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化藝術范文

時間:2023-09-22 17:57: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民間文化藝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民間文化藝術

篇1

傳承及保護農村民間文化藝術,關鍵是做到后繼有人。民間文化傳承人對實現文化價值傳承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民間文化藝術因為多種因素漸漸失傳,這實際上會造成重大損失。所以,必須全面發揮民間藝人在民間文化藝術傳承及保護中的積極作用,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機制。積極培養并鼓勵鄉土民間藝術家,激發民間文化藝術活力,建立好的民間傳統文化傳承基礎。具體來講,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對民間文化藝術傳承人給予必要的扶持。通過培養農村的民間文化藝術傳承名人,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圍,特別通過農村的民間藝人,用藝術表演效果去感染并影響農民,提升農民改變自我意識。同時,也需要造就并培育農民身邊的多樣文藝能人,提升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提升創辦文化藝術的積極性。二是,全面挖掘文化藝術傳承人的潛能,通過民間文藝隊伍工作當成切入點。鄉村文化廣場是文化藝術傳承人的主要活動場地,為彰顯地方特點,要讓文化藝術傳承人主動擔當民間文藝隊伍組隊、管理和培訓方面的工作,比如成立秧歌隊、小劇團等,同時,還需要對民間文化藝術傳承民間隊伍的質量進行全面評價,發揮好民間文化藝術傳承人的組織領導作用。三是,發揮組織民間文化藝術傳承人的倡導作用。積極鼓勵農村民間文化藝術傳承人,廣泛參與到各類比賽中。通過展示地方特色文化,來激發廣大群眾的自我提高機能,并以此作為示范,進行積極推廣,培育民間文化建設先進個人。此外,鄉村歌曲在某種程度上,也能起到凈化民風的作用。通過編排一些廣大村民喜聞樂見的表演節目,廣泛宣傳民間藝人在保護民俗方面的積極作用,讓群眾能感受到身邊的優秀文化,以此來影響廣大群眾,推動群眾文化活動的有序開展。

二、培養農村民間文化藝術傳承人的自覺意識

文化在農村的走向與發展過程來看,文化產生的力量不僅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漸成熟的過程,同時也是廣大農民群眾在開展生產與經濟建設中的自覺運用與創造。但是,從農村文化藝術傳承從創造到運用、發展來看,這是今后需要一直努力的方向。具體來講,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提升農民群眾的積極性,指導農民去了解、熱愛自己的文化,承擔起傳承民間文化藝術的使用,滿足精神文化需求,并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培養廣大農民群眾的主體開放意識。在全面提升農民群眾文化生活水平的基礎上,全面提升農民的主體意識。三是強化農民主體創新性意識培養。確立廣大農民的自主性意識,能讓農民在文化層面發揮其創新能力,通過不斷開發農民創新意識,打造農民創新品格,提升農民的文化自信。

三、總結

篇2

一、秦皇島市的民間文化藝術現狀

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青龍滿族自治縣擁有別具一格的滿族特色文化;盧龍縣被命名為“中國孤竹文化之鄉”、“中國孤竹文化研究基地”、“夷齊讓賢”、“首陽采薇”、“老馬識途”、“李廣射虎”、“玄鳥生商”等歷史典故均發生于此;昌黎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詩詞文化之鄉”,是全國著名的“文化縣”?!叭枰挥啊保ǖ匮砀?、民歌、吹歌和皮影)藝術和碣石文化聞名遐邇。城北碣石山留下曹操等歷代皇帝、君王的詩篇。為紀念唐代大文學家、哲學家韓愈的韓文公祠就座落在境內。五峰山又是避難地,曾在這里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并寫下《我的觀》等鴻篇巨著;撫寧縣獲“全國吹歌之鄉”、“中國吹歌研究基地”、“中國詩詞文化之鄉”稱號;山海關是著名的“長城文化之鄉”、“中國長城文化研究中心”、和“孟姜女文化之鄉”、“中國孟姜女文化研究中心”;北戴河現存近現代別墅群是中國四大近現代別墅群之一,更是著名的旅游避暑勝地,被人們稱為“夏都”;海港區的海洋文化與港口文化交相輝映,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和諧共生。

二、秦皇島市民間文化藝術產業化發展的現狀

“產業化”的概念是從“產業”的概念發展而來的。所謂“產業”,本來意義是指國民經濟的各種生產部門,有時也專指工業。后來隨著“三次產業”的劃分和第三產業的興起,則推廣出泛指各種制造、提供物質產品、流通手段、服務勞動等的企業或組織。產業是個經濟學的概念,帶有鮮明的市場性,它是具有某種同一屬性的企業或組織的集合,又是國民經濟以某一標準劃分的部分的總和。在全力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富庶文明和諧”新秦皇島的進程中,秦皇島市各縣區已確定了文化產業發展方向及項目,海港區將以樓宇經濟為著力點,推進文化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結合;北戴河區打造的大型海上實景演出《海上生明月》,南戴河的情景劇《海誓•南戴河》,山海關區的情景劇《龍吟山?!愤@些包含了秦皇島市豐富的民間文化藝術資源的創意型產業在繁榮了文化事業的同時,弘揚了民族精神,鍛造了豐富的秦皇島市地域文化,塑造了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在這些品牌項目的帶動下,一些新的項目也在啟動之中。北戴河西部五村歐式風情小鎮的建設,引入“畫家村”“工藝制作村”;山海關將依托古城“天然攝影棚”的優勢,吸引國內電影、電視機構到山海關拍攝,打造山海關影視拍攝基地;撫寧將打造頗具地方特色的交響器樂組曲《大地歡歌》,同時策劃包裝朝鮮族村民俗旅游項目;盧龍、昌黎、青龍將加快桃林口開發、碣石山開發、青龍滿族風情園等在建項目正在壯大民間藝術產業的發展??梢哉f,秦皇島市民間文化藝術產業的發展正逢其時。

三、產業化發展的路徑與策略

如何將這些優秀的民間文化藝術資源形成產業化發展,進一步發揮民間文化藝術的精神價值、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開發更多更好的民間文化藝術產品,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研究及制定詳細的策略。產業化,就是把某種東西完完全全地變成一個經濟產業,按照產業的規則和規律來運作。民間藝術產業屬于文化產業中的一種。產業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要素:(1)市場化經濟的運作形式;(2)達到一定的規模程度;(3)與資金有密切關系;(4)以盈利為目的。如提高民間藝術產業,那就不僅是指民間文化藝術形式本身的內容,還包括通過民間文化藝術的市場化運作來實現盈利的過程。因此,產業化視角下的民間文化藝術,首先是思維的轉變,認識到“民間文化藝術”不僅僅是傳統的藝術資源,更是一種潛在的經濟資源。它可以轉化為產品和商品的潛在價值,即可以通過“買賣”來“賺錢”。由于民間藝術是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地域等生活文化背景下逐漸形成的藝術形式,是一個地方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審美情趣等的重要標識,是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因此具有得天獨厚的差異性。而差異性是該地區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特征,這就決定了民間藝術產業與該地區核心競爭力具有密切的內在邏輯關系。但是擁有差異性的民間文化藝術資源并不一定意味著民間文化藝術產業的形成,產業的形成及其所能最終實現的程度取決于民間文化藝術資源轉換機制的科學性。因此,在民間藝術產業化發展的路徑選擇上,既要充分考慮民間藝術資源的本地特色,又要使其適應市場化運作的發展要求。

四、秦皇島市民間文化藝術產業發展的路徑與策略

秦皇島市是一座現代化的旅游城市,旅游周期長。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在休閑旅游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當地的文化與民俗。黨的十七大以來,已經把發展文化產業提高到增強文化軟實力的戰略高度。民間文化藝術產業化是發展先進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秦皇島市的文化藝術產業發展要借助這種優勢,制定到位的開發策略,進一步發揮民間文化藝術的精神價值、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開發出更多、更好的民間文化藝術產品。

(一)建設創新機制策略

目前秦皇島市的三區四縣都有具有本地風格鮮明的藝術品種。但是,這些藝術品種都處于一種原始狀態,沒有形成體系。因此,我們要在創新機制的保證下,培養藝術產業化體制和藝術的創新能力。將這些特色的地方文化,進行加工整理,提取精華,提升藝術品質。最終打出品牌。

(二)品牌帶動策略

民間文化藝術產品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還要考慮品牌的創建與管理的問題。加大品牌研究的力度,打造我市民間文化藝術品牌,一要發揮我市民間文化藝術名人、名師的品牌效應,實現優勢互補,堅持面向市場、面向大眾,推動民間文化藝術產業的發展。二要發掘和重塑現有的著名的民間文化藝術品牌,如昌黎民歌、地秧歌等,擴大品牌效應,積極推廣。用品牌吸附資本,由內而外開拓民間文化藝術市場的空間,帶動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三要重點扶持已在國際、國內有知名度的民間文化藝術產品和產業,促進民間文化藝術品牌的形成。

篇3

關鍵詞:民間民俗;群眾文化;傳承文化;發展文化

在現在互聯網大數據的時代,幾乎人手一部手機,徜徉在科技的海洋。人們不再像以前科技不發達的時候,娛樂全靠看演員面對面表演,或者只有上集市上才能看到雜技表演者的表演?,F在許多娛樂都可以通過一部小小的手機實現,人們的娛樂方式也變得多樣起來。但是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有些文化寶藏來不及登上時代的大船,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該文就民俗文化和群眾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展開探究,呼吁大家保護民俗文化傳承民俗文化。

1民間民俗文化不斷地發展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每個時期的文化發展水平,就體現了當時時期的經濟發展水平。所以說文化和經濟基本上是掛鉤的。一個時期的經濟水平如何,完全能夠從文化發展水平看得出來。比如,在和平年代,文化發展水平基本比較高,因為和平年代大家都吃飽穿暖,溫飽問題解決了,就會思考更高層次的問題了,那就是會想著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再比如,在戰亂的年代文化水平普遍較低,這個時候天天打仗,飯都吃不飽命隨時可能會沒有,誰有閑余時間去提高文化呢?由此可見,了解了前人傳承下來的民俗文化,基本上就可以窺探過去古人們的生活。所以我們非常有必要把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傳承下去。

1.1傳承民間民俗文化是群眾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

群眾文化顧名思義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共有的文化。有文化的產生就必須要有傳承,要不然這個文化就會失傳。而群眾就起著一個非常重要的傳承作用。只有通過群眾的口耳相傳,代代流傳,有許多古時候的民間民俗文化才能夠被傳承下來,呈現在當代人的眼前。群眾文化大多都是大家共有的文化,而傳承民間民俗文化就是群眾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民間民俗文化的傳承離不開群眾文化的作用,但是傳承也有失誤的時候,在一代代人的傳承中,難免會出現誤差,但出現誤差的傳承依然能夠讓我們窺見當時年代的輝煌。

1.2傳承民間民俗文化是發展群眾文化的必經之路

中華上下五千年,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古人們不知道給我們積累了多少文化的精華,可是現代人似乎已經習慣了快餐文化,對古人留下來的民間民俗逐漸遺忘。中國好好的傳統節日不去過,反而要去過外國的節日。還有多少人記得“小年”這個節日?大多數“00后”估計只知道外國的平安夜、圣誕節。而我們中國有許多像節日一樣的民間民俗文化漸漸被人遺忘。說起中國畫、工筆畫,又有多少人了解,大家現在所熟知的大概都是水粉畫、油畫之類的繪畫技巧吧。還有關于技藝方面的,有許多民間老藝人,因為找不到靜下心來學習技藝的弟子,而導致手藝失傳。大家也許看過“變臉”的雜技,只覺得好看精彩,又有誰知道這個技藝也快要失傳?還有用復雜手法制作出來的油紙傘,古樸又美麗,但是又有多少個人關注過它復雜的制作過程?現在民間民俗文化在漸漸沒落,要想發展群眾文化,就必須先傳承民間民俗文化,傳承民間民俗文化是發展群眾文化的必經之路。發展群眾文化的過程的確很艱難,但是萬事開頭難,做好第一步之后接下來的就都容易了。而發展群眾文化的第一步其實就是開展娛樂文化活動。畢竟娛樂文化活動最接地氣,最容易將群眾聚集在一起。而且現在大家最感興趣的活動估計也是娛樂文化活動??梢韵葟睦夏耆巳胧?,可以以廣場舞或者打太極的活動將老年人聚集起來,然后慢慢將傳承民間民俗文化的思想漸漸滲透到老年人當中,老年人應該會更容易接受傳承民間民俗文化的思想,畢竟許多老年人也是從封建社會走過來的,對許多民間民俗文化可能會了解得更加全面。然后再由點到面,再慢慢向中年人、青年人以及兒童傳播民間民俗文化,發展群眾文化的思想。娛樂文化是最容易拉近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讓彼此熟悉起來。所以開展娛樂文化是一個很好的打入群眾內部的切入點,是一個發展群眾文化的絕佳辦法。娛樂文化的開展能夠有效地將傳承民間民俗文化的思想滲透到群眾中去。

1.3在傳承中創新是群眾文化發展的動力

我國是一個文化大國,群眾文化也不例外,具有悠久的歷史,同時具有兩個鮮明的特征,即民族性和民主性。因此,在發展群眾文化的過程中,切不可將這兩大特征丟失,否則將不再具有文化意義。且在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同時,要不斷地對其進行創新,這樣才能使其快速地傳承下去,達到又好又快的效果。

1.3.1發展群眾文化中的繼承從字面上也不難理解,群眾文化和民間民俗文化有著某種特定的聯系,群眾文化來源于民俗文化,而民俗文化又寓于群眾文化之中。因此,群眾文化還有一個鮮明的特征就是傳承性。受社會條件和經濟條件的制約,傳統的群眾文化的發展較為緩慢,或者說舉步不前,甚至可以說呈現出倒退趨勢。另一方面,群眾文化還有一個相對的特征就是獨立性,簡單理解為即使經濟體制瓦解甚至滅亡,群眾文化中優秀、突出的部分仍然可以被傳承下去。由于人們過度的依賴于電子科技產品的使用,導致民間民俗藝術文化嚴重缺失,久而久之,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意識就會變得很淡薄,尤其是我們這一代人,以及未來的每一代人,他們的生活中充斥著科技產品的味道,民俗文化的發展將更加困難。且我國文化發展的方式又過于單一,對兩者文化傳承的積極性不高,無法完全融入進去。再者我們在傳承過程中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文化衍生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我們不能一味地淘汰,也要適當的做些借鑒。例如,在商周時期,人們會舉行一些祭祀活動,雖然現在這種文化已經不存在了,但也說明了我國的文化具有多樣性,我們應該保持理智的態度去看待這種問題,做出正確的審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1.3.2群眾文化發展中的創新文化發展的過程是一個緩慢而漫長的過程,是無數的積累、創新和揚棄的過程。因此,群眾文化的創新,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去思考。一方面是內容的創新。內容是相對穩定的,也是容易變化的,這就要求我們要從組成元素中進行創新。另一方面是形式的更新。形式是復雜多樣的,同時是思想交流和表達的渠道,要求我們要學會對群眾文化活動進行更新。而無論是從本質內容上還是表現形式上,都要保證兩者的辯證統一性。

2傳承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方式

2.1通過旅游業來發展民間民俗文化藝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娛樂項目的建設。不難發現,旅游業在近幾年的發展十分迅速,已成為人們工作之余必備的娛樂項目了。尤其對于城市居民來說,鄉鎮旅游是一項高度放松的活動,讓他們在身體得到享受的同時,精神上也得到很大滿足。筆者想絕大多數人喜歡旅游的原因無外乎是欣賞美景,而這恰好為民間民俗藝術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渠道,所以,民間民俗藝術文化相對濃厚的地方就更適合發展旅游業來傳播當地的文化了。但是,凡事都要掌握適度原則,過猶不及,雖然要發展商業化,但是也不能過于商業化。要在保證當地居民收入的基礎上,更加地注重文化的傳播,而不是商業的發展。

2.2適度整理、加工及規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對于民間民俗藝術文化和群眾文化我們要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看它相似的、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其缺陷的一面。而對于兩者文化,我們不僅要了解其精髓所在,還要了解其缺陷所在,然后通過合理地挖掘、整理,將其發展傳承下去。需要注意的是,對于民間民俗文化中優質的部分,要進一步整理和挖掘,而那些不太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則可以淘汰,推陳出新,將民間民俗文化與群眾文化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促進民俗文化的發展。

2.3依靠民俗文化資源,造就地方文化品牌

所謂民俗文化也就是蘊含著傳統的文化,是對過去精神和文明的一種別稱。而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科技飛快發展的時代,人們生活節奏飛快,如果想要將這些民俗文化傳承和發展下去,首先要保證它能與時俱進,因此,我們需要在特定的時代、文化背景下對它進行創新,加入一些與時俱進的元素。不難發現,在近些年,我國的GDP總值上升得很快,也基本達到了小康水平,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很大提高,生活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些改變都將民俗文化的發展推向低谷,使它很難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只有創新才能讓其繼續傳承下去。民俗文化既然作為一種文化而存在,其創新當然也不只是簡單的加入一些新元素就可以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對其進行創新的過程中將現代工藝和技術融入進去,這樣才能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接軌,變成一種群眾文化,才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隨后才能延綿不斷地被傳承下去。例如,我們可以將民間藝術品發展為工藝品、在鄉俗風情較濃重的地方開發旅游景區、將民間文化列入世界文化范圍內以及利用網絡來發展民俗文化等。雖然群眾文化是財富的源泉和保障,但民間民俗文明才是群眾文化發展的核心要素。只有將民間民俗文化的資源充分利用起來,才能將群眾文化發揮得淋漓盡致,以此來造就地方文化品牌。

篇4

關鍵詞:藝術教育;滲透;民族民間文化

In art classes in how to infiltrate the national and folk culture

Dai Ning

Baili Rhododendron scenery scenic spot area big river center primary school 551518

Abstract: China is a multi-ethnic country,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is a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motherland. At the school art education by introducing excellent folk art, pay attention to the regional culture and folk ar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dded fresh local visual culture curriculum resources, to expand the school art education the teaching space, it is advantageous to guid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is helpful for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Chinese culture, in the contemporar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rocess, to save the increasingly to weaken the local culture has a profou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far-reaching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art education; penetration; national and folk culture

藝術是在科學之外,在思想之外,對于那種不可言傳的境界的追求和表達。藝術人類學是運用當代文化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對藝術進行研究,將藝術方面的知識與人類文化學方面的知識相結合或交叉運用所形成的學科。在學校藝術教學中,教師如何運用藝術學的理念去指導學校藝術教育實踐,從藝術的角度去理解和研究民族民間藝術,創造性地利用地域的民族民間藝術,使之成為當地學校藝術教學不可多得的寶貴的校外教育資源,以拓展學校藝術教育的教學空間。本文通過民間采風后,特擬從民族民間藝術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兩個方面,對現代學校藝術教育如何引入民族民間藝術資源,并對民族民間藝術傳承和發展進行探索和嘗試。

一、如何理解民族民間藝術

每個民族在發展中都有自己特殊的歷史,要了解一個民族及其文化,就必須要了解這個民族的歷史,而藝術則是一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真實反映?!痘魬颉肥鞘加谔拼⒂诿髂┣宄醯囊环N民間文化藝術,主要流于貴州境內,現存民間形式多樣,在黔東南、黔南、銅仁、畢節等地區殘存者一些形體不全的表現形式,這種漢民族特有的民間文化,在這些地區早已被少數民族的民間文化所同化了。民族民間藝術是與當地人情風俗密切相關,與當地區域文化的歷史淵源緊密聯系的具有獨特鄉土氣息的一種藝術形式。

在黔西北畢節地區大方縣境內還保存著比較完整的民間花燈藝術表演版本,每年春節期間,在村村寨寨如火如荼地表現著,營造了一種熱烈的節日氣氛,展現了新社會、新時期和悅的民族精神風貌。民族民間藝術長期以來以其特有的方式傳承和生生不息地發展,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民風民俗,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技藝精湛的民間藝術家。大方縣八堡鄉的民間《花燈戲》,幾百年來一直完美地傳承著,表現著。它雖然沒有黔東南民族蠟染那樣美輪美奐,也沒有黔西南民間刺繡那樣多彩多姿,但它卻表現了一種千百年來質樸忠厚的勞動人民的美好情感。

民間藝術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反映與呈現出特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也影響著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形成和發展?!痘魬颉返谋硌?,是在春節這個特定的時間里,穿著古樸典雅的戲服,扮著古典樂器和腔調,用特定的表現形式所呈現的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情景,給人以視覺和聽覺的美的享受。若離開了這種特定的環境,就體會不到這種古樸典雅,美妙絕倫的藝術效果。這種中華民族古老的民間藝術瑰寶,目前,在相當程度上都還遠不為人所共知,這些寶貴的藝術教育資源并未能引起教育和藝術界的足夠重視。

二.民間藝術在學校藝術教育中的價值

現代藝術教育提倡:其性質不再是某種技能教育,而是一種文化學習。因而,藝術教育不僅僅是教學生一些基本的藝術知識和審美知識,還包括進行視覺藝術文化的交流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是一個民族文明歷史積淀和智慧的結晶,積淀深厚的民族民間藝術為學生提供了學校難以滋生的豐富的藝術經驗和教育資源,可以說多樣的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共享的精神財富。將民族民間藝術引進學校藝術教學課堂,具有多方面的現實意義。

(一)民族民間藝術的教育資源,可以補充學校藝術教育的不足

我國少數民族大都生活在邊遠的山區或經濟欠發達地區,受經濟條件和信息等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加上社會歷史發展的不平衡,當地的學校藝術教育水平長期處于落后狀態,學校的辦學條件無法與國外或經濟發達的地區相提并論。因此,因地制宜地把當地的民間藝術引入學校藝術課堂,作為學校藝術教育教學內容的有益補充,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開發校本教材(鄉土教材),這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途徑。我在引導學生鑒賞藝術作品時,常常把這種民間藝術溶入到藝術教學中,讓學生反撲自然,回歸歷史。我讓學生當觀眾,請當地幾個民族民間藝術表演家現場表演。略舉一例:《唱五更》中女主人出嫁的唱段:

(男唱)“一更里(呀)、飄墳墻,十指尖尖繡(呀)鴛鴦。兒把家人當堂坐(呀),手把欄桿望新娘。手把欄桿望新娘”。

(女唱)“臘(呀)梅花、堆(呀)雪開,采花娘子順(呀)墻來,穿紅著綠討人愛(呀),花燈玩到貴府來”。

(男唱)“二更里(呀)、靠門庭,望見姑娘笑(呀)盈盈。郎在門邊把客請(呀),雙手推開紅龍門”。

(女唱) “臘(呀)梅花、堆(呀)雪開,采花娘子走(呀)進來,堂前掛起紅龍匾(呀),郎家人多好鬧熱”。

(男唱)“三更里(呀)、進繡房,手提明燈去(呀)鋪床。雙手推開紅龍帳(呀),帳內飄來桂花香”。

(女唱) “臘(呀)梅花、堆(呀)雪開,采花娘子走(呀)進來,堂前掛起紅龍匾(呀),郎家人多好鬧熱”。

(男唱)“四(呀)更里、天發白,籠里金雞把(呀)翅拍?;\里金雞起得早(呀),天亮之時瞌睡來”。

(女唱)“臘(呀)梅花、堆(呀)雪開,采花娘子醒(呀)過來,天亮之前郎要走(呀),奴家孤獨淚漣漣”。

(男唱)“五(呀)更里、天要明,收拾我郎早(呀)起程。收

拾我郎早點走(呀),恐怕官兵沖進門”。

(女唱)“不要慌(呀)、不要忙,恐怕穿錯奴(呀)衣裳。奴的衣裳紅袖口(呀),扎起汗衫袖口長”。

(男唱)“我不慌(呀)、我不忙,我不會穿錯奴(呀)衣裳,你的衣裳紅袖口(呀),滿屋飄來桂花香”。

這段表演,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里,年輕夫婦初婚之夜對美好生活渴求和珍惜,對動亂社會的不滿。這樣的民間文化走入課堂,向學生講述了殘酷的封建社會對勞動人民生活迫害的歷史以及勞動人民對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既豐富了課堂內容,又培養了學生情感?!痘魬颉纷鳛槊耖g文化的一種視覺藝術表現形式,集音樂、繪畫、舞蹈、戲劇和工藝美術于一身。個性鮮明,神采飛揚,具有獨特的古老樸素的民族風格,滲透著強烈的民族民間文化,并與當地的民風民俗和民族的思想意識和文化審美心理相適應。從人類藝術的角度去理解它所蘊涵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積極主動地參與當地或社區組織的一些民俗活動。這種開放性的教學觀,拓展了學校教育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學校藝術教育中引進民族民間藝術的教學內容,不僅使我們的下一代了解民間民族藝術發展的歷史,理解民間藝術在歷史文化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也彌補了學校藝術教育中教育資源的不足,使學校的藝術教育更具有地方性和地域特色,這也是現代學校藝術教育所倡導的。

(二)民族民間藝術文化傳承與自身發展的重要性

千百年來,民間藝術一直以其綿延不斷的傳統魅力,特有的文化形態生存和發展。和世界上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隨著工業社會都市化進程的加快,受當今世界的經濟和文化一體化的影響,外來消費文化和市場經濟的全面沖擊,使得民族民間藝術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壞,扎根于鄉間的民間藝術進一步勢微,那些靠記憶和口傳心授作為傳承方式的民間藝術的生存環境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學校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一環,藝術教育能夠為民族民間藝術培養新的土壤和新的支持,使全社會共同關注民間藝術的生存環境,以促進民族民間藝術的可持續發展。在教學時,力求達到使學生認識民族多元文化的差異性和豐富性,認識藝術的特征、藝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的教學目標,在研究民族民間藝術內在的文化精神與外在的形式特征的同時,去領略民族民間藝術的文化內涵。讓我們聽聽下面的幾個片段

《花燈戲》的《送寶》中(唱)“一送主人一對寶嘛,我兒的妻,兒呀喲哎,財來我的哥哎、哥哎,登金榜,請請雙進財,大發財哎,財從貴府來。二送主家新年到……五送主家五登科……十送主家點中元……”,反應了古代勞動人民純潔真摯的感情和對人的美好祝愿。

《園中栽花園中長》中(唱)“大姐出來牽著馬,二姐出來揭了鞍,……六姐鞋襪擺兩邊……”生動地反映了打馬歸來受到熱情款待的人間真情。

《十要郎》中(女唱)“奴家一要青絲草,二要奴家一抹光……九要奴家藤纏樹,十要奴家樹纏藤”;(男唱)“披起蓑衣青絲草,木梳篦子一抹光……裹起裹腳藤纏樹,解下裹腳樹纏藤……”充分展示了古代女子的聰明智慧和對美的追求。

《十許郎》中(女唱)“一許元宵節,與郎初相會。二許春分時,送郎花蝴蝶……七許七月半,送郎花花傘……”真實地反應了古代女子愛情的忠貞和純潔。

《十愛妹》中(唱)“一愛妹的發,金花兩邊插?!異勖玫男?,對我吐真情?!币搀w現了古代男子對愛情的忠實和對美好情感的珍愛。

《五更勸夫》、《放羊歌》《黑寶兒接姐姐》《張三鬧殿》等這些優秀的民間民族作品,都承載著積極美好的人間真情,有著濃厚的民間藝術特征;蘊含著古代勞動人民的人文精神和悠久的文化內涵。不僅讓學生了解民間民族藝術的特點和價值,而且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肩負著傳承民族文化藝術的歷史使命。開發利用好民族傳統文化和民族民間藝術,使之成為學校藝術教育不可缺少的教學內容,不僅僅是當今社會時代的需要,也是民族民間藝術自身發展的需要。

中國的現代藝術教育將會趨于世界性的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向發展,學校教育既要順應世代主流文化的發展,又要適應民間文化藝術的發展。民族民間藝術主要存在于農村山區,因此,這些地區教育將肩負著雙重文化傳承和繁榮的重任。既要體現發展民間民族藝術,又要兼顧到各民族文化和現代科學文化的學習。但是,只要學校將民間藝術作為鄉土教學資源納入課堂并認真開展文化教育活動,這些受著一定民間藝術影響的青少年也會更好地弘揚和傳承這些民間藝術瑰寶的。同樣學校藝術教育也不例外,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注意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藝術教材既要涉及現代藝術的觀念和方法,也要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和思路。

學校藝術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繼承傳統文化,弘揚鄉土文化、傳播民族民間藝術,弘揚民主精神。它不僅關系到學生文化素質的綜合發展,還關系到各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存在,及它們相互間的理解與溝通,文化教育的多元化給教育本身帶來的不僅是思考,更重要的是關注。我們的下一代是民族文化血脈的繼承者,因此,我們應當挖掘民間藝術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以更加宏觀的視野來探索民間藝術的表現語言、民族藝術的地域特征,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以更加寬廣的視角來審視民族民間藝術未來的生存和發展。

參考文獻:

篇5

一、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是發展群眾文化的必由之路

一個國家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支撐。過去的群眾文化中殘留著舊時代舊思想的烙印,由本民族的祖先創造出來的群眾文化具有鮮明的色彩,衍生出形式各異的民俗服飾、淵源流長的古典詩詞、中華傳統美德以及民間說唱等民俗文化活動。

中國的民間文化成長于廣袤的華夏大地上,群眾基礎深厚,中國風格鮮明,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擁護與喜愛。伴隨新世紀的來臨,我們不僅要肩負起保護民族文化的重任,還要將其繼續發展下去,傳承給我們的子孫后代,這就要求我們在保持多樣化的基礎上,整合與創新符合生產力與文化發展要求的民俗文化。群眾文化是從群眾中走出來的,就一定要以服務群眾為目標,大力發展群眾文化才能將民間民俗文化更好的發揚下去,最終實現傳統文化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的目標。

在我國歷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將民俗文化傳承下去不僅僅是對歷史的積淀,更加是中華民族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想將群眾文化發展下去就要繼續保持傳統民俗文化在人民群眾中的地位,二者相互融合令群眾文化具有更加鮮明的特色,還能為我國的社會文化發展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發展群眾文化的同時,一定不能忘記群眾在這之中占據的重要地位,其對文化的發展的影響是深遠的,他們是文化發展的創造者,是文化財富的繼承者,所以在發展群眾文化時,應該以群眾為核心,時刻銘記“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理念,在傳承民俗文化的基礎上將更加鮮明的文化特色與時代性充分體現出來。

二、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是群眾文化發展的重要功能之一

文化活動作為群眾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不僅表現在社會文化方面,而且表現在繼續建設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傳統的民俗文化中,群眾文化具有鮮明的傳統性,在發展過程中就要傳承這種民俗文化,并將其應用在文化活動中,從而使群眾文化不僅僅帶有傳統的民族文化特點,更加具有現代化的時代特點。這在傳統的民族文化發展過程中意義重大,并且實現了社會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民族的民間民俗文化在群眾文化中得以孕育、傳承以及發展。同時,傳統的文化形式與內容的傳遞離不開群眾文化的支持。很多傳統的群眾文化,如賽龍舟、潑水節,都是經過一種固定的形態方式繼承并發展下來的,經歷了千年的演變仍未改變原貌?,F如今,新興的民俗文化正在蓬勃發展,走遍了神州大地,跨過了五湖四海,例如戶縣、金山農民畫,當地農民就是根據傳統的雕刻藝術、剪紙與刺繡等相融合再加上嶄新的表現手法創造出的藝術形式,目前已經在十幾個國家與地區展開巡回展示,受到了各地人民的喜愛。

在繼承傳統的基礎的同時,群眾文化還會不斷創造或衍生出新的活動方式。黨和國家對群眾文化的重視,整理、搜集、發掘和搶救了一大批優秀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遺產,并使它們煥發出新的活力,不斷創新和發展。

我國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自成系統,獨具特色,體現了鮮明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起著重要的作用。

群眾文化具有共同性、穩定性、過程性、個別性、地域性和綜合性等特點,也具有激勵力、穩定力、約束力和凝聚力等六個方面的作用。群眾文化的基礎是物質文化,并以制度文化這個中間媒介向人民群眾的行為規范滲透,把精神、物質和行為等層面的東西有機結合起來。

三、在傳承中創新是群眾文化發展的源動力

(一)發展群眾文化中的繼承

群眾文化和民族民間民俗文化有著歷史的繼承關系,盡管群眾文化受制于一定的經濟基礎,但它同時也有一定的獨立性,這就使得它不會因為原有經濟基礎的改變而全部消亡。所以,我們不應該隔斷歷史而應該尊重自己的歷史。

群眾文化不僅繼承文化藝術遺產的形式,還繼承文化藝術遺產的內容。相對來說,由于形式具有更大的獨立性和穩定性,因此,對形式繼承的價值更大。群眾文化以歌頌愛情、熱愛祖國、贊美勞動等主要內容,世代相傳并不斷發展、充實。古詩、戲劇等民族民間民俗文化是歷史上勞動人民藝術智慧的結晶,至今的體裁幾乎沒變。武術、山歌等群眾文化形式的面貌也沒多大改變。舞獅、掛彩燈等習俗依然被人民群眾喜歡著。元宵節、端午節、重陽節等活動方式至今為各民族人民喜聞樂見,并不斷發展,世代相傳。一種新的群眾藝術形式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產生的,而并非空穴來風,比如戲曲就是在舞蹈、歌詠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

我們對傳統和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遺產既不能完全否定更不能生吞活剝地全盤接受,而是應該批判地繼承,去偽存真,推陳出新,古為今用。對于舶來的文化藝術,要做到洋為中用,克服民族虛無主義的同時也要反對排外,并將它們充分運用到我國群眾文化的創作中。

(二)群眾文化發展中的創新

群眾文化經過不斷繼承、創新、揚棄、積累后發展起來的,它是對一定社會活動的反映。群眾文化的更新和創新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內容創新,二是形式的創新。群眾文化的形式是活躍的、容易發生變化的,而其內容是保守的、穩定的。舞獅、舞龍燈、劃龍船等傳統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與古時候沒什么大的變化,但其內容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一方面,我們要更新傳統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以便能更好地反映新的思想內容;另一方面,為了更好地表達一定的思想內容,也需要表現形式的創新。創新和繼承是辯證統一的,繼承是創新的基礎,是新的群眾文化發展的不可或缺的條件。

篇6

[關鍵詞]河北 民間藝術 文化內涵 當代價值

民間藝術是排除貴族意識之外的群眾藝術創作,它是一種較特殊的藝術創作,不是單純的藝術創作,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以特定的地域特點和文化歷史背景為基礎產生的藝術樣式。從形態上觀察具有深刻而廣泛的民族特征,兼備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同時還承載著來自民間的信仰。是區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顯性表現,蘊含著獨立群體和個別區域的審美情感和心理表征。

一、河北省民間藝術概述

河北省有著深厚的文化根源、濃郁的文化藝術環境和獨特的自然條件,河北民間藝術扎根于河北的區域人文環境,代表著中原民族的思想和智慧,是河北人民行為方式和審美追求的直接體現。

河北的民間藝術是人民群眾審美思想和勞動實用的統一,是在歷史的傳承中積淀文化。河北藝術者們不斷影響著群眾的藝術體驗和藝術素養的養成,使民間藝術的內涵滲透到民間的血脈當中,有著堅韌、永恒的生命力。民間藝術的材料簡單,但技術高超,構思巧妙,表達樂觀堅強的精神格調,和對生活美好的愿望與企盼。

二、河北民間藝術的文化內涵

民間藝術根植于民間,首先是為了滿足實用的功能,作為一種藝術樣式,它仍然是精神文化的創造,民間藝術以文化的內涵來表現人民的精神活動,是人們渴望改造自然和人文自然的形態。

1.天人合一、追求和諧

河北民間藝術雖然形式不同,但大多數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即天人合一的思想,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性與人文的高度融合統一。“有意味的是, 無論哪一種藝術形式,不論內容如何,都能讓人們從中感受到一種統一的內蘊,即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1]。

和諧指的是在等級劃分基礎上的穩定,表現的是事物發展中對比協調、完整規律的狀態。河北位于中國的心臟地帶,代表著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哲學思想的精髓,就是天人相和、人人相和,追求的目標始終放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上。

2.對真善美的追求

在河北成長起來的民間文化,反映出勤勞善良的河北人民對生活規律的把握和對生命存在意義熱愛。例如雕刻、年畫、內畫等藝術形式的圖案選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人物、符號、歷史故事等,通過想像、寓意等藝術手段,描繪出吉祥如意、歡樂喜慶、和諧幸福生活場景,實現對美的追求,最大限度的呈現裝飾、祈福和教化的意味。武強年畫中的福祿壽喜財的神像、娃娃類的童子形象、鶴鹿同春、封侯掛印、三娘教子、二十四孝圖以及河北蔚縣、豐寧、磁縣等地剪紙藝術中的喜鵲登梅、瓜蝶蓮等藝術形式都傳遞出這種豐厚的文化底蘊。

3.儒釋道的文化寄托

大量的民風習俗、民間禁忌,使得民間信仰又增添了復雜、神秘的色彩。如河北民間剪紙中的宗教崇拜和巫術信仰,武強年畫中釋迦、孔子、老子等諸神圣賢藝術形象的塑造,唐山皮影中民間傳說和佛教故事的顯現等。許多歷史與宗教人物在俗化過程中形成了具有人格化的神,而藝術作品則強化了對他們的崇拜,使他們成為老百姓的精神寄托。如武強年畫、徐水舞獅、曲陽雕刻具、河北梆子等等。

三、河北民間藝術的當代價值

河北省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重要發祥地。自古以來形成深厚的文化積淀,在歷史的發展中造就了內容豐富、品類繁多的民間藝術。因此,河北民間藝術在河北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繼承歷史文化遺產,盤活文化資源,推進文化大省建設,催生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中的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價值。

河北民間藝術是以物化的藝術形態存在,實體形象能夠用直覺直接感覺和體驗,是活生生擺在大家面前的,物化形態形成生活環境中的美好裝飾,構成民眾生活的客觀環境,與民眾的生活環境緊緊的融合在一起,一方面提升民間的生活環境和空間,另一方面民間藝術通過民間的民俗活動來表現其普遍的文化意義。

在河北的剪紙年畫、石雕泥塑、影戲大鼓、梆子老調、吹歌號子、秧歌高蹺等藝術形式中,天地神抵、圣賢祖宗、歷史故事、神話傳說,以及祥禽瑞獸、仙花芝草、吉祥圖案等,體現民眾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和目標,表達人們的喜怒哀樂和審美情趣。

在豐富的河北民間藝術資源中,對其進行市場化開發與傳播,樹立起河北民間藝術品牌形象,對于推進河北省文化大省建設應有很大幫助。重點著力打造易水古硯、定窯和磁州窯瓷器、衡水內畫等民間藝術工藝品的產業發展,實現河北省文化大省強省。

站在文化歷史的視野中,河北民間藝術蘊涵的自然理念、倫理價值、文化思想和情感愿望,都可以成為我們安定生命和提高生活的資源。因此要深入發掘河北民間藝術,推進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揚,合理的利用民間藝術的價值,保持河北民間藝術的永恒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楊學芹,安 琪.民間藝術概論[M ].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0.

篇7

論文摘要:民間藝術是根植于民間,是實用與審美、物質與精神的完美統一。它既蘊藏著整個民族文化精神,同時又歷經了時間的洗禮,顯示出強大的無可替代的生命活力。民間藝術與現代藝術教育相融合,不但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提高學生傳統文化修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能廣泛吸收優秀現代的藝術的營養,通過規范的藝術教育途徑,使其不斷得到發展,創造出更高級的藝術形式。 

文化變遷,是人類學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任何一個民族都在不斷的發展并變化著,它所體現的民族特征的文化特點也會隨之變化。文化變遷無關個人情感,而是一個不以人的個人意志為轉移的過程。作為文化藝術中的民間藝術是生產者的藝術,也是世代人民所創造、所傳播并表現他們審美觀念和藝術情趣的一種文化藝術形式。同時更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蘊涵民族的心理素質和精神素質,反映著質樸的審美觀念,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所以需要我們珍愛、繼承和發揚。 

談到民間藝術的繼承和發揚就說明它有可發展的藝術價值,那首先我們就要了解什么是民間藝術,同時它有什么可發展的藝術價值。提起民間藝術我們都會很自然的聯想到一些與之相關的概念,如農民、鄉土文化、祭祀;具有清新、質樸、稚拙特色的勞動群眾創造的藝術作品等內容。例如:裝飾建筑物的圖案、彩繪、木石雕刻、、陶瓷器皿、竹木器皿;、印染花紋、刺繡、剪紙、織錦、年畫、泥塑、皮影、木偶、花燈、風箏、版畫等。也可以說民間美術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通俗美術。民間藝術根植于民間,是實用與審美、物質與精神的完美統一。它既蘊藏著整個民族文化精神,同時又歷經了時間的洗禮,顯示出強大的無可替代的生命活力。民間藝術所存在的藝術價值。實際上不但是“審美”意義上的藝術,更是“實用”意義上的藝術,所以它不應被時代所取代,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下去。下面是我對民間藝術的傳承與藝術教育關系的幾方面闡述。 

一 民間藝術的傳承與藝術教育的關系 

民間藝術與藝術教育關系中,藝術教育更強調在可生成的環境中培養學生學習民間藝術所提升的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民間藝術崇揚美善,對學生的審美意識的培養和道德感的培養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種藝術的自然融合是藝術學習的最佳環境之一,通過多種形式的綜合使藝術學習變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潑多樣。    同時,讓學生積極參與民間的節日、慶典、聯歡等活動,這些民間藝術活動都蘊藏著藝術教育的重要資源。民間藝術是各種不同文化的符號性載體,記錄和再現了人類文化和思想的發生、發展過程。而藝術教育是這些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以前民間藝術的傳承是通過師徒、父子關系口口相傳的傳授方式。從事民間美術創作的大多是沒有受過正規文化教育的農民,其創作經驗不可能通過文字進行傳播,技藝的交流只能通過“口頭”這一最為直接儉樸的方式將其技術經驗傳播給下一代。而學校的藝術教育有其自身的系統,通過學校藝術教育與民間文化的連接,藝術教師可以結合自身的民間藝術研究成果,根據培養重點,有側重的選擇本地域的民間藝術精華,編寫校本課程,進行系統教授。 這樣可以增進學生對本地區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加強熱愛家鄉的意識,對發揚地區文化,傳播民間藝術有不可小視的價值。所以民間藝術的傳承與學校藝術教育有著深遠的意義。 

在高校的藝術教育當中,江蘇大學較早的在民間藝術方面有所研究,在2002年,江蘇大學成立了民間美術研究所,該研究所以弘揚民族文化、保護和研究中國民間美術為宗旨,致力于民間美術的發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將民間美術家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絕活技藝融入到教學之中,并以此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各高校在教學中對民間美術保護和發展的認識會較好一些,但也有待于我們重新正確的認識民間藝術的傳承在學校藝術術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與價值。 

二 民間藝術的傳承與藝術教育的責任 

民間藝術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優秀的民間藝術中.我們可以看到人類文明歷史發展的蹤跡。挖掘整理、繼承弘揚優秀的民間藝術,是現代人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建設先進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動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環節。目前,許多的民間藝術都在逐漸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所謂“遺產”也正說明了這些藝術文化的傳承所面臨的嚴峻問題。繼承弘揚優秀的民間藝術,是弘揚民族文化、建設先進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的一個重要環節。進入二十一世紀,現代的年青人對民族民間文化有所忽視,普遍認為在改革開放推進現代科技社會進程中.我們丟失了許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許多民間藝術被冷落,由于后繼無人,已面臨失傳消失的危險。 

保護民間藝術,弘揚民族文化,是學校藝術教育把民間藝術對現代年青人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在學校藝術教育中介紹民間美術的教育,使學生了解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價值,不同地域文化的藝術品反映出人類各種不同的價值觀、信念及觀察世界的特殊方法,從而培養學生保護與繼承本土特色文化的同時提高認識多元文化的意識。同時,學校的藝術教育也是培養一批民間藝術愛好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徑。繼承和弘揚優秀民間藝術教育作為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而高校更有責任通過藝術教育的形式擔負起這一重任。 

三 挖掘整理優秀民間藝術是民間藝術傳承與藝術教育的發展途徑 

民間藝術做為民族文化的基礎之一,它保持著物質與精神未分化之前的原始狀態,包含著中國傳統的自然觀和思維方式,民間藝術的傳承與保護并不是要建立在丟失與變異的基礎之上,而是要最高限度地保護其原有的面貌。但是我們也應看到,藝術既要生存,也要有所突破和發展,從而去適應人們不斷發展的精神和審美的需求。這就需要學校在藝術教育中挖掘整理,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體制相結合生成更佳傳播形式,使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從而得以新發展,在這方面,高??梢岳盟囆g教育課程的開放性.邀請民間藝人進課堂。長期以來,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間化等地方局限性因素的影響.民間藝術普遍不被各個時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納,基本靠口傳和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傳承繁衍發展到的今天,大量的民間藝術珍稀資源,依然為少數民間藝人所掌握,往往難以以文字的形式記錄。因而,面對面地向學生進行傳授講解,使學生真正掌握某一藝術形式的精髓。還可以積極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民間藝術環境,開展對民間藝術文化的調查,挖掘可開發的民間藝術資源。引導學生通過調查,尋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藝術,與民間藝人或民俗專家討論它們的藝術內涵;學習創作具有符號性的作品,并將這種藝術與該地區的現代文化聯系起來,加深對當地民族傳統文化特點的深入了解。 

民間的文藝活動是民間藝術集中展現的最大平臺,一般都由群眾自發組織、演出的節目,開展的活動,基本為當地有代表性且為原生態的民間藝術形式,基本包含了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地方戲曲、當地民俗等多方面的內容,是學習研究這一地區民間藝術的最佳時機和最大平臺。對于藝術教育工作的展開應充分利用到這一平臺,引導學生參與到傳統文化活動之中,豐富知識,開拓視野.對民間傳統文化進全面的了解,并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民間藝術的理解,形成對某一藝術表現形式的改進和創作見解,促進民間藝術與現代文化生活的有機融合。 

所以,民間藝術一定要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做出順應潮流的改變,在學校藝術教育中要重視民間藝術的民族形式,繼承一切優秀藝術的傳統,在不改變其原有面貌的同時,將其精華列入到教學內容之中。在繼承的前提下去發展,去革新。同時,也要堅持民間藝術的開放性,積極應對文化變遷,努力加深同現代藝術教育的融合,廣泛吸收優秀藝術的營養,使其不斷得到發展,更好的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間藝術。 

 

 

參考文獻: 

[1]王平,中國民間美術通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7 

[2]楊恩寰,民間藝術教育 人民出版社, 2008 

篇8

一、邕寧壯族八音等民間藝術的發展現狀

所謂“八音”,原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樂器科學分類法。西周時將樂器按制作材料分為金(鐘、D、鐃)、石(磬)、絲(琴、瑟)、竹(簫、})、匏(笙、竽)、土(塤、缶)、革(鼗、雷鼓)、木(?。┌祟悾窗艘?。邕寧壯族八音主要由大嗩吶、小嗩吶、五孔笛、鑼、鼓、鈸、壯族樂鼓等樂器組成,曾受“廣州八音”文化影響,后又吸收了邕劇、壯師劇和壯族民間音樂的元素,逐步演變成今日以嗩吶演奏為主,打擊樂為輔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民間有“八音一響,喜事連連”一說,可見該藝術形式在當年的流行盛況。1983年,邕寧縣文化局組織文藝專干深入農村開展文藝輔導活動,對壯族八音這一民間音樂進行挖掘、整理、加工,組建起以農民為主的百人“邕寧農民八音隊”,形成了更具濃郁民族氣息和獨特藝術表演風格的綜合性民間文藝演出團體:在原以嗩吶為主的吹打樂器基礎上,增添了四人齊擂的大鼓、師公“岳”鼓、壯家姑娘喜愛吹奏的無孔笛,另外加入壯族人民喜歡唱的壯族山歌“嘹”調、彩調、采茶調等,在單純吹打表演的基礎上配以“抬花轎”、背新娘、師公舞、“岳”鼓舞、舞春牛等民族風情表演,并在演奏內容上創作了一批熱烈歡快的新曲目。此后,邕寧農民八音隊每年都出現在邕寧壯族八音文化旅游節上,吸引了南來北往的旅客和當地百姓,還應邀參加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的迎賓和表演活動,在中外嘉賓心目中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如今,邕寧壯族八音已經成為邕寧的“文化品牌”。

盡管邕寧壯族八音等本土民間藝術形式在政府層面受到了格外的保護,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這些民間藝術與當代的年輕人和孩子都有相當的距離。

二、在藝術教育領域融入民間民俗文化的實踐探索

(一)廣泛搜集邕寧民間文化中的藝術素材

為了把邕寧本土優秀的民間藝術融入我們的園本課程,我們兩個研究小組通過查閱資料、網絡搜集、民間采風等方式,收集到大量民間民俗音樂的音像及文字資料,包括一些邕寧原生態的山歌、歌謠、舞蹈等。我們組織教師走訪邕寧區文體局的領導和相關工作人員,向他們了解邕寧各地特有音樂形式的傳承情況;走訪邕寧區花婆節研究會,了解花婆節節慶活動內容;前往邕寧區最負盛名的“八音之鄉”――蒲廟鎮那路村,在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壯鄉八音傳承培訓基地那路小學調研、學習,并走訪了壯族八音第六代傳人黃才定老人;到“嘹山歌之鄉”新江鎮那蒙村,在那蒙完小向素有鄉村百靈鳥之稱的潘碧清老師了解、學習嘹山歌的知識和唱法;等等。

每年一屆的邕寧壯族八音文化旅游節,更是我們學習采風的良機,每次我們都會派老師去現場觀摩、拍照、記錄。

(二)選擇適合的素材,融入藝術領域園本課程

保育院的教育活動應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注重綜合性、活動性、趣味性,寓教育于區域游戲、環境創設和游戲活動中。本土的民間藝術雖然來源于本土的生活,與幼兒的生活密切相關,但并不是所有的本土藝術都是適合幼兒的,關鍵在于幼兒對它們是否熟悉和感興趣。如果藝術形象鮮明、生動,便容易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想象力,喚起幼兒欣賞和表演的興趣。

1.音樂領域的園本課程選材。我們首先挑選那些幼兒感興趣的、淺顯易懂的素材,直接應用于我們的園本課程。如白話歌曲《大西瓜》《花婆送?!?,嘹山歌《星星》,白話童謠《團團轉》《點蟲蟲》,舞蹈《鯉魚與白鶴》《螞y舞》等。這些音樂作品,內容生動,藝術形象特點鮮明。如:嘹山歌《星星》是用方言演唱的,歌詞詼諧有趣,歌曲旋律中透著民間藝術的特有魅力;舞蹈《鯉魚與白鶴》有角色、有情節,藝術形象鮮明,表演者的表情詼諧有趣,舞美造型獨特、新穎。其次是篩選、整理、改編一些成年人所參與的、稍顯陳舊或有一定難度和危險性的藝術活動素材,使之更具時代感,更易于被幼兒接受。如:民間流行的《花婆送?!犯枨瓉淼母柙~較長,幼兒不易理解和記憶,旋律也不夠美,我們從中截選了一段幼兒易于理解和演唱的詞、曲,稍加改編,使之有說有唱,非常適合幼兒演唱,深受幼兒喜愛;大班舞蹈《鯉魚與白鶴》是根據邕寧區百濟鄉一帶的一個傳說故事改編的,原來是成人舞曲,音樂旋律多變,舞蹈動作難度較大,我們先從舞曲中截選了一段快慢分明、生動有趣的音樂并稍加編輯,再簡化原來的舞蹈動作,配上鯉魚和白鶴的動作,改編成了幼兒喜歡和易于接受的幼兒舞蹈。這樣的舞蹈編排工作,對專業的要求較高,但我們依靠集體的智慧,總算小有收獲。

2.美術領域的園本課程選材。我們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特征,選編了那些幼兒易于接受、有助于提升他們審美能力和藝術表現力的課程內容。如大班綜合藝術活動《春?!?,引導幼兒用蓮藕、楊桃等材料給春牛設計花紋,不但可以引發幼兒的探索興趣,提高幼兒對美的理解,還可以讓幼兒在自由創作之后,把自己制作好的春牛舞起來,合作活動的氛圍非常熱烈。

(三)營造濃郁的民間藝術氛圍

環境是幼兒教育的隱性課程,創設環境是開展藝術教育的重要手段。為了營造民間藝術教育的氛圍,我們對幼兒園的環境進行了整體設計與規劃。

1.在特定區域創設兼具藝術欣賞和藝術創作雙重功能的互動式環境。我們巧妙利用樓梯、走廊、墻面、門窗和房梁等空間位置,布置了大量含有邕寧民間元素的手工藝術作品,有春牛五谷慶豐收圖、竹匾花婆臉譜、農家小竹樓圖、布藝畫、藍印花布、泥塑、創意草帽、創意蒲扇等,為幼兒營造一種民間藝術的氛圍,豐富幼兒對民間藝術的感受。此外,我們還在幼兒園的創意空間提供了竹筒、稻草、五谷、布藝、竹匾、蒲扇、燈籠、草帽、藤藝、石子、種子、樹葉、瓶子、紙筒等材料,讓幼兒與環境中的材料充分互動,鼓勵幼兒利用這些材料通過自主繪畫、剪貼、拓印、編、捏等方式“創作”藝術作品,豐富自己的藝術體驗和藝術表現力。我班樂樂一直對美術活動不感興趣,不愿動手,說自己不會畫畫,但是在這個豐富的創意環境中,他主動選擇喜歡的石頭進行涂鴉,涂得很專注,作品完成后還很興奮地拿給其他小朋友欣賞,并慢慢愛上了美術活動。還有一些小朋友,在教室里畫畫時喜歡模仿別人,在創意坊欣賞了別人的藝術作品后,竟腦洞大開,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作畫了。

2.在開放式區域為幼兒的藝術創作體驗創設良好的環境。我們把民俗音樂室創設成開放式的活動區。每個星期、每個班級都會有一至兩次的區域活動時間,幼兒可以在里面選擇喜歡的活動區角,自由地舞動、吹打、唱跳,分享快樂,提高自信。我們的“民俗音樂室”以“邕寧八音文化”為主線,通過圖片、墻飾等把邕寧民俗文化如《水上婚禮》《壯鄉歌舞樂》《搶花炮》《龍獅慶豐年》等展現出來,讓幼兒進到音樂室就能感受到濃濃的鄉土氣息。在民俗音樂室,我們還創設了“小小音樂室”“妝扮區”“龍獅慶豐年”“壯鄉歌舞樂”“表演區”等幾個區角,每個區角都有豐富的活動材料,如“妝扮區”有各種民族服飾、現代服飾、環保自制服飾和化妝品,“龍獅慶豐年”區有大鼓、竹筒鼓、鑼、镲、嗩吶等樂器以及我院老師自制的竹龍、紙龍、獅子、春牛等音樂活動材料。

3.在幼兒一日生活和活動中,營造藝術教育的氛圍,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對本土藝術的審美情趣和能力。如:將本土音樂融入各年齡段的早操,配合體育老師創編《簸箕操》《銅鼓操》等;利用晨間、離園等自由活動時間,播放民間民俗歌謠、樂曲等;親子運動會上運用自制的“紙龍”“布龍”“竹龍”“牛頭”“獅子”等道具開展《龍戲珠》《舞春?!贰丢{王爭霸》等游戲活動。

最后,引導幼兒直接參與到本土的特色民俗活動中,讓幼兒直接感受到本土民俗文化的精髓。如一年一度的“花婆節”活動極富地方特色,我們會告訴家長帶上幼兒,讓幼兒實地欣賞獨特的民間表演和民間趣味競技活動以加深認識,再通過繪畫、表演等形式去再現“花婆節”的熱鬧景象。

(四)開發適合的藝術教育形式和內容

《綱要》提出,“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適當向幼兒介紹我國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培養理解、尊重、平等的態度”。遵從這些基本原則,我們以邕寧民間藝術為切入點,開展民間藝術教育活動,培養幼兒興趣,發展幼兒人格。

1.音樂教育要用音樂打動和陶冶幼兒的心靈,引導幼兒熱愛音樂、熱愛生活。我們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形式,將本土文化有效地融入幼兒的音樂教育活動當中,讓幼兒得到美的熏陶,并潛移默化地傳承本土的音樂文化。表1為我院大班“舞蹈《鯉魚白鶴》”的活動教學案例。

2.美術教育可結合傳統節日,開展與節日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如:結合邕寧八音文化藝術節我們設計了“我的小銅鼓”手工裝飾活動,引導幼兒認識銅鼓,知道銅鼓是八音藝術節的主要樂器;農歷三月十二是邕寧傳統的花婆節,我們組織幼兒開展“漂亮的花婆臉譜”繪畫活動,初步激發幼兒對花婆文化的興趣,將花婆“樂施好善,濟貧扶困”的精神植入幼兒的心里;中國傳統的中秋節上有個花燈會,我們便設計了一個親子“創意花燈”手工活動,增進幼兒與父母之間的感情,傳播環保理念;結合壯族三月三歌圩節,我們設計了“五色糯米飯”手工撕貼活動;農歷二月初二“龍抬頭”節慶期間,我們設計了“創意龍”“春?!薄拔业男』ㄅ凇钡榷鄻踊乃囆g活動,便于幼兒運用多種方式表達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知。表2為我院美術教研組開發的系列民俗文化美術課程。

篇9

筆者認為當下語境使用“Popularculture”更為貼切,但“Popularculture”在西方仍存在多種不同的用法。約翰•斯道雷(JohnStorey)指出其具有6種含義:1.大眾文化是一種被廣大普通民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2.大眾文化是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一種文化剩余范疇,是高雅文化之外的各種文化形態的“棲居之所”;3.大眾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即具有商業文化色彩的、以缺乏辨別力的消費者大眾為對象的大眾文化(massculture);4.大眾文化是來源于“人民”的民治、民享的文化,屬于“人民的”、“本真的”、“民間的”文化形態;5.大眾文化是一個富含矛盾沖突的領域,是被統治階級的抵抗力量與統治階級收編力量沖突斗爭的場域;6.大眾文化是在后現代主義背景下消弭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的界限的文化形式。因而,從斯道雷的總結中可以看到大眾文化的復雜性和豐富性,但都不足以定義大眾文化。阿諾德•豪澤爾曾經在分析“民間藝術”與“通俗藝術”時指出:“民間藝術”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界限模糊,以鄉村居民為服務對象;而“通俗藝術”的消費者完全處于被動的地位,生產者則是滿足這種不斷變化的需要的專業人員,以滿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對于藝術風格,“民間藝術的路子比較簡單、粗俗和古樸;通俗藝術盡管內容庸俗,但在技術上是高度發展的,而且天天有新花樣,盡管難得越變越好?!闭材匪?#8226;G•特魯洛夫指出:“大眾文化是一種產生于20世紀的城市工業社會、消費社會的,以大眾傳播媒介為載體且以城市民眾為對象的復制化、模式化、批量化、類像化、平面化、普及化的文化形態。”根據上述一些理論家的思考,同時考察中國文化的語境,筆者認為王一川對大眾文化的定義是比較合理的,即“以大眾媒介為手段、按商品規律運作、旨在使普通市民獲得日常感性愉悅的體驗過程,包括通俗詩、通俗報刊、暢銷書、流行音樂、電視劇、電影和廣告等形態?!蓖瑫r我想還可以加上網絡、手機等形態。這一定義可以使大眾文化同一些相關的概念區別開來。其實,大眾文化也并不是與高雅文化、精英文化、民間文化等其他文化絕對對立的,它們之間的區分是相對的和可變的。

要從具體的時代與語境出發,創新和理解大眾文化。如金庸武俠小說的學術化,好萊塢電影《亂世佳人》、《音樂之聲》等的高雅化。因此,我們應把大眾文化看作是一個歷史性的概念,其內涵、意義及特征等也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為了更好地了解大眾文化的概念并分析其影響力,在此,有必要梳理一下大眾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一,大眾媒介性。自工業文明以來,才出現了大眾文化這種文化形態,所以其傳播媒介是以大眾媒介為主,含有大眾媒介所規定的特點。有學者認為,大眾傳播媒介是在傳播過程中用機器批量制作以傳達信息的書籍、雜志、報紙、電影、電視、廣播等形式。還有約翰•費斯克等人認為,大眾傳播是在現代化的印刷、銀幕、音像和廣播等媒介中,通過企業化投資、工業化生產、國家化管制、高科技和私人消費品等形式,向無名的受眾提供休閑娛樂和信息的實踐與產品。由此可以得出當代大眾媒介可以分為印刷媒介(包括報紙、雜志、書籍)和電子媒介(包含廣播、電影、電視和新媒介以手機、互聯網等為主)。與以往媒介相比,大眾媒介具有受眾廣泛、傳播信息量大等特點。因此,通過大眾媒介進行傳播的就是大眾文化這種文化形態。第二,商業性。和傳統的文化形式相比,大眾文化具有較為明顯的商品性,是以交換為形式而實現商業利益的最大化,這樣使得大眾文化的經濟與文化界限模糊不清。也正是這種模糊性使得大眾文化更易于被民眾所接受。大眾文化已經不是靜態的文化形式,它還和包括其作品在內的人的整個商品消費行為及其過程,因此,商品與文化相互雜糅,無法分離。一方面大眾文化被商品化,而另一方面商品也被文化化。第三,通俗性。由于大眾文化的經濟與文化界限的模糊性,使得大眾文化更易于被民眾所喜愛,這就要求大眾文化必須是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要符合大眾的審美心理和需求,這樣就拉近甚至消解了高雅與通俗的界限,使得藝術生活化??傊蟊娢幕皬娬{了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界限的消解,高雅文化與大眾通俗文化之間明確分野的消失??傮w性風格混雜及戲謔式的符碼混合”,使藝術日益生活化。第四,流行性。一種大眾文化的文本在開始之初吸收其它各類文化文本,創出原創性的新模式,通過批量化生產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的民眾之中流行開來,形成時尚潮流。流行性,正是大眾文化的必備特征之一。但伴隨著流行的發展必然導致的是模式化。譬如《中國好聲音》這樣的音樂類選拔節目在中國的流行,各類電視臺開始策劃諸如《我是歌手》、《我為歌狂》、《大地飛歌》、《中國夢之聲》、《中國星力量》等音樂選拔類節目。

有的模式能夠有所更新,但有的就顯得過于“老化”了。因此,大眾文化的流行性要求其需要不斷地謀求新的創造。第五,日常娛樂消遣性。大眾文化與其他任何傳統的文化形式都不一樣,鮮明地具有為大眾的娛樂、休閑所服務,消解現代人在工作生活中的緊張情緒,以起到娛樂消遣的作用。讓人們通過手機的快餐式閱讀、輕松愉快的影視欣賞、具有感官刺激的電子游戲以獲得娛樂,沉浸在愉快的日常生活中。大眾文化生產者要迎合民眾所需,隨時創造符合大眾口味的文化產品,以滿足大眾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時與高雅文化的個性不同,大眾文化這種文化形態是人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的,與每個個人的日常生活交織在一起,能夠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俗趣。第六,參與性。大眾文化是一種融合了創造者、生產者、接受者為一體的文化形式,使得人人都能成為參與者,結束了文化是個別人所創造的歷史。首先,從主體上說,民眾的主觀意愿能夠通過互聯網和大眾傳媒、現代信息通信技術,有效、便捷地影響到大眾文化的生產與傳播過程。其次,從客體上看,電視、網絡、卡拉OK、手機、商業廣告以及各式各樣的綜藝節目都具有廣泛的參與性,特別是由于網絡技術的發展,人人都可以成為網絡文化的創造者。第七,全球性。大眾文化能夠借助網絡、報紙、雜志、電影、電視、手機等媒介形式,使得文化的傳播在極短的時間內向全世界范圍內拓展。由于大眾文化的快速發展更加增強了世界“全球化”的進程。例如歐美發達國家的大學視頻課程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可以觀看,《甄傳》也在海外各國獲得熱播等。第八,類型性。大眾文化的形式愈來愈趨向類型化,電影、電視等藝術被分門別類,有愛情片、武俠片、古裝劇、懸疑片、戰爭類、警匪片等。與高雅文化中的“典型人物、典型環境”相比,其完全被抹去了個性,形成了類型化的特征,人物角色相對一致,不管什么題材的電視劇或電影,總是能讓人猜想到故事結局,各類作品中的人物、情節趨向一致。第九,后現代性。正像詹姆遜所說,后現代性的特征是主體瓦解、雅俗交融、意識形態淡化、學科分野模糊。而它突出的形式特征,當屬雜拼和精神分裂。大眾文化正具有雅俗共賞性,同時跨學科的方法更加凸顯,不分文學、社會學、心理學、生態學、傳播學等,而是各個學科交融在一起。作為主體的人也在瓦解,淪為大眾媒介的附庸,對于政治的意識形態的態度也在淡化,人們關注的只是自己身邊的事情,不再作為主體的人參與社會事務。因此,大眾文化具有后現代性。當代語境下的大眾文化應是“popularculture”,又可以稱為通俗文化或流行文化。大眾文化具有大眾媒介性、商業性、通俗性、流行性、日常娛樂消遣性、參與性、全球性、類型化、后現代性等一般性特征。上述僅是對大眾文化的一般性進行簡單的描述,針對審美視野下大眾文化中的各種不同的文化形態,包括網絡文化、影視文化、手機文化等,還要加以具體分析。

作者:陳皓鈺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教師

篇10

高等藝術院校專家學者都對各地區、各民族的獨特剪紙這一原始藝術形式進行了深入而系統的研究,并吸取民間剪紙藝術形態進行了多種樣式的藝術創作及教學研究"比如:中央美術學院呂勝中先生對于民間剪紙等民間美術進行了系統研究,將民間原生態中極為豐富的剪紙語匯加以提煉,并通過在中央美術學院開辟了實驗藝術系"不斷提倡深入發掘本土文化精神,開拓民間原生態藝術與當代藝術思想觀念的表達兩者之間的對接"

二、東北高校版畫專業吸取民間剪紙藝術形態進行藝術創作及教學研究的基礎

作為東北特殊地域環境下的高校版畫教學,其任務是在承揚傳統西方創作性版畫的教學基礎上融入多維的教學資源,制定趨于現代意識和學術意識的多元化教學氛圍,轉變版畫形式化的肌理符號和游戲性的創作傾向,恢復版畫在當代開放性藝術環境中專業語言的寬泛和張力,特別是應吸取東北地域長期根存和優秀的民間藝術傳統"理由如下:

1.版畫藝術自身具有較強的民間藝術根基

中國民間版畫歷史悠久,不但在民間是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而且以它廣泛的表現內容、精湛優美的表現技巧、久遠的歷史傳統和普遍豐厚的審美層次,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精美一頁"民間木版插圖畫自唐宋起,便作為印刷雕版技術印刷書籍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清時期中國木版畫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特別是以陳老蓮為代表的畫家親自參與到木刻版畫設計并創作的/水滸葉子0等作品,在中國木版畫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進而形成了中國木版年畫各地不同、獨樹一幟的藝術特色,并輾轉流傳至今"。

2.東北地區民間剪紙藝術具有較強的民族審美特征

滿族民間剪紙最早起源于巫術活動,即北回歸線附近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原始)薩滿教"薩滿教是一種原始人類母系氏族時期原始的多神教,不但信奉天神、地神,還信奉萬物有靈,據統計,東北地區原始薩滿教信奉的各類自然及非自然神靈總計約有一百七十多個,原始薩滿教在祭祀和巫術活動中,常常由巫師裝扮或使用圖畫裝飾來表達巫者與某些神靈取得了溝通"此外,在古薩滿教諸多神靈中,有眾多的母性纏纏神,這些纏纏人都是正面站立,兩手下垂,五指平分,五官陰刻,身著典型滿族服飾,發式也具有滿族特色,男性的巫者腦后的長辮子表現為豎直向上,女性纏纏人頭戴滿族發替,衣服陰刻鏤花,剪技粗獷、古拙,造型古樸,疑似典型的巫神信仰文化時期的圖騰遺存,部分剪紙還配有古老的滿族文字,增添了造型的神秘色彩"。

3.長白山薩滿剪紙藝術具有自由的想象力和獨特的藝術美感

神秘的長白山薩滿剪紙,起源于為薩滿通神所服務的實用功能,在其發展初期和其他古老藝術門類一樣有著一個巫術與藝術共存的階段,此時的薩滿剪紙多用于薩滿通過剪紙的符號化過程將某些自然物象征化、神秘力量實體化,或是利用創造未知形象使人對神靈的力量增強信心,或是借助剪紙的力量來驅趕一些不可見的惡靈"如果我們把薩滿的活動看作是一種藝術形式的話,那么保存至今的一些薩滿剪紙就從民俗文化、戲曲文化、歷史文化等諸方面向各階層的文化學者們提供了極有價值的珍貴的形象資料"人們有以剪紙、繪畫等視覺圖像作為具有象征意味的符號來溝通情感和認識的習慣"這些原始時期流傳至今的視覺符號形象,以自由充沛的想象力和稚拙樸素的情感在今天依然感染著我們,是人類積累下來的共同的藝術財富"。

三、長白山薩滿剪紙藝術的研究對東北高校版畫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