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教學案例分析范文

時間:2023-10-11 17:25: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化學教學案例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化學教學案例分析

篇1

關鍵詞:初中化學;情景教學案例分析;案例設計

本文謹以“松花蛋中的化學”為例,闡述筆者對情境教學案例的思考與運用。

一、案例分析

皮蛋的v史發展、制作保存、營養健康及食用注意事項等,都蘊含著化學知識,從初中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課程標準來看,可分解出下述課題。

1.探究松花蛋中浸泡液的溶質組成。從知識角度,包含著酸堿鹽的性質、物質的溶解性等內容。從技能角度,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是關鍵。從觀念角度,微粒觀、變化觀、價值觀等會有所體現。從環保角度,則涉及到對廢棄液的無害化處理。

2.探究“毒松花蛋”內因。這個話題主要涉及到物質的營養、有毒物質對蛋白質的破壞、健康飲食等。像毒皮蛋中涉及到的硫酸銅、氫氧化鈉、氧化鉛等物質,其中硫酸銅、氫氧化鈉都是初中化學中的常見物質,在探索這一課題中,會幫助學生深化理解這幾種物質的性質,并通過“毒皮蛋”產生的危害,使學生從另一個角度體悟化學的價值。

3.探究松花蛋的歷史演變。從最初偶然發現皮蛋,到后來的泥制皮蛋、無泥皮蛋,感受人類智慧的發展,體會化學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

“松花蛋”蘊含的知識遠不止此,如松花蛋殊氣味是如何產生的?為什么松花蛋吃起來比普通蛋要鮮?皮蛋的蛋黃為什么呈現青灰色等,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學生具有更豐富的化學知識,由此也可激發學生深入學習化學,保持對化學長久的學習興趣。

二、案例情境創設分析

將松花蛋作為一個教學資源,需要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從引發學生探究興趣、融合化學探索問題角度分析,可采取下述方案。

1.實物展示。展示松花蛋和普通蛋樣品,讓學生在觀察對比中產生制作松花蛋的興趣,從而引出對配料的探究。

實物由于與學生距離最近,所以最易于引發學生的共鳴。“眼見為實”,看到的、摸到的就是最真實的。真實往往帶來共鳴。讓餐桌上的食品走上課堂,無形中縮短了未知與已知之間的距離,學生產生興趣也屬必然。

2.實驗引入??墒孪冉M織興趣小組進行課外探究并錄像。課堂上以播放錄像引入,由教師或學生提出問題予以解決。

化學實驗探究是吸引學生的最佳學習方式。事實證明,對于自然科學來說,最具煽動力的當屬實驗探究,因此以實驗引入的形式,必然讓學生趨之若鶩。何況,本處以學生自己的實驗作為學習媒介,對實驗者本身是一種鼓勵,對為參與者來說是一種誘引,總之,對全體學生來說,都形成了較強大的吸引力場。

3.新聞引入??刹シ拧岸酒さ啊毕嚓P新聞,引發學生探索欲望。

任何來自生活場景的學習素材都會引發學生思考,何況“毒皮蛋”本身就具有強烈的震撼作用。因為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會在另一種被摧殘的生命現象中找到共鳴,共鳴本身就是興趣。

4.展示引入。課前布置調查作業,讓學生通過資料查詢等方式獲得初步知識,在組織學生展示過程中發現化學問題并用化學知識解決問題。

此類調查因為涉及到每一名學生,自然也就讓學習成為每一個人的事。當每個學生都渴望得知信息分析從而確定自己的從屬時,學習便已經成為學生自己跌事情。

5.故事引入。以故事形式介紹松花蛋歷史起源及發展,引發學生研究興趣。

不止對于學生,即便是成人,喜歡聽故事都是一種天性。講故事、聽故事,在故事中思考道理,興趣便寓于其中了。

關于情境創設的方式不一而論,但不管如何創設,挖掘“情境”的價值當屬首要。情境的價值首先要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沒有興趣,再完美的教學設計都是紙上談兵。但是也不能僅僅停留在感性興趣層面,興趣能夠延伸發展,才是教學的主旨。也就是說,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要將情境的作用發揮到極大,讓學生在富有內涵的思考探究中,將興趣內化為內驅力,成為繼續探究的源泉。

三、教學設計分析

環節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創設情境】

1.展示課前調查:學生對松花蛋的了解和喜愛原因分析。

2.播放“毒皮蛋”相關新聞。

3.課題展示:松花蛋中的化學

【設計意圖】

進行課前調查,能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松花蛋這個課題上,并能自覺的運用化學知識對其作出初步思考。

從問卷中獲知不少學生喜食松花蛋,在這一前提下播放“毒皮蛋”的新聞,很容易使學生產生激憤情緒,從而引發探究欲望。

環節二:質疑釋疑,深度探索

1.學生交流后質疑。

2.學生相互釋疑。

3.教師指導點撥。

【設計意圖】

大家的問題大家解決,體現出的是對學生自主能動性的培養,教師需要做的工作是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并給予學生辯論的時間。

本環節深度探索的問題自然來源于學生的交流,但是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觀察到的學生的疑難點,在此時也要作為重難點進行突破?;蛟S上環節中的問題學生都能做到細致解析,但是教師在與學生交流中要通過追問、引導等方式,將學生的疑難點“追”出來,使學生堅定地相信:要探究的問題正是自己的真問題,從而使本環節的教學成為一節課的。

從教學角度說,本環節探究的重點是配料中發生的化學反應、如何判斷溶液的酸堿性、如何處理廢液,以及從微觀角度分析其中的化學內涵等內容。

環節三:提煉總結,有效評價

1.知識點梳理與總結

2.研究方法總結與分析

3.學生學習狀態和效果評價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作用是提煉升華,將學生凌亂的思維歸于調理,將模糊的知識夯實,更重要的一點是,通過本環節教學,讓學生體會化學與生活的關系,能自覺的通過化學視角看社會。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問題。

環節四:深刻反思,提出問題

1.回顧松花蛋的發展史,引導學生猜想設計優化的制作松花蛋方案。

2.結合社會現實,對“毒皮蛋”進行社會分析。

篇2

關鍵詞:中學化學 教學模式 策略 案例分析

化學教學模式是溝通化學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研究和運用化學教學模式是提高化學教育質量以及促進化學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之一。

一、中學化學教學模式的策略教學

中學化學模式以多樣化的教學程序對應學生多樣化的發展要求,模式的教學策略必須建立在以學生為主體、學習為主導的教學教育理念上??蓮囊韵聨讉€方面具體分析:

1. “過程”教學策略――以過程促轉變的教學策略

教學的實質是一個對學習者施以影響的過程。按生態模式教學的觀點,從學的方面看,過程是教學影響的來源,過程是達成轉變的思維和行為的結合體;從教的方面看,教學的作用通過過程產生結果,教學的作用在過程中、在結果中得以實現。

2. “問題”教學策略――以問題為資源的教學策略

現代教育教學觀普遍認識到“問題”對教學的重要性,認為“問題”是教與學的紐帶?!皢栴}”聯系著教學的品質,聯系著學生的創造力。人生態教學模式的觀點認為:“問題是教學急待開發的課程資源。”

3. “活動”教學策略――讓活動成為教學的基本形式

人的發展不是憑空進行的,人只能通過活動獲得發展。以操作、動手、討論等為特征的教學“活動”,區別于靜坐課堂“單聽”、考試之類的活動?;顒幼鳛閷W生存在和發展的較好的方式,具有知識呈現自然、易與學生興趣吻合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學意義。

二、中學化學教學模式的案例分析

1.案例:“電池原理”探究

教學準備:教學用品準備;教師教學方案、思路準備。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情景設計:(為引起學生興趣和思考)

教師活動:引言;展示干電池、紐扣電池、手機電池;安排學生做干電池使電珠發光的實驗;教師做“西紅柿電池”使電流計偏轉的實驗。

學生活動:觀察教師的活動,做干電池使電珠發亮的實驗。

提出問題:干電池如何使電珠發光?西紅柿如何成為電池的一部分?

預想的回答:①形成了閉合電路,電池中有電流。②電池能產生電流,電池儲存有電能。

追問:電池如何產生電流?要研究這個問題,我們該怎么做?

第二,解剖干電池,認識了解結構。(注意環保)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①電池的內部結構是怎樣的?②電池是怎么回事?③電池的結構如何產生電流?

學生活動:解剖干電池,相互討論認識干電池的結構。

提出基本假說:電池產生了電子流動,形成了電流,使電珠在閉合電路中發光。

問題:電池為什么可以形成電子流呢?

②Cu-Zn原電池 Cu極產生氣泡,電珠閃亮,Zn極溶解。

教師提問:①是否發生了化學反應?什么反應?②哪類化學反應有電子的活動?學生思考……氧化還原反應有電子轉移。③是否與一般的氧化還原反應有所不同?有何不同?

學生思考:氧化反應、還原反應分開兩極同時進行,進入實際原理的領悟。

學生修正的假設:

②原理簡圖(如圖1所示):(電池外部電子運動形成電流,電池內部離子變化形成電路)

③電極材料差異和電解質溶液中的氧化還原反應與原電池的基本原理有關。

④電極材料的不同是產生電子流動的原因,也是電池內部離子變化原因。

第四,學生設計實驗,驗證以上假設(實驗其實是探索與驗證相結合的)。

教師活動:巡視指導。

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用各種準備的電極材料實驗,觀察、分析、討論實驗現象。

第五,自我總結報告:本節課的學習,我獲得了哪些有意義的進步?

(1)對參加的哪一項活動最感興趣?我做了什么?(2)我在哪些方面做得很成功?哪些不成功?(3)本節課有哪幾方面的新認識值得記一記?(4)課后我想做點什么?

2.案例:探究“鈉和水反應”

準備:教學用品準備;教師教學方案、思路準備。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創設情景(激發好奇心,激發探究欲望,矯正被動學習模式)

教師活動:展示一瓶金屬鈉,演示金屬鈉的取用,做“水生火”實驗(蒸發皿中放入少量乙醚和綠豆大小的金屬鈉,然后用滴管滴入2―3滴水,結果蒸發皿中冒出熊熊火焰)。

學生觀看到這一違反“常規”的現象,既興奮,又好奇,產生“水火不相容,為何水又能生火呢?”的疑問。教師巧妙創設求知氛圍,將學生引入到“憤”、“悱”狀態之中。

熊熊火焰。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做金屬鈉和水反應的實驗,歸納鈉的物理性質。

第二,學生實驗:

學生活動:做金屬鈉與水反應的實驗并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①鈉為什么存放在煤油中?②鈉外表顏色與切開后的顏色為何不同? ③鈉浮在水面如何變成小球?④鈉在水面為何到處移動,并發出嘶嘶聲音?小塊鈉投入水中為何沒有燃燒起來?等等。

教師活動:將這些問題投影,組織學生分組討論。

學生活動:按小組匯報討論結果,相互補充。

教師活動:引導、點撥、評價小組匯報結果,給出正確結論。根據實驗引導學生歸納鈉的物理性質。

教師活動:巡視指導。

學生活動:小組分別用多媒體展示實驗裝置,解釋相關原理。

第三,自我總結報告:本節課的學習,我獲得了哪些有意義的進步?

(1)對參加的哪一項活動最感興趣?我做了什么?(2)我在哪些方面做得很成功?哪些不成功?(3)本節課有哪幾方面的新認識值得記一記?(4)課后我想做點什么?

總之,學生通過以上案例的學習,不但形成了對電池原理、鈉和水反應現象的深刻理解,而且在體驗探究過程中,能夠領會到新舊知識間的聯系,能夠把理解力滲透到實際情景中,也能夠系統地理解知識的深度和熟悉它的復雜性,達到對電池原理、鈉和水反應現象的理解,并能掌握相關知識。

篇3

關鍵詞:引導文教學法;分析化學;應用

案例:我校生活飲用水的硬度是否符合國家標準?

一、第一部分 教學設計

1. 學情分析

(1)學生已完成對配位滴定法知識點的學習,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

(2)學生已熟悉滴定操作技術,具備一定的實踐操作能力。

2. 教學目標

(1)熟悉水硬度的相關知識,掌握EDTA標準溶液的配制和標定方法以及金屬指示劑的應用條件和終點顏色變化。

(2)學生親自動手設計、實施方案,檢驗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培養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以及實踐動手操作能力。

3. 教學內容

見引導文。

4. 教學過程

引導、呈現、解決引導問題(1、2、3、4、5)學生討論制定測定水硬度的簡

案課后學生通過查閱書籍收集資料制定測定水硬度的詳案學生根據方案進行實施 師生共同評價。

5. 引導文

引言:(北京房山逾千戶居民飲用水硬度超標)多年來,北京市房山區拱辰街道東羊莊村居民一直反映自來水硬度過高,燒出的水水垢特別多。抽取水樣并由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水質監測中心進行檢測,結果顯示,該水樣的硬度為每升含碳酸鈣524毫克(超標),屬硬水,不符合飲用水標準,不宜飲用。

6. 確定主題

我校生活飲用水的硬度是否符合國家標準。

7. 學習目標

通過本次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學會借助媒介獨立自主地獲取信息,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研討、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鍛煉學生的專業技能、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分組: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全班學生分成5組,每組4人~6人。

8. 引導問題

(1)什么是水的硬度?(2)水的硬度分為哪幾類?(3)什么是硬水、軟水?(4)水的硬度如何表示?(5)我國現行生活飲用水硬度的國家標準是什么?(6)請制訂一個測定我校水硬度的方案?(7)討論修改方案。(8)實施方案。(9)我校生活飲用水的硬度是多少?(10)我校生活飲用水的硬度是否符合國家標準?

9. 信息來源

(1)《分析化學》教材。(2)網站。

二、第二部分 教學實施

1. 獲取信息

師:在房山居民飲用水硬度超標事件中,我們看到飲用水硬度超標給日常生活帶來不便。那么,什么是水的硬度?

生:水的硬度,最初是指水沉淀肥皂的能力,水中所含的鈣、鎂離子是使肥皂沉淀的主要原因。由鈣離子形成的硬度叫做鈣硬度;由鎂離子形成的硬度叫做鎂硬度。全部水的硬度是指水中除堿金屬以外的金屬離子濃度的總和。

師:水的硬度分為哪幾類?

生:水的硬度有暫時硬度和永久硬度之分,暫時硬度是指通過加熱能以碳酸鹽形式沉淀下來的鈣、鎂離子,即指在水中以碳酸氫鹽形式存在的鈣、鎂離子。通過加熱煮沸,暫時硬水變成了軟水。永久硬度指加熱后不能沉淀下來的鈣、鎂離子,如在水中以硫酸鹽、氯化物等形式存在的鈣鎂離子。

師:什么是硬水、軟水?

生:天然水中常溶有各種鈣鹽和鎂鹽,因此含有Ca2+、Mg2+、HCO3-、CO32-、Cl-、SO42-等,通常把只含有少量或不含Ca2+、Mg2+的水稱為軟水,把含Ca2+、Mg2+較多的水稱為硬水。

師:水的硬度如何表示?

生1:水的硬度以Ca2+、Mg2+總量表示。

生2:水的硬度是把Ca2+、Mg2+總量折合成CaO或CaCO3的量來表示,我國以每升水中含CaO或CaCO3的毫克數(mg/L)表示。

生3:用含CaCO3的物質的量濃度來表示,單位為mmol/L。

生4:用“度”表示,即每升水中含10mgCaO為10。

師:我國現行生活飲用水硬度的國家標準是什么?是哪年修訂的?

生:我國現行生活飲用水的國家標準是由2006年制定并于2007年7月1日實施的GB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其中,規定飲用水硬度的指標及限值為450mg/L(以碳酸鈣計)。

2. 制訂計劃

師:我校生活飲用水的硬度是多少?請制訂一個測定水硬度的方案。

生1:用EDTA作為標準溶液。

生2:用鉻黑T作為指示劑。

生3:溶液由酒紅色變成純藍色為終點。

……

現以第一組為例,呈現他們的方案。

準確秤取100mL水樣,加入氨性緩沖溶液,調節pH為10,以鉻黑T為指示劑,用EDTA標準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酒紅色變成純藍色為終點,記下消耗EDTA的體積。根據公式計算水的總硬度。

師:如何制備EDTA標準溶液?

生1:用金屬鋅進行標定。

生2:還可以用銅、氧化鋅、和純碳酸鈣等物質進行標定。

師: 制備好的EDTA標準溶液一般貯存在玻璃瓶中還是塑料瓶中呢?

生:塑料瓶中,若貯存在玻璃瓶中,則可能溶解玻璃中的鈣生成CaY而使濃度逐漸降低。

師:EDTA標準溶液的濃度一般配置成是多少呢?

生:0.02 mol/L或0.05mol/L。

師:各組設計的方案思路是正確的,但是太籠統,不夠具體,有待進一步細化,課后請同學們查找相關分析化學教材或者上網等方式收集資料,把方案進一步完善。

3. 作出決定

師生共同對第一組的方案進行了修改,現以第一組為例,呈現他們修改、完善后的方案。

(1)配制250mL0.02mol/L EDTA溶液。計算配制250mL0.02mol/L EDTA溶液所需的EDTA的質量。按量秤取倒入400 mL燒杯中,加入200 mL蒸餾水,加熱溶解,待溶液冷卻后轉移至塑料瓶中,稀釋至250mL,充分搖勻。

(2)配制100mL 0.02mol/L Zn2+標準溶液。準確秤取配制100mL 0.02 mol/L Zn2+標準溶液所需的金屬鋅。放入150 mL燒杯中,蓋上表面皿沿著燒杯嘴逐滴加入1:2HCl,待Zn完全溶解后,以少量蒸餾水沖洗表面皿,然后定量轉移至10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釋到刻度,搖勻。

(3)EDTA溶液的標定及濃度計算。用移液管準確移取10.00 mL Zn2+標準溶液于250 mL錐形瓶中,用約20 mL蒸餾水稀釋,逐滴加入1∶1氨水至剛出現渾濁,再加入10 mLNH3-NH4Cl緩沖溶液和兩滴鉻黑T指示劑,用待標定的EDTA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酒紅色變為純藍色,記下消耗EDTA的體積VEDTA。平行測定兩次,根據公式1計算出EDTA的實際濃度。

CEDTA== (公式1)

(4)水的總硬度的測定。用滴定管準確移取50.00 mL水樣于250 mL錐形瓶中,加入5mLpH=10的NH3-NH4Cl緩沖溶液,加入兩滴鉻黑T指示劑,用已知濃度的EDTA標準溶液滴定到溶液由酒紅色變成純藍色為終點,記下消耗EDTA的體積(V1)。平行測定兩次,根據公式2計算水的總硬度。

總硬度(ppm)=×10(公式2)

4. 實施計劃

(1)配制250mL0.02mol/L EDTA溶液。用百分之一電子天平稱取1.81gEDTA倒入400 mL燒杯中,加入200 mL蒸餾水,加熱溶解,待溶液冷卻后轉移至塑料瓶中,稀釋至250mL,充分搖勻,

(2)配制100mL 0.02mol/L Zn2+標準溶液。用全自動電光分析天平稱取0.1366g金屬鋅放入150 mL燒杯中,蓋上表面皿沿著燒杯嘴逐滴加入1∶2HCl,待Zn完全溶解后,以少量蒸餾水沖洗表面皿,然后定量轉移至100 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釋到刻度,搖勻。

(3)EDTA溶液的標定及濃度計算。用移液管準確移取10.00 mL Zn2+標準溶液于250 mL錐形瓶中,用約20 mL蒸餾水稀釋,逐滴加入1∶1氨水至剛出現渾濁,再加入10 mLNH3-NH4Cl緩沖溶液和兩滴鉻黑T指示劑,用待標定的EDTA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酒紅色變成純藍色,消耗EDTA的體積為10.02mL(兩次測定的平均值)。根據公式1計算出EDTA的實際濃度為0.01895 mol/L。

(4)水的總硬度的測定。用滴定管準確移取50.00 mL水樣于250 mL錐形瓶中,加入5mLpH=10的NH3-NH4Cl緩沖溶液,加入2滴鉻黑T指示劑,用濃度為0.01895mol/L EDTA標準溶液滴定到溶液由酒紅色變為純藍色,消耗EDTA的體積(V1)為5.36mL(兩次測定的平均值)。根據公式2計算出水的總硬度值為203.32mg/L。

師:我校生活飲用水的硬度是多少?

生1(第1組):經測定,我校生活引用水的總硬度為203.32mg/L(以碳酸鈣計)。

生2(第2組):經測定,我校生活引用水的總硬度為208.45mg/L(以碳酸鈣計),小于國家標準450mg/L(以碳酸鈣計),故符合國家標準。

……

師:我校生活飲用水的硬度是否符合國家標準?

生1(第1組):我校生活引用水的總硬度(203.32mg/L)符合國家標準。

生2(第2組):我校生活引用水的總硬度(208.45mg/L)符合國家標準。

……

5. 檢查與評價

篇4

關鍵詞:跨文化教學;案例分析法;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 跨文化教學的趨勢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國際交流日益增多,不管是跨國公司之間的經濟往來、旅游愛好者之間掀起的出國旅游熱、還是出于愛好主動學習第二語言,這些都不可避免的要進行跨文化交際。正因為有交流的需要,相對應地跨文化教學及其研究也應運而生了。為此,我國各大院校也紛紛開設跨文化相關的各種課程,教師們也結合教學經驗采用了諸如講課、小組討論、調查報告、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和素材,這些方法都有其各自的優點和特點。在這諸多方法中講課仍然是最主要的,因為它對于傳授知識的作用最明顯,但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很突出。而案例分析,尤其是對影音資料進行的案例分析,這種方法對于提高學生興趣及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我們要把這種方法應用到跨文化教學中去。

二、案例分析法的選取途徑

案例教學法起源于1920年代,當時是通過采取真實情景或事件的案例型式的教學,這種方法有助于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從而取得教學的成功。這種方法受到重視則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事了。下面著重選取了三個途徑來具體介紹一下案例分析法在教學中的應用。

(一) 真實的生活場景

生活是最好的舞臺。教師應善于發現并充分挖掘特殊的生活場景,多方面多角度利用外教提供的資源,多和外教交流,充分發揮外教在西方文化傳播中的作用。也可以組織一些東西方文化交流活動,通過討論各國之間文化差異、各種西方節假日慶祝方式、以及赴外企進行實地參觀等等的各項活動,使學生在外企的實訓和上崗實習等教學活動中,面對面地和外國人進行交流。然后把他們交流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沖突,進行總結并分析原因,以消除摩擦和誤會,從而取得跨文化交際的成功。這些生活中真實具體的案例,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 生動形象的文學作品

我們現在了解到的西方文化,大部分都是通過學習、閱讀文學作品了解到的。因為它能夠提供最生動、具體、深入、全面的文字材料,使讀者在閱讀中對于西方文化進行有血有肉的了解。文學作品通過對人物形象在社交場合的言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的描述,能夠幫助學生更清楚地理解言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在目的語使用環境下產生的心理條件,從而間接地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學校里,課堂上學習的東西非常有限,因此我們不能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來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空閑的課外時間廣泛閱讀西方文學作品、報刊雜志和時事評論等材料,從中吸取文化知識,增加文化素養,拓寬西方文化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 多媒體技術的影視資源

影視資源用于教學,尤其是跨文化教學中具有其特殊的優點和特點。因為電影電視對學生來說是非常熟悉且受歡迎的一種媒體,它比別的教學手段更能引起學生們的興趣;也因為電影電視比起教學課本和其他書籍更戲劇化、動態化。而且它也能更加直觀化地展現出人物的心理特點或是社會文化習俗,也可以使一些抽象的理論概念變得更加具體形象,易于理解。隨著電影科技的發展,將呈現給人們更豐富、更具體的觀影體驗,使人們能夠獲得更加強烈的視覺沖擊感。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增長學生對他國文化的了解,提高意識興趣和好奇心,還可以促使我們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跨文化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西方優秀的電影情節進行案例分析,提高學生對電影情節案例的理解與分析能力。

三、案例分析法的優勢

案例主要是提供了他人的經驗和教訓,而案例分析主要是通過分析案例情境中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等來了解人物的行為,評價其對錯,進而告訴我們在實際的跨文化交流中如何應對。在跨文化教學中案例分析法的優勢也顯而易見,下面從三個方面對跨文化案列的優勢進行分析。

(一)跨文化案例能夠給學生提供真實的生活情景

對于大多數中國的學習者來說,與外國人打交道的機會不是很多,對一個國家的學習只能依靠書本和電視等,書本上面的東西都是死的,僅僅可以用來積累知識,但生活是活的、流動的,無時無刻都處在變化之中。如此便導致很多人往往書本上功夫很到家,學得很好,但在實際生活中卻不能為其所用。然而,跨文化案例它本身就是生活的縮影,是真實生活的演繹,里邊不僅涉及了語言知識、行為動作,還涉及了為人處世、文化習俗等生活的各個方面。生動形象的場景往往給人更深的心靈感觸,這樣也有助于學生對文化知識的了解與學習。更重要的是,對案例的分析及相關問題的解決為學生以后的實際生活和教學工作也提供有效的參考和借鑒。

(二)跨文化案例有助于促進學生對跨文化交際中非言語行為的理解力

調查表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通過語言進行表達約占30%,通過非語言進行交際則占70%。非語言交際也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方式,尤其是外國人的非語言表達特別豐富。而非語言交際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語境中使用非語言行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過程,它們不是真正的語言單位,但在生活和交際中有時候卻能表達出比語言更強烈的含義。一些特定的非語言行為往往代表著特定的含義,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加以重視。東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語言文化內涵差異非常大。將這些差異在跨文化交際教學案例中呈現出來,學生能根據背景知識進行分析,對因非言語行為引起的誤解、沖突作出正確的判斷,能增強對目的語非言語交際的理解力,從而減少跨文化交際的沖突。

(三)跨文化案例有助于培養學生思考和解決沖突問題的能力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蓖患虏煌娜藭胁煌目捶?,不同文化的人看法肯定也不一樣。通過對跨文化案例進行分析培養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使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問題。我們知道交際沖突的主要原因不是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造成的,而是東西方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差異造成的,在比較和分析中加深對多種文化的了解,逐步學會站在不同立場看問題,促進多元化視角的形成,這種能力是跨文化交際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不僅這樣,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怎樣避免誤解、沖突,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就鍛煉了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培養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結語

跨文化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學生能夠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往,在實際教學中,通過案例分析法能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但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國家、社會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在教學中運用案例分析法,能增長學生的知識以及對異文化的了解程度,使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適應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要求,從而達到跨文化交際的成功。(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2] 許力生.語言研究的跨文化視野[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篇5

竹溪縣龍灘中學  蔡建立  小學高級教師

 

新課程的實施給我們小學數學課堂帶來了一片生機,許多課堂教師放下架子弓身與學生平等對話,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帶來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生有合作有交流、自主探究,課堂氣氛活躍充滿歡聲笑語。不久前,我聽了一位名師執教的《分數的簡單計算》的觀摩課?,F摘錄該課的一些片斷,借助這些片段來談談我們對教學的一些思考。

[案例片斷]

一、復習準備、呈現材料。

師:前兩天我們認識了一種新的數-----分數,這幾天老師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都是分數,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

師:(隨手拿起了學生中的一只餅干形狀的鉛筆盒 ):你看到分數了嗎?

生:我看到了1/2,假如把它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

師:老師在吃巧克力時又吃出了分數,你猜猜老師吃出了什么分數?(出示巧克力)

生1:老師吃了其中的一份就是吃了這塊巧克力的1/8。

生2:吃了3份就是這塊巧克力的3/8,吃4份的話就是它的4/8。

生3:全吃完就是這塊巧克力的8/8。

……

二、探究同分母分數加法。

師:看到黑板上的4/8、3/8,你還想到了什么?

生1:4/8比3/8大。

生2:這兩個分數分母是相同的。

……

師:我也想到了一個問題,我們已經學習過整數加減,比如2和5合起來是10,那么分數4/8和3/8可以合起來嗎,如果能,合起來是多少?

生1:合起來是7/8。

生2:4/8+3/8=7/8。

生3(有點猶豫的樣子):我覺得應該是7/16。(教師表揚他敢于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

……

師:現在有兩種不同的意見,那怎么辦呢?你能否說服對方你的意見是正確的?

師:你用老師提供的學具紙片畫圖折紙,也可以不用,建議你們以小組為單位先達成一個一致的意見。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指導。交流反饋。

生1:我們小組認為應該是7/8,比如巧克力先吃掉4份,就是它的4/8,又吃掉了3份,就是3/8,合起來是7份,所以是7/8。

生2:我是折紙的。

(出示折好的紙)4/8是4塊,3/8是3塊,一共是7塊,所以是4/8+3/8=7/8。

師:4塊是幾個1/8。

生:4個,3塊是3個1/8。

師:合起來是多少?

生:7個1/8是7/8。

師:有沒有畫圖的呢?

生:我畫的是長方形的圖。(實物投影展示)

師:剛才認為是7/16的同學,你現在的觀點呢?(表示同意其他同學的意見)

……

師:另外的你會算嗎?如2/8+5/8、2/8+3/8。

師:2/8+3/8=5/8怎樣想的呢?

生:2/8里面有2個1/8,3/8里面有3個1/8,合起來是5個1/8,是5/8。

師:你可以從黑板上自己找兩個分數相加看,也可以自己寫兩個分數加一加。

……

生1:8/8+1/8=9/8

生2:我有意見,應該是1/9。

師:說說道理?(生講不出)

生1:分數相加時,分母不變,分子相加。8/8是8個1/8,再加一個1/8就是9個1/8,也就是9/8。

師:這位同學很厲害。

師:你知道錯了,你能講講不可能等于1/9的原因嗎?

生2:8/8不加1/8也比1/9大。

……

三、 探究同分母分數減法。

師:剛才有位同學提出4/8-3/8=1/8,對嗎?你們有什么方法來說明呢?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指導。交流反饋。

生1:一個蛋糕先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4份,就是它的4/8,再從4份里去掉3份,就是它的3/8,所以4/8-3/8=1/8。(學生畫圖演示)

生2:一塊巧克力取出4/8,再放回3/8,就是取出了1/8,所以4/8-3/8=1/8。。(師通過課件演示)

……

師:你能從黑板上挑些分數寫一些算式,并算出結果嗎?

生1:4/8-2/8=2/8

生2:8/8-6/8=2/8

生3:7/8-3/8+2/8=6/8

生4:8/8-5/8+1/8+2/8=6/8

……

四、課堂總結

師:今天學習了什么?

生:分數的加減法。

師:你們都會了嗎?還有問題嗎?(生表示沒有問題)你們沒問題,我提個問題:1/2+1/4、1/2-1/4,你們能解決嗎?

[我們的思考]

一、把握起點,合理定位

在這堂課中,我們把目標定位在對分數意義的理解上,努力實踐著“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的課程理念。通過調查學生,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思維狀態及相關經驗,深知這些孩子剛學了兩節課的分數的初步認識,能憑直覺算出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但對于為什么可以這樣算還不是很明確。所以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究算理,如:在驗證4/8+3/8=7/8時,教師引導學生說出,4/8是4個1/8,3/8是3個1/8,合起來是7個1/8。當算出2/8+3/8=5/8時,要求學生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呢?當學生需證明4/8-3/8=1/8時,老師又進一步讓學生通過畫圖、實物演示及看多媒體演示來明白這樣計算道理,并適時制造矛盾沖突,進一步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整堂課從直觀到算式,再從算式到用直觀來解釋。力求把看似簡單的課上出數學味。

二、巧用素材,隨機取例

生活是數學的寶庫,無數的數學問題等待開發利用。作為學習活動的設計者——教師,要充分挖掘生活資源,把有限的數學知識源于無窮的生活情境中,揭開數學的神秘面紗,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變抽象為具體,變無味為生動,更有利于學好數學。為此,我們大膽地對教材進行了改編,根據學生實際,巧妙地設置了課前的談話,隨機取例?!扒皟商煳覀冋J識了一個新的數,為了研究這種數,老師這幾天眼里看到的全是這種數,你們有沒有看到?”并隨手拿起一只學生的鉛筆盒問:“你看到了什么?”學生回答是:切成一半占鉛筆盒的1/2,緊接著出示超市中的清潔球——紅的占2/3、黃的占1/3,桌子腳的墊子——用去的占1/4,以及巧克力吃了其中的1塊占1/8、全吃了占8/8、吃了3塊占3/8等等。隨后,教師指著從學生口中說出的這些分數,順著問:“看到4/8和3/8,你想到了什么?”“4/8和3/8合起來是多少?”看似簡單地談話、隨意地提問,卻已從不經意中構建了學習材料,使學生感受到了現實生活中隱藏著豐富的數學問題,學會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生活。這樣的引入親切自然,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了親和力。

三、制造沖突,誘發探究

篇6

關鍵詞 案例教學 教學理念 案例制作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我國高等教育中的公共管理學科越來越為社會所重視,公共管理類課程的教學,也在發展中不斷改革和完善,在公共管理本科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中開始引入和推廣案例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是高等教育教學中體現理論聯系實際理念的重要方式,在國外大學的工商管理學科教學中廣泛使用,尤以哈佛大學負有盛名。①案例教學以教學案例和課堂討論為基礎,在課堂中幫助學生達到特定學習目的,②具有真實性、 參與性、開放性和互動性的教學特點。相比國外成熟的案例教學模式,國內公共管理課程案例教學的開展時間較短,在教學理念、教學課堂、案例選編和建設投入等方面還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

1 對案例教學的理念認識差異

教育理念既是教育活動的基本反映,也是教育實踐的思想指導和行動指南。③案例教學側重于對能力的培養,通過對特定場景問題的學習討論,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公共管理類課程的案例教學主要是對過去或現在正在發生的公共管理問題進行判定和分析、分析的研究,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并為學生創造一個仿真環境,在課堂上就能接觸到實際管理問題,從而增強利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公共管理類課程來說,案例教學是促進理論聯系實際的有效手段。④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須以對相關的理論獲得更好的理解為根本目的。不少老師依然秉承傳統授課模式,認為公共管理理論作為由概念、原理和方法組成的嚴密的體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需要有對知識和理論體系的系統掌握,傳統的教師上課、學生聽講記筆記的方式依然有效。也有老師認為,相比案例教學的個案性和典型性,理論教學更具有抽象性、客觀性和基礎性作用,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完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抽象思維能力,而案例教學削弱了對學生整體知識結構教育的完備性要求,容易以點帶面、以偏概全。思維上只是將案例教學看作是一種新的教學技術方法,沒有認識到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

2 案例教學課堂準備不充分

案例教學是師生間教授和學習互動的過程,課堂教學準備的充分與否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案例教學包括案例的選擇和制作、案例材料閱讀、課堂發表見解、提出完整解決方案等,是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從教師制作案例開始,到組織案例課堂討論、提交案例解決方案等,都需要進行案例教學前的詳細認真準備。但不少教師對案例教學的理解局限在舉例、習題、發言上,在教學實踐中將案例教學法混同于舉例教學法,認為在教學理論、知識點的過程中穿插著舉例子就是案例教學,沒有認真準備案例課堂教學。舉例并不是案例教學中學習和討論的主要內容。在案例教學中,教師對學習過程是一種啟蒙和引領作用,課堂教學是開放的、互動的,而不是依賴于教師個人對教學例子的單向講授和評論。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主導和控制著從案例背景介紹到提出問題、展開分析、得出結論等案例討論的各個環節,學生只在有限的范圍內被動而不是主動地參與案例討論。還有些教師因為班里的學生多,不重視學生對問題的分析和信息的整理,沒有認真總結案例討論,未能引導學生展開對案例問題的深入思考,影響了公共管理案例教學的效果。

3 案例編寫滯后于教學需要

公共管理課程選用的案例需要符合教學目的,充分考慮到案例與公共理論教學內容的相關性,使學生從一定的理論基礎和高度來準確地把握現實,而不是拋開理論體系的純粹案例分析。同時,還要考慮到案例的代表性、典型性,所選案例要盡可能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因為學生對這一類問題的關心度比較高,容易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和反饋。案例選擇還要有普遍意義性和針對性,使學生感到對案例的研究和討論能夠對已經從事或未來從事的工作有較強的借鑒意義,從而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案例教學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依托現實公共管理實踐,精心制作公共管理教學案例。而從目前高校的教學實際來看,絕大多數開設公共管理專業的高校沒有自己的案例庫,自己制作案例的少,使用別人案例的多;結合地方公共管理實踐的案例少,改編國外的案例多;使用過去的舊案例多,新編更新的案例少,不能有效反映公共管理的現實變化。與國外相比,教學中能夠反映我國當代公共管理代表性、實務性、針對性的案例缺少,案例更新的速度慢,學生對高質量公共管理案例的期望和需求強烈,也對案例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獲得源自管理實踐并反映公共管理學科前沿發展的本地化案例,是公共管理案例教學的一大難點。公共管理教學案例資源的不足,既有對案例制作的不重視,也有案例制作的經費投入和師資不足等原因。

4 案例教學激勵機制缺乏

案例教學在引入公共管理學科的過程中,雖然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但由于在教學中缺乏相應的制度激勵與安排,教師投入案例教學的熱情并不高。高校愈來愈重視科研,雖然需要付出巨大精力和財力來編寫案例和準備教學,但絲毫不涉及科研產出,算不上科研成果。教學方法的改進和上課質量的提高很難與高校教師工作考核掛鉤,在一些高校教師榮譽評比方面,如教學名師、優秀教師、教學能手和教學大賽獲獎上,參考標準多注重科研成果,獲獎者也多是憑借傳統的教學方法,依靠案例教學獲得教學榮譽的教師很少。制作好的公共管理教學案例還需要教師付出和承擔一定的經濟成本,都削弱了對教師投入案例教學的激勵。從學生對案例教學的參與而言,目前一般沒有明確要求公共管理課程考試內容和考試成績要緊密聯系案例教學,習慣于傳統教學方法的學生對案例教學的參與意識也不強,都影響了案例教學中師生的激勵和互動。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應該逐步深化案例教學,完善案例教學過程銜接,加強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逐步發展出適合我國行政管理實踐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學。在當前公共管理學科的案例教學中,還應從完善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要從思想認識上重視案例教學。公共管理作為綜合性管理學科,具有鮮明的理論指向性,實踐性強,教學中必須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學生對公共管理實踐的認知。在公共管理課程中采用案例教學方法就是通過對公共行政管理中真實管理細節的描述分析,讓學生置身于模擬的管理環境之中,對現實管理中的案例進行分析、判斷和討論,從中尋找問題解決的方法和途徑。案例教學為學生提供一個運用所學理論和工具方法來解決實際管理問題的途徑,以實現鞏固理論原理、深化知識運用能力培養的目的。作為在國外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學方法,我們要借鑒案例教學的成功之處,對于從應試教育背景下考入大學的學生而言,案例教學尤其有積極的一面。在案例教學中,學習者是這一過程的核心和主角,教學關注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個人獨立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為基點,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等方式,讓學生直接運用公共管理理論知識來分析、研究、解決案例中的問題,教師更多地是作為輔助者和引導者,這與傳統教學模式是截然不同的。需要教師轉變教學理念,轉變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述學生記憶的教學模式,重視學生參與,提升能力訓練。

其次,要精心準備、認真組織案例教學過程。提高案例教學的成效,教師和學生要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從老師的角度講,要明確教學目的,公共管理類課程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理解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論,掌握、分析、解決實際公共管理中出現問題的能力。根據所要講授的公共管理理論或實踐層面知識,選擇相應的管理案例。案例應能夠貼近我國公共管理領域現實,在課前或教學中通過印發案例文本材料、電子文檔、多媒體手段展現等發放或展示給學生,把案例相關的背景材料提前發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案例討論的準備工作。學生要全面閱讀案例資料,積極進行案例討論發言的準備。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注意活躍課堂氣氛,鼓勵每個學生都在課堂上參加對話和交流,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處理和解決公共管理領域實際工作中錯綜復雜問題的能力。⑤在案例討論之后,讓學生提交書面討論發言材料,探討自己從案例分析中的收獲與疑問。

再者,應逐步豐富更新公共管理教學案例。教學案例的認真組織和編寫是搞好案例教學的基礎。完整的公共管理教學案例包括:案例內容、教學理論基礎及目的、案例帶來的開放性問題、教師對案例的總述與點評、案例涉及的文獻目錄等。要更好地在公共管理課程開展案例教學,就要有豐富的、鮮活的、高質量的案例來滿足教學需要。案例要具備時代性,與時展保持同步,以新鮮的時代氣息增加學生參與案例教學的積極性。對于不同程度的學生設計不同的討論主題,結合學生知識儲備,促進教學教學效果的順利實現。教師可以在借鑒他人的基礎上自己動手收集新的案例,根據課程特點,有準備地為公共管理案例教學收集資料,如注意平面媒體和網絡新聞,獲取一手的公共管理實踐資料,積累案例資料素材。運用社會調查方法,關注社會熱點和難點問題,對反映我國行政管理實踐層面的基礎性和探索性的事例加以收集整理,編寫具有典型性、時效性和針對性的公共管理案例。

最后,應從制度安排上建立案例教學的激勵機制。建立對案例教學成果的師資評價。案例教學老師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難以用傳統的課時計算。在現行的教學考核制度下,案例教學工作雖然付出了巨大的精力,但工作績效結果卻并不一定好。要建立科學的教學成果評價制度,提高教師進行案例教學的積極性。加大案例教學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案例教學一種模擬式的教學實習,需要一定的教學投入并建立專用的教學設施,才能適應案例教學的需要。由于高校擴招,很多高校的教學班中學生人數很多,在開展案例教學過程中,或是缺乏適合討論對話的教室環境,或是因人數多而難以顧及每一位同學發言,不僅教學經費投入少,而且教學基礎設施不完善。因此要加大對案例教學專用場所的投入,設立案例教學專用室,根據學校自身的條件選擇有效的解決途徑。

注釋

① 張曉燕.哈佛案例教學的魅力和啟示[J].學習時報,2004(9).

② 周金堂.哈佛公共行政管理案例教學的特點與啟示[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8(7).

③ 李運慶.論案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1(20).

篇7

關鍵詞:初中科學;高中化學;元素化合物

浙江省初中階段進行的“科學”教學是一門綜合課程,與此相銜接的高中課程有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初中綜合課程和高中分科教學銜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近年來專家學者們已進行了較多的研究,也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結論,即銜接問題和教材、教師、學生三者都有密切的聯系,由此學者們也對應提供了有效銜接的策略。但他們分析的角度都比較大,筆者認為不同的科目及內容在實施有效銜接的過程中會面臨不同的問題,如果能從一個小的切入點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可能會更客觀,更具有實踐意義。元素化合物知識是化學知識的骨架,在中學階段,學生構建其他化學知識都需以它為基礎?;谝陨显颍P者分析比較了初高中教材,調查研究了本校相關年級的學生和教師,就“元素化合物”知識來研究如何實現華師大版初中《科學》與蘇教版高中《化學》教學高效接軌,通過初高中階段的兩個有銜接意味的教學案例來嘗試說明如何在平時教學中不刻意的進行“銜接”,在“潤物細無聲”中為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提升其科學素養。

初中的化學知識是化學的啟蒙教育,它不強調學生形成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對原理、概念、定義的學習要求降低了,元素化合物內容只要求掌握幾種常見的物質,如:水、氧氣幾種常見的酸堿鹽等;高一化學則以理論知識為主干,教學中從學生初中學到的分散的知識“點”出發,注重知識的內在聯系,使學生的知識點逐漸發展成知識面,最后再聯系成知識網。元素化合物知識是中學化學知識的骨架,“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智力價值、情意價值和應用價值為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科思想(如,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守恒思想等)提供了豐富的例證”??v觀中學階段,涉及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種類繁多,內容瑣碎,大多學生會感到元素化合物知識沒有規律可循,學習困難。在進行元素化合物知識的銜接教學時,我們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知識結構化。知識結構化是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銜接的思想,將元素化合物知識構建成一個整體框架,將各部分知識按照其內在的聯系進行歸類、整理,使看似零散、孤立的知識組合成彼此關聯的整體,形成知識的系統化和結構化。這樣的操作不是只在復習階段才可以進行,在平時進行新課教學時也可以小范圍進行。這種框架式的整理能讓學生直觀地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幫助他們記憶和理解,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其次,教學策略化。該方法的實施依賴教師對初高中教材的熟悉和把握??梢杂迷谥R的總結和歸納階段,它要把初高中相似知識放在一起進行對照講解。初中階段用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很好地幫助學生總結了所學的內容,還為將來學生進行高中對應知識的學習做了鋪墊,打好了基礎。高中階段采用這種方法不但可以很自然地幫助學生進行已有知識的回顧和總結,也使學生順利地接受新知識。當然教學策略化也可以用在新授課時,引導學生抓住元素化合物的特點掌握一類物質學習的方法,實現知識的遷移,從而整體提高元素化合物的學習效率。

現就本研究過程中比較典型的兩個教學案例呈現如下:

初中科學銜接教學案例

“酸和堿”是化學的重要組成內容,雖然在生活中學生對其有一定的認識,但這種認識是感性的。同時現行的華師大版初中科學沒有對“酸”和“堿”給出定義,只是以列舉的形式進行介紹,所以對它們性質的理解學生還是感覺比較困難。他們認為該內容知識比較抽象、瑣碎、難記憶。因此,在進行初中科學“酸和堿的復習”的教學時,可以適當地進行知識的提升,從“結構決定性質”的角度稍加歸納即能使學生有所領悟,同時可為將來的銜接進行鋪墊。在該案例中,滲透了知識結構化和教學策略化的思想,試圖實現初高中對應內容的高效銜接。

“酸和堿性質的復習”銜接教學片段

師:有一澄清液體,可能是氫氧化鈉溶液也可能是氫氧化鈣溶液,設計實驗進行鑒別。

生:吹入呼出氣體或通入CO2。

(設計意圖:提問引入,使學生主動進入回憶、復習狀態)。

師:說說鑒別的依據。

生:產物不同,現象不同。

師:它們的化學性質類似嗎?

生:相同。(1)使酸堿指示劑變色。(2)與非金屬氧化物反應。(3)與酸反應。(4)與鹽反應

(設計意圖:總結堿的通性做好鋪墊養成梳理知識,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的學習能力,提升“典型到一般”歸納能力。)

師:為什么不同的堿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

生:(思考)他們的水溶液中都只有一種陰離子:OH-

師:結構決定性質,你還能舉出其他例子嗎?

生:酸的水溶液中都只有一種陽離子:H+

(設計意圖:思考并討論,鍛煉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

師:酸有哪些通性呢?

生:(回憶并說明)(1)酸堿指示劑。(2)與活潑金屬反應。(3)與金屬氧化物反應。(4)與堿反應。(5)與某些鹽反應。

師:這些通性依賴什么?

生:它們都有類似的結構“H+”

(設計意圖:再次體會“結構決定性質”。)

師:你能講講酸和堿分別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嗎?

生:列舉用途。

師:不同的物質為何有不同的用途?用途取決于什么?

生:用途取決于它們各自的性質。

(設計意圖:知識的遷移并提升,讓學生形成“性質決定用途”的思想。)

……

本節課是復習課,與以往常規的復習課不同的地方是,以一個探究問題引入,改變了復習課枯燥的形象。使學生自然而然進入回憶狀態并開始歸納堿的通性。另外具有突破性的銜接意味的步驟是,教師打破了初中物質不分析結構的習慣性教學,引導學生從堿的結構特點來認識堿的通性,給出了“結構決定性質”的結論,并以此為依據尋找到了酸也具有通性的原因,為初中階段復習其他類的物質提供了知識框架。后面又自然地引出“性質決定用途”的思想。雖然在教學內容上本節課沒有涉及任何高中的化學知識,但兩個“決定”是高中化學學習的主線,在這里通過一個簡單的知識復習讓學生自然而然得出,雖說只是稍稍一點撥,但為學生后續學習提供了理論基礎,也為高中化學的學習思路預留了學習的接口。

高中化學銜接教學案例

銜接教學除了可在初中階段滲透進行外,更主要的發生在高中教學過程中。以下是高中進行“金屬鈉的性質與應用(片段)”的銜接教學:

師:鈉是一種金屬,就應該具有金屬的特性,對此你知道哪些?你們對哪些金屬有了解。

生:金屬光澤、導熱、導電、延展性……鐵、銅、鋁……

師:以鐵為例,說說金屬和哪些物質可以發生反應呢。

生:回顧金屬活動性順序:(1)金屬和酸。(2)金屬和鹽。(3)金屬的氧化……

(設計意圖:應用儲備的知識,積極進行回憶。)

師:根據前面學過的知識,大家試著寫出鈉的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嗎?

生:思考,并書寫。學生進行板書。

師:鈉很特殊。除了具有金屬共有的性質外,還有哪些特殊之處呢?

生:初中老師講過,金屬鈉特別活潑,放入酸中,先和酸中的水反應,所以它不能像其他金屬那樣與鹽發生置換反應。

(設計意圖:鞏固舊知識,學以致用。)

師:用事實來說話,看看鈉除了具有金屬的共性之外到底還據有哪些特殊性。

演示實驗:

1.取一小塊金屬鈉,用濾紙吸取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表層,觀察顏色;放置在空氣中,稍等待后觀察表面的顏色。

2.將一小塊金屬鈉放在石棉網上加熱,觀察現象。

3.將一小塊鈉投入盛水的小燒杯中,滴入酚酞觀察現象。

生: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并將疑問與本組同學進行溝通。

(設計意圖:將問題及時有針對性予以解決,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合作意識。)

……

這節課充分抓住了學生在初中階段對同類的典型物質有了一定認識的契機,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霸趯W習一開始,教師就要提供一些有利于記憶和回憶的線索,教會學生檢索、回憶信息的方法和策略”,金屬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在初中是教師花大力氣講解的內容,學生對這類物質的認識是比較深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然進入回憶歸納階段,但金屬鈉因其特別活潑所以自然有其不同之處,于是學生在幾個演示實驗的帶領下順利地進入新課的學習,這樣就不著痕跡地進行了初高中知識的銜接。雖然高中知識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有了初中知識做鋪墊,學生的學習障礙減小了很多,教學效果也很明顯。

事實證明,如果初高中教師能主動形成銜接意識,在授課過程中關注學生的發展,合理使用好教材,銜接就不再是問題。本章中呈現的兩個教學案例就證明了這一點。銜接其實不需做得轟轟烈烈,它更需要的是細水長流。

初高中教學產生斷層與課標、教材、教師及學生等諸多方面都存在關系。這一現象存在于各門課的各個教學環節中。在初中和高中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過程中,銜接問題得到了教學的各個層面特別是一線教師的重視。在研究對策的過程中,我們能夠做到經常組織初中科學和高中化學教研組進行銜接內容的交流和探討。定期的讓高中化學教師走進初中科學課堂、初中科學教師進入高中化學課堂,經過聽課、上課、交流研究等多種形式的體驗,獲取與有效銜接相關的第一手資料,努力挖掘了初、高中在教學過程中適合進行銜接教學的最佳時機,并及時進行實踐。通過一段時間的跟蹤調查,我們發現進行了有針對的銜接教學后,學生進入高一的不適應期明顯縮短,對化學的興趣比以往的學生更濃。他們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適時調整心理和學習方法,用積極的心態來面對陌生的高中學習生活。在教學過程中,經過初高中教師銜接處理的教學內容,學生在接受知識的時候更容易,掌握程度更好。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更善于提出問題和通過合作來主動解決問題。

銜接教學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如果能切實做好銜接教學,為初高中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條件,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效教學,這樣的研究才真正具有價值。

參考文獻:

[1]周勇.綜合科學課程開發范式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篇8

關鍵詞:能力導向;融合;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0-0122-02

一、引言

培養和造就創新型人才,特別是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關鍵之所在,意義重大。隨著新工業革命的到來,跨界創新大量出現,跨學科、跨行業、跨地域培養人才的現象將變得越來越普遍。

信息融合技術研究如何加工、協同利用多源信息,并使不同形式的信息相互補充,以獲得對同一事物或目標的更客觀、更本質的認識的信息綜合處理技術。信息融合技術涉及信息科學的多個領域,其理論與方法已成為智能信息處理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是新一代智能信息技術的核心基礎之一,在軍事和民用高科技領域得到了廣泛地應用[1,2]。由于學科內容的交叉性、新穎性和復雜性,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理工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等紛紛開設了相關的研究生專業課程,并成為很多研究生的首選課程。

然而《信息融合》的抽象性、復雜性和交叉性使得傳統教學存在著理論深度難以把握、應用領域過于單一、研究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授課質量的提高[3]。研討式教學方法是研究生課程教學中的一種重要方法[4]。然而如何解決信息融合課程的抽象性、復雜性和交叉性對于研討式教學過程帶來的困難,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科技創新意識和能力,還在積極的探索之中。

面向合肥工業大學“以能力為導向的一體化教學體系”建設,以課程目標為出發點,從評估方式、教學方式和方法、教學內容、改進機制等方面進行創新性的整體設計,開展面向《信息融合》課程的基于模塊化案例分析的發現式教學模式探索?;谛畔⑷诤险n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面臨的挑戰,針對其貼近前沿、發展迅速、算法眾多、應用廣泛的課程特點,明確教學方針,基于學術界的最新研究進展和課程組的科研成果,通過多學科交叉的模塊化案例分析(Case study),探索以能力為導向的發現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系統觀念、科技進步觀念和跨界創新意識。

二、以能力為導向的基于模塊化案例分析的發現式教學模式探索

1.圍繞能力導向的一體化教學體系建設,面向電子信息類研究生的專業基礎、特點、訴求,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估方法,開展基于模塊化范例分析的發現式教學模式研究。

信息融合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涉及信息科學的多個領域,集成了包括數學、計算機、信息處理、自動化等學科的內容,其理論與方法已成為智能信息處理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是新一代智能信息技術的核心基礎之一。針對其理論發展快、應用范圍廣的特c,面向電子信息類研究生的專業基礎、特點、訴求,從教學方針、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開展基于模塊化范例分析的發現式教學模式研究,并在《多源信號融合》、《智能信息處理》、《模式識別》、《圖像理解》等研究生課程以及信號與信息處理、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研究生培養中研究實踐推廣該教學模式。

發現式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啟發下,使學生自覺地、主動地探索科學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步驟,從中找出規律,形成自己的概念[5,6]。結合課程組在科研方面的成果和經驗,圍繞“發現問題”的宗旨,合理篩選和組織課堂教學內容,有的放矢地實施發現式的教學方法。對于緒論部分,闡明課程特點,明確信息融合的本質,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抽象的理論部分,“去粗取精”,強調基礎性;對于具體的應用部分,結合范例分析(case study),啟發學生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做到“授人以漁”。

2.研究并實踐創新創業教育與研究生專業教育的融合,優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圍繞信息融合的原理與本質,明確課程目標,培養學生的系統觀念、科技進步觀念和跨界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課程教學是培養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最基本途徑,課程組研究并實踐如何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和貫穿到研究生專業教育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之中,并重視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

基于信息融合對于人腦綜合處理復雜問題的功能模擬和多學科交叉的內容,通過多模態生物特征認證、多分類器融合目標識別、彩色三維重建等信息融合系統的設計和實現,分析系統中融合層次的選擇,培養學生的系統觀念;通過多學科交叉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形成“著眼于基礎,放眼于未來”的科技進步觀念;圍繞多源信息融合的本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

三、模塊化課程內容的設計

圍繞課程組的科研成果,從教學內容設計方面,通過多學科交叉的模塊化范例分析,促進研究生通識能力、專業能力、拓展能力培養的有機融合。

從教學內容設計方面引導學生的學習模式由本科階段的理解型、記憶型向研究生階段的研究型、創新型轉變。針對學生本科階段專業不同、基礎不同的特點,對于復雜、抽象的理論基礎,提煉精華,進行概括介紹,進行通識能力培養。在范例分析(case study)中設計難度適中的“最近發展區”,并結合科研過程,完整展現從創設發現問題的情境、建立解決問題的假說、對假說進行驗證、做出符合科學的結論,到轉化為能力的發現式教學。通過設計難度不同的模塊,進行專業能力、拓展能力的培養。

相比于抽象、展示度不高的一維信號,選取直觀的二維圖像為融合處理對象,面向圖像處理與分析、多模態生物特征認證、目標識別、三維重建等信息融合在非軍事領域的熱點應用,結合課程特點及電子信息類研究生的專業基礎,選取學生有一定理論基礎的小波變換、聚類、決策模板等方法以及信息融合中比較有代表性的D-S證據理論、神經網絡、立體配準等方法,設計難度不同的模塊,并基于各個模塊的范例分析引導學生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到總結規律,實施發現式教學方法。部分模塊涵蓋的應用、理論基礎、學科領域、融合層次、難度如表1所示。

四、Y語

信息融合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其理論與方法已成為智能信息處理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是新一代智能信息技術的核心基礎之一。針對其理論發展快、應用范圍廣的特點,面向電子信息類研究生的專業基礎、特點、訴求,圍繞合肥工業大學“以能力為導向的一體化教學體系”建設,從課程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開展基于模塊化范例分析的發現式教學模式研究,并在《多源信號融合》、《智能信息處理》、《模式識別》、《圖像理解》等研究生課程中研究實踐推廣該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系統觀念、科技進步觀念和跨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何友,王國宏,關欣.信息融合理論及應用[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

[2]潘泉,程詠梅,梁彥,楊峰,王小旭.多源信息融合理論及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3]胡建旺,吉兵.“信息融合技術”課題研究式教學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3,(29):70-71.

[4]梁偉,王建華,胡建旺.研討式教學法在信息融合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電力教育,2011,(27):194,201.

[5]劉柏軒.布魯納認知理論中的認識論及方法論[D].太原: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6]張愛卿.放射智慧之光布魯納的認知與教育心理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Research on the Discovery Teaching Mode Based on Ability-Oriented Modularization Case Study

HU Liang-mei,ZHANG Bao,GAO Jun,LI Ping,GAO Yu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Anhui 230009,China)

篇9

中職學?;瘜W老師也在收集、整理與設計化學教學案例和教學實施中發現科研信息,開展科學研究,案例教學法能夠有效提升中職生對化學的學習熱情。中職學?;瘜W老師通過把來自于生產和生活一線的鮮活案例的化學教學案例進行適當的整理和提煉,恰如其分地整合到化學教學中,不僅讓中職生深刻認識到化學學習的實用性和生動直觀性,更好理解原本枯燥的理論和概念,而且培養了中職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調動學生對化學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其在實踐中能更好地注重操作的規范。案例教學法有助于更好地培養中職生實踐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瘜W教學案例大多都來自化工企業、生產單位和生活一線,這些案例與中職生的工作、生活密切相關;在案例教學過程中,中職生不僅學習了一定的化學理論知識、了解了生產生活中的化學常識和基本操作規范,同時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了影響,能更好地培養中職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素質也得到了提升。

案例教學法的教學過程

案例與舉例不能等同,案例教學法是一個師生互動、相互充分交流的過程。它的特點是通過案例的演示,提出問題,引導中職生展開討論,讓他們身臨其境,設身處地地面對鮮活的生產生活現實。在中職化學教學過程中應用案例教學法需要做到:(1)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成功實施客觀上要求學校層面、教師層面及學生層面都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準備。在學校層面,主要是為案例的收集、整理、設計和包裝,案例教學的有效實施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如網絡、電腦、多媒體、實驗器材和藥品等);在老師層面,主要是組織案例的收集、整理、設計和包裝,充分認識授課知識與專業學習和企業生產實際的關系,同時在教學方法與手段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在學生層面,主要是學習態度的調整,變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學習(主動參與知識的構建),如主動參與案例的收集、整理,主動思考案例中涵蓋的問題,主動參與案例的討論、主動提出自己的見解等。(2)案例的選擇要注重案例的真實性、針對性、新穎性和啟發性等。案例的真實性要求案例必須來自企業生產、科研實際或真實生活,具有一定的現實性、針對性和實用性。案例的內容貼近生產生活實際,能反映理論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此外,所選案例內容必須與時俱進,應該是化學化工科學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和生產生活中最近發生的最新案例。案例的選擇范圍既可以是本地的或本國的,也可以是世界的或全球性的,在課堂講授時應對案例的內容進行取舍和加工處理,使案例既典型,又直觀;既生動,又有趣味性?;瘜W教學案例應當具有啟發性和疑難性。這樣不僅有助于拓寬中職生思考問題的角度,更好地提升中職生分析、解決問題的深度,而且有利于中職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與提升。(3)運用案例的時機要與整個課堂教學融為一體。老師在備課時做好周密的準備,課堂上所需的案例要循序漸進,突出層次和重點。具體到每一個章節的講授,根據實際教學要求妥善安排案例教學的時間,關鍵點是如何能更好地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講授內容的理解、掌握。

篇10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案例教學法

一、高中地理教學中案例設計原則

案例教學法要想有效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案例可謂是整個教學的基礎與前提,教師需要對教學案例進行合理的設計,在應用案例教學法進行高中地理教學的時候,需要遵守以下幾點原則:

1.真實典型性原則

地理這門課程包含的內容都是自然現象中客觀存在的,亦或者是當前、曾經發生過的地理事物。所以,在對地理教學案例進行設計的時候,一定要落實真實典型性原則,確保地理案例是真實存在的,若將虛假的案例直接應用到地理課堂教學中,不僅會違背了自然規律,同時還會對學生價值觀造成影響。正因為如此,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案例都來自于現實生活亦或者是實地考察之后而得來的,是真實且精挑細選的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教師在應用案例教學法進行高中地理教學時,也應該遵守真實典型性這一原則。

2.學科發展性

在應用案例教學法對學生進行高中地理教學時,還需要遵守學科發展性這一原則,具體而言就是應用的案例能夠說明地理事物的特征亦或者是規律。案例類型可以豐富多彩,角度與內容也可以多變且不同,可是不管從案例的任何角度來分析,地理教學案例都應該呈現出地理這一學科的特性,這樣學生才能在案例分析與探究過程中掌握地理課程中的學科特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

3.綜合全局性

高中地理教學中案例教學法要想得到有效應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遵守綜合全局性這一原則。基礎教育改革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克服學科獨立傾向,在教學過程中強調綜合性。所以,教師在案例設計時,不僅要把握住國外地理走向,而且還需要關注我國歷史人文風情,在揭示規律的時候讓學生從正面進行剖析,案例涉及最好容納政治、歷史、建筑以及旅行等多方面知識,這樣才能真正落實綜合性這一原則。

4.教育性原則

案例教學法要想在課堂上發揮出其自身的價值,自身需要具備一定的教育意義,而非是單純的知識講解。所以,教師在為學生選擇地理教學案例時,最好按照教育原則來進行合理設計,在設計過程中從學生情感、價值觀等方面來進行調度。例如,在“全球氣候變化及影響”的教學時,教師需要意識到知識的傳授并非關鍵,要加強引導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讓其能夠樹立起良好的環保意識,這樣學生自然能夠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此,教師在應用案例教學法進行高中地理教學的時候,就可以結合教學內容以及目標來為學生選擇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典型案例,這樣才能讓案例教學法的應用效果達到最佳。

5.結合學生實際

高中地理教學中要想有效應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除了上述幾點之外,在案例設計與選擇過程中教師還需要遵守學生實際情況,即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來進行案例設計與教學,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一方面,學生發展需要經歷一定的層次性與階段性,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案例教學時,最好為學生選擇不同類型的案例,亦或者是結合不同層次學生來差異化設計案例,這樣才能將案例教學法的使用價值充分發揮出來。例如,對于高中生而言,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所以,在案例選擇過程中最好將邏輯性較強、內涵較為豐富的案例作為首選。另一方面,學生個體之間具有差異性,教師在挑選案例的時候要考慮到每一位學生的需求與興趣,讓每個學生個性都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和提升。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案例教學法應用實踐

高中地理教學中案例教學法要想得到有效應用,關鍵還在于課堂應用實踐,筆者對其進行了如下分析:

1.呈現地理教學案例

在應用案例教學法對學生進行高中地理教學的時候,案例呈現是一個較為重要的環節,在課堂上能夠為學生呈現出一個較為生動且有趣的教學情境,同時還能有效激發學生對于問題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案例呈現的方式較多,如文字、圖像景觀、地圖以及數據表格等都是常見方式。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區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黃土高原為例”教學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在教學過程中以大段文字閱讀材料的形式來呈現出我國黃土高原區域水土流失以及治理情況,教師還可以使用示意地圖來呈現其地理位置,或者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來為學生播放相關影像資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利用案例的形式結合教學內容需求,激發學生學習主體性與積極性。另外,對于案例的展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需要合理把控時機,整個案例呈現時間不能過長,這樣才能促進教學活動的有序進行。

2.設置疑問

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應用案例教學法,在為學生呈現案例之后,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問題,通過問題來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其求知欲望,這樣就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案例思考與探究中,然后從中獲得知識與技能。問題設置是否合理也會直接影響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好的問題設置有利于學生的知識遷移與內化,所以,在應用案例教學法進行地理教學時,問題的設計十分關鍵。首先,教師在問題設計的時候需要遵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的原則來進行設計,這樣能夠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到問題思考中。其次,在問題設計過程中還需要緊扣主題,不僅要和地理事物相聯系,還需要在基礎知識上進行拓展和延伸。最后,在完成問題設置之后教師還需要發揮“引路者”作用,做好對學生的指導與幫助。例如,教師在“資源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以德國魯爾區”這一課時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先為學生呈現出以下教學案例:“中南地區在我國屬于工業起步較早的地區,在整個社會經濟之中都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墒窃谏鐣粩喟l展過程中,我國石油、煤炭以及其它金屬等資源卻因為使用過渡而呈現出了貧乏的現象,如何讓其再次騰飛也是現如今發展重要問題?!苯處熢谡故窘虒W案例之后,可以結合案例提出以下幾個問題:(1)現如今我國中南地區在工業這一領域的資源與環境問題體現在哪些方面?(2)若想要有效實現可持續發展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3)魯爾區的經驗對我國工業發展帶來了什么啟示?在上述幾個案例問題中,學生能夠先對中南老工業區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環境問題進行思考,之后還會對如何改善這些問題,提出措施,同時,還能讓學生對工業基地發展過程中需要注重的問題進行思考。所以,教師就能在層層遞進的問題中,更好地讓學生掌握資源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知識要點,從而有效提高案例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為此,教師在使用案例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一定要意識到合理設疑的重要性,結合教學案例來設計恰當的問題,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對于知識的把握和理解。

3.分析討論地理教學案例

應用案例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學案例的分析與討論也是其中較為重要的環節之一。分析教學案例的關鍵在于師生互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地理案例內容與地理知識有效的銜接在一起,以此來揭示地理案例和地理原理之間的關系,借助這一手段將案例教學法的價值充分發揮出來,同時還能讓學生進行思考與探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深入到案例情境中進行思考與討論,而教師的任務則是引導、啟發學生進行討論與分析,積極為學生構建出良好的討論環境,激發學生自主討論與探究的欲望和興趣。一般情況下,在進行案例分析時,首先要讓學生對案例內容進行自主分析與探究,對案例內容形成大概了解。其次,要求學生在小組之間進行討論與交流,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更好地發揮出自身主動性與積極性,同時學生還能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與探究問題,從而有效發揮出集體優勢,讓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以提升。為了能夠讓案例討論有效的進行,教師在分組過程中最好結合學生實際來進行合理劃分,小組成員可以為4-6人,組長則可以輪流安排,同時,要求學生及時對要點和疑難問題進行記錄。最后,在小組討論完成之后還需要進行集體討論與交流,即由教師進行合理安排引導學生參與到案例討論之中,這樣能夠進一步深化學生對于案例中知識點的把握,促進案例教學法的有效實施,真正有效提高高中地理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