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資源范文

時間:2023-10-09 17:56: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非遺文化資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非遺文化資源

篇1

關鍵詞: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整合開發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內容復雜,有它的基本特點,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具有不同的類別,如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傳統的手工藝技能、民間文學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表現出了社會性、多元性、活態性、民族性、本土性、整體性等多種特征。而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的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展示了獨具特色的價值,其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傳承價值一直是被人們認可,但隨著近些年旅游業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體現了其重要的旅游價值,使人們在旅游過程中通過欣賞、參與體驗進一步了解其文化、歷史價值,也可以說旅游開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另一種保護方式。

一、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簡介

河北歷史上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河北文化資源豐富,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近年來才開始重視的。2002年6月7日,518項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式公布,我省共39項入選。在全國居第四位。6月8日,河北省確定的13類130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式公布。河北省絢麗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在這份名錄中得到充實印證。雖然這些不能完全涵蓋河北的整個文化遺產,但毫無疑問,在一定范圍里它們是河北文化遺產最杰出和最典型的代表,構成了河北獨具風味的深厚文化背景。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按地域主體分類遍布全省11個市30多個縣區,其地域分布范圍較廣,但相對分散。按國家劃定的表現形式主體分類,河北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也是種類豐富,涵蓋了全部10個大類。河北省國家級和省級的非物質遺產就有230項之多,民間文學類有9項,包括伯夷、叔齊的傳說、契丹始祖傳說、邯鄲成語典故文化、孟姜女故事傳說、牛郎織女傳說等;民間美術類有12項,有武強木版年畫、衡水內畫、蔚縣剪紙、豐寧滿族剪紙、曲陽石雕、無極剪紙、白溝泥塑、八溝石雕工藝等;民間音樂類共34項,有豐寧滿族吵子會、涉縣寺廟音樂、任丘大鼓等;民間舞蹈類共35項,有昌黎地秧歌、井陘拉花、豐寧蝴蝶舞、曲周龍燈、二貴摔跤等;傳統戲劇類共40項,有河北梆子、評劇、唐山皮影戲、定州秧歌戲、冀南皮影戲等;曲藝類共15項,有西河大鼓、燕山大板(三河市、平泉縣)、木板大鼓、樂亭大鼓、西河大鼓、京東大鼓等;雜技與競技類共24項,吳橋雜技、邢臺梅花拳、楊氏太極拳、滄州武術等;傳統手工技工藝類共41項,有著名的板城燒鍋酒五甑釀造技藝、衡水老白干傳統釀造技藝、劉伶醉酒釀造技藝、劉美燒雞手工制作技藝、山莊老酒釀造技藝、直隸官府菜系烹飪技藝等;還有民俗類24項及傳統醫藥類1項。如此之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多樣的旅游開發價值,但是不能泛泛開發,要與某些旅游資源進行整合開發,才能發揮其更大的價值。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整合開發原則

原真性保護原則。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其產生的特定歷史社會文化背景,經過長時間的歷史人文積淀形成的,具有特定的文化空間,在進行旅游開發時,一定要保持原真性保護原則。有些地方為了大肆開發旅游業,不顧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真性,將其舞臺化、不正當的演繹,單純為了利益或開發而開發,不能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的真正價值,失去了其旅游開發的真正意義。

可持續利用原則。目前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旅游資源進行開發也要注重可持續發展及可持續利用原則。在開發過程中,一定要注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載體、民族的和地方性的原生態文化環境以及遺產傳承人,這樣才可以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永續利用。

利益均衡原則。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不單純是某個部門的工作,需要多個部門的協調、配合共同完成,這樣在開發過程中就會遇到各方利益不均衡的情況。所以在開發過程中不僅要照顧到某些部門的經濟利益均衡,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傳承人的利益、考慮旅游開發空間的環境效益及社會效益,要從全局及長遠利益考慮,使所有的參與者及至全民族世代都是受益者。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整合開發策略

1.借助著名旅游景區整合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此種開發模式主要可以整合對旅游都吸引較小的遺產類型,如民間文學類、民間音樂類、民間舞蹈類和民俗類遺產,因為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強,單獨進行旅游開發的難度較大,因此將其依托著名旅游景區,輔助開發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人們在旅游的同時可以順便欣賞、了解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高對此類遺產的認識。例如,契丹始祖傳說、乾隆民間傳說、豐寧滿族吵子會、承德清音會等可依托著名的承德旅游景區進行開發表演;孟姜女傳說可依托山海關及長城景區進行開發表演等。

2.借助產業及產業旅游整合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此種開發模式主要可以整合民間美術、傳統手工藝類遺產。一些企業在生產加工此類遺產時,可以在美術品上附著產品文化簡介、粘貼或內贈非物質文化遺產簡介的標簽等,如將蔚縣剪紙、武強年畫等做成小型產品或標簽樣式,在山莊老酒、板城燒鍋酒、劉美燒雞等外面貼上標簽或盒內放置標簽,小型工藝品等,并可以借助商場、超市等商家進行促銷、采用包裝內附簡介或集標簽等活動,通過促銷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拓寬公眾了解的渠道。還可以開展產業旅游的形式吸引游客觀光、體驗、學習。

3.借助非遺文粹園整合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此種開發模式可以整合各種類型的遺產資源。如建立一個非遺文粹園,將全部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園中,在園中按一定時間進行展示、展演、銷售等活動。在園中不僅可以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載體,如服裝、道具等,還可以現場展演技藝,如表演音樂、舞蹈、曲藝、雜技競技、傳統工藝技藝等精美的技藝,使人們在現場了解其全過程,更重要的是可以讓人們共同參與、親身體驗,人們可以親自娛樂,或親自參加傳統工藝品制作,還可以品嘗美味,同時開發單位還可以向人們進行產品銷售,有人們親身參與的宣傳應該會收到不錯的銷售效果。

4.借助媒體整合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此種開發模式可以整合各種類型的遺產資源。首先,可以借助電視,拍一些紀錄片,在省市臺進行專題介紹民間傳說、民俗、音樂、舞蹈、美術、傳統技藝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其歷史、現狀、表現形式等多方面的內容,加大宣傳力度;還可以借助電視,編排一些動人的短片,優美動聽的歌曲,做一段央視的廣告進行播放,效果會大大不同,如現在央視播出的五糧液的廣告,配以歌曲、短劇《香醉人間三千年》,使得五糧液廣告家喻戶曉。其次,可以借助網絡,建設專題網站介紹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將遺產的圖片、簡介、視頻等資料全部放在網上,便于人們隨時在網上查閱、了解、學習。此外,還可以借助報紙、雜志等媒體進行連載介紹。

5.借助名人效應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此種開發模式主要適合于商品類遺產?,F在許多產品都借助名人效應,無論是日常用品、食品還是家具家電,甚至是藥物,只要有名人做廣告,產品的知名度就大大提高。如,板城燒鍋酒的代言名人是杜雨露,衡水老白干的代言名人是胡軍,其他商品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以采取這種方式擴大知名度,深度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

當然,在具體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時候,要針對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特點進行準確、適度開發,確保開發的投入與效益的比例關系,也真誠地希望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實現其旅游價值,為人們所熟知。

參考文獻:

[1]張捷.區域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類型及旅游業價值研究[J].人文地理,1997 (3):20~24.

[2]巴兆祥.中國民俗旅游[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9):244-246.

[3]劉茜.試用科學發展觀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J].西北民族研究,2005(2):179~184.

[4] hebfwzwhyc.cn/。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篇2

種類:醫藥衛生

編號:32010415100041

項目名稱:朱金山推拿療法

姓名:周華龍,南京市中醫院推拿科。

從藝情況:1978年南京市中醫院衛校中醫專業畢業后隨師學習。1982、1983年由市政府、市衛生局組織二次盛大的拜師儀式,并有師徒協議,定為朱金山學術、學業繼承人。在朱老學術流派基礎上獨創“平衡推拿療法”,在全國推拿學術流派中獨樹一幟,享有較高聲譽和影響。

流布區域:目前在南京市秦淮區夫子廟街道流傳。

歷史沿革:據《南京市中醫院院志》載,著名老中醫朱金山在14歲時就隨安徽無為縣武術、氣功、推拿大師馬德友先生學習。專修武術、正骨、推拿3年。1939年至1945年分別參加重慶中國國醫學會、忠縣國醫館、涪陵中央國醫館,1951年畢業于南京中醫學校。1955、1960年分別結業于江蘇省中醫學校、上海中醫學院推拿師資班。1956年起在南京市中醫院工作,至1987年退休,期間學術成就顯著。為首批國務院特貼享受專家,為江蘇省名老中醫。

1962年,由朱金山老先生正式組建推拿科,分別設有普通門診和干部特約門診。普通門診以腰腿痛、肩周炎、頸椎病、肩頸綜合征、胃脘痛與月經不調等疾病為主;干部門診以高血壓、心臟病、肩頸綜合征、胃腸功能紊亂及腰脊柱肥大性病變為主。

1979年,在助手周華龍等醫師的協助下,開展了過敏性結腸炎、習慣性便秘、急性腰扭傷、面神經癱瘓及小兒腹瀉、小兒遺尿、小兒斜頸等多種常見病的治療。1980年治療急性腰扭傷,經200例系統觀察治愈率達96%。1982年后廣泛開展多種急性外傷的治療,其中踝、膝關節的挫傷療效尤好。1983年。進一步將推拿與正骨手法結合起來治療疑難病癥,對久治不愈的肩關節脫位取得滿意效果,同時開展腰椎牽引與頸椎牽引術治療腰頸椎退行性病變。并對中老年與小兒保健及體育運動員的保健醫學進行了研究,開展了保健治療與指導,深受群眾的歡迎。1984年,在傳統手法基礎上創立了具有朱老治療風格的四應六法與五步法,以治療多種疾病,進一步發展了推拿的手法。同年又開展了先天性小兒肌性斜頸的治療,2A136例療效分析,有效率達到100%,痊愈率為93%。1985年重點對推拿療法的理論展開了研究,總結出了推拿手法的三個聯系與三個特點對臨床治療取效的理論依據,并引進紅外線氣功治療與磁療一至此朱老推拿治療的手法,已確立了26個大法60多個小法。治療病種也從建科初期的9種,擴大到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運動系統等近40個病種二日均門診量上升達83人次,是建科初期的3.3倍。有些患者來自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及國外友人,其中有中央、省、市領導干部及意大利、印度、英國等國友人,享有較高的治療聲譽。

1973年以來,帶教進修醫師131人次,實習醫生530人次,其中主治醫師122人,醫師(士)408人,他們來自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已有半數以上的人員成為該地區的醫療技術骨干。

總結了在全國具有獨特的學術流派《朱金山四應六法推拿法》。其流派在70年代英國劍橋傳記中心記載和介紹過,在日本谷口書店出版的專著介紹中國100個當代中醫大師之一朱金山推拿流派。在1983年出版了專著《朱金山推拿集錦》。

其學術繼承人周華龍主任,系中國名醫疑難病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中國推拿學會理事、中國針灸學會康復醫學會理事、江蘇省推拿學會副主任委員、南京針灸學會副理事長、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南京市名中醫。他1978年中醫??茖W校畢業后,即被領導和朱老選為弟子,專修正骨、針灸、推拿。由于刻苦努力、學習領悟,盡得真傳,頗受朱老器重,以為續其絕學之人。他積極參與江蘇省推拿學會的組建和成立,1983年4月成立了江蘇省推拿學組,并擔任學組的秘書。1983年2月23日他寫了《我的一點意見:建議出版中國推拿醫學雜志》給中央衛生部,后衛生部將該文轉發給《健康報》,并在1983年6月16日刊登了該文,隨即在1984年5月在湖北東湖賓館召開會議,會議決定由重慶市科委成立《推拿醫學雜志》。1985年成立江蘇省推拿專業委員會,擔任秘書,積極倡導創建全國推拿學會,并出席了成立大會。

中醫專業畢業后隨師研習正骨推拿,又繼續到北京中醫函授學院和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班學習、深造,北京科技干部管理局及江蘇省衛生廳組織的科研管理研修班學習,為以后的工作打好了堅實的基礎。由于他的專業理論基礎深厚,分別被南京中醫藥大學和南京市中醫院多次派遣去香港、馬來西亞等地講學和專家門診,深得學員及病人的一致好評。周華龍主任不負使命,在朱老的學術基礎上推陳出新:

一、獨創“平衡推拿法”。

二、推拿鎮痛法的臨床應用與研究。

三、推拿心血管部分疾病的臨床應用于研究。

四、脊柱平衡推拿法的臨床應用與研究。

五、補患瀉健推拿法治療面癱的臨床研究。

六、平衡推拿法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研究。

七、五點推拿法治療腰突癥的臨床研究。

八、心理推拿法的臨床應用與研究。

九、獨創教學的“悟”。

十、善治疑難雜病。

綜上所述,周華龍主任經過幾十年的潛心研究,在朱老學術的“四應六法”基礎上,創立了“平衡推拿療法”,并于2009年9月出版了專著《周華龍推拿集錦》(周偉主編)。

主治病癥:呼吸系統的咳嗽、氣管炎、支氣管炎、哮喘;循環系統的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心血管神經官能癥;消化系統的胃脘痛、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腹瀉、便秘等;生殖泌尿系統的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炎、痛經、月經不調等;神經系統及運動系統等多系統疾病及亞健康及保健等多方面的作用。

診斷與治療方法:醫者通過各種不同的手法,按仰臥位、俯臥位、坐位等進行施術。

原則:以中醫“陰陽平衡”為總則,以疾病“陰陽失衡”為主來辯證,以手法“調整陰陽”來施治。整個方法貫穿上病下治、左病右治、前病后治、內病外治的平衡法則。

相關藥材、器具:

一、《牡丹透骨散》是一種外用方,曾參加全國運動器械、藥械展評會,并獲獎。

二、自制的活血丸,調氣丸,損傷丸等,一直運用于臨床。

三、拔火罐。

傳承現狀:“平衡推拿療法”是繼朱金山的師傅馬德友先生的正骨、武術、推拿等堅實的基礎和源流,到1923年朱老隨馬德友先生進行理論與實踐緊密的結合,將其精華發揚光大。朱老還吸取全國王子平、尚天裕,陶甫、盧英華等正骨、推拿大家經驗,集自身60年的臨床,總結出“四應六法推拿流派”。

1978年周華龍等學術繼承人,在朱老“四應六法”的基礎上,取各家之長,隨朱老拜訪了尚天裕、羅有明、施和生等老一輩大家,從理論到臨床,再從學院(大學)到實踐,反反復復,總結出“平衡推拿療法”;繼2000年在周偉等學術接班人的奮發努力下,“平衡推拿療法”正在朱老先生畢生經驗的基礎上,逐漸走向―個新的學術平臺。

根據普查了解,目前有周華龍、周偉2名傳承^。

相關實物遺存:因朱老已于1995年9月仙逝,現存著作《朱金山推拿集錦》(江蘇科技出版社出版)及當時朱老用的拔火罐等遺存。

另有傳人周華龍保存的相關資料:

一、周華龍曾主編10本學術專著,其中包括《神奇的指壓療法》由江蘇科技出版社出版。

篇3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管理

1.桂林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現狀

(1)桂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類型、等級、數量。截至2014年,傳統戲劇桂劇、彩調,曲藝廣西文場、桂林漁鼓,民俗河燈節共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民間文學桂林山水傳說,民間音樂水上船歌、松柏漢族多聲部平話山歌與六甲歌、賀郎歌、永福陰笛樂、苗族山歌、瑤族山歌、永?,幾迕窀?、北路壯族嗩吶套曲、恭城瑤族八音,民間舞蹈瑤族羊角舞、臨桂草龍舞、桂林儺舞、瑤族香龍舞、盤王神武、龍勝侗族皰頸龍舞,傳統戲劇桂劇、彩調、臨桂彩調,曲藝廣西文場、桂林漁鼓、零零落、荔浦文場、全州漁鼓,雜技與競技板凳龍、桂林牌燈、臨桂草龍舞、瑤族香龍舞,傳統手工藝桂林三花酒傳統釀造技藝、桂林豆腐乳制作工藝、麻布制作工藝、油茶制作工藝、黃昌典毛筆制作技藝、侗族草龍草獅制作技藝、湘山酒傳統釀造技藝、桂林米粉制作技藝、全州醋血鴨制作技藝、全州民間剪紙技藝、灌陽瑤族油茶技藝、陰笛制作技藝、荔浦紙扎工藝、靈川縣陽氏石雕技藝、全州紅油米粉制作技藝、臨桂回族板鴨制作技藝、龍勝北壯服飾制作技藝,傳統醫藥瑤醫偏方(治鬼刺風)、龍勝瑤族藥浴療法,民俗河燈節、侗族百家宴、桂林龍舟習俗、瑤族婚俗、侗族祭薩習俗、瑤族婆王節、恭城關帝廟會、灌陽二月八農具節、石口花炮節、靈川姑娘節、龍勝瑤族長發習俗共58項入選廣西壯族自治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桂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特征。在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十大分類中,除了民間美術以外,桂林就擁有民間文學等9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說是形式多樣,豐富多彩。

第一,從數量分布來看。以傳統手工藝、民俗、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四種類型的數量居多,分別占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總量的29%、19%、15%、11%;民間文學、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傳統醫藥5類的數量相對較少,各自所占總量比例在1.7%~8%之間。第二,從等級水平分布來看。高等級的項目數量少的狀況,占國家級項目的比率僅有8.6%,處于較低的發展水平。第三,從資源空間分布來看。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平樂縣、興安縣、恭城瑤族自治縣與資源縣、永??h、全州各縣均有分布,桂林的西北、東南部則分布得較為密集,以臨桂縣、資源縣、龍勝各族自治縣、恭城瑤族自治縣以及桂林市為主要分布地。

2.桂林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管理成效

(1)形成知名的旅游文化產品。 “印象?劉三姐”大型山水實景演藝反映了壯族山歌、劉三姐文化、民族風情,“夢幻漓江”情景演藝展示了漓江歷史變遷、人文情韻,兩大旅游演藝文化項目形成了特色鮮明、具有國際吸引力的形象,具有穩定的國際與國內客源市場,品牌效應強大,共同構成市區與縣域相結合的格局。此外,“佤族原生態歌舞表演”“天籟?侗歌苗舞”“歌仙劉三姐”“漓江花月夜”等表現本地少數民族音樂與舞蹈、民族風情的小型旅游演藝文化項目的知名度在逐步提升,逐漸被市場所感知與選擇。

(2)旅游產品開發形式多樣化。不同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入旅游市場,需要根據自身的資源特性與區位條件,采取不同的產品開發模式。

第一,以“印象?劉三姐”“夢幻漓江”、桂劇、彩調為首的專門類旅游產品,通過讓游客觀賞、體驗的方式,吸引顧客,作為接待游客的重要產品項目。第二,特色旅游商品的開發,如桂林三花酒、桂林豆腐乳、麻布、油茶、黃昌典毛筆、全州醋工藝、桂林米粉等旅游商品就很好地傳達了傳統手工藝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既獲取了很好的旅游經濟效益,也使傳統手工藝受到了保護與傳承。第三,以舉辦旅游節慶的形式,最大限度地重現了地方民俗文化,如侗族百家宴、桂林龍舟習俗、河燈節、瑤族婚俗、侗族祭薩習俗、瑤族婆王節、恭城關帝廟會等民俗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3)開發管理模式多元化。在調查中顯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管理過程中存在大型旅游企業經營管理為主政府協助、政府主導、小型旅游企業與政府共同管理的模式。

最典型的表現在民間音樂、民間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開發,如桂林廣維文華旅游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投資打造的“印象?劉三姐”大型山水實景演藝、中國天創國際研究制作交流公司和香港宏亞集團斥資打造的“夢幻漓江”情景演藝。桂林山水傳說的民間文學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桂劇、彩調、廣西文場、零零落等傳統戲劇曲藝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桂林三花酒傳統釀造技藝、桂林豆腐乳制作工藝、麻布制作工藝、油茶制作工藝等傳統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旅游開發與管理模式是政府主導型,主要是依靠政府,由政府籌資投資,進行規劃開發,管理運營。

3.桂林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管理存在的問題

(1)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整體競爭力有待提高。目前桂林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力度并不均衡,即存在被高度開發在國內外形成一定知名度的“印象?劉三姐”大型山水實景演藝為首的少數幾個成熟的民間民族文化表演旅游產品,以及在全國都獲得好評的桂劇與彩調,而其他大量的非物質遺產資源由于投資、經營與管理力度都不足,只能形成一些知名度不高、形象模糊、吸引力不強,甚至形象、內容類同的競爭優勢薄弱的旅游文化產品。

(2)法律體制有待完善。完善的法律體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與保護的保障基礎,目前桂林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法律體制依然薄弱,只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強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過關于加強桂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大多數的法律法規都是針對實體類型的旅游資源、物質類型的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尚未形成專門的、合理的、完整的地方性法律法規,法律體制亟待完善。

(3)人才流失,缺乏資金投入。由于非物質文化的傳承需要有專業的傳承人,然而由于傳承非物質文化的工作環境、工作條件落后、工資報酬低、旅游淡旺季、背負巨大的經濟壓力等因素。迫使越來越多的傳承人才不得不為了生活而專業,或者只是把發展非物質文化事業工作當做兼職工作。導致專門從事非物質文化的人才越來越少,人才流失嚴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旅游開發需要大量的旅游規劃管理人才以及充足的資金投入,導致目前還有大部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還不能很好地轉化成旅游產品,或者已開發的旅游產品質量低,無法吸引顧客。

篇4

【關鍵詞】非遺 貴州 中學 美術教學

前言:民間美術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和審美意識的最普遍的表現形態,體現了中華文化原本的獨特魅力,也是中華民族美術生存發展的最廣發的社會基礎,對中國社會生活和民族文化藝術有著無法估量的重要意義。貴州省屬于少數民族大省,有著較豐富的民間美術的素材,貴州省民間美術的教材化發展對貴州省民間美術的保護和傳承有著重要的意義。

1貴州省民間美術資源

貴州省民間美術種類繁多,包含了染繪、刺繡、編織、雕刻、陶藝、金屬工藝等多種門類,其中又分為多種風格樣式,運用材料廣泛,工藝技巧多種多樣。從民族構成來看,貴州省各地州、縣市的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民間美術形態較為豐富和典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藝術通過感官認知和潛移默化來實現其社會功能,它不僅僅是具備單純審美功能的藝術樣式,更重要的是通過社會參與來實現其社會價值,在長期的歷史傳承中一直對廣大民眾的生活發揮著溝通物資與精神的作用。

貴州蠟染:亦被稱作“貴州蠟花”,是一種古老的防染工藝,古稱“蠟纈”,與絞纈、夾結一起被稱中我國古代染纈工藝的三種基本類型。蠟染工藝品的魅力除了圖案精美外,還在于蠟冷卻后在織物上產生龜裂,色料滲入裂縫,得到變化多樣的色紋,俗稱“冰紋”。同一圖案設計,做成蠟染后可得到不同的“冰紋”。傳統的貴州蠟染紋樣分為自然紋和幾何形紋兩大類。自然紋中多為動物植物紋,人物紋罕見,反映社會生活的紋樣逐漸出現。幾何形紋多為自然物的抽象化。由于歷史上的文化交流,已很難確認哪種紋樣是本民族的獨有紋樣,或哪種紋樣是某種民間藝術品的獨有紋樣。有些紋樣雖同一“母本”,不同的民族含義也不同。傳統蠟染紋樣繁多,內涵豐富,像銅鼓紋、蝴蝶紋、鳥紋、魚紋、花草植物紋、螺旋紋、星辰山川紋和龍紋等。貴州苗族刺繡是指中國苗族婦女的刺繡品,也稱苗繡。它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藝術技藝,以針法精巧,古秀文 雅、色彩豐富而聞名省內外,花紋布置嚴密,色彩對比強烈,圖案花紋各種多樣。貴州苗族刺繡有羊繡、結繡、辮繡、打糅、牽紅繡、織花、抽紗等?;哟笾驴煞譃槿N類 型:一是幾何圖案,以果綠、翠綠為主體,用鮮艷的紅色調配,構圖簡練,美觀大方;二是 自然形態圖案,色調以綠色為主,間配其他相稱顏色;三是繪畫形圖案,以山水、花草、龍 魚等構圖,形象生動。此外,還有多種多樣的雕刻、陶藝等原始素材,都為中學美術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加之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素材在中學美術課的素材進行開發使之課程化與教材化,既可以讓學生學到地方美術作品,又可以讓貴州民間美術得到保護和傳承,對社會的發展和貴州民間美術文化的傳承有著重要的作用。

2 貴州民間美術教育資源與中學美術課程的整合

將貴州民間美術教育資源與學校的美術課程整合,實際操作中會遇到很多困難,但真正做起來會對民間美術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著重在培養學生保護貴州民間文化資源的意識和對地方美術文化的熱情。整合教育資源,要找準整合的出發點和結合點,將貴州省美術教育資源與中學美術課程整合,首先要抓住中學美術課程的構成與特點,結合地方教育資源的特點,將二者綜合起來,才能發揮貴州民間美術資源的教育價值。民間美術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在整合前都具備自己的獨立性,只有整合到中學美術課程中才能發揮它的教育功能。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素質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要結合現行的中學美術教材的特點,將貴州民間美術資源進行教育功能改造才能發揮起作用。

3 美術教育資源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教學方法

貴州省民間美術教育資源,由于要保留其原生態,再加上資源的分散性,這就決定了這些資源不能直接搬到課堂上運用。因此貴州省民間美術資源要經過教師的篩選、加工才能納入到美術教學中,才能發揮民間美術資源的教學作用。

3.1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當前信息、網絡的飛速發展給美術教學的現代化提供了大量的信息,美術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查閱相關的資料,在對資料進行整合制作生動形象的課件,直接展示在學生面前。難度較大的工藝美術素材,教師可以通過拍攝視頻讓學生學習制作工藝等,再加以文字的方式演示文化資源的歷史淵源,讓學生理解更深刻,產生更高的學習熱情。

3.2參觀博物館、美術館。校內的美術教學受到教學大綱的束縛,再加之學校教學條件有限,民間美術的教學功能不能較大程度的體現。學??梢远ㄆ诘慕M織學生到地方博物館、美術館,讓學生親身體驗民間美術和藝術的魅力,再加上講解員和教師對歷史和藝術形式的解讀,讓學生最大限度的學習貴州省民間美術所包含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4、參觀地方少數民族文物古跡

歷史是發展的真實寫照,通過參觀可以了解地方建筑、雕刻、紡織等歷史。這就要求教師要準備充足的資料,在參觀之前做好準備,以便于在參觀時可以進行詳細的講解,不言而喻,這同時也拓展了教師的知識面,這種上課方式是一種“雙贏模式”。

5、田野實踐活動

校外有較多風景優美的地方,讓學生走出學校、走出教室,激發學生對美麗風景的興趣,不僅可以使學生心情舒暢,更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不要太注重技法技能的訓練,多發揮學生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

6、參觀民間工藝作坊

根據貴州民間美術教育資源,參觀民間工藝作坊應該是重要的學習方式,如、蠟染、苗繡、銀飾、陶藝等民間工藝,這些民間工藝很多都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必要讓學生實地參觀和親身體驗民間藝術創作,這也是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的好機會。

篇5

1.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游產品開發的重要性

“世界上每一分鐘都有一樣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消失”,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古流傳至今,經過一代一代人的傳承,它伴隨著時展,承載了一片土地的故事與歷史?,F今大力倡導“可持續”發展,非遺文化同樣需要,在保護中求得發展是關鍵。旅游業是面向大眾并且具有文化特性的產業,它具有宣傳力大、受眾群體廣、包容性的強的特點,將江西的非遺文化與旅游產業進行結合,不僅有利于大眾理解和認知這些文化,而且非遺文化也可以得到發展

(1)大力開發旅游業,將當地的這類文化作為開發重點進行宣傳,吸引外地游客前來觀看,更多的展示機會給傳承者帶來了經濟效益和精神鼓勵,進而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獲得更多的經濟支持與精神鼓舞。通過旅游展演,吸引更多人了解并且喜愛這些民間傳統文化,這也是拓寬傳承空間的一種體現。

(2)旅游產品開發使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發展工作能夠得到更多的資金支持。旅游業的發展勢必帶動旅游產品的需求增多,非遺文化產品凝聚了一個地區的歷史文化與傳統,具有擔當旅游產品的優勢。將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旅游產品開發相結合,使傳承傳統文化與促進旅游產業發展共同得以實現,非遺文化產品作為旅游產品進入市場,提升當地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使非遺文化的保護性發展事業獲得更多的資金投入。

(3)旅游產品開發利于發掘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

旅游產品是結合一個地區的歷史文化、民族民風和生活生產的產物。在將非遺文化產品開發為旅游紀念品的過程中,需要對它的傳承發展、內涵寓意和突出特點等進行深入的挖掘,這一過程能夠得到許多之前不為人熟知的故事進而豐富其內涵。

2.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游產品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江西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游產品開發方面雖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由于缺乏保護性理念,對非遺產品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性措施還不夠。

(1)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的研究不夠深入,宣傳形式趨向單一

針對如何將旅游產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融合,如何保護性地利用非物質文化資源使之成為旅游商品方面的研究還不足。當地在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方面,大部分依賴路標和展示牌這種傳統的宣傳形式,傳播范圍狹窄,缺乏網絡 、影視廣告方面的利用,不僅大眾知之甚少,當地的群眾對非遺文化也了解的很少。宣傳力度不夠,導致群眾很難與這些傳統文化產生心靈的融通,保護性發展工作進展甚微。

(2)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資源的開發模式有待進一步拓展

江西許多已開發的非遺文化旅游地基本上停留在以“參觀”為主,與當下流行的“融入”型農家樂在這一類體驗性質的旅游模式相比,缺乏創意和吸引力,“參觀”旅游是供旅游者了解非遺文化發展歷史和故事傳說的一環,相關部門和旅游開發商對非遺文化特色旅游產品和讓旅游者參與制作的模式開發還不夠。

3.加強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游產品開發的策略研究

開發能展現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資源已成為應對當前激烈的旅游產業競爭環境的新策略。為了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當地旅游產業的雙軌發展,實施保護性的旅游產品開發策略是必經之路。探索江西非遺文化產品中的人文、歷史情懷投入到旅游商品開發中,使突出地方特色的非遺旅游產品進入市場實現產業化發展。

篇6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校;保護傳承;傳播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31-0035-02

隨著日益頻繁的中外交流,中國傳統文化備受世界的青睞。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高校更應該肩負起傳承中國文化、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和保護傳承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歷史和自然的發展過程中,民間各種文學作品、技藝、工藝作品、表演形式、文化場所等世代相傳的非物質表現形式,是民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學者王文章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中歸納了非遺文化“獨特性、活態性、傳承性、流變性、綜合性、民族性及地域性”等7個特點。各地區非遺文化的合理傳承開發,將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社會,使非遺傳承人能夠保有持續弘揚甚至創新的動力,進而使本土非遺文化成為地區社會文化的特色和名片。

二、云南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現狀

云南是祖國西南邊陲多民族大省,有著悠久的民族文化與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2003年開始,云南作為全國試點省份,開展了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普查,收集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之后持續開展非遺申報工作。目前,在文化部四批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中,云南已有大理三月街、阿詩瑪、東巴造紙技藝、傣族潑水節、布朗族彈唱、普洱茶制作技藝、白族扎染技藝等10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位列其中,有幾十個文化部命名的國家級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和中國特色藝術之鄉。同時,《云南映象》《云嶺天籟》等成為馳名中外的云南民族文化名片,李懷秀、李懷福姐弟、香格里拉組合等,也成為云南原生態文化的代言人,這些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為今天的彩云之南打下了耀眼的民族文化烙印。

但是,云南的非遺文化傳承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1.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在城鎮化浪潮的沖擊下,云南不少傳統民居、服飾、語言習俗等民族具象特征正在消亡,大量珍貴的非遺文化亟待保護。

2.非遺基礎理論研究和學科體系建設滯后于保護實踐,各州市對非遺重要價值的認識不一致、不到位,傳承人才隊伍參差不齊,非遺學科帶頭人和專業骨干匱乏。

3.云南各州市非遺申報比例失衡,如布依族、基諾族、德昂族等文化遺產亟待發掘和非遺申報。

4.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之間還缺乏有力的合作機制,非遺傳承和保護形式較為單一。除了各級文化館、藝術院所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陣地外,還應發揮博物館、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的作用,使非遺保護及傳承機制多元化提高傳承保護的有效性。

三、高校在非遺傳承保護的使命及文化責任

教育和文化傳播本身就是高等教育的職責所在。當年,西南聯大的聞一多、鐘敬文等先生就在挖掘研究云貴少數民族文化方面做了許多開拓性的工作。非遺保護需要理論支持,理論研究正是高校的優勢所在。作為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高校學者具有先進的文化理念和很強的思辨能力,通過選擇、批判、傳承、傳播培養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宣傳文化保護傳承的責任意識,同時對傳承非遺傳統文化起到文化拓展創新的職能。

四、高校在傳承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探索

1.利用高校教育經驗優勢,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化建設步伐。

2.建立非遺文化保護人才培養計劃,構建非遺人才培養機制,以老帶新,培養更多有志于從事非遺保護傳承專家和學人。

3.構建高校、地方政府與傳承人合作的新模式,即“1+1”互動教學模式。安排一名專業教師與一個非遺傳承人共同開設一門課程或講座。由傳承人現場表演,傳授藝術創作技藝、呈現創作過程,由專業教師從學術角度講授其起源、發展及流變,歸納藝術價值。這種通過口傳身授、聲形并茂又有一定理論文化深度的方式更有利于傳播弘揚非遺文化,也是對非遺傳承人一種長期良性的保護。云南財經大學2016年就邀請一批非遺傳承人如楊文忠、畢向紅等到校開展系列“活態”非遺傳承活動,受到財大廣大中外學生的好評及政府管理機構的關注。

4.高校可以利用校園文化藝術節、“非物質文化遺產日”以及國家民族傳統節日,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巡展”、非遺系列講座、學術論壇、“非遺”專題展覽和地方戲曲、曲藝、民俗游藝活動等演出,同時收集精品,通過走出去及網絡傳播的形式擴大傳播影響力。以此提升學生及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深化大學生人文底蘊和人文情懷的培育與熏陶,打造繽紛多彩的校園文化。

5.搜集、整理有關云南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數字化資源,創建非遺名錄信息資料庫和研究資料專題數據庫,以云平臺資源庫形式用網絡傳播的渠道,將云南非遺文化傳向世界。同時,還可利用大數據,對非遺媒體活躍度、關注度和成因進行分析,進而提出對應策略,為非遺的活化傳播尋找方法和路徑。

6.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對于引導公眾,特別是年青一代對非遺文化的價值認同,移動互聯網媒體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應在非遺文化傳播統一規劃體系下,通過網站、QQ、“三維一端”(微信、微博、微視頻、移動客戶端)等,以中英文雙語形式,加大非遺文化的移動互聯網傳播和互動交流。

7.以產學研合作為載體,加強非遺保護與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多渠道為非遺傳承和弘揚提供持續的經濟保障。

8.加強高校與博物館、文化館、專項科研機構的聯合,形成資源共享的合力。

9.非遺保護既需要理論,更需要現場實地挖掘。因此,高校的非遺傳承保護應在確定系列課題后,“走出去”主動融入非遺地進行基層田野調查。云南財經大學通過“布朗族彈唱”“傈僳族民歌傳承”等非遺田野調查課題研究,正在積累相關實踐經驗。

10.非遺的傳承傳播應在繼承中吸收新元素,不斷創新,融入當代民眾的文化生活。受到大眾的喜愛和維護,才是最好的傳承保護。

11.高等院??梢訷合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成立相關研究傳承機構。基于此,云南財經大學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社會和政府的肯定,并在2016年成立了“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更加體系化地投入到云南非遺保護傳承和傳播中。

五、結語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傳播,并使非遺文化成為一種核心競爭力,是我們教育文化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也是進一步提升高等院校自身價值和形象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播引入高等教育體系,將豐富高等教育的文化資源、教學手段及方法,也對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 劉寧.地方高校對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措施研究[J].大眾文藝,2014,(5).

[3] 李桂云,繆悅.學校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地位與作用[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3).

篇7

關鍵詞:檔案機構;非遺保護;邊緣化;重要參與力量

一、新《檔案法》實施給非遺保護帶來的機遇

2004年的《關于加強我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未提及檔案機構參與非遺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下簡稱《非遺法》)中沒有明確檔案機構參與非遺保護的主體地位,也無非遺檔案必須向各級檔案機構移交的相關條款。新《檔案法》在第四章的第三十四條提出“鼓勵檔案機構開發利用館藏檔案,通過開展專題展覽、公益講座、媒體宣傳等活動,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由此可見,新《檔案法》是鼓勵檔案機構參與非遺保護的。1.參與非遺保護有法可依。非遺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檔案法》由以前的“只字未提”到“鼓勵”,肯定了檔案機構在非遺保護中做出的重大貢獻。雖然“鼓勵”看起來變化不大,但是對檔案機構能夠積極借助檔案館藏資源參與到非遺保護意義重大,是有法可依的。2.有利于提升檔案機構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新時代檔案機構尤其是檔案館利用館藏和現有的平臺來實現宣傳非遺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非遺的檔案式保護讓非遺的文獻資源保存得更久,且檔案機構利用參與非遺保護,來重塑檔案館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形象,提升檔案機構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二、我國檔案部門參與非遺保護的現狀

(一)調查概述

1.調研方式。為明確檔案部門參與非遺保護的現狀,采取直接訪問省市級檔案機構網站的形式,具體調研中是采取對省級檔案網站和百度以“非遺”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對檢索結果的文獻進行統計。2.調研內容。明確檔案機構參與非遺保護的形式。趙躍博士在公開發表的論文中表示:截至2019年8月,檔案機構參與非遺保護的主要形式為收集、征集、采集建檔、建數據庫、展覽傳播、申報支持、業務指導共7種。結合檔案機構實際工作,在結合趙躍博士的分類基礎上,稍做調整,保留征集、采集建檔、建數據庫、展覽傳播、申報支持5種,將收集更改為接收(含捐贈),增加移交、修志2種形式,共計9種參與形式(見表1)。

(二)調查結果統計分析

1.參與數量少且比率低。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共有國家綜合檔案館3337個。調查中發現僅有107家不同級別檔案機構參與到非遺保護,占比3.2%,比例低;參與的107家機構中,按照檔案機構的級別劃分,有13家省級(直轄市)檔案機構,36家地市級檔案機構,58家縣區級檔案機構。可見,檔案機構整體參與的數量較少,參與比例低(見圖1)。2.參與形式呈現被動性。檔案機構參與非遺保護的9種形式中,征集、編史修志、建數據庫、采集建檔被歸入主動參與形式,而接收、展覽傳播、業務指導、申報支持、移交則歸入被動參與形式。調查發現,對107家檔案機構涉及的9種形式統計后共得到總參與數為145次,排名前三的依次是接收34家、采集建檔29家、展覽傳播28家,后三名的依次是移交3家、修志4家和建數據庫5家;主動和被動形式分別占比為40.69%和59.31%。對接收非遺保護中心移交的非遺檔案的檔案機構僅有3家統計,分別為湖北省武漢市、江蘇省常州市和河北省固安縣的檔案機構。調查發現,檔案機構參與非遺保護還以接收、展覽傳播等淺層次的被動參與形式為主,而編史修志、建數據庫的主動參與形式占比不高。3.參與類型單一。為掌握檔案機構參與非遺保護形式的豐富度,對檔案機構參與類型進行統計。統計發現,有81家檔案機構僅有1種參與形式,占比高達75.7%;而參與形式在3種、4種和5種的檔案機構分別有1家(云南?。?家(湖北省和張家港市)、2家(武漢市和揚州市),占比均不足2%。由此可見,檔案機構參與類型單一、不豐富。

三、我國檔案機構參與非遺保護現狀原因分析

檔案機構參與非遺保護實踐存在數量不多、參與形式單一等問題,這與學界期望存在較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檔案機構參與非遺保護身份未得到“官方確認”

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主管機構是文化部門。自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后,國家層面就非遺保護已出臺《非遺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標識管理辦法》等9部政策法規文件,其中《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列舉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機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認定、保存和傳播的主體機構;文化部牽頭的非遺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的9個成員單位,也沒有國家檔案局身影。官方確認的非遺保護主體機構中并沒有提及檔案機構?!稒n案法》規定,檔案館具有接收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定期移交檔案的職能。但早在全國部署非遺普查工作時,文化部就指出:“在普查中搜集的非遺實物資料所有權歸國家,由各級政府授權的有關保護機構保管?!薄斗沁z法》中也未有非遺檔案必須移交到檔案機構保管的相關條款。新修訂《檔案法》特別規定“博物館、圖書館、紀念館等單位保存的文物、文獻信息同時是檔案的,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可以由上述單位自行管理”,這意味著非遺保護中心等主體機構產生的非遺檔案不一定得向檔案館進行移交。文化界和檔案界相關法規政策均未將檔案機構列入非遺保護的主體機構,這意味著檔案機構在非遺保護中只能充當“社會參與”力量,參與非遺保護的地位也很難得到其他相關主體的認可,這也是檔案機構參與非遺保護數量少的原因。

(二)檔案機構工作機制不適應非遺保護

檔案機構改革后,檔案館屬于文化事業機構。一直以來,檔案機構保管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移交的檔案,是一種基于傳統檔案形式的服務官方機構的工作機制;而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具有公開性和廣泛的包容性,兩類型機構存在本質區別。具體到參與非遺保護工作中,由于很多非遺項目是植根于民間,屬于非官方機構的工作,檔案的官方機構身份與非遺植根民間存在天然的不適應。檔案具有保密性,檔案應當自形成之日起滿25年向社會開放;經濟、教育、科技、文化等類檔案,可以少于25年向社會開放;而非遺傳承在保障非遺傳承人的知識產權和利益的前提下,是以傳播和傳承、振興為目的,需要更多人了解非遺、使用非遺,甚至是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活態傳承。檔案的保密性與非遺的社會參與性存在矛盾。

(三)檔案機構參與非遺保護主動性不高

在官方身份沒有得到明確的情況下,檔案機構主動參與非遺保護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一定的魄力。但很多地方檔案機構對檔案館職能的理解十分狹隘,認為只需做好本職工作即可,不愿主動介入,也不愿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競爭,更不愿“越位”參與非遺保護。目前,僅有江蘇省、云南省、湖北省的檔案機構主動與文化部門聯系洽談非遺檔案移交事宜并付諸實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社會各方的積極參與,不主動參與非遺保護勢必會造成檔案機構在非遺保護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弱。

(四)保存類措施相較保護類措施處于“弱勢地位”

《意見》明確非遺建檔是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由此可見,非遺建檔僅被窄化理解為“收集、整理”,和檔案界界定的建檔是“收集、整理并保存下來”相比,唯獨少了“保存”??赡軓恼Z義上理解,非遺的建檔“保存”本身就是一種“保護”。但是無論是《公約》《“十二五”文化發展規劃》,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都將非遺保護措施分為保存類措施和保護類措施,其中認定、記錄、建檔保存類措施針對所有非遺項目,而特別優秀的且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采取傳承、傳播等措施予以保護,容易造成保護優于保存的印象。而檔案機構參與非遺保護多為認定、記錄、建檔的保存類工作,保存類措施的“弱勢地位”可能導致檔案部門在參與非遺保護工作中被邊緣化。

四、新《檔案法》實施背景下我國檔案部門參與非遺保護的檔案特色化出路

(一)充分發揮檔案機構專業優勢,筑牢非遺檔案式保護

1.保持“前端”業務指導優勢。檔案機構參與非遺保護應主動與文化部門加強聯系,協助完成非遺保護規章制度的制定,介入并指導非遺中心對非遺檔案進行分類整理,確保對非遺檔案規范完整等方面的“前端”業務的指導,利用業務優勢積極參與非遺保護。2.利用檔案技術延長非遺檔案保存時間。檔案修復技術是檔案保護技術的一項重要內容,能提高檔案耐久性。在開展非遺保護過程中,會重點關注傳承人的實物檔案、紙質檔案以及聲像檔案,而在保護過程中又形成不少的紙質檔案,利用先進的檔案修復技術進行殺蟲、除菌、脫酸等服務,延長非遺檔案的保存時間;還可以主動向采用家庭式保管非遺的傳承人提供免費的檔案修復、加固、裝裱等修復服務,以解決非遺家庭式保護條件局限造成非遺檔案保管不規范的問題。3.通過編史修志來開展非遺保護。檔案機構利用編史修志的優勢,聯合地方志主管部門、文化旅游部門,編寫全面反映地區非遺項目規模及非遺保護工作的志書,如《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志》,用檔案機構獨有的編史修志方式,記錄非遺保護的脈絡的形式來開展非遺保護。4.檔案記憶工程延續非遺傳承脈絡。國家檔案局于2000年正式啟動“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鄉村記憶工程”是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建立具有本土地域特色、完善的鄉村記憶檔案信息資源庫,有效提升檔案部門的公眾文化形象。檔案機構在開展鄉村傳統村落檔案建設工作時,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地方文化特色資源的搶救性保護結合起來,在搶救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民風民俗等過程中,尤其重點收集含有非遺項目的資料,創編成文字、視頻資料形式,并按照故事、技藝、習俗等分類整理成專項檔案數據庫。通過鄉村傳統村落檔案的建檔工作,將檔案資源數字化,建設資源庫,在保障傳統村落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性的同時,保障非遺等傳統文化的延續,保護各個時期的歷史記憶。

(二)借助特殊檔案建檔契機,豐富非遺保護的多元化形式

1.將家庭建檔和非遺建檔相結合。檔案機構抓住為非遺傳承人建立家庭檔案和非遺傳承人個人檔案契機,全面、客觀、真實記錄非遺傳承人表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元的藝術內涵,并借助文字、聲像、實物及口述等載體形式實施非遺保護。例如張家港市已經為48位非遺項目傳承人全部建立家庭檔案,并完成檔案的數字化。2.口述檔案建檔和非遺建檔相結合。口述檔案將歷史“原音再現”,可以很好記錄那些瀕臨失傳的老記憶、老手藝。檔案機構合理籌劃、多方聯系,積極開展非遺傳承人口述檔案建檔工作,逐一對非遺傳承人口述對象實地走訪,并進行口述檔案視頻采集、現場錄制,待后期加工制作完成后,將資料存檔于檔案館永久保存。3.方言建檔和非遺建檔相結合。地方方言承載著鄉愁、鄉情,其中不乏許多優秀的非遺項目,如南京的吆喝、南京白話和南京白局。檔案機構在開展方言建檔工作中,要善于抓住方言中的優秀非遺項目,比如傳統方言戲曲、方言童謠、方言故事、方言說唱等,通過方言建檔的形式更好地保存方言、留住鄉愁,并傳承優秀非遺文化。如陜西省檔案局的《傳承非遺文明,紀錄方言文化》就是以方言建檔的形式開展非遺保護。4.精準扶貧建檔和非遺建檔相結合。2018年的《精準扶貧檔案管理辦法》就對精準扶貧檔案的收集、整理、管理和開發利用做出明確規定?!胺沁z+扶貧”過程中必然會形成很多精準扶貧檔案,檔案部門要注意收集非遺扶貧過程中這部分特色形態的檔案,將其歸入“精準施策類、精準脫貧類”兩類中,真實、完整、準確、全面地記錄和保存精準扶貧工作的全過程,同時也是對非遺的保護。

(三)遵循非遺保護趨勢,加強非遺文化傳播

1.關注非遺傳播工程,加強非遺文化知識傳播。檔案機構作為我國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應積極關注文化傳播工作的新動態,加強非遺文化知識的傳播。首先,利用檔案館建成的檔案網站開展非遺知識傳播,可以在檔案展覽下設立非遺文化傳播專欄,開展非遺文化的圖片、視頻形式的傳播。其次,利用檔案機構已經建成的官微官博進行非遺文化的傳播,通過撰寫推送非遺小知識等相關推文的方式傳播非遺文化。再者,可以借助抖音、快手、微視等短視頻平臺,通過制作非遺短視頻等方式來推進非遺文化的傳播,促進社會共享。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從活態傳承的文化服務、文化教育、文化傳承等方面繼續把握新機遇。第四,拍攝專題片進行非遺傳播。檔案機構可以拍攝以“傳承地方優秀文化”為主題的宣傳片開展非遺保護。如浙江省檔案館面向全省檔案館啟動電視系列節目“跟著檔案去旅行”,傳承以浙江歷史為依托的優秀傳統文化,主要包括傳統古城古鎮古村文化,運河、錢塘江等世界文化遺產,地方傳統曲藝、傳統手工藝、飲食等非遺文化,鄉賢文化、浙商文化等鄉土文化,詩書畫文化等。2.重視文化傳承服務,開展檔案非遺知識服務。非遺傳承是非遺保護永恒的話題,尤其是教育、培訓是非遺傳承的重要方式。因此,檔案機構除了提供非遺檔案借閱等服務外,還可利用現有的非遺檔案資源,與其他部門合作,通過引入傳統編研的成品、VR等先進技術的視頻形式來構建非遺教育資源庫,為教育和培訓的傳承提供知識服務。3.尋求多方互動合作,集中優勢資源保護非遺。檔案機構利用現有的非遺檔案資源,并積極與文化部門、文化產業等主體機構合作,吸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推廣社會化合作模式來打造檔案特色的非遺文化產品。利用新媒體形式加強非遺檔案資源宣傳,如采取舉辦展覽、編輯書籍、錄制聲像作品等形式進行傳播,助推非遺走出國門,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非遺。檔案機構應把握非遺保護的前沿趨勢,提升參與非遺保護的主動性,發揮專業優勢,“有為才有位”,做歷史的守護者、記憶的傳承者和文化的傳播者,成為非遺保護的重要參與力量。

參考文獻:

[1]倪永寧,徐擁軍.檔案機構如何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北京檔案,2011(08):37-38.

[2]陸國強.為新時代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法治保障[N].人民日報,2020-06-24:10.

[3]趙躍.新時期檔案機構參與非遺保護的反思與再定位[J].檔案學通訊,2020(02):40-48.

[4]王巧玲,辛文琪.我國國家層面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正式制度研究[J].浙江檔案,2020(12):29-31.

[5]國家檔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DB/OL].

[6]趙昌彥.世界記憶工程與中國地方檔案事業發展[J].檔案與建設,2017(01):4-7.

篇8

一、校本課程開發要和當地社區資源相結合

社區作為一定地域內的人群共同體,是人們生活和生產的基地,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由于每個社區自然條件、人口條件、經濟條件、社會條件及歷史文化傳統等不同,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社區文化既滿足了社區居民的需要,也為他們之間的共同活動提供了規則和約束。這為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文化背景和課程資源。

作為傳統漁區,坎門有著豐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漁區文化,經過漫長歲月的滌蕩、沉淀和傳承,留下了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國家級非遺坎門花龍、省級非遺坎門鰲龍魚燈舞和坎門漁民號子、市級非遺坎門貝雕和船模等108項??查T海洋非遺文化作為重要的資源,具有內涵的豐富性、利用上的便捷性、資源形態的多樣性等特點。豐富的非遺文化既是過去坎門的一個縮影和沉淀,更是今后坎門發展的一筆財富。無論是學校的德育工作還是學科教學,無論是技能的培養還是育人氛圍的營造,均可從中獲得資源的支持??查T二中是玉環縣一所偏僻的海島農村初中,所在的坎門釣艚社區為玉環著名的漁業社區,漁區文化濃厚且具特色,擁有國家級非遺“坎門花龍”、著名的漁家女俱樂部、“魚龍燈舞”傳承人曾煥祥師傅等。學校與浙江海島特色村――東沙,僅一村之隔,所在社區的百姓長期從事漁業生產,擁有豐富的漁業技能技術,過著獨特的海洋民俗生活。歷史的積淀,使學校所在漁區和周邊社區有著厚重而多彩的海洋文化。借助海洋非遺的載體,聯合船模館、海洋氣象站、浙江省文化村東沙海島村等,挖掘多種地方資源,為學校進行海洋文化特色校園創建和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二、校本課程開發要和學校特色發展相結合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建構什么樣的學校,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是辦學理念的核心內容。學校的辦學理念是通過課程來實施的。而校本課程建設是學校發展的著力點。校本課程的實施,可以彰顯學校的文化品位,突出學校的辦學特色,促進學校的內涵發展。

為了傳承當地的海洋文化,坎門二中在挖掘海洋文化資源、培育海洋文化意識方面有著獨樹一幟的特點。學校圍繞“以素質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的辦學思路,從學校實際狀況出發,結合學校所在社區、漁區文化和本校學生的身心特點,積極響應“國家、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號召,深入挖掘坎門漁區的地方文化,開發校本課程,引導學生了解、學習和傳承坎門地方文化,開展傳承具有海洋特色的民俗文化,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增加校園藝術氛圍,提升學生綜合素養,進一步落實課改精神和強化學校辦學特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學校成功申報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傳承教學基地”和中國教育學會“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首批試點學校,以此為平臺,提高學校品牌影響力,擴大海洋民俗文化及相關海洋知識的普及面。

三、校本課程開發要和學校教育科研相結合

教育科研是探索和認識教育本質及規律的重要途徑。教育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只有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去了解、分析、研究各種教育現象和問題,逐步探索、揭示、掌握教育規律,才能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益。教育科研是提升學校品質的關鍵,同時,也是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教師只有在工作中邊實踐,邊反思,邊總結,邊提升,才能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

坎門二中用科研來促進學校的海洋文化特色發展,已逐步建立、完善了一整套科研管理機制,明確了以校長、副校長、非遺傳承辦公室和教科室主任為首的教育科研領導小組,由專人統一管理科研工作,并確定了每個課題的負責人與核心組成員。學校承擔的課題有浙江省規劃課題《魚龍舞動青春――坎門海洋非遺文化進校園的實踐研究》,臺州市重點課題《“坎門魚龍燈舞”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的探索》,臺州市規劃課題《以坎門漁民畫為載體的初中美術地方課程開發的探索》,玉環縣規劃課題《以玉環漁民號子為題材開發初中音樂地方課程的實踐研究》。學校的科研工作有計劃、有步驟、有檢查、有總結、有行政管理和科研經費保障,檔案齊全。學校力求在課題的引領下,以科研帶動校本課程的開發,獲得更高水平的發展。

四、校本課程開發要和特色社團創建相結合

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關注學生,為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對課程的需求,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是課程建設的出發點。學生社團是在自愿基礎上自發組織而成、按照章程自主開展活動的學生群眾組織。社團活動課程化,既深化了學校社團的內涵,又豐富了課程,彰顯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的興趣得到引導和升華。

坎門二中通過社團活動、特色課程雙軌并行,帶動學科的滲透,開發出相應的校本課程,實現海洋非遺文化的教育價值。學校自2012年起創建了非遺傳承特色社團,傳承海洋非遺文化。主要的非遺傳承社團有魚龍燈社團、海樂社團和美技社團。學校教導處結合豐富的坎門海洋非遺資源和地方傳統文化,制訂了校本課程開設計劃和社團活動時間安排表,一學期按18周進行。每學期,每個社團都有相應的主要傳承的非遺項目,開展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社團活動,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坎門二中實施的校本課程有“坎門魚龍燈舞”“坎門漁民畫”和“玉環漁民號子”,其中“坎門魚龍燈舞”被評為浙江省第二批精品課程。學校還編寫了海洋讀本《海洋防災》《韻味坎門――坎門鄉土文化及海洋知識讀本》和鄉土非遺傳承宣傳冊等。

“非遺進校園”校本課程的授課有相應的教學內容和進程,比如魚龍燈舞主要有五大單元組成:“魚龍出宮”“串游四海”“激流勇進”“蛟龍戲珠”“魚躍龍門”。每一單元又分龍燈舞和魚燈舞的動作要領和來源說明,集歷史與動作為一體;每節課前,指導教師都認真準備,保證教學有序進行。學校還聘請有多年“魚龍燈舞”、漁民號子排練經驗的民間藝人曾煥祥作為課程指導顧問,確?!胺沁z進校園”的有效開展。

五、校本課程開發要和師生實際情況相結合

學校文化是課程,教育活動是課程,教師行為也是課程,學校的一切因素都應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一部分。從教師角度看,課程是專業化發展的內、外部動力的統一體。鐘啟泉教授說:教師即課程。從學生角度來說,課程是機會――全面發展與個性成長的機會。有什么樣的課程,就有什么樣的機會。校本課程開發要滿足學生的需求,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基本任務,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充分發揮其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作用,這樣才能更好地發展學生的特長和個性。

坎門二中從學校實際情況出發,依托地方資源和師資優勢,結合學校所在社區、漁區文化和本校學生的身心特點,培養學生的體藝興趣,挖掘學生的潛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學校開發和實施的“坎門魚龍燈舞”校本課程,與體育特性相結合,在傳承具有海洋特色的民俗文化的同時發揮其強健身體之功能;開發與實施的“玉環漁民畫”校本課程,與美術特性相結合,在傳承具有海洋特色的民俗文化的同時發揮其審美繪畫之功能;開發與實施的“玉環漁民號子”校本課程,與音樂特性相結合,在傳承具有海洋特色的民俗文化的同時發揮其欣賞歌唱之功能。

篇9

【關鍵詞】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途徑;優勢

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社會文明進步,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體現。我國是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勤勞智慧的我國各族人民創造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然而,在現代化歷史進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漸瀕危,引起了很多國家及有識之士的擔憂,急需全社會保護與傳承。高校作為我國文化傳承的重要基地,肩負著培養全面發展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重任,它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方面有著天然優勢,高校應勇于擔當起時代所賦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義務和責任。

一、高校傳承非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優勢探析

1.人才培養和教育傳承優勢

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人才資源豐富,擁有大批碩士生,本科生。且多數為藝術專業類,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相結合,可以使學生在接受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同時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特性,在不失本質的前提下,更能對其傳承過程中增添新的因素,并且他們善于學習,接受新的文化,更可以創新和吸收從而形成文化積累。而相對于其他社會成員,他們沒有太多的生活和工作壓力,有充足的時間、精力從事文化教育傳承事業。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將充分利用和發揮大學生的人才與教育優勢,對其進行系統培訓,逐漸形成一支專業能力強、素質高、有熱情的人才傳承隊伍。

2.文化聚集與學科科學研究優勢

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擁有一大批科學文化知識廣博、實踐能力較強的人才隊伍,能將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積極的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工作中,并且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還可以擴展學生知識層面,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相對于其他社會保護機構,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的世俗化、利益化程度較低,研究者的素質較高,在面對利益誘惑的時候能夠以中立的身份客觀公正地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挖掘、整理和研究。

3.法律保護優勢

2011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實施,它對非遺的教育有詳細規定。該法“第三十二條規定:國家鼓勵開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科學技術研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方法研究,鼓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敷理、出版等活動。第二十四條規定:學校應當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第二十五條規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和科技館等公共文化機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機構、保護機構以及利用財政性資金舉辦的文藝表演團體、演出場所經營單位等,應當根據各自業務范圍,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研究、學術交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宣傳、展示。這些都為大學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研究和開發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保證。

二、高校傳承非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途徑探析

1.開設相關“非遺”課程,并在其他課程上穿插“非遺”知識

課堂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原野,是學生學習的場所。因此,在教學中增加“非遺”的知識和課程,更加可以引導大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創新能力,以及對增強愛國熱情和民族精神有著重要意義,進一步了解非遺,愛護非遺。以腰鼓和舞龍為例,陜西科技大學將其開設為一門課程,在進行體育活動的同時,還進行考核,成立腰鼓和舞龍團隊,進行表演;還開設了非遺文化的書畫課程等等。陜西科技大學的設計與藝術學院更是多次課堂上引入“非遺”文化。例,鳳翔的泥塑和鳳翔的馬勺,在《平面構成》和《圖案設計》課上老師會帶學生多次去參觀鳳翔文化,去實踐觀察與設計;更在《雕塑》課上老師會引入陶藝的教育,帶領學生去富平陶藝村,感受陶藝的文化與魅力等等。設計與藝術學院還邀請西安市群眾藝術館、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藝術家們來到校園,演示和講授自己的藝術絕活。陜西科技大學打破傳統教學只在課堂授課體系,改革課程的結構和內容,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美學特性,同時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課程體系,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認知的受眾面,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承盡自己最大努力。

2.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

高校是文化藝術的傳承地和文化藝術遺產的學習地。高校教育應承擔起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擔子。中華民族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充分進人高校教育是一個時代的悲哀,所以非遺進校園迫在眉睫。陜西科技大學在07年舉行高雅文化進校園活動,08年舉行民俗文化進校園活動,更是在11年時舉行了中國國家京劇走進陜科大活動,在12年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與西安非遺中心共建了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在保護非遺文化中陜西科技大學承擔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擔子,促進非遺的教育。

3.組織實踐團隊,參加社會實踐,調研非遺文化

社會實踐對于在校大學生具有加深對本專業的了解、確認適合的職業、為向職場過渡做準備、增強就業競爭優勢等多方面意義。參加社會實踐也是每名大學生的職責,大學生參加文化類社會實踐將分成兩個部分完成:第一,將學校所見所學帶到落后地區,對文化知識進行傳播;第二,大學生深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源地調研,實地考察非物質文化遺產。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利用暑假期間,組織大學生實踐團隊分別赴陜北安塞、關中澄城、陜南漢中實施調研,開展了一系列對非遺的宣傳活動,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更使大學生對非遺有個全面的認識方法,更好的在學生心目中樹立非遺的地位與魅力。

4.營造校園非遺文化氛圍,開展非遺社團活動

社團是宣傳“非遺”保護意識的陣地,為大學生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載體。陜西科技大學關于“非遺”社團活動更是熱鬧,成立了書法協會,對于愛好書法和研究書法的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在國學社更是舉行了多次的非遺文化的教育與保護;在女生協會和陽光助學課堂合力舉辦了數屆剪紙課堂的教育。陜西科技大學的社團也為非遺教育盡微薄之力,積極營造非遺在校園的氛圍,感染更多人群。

參考文獻:

[1]茹存光.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藝術教育相結合的實現途徑[J].歲月,2012(10).

篇10

關鍵詞:非遺;保護;繼承;群眾

群眾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實現社會化非遺文化的繼承主要措施,本文分析了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繼承重要作用,提出了相應的保護措施和繼承措施,為非遺文化的繼承發展提出了新的社會化指導建議。

1.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繼承重要作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指明“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F在全國各地都流行著申報熱、開發熱、文化熱,紛紛發掘本地優秀的非物質類民間文化遺產,開發非遺資源。非遺資源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直接使得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宣傳、學習和交流,這樣不但擴大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中的影響力,而且大大地增強了人們的保護意識。這種社會發展形式的產生主要是由于文化與社會經濟形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合體,以科學發展觀來分析看待“非遺”保護傳承與發展,培育和形成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要內容的文化產業,拉動內需,進一步推動文化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而對于非遺的保護和繼承來講,政府的主導作用十分明顯,但是受社會發展的影響群眾的協助作用也十分關鍵,在群眾的影響下能夠實現社會化參與,形成合理的長遠規劃。1

2.群眾視野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

2.1教育群眾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首先要展現群眾的集體力量,從大眾的認知角度出發進行社會化的保護措施。首先,要在教育系統內進行非遺的知識宣傳,鼓勵高校學生能夠從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整理、保存、出版、建立代表作名錄及傳承人名錄等工作,全面推廣非遺的社會效應。其次,要在社區內進行相應的群眾宣傳,通過淺顯易懂的宣傳方式,使得群眾了解非遺的內容和現狀,以及重要性。方式可以采用大眾較為認可的短期展演、博物館展示、講座等多種形式開展社會普及教育,為大眾提供了解和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會,增強其傳承和保護意識??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要以教育為主,充分激發其保護的意識,進而形成社會化的群眾合力,最終實現對非遺的全面保護。

2.2加強非遺保護基礎設施建設

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必須要加強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本著節約的原則,把有限的建設資金用在文化保護方面,文化站要選派責任心強,熱愛文化事業的工作人員對文化保護工作進行管理。保護好民間傳統文化,深入挖掘、整理優秀的民間藝術作品,將其發揚光大,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讓優秀的民間民俗文化成為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助推器。例如,天津市南開區的文化站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館內集中展示了市一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通過實物、資料、照片以及豐富多彩的動態演繹,讓老百姓近距離了解到天津市現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喚醒老百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沉睡的記憶。

2.3鼓勵和支持各行業企業加以保護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要鼓勵各行業和企業加以支持保護,企業的宣傳鼓勵作用對于群眾有極高的影響力。例如:在民間長期口耳相傳的詩歌、神話、史詩、故事、傳說、謠諺;傳統的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雜技、木偶、皮影等民間表演藝術,如果有企業進行大規模的宣傳,自然能夠在群眾中間形成廣泛的影響力,使得民眾對非遺內容有了更為廣泛的認同,并形成自覺保護的意識。另外,對于民眾世代傳承的人生禮儀、歲時活動、節日慶典、民間體育和競技,以及有關生產、生活的其他習俗而言其本質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文化保護部門從這些文化節日和地域風俗出發與企業進行合作,建立其有規模和影響力的大型活動,一方面可以使得企業產品得以宣傳;另一方面使得非遺的活動、習俗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得以延續發展。2

3.群眾視野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措施

3.1實現創新化的繼承

創新化的繼承應該是有鑒別和選擇的繼承,如果不分良莠,全部拿來,以一副老面孔示人,必將把非遺的文化內容與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相區別。完全的模仿只會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現代人拋棄,被市場淘汰,只有遵循常變常新的藝術規律,在繼承中創新,形成其自身獨特的生命發展軌跡,才能成為后來者繼續傳承的又一個起點。例如:昆曲是中國現存歷史最為悠久的劇種,它深深地扎根于中國的文化傳統之中,在藝術、文學、歷史等方面都有無可替代的特殊價值。昆曲在其起源、形成到定型、成熟的發展過程中,將宮廷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間文化融合于一體,充分表現出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和倫理觀念。但是現代人欣賞昆曲要有一定的文化領悟力和知識層次,而能夠參與到昆曲學習的人就更少了。因此,可以在傳統昆曲的曲目上進行分項目的審美轉變,使得昆曲這一古老的劇種能夠在現代社會中廣泛傳播開來。3

3.2群眾化擴大影響力

文化遺產保護資金匱乏是影響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通過群眾化的保護宣傳,能夠使得文化遺產社會投入在我國的發展擁有更多的、穩定的資金籌措渠道、完善保障體系和建立監督機制等措施,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到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中,從而解決我國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缺乏的問題。而要吸引群眾化的保護支持則首先要保證中國公眾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關切、認知與參與度的大大提升,使得非遺保護成為守護精神家園的、全民的自覺行動。例如:少數民族傳統音樂舞蹈專場是文化遺產日的重頭戲,通過對蒙古族長調民歌、基諾大鼓舞、羌笛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表演和審美體會,群眾會自然地加入到保護的行列之中??傊罕娀臄U大影響力能夠使得非遺文化成為向后人傳遞著傳統文明的信息,文化站要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繼承優秀傳統,加強群眾的文化自覺性,促進文化創新,努力創造更加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

3.3群眾教育繼承的措施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仍然要重視對文化內容的整理和搜集,隨著現代化和城鎮化進程的推移,我們必須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為非物質文化的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必須把因客觀環境的變遷而無法再繼續發展的、瀕臨消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集下來、搜集起來,這是關乎我們民族的文化血脈能否永續的大問題。其次,要對相應的非遺文化進行傳承化的學習,可以根據相應的文化內容加以培訓,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到非遺文化學習中來。例如:年畫,是傳統的年節的標志。舊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是其產生的必然條件,社會生存條件的改變必將改變和影響其生存?,F當代社會的文化性質是一種大眾文化,并且西方文化的傳入也對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沖擊,這一切導致年畫的生存環境已經改變。如果從美術學習的角度出發,組織學員進行專門的“年畫”繪畫學習,這樣就能夠使得傳統的文化藝術得以保存。

綜上所述,群眾視野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繼承要實現創新化的繼承,加強群眾化發展并擴大影響力,開展群眾教育繼承的措施,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群眾公共屬性在現代社會中得以發揮。

參考文獻:

1.孫昊亮.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共屬性[J]. 法學研究, 2010,(05):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