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校化學研究范文

時間:2023-09-27 16:48: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等學?;瘜W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等學校化學研究

篇1

無機化學是化學科學中發展最早的一個分支學科,該課程是高等學校化學、化工、輕工、材料、環境和能源等有關專業的第一門化學基礎課。它不僅是中學化學的延伸,而且也是后續課程(如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和結構化學等)的基礎,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當前,無機化學和其他化學分支一樣,正從描述性的科學向推理及實用性的科學過渡、從定性向定量過渡、從宏觀向微觀深入,一個現代無機化學新體系正在迅速地建立起來。在此形勢下,作為專業教材出版單位的編輯,筆者從實際工作中了解和掌握的情況出發,總結歸納了國內高校無機化學課程教學資源的發展脈絡,并加以梳理,希望能對無機化學課程建設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高等學校無機化學課程設置

無機化學課程的開設對象比較廣泛,用下表說明具體情況:

無機化學的基本內容應當是元素化學及其性質。但是,現行無機化學課程教學在課程內容上大多停留在描述性介紹的水平上,而對與其相關的無機材料科學、無機合成科學、環境科學、綠色化學、新能源科學、生命科學等前沿熱點研究領域知識卻介紹得很少;在時間安排上,長期以來設置在大學一年級一次完成教學,因而長期沒能解決好講授元素化學所需的理論基礎以及有關的前沿熱點研究領域等鋪墊知識與講授元素化學的課時比例。鋪墊知識比重越大、無機化學本身削弱的也就越大;鋪墊知識和理論基礎比重不足,又影響大一學生的化學知識從高中到大學的過渡以及后續其他基礎課程必要基礎知識的鋪墊。并且新時期的無機化學需要更多的理論化學基礎和相關知識,僅靠無機化學課程本身來鋪墊更顯力不從心了。因此20世紀90 年代起, 我國高?;瘜W化工及相關專業紛紛加大無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力度,使無機化學這門課程適應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的要求。

(二)無機化學課程教材建設

20世紀50年代初,我國學習前蘇聯教育經驗制定了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在蘇聯教材的基礎上,出版了一批無機化學課程翻譯教材和自編教材。如高校化學化工類無機化學課程采用的格林卡編著的《普通化學》、戴安邦教授主編的《無機化學教程》等。這一時期出版的無機化學課程教材強調化學的基礎課性質,強調學科的系統性,理論內容不深。描述化學部分以元素周期律為基礎,分族分類討論重要元素單質和相應化合物的性質。其后,我國高等教育的化學教材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各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成立,使高等學校教材建設與高校的教學改革更加緊密的結合起來。產生了較多具有代表性的無機化學課程教材。

1.精品教材例舉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根據教育部相關編寫教材的原則精神新編了一批質量較高、影響較大的無機化學課程教材,比較有代表性的包括:《無機化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等校合編)、《無機化學》(大連理工大學編)、《無機化學》(天津大學編)、《無機化學》(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合編)等。

2.新時期無機化學課程教材建設

近年由于無機化學領域的新發現、新成果不斷引入,無機化學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它不僅在內容上有了“爆炸”性的增加,而且在知識特性上也有了質的變化。另外,我國的高等教育也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這些都促使我國無機化學課程進行改革。在幾年實踐基礎上,第二屆化學教學指導委員會提出化學教學改革的主要思想:拓寬基礎;加強素質教學和能力培養;重視實驗教學。為此應減少授課學時,取消專門化課程的理論課和實驗;提倡多種形式的化學專業基礎課體系并存以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一批具有明顯特色的新體系、新內容的無機化學課程教材應運而生。

(1)著意改革教材體系、按教學內容重新設計化學課程結構的教材

幾十年來我國化學基礎課(包括實驗)體系是“四大化學”即“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和“物理化學”,但由于科學的發展和交叉,更由于本科教學思想的改變,使一批優秀教材脫穎而出,比較有代表性的教材有《化學原理》(印永嘉、姚天揚等)、《大學化學》(傅獻彩)和《無機化學與化學分析》(史啟禎)等。

(2)高年級無機化學課程教材

當前,各種新型無機化合物的合成以及化學與生命科學、材料科學之間的交叉滲透使無機化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它要求無機化學家具備堅實的現論基礎和掌握現代物理研究方法。因此,高年級無機化學課程教材必須適應這種新形勢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了《中級無機化學》(朱文祥編)、《中級無機化學》(唐宗薰編)和《高等無機化學》(陳惠蘭編)等。

(三)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對教學資源創新與使用的提升

2000年,教育部正式啟動了“新世紀網絡課程建設工程”,通過對網絡課程的整合,配套文字教材和其他媒體,形成一批適用的立體化教材。這些輔助教學的資源發展到今天,已經包括:電子教案、資源庫、網絡課程、試題庫等,覆蓋到課程的方方面面。有了數字化資源體系,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需要,利用多媒體電腦及網上多媒體備課平臺進行備課。2008年教育部在“質量工程”的實施過程中,評選出若干國家級的“教學團隊”。無機化學課程相關的團隊有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廈門大學化學系、浙江大學化學系、大連理工大學化學系、西北大學化學系等。這些團隊,就是在群策群力方面做出了大膽嘗試,使教研室范圍內的教學活動真正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而展開,充分發揮集體的優勢。將他們結合起來的一個重要媒介,就是數字化教學資源的二次創作與再整合。

參考文獻:

[1] 柯和平,周玉芬. 數字化教學資源體系的構建與應用研究[J]. 職業技術教育, 2005(16):61-64.

篇2

目的激發學生學習化學實驗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方法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開放式實驗教學新模式,開放實驗內容、實驗過程、實驗時間段及成績評定方式。結果取得了較理想的學習效果。結論學生獲得較高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 開放式 化學實驗 實驗教學 創新能力

Abstract:ObjectiveTo motiv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s and cultivate their ability of thinking and operation and innovation.MethodsThe new pattern of open experiment teaching should be constructed by student eccentric. The experiment content, process, optimal time and assessment of achiemement were researched. ResultsIdeal effect was obtained through this method. ConclusionThe ability and originality of innovation were improved for students.

Key words:Open; Chemical experiments; Experiment teaching; Innovation ability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是化學教學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實驗教學能為學生正確認識物質及其變化規律提供實驗事實,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理解和鞏固化學知識,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學實驗技能,并可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實驗室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的主陣地之一[1,2]。決不是驗收時必須的擺設,實驗課更不是教學的點綴。要對化學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等進行改革,首先就要改革傳統的驗證式實驗教學模式。

1 開放式實驗教學簡介

傳統的驗證式實驗教學只重視對課本理論知識的驗證,過多地強調實驗的結果、結論,而忽視了實驗的設計、方法、步驟和過程,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研作風。首先在實驗教學方法上教師過于拘泥形式,通常是準備甚至調試好實驗裝置和儀器,編寫好實驗指導書,設計出實驗報告框架,讓學生按照已有的設計和統一的方法操作,把數據填入統一的表格,并按給出的計算公式處理數據,得出結論。這樣做嚴重束縛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十分不利。其次在實驗教學組織安排上不合理,影響了實驗效果。由于受儀器設備數量少、器材藥品耗損大等因素的影響,實驗通常都是分組進行,不能保證每個人都動手,更談不上對實驗操作能力的培養。此外,由于儀器、設備、教材的更新跟不上社會生產發展和知識更新的步伐,現行教材涉及的一些實驗方式呆板、內容陳舊,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難以發揮[2]。

開放式實驗教學是改革傳統的驗證性實驗教學的有效途徑,其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掌握有關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拓展知識面。獲得較高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將教師由傳授型轉為指導型、將學生由被動接受驗證型轉為主動參與探索型,進一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2 開放式化學實驗教學的內涵

開放式化學實驗教學是針對傳統化學實驗教學封閉性的弊端而提出的,它已經成為當前高校實驗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3]。它不光指實驗室的開放,還指實驗教學內容的開放、實驗教學方法的開放、實驗教學評價的開放等不可缺少的內涵。所以實行開放式實驗教學,首先一定要充分深刻理解它的內涵。

2.1 實驗時間開放

開放式化學實驗教學,首先意味著實驗時間的開放。實驗時間開放又包括兩層含義:第一,學生進入實驗室的時間開放;第二,學生做實驗的時間時數開放,也就是每項實驗在時間長短上沒有限制,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實驗。

2.2 實驗內容開放

從實驗內容和學科發展的關系分析,開放式化學實驗教學的教學內容應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開放式化學實驗教學應及時根據現代科技發展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的實驗方法而發展,以先進的實驗內容吸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其教學內容應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與社會生產實踐密切聯系。教師要經常參與來自社會的實踐課題,并使其及時轉化為實驗內容,從而使學生也參與到實踐課題中來。這樣既充實了實驗內容,又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使課堂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

2.3 實驗教學評價開放

對學生實驗能力的評價,不能只重視實驗的結果,更要重視實驗的過程,特別是實驗過程中學生所表現的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意識等等。對學生的化學實驗考核要全面考核學生的實驗能力,包括: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設計能力、查閱資料的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等等,在開放實驗中有獨特見解和創新的應給予較高的評價。這樣不僅使我們對學生的評價公開公正,并且使學生的創造性得到極大的發揮。

3 改革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刻不容緩

化學實驗課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加深對化學理論知識的理解,熟練掌握化學實驗操作技能,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但是,傳統的化學實驗教學模式局限于驗證一些理論,很少讓學生自己去創造、設計,教學模式基本上是“填鴨式”的。學生只需要按照實驗步驟一步步做,實驗往往比較順利,不會遇到很大的困難。這樣的實驗中,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對一些實驗原理、方法往往掌握得不夠透徹,抑制了其創造性的發揮和個性的發展。因此,改變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4 開放式綜合設計性實驗的實踐和改革嘗試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開創精神,培養他們理論聯系實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掌握了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及有機化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后,教師結合學生所學專業進行選題。例如:超聲波提取植物中草藥總黃酮及鑒別研究、超聲波提取植物中草藥總黃酮及清除羥自由基作用研究、紫茉莉紅色素提取及其穩定性研究、藥物有機合成、化工中間體有機合成等,筆者對部分導師組和非導師組學生(因為報考導師組學生過多,而招生名額很有限,沒有被錄取的部分學生也強烈要求來做實驗)進行了開放式綜合設計性實驗的改革嘗試,主要分四個階段。

4.1 第一階段 :布置設計實驗的題目 由教師將多個難易不同的實驗題目列出發給學生,每位學生可以任選一個自己感興趣的題目,并且將實驗室所具備的條件 (如藥品、儀器、設備等)告知學生。學生根據現有實驗條件設計分析方案,如有特殊要求也可提前向教師提出申請。實驗室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條件。但為了安全起見,有毒藥品一律不予提供。

4.2 第二階段 :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拿到題目后,可以針對選定的實驗題目,查閱有關的文獻資料,運用所學過的理論知識和基礎實驗知識,寫出初步的設計方案,包括①實驗原理;②所需藥品以及所需溶液的配制方法;③所需要的儀器、設備;④具體的實驗步驟;⑤實驗數據的處理方法;⑥參考文獻。設計方案完成后,交給指導教師審閱。教師認為設計方案合理可行且實驗條件具備后,學生即可進入實驗室實施設計方案。

4.3 第三階段:開放實驗室,實施實驗方案 實驗室在雙休日和節假日實行全天開放,學生在設計好分析方案后,在開放時段內隨時可以進入實驗室,完成設計實驗的內容。教師只是適時地給予啟發性的提示,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獨立思考解決問題,不斷改進和完善實驗方案,從而以最簡單、最經濟的方法得到最準確的實驗結果。

4.4 第四階段:寫出研究論文或實驗報告學生完成設計實驗后,整理原始數據,分析實驗結果,寫出研究論文或系統性實驗報告,系統性實驗報告包括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所需試劑和儀器、具體實驗步驟、數據的處理、結果討論及誤差分析。從理論上分析實驗過程中所出現的現象,并對開放式綜合設計性實驗做出總結。

5 開放式綜合設計化學實驗實踐的思考

5.1 開放式綜合設計性化學實驗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開放式綜合設計性化學實驗的選題非常關鍵,要求教師了解化學在各個學科中的應用及其發展動態,給出既有基本操作,又具有設計性、研究性,符合實驗教學規律的題目。由于題目多樣化、綜合化,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要應付自如,必須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較高的動手能力,對每個實驗都要了如指掌,并不斷地提高業務水平。因此,開放式化學實驗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

5.2 開放式綜合設計性化學實驗存在的問題 通過開放式化學實驗教學的實踐,筆者探索出了一條實驗教學的新途徑,提高了學生的全面素質,充分發揮了實驗教學的特殊功能,使實驗教學與國際上通行的教學方法接軌。筆者的教改,使學生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同時,該項實踐也引起了我們深深的思考:由于高校中普遍重視科研和課堂理論教學,教師對實驗教學投入的精力很少,這很可能導致實驗教學水平下降。由于開放式綜合設計性實驗所需的藥品及儀器很多,對實驗室管理體制如何適應新的實驗教學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4]。開放式綜合設計性化學實驗題目較多并且全天開放,教師及教輔人員工作量如何計算,這些都是有待于我們著力解決的問題。要營造開放實驗教學的大環境,只有全面實施學分制,學生才能有真正自主地進實驗室做實驗的時間保證。

6 結束語

化學實驗實行開放式實驗在部分導師組和非導師組學生中試點實施,已取得較好的成績,學生公開發表了許多論文,部分論文還榮獲廣西高校化學化工類論文及設計競賽二、三等獎及鼓勵獎;學生組隊代表學院參加實驗技能競賽榮獲廣西高?;瘜W實驗技能競賽獎。通過化學實驗教學方法的改革,編寫新教材,開放實驗室,安排設計性、綜合性及研究性實驗,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踐條件,擴大了學生的視野,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學生變“要我做”為“我要做”實驗,大大激發了對實驗課的學習積極性,激勵了研究化學的熱情。開放式化學實驗教學雖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受到硬件的制約,對師資要求提高了。開放式化學實驗教學值得借鑒和推廣。最近,我院已經出臺有關開放實驗室的系列文件和制度,學生可以申請進入開放實驗室自主進行科學研究,這將進一步極大地推進我院開放式化學實驗教學的改革。

參考文獻

[1]黃鎖義,陸海峰,潘祖光,等.民族醫學院校化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4,23(12):65.

[2]路麗華,李曉曄,尉琳琳,等.化學實驗進行開放式教學的研究[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4,6(3):288.

篇3

關鍵詞:高等體育院校;文獻檢索;教學探析

中圖分類號:G8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808(2012)02-0086-04

信息社會背景下,高等院校文獻檢索教學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如何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教會學生結合運動專項等去收集、檢索與借鑒該領域的研究成果,為日常學習、研究與訓練提供前沿的信息,是高等體育院校不可忽視的問題。原國家教委就曾明確指出,文獻檢索與利用課不僅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是教育面向未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學生吸取新知識、改善知識結構、提高自學和研究能力、

發揮創造才能都具有重要的意義[1]。素質教育一般界定在身體、科學文化與思想道德三大方面,隨著信息化的不斷深入,信息素質教育融匯其中,因為具有某項運動特長的學生進入高校后,由于其世界觀初步形成,對大量的信息,特別是專業信息有自己的選擇與訴求,高等教育作為在校學子接受教育的最后階段,應提高他們甄別、檢索與運用最新領域的研究信息的能力。對此,高等體育院校要在文獻檢索教學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形式、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以及方法等方面要體現出多樣化、規范化與實效化的理念。首先,要在增加計算機軟硬件的基礎上開設可供不同專業學生自主選擇的文獻檢索、收集與運用課程,引進具有體育素養的專業教師,并鼓勵他們編寫具有體育特點的文獻檢索的講義與教材,為實現信息化高等體育院校文獻檢索教學搭建平臺。其次,在文獻檢索課的教學實踐中,其教學內容、方法、考試與評價標準等還值得學校的重視與師生的探索,從信息化的視角下高等體育院校文獻檢索課教學改革就顯得十分迫切,文章結合現狀指出存在的突出問題,并提出改進對策。

1高等體育院校文獻檢索課教學的基本現狀

1.1文獻檢索課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

目前,體育院校文獻檢索課只是以選修課的形式增設,有的院校還沒有開設文獻檢索課[2],可見在學校方面這門課程與其他的專業課相比受重視程度不夠。另外,課時安排少也是該課程不受重視的表現,大部分學校把檢索課講授的時間壓縮得很緊,課程教學總學時一般在20學時左右,其實體育文獻檢索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包含了體育學、文獻學、圖書館學、情報學、目錄學、分類語言學、計算機科學等相關學科內容。這么多的內容在20學時內完成其學習效果可想而知。在學生方面就容易產生“不重要”、“可學可不學”等心理誤區。主要表現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多數人應付學分、湊夠學分與無所謂心理[3]。可見,在這種背景下,高校檢索課被“邊緣化”,教師的積極性和學生學習積極性都受到了影響。

1.2文獻檢索課與學生專業分離

我國高校文獻檢索課開設的時間與國外大學文獻檢索課開設的時間相差不多,但課程內容卻與國外高等學校存在很大的差距,一些著名高校的文獻檢索課程的內涵為具有全新內容的真正意義上的信息素養培養課程[4]。而高等體育院校文獻檢索課還存在著與專業脫離、未能與術科運動項目訓練結合,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被動學習現象較普遍,更為嚴重的是,通過文獻檢索課的學習未能使學生的基本科學素養,諸如懷疑、批判、分析與實證的基本素質得到真正的提高,從而極大地制約了他們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近年來一些本科生的畢業論文上就可以看出,在文獻收集、整理與歸納上普遍存在一些問題,這樣的話,體育高校培養人才的質量就有下滑的可能,如果不及時從培養科學素質進行調整,那就會使下滑的現象趨于嚴重。

有學者研究認為,利用新型電子信息產品,例如電子書、智能手機以及導航儀等等查閱電子書、地圖、多媒體信息,甚至互聯網上的實時信息具有明顯的優勢,這些產品成為信息檢索工具中的新寵,然而,利用新型電子信息產品檢索信息的內容在文獻檢索課卻難覓蹤影[5]。而體育院校在這方面的表現更為突出。這樣大的差距不能不引起思考,盡管有對信息檢索課的教學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有了一些成果和研究文獻,但是怎樣縮小與國外的差距,尤其是結合體育院校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樹立基本的科學素養顯得更為重要。

1.3文獻檢索課教學方式單一

目前,高校文獻檢索課教學方式,通常采取完全式多媒體教學,這種方式所講的內容能清晰直觀地展示給學生,但這種教學方式也有許多不足之處。第一,多媒體教學在基礎理論方面不如傳統板書有優勢。老師在播放課件時,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五花八門的內容上,而對于基礎理論性的知識理解不深,學生的思維不會鎖定在文字表述上,而是被其他的圖片,效果甚至色彩所牽制。第二,教師依賴課件,容易造成對學生情緒、認知反應的觀察缺失,即使在操作上形成了互動,也未必能使學生真正明白教師的思考過程和行為目的。此外,這種教學方式對課程內容與知識的連貫性造成不利的影響[6]。另外,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雖然具有諸多優勢,但課時少,內容多,學生吸收消化的不好。有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該種教學方式一般[7],目前文獻檢索課的教師大多為圖書館員兼任,館員雖然具有文獻檢索方面較豐富經驗,但與專職教師相比,缺少教學經驗,也缺乏教研室研究探討教學規律、提高教學能力的環境。這也是造成教學方式單一的一個因素。

1.4文獻檢索課的課時量相對較少

文獻檢索課作為信息素養教育的主要載體,已經成為目前大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環,雖然各高校也都相繼將文獻檢索課程設為必修課或選修課。但文獻資料統計表明,學時普遍在20~30之間,學分多為1~2分[5],相對于其他專業課程來說,課時量偏少、學分低,導致有的院校學生上課出勤率不高,教學的預期的效果大打折扣。

1.5文獻檢索課專業教師少,體育專業知識不足

在對有關高校專業教師的調查中,擔任文獻檢索課的教師還要承擔圖書館其他工作,由于兼職導致備課時間不足、更新知識困難,存在“吃老本”現象[3]。體育院校除了存在專業教師不夠之外,還存在有的兼職教師由于非體育專業出身,在結合學生實際授課時存在與體育“脫節”現象,從而導致教法運用單一、乏味等現象??梢?,文獻檢索課教師對培養體育院校學生通過信息的收集、甄別甚至發現問題能力還未能給他們真正的啟迪,因為,他們在文獻檢索課上未能對有關概念的剖析、檢索原理的闡述、檢索工具的合理選擇等教學方式與內容有機結合起來以滿足其需求。怎樣結合體育專業,使學生在互聯網上獲取有價值的信息,以此提高學習效率,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基本科學素養,給授課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

2從提高體育院校學生信息素質出發,來培養其基本科學素質的對策與建議

我國高等教育自1999年擴大招生以來,由原來的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受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高等教育的質量不容樂觀。自2005年國家教育部實行對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評估計劃以來,各高校為遏制教學質量的明顯下滑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例如,改善教學環境、增設教學設備以及引進碩士、博士等高端人才,對改善教學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不能不看到,一些體育高等院校的培養目標、開設課程與當今學生的信息需求相左,有的還固守只注重技術層面的教學模式。

2.1高等體育院校要轉變培養人才觀念、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重視學生基本科學素養的形成

文獻檢索課的設置,是為了適應信息時展和素質教育需要,在完善學生的智力結構、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發揮其特殊才能等方面,起到了其他課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2]。其實,文獻檢索課更體現在培養青年學生的懷疑、批判、分析和實證的基本科學素質上。只有具備這樣的素質才有益于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特別是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還重要。體育學科的特點就是對基礎學科在運動領域的具體應用,如在運動訓練、全民健身以及運動生理、心理等方面更體現出本身的特點。即使它特殊,作為體育科學的探究活動,也不例外要遵守“發現要符合邏輯、思維要符合邏輯,論證也要符合邏輯”的一般規律,正是如此要求,在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就更要通過開設文獻檢索課來為學生提供基礎的收集資料的方式、方法以及規范與準則。可見,文獻檢索課不是可有可無,不是擅自壓縮課時,從而被“邊緣化”的課程。從前文中引用的文獻資料中,雖然有的高等院校與體育院校進行過一些探索,積累了有益的經驗,但是要想從根本上使文獻檢索課得到高度重視,就必須從領導層上轉變培養觀念,無論在硬件設施投入和軟件建設上都要給予大力支持。因此,從文獻檢索課內容的改革入手,引進或聘請具有體育專業知識又有信息管理知識的教師任教、增加學分以及增強實際操作能力,特別是教師通過授課,引導學生結合專業在感興趣的領域,通過檢索善于發現問題,使學生不為前人研究成果所桎梏,培養學生大膽設想,小心求證的科學理念與思維習慣。

2.2高等體育院校要建立健全文獻檢索教師的師資培養體制

體育院校文獻檢索課還存在著教師兼職帶來的不利影響,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不佳,除了與高校培養理念有關外,還與文獻檢索教師培養體制不完善,使得教師未能專一進行學習、研究有關。因此,高等體育院校要建立具有專門培養及培訓機構、專門教育內容的專門化人才培養體制。首先,在專業基礎課層面上。圍繞該課程的性質與培養標準,統一授課教師的專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環節等,使該領域的師資培養步入規范化的軌道。其次,體育院校還要增加該專業教師培養的數量,滿足運動訓練、學校體育、社會體育等專業學生的需求。具體說就是要根據院校特色要求,對不同專業的文獻檢索教師要分別培訓,因為“術業有專攻”,如果任課教師只懂得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識會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因為教師的專業水平要達到一定的水平必須是本專業“科班”出身,沒有全才教師。二是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文獻素質的養成。文獻檢索課作為科學研究的探究活動,就必須使學生熟悉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因為不同學者在不同群體、時間以及從不同視角與層次對現狀進行不同的分析,同時也得出不同的結論,這就要求教師要告訴學生學會去檢索、閱讀與發現前人的不足,從而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樣就可以讓學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使他們知道在科學研究中,客觀地、實事求是地看待前人研究成果,這些成果是在一定時間上、一定范圍內、一定程度上以及一定的前提下才成立、具有相對性。因為,體育科研同其他科研一樣并不一定意味著定量,意味著精確,而是意味著邏輯與研究等。

2.3高等體育院校要搭建文獻資料檢索的研究與智力支持平臺

以運動訓練專業為例,隨著運動人體科學的不斷進步,在某些運動項目中其人體的運動與運動的人體也因訓練手段、方法以及環境等的不同,所取得的成績也大相徑庭,突出表現在運動生理、運動解剖以及運動心理等各個方面,由于不同級別運動訓練的不同,在該領域內每天都有相應的科研論文、論著、譯著等問世,產生出汗牛充棟的信息資源。作為培養運動訓練的高級別體育人才的高校更應該在其培養目標上得到重視,在教學內容上組織專家學者編寫授課內容,特別是要與專業進行有機結合。這些專業教師在日常教學、科研中積累了較豐富的教學與科學研究經驗,可為學校教務部門、科研部門開展文獻檢索專業教師資格標準的研究提供參考和智力支持。

2.4高等體育院校要將文獻檢索課列為必修課,嘗試互動式教學

隨著因特網技術的迅速發展,要想應對信息激增和技術更新帶來的挑戰,就要及時更新文獻檢索課的教學內容以跟上時代的步伐,把文獻檢索課列為必修課,并且適量增加文獻檢索課的課時量,給予文獻檢索課足夠的重視,讓文獻檢索課針對不同體育專業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專業文獻檢索課程內容,并結合專業知識的特點,提供給學生們指定的信息源,文獻檢索實踐課題也要與學生的專業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們將專業課中遇到的難題帶到文獻檢索課的課堂,用文檢課的知識去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幫助學生獲得新知識、解決新問題。

在文獻檢索課的教學中,要采用互動式教學的方式。這種方式是指以師生互動的方式完成文獻檢索課的學習,是教師根據學生們將來畢業設計的課題方向選擇不太大的課題,引導他們確定與課題相關聯的檢索內容,幫助學生把檢索的結果加以分析和提煉,使其逐步完成檢索課題的任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及時指出檢索過程中的亮點與不足,使學生掌握如何兼顧檢索結果的全和準。師生們通過互動,很多模糊的問題在檢索的過程中清晰起來,達到了課題實踐的目的和效果。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他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挑戰與考驗。文獻檢索課的教學使他們知道,自己所學的體育專業的前人研究目前處于一種什么狀態,與現實某體育領域現狀相比,還有什么沒有研究到或未到一定的深度;其次,通過文獻檢索要使他們知道前人如何解決某些問題的,所以,要重視和詳細知道前人研究所用的方法。

3結語

作為高等體育院校培養學生基本科學素養的文獻檢索課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與其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術科課等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因此,體育院校要審時度勢轉變培養理念,教學主管部門要對文獻檢索課給予高度重視,變選修課為必修課,增加課時量,培養一支檢索課專業化教師隊伍,積極探索文獻檢索課教學的新思路,利用現代化手段調整教學模式,提高文獻檢索課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吳以華.論體育文獻檢索教材的編寫原則[J].赤峰學院學報,2011(1):25.

[2]齊春英.淺談文獻檢索課對高校學生信息素質提高的重要性[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0(6):151.

[3]閆莉.淺論文獻信息檢索課的現狀及對策[J].科技創新導報,2010(34):230.

[4]曹張軍,等.從文獻檢索、專業計算機到專業信息素養-高等教育專業信息素養教學體會[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6-10.

[5]劉迎鳳.試論信息時代文獻檢索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32):48-50.

篇4

張蘭

(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 陜西西安 710089)

摘 要:目前,高職院校高等數學課程考核方式單一,學生基礎參差不齊,現有考核方式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本文主要探討了高職院校高等數學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結合當前高職院校高等數學的教學現狀,對高職院校高等數學考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對考核方式的改革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考核 高等數學 多樣化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5(c)-0186-02

Studying of Diverse Assessment Methods for The Higher Mathematics

Zhang Lan

(Department of Basic,Xi’an Aeronautical Ploytechnic Institute,Xi’an,Shaanxi,710089,China)

Abstract:Currently,higher mathematics curriculum assessment has a single mode,student foundation is gaps.Existing assessment methods are not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practical abilities.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reform of higher mathematics curriculum evaluation mode.With the current higher mathematics teaching situation.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appraisal of higher mathematics.And assessment methods reform proposed.

Key Words:Assess;Higher mathematics;Diverse

高等數學是高職院校所開設的公共基礎課,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能夠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中靈活的運用數學知識,并用于指導實際生產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而高等數學的內容本身比較抽象、邏輯性又強,以往的課堂教學注重系統性和嚴謹性,而輕視數學身的應用性,如何讓大學生把所掌握的知識融會貫通。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的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的精神中就曾提出“高職教學”必須堅持“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的原則,這就要求高職數學不管是教學還是考核都要要注重應用。尤其是作為監督學生學習的考核,更應當成為一種手段,而非目的。高等數學要體現其應用的目的,就需要在考核方式上做較大改革。

1 高職學生學習現狀

目前,從高職院校的生源來看,由于不斷擴招使得新生的基礎差距相對增大,大部分學生的數學課程基礎較差,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存在較多問題,比如接受能力參差不齊,對知識不能理解等等。如果仍舊是采用以傳統的卷面考核方式這種簡單考核方式,來測評學生的學習情況,那么很大一部分學生就僅會在考前突擊學習,背誦例題,體現不出培養學生數學素質的目的,而且不能完全反映一個學生學習能力的好壞,更不能反映他的技能應用水平,也就談不上高職院校的創新型、實用型人才的培養。因此,必須對現有的考核形式進行改革,找出一套能真正體現學生能力和素質水平的考核體系。

2 高數考核方式的現有問題

傳統的考核方式都是以期末考試+平時成績的方式來決定學生的學習能力,這種考核方式存在一些問題。

(1)平時成績,現有的考核方式基本上是把考勤和作業作為平時成績的考核項目,這個項目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由于學生上課的表現參差不齊,甚至有的學生會抄襲作業,這樣的評分政策不是很客觀,很難以反應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而且平時成績占30%,如何客觀的評價學生平時表現,是我們要改革的目標之一。

(2)期末考試,高數課程考試以閉卷卷面考試為多,這樣的考試造成大部分學生學習過程前松后緊,在期末考試前只能靠死記硬背來應付數學考試,使得對數學的本質不能理解,更談不上高等數學在專業課程中的應用,也就體現不出高等數學的工具性作用。

(3)由于現在高職學校各專業生源質量不一,不同專業對數學的需要掌握的程度和重點也不盡相同,所以,如果用同樣的試卷去考核不同專業的學生,則很難兼顧全部的學生。

(4)試卷上與專業課相結合較少,且題型基本都是比較固定的計算題,基本上與課本上例題及習題相似,只是稍作更改,這樣會使學生機械地套用定義、定理和公式,導致在專業課的學習中很難做到靈活運用。

(5)數學成績合格率低。目前,隨著高等職業院校的發展,生源的基礎普遍較低,而且先階段的教學資源短缺,學生層次的不同,使得高等數學成績不及格率較高,因此必須要改革現有的考核方式,以適應現行的情況。

3 考核方式改革的措施

為了能夠更全面客觀地了解學生學習高等數學的情況,促進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核和評價,即采取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客觀的評價體系,知識與能力考核相結合考核目標,對學生進行真實評價,他們之間既是獨立的個體,又是相互依賴的,互相滲透的,實行時要齊頭并進。

3.1 多樣化的考核方式

為了能夠較全面客觀地了解學生學習高等數學的情況,促進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們要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核和評價,采用多樣化的過程考核方式。具體考核方式見表1。

為提高學生的總體技能并真實地考核學生的能力,要重視平時考核,加強實踐考核。在上課表現上,可采取學生上講臺講題等方式,或者分組派代表講題,或者口頭報告,來表達他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情況。這種形式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梳理,深入理解其中的數學方法和思想,。

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使課堂氛圍比以往活躍。

在動手與創新方面,可采取小論文的形式,論文的主體可以是這一學習學習的心得體會,也可以是對高等數學相關概念的理解,比如,極限,導數等和實際生活的聯系。在論文格式上要求要有摘要和參考文獻等,這不僅可以體現高等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也為學生寫畢業論文打下基礎。也可以采取項目課程設計的模式,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去收集查閱資料,完成問題。這個問題可以結合數學建模,也可以是小型的調查分析等題目,這樣的考核方式即可以由學生的團結合作完成,也可以個人獨立完成。

在期末考試方面,跟據高職院校的發展以及不同課程的需要,綜合采用閉卷、半開卷、開卷等幾種方式考核的方法。要結合相應的專業課程,加大應用題的考核,以更好的體現高等數學的應用性。

3.2 免考政策

(1)以賽代考。近幾年全國大學數學建模競賽在高職院校中已廣泛開展,每年參加的人數也是逐漸增加,因此,通過在學校舉辦相關校內數學競賽,取得前十名的可申請免考。這樣即增加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為每年的數學建模競賽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

(2)以技能證代考。職業院校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技能,有些院校已開設《數字應用能力》這門課程選修課,并且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也將數字應用能力歸為職業學生要掌握的八種技能之一,因此,也可通過數字應用能力的考證來替代高等數學的考試,將職業資格考核與學生綜合實踐結合起來,這也更好的考核了學生對實際應用的能力,提高了就業的競爭力。

4 改革的效果

采用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后,得到了學生和任課教師的高度評價??己朔绞降母母锝档土丝荚嚨牟患案衤剩谖倚5脑圏c專業中,數控設備維修專業的不及格率由20%降到4%,另外,考核方式的改革也使基礎差的學生減少了對數學的畏懼,增加了學生的信心。最關鍵是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學生更好的理解了高等數學的抽象的概念,并且技能操作還促進了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這更好的體現了我們高職教學的目標。

5 結語

考核并不是教學的目的,而是一種促進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一種手段,只要能夠達到教學目的,手段是可以多種多樣的。高職院校應積極改革實踐教學環節的考核方式,強化對學生職業技能的考核,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社會用人單位的需求,最終達到實現高職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盈.中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科技信息,2010.

[2] 左元武.關于改革高職院校高等數學教學內容的思考[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

[3] 鄭穎楠.關于實踐教學方式及考核方式的探討[J].教學研究,2002(1):82.

[4] 何倩茵,楊麗明.課程教學與考核方式的探索[J].機械職業教育,2005(2):23.

[5] 許秀珍.關于《高等數學》考試方式改革的幾點思考[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26(6):25-27.

篇5

【關鍵詞】 國防教育;課程資源;配置優化

國防資源,是指可用于國防的物質財富及其來源的統稱。作為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國防資源配置的優劣好壞,直接影響著國防建設效益和軍隊戰斗力的提高,影響著軍事戰略的實現和軍事斗爭任務的完成。普通高等學校國防教育課程資源配置的合理性直接影響著國家、社會與教育的穩定發展。只有科學合理的進行調配,注重實踐與理論的相互結合,才能更好地發展高校國防教育事業。

一、結合實際,界定國防教育的課程資源

要想實現國防教育課程資源的優化,必然要搞清楚一個前提國防教育課程資源配置究竟有哪些可用資源。國防教育的有關資源主要被劃分為四種類型――人才資源、財力資源、物資資源和精神資源。結合普通高等學校實際,對開展國防教育的課程資源進行了界定:

1、人力資源

人力資源是學校資源的核心部分,是學校教育教學、科研和管理的主體,是知識的創造者和傳播者。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高校國防教育不僅要完成增強大學生國防觀念的任務,還要肩負著促進人才培養,提高人才質量的重任。在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斷發展的新時代,高校培養的人才應是勇敢擔當時代重任、推動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的棟梁之才。當代高校大學生是我國未來發展的新興力量,他們視野開闊,思想活躍,最具時代感的背景,擁有豐富的創造性和創新性。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科技的競爭起著決定性的關鍵作用,因此人才資源的培訓是至關重要的。

高校是培養高端人才的機構,必須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技能的重點教育,擔當起為國家輸送人才的重擔。應該運用普遍聯系的哲學觀點,放眼于廣闊的教育空間,將學校各學科教師、學生家長、社區機構和省市有關專家緊密聯系起來,開展并建立龐大而有效的人才資源庫。

2、財力資源

財力資源,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一個經濟組織所實際掌握和支配的物質資料的貨幣表現。為了適應形勢的變化,高校財務應及時轉變工作理念,主動適應“轉型”要求,以抓好資金統籌、整合財力資源為著力點,提升資金使用效益,在新形勢下促進學校健康發展。學校的資金相對需求而言,總是有限的,要用好這有限的資金,就必須對有限的財力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預算是對所有財力資源進行整合的有效載體,一個編制合理、投向明確、重點突出、統籌兼顧的預算,可與學??傮w發展規劃的分步實施相協調,能統籌資金數量和時間上的動態平衡。財力資源管理的任務,總的講就是廣泛地開辟財源,迅速有效地籌集資金,合理地分配和使用資金,保證財力運動的良性循環。財力資源的整合,既要堅持量力而行,更要著眼于發展的未來,在保證學校教學科研工作正常進行的情況下,集中資金重點盡快解決學校發展的“瓶頸”問題,實現規模發展效應。有足夠的資金才能促進高校的全面發展,為國防教育提供動力,更好地推動國防教育的重點建設。

3、物力資源

高校物力資源指高等學校使用的土地、建筑物、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物質資料的總和,是高校貨幣資金的實物形態??梢娢锪Y源包含在教育資源之內,體現了辦學過程中物化勞動的占有和消耗。目前我國高校各種的資源等資產的利用率普遍較低,硬件設備還不齊全,這對學生教育不利,我們必須做到各項基礎設施較為齊全,加強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這為國防教育的開展提供有效的設施支援。為此,學校應該和社區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利用好現有的一些設施,也能為國防教育課程的開展提供有利資源。學校應擴大物力資源,做好全面接納學生在教育中所需的所有物資,避免出現要什么少什么局面,否則不僅影響國防教育的全面展開,又打擊了學生學習國防教育知識的積極性,一切要做到防范于未然。

4、精神資源

人需要物質方面的支持,也需要精神方面的支撐。對于知識分子來說,在物質待遇得到基本保障之后,更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享受。長期以來,中國的教育一直是要把人培養為“人才”,也就是社會有用的工具,只要安在特定的位子,完成特定的使命。無論是過去為政治需要培養人,還是現在為市場需要培養人,都是典型的工具教育,只是給人實用的知識,傳授專門的技術,只是讓人馴服地聽從于現實的需要,恰恰抹煞了自由人格的成長,獨立思維的發展,也就是缺乏健全的人文精神的培養。因此,我們應注重學生的精神建設,在校園內建設大量的精神資源,提高學生的活躍性,讓學生不管在學校的哪里都能得到精神資源。如,學校組織大量的有意義的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等,鼓勵學生們積極參加,讓學生展現自我,使之豐富精神世界,做一個真正健康的青少年,為國防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影響教育資源利用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和財力資源還有精神資源共同組建了教育資源,它們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由于資源的不可分性,所以在提高物力資源利用效率的同時,還要提高人力資源與財力資源的利用效率,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必須對整個高校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問題充分重視,合理配置現有的教育資源,實現教育資源的高效運行,盡量避免教育過程中的“零效”與低效現象,切實提高高校國防教育課程資源的優化。

二、立足學生,優化與組合高校國防教育課程資源

教育實踐,歸根結底其成效都由教育對象在該教育實踐中的受教育程度來決定。也就是說,但凡真正的教育實踐,必須符合教育對象的需要,必須為教育對象服務。

是學生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其軍人特有的人格魅力――奉獻精神、犧牲精神、勇敢精神,是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題材。辦學實踐不斷證實了學生對軍事知識的渴求、對軍事活動的興趣、對軍營生活的向往、對自理能力的培養和鍛煉都是十分迫切的。針對學生的實際需要、喜好和發展要求,積極開展各項活動。在活動中,我們以如何優化與組合國防教育課程的各種資源為研究方向,總結出了不少切合實際的有效方法:

1、根據國防教育需要,選擇課程資源

國防教育的課程資源紛繁復雜,如果不加選擇地濫用一氣,必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既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因此,選擇恰當的課程資源則成為國防教育順利實施的重要前提。

但如何才能選擇恰當的課程資源呢?經過大量的實踐檢驗,我們認為,在選擇課程資源時,必須遵循三大原則:有效性、實用性和漸進性。

(1)有效性。所謂選擇課程資源的有效性原則,實際上就是在選擇課程資源時,精選出那些對國防教育的實施具有積極作用的資源。

(2)實用性。所謂選擇課程資源的實用性原則,即在選擇課程資源時,始終把是否實用作為重要的標準。有些課程資源雖然看起來對課程的主要參與者――學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可利用價值,但從操作層面來說,卻是難以保障課程順利實施的,對此,我們堅決不采用。

(3)漸進性。所謂選擇課程資源的漸進性原則,即在選擇課程資源時,不能急功近利,應選擇那些促使學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不斷獲益的課程資源。對此,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切實選擇那些能循序漸進為綜合活動課程實施的資源。

2、注意活動方案的實施,靈活處理實踐中變化

合理的活動方案確定以后,活動是否有效,就看實施這一關鍵環節了。和任何教育活動一樣,教育者、教育對象和教育措施是國防教育的三要素。但國防教育之所以冠以“綜合”二字,說明相對于其它的教育活動而言,活動的各要素頗為復雜,需要組織者認真對待。因此在活動方案實施的過程中,必須密切注意活動方案的實施,靈活處理實踐中的各種變化,否則整個國防教育教育目標的實現將大打折扣。如在軍訓過程中安排隊列操練、內務訓練、消防演習、合唱比賽等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們認識到國防教育的重要性,讓學生身心感受軍事化的教育,更有針對性的教育,使學生直接的接觸學習,加深了他們的知識的掌握。

國防教育是一項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長期性的社會系統工程,高校必須加強領導、形成合力、狠抓落實,應該結合科學發展觀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國防教育,提高國防意識。

3、切實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組織開展國防教育

(1)堅持以人為本理念。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其實質是各項工作要始終以人民利益為宗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國防觀念是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之一,每個學生只有具備與所擔負的國防義務相適應的國防素質,才能切實履行好國防義務,也才能稱得上是合格的新時代大學生。為此,必須著眼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把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強化國防觀念作為根本任務,著力樹立一批深入搞好國防教育,關心和支持國防建設的先進典型。也只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增強全體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和國防觀念,國防教育才能深入人心,才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2)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沙掷m發展理念,要求我們既要注重當前又要兼顧長遠,使當前建設與未來發展相統一。教育是可持續發展變革、提高人們將社會理想轉變成現實能力的主要力量。國防教育不僅提供科學與技術技能,還為追求和應用這些技能提供動力、證明和社會支持。我們需要通過教育培養可持續未來所需的價值觀、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可持續發展教育已經開始被視為一個學習如何在考慮到經濟、生態和所有社會平等的前提下做出決策的過程。培養這種以未來為導向的思維能力是國防教育的一個關鍵任務。國防教育要長久的,不能應要求而為,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要因為在學校要學習,而出去后就忘了一干二凈。國防教育是作為一個公民的責任,我們必須有保衛國家的責任心。

三、結語

國防教育課程資源優化與配置要切合實際,不能只談理論,而不從實踐出發感受國防教育的重要性。學會用科學發展觀進行一系列的國防教育,做到科學、健康學習,從而促使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提高。因此,對普通高等學校國防教育課程資源進行優化,必將大大提升在校大學生的國防意識,提高大學生國防教育課程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馬海燕.我國普通高校國防教育資源優化與配置[D].中南大學,2009.

[2] 李峻峰,李軍.普通高等學校國防教育資源整合限制性因素探析[J].畢節學院學報,2010(09).

[3] 馬海燕.普通高校國防教育資源的配置效率指標體系初探.湖南商學院學報[J].2008(04).

[4] 嚴玉明、呂家興.高校國防教育理論與實踐[M].中央民族大學,2008.6.

[5] 任民.國防動員學[M].軍事科學出版社,2008.4.

[6] 張正明.李科.試論普通高校國防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中國農業教育,2006(5).

【作者簡介】

葉朝忠(1976-)男,副教授,碩士,浙江溫州人,漢族,研究方向:國防教育.

(上接第119頁)

員,必須是在思想覺悟、文化水平、工作作風和業務能力等方面都是較好的人員,這樣才能適應這種機制靈活、內容復雜的高層次管理環境,才能隨時做出靈活的反應,使得這種高層次管理工作得以經常開展。

地方普通高校領導班子應率先從自身內部進行現代大學制度改革,進行大學文化尤其是研究生文化的建設,要通過一系列的改革與創新,為研究生教育創造良好的制度和組織保證[14]。科學設計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邊界,還學術權力于學術團體。營造尊重學術、倡導學術自由和學術民主的氛圍,為導師及研究生營造一種自由、民主、富有時代氣息的學術空間,從而促進研究生教育的良性發展。

【注 釋】

[1] 顧云南.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之我見[J].教育發展研究,2011(11)6.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0年統計數據.

[3] 鄔力祥.研究生教育論壇[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

[4] 張陟遙.研究生社會適應力培育路徑探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江蘇高教,2011(4)89-91.

[5] 徐明敏.淺析“80后”研究生管理工作[J].經濟研究導刊,2011(19)273-274.

[6] 葛玉瑩.正確評價“80后”大學生[M].濟南:泰山出版社,2010.

[7] 喬琳,李向軍.試論我國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建設與改革[J]高教研究,2008(3)69-71.

[8] 李春根,廖毅敏,李建華.從就業指導到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我國研究生就業促進之路新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12)28.

[9] 韋俐俐.試論研究生社會適應能力[J].福建論壇?社會科學版,2007(1)1.

[10] 嚴新平,謝峻林,李志峰.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構思[J].理工高教研究,2009(1)77.

[11] 張壽庭,劉韓星,張禮卿等.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與創新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6)53.

[12] 沈毅,張華.研究生教育的新形勢與有關問題的思索[C].航天學院教育工作研討會論文集

[13] 劉希山,石磊,房愛理等.導師在研究生培養中的作用淺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5)158-160.

[14] 趙長林.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面臨的問題[J].繼續教育研究,2011(7)103-105.

【作者簡介】

篇6

Abstract: Our country aging society arrives “suddenly”, brings the serious burden to us, must make our social accord development, must make this special huge old age community maintains politics is firm, the thought is often new, old age education without doubt into this “longevity time”, as soon as pastes the thought antistaling agent. The College is the talented person educates,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the thought dissemination's place, the critical moment which arrives in the aging society, the College should shoulder the old age education to develop “the culture to eagerly anticipate” the responsibility.

關鍵詞:高等學校 老年教育 文化引領

key word: College Old age education The culture eagerly anticipates

作者簡介:張之望(1964.3-),男,江蘇省常州市,助理研究員,學歷:本科,研究方向:黨建、老齡科學。

前言

社會總人口是由不同年齡的人口群體所組成,一定的文化教育總是適應一定年齡構成的人口總體的。在人口老齡化過程中,少年兒童比重和數量不斷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和數量迅速增加,這種年齡構成和老年人口數量的變化,必然會對社會的文化教育產生一定的影響。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社會形態不斷變遷、以及國人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終身教育理念得到提倡,對老年教育的研究開始在學術界興起,單就教育層面而言,是一個開始屬于成人教育一部分到獨立形成老年教育,經過了以早期的無系統到自成體系的發展過程。

一、國外老年教育的興起

世界上第一所老年大學――第三年齡大學,1972年誕生于法國,標志著老年教育實踐的開端,隨著國外老年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與發展,老年教育的理論研究也隨之開展和進行。上世紀60年代,學者們開始注意并研究,到70年代時達到一定高度,并且把老年教育視為教育學的一部分。1970年,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麥克拉斯基,后來被稱為老年教育大師,最先在博士課程中開設了老年教育學的研究課程,旨在探討教育和老年人之間的問題。1971在年美國白宮老人會議上,麥克拉斯基(Houard.Y.Maclusky)所提交的論文,就強調老年教育的理念,指出:“對于所有老齡組的一切人來說,教育是一項基本權利,它是持續進行的,而且今后將成為老年人獲得豐富的和富有意義的生活途徑之一,是幫助他們發揮其潛力,使之成為改善社會的源泉的一種手段”。強調了個體潛能的發展與年齡無關,教育對人所起的作用是積極的,包括對老人同樣有積極的作用,這一理念對日后老年教育的發展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1976年《老年教育學》雜志創刊,標志著老年教育學學科正式開創,當年美國洛山磯南加州大學的教授皮特森,對“老年教育學”這一名詞進行了界定:老年教育學是由成人教育學和社會老年學兩學科發展而成的新的共同研究的領域。目的是探討老年教育的活動與理論研究,任務包括三個層面:⑴提供老年人的教育;⑵有關老年社會化和教育的研究與教學⑶對從事老年教育和老年服務人員的教育和培訓。上世紀七十年代歐洲各國,像德國,法國,英國都在從事老年教育的研究。亞洲的日本也是在1971年就進行了由專家學者進行的《高齡者學習活動促進方案》的研究,1972年發表研究成果,日本文部省就以此為依據,以1973年起正式編列預算對各地區的高齡者教育的開辦費用做長期性補助,即列入政府預算和長期規劃之中。

二、我國終身教育思想的歷史淵源

我國是世界的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優秀文化教育傳統,我國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又有活到老,學到老,老當益壯,老年人自強不息的良好風尚。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晚年“讀《易》,韋編三絕”,堪稱終身學習的典范。他還提倡“有教無類”,主張不論貴賤老幼,人人都應受教育,這其中已經包含了老年教育的思想。魯迅先生說:“倘能生存,我當然仍要學習。”蓋叫天在回憶他學藝的過程時說:“65歲覺得50歲時的不行,75歲時又覺得70歲時的不行?!彼谧约旱拈T上掛著“學到老”的匾額。我國歷代知識分子中“皓首究經”者大有人在,這種老年好學的優良傳統應該發揮廣大。

三、我國老年教育的發展階段及現狀

我國老年教育的發展,也受自身因素的影響在不斷改革中,我國于1982年廢除了干部終身制,實施國家工作人員退休制度。全國各地一大批老干部退下來后,繼承和發揚了黨的優良傳統,不計各利,繼續發揮作用,他們在一無編制人員,二無經費,三無校舍的狀況下,依靠各級政府和組織,克服種種困難,積極創辦老年大學成為老年教育的主體。

老年教育得到我國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中央國家機關十個部委于1994年聯合制定了《中國老齡工作發展綱要(1994―2000)》,提出了在全國發展老年教育的預定目標,《綱要》指出:“老年大學,老年學校是老年教育的重要形式,它已成為老年人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重要場所?!币蟮健?000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有條件的市,縣(市)和大型企事業單位應有老年大學或老年學校,鄉(鎮)街道有老年學校?!?995年我國的教育根本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頒布實施,規定在我國“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1996年在我國頒布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老年人有繼續接受教育的權利,國家發展老年教育,鼓勵社會辦好各類老年學校。各級人民政府對老年教育應加強領導統一規劃?!庇梅尚问酱_立從幼兒到老年都要接受各種形式的教育。1999年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成立后,李嵐清同志指出,“要大力發展老年教育,動員社會力量興辦各類老年大學和老年學校?!?/p>

新世紀之初,國務院印發了《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五”計劃綱要(2001―2005年)》,《綱要》提出了老年教育的發展目標,即:“大力發展老年教育,在校老年學員人數在現有的基礎上增加一倍。”同時,《綱要》提出了具體要求:“建立老年教育網絡,各級政府要合理安排對老年教育的投入,同時動員社會力量,因地制宜辦好老年教育。省(自治區、直轄市)要建立1―2所示范性老年大學,鄉(鎮)、街道以及有條件的村委會、居委會要有老年學校、圖書閱覽室等學習場所;各種成人教育院校應積極開設老年班,發展老年電視大學、老年網上學校等多種形式的老年教育。重視做好老年教育教材的編寫工作,制定并公布全國老年教育條例,加強老年教育的規范化管理?!薄毒V要》還強調:“開展適合老年人特點的教育活動,幫助老年人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特別重視老年思想政治工作,在城市要通過舉辦各種講座、學習班、報告會,就近地開展多種形式、生動活潑的老年思想教育活動,幫助老年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薄毒V要》為老年教育發展指出了方向和鋪平了道路。由各級政府和社會力量共同辦老年教育,新世紀的老年教育是更快、更好,老年大學數量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學員從少到多,課程設置從單一的養生保健學科專業設置發展到涉及自然科學和社會人文科學的多學科專業設置;辦學形式從講座培訓班發展到具有一定規模的學科體系;教學設施也有很大改觀,成為老年人活動的重要場所。

四、我國老年教育的主要辦學形式

在我國老年教育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辦學形式呈多樣化,主要有以下幾種:

1、退休學習學院

退休學習學院主要是提供老年人繼續學習場所,這類學習團體是我國老年大學的主要形式,其目的是促進老年人繼續學習,加強老年人互相交往,提高老年人自主互動能力。課程可以含蓋人文科學、自然科學、衛生保健、生活技能等方面,內容可以涉及教育、文化以及老人感興趣的問題。

2、開放大學

開放大學利用廣播、電視、電腦網絡等傳播手段進行教學的一種老年教育,由于開放大學收費低,參加者不受年齡的限制,老年人在家中就可以按照自己需要選學課程,很受老年人的歡迎。一些學者認為,各種遠距離教育不僅給青少年教育帶來了新的生命,也給那些青少年時期由于貧困而失學的老年人帶來重新學習的良機。現代信息技術的高度發達,正使老年教育突破地域甚至國界的限制,成為一種跨區、跨國教育。2000年我國上海就創辦了“空中老年大學”,2001年又創辦了“網上老年大學”從而使更多的老年人能夠享受到豐富多彩的老年教育。老年人通過教育與學習,將自己融入社會,參與社會,在參與中能為社會繼續做出貢獻,又獲得了老年生活的莫大樂趣。

3、老年活動中心

老年活動中心是老年人活動重要場所,它一般隸屬于各級政府,大型事業單位、企業單位及社區委員會,主要任務是組織老年人學習,其老年教育是由產權單位管理部門,各老年協會、老年俱樂部組織實施,中心開辦了應用藝術,表演藝術,手工藝,計算機應用,醫療保健等課程或講座。此外還組織老年人旅游,參觀和各種體育活動。

五、高校引領老年教育事業發展的優勢

為適應社會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在老年教育事業中重視利用并開發高校資源,將對老年教育向高層次,廣輻射,高學科,高質量,現代化方向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從蘇南蘇州大學,蘇州科技學院,揚州大學等幾所高校多年來辦學實踐經驗來看,利用高校資源辦好老年教育事業具有幾方面優勢,其一:是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設施、設備、場所等資源優勢來辦好老年教育。高校校園優美、空氣清新、舒適方便的條件給老年人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其二:可充分利用高校的師資資源,提高老年教育的教學質量。高校師資力量較充裕且富有教學經驗,這些教師治學嚴謹、誨人不倦,原有講授課程稍加調整就能適應老年人的需求。這支隊伍中,既有在職的也有離退休的,大多數都具有高級職稱,目前已形成了一支相對穩定的高質量的師資隊伍。由于任課教師學識淵博、素質較高,不斷吸引著大批“隨師來學”的學員。

六、高校如何引領老年教育事業發展

高校辦老年大學,能緩解地方政府辦學的壓力,消除市老年大學的地理局限性,滿足了當地老年人就近學習的需求。地方老年大學的熱門課程,在高校老年大學中都能開辦,而且還能利于高校師資優勢開出特色課程。在國家提出“鼓勵社會辦好老年學?!钡木裰笇?高校辦老年教育能最大化地有效利用教育資源和社會共享教育資源,為地方社會,經濟服務,實現政府、高校、社會、老年人四方良性互動,是高校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新舉措,新思路,是爭先創優活動中的新探索,經學習研究,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做這項工作。

其一,利用高校優勢,拓展老年教育知識結構

現代社會的老年人所面臨的矛盾來自于與傳統社會觀念、行為的沖撞,面對諸多矛盾,需要不斷更新知識,迎合時代需要不斷調整人們的知識結構,具體落實拓展老年教育的課程設置范圍。

老年人是社會個體成員,要從廣度上了解社會變革帶給人們觀念、行為的巨變,學會適應在高新技術社會中的生存,改變以往所習慣了的傳統生活方式。聯合國《國際行動綱領》指出:“許多情況表明,知識的迅速大量增加正在導致資料的瞬即過時,從而造成社會的脫節現象。這些變化表明,必須擴大社會的教育結構以解決人們整個生命期間對教育的需求問題”。

蘇南幾所綜合性高校,經過多年的合并和規模擴建,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高校有能力為老年大學提供在職專業教師、離退休教師、以及對老年大學的師資進行培訓,助力老年教育知識結構調整所需的師資隊伍建設??梢詾槔夏甏髮W開發綜合性多學科的新課程設置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撐,如蘇州大學法學院教師給老年大學開設了老年法律保護課程,服裝學院教師、醫學院教師、工學院教師分別給老年大學開設了老年服裝,老年心理學,老年營養學,攝影,老年人上網等課程,還能隨著時代變化,不斷調整和完善課程設置,另課程設置的形式也是多樣化,有正規大學的課程,也專題和系列講座,有組織活動寓教于樂。

其二,高等學校要加強老年教育研究,培訓和開發工作

老年教育這門科學由于起步較晚,其中有許多理論性工作只不過是剛入門,高等學校對此要義不容辭,利用其龐大科研隊伍的整體實力,擔當起老年教育科研主力軍的角色,現我國著名大學都已開設有老年學專門研究所,為我國老年學研究撐起一面大旗,有些成果轉化為國家老齡政策,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許多地方性大學如南京師范大學,蘇州大學等也相繼開辦了老年學本科專業,應用碩士專業,以適應時代需要。我們中國人民大學還先后舉辦了好幾起老齡工作人員培訓班,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為全國各地培養了大量老齡服務人員,培訓班上大家交流實際工作中碰到的問題,經梳理、總結、提煉有些已上升到理論。,身處人口老齡化的時代,高等學校必須對老年教育作出應有的貢獻。

結語

隨著老齡化社會驟然降臨,老年教育必須立即步入現代老年人生活之中,老年教育能促進老年人更新原有知識,理解變革新事物,適應現代新生活方式,以實現老年人與年輕人代際之間,老年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縱觀高等學校發展歷史,它應該有如下幾種職能,第一,高校是一個教育機構,是教育人的場所。這里受教育的人,據我們先賢孔子的思想是“有教無類”當然包括老年人的教育;第二,高校不僅是教育的機構,而且是科研機構,所以我們老年教育理論許多是大學來完成這一知識創新,也就是說老年教育理論的研究是其本職工作;第三,高校還有社會服務的職能,所以大學利用資源優勢,為政府和社會來承擔一部分老年教育事業應該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第四,據最新研究表明高校由于其獨立性,是知識創新,傳播思想文明的場所,這里不僅有大樓,更有大師、大氣、大愛,它有直接或間接地,自覺或不自覺地對社會起到一個“文化引領”的職能。從上面分析來看,高等學校對老年教育事業發展是多緯度,多層面起推動作用,實際上起到了“文化引領”作用。我們高校的老齡工作者應全力以赴、積極推動此項工作,為此奔走呼號,不遺余力。

參考文獻:

[1] 岳英,老年教育理論在國外[J],老年教育,2007.12

[2] 熊必俊,鄭亞麗,老年教育學與老年教育[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0.

[3] 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篇7

1天然藥物化學實驗教學的現狀及問題

1.1在教學模式方面,自主設計性實驗較少,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目前我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天然藥物化學實驗教學多以傳統的基本實驗和驗證性實驗為主,學生自主設計性實驗較少,如“虎杖中蒽醌類成分的提取、分離和鑒定”、“槐米中蘆丁的提取、分離和檢識”、“防己中生物堿的提取、分離和鑒定”等。其基本思路是選取含有代表性化合物為主要成分的藥材,要求學生按照教師。這種教學模式對于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發揮了較好的作用,但不利于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性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1.2在培養對象方面,學生對實驗過程和細節缺乏獨立觀察和思考能力

多數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機械操作,過分關注于實驗的結果及產品收率,對實驗的細節和現象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如在蘆丁的水解實驗中,蘆丁在稀酸水中加熱水解的整個過程中會出現先混濁,再澄清,最后變混濁的現象,原因是由于蘆丁和槲皮素的溶解度差異引起。多數同學由于急于完成實驗,而對這一重要現象缺乏思考。又如在蘆丁和槲皮素的聚酰胺薄膜層析實驗中,采用乙醇水為展開劑時,結果顯示蘆丁的Rf值大于槲皮素,多數同學只是將實驗結果簡單記入實驗報告,沒有對其原因進行分析和討論,對實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而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沒有得到鍛煉。

1.3在硬件設施方面,部分高校實驗儀器設備落后且不夠經濟環保

新的提取方法和技術如微波輔助提取、二氧化碳超臨界提取等極大的改變了天然藥物中有效成分的提取效率,但目前多數高校的實驗項目采用的仍是常規的提取方法,如常壓回流提取,常壓蒸餾回收濃縮,不但耗時較長,同時也容易對提取成分造成破壞。此外,有些院校的實驗室沒有安裝通風設備,一些試劑揮發性較強且氣味較大,如氯仿,該試劑不僅比一般的有機溶劑昂貴,更對人體和實驗室環境造成較大的毒害。

1.4在考核方式方面,實驗考核方式單一,不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目前多數高校的實驗成績主要由平時成績和實驗報告的成績組成的,平時的實驗表現雖也有一些記錄,并不規范,在總成績上網評定中也只作為參考[2]。實驗報告成績占主要內容,而實驗結果的成敗或產物得率的高低又是實驗成績考核的主要內容,這就使得個別同學自己沒有動手操作,抄襲他人的內容,也能完成實驗報告,這在班上造成不良影響,也打擊了其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2對天然藥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建議和設想

2.1增加異法同步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天然藥物中的每一種有效成分均有多種提取方法,而以往的傳統性的基本實驗和驗證性實驗對某一種有效成分大多只設計1種方法進行提取分離。異法同步性實驗是指在同一個實驗室、同一時間內進行2種或2種以上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的實驗內容[3]。對于同一種藥材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別按照不同的方法進行提取,橫向比較不同提取方法的優缺點,使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學到更多的研究方法。

設計性實驗是在驗證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基礎上開展起來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如何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前,教師給出實驗題目,讓學生查閱相關文獻資料,自主設計實驗方案,教師對實驗方案進行審查并給予指點,形成最終方案。最后由學生采用設計好的方案進行實驗,并獨立完成實驗全過程,給出結果并形成實驗報告。自2009以來,自主設計性實驗在我院已開展了近5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4]。自主設計性實驗的開展對于調節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其整體科研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

2.2開展發現式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科學探究能力

發現式實驗教學堅持從實驗入手,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推理,從而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鍛煉和培養。在發現式實驗教學中,既要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這就要求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在進行實驗時要有目的地進行觀察,帶著問題去觀察,并提醒學生注意實驗中的關鍵環節及一些容易被忽視的現象等,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找出其不足之處并對其進行改進和創新,例如“虎杖中蒽醌類成分的提取、分離和鑒定”實驗中要采用pH梯度萃取法分離各游離蒽醌類成分,在萃取過程中常出現乳化現象從而導致萃取效率下降,針對這一現象可提出問題:為什么會出現乳化現象?如何解決?實驗方法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讓學生自己查閱文獻資料并找到其解決辦法并通過實驗進行驗證。

2.3更新現有儀器設備,強化綠色化學理念,力求經濟和環保

天然藥物化學研究的相關方法和實驗技術手段正在不斷更新、發展迅速,因此必須引進先進的儀器設備已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如可引進旋轉蒸發儀以代替常規的常壓蒸餾回收裝置;引進微波提取、超聲提取儀器等現代提取設備,讓學生熟悉現代的提取技術方法;適當引進若干臺制備型色譜儀,讓學生了解現代的高效分離技術。此外,有條件的院校可增加提取成分的核磁共振測試實驗,真正讓學生熟悉化合物的結構鑒定過程。

此外,在實驗研究過程中產生的有毒有害物質也為環境和人類帶來一定的危害,因此在天然藥物化學實 驗中強化綠色化學的理念勢在必行。首先教師在理論課教學中樹立綠色環保的意識,實驗過程中以身作則,做好表率。另外,還要對傳統實驗進行大膽的綠色化改革。以我校為例,采取的措施有[5]:推廣微型化化學實驗,減少試劑的用量;開展串聯實驗,使藥品循環使用;替換有毒或高濃度試劑、重視有機溶劑的回收利用等。通過以上改革措施的開展,實驗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同時對樹立學生的環保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2.4完善實驗考核方式,強化能力考核,客觀真實反映學生的實驗情況

目前的考核方式多從實驗出勤率、實驗報告來評定學生的實驗成績,其弊端已很明顯。根據我校的實踐情況法、實驗結果、討論及結論六個方面。要求學生提交原始記錄,并將討論和結論作為考核的重點,因為它可直接反映出學生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實驗考試包括兩種方案:一種是考查基本操作技能,如提取、回收、萃取、薄層檢識等,要求每個學生都要進行現場操作,教師根據操作要點和學生實際操作情況給出成績;另外一種是未知中藥粉末的鑒定,即給每個學生提供一份未知的中藥粉末,要求學生運用實驗和理論課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對其進行化學定性鑒別。

總之,隨著中醫藥高等教育的不斷改革,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天然藥物化學實驗教學的改革將不斷受到重視。我們相信通過更深層次的改革,必將使實驗課真正成為培養學生操作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平臺。

參考文獻

1.鄧巧虹, 雷海民, 張桂燕. 中藥化學實驗的教學改革[J].藥學教育, 2008,

24(3):40-42.

2.陶曙紅, 李光喜, 鄒忠杰等. 中藥化學實驗教學改革[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 2010, 12(2):27-28

3.胡聰, 張青葉, 張雅銘等. 異法同步實驗模式的建立與應用[J].藥學教育, 2001,

17(1):39.

篇8

>> 新疆普通高等學校教師資源優化配置初探 基于課時數的高等學校師資及教室配置的優化探索 高等學校新教師的教師教育 高等學校青年教師創新性思維的塑造與培養 高等學校生物化學教師專業情意的要素討論與研究 高等學校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改革的反思與建議 高等學校教師體育生活現狀調查與研究 高等學校青年教師素質提升的探索與實踐 高等學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運行機制的研究與實踐 淺談高等學校體育教師職業素質與能力 高等學校非師范生教師專業素質的現狀與對策研究 高等學校體育教師職業素質與能力 高等學校英語課堂中教師的作用與角色研究 普通高等學校教師激勵機制實踐現狀與探討 高等學校音樂教師培養與基礎音樂教育發展適應性研究 公立高等學校產權效率研究分析 高等學校會計教師素質培養初探 高等學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探析 高等學校教師量化考核的利與弊 高等學校青年教師培養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④已有研究通常將高校資源分為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有形資源包括人財物的投入,無形資源包括辦學思想、理念、制度和校園文化等,將無形資源視為影響產出效率的因素可能更準確。

⑤近年來很多高校提高了科研成果在績效考核中的權重,導致教師重科研、輕教學,這本身就違背了高等教育的宗旨,是資源錯配的表現。

參考文獻:

[1]鐘秉林.優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 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J].重慶高教研究,2014(1):1-4,32.

[2]金保華,劉曉潔.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教育與經濟,2016(6):17-23.

[3]Hanushek E A.The Economics of Schooling: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in Public School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86,24(3):1141-1177.

[4]章躍.邊際效用理論與高校財力資源的優化配置[J].江蘇高教,2001(6):26-28.

[5]宋華明,范先佐.高校教育資源優化與辦學經濟效益[J].教育與經濟,2005(3):9-12.

[6]Solow R M.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1):65-94.

[7]Kumbhakar S.C.,C.A.K.Lovell.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63-65.

[8]Farrell M J.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J].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1957,120(3):253-290.

[9]Diego Restuccia,Richard Rogerson.Policy Distortions and Aggregate Productivity with Heterogeneous Establishments[J].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2008,11(4):707-720.

[10]Chang-Tai Hsieh,Peter J.Klenow.Misallcation and Manufacturing TFP in China and India[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124(4):1403-1448.

[11]楊林.從人力資本理論看高等教育教師的配置和激勵[J].思想戰線,2004(6):92-95.

[12]翟志成,羅明姝.二元結構下高校教師資源配置和素質的缺陷及其優化[J].教育與經濟,2000(3):49-52.

[13]陳頌.高校教師師資配置效率問題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1):21-24.

[14]劉海洋,袁鵬,蘇振東.精英治理、人才引進與高校教師資源配置[J].南開經濟研究,2010(6):137-150.

[15]馬海燕,周俊敏.高校教師資源配置的經濟學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校長教育研究),2008(12):56-57.

[16]Coase R H.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1937,4(16):386-405.

篇9

一、升格高等院校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挑戰

1.教育改革的新理念要求教師要轉變角色

我國開展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被稱為中國近代以來的第三次教育革命,不僅涉及基礎教育,而且也影響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它不但涉及教育理念、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的改革,而且還涉及到教師職能和角色的變革。教師要充分認識自我角色的新定位:現代教育中教師的作用不僅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課程教材的執行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而且是和學生一起從事于知識的建構者和創造者,更是學生成長和發展的促進者、未來生活的設計者,要積極主動地從傳授知識為主要任務的“經師”向以全面塑造學生為己任的“人師”轉變。

2.教師專業化要求教師要做自我完善

進入21世紀,國際社會已明確提出“教師專業發展”計劃。“教師”已經成為一種專門職業,是一種以教育工作的身份從事教書育人的專門職業。特別在當前,社會體制轉型、學習的終身化、價值文化的多元化和思想理念的沖突與整合,知識信息總量的不斷遞增及人才素質結構的不斷變化,教育規模與效益障顯新的時代形勢,要求教師要不斷更新和豐富自己的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拓寬專業視野,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術和育人能力,要從經驗型、隨意型轉到專業化。

3.知識的快速遞增和突變要求教師要改變知識結構

知識作為一種可供開發利用的資源,其概念已經從認識范疇擴大到應用范疇?,F代知識觀認為,過去人們關注的只是人類靜態的陳述性知識,現在更要看重動態的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當今時代知識量的增加和知識觀的改變,給教師,特別是高校教師帶來嚴峻挑戰,這就要求高校教師要更新和重組自己的知識結構,高瞻遠矚,拓展思維,要“樹立教育國際化觀念”,適應國際新形勢。

4.數字化時代要求教師必須掌握現代信息教育技術

新世紀,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推動了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現代化的進程。在教育領域,多媒體教學、計算機教學軟件、遠程教育、虛擬大學應運而生。信息技術已滲透到學校教育中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之中。這就要求教師要改變傳統的一支粉筆、一本書、教師口授、學生耳聽的教學模式。要盡快掌握現代信息教育技術,不但能收集利用電子信息資源,而且能加工信息、研究信息,更能開發和制作電子多媒體軟件,并且教給學生網絡學習的方法,努力為學生打造現代化的教育、學習平臺。

二、如何成為合格的高等院?;瘜W教師

1.經過崗前培訓,學習高教理論

學校升格后,教育對象年齡結構發生變化,一般中專學校招收的為初中起點的學生,而高等學校招收的是高中起點的畢業生,教育對象年齡層次、心智發展狀況不同,高等學校在實施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中,必須遵循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分析、研究大學生的社會特點,激發大學生全面的素質和能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高等學校教師肩負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專門人才的重要使命,他們應該既是學術方面的專家,又是培養造就人才的專家。這就要求高校教師應當具備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所必要的教育法規、教育科學、心理科學等方面的理論知識,樹立依法從教的觀念和科學的教育觀念,熟悉教育活動中的心理現象,懂得教育規律,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依據《教師資格條例》規定,擔任高等學校教師工作,必須取得依法認定的高等學校教師資格。而獲得高效教師資格的條件之一是崗前培訓,學習《高等教育學》《高等教育心理學》《高等教育法規》《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這四門與教師職業關系密切的高教理論課程。通過較為系統的理論學習,具備豐富的理論基礎。

2.化學教師應掌握完整的化學知識體系

在中專學校,學生是非化學專業的,化學課程一般相當于高中階段知識水平,并被設為基礎課,為其他專業課程奠定基礎,并且存在教師長期只上一門化學課的情況,數年重復同樣的教學內容,這樣容易出現將大學時所學其他化學專業課程遺忘的現象,教師的化學知識面越來越窄,制約了化學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另外,一般中專學校化學實驗室只具備一些常規藥品和儀器,缺乏較高級的儀器和設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化學實驗的開展和有關化學科研方面的深入。

合格的高校化學教師要有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又關注新化學、化工產品,了解化學學科發展趨勢。加強教師的業務交流也是提高化學教師業務素質的重要舉措:在院內通過示范課、匯報課、展示課、研究課以及學術報告、論文交流、專題討論等形式,使教師互相學習,共同促進。建立校際間化學教師的業務交流:定期選派化學教師到先進院校去參觀學習,真正從提高化學教師的業務素質出發,學習先進院校的教學經驗,與先進院校的教師建立業務合作關系,建立與先進院校的教科研合作攻關制度。把先進院校的先進經驗通過化學教師落實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去。

3.化學教師應開展科學研究工作

化學教師不僅要成為教學上的能手,還要有強烈的科研意識。研究能力是創新人才必備的素質,只有不斷地開展教學研究活動,才有可能進行創新教育?;瘜W教師要懂得教育科研基本知識,知道一些課題選擇和設計、過程操作及調控、數據搜集及處理以及論文撰寫等方面的知識;還應該善于捕抓各種新的文化信息、科技信息、構建新的教育觀及教學方法;更要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教法和學法的研究和創新,并進行總結推廣,勇于改革,如進行微型實驗研究、多媒體教學、第二課堂活動等。不斷地在教育實習、化學教學中完善自身的能力結構,逐步地使自己從“經驗型”轉為“研究型”的教師及教師教學研究者。

4.學會使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

傳統的一支粉筆、一本書、教師口授、學生耳聽的教學模式已嚴重的落伍。無論在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和發展的今天和未來,計算機都將起重要的作用,因為它為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和應用基礎,尤其是計算機輔助教學和網絡遠程教育的發展,使教育技術進入了一個以計算機和網絡教育應用為主的新時代。教師的業務學習和教學研究都可以借助電子計算機、互聯網操作平臺等信息技術設備,如果化學教師能熟練掌握信息利用、文件編輯和課件制作等技術,而且用其設計教學、實踐教學、研究教學、創新教學,利用電子多媒體技術提高工作效率,那將對化學教師的教學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篇10

強國必強教,興豫先興教。立足人口大省、農業大省、新興工業大省和文化大省的基本省情,河南省委、省政府堅持“重在持續、重在提升、重在統籌、重在為民”,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促進公平為重點,以提高質量為核心,明確了基礎教育促均衡、高等教育抓提升、職業教育擴規模、結構布局謀優化,以改革創新破解發展難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省行列的目標任務。

高校作為人才的“蓄水池”,占據著智力的“制高點”,因此要充分發揮人才薈萃、智力密集、思維活躍的優勢,緊貼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圍繞破解“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質量怎么保,學校怎么辦”這四道難題,按照全省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教育規劃綱要》的要求,以全面提高質量為重點,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和優化結構辦出特色,為促進河南由人口大省轉變為人力資源大省、推動河南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科技支撐和智力支撐。

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教育規劃綱要》的頒布和實施只是一個新的起點,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任重而道遠。我們要踐行“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情、平常之中的極強烈的責任感”的“三平精神”,堅持質量為先、科學發展,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加大改革力度,不斷推動高等教育再上新臺階,為實現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河南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征求意見稿)

第五章 高等教育

(十七)穩步發展高等教育。適度擴大高等教育規模。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盡快達到并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努力提高大專以上學歷人口的比例。

合理確定高等學校發展規模,科學制定校園建設規劃、學科專業建設規劃和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努力改善高等學校生師比、具有研究生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生均教學行政用房、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生均圖書等基本辦學條件。

推進高校投融資機制改革。厘清高校債務和基本建設情況,加強貸款和基建管理,優化貸款結構,加大政府貼息和基建投入力度,通過籌建投融資平臺、推進老校區置換、改革收費制度、推進預算撥款改革等途徑,控制和化解風險,逐步解決高校債務問題,形成支撐我省高等教育持續發展的投融資長效機制。

(十八)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把提高教育質量作為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重點,以人才培養為核心,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協調發展,支撐經濟增長,引領社會進步,加快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步伐。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等學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把教書育人作為教師的首要任務,強化教師責任意識,引導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培養上,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深化高等學校教學改革,探索符合學校實際、體現時代特點、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實踐、實習、實訓和實驗教學環節。推進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完善教學管理和評價制度。鼓勵學生跨專業、跨學科、跨院系、跨院校選修課程。建立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創新人才的新機制。全面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改進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評估,構建高等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健全學生工作制度,加強學生日常行為和學籍學歷管理。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服務。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大力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實行以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責任制和導師項目資助制,建立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基地。

(十九)提升科學研究水平。鼓勵高等學校大力開展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在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國防科技創新和區域創新中作出貢獻。堅持服務國家目標與鼓勵自由探索相結合,加強基礎研究。以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加強應用研究。完善科研體制機制,尊重學術自由,激發廣大教師、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強學術創新團隊、學術領軍人才、重點科研基地、科技創新平臺、科研公共平臺和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加大對高等學校重點學科、重大項目的支持力度。改革高等學??蒲锌冃гu價機制,引導高等學??蒲信c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結合。促進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企業科技教育資源共享。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與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充分發揮研究生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深入實施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加強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建設。

(二十)增強社會服務能力。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全方位開展服務。將社會服務水平納入高等學校評價體系。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規范校辦產業發展。支持高等學校開展繼續教育。強化科學普及工作,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積極推進文化傳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先進文化。推動高等學校積極參與決策咨詢,主動開展前瞻性、對策性研究,充分發揮智囊團、思想庫作用,在解決河南現代化建設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方面作出重要貢獻。

(二十一)優化結構辦出特色。適應國家和河南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進一步調整和完善高等教育結構。優化層次結構。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穩步發展本科教育,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加強不同層次高等教育的銜接與溝通。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根據行業、產業結構調整和人才需求的變化,統籌學科專業規劃。鞏固基礎學科,加強國家和我省急需的應用學科,積極培育、發展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優化布局結構。逐步形成以省會鄭州高等學校群為中心,其他省轄市高等學校合理布局,具有地方特色并主要為區域經濟服務的高等教育體系。新增高等學校向經濟發展水平高、高等學校數量少的地區傾斜。優化類型結構。積極支持民辦高等教育發展,擴大民辦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占全省普通本專科在校生規模的比例。對各級各類成人高等教育機構進行科學定位和合理分工,形成普通與成人、學歷與非學歷高等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

促進高等學校辦出特色。對高等學校進行分類管理,依據高等學校類型選擇、目標定位與辦學水平配置資源。調整相關政策,引導高等學校強化功能定位和特色意識,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鼓勵高等學校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支持具有行業背景的院校保持特色,提高服務行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