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感教學案例范文
時間:2023-10-11 17:24: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語感教學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學校要開展“感恩“教育活動,要我們教師回到班上先對我們的學生開展動員大會。作為教師的我們,聽到這個消息,既興奮又擔憂,因為的學生更注重自我的感受,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家長的付出與關愛理所當然,對周圍人的幫助麻木不仁,熟視無睹。學習缺乏積極主動性,吃不得苦,受不得累,犯了錯誤,老師的批評聲高了,就抱怨老師態度不好……人們也在拷問感恩教育的缺失。學生會對這一次的“感恩”教育活動感興趣嗎?于是,我精心地做了一些準備,抱著萬分期待的心理來到了班上作了一次摸底測試。
我微笑地面對著學生們說:“同學們,我們經常聽到別人的嘴里說著“感恩”這么一個詞,大家是如何去理解“感恩”這一個詞的呢?學生們沉思了一會兒,紛紛表示當他人對自己幫助時要表示感謝。于是我又緊跟著他們的話題繼續發問:“你們有沒有對身邊幫助你的人做過感恩的事,就如你們的父母。這是教室里頓時安靜了下來,孩子們臉上那種茫然的神情,讓我的心中不禁涌出一股落寞,不過由于事先做了充分的準備,我并未被此打住了,繼續微笑著問:“那好,我們每天都在父母的愛中長大,你們仔細想想:媽媽每天工作那么忙,還要無微不至地照顧你的飲食起居;你生病了,還要風雨無阻的帶你上醫院,衣不解帶地照顧著你……爸爸在外面這錢養家,頂著各種壓力,多么不容易??!但無論多么辛苦,他們都會感到幸福,因為他們愛你們,他們覺得所做的一切是值得的。此時,我又仔細地觀察講臺下的的學生們,似乎在有所思,心中不禁一動:難道學生們的感恩情感被我挖掘出來了?于是我又不失時機地讓學生說說平日里父母做了哪些讓你感動的事。大多數學生都只說的不外乎是自己生病時父母照顧自己,自己想要買什么父母都會答應,但缺少真實和細膩??吹贸鰜恚芏鄷r候,孩子們把父母為之付出看作是理所當然,他們記得住自己的偶像,卻記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們知道麥當勞。肯德基的美味,卻不知道父母的疾苦。這也難怪每次家長會上,家長們都會向我傾訴孩子不懂他們的辛苦,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花錢大手大腳,還一天到晚抱怨父母這做得不好,那做得不對,不知感恩。
二、案例分析:
面對上面的情況,它反映出我們相當一部分學生的感恩意識淡薄,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一)眾星拱月般的家庭生活為孩子們創造了養尊處優的生活環境?,F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大人認為孩子小,凡事替孩子包辦,家務不讓孩子碰,甚至作業也是家長陪著做……很多的的時候家長都是無條件的給予,沒有培養孩子的回報意識,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已把一切看做是理所當然的,滋長了孩子們的自我意識,于是孩子也就逐漸形成了對父母要求多了,替父母分擔少了;對他人挑剔多了,尊重理解少了。(二)家長的感恩意識淡薄,教育方法不到位。我們的家長當中有相當一部分家長自身就缺乏感恩意識,在關心孝敬父母、長輩、關心他人方面就沒有給孩子以榜樣作用,有的家長甚至在孩子面前肆無顧忌謾罵、毆打自己的父母。再一個,很多父母缺乏對感恩教育的正確理解:要不認為自己是父母,心甘情愿地付出,造成孩子認為自己的任何索取都是理所當然的;要不用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只要孩子做錯了事,家長就開始哭訴自己的辛苦。表面上家長是希望通過這種方法強調自己付出多,但這樣會給孩子造成心理負擔,孩子會以形式來感恩父母,那種感恩只是一種義務,并不是出于真心。(三)學校對德育的教育不夠重視。我國大多數的學?,F在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因為現在各種各樣的教育教學質量檢查、評比,使得學校必須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在抓課堂上的教學質量,課后抓后進生的輔導。盡管學校在德育工作中也開展一些德育主題活動,但存在著說教的傾向,說得多,做得少,大部分教師和學生在思想上也都不夠重視,導致了學生對感恩只停留在形式上,實效性不是很大。
三、措施與效果:
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毕鄠鳚h代的韓信功成名就之后,費勁千辛萬苦尋找對自己有一瓢之食的人,以優厚的贍養以報其恩惠。像這樣的故事在我們中華民族里還有很多,作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感恩是一種品德,感恩是一種責任。社會的進步是建立在感恩、包容、奉獻的基礎上,讓學生之恩于心、感恩于言、報恩于行,有利成就他們的堅韌、無私、坦蕩、善良、敬業、忠誠善行美德,從而因為這種感恩心理的存在而變得快樂和健康起來,并因此讓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也會變得更加和諧。為了我們的民族,為了我們的孩子,我們必須教育孩子們學會感恩,但只有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營造感恩的環境,才能讓學生從小感悟感恩的道理,培養社會責任感,成為德才兼備的棟梁之才。我國在各種類型的教材里貫穿了教育學生們 “愛祖國、愛人民”的思想,可對于小學生而言,直觀的東西比抽象的東西要好理解?!皭奂?、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也遠比”愛祖國、愛人民“實際得多,也就是先要從身邊點滴小事做起。
為了感恩教育收到實質性的效果,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著手。(一)加強感恩教育宣傳力度,激發感恩意識。要使學生學會感恩,樹立感恩意識是前提。多為學生們讀案例,講故事,搜集“感恩”相關的句子互相交流交流,讓感恩的的種子悄然地播撒進了他們心靈中神奇的土地,遇到雨露,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二)感恩教育需要家校聯手,內化感恩行為。比如家長可以對孩子從小進行計劃花錢教育,讓孩子懂得父母辛辛苦苦掙來的每一分錢來之不易;可以在家要讓孩子幫自己干一些體力勞動,讓他們從勞動中懂得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從而更加珍惜眼前的學習機會;多帶孩子一起去觀看親情影片,加強體會親人的恩情;也可以在孩子面前講述自己一天的辛苦,流露出需要他們幫自己捶捶背,揉揉肩,或一個深情的擁抱的愿望……在學校,要讓學生懂得老師教給我們知識和做人的道理,老師是我們人生路上的引路人,要以實際行動尊敬老師,報答老師的博大的愛,教師可以讓學生們體驗一下當“小老師”的感受,體會老師教育學生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精力,認真學習,主動幫助老師做如搬教具、擦黑板等力所能及的事;可以開展有關征文或演講比賽,抒發對老師的愛和感激;可以在各種節日給老師送一句問候,一張自制的賀卡…….在教師節寫一封感恩信。還可以引導學生感謝同學乃至他人的幫助之恩,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送同學一句鼓勵的話、我為同學做件事、電話或信件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可以引導學生去發現幫助過自己的人,如清潔工、交警、醫生等陌生人,領悟他們的關愛、人生的冷暖以及濃濃的恩情;還可以帶他們去關愛慰問敬老院里的孤寡老人……我堅信,只要我們把感恩的思想觀念貫穿在每一件小事上,從小事做起,將感恩之行落實在日常行為之中,使感恩成為一種自覺,發自內心真誠地感謝他人,感恩教育便收到了實質性的效果。到了需要的時刻,我們還會出擔心他們不會愛國嗎?
四、活動效果:
篇2
1多媒體視頻臨床資料采集與管理軟件系統的功能特點
1.1采集資料快速、簡潔、完整
采用視頻手段可以對診療過程實時采集,自動儲存錄像資料,并對一些特殊體征、典型舌象、中醫處方實施拍照貯存,可以完成單次全過程采集,也可以對某一種疾病進行完整過程的多次采集,能采集到真實動態的診療過程。
1.2單一式或組合式提取資料
可以按病名、患者姓名、醫生姓名等單一方式提取資料,也可以采用組合式提取,如某醫生治療的某一種病及某種疾病療效優者等任意多種組合提取,可以根據教師講課的需要,來組合和整理資料。
1.3有一定的統計和分析功能
能完成一般資料統計學處理及針對病因療效進行自動分析,這一功能隨著臨床的廣泛應用還可以不斷充實與完善。
2動態式案例教學法的應用
2.1片段式案例教學法
這種方法是針對學過的某一具體問題,為了加深學習印象采用的。該法多用于基礎知識的教學,如脾虛之齒痕舌、陰虛之午后潮紅、腰椎管狹窄癥之間歇性跛行等特殊體征,臨床教師基本上都在臨床遇到過,但講課的時候很難給學生解釋,而“多媒體視頻臨床資料采集與管理軟件系統”卻可以迅速地將這些典型體征從資料庫中調出,“原汁原味”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既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又培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2過程式案例教學法
這種方法是針對某一章節學習完成,為了讓學生能系統理解所學知識而采用的。利用“多媒體視頻臨床資料采集與管理軟件系統”采集的單次診療過程,讓學生獨立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讓集體討論,最后教師總結,讓學生了解怎樣去應用這些知識,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2.3完整式案例教學法
利用某一種疾病的多次診療過程,讓學生了解治療疾病的復雜性和靈活性,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通過觀看“多媒體視頻臨床資料采集與管理軟件系統”采集的臨床痹證之行痹的多個患者的多次診療過程,就會發現針對不同的患者之同種疾病開方用藥有很大的區別。行痹治療雖以防風湯加減為主,但腰背酸痛為主者,多與腎氣虛有關,加杜仲、桑寄生、羊藿等補腎壯骨;若見關節腫大,苔薄黃,邪有化熱之象者,宜寒熱并用,與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合用。讓學生理解中醫“同病異治”的同時也充分理解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3教學效果調查
我們把“多媒體視頻臨床資料采集與管理軟件系統”動態式案例教學法用于河南中醫學院2003級骨傷本科班2007年第二學期的《筋傷學》教學后做了書面調查,學生普遍反映知識記得牢,印象深刻,充分理解了很多以前難以理解的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各項調查與2002級骨傷本科班2006年第二學期講授《筋傷學》用傳統的案例教學法相同學習內容教學后做對照,學生反映這種動態式案例教學法強烈激起了學習興趣,調動了課堂學習的氛圍,能讓學生融入醫生診療的環境之中。這說明“多媒體視頻臨床資料采集與管理軟件系統”動態式案例教學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獲得了深層次的思考和情感體驗。調查結果見表1。表12個年級骨傷本科班動態式案例教學法教學效果(略)注:2003級與2002級骨傷本科班教學效果比較。
4小結
案例式教學法是臨床教師使用比較多的一種教學方法,各方面的報道也比較多,但細查之下發現,大部分教師用此法時只是將其作為一般的論據來佐證自己所講的東西。殊不知,案例式教學法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連接理論課和實踐能力的橋梁[1]。簡言之,學生學習時接觸的是人的病,而在臨床上接觸的卻是病的人,人的病和病的人看似一樣,實則迥異。
學習時接觸的是某一個具體的疾病,而這個病是無數前輩在實踐中反復錘煉進而升華成的一種理論,具有單純性、概括性、一般性,是靜止的東西。學習者一般會循概念、病因病機、發病特點、診斷標準、治療手段等去學習和認識某一個疾病。當學生畢業走向臨床時,他們面對的不僅僅是人的病,而且還是一個個有著不同主訴、不同體征和不同特點的病的人,具有復雜性、具體性、特殊性的特點,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這一靜一動之間是有很大區別的,但同時又有聯系,醫學理論知識是臨床實踐的基礎,而臨床實踐又是檢驗醫學理論知識的標準[2]。要實現二者之間的聯系,除了大量的臨床實踐外,動態案例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當一個用“多媒體視頻臨床資料采集與管理軟件系統”在門診采集的動態案例擺在學生面前時,他們就要運用自己學習的知識去考慮如何解決,然后與動態案例中老師的處理方式加以比較,找出自己的不足。
“勤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學生掌握的知識是靜止的,“多媒體視頻臨床資料采集與管理軟件系統”采集的案例卻是動態的,一動一靜,緊密結合,才能使知識融會貫通。因此,案例在手,看似簡單,實則不易,教師用之得當,大有事半功倍之效。
參考文獻:
篇3
問題分析: 無論是質疑白居易的輕薄曖昧, 還是質疑琵琶女的自輕自賤, 學生們并沒有認識到琵琶女為代表的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 藝人的特殊身份。因為在古代無論是教坊的歌妓, 還是民間的歌女, 她們都隸屬于 “籍” , 在本質上都是奴隸, 不是自由人。她們在政治上、 社會上受到種種歧視。她們無論多么有才華,也僅僅是男權社會中被寵溺或凌辱的對象, 從風光到淪落, 本質上被玩弄的地位并沒有改變, 而 “江州司馬”白居易對她們人生命運的悲憫落淚, 絕對不是士大夫中流行的狎妓風流的寫照, 而是覺醒的士大夫對底層婦女們悲慘命運的深刻同情。
尷尬案例二: 在研讀白居易 《長恨歌》 中, 楊玉環魂歸蓬萊仙境后, 讓臨邛道士給唐玄宗捎去信物, 表達自己的忠貞之情時, 學生們對楊玉環的忠貞不理解, 認為楊玉環是因為 “馬嵬兵變” 而死, 是唐玄宗為了自己順利逃亡, 放棄對她的保護, 她最終成了政治的犧牲品。在她死后, 雖然玄宗時刻懷念著她, 但很大程度上是因自己違背了誓言, 因而心懷愧疚, 負罪感大于對愛情的緬懷。有些思想深邃的學生甚至認為, 在白居易的筆下,真愛雖能跨越生死之隔, 卻沒能跨越人世間的政治風波。最終貴妃是被迫而死的, 可是白居易卻讓文章情節前后矛盾, 設置了一出 “人鬼情未了” 的橋段: 寂寞仙境中的貴妃真的會為了愛就放棄自己做人的尊嚴嗎?真的會誓死不渝地眷戀這個拋棄他的人間帝王嗎?
問題分析: 學生的論證和評價, 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但他們是站在現代人文關懷的高度來給楊玉環支招, 讓她不必再一廂情愿地做 “愛情保衛戰” 了。其實,持有這樣看法的學生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 楊玉環天生麗質, 并且享有優越的教育環境, 具備有一定的文化修養, 性格婉順, 精通音律, 擅歌舞, 并善彈琵琶, 她與壽王李瑁一見鐘情, 被封為王妃, 史料記載她和壽王的婚姻生活很甜美; 在武惠妃死后, 唐玄宗在高力士的力薦下,開始矚目很像武惠妃的兒媳楊玉環, 命令楊玉環出家做女道士, 名義上是為玄宗之母竇德妃祭神求福, 不久玄宗又為壽王再冊封王妃, 之后就暗度陳倉將楊玉環冊封為自己的貴妃, 兩人相差34歲。楊玉環入宮后, 遵循封建的宮廷體制, 不過問朝廷政治, 不插手權力之爭, 以自已的嫵媚溫順及過人的音樂才華, 受到玄宗的百般寵愛, 雖曾因妒而觸怒玄宗, 以致兩次被送出宮, 但最終玄宗還是難以割舍。直至安史之亂, 唐玄宗僅帶她西逃,在馬嵬坡兵變時, 楊貴妃被逼賜死, 年方38歲。
如果仔細分析貴妃得寵的過程, 就會發現, 美貌、婉順和才藝集一身的楊玉環, 無論是做王妃還是做貴妃, 都安守本分。至于再醮的行為, 卻不是她能夠左右的, 自從她到了王府之中, 她的愛情和婚姻就是男權和政治的玩物了。王妃或貴妃都僅僅是王權玩弄寵溺的符號罷了, 但是有意思的是, 男人們在名利場上出了岔子, 卻用 “紅顏禍水” “罪惡之花” 這樣的讖語, 來給她做終極評價。她確實有魅惑之力, 但是她的魅惑之力是誰賦予她的呢?那個給了她榮名和富貴, 又將她個人名譽放在了風口浪尖的摔打的人, 就是那個生生念念愛他不渝的李隆基!
楊玉環這個美麗的符號, 這個榮寵無限的女人, 最后只能是男權社會中權利爭奪中的一個微妙的砝碼。在白居易的筆下, 她雖生有所愛, 魂有所守。但客觀審視一下, 她又何嘗不是一個 “生前心已碎, 死后性空靈”的被侮辱與損害的女人呢?
尷尬案例三: 研讀 《氓》 中女主人公遭遇婚變之后,對 “兄弟不知, 咥其笑矣” 一句的理解。學生們認為, 女主人公一直沒和兄弟們訴苦, 兄弟們根本不知道她遭遇了氓的家庭暴力, 否則一定會組成 “舅公團” 去收拾那個寡德混賬的 “氓” 。
篇4
關鍵詞: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 “連桿機構” 教學分析 教學過程
一、教學分析
1.課程介紹。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是融理論教學和實踐技能為一體的課程,它既是一門機械學科用于思維體系建立的專業基礎課,又是面向生產實際,能夠應用于生產實踐的應用技術課。根據培養服務于生產第一線的高職高專層次的專門人才的定位,我們以建立學生機械產品的基本思維體系為理論知識要點,以掌握機構分析、故障診斷、零部件設計、設備調試、維修和高效率的操作使用為技能培養目標,對原課程體系和結構作了全面調整,進行了基于工作過程改革探索。
在課程內容設計上,圍繞解決某一項目問題所必需的知識與技能,重構課程體系。思路是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崗位需求為依據、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勝任企業工作崗位為目標,根據生產實際對機械設計知識的需求,在汲取國內傳統機械設計教材知識精華的基礎上,結合生產實踐中的實際案例,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將授課內容分為兩個大項目:
項目一:牛頭刨床機械系統分析
項目二:帶式運輸機傳動裝置設計
項目一以牛頭刨床為切入口,在牛頭刨傳動系統中,包含帶傳動、齒輪傳動、導桿機構、連桿機構、凸輪機構、螺旋機構和棘輪機構等組成傳動系統;刀架和工作臺組成的執行裝置;電動機的運動和動力經變換和傳遞,一方面使滑枕和刀架作往復直線移動,進行刨削,另一方面使工作臺橫向移動,完成進給。刀架、工作臺的速度和位置靠操縱機構來控制。牛頭刨床中的機構基本上涵蓋了一般機器設備中的機構,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要求。學生通過對這些機構進行分析,掌握各種機構的特點及工作原理。項目二以帶式運輸機傳動裝置設計為切入口,通過計算帶式運輸機的運動和動力參數、設計帶傳動、齒輪傳動、軸系結構、減速器結構來了解機械設計的全過程。
2.教學內容分析。
“牛頭刨床連桿機構基本特性分析”是課程項目一中的內容,以牛頭刨床驅動滑枕的導桿機構為載體,學習平面連桿機構的相關知識。重點了解四桿機構的特點、運動特性及演化型式,學會分析平面連桿機構壓力角、死點、急回作用等基本特性,理解其傳力性能;提交牛頭刨床連桿機構分析報告。
3.學生學情分析。
學生在前階段的學習中,已對牛頭刨床進行了拆裝,認識了牛頭刨床的組成,但對其工作原理還不甚了解?!芭n^刨床機構是如何帶動刨刀作往復直線運動的?”“牛頭刨床刨刀為什么在切削時速度慢,而在返回時速度快?”“牛頭刨床導桿機構動力特性能否滿足切削力的要求?”學生對探索這些問題的答案有著極高的興趣,為學好本部分內容打下了基礎。
4.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鉸鏈四桿機構的類型;平面四桿機構的演化;平面四桿機構的特性。
(2)技能目標:繪制牛頭刨床導桿機構示意圖;分析牛頭刨床傳力特性;撰寫牛頭刨床導桿機構特性分析報告。
(3)態度目標:團隊合作;理論聯系實際上;獨立思考、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
5.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是平面四桿機構的類型與運動特性;難點是平面四桿機構的演化;分析報告的撰寫。
6.教學資源。
任務單、學習工作頁、多媒體課件、網絡及圖書館資源、機械設計手冊、多媒體教室、各連桿機構模型。
二、教學過程
課程組織形式與方法按照工作過程來完成,采用合理的教學手段,采用多元的人才評價觀進行教學設計。具體步驟如下。
1.資訊階段。
(1)此階段一般在課前課外完成,由學習委員負責發放或告知學習資料:學習工作頁、《評價體系》及評價表。布置學生課前自學課程內容,獨立思考并初步完成學習工作頁引導題。小組討論分析疑難問題,網上搜集平面連桿機構相關信息。
(2)課外現場觀察牛頭刨床連桿機構;參觀設計室各種連桿機構模型;觀看電教片。
(3)告知完成本次工作任務的安排,提出學習工作要求。
①準確說出BC6050E牛頭刨床連桿機構的具體名稱;
②繪出牛頭刨床連桿機構運動簡圖,計算其自由度,分析該機構是如何演化而得到的;
③計算對應滑枕最大行程時的導桿夾角;
④繪圖說明導桿夾角大?。ɑ硇谐蹋┑恼{整方法;
⑤撰寫BC6050E牛頭刨床連桿機構基本特性分析報告。
2.計劃、決策。
小組組織活動,分析任務,進行分工,提交小組工作計劃,填寫小組工作計劃任務分工表。
3.實施。
(1)預習抽查。教師上課首先抽查學生課前預習情況,通過預習學生應掌握本內容的基本知識,計入課外任務完成情況考核。主要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概括分析能力。抽查中對重點、難點內容進行引導和歸納,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抽查結果記錄為“關鍵能力”的平時考核評價之一。抽查內容如:何謂平面連桿機構?平面四桿機構由哪幾部分組成?陳述平面連桿機構的優點;陳述平面連桿機構的缺點;鉸鏈四桿機構有幾種基本類型?何謂曲柄搖桿機構,陳述其運動特點;如何判斷鉸鏈四桿機構的類型?四桿機構的演化途徑有幾種?含一個移動副的四桿機構有哪幾個類型?牛頭刨床導桿機構有無急回特性?分析牛頭刨床導桿機構的壓力角和傳動角大小,陳述其傳力特性,等等。
(2)課堂技能訓練。此部分內容計入練習結果的正確性進行考核。訓練題如:
①判別下列四桿機構是什么機構?為什么?(圖見課件)
②已知牛頭刨床滑枕導軌與擺桿轉動中心距離為L=800mm,大斜齒輪轉動中心與擺桿轉動中心距離為l=400mm。繪出牛頭刨床連桿機構運動簡圖,計算其自由度。分析它是如何演化而獲得的機構。
③畫出牛頭刨床導桿機構傳動示意圖、極限位置圖,確定其工作夾角。
④計算對應滑枕最大行程Smax=500mm時的導桿工作擺角ψmax和極位夾角θ,求曲柄長度r。繪圖說明滑枕行程(導桿夾角大?。┑恼{整方法。
(以上2、3、4題針對實際牛頭刨床進行計算與分析)
(3)小組活動。通過小組討論,得出結論,可以增強團隊合作精神,深入理解課程內容。此部分內容計入能力控制點檢查考核。如:
①小組討論形成整轉副的條件;
②小組討論四桿機構的演化過程;
③討論牛頭刨床傳力性能;
④討論如何撰寫BC6050E牛頭刨床連桿機構基本特性分析報告。
(4)學業水平測試。用15―20分鐘時間對本部分內容進行測試,以考查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測完后馬上讓小組互換評閱試卷。結果計入知識點掌握情況進行考核。
4.檢查
5.評價。
由小組長統計自評分和小組分,交學習委員統計總分。
6.作業。
獨立完成學習工作頁中第1―6題;小組討論后,獨立撰寫牛頭刨床導桿機構運動分析報告。(將電子稿發至老師郵箱,并隨時注意老師反饋的信息)
三、教學反思
1.積極倡導學生自學,學生對照學習工作頁中的問題進行自學,不懂的問題小組成員可互相討論,既增強了學生的自學意識、自學能力,又增強了團隊合作精神。
2.針對具體的牛頭刨床中測量的數據進行訓練,讓學生覺得所學即所用,大大提高了學習本課程的興趣。
3.教師的歸納引導要把握重點,突破難點,用較短的時間讓學生掌握應該掌握的知識。
4.學生進行課堂訓練時,教師要巡回指導,并注意對學生進行考核。
5.小組討論時,小組長應積極引導后進生積極參與。安排工作任務時也要讓后進生做相對較容易的工作,以期調動所有同學學習的積極性。
6.總體而言教學效果良好,同學們很喜歡這種學習方式,也感覺到真正掌握了這部分知識。
參考文獻:
[1]郭景輝.項目教學法在《機械設計》教學中的應用.職業,2010,02,(46).
[2]馬英,葉安英,黃繼明.基于完整工作過程的高職.機械設計.教學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08,14,(103).
[3]汪禾清.高職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探討[J].科技信息,2007,(27):224.
[4]韓樹明.高職《機械設計基礎》課程項目化教學模式探微[J].職業教育研究,2008,(11):118.
[5]梁永政,趙亞東.機械設計教學改革探討[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0,04,(14).
[6]崔大偉.機械設計.教學改革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濰坊學院學報,2010,02,(10).
篇5
一、理清主線、整合板塊
我們綜合板塊的教學很容易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思路不清晰,即主線不明確。雖然每個部分都教了,但是顯得很零散,沒有一個完整的教學思路,教學就沒有完整性。其實,我們可以在板塊之間尋找內在的聯系,也可以圍繞一個主題,將相關的板塊串聯起來,使得一節課條理清楚,環環相扣,體現一個整體性。一般而言,我們可以考慮從以下三個方面將板塊之間整合。
1. 以話題為主線
【教學案例一】 6A Unit7, At Christmas( EFGH)板塊,我以Christmas這個大話題,將各個板塊圍繞圣誕來處理:1、 Under the Christmas tree.2、At Jim’s home.3、 At the party.4、 After the party.5、 At our party.通過這五個話題將各個板塊逐步教授,清晰的主線更易于培養學生的整體學習意識。
2. 以情景為主線
【教學案例二】 5A Unit9, Shapes( EFGH板塊),我以三個俱樂部:Chant Group, Handicraft Group和Art Group 將EFGH合理有效地串聯起來。
In Chant Group, the children are practicing their English. They are saying the words, sentences and chants.(進入語音和小詩學習)
In Handicraft Group, Jack and Linda are making the card for their grandparents.Linda is showing Jack how to do it.How do they make the card? Please read and tell me the steps of making the card. (進入E板塊學習)
In Art Group, Miss Li is asking students to draw pictures with shapes. Now the students are drawing now. Let’s talk about their pictures. (進入F板塊以及擴展討論活動)
3. 以任務為主線
任務型課堂教學就是老師在教的過程中要做的首要環節就是呈現任務,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習語言知識和進行技能訓練。這樣的學習過程是任務驅動(task-driven)的過程,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同時也有利于體現任務的真實性。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產生語言的習得,并最終達到掌握語言的目的。
【教學案例三】5B, Unit 8 At the weekends (EFGH板塊)
Step One: Play a game
Step Two: Think and say (F板塊)
Step Three: Read and match
Step Four: Let’s read/ Let’s sing (H板塊)
Step Five: Look and answer/ Look and read (G板塊)
Step Six: Listen and retell/ Listen and choose( E板塊)
Step Seven: Work in groups
清晰的主線和教學思路使得各個環節銜接自然、順暢,更加有整體性。教師要在平時的備課中認真研究各個板塊之間的聯系,設計符合學生已有認知水平和能力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能更加積極主動地自主學習。
二、整體規劃、體現功能
語音和小詩板塊在平日的教學中容易受到老師們的忽略,在平日的課堂上可以看到老師們處理語音和小詩的時候僅僅停留在讀和背上,不夠深入?!队⒄Z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課程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闭Z音和小詩板塊正是對孩子這種語感培養的有效方式之一。我們的重點應放在對孩子口語表達的訓練,培養孩子的語音意識,同時要培養他們讀英語的美感。到此,教師就是教到位,而沒有越位。
【語音板塊教學】
1. T: Well, boys and girls, we know Helen can read the words better than all of her classmates. Shall we read the words with Helen?
T: (show the word) morning forty horse sports
Try to read better than Helen.
T: (show the sentence)
This morning, I saw forty horses running in the sports field.
2. T: You did a good job. Here I have some new words. Try to read them. You may read in groups first. (show the new words)
pork store torch tortoise
T: Now try to use them to finish the sentence.
S: The tortoise with a torch wants to eat the pork in the store.
三、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課程還特別強調要關注每位孩子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在綜合板塊我們要強化學生的語言輸出,提高他們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1. 還學生口頭輸出的機會
在綜合板塊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創設情境,提供話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語言主動輸出。
2. 還學生書面輸出的機會
篇6
一、誦讀與課堂教學規律
(一)整體性的誦讀教學
文本的組成具有整體性,而這種文本主體性就體現在這種整體性中,同時,學生的基本理解和后續理解都要歸結于這種整體性??梢哉f,整體性是文本的基本屬性。所以學生閱讀認知是具有整體性和連貫性的。對于誦讀教學而言,要清楚地遵循課堂閱讀教學規律,才能使得誦讀教學有效。筆者認為,這種整體性的存在,是要求我們站在作者的感情主體中進行誦讀,這需要我們先得文字之要義,后誦文字之內蘊。
誦讀的最深層次,韓軍認為“誦到極致是說話”,即是“情來氣到,氣到聲開”①。葉圣陶先生稱之為美讀,就是“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心靈相通?!雹诳梢钥闯?,這里的“法”,是一種整體性的把握,也是一種主體性的凸顯。
(二)點化式的誦讀教學
篇幅長的文章抑或不適合通讀的文章往往是不容在課堂上全文朗讀的,這時必須進行選點朗讀,體味內涵,熟讀成誦,這里稱為點化式的誦讀。
點化式誦讀的過程,是應細讀文本、品析賞析的訓練要求孕育而生的。點化式誦讀重點在如何讀出字詞句的意蘊和深層內涵,如何在理性分析和感性體味過后用語音表達出來。在品賞文本的時候,抓住典型字句,并重錘敲打,帶領學生反復誦讀,讀中感,感中讀,使學生自發進行感悟、理解、再感悟的自我同化,讓文字嚼出味道,更要讀出味道。課堂上可以把誦讀作為一種品賞的角度,也可以把誦讀作為聯接文本主體和閱讀主體的線索,這種點化式的誦讀狀態,有助于課堂興趣和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二、以誦讀為本的基本教學過程舉隅
(一)重視誦讀初感,整體感知
誦讀初感,是學生可以調動已有的認知進行自主閱讀后得來的初步感知,并且是口、心、耳并用進行個性化閱讀的能力運用。黎錦熙認為誦讀教學的第一層是“疏解的讀法”③。這種疏解,是學生運用原有的語匯材料和經驗進行整體感知,消化陌生感,獲得原始感悟。在教學《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學生首先自由朗讀,竟然出現了陣陣笑聲。教師完全沒有料到這種情況會發生,如此沉痛深刻的詩歌,笑聲似乎是一種褻瀆和無知。授課教師尊重了學生的誦讀初感,便以此為教學契機和切入點,引導學生關注背景知識和重點詞句,學生恍然明白詩中看似土氣的詞語的真實內涵,之后便讀出了那種截然不同于最初的沉痛語氣。
從另一角度來說,誦讀初感,也是學生自身整體感知能力的重要標志。誦讀是一個循環往復的、相互作用的、螺旋上升的學習過程。在《安塞腰鼓》的教學中,面對遍布全文的“隆隆隆隆”撞擊聲,面對后生們在黃土地上旺盛的生命力,如何讓學生在一開始便體會真切?錄音的范讀,教師的范讀,摩其聲,繪其形,演其情,全文情感層次的上升,安塞腰鼓的生命力,全文整體的感情基調,基本都會出現在學生的腦海里。從這個感知中,涵泳文本,咬文嚼字,分析升華,可謂有情可依,有章可循,乃為源頭活水。
(二)貫穿誦讀指導,以讀促賞
以讀帶賞,以讀促賞是誦讀之于課堂教學的最中心作用。誦讀教學,是以誦讀來貫穿文本,在讀中對語言進行體味、揣摩、涵泳。誦讀教學,突破的是文字深層的意蘊所在,通過教師誦讀的不斷引導,學生根據朗讀經驗和體味,同時結合文本內容反復涵泳思考,披文入情,才能讀出文字味。
程翔在教授《再別康橋》④一詩中,帶領學生進行體味徐志摩在詩中的情感以及巨大情感轉折時,重點用誦讀突破“放歌”句和“不能放歌”句。在“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一句中,“放歌”一詞是最能概括和反映當時作者激動的情感。程翔改變了放歌的讀法處理,處理為“放――歌――”的讀法,讓學生大聲朗讀,體味徐志摩自由放開懷抱的那種精神滿足。
在教學《黃河頌》⑤時,重點引導學生利用誦讀來體味三個“啊,黃河!”分句中的情感。具體情境如下:
師:現在結合詩歌內容,根據自己的誦讀體會來說說這三個“啊,黃河!”應該怎樣讀?用什么情感來讀?
生:我認為第一個“啊,黃河!”應該讀出母親的溫柔,聲音柔和緩慢,因為下句詩提到了黃河是民族的搖籃,搖籃讓人感到溫暖。(自由朗讀)
生:我認為第二句應該用一種有力的語氣來讀,把黃河比作巨人,讓人感到黃河的力量。語調高昂,讀出一種堅定!(自由朗讀)
生:我認為第三句得讀出宏闊的氣勢,因為千萬條臂膀給我們一種沖擊,同時是鐵的,給了我們力量和依靠,語速快而有力。(自由朗讀)
師:我們通過誦讀,讀出了“啊,黃河!”這三重反復中的不同意味,這里老師給大家展示三種變式讀法,我們一起來誦讀起來。嘗試讀出一種層次性,讀出感情的蓬勃,情感的升華?。ㄆ聊徽故荆?/p>
1.“啊――,黃――河――!”(情意綿長)
2.“啊――,黃河!”(深沉堅定)
3.“啊,黃河!”(鏗鏘有力)
(三)誦讀感性升華,回歸語感
誦讀是感悟、積累到運用的語言實踐方式之一。黎錦熙先生將朗讀分為“疏解的讀法”、“論理的讀法”、“審美的讀法”⑥三種,這種“審美的讀法”就是一種回歸感性的一種升華和創造,是一種美的再創造,是一種閱讀主體與文本主體相互融合的再創造,更是一種語音對于情感體味的再創造。
余映潮在教學《沁園春?長沙》⑦中,以誦讀為主線,將誦讀分為若干層次進行教學。在第一個教學板塊中,最終目標歸結點為:整體感知。余映潮設計了第一個朗讀活動:讀出字詞句的力度,即學生進行的誦讀初感,讀出詩句的“畫面雄偉壯闊”、“氣勢磅礴感情奔放”;在第二板塊“分層概括”和第三個板塊“字句欣賞”中,余老師分別運用朗讀指導讓學生對文字深刻內涵進行體味。他指導讀出“望”、“惜”兩個字的長度,學生在朗讀之中,通過語感和朗讀體味自然而然地對本詩進行層次的劃分;同時對于文字的感知,余老師重點讓學生讀出“‘封’的寧靜肅穆;‘飄’的舒展柔美;‘舞’的逶迤曲折;‘馳’的奔騰壯烈”等等,通過朗讀指導進行煉字煉句的突破,用誦讀作為這兩個環節的線索。其實,誦讀的終點,就體現在余映潮的第四個板塊中――“課文演讀,讀出全詩的情感美度”,所有的字詞賞析、語言訓練,誦讀訓練,最終都要回歸在美感演讀中。
三、結語
誦讀,可以使感官聯接而產生聯想作用,邊讀邊想象,在想象中賦予文字立體感,使得文字產生出語言味;可以使文字從單一的平面化變為一種情感再創造的立體性文字。誦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方法;誦讀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誦讀的最終結果,就是一種語匯的積累,一種語感的積累,一種情感的積累,一種語文情懷的積累?;貧w誦讀教學,就是回歸語文閱讀之根本。
――――――――
注釋
①韓軍:《韓軍與新語文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51頁。
②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文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213頁。
③⑥黎錦熙:《黎錦熙談三種讀書法》,《課外閱讀》,2009年第3期。
④本教學案例參考《程翔與語文教學》中《〈再別康橋〉教學思路》一文
⑤本教學案例是筆者教學《黃河頌》的教學片斷
篇7
英語寫作課堂上多維互動教學模式構想
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中的運用
論高職英語詞匯教學
高職工程造價專業《建筑工程預算》整體教學設計研究
春風化雨:淺議中職學生的情感教育
淺談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
射頻功放線性化技術研究
高職自動控制課程教學中軟件工具的應用探索
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增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
區域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幾個問題——兼對區域教育現代化建設組織領導工作的建議
《離心泵檢修安裝技術》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與實踐
高職化工設備維修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
淺談對學生化學學法的指導
論高中物理審題能力的培養
關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教學的幾點建議
數學教學實踐與淺識
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數學語言教學
基于學困生的新理念英語教學方法探討
論《思想品德》新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建議
文以載道,課以立德——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關注弱勢群體學生,促進教育和諧發展
淺談生物教學中的一點體會
淺析新課標中語文教師行為和角色的轉變
現代遠程教育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
中學語文教學中邏輯思維的培養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談如何上好信息技術開學第_課
分析英語教學中合作學習的誤區與其解決方法
如何全方位提高高中地理學教學質量研究
曲棍球教學中學生體能訓練思考
初中語文創新教學構思探究
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
讓歷史課堂生動起來
以“本”為本遠離“題?!薄勑滦蝿菹抡n本習題資源的利用
淺談第一課時的有效教學——《詠華山》教學案例及評析
當前初中語文教學改革思路及對策探索
研究性學習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的實踐與困惑
初中寫人記敘文教法初探
聽說讀寫,構建和諧高效初中英語課堂
讓英語寫作輕松起來
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在中小學校中開展環境教育的幾點做法
小議多媒體教學條件下的生物教學
化學教學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構想
論學案導學在物理教學中的運用
CAI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利弊分析
生態課堂:喚醒沉睡狀態的生命體
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
小學數學如何塑造開放式課堂教學
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培養探究
試析小學數學新課標中“解決問題”
小學語文初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淺談怎樣做好小學班主任工作
淺談如何開展年級教研活動
淺談語音在小學英語教育中的重要性
農村小學班主任工作的點滴經驗
聯系生活實際教學百分數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語感訓練
培養小學生數學實踐能力的策略與方法
語文教育過程中對小學生的能力培養研究
尊重學生學習起點 促進學生數學學習
淺談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
關于“打造魅力課堂”的思考
篇8
[關鍵詞]詞語教學 鏈接生活 浸潤文本 還原表象 溯源而上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2-037
詞語是語言的基礎單位。正是在對詞語不斷接觸、體悟與積累的過程中,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才得以不斷提升。但在教學實踐中,很多低年級教師并沒有充分意識到詞語教學的重要性,導致教學收效甚微。如何才能讓低年級的詞語教學不再浮游于表層呢?教師應從學生認知詞語的規律入手。
一、鏈接生活,凸顯詞語本質
學生積累的詞語很多都不是源自于課堂,而是來自于現實生活。當生活中積累的詞語,學生在文本中再度邂逅時,就為學生詞語的運用提供了良好的范式。這就要求教師在詞語教學中,務必要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以生活的資源浸潤語詞,揭示詞語的本真特質。
例如,教師在教學《母親的恩情》中“慈愛”一詞時,首先讓學生找出含有這個詞語的語句:“母親的慈愛不就像春天里太陽的光輝嗎?”為了讓學生對詞語的理解不再止步于概念性認知,教師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回憶自己看到或者感受到的“慈愛”體驗。有的學生說:“生病時,母親總要輕輕撫摸我的額頭,用關切的眼神看著我,這就是慈愛!”有的學生說:“爺爺從外面出差回來,都要給我帶好吃的,總是喜歡看著我吃完。這也是一種慈愛。”……
學以致用是詞語教學的最終歸屬。在這則案例中,教師讓文本語言環境與現實生活中的情境高度契合,將文本語言引向了更為廣闊的生活情境中,引導學生深入感觸了詞語,并為之后的運用奠定了基礎。
二、浸潤文本,揣摩詞語質感
具體的詞語只有浸潤在相應的文本情境中才能真正散發出獨特的價值意蘊。作為語文教師,必須要具備敏銳的語感意識,讓學生不僅停駐于文本表層,獲取詞語所傳遞的信息,更要讓學生深入語詞的內核,體驗其蘊藏于符號內部的意蘊。
例如,在教學《沉香救母》時,課文最后寫道:“沉香一頭撲進了媽媽的懷抱?!逼渲小皳溥M”只是一個簡單的動詞,卻將人物久藏于心底的對母親深深的思念之情形象地揭示出來。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嘗試演一演“撲進”的動作,并引導學生聯系故事的前后,思考沉香為什么會“撲進”。通過與文本內容的對應聯系,學生懂得了為了與母親團聚,沉香艱辛學藝,克服了重重困難,實屬不易,當見到母親的那一刻,沉香難以抑制自己內心的激動,才會“撲進”。
“撲進”表面看是一個僵硬的動作,但卻是人物內心情韻的真實再現。教學中,教師以詞語為圓心引導學生向文本做圓周輻射,從而在故事情境的浸潤下感知了詞語的溫度,實現了詞語教學的言意兼得。
三、還原表象,想象詞語畫面
在教學《臺灣的蝴蝶谷》一文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詞語“五顏六色、色彩斑斕”。
師:讀著課文,哪些詞語讓你感覺眼前一亮?
生1:五顏六色和色彩斑斕。
師:看著這兩個詞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畫面?
生2:我看到各種不同顏色的蝴蝶,紅的,黃的,紫的,顏色真多!
師:這些詞語不僅可以形容蝴蝶,還可以形容其他的事物。(教師相機出示圖片)請同學們看看圖片,這就是色彩斑斕。
教師引導學生從詞語的表象入手,讓學生借助生活經驗想象詞語所描繪的畫面,將學生原始經驗積累中對“五顏六色、色彩斑斕”的記憶充分調動起來。這樣,抽象的語言文字就在學生的自主體悟和表述中變得靈動而鮮活起來,使學生真正感知了詞語的真正意味。
四、溯源而上,感知詞語本色
中國的漢字源遠流長,每個漢字,每個詞語都蘊涵著豐富的價值意蘊,很多詞語的含義與原始創造時的意蘊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教師能夠追根溯源,就能從最原始的意蘊中幫助學生突破詞語表達的限制,進一步把握詞語的引申義,從而實現詞語感知的全面化。
例如,在教學“花團錦簇”這個詞語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從“錦”字入手,展開學習。教師告訴學生“錦”字表示高檔的絲織品,并相機引導學生進行組詞:衣錦、錦繡。而在教學“簇”時則描述了一種花兒緊緊挨在一起的狀態。最后,教師出示圖片,讓學生以直觀的視角感受“花團錦簇”所形成的表達效果,并相機提煉:這個詞語不僅描寫了花兒開放得多,更寫出了花兒的色彩之美。
縱觀這個教學案例,教師不僅注重了對詞語整體意識的教學,更引導學生從關鍵字的字理和原始意義出發,將詞語所涵蓋意蘊的來龍去脈直接揭示出來。這為學生真正把握詞語的實質以及轉換語境之后的靈活使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篇9
一、基本情況
我們按工作計劃進行教學調研。調研內容分為兩大塊,一是深入課堂聽課,二是檢查教學常規管理。這次調研,聽了指定的課改年級與非課改年級的課16節,檢查教師備課筆記(教案),聽課筆記簿,作業批改抽樣檢查,召開座談交流會,情況反饋分析會。
二、值得肯定的地方
1.課堂教學發生了明顯變化,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無論是課改年級還是非課改年級,部分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不管是從教師的教學方式,還是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給人一種新鮮的感覺,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新課程的理念。②開始打破“教師為中心”,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
2.語文三個維度目標得到一定程度的呈現,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部分教師的教學較扎實,知識和能力這個維度落實得較好;②注重引導學生積累。很多教師都重視引導學生積累字、詞、句方面的知識;③重視發展性評價,課堂上激勵性語言多了。
3.部分語文教師都能夠將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能夠運用多媒體上課。教師在運用多媒體上課方面做得較好,課件制作得很精美,教學中也運用得恰到好處。
4.學校都比較重視教學常規管理,表現在以下幾方面:①絕大部分教師都能根據教學進度備課和撰寫教案,教案比較規范,書寫也認真;②教師能夠有計劃地互相聽課,聽課簿內容較詳細。③教師布置的作業量基本適中,形式多樣,批改得較細致。作文批改基本上評有分數(等級)和寫有批語。中高年級還要求學生寫日記或周記。
三、存在問題
1.部分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出現了不容忽視的三種傾向:一是重視朗讀課文,忽視語言的運用,輕視在課堂上進行語文實踐,不通過有效的練習來培養語感,只是一味的把課文讀來讀去;二是重視感悟,忽視質疑,這在中高年級教學中表現得更加突出;三是課改年級的教學有弱化“雙基”的傾向。
2.學生的語文作業停留在知識性的層面較多,中高年級缺乏思維性拓展練習。如造句、寫話、日記、周記等。
3.閱讀教學方面學生缺乏有效的練習,教師沒有設計精讀課文中的重點語段練習讓學生進行閱讀訓練。不重視培養閱讀能力方面的書面練習。
4.課改年級教師的課堂教學“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較普遍,很多教師的課只有溫度而沒有深度。
5.大部分忽視對習作教學的課堂教學研究,有的教師拔高習作教學的要求。比如,某教師批改三年級的作文時寫下“詳略不得當、中心不突出”這樣的評語,評分只有30、40分的作文也較多,打擊了學生習作的信心。
6.課改年級出現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弱化”現象,表現在教師一味放手,給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伙伴、學習方式的權利,過多進行意義不大的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7.少部分低年級語文教師執教精讀課文時還不能將識字教學與閱讀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
8.教學常規管理方面:很多語文教師沒有寫教學反思,少部分教師的備課筆記(教案)太簡單,有的滯后于教學進度。有的教師聽課極少,一個月只聽了一節課。
四、教學建議
1.要正確處理好繼承傳統與發展創新的關系,加強“雙基”教學。課改年級尤具要注意夯實“雙基”。
2.加強語文實踐,中高年級教師要為學生精心設計運用語感的富于多樣性、創造性、選擇性的書面練習。每篇精讀課文學完后,課堂上要騰出5—8分鐘讓學生學習和運用語言。
3.加強對習作教學的課堂教學研究,要舉行習作教學研究活動。
4.重視教學案例研究。在學科教研活動中,可以通過觀摩課例剖析個案讓老師明確什么是該學習的,什么是該避免的。
5.教師要寫教學反思。不是每課必寫,起碼一個學期要寫一些有價值的課后反思。
篇10
當然,我們首先應該承認文言文教學實踐中已經有了許多里程碑意義的好課例。在我有限的積累中,我以為錢夢龍執教的《愚公移山》是“串講”文言文的極品;張必錕執教的《五柳先生傳》是文言文誦讀教學的經典;黃岳洲設計的《岳陽樓記》教案是深挖古文知識的代表;張孝純設計的《烏有先生歷險記》是文言詞匯訓練設計的絕唱;沈蘅仲執教的《六國論》是擴大文言文文化內涵和教學視野的典范--先輩們把文言文教得古香古色又生動活潑,都是文言文教學實踐中彌足珍貴的資料。
那么,后來者的腳步邁向何方了呢?寧冠群的《〈鴻門宴〉單元教學探新與思考》(《語文學習》2002.1.),以“重點評價鑒賞歷史人物與人格特點”為“目標定位”;鄔建芳的《經典文章的現代解讀――我是這樣上《〈石鐘山記〉》(見《語文學習》2003.1)設計研究性學習,認為“蘇軾教子的方式具備‘研究性學習’的特質,《石鐘山記》本身可以作為一份研究性學習的結題報告”;馬萬茹的《〈三峽〉教學設計》(《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3.8-9)提出“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張國生的《〈論語〉十則》教學設計》(《中學語文教學》2003.8)再一次讓人領略了現代化教學手段下文言文課堂內容的豐富多彩;余映潮關于《狼》的八種教案設計(《中學語文教學與參考》2004.1-2.)集文言誦讀訓練、詞匯訓練、說話訓練、聽讀訓練、讀寫結合訓練之大成。――新秀們把文言文上得高屋建瓴、現代感十足,是新課改在文言文教學中的生動寫照。
但一個很重要的事實似乎被忽略了:文言文首先是語文課程下的文言文,不是大學語課堂上的文言文,“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這些基本原則應該在文言文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這方面的課程內容少而又少,這方面的教學嘗試也少而又少。我曾經很驚喜地看到了韓軍執教《與朱思元書》的教學實錄(《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2003.6)和李衛東執教《陋室銘》的教學實錄(《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2003.3),它們不再僅滿足于字面的意義,也不留戀古文博大厚重的積淀,而是著力于對語言本身的推敲、品味和實踐應用,我看到了希望。不過,像容老師用力如此集中地昭示古漢語語言特點與現代漢語言特點的課例還不多見。
所以該課例給了我們一個驚喜,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如果說新時期文言文教學應該完成一種新的超越和突破,那么這種努力似乎應該致力于尋找語文課程視野下的“文言文語言教學”:認真思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的文言語言究竟在語文教學中占有什么樣的地位,在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過程中有什么價值,進而尋找出切實的漢語言特點作為文言文教學的“抓手”,設計出更靈活有效的語言教學實例來。
河南南陽師范學院中文系 473000
石老師:您好!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學語文教師,最近在教學中產生了一些困惑,其中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如何理解和體現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整體感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苯陙碓S多人也在倡導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整體感知”,并且還有人把教師的分析作為“整體感知”的對立面加以批判。那么,語文閱讀教學中究竟要不要教師的分析?“整體感知”具有怎樣的特點?應該如何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