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管理管理制度范文

時間:2023-10-12 17:16: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戶籍管理管理制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根據哲學,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及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的總和稱之為上層建筑。而在階級社會中,政治法律制度及設施簡稱為政治上層建筑。戶籍管理制度從其社會屬性上來說,歸根結底是我國目前政治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從功能上來說,戶籍管理制度最本質的功能只是承載人口統計及登記功能,而我國城鄉二元性的戶籍管理制度,是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這一大背景下、帶有不同時期政策導向等時代印記的歷史沿革下的現實產物。

(二)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

進入21世紀,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呼聲日漸高漲。改革需要的出現,根本原因在于生產力發展到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總體上躍升到一個新臺階,但在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收入差距持續拉大等現狀下,現行戶籍管理制度與生產力發展之間的矛盾表現為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所要求的勞動力自由流動與現行戶籍管理制度催生下的一系列農民工的安置、子女入學、社會保障社會福利不平等問題之間的矛盾。

二、理論分析模型

根據上述觀點,我國不同時期的戶籍管理制度對應其承擔的管理功能。建國至今的戶籍管理制度一直是國家進行社會管理的重要行政手段,對應國家特定階段的經濟基礎及相應的政府政策導向,而不僅僅是人口登記管理的工具及手段。在此理論分析基礎上,建立如下模型,對建國64年(1949~2013年)來不同階段進行劃分,分析不同階段、不同社會經濟形態下戶籍管理制度的變革情況。

(一)建立理論分析模型

本文主要分析生產力發展水平及社會主要矛盾對戶籍管理制度演變的內在動力作用。同時,由于戶籍管理制度的變革很難作為變量進行明確定義,因此以戶籍管理制度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管理功能作為因變量對戶籍管理制度的變革加以分析,選取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水平、社會主要矛盾作為自變量建立理論分析模型。自1956年年底社會主義制度正式建立以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始終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因此自變量社會主要矛盾這一項以特定歷史時期下與戶籍管理制度相關的社會主要矛盾的具體表現形式作為衡量加以分析。理論分析模型如下Ft=f(ISt,EDt,SCt)①其中,Ft為戶籍管理制度在特定歷史階段的管理功能;ISt為特定歷史階段的產業結構特點;EDt為特定歷史階段的經濟發展狀況;SCt為特定歷史階段下與戶籍管理制度對應的社會主要矛盾的表現形式;t為時間變量。

(二)以時間序列劃分不同階段進行分析

根據理論分析模型①,以時間序列將建國以來的戶籍制度變革分為五個時期。1.t={1949,1952}這是新生政權鞏固期。在產業結構(ISt)方面,此時期我國以第一產業為主,工商業所占的比重是極低的。在經濟發展狀況(EDt)方面,經過八年抗戰及三年內戰,國家經濟百廢待舉。同時,國家在這一時期建立了對我國戶籍管理制度有深遠影響的糧食統購統銷制度。在社會主要矛盾(SCt)方面,此時社會主要矛盾仍是人民大眾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殘余勢力的矛盾。這一時期是新舊社會的過渡期,因而社會新秩序重建中表現出的社會形態特征相對寬松。相對應的,政府也選擇了較為寬松的戶籍管理制度。從具體政策來看,1949年《中國人民共同綱領》這部臨時憲法規定“自由遷徙”為公民自由權,1951年《城市戶口管理暫行條例》的目的之一是“保障人民居住、遷徙的自由”。與此同時,政府開始對城市人口進行登記和管理,作為之后戶籍二元體制的準備工作并逐步限制企業招收農村工人。所以,在這一時期,戶籍管理制度的作用(Ft)主要是為社會主義經濟改造、建設及社會管理體制的重建及穩定做準備。2.t={1953,1965}這個時期是我國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時期,主要的特點是在農業占比巨大的我國優先發展重工業。在產業結構(ISt)方面,1953年我黨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開始農業、手工業及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國的重工業建設及布局,大大提高了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在經濟發展狀況(EDt)方面,該時期我國優先發展重工業,國家采取計劃手段管制商品價格,造成了農產品與工業產品價格之間的剪刀差,將農業利潤向工業進行轉移。同時,糧食統購統銷制度使得城市居民得以低價購買糧食,進而保持較低的城鎮勞動力成本。在社會主要矛盾(SCt)方面,這個時期國家一系列工業發展戰略造成資本及人口從農村向城市的流動,具體表現為越來越多的農民希望進入工人隊伍,吃“供銷糧”。在這些社會矛盾的背景下,為了維持社會穩定,此時期戶籍制度主要的管理功能(Ft)是“嚴加限制城鄉之間、集鎮與城市之間人口遷移”。具體政策表現是1958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管理條例》正式形成了我國城鄉二元性的戶籍管理制度,《市政糧食定量供應暫行辦法》對二元戶籍管理制度做了經濟注腳,此外還有諸如《嚴格制止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關于減少城鎮人口和壓縮城鎮糧銷量的九條辦法》、《關于處理戶口轉移問題的通知》及《關于戶口遷移政策的規定(草案)》等法律法規,通過各項規定對城鄉間人口流動進行嚴格限制。

“”時期,也是建國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停滯的十年。在產業結構(ISt)方面,一方面城市的二、三產業幾乎處于全面停擺狀態;另一方面,中蘇兩國關系緊張,相當部分蘇聯援建項目陷入停滯狀態。在經濟發展狀況(EDt)方面,國民經濟處于全面癱瘓狀態。在社會主要矛盾(SCt)方面,城市中的工礦企業無法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造成每年新增就業人口的大量失業。為緩解這一矛盾,國家開展“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希望利用低效率的農業來解決城市中日益增多的失業人口。所以,戶籍管理制度在這個特定的歷史階段,其主要管理功能(Ft)表現為:推動更多城市人口,尤其是新增就業人口遷往農村;對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進行嚴格限制,完全否定公民自由居住和遷移的權利。具體政策表現為1975年《憲法(修正案)》,利用憲法從法律層面完全否定公民“居住和遷徙的自由”。4.t={1977,1991}這一時期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社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產業結構(ISt)方面,我國實行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改革,極大地釋放了農業生產力。同時,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工業逐步開始成長起來。在經濟發展狀況(EDt)方面,國民經濟全面復蘇,農業生產力的解放極大地帶動了國民經濟的增長。在社會主要矛盾(SCt)方面,改革開放極大地緩和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破除了生產關系中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很多障礙。表現在社會生活中,除“下鄉知青”大規模地返城之外,其他普通農村居民相比之前不再想要盲目進城。與此同時,國家“農轉非”政策出臺,逐步有計劃進行“農轉居”的人口管理。所以,這一時期戶籍管理制度的主要功能(Ft)是實行彈性化的人口管控,從而配合經濟體制改革,具體政策如1977年出臺的《關于處理戶口遷移的規定》。5.t={1992,今}這是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快速發展期。在產業結構(ISt)方面,我國的優勢產業逐步呈現出向東部沿海及向大城市聚集的趨勢,其中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成為了拉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在經濟發展狀況(EDt)方面,經濟總量相對改革開放前有質和量的飛躍、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收入差距持續拉大。在社會主要矛盾(SCt)方面,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的區域發展不平越來越明顯,吸引了中西部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到東部就業。同時,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力密集型的出口加工業也對勞動力有巨大需求。在此情況下,戶籍的人口管控功能逐步失效,但戶籍所附帶的在諸如公共服務、社會保障方面的城鄉差距則表現得更為突出。所以,這個時期戶籍制度的管理功能(Ft)更多是以不同的福利待遇對人群進行了劃分,如一線城市以戶籍為基礎的“限車令、限房令”等。

三、政策建議

(一)實現均衡區域資源配置

目前,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東中西部各省的經濟發展狀況存在巨大的差距,不同城市之間的福利待遇和社會保障水平有著巨大的差異。只要東中西地區及不同城市之間存在著資源配置、公共福利等的巨大差異,人口就仍然會不斷從中小城市、中西部地區向東部大城市流動。在這種背景下,中小城市需要為東部沿海尤其是一線大城市分流人口,從而消解大城市的戶籍改革壓力。要達到這一目的,關鍵在于要在區域及不同城市之間均衡資源配置,縮小戶口背后如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住房等方面的福利差距。戶籍管理制度的改革需要中央政府的強勢介入。中央政府應該對中小城市的發展給予足夠的政策支持;推動城鄉之間勞動力市場的一體化進程,盡快統籌全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實現全國范圍內資源的公平分配和配置;戶籍改革需要在全國不同層級城市同時推動。

(二)依據權利與義務對等原則

篇2

要了解小城鎮對周圍農村發展的作用,了解小城鎮的人口容量,就必須研究小城鎮的人口問題。也只有對小城鎮的人口問題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才可能對小城鎮的戶籍制度改革有清楚的認識。

一、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進程回顧

農村改革后大量的農民進城謀生。因此1984年國務院發出《國務院關于農民進入集鎮落戶問題的通知》,允許農民自理口糧到縣城以下的集鎮入戶居住,發給《自理口糧戶口簿》。這是對50年代以來戶口管理體制的一個重大突破。自理口糧對農民的吸引力不大,1990年全國自理口糧人口428萬人,1993年只上升到470萬人[1],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小城鎮的經濟缺乏活力。以1993年為例,在自理口糧就業人口中,從事工業的占26.7%、商業的占23.2%、服務業的占17.7%、建筑業的占10.7%、交通運輸業的占6.1%、其他的占15.6%,從這個結構可以看出為小城鎮自身經濟服務的就業人口占半數以上。讓農民自理口糧到城鎮,而小城鎮給農民的機會有限,因此吸引力也有限。

1992年公安部出臺的《關于實行當地有效城鎮居民戶口制度的通知》,決定實行當地有效城鎮戶口制度,范圍是小城鎮、經濟特區、經濟開發區等,對象是外商親屬、投資者、被征地的農民。在這一基礎上,1992年山東省政府出臺了“山東省地方城鎮戶口”政策,其他大部分地方采取的是“藍印戶口”這種更加機動的戶籍政策。藍印戶口是一種介于正式戶口與暫住戶口之間的戶籍,因使用的印章為藍色而得名。擁有藍印戶口的人基本上可以享受正式戶口的利益,但是要經過若干年后才能夠轉變為正式戶口。最早采用藍印戶口的以中小城市居多,在一些地方的小城鎮也實行藍印戶口。藍印戶口的條件和價值與城鎮的地位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城鎮地位越高,得到藍印戶口的條件也越高。

1997年在全國近400個小城鎮進行戶籍改革試點。從1998年開始,各地逐步開放小城鎮戶籍。在這方面,中西部地區開放的步伐邁得比較大。例如1998年貴州省在10個小城鎮進行試點,在貴州省公安廳的《小城鎮戶籍改革試點方案》中規定,在小城鎮中有合法穩定的非農職業或者穩定的生活來源,有合法的固定居所后居住滿兩年,就可以辦理小城鎮的常住戶口,并且不允許收取城鎮增容費。

2000年中央和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規定對縣級市市區及以下的城鎮,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的農民,均可根據本人意愿轉為城鎮戶口。在這一政策的推動下,各地對小城鎮戶籍的開放速度也相應加速。2001年國務院批轉公安部《關于推進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對小城鎮的戶籍改革進一步放寬,至此絕大多數小城鎮的戶籍基本上對農民開放了。

在開放小城鎮戶籍這場改革中,對開放戶籍促進城鎮化寄予了太多的希望。其實從1997年開始小城鎮的戶籍試點改革到現在,小城鎮對農民的吸引力并沒有明顯的增強,沒有出現大量農民遷入小城鎮的情況。例如1999年在安徽渦陽縣竟然要把城鎮戶籍以每個600元的價格攤派出售[2]。河南省小城鎮的戶籍開放后,對農民的吸引力不大,在一些改革試點小城鎮竟然沒有一個人申報[3]。為什么小城鎮的戶籍改革沒有引起大的反響,這從小城鎮人口狀況可以得到有益的啟示。

二、小城鎮人口狀況

關于小城鎮的人口統計比較混亂,不同的資料來源有出入。資料不一致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統計口徑問題,按照中國的戶籍管理制度,一個鎮人口的身份至少有兩種類型,農業人口與非農業人口,在一些鎮中則可能還有“自理口糧人口”、“藍印戶口”、“地方城鎮戶口”等等。按照戶口所在地又可以劃分成本地人和外來人口,而外來人口中又可以劃分為辦理了暫住手續與沒有辦理的兩類。按行政區劃來劃分鎮人口,時常會產生誤導。因為大多數小城鎮的管轄范圍都比較大,包含了大量的農村,容易夸大小城鎮的人口規模。目前小城鎮的范圍界定也有待完善,因為在一些地方,隨著小城鎮的發展、城鎮人口規模的擴大、農村工業的發展,鎮與周邊農村在地理上已經連成一片,如果用原來的行政區域來計算小城鎮的人口規模則容易縮小其實際的人口數量。鑒于上述情況,在本文中對小城鎮人口的描述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只能是一種概況性的介紹。

表1與表2是來自不同資料的全國性小城鎮人口資料,表1是歷史性的回顧,表2是時間剖面的狀況。表2的資料并不完整,缺了接近2000個鎮的數據,占當年全部城鎮數量的10%。如果比較兩張表的數據,可以看出兩者之間在平均人口規模上有比較大的差異,而在平均非農業人口規模上的差異比較小,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是統計范圍的不同,前者是用鎮行政區劃統計,因此規模偏大,后者用建成區,因此規模偏小。由于農業人口大部分居住在鎮的建成區外,用行政區與建成區不同口徑統計導致的差距比較大。又因為非農業人口主要集中在鎮的建成區內,所以用行政區與建成區不同口徑統計導致的差距相對比較小。上述的兩個資料都有缺陷,但是相比之下用建成區統計的資料更加符合實際情況。

[2]《中國人口統計年鑒》(2000年),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年.

[3]《中國人口年鑒》(1985),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根據表2中的數據,從60年代初期開始到改革開放前的20年間,全國小城鎮在數量和人口規模上長期處于停滯狀態。改革開放以后,小城鎮的數量從1980年不足3000增長到1999年接近2萬個,平均每年增長率為10.5%;人口規模從5693萬增加到37637萬,平均每年增長率也為10.5%。雖然近年來小城鎮有較大的發展,但是分析一下卻可以看出小城鎮發展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作為小城鎮主體的非農業人口,從1980年到1999年的平均年增長率只有2.8%,扣除了人口的自然增長因素,小城鎮的非農業人口遷移增長率實際上是很低的。第二個是在1980年平均每個小城鎮有1.5萬的非農業人口,到1999年平均每個小城鎮的非農業人口不到4000人。小城鎮非農業人口規模的縮小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部分人口規模大的小城鎮發展為小城市,二是新增加的小城鎮的人口規模小,三是因為戶籍制度的限制,大量在小城鎮從事非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農業人口”沒有被承認是非農業人口。

表21999年各地帶小城鎮人口情況人/個

地帶平均人口平均非農業人口平均勞動力人數平均企業人員數

東部5842241531551516

中部511923782489857

西部331214601676505

全國5009216926121077

說明:①共17260個鎮資料,根據這些鎮的資料計算,下同。

②此表的人口指的是鎮區的人口。

資料來源:《中國農村鄉鎮統計概要2000》,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年。

前幾年大量的縣城轉變為城市,導致剩下的小城鎮人口規模普遍不大,全國大約70%的小城鎮的人口規模不到5000人,非農業人口規模不到2000人。小城鎮人口規模超過2萬,或非農業人口規模超過1萬的小城鎮,占全部城鎮的比重在3%左右。從空間的角度看,小城鎮的人口規模以東部地帶為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例如東部地帶小城鎮平均人口規模比西部高76.4%,東部地帶小城鎮平均非農業人口規模比西部高65.4%。根據17260個鎮的資料,在人口規模最小的2000個鎮中,約50%在西部地區。

由于大部分小城鎮人口規模小,只要增加幾千人就可以讓不少城鎮人口倍增,由此帶來生活環境惡化,就業機會減少等問題,因此短期內大多數小城鎮人口增長的空間不大。

三、小城鎮人口中實際非農業人口估算

在前面談到小城鎮發展過程中,大量從事非農業生產經營的“農業人口”得不到承認為合法的非農業身份,這部分人在目前的城鎮人口中占相當大的一部分。同時在部分小城鎮中存在大量的外來勞動力,在有資料的城鎮中,有1226個鎮的企業中的就業人數超過有當地戶籍的勞動力人數,表明大量外來人口存在。這種情況以東部居多,數量最多的分別是廣東、江蘇和重慶。如果大量實際從事非農業工作者的身份得到確認,對城鎮戶籍管理有益,這些城鎮將是戶籍制度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到底小城鎮中有多少人口應該屬于非農業人口,這是無法準確回答的問題,因為在小城鎮中,有些家庭內部的成員可以分別從事農業與非農業工作,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同時兼職農業與非農業。不過還是可以對目前小城鎮中實際非農業人口規模作一大略估計,下面是估計的公式:

期望城鎮非農業人口=1.8×(企業人員數+勞動力人數×0.1)

這一公式的基本思路是:第一,按目前中國城鎮的實際情況,每個非農業勞動力供養1.8人(包括勞動力本人在內);第二,在一個鎮內部的勞動力中至少有10%的人是從事行政管理、文教衛生、商業和服務業,應該說10%這一比重可能偏低。用這一公式計算出的城鎮非農業人口規模,本文稱為期望城鎮非農業人口。表6是根據公式計算的結果,從中可知全國小城鎮中,實際屬于非農業的人口要比統計數多50%左右,其中東部地區大約多70%,中西部則在30%左右。要強調的是這些期望可在小城鎮增加的非農業人口中,70%以上在東部地區。

從期望可增加的小城鎮非農業人口數量上看,除了局部地區之外,小城鎮非農業人口的增長并非是無限的,它受到小城鎮就業條件的限制。除了少數以交通、旅游、集市貿易為主要產業的小城鎮之外,大部分小城鎮人口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企業發展的制約,只要沒有一定數量和規模的企業存在,讓小城鎮人口大發展是空中樓閣。根據表2中的數據,全國平均每個小城鎮只有大約1000人的企業員工。東部地區多些,平均有1500人左右,西部平均只有500人上下。而從表7的數據中可知,全國接近40%的小城鎮中,企業員工數量不足250人,在西部地區這一比重是接近60%。從企業情況看,目前大部分小城鎮容納大量人口就業的前景并不樂觀。

注:①期望可增加非農業人口=A類城鎮的期望非農業人口-A類城鎮的實際非農業人口

A類城鎮指的是:期望非農業人口>實際非農業人口的小城鎮

B類城鎮指的是:期望非農業人口<實際非農業人口的小城鎮

②期望可增加非農業人口比重=期望可增加非農業人口/實際非農業人口

資料來源:《中國農村鄉鎮統計概要2000》,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年。

資料來源:《中國農村鄉鎮統計概要2000》,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年。

從期望城鎮非農業人口和小城鎮企業規模的分析中可以得知,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可以讓一些實際上已經在小城鎮工作的人得到戶籍,但是靠這類人口來增加小城鎮人口的作法在東部地區可以比較有效,在中西部地區的效果不大

四、關于小城鎮人口與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的幾點討論

在對小城鎮人口狀況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可以從人口的角度對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作一點討論。

首先,小城鎮的人口規模普遍太小,對大多數服務行業來說,根本達不到許多服務業所能生存的“門檻人口”。在這些城鎮中,要依靠企業中就業人口的大量增加,拉動服務業人口的增加才可能發展。其實從“自理口糧”人口對小城鎮發展起的作用有限這一事實,也可以看到開放小城鎮戶籍對大部分小城鎮的發展幫助有限。

其次,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口的流動主要是受到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從目前小城鎮的人口狀況看,大多數小城鎮的勞動力市場潛力有限。大部分企業規模小,容納勞動力的能力極有限。根據《中國農村鄉鎮統計概要2000》中數據計算,在小城鎮中平均每個企業的規模12人,其中東部地區平均16人,中部地區平均9人,西部地區平均7人,可以說相當部分企業是處于小作坊的水平。沒有就業機會,白給農民一個小城鎮戶籍對農民沒有實質意義。

第三,目前戶籍制度改革并不限于小城鎮,大多數小城市的戶籍已經相當開放,甚至于石家莊這樣大城市的戶籍也基本上開放,與小城鎮相比,城市的吸引力遠大得多,而且對石家莊這樣的城市來說,戶籍開放后也沒有出現大量人口涌入的局面。因此只要小城鎮的就業機會無法超過城市,那么小城鎮的戶籍吸引力就有限。

第四,小城鎮戶籍改革的實質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根據目前小城鎮人口現狀,小城鎮戶籍改革的實質是承認大批在小城鎮工作、生活的人口,他們的身份已經不是農民,其目的應該是方便人口管理。如果把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的目的定位在促進農村城鎮化上,從前面的分析看,很可能要失望的。

第五,小城鎮戶籍改革的效果存在地區差距。在東部地區小城鎮的發展水平比較高,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特大城市的郊區,戶籍改革對小城鎮規模的發展會有相當大的促進作用。相反在廣大的中西部地區,簡單通過開放小城鎮戶籍,甚至是開放城市戶籍,對城鎮化的促進作用依然有限。

收稿日期:2002-1-21;修訂日期:2002-4-3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分縣市人口統計資料(1990年度與1993年度).北京:群眾出版社,1991、1993.

篇3

關鍵詞:護理管理;血液透析;護理滿意度

血液透析作為慢性腎病的替代療法,具有幾十年的歷史,主要起到糾正代謝性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的作用,能夠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存期,但由于血液透析時間較長,且過程比較痛苦,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的影響[1]。為了在治療期間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需要加強護理管理,提高護理質量[2]。本次研究對護理管理對血透護理患者護理滿意度及質量的影響進行了探討,選擇2015月6月~2016年6月在本院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作為研究資料,詳情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于2015月6月~2016年6月收治的242例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所有研究對象均獲得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采用隨機數字抽取表法將242例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其中對照組患者共121例,男75例,女46例,年齡在44~82歲,平均年齡為(63.15±5.23)歲,包含糖尿病腎病患者43例,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48例,慢性間質性腎炎患者14例,高血壓腎小動脈硬化患者6例,多囊腎患者10例,排除嚴重心力衰竭及合并感染患者;觀察組患者共121例,男77例,女44例,年齡在43~81歲,平均年齡為(63.02±5.42)歲,包含糖尿病腎病患者44例,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49例,慢性間質性腎炎患者13例,高血壓腎小動脈硬化患者6例,多囊腎患者9例,排除嚴重心力衰竭及合并感染患者。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原發病類型等一般資料誤差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即進行常規檢查、日常護理等。

1.2.2觀察組 給予觀察組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管理,包含:①環境護理管理,醫護人員需要對血透室進行環境清潔,做好血液透析治療室和血液透析準備室的清潔護理。首先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空氣消毒,利用備用UV進行照射,時間為90 min;血液透析治療室則采用空氣消毒儀進行消毒,早晚各1次,時間為90 min/次。②血透機護理管理,在血液透析完畢后,醫護人員需要及時對血液透析機進行消毒,必須嚴格依據相關規范進行消毒處理,采用含氯消毒液擦拭發消毒方式,并做好保養。③患者護理管理,在血液透析前,醫護人員需要測量患者的體溫,細了解患者的病情特征。對于首次進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醫護人員需要為患者進行各項傳染性疾病的檢查,并向患者介紹血液透析相關知識。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和護理滿意度進行比較。護理質量采用本院自制的護理質量考察表進行評價,包括護理人員的操作水平、責任心、基礎護理、健康教育和書寫的規范性等,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護理質量越好。護理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護理滿意度為非常滿意所占比例與基本滿意所占比例之和。

1.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的數據均輸入到SPSS20.0軟件中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以后對兩組患者對護理質量進行評價,其中觀察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為(92.15±5.36)分,對照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為(76.24±7.92)分,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7.52%,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1.29%,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環境污染嚴重和人口老齡化,如今慢性腎病的發病率不斷增加,而血液透析作為治療和維持患者生命的重要方法,主要起到替代腎臟部分功能,延長患者生存期的作用[3]。但由于透析時間較長,且對效果的影響因素較多,因此必須采用有效的掛歷措施,控制和保證護理質量[4]。護士長需要注重培養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增強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和責任感,并在此基礎上培養醫護人員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水平,確保醫護人員熟練各種透析方法,能夠預防、發現和及時處理患者出現的各類并發癥[5]。醫護人員需要加強環境護理,對于血透室中的座椅、床等進行消毒,采用1:100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6]。對于床上用品需要確保一人一套和一人一換。對于檢查陽性的患者,應當采用分區分級專人透析治療。本次研究可知觀察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為(92.15±5.36)分,對照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為(76.24±7.92)分,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將護理管理應用在血液透析護理中能夠有效控制和提高護理質量,保證血透效果,同時還能夠規范護理操作,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即護理管理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艷麗.透析前慢性腎臟病護理管理對血液透析患者的影響[J].中國保健營養旬刊,2014,24(3):1479-1480.

[2]房鳳娣.PDCA循環管理對血透室護理質量管理的影響[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4(6):997-998.

[3]湯菊萍,TangJu-ping.血液透析室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調查研究[J].護理雜志,2010,27(1):25-26.

[4]邵衛紅,朱生娣,俞江英,等.PDCA循環管理對血透患者護理質量和并發癥的影響[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2):60-62.

篇4

[論文摘要]目前的分級護理制度與實際工作有不相適應的地方,在臨床執行中存在許多困難,應做適當的修改。

分級護理制度作為臨床護士的工作依據,要求護士根據護理等級所對應的臨床護理要求,為患者提供相應的護理服務。隨著護理學的發展,現代護理理論不斷地注入到護理實踐之中,但分級護理制度的內容更新尚有差距,相對陳舊,與臨床實際工作已不相適應,在執行分級護理制度時存在許多困難?,F分析如下,供同行討論。

1 分級護理制度的內容與實際工作不相適應

分級護理制度制定以來,以1994年山西鏘主編的《新編護理技術操作常規》和1998年中國總后勤部主編的《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第四版作比較為例,其內容從病情依據到臨床護理要點(或要求),一直沒有做過重大修改,但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ICU、CCU等各種監護病房相繼建立,分級護理制度與實際工作已不相適應。2002年北京市衛生局主編的《護理常規》中,等級護理的劃分、級別指征、護理要求相對適合臨床護理工作,但仍有不完善的方面。

2 分級護理制度執行中的困難

2.1 醫療工作制度對分級護理制度的影響 分級護理由醫生決定,通過醫囑再由護士實施,而醫學院校沒有設護理課程,醫生對分級護理制度缺乏了解,往往根據主觀或經驗判斷分級護理標準,以我院2005年11月內科和骨科相比為例,內科一級護理患者占本科住院患者的51.2%,而骨科一級護理患者占本科住院患者的87.7%,分級護理標準掌握不準,使許多患者難以達到一級護理要求,造成你開你的醫囑,我做我的護理的醫護脫節現象。

2.2 分級護理制度帶來的醫療糾紛 當一些醫療糾紛發生后,患者家屬會從客觀資料中尋找醫院的薄弱環節,其中醫囑中的級別護理要求最容易被找出漏洞。如一級護理每15 min~30 min巡視1次患者,有時很難做到,雖然不是導致醫療糾紛的原因,但患者家屬也要以此為突破口,找到醫院的不足,要求醫院賠償。

2.3 一級護理 每15 min~30 min巡視1次患者難以做到,原因如下。

2.3.1 一級護理患者增多 我國冠心病發病率及死亡率1980年至1991年平均增加了300萬,近年有增加的趨勢;交通事故逐年上升;由于看病難、看病貴,許多患者病情危重時才到醫院就診等原因,使危重、特殊護理及一級護理患者增多。我院2005年11月一級護理患者占住院患者的51.4%。

2.3.2 護士工作量增大 一方面,住院患者逐年增多,平均住院日逐年縮短,我院住院患者:1994年2 316人,2004年為9 119人,增加了約4倍;平均住院日:1994年11.9 d,2004年6.6 d,基礎護理工作量增大,而臨床護士人數1994年101人,2004年127人,加之,特殊護理、危重護理及一級量增多,一級護理患者比二級護理患者每天護理所需時間多2 h,住院患者的治療以靜脈輸液為主,而且輸液步驟較原來增多。一方面,醫療機構臨床護理崗位的護士數量少,由于臨床護士數量不足,護理工作不到位的問題突出。據衛生部對全國400多所醫院的調查,病房護士、床位比平均為0.33%∶1.95%以上,醫院住院患者的生活護理和部分基礎護理工作依靠家屬或者護士承擔。每一患者所需的護理時間增加,增加了護士的工作量。

2.3.3 患者需求增高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不僅需求有舒適的環境,高超的護理技術,而且需要了解相關疾病的預防、康復知識,要進行健康教育指導?;颊卟粌H需要治療疾病,還需要人文和心理上的關懷,以促進健康,減輕痛苦,提高生命質量。

3 討論

3.1 分級護理制度的內容需要修改 根據《山西省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將護理費分為重癥監護、特級護理、一級護理、二級護理、三級護理費用。有人建議將ICU收治的危重患者的監測級別分為一級、二級、三級監測。分級護理制度從級別的劃分、病情依據到臨床護理要求均需要做出適當修改,以更好地指導臨床護理工作。

3.2 分級護理等級的確定 分級護理作為臨床護士工作的依據之一,有人主張由護士或責任護士以護囑形式下達分級護理等級比較合適。護士長下護囑不太切合實際,現實中護士長行政事務繁多,當忙于行政事物或休息時,患者的護理級別就不能及時更改或下達。責任護士不能24 h在崗,患者的病情隨時都會發生變化,而基層醫院護士素質高低不一,對疾病的觀察、認識也不一致,護士下護囑也有弊病,一旦發生醫療糾紛責任全部由護士承擔,所以分級護理等級由醫生以醫囑的形式下達比較合適。在醫學院校中增加護理課程,使醫生掌握分級護理標準,并將分級護理標準作為醫生考取執業資格的內容之一。

3.3 分級護理制度中巡視病房的時間應作恰當調整 王曉梅在《護理收費標準對分級護理質量的影響》的研究中指出:“一級護理患者難以保證每15 min~30 min巡視1次”,以我院一級護理患者占51.4%的情況也很難做到,特需護理的患者要求24 h護理人員在身邊的確困難,隨著對護理質量要求增高,護理內容增多,分級護理制度中巡視病房的間隔時間應做適當調整。

篇5

目的:探討護理風險管理對急診科護理質量及滿意度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急診科收治患者160例,采用隨機抽樣法分為對照組和護理風險管理組,其中對照組患者80例,給予常規急診護理干預,護理風險管理組患者80例,則給予護理風險管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差錯發生率,臨床護理滿意度及護理質量評分。結果:護理風險管理組患者護理不良發生率及臨床護理滿意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P

關鍵詞:護理風險管理;急診科;護理質量;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7-0191-02

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急診科收治患者160例,分別給予常規急診護理干預和護理風險管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差錯發生率,臨床護理滿意度及護理質量評分,探討護理風險管理對急診科護理質量及滿意度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急診科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患者160例,均符合醫院倫理學納入標準。入選患者采用隨機抽樣法分為對照組和護理風險管理組,每組各8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53例,女性27例,年齡27-62歲,平均年齡為(45.4±5.2)歲;護理風險管理組患者中男性55例,女性25例,年齡29-63歲,平均年齡為(46.0±5.5)歲。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干預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急診護理干預;護理風險管理組患者則給予護理風險管理干預:①給予急診患者護理風險評估,確認急診搶救緩解風險高低,有針對性的按照風險安排順序[1];②對護理人員進行護理風險專門培訓,總結以往救治過程中存在風險事件,擬定急診護理工作流程指南,遵循分診及時、搶救有效原則[2-3];③加強急診患者病歷書寫質量監督,主要包括生命體征、藥品用量、搶救措施;④努力提高急診科護理人員專業素質,由高年資護理人員對低年資護理人員進行培訓,組織《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急診危重處理知識及技巧講座[4],并在日常護理工作中給予積極指導。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護理滿意度評價:采用我科自擬患者及家屬臨床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總分100分,≥90分判定為滿意;②護理質量評價,主要包括基礎護理、消毒隔離及病房管理三項,每項總分100分。

1.4 統計學處理:本次研究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統計方法選擇成組或配對t檢驗和卡方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差錯發生率及臨床護理滿意度比較:護理風險管理組患者護理差錯發生率及臨床護理滿意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P

2.2 兩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比較:護理風險管理組患者基礎護理、消毒隔離及病房管理等護理質量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P

3 討論

急診科收治病人具有病情危重、復雜快,搶救風險高及護理工作量重等特點;故急診患者護理應遵循規避護理風險,提高護理安全性及經濟性原則[6]。護理風險管理是近年來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的新型護理管理模式,其主要目的在于降低和控制護理工作風險[7]。已有臨床研究顯示[8],護理風險管理在降低患者護理風險及醫療糾紛發生幾率,保證護理人員生命安全,建立和系護患關系,樹立醫院良好形象具有重要意義。急診科采用護理風險管理可有效減少醫院窗口單位所承擔高風險,從以往被動風險抵御轉為主動風險預防,提高了工作主動性及質量。本次研究結果中,護理風險管理組患者護理差錯發生率及臨床護理滿意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P

參考文獻

[1] 王秀琴.護理干預在急診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9):518-519.

[2] 曾桂英,劉國英.風險管理在急診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民康醫學,2010,22 (10):147-148.

[3] 何華美.護理管理在醫院急診科感染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探討[J].醫學信息(上旬刊),2010,23 (11):41-42.

[4] 常新穎.醫院急診科護理的風險評估及管理對策[J].中國醫學創新,2011,8(5):83-84.

[5] 黃逸致.風險管理護理在急診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30);252-253.

[6] 翁綺君,黃衛東.風險管理干預對急診危重患者的護理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 (19):109-110.

篇6

1、科主任是體檢科的經營者和管理者,他本人可能是某一專業的專家或學科帶頭人。在院長的領導下,實行科主任負責制,負責全科各專業檢驗、教學、科研和行政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確定科室發展方針,建立質量控制體系,并定期審核質量體系,使之有效運行。

2、負責專業劃分工作,并聘任各專業主管,審查各專業主管的工作計劃及實施辦法,督促檢查各專業主管工作情況及專業實驗室經營預決算,按期總結。

3、督促檢查全科人員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項目(或儀器)操作手冊的情況,考查各專業的檢驗質量(包括室內質控情況及室間質評成績)。

4、督促科內人員正確使用與保管菌株和器材,審簽藥品及器材的請領與報銷,經常檢查安全措施及執行情況,防止差錯事故。

5、結合臨床醫療,制定科研規劃,引進國內外新成果、新技術、新方法和開展新項目。

6、督促檢查各專業的業務學習、技術培訓、繼續教育等計劃的實施;有計劃地安排本科人員積極參與學術交流或專記題討論會。

7、安排外來進修人員、實習生到各專業實驗室學習,定期檢查進修或實習計劃、畢業論文的完成情況。

8、經常深入臨床各科室,征詢對檢驗質量的意見和要求,督促各專業主管做出改進措施,滿足臨床的需求。

9、負責專業人員分工、外出學術交流或進修等任務,督促檢查全員考勤考核。

10、聘任科副主任協助完成科室管理工作。

二、護士長工作職責

1、護理部,醫務辦或門診部領導下,負責本科室的行政管理,督促檢查護理人員和衛生員所分工的任務。

2、結合本科室情況,制定工作計劃并組織實施。協助科主任、副主任管理科內事務。

3、負責護理人員分工排班,定期組織科室人員進行業務學習,不斷提高技術水平。

4、督促檢查衛生人員做好清潔衛生及消毒隔離工作。

5、在工作過程中不斷的總結經驗積極開展新技術,新業務及護理科研工作。

篇7

關鍵詞:血液灌流;有機磷中毒;護理;臨床作用與療效

有機磷中毒主要是指有機磷農藥在短時間內大劑量進入人體后引起的一系列以神經系統損害為主要表現的疾病[1]。其病因主要是由于毒物進入機體后迅速與膽堿酯酶結合生成磷酰化膽堿酯酶,造成膽堿能神經遞質集聚并作用于膽堿受體,造成神經功能紊亂。中毒后患者大多表現為惡心、嘔吐、大小便失禁,部分患者中毒后會造成肌力減退或癱瘓,嚴重者出現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對于中毒患者來說,及時催吐、洗胃、糾正水、電解質、酸堿代謝紊亂,盡快解毒是緩解癥狀,提高存活率及改善預后的關鍵。由于中毒易對機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內科保守治療作用緩慢,易延誤治療時機,造成患者死亡。因此,目前臨床主要采用血液透析加灌流等辦法對疾病進行治療,治愈率較高。本實驗為研究血液灌流用于治療有機磷中毒的臨床療效與價值,特選取50例本病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將試驗結果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3年4月~10月重癥有機磷中毒伴多臟器功能損傷患者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22~36歲,平均年齡(29.3±7.2)歲。所有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惡心、嘔吐、瞳孔縮小,呼吸抑制等癥狀。隨機分組為血液灌流組與藥物組各25例。血液灌流組中,男13例,女12例;年齡21~35歲,平均年齡(28.3±7.2)歲。藥物組中,男13例,女12例;年齡22~34歲,平均年齡(28.2±6.4)歲。

1.2方法對所有患者進行徹底洗胃,輸液并使用藥物進行綜合治療。用藥后6h內進行血液凈化治療。應用HA230樹脂血液灌流器,固定好裝置后使用含有80mg肝素的鹽水共2000ml對管路進行沖洗,排盡樹脂灌流器氣體后,對患者進行動-靜脈穿刺,連接凈化裝置,開始進行血液凈化。肝素初次劑量為1~2mg/kg。之后每30min維持劑量為6~8mg;血流量在180~200ml/min;透析液劑量為500~600ml/min,維持靜脈壓在70~100mmhg。藥物組使用針對性藥物進行治療,患者進行洗胃、導瀉后使用藥物達到阿托品化[2];早期足量應用復能劑。部分患者需進行氣管插管或呼吸機輔助治療。

1.3護理工作保持動、靜脈管路連接通暢,全程無菌操作,避免發生空氣栓塞;上機后30min內使用地塞米松靜注,避免發熱反應;全程密切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必要時可進行氣管插管;每30min對血壓進行測量,可適當使用升壓藥物;避免穿刺針脫出及過濾器漏血;增加巡視次數,注意管道是否發生扭曲;保證透析液溫度在常溫范圍,并在觀察過程中留意患者是否出現阿托品化;若患者出現緊張、焦慮,可適當對其進行安撫,囑其放松心情積極治療。

1.4療效觀察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緩解情況及治療總有效率等指標[3]。總有效率標準可記為:治愈:治療后所有癥狀消失;生理、病理檢查指標完全恢復正常且無其他癥狀。顯效:不適癥狀均顯著改善,各項生理、病理檢查指標較前改善超過80%。有效:治療后不適癥狀較治療前有所改善,各項生理、病理檢查指標較前恢復超過30%。無效:各種不適癥狀仍存在甚至加重;各項檢查指標未有明顯改善甚至死亡??傆行?(顯效+有效+治愈)/總人數×100%。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5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2.1所有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應用血液灌流組患者其總有效率為100%顯著優于使用常規藥物治療組88%(P<0.05),見表1。

2.2治療后兩患者癥狀緩解時間比較經過治療后血液灌流組恢復時間顯著少于藥物組人數(P<0.05),見表2。

3討論

有機磷中毒起病急驟且病情危急,嚴重時會造成患者多臟器衰竭甚至死亡。有機磷農藥在進入患者體內后易與膽堿酯酶發生復合反應,生成乙酰膽堿酶后難以水解,可在患者體內發揮毒性作用。過往使用阿托品治療僅能夠針對患者所出現的毒蕈堿樣癥狀進行控制,不能對患者體內有機磷毒物進行完全清除,因此具有局限性[4]。血液灌流能夠在有毒物質進入體內早期存在高峰濃度時,一次性大量的將有毒物質完全清除。血液灌流治療中所應用的吸附樹脂有較強的吸附功能,能夠將有機磷中毒性分子進行吸附,達到減少并清除體內毒素的目的[5]。本次試驗使用血液灌流對有機磷中毒患者進行治療。結果顯示,治療后患者各項臨床癥狀顯著緩解,且治療總有效率高達100%。另外,該套治療方案操作簡單,可及時在患者床邊進行操作實施,能夠顯著縮短搶救時間,有效提高患者存活率并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臨床使用血液灌流能夠短時間內緩解患者不適癥狀,迅速清除體內毒素并快速恢復各組織器官功能,治療后不良反應少,疾病治愈率高,能有效提高患者存活率,對提高臨床搶救成功率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駱寧,曹書華.血液凈化聯合依達拉奉治療急性百草枯中毒的臨床觀察[J].實用醫學雜志,2008,29(23):3982.

[2]呂菁君,魏捷,王蕊,等.急診科早期應用血液凈化治療急性重度中毒的臨床研究[J].臨床急診雜志,2011,12(4):238.

[3]劉力新,魏遠輝,李炬帶,等.早期緊急氣道開放及機械通氣聯合血液凈化救治急性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療效觀察[J].廣東醫學,2011,32(5):484.

篇8

【關鍵詞】 血液灌流;兒童;護理

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 是將患者的血液引出體外,通過具有廣譜解毒效應的吸附裝置,清除血液中外源性和內源性毒物,以達到血液凈化的一種治療方法[1]。它的基本原理是靠活性炭巨大表面積的強大吸附作用進行血液吸附[2],是臨床上常用的血液凈化方法之一[3],在治療藥物及毒物中毒等方面作用明顯,是搶救危重癥中毒患兒行之有效的方法,灌流時間越早效果越好。正確有效的護理措施降低血液灌流治療的并發癥,提高治愈率,縮短住院時間。西安市兒童醫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急性中毒患兒28例,其中28例行血液灌流治療,27例治愈出院,一例重癥患兒為誤服油中毒,于入院行血液灌流治療效果不佳需聯合血液凈化治療,家長拒絕接受治療并簽字出院?,F將護理內容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患兒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齡1.7~5歲19例,5~14歲9例。其中有機磷中毒13例、百草枯中毒6例、卡馬西平中毒1例、五氟利多中毒2例、油中毒1例、氯丙嗪1例、氨茶堿1例、不明藥物中毒1例、食物中毒2例、。中毒4 h內行血液灌流2例,4~24 h 20例,24~48 h 6例。本組患兒中毒量均不詳,22例患兒入院前均在當地醫院經洗胃、氯解磷定及阿托品治療后送本院PICU。經血液灌流治療27例治愈出院,1例油中毒患兒病情較重需聯合血液凈化治療,家長拒絕治療并簽字出院。

2 方法

2.1 置管 本組患兒均使用8~10F 雙腔導管,27例患兒行右股靜脈置管,1例患兒行頸內靜脈置管,置管順利,無滲血。

2.2 預沖管路 連接管路,將動脈管路與灌流器血液入口端相連。灌流器靜脈端朝上與靜脈管路連接,將動、靜脈管路連接成閉路,用5%葡萄糖500 ml預沖和排氣,同時用手輕拍及轉動灌流器以利氣泡排凈。再用生理鹽水3000 ml、肝素鈉25000U預沖,最后生理鹽水250 ml再次預沖約2 min。

2.3 建立血液循環 預沖結束后,將動、靜脈管路分別與血管的血液引出端、回血端連接,啟動血泵開始治療。流速設置以3~5 ml(kg·min),持續約30 min無低血壓等并發癥,調整流速為5~7 ml(kg·min)[4],本組患兒血液流速在60~110 ml/min。每次灌流時間持續約2 h。

2.4 回血 血液灌流結束采用空氣回血法[5],血液借用血泵及重力原理回流至體內,本組患兒回血順利,無空氣栓塞等并發癥的發生。

3 護理

3.1 嚴密監護,保持生命體征穩定。中毒對患兒呼吸的影響很大, 中毒后由于神志異常導致的急性呼吸衰竭、肺部感染是急性重度中毒患兒死亡的主要原因[6、7]。毒物中毒患兒可以引起低血壓,低血壓與藥物作用、洗胃、應用呋塞米使血容量降低等因素有關[8]。因此持續動態監測患兒的生命體征,特別是呼吸、血壓的變化非常重要。血液灌流開始后每15~30 min監測血壓1次,生命體征平穩后1 h監測一次。本組2例患兒血液灌流30分時出現呼吸增快,四肢冰涼,立即予以生理鹽水100 ml全速靜脈滴入,15 min后患兒生命體征平穩;3例患兒血液灌流前呈嗜睡狀,血壓低,血液灌流前予以同型紅細胞懸液1U靜脈輸注,灌流過程中無低血壓等并發癥的發生。其余23例患兒血液灌流過程中生命體征平穩。

3.2 出、凝血的觀察與護理 由于部分血液被引流至體外循環,為防止凝血的發生血液灌流前應根據患兒凝血檢查報告給予個體化肝素治療[9]。密切注意循環管路,血液顏色變化及動靜脈壺壁、濾網有無血凝塊。若顏色變暗,濾器出現黑色條紋,表示體外循環凝血,應及時用生理鹽水沖洗,若凝血嚴重立即更換管路,必要時提前下機。觀察全身皮膚針眼及穿刺部位有無滲血,2例患兒血液灌流當天出現置管針眼周圍滲血,給予局部砂袋加壓止血1 h,無繼續滲血,其余26例患兒整個灌流過程順利無滲血及凝血情況的發生。血液灌流結束,>10 ml注射器抽取生理鹽水脈沖式封管,末根據管腔要求肝素鈉1:1稀釋抽取0.78~0.8 ml封管。

3.3 管路維護 保證管路通暢是血液灌流順利進行的關鍵[10]。治療過程中經常巡視檢查血液管路,避免扭曲、受壓等情況。本組患兒導管固定良好,每天置管護理2次,每周局部皮膚碘伏消毒,更換敷貼一次。

3.4 鎮靜 患兒躁動時極易引起管道滑脫,打折、回血、引血不暢、空氣栓塞等,應遵醫囑適當給以鎮靜[11]。本組15例患兒均給予咪達唑侖0.2 mg/kg緩慢靜脈推注,3例應用咪達唑侖效果不佳,給予10%水合氯醛0.5 ml/kg保留灌腸。

3.5 保暖 加強蓋被保暖,室內溫度保持在23℃~28℃[12],防止體溫不升或降低。血液灌流機加溫設備不佳,部分血液經過體外濾過裝置,再回入體內,導致體溫的不穩定。本組患兒在整個灌流過程中,無低體溫的發生。

4 結論

本院每年收治臨近市、縣、各種中毒患兒,血液灌流技術取得一定經驗。血液灌流能有效清除血液中的毒物,安全有效的治療中毒患兒[13]。由于小兒器官功能發育尚不成熟,體液平衡功能差,整個灌流過程中容易發生平衡失調及造成生命體征的不穩定。通過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妥善固定導管,鎮靜、保暖等護理措施,同時控制血液流速,正確安全的回血方式等,都能有效的減少血液灌流并發癥的發生。還應重視與家長良好的溝通,醫生默契的配合和精心的護理才能極大的提高臨床治愈率,縮短患兒住院時間。

參 考 文 獻

[1] 黃韶清,周玉淑,劉仁樹.現代急性中毒診斷治療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2527.

[2] 劉春峰,李玖軍.血液凈化療法在小兒中毒搶救中的應用.小兒急救醫學,2002,9(2):7172.

[3] 李麗景, 張應謙,任志萍.血液灌流在救治小兒急性中毒的護理體會.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7273.

[4] 曾穎琳,陳三梅,陳善群.血液灌流治療36例嬰幼兒急性中毒的操作與護理.中國實用醫藥,2011,7(6):225226.

[5] 王志剛.血液凈化學.科技出版社,2010:1577.

[6] kang E J,S J,Lee K H,et al.Factors for determining survival in acute organophate poisoning.Korean J Intern Med,2009,24:362367.

[7] 李艷輝,宋德彪.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致呼吸衰竭相關臨床因素的探.中國急救醫學,2007,27:489491.

[8] 米崧, 曹志新,李杰,等.血液灌流對急性有機磷中毒患者的牧治療效.首都醫科大學學報, 2010,10(5):658659.

[9] 李春萌,周,古滿利,等.血液灌流中抗凝方法探討.中國血液凈化,2005,12(4):684.

[10] 許煊,封志純.連續血液凈化治療兒童嚴重膿毒癥的專家共識解讀.中華兒科雜志,2012,9(50):685.

[11] 錢素云.重視并規范重癥患兒的鎮靜鎮痛治療.中華兒科雜志,2012,9(50):645.

篇9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2.04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2-0088-03

腎病綜合征是一組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腎小球病變的綜合征,主要是因為多種原因引起的,使得患兒的腎小球基膜通透性不斷增加,同時伴有腎小球濾過率減小,該病最主要的臨床表現有出現大量的蛋白尿,使得患兒發展成為高血脂癥、水腫低蛋白血癥等[1]。目前,臨床上一般采用激素聯合細胞毒藥物對該病患兒進行治療,同時給予患兒飲食控制和運動指導,提高患兒的治療效果[2]。為此,選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于筆者所在醫院進行治療的腎病綜合征患兒50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研究內容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筆者所在醫院進行治療的腎病綜合征患兒5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觀察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1~7歲,平均(3.6±0.4)歲,病程2~5年,平均(3.2±0.7)年;對照組,男12例,女13例,年齡2~7歲,平均(3.8±0.5)歲,病程0.6~4年,平均(3.6±0.8)年。觀察組和對照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兩組患兒均符合腎病綜合征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排除具有心血管疾病的患兒。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進行干預;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干預的基礎上給予患兒護理關懷。心理護理:治療前要對患兒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要對患兒的負面情緒加以重視,尤其是比較抗拒治療的患兒,護理人員要及時對患兒的負面情緒進行疏導,使患兒充分認識到預期治療效果,側面消除患兒的抗拒、焦慮、緊張的心理,使患兒積極配合治療,另外,在患兒入院當天,要主動熱情與患兒拉近距離,積極向患兒家屬介紹醫院的基礎情況,帶領患兒及其家屬參觀病房,熟悉病房的環境,介紹與患兒同病房住的患者,對患兒家屬提出的問題要耐心回答,為日后工作的順利開展做鋪墊,與患兒及其家屬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與此同時,患兒得病,患兒家屬同樣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負面情緒,此時,護理人員更要注意患兒家屬的情緒,根據患兒家屬的心理狀況,給予家屬進行有效的護理,改善患兒家屬的負面情緒[3]。環境護理:要保持病房內的空氣清新,保持室內溫度和濕度的相對穩定,勤換床單,病房的床頭柜上可適當的放置一些鮮花,兒童書籍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患兒可攜帶自己的玩具,給患兒營造一個溫馨舒適的住院環境,從側面消除患兒的緊張恐懼感;加強與患兒家屬的溝通交流:要與患兒家屬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要耐心向患兒家長講述所患疾病的相關知識,多與患兒?M行交流[4]。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可結合圖片和健康宣傳資料,對兒童常見病的發病原因、治療方法、預防知識和兒童保健知識進行全面健康教育宣教,在患兒住院期間,指導家長對患兒采取正確的護理方法,在護理的過程中若患兒發生異常情況可及時通知醫護人員,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進行治療[5]。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統計分析兩組患兒家屬的護理滿意度,滿意度總分為100分,非常滿意:95分以上,滿意:80~95分,不滿意:80分以下??倽M意=非常滿意+滿意。

統計分析患兒的SDS、SAS評分,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向患兒家屬了解患兒的焦慮抑郁癥狀,利用已經被國際認證的精神癥狀評定量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患兒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標準分為大于50分,SAS表和SDS表共有20題,每道題1~4分;分數越高,抑郁程度越重;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患兒進行調查,記錄分值即可。

統計分析兩組患兒的生活質量改善情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向患兒家屬了解患兒的心理健康、生理情況、軀體功和綜合性健康情況的改善情況,采用SF-36簡明健康量表,從心理健康、生理情況、軀體功能及綜合性健康情況四方面對患兒治療前后生活質量進行評分。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家屬滿意度比較

經過一段時間的干預護理,觀察組患兒家屬總滿意度96.00%,對照組患兒家屬總滿意度7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兒生活質量改善情況比較

兩組患兒的生活質量均有改善,觀察組患兒的心理健康評分(18.5±1.9)分,生理情況評分(17.7±1.6)分,軀體功能評分(21.1±2.6)分,綜合性健康情況評分(23.8±3.7)分;對照組患兒的理健康評分(11.8±1.2)分,生理情況評分(10.3±1.4)分,軀體功能評分(14.5±2.1)分,綜合性健康情況評分(15.4±3.2)分;觀察組患兒的生活質量改善情況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兒SDS、SAS評分比較

觀察組SDS評分、SAS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發展,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護理的要求越來越高,護理的重點已經從功能性操作逐漸發展到關注患兒的身心需求和生活質量上。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患病群體,不能夠準確描述自己的病情,同時又增加了患兒家屬的心理負擔,使得患兒對疾病的治療和護理的質量要求不斷提高。護理關懷主要是采取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滿足現代護理的各種需求。

篇10

[中圖分類號]R595[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10(c)-137-01

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致中間型綜合征的研究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而呼吸肌麻痹是這一癥候群中病死率極高的危象,發生率逐漸增多,現多無特效藥治療。因此,尋求一個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案,顯得尤為重要。我院自2004年以來共診治此類患者24例。23例均因早期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后治愈出院,1例因出現反跳時插管不及時死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患者24例,男10例,女14例。除1例14歲外,其余為20~40歲。其中口服中毒者22例,皮膚接觸中毒者2例;敵敵畏中毒者14例,樂果中毒者10例。全部患者來診時均經過急診科徹底洗胃、阿托品化及應用氯磷定治療后(2.0~2.5 g;一般先將0.5 g氯磷定稀釋至40 ml液體中靜脈推注,再將2.0 g氯磷定加入500 ml液體中靜脈點滴)才收住入院。按第5版《內科學》急性有機磷中毒分級標準定為重度中毒。

1.2 呼吸肌麻痹診斷依據

本組患者發生呼吸肌麻痹時的具體臨床表現為:①重度中毒患者入院后數小時至1~4 d期間,在急性膽堿能危象消失后,突然出現口唇、肢端甲床進行性發紺,神志不清,呼吸衰竭并迅速出現呼吸停止等表現;②以上癥狀往往多出現在明顯阿托品化后,即有躁動、譫語、皮膚干燥、雙瞳孔擴大和脈搏120 次/min以上,但未見患者出現屈頸障礙;③經及時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后,神志轉清,但無自主呼吸。

1.3 治療方案

發生呼吸肌麻痹后,迅速給予氣管插管,機械攜氧正壓通氣。首次氯磷定1 g肌注,1次/h,連續給3次,然后1次/2 h,連續給3次,此后1次/4 h,直至24 h后,如仍無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不穩定者,可重復應用。適量應用阿托品維持阿托品化。硫普羅寧0.2 g靜滴,2 次/d。內科輔助支持治療。

2 結果

24例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患者均行氣管插管,呼吸肌麻痹平均出現時間為21(2~80) h,自主呼吸平均出現時間為14(1~32) h,平均脫機時間46(15~100) h,自主呼吸出現時間和脫機時間以在不定時試脫機時觀察病情而定;發生呼吸肌麻痹后至出院前共用阿托品平均量160(60~500) mg,氯磷定平均量14(8~26) g;23例患者平均住院12(8~18) d。痊愈出院。1例患者因拔管后出現反跳,未能及時插管死亡。

3 討論

呼吸肌麻痹是重度有機磷農藥中毒的常見并發癥和主要死因。重度患者常出現肺水腫、呼吸麻痹、腦水腫等,引起通氣及換氣功能障礙,易導致外周型呼吸肌麻痹和中樞性呼吸衰竭。故依病情在繼續解毒治療的基礎上,早期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及呼吸機輔助通氣,幾乎是國內外唯一的急救治療措施。

此組患者23例均因早期給予氣管插管,機械通氣而獲痊愈。1例患者因拔管后出現中間綜合征,未能及時插管致呼吸衰竭死亡。

解決呼吸衰竭最有效的方法是機械通氣。早期氣管插管可有效建立人工氣道,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時可隨時進行機械通氣。應該有效防止因機械通氣不及時而延誤的搶救時機,從而對原發病救治爭取寶貴時間。

本結果顯示,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致呼吸肌麻痹一旦發生,多在較短時間內發生呼吸停止,如不及時給予有效的呼吸支持,將迅速出現心跳驟停。故依病情在繼續解毒治療的基礎上,早期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及呼吸機輔助通氣,是搶救成功的關鍵,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機械通氣后,應加強呼吸道管理,防止痰栓窒息。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的患者,因無力排痰、應用阿托品、機械通氣后氣道濕化不夠或補液不足、丟失過多等因素,都可使痰液黏稠極易形成痰栓或濃痰堵塞管口而造成窒息,這種情況尤在應用功能不完善的簡易呼吸機時較易出現。

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致呼吸肌麻痹為有機磷農藥中毒引起的一種神經毒性表現。一般認為其發病機制與有機磷化合物中毒引起神經肌肉接頭終板區持續去極化所致,即與N2受體失敏有關。應用較大劑量氯磷定治療,主要依據是其直接的生理對抗作用,即直接對抗膽堿酯酶抑制劑所致的神經肌肉接頭阻斷。在本組資料中,1例患者24 h應用氯磷定總量達12 g,發生呼吸肌麻痹至出院前,氯磷定總量平均為14 g,而未出現副作用??梢姡瑧寐攘锥ㄊ禽^為安全的。至于氯磷定是否為治療呼吸肌特效藥,我們因無對照觀察,故還不能斷定,有待今后的進一步驗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氯磷定有助患者盡早恢復自主呼吸。如本組中,有3例患者在用完此突擊劑量24 h后,自主呼吸仍未出現,經重復第2次應用,很快就出現自主呼吸。本組資料還表明,一旦發生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致呼吸肌麻痹后,合理應用阿托品尤為重要。

綜上所述,對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致呼吸肌治療,只要盡早機械通氣,突擊劑量使用氯磷定,合理使用阿托品等治療,相信該類患者均能救治成功。

[參考文獻]

[1]景炳文.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救治中爭議問題的商榷[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4,13(10):579-581.

[2]凌格,左蕾,王利平.應用機械通氣搶救重度有機磷農藥中毒患者25例[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1,13(4):246.

[3]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