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文化習俗范文
時間:2023-09-28 18:09: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元宵節的文化習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元宵節各地的習俗1、北京元宵節的習俗
老北京最熱鬧的節日不是春節,而是元宵節。一年一度的上元燈會、舞龍舞獅、老北京叫賣等老北京民俗味十足的元宵節傳統節目,是老北京市民期待這個節日的一大原因。傳統的老北京元宵節活動主要由花會、燈會、吃元宵3個部分組成。
2、河北省元宵節的習俗
河北較為獨特的元宵節習俗有井陘的拉花,井陘拉花是一株古老藝術奇葩。贊皇縣元宵節習俗——“拉碌碡”,拉祿碡是一種表現勞動生活的舞蹈,主要活動在元宵節,它以打擊樂伴奏。有大鼓、大鑼、鐃、水镲等。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
3、安徽省元宵節的習俗
古城鳳陽縣,蕩秋千、挑燈籠、撂火把等民間習俗,成了元宵佳節的三大習俗。鳳陽民間有“元宵節蕩秋千,一年腰不疼”的說法。每逢元宵佳節,最讓孩子們動心的還是“挑燈籠”。各種花燈早在幾天前就紛紛“搶早”上市,造型各異的花燈將府城鎮夜晚裝點一新。撂火把是一種青少年集體活動。在鳳陽農村,留心的孩子都會早早有意識地收集、準備著一些廢舊掃帚、刷把,以備元宵節撂火把。
4、山西省元宵節的習俗
掛花燈,是山西人民歡慶元宵節必備的一種形式。每逢元宵節來臨之時,家家戶戶都掛起各式各樣的燈,從十四至十六,每晚都開。放焰火,為山西人民元宵節最為喜人的活動,元宵節夜在廣場都要進行放煙火活動,到時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麗的煙火。文藝踩街,堪稱民間文化化妝大游行。從十四到十六,連續三天各縣區的都組織大大小小的各種文藝匯演到市里來。
5、山東省元宵節的習俗
開展游藝活動是元宵節的重要內容。雜耍的形式各種各樣,獅子舞、龍燈舞、高蹺、旱船、花棍、秧歌、趕毛驢……應有盡有,內容以戲曲為主。曲阜城周圍村村玩龍燈,每個村的龍燈都要到孔府中表演??赘}垷舻牡胤皆诙T里大堂前,平時不得入內的孔府,這時也準許外人入內看耍龍燈。耍龍燈時,孔府的當差和“花炮戶”在一旁燃放焰火。
6、河南省元宵節的習俗
長興河南人最獨特的習俗,就是在元宵之夜,家家戶戶都得在祖宗墓前,用竹蔑和紅紙扎上燈籠,點燃其間的蠟燭任其燃盡。元宵節一般的習俗是賞花燈、猜燈謎、吃湯圓、舞獅,即使是河南人,也少見在祖宗墳前點燈的習俗。
7、陜西省元宵節的習俗
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期間,除大鬧花燈外,還流傳一種“放天燈”的風俗。這種風俗由來已久,據史可查唐時已有此舉。“伴燈饃”流行于陜西銅川一帶。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期間,各家各戶在自己房屋里,設香案點燭焚香,鳴放鞭炮。屋內處處點燈,燈旁放著各式各樣的花饃,稱為“伴燈饃”。
8、江蘇省元宵節的習俗
元宵節泰州有5大習俗,吃元宵、鬧元宵、猜燈謎、放煙火、送吉祥。送吉祥是泰州部分鄉鎮特有的習俗。在元宵節這天,親戚朋友要給新婚的新娘子送橋樁、送子觀音等,以祝福早生貴子。還有些地方是拉著新娘子走百子橋,同樣是求子。
9、浙江省元宵節的習俗
杭州民間傳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多齋素誦經,匍匐至吳山禮拜。海寧縣元宵節以精致的燈為最出名。上虞縣少于元宵節晚上到戡恃月臺上較量武藝。建德縣人家有新娶媳婦的,于元宵節設酒祭床。
10、江西省元宵節的習俗
萬安百姓從正月初一至十五晚飯后,全村老少就會集聚在村中祠堂或者廟宇,手持元宵歌本,對著元宵畫唱歌,當地人稱之為唱元宵歌(也叫唱船)。正月十五晚上除了唱船、贊船、劃船等活動外,還要喝元宵酒、吃元宵羹——這是當晚的壓軸戲。整個祠堂擺滿桌椅,有村民用年數已久的海壺盛滿自己釀造的米酒,給每位來賓倒上滿滿一碗,每張桌子上還盛有一大盆元宵羹供大家享用。
11、湖北省元宵節的習俗
荊州元宵節當天,關帝廟都要舉行大型廟會,屆時,荊州人在這里玩龍燈,劃采蓮船,騎馬射箭,吹喇叭套轎子,鬧騰得紅紅火火。而耍龍的小伙子們都要先到關帝廟內拜拜關公,再沿古城街巷舞龍。另外,元宵節也是荊州人的“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十堰人特重視元宵節,要舉行玩燈會,比如舞龍、玩獅子、劃彩蓮船、舞蚌殼、踩高蹺等。其中以十堰房縣的“火龍”燈會最出名。
12、湖南省元宵節的習俗
常德元宵節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新田縣游完龍燈后,將龍燈付之一炬,稱為“送災”。
13、四川省元宵節的習俗
四川元宵節有“四偷”的習俗:“一偷湯圓二偷青,三偷檐燈四偷紅。”除了偷青是為了強身外,其馀皆為求子的習俗。開縣有“對罵”的習俗。元宵節時人們搬板凳到戶外去,將平日之怨氣,盡皆罵出,被罵之人不得回罵。
14、福建省元宵節的習俗
元宵節給新嫁女送燈,是舊日福建的習俗,各地送的燈品式樣不盡相同,但目的一樣:“添丁。”閩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燈節中還有一叫“穿燈腳”的習俗。燈節中的舞龍燈,是福建元宵節中最受歡迎的節目,龍燈長數十尺,有頭有尾。燈節中還有一種燈猜頗受歡迎,燈猜也叫“猜燈謎”或“出燈猜”。
篇2
江蘇元宵節習俗1:宣城人舞燈鬧元宵
作為一個已有20xx余年歷史的城市,宣城民俗文化豐富多彩。除了傳統的賞燈彩、猜燈謎外,宣城各縣市還將開展各式各樣的舞燈活動,如“小馬燈”、船兒燈、索埂老龍燈等。
其中,“小馬燈”源于郎溪縣定埠鎮,是一種漢族民間舞蹈,20xx年入選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據介紹,在明代,定埠有位朝廷副使呂盛在云南為官,騎一匹千里馬,日行千里、夜走八百,來回于云南和皖南宣城郎溪縣定埠之間,家鄉人民為懷念他做官勤政,興“小馬燈”紀念他。
江蘇元宵節習俗2:到馬鞍山感受皖東非遺魅力
元宵節當天,“迎新春·文化廟會”暨馬鞍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演展示將在該市三國朱然文化街舉行,主要分為展演和展示兩大部分。當涂民歌、和縣民歌、東路廬劇、含弓戲、打蓮湘表演唱等十余個市級以上非遺項目將在廟會上輪番展演;采石磯茶干、橫望山米酒、薛津餛飩等非遺項目將亮相展示;玻璃反畫、布貼畫、絲綿畫等一批民間藝術大師也將展示絕技絕活,讓廣大市民及游客在元宵佳節感受傳統民俗民間文化帶來的獨特魅力。
江蘇元宵節習俗3:去揚州賞全國百種元宵彩燈
南京的秦淮花燈起源于唐朝,歷史悠久,素有“秦淮花燈甲天下”的美譽。每年元宵節,南京夫子廟都會張燈結彩,吸引了大量游客。不過,今年您也可以“轉戰”揚州,欣賞來自全國各地的彩燈。
元宵節期間,中國首屆民間手工藝扎燈藝術品展亮相揚州京華城,來自全國各地的六大門類共計100個品種的手扎燈悉數登場,既有大型的懸掛荷花燈,又有可以放置于掌心的袖珍小羊燈,讓人大飽眼福。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多數人印象中,彩燈多為各種布料、紙制作而成。但在此次燈展上,素有“燈娘”之稱的揚州江都花燈藝人吳麗娟還創新制作了一款由絲襪制成的彩燈。
篇3
1、元宵節,也稱為第一元宵節,小陰歷月,元宵節或元宵節,是中國農歷正月初十五。這是中國春節的最后一個重要節日。元宵節是中國文化圈,漢字和華僑的傳統節日之一。農歷的第一個月是農歷的第一個月。古人稱“夜晚”為“小”,因此一年中第一個滿月的第15天稱為月的第一個夜晚。
2、在中國古代習俗中,上原節(天關節),中原節(得關節,盆子節)和下元節(水關節)統稱為三元。元宵節習俗的形成過程很長。根據一般信息和民間傳說,西漢第一個月的第15天是很有價值的。
3、農歷三月初一漢武帝在漢朝皇帝在干泉宮對太乙的崇拜被認為是后人。在第一個月的十五日,祭祀天神。但是,第一個月的第十五次元宵節實際上是漢魏以后的民間節日。
4、自古以來,元宵節的習俗一直以觀看喜慶的喜慶燈籠為主。傳統習俗出去看月亮,點燃火焰,猜燈籠謎語,一起吃元宵節,并拉兔子燈。此外,在許多地方,還增加了傳統的民間表演,如打龍燈,打獅子,踩高蹺,劃船,扭秧歌和打太平鼓。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元宵節的手抄報宣傳內容一: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節的手抄報宣傳內容二:元宵節的歷史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據史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過元宵節的風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元宵節的手抄報宣傳內容三:元宵節的小故事
元宵姑娘
漢武帝的寵臣東方朔風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園賞梅,遇一宮女欲投井。朔搭救后問明原委,原來宮女名叫元宵,因進宮后長久不能見到親人而思念,遂起輕生念頭。東方朔同情并答應幫忙。東方朔擺攤占卜,所有人問卦結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長安城大恐慌。漢武帝向東方朔請教,朔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解釋說:正月十五晚家家掛燈吃元宵,城外百姓進城看燈,好似滿城大火,以瞞玉帝。是日晚,元宵雙親進城觀燈。在東方朔的幫助下一家終于團圓。
皮影相思
相傳,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死后,漢武帝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宮女就穿上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這位宮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后人做詩:“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影徘徊卻逼真,環佩姍姍蓮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說的就是漢武帝思念愛妃的典故,這也是皮影戲的最初來源。
破鏡重圓
隋朝軍隊滅南陳時,南陳昌樂公主與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銅鏡,各執一半,作為以后相見的憑證。并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賣鏡于市,以探對方消息。隋滅南陳后,昌樂公主入楊素府做妾,次年元宵節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價錢昂貴,無人問津。徐德言在破鏡上題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楊素得知,成人之美,昌樂夫妻終于團圓。
燃燈七盞
宋代福州有個太守名叫蔡君謨,面對千里餓殍卻要粉飾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節之夜必須燃燈七盞。有個窮人叫陳列,制了一個一丈多高的大燈,上書一首詩:“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窮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消息傳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雙喜臨門
王安石20歲時進京趕考,元宵節時路過一地,一大戶人家懸燈出題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不會答,卻記在心中。到京后誰知主考官所出之聯竟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筆就以招親聯作答,得中進士。衣錦還鄉時發現那聯居然仍未有人會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題聯作答,竟又得了個漂亮媳婦,實是雙喜臨門。
元宵節的手抄報宣傳內容四:元宵節花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
又說元宵節起源于“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節的手抄報宣傳內容五:元宵節習俗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過,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還是有自己的特點。
篇5
關鍵詞:詩歌;民俗;元宵節
元夕之夜,燈火通明,據《史記?封禪書》所述,元宵節起源于漢武帝祭祀“太一”神, 在正月十五日,從黃昏開始即在宮廷中通宵達旦燃放燈火,用盛大的燈火來表示對神靈的虔誠。也有觀點認為此節源于東漢時,因印度佛法傳入,視這一天為上元天官賜福的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這一天夜晚在宮廷和寺廟里“燃燈表佛”。也有學者考證,“燈俗”作為正月十五這一節日的重要特征是在隋唐之際才出現,《資治通鑒》記隋煬帝大業六年正月十五夜,“自昏達旦,燈火光燭天地”①。自此正月十五夜張燈結彩燃放燈火的習俗流傳到民間,每到元夕時,燈火輝煌,晝夜通明,不論身份階層,家家戶戶流光溢彩?!盁簟背蔀樵澴铛r明的節日物象,正如蘇軾詩云:“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
關于這一節日的名稱,唐前直接稱“正月十五”或“正月望”,至唐時尊道教為國教,道教將正月十五定為上元節,七月十五定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到晚唐時,“燈節”“元夕”“元宵”等相應稱呼也出現。長久以來人們對元宵習俗的關注多集中在宋詞中,其實,對于元宵節這一在宋代已經定型的傳統節日,在宋詩中也是屢見不鮮。經檢索25萬多首全宋詩,與元宵節相關的就有600多首。下面筆者從詩歌反觀民俗的角度來探查宋詩中的宋代元宵節俗特征和其中的情感內蘊及其傳承流變。
一、 萬家燈火,長夜如晝
元宵節至宋已基本定型,并發展至一個新的階段。晏殊《丁卯上元元夕》其二寫到:“百萬人家戶不扃,管弦燈燭沸重城。游車正滿章臺陌,為報天雞莫浪鳴?!雹诩凑宫F元夕之夜的熱鬧與沸騰。詩中提到元夕之夜夜不閉戶,因大家都在外面狂歡,詩中提到宋時元宵節的一大習俗――觀燈。宋朝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市民文化的繁榮,以及統治者的推崇和贊許,元宵節的節日氣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狂歡程度。文天祥《元夕》:“燈火喧三市,衣冠宴九宸。金吾不禁夜,公子早行春”③,元宵時開放禁令,終夜觀燈,出入無阻?!端问?禮志》記載宋沿襲唐代“上元前后各一日,城中張燈”④,即放燈時間原本是十四、十五、十六三日,宋代在此基礎上又增加十七、十八兩日。宋代還形成了專門的“燈市”,何謂“燈市”?《乾淳歲時記》有載:“天街茶肆漸已羅列燈球等求售,謂之燈市?!痹跓羰猩?,管弦齊奏,歌兒獻唱賣藝,紈绔豪商買笑追歡,往往從燈火初上直至更深燈偃。南宋姜夔詩曰:“燈已闌珊月氣寒,舞兒往往深夜還。只因不盡婆娑意,更向街心弄影看?!雹?/p>
范成大《燈市行》:“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燈影戲。春前臘后天好晴,已向街頭作燈市?!雹拊娭刑岬剿未鸁羰猩线€有與皮影戲相似的五彩羊皮燈、絲燈、走馬燈等等,足見宋元宵燈之繁盛。 元宵節狂歡結束之后還有“收燈”習俗,晏殊《正月十九日京邑上元收燈日》:“星逐綺羅沈曙色,月隨絲管下樓臺。千蹄萬轂無尋處,只似華胥一夢回?!雹邔懝澓蟆笆諢簟绷曀?,人潮終將散去,繁華終將落幕,盛筵過后,冷寂蒼涼,恰如華胥一夢,何曾夢覺,正所謂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宋代火藥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煙火也成元宵節一大亮點,“紫禁煙花一萬重,鰲山宮闕隱時空。玉皇高拱云霄上,人物嬉游陸海中”展現了宮中放煙花的絕妙美景,游人被煙花吸引的激昂興奮情狀。
宋代元宵時還有“傳柑”活動,蘇軾詩《扈從端門觀燈》:“老病行穿萬馬群,九衢人散月紛紛。歸來一點殘燈在,猶有傳柑遺細君。”有注曰:“侍飲樓上,則貴戚爭以黃柑遺近臣,謂之傳柑,蓋尚矣?!雹唷渡显惯^赴儋守召獨坐有感》:“燈花結盡吾猶夢,香篆消時汝欲歸。搔首凄涼十年事,傳柑歸遺滿朝衣。”也寫到了元宵傳柑。《荊楚歲時記》:“上元夜,貴戚例以黃柑相遺,謂之傳柑?!雹?/p>
宋仁宗朝已經開始將謎語書箋貼在元宵彩燈上供人猜射。王文濡《春謎大觀》:“舊籍相傳,宋仁宗時,上元佳節,金吾放夜,文人學士相與裝點風雅,歌頌升平,拈詩成謎,懸燈以招猜者?!雹饬硗?,豐富多彩的雜技活動也給元宵節增添了別樣的奇光異彩。
范成大《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有句“箕詩落筆驚”,自注:“即古紫姑,今謂之大仙,俗名筲箕姑?!奔词撬螘r元宵節迎紫姑的習俗。蘇軾《次韻穎叔觀燈》:“永夜出游從馬騎,諸羌入看擁千層。”寫到了元宵節少數民族的歡游盛況。
二、情絲流轉,興寄遙深
楊萬里《上元夜里俗粉米為繭絲,書吉語置其中,以占一歲之禍福,謂之繭卜,因戲作長句》詩中有句:“小兒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蠶事好”“心知繭卜未必然,醉中得卜喜欲癲”,展現了上元節有吃面繭的習俗,面繭即是肉餡或素餡的饅頭,餡中放入寫著官品的紙簽或木片,以占將來官位高低,占前途以及禍福。
作為元宵節最應景的食物“元宵”即是起源于宋朝,最早稱“浮元子”,后改為“元宵”,范成大《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捻粉團欒意”就是指的這種吃食。即我們今天常吃的“湯圓”,以白糖、芝麻、豆沙、果仁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以湯煮、油炸、蒸食,風味各異。圓圓的元宵,凝聚了人們內心里對團圓、團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寄托。
“燈”作為元宵節的典型象征,更是在節俗流傳的過程中被賦予了深厚的情感意蘊。首先從元宵節的起源來看,即與祭神有關,“燃燈表佛”,目的是祈求神靈保佑人順年豐?!皾櫇煞瓰樘锔赶?,紅燈帶雨卜豐年”,元夕恰逢下雨,詩人內心卻是無比高興,因為燈影照耀下的甘雨潤澤大地預示著今年將有個豐收的年成。“一瓣預祈今歲稼,兩枚不受郡人酣”,表達了詩人對豐年的祈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史衛卿《西湖山居燈夕》中有“鶴閑梅下立,人靜月中行。長愿歲時好,吟身見太平?!边@樣祈愿國運太平,人心和樂的句子,讓人心生對美好世道的渴望以及對生活的熱愛之情。承載著人們虔誠祈愿的元宵節在燈影的映照下使得全民狂歡擁有了精神載體,意蘊無窮。
元宵節一向被視作古人的情人節,“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元宵節賞花燈是政府提倡的全民狂歡節,“也知愛惜春游夜,舞落銀蟾不肯歸”(姜夔《燈詞》),無拘無束的玩賞游樂,只恨四更天來的太快?!稏|京夢華錄》中記載: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岸陜貉┝S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狈比A熙攘,滿街的花燈,滿街的游人,在那燈影稀疏之處,邂逅一場絕美的愛情,也是宋人元宵佳節的一大樂趣。
三、千年以后,燈火依舊
元宵節發展至宋達到一個新階段,形成全民狂歡的節日性質且將“燈”這一代表意象發展壯大,并開創了流傳至今的元宵節吃“元宵”的飲食傳統。
從元宵節的流傳來看,宋以后的元代過此節依然熱鬧無比。元好問《京都元夕》“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游人笑語中”將大家在元宵節游玩的歡樂展露無遺。元朝時還出現了“走百病”的節俗,周用《走百病》詩曰:“都城燈市由來盛,大家小家共節令。諸姨新婦及小姑,相約梳妝走百病。”一般是登高走橋,赴廟行香,認為這樣可以去除疾病。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為了使京城顯得熱鬧繁華,于是規定從正月初八日就開始上燈,至十七日落燈,將宋時的張燈五日延長至十日,家家戶戶都懸掛無色彩燈,燈上描繪各種圖案,龍騰魚躍,鳥鳴花飛,異彩紛呈。花燈焰火照耀通宵,笙歌鼓樂,喧鬧整夜,這是我國最長的燈節。明人唐寅《元宵》詩中有句云:“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闭宫F了明代元宵節的熱鬧情景。清代元宵燈節依然盛況空前,曾在乾清宮設鰲山燈。清人符曾《上元竹枝詞》寫道:“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生意人做元宵當街買賣
元宵時放燈、觀燈、猜燈謎等等非常普遍,尤其是猜燈謎,發展到近現代變成了人們尤為喜愛的一項文化活動。其它民俗事項部分流傳下來,部分衰亡了,也有一些新產生的活動項目。明清時的上元紫姑卜信仰依然普遍,主要用于卜吉兇、禍福、年成豐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轉型,紫姑漸漸被人們遺忘,這一習俗也漸趨衰亡。元宵吃面繭的習俗到了明清時還在安徽、陜西、山東等地流傳,大部分地區都已失傳。明代時元宵節還增加了舞獅子的活動,到了清代,從元旦到元宵節期間,各種娛樂活動比如舞獅子、舞龍、鬧社火、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打腰鼓等等熱鬧非凡。這些民間活動至今還流傳于我國某些地區,只是不像從前那般熱火朝天,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在漸漸衰落。
然而元宵的“燈”卻依然明艷,現在的花燈已經用電燈泡取代了從前的蠟燭,正月十五日作為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包含了人們太多的祈望,千年以后的今天,生活在新世紀新社會的中華兒女,依然在用各種方式慶祝這個傳統的狂歡節,正可謂:千年以后,元宵的燈火依舊。(作者單位:浙江工業大學)
注解:
①[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一八一,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5649頁。
②③⑤⑥⑦⑧《全宋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三冊,第1952頁;第六八冊,第43079頁;第五一冊,第32038頁;第四一冊,第25876頁;第三冊,第1953頁;第一四冊,第9510頁;第四一冊,第26038頁;第一四冊,第9381頁;第五八冊,第36756頁;第五八冊,第36404頁;第六九冊,第43273頁。
④[元]元脫脫:《宋史?禮志》,中華書局 1985年版,第2680頁。
⑨譚麟:《荊楚歲時記譯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3頁。
⑩王文濡:《春謎大觀》,上海文明書局1917年版。
參考文獻:
[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
篇6
一、正月十五是什么節日
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佳節。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二、正月十五有哪些習俗
放天燈
元宵節放天燈也是一大民間習俗。天燈又稱孔明燈,為三國時代諸葛亮所發明,放天燈的習俗,據傳是由福建惠安的移民傳入,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傳說天燈能將愿望上達天神,所以施放者均以毛筆在白紙燈上書寫姓名、地址和祈求的心愿,并燃放鞭炮助長天燈升高的氣勢
耍龍燈
耍龍燈,又稱玩龍燈、舞龍燈、龍舞,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文化活動之一。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備受各民族的崇敬與愛戴,一直被視作中國五大瑞獸之首。每至年末歲尾,或重大節日節氣,上至國家慶典,下至民間活動,都要歡歡喜喜耍龍燈,以祈求神龍降瑞,保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百業興旺。
吃元宵
民間過元宵節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后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陜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愿女兒孕期平安。
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迎紫姑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著她的手,跟她說著貼心話,流著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這也是人們用來消災祈健康的一種活動。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在元宵節之夜,很多婦女就會相約出游,結伴而行,見橋必過,就樣就能祛病延年。元宵節這天單身的朋友利于多走動,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情感運勢。
篇7
元宵節花燈的起源:
花燈起源自漢武帝于農歷正月十五日于皇宮設壇祭祀當時天神中最尊貴的太一神,由徹夜舉行,必須終夜點燈照明,此為元宵節點燈的開端;
在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后,由于道教神仙術與佛教燃燈禮佛的虔誠互相結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鄉燈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掛燈,形成一個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而鬧花燈的習俗始于西漢,興盛于隋唐。隋唐以后,歷代燈火之風盛行,并沿襲傳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
元宵節鬧花燈習俗的寓意
元宵節是一年中燈火最旺的時節,可算得上是“火樹銀花不夜天”了。山西民間的燈火,自然也不例外。當然,這里要把燈與火區分開來。燈,是鬧花燈;火,是放煙火。
鬧花燈是元宵節漢族節日習俗,始于西漢,興盛于隋唐。隋唐以后,歷代燈火之風盛行,并沿襲傳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在山西的縣城一級城廓甚至鄉,鎮中,這些居民集中地,繁華熱鬧區,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滿街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到正月十五晚上達到。
正月十五的“觀燈”已經成為山西民間群眾自發的活動。,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太原一帶,太谷縣的燈是很有名氣的。太谷的燈,以品種繁多、制作精巧、外觀引人出名。
花燈,又名“彩燈”“燈籠”,是中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羰菨h民族數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它酬神娛人,既有“儺戲”酬神的功能,又有娛人娛樂的價值,是漢民族民間文化的瑰寶。
元宵鬧花燈的由來介紹
篇8
1、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2、中國古俗中,上元節(元宵節)﹑中元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元宵節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在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3、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花燈,又名“彩燈”,是我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起源自漢武帝農歷正月十五日于皇宮設壇祭祀當時天神中最尊貴的太一神,由于徹夜舉行,必須終夜點燈照明,此為元宵節點燈的開端;在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后,由于道教一些道法與佛教燃燈禮佛的虔誠互相結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鄉燈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掛燈,形成一個獨特的習俗。
花燈起源于漢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間。我國歷代花燈的制作十分講究,品種繁多。如明朝畫家唐寅有詩云:“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心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到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隋朝煬帝時,元宵節期間賞燈活動非常熱鬧,夜夜笙歌,通宵達旦,賞燈逐漸發展為元宵節的重要活動。
唐朝時,因四海升平,經濟富庶,花燈更是大放異彩,盛極一時,活動規模相當浩大,觀燈人潮萬頭攢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出外賞燈。玄宗時,京師長安更在元宵節前後三夜取消宵禁,方便人民賞燈,唐以后花燈便成為元宵節的重要標志。
兩宋時期國勢雖然弱,但此項文化因得到皇室的大力倡行而益加發揚光大,使宋朝成為花燈發展的另一重要歷史階段。明清兩朝賞燈熱潮未減,坊間更出現燈市,販售各種花燈,式樣繁多,爭相競秀。
中國人元宵節迎花燈的習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全國各地種類繁多,燈式不一,各有流行。臺灣花燈,俗稱“鼓仔燈”,因早期制作時多形似鑼鼓而得名,流行的種類有走馬燈、骰子燈、圓燈、關刀燈等。由于閩南語“燈”與“丁”同音,故一般將提燈、鬧燈視為人丁旺盛的佳兆。臺灣習俗中,婦女在元宵節穿梭于燈下,祈求來年得子(男)、添丁;在臺灣北部桃竹苗客家莊里,男丁從農歷正月十一日起到家廟掛燈,稱為“起燈”;諧音“起丁”,為新生男丁入族的儀式之一,含義深遠流長。
花燈通常分為吊燈、座燈、壁燈、提燈幾大類,它是用竹木、綾絹、明球、玉佩、絲穗、羽毛、貝殼等材料,經彩扎、裱糊、編結、刺繡、雕刻,再配以剪紙、書畫、詩詞等裝飾制作而成的綜合工藝品,也是我國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品。
花燈的制作
篇10
教材分析:
彩燈,又叫“燈彩”“花燈”“燈籠”,是我國古代人民創造的精美藝術品。我國彩燈在西漢時期就有了,經過千百年來無數能工巧匠的傳承與創新,發展到今天愈加百花競放、各呈異彩。
本節課屬于“設計應用”領域的內容。本課教學旨在引導學生了解“燈”的相關知識:“燈”在人類發展歷史上的巨大作用和偉大意義,通過對“元宵節花燈”的重點介紹與悉心嘗試,在動手實踐中,利用繪畫工具,創作新穎、美觀、實用的彩燈作品,體驗成功的喜悅;同時也在相關的學習中,了解家鄉的節慶習俗,以此更加熱愛中華民族傳統的民間工藝和民俗文化。
學情分析:
剛剛告別寒假,學生重新回到學校開始了新學期的學習,但他們依然沉浸在春節、元宵節的熱鬧當中,對這些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依然記憶鮮活、意猶未盡,而且對以往所未知的相關習俗也有了新的了解,尤其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玩具和節目之一——元宵節的彩燈。這時如果能夠親手創作一個好看的彩燈,對他們來說是一件極其有趣、有益的事。但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盡管處在三年級這一階段的學生喜玩、擅玩,生性活潑,充滿想象力,但對彩燈這種傳統工藝的組成卻不知不熟、不精不透,對其中的小技巧、小竅門沒有直觀的認識。這是在教學中值得注意的地方,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思考來探究解決的策略。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繪畫創作的過程,對燈在古今中外的文化意涵和實際功用有所認識,并嘗試自己動手設計燈的造型。
2、過程與方法目標:了解以“燈”為主題的節日和風俗,引導學生進行彩燈的設計創作,在欣賞、探索、繪畫的過程中感受燈的造型美和文化美,培養造型表現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古今中外各種燈的賞析,感受以燈為主題的節慶氣氛,豐富審美經驗,增強審美意識,提高審美能力,培養熱愛中華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通過對古今中外各種燈飾及其相關歷史、特點、習俗的探究,了解各種燈的文化尤其是我國的花燈,學習并掌握花燈的繪畫創作方法,較完整地完成花燈的創作。
2、教學難點:
嘗試多種裝飾的方法,創制作出造型完整、創意獨特的花燈,做到美觀并新穎。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PPT課件、范畫、繪畫工具
2、學生準備:繪畫工具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每年的正月十五是我國的一個傳統佳節,你知道是什么節日嗎?
(生:元宵節)
師:元宵節有沒有什么活動讓你影響深刻呢?
(生:……)
師:這一天人們會吃元宵、走百病、猜燈謎、賞花燈,還有很多有趣的活動。今年的元宵節我們學校也特別熱鬧,園子里面掛上了許許多多的花燈。
2、師: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回味快樂的元宵節,一起來賞一賞、畫一畫這些《漂亮的燈》。(揭示課題)
二、新授
1、師:自隋唐以來,每逢元宵時節,家家寶燈高掛,處處明燈璀璨;人人提燈漫游,盞盞爭奇斗艷。今天我們也來賞花燈,誰能說說這些花燈都有哪些形狀的?(欣賞圖片)
(生:圓,橢圓,上寬下窄的形狀)
師: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的圖形我們可以把它變成花燈,你想到了什么圖形?(學生一邊回答教師一邊畫形狀)
師:光有這個形狀就是一盞花燈了嗎?還缺了什么?
(生:上面和下面的部分)
師:上面的部分叫提手,有了它花燈才能掛起來或是拿在手里;下面的部分叫燈穗,燈穗也可以掛在別的地方;而我們剛剛畫的幾何形叫燈體。(教師邊講邊添畫)
2、師:花燈基本的外形畫完了,覺不覺得這樣的花燈有點單調?我們可以怎么做?
(生:在燈體上添加裝飾)
師:你想添加什么樣的裝飾?
(生:……)
師:點亮的花燈象征著光明、美好,我們可以添加上一些喜慶的圖案。
3、師:還有一些花燈的造型非常的特別,花燈的形象從何而來?(欣賞圖片)
(生:魚,兔子,蓮花)
師:把動物或者植物的造型用簡單的線條勾畫出來,以此作為花燈的造型也是一個不錯的想法。
你想設計一盞什么造型的花燈?
(生:……)
3、師:如果你去過元宵節燈會,你會發現現代的花燈造型更是豐富多彩。(欣賞圖片)
三、實踐創作
1、師:今天我們要來舉辦一場元宵花燈設計大賽,首先我們要來比一比誰設計的花燈造型最有創意,給大家3分鐘,迅速的用勾線筆勾畫出花燈的外形。
(作品講評)
2、師:接下來我們要比的是誰的花燈圖案最豐富,誰的花燈色彩最鮮艷,請你在你的花燈上添畫上花紋,并涂上顏色。
(學生創作,教師巡視,個別講評)
四、作品展評
1、學生自評:為什么這么設計?
2、學生互評:你喜歡他設計的花燈嗎?為什么?
3、教師講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