改革

20世紀末國內大學英語教學教材不多,往往一套教材運用很多年,長期在英語崗位工作的教師甚至于能把英語教材運用到滾瓜爛熟的地步。這就導致了:首先,教材內容的陳舊,脫離實際,不適應當下英語教學要求,阻礙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其次,就教師而言,陳舊的教材激發不了教師的研究積極性,教師滿足現狀,停步不前,認為以自身的知識能力足以應付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影響教學效果。在21新世紀,大量出版社進人大學英語教育教材編輯工作中,雖然促進了英語教材的更新換代,提高了教師研究的積極性,然而,不少出版社以謀利為目的,對大學英語教學缺乏深人研究,甚至在教材編輯中存在很多漏洞,導致大學英語教學教材質量參差不齊。當下大學英語教材發展方向應整合出版社,統一大學英語教育教材,提高教材質量,深人研究當下英語教學要求,達到將大學英語教學效果最大化的目的。

四、結語

篇3

【關鍵詞】高校;英語;教學;發展趨勢;研究

在知識經濟一體化、全球化的趨勢下,國際間的文化交流日益普遍和廣泛,隨著國際間交流的深入推進,文化“軟實力”成為了綜合國力的重要評價指標,而高校英語教學也是文化“軟實力”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要從全球的視野,對高校英語教學的發展方向加以思考和探析,并從文化“軟實力”的內涵入手,探索我國高校英語教學的未來走向和發展趨勢,更好地提升高校英語教學水平。

一、全球視野下的高校英語教學文化“軟實力”概述

高校英語教學也屬于文化“軟實力”的范疇,文化“軟實力”是一種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吸引力的綜合體現,它在國家的綜合實力上占據了較為重要的地位。為了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我們要通過英語的傳播方式,使世界了解中國,認識中國,對中國的改革發展進程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在高校英語教學中,要將“軟實力”融入到高校英語教學內容之中,使之與學生的英語能力提升相契合,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個人素養和能力,培育學生的英語學習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英語作為一種世界通用語言,在我國掀起了學習英語的熱潮,這也是國人與外國友人進行溝通和交流的重要橋梁。為了更好地融入全球一體化的知識浪潮之中,我國的高校英語教育改革從未停歇,并在不斷的探索發展歷程中,不斷完善和提升,探索出了新的高校英語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以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創新思維和英語語用能力為目標,提升高校英語教學的普適性。由此可見,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增強有利于我國與國外之間的聯系,可以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去學習和感受外國英語語言應用思維和文化習俗內容,在了解外文化的同時,更好地實現對英語語言的認知和理解,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自身的英語素養和能力。

二、高校英語教學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剖析

隨著我國新課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推進,高校英語教學也在不斷地探索和創新之中,隨著新的英語教學理念的融合發展,高校英語教學也采用了創新的英語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并在實踐應用中獲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大學公共英語四、六級考試的改革、多媒體英語教學創新模式的運用等方面得知,另外還有對高校英語教材的更新與豐富、其他多元化英語教學資源的嵌入等,為高校英語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和融合奠定了基礎。然而,我們也還應當看到,在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的進程中,還存在不足之處,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改進,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英語教育的功利性因素仍舊存在

由于中國長期以來推行的應試教育,高校英語教學都是圍繞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之下的教學設計,對于學生的高校英語教學評估體系也具有較強的“功利性”的色彩,主要是以學生英語四、六級的通過率作為評價標準??梢?,我國高校英語教學觀念和思想還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禁錮和限制,沒有充分開放和轉換,在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為了達到考試的要求和目標,通常側重于對英語句子結構、時態變化等語法知識的傳授,并以英語四、六級的評估作為考核的標準,這種硬性的規定和思維固化了高校英語教學模式,使教師局限于對學生的英語語法的學習和考核,采用各種真題題型的“題海戰術”,這只會給學生帶來較大的英語學習負擔,不利于真正培養學生的英語語用能力,更無法培育學生在實際的英語交際場景中的實踐應用能力。

2、高校英語教學還存在較為明顯的工具性,人文性教學內容較少

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由于主要是培養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英語人才,因而,英語實用教學課程占據了較大的比重,如:政治學英語、新聞學英語等內容,這些專業課程的工具性傾向較重,使教學工作偏離了語言本身的深入研究方向。同時,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工具性意識較強、人文性意識較為薄弱,教師對于英語教學中的社會文化挖掘較少,沒有將英語語言與社會文化、歷史、經濟發展背景等相聯系,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英語語言與社會文化的聯系,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人文素養和思維能力。

3、高校英語教學的手段還缺乏多元化

在高校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英語教學的手法還較為單一,主要是以教材為載體進行教學,顯現出一定的重復化和流程化的英語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的英語學習吸引力不大,難以使學生主動地融入到英語學習過程中來。在這種缺乏多元化教學手段的教學中,顯現出“重知識,輕能力”的意識,對于英語語法和詞匯的教學比例較大,對英語語用方面的能力教育比例較少,難以真正實現高校英語教學的深度發展與融合。

4、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存在英語學習的問題

由于不同區域的英語教學質量處于不同的水平,不同專業學科的英語重視度也各不相同,因而使學生在高校學習的過程中,顯現出參差不齊的英語學習狀態,難以在高校英語課堂中緊跟教學節奏,更無法實現英語語言的交流。同時,由于學生在英語知識方面的差異性,導致學生對大學英語中的語言文化和社會價值觀等人文知識難于理解和把握,造成了英語學習過程中的人文素養缺失現象,無法達到跨文化交際的教學效果。

5、從教師隊伍來看,教師英語教學素養有待進一步提升

在全球化時代的發展背景下,高校英語教師隊伍的素質有待進一步提升和完善。有部分教師沒有充分意識到外在環境的變化趨勢,還沒有將原有的英語教學觀念加以轉變,缺乏與時代相適應的英語教學模式變化,這也對英語人才的培育造成了一定的阻滯作用。

三、全球化背景下高校英語教學的融合實踐研究

(一)引入多元文化英語教學,拓寬學生的英語學習視野

在高校英語教學中,要將多元文化融入到英語教學課堂之中,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和明晰多元文化的概念和內涵,了解全球化語境下不同文化背景和價值觀的基本認知和理解,并了解多元文化體系下不同文化成分之間的交流和借鑒關系,從而引領學生形成多元文化意識觀念,樹立文化多樣化的意識和精神,從尊重、理解、借鑒和吸收的角度,實現對多元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詮釋,構成學生的“大文化觀”,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樣性的前提下,更好地理解本民族的文化和社會歷史、語言發展演變進程,更為全面地、多維地鑒別和辨識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吸納其中有益于本民族文化的內容,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文化鑒賞辨析能力。

在樹立學生的多元文化觀念和意識前提下,高校英語教學要在課堂教學內容中,融入和滲透多元文化知識,針對優秀的民族文化傳承內容,進行語言與文化的交融和探索,挖掘其中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文化精髓,結合并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性,引領學生正確地、獨立地思考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并生成多元文化意識。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不同的角色,不僅作為英語語言的知識傳輸者,還要作為多元文化的傳播者,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英語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

(二)實施高校英語教學的分類指導,促進特色化英語語言教學

由于我國不同區域、不同高校的教學資源、學生英語水平的狀況不盡相同,顯現出不平衡的狀態。為此,需要在高校英語教學的改革進程中,注重實施分類指導,要根據不同高校的類別、層次及其辦學定位,進行不同的教學分類指導方案的擬定,以更好地避免千校一面的英語教學狀態。例如:高校的類型有綜合類高校、理工類高校、師范類高校、專業類高校等,這些不同類型的高校的英語教學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指導方式;同時,還有不同的教學定位,如:研究型辦學高校、教學研究型高校、教學型高校,他們各有其明確的教學定位目標,因而,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也應當有所側重,體現出不同質的英語教學水平。

對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之下的一般院校來說,由于學生的英語底子較為薄弱,尤其是農村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存在較大的差距,因而,對于一般院校的英語教學要依據《課程要求》中的“一般要求”層次,實施英語教學。而對于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高校,由于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相對較高,因而,可以依據《課程要求》中的“較高要求”層次,實施英語教學,并重點圍繞跨文化交際英語人才的培養目標,充分發揮高校英語語言教學的優勢,為跨文化交際英語人才培育提供支持。

在高校英語教學中要遵循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滿足學生個性化的英語學習需求的條件下,創設個性化、特色化的英語教學體系,形成鮮明的英語教學特色。

(三)優化英語課程建設,轉變英語教學模式

高校英語教學在改進發展的進程中,要充分突顯出計算機網絡的支撐性重要地位和作用,高校一線英語教師要以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為著眼點,將先進的計算機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融入到英語教學之中來,轉換教學觀念,形成全新的高校英語教學模式,以開放的、共享的、豐富的英語網絡資源為依托,開拓高校英語教學課程資源,將英語教材資源與網絡資源充分融合,實現高校英語教學課堂的有效延伸和拓展。同時,教師還要注重把握好現代網絡信息化技術與英語語言教學的關系,注重網絡資源與英語教學課程的整合性,建構適宜于高校英語教學的網絡生態環境,使高校英語教學課程更為優化和全面,在深化改革的進程中,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英語探究欲望,增強高校英語教學實效性。

鑒于不同區域的高校發展不均衡的狀態,我們要以課程改革為切入點,切實做好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示范點的課程改革項目,并將這種基于課堂和計算機新型教學模式加以推廣和普及,使其發揮出示范、輻射作用,更好地推動其他院校開展課程改革模式的探索實踐,并可以實施課程改革合作發展項目,引領其他地區更好地分享英語課程改革所帶來的成果,全面提升我國高校英語的均衡發展水平。

(四)構建更為完整的高校英語課程體系

高校英語普通英語教學具有現實意義,這是由于中國目前還有大部分的學生的英語交際應用能力較弱,受到英語語言知識的局限性因素的影響,這些學生還需要通過高校的普通英語教學課程,來提升自己的英語水平。因而,高校普通英語教學課程在目前來說是不能輕易取締的。但是,我們也還要看到,在高中生之中還有一些優秀的英語學習者,為了更好地提升這部分英語能力優秀的學生的英語水平,還需要加強高校的專門用途英語課程和通識類英語教學課程。

高校的專門用途英語教學課程是與學生的專業學科密切相聯的學術性英語(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或稱職業性英語(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這門英語課程是由普通英語課程向雙語課程的過渡,它并不以傳授專業知識為教學目標,而是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交際的語言能力,它可以與專業學科實現良好的交叉和互融,更好地促進學生個性化的英語學習。在普通英語的基礎之上,學生應當進行專門用途英語課程的學習,以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英語交際能力。

篇4

[作者簡介]孟京頤(1969―),女,河南省許昌市人,許昌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文章編號]1009-3729(2014)04-0092-04

[摘 要]網絡英語語言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變體,反映了網絡文化與網絡生活的變化,因而以某種形式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網絡英語新詞的生成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語言現象。英語新詞從產生到逐漸傳播,再到被普遍應用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詞匯單位,是大腦運用認知語言學的隱喻、諧音、轉喻等修辭手法對新事物進行思維的結果,其生成過程既隨意、簡單,又抽象、復雜。由此產生的多數新詞已經固化成凝固詞,在句法上具有獨立性,在語義上具有完整性,在語用上具有經濟性。網絡英語新詞構詞的突出特征就是靈活多變:一是構詞方式靈活多變,主要有縮略法、詞鏈類推法、同音借用法;二是語義變化靈活多變,主要有擴大舊詞含義、縮小舊詞含義、引申舊詞含義、改變舊詞詞性等。網絡英語新詞的發展呈現出不斷增加、求簡、趨繁、多語化和重應用化的趨勢。

[關鍵詞]網絡英語新詞;認知語言學;隱喻;轉喻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4.017

互聯網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尤其是對網絡語言的影響。目前,互聯網上使用最多的語言是英語,網絡英語新詞是互聯網飛速發展的衍生品,這些新詞被認為是網民進入虛擬空間的身份符號,網絡語言的使用是虛擬社區特有的標志。網絡新詞作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它的研究方法與一般語言學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語言學包括認知語言學、生成語言學、比較語言學、類型語言學等。本文擬從認知語言學視角分析人們對網絡英語新詞的整個認知過程,揭示英語詞匯在語境、社會心理等作用下發生的語義轉移,同時對網絡英語新詞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以期為網民更好地認識和利用網絡英語語言提供理論支撐。

一、網絡英語新詞的構詞特征

瑞士語言學家費爾迪南?德?索緒爾[1]認為,新詞是以一定的語音形式與一個全新概念或意義相結合的在語言運用中具有穩定性和復雜性的語言單位。網絡英語新詞構詞除了符合索緒爾對新詞的界定之外,其突出的特征就是靈活多變。這種特殊的語言變體不拘泥于語法限制,拼寫簡單隨意,構詞方法和語義靈活多變。

1.構詞方式靈活多變

網絡英語新詞構詞方式的多樣性充分說明了網絡語言靈活多變的特征。從詞匯學的角度看,網絡英語新詞多用縮短式或組合式構成法,意在簡潔明了、經濟方便,這既符合語言經濟的原則,又可以滿足網絡用戶的心理需求。

(1)縮略法??s略法就是把詞的音節加以省略或簡化,是語言的一種簡化用詞現象[2],具有字數少,結構緊湊,易讀、易寫、易懂等特點,符合語言學家Zipf[3]的省力原則與Mantinet[4]的經濟原則??s略法的認知理論基礎是:大腦的認識活動是在記憶知識的基礎上以最節約的方式進行,遇到繁雜冗長的短語或者詞匯,大腦便潛意識地去繁就簡,用簡單具體的概念取代復雜抽象的概念。換言之,縮略語具備人們認知事物的2個特點:一是容易引起并保持人們的注意;二是便于記憶和使用。語言的省力原則在形式上即是語詞的縮減。英語是表音文字,詞匯是系列字母的組合,其經濟原則主要體現在字母的縮寫,縮減字母的原則取決于使用是否便利??s略構詞法主要有以下5種。其一,首字母縮略法,如EEC――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共同市場),A/S/L――age/sex/locati(年齡、性別、地址),FYI――for your information(供你參考)。其二,音節省略法,如pgup――page up(網頁上翻);pgdn――page down(網頁下翻),nat――nationalist(民族主義者),mod――modern(時髦的)。其三,詞素改變法,如biz――business,plz――please,wot――what。其四,成分省略法,即用1個成分來替代復合詞,如server(服務器)代替client serve。其五,單詞截短法,如con 來自convention,decaf 來自decaffeinated,vert來自vertical,sig 來自signiture??傊?,英語新詞簡化形式之多、簡化程度之大使我們目不暇接。這些詞從無到有,逐漸固化為網絡語言中的詞匯單位。

(2)詞鏈類推法。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新事物新現象促使許多具有同一特征的詞匯以系列化的形式出現,而已有的詞匯已不能準確地表達它們,短時間內創造新詞也并非易事,最便捷的方法就是舊詞的再加工創造,詞鏈類推便是其中一種。詞鏈類推法屬于認知語言學理論范疇,符合人們認知事物的思維模式。大腦認知新事物時首先會把具有同一特征的系列關聯詞匯歸類形成詞鏈,例如把詞匯歸為電腦類、家庭類、教育類、經濟類等,然后再在每類詞鏈范疇中找出反映此類詞匯共性的一個基本詞,這樣基本詞匯范疇下便可以容納較多的相關詞匯,最后以基本詞為核心詞再與其他附屬詞結合便可發散性地形成許多系列“家族詞匯”,即詞鏈。大腦一旦形成詞鏈思維模式,就可以進行類推,自創新詞。例如,與電子相關的詞匯可以仿照以下的模式類推自創:eservice(電子服務),ecash(電子現金),erevenue(電子商務收入),等等。顯然這一系列新詞的基本詞是e(electronic),其他與之組合的詞稱作附屬詞,只要在意思上能夠入列的任何詞都可以和e搭配,生成“家族成員”。再如,與污染相關的詞有environmental pollution(環境污染),thermal pollution(熱污染),internal pollution(體內污染),visual pollution(視覺污染),antipollutionist(反污染者)等;與隔閡相關的詞匯有generation gap(代溝),credibility gap(信譽隔閡),culture gap(文化隔閡),communication gap(通信隔閡)等。這些詞形成之時,也許是出于語用和表達便捷的需要,而一旦被接受,就會凝固成一個整體意義。詞鏈類推法造詞功能強大,人們以此可自創大量形態類似的系列英語新詞。

(3)同音借用法,也稱諧音法。諧音法構詞的2個基本要素是主項和隨激項,其構詞過程可以從以下2個角度來進行分析:第一,從話語者的角度分析。話語者之所以能借用同音造詞,是因為大腦對于語言符號所產生的第一本能反應就是語言符號的聲音形式,即語音。主項(目標詞匯或者句子)通過語音刺激大腦進行聯想,使大腦本能地搜尋所儲存的另外同音或者近音卻不同義的詞匯,借諧音建立音聯關系,然后以此為基礎生成音相似而義不同的新的義項新詞,即隨激項,用之取代繁雜的句子或者音節長的單詞。網絡中以諧音修辭法聯想的隨激項往往簡短、實用,縮短了網絡輸入時間,其形式多以單個的字母、數字或者字母的組合出現,簡稱諧音“字母詞”或“數字詞”。如IC――I See(我明白了);good 9――good night(晚安);It’s up 2 u――It’s up to you(這由你來決定)等。第二,從聽話者的角度分析。

當聽話者看到隨激項新詞時,會本能地將之與熟悉的舊詞(諧音主項)建立音聯關系,并在此基礎上,結合生活經驗、邏輯推理、語境聯想、背景知識等手段識別并找出與新詞最為相融的對應表達,從而實現對同音聯接的理解。在諸多網絡英語新詞中,同音借用語占據流行語相當大的比例,通過諧音修辭后的字母詞或數字詞,具有簡約、生動等特點,符合網民社交方便快捷的主觀需要,以及實現自我價值和宣泄情感的表達需要。正因為如此,很多同音借用詞被廣泛應用,并且逐漸成為固定詞項。

2.語義變化靈活多變

語義變化不是人們的任意行為,有其語言學上的理論依據。張永言[5]指出,詞義從歷時的角度可分基本意義和引申意義、詞源意義和現行意義?;疽饬x就是原詞義項,也就是我們最早習得的舊詞的含義,原詞義項又通過人們認知機制以發散性的方式向外擴張,從而獲得引申意義。新事物的出現必然會造成詞匯空缺,這時大腦會尋找已經存在的概念,對新舊事物的性質、功能、作用等特征進行聯系、比對和歸類,然后借助熟悉的、具體的概念通過隱喻、轉喻、引申等工具對抽象范疇進行概念化的認知,即由簡單域向復雜域映射,其結果是將基本語義范疇進一步延伸,以形成新的語義輻射范疇。正如語言學家F.Ungerer等[6]所指出的,隱喻和轉喻是我們對抽象范疇進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認知工具,它們的認知基礎是意象模式,它們來源于日常生活的基本經驗,在概念域的映射中起重要作用。這種思維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原有英語詞匯資源,有效發掘其表達潛力。語義變化途徑通常有以下4種。

(1)擴大舊詞含義。舊詞通過認知轉喻機制在新的語境下又有了新的詞義,詞義范疇得到擴充,換言之,舊詞被賦予1個新義就是在詞匯中增加了1個新詞位。轉喻手法的思維模式是以生活中不同認知類型事物之間的鄰近聯想為基礎,提取事物之間的關聯性特性,在同一認知域內用具體的、易感知的、易記憶的1個詞匯泛指更廣的、較為抽象的含義,換句話說,就是用部分指代整體。陳建生[7]指出,新義通常是在本義的基礎上通過轉喻的方式產生的。例如英語head由原義“頭”擴展引申出一切事物的頂部,再引申出身居高位的人,由此義擴展開去,泛指各種各樣的帶頭人。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例如,cherrypick原指摘櫻桃,借用轉喻,現泛指挑選最好的東西;hot potato原指熱土豆,現泛指所有棘手的事情;plastic原指塑料,現指欺詐的、虛偽的。轉喻的方法能使原詞詞義范疇擴大。由此可見,轉喻是舊詞意義轉移的工具,人們借此可以更好地理解新事物并形成新概念。同時,新詞不僅有了詼諧的含義,而且表達更加生動、形象。

(2)縮小舊詞含義。還有一些網絡英語新詞詞義比原詞義范疇小,這種方法也可以歸類于轉喻。轉喻認知思維側重建立2個不同認知類型事物之間的鄰近關系,將一種事物的概念由此及彼地轉移指代新事物而創造出新的意義。與擴大舊詞含義相反,此類方法是用整體指代部分。例如,bounce原指彈跳,通過轉喻指退回無法投遞的郵件;garbage從生活垃圾變為垃圾郵件或錯誤的數據;administrator原指管理人,新義為法庭指定的破產公司管理人;plastic原指塑料,現在的新義是(塑料制成的)信用卡。轉喻的認知功能是通過跨域映射實現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表達情感的方式。

(3)引申舊詞含義。王文斌[8]認為,大多數多義詞是隱喻認知的產物。網絡英語新詞也是如此。英語詞匯的一詞多義是基本意思在一定的語義范疇之內通過隱喻認知對抽象范疇概念化的結果。隱喻之所以能夠發揮作用,是依賴事物之間的相似性在不同概念域的映射。當新事物很難找出與之匹配的詞匯時,人們便會以相似聯想為心理基礎,將主觀經驗與感覺體驗相互匹配,進行概念融合,即通過用事物A來理解事物B,用已經存在的概念A來表達概念B,引申詞義范疇,最終形成對新事物形象、生動的描述。例如,hit原指打擊,現映射到電腦行業,新的義項是點擊;cookie原指小甜品、餅干,現隱喻為電腦術語,指服務器暫存放在你計算機上的一筆資料;host原指主人,現指電腦主機;caption原指標題、插圖的說明、電影的字幕,現普遍指電視屏幕補邊的字幕。引申思維模式不僅提供了新的語用意義,為我們定義新事物提供了全新的視角,而且反映了人們習慣用熟悉、穩定的詞匯表達新義的認知規律。由此途徑達到的語義,是集形象、貼切、實用、經濟于一體的思維表達方式。

(4)改變舊詞詞性。詞性的互變是網絡英語新詞產生的途徑之一。詞性發生變化時,詞的原義也會發生相應變化。詞性的轉化是英語構詞的一種特殊現象。詞性轉化也是通過隱喻認知來實現的。[6]詞性轉化是需要前提條件的:首先,不同詞性的語義應該是相互關聯、相互包含的;其次,形態結構應具有相似性,以容易使人產生聯想。同時,隱喻修辭現象只有在一定的語境中才會產生,孤單的1個詞是無法產生任何意義上的聯想。例如,text(課本),只有當事人處在要發信息這個語境時,才可以隱喻為發信息;google本意是搜索引擎,動詞為搜索;blingbling動詞為珠寶的響聲,名詞指代穿名牌衣服與戴璀璨珠寶;bingo本意指賓戈游戲,動詞泛指贏了,還可以在你答對問題時或者做對事情時說bingo表示對了。以上這些詞匯就是利用隱喻效應而使詞性改變,產生語義變化,而且新的語義逐漸被固定為新的詞項。改變詞性生成新詞不僅有效地填補了詞匯空缺,還能夠增強表達的準確性和形象性,可謂一舉兩得。

網絡英語新詞的生成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語言現象。新詞從產生到逐漸傳播、再到被普遍應用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詞匯單位,是大腦運用認知語言學的隱喻、諧音、轉喻等修辭手段對新事物進行思維的結果,其生成過程既隨意、簡單,又抽象、復雜。由此產生的多數新詞已經固化成凝固詞,在句法上具有獨立性,在語義上具有完整性,在語用上具有經濟性。

二、網絡英語新詞的發展趨勢

1.網絡英語新詞將會繼續增加

由于語言具有社會性,所以,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的變遷、經濟的發展、國際間的合作、不同文化的融合等,都會促使網絡英語新詞層出不窮。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網絡英語新詞是真實折射社會歷史發展變化的媒介。新詞生成形式趨向多樣化:全新詞匯增多,更多的舊詞將會被賦予更廣的含義,合成詞、派生詞將會以更快的速度生成系列化的組合新詞以適應人們的需要。

2.網絡英語新詞向求簡方向發展

語言反映社會現象,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求簡是各種語言發展的一個共同規律。網絡英語是以交際為目的的工具,交際過程更是凸顯了其求簡的特點。以最簡潔的字符傳遞最大容量的語義信息,符合網絡社交快速、經濟的需要。此外,縮略語與舊詞雖然意義上對等,表達上相互切換,但舊詞聽起來嚴肅、正式,而縮略語則比較隨意、簡單,二者表達效果截然不同?,F在,許多縮略語的認可度高,使用頻率高,甚至有些縮略詞已經取代原詞語成為一個凝固詞。今后,英語詞匯的簡化不僅指短詞取代長詞,更多簡化體現在用法的靈活性上,即一詞具有多種詞性、多種意義和多種功能。

3.網絡英語新詞向趨繁方向發展

趨繁是英語語言發展的另一個趨勢。社會進步使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借助互聯網交流平臺,網絡文化不斷滲透到我們的生活,所以,新事物往往會以輻射發散的形式產生系列的衍生品,為了短時間概括、反映客觀存在的事物,重新定義人們對新事物、新現象抽象的思維活動,語言勢必會在原來詞匯的形態和含義的基礎上通過加工創造來彌補語用方面的需要。未來更多的舊詞會以一定的語言規律疊加、組合生成新詞,而新詞會表現出形態加長、語義延伸等趨于繁瑣的特點。

4.網絡英語新詞向多語化方向發展

語言學家認為,任何一種語言都不是孤立的,人們要交際、交流,就需要從其他語言中吸取養料,吸收新的東西,英語也不例外。在網絡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的碰撞、商務的合作、交流的頻繁等會使不同的英語表達形式和用語產生,并且相互融合。許多新詞會被母語為英語的國家所吸收而被廣泛應用,其吸收形式多體現在借用外來詞和賦予詞匯以新義。如mao tai(茅臺酒),sushi(壽司),而且這些詞匯已經編篡到字典和詞典中。如今,網絡交際加速了英語的本土化,促成了許多英語變體的形成:中式英語、日式英語、韓式英語等紛紛出現。這些帶有本土化色彩的語體,從發音、詞義、語法、拼寫等方面都結合母語做了改變。例如,blur原意為污跡、模糊不清的事,在新加坡英語中變為困惑的、緩慢的;skinship本意皮膚友情,在韓式英語中意為握手、撫摸和;中式英語表達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見),drink tea(喝茶)已成為標準英文詞組,No Noising,Welcome to take my taxi,Welcome to use ATM service 等中式表達也已經大行其道??缥幕浑H的頻繁勢必使網絡英語語言更具包容性。

5.網絡英語新詞向重應用方向發展

網絡為人們提供了虛擬的交際平臺,相對寬松的空間使得網絡新詞一開始便呈現出不同于傳統語言的特殊性。它不受傳統書面語規范的束縛,追求經濟、實用。只要方便應用,任何形式的表達都可以為我所用,因此,網絡英語新詞會表現出很強的隨意性:弱化語法概念、精簡單詞拼寫、縮略繁雜句式等。此外,語體交叉使用也是網絡英語新詞的另外一個特征:口語與書面語交叉,數字詞、字母詞、縮略語的交叉,詞性的交叉,不同領域詞匯的交叉等。社會節奏不斷加快,人們對信息傳播速度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交流力求言簡意賅、表意精確。因此,網絡英語新詞向重應用化方向發展必然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

三、結語

信息時代,體現個性、隨意的特殊語言形式形成了具有時代特色的網絡英語語言,但是很多人對網絡英語新詞的認識只是停留在表面。通過上文分析可得出如下結論:多數網絡英語新詞都是基于語用的需要通過修辭手段而產生的。因此,語言認知理論在構詞機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語言工作者,只有從認知語言理論的角度剖析語言現象的語用根源,研究詞的形成、發展和現狀,才能深刻地理解語言現象和語義的內在聯系,從而提高對網絡英語新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參 考 文 獻]

[1] [瑞士]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 袁樹厚.英漢縮略語的語義及語用比較[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14.

[3] Zipf G K.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Ieasefort:An Introductien to Humnan Ecology[M].NewYork:Hafner,1949.

[4] Mantinet A.A Functional View of Language[M].Oxford:Clarendon Press,1962.

[5] 張永言.詞匯學簡論[M].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2.

[6] Ungerer F,Schmid H J.認知語言學入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7] 陳建生.認知詞匯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篇5

1、教師整體素質偏低

目前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將自己的知識水平限定在課本水平,認為目前的教材比較淺顯,以及在教學過程中語音教學已存在受到民族語言,以及漢語的影響情況,在英語中夾雜著方音的情況,在教師的業務素質提升中,對學生進行聽英語學習是具有特殊意義的,尤其是在學習過程中在語音和語調方面需要積極的完善。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跨文化的交際和教學等還沒有能夠形成積極的認知。同時有些名教師的基本技能已經出現了退化現象,尤其是在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的英語技能不進反退,造成了英語教師的素質對英語教學已經形成了嚴重制約的情況。

2、新媒體運用不足

新媒體的運用,對目前在少數民族地區的英語教學來說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重要的機遇,只有在形成全面性優化的運用過程中才能夠開創教學的全新局面,以及在教學過程中形成積極的運用情況。在新媒體運用過程中存在的一個問題是沒有能夠形成從新媒體中攫取材料。在英語教學中攫取材料是其中的一個關鍵性環節,只有在占據豐富材料情況下,才可以形成對新媒體的運用過程。其次在教學方法學習方面也存在不足,很多教師僅僅是從網絡尋找一些考題,沒有能夠形成對教學方法的積極尋求,尤其是對一些全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案例沒有能夠引起英語教師關注,造成了很多教師不能對新媒體形成全面和優化性運用的過程。在新媒體形成對教師和學生的生活發生了明顯的影響情況下,新媒體已經成為了一種電教的首選之一,也就是能夠在英語教學中形成對學生的激發,推動形成電教化的教學手段,但是在很多情況下,一些學生還是沒有能夠形成全面性的應用情況。

3、可持續教育薄弱

在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教師教學提升的過程中,英語可持續的教育沒有能夠提上議事日程,教師在教學材料運用,教學手段更新,以及教育觀念方面沒有能夠在層次上進行拓展,其中教師信念、價值觀和思想等方面沒有能夠形成精準性的定位過程。在民族地區面進行英語教育需要具有優秀教師,并且能夠克服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尊重,潛力挖掘,以及能夠形成教師在教學過程的中全面性尊重情況。在進行可持續教學的過程中關鍵是能夠運用語言背景知識,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全面性優化的過程,比如在教學活動中形成在學習重要性關注,凸顯在教學過程中的積極優化。在進行可持續教育過程中,教師的中介作用沒有能夠形成全面性建構,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形成在教學中不斷優化也沒有凸顯出建構的情況。教師在進行可持續性教育的過程中建議和協助者身份沒有形成全面凸顯,尤其是在教學中核心驅動作用發揮不佳。

二、少數民族地區英語教師發展能力對策

1、提升教師能力素質

少數民族地區英語教師的素質提升目標是能夠形成在實踐知識方面的保障作用,尤其是在教師成長和發展方面能夠形成在教學能力方面的提升。從實踐智慧隱含在教學中可以發現,在進行具體教學的實踐中能夠形成發展和完善是其中的關鍵性因素,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形成抽象的概括能力,以及能夠不斷的進行反思。教師需要主動地參與進入自我發展的過程中,而且在實踐中能夠運用新方法,以及形成在指導理論方面的全面性優化過程。教師在自身素質的提升過程中一個方面是進行崗位練兵,另外的一個方面是能夠在教學理論,以及在教學實踐方面的相互結合,形成有效的幫助,以及可以修正自己的教學觀念,促進在教學認識方面的提升,同時在教學實踐中也需要形成反復的思考,以及在教學中形成在檢驗結果方面的理論化和形式化,推動提升專業能力,以及豐富自己的教學法,形成豐富的教學知識。

2、全面應用新媒體

少數民族地區的教學中,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教師需要善于發掘,新媒體環境是教師形成教學中發掘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英語教學中,新材料的發掘在進行教學中是具有重要意義的,需要形成對其中內容的精準性選擇過程。在選擇的過程中需要從學生實際,以及學生的查漏補缺角度進行全面性的推進過程。在新媒體運用的過程中需要形成在教學方法方面的優化,在教學方法方面進行優化主要是從新媒體搜索最新的英語教學方法,尤其是民族地區的英語教學方法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只有在形成全面引入,并形成調查和反饋的基礎上才能夠推動對新媒體的應用過程,以及能夠對新方法進行動態性調整。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過程中,只有在合理和適時運用傳統媒體情況下,才可以引入現代的新媒體教學過程。在進行學生培養,以及新媒體的運用過程中需要深化英語教學的課改,以及形成在課堂教學方面的深化,教師們應該將電化教學手段,以及教學的過程全面的優化,運用信息化的手段,首先形成在英語教學中的全面性發展,推動教學質量的優化性提升過程。

3、持續性教學策略

在進行優化教育理念的過程中,少數民族地區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全面性的運用教學材料,形成教學手段,以及教學理念方面的全面更新,只有在現實層面上形成提升的情況下,才可以促進教師在理念價值方面的提升,形成在自己的角色方面的積極定位過程。教師的中介定位,是能夠形成學生學習中的一種橋梁作用,推動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形成不斷地教學反思,以及在教學中積極優化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在態度和意識方面形成全面性優化。教師在形成持續性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進行自己教學行為,以及教學效果的不斷反思,形成自己的持續性教學策略,推動自己的教學形成全面更新的情況。在進行持續性教學的過程中主要是形成一種持續性發展的能力,以及在教學過程中形成在能力和素質方面的培養,推動教學過程可以形成在學習習慣,以及知識背景方面的優化過程。在進行學習過程中主要是形成在教學觀念、教學理念和注重教學能力培養,以及引入教師的發展機制方面形成全新性優化過程。

三、結論

篇6

論文摘要:對國內外近三年外語教師教育研究進行回顧和總結,筆者發現,語界同行對“中學英語教師素質發展”課題研究的廣度和力度都不夠,對民族地區中學英語教師素質發展的專題研究甚至為空白。研究民族地區中學英語教師的素質發展,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

一、前期基礎調研

二00一七年,筆者深人都勻市周邊20多所鄉鎮中學的英語課堂,聽了二十多位教師的課。在貴州這樣的少數民族地區,筆者發現:無論教材、教法、教學設施怎么先進,如果不提高教師的素質,教學質量的提高將無從談起。在民族地區,中學英語教師的整體素質發展狀況是怎樣的?本著這一問題,筆者對國內近3年的外語教師教育研究的核心期刊論文進行了整理和總結,旨在于對研究民族地區中學英語教師的素質發展提供參考。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2.1對國外研究的描述

近三年來,有三篇教師教育研究的綜述文獻代表了我國外語學術界近來對于外語教師教育研究進行綜述的最高水準、它們是:《外語教師教育與專業發展研究綜述》(賈愛武,2005);《外語教師教育研究綜述》(劉學惠,2005);《近十年我國高校外語教師教育研究文獻評析》(高云峰,李小光,2007)。以上幾篇文章對近三十多年國外在英語教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作了類似的概述,認為外語教師教育可分為以下嘆個階段:70年代交際法興起之初,人們研究重在教學內容,80年代開始熱衷于研究教學方法,并創造了多種教學法和技巧,但是教師們并不能順利地實施這些教學法,于是90年代的研究重點轉到了研究教師上來了。1997年在英國布賴頓舉行的第31界國際英語外語教學協會年會上,英語師資教育與教師發展成為會議六大主題之一,其中關于教師自身發展的機制和動力問題是目前外語師資研究的重要課題。TESOL組織的學術刊物TESOLQuarterly推出??坝⒄Z教師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展開國際性討論,它標志著英語教師教育己經成為各國從事英語教育專業人士的研究焦點。

2.2國內高校相關研究

《外語界》等十種外語類核心刊物在近十年總共發表高校外語教師教育論文64篇(高云峰,李小光,2007)。從時間跨度以及刊物的分布來講,沒有形成持續、穩定增長的研究態勢,說明目前我國外語界對外語教師教育問題的認識不足,研究力量薄弱(同L)廠〕我國90年代后期開始有學者對外語教師教育表示關注,但多是從理論研究以及外語教學技能的角度展開的,對教師的培訓也多是表層化,相關的文獻中常出現“外語教師培訓”、“外語教師教育”,而“外語教師發展”一詞的使用頻率較低,說明了人們還沒有意識到應從教師內部自身提高內在素質才是關鍵所在(國內研究算是勉強跟上了國際研究的步伐,但仍有不少差,特別在強調教師發展這一點上,我們更注重理論,培訓也是采取自上而下的灌輸式,而國外更注重教師自我發展的反思意識以及促進發展的途徑(賈愛武,2005),筆者對國內一卜種外語核心(或重要)期刊,如《外語界》等近3年刊發的外語教師教育類文章作了統計,結果如下:

統計結果與高云峰,李小光((2007)的論述一致。不少刊物如《外語學刊》等近三年刊登的外語教師教育論文的數量居然為01所刊發的教師教育類文章數量很少,并且多是討論抽象的理論為主,如教師培訓模式、教師信念、教師自主等。

以上統計都是與我國高校教師教育研究有關,似與民族地區中學英語教師素質發展的研究無關,其實不然,原因如下:第一,高校,特別是師范院校是培養英語教師的主陣地,擔負著培養基礎英語教師的重任,中學英語教師的教學能力與素質發展與高校的教學理念息息相關。第二,高校是引領科研和學術活動的最前沿陣地,其科研理論、成果和模式對中學英語教師的教學及科研有很大的參照作用。第三,高校的理論研究內容以及研究方向,代表國內該領域理論的最高水平,對推動外語教學改革直接產生重大影響,起到對外語教學改革進行導向的作用。

統計表明,近幾年獲資助的英語教學類項目偏少,這與我國龐大的外語教育環境不相符,2007年外語教學類獲資助的項目增加到10項,但僅一個項目與外語教師教育有關,但不是專門針對外語教師教育發展的。國家社科基金對外語教師教育項目的資助還非常薄弱。

2.3國內中學英語教師教育研究概述

近年來,《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小學英語教育》、以及各類學報都刊載了一定數量的針對中學英語教師教育類的論文。各種相關學術會議也在熱火進行。這些文章和學術會議大多針對英語教師教育的某個問題進行探討,以教學介人為主,多是討論教學信念、師資培訓,或者優秀教師個案研究,沒有從全面的角度探討中學英語教師素質發展問題??上驳氖?,已經有的教師開擬,再輔助動畫等多媒體技術,讓學生身臨其境,全方位感受實驗的動態過程。這樣既節約實驗成本,避免使用昂貴、有毒有害試劑,也適合易燃易爆、造成環境破壞的實驗;又能讓學生掌握實驗內容、方法,觀測到真實的現象,也能得到準確的實驗結論。如對有機物燃燒、蛋白質電泳等實驗進行模擬,就能從根本上實現整個實驗過程的綠色化。

2.4考核方法綠色化

目前很多學校都開展了對實驗課程考核辦法的改革,采取了小論文加平時成績、一次操作考試加平時成績、實驗理論考試加實驗操作等多元化的考核辦法。但這些考核辦法更多的是針對學生實驗能力本身的考核,注重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環保意識和實驗道德規范的養成??己朔椒ňG色化就是在考核實驗能力的基礎上增加對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環保責任和團隊精神等的考察,以培養具有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的高素質人才。

三、教師素質綠色化,構建綠色實驗環境

教師作為實驗環境構成中的一大主體,其自身素質的綠化對于實驗環境的綠化至關重要,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的影響很大,綠色教育開展的成功與否、質量高低,直接取決于教師的素質。為此,教師自己必須加強對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知識的學習,更新知識結構,面向實際,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和調查。無論在教學方式上和個人行為上都要對學生起到模范作用,對傳統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提出思考,進行改革,將綠色教育的理念在教學中得到充分體現。

篇7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新的教學理念  應對策略  專業化

        信息時代的到來在加速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同時,也強化了英語作為世界通用的交流媒介的國際地位,這無疑給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研究和探討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現狀,研究其發展趨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大學英語課自1977年至今,經歷了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由側重讀和寫到聽、說、讀、寫、譯全面訓練提高的發展過程。開設30多年來,它為培養大學生識讀英語、接觸英語社會文化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現在大學英語教學的許多知識和技能大部分由中學英語所代替,因此,相當一部分大學英語教學是在重復中學英語教學的內容,比如,英語語法、構詞法、寫作和聽力技巧的部分內容。在兩年的大學英語必修課學習過程中,大學生把相當一部分業余時間用來學英語。但是,對于多數大學生來說,無論是在上學期間還是在就業后,都很少見到英文書刊雜志,更少和英語為母語的人用英語交際的機會。大學英語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中國人學英語的根本目的——迅速直接獲取英語為載體的科技信息和社會信息。所以,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現狀不容樂觀,到了注重專業英語教學的時候了。

        二、大學英語教學的新理念

        1.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倡合作互動式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參與、探究、體驗、歸納等學習過程中建構知識體系,發展能力,使知識與技能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

        2.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把真實的語言材料引入學習環境。真實的語言材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而且能夠使學生學習和掌握具有時代色彩的真實語言。

        3.實現個性化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關注語言本身,也要關注語言學習的過程。強調語言學習的過程有利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實現個性化學習。

        三、大學英語教學的應對策略

        1.總體完善英語教學條件。根據新的大綱及新的考核標準的要求,高校大學英語教學必須加強學生的聽說能力訓練,加強聽說能力的訓練就意味著對英語教學條件的要求隨之增加,可以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建設外語調頻廣播電臺,播放聽力材料、幽默故事、英文歌曲等;建設和開放視聽教室、多媒體語言教室;建設外語教學網站,充分利用計算機等多種手段創造主動性的教學模式;購置大量適合不同水平的學生學習使用的英語書籍和聽說訓練的光盤以及英語電影等,供學生借閱和觀賞。我們應營造出一個真正切合學生需求的語言學習環境,以便進行有的放矢的英語教學。

        2.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當今科學技術國際化,經濟活動全球化,知識經濟方興未艾。在這種大背景下,英語教學就要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為了扭轉當前大學英語教學高投入、低產出的不良局面,筆者擬從實現以下 “五個轉變”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2.1 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2.2 堅持“學以致用”的教學思想,引導學生從重“語言知識”向重“語言運用”轉變。2.3 堅持“互動型”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2.4堅持營造“多維度”的語言交際環境,使教學手段從“黑板-課本-錄音機”向“多媒體化”轉變。2.5堅持建立有效的質量保證制度,使大學英語教學從注重“目標管理”向注重“過程管理”轉變。

        3.提高大學英語教學師資隊伍的素質,實施素質教育的整體設計。大學英語教師在對學生實施綜合外語素質教育的同時,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質、專業素質、綜合文化素質及心理素質,這樣才能具有積極向上的感召力和無窮的人格魅力,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道德品質的形成和專業素質的培養產生重大的影響。

        四、大學英語教學的專業化勢在必行

        本文所說的大學英語教學專業化, 就是研究如何打破大學英語教學一慣制、單一化的模式,參照英語專業學生的課程設置,將學生需要掌握的有關聽、說、讀、寫、譯各項技能的學習內容分設成幾個不同的課程或模塊,實行“專業化”教學。

        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與專業教學存在很大的差異。以我院為例,英語專業08 級第一學期的英語課程安排:每周2 節口語課、2 節語音課、2 節聽力課、2 節閱讀課、以及6 節綜合英語課共14 節英語課;我們的大學英語課程安排相比之下就顯得很單薄:2 節聽力課以及2節課綜合英語。事實上,對于剛入學的大學生,外語專業的學生和非外語專業學生的英語水平并沒有實質性的差別,為什么兩年以后卻差別很大呢? 原因就在于進入大學后的教學課程設置不同造成的。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對大學外語的教學方案進行改革,提高英語教學的效能。我們認為,學生在升入大學后,可以在第一學期加大聽、說、讀、寫、譯五種技能的系統訓練,到第二學期直接進入專業英語的學習,或者至少第二學期進入專業和公共英語的共同學習。這樣,經過兩或三學期的專業英語基礎學習,大學生就基本具備了閱讀專業英語的能力。

篇8

關鍵詞:區域經濟 高等教育招生考試

我國自恢復高考以來,雖然出現了10年試點與發展的自主招生制度,但許多省份仍實施著全國統考的招生考試形式。在30多年的教育實踐中,高考在公平、公正地選拔人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隨著社會對人才類型、規格與人才質量要求的變化,現行的高考模式已不能滿足學生和高校的多樣化需求。應以何為依據對高考進行改革呢?筆者認為,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與要求已成為高考改革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

一、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高等教育的互動關系

高等教育為區域社會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技術支持和文化底蘊,區域社會則推動高等教育實現創新發展、特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二者是相互依托、互為促進的關系。只有面向區域社會主戰場,積極促進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才能發揮現代高等教育的作用;只有全方位介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才能獲得高等教育生存的基礎和發展的動力;只有深入服務區域社會的支柱產業和社會文化,才能體現高等教育的人才和科技優勢,彰顯高等教育的辦學特色。對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的調整,區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缺乏大批專業人才,而高等教育是人力資本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徑。高等教育作為人才培養基地,知識生產、傳播、整合與轉化基地是科技發展的生力軍,為區域社會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本保證。高等教育走出社會的邊緣,正在走進區域社會的中心,成為區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從當今國際范圍看,無論在哪個國家或地區,凡具有較高競爭力的產業中,企業和高等院校之間的聯系體現得非常密切。國際知名的“硅谷”,就是以斯坦福大學的人才、技術力量為依托,以斯坦??茖W園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區域內高等院校林立,包括斯坦福大學、圣克拉拉大學等 8 所大學、9 所??圃盒:?33 所技工學校,有成千上萬世界級的科學家,擁有世界上諾貝爾獎獲得者的1/4,擁有加州博士總數的 1/6;“硅谷”中從斯坦福大學出來創辦企業的人或與斯坦福大學相關的企業就占到整個硅谷總產值的 50%―60%。區域內高等院校和眾多智力人才通過聚集發揮出擴散效應,對硅谷及加州經濟發展和技術創新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鑄就了區域乃至美國經濟與高等教育的輝煌。

二、區域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招生考試改革的主要影響

具體而言,區域經濟發展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對高等教育招生考試改革產生著影響:

(一)區域經濟結構影響區域高等教育的布局結構

區域經濟結構是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范圍內,在自然資源、區位優勢、未來產業方向等方面具有各自特點的不同區域的空間分布及相互關系。高等教育布局結構主要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不同類型、層次、學科(專業)的高等教育在地域空間的分布。區域高等教育的布局結構受當地自然環境、人口、文化傳統、經濟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其中經濟因素起著最根本的作用。不同的區域由于在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上具有各自的特點,在人才需求的規模、層次、類型上必然有不同的要求。高等教育只有適應各自區域經濟發展對高等人力資源的不同需求,才能充分發揮其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功能,并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區域經濟結構與區域高等教育布局結構存在一定的適應性和相關性。

(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影響高等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區域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可以說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而非均衡性的區域經濟發展狀態在我國表現得尤為明顯。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資源分布極不均衡、區域差異很大、經濟發展也極不平衡的大國。從全國范圍看,我國在客觀上存在著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為明顯的東、中、西三大區域。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一樣,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也具有明顯的不平衡性特征,而且,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不平衡性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具有較大的一致性,即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地區,其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也較低;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其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也比較高。從全國來看,與我國的區域經濟的不平衡發展狀態相對應,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規模與速度也呈現東、中、西非均衡發展態勢。以山東省為例,全省共有17個地市,而在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的68所高等學校中,辦學地點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濟南、青島、煙臺3個地市的就有42所,占山東省高??偭康?1.8 %。

(三)區域經濟水平影響高等教育的生源結構

從廣義上講,高校生源結構不僅僅指生源的學歷、技能、知識背景等構成情況,其外延還應涵蓋生源數量、質量和分布等基本情況。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對高校生源結構的影響也主要體現在不同區域高校生源數量、質量和分布的差異上。主要表現在:首先,在生源數量上,東、西部呈現兩極分化的態勢。東部高校得益于充足的地方財政支持而發展迅猛,招生時生源充足。與東部高校形成鮮明對比,西部高校生源數量十分有限,西部高校數量雖遠遠少于東部地區,但其卻仍受生源不足的困擾,主要表現為降分錄取新生、新生報到率下降等。其次,在生源質量上,東、西部相差懸殊。東部地區高等院校在生源數量上的優勢直接導致了其在生源質量上的優勢,因為充足的生源數量為東部地區高校提供了挑選的余地,使其能夠擇優錄取,優中選優。與之相對應,西部地區高校由于生源數量上的短缺也導致了其生源質量的降低。最后,在生源分布上,東西部差別很大。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地處東部經濟發達區域的高等院校,其生源分布廣,幾乎覆蓋了全國;而地處西部經濟發展落后區域的高等院校,其生源分布十分狹窄,大部分都是本省生源。

篇9

一、靈活地設計每一個"任務"

1、任務的前期準備:

上新課前,教師可以先把本單元的主題和任務介紹給全班同學,給學生思考和準備的時間。比如在進行七年級上冊第七單元(How much are these socks?)的教學時,先讓學生們回去把自己所穿衣物的英語名稱及其價格列出來,并帶一至二件衣物來,從而激活與主題相關的內容,以便課上給他們任務,進行生生互動,互相詢問彼此衣物的價格。

2、課上任務的設計:

在這個階段,教師可以圍繞主題設計一系列的任務和活動,讓學生熟悉語言、運用語言。還是以這一課為例,談談具體做法:

①師生互動:讓學生們向教師詢問教師所穿服裝的價格。

②兩人活動:互相詢問彼[dylw.net專業提供論文寫作,歡迎光臨]此所穿服裝的價格。

③小組活動:組員們通過互相之間詢問彼此所穿服裝的價格,寫出一個"價格調查報告",并向全班匯報調查結果。

④全班活動:讓學生用帶來的衣物模擬建立購物商場,全班分為售貨和購物兩部分,加入到模擬購物的活動中來,以此練習相關的對話,這樣既真實、有趣又生動活潑,同學們個個學得興趣盎然。

3、課后任務的設計:

課后布置學生在校內或校外運用英語語言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把英語運用到生活中去,使學生養成隨時使用英語的習慣。比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第九單元有關描述人物外貌和個性的知識后,便讓學生們搜集他們自己喜愛的明星的圖片或資料,描寫出這些明星的外貌及其個性、愛好等,并簡單地表達自己喜歡這個明星的原因。學生們對此很感興趣,個個做得很積極、認真,又很有創意。而后,讓學生們把自己的作品在班內進行展示,獲得了一致的好評。

二、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教師設計的"任務"能否圓滿達成取決于良好的教學環境,要靠師生一起努力,共同創設。

首先,課前可以讓學生進行兩三分鐘的英語會話練習、自由演講等。以此活躍氣氛,激發學生興趣,完成教學前的熱身活動。

其次,在教學中,用教室的人和物、直觀教具等設置情景。比如,在學習有關問路的英語表達時,可以利用學生的座位和教室里的過道等,讓學生們練習用英語表達"去往某個地方怎么走",并做相關的游戲和活動,使學生們能夠在快樂的笑聲里學中用,用中學。同時,要注意在實踐中滿足學生的"成功欲",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問題和語言材料,要由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實踐。這樣,每個學生都可以體驗成功的喜悅。

三、充分挖掘一切教學資源

"任務型"教學要求教師盡可能挖掘一切與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源為課堂教學服務。為此,教師需要想很多辦法,充分運用課內外資源、師生資源等,達到一個較好的效果。比如,在英語教師們一直認為比較困難的課文教學中,可以根據不同體裁和內容,在不同的階段讓學生采用模擬對話、扮演角色、講故事、變敘述為對話等多種方法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把學生的心思牢牢地抓住,以此提高課堂效率。

當然,要學生學好英語光靠每周幾節英語課是不夠的,我們還可以聯合教研組內的其他英語教師一起,大力開展課外教學活動,針對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愛好的學生設置不同類型的活動。比如英語拼詞游戲,朗誦會、講演比賽等。這些活動既可以活躍學生的課外生活,鞏固課內所學的知識,又可以創設英語學習的氛圍,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課內外結合,相得益彰。

四、注重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篇10

【中圖分類號】 R5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8231(2011) 09-1088-03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組由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因胰島素分泌絕對或者相對不足以及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

列代謝紊亂的臨床綜合征。目前糖尿病患病率急劇上升,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已由1997年的1.35億發展到2001年的1.77億,預計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可達3億[1]。目前我國有4000多萬糖尿病病人,并且每年還以150萬一200萬人的速度遞增。專家預計到2015年,我國糖尿病病人數將突破6000萬[2]?,F階段,人們的目標是健康人遠離糖尿病、血糖已升高但未達到糖尿病水平的人回到健康人群,已確診為糖尿病的人有效控制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由此看來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刻不容緩。全世界的糖尿病專家也一致認為細致扎實的糖尿病教育是成功治療糖尿病的根本前提,能夠進一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現將糖尿病健康教育內容及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義

有研究[3]認為糖尿病患者掌握的糖尿病相關知識越多,自我管理水平越高。國際糖尿病聯盟早在1996年就已提出將“飲食、運動、藥物、監測、教育”作為糖尿病治療的五項基本措施,有人形象地將其稱之為糖尿病綜合治療的“五駕馬車”,健康教育作為糖尿病治療的五項基本措施之一。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亦將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視為糖尿病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僅僅是對治療的補充[4],明確指出了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五駕馬車”中的每一項內容都需要病人的密切配合,如果病人對糖尿病不夠了解,認識不到每一項內容的重要性,或者對某種療法存有誤解,不能很好地按醫囑執行,那么就難以控制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若要使病人在治療中少走彎路,就應該讓他們真正懂得糖尿病相關知識。

2 健康教育的方法

2.1 講座 講座是開展健康教育常用的一種形式,是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方法,適用于患者系統地學習糖尿病知識。有條件者可運用多媒體、幻燈、錄像等進行講授,使教學更有吸引力、直觀、形象。

2.2 示教 示教適用于技能性操作內容的學習,如胰島素注射技術、血糖和尿糖的檢測技術、食物模型展示和食品交換法演算等。

2.3 分組討論 指少數患者之間、醫患之間的討論交流、咨詢、答疑。

2.4 經驗交流會 用于病友間的經驗交流,請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談經驗,或對控制血糖有切身體會的患者談體會,通過患者之間的討論交流,收到的效果會超過一般的學習。

2.5 聯誼活動 不定期舉辦趣味性活動,通過活動加強病友間聯系,減輕患者的孤獨感,豐富患者生活,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6 家庭走訪(家訪)和隨訪 通過家訪和隨訪可提高患者家屬對疾病的認識,從而加強在醫療行為及日常生活中的看護與監督,并加強了醫患交流、改善了醫患關系,如有可能,最好設糖尿病24h熱線電話或錄音電話,方便患者咨詢、答疑。

2.7 自學 患者利用書籍、手冊、報紙、雜志等進行學習,不受時間、地點、內容的限制,患者可根據自己的需求獲得有關糖尿病的知識,適用于有一定文化素質的患者,是其它教育方法有益的補充。

總的來說在糖尿病教育方法的選擇上,應從單純灌輸式的單向交流向有計劃、有實施、有評價的雙向交流轉化,使患者由接受者轉變為執行者、評價者。

3 健康教育的內容

3.1 心理健康教育 糖尿病病人在長期的疾病中,可能有各種不同的心理問題發生,常見的心理異常有自卑心理、恐懼心理、麻痹和失望心理。糖尿病患者能否正確對待疾病對控制病情有很大影響。患者由于病程較長,極易產生負性情緒,而負性情緒又會加重內分泌紊亂,從而開始惡性循環。2009年劉為民在《糖尿病患者心理護理探析》一文中指出[5]:糖尿病情緒反映的應激可通過機體的生理機制,包括自主神經通路、神經內分泌機制和迷走神經對胰腺的直接影響,誘發糖尿病的發生和加速疾病的進程,因此,心理健康不容忽視。我們應該從心理入手,熱情關心患者,消除恐懼、消極情緒,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有很多中年患者因為患病不能照顧家庭,而治療又需要大量費用,造成家庭經濟拮據而感到自責內疚,因此應該用真誠的態度使之相信,讓他們把思想顧慮傾訴出來,讓患者了解目前雖不能根治,但合理地控制飲食、適當地運動、科學地用藥、保持良好的情緒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能像健康人一樣工作、學習和生活。同時我們需要取得家屬的配合,使患者調適自己的不良心態,增強自我保健意識。

3.2 飲食治療 糖尿病飲食治療是糖尿病的一項最重要的基本措施,無論糖尿病控制情況如何,無論使用何種藥物治療,均應長期堅持飲食控制[6]。主要是平衡合理膳食,包括總的熱量平衡、營養素平衡及食物分布的平衡,全面改善和促進身體健康。

3.2.1 合理控制總熱量

3.2.2 平衡膳食,食物多樣化,營養搭配合理

患者應均勻攝入谷薯類,蔬菜水果類,肉、禽、魚、乳、蛋、豆類,油脂共四大類食品,同時做到主食副食搭配、粗糧細糧搭配,葷素搭配。

3.2.2.1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即糖類,提供的熱量占總熱量的55%~65%。盡可能選擇血糖生成指數低的食物,如粗糧、雜糧、全麥面包等。糖尿病患者對糖類營養素有所顧忌,實際上在總熱量控制的前提下,適當提高糖類的攝入量,不僅可以改善糖耐量、降低膽固醇及甘油三酯,還可以提高周圍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有利于病情的控制。但糖尿病患者應減少或禁忌單糖及雙糖食物。

3.2.2.2 蛋白質 糖尿病患者每日蛋白質的需要量為1.0克/千克體重,約占每日總熱量的15%,其中動物性蛋白質占總蛋白質攝入量的40%~50%。尤其是并發糖尿病腎病的患者如果長期高蛋白飲食,對病情的發展非常不利。

3.2.2.3 脂肪 糖尿病患者每日脂肪的需要量為(0.6~1.0)克/千克體重,約占每日總熱量的20%~25%,其中植物性脂肪宜占總脂肪攝入量的40%以上。炒菜應以植物油為主,每日烹調油為25~30g,盡量少吃油炸食物。另外,糖尿病患者還應限制膽固醇的攝入,一般不超過300毫克/天(相當于一個雞蛋黃中膽固醇的量),少吃動物內臟、蛋黃等含膽固醇高的食品。

3.2.2.4 其他營養素 膳食纖維可降低餐后血糖、降血脂、增加飽腹感并促進排便,糖尿病患者每日應攝入30g左右的膳食纖維。另外,糖尿病患者每日還應適量攝入一些對控制病情有利的微量營養素,包括具有抗氧化功能的維生素(維生素e、維生素c),對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炎有輔助治療作用的維生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以及鋅、鉻等微量元素。

3.2.3 限制飲酒

糖尿病患者應限制飲酒,尤其是同時患有肥胖、高血壓、高脂血癥的糖尿病患者。酒精可誘發應用胰島素分泌劑或胰島素治療的患者出現低血糖。為防止酒精引起的低血糖,飲酒的同時應同時攝入適量的碳水化合物。

3.2.4 食鹽限量

糖尿病患者宜將每天的食鹽攝入量控制在6g以內,尤其是同時患有高血壓的患者。糖尿病伴高血壓患者的食鹽攝入量宜控制在2~3g/天,糖尿病伴高血壓同時伴腎病患者的食鹽攝入量宜小于2g/天[8]。

3.2.5 使用非營養型甜味劑

可以使用非營養型甜味劑替代糖,如木糖醇替代白砂糖,減少純糖的攝入。

3.3 運動指導 李立波等[9]提出,運動是針對糖尿病患者治療方案中一個值得考慮的內容,因為運動會有助于提高對血糖的調節能力,降低胰島素拮抗,并且能夠減輕體重和保持體重。適當的運動有利于增加胰島素敏感,有利于控制血糖、改善脂類代謝,有利于調整體重、增加體能,更可以使身心愉悅。運動計劃的制訂必須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身體素質及病情等狀況選擇運動的種類,確定適當的運動量,日常中以游泳、慢跑等有氧運動為宜?;颊呙咳者\動量必須達到規定的有效運動量,患者的運動量增加,有助于病情好轉[10]。運動的時間宜選擇在餐后1h,一般情況下,要求運動時的心率最大安全運動心率的60%一70%。最大安全運動心率=220一年齡,運動時脈率=170一年齡。為確保運動的安全,注意做好熱身運動,也不要突然停止運動,要隨時測量脈率,隨身攜帶好糖果或蘇打類餅干,定時監測血糖,選擇舒適的鞋并每天檢查雙腳,要隨身帶好糖尿病卡片,注意標明姓名、疾病、所用藥物的藥名與劑量、聯系電話等。

3.4 用藥指導 向患者說明降糖藥的口服時間及各類降糖藥的藥理作用。以保證患者按時服藥,如磺脲類藥物應在餐前0.5h服用,雙胍類藥物應在餐后服用。應用胰島素的患者,告訴患者用藥0.5h后一定要用餐,以免發生低血糖反應。教會患者自己注射胰島素?;颊咭莆铡叭郎室蛔⒁狻?,即時間準、劑量準、劑型準。注意注射部位[11]。向患者說明低血糖

反應的表現及處理措施,自我監測血糖的意義及注意事項?;颊咄獬鰰r應隨身攜帶含糖豐富的食物以及證明自己息有糖尿病的卡片,以便在緊急狀態時采取積極有效的處理措施。

3.5 血糖自我監測 糖尿患者應監測自己的血糖水平,使空腹血糖維持在8.3mmol/L,餐后2h血糖維持在10mmol/L以下。血糖檢測能夠正確地反映出患者的血糖水平,利用袖珍電腦血糖儀進行自我監測是近年來治療糖尿病的重要手段,教會患者正確使用電腦血糖儀進行血糖自測為調整用藥、提高療效提供參考數據,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提高生活質量[12]。具體測試步驟為:常規消毒后,用采血針滴血在試紙的測試薄膜上,按照說明要求等候顯示屏上讀出血糖的數值。另外,血糖儀要定期核對以保證準確反映血糖控制狀況[13]。

3.6 足部護理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嚴重的慢性并發癥之一,是截肢致殘的首要原因[14]。糖尿病患者機體抵抗力下降容易發生感染,應保持足部清潔、干燥[15]。每日定時洗足,水溫不宜太冷或太熱;如雙足干燥,可涂抹潤膚霜,同時檢查雙足有無皮膚破裂、水泡、小傷口、雞眼或腳;盡量每日進行足部按摩,修剪趾甲時不可剪得過短,要把趾甲磨平;選擇合適的鞋襪,避免過緊;襪子以棉襪為佳,不要穿彈力強的纖維類襪子,同時不能過于寬松。

3.7 定期隨診 在患者出院前一定要根據他的實際情況作好出院指導,要求定期隨診[16],一般每2-3個月復檢GHbA1c,如原有血脂異常,每1-2個月監測一次,如原無異常每6-12個月監測一次即可。體重每1-3月測一次,以了解病情控制情況,及時調整用藥劑量。每3-6個月門診定期復查,每年全身檢查一次,以便盡早防治慢性并發癥。

4 健康教育發展趨勢

4.1 強調患者自我管理 傳統的糖尿病健康教育理念過分強調患者的依從性,患者處于被動治療地位,而最新的教育理念更注重患者的主動能動性,強調患者承擔自我管理的責任,為保持和提高生活質量而關心自己的健康狀況,積極配合以完成治療?;颊叩闹饔^意識、自我管理能力、對自身健康負責的理念是影響整體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

4.2 重視行為改變和自我管理技能的培養 重視理論知識的教育和培訓,雖然可以提高患者的糖尿病知識水平,但對患者的自我保健行為影響較小,僅有糖尿病知識而無行為改變,不能改善患者的各項生理功能,也不能降低患者的醫療費用和痛苦。行為改變在糖尿病代謝控制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行為改變被認為是衡量糖尿病教育項日成功與否的標志,如何在糖尿病教育中加強患者行為改變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健康教育效果的實質。因此,改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培訓應對技巧,對血糖控制、預防心理問題和減輕并發癥具有重要意義。

4.3 注重教育內容的系統性、連貫性和重復性 從文獻資料看,大部分患者糖尿病知識的獲取是通過住院、健康教育、自學所得,且隨著健康教育后時間的延長,患者糖尿病知識水平有逐漸下降的趨勢。所以,糖尿病教育的時間和空間應延伸到患者入院前和出院后,并貫穿每位糖尿病患者的終身。范麗風等[17]提出建立門診-住院-出院后全程糖尿病健康教育網絡,正是符合了這一現狀和要求的表現,但模式的臨床應用還有待進一步實踐、規范和統一。

5 小結

通過糖尿病健康教育,使受教育者了解了有關糖尿病的基本知識,有利于建立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發現問題后能夠及時就醫,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和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保持樂觀的情緒和有規律的生活制度,遵醫行為顯著增強,醫患關系融洽,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精力旺盛,體力充沛,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明顯提高了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Zimmet P,Shaw J,Albertit KG Preventing type 2 diabetes and the dysmetabolic syndromein the real world:a realistic view.Diabet Med,2003,20(9):693~702.

[2] 胡俊峰,侯培森.當代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745.

[3] Toobert DJ,Hampson SE,Glasgow RE.The summary of diabetes self-care Activities measure[J].Diabetes Care,2000,23(7):943-950.

[4]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M].

[5] 劉為民.耱尿病患者心理護理探析[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9,23(2):75.

[6] 薛長勇.糖尿病的飲食治療(一)[J].藥品評價,2009,6(6):240.

[7] 李燕.營養保健師談防病養生.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13.

[8] 林欣雨.飲食決定健康.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149.

[9] 李立波,張小丹.運動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意義[J].哈爾濱醫藥,2009,29(3):35.

[10] 易鳴,高曉遠,張峙,等.運動療法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觀察[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1(9):357―359.

[11] 張曉燕,占素妹,壽曉女.糖尿病患者的常見問題及護理措施[J].現代護理,2009,7(5):30―31.

[12] 周敏,馮靜.中國療養醫學.2009,6:511.

[13] 養生堂慢性病保健課題組.糖尿病自我管理一本通.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269.

[14] 楊英豪.糖尿病保健知識999問.中原農民出版社.2009:104.

[15] 孫玉玲,葛秀潔,許文燕,等.糖尿病足的預防及護理干預[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09,30(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