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類的法律范文

時間:2023-09-28 17:37: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育類的法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育類的法律

篇1

1.1隨機事件的關系運算與集合的關系運算的類比由于事件可以看成由某些樣本點構成的集合,因此可將二者類比學習。例如:集合A∪B表示其中任意一個元素x僅屬于A或者僅屬于B或者屬于A和B的公共部分,我們可以形象地用韋氏圖來表示。此時若將A和B看作是事件,則事件A∪B表示“事件A和事件B至少有一個發生”,記作A+B,即概率論中事件的和等同于集合論中集合的并集。同樣的類比方法,我們可將集合論中集合的交集類比到概率論中事件的積中去。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先回顧集合之間的各種關系運算,隨之再引出相應的事件間的關系運算,最后歸納總結。此外,事件運算的性質如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均可對照集合的相應性質進行類比學習。

1.2離散型隨機變量與連續型隨機變量的類比對于離散型隨機變量,學生感覺較容易,但對于連續型隨機變量,往往學生感覺抽象難理解。由于分布列在離散型隨機變量中的地位與密度函數在連續型隨機變量中的地位等同,因此對于離散型隨機變量中的邊緣分布列與聯合分布列的關系可以過渡到連續型隨機變量中邊緣密度函數與聯合密度函數的關系中去,此外諸如隨機變量的獨立性的充要條件以及期望與方差的計算均可輕松過渡。具體我們可通過“把連續的問題離散化”這種方法,實際是將對離散型隨機變量中對分布列的求和變成對連續型隨機變量中的密度函數求積分即可。表1我們將對其中的部分性質及計算作一個簡要的類比。

1.3一維隨機變量與二維隨機變量的降維類比任何學習都是循序漸進的,一般來說低維空間的知識相對簡單,容易被學生接受,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從低維空間向高維空間過渡學習。降維類比法是將高維空間中的數學對象降低到低維空間中去觀察,利用低維空間中數學對象的性質類比歸納出高維數學對象的性質。通過上面的類比得知抽象的二維隨機變量的分布函數與一維隨機變量有著一致的表達式,從而大大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此外,二維離散型隨機變量的聯合分布列與連續型隨機變量的密度函數的性質與計算均可借助一維隨機變量的相關知識引入。

2類比法在習題教學中的應用

篇2

[關鍵詞] 不穩定型心絞痛;阿托伐他?。宦冗粮窭?;白介素6;超敏C反應蛋白;預后

[中圖分類號] R5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2(a)-0054-03

Impact of Atorvastatin and Clopidogrel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on IL-6 and hs-CRP and prognosis

WANG Zhi LIU Ye

Department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the 208th Hospital of PLA,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13006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Atorvastatin and Clopidogrel for the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and to explore the impact on IL-6,hs-CRP and prognosis. Methods All 68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Atorvastatin and Clopidogrel) 36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32 patients (conventional treatment),and after treatment, the improvement degree of angina symptoms and ECG and IL-6, hs-CRP changes and the incidence rates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angina symptoms which improved (91.67%)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78.13%). And the dura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ECG respons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94.44%)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81.25%) (P <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 of TC, TG, IL-6, hs-CRP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ll P < 0.05). The total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cidenc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5.56%)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21.88%) (P < 0.01). Conclusion Atorvastatin combined Clopidogrel in unstable angina has good efficacy and low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cidence, and may be considered by blocking the generation of hs-CRP, lower serum hs-CRP, IL-6 levels and inhibit pro-inflammatory effects, thereby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Key words] Unstable angina; Atorvastatin; Clopidogrel; IL-6; hs-CRP; Prognosis

不穩定型心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由于多種因素導致斑塊不穩定,包括血管內皮功能低下、斑塊局部炎癥、血小板功能及凝血系統異常等[1-2]。其中炎癥反應增強是導致冠脈內結構易損斑塊破裂的重要原因。近年來研究發現,白介素6(IL-6)、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均是反映機體炎性活動精確而客觀的指標。阿托伐他汀是羥甲基戊二酰輔酶 A還原酶抑制劑,除具有降脂作用外,還具有改善內皮功能、穩定粥樣硬化斑塊、防止血栓形成及抗血管內皮炎性反應等作用[3]。但關于阿托伐他汀與氯吡格雷聯合應用對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IL-6和hs-CRP及預后的影響的報道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阿托伐他汀聯合氯吡格雷對UAP患者的療效及二者聯用對UAP患者IL-6、hs-CRP及預后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觀察對象為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68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關于《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的診斷標準[3],經心電圖和心肌酶學證實,除外有出血傾向,凝血機制障礙及其他使用抗凝藥物禁忌者。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齡58~85歲,平均(59.7±7.2)歲。68例患者分為觀察組(36例)和對照組(32例)兩組,兩組患者的性別、平均年齡、危險因素及臨床表現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予休息、鎮靜、吸氧,并應用硝酸酯類及β受體阻滯劑、阿司匹林及活血化瘀藥物等,觀察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聯合應用氯吡格雷(波立維),首次300 mg口服,后75 mg口服,1次/d,連用14 d;阿托伐他汀(立普妥,輝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20 mg/片,每晚1次,療程3個月。治療前后分別檢查兩組患者的血脂、24 h動態心電圖、肝腎功能,并比較兩組的心絞痛癥狀改善程度及治療后心電圖改善情況、IL-6、hs-CRP變化及心血管事件發生率。

1.3 療效標準[4]

①心絞痛療效評定標準,顯效:心絞痛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減少80%以上;有效:心絞痛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減少50%以上;無效:心絞痛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減少低于50%。②心電圖療效評價標準,顯效:癥狀消失,心電圖復查ST段及T波恢復正常;有效:癥狀減輕,心電圖復查ST段低平,T波倒置有所糾正;無效:癥狀基本與治療前相同,心電圖復查ST段低平或T波倒置沒有好轉??傆行?顯效+有效。

1.4 檢測方法

分別于入院前及治療3個月后采集外周靜脈血10 mL,3 500 r/min離心3 min,置-70℃冰箱待測。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血清hs-CRP和 IL-6水平。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2.0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服從正態分布且方差齊,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及組內比較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應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心絞痛癥狀改善程度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心絞痛癥狀改善的總有效率為91.67%,明顯高于對照組(78.13%)。觀察組36例患者心絞痛持續時間平均達(10.1±1.2)d,而對照組32例患者心絞痛持續時間平均達(26.1±2.0)d,觀察組患者心絞痛持續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 < 0.05)。服藥期間兩組患者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無肝腎功能損害等。見表2。

表 2 兩組患者治療后心絞痛癥狀改善程度比較 [n(%)]

注:與對照組比較,χ2=8.527,*P < 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心電圖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心電圖的總有效率為94.44%(34/3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81.25%)(P < 0.05)。見表3。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及IL-6、hs-CRP變化

兩組TC、TG、 IL-6、hs-CRP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但治療后上述各指標均明顯降低,且分別與治療前比較有差異(均P < 0.05)。其中治療后觀察組TG、TG、IL-6、hs-CRP分別與對照組比較,也均有差異(均P < 0.05)。見表4。

2.4 兩組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3個月后,無一例發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其中觀察組總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為5.56%,而對照組總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為21.88%,兩組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見表5。

表 5 兩組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n(%)]

3 討論

目前臨床上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除經典的硝酸酯類藥物、β受體拮抗劑、鈣離子通道阻滯劑、ACEI類藥物外,多主張應用抗凝酶、抗血小板、調脂及保護血管內皮等綜合治療[5]。

他汀類藥物不僅能降低血三酰甘油及膽固醇,同時具有改善血管的內皮功能、抗炎、穩定斑塊,減少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作用。阿托伐他汀為HMG-CoA還原酶選擇性抑制劑,通過抑制肝臟內的HMG-CoA還原酶,從而降低TC、TG及升高HDL-C的作用[6]。氯吡格雷是一種新型抗血小板制劑,主要通過抑制二磷酸腺苷(ADP)所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不可逆地修飾血小板ADP受體而起到抗血小板作用[7]。二者聯用,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心絞痛癥狀改善的總有效率(91.67%)明顯高于對照組(78.13%)。且觀察組患者心絞痛持續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 < 0.05)。治療后觀察組心電圖的總有效率(94.44%)明顯高于對照組(81.25%)(P < 0.05)。

Hs-CRP是一種炎癥反應時相蛋白,主要由細胞因子刺激肝臟產生,炎癥反應時顯著升高。hs-CRP能夠誘導內皮細胞分泌多種炎癥介質,并且促使單核細胞向內膜下浸潤,也參與到心肌梗死的發病過程,對冠心病的發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二者聯用,結果顯示,兩組TG、TG、IL-6、hs-CRP治療后均明顯降低,且分別與治療前比較有差異(均P < 0.05)。其中觀察組治療后TG、TG、IL-6、hs-CRP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 < 0.05)。

研究證明,在心肌梗死和(或)心絞痛病史伴輕到中度高膽固醇血癥的患者中,長期服用阿托伐他汀能顯著降低冠心病總死亡率和冠脈事件的發生率。UAP預后比較復雜,少部分患者雖經嚴格的藥物治療癥狀仍難以控制,有些甚至發展至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心臟意外[8]。本組資料顯示,觀察組總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為5.56%,明顯低于對照組(21.88%)(P < 0.01)。

綜上所述,阿托伐他汀聯合氯吡格雷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療效確切,治療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低,考慮可能是通過阻斷hs-CRP的生成,降低血清hs-CRP、IL-6的水平,抑制其促炎效應,從而減少心肌梗死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葉任高.內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35-236.

[2] 黎秀武.聯合三種藥物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1,8(16):143-144.

[3] 葉登菊.阿托伐他汀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50例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0,2(13):117-118.

[4]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J].中華心血管雜志,2002,28(6):409-412.

[5] 吳桂杰.阿托伐他汀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療效及安全性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10):1199-1110.

[6] 陳永東,施德毅,周魚,等.氯吡格雷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43例臨床觀察[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9,31(6):976-977.

[7] 李靖,何照國.阿托伐他汀對60例不穩定心絞痛患者血清hs-CRP、MMP-9、ET-1水平影響的研究[J].重慶醫學,2010,39(4):444.

篇3

法律是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一種規章制度,保障社會秩序的有效運作,調解人們生活之間矛盾的法治體系,對于以法律來說,是一種比較有科學性質的一門課程,其理論知識不僅專業程度較強且在實踐中涉及的專業性也是比較強的,以此作為法學中的服務法律和法學實踐的實質。以此作為基本條件來對法學進行了分類,第一,直接服務于法律研究與法治研究,其主要的意思就是講的法學中的實務研究。而在實務研究中又包含了兩層意思,即(1)借助于法學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相關理論來對法律的制定實施有效的措施;(2)將法學理論作為法律運行的基礎條件,以此來達到法律的完整性。第二,利用間接的形式來達到法律和法治在法學中的分析類別,其主要指的內容就是在法學研究中對原理的分析。這一種形式上的分析代表了法學實質上的理論構成,從中提出了法律和法治在社會中運用的一些法律依據。這兩種類型的關系就像砍柴與磨刀的關系一樣,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法學教育的類型。在法學研究中,既需要注重對人才的培育還需要注重培養專業人才。由于砍柴與磨刀都是法律和法治實踐中所必須的,所以對于法科人才的培育就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進行:(1)重點培育有專業性質的實務人才和理論人才,從而能夠形成兩種法學教育類型。對于實務型人才的培育目的是在于實務工作崗位。對于理論型人才的培育來說,需要明白:要加強對學生書本知識的學習,使其能夠熟練的掌握書本中的一些法律概念,達到倒背如流的程度,這有這樣才能在運用時做到脫口而出,這樣才符合培育理論型人才的目的與需要。從培育課程的內容上講,需要加強學生兩方面的知識,即一方面,對于以后打算就業于法學理論事業的學生來說,必須掌握全部的法學科目,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事業單位對人才需求的滿足。(2)對于法律實務工作崗位來說,其自身帶有的研究性要求實務人才要具備實務研究能力,對于培育實務型人才對學生所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就是研究能力。在校法科學生和法學老師是法學理論工作中最能反映法學教育的過程,對于社會中那些工作于法律實務的人員和工作于法學教學的理論者來說,其主要形成了法學知識的教育體系。但是,對培育類型進行具體的區分并不是代表了在法學理論型人才和學科型人才中某一個可以從事于理論工作崗位,而是要求這兩種類型的學生都必須掌握理論知識,因為這無論對于理論類型的人才還是學科性的人才都是進行深入學習的基礎知識。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均需要結合法律實務中的實際問題,因為在教學內容中不可避免的會存在重合與交叉。所以,對于不同的教育類型僅僅是在法學研究的取向上有所側重。

二、法學研究類型是構筑法學教育體系的基礎坐標

在一些學校中對法學知識的教育對法學類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學校教育體制的完善和師資力量的雄厚都代表了這個學校中學生學習的好壞程度,無論是對于老師還是社會來說,最終的目的就是培養出擁有高知識含量、高素質的法學人才。與國外的一些法學人才培育機構來說,主要運用的教學方式是:歐洲模式和美國模式。這兩種模式各有不同,卻都是以兩種法學研究作為內在依據的。

第一,根據其研究目的上的差別,需要對法學人才進行劃分,可以根據學生自身的能力進行劃分,因為在不同的國建中對法律教育的規定也是不同的,有的偏向于對學生實務研究的培育,有的偏向于對學生理論性的學習,所以,在這兩種模式上,第一種更重視對學生在工作崗位上的培育,比較注重于法律實務與理論的結合。

第二,從兩種研究能力出發,設定不同培養層次。每個國家都設置了不同層次的本科、碩士、博士等,而培育出來的法科人才類型是要有不同層次的學歷的。實際上,從事于法律實務的必須是科班出生的,法學碩士和法學博士等高學歷學位人員都集中在法學理論工作崗位上。

三、法學研究類型為法學教育調整提供指引

根據目前我國一些學校對法學人才的培育來說,知識在一些重點本科院校才會設置與法律相關的專業,對于一些職業院校來說,根本沒有設立與法律相關的專業,因為法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需要具有一定的資格才可以從事于本行業,對人才的要求非常高,以至于在中國的法律崗位上出現了對人才的大量空缺,造成了法律人才難找的現象。即使有一些學生獲得了法學學習的資格。但其學習的成果不理想,而造成了在一些本科院校內學習法學專業的學生不能從事于法律事業。在社會中對法律在形式上設立了不同的學位,有研究生學位,還有碩士生學位,這二者的確立代表了我國法學教育的主要差別。對于解決法科人才的短缺是當前培育能夠培育人才的師資需要,以法學二級學科為專業的法學是建設開始,形成了培育各門法學課程教師的理論人才品種。在之后出現的博士就是對此的延伸,而法學本科將培育任務轉變成了培養實務人才。我國法學教育針對人才的缺失做出了重新的定位和調整。第一,將兩種法學研究能力作為標注,對社會法律中人才嚴重空缺的現象有以下幾種解決辦法:(1)將原來存在的本科院校法學教育作為學生學習實務法律的院校,將本科院校中的碩士和博士學位取消掉。(2)將非法學背景的法律碩士作為實務型品種來進行保留,將法學碩士和博士作為理論型品種,取消法學背景的法律碩士和法學本科。第三,將兩種法學研究能力作為一種門檻,清楚這兩種崗位人才的準人資格,若是沒有受過實務型法學教育的法學博士是不允許進入實務崗位的。

篇4

關鍵詞 高職教育;民辦高教;高等教育;均衡發展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2)19—0010—05

社會公平是人類追求的永恒理想。鑒于教育對個體的發展功能和基礎性作用,教育公平通常被視為社會公平之基礎。美國教育家賀拉斯·曼指出:教育公平是實現人類平等的最偉大工具[1]。在高等教育領域,高等教育均衡發展是教育公平的具體要求。充分理解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理論的內涵,并在該理論指導下審視、反思和改進高等教育的現實發展狀態,既有利于高等教育自身發展,又有利于實現高等教育領域的公平目標。

一、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理論之思考

對于均衡,《辭?!返慕忉屖牵好艿臅簳r的相對的統一,其實質是平衡[2]。依此邏輯,非均衡發展可定義為事物的不平衡發展,均衡發展可指事物的平衡協調發展。從經濟學視角看,非均衡發展在價值取向上更多體現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均衡發展則更多體現為“公平優先,兼顧效率”。不講效率只講公平,則難以在更高發展水平上追求公平,這樣的公平是低層次的公平;不講公平只講效率,則難以在和諧環境下追求更高水平的效率,這樣的效率不具有可持續性。事實上,無論是非均衡發展還是均衡發展,都包含對公平和效率的追求,只是各有側重。事物發展中,不均衡是絕對的,均衡是相對的。非均衡發展的絕對性是由不同事物原有基礎、條件等存在差異造成的。非均衡發展是一種發展手段,其目的是優先發展某事物,在事物發展取得突破后,通過該事物“反哺”其相對的事物,最終實現事物間的均衡發展。相反,均衡發展是相對的,這同樣是由事物的原有基礎、條件等差異性造成的。事物的發展正是在不均衡——均衡的反復轉化過程中通過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突破而實現的。這種轉換取決于發展的“度”。當事物間非均衡發展水平達到一定的度時便要求均衡發展,否則會出現兩極分化,造成矛盾激化,破壞發展;當事物間均衡發展水平達到一定度時也要求非均衡發展,否則不容易取得局部突破,以帶動全局進一步發展。

當前基于兩個重要因素,高等教育均衡發展被強烈要求:一是從外部環境看,追求公平已成為當前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公平成為事物發展的重要評價指標,高等教育均衡發展本身就含有追求公平的價值取向。例如,要求區域高等教育均衡發展體現對公平的追求。二是從高等教育自身看,高等教育系統內某些方面的非均衡發展水平已達到一定的度,此時若不加以控制并轉向均衡發展,則難以促進可持續發展。例如,前些年高等教育數量、規模過快發展與質量發展相對滯后就影響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本文主要探討我國高職教育以及民辦高教(僅指學歷教育)兩類教育的均衡發展問題。高職教育是基于人才培養目標分類的一種教育類型,民辦高教是基于資本性質分類的一種教育類型。需要指出的是,高等教育均衡發展在類型層面不具有“先發展一種教育類型,之后再反哺另一種類型”之義,更強調的是教育類型的平衡協調發展。某類高等教育是否實現了均衡發展可通過兩個維度進行審視:第一個維度是看某類教育的發展是否與社會需求均衡協調,實現了其“應有”發展;第二個維度是看某教育類型與高等教育系統內其相對應的教育類型是否實現均衡協調。以高職教育為例,可通過其與普通教育間的關系判斷是否實現均衡發展。高教系統內不同類型教育的均衡發展要把握以下兩點:一是各種高等教育類型在獲取政府資源方面機會平等,法律地位平等;二是高等教育類型均衡發展是競爭性和互補性的發展。各種高等教育類型公平競爭,才能促進質量提高和效率優化;各種類型功能互補,才能充分滿足社會的多元需求。

二、我國高等教育類型均衡發展審視

(一)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從社會需求維度看,高職人才數量和規格難以滿足市場需求。截至2009年底,我國有高職(??疲┰盒?246所,在校生平均規模為5904人[3]。以此推算,高職學生為735.64萬人。相對于龐大的高職人才需求,該數量仍然偏少。近些年“白領”低價易得、“技工”高薪難求[4] 等類似信息頻頻見于各類媒體證實了這一點。教育官方人士也指出,技能型人才供應不足是我國教育的突出問題[5]。同時,高職人才規格也不能很好地滿足市場需求。當前社會發展亟需一批高級職業型人才,這需要由高職本科教育培養,但高職教育當前只舉辦??茖哟味鵁o本科層次,即高職本科人才培養存在“真空”地帶。高職教育無論在數量還是規格上都沒有很好地實現與社會需求的均衡發展。

篇5

兒童安全教育的資源的使用者主要以成人為主,兒童更多的是接受教育和保護的一方,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中國兒童網民上升情況明顯,截至2013年6月底,中國網民中小學及以下、初中學歷人群的占比分別為11.2%和36.3%,相比2012年底均有所上升,尤其在初中群體中的升幅較為明顯。這表示兒童有越來越多的機會直接使用網絡安全教育資源。面向兒童設計的安全教育類網站,對兒童來說,他們對網站認知、理解與應用都有著巨大的差異。因此,網站建設必須從使用者的年齡特點、認知情況和接受能力方面出發,根據兒童的認知發展階段將網站的受眾分為學前兒童用戶(7歲以下)、小學兒童用戶(7~11歲),初高中兒童用戶(12歲~成年),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認知特征定位受眾,來保證網站的內容、風格和運營等符合受眾需求,從而保證用戶的忠誠度和粘性,以確保網站的應用價值。國內外以兒童安全教育為主題的,按以上三個年齡層定位受眾的網站較少,美國我的寶貝網,有專門對7歲以下兒童提供安全資訊和產品的服務;全球兒童安全組織———中國,即全球兒童安全組織中國分支,其使命是降低14歲以下兒童的意外傷害和死亡。

二、支持者———家長、社會、政府

面向支持者的安全教育類網站必須考慮支持者的特征。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保障兒童安全,這不僅僅是教師的任務,家長、社會、甚至政府的參與都是必不可少的。根據支持者定位受眾,往往決定了網站的功能定位。支持者普遍對兒童安全教育網站的需求是獲取知識功能和交流功能,如“我的寶貝”網會提供論壇服務,在論壇中大量兒童安全教育的文字、圖片、視頻資料,無疑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為兒童安全教育做了推廣;社會上的組織機構可以提供一定的兒童安全教育資源,需要網站具有資源和在線專業及技術支持的功能;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扶植政策,需要網站具有線上與線下互動的功能。例如,美國國家兒童安全理事會就是致力于兒童安全的慈善組織,該組織提供300多類兒童安全教育材料,輔以50多個安全顧問,每年為40多個國家,約6000個公共安全機構和超過16000000兒童提供兒童安全資料。

三、實施者———教師

面向實施者的安全教育類網站需要考慮教育者的特征。同家長的輔助教育特征有共同之處,也是在獲取知識功能和交流功能上對網站有相應需求,但對兒童安全教育資料的使用需求更顯著,這類資源通常以全面的信息涵蓋、專業的信息分類形式呈現,或學習、交流線上與線下聯合活動的形式呈現。如,信息覆蓋類型的小精靈兒童網站的兒童安全頻道提供了分類比較全面的兒童安全資料:游泳安全、自然災害、社會安全、疾病預防、遠離、飲食安全、網絡安全、用電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居家安全等;活動型的是美國馬薩諸塞州兒童安全組織,通過授權認證為當地社區教師提供安全教育計劃(組織活動)。

四、總結

篇6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下發《關于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意見》要求,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要保障學生就近上學的需要。農村小學一至三年級學生原則上不寄宿,就近走讀上學;小學高年級學生以走讀為主,確有需要的可以寄宿;初中學生根據實際可以走讀或寄宿。

《意見》指出,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要處理好提高教育質量和方便學生就近上學的關系,努力滿足農村適齡兒童少年就近接受良好義務教育需求。縣級人民政府要制訂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專項規劃。

要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撤并程序。確因生源減少需要撤并學校的,縣級人民政府必須嚴格履行撤并方案的制訂、論證、公示、報批等程序。撤并方案要逐級上報省級人民政府審批。要依法規范撤并后原有校園校舍再利用工作,優先保障當地教育事業需要。

《意見》強調,要堅決制止盲目撤并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已經撤并的學?;蚪虒W點,確有必要的由當地人民政府進行規劃、按程序予以恢復。要解決學校撤并帶來的突出問題。要對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工作進行專項督查。對存在問題較多、社會反映強烈的地方,要責成其限期整改。對因學校撤并不當引起嚴重不良后果的,要依照法律和有關規定追究責任。(張 婷 中國教育新聞網 2012年9月8日)

我國將建立三項制度糾正加重學生課業負擔行為

根據中國政府網公布的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國家要建立課程安排公示制度、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通報制度、家校聯動制度,及時糾正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的行為。

《意見》要求建立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生學業質量評價體系,科學評價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引導學校按照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實施教育,引導社會按照正確的教育觀念評價教育和學校。各地不得下達升學指標,不得單純以升學率對地區和學校排名。學校要認真落實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不得隨意提高課程難度,不得擠占體育、音樂、美術、綜合實踐活動及班會、少先隊活動的課時,科學合理安排學生作息時間。

《意見》提出要改革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要引導家長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和科學的教育方式。要加強對社會培訓補習機構的管理,規范培訓補習市場。(佚 名 新華網 2012年9月7日)

上海:打破“鐵飯碗”取消中小學教師資格終身制

從今年開始,上海中小學教師資格在首次注冊后將不再是終身制,或改為每五年注冊一次,中小學教師只有連續注冊五次,即任職25年以上,才可免注冊。繼醫師上崗資格證取消終身制后,教師也不再是“鐵飯碗”。

上海市教委人事處處長周景泰說,上海市教委新推出的培養教師教學能力和提高教師隊伍質量的舉措,給所有教師,尤其是從事基礎教育工作的教師們提供了發展的大好機遇,也帶來了頗具挑戰性、嚴峻性的考驗。教師不再是“鐵飯碗”,如果考核不合格,將退出教師崗位。

不少專家對上海市教委的上述舉措表示歡迎。如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辦公室副主任繆迅教授認為,教師資格每五年考核注冊一次,有利于教師素養的“常學常新”,提升職業本領。

據悉,除了上海出臺取消教師資格“終身制”的改革舉措外,北京、甘肅、廣西等地也有類似的動作。目前,上海的教師隊伍建設處在全國前列,基本與國際教師教育與管理趨勢相呼應。教師培養實現了大學化,教師來源趨于多樣,職前職后培訓貫通銜接,全國首創的見習教師規范化培訓也逐步展開。(俞菀 蔣蕾 新華網2012年9月9日)

武漢:今秋起所有民辦幼兒園將按照公辦園管理

近日,武漢市物價局和市教育局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從今年秋季開學起,除了保育費、住宿費實行市場調節價,該市所有的民辦幼兒園將按照公辦幼兒園管理,首次統一幼教收費項目,并決定對收費高、收費名目多的“天價”幼兒園進行成本監審。

武漢市物價局負責人表示,通知要求民辦幼兒園收費項目將參照公辦幼兒園收費項目管理的相關規定執行,園方最多只能收取保育費等六項費用。

通知要求,民辦幼兒園保教費、住宿費實行市場調節價,其收費標準由辦園者根據辦園成本等自主確定,報物價部門備案,備案后原則上一個學年內不得變動。

通知還要求,民辦幼兒園在正常教學時間內,不得以任何名目另收費用。此外,對于低保家庭子女以及社會福利機構、流浪兒童救助保護機構的適齡兒童進入公辦幼兒園就讀的,免收保教費。(程 墨 王小占 《中國教育報》 2012年9月14日)

鄭州初中小學招生禁任何形式考試,不得測智商

針對今秋招生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鄭州市教育局日前發文重申了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規范辦學有關規定,并著重指出:不準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組織任何形式的招生考試,更不得對適齡兒童少年進行智商等各種測試。

根據最新下發的《鄭州市教育局關于重申規范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行為的通知》,鄭州市重申,將堅持義務教育階段就近免試入學制度和以縣區為主的原則;堅持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構建面向每一位適齡兒童少年的教育服務體系;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

《通知》重申,鄭州市不準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組織任何形式的招生考試,更不得對適齡兒童少年進行智商等各種測試。不準舉辦或變相舉辦重點班。學校要實行均衡編班,均衡配備任課教師。不準任何單位或個人組織學生參加未經省教育行政部門批準的各類競賽活動。不準開除學生或以任何理由將學生驅趕出校園,不準體罰或變相體罰、侮辱學生。不準任何學校拒收教育行政部門認定分配的進城務工人員同住子女。

同時,各校要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開齊開全各類課程,保證學生課外作業的分量和難度適當,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嚴格控制學生在校活動總量,切實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吳戰朝 邱萍萍 《大河報》 2012年9月20日)

中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規模連續14年減少

依照教育部公布的統計數據,2011年我國小學和初中的在校生數均在減少,其中小學在校生比上年減少14.34萬,初中在校生比上年減少212.53萬,總共減少了226.87萬人。這是1998年以來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連續14年減少。

日前教育部在其官方網站公布了《201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對照教育部官方網站公布的1998年以來的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的統計數據,我國小學生在校生連續15年減少,初中在校生連續8年減少。

依照《公報》公布的數據,2011年我國小學校數量為24.12萬所,比上年減少1.62萬所。這是1997年以來小學數量減得最少的一年,1997年以來我國小學校的數量一直在減少。對比教育部官方網站所能查到最早的1997年的62.88萬所小學,則減少了38.76萬所,減幅達61.64%。

初中學校的數量自1997年以來也一直在減少。2011年我國的初中學校數量僅為5.41萬所,比上年僅減少773所,1997年以來減少數量僅次于2000年的0.05萬所。但對比1997年的6.62萬所,也減少了1.21萬所,減幅達到了18.28%。(郭少峰 《新京報》 2012年9月3日)

學生15年全免費:學前3年 中小學各6年

記者從自治區教育廳獲悉,從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將全面實現15年免費教育,即學前3年、小學6年、初中3年和高中3年。凡是在自治區公辦學校就讀的學生均能享受這一政策,在民辦或其他部門辦學校就讀的學生也可據實享受等額財政補貼。

據了解,自治區自于1985年開始就對農牧民子女在免費接受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實行包吃、包住、包學費的“三包”政策,對城鎮困難家庭子女實行同等標準的助學金制度和財政補助政策。2007年起在全國率先實現城鎮義務教育免費。2011年開始,對農牧區學前教育實行免費政策,同年秋季高中教育階段(含中等職業教育)全部實行免費教育政策。

從今年秋季學期開始,自治區決定實施城鎮學前教育免費政策,實施范圍及對象包括城鎮幼兒園(含民辦、其他部門辦)在園幼兒,年生均免費標準達3600元。 (韓俊杰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2年9月5日)

研究發現:四成教育類本科畢業生選擇教師職業

篇7

根據《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52號)、《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人員暫行規定》(人事部令第6號)、《青島市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規程(試行)》(青人社發〔2017〕3號)、《關于做好2018年度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的通知》(青人社字〔2017〕65號)等文件要求以及省、市有關規定,2018年即墨區部分事業單位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工作人員148人(詳見《2018年即墨區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計劃表》,以下簡稱《計劃表》),現公告如下:

考試分為筆試和面試。

(一)筆試

初級崗位參加全省統一筆試,根據專業不同分為綜合、衛生和教育三大類,各類均考一科。綜合類考試內容為公共基礎知識,包括法律法規、政治經濟理論、時政方針、科技知識、省情省況等基礎性知識和綜合寫作;衛生類考試內容為公共基礎知識和醫藥衛生專業基礎知識兩部分,分別占整個試題分數的30%和70%,醫藥衛生專業基礎知識部分按醫療、藥學、檢驗、中醫、護理五類分別命題;教育類考試內容為公共基礎知識和教學基礎知識(包括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知識)兩部分,分別占整個試題分數的30%和70%。

筆試采取統一考試、統一標準、統一閱卷的方式進行,筆試地點在筆試準考證注明。

筆試時間:2018年3月18日

綜合類:9:00-11:30

教育類、衛生類:14:00-16:30

篇8

在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法律教育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不斷地遭受著人們批評。當前,法律專業畢業生不好就業,特別是大部分學生未來無法從事法律職業,法律教育與社會現實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銳。這就加劇了人們對目前法律教育的反思。本文也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來探討我國高職高專類院校的法律教育問題。

二、我國高職高專法律教育的歷史淵源

20世紀80年代以后,各種形式的教育紛紛舉辦,層次亦呈多樣化趨勢,從中專、大專、本科(學士)一直到碩士、博士,共存在五級層次。其中中專教育主要存在于各省所辦的司法學校,學制為兩年;大專的教育方式最為多樣,包括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教育、全日制短期職業大學、普通高等學校附設夜大學、普通高等學校附設函授部或獨立函授學院、廣播電視大學、職工業余大學、管理干部學院和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等,學制一般為2年或3年;本科的學士教育主要由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承擔,學制為4年,此外還有普通高等學校附設的函授部或獨立函授學院和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研究生(碩士、博士)教育集中在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之中,學制均為3年(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則多為兩年半)。高職高專類法律教育歷史淵源很明顯來自于80年代以后法律教育的多樣化過程中。它主要包括上述的法律教育五級層次中專、大專層次,具體講就是各省所辦的司法學校、管理干部學院、以及經改制而來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等所開展的法律教育。這類法律教育的出現一方面是我國教育行政化的體現,即警察系統、法院系統、檢察院系統可以依據自己需要的人才開辦相應法律院校,這里面有體制的因素也有部門利益的考量;另一方面,它也是法律教育急速擴張的一種體現。我國高等教育一直存在著招生量少、高中畢業生獲得高等教育機會低下的狀況,所以,我國高等教育不斷擴大招生規模,同時也不斷進行專業擴充。對于我國法律教育來說它置身于其中也一直擴大招生、不斷增加新的專業,也進行著教育層次的不斷延伸。

三、我國高職高專法律教育的尷尬現實

我國法律教育傳統不但有大陸法系的歷史印記,也有前蘇聯法律教育的烙印。但是,隨著我們法治建設不斷的深入,對法學理論研究的不斷突破,我們意識到要去除前蘇聯法律教育的負面影響,堅決的以大陸法系的法律教育為基本,同時融合某些英美法系的法律教育模式。那么,對于誕生于80年代的高職高專層次的法律教育,即使它在當時也許有存在的理由,但是,當今天社會對法律工作人員提出更高的知識水平和素質能力要求時(本科畢業才能報考全國統考的司法資格考試,拿到這個資格證才有可能做律師、法官、檢察官),當大量法律畢業生無法找到法律職業類工作時,高職高專法律教育面臨的尷尬更加明顯。有人面對困境甚至呼吁取消本科法律教育,高職高專法律教育的去留不言而喻。當下,全國高職高專類法律教育機構不在少數,它的存廢不僅僅是個專業本身的問題,還涉及一批教職員工安置、設施設備處理等問題,所以,以謹慎的態度對待高職高專法律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從社會現實需求來看,法律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于法官、檢察官、律師、企業法律顧問、企業法務部門工作人員、律師助理等。很顯然,法官、檢察官、律師這樣的工作需要你取得司法資格證后才能從事,企業法律顧問也得通過考試取得證書才能上崗,至于企業法務工作人員、律師助理一般也要求本科以上、同時要有相應工作經驗。對于其他隨著社會發展而出現的與法律有關的工作崗位,它們不但需要你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而且需要你有相應行業的知識背景,那么這對于高職高專法律畢業生來說,他們幾乎不能滿足這些社會需求。

從法律高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來看,它似乎能夠滿足社會的需求,但其實不然。首先,正如上面所分析,社會現實需求的應用型法律人才基本上需要高職高專法律教育類畢業生繼續努力取得本科畢業證后才有可能滿足;另外,目前高職高專法律教育回避這個問題另外開辟新的應用型法律人才市場來自圓其說,例如,基層社區調解員、司法助理等。雖然這些行業與法律相關,但是,這些崗位目前只是理論上的崗位需求,而且,非法律類學生也可以上崗工作。所以,這樣的說法很難獲得人們的認可。

四、我國高職高專法律教育的未來走向

篇9

關鍵詞:雙元制;職業教育;邊遠地區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1-0239-02

一、德國職業教育基本概況

德國的教育體系分為三大類,即基礎教育類、職業教育類和高等教育類。德國職業教育在整個全民教育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提升青少年綜合素質、提高其就業水平的主要渠道。如下圖所示。

在德國職業教育體系中較受推崇的是雙軌職業教育制度,即企業學徒與職業學校相結合,這樣可以使學生從校園順利地進入職業生活。德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職業教育研究所,研究所頒布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為職業教育高質量、高標準、高要求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截止到2008年,德國已經承認的培訓職業數量達到了近350個。并且各州立部門也根據國家承認的教育培訓職業制訂并頒布了與之相對應的專業課程教育教學體系,一系列的措施方法使德國職業教育得到穩步快速的提升與發展。

二、“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解讀

1.“雙元制”教育模式內涵。所謂“雙元制”職業教育就是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完成的一種職業教育模式。學生既在中高職院校進行基礎文化知識、專業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學習,又在企業進一步進行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它是一個以培養高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標的職教制度。

2.“雙元制”教育模式特點。健全的法律法規保證了職業教育的實施,德國堅持依法治教,頒布了許多職業教育法律法規,形成了一套內容豐富、易于操作的法律法規體系,有力地促進了職業教育的管理組織和實施及職業教育的健康有序發展。重視實踐技能,與生產緊密結合,以能力為本位確定培訓目標,重視動手能力的訓練是“雙元制”的一個特色。“雙元制”教育模式形式下的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進行實際動手能力的培訓,校企合作共同完成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過程,使學生既能夠掌握基礎知識,又能鍛煉提升實際動手能力。企業積極參與,實現校企合作共育英才,德國高職院?;旧隙紝崿F了校企合作,與行業、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企業承擔部分項目教學任務,以銜接理論與實踐操作。另外,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的成功還有一點就是大力推行“理實一體化”教學,將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與就業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培養出來的畢業生能夠符合企業實際需要,且培訓、考核方法靈活,既保證了培訓質量又使職業資格證書更具有權威性。

3.“雙元制”教育模式培養目標?!半p元制”教育模式的培養目標以職業核心能力為基礎。不僅注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而且還特別強調關鍵能力的訓練。關鍵能力是學生職業生涯中除崗位專業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適用于各種職業,能適應崗位不斷變換,是伴隨學生終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我國職業教育現狀

經過近40年的發展,我國職業教育規模得到快速發展,近幾年國家啟動了一批示范性職業學院建設單位,教育部和財政部重點支持示范性職業院校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促進了職業教育院校的改革,增強了項目院校的辦學實力,推動了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職業教育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從教育的整體管理來看,其根本原因在教育結構方面?,F階段我國職業教育雖然基本形成體系,但教育模式依然以學歷教育為主,輕視職業能力的培養。我國職業教育模式現在基本上依然采用的“灌人式”教學,教學內容脫離實際生產,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差,且邊遠地區教育形態落后,通過傳統的教育模式培養出的職業院校畢業生不能適應社會及企業對人才的需要。因此,為了緊跟社會發展步伐,培養出符合地方經濟發展需要、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技能型專門人才,我們應借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發展模式,總結不足,深化教育模式改革,探索出一條適應邊遠地區發展的職業教育新道路。

四、“雙元制”教育模式對邊遠地區教學模式改革的啟示

1.課程內容、課程設計的改革。職業教育是以鍛煉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為基礎的教育,以培養高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的,培養面向企業生產一線所需要的生產、管理、技術改造、服務等人才。要達到這一目標,課程內容必須與職業標準相對接。要緊緊掌握企業、行業的實際需求和對人才要求的不斷變化,依據企業需要開發出對應企業員工職業標準、具有職業特色的高職教材及符合地方產業發展的校本教材,這是職業教育課程內容改革的關鍵。傳統的課程設計就是簡單地提煉教材內容,缺少創新性思維,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也較低。借鑒德國職業教育模式課程實施方案,我們應根據實際需要對課程內容進行詳細設計,并且根據課程講授對象及專業發展方向的不同來確定課程內容,要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課程設置要結合地方產業、依據企業需求進行新的課程體系建設。對學生職業能力要求進行分析,組織課程開發小組,以行業企業專家、技術人員為主,建立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制定符合當地發展情況及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

2.教學模式的改革。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強調注重教學過程和學生參與動手演練操作,強調學習過程的互動交流。專業理論知識的培養采用以班級為單位的授課形式,專業技能采用AID培訓方式即分組教學。而現階段我國邊遠地區高職院校教學資源還較匱乏,目前部分高職院校無法實現分組教學,但我們可以通過其他教學模式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小組討論教學、項目化教學等方法;同時職業院校教師也應重視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最大程度應用院?,F有各種設備和實物教具,采取現場教學的方式提高教學效果,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3.職業能力的培養。邊遠地區高職院校可通過現有資源組織實施進行職業素質、職業核心能力―關鍵能力兩個課程的學習。通過思想、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職業素質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合格政治素質;通過學生社團的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意識、溝通能力、學習新技術與知識轉移能力以及調查研究、組織協調能力。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從四個方面進行實施:通過職業素質課程的學習培養合格的政治素質;采取AID培訓方式進行“職業核心能力―關鍵能力”的培養,培養良好的團隊精神、良好的溝通能力;較強事業心,愛崗敬業,責任心強;獲取信息以及對信息的分析能力等。引進來自企業一線的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的同時,也將企業文化引入課堂,將其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作風和踏實的工作態度。

4.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德國職業教育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具有一支結構合理、人員穩定、管理有效、專業素質及實踐能力較強的雙師型師資隊伍。而現階段我國邊遠地區高職院校的許多教師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或研究生,他們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但實際動手能力和課堂駕馭能力有所欠缺。為了改善師資結構、提升新入職教師的整體素質,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引進企業技術能手、行業專家,積極鼓勵新入職教師參加企業頂崗實習、參與企業技術改造,并采取“走出去”的辦法強化新入職教師實踐能力的培訓等措施來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構建一支力量雄厚、結構優化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職業教育是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傳授專業知識、培養職業能力的基本功能,還承擔著為企業生產一線和社會發展供給合格的高技能型專門人才的責任。深化邊遠地區職業教育模式改革,完善教育教學方式,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制定適應邊遠地區產業結構的人才培養方案及人才評價標準,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邦祥.“得其本義,忘其具形”:借鑒德國職業教育的再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4).

[2]姜大源,吳全全.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劉振漢,祝文靜.德國的教育體制及職業教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

篇10

【關鍵詞】發達國家 應用型 技術本科 教育

一、幾個發達國家和地區應用型技術本科教育的概況

(1)美國。高等教育大眾化與多樣化發展緊密相聯,主要體現在:一是學生群體結構多樣性,比如年齡、性別、種族、文化背景等,學籍管理相對靈活,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具有很大的彈性。二是學校類型多樣性,比如殖民時期形成的私立大學和學院,人才培養定位于培養教士和社會政治經濟專業技術人員及官員;獨立后建立的公立的州立大學和學院,人才培養定位于政治家、法官、立法執行官等;莫里爾法案后建立的大學和學院,重點資助創建實用學科,同時也不排除傳統學科,這導致綜合大學的產生;研究型大學,才培養注重科研和研究生教育;社區學院,以滿足社區多方位需求,適應社會發展的實用人才為主,其學費低廉、管理松散、學習方式靈活。三是是學習方式多樣化,上課時間晝夜開設,學分換算靈活、授課計劃彈性等等。

隨著《史密斯―休斯法案》、《職業教育法》、《卡爾?D?帕金斯職業技術教育法案》相繼出臺,對于促進職業技術教育發展,鼓勵通過加強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的銜接,起到了強化作用。

(2)德國。德國的大學一般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研究型大學和高等工程教育大學(或叫綜合大學Uni),如柏林大學、柏林工業大學,這類大學強調系統的知識理論體系,注重科研能力的培養;一種是應用科技大學(FH),注重培養工程應用人才,這類學校原則上不開設文科;藝術學院,注重發展學生的藝術特長,追求個性化發展。

(3)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的大學教育一般分為四種類型:研究型大學,以培養大學教授和未來科學家為主;一般性大學,為適應工業化發展而建立起來的學術性大學;應用型大學,為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而建立的大學,培養社會所需的應用型人才;高等職業院校,實施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是企業一線的高級技工。

澳大利亞政府重視經費投入,政府通過大學本科教育,有計劃地培養適應技術革新和經濟飛速發展的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

(4)英國。1944年著名的《巴特勒法案》,使英國確立了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1956年政府發表的《技術教育白皮書》,成為英國戰后高等職業教育的一個轉折點。同年政府發出“教育部305號通訊”,將技術學院分為四個等級。1961年出臺的“羅賓斯原則”和5年之后出臺的《關于多科技術學院與其他學院的計劃》,標志著多科技術學院得到法律認可。

(5)臺灣地區。我國臺灣地區,大學一般分為公立綜合大學,其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與中國院校相似;科技大學,注重專業性與實用性的教學研究,實力比較雄厚;技術學院,一般較少升級為大學,更注重應用型人才培養;專科院校,集中在護理、健康評價等方向。

上述這些國家和地區,技術本科教育培養方向上基本相同:即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德國以學生未來就業崗位需要為導向,按照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企業的實際需要確立人才培養崗位和目標;英國主要以多科技術學院為主,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美國本科層次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技術師”,即技術應用型人才;加拿大社區學院采用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目標就是為社區培養高素質、實用型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半專業技術人員;澳大利亞以學生達到某種職業的從業能力要求為目標,強調職業或崗位所需能力的學習和運用;日本技術本科教育注重人才培養目標的實務性、創新性,培養兼備基礎和專業知識的實踐型技術人才;臺灣科技教育是培養工業技術師,相當于我國的技術本科教育。

二、高等學校要實現合理定位、錯位發展,辦出特色

以不同的辦學層次、不同的培養目標,適應社會崗位的不同需求,是高等教育發展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的客觀要求。技術本科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職業教育的一個層次,是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多樣化的客觀現實。

(1)研究型高校以舉辦學術性教育為主。以基礎學科為主的研究型高校,面向的領域和工作任務是科學研究,課程的組織模式是學術本位模式。以科研、試驗為主,人才類型是學術型,其培養方法以學校培養為主,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教育類型屬于研究型。

這種教育類型,招生以選拔為主,受教育對象很有限,教學方法、條件、手段等均以適應培養精英型人才為主要形式。目前國際、國內專門舉辦這種類型教育的高等學校為數不多,只有被認為是國際國內頂級的研究型大學才屬此類型的學校。

(2)老本科高校以舉辦工程應用型教育為主。以基礎工程學科為主的老本科高校,面向領域是研究與生產部門過度的橋梁領域,如規劃設計院、政府宏觀決策等部門。工作任務是將理論轉化為工程決策、規劃、設計方案、圖紙等。課程組織模式以學術模式為主,融入實踐活動項目模式。以實驗為主,科研和生產實踐為輔。人才類型是工程應用型,其培養方法以學校為主,注意社會企業。教育類型屬于應用技術型。

應用型本科教育理念,尤其是工程應用型的理念是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逐步具有特定內涵:“相對工程研究而言,突出工程應用;相對于工程科學而言,突出工程技術;相對于精英教育而言,突出大眾化本科教育。”我國的工程應用型本科教育長期實行精英型教育,追求培養學術型人才目標,實施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教師工程實踐素質不高,缺乏產學合作機制,目前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模式。

(3)新建本科高校以舉辦技術應用型教育為主。以技術學科為主的新建本科高校,面向的領域是直接創造物資財富的行業和專業生產部門。工作任務是將工程決策、規劃、設計、方案、圖紙等轉化為工程實踐以及技術指導。課程組織形式是實踐活動項目與學術兩個模式結合。實驗、實訓同等重要,人才類型是技術應用型。其培養方法以學校為主重視社會企業。教育類型屬于應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