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行為心理學范文

時間:2023-09-27 18:18: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情感行為心理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情感行為心理學

篇1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on negative mood and blood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ngiography.Method:56 patients underwent cerebral angiography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5 to June 2016 were selected,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nursing methods,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give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28 cases in each group.The negative emotion (SAS and SDS score)and blood pressur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Before operation,the blood pressure level,SAS and SD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during the operation,th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sycho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Whole brain angiography; Negative emotion; Blood pressure

First-author’s address:Guangdong General Hospital,Guangzhou 510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33.023

?R床采用的全腦血管造影(DSA)是一種通過皮股動脈穿刺的血管造影成像,可有效應用于診斷腦血管疾病患者血管病變的性質、嚴重程度[1-4]。DSA雖然創傷小,但作為一種有創性檢查方法,可能出現各種并發癥,存在一定風險,患者對其產生排斥等心理,加上缺乏對手術的認識,可發生焦慮和抑郁等不良心理,導致患者血壓升高,從而影響患者手術成功率[5-7]。因此,及時有效的消除負性心理,可減少并發癥,增加手術成功率。本研究旨在探討采用心理行為干預對全腦血管造影患者的負性情緒和血壓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5月-2016年6月在本院行全腦血管造影術患者56例,根據護理方式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8例。對照組中男16例,女12例;年齡51~68歲,平均(57.24±3.18)歲;其中多發性腔隙性腦梗死9例,急性腦梗死11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5例,眩暈綜合征3例。觀察組中男17例,女11例;年齡49~70歲,平均(58.60±4.25)歲;其中多發性腔隙性腦梗死7例,急性腦梗死13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6例,眩暈綜合征2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全腦血管造影術,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實施局麻,用Seldinger法穿刺右股動脈,成功后置入5F股動脈鞘,將導管頭端送至主動脈弓,對左右頸總動脈及椎動脈選擇性進入,并利用高壓注射器注入造影劑,在X線下快速減影,以獲得清晰血管圖像,完成后拔除血管鞘,使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

1.2.2 對照組 圍術期采用常規護理干預措施,包括(1)術前:患者因缺乏對全腦血管造影術相關知識的詳細了解而產生應激反應,出現緊張、恐懼、焦慮、抵觸等情緒,出現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影響手術順利進行,責任護士向患者和家屬詳細講解DSA的手術過程和注意事項,以及介入室的環境、儀器設備,讓其對全腦血管造影術有最基本的了解:全腦血管造影術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手術,它只是一種在局麻下微創的檢查方法;同時讓同病房已行全腦血管造影術的患者現身說法,以消除對陌生環境及手術方式帶來的緊張和恐懼心理,從而全面提高患者對治療和手術的信心。(2)術中:手術過程中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同時告知患者在注入造影劑后其大腦出現發熱、發脹等為正?,F象,鼓勵患者積極自我表達,并指導患者通過深呼吸、放松鍛煉來減輕因生理因素而產生恐懼心理。(3)術后:患者返回病房后,護理人員及時告知患者術后需要保持患側肢體制動6 h,可能會引發身體不適如腰腿疼痛等不良現象,可通過其他肢體可適當活動,按摩腰背部來緩解因患肢制動帶來身體的不適感,同時告知患肢制動對預防手術并發癥的意義,避免引起穿刺口出血和血腫;指導患者通過腹式呼吸鍛煉,以緩解焦慮情緒;通過指導家屬給予患肢定期按摩和進行雙足背屈動作,同時關注患者的患肢側遠端的血運情況,避免由于制動而發生下肢靜脈血栓;每半個小時監測患者的血壓等體征。

1.2.3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心理護理和行為干預。主要方法如下:(1)心理干預。①由護師職稱以上的人員組成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均接受相關知識培訓,并通過考核。②術前干預:手術前3 d,由護理人員一對一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治療方法,通過平板電腦放映DSA操作視頻和介入室環境的相關圖片,為患者和家屬詳細講解DSA的手術過程和注意事項,以及介入室的環境、儀器設備,并向患者說明相關注意事項,提前讓患者模擬手術當日的情景,鍛煉患者床上排便、患側肢體固定制動等;并于手術當日通過提問的方式對上述內容進行回顧,讓患者身心均處于最佳狀態,消除因對未知事件的恐懼感,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③術后干預:在患者保持制動的前提下取最舒適的,當患者出?F煩躁不安、焦慮緊張的情緒時,通過播放音樂讓患者放松身心,并囑咐患者家屬多與患者交流,分享一些有趣經歷,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護理人員通過列舉經治療成功的案例,消除患者顧慮,幫助患者樹立治愈的信心。(2)行為干預:當患者穿刺部位出現血腫或出血時,予以彈力繃帶包扎,延長壓迫及制動時間,關注患者血常規和凝血指標情況,及時報告醫生;若發生栓子脫落形成血管內栓塞,應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查看患者意識障礙有無加重,以便及時采取處理措施;若患者出現血管內感染時,應積極進行抗感染治療,密切觀察體溫的變化。告知患者家屬需保持右下肢穿刺部位干燥,定時更換敷料,避免穿刺口感染。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1)于護理干預前及術后第3天,由課題組同一名護理人員發放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在其監督下由患者獨立完成相關量表評估。依據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焦慮和抑郁的負性情緒[8],各20條目,根據不同情緒發生頻率進行評分,沒有或很少時間發生為1分,小部分時間為2分,相當多時間為3分,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為4分;SAS、SDS臨界值分別為50、53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焦慮、抑郁越嚴重。(2)比較患者術前的血壓變化情況,包括收縮壓和舒張壓。同時測量患者血壓水平,第一次測量完成后至少等1 min,再進行第二次測量,取兩次的均值作為最后結果。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負性情緒變化情況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SAS、SD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血壓水平比較 術前,兩組血壓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中,觀察組收縮壓、舒張壓水平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進行全腦血管造影術患者,可發生因缺乏手術和疾病知識而出現的焦慮、抑郁及緊張等不良情緒,促使血壓上升并對手術產生抵抗心理,進而影響患者的預后。采用針對性的心理行為干預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態,從而調節患者的血壓水平恢復至正常,并有效抑制手術并發癥的發生[9-14]。

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心理行為干預后,改善了患者的血壓水平和負性情緒,說明采用心理行為干預可緩解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給予應對應激心理的心理行為干預來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壓水平,從而有效促進患者康復。

目前大部分學者認為,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易引起機體血壓變化,而主要原因為機體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促進收縮血管物質的釋放,以致患者血壓升高,增加手術風險,影響手術順利進行[15-17]。針對上述因素,通過語言溝通、情緒疏導、心理暗示等護理干預,幫助患者樹立克服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與堅定性,促進患者康復,獲得較好預后結局。

篇2

1、價值觀與興趣有關,但價值觀強調生活的方式與生活的目標,牽涉到更廣泛更長期的行為,價值觀的最終點就是理想—— 社會心理學

2、為學乃能變化氣質耳—— 社會心理學

3、一個人的態度對他的行為具有指導性的或動力性的影響—— 社會心理學

4、風俗是歷代相傳的行為規則,而時—— 社會心理學

5、初次見面時對方的儀表、風度所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往往形成日后交往時的依據—— 社會心理學

6、學習有時候只改變一個人的態度中思想與信念的成分,而沒有改變情感與行為傾向,因此時間一過,態度又回復原狀—— 社會心理學

7、社會中對于時尚極端注意與極端不—— 社會心理學

8、所有角色都不是自己認定的—— 社會心理學

9、動機是行為的原形,行為又是動機的外顯表現—— 社會心理學

10、你有你的關門計,我有我的跳墻法—— 社會心理學

篇3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居住空間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僅追求功能的多樣化,對于心理需求也向著更高層次發展,已不是簡單的追求表面榮華和使用功能。如何把消費者的心理和需求表現在設計中,懂得如何設計可以使客戶滿意和認可,這都屬于設計心理學范疇。筆者就設計心理學在居住空間設計中起到怎樣的作用淺談一下自己的認識和看法。

關鍵詞:

設計心理學;居住空間;設計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居住空間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僅追求功能的多樣化,對于心理需求也向著更高層次發展,已不是簡單的追求表面榮華和使用功能。如今的信息化時代,人們接觸信息的途徑和信息量都比較多,現代各種思想和藝術形式都會對不同的群體產生影響,就會使不同的個體對于居住空間的認識和要求不同,而居住空間是具有私屬性質的,每個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是不同的,也決定著其設計不能具有模板化設計,要以“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設計出符合居住空間使用者需求的、個性化的效果。如何達到符合設計服務對象的要求,就要揣摩和把握服務對象的心理,如何把消費者的心理和需求表現在設計中,懂得怎樣的設計可以使其滿意和認可,這都屬于設計心理學范疇,所以掌握設計心理學是室內設計師必修的課程,在居住空間環境設計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設計心理學

設計心理學屬于應用心理學范疇,是用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和研究成果,解決設計藝術領域與人的“行為”和“意識”有關的設計研究問題。設計心理學是藝術設計學

與心理學交叉的邊緣科學,它研究設計藝術領域中的設計主體(設計師)和設計目標(用戶)的心理現象,以及影響心理現象的各個相關因素的科學。設計心理學具有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雙重屬性,它包含以實證研究為特點的研究,如感性工學,可用性研究及人機工程學等領域的相關研究,這些研究基于客觀的,可量化的,可控制的科學實驗來獲得結論,另一方面,設計藝術作品在滿足目的性需要的基礎上,還具有審美,鑒賞,象征等更加微妙,主觀的功能,對藝術設計活動中的心理現象的研究和分析必須重視主體的主觀體驗。

二、設計心理學在居住空間設計中的作用

當前的社會是消費性社會,消費不能簡單的理解就是使用價值,人們的關注點逐步從商品的使用價值轉移到商品的文化意味,審美價值,符號屬性,關注商品提供給人們的是情感,體驗和夢想。作為與人關系最為密切的居住空間設計,更需把握客戶的設計心理。

1、設計心理學是居住空間環境設計的重要依據設計的意義是圍繞著人展開的,其目的是服務于人,得到人的認可,成功與否取決與人。與人最為密切相關的居住空間設計,其設計的目的不僅僅只是簡單的使用功能需求,還有更高層次的心理、情感、文化品位、審美等等需求,如何做到這些需求的平衡和協調,符合消費者的要求,就必須研究消費者的心理,了解他們的需求,并付諸到設計實踐中去,才能設計出消費者認可和滿意的設計方案。所以,居住空間的設計要以設計心理學為依據,研究人與空間、環境、情感等之間的關系,才能設計出好的作品。

2、設計心理學在居住空間環境設計中的應用居住空間環境設計要滿足消費者心理和生理雙重需求,以“人”為出發點,最終達到為人使用的目的。居住空間環境設計是以客戶為中心,滿足消費者全方位需求的設計活動,所以研究和熟悉消費者心理活動和需求是設計前必做的課題。1)可用性設計可用性設計是設計的基本屬性,是提高產品的可用性為核心的設計要求。所以,在設計之初要了解消費者需要的使用功能要求,并以此為依據合理設計功能布局,符合使用者的生理和行為習慣。居住空間環境設計的可用性設計是以人為核心,將認知心理學、人機工程學、工業心理學的基本原理運用于設計行為上,設計出使用功能完善和貼近消費者需求的設計效果。2)情感化設計情感化設計是設計必不可少的核心內容,是設計人性化體現。設計師要能夠從消費者的角度考慮,讓設計產品在謀合消費者心理上欲望,滿足情感上需求。情感是復雜的心理活動,即使面對同一事物,在不同時間、背景、環境等因素影響下,同一人也會產生不同的反應。人的情感復雜多變的,情感化設計必須是多元化的,要研究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性別,不同消費需求的消費者的心理特征,要遵循人的情感活動規律,使消費者能夠找到情感寄托。被賦予情感的設計必須是讓消費者找到他能理解的情感語言,當他處于為他專門設計的居住空間環境時會有特別的感受和不一樣的情懷。3)個性化設計當前,信息化社會徹底地改變了我們的生產、生活、工作、和思維方式,也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使得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城市同質化,生活城市化,”整齊劃一”現象使人們漸漸失去了求新求變的激情。生活需要激情,設計需要個性。創新和個性是設計追尋的目標,個性化是居住空間環境設計的靈魂,是“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的最佳演繹。

居住空間環境設計要充分考慮到各個層次的消費者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層次多方面需求,在設計中更加兼顧、平衡地實現人們在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雙重需求,設計更趨向人性化、智能化和生態化??傊O計心理學在居住空間環境設計中的作用至關重要,是設計師能夠設計出讓消費者滿意的和充滿生活情趣的設計作品的必備知識。

參考文獻

[1]保羅.貝爾,托馬斯格林,杰佛瑞.費希爾,安德魯.鮑姆.設計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胡正凡.設計心理學與環境——行為的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3]李麗婷.色彩•構成•設計[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1999.

[4]鄒廣天.建筑和生活方式,建筑的文化與技術[M].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1993.

篇4

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介入司法領域已經有了150多年的歷史。在我們國家,運用心理學開展與司法活動相關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是從改革開放之后興起的。時至今日,正如我們可以感受到的,心理學已經成為司法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理論指導和應用工具。心理學是研究人的行為及其精神過程的科學,心理現象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心理學研究心理現象,就是要揭示心理現象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用以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它是兼有自然科學性質和社會科學性質的中間科學。

心理學首先是一門專門研究人的學問,與其他同樣以人為研究對象的如哲學、教育學、醫學等學科相比較,心理學的獨特之處在于其以人的行為及其精神過程等心理現象作為研究對象。我們知道,人的行為往往可以直接觀察到,它是我們人類心理活動的外部過程,我們對其他人內心的了解也常常是通過外部可觀察的行動去進行的揣測或分析:心理活動的內部過程是我們通過肉眼無法看到的,它主要包括認知、情緒與意志活動等內容。如果說心理現象的內部過程包含了我們怎么想、怎么看,外部過程就意味著我們怎么做。心理學的魅力也正在于采用科學的方法去探討那些我們無法觀察到的心理內容。

當然,對人類心理現象的觀察與解釋遠不是心理學的目的,它的目的在于歸納和揭示心理現象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通過描述行為――是什么;解釋行為一一為什么:預測將要發生的行為――如果怎樣可能怎樣:控制行為――希望怎樣。去獲得了解人類個體和群體的規律性、標準性的通識性解釋。

目前,就我國和其他國家的情況看,心理學在司法領域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提供關于人(包括個體與群體)心理規律的理論指導。在一般意義上通過研究人類的行為和經驗,以發現其中的模式、規律并進行可能性概括。并且理解不同類型的個體,解釋是什么使我們每個人顯得與眾不同:二是運用心理學較成熟的認識、預測、影響人的方法,打造有助于提升司法公正與效率的專門性技術。由于心理學對司法的介入更多地服務于刑事司法領域,具有“重刑輕民”的傳統傾向,刑事司法心理學的發展水平明顯優于民事與行政司法心理學。

縱觀司法心理學在我國三十多年的發展狀況,對司法活動產生較大影響的應用性研究和技術推廣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研究司法中的人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所以對人的研究與解釋一直是心理學的長項。

從事司法工作是一種特殊職業角色的扮演,心理學首先研究司法人員本身的心理特點,并據此提出有助于認識與改善司法人員心理水平的各類建議,如人員選拔問題。司法活動是一項專門性工作,有著不同的工作崗位,每個具體的崗位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勝任的。開展以心理測評為指導的人員選拔與職業匹配就具有了意義。什么類型的人適合干什么工作,某一工作適合那種類型的人從事都可以通過心理選拔而得以實現,它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心理特點,提高工作效率:再如人員素質的提升。不同崗位的司法人員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心理品質,有何種認知、情緒、加工方式與決策、溝通能力等都可以通過心理學的專門性培訓得到提升:又如司法人員的心理健康與維護,這是在各國司法心理學研究中都相對重視的領域,在我國的公安、監獄系統已經得到了較好的推廣。運用心理咨詢、心理疏導等成熟的技術防止與減少司法人員的情緒波動、職業倦怠、抑郁,壓力、焦慮,傳授個體或群體心理調節、疏導、咨詢、治療的方法對于司法隊伍本身的建設意義重大。就心理健康維護得到充分關注的監獄系統而言,全國三級以上心理咨詢師大約十二萬人,其中近四萬人是監獄干警。

其次,研究各類訴訟參與人。包括原告、被告、犯罪嫌疑人、證人、被害人等等。通過對不同類型、不同案件、不同訴訟類型的訴訟參與人心理特點的分析與解釋,總結與預測他們在訴訟過程中可能具有的行為反應與心理反映,并據此在不同的訴訟階段制定相應的策略,以提高司法活動的效率。

二、調解的心理學方法

如何與人溝通是社會心理學、心理咨詢技術的專門性研究,已經形成了較系統的問題解決方法。司法活動本身說到底也是在做人的工作,掌握溝通、說服與態度轉變的心理學方法也就勢必成為每一個司法人員應該具有的職業素質。以調解工作為例,它是在第三方主持、調停下,促成糾紛當事人自愿參加、互動協商并達成合意。進而解決糾紛的程序與過程。糾紛是人際之間的沖突,它是糾紛各方權益沖突、認知沖突、情緒沖突及目的沖突的綜合表現。

化解糾紛的第一要素是在心理學指導下實現的調解人員選拔與培訓,從事該類工作的司法人員不僅要具備良好的移情能力、傾聽能力、說服能力,同時也要有很高的情緒控制和自我排解能力:第二要素是對糾紛各方的情緒化解。如何使情緒激動的當事人在較短的時間里心平氣和,完全依賴調解人的溝通與說服,根據對當事人動機、目的、挫折的判斷組織調解活動需要心理知識的幫助:第三要素是用外周與內周說服的方法實現糾紛各方的態度轉變:第四要素是調解員影響力的培養,通過提升親和力,獲得糾紛各方的尊敬與認可。

三、和人質危機談判

處理突發事件要根據當事人心理特點和現場情境及時、果斷地進行決策。國外,以和人質危機為代表的突發性事件解決中一直有心理學的參與。比如稱職的談判專家必須有較深的心理學知識背景,熟悉不同個體的心理活動特點,善于運用心理疏導的方法。

在各種學科中,心理學對的研究開展的最早,認為是由事件刺激,挫折喚醒,人群聚集,情緒激發,氣氛強化而導致的共同行動。在具體情境中往往由眾從行為引起,出現大規模的從眾。失個化、匿名性、群體無意識等社會心理效應在中表現的相當明顯。在發展的過程中人群的接觸與磨擦,相互情緒感染導致的群體激動往往會引發難以控制的群體行動。解決的方法除平緩情緒、定義訴求、信息公開外,還應特別注意公眾期待的轉移。

四、犯罪心理痕跡分析和犯罪心理畫像

犯罪心理痕跡是從犯罪現場的物理痕跡和相關人員記憶中所提取的,能反映作案人動機、目的、能力、情感、情緒、性格、氣質、手段、習慣等心理狀態與特點的綜合性信息。從現場及知情人口中采集的信息僅僅屬于零散的感覺信息或單維的知覺與判斷,需要從相互關系和相互印證的層面進行編碼和加工,進而形成偵查人員自己對案情的知覺和判斷。犯罪心理痕跡分析是任何一起刑事案件偵查中都必不可少的步驟,它是

偵查人員建構假設的基礎。表面上案件偵查是對行為的分析,實質上是對作案人心理的分析。

犯罪心理畫像已經成為一項專門性技術,在個別系列案件、變態心理犯罪案件中得到推廣。它是根據案件中反映出的犯罪心理痕跡。結合其他證據材料,對作案人的性格、氣質、職業、成長環境、教育程度、犯罪經歷、活動區域等信息提出的假設。該技術的使用在提高司法效率方面價值卓著。

五、審訊的心理學方法

在審訊過程中使用心理學方法是減少刑訊逼供的有效途徑。在審訊中,如果被審訊對象有主動陳述的動機,或者執法或司法機關已經掌握了充分的證據材料,都能夠減輕審訊的難度。當以上兩個基本條件都不具備時,審訊就勢必成為一項艱巨的工作,需要審訊人員利用有效并合法的技巧開展。任何審訊都必然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個體之間相互產生心理影響的過程,心理學對人的規律性認識,對不同類型犯罪人的心理分析可以幫助審訊人員制定有效的審訊策略,實現審訊目的。目前,國外較有影響的“九步訊問法”、“認知訊問法”,國內正在探索的“認知改變法”、“情感觸動法”、“結果分析法”都具很強的實戰效果。

六、測謊技術

犯罪心理測試技術俗稱測謊是許多國家在各類案件調查中所使用的專門性技術。它依據個體生理反應與心理具有必然聯系的原理,通過對現場犯罪心理痕跡的綜合,編制問題并提出,引起被測相應的生理反應。運用心理測試儀和計算機軟件系統,對所采集的生理數據進行分析,掃描被測是否存在對案件的認知與記憶,進而判斷被測是否為案件知情人或作案人的方法。該類技術的核心價值在于了解被測試對象對案件的感知(思維、記憶)程度,具有較好的排除無辜,提高司法公正的效率。

七、被害人心理研究

被害人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受到犯罪行為直接侵害的人在被害發展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的學科。通過對不同類型被害人的歸納、分類、解釋,能夠獲得諸如哪些人容易被害,具有較高的被害易感性:何種情境下我們容易受到犯罪的侵害:在被害過程中如何與加害者進行心理互動以減少損失等預防犯罪的方法。

八、證人證言可靠性的審查判斷

心理學介入法律領域最初開展的是關于證人證言的研究。當下,證人證言可靠性研究仍然是全球法律心理學研究中成果最多、受關注程度最高的選項。在該領域中,較有標示性的研究有以下方面:一是證言形成的過程,也就是證人從感知事件到陳述的認知過程。證言的形成建立在個體對客觀信息加工過程的基礎上。包括輸入――感覺(零散、具象,以經驗為判斷);編碼一一知覺(部分、符號,以分類與編碼模型為判斷);貯存――記憶(加工、過濾,以對象的重要性、個人記憶能力為選擇);提取――回憶(恢復、呈現,以線索、符號、經驗為基礎);傳遞――陳述(對曾經驗過的事實的描述)。二是證人作證的動機和意愿分析,以及如何說服證人作證和作實證的心理學技巧。三是證人證言是否可靠的判斷方法。四是心理學專家證人所能夠發揮的作用等。

九、法官決策

決策過程中不否認人類認知可以執行一些推理任務,同時也認為人類認知絕非完全按照邏輯的方式進行理性主義描述的決策過程是完全理性的,而是會使用各種捷徑策略來得到合理的或者可行的解決方法。

法官的判斷、判決是否符合事實,能否體現公平;法官在決策過程中可能受到哪些內、外因素的影響是近年來心理學關注的焦點問題。實驗證明,法官在判決中必然受到情緒、身份、認知偏好、刻板印象、社會輿論、群體壓力等諸多影響,如何排除干擾,實現公平公正是司法心理學追求的目標。

十、精神控制的原理

精神控制是用某種理念、機制、群體目標對個體的心理與行為實施約束,使你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和遵從。精神控制可以使人放棄原有的東西,產生觀念、態度、行為上的改變,這種改變我們視之為“洗腦”的結果。精神控制雖然在結果上各有不同,但在手法上基本類似。都是依靠群體的力量實現。

由于“”、傳銷等違法犯罪行為中大多涉及精神控制,其過程充分反映了個人或群體在精神控制作用下的態度轉變,屬于典型的社會心理現象,心理學對該問題的研究及其解決方案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

十一、罪犯心理矯正技術

以人性化為原則,以適應社會為目標,利用監管等手段對押犯的態度、行為進行調整,實現再社會化的過程,是體現刑罰目的,實現一般預防與特殊預防效果的司法過程。

篇5

關鍵詞:音樂情感;心理學;認知

作為人類有意識的精神活動的產物,音樂與人類的生理、心理和行為息息相關。情感是音樂藝術中最為重要的特征,也是心理學領域十分關注的問題。對音樂情感的研究,將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與音樂學的專業知識結合起來,當今已成為一種趨勢。

音樂情感一直以來是國外音樂心理學的一個研究重點,這也應歸功于19世紀中葉實驗心理學派的努力,該學派促使了現代音樂心理學的萌發。我國音樂心理學起步較晚,在這之前的研究重點偏向于從專業性的音樂角度進行思辨性質的分析,而沒有實證研究的支持,理論略顯空泛。在音樂心理學引入我國后,音樂情感的研究更多地與心理學的實證研究緊密地結合,展現了良好的研究局面。本文就此對國內關于音樂情感的研究進行了概括性的梳理。

一、音樂情感的相關概念和研究方法概述

(一)對音樂情感的定義

音樂情感是人與音樂的交互過程中所產生的包括各種人類感情因素的心理過程(劉濤,2006),這個廣義的概念包括與音樂實踐活動有關的情緒、心境、偏好、趣味和態度等,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模糊量。

揚州大學的周新葉在《音樂情感剖析》(2005)中提到,“音樂情感”應等同于“音樂的情感”,它既包括由音響直接引發的情感成分,同時也包含主體對社會生活內容聯系思考而產生的情感成分,是兩個源頭合成的一股流。

(二)音樂情感的特征

結合音樂理論、音樂心理學、藝術情感學的研究,劉濤(2006)總結了音樂情感在信息的表現、傳遞與認知行為過程有一些典型特征,主要包括:主觀性、層次性、客觀性、模糊性、整體性、運動性、觀照性、選擇性等;甘露則認為音樂情感具有典型性、概括性和易感性的特征,她是從音樂存在的意義的層面出發的。

音樂情感自身的復雜特點給研究者提供了廣闊的研究視野,也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它或許不能讓研究者從只言片語中推出結論,也不能從部分得知整體,流動的音符所帶來的情感是復雜的,這就給多種研究方法結合、多個學科聯盟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國內外研究者對于音樂情感的研究雖然各自的出發點不同,涉足的領域也較為廣闊,但不難總結出研究方法大致分為兩類:實證性的研究和思辨性的研究。

美國心理學學會前主席布魯斯特·史密斯曾概括提出心理學研究的兩種方法(模式),分別是因果模式和闡釋模式。前者歷來都是立足于外部來看待行為著的人,沿襲的是物理與生物領域的各種自然科學方法;而闡釋模式則從來都是從內部來看待人,即在情感、意義和價值的領域中研究人,強調人的特殊性。

根據劉沛的闡述,使用因果模式使音樂與情感的研究大受限制,因為基于該模式的研究的基本假設是:孤立的,外部的,聽刺激能夠對情感行為產生一種直接因果式的影響??上У氖?事實證明,這種假設在各種驗證和考驗面前遙遙欲墜?!皩嶒炓魳沸睦韺W者逐漸認識到,實驗設計對變量的嚴格控制,獲得的少量的音樂心理定量研究結果非常有限。即使某一相同或相近課題的量化研究獲得充分的積累,情形依然如此。有時相同的研究課題,由于變量、被試及測量工具的差異,研究結論也會有所不同甚至相反?!标U釋模式在這時便顯現了必要性。

音樂情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并不是簡單的刺激反應過程,中間介入了人腦對聲學屬性的排列組合,對音樂符號的加工過程,因此,對于音樂情感的研究需要將因果模式和闡釋模式相結合,將因果模式的手段作為研究的基礎和根基。有了實證研究的支持,經驗性的分析將能夠走得更遠,正所謂根深而葉茂,對于任何一方面的偏重都會導致研究局面的營養不良。

二、音樂情感的研究成果探討

(一)音樂情感的認知心理學角度的研究

根據蔣存梅所闡述的斯洛博達的觀點:認知階段是情感階段的先行,沒有認知的基礎就不可能產生情感。張前在《音樂欣賞心理分析》中也持相似觀點。張前認為,人們從音樂中所直接接觸到的不是任何別的東西,而是音響;音樂的一切表現內容都要由音響引發,音樂欣賞中的一切感情體驗與形象聯想都要以音響感知為基礎。綜上所述,要研究音樂與情感的關系,對中間的認知過程的深入探討是至關重要的。國外學者塞拉芬在很早以前就提出了一般認知過程發展的理論建構,主要以實驗法作為研究方法,但因為被試為歐美人種,得出的研究結果是否適應于我們東方人的特點,目前還沒有相關的實驗依據,盡管如此,塞拉芬的研究也為我們指明了一個研究的方向,即探尋中國被試對音樂情感的認知的過程和發展水平,這在我國的研究領域中可以說還是近乎空白的一塊,有待于開拓。

另一方面,對音樂情感的認知在我國已經受到了大腦神經科學研究的關注。由于認知心理學以大腦中的認識過程為研究對象,猶如像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一樣,采用精密儀器,通過對大腦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測試,從中找出一般的規律,即得出音樂能激感的論據。因此通過認知心理學研究音樂就更加合理、更加科學、更有說服力。

根據有關學者的最新研究,音樂活動對大腦心理具有諸多復雜影響,如對青少年大腦“認知誘發電位”(事件相關電位)有顯著影響,對皮質慢電位、神經細胞與分子活動也有一定的影響,并且能夠促進青少年的感覺皮層、聯合皮層和前額葉新皮層的生理心理性發育,并使它們之間的雙向交互式連接獲得較早和致密的結構性塑造。

綜上所述,認知科學和腦神經科學對音樂情感的研究的貢獻的確不可小覷,但是,這里有兩點問題值得探討:

第一,電腦是人腦思維的產物,它只能根據人腦中已有的信息進行實驗、推理,人腦的思維是極其活躍的,當測試完畢后,人腦中可能又有新的思維信息,用電腦固定的程序或人工智能等純邏輯化的工具來測試人腦認知的心理過程,是不是過于主觀?

第二,就音樂認知科學的實驗效能及其解釋力和預見力價值而言,同一個欣賞者在不同的時間欣賞同一首樂曲時,如果欣賞者的感受不同,兩次測試的結果可以反映出來,如果欣賞者的感受完全相同的話,測試結果會不會也完全相同?這些問題涉及人腦的信息加工機制,也涉及電腦及還原性實證結果如何與人類的藝術心理、審美創造性體驗和思維相互貫通并耦合互補等復雜內容,因而有待更深入地思考與探究。

(二)音樂情感的社會心理學角度的研究

人的心理機能及其復雜心理結構的形成,都離不開人的社會性活動。不同的個體,以及不同個體在社會上的身份定位、性別差異所帶來的不同要求等,而造成的不同的社會認知,不同的文化經驗、社會背景、結構、處于人生不同階段的個體,社會階層中不同的群體,對于音樂的情感、情感的認知是否都是有差異的呢?個體的情感體驗和群體的情感體驗是否有差異,當二者相互作用時,結果是相互抑制,還是相互包容,還是產生疊加效果?這些問題向我們呈現了面對“音樂情感”的不同視角:從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對音樂情感認知進行研究。

將音樂情感的研究范圍縮小到特定的群體,目前的相關研究還是較少的。邢紅梅的《聆聽音樂與大學生情感的聯系》(2007)對大學生這個處于人生特定階段的特定的群體的音樂情感進行了分析。作者主要采用了訪談法,對大量的大學生進行了在聆聽音樂時情感的反應的訪談調查。該文章細致分析了大學生的音樂情感,但也引發了更多值得探討的問題,如音樂如何被使用?聆聽者如何在聆聽活動中建構自我身份,進行各種不同的情感陳述?個體如何在社會情境中以音樂為中介體驗和創造情感,以便自己更好地成為一種社會規律化的存在?這些問題仍舊值得深入去探討。另外,在研究方法的運用上,僅僅使用訪談法略顯單薄,如果能夠結合上實證研究的實驗和數據支持,或許能夠在研究深度和廣度上得到進一步提升。

三、結束語

在相關文獻中,國內相關實驗論文的數量和國外相比差距較大,國內的實證研究僅僅是集中在個別音樂治療和音樂心理學的實驗研究報告方面。顯然,國外在實證方面的歷史和經驗比國內要雄厚,但是,國外實驗研究的被試都是白人或黑人,他們的數據結果是否能夠代表中國被試的情況,是需要考慮和解決的。

隨著近幾年我國心理學的快速發展,對于音樂情感的研究也更加趨于實證化、科學化。在2005年11月25日召開的第二屆全國音樂心理學學術研討會上,會議收到的論文以及會上宣讀的論文都顯示了這一趨勢。重視應用性研究,采用實證性研究方法的學者明顯增多。此外,2005年10月召開的第一屆情感計算與智能交互國際會議(ACII2005)共錄用論文118篇,然而,音樂情感研究的文章僅有兩篇,但這方面的研究在國外已經形成一個熱潮。不過,我們可以看出,計算機科學、腦神經科學、生理學與心理學的結合對音樂情感的研究在我國正在逐漸萌發,并顯現了強大的生命力。從與浙江大學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一個集中研究音樂情感的隊伍的聯系交流中得知,目前我國對于音樂情感的研究是相當重視的,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財力,與國際接軌,在一群卓越的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音樂情感的認知模型的計算機程序已經初具規模,這將使情感的識別、表達和轉化實現數字化、程序化,更好地促進音樂情感的深入研究。

通過對音樂情感的研究的回顧和梳理,對于該領域的研究是需要計算機科學、腦神經科學、生理學、物理學、美學、心理學、音樂學等多學科的交叉背景作支撐的,并且,在實證研究的根基上結合思辨性的分析思考,將因果模式與闡釋模式融會貫通起來。

此外,音樂是人類偉大智慧的產物,隨著音符的流動展示著人類與大自然的精髓。音樂是靈動的,音樂是有靈性的,音樂可以激發人類的豐富情感,讓人達到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音樂的博大精深與大自然的精髓不謀而合,或許音樂的本質也是自然靈性的體現。音樂的這些特征是與人本主義的思想相通的,尤其與倡導靈性的回歸、重視精神層面的被稱為“心理學的第四勢力”的超個人心理學一拍即合。如果能夠在今后的研究中增強音樂情感與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聯系,再結合中國特殊的文化背景,相信音樂情感在我國的研究必將具有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1、王沛,蘇潔.音樂知覺的神經基礎研究[J].心理科學,2007(6).

2、周新葉.音樂情感剖析[J].藝術百家,2005(4).

3、甘露.論音樂的情感特征[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4(4).

4、趙冬梅,劉志雅.音樂心理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分析[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6(2).

5、蔣存梅.國外音樂認知發展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音樂研究,2007(3).

6、崔寧.音樂教育的大腦心理效應[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

篇6

本書共有11 章,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基礎,含第1-2章:1.情感心理學的現論與概念; 2.情感與大腦。 第二部分非口頭行為,含第3-7章:3.情感語料庫:從獲取到建模; 4.可視情感識別:現狀及關鍵問題; 5.發聲情感的識別; 6.情感的面部表情建模; 7.情感感知與識別。第三部分功能,含第8-11章:8.情感在人機交互中的作用; 9.音樂與情感; 10. 互動小說中的文學感知; 11.情感設計:數字是怎樣使我們更易動情感的。最后是本書各章的作者清單。

本書主編是法國巴黎國立高等電信工程師學院LTCI 實驗室的研究主任。她的研究興趣包括賦予形體的對話式、非語言交流及情感聯系、多模態表達行為及人機交互。她參與了好幾個歐洲項目,這些項目涉及多模態交流、可信任的賦予形體的對話式、情感與社會行為。從2007年到2009年,她曾任Humaine學會的秘書。自2009年起,她成為該學會的執行委員會的成員。她還是情感運算及智能交互(ACII)會議的組織和程序委員會的成員。

本書可供從事計算機科學、心理學等專業研究及應用的研究人員、研究生、工程師閱讀借鑒。

篇7

關鍵詞:情感心理機制;品牌管理;品牌營銷策略

長期以來,廣告與市場營銷理論中一直將消費者行為視為理性的,消費者購買決策一般經歷確認(注意)、過濾、定位和滿足等心理過程,營銷策略僅僅注重技術、功能性與經濟性標準的活動。這一理論觀點由于排斥消費者的情感與體驗在廣告與市場營銷中的作用,因而面對新時代的市場營銷環境顯然已經失去了指導意義。

近年來有關市場營銷中消費者情感心理與體驗的理論得到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理論認為消費者購買決策并非完全是理性的,在當今市場營銷環境下消費者購買決策更多地受到其情感與體驗經歷的影響。可以說,沒有情感與體驗經歷的購買決策是不存在的。情感因素也不是與理性因素簡單地在消費決策中各占一半,而是通過與理性因素相互作用發揮出更大的效力。因此,認識情感因素在廣告與市場營銷中的作用,對深入理解消費者,認識情感心理機制與品牌營銷策略的關系,設計有效的品牌營銷策略以及提高營銷業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廣告與市場營銷環境下情感的特點、功能及其影響機制

在廣告與市場營銷中,情感一詞的英文是emotion,而在心理學中則用affect或feeling ,可見不同的學科有著不同的理解與認識。我們在討論廣告與市場營銷環境下情感因素的作用時,也要依據心理學理論作出合理的解釋,這樣才能較為深入地理解情感因素在品牌營銷策略中的意義。

廣告與市場營銷中所說的人類具有情感作用,是指人在廣告與市場營銷環境下表現出有某種情感上的傾向,這種情感上的傾向有利于提高人們在消費中的情感與體驗。因而人們對“刺激”情感的東西如廣告總會產生情感傾向,如果這一傾向在人們生活中具有一定象征性意義,此時情感體驗就更容易被喚起而影響消費者決策與行為。因此在廣告與市場營銷中,“情感”常作為一種體驗,用來概括人們對一些真實或想象的事件、行為或品質的高度肯定或否定評價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各種精神狀態和生理反應。

最新的消費者心理研究說明,廣告與營銷對消費者的情感作用是使消費者能更好地表現真實的自我。從這個意義上說,消費者所表露出的情感顯然與他們所關心的事物有著密切聯系。心理學認為人的情感心理過程受到生理、自然與社會環境刺激的影響,情感由可被激發狀態的連續體所組成,情感從平靜到激動是受到主體與外部誘因的交互影響而變化的。根據情感心理過程,一般認為情感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1.情感具有對象性

情感一般是有關某件事或某一經歷的,如人們談論某件事或經歷時有興奮感或恐懼感,對某人的所作所為感到氣憤或對某件事感到尷尬或非常驕傲,等等。因此要想了解消費者的情感體驗,就要對情感的對象進行明辨和分析,以確定對象中的哪些品質、特點、特性能夠激發出消費者的情感。

2.情感的評價具有認知性

情感是有感而發并建立在信念和愿望基礎上的復雜心理過程,同時也存在潛意識對輸入腦中的信息進行處理,篩選出人們關心和感興趣的東西。如果某種東西與我們相關,立刻就會有一種非意識性的評價來產生“反射性”情感。這是一個特殊的感知過程,也是情感性的體驗,同時伴隨其間的是無意識性的認知。例如,女性消費者購物常常是非理性的。

3.情感能引起一系列生理變化

典型的事實就是那些高度不愉快或愉快的感覺(情感)、和緊張等都與刺激強度相關。

4.情感對人的行為產生具有趨向性作用

積極的情感更可能產生親和與喜歡對象的傾向,消極的情感則更可能產生恐懼與攻擊對象的傾向。

也就是說,情感具有可以通過影響人們的視線去關注那些對生存重要的東西,從而幫助人們生存之功能;情感為人們提供信息以吸引消費者感官或本能的內在性喜愛,從而影響消費者決策與行為;情感更重要的功能是通過內在價值觀念,影響與勸說人們在消費中扮演特定的角色,將人們承擔的義務指引到一定的位置。上述功能突出強調情感可以彌補人們在消費時理智上的不足。

消費心理學認為,理智可以通過邏輯的方式,來禁止人們不連貫的行為,澄清思想,并作出合理的推論。這表明沒有個體價值的參與,理智不能在可替代的產品之間進行單獨決策,因為是價值指出各種替代品的相關重要性。雖然這些價值不止出于對生物性壓力的需求,比如生存的需求,但過去的情感與體驗經歷決定什么事物與人們更相關、更有意義,甚至某些情感經歷可以是繼承歷史上的一些傳說或是一些象征性意義,如可以通過廣告將品牌與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或事件聯系起來,將消費行為與財富和地位聯系起來等。有關研究認為,情感通過與價值觀念相連,深刻影響消費者考慮和決策相關品質的重要性,同時它還能幫助消費者從眾多可能的推論中得出實際推論,而理智只能告訴消費者一個產品的特點。正是通過理智與情感之間的聯系才能決定實際選擇的產品。沒有情感,消費者在作出穩妥的決定時,就不能將價值指派到不同的選擇或產品性質中去。由此可見消費者情感作用對消費決策與行為的重要性。

品牌建設是企業與商家經營活動的重要內容。品牌建設的不同理論支撐不同觀點。隨著情感心理機制理論的發展,品牌建設理論也越來越受到的影響而得到普遍的重視。有觀點認為,消費者行為受到情感和體驗影響越多,情感因素就越容易成為影響品牌形象與品牌價值的決定性因素。因此情感心理機制的研究對品牌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在品牌營銷過程中,經營者不僅對事物本身感興趣,更關注消費者感知產品或服務的過程。消費心理學認為,消費者感知(affect)產品或服務的過程是對感覺(認知與情感相互作用)進行解釋并作出推論的過程,而這一心理機制會受到個人過去的經歷和預期的影響。在沒有產品存在的情況下,消費者對某種品牌的認識必須依靠記憶力,具體地說就是消費者是通過認知表征對物質世界獲得認知的,也就是依靠這種產品在他們心目中的認知表征(representation)或形象來認識品牌的。品牌形象就是這樣的一個認知表征,它是表象的綜合,它受到情感心理機制的影響。這種表象典型地反映了人們對品牌以及由品牌獲得的利益的情感和態度。盡管對一種品牌的記憶是一種形象,由于這種形象更多受到消費者對實際產品使用經歷與體驗的影響,使用過程中情感是產生形象(認知表征)的主要部分,因此在品牌營銷中保證一個品牌的所有使用經歷都有正面的意義就顯得非常重要。

品牌形象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也是一種想象,這種想象有時淹沒了實體內容。這是因為想象意味著滿足或超過消費者預期的承諾,同時也強調了品牌所代表的價值。成功品牌的形象能夠承諾所購買產品的良好功能,這不是在產品的核心使用功能上承諾有杰出的表現,而是在提高自身或其他的無形收益上作出的承諾。

現代認知心理學對情感心理機制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探討,有關研究對支撐品牌管理理論有著重要影響。認知心理學認為,情感因素影響品牌形象是通過消費者認知儲存(cognitive storing)與象征性(symbolic)意義的相互作用機制實現的。通過消費者的認知儲存,使品牌形象能夠喚起人們的情感意象(imagery)以及對品牌可能表現的信仰與忠誠。它是綜合了人們對品牌自身的思考、聯想、感覺(情感)以及預期的綜合反映。目前多數研究者采用準圖畫(quasi-pictorial)的方法研究情感意象進而分析與表示品牌形象。有心理學家對這一說法進行了修正,他們認為通過準圖畫方法能回憶起來的主要是一些觀念(proposition),也就是對信仰和觀點的表象。也有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形象和觀念的表象可以被直接回憶起來。更多的研究則認為,消費者品牌形象產生由兩種信息(形象或觀念)的處理速度決定哪種信息會占據主導地位決定。因此在品牌廣告訴求中,如何使用理性訴求與情感訴求就顯得格外重要。

認知心理學認為品牌形象所包含的信息可作為個體記憶中的數據結構,而一個心理形象可組成一個部分可見的實體,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外在表象,它是源于個體長期記憶中對信息的深層次的表象。認知心理學家指出,這種形象不是“頭腦中的圖畫”,它缺少圖畫應有的大部分成分。形象也不像一幅圖畫,它們只是組成先前已處理過的信息的成分,并且它們也不是通過人們的眼睛(客觀認識)將其轉化為信息的,而是通過“主體主觀建構”進行轉化而來的。當一種品牌的名稱被記起的次數越多,就有越多的形象信息轉變為有關品牌的信仰。實際上,我們有時正是需要依賴形象信息來獲得對品牌的信仰。比如問消費者某種品牌的汽車是否就是某種形狀,大部分消費者都會想起這種汽車的形象,因為需要描述汽車的形狀。同樣地,當問到家里一個房間有什么東西時,我們首先會想到的是這個房間的形象,消費者可能會對她將購買的房子產生很生動的心理表象,但如果問她房間的后墻到前門有多長、門有多大時,她可能就想不起來??梢娫谙M行為中,產品或品牌形象是多么重要。

二、基于情感心理機制開發富有情感象征性意義的品牌策略

品牌管理的核心內容就是尋求建立一個有意義的象征性符號體系。如何依據情感心理機制和情感體驗對品牌形象產生影響,開發富有情感象征性意義的品牌策略是目前我國廣告與營銷界的重要課題。這里介紹幾個有情感象征性意義的品牌營銷策略,希冀能引起業界同仁們的關注與思考。

1.共鳴模型與品牌形象策略

“共鳴模型”(Resonance Model)是由美國廣告理論專家 Schwartz 提出的。他認為成功的品牌廣告一定是與目標受眾(消費者)產生了共鳴,廣告讓消費者喚起并激發其內心深處的回憶,產生難以忘懷的體驗經歷和感受,同時廣告也賦予品牌特定的內涵和象征意義并在消費者心目中建立移情聯想。Schwartz的“共鳴模型”同樣也符合當代認知建構心理學的觀點,該理論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反對信息加工心理學中將人腦信息加工模式與電腦信息處理方式相類比,同時也不同意人的認知過程不受到情感因素影響的觀點。

根據“共鳴模型”理論,有效的說服策略要有從目標消費者本身引發一個情感上具有說服力的信息入手,而不是向人腦(類比電腦)輸入一個信息。產生共鳴的信息要涉及消費者價值觀、需要、欲望、渴望等信息,而不僅僅是聽起來正確的信息。那么經營者如何從消費者那里獲得有情感說服力的信息呢?關鍵是要使廣告產生的情感體驗與產品的有關活動相聯系。如消費者購買并駕駛一輛時尚跑車時,可能會產生各種感覺,而感覺又會導致舒適感或不舒適感。若在引人注目的廣告中,把這種情感體驗激發出來,并在整個廣告過程中與消費者產生共鳴,這時品牌形象才能在人們心目中建立起來。

運用“共鳴模型”的品牌廣告策略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以目標消費者的情感體驗為目標;二是廣告要盡可能的具體、生動和激發想象;三是廣告主題處理得有家一般的親情。具體地來說,要在構成廣告的文字稿本、聲音和畫面等中嵌入情感元素。

任何交流活動攜帶的不僅是信息,還有語氣。文字通過影響感覺、情緒和知覺可以形成語氣。攜帶情感暗示的文字會影響消費者的態度和對文字的理解。在廣告人選擇言辭和畫面的時候,他們實際上要使消費者以一種特定的方式,對一個產品或服務形成一個概念,并進行分析和欣賞。但是一般意義而言,詞語是更重要的,因為詞語對思考有作用。如果消費者沒有使用一個詞語代表某樣東西,他們可能不會注意這個東西,因為我們主要注意那些對我們來講有名字的事物。音樂的使用應該和想要塑造的品牌或者公司形象相一致,因為音樂和可視因素一樣,能影響對品牌的感覺。音樂和聲音的效果能激起情感,音樂和情感記憶會產生共鳴。畫面設計應從審美、姿勢、照相的角度考慮,同時顏色也是產生情感效果的重要方面。畫面會激感,認知心理學研究認為,一個可視的象征物遠比詞語的比喻要更有效。這可能就是廣告中越來越多地使用圖畫象征物的原因。

2.自我說服與自我想象策略

通過自我想象來進行自我說服是情感與體驗營銷的重要策略。自我說服的效力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就得到美國著名心理學家Kurt Lewin的實驗證明。他在美國試圖讓家庭主婦接受處理動物內臟,并讓懷孕的婦女喝更多牛奶的實驗中運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讓人們想象特定的某種行為過程。Lewin把重點放在了參與(participation)上。市場營銷所關注的是讓潛在消費者想象自己擁有和使用產品這是一種自我說服的方法。當消費者想象或幻想擁有和使用,比如說一個運動鞋的品牌,因為他們說服自己購買,感覺就被激發出來了。如果說傳統的廣告著重于聯想,而自我說服策略直接把重點放在讓目標消費者形成使用產品時的想象上。

3.提升自尊感或理想自我形象策略

篇8

情境主義與美德倫理學的爭論

情境主義首先對美德倫理學發出了挑戰,而在整個交鋒中充斥著心理學的實驗證據和倫理學的哲學思考之間的對立。在情境主義看來,美德倫理學錯誤使用的那個心理學概念就是“特質”。所謂特質,就是一種表現出跨情境和跨時間穩定性的個體差異變量。這表明具有某種特質的人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應當會表現出行為上的一致性。而美德無疑是特質這一概念的杰出代表。因為美德概念同樣意在表明它才是先于道德行為而存在的,抑或說它是可以決定道德行為的。情境主義者認為,實際上特質這個概念就是虛幻的,而特質概念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則是因為:第一,我們通常高估了內部傾向對行為的作用;第二,我們通常低估了外部情境對行為的作用。情境主義者作如此論斷的證據皆為心理學的實證研究結果。首先,情境主義以李•羅斯(LeeRoss)基本歸因錯誤(fundamentalattributionerror)的研究來說明我們通常會高估行為的內部原因。羅斯發現,傾向于將行為的原因歸因于內部,而不是外在情境,這是人類的固有傾向⑦。這一效應在西方心理學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共識。人們因為基本歸因錯誤便建立起直覺上的內部原因,即特質。而實際上,心理學研究也發現,人們一旦具有了某種信念(如相信行為的原因大多是由于特質),他就會傾向于去證實它,尋找其佐證,而對與之相抵觸的證據偏見性地給予不對等的關注,證實偏向(conforma-tionbias)也是一種普遍化的人類固有傾向⑧。即使一個人懷有對自己消極的看法,他都不會首先傾向于關注那些能夠提升自己的積極信息,而還是去尋求那些能夠確診自己自我概念的消極信息⑨。

同時,除了傾向于證實自己的信念,人們甚至會相信自己的信念為大多數人所共有,表現出一種虛假一致性偏向(Falseconsensusbias)。心理學研究證明,通常情況下,人們會高估其他人和自己持有同一信念的比例⑩。因此這些人類認知上的偏向,導致我們將只存在于直覺上的特質作為了一種具有實在性的心理學概念。其次,情境主義使用各種社會心理學的實驗作為論據證明外在情境對于人類行為的巨大影響。這些實驗皆表明,對情境的操縱能夠影響道德行為的結果瑏瑡。譬如,在強情境中,斯坦利•米爾格拉姆(StanlyMilgram)作為權威要求人們對一個做錯了題目的女學生進行電擊懲罰,電擊的強度依次增大,而女學生的表情與叫喊變得越來越慘,在實驗者的不斷要求之下,雖然大多數人清楚地知道多少伏的電壓是人所不能承受的,但在強大的情境下,他們大多選擇了服從并對女學生施加了足以使之喪命的電壓瑏瑢。又如,在弱情境中,艾森(AliceIsen)和勒溫(PaulaLevin)發現的“1毛錢效應”(thedimeeffect)現象。她們在城市商業區附近的一個電話亭開展了這項現場研究。每一位進入電話亭的人在打電話之前都會等待前一個人打完,而前面這個人是研究者假扮的,研究者打完電話從退幣口取出零錢然后離開電話亭。這時進入電話亭的人會隨機地面臨兩種情境之一,一種是退幣口還留有1毛錢,另一種退幣口沒有錢。另一位研究者隔著玻璃在外面觀察打電話的人的情況,只要在退幣口有錢的情況下,這一毛錢被發現了,那么他就會被算作有效數據。等他們打完電話后,研究者馬上走出去在他們前面故意將一堆文件掉落在地上。結果發現,得到了1毛錢的人有近9成的人會幫忙整理其文件;而沒有得到1毛錢的人僅有1人提供了幫助瑏瑣。這些實驗的共同點都表現在,無論是強大的情境改變還是微小的情境變化,人們之后的道德行為皆會隨之變化。情境主義通過心理學的實驗研究結果推理出美德概念實際上并不具有實在性。其邏輯是,如果行為通常是由特質或者是美德決定的,那么系統觀察的結果就應該發現普遍的行為一致性;而系統觀察并未發現普遍的行為一致性;則,行為通常不是由特質或者美德決定的瑏瑤。對于第二個前提來說,美德倫理學家基本認可,但也存在一些質疑。譬如仔細分析社會心理學的實驗結果,在各種實驗中雖然大多數人都受到了情境的影響,但是實際上仍然有少數人沒有受到情境的影響而改變其行為,情境主義拿著統計上的大多數并對少數視而不見將之概括為普遍化的結論來抵制美德,這在邏輯上是以偏概全并且是推不出其系統觀察并未發現普遍的行為一致性這一結論的瑏瑥。雖然有質疑,但對情境主義邏輯第二個前提的反駁還并不是那么主要。美德倫理學家的主要回應來自于對第一個前提的反駁。在這里,情境主義其實先預設了外顯的可觀察行為作為美德是否存在的一個前提,而美德倫理學家的主要攻擊點皆在于此。具體來說,斯旺頓(ChristineSwanton)認為,以在心理學實驗結果上得出的行為缺乏跨情境一致性來反駁美德,實際上沒有真正理解倫理學的美德概念,美德除了被動反應于行為,更應該包含道德情感和道德動機瑏瑦。

同時,朱莉婭•安娜斯(JuliaAnnas)強調,亞里士多德式的美德概念也并不僅僅是類似情境主義式的被動反應,美德還應該包含實踐推理的主動過程,她強調美德的理性特征瑏瑧。而無論是情感還是理性似乎在情境主義所認為的美德上并無體現。實際上,體現在實驗中的大多數人受到情境壓力而改變道德行為,少數人卻抵抗了情境壓力而得到了行為一致性這也與倫理學的美德觀并無二致,因為倫理學家也認為有美德者只占少數,而實驗反而證明了這一點瑏瑨。韋伯(JonathanWebber)則認為,特質就是一種以特定強度對特定刺激以特定方式來進行特定反應的長期傾向性,心理學實驗的結果也反映出了一種人們對抗情境的傾向性,這也是特質的一種瑏瑩。情境主義者接著給出了回應,這一回應中試圖調和的傾向明顯,而且特別針對了美德倫理學對其有關美德概念理解的批評。情境主義者此時后退了一步,暫時放棄特質概念,認為即使像美德倫理學家所說,美德不僅僅是特質,還包含著理性,那么這一理性也是由情境所決定的瑐瑠。情境主義認為,美德倫理學所謂的實踐推理,也就是心理學所研究的推理過程,而人類推理過程實際上同樣受制于情境。心理學對人類決策的研究發現,即使是只改變一點問題提問的方式,人們便會改變其解決問題的方法。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DanielKahneman)發現,當呈現給人們一個問題:某疾病的發作將導致600人死亡,現有兩種方案可供選擇,采用A方案則200人將生還;采用B方案則有1/3的機會600人將生還,而有2/3的機會無人將生還。此時,大多數的人選擇了A方案。而若改變問法:采用A方案400人將死去;采用B方案則有1/3的機會無人死去,而有2/3的機會600人將死去。實際上兩種問法一模一樣,只是改了一下說法,但此時大多數的人卻選擇了B方案。這說明情境的改變也影響到了人們的推理瑐瑡。同樣,情境主義者認為,不同情境之中人類經驗和技能的遷移困難也突出了情境的巨大作用瑐瑢。再者,心理學中常用的啟動效應(primingeffect)也體現了情境對思維活動的決定性影響,譬如呈現了長城之后人們會更多地進行整體論思維,而在觀看了白宮之后則會更傾向于分析型思維瑐瑣。情境主義同樣認為,如果用美德倫理學的邏輯,美德本來存在于少數人之中,那么美德理論在美德教育上的意義便顯得微不足道。事實上心理學家早已發現,人格因素與基因的相關大概在0.4-0.5之間,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相關,說明人格始終有一部分生而決定,那么美德教育的意義和作用都將需要重新考慮。

對爭論的心理學審視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情境主義和美德倫理學雙方爭執的焦點最終都變成了對心理學或者是心理學概念的討論。實際上我們可以說,情境主義的主要武器便是心理學的實證研究,而美德倫理學的主要回應方式則是一種哲學辯護。應該說,很多地方由于雙方思維方式和擅長領域的不同,使得雙方并沒有站在同一個平臺上進行對話??梢院苊黠@地發現,情境主義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都與實驗社會心理學并無二致,而美德倫理學則仍然是傳統的哲學方式。二者一方強調自下而上的數據驅動的研究,一方強調純粹的邏輯和哲學思辨,這勢必使雙方無法達成一致。兩方對結論歸納方式的理解上也并不相同。情境主義和實驗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多采用統計方法,試圖以最簡單的數字來代表普遍的人類行為,而這一統計計算過程必然損失掉大量數據信息,其統計推論若使用不慎便常常會犯下以偏概全的邏輯錯誤。美德倫理學顯然是看到了這一點,而情境主義似乎都并未將此當作一回事,也未對此批評進行回應。運用統計方法的科學研究者從來沒有考慮過這樣的問題,他們似乎將重復研究的結果一致性作為對這一問題的回答。而心理學研究不同于物理化學等純粹自然科學研究,由于實驗對象通常涉及社會中的人,其干擾變量相對而言會更多,偶未被重復的結果實則可能是由于其他的干擾變量所致。因此用某一未被重復的結果來說明情境主義的推理并不正確,這在美德倫理學家看來是邏輯正確的,而在情境主義看來則可能并無大礙。因此,美德倫理學家意圖反駁情境主義的疑問,還應該從心理學入手,用心理學的證據來反駁情境主義方能使其信服。

舉例來說,情境主義認為正是基本歸因錯誤導致了美德倫理家對美德這一內部特質的高估。而實際上,情境主義此時卻沒有完全引用基本歸因錯誤的心理學研究?;練w因錯誤還至少決定于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事件的結果,其完整形式應該是,當作了一件壞事時,人們傾向于將之歸因于外,而當作了一件好事時,人們傾向于將之歸因于內,這是一種自我服務偏見(Self-servingbias)瑐瑤。第二個方面是文化,基本歸因錯誤的結果是在西方個體主義文化下研究得到的結果,而在東方集體主義文化下,人們傾向于更多地歸因于外瑐瑥。若美德倫理學進行如此辯護,則應更能為情境主義所接受。實際上情境主義對美德倫理學挑戰的重點在于對特質這個概念的批判。而這場爭論實則并不新鮮,它與心理學中曾經發生的“人—情境之爭”(Person-SituationDebate)如出一轍。巧合的是,與美德倫理學的發展一樣,人格心理學同樣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中道衰落,而這次衰落的原因并非主要因為行為主義忽視心理因素,造成人格概念成為了無源之水,而在于社會心理學對情境的強調,使得人格的影響變得微弱。這其實與情境主義倫理學與美德倫理學的對峙在實質上是一樣的。在心理學的早期階段,人格心理學處于整個心理學甚至社會科學的核心地位瑐瑦。無論是文學、歷史還是藝術、美學都沉浸在弗洛伊德等人構建的人格系統中,在20世紀上半葉,我們能夠很輕松地尋找到人格心理學的痕跡。當然這種狀況也與文化有關,如心理學家彭麥克(MichaelHarrisBond)所說,心理學若出生在東方世界,也許最初引人關注的便應該是社會心理學。但經過多年的積淀,人格心理學并沒有越來越讓人信服,反而走向了沒落,地位逐漸被社會心理學所取代。

當時幾乎所有人格心理學家都相信或者曾經相信人格特質就是堅如磐石般不可改變的。直到沃爾特•米歇爾(WalterMischel)1968年著述了《人格評鑒》(PersonalityandAssessment)一書,主流人格心理學家賴以生存的特質舞臺甚至在霎那間接近崩塌瑐瑧。此書雖冠以“人格”之名,但卻行質疑“人格”之實。米歇爾對人格特質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這本書也挑起了人格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的論戰。米歇爾的主要質疑集中于四點:第一,特質在預測行為上效用很低,其與行為的相關系數不超過0.3或者是0.4;第二,特質的穩定性只是語義相似性而并不是跨時間進行觀察研究的結果,即人格的穩定性只存在于旁觀者的直覺中,實際并不存在;第三,如果特質真有穩定性,那么這穩定性也應該歸因于情境而非人格;第四,個體行為并非是跨情境一致的瑐瑨。情境主義對美德倫理學的批評與米歇爾和社會心理學家對特質的批評幾乎一樣,可以說是米歇爾等人啟發了情境主義的挑戰。面對這樣的質疑,人格心理學家也進行了一些回應。首先,他們認為相關0.3并不小,雖然0.3只能解釋行為9%的變異,但是0.3卻意味著當隨機概率為50%的時候,特質對行為的預測力能達到65%,而這并不是特別小瑐瑩。其次,人格心理學家們用統計換算將旁觀者效應實驗以及米爾格拉姆的服從實驗等經典社會心理學中的統計量換算成相關系數,發現情境與行為的相關也僅僅只在0.4左右,比特質大不了多少瑑瑠。第三,人格特質的穩定性并非只有一種,不同的特質在不同的穩定性上表現出不同的程度。如有可能某人的外向性跟自己原來相比確實提高了,但是由于整個人群的外向性都在提高,所以他的外向性程度在整個人群里的等級順序仍然保持穩定。面對同樣的挑戰,人格心理學家的回應比美德倫理學更加具有心理學意味,他們甚至以強有力的證據表明情境所謂的強大影響力在數學上和特質差別不大。雖然更讓人信服,但是人格心理學家當時的回答也和美德倫理學家一樣充滿著迫不得已的痕跡。他們甚至還從理論上辯駁了社會心理學家,認為特質、情境與行為的相關都不應該單獨考慮,特質與情境的交互作用才是真實生活中的情況。具有某種特質的人他并不僅僅是被動地對情境作出反應,他們也會主動選擇情境甚至是改造情境。這就像一個內向的人他不僅在和別人談話時沉默寡言,他也會主動選擇能夠獨處的環境甚至將自己的環境打造得不易于人際交往。但是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證數據上,人格心理學都只是證明了反對者對情境影響的看法過于夸大,他們并沒有解決特質是否確實存在這一問題。美德倫理學同樣面臨著這一問題,他們被動地對情境主義的批評做出回應,但是證明情境主義的主張站不住腳與證明美德的實在性是兩個問題?;蛘哒f只有證明了美德的實在性,美德倫理學才能真正站到這場爭鋒的制高點上。

爭論如何解決?

情境主義與美德倫理學的爭執至今沒有結果,而“人—情境之爭”早已落下帷幕。作為同樣性質的爭論,倫理學中的這場爭論與心理學中曾經的爭論在爭論的核心上并沒有區別。雖然學科并不相同,研究者們的思維和研究方式也并不相同,但是倫理學中的情境主義者用了和幾十年前社會心理學家同樣的論點、邏輯甚至是論據。這提示我們倫理學中情境主義與美德倫理學爭執的解決之道可能和心理學中“人—情境之爭”的結果基本相同。在米歇爾提出疑議之后,雖然人格心理學家給出了有力的反駁,但社會心理學家對特質的質疑之聲從未停止。心理學中的“人—情境之爭”的真正結束是來自不同取向的人格特質研究的令人驚奇的達成了共識。詞匯學取向的心理學家劉易斯•戈登伯格(LewisGoldberg)運用因素分析基于語言學上的假設,得到了人格特質的大五模型(BigFiveModel)瑑瑡;而理論取向的心理學家羅伯特•麥克雷(RobertMcCrae)和保羅•科斯塔(PualCos-taJr.)用問卷方法,同樣建構出了人格特質的五因素模型(FiveFactorModel)瑑瑢;與此同時,原型取向的心理學家奧利弗•約翰(OliverJohn)用專家評定方法也得出了同樣的五個人格特質瑑瑣。為了方便記憶與追求形式上的美感,這五個因素被命名為“人格的海洋”(OCEAN),即:外向性(extraver-sion)、隨和性(agreeableness)、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神經質(neuroticism)和開放性(open-ness)。正是這些實證研究使特質的實在性不再遭受懷疑,人格特質論也重新變得重要起來。美德倫理學有著諸多的倫理學思想,但卻從未將之放到實證研究中去檢驗。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中已然存在一份美德清單,但這份德目表從未得到數據的證實?;蛟S這不符合倫理學家的思維,但為了駁斥對自己的攻擊,美德倫理學家保持開放的態度去接受一些實驗研究的經驗成果作為自己的論據才是真正與情境主義站在了同一個立場上在對話。美德倫理學的思辨性辯護或許能批駁情境主義的正確性,但并不能夠捍衛美德的實在性。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仍然應該遵循心理學的原則,用心理學的方法來進行一些實證考察。

用心理學的方法來考察諸如倫理道德這樣的哲學問題并不是不可能,實驗哲學(ExperimentalPhi-losophy)作為一種哲學上的新思潮或者說新的運動已然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瑑瑤。同樣,實驗倫理學(ExperimentalEthics)也正在西方學術界悄然興起,它與哲學有關,因為它解釋的是哲學中有關倫理學的問題;但它又與哲學和倫理學不同,因為它試圖用心理學實驗的方法來回答這些問題瑑瑥。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對意識、道德甚至自由意志等哲學問題的思考和回答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重要任務和方式,是人們豐富的心理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且,每個人在回答諸如“美德是什么?”這樣的大問題時不需要經過特殊的訓練,這在普通人看來都是普通常識的問題瑑瑦。而這些常識問題在心理學家和倫理學家看來卻不應是常識,它會為倫理學問題的解決提供新的思路。因此,面對情境主義的挑戰,美德倫理學家應該在哲學辯護的同時,重視心理學的實證研究。若以實證的方式得出令情境主義無可辯駁的數據結果,那么具有典型心理學思維方式的情境主義觀點便可不攻自破。這一點,心理學家甚至做出過某些嘗試,如克里斯托佛•彼得森(ChristopherPeter-son)和馬丁•塞利格曼(MartinSeligman)在研究了眾多哲學著作和倫理書籍后,找出了千百年來人類能夠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六種跨文化的美德:即智慧與知識、勇氣、仁慈、正義、節制和超越;對于如何達到這六種美德,彼得森和塞利格曼認為得找到適合自己的特征性強項(characterstrengths),知道自己的強項在哪,并在生活中加強它們,我們就能獲得美德。塞利格曼認為,特征性強項就是一種心理特征,而且能帶來積極的結果。為了幫助人們了解自己的強項所在,彼得森等人編制了強項調查問卷(VIAStrengthSurvey)。6種美德對應著24種特征性強項,而每個強項在優勢調查問卷中有10道項目。實際上,這只是一種開拓性的研究,彼得森和塞利格曼的這6種美德也并非是基于數據得來。我們仍然需要一種自下而上且由數據驅動的研究結果,再整合美德倫理學家的理論探討,以此來結束這場爭論。在“人—情境之爭”結束后,當初扛起反人格大旗的米歇爾自己卻成為了一名人格心理學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人格理論瑑瑧。這一趨勢應該也反映在當今的情境主義者中,有學者已在情境主義和美德倫理學之中試圖調和,提出了一種基于社會期許的美德理論,這一理論遵循了情境主義的原則,放棄了特質的概念,強調社會情境的作用,同時也重構了美德的概念,使美德倫理學家易于接受瑑瑨。當然,對特質這一概念的理解同樣值得情境主義者思考,特質并不總是應當看成一個存在于人格中的行為反應器,它的存在同樣可以通過認知、情感等心理過程得以表現瑑瑩。

從心理學的視角來看,美德特別是道德人格研究已然形成了多種基本范式,最主要的是道德榜樣研究,即研究道德榜樣所具有的人格特征;以及道德原型研究,即人們認為一個具有美德的人他有哪些人格上的特征。一方面對情境的注意的反駁需要我們像“大五”人格研究者那樣從理論和數據上都得到一個穩定的人格結構。即,首先,從理論探討和問卷編制上得到一個穩定的美德結構模型,而這個模型又能被基于詞匯學假設的因素分析方法所驗證。其次,這個模型必須具有一定的跨文化穩定性,亦即這個模型所包含的維度是穩定的,但是不同文化對不同維度的強調卻可以是不同的。道德問題和文化密切相關,文化相對主義甚至存在于不少人的樸素信念中,因此,美德的結構也理應具有一定的跨文化穩定性。第三,用一種原型的方式,這個美德模型理應能被重復,也就是說人們在其民眾心理學(folkpsychology)水平上,也認可這一模型的存在。第四,比較道德榜樣與普通人,應該發現他們在這一模型各個維度上的顯著差異。另一方面,美德倫理學也必須看到情境主義在實證上所具有的問題。比如,首先情境是否真的對道德行為的影響比美德要大?可以使用元分析以及比較效應值的方法直接比較情境與美德的作用。

篇9

個體的思想情感與行為模式受環境的影響很大。當今社會屬于信息大爆炸時期,各種信息通過不同媒介沖擊著人的思想,影響人的心理狀態與行為方式。企業員工面對繁雜的信息、內容各異的價值體系與行為準則,如果沒有受到合理的引導,往往會喪失重心,或感到無所適從,見異思遷,或者是各執所見,使企業形同散沙。這種游離、松散的狀態使員工對企業沒有歸屬感,使員工工作信心不足,工作狀態不正常,使企業缺乏凝聚力,從而阻礙企業的發展。因此,企業的長遠發展呼喚對員工的價值理念以及行為規范等進行合理有效的引導。這是企業文化存在的重要意義。

正如心理學者所認同的,群體內部共享的文化價值理念、群體目標以及行為準則,是歸屬感形成的基礎(Doolittle&MacDonald,1978)。而企業文化建設意味著一套完整的價值體系和行為準則在員工內部建立、傳播與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員工可能通過文字、視頻、真人真事以及拓展訓練等形式接觸到企業文化的內涵,并逐漸將這些內涵與個體的工作理念以及自我價值觀結合起來,逐漸內化形成與企業需求相吻合的思維與行為模式。這些既是行為的學習與塑造過程,更是一種價值觀與文化的適應與構建過程。在共享的過程中,員工逐漸形成了與企業整體價值理念一致的價值觀,樹立了與企業目標一致的個人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員工與企業的需求得到了統一,員工在追求自我實現的同時,也實現了企業的發展。廣西旅游投資集團領導高度重視企業文化建設,一方面從理念上尋求一套最合適、最高效的企業文化建設方案,另一方面通過調查訪問的方式,在廣大員工中征詢意見和建議,讓員工參與到企業文化建設的每一步。這正體現了一個企業在建設企業文化過程中的專業與誠懇,也體現出了企業文化建設是員工文化建設的核心價值。

二、從心理學角度解釋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內涵

DavidW.McMillan和DavidM.ChavisGeorge在有關社群文化建設的文獻中提到,一個群體文化建設的核心內涵主要包括:共享價值觀、群體目標、行為規范等;承載這些價值觀與行為規范等內涵的相關文化符號;共享情感連結等(DavidW.McMillan&DavidM.ChavisGeorge,1986)。歸根結底,就是建立企業價值體系與行為規范體系,同時使企業員工在心理情感上和行為上都對企業相關體系產生歸屬感與忠誠度的過程。這一系列企業文化建設的內涵,與心理學理論緊密呼應,包括了心理、情感與行為多個方面。

這些之所以成為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內涵,也可以通過心理學的理論對其進行詮釋。馬斯洛的動機理論認為,個體存在發展的內在力量是動機,而動機來源于個體多層次的需求。這些需求從基本需求到高級需求,主要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一個企業,對員工的需求滿足越多、越透徹,對員工的吸引力越大,員工的歸屬感與忠誠度也越高。通常來說,企業通過合適的薪酬福利制度,能滿足員工在生理與安全這兩個方面的需求。這是大部分企業能夠做到的。除此之外,一個企業如果追求更長遠的發展,渴望激發員工對企業產生更忠誠的信念與更濃厚的服務動力,它必然需要通過更多元的管理策略,合理地滿足員工更高層面的需求,從而使企業與員工產生更深層次的連結,以謀得共同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創造價值。企業文化及其所帶來的社會價值,也是企業與員工所創造的重要價值。所以說,良好的企業文化與企業及員工的關系是互相促進、互相成就的一個關系。

當員工能得到生理與安全感的基本滿足,在企業感受到情感上的歸屬,同時自己的勞動成果能夠得到尊重與認可,那么,他必然也會對企業產生深刻的認同,將企業的風格與特色吸收進自己的風格里,并且與自身的特點相結合,在工作的過程中創造出更多的與企業相關的行為特點。比如,一個公司如果其本身具有嚴謹、求精的精神,當一個具有創造力的員工進入這個公司之后,他的工作如果能夠得到公司的認可,那么,他會渴望在這個公司努力工作,實現自己的價值,在工作的過程中,他必然會吸收公司的企業文化,培養嚴謹、求精的精神。同時,他也會在工作中融入自己原本的特色,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這種創造性的風格如果是對公司有利的,必然會在工作中被鼓勵,成為廣大員工學習的一種工作風格,逐漸成為企業的工作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個體不僅發展了生產力,也豐富與發展了企業文化。而這個企業如果能夠做到兼收并蓄,對多種風格進行包容與吸納,那么,更多的員工將會感到自己的需求被滿足,也會創造出更多的價值,繼續將企業文化發展壯大。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會遭遇許多困難,也會產生許多沖突,但是在沖突中不斷發現問題,在困難中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便是一個企業探索出更深刻的發展理念、更和諧的政治藝術與更高端的科學技術的過程,這時,企業便不僅僅是一個能創造生產價值的企業,而且是一個深刻的文化載體,有力地承載著經濟、政治與科技等多方面的內涵。當這種承載不斷變得強大與穩定,它就不會因為一些重要員工的離職,或一次重大的經濟損失而使企業垮塌,或者使企業文化崩潰。就像可口可樂總裁羅伯特•伍德魯夫所說的,假如可口可樂的所有工廠在一夜之間被大火全部燒毀,它也能一夜之間起死回生。因為當它變得強大起來,企業便不只是作為一個實體而存在,它更是一個文化載體。它的文化是一塊吸鐵石,會不斷地使優秀的人才渴望在這種文化里尋求歸屬,讓自己驕傲地烙上這種文化的烙印,同時也會讓消費市場趨之若鶩。

所以說,企業文化建設需要以心理學為依據,而以心理學為依據進行企業文化建設的過程,就是成就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文化價值的過程。在這一點上,廣西旅游投資集團把握住了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內涵,一方面通過加強人力資源部與其他職能部門的溝通,通過民主生活會征集意見與建議,逐步完善企業相關規章制度,使企業員工有了共享的行為規范;另一方面,通過員工入職培訓、企業專題培訓和員工會議等方式,將企業核心價值觀與企業戰略目標等深植員工心中,使企業員工擁有了共同的目標;同時,公司通過組織合唱、體育活動等方式,促進了員工之間的情感交流,加強了共享的情感連結。廣西旅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通過努力把握住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內涵,有效地在企業中建立了共享的價值觀、群體目標、行為規范,承載這些價值觀與行為規范等內涵的相關文化符號和共享的情感連結,促進了企業的迅速發展。

三、從心理學角度豐富企業文化建設的形式與技巧

企業文化建設滲透在企業發展的方方面面,如以上所說,包括在企業的經濟、政治與科技等方面的發展過程中。心理學研究的成果也對企業文化建設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據。本文選取兩個重要的心理學理論作為豐富企業文化建設的傳播技巧提供依據。強化學習理論:斯金納認為行為之所以發生變化,是由于強化作用的結果,人的學習是否成立關鍵在于強化(陳琦,劉儒德,2007)。當一個操作發生之后,緊接著呈現一個強化刺激時,那么,這個操作的強度(概率)就增加。比如,一個嬰兒剛開始咿呀學語的時候,如果父母表示很高興,并作出與他進行對話這類鼓勵行為,那么兒童就會受到鼓舞,繼續練習說話的概率就會增加,這就是強化的過程。在企業中也是一樣,如果對良好貫徹企業文化的行為進行及時的鼓勵,必然會在個體與群體中都產生巨大的帶動效應,使這種良好的行為模式得到推廣,并逐漸形成相應行為習慣與風格。

除了要對理想的行為模式進行強化之外,強化學習理論還提出,針對理想的行為表現除了要做到有強化,還要做到及時強化,也就是在生活中我們能觀察到的表揚一定要及時。只有在好的行為產生之后及時進行積極反饋,人們才會將這個獎勵歸因于這種行為,從而繼續將好的行為方式繼續發揚,如果錯過了最好的時機,其效應便會大大減弱。因此,企業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也需要遵循強化原理,做到有強化、及時強化,從而使企業文化建設更加深入人心。廣西旅游投資集團注重領導與員工的直接溝通,領導將任務下發給員工后,通常能及時了解工作進度,并能在員工完成工作的第一時間內給予反饋,這種工作風格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它給員工及時進行反饋,該表揚的表揚,該指導的指導,對于員工業務能力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對于員工的主人翁意識的培養也十分重要。

人際互動與情感連結:要使員工對企業產生歸屬感,使員工之間彼此感到緊密的情感連結。最近有研究顯示,人際之間的同步化行為是帶來人際和諧的一種重要互動模式。也就是說,如果人與人之間一起進行一些節奏一致的運動,將導致彼此之間好感大增,與彼此繼續合作與交往的愿望也會大大增強(ScottS.Wiltermuth&ChipHeath,2009)。比如,合唱、軍訓中的齊步走等,都是人際同步行為的典型例子。在企業中合理利用這些形式,對增強員工之間情感連結,推動企業文化建設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廣西旅游投資集團十分重視開展這方面的各種活動,曾經組織全體員工一起參加廣西壯族自治區企業合唱大賽,并獲得二等獎,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所有員工,包括所有集團領導一起參加活動,演唱由董事長作詞作曲的企業之歌———《共有一個夢想》。在排練的過程中,大家一起唱、一起編排動作、一起吃……。這些都將大家緊緊凝聚在一起,融合成一個有愛有歡樂的大家庭。同時,集團通過員工入職業培訓中的軍訓、拓展訓練等活動,促進了員工之間相互了解與信任,使彼此之間的情感連結更加緊密。

心理學的理論成果豐碩,對于企業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當然,還有許多僅僅只是抽象的書面理論,并沒有被介紹到實踐應用中來,因此,企業文化的建設者需要更多地學習相關技巧與知識,充分利用資源,使企業文化建設走出一條最優化路徑。廣西旅游投資集團也還處在企業文化建設初期階段,需要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的技藝和形式,才能為企業的發展壯大奠定堅實的基礎。

篇10

關鍵詞:聲樂 心理學 意義 內容 方法

近年來,世界各國各領域,興起一股“心理學熱”,研究種類分理論心理學(包括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和應用心理學(包括醫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工業心理學、文化心理學、體育心理學等)兩大類。

文化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其實是文化學與心理學的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它又分為藝術心理學、法律心理學、宗教心理學、道德心理學等。而藝術心理學又分為各藝術門類及其分支的各種心理學,例如音樂心理學、戲劇心理學、舞蹈心理學、美術心理學等。

聲樂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目前在我國尚處于“在建”狀態,為此,筆者不揣淺薄,就我國聲樂心理學的理論框架的構建,提出若干淺見,以作引玉之磚。

一、聲樂心理學研究的意義

聲樂心理學的研究,不是為了追時尚、趕時髦,參與“一窩蜂”的理論思潮,也不是為了獨出心裁、左道旁門,而是對于聲樂藝術本身,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與實踐參照意義。它既可以從以人為本的高度來觀照聲樂藝術,又可以從人性化的深度來探索聲樂藝術的奧秘,既可以豐富加深對人的本質屬性的全理解,又可為人的社會生活實踐和聲樂藝術實踐服務。

未來的社會生活,對人的心理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心理學在社會的作用也得越來越大。我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教授早就提出,科學可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系統科學、人體科學、思維科學六大門類,而聲樂心理學則屬于人體科學與思維科學的雙重范疇。

音樂是人類創造的一種聲音藝術,它既是人類社會中最早出現的一種藝術形式,又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喜愛且不可或缺的藝術種類之一。正如恩格斯所說:“在一切藝術中,只有音樂才能產生與廣大群眾的合作,同時在表達力量上,音樂也是優勝者?!蓖瑯?恩格斯也指出:“心理學是人類最美麗的花朵?!倍皟瀯僬摺迸c“最美麗的花朵”相結合的聲樂心理學,無疑對于聲樂藝術,具有更重要的導向意義。

二、聲樂心理學研究的內容

聲樂心理學是人體學與思維科學的深入與拓展,它研究、觀察、體驗、探討人們在進行聲樂活動時的規律與特點,了解人們在聲樂活動中的行為特征,并對其行為予以描述、解讀、控制、預測。

具體而言,聲樂心理學研究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大層面:

第一,研究聲樂活動中的心理活動。又分為以下幾點:一是想象。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是人的創造活動的一個必要因素。想象作為一種高級認識過程,是藝術、設計、科學、文學、音樂以及任何創造性活動的一個必備元素。德國著名美學家黑格爾認為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想象作為一支能夠復雜的心理活動,就有多樣性、具象性等特點。二是情感。情感作為一種審美心理因素,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學認為,人的情感總是針對特定的對象產生的。列夫?托爾斯泰說:“人們用語言互相傳達思想,而人們用藝術互相傳達情感。藝術活動是以下面這一事實為基礎的:一個用聽覺或視覺接受別人所表達的感情的人,能夠體驗到那個表達自己感情的人所體驗過的同樣的感情。”黑格爾指出:“音樂所持有的因素是單純的內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無形的情感。”我國漢代的《毛詩序》也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比抢斫狻@斫馐侵鸩秸J識事物之間的聯系、關系,直至認識其本質、規律的一種思維活動,分為直接理解與間接理解兩種。

第二,研究聲樂活動中的心理特征。包括思維達到較高和較成熟的程度、社會情感得到充分發展、自我意識進一步加強等。

第三,研究聲樂活動中的心理狀態。又分為聲樂訓練的心理狀態、非演出的心理狀態、演出的心理狀態等。

第四,研究聲樂活動中的心理訓練方法。主要有想象訓練法、自我暗示訓練法、放松訓練法、集中注意力訓練法、模擬訓練法等。

第五,研究聲樂活動中心理障礙的克服辦法。又分為樹立樂觀情緒、克服自卑心理、強化意志力、培養強烈的欲望、不斷充實自己、正確評估自己,克服虛榮心理、克服羞怯心理等。

三、聲樂心理學研究的方法

聲樂心理學的研究,要采用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理論來源于實踐,進而又指導實踐的研究方法,力戒紙上談兵和故弄玄虛。

同時,要引進西方現代系統論的理論與方法,將整個聲樂心理學作為一個大的母系統,下面各分支作為子系統與“子子”系統,既研究各子系統與母系統的關系,又研究各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形成動態的研究態勢。

作者_黃桂君

Author_Huang Guijun

單位_黑龍江省鶴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