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堂教學案例分析范文

時間:2023-10-12 17:18: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音樂課堂教學案例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音樂課堂教學案例分析

篇1

提出“情趣導向”可歸因于兩個方面:①音樂本身的特質決定了不可能遵循其它學科的教學模式;②針對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更需要突出音樂教學在優化他們非智力因素上的功能。本文以蘇教版小學音樂教材的內容為例,探析音樂課教法。

一、對情趣導向的解讀

在建立情趣導向下的教法構建時,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情趣導向”。從筆者的本意出發,“情趣”二字可以分解為情感和趣味兩個詞語。以這兩個詞為對象進行解讀。

(1)對情感導向的解讀。一般而言,情感可以從“利己之心”和“利他之心”兩個方面體現出來。而針對小學生的情感導向來看,則在于激發起他們的利他之心。具體包括:關心身邊的人和物,以及融入到祖國大家庭的情感之中。如在兒歌《牧童之歌》教學中,通過闡述它所來源的地域和所在地域的風光,便能實現情感導向下的教學目標。但實踐表明,許多同行在講授相關課程時都未能挖掘出歌曲的衍生價值,而這就會降低音樂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2)對趣味導向的解讀。不言而喻,趣味性是增強小學生課堂參與度的重要元素。正是有了這種趣味性,才使得孩子們在音樂課的學習中發揮出了自身的主體性。那么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怎樣提煉出其中的趣味性呢。筆者認為,其關鍵仍在于根據歌曲所要反映的意境,而進行的情景模擬教學。如,在《牧童之歌》的教學中,通過模擬出草原、牛羊的環境,進而來滿足孩子們求新、求奇的心理。

二、解讀基礎上的教法構建

以上從兩個方面解讀了情趣導向的內涵,它也為教法的具體構建提供了思路。由此,以下將從教學主體、教學客體、教學評價等三個方面展開構建。

(1)教學主體方面。教學主體包括教師和學生,因此需要分別進行問題討論。針對教師而言,需要在備課過程中全方位把握歌曲的相關信息,特別是歌曲所反映的意境、歌曲所誕生的區域,乃至歌曲作者的有關情況等,這些都是組織課堂教學的支撐材料。對于學生來說,為了減少他們對歌曲相關信息的陌生感,也應要求其在課前通過查閱資料來進行準備。

(2)教學客體方面。上文已經指出,情趣導向中的情感與趣味是相互影響的。即正是有了情感激發,才能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此時,就需要著手完成情景模擬工作。從現階段各小學教育資源的配置出發,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在實現上述目標的功能。從而,通過視頻、PPT向學生們展現出新疆地區的風土人情,這樣就能極大的配合《牧童之歌》的教學。

(3)教學評價方面。筆者認為,結合小學音樂教學的新課程改革目標,應以是否提升了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出發點。為此,同樣需要圍繞著他們情感的升華,以及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來進行綜合評價。

三、教學實錄

以蘇教版小學音樂教材中的《牧童之歌》為例,以下結合筆者的教學實錄進行案例分析。

(1)創設情景,通過多媒體播放新疆風情的歌曲。①談話導入。師:同學們,你們能告訴我剛才的音樂是哪個民族的嗎?②通過PPT進行圖片展示,進一步感受新疆民俗文化。師:那么我們這節課就一起進入新疆去感受那里的氣息。③探索手鼓的打法。教師拿著手鼓敲擊著,并問學生:這是什么樂器?師:在新疆,手鼓是人們唱歌跳舞時最為常用的伴奏樂器。(小組交流手鼓的打法,每組派代表示范) 此時,已經激發起了學生們的情感和興趣。

(2)歌曲教學。①導入歌曲。通過疑問句指出:剛才和著鼓聲的音樂美嗎?這是一首非常好聽的新疆民歌----《牧童之歌》,今天老師帶領大家來欣賞這首民歌,仔細聽,你聽到歌中唱了什么內容呢?(天山、草原、牧童、馬兒)。此時,多媒體大屏幕應有相對應的風土人情。②教師首先示范演唱歌曲。③在教師的示范下,學生跟著學唱歌曲。④全班一同朗讀歌詞。

(3)欣賞《牧童短笛》。①導入:請大家聽一段音樂,小牧童生活在什么地方?②感受《牧童短笛》與學唱《牧童之歌》不同之處。

篇2

關鍵詞:音樂;技能課程;培訓模式

近年來,國家和重慶市在教師職后培訓方面真抓實干,國培計劃――中西部農村骨干教師培訓項目、重慶市中小學教師市級培訓項目、中等職業學校骨干教師市級培訓項目、農村短缺學科小學音樂教師集中培訓項目、村小藝體教師市級培訓項目等培訓活動開展得轟轟烈烈。就2010年國培計劃――中西部農村骨干教師培訓項目來看,音樂參培學員分別來自重慶的綦江、北部新區、長壽、豐都、武隆、云陽、萬盛、北碚、江津、九龍坡、渝北、雙橋、秀山、永川、南岸、潼南、梁平、璧山、江北、墊江、石柱、沙坪壩、開縣、大渡口、彭水、巫溪、奉節、榮昌、城口、大足、合川等縣(區);平均年齡30歲;教齡10年;職稱為小學一級37人、二級3人、高級8人、3人未評;本科學歷25人、大專25人、中專1人;專職音樂教師21人;過去參加過有組織的培訓(研修)12人;有鋼琴(電子琴)等常規教學設備的學校18所。

鑒于參培學員基礎薄弱,背景差異大,加之培訓的時間又短等多重因素,如果采用常規的培訓模式和方法,可能顯得有些力不從心。要達到短期內提高學員的師德修養、專業技能、教育教學能

力和教學研究能力的目的,必須在培訓內容、模式和方法上進行必要的探索。

一、運用“理論+案例”提高學員教育教學理論水平,改組、整合原有的知識經驗能力

根據當前教育教學理論研究、發展現狀和學員的實際需要,

我們安排了《做一個智慧型教師》《中小學教師師德修養》等專題

講座。

在充分聽取學員意見的基礎上,安排了一線教師重慶九龍坡區實驗一小的音樂高級教師作《小學音樂案例教學與研究》、墊江桂溪小學的音樂高級教師作《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之唱歌課》兩場既有理論、又有案例的講座,有目的、多層次地提高了學員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改組、整合了他們原有的知識經驗。

重慶教育科學學院的教研員圍繞教育教學中的一些熱點問題,通過觀摩教學錄像進行具體的案例分析,與學員互動交流。這些都創造了一種濃厚的理論學習氛圍,使學員沉浸其中,深入研討,進行思想碰撞,逐步形成現代教育理念。

二、運用“一對一個人課”“小組課”“集體課”“課程交匯”提高學員“唱、彈、編”能力

1.一對一

這種授課方式主要解決學員聲樂、鋼琴學習中的個人技能問題。教師針對學員不同的嗓音條件、聲部、氣息、共鳴、演奏程度、藝術表現等方面的問題,講解示范技術難點,教授如何解決和克服技術困難的具體方法,充分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給予恰如其分的指導,挖掘其藝術潛力,發揮其個性特點。在“一對一”的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雖然非常辛苦,但是卻能夠確保在教學中抓住學員歌唱(演奏)問題的關鍵與特征。這有效地貫徹了“音樂教學要具有針對性”這一原則,充分保護了學員們在音樂中的個性。

2.小組課

這種授課形式主要解決學員帶有共性的問題,如建立正確歌唱狀態,歌唱呼吸的支持、演奏姿勢、手形、電腦音樂作曲軟件的使用等。

(1)在課前充分做好準備。比如,聲樂小組課在分組時應盡量考慮聲部相同、程度相近、性別一樣、鋼琴(電子鋼琴)小組課和電腦音樂小組課,選擇相同的曲目、相同的練習,這有利于教師備課,因材施教。

(2)教學實施。集體練習,分別回課,典型指導,個別糾正,相互觀摩,相互評議。對存在的共性問題,大家討論,教師重點講解、范唱、范奏等,舉一反三,學員聽課觀摩,取長補短,既節約時間又能互相學習,擴大了優秀教師的授課面,培養了學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了資源共享,對教與學都有促進作用。在這樣的課堂教學環境中,教師可以把學員歌唱(演奏)當中原本較大的技術缺陷,不斷地分解成一個個小問題,這樣,問題變得更簡單直觀了,學員也更容易分辨,解決起來自然容易多了。

(3)反思及討論。這一組的其他同學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所出現的問題,進行交互式的簡短討論。

3.集體課

這種授課形式主要加強聲樂演唱、鋼琴演奏、電腦音樂、合唱與指揮基礎理論的講授,解決學員知識面過窄的問題。主要內容為歌唱生理學、聲樂基本理論、藝術嗓音保健知識、演奏心理學、如何正確讀譜、合唱的聲音訓練、合唱音準訓練、合唱聲部平衡和配合技巧、合唱演唱咬字吐字技巧、各種拍子的指揮圖示和介紹音樂大師風格等。向學員介紹名家音響資料,推薦優秀音樂書籍,以提高學員的全面素質。

4.課程交匯式(聲樂+鋼琴)

這種授課形式主要解決學員會唱不會彈、會彈不會唱的問題。能唱、會教,而且還能即興伴奏,自彈自唱,這是中小學音樂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我們在設計的時候首先根植于新課標的要求、采用重慶市通用的音樂教學用書中的作品,包括各種伴奏音型的選擇,簡單的和弦連接,使用民族音樂特征節奏的編配。加強鋼琴彈奏與伴奏的聯系,基礎和聲與鍵盤和聲的聯系,聲樂演唱與范唱的關系,活學活用。通過互相伴唱、伴奏,自彈自唱,使學員能活學活用鋼琴彈奏與鍵盤和聲知識,提高演唱與即興伴奏能力。

三、運用“院+基地”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為進一步提高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采取與優質中小學合作的新模式,把培訓班從大學校園下移至中小學。

1.聘請專家負責課程方案設計等,與承擔教學實施的中小學教師共同備課。

2.專家、學員與教師共同聽課、評課,進行面對面的指導,解決教學中很多實際問題和困惑,使教師的專業水平得以提高。

3.參培教師自我反思、修改教育教學案例、撰寫聽課評課

感想。

篇3

關鍵詞: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研究報告;問題及對策;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藝術教育的質量如何,直接關系到學校美育實施的效果。加強學校藝術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素質教育的實施為學校藝術教育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藝術教育正面臨著建國以來難得的機遇。

學校藝術教育與學校其他方面教育相比較,有著自身的特點與規律。它是一種實踐性、參與性、感染性很強的教育活動。因此,學校藝術教育無論在教學內容上還是在實施途徑上,都包括三個主要方面,一是藝術課程教學,二是課外、校外藝術教育活動,三是校園文化建設。這三個方面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著顯性和隱性的育人作用。

中國85%左右的學校在農村,75%的學生在農村,農村藝術教育的發展直接影響整個學校藝術教育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十幾年,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發展很快,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學校的開課率大幅提高;教學改革不斷深入;藝術教師隊伍建設發展較快;藝術教育投入有所增加,辦學條件有所改變。但從整體上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仍然是整個學校教育中最薄弱環節,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藝術教育的指導思想不夠明確,造成一些學校只重視少數尖子、忽視面向全體;重視比賽、忽視教學。僅僅把藝術教育的外顯成果作為響應素質教育的舉措。二是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給學校藝術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任務、提供了新機遇、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對藝術教師的綜合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使部分藝術教師原有學歷的知識結構及教育教學思想嚴重落后于時代的要求。另外,農村藝術教育基本條件建設相對薄弱,教學、科研和管理還相對落后的問題也普遍存在。以上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藝術教育的健康發展。因此,明確藝術教育的指導思想,提高對藝術教育性質、作用的認識,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藝術教師隊伍,進而探索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的途徑與方法,是當前藝術教育面臨的首要任務。

二、實驗的設計

1.實驗目標。結合農村學?,F狀,擬著重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現狀、問題的調查研究;(2)藝術教育在農村學校教育中的作用;(3)藝術教師應具備怎樣的素質;(4)藝術教育內容三個方面的關系;(5)農村學校藝術教育資源共享研究。

上述問題的解決,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為“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現狀、問題和對策的研究”提供了科學的依據,為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健康順利發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2.實驗時間。計劃從2004年4月至2005年7月完成,實際完成從2004年4月至2008年12月。由于最初估計不足,在課題實驗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對于課題研究中涉及的每一個問題研究解決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時間過于倉促,課題的研究就不可能深入,也就失去了我們研究此課題的實際意義。因此,從課題研究的實際出發,本著求真務實的態度和科學負責的精神,決定延時結題,求得更加真實有推廣價值的實驗研究結果。

3.實驗研究對象。以課題組成員為核心,在教育局體衛藝科和教研室藝術教研組的指導下,調動全縣藝術教師廣泛參與,以藝術課程教學,課外、校外藝術教育活動,校園文化建設三個方面為切入點,研究對象涵蓋全縣所有中小學校。

4.實驗研究的內容與方法。實驗研究的主要內容:(1)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現狀、問題的調查研究;(2)藝術教育在農村學校教育中的作用;(3)藝術教師應具備怎樣的素質;(4)藝術教育內容三個方面的關系;(5)農村學校藝術教育資源共享研究。

實驗研究的方法:(1)分析研討法:搜集國內外有關藝術教育的理論文獻,結合中國有關藝術教育的法規和規程,進行研討、分析,借以提高對藝術教育的認識;(2)追蹤調查法:將理論研究與藝術教育實踐相結合,深入學校、深入課堂,結合實際調查研究,探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的途徑與方法;(3)實驗總結法: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農村學校藝術教育開展有針對性地變革研究,分析其發展軌跡和特征,并在此基礎上總結經驗,使之上升為具有普遍規律的理論,使農村學校藝術教育改革超越經驗的局限性,步入科學化的軌道。

5.實驗研究原則。(1)實踐性原則:課題研究的著力點要立足現有條件實際,立足學校、教師、學生實際需要;結合實際工作去研究探討。(2)統一性原則:課題研究要以課程改革理念為指針,所有研究務必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3)可操作性原則:農村藝術教育積賬很多,我們的研究既要有超前意識,更要立足實際,避免海市蜃樓似的虛無縹緲,要符合實際。(4)開放性原則:圍繞課題研究的中心問題所展開的各個問題的研究要互相結合,互相作用,不要割裂開來;另外除了課題組成員外,還要廣泛調動全體教師的積極參與,形成邊研究、邊促進的良好局面。

三、實驗研究的程序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1.建立機構:建立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制訂課題研究計劃,做好課題開題的宣傳與發動,明確課題組成員的任務與行動計劃。

負責人:孫伯旭

成員:王衛欣王東霞劉秀云劉艷紅劉強

張志文趙紅趙江漢張娟邱文紅

李春燕張淑艷李提姍王紅艷馮敏

張文杰魏巍

2.學習調研:發動課題組成員查找有關藝術教育理論資料,搜集當前對藝術教育論述的最新信息;組織課題組人員進行座談,明確各自所負責研究的內容;對各自所研究的內容進行交流,通過相互溝通明確目標,形成共識,使研究達到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分工合作。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

1.圍繞: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現狀、問題的調查研究;藝術教育在農村學校教育中的作用;藝術教師應具備怎樣的素質;藝術教育內容三個方面的關系;農村學校藝術教育資源共享研究等內容,成立五個研究小組,課題組人員任組長,吸收部分青年骨干教師參與研究。

2.各研究小組針對各自的研究內容,通過調研、座談、問卷等形式,了解廣大校長、教師、學生對藝術教育的看法、感受和需要。

3.通過實踐為理論提供依據,開展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及課外藝術活動,結合所研究內容進行總結,為課題研究尋找支點,提供依據。

4.適時組織各種交流、比賽,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成果以論文、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分析、教學實錄等形式加以檢驗,傾聽各方意見和建議,進而增加研究人員的自信心,也使研究成果得以推廣。

5.定期交流,總結修正。每學期至少二次組織課題組成員匯報會,對研究進程與成果、內容進行調整和分析,對實驗研究中出現的問題加以解決,研究布置下階段的研究行動計劃。第三階段:總結階段

1.總結歸整。通過對五個方面內容研究的分析、總結、提煉,完成《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的實驗報告及相關材料的總結工作。

2.歸納研究過程中形成的相關成果,以論文集、音視頻實錄等形式整理匯編。

3.召開研討會,通過交流、觀摩等形式對研究成果進行宣傳、推廣,以檢驗成果的科學性、可行性、整體性、發展性、可操作性,使之更加完善。

4.歸納整理,申請鑒定。對需要評審的相關課題資料匯總,提請專家評審組對報告及相關成果進行學術鑒定,并呈送上一級課題領導機構審批。

四、實驗研究的成果

(一)深化了藝術教師對藝術教育的認識

1.缺失藝術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缺乏藝術素養的學生不是全面發展的學生。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藝術教育的質量如何,直接關系到學校美育實施的效果。加強學校藝術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也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的要求。缺失藝術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沒有接受藝術教育的人是不完全的人。

2.讓每個農村學生成為藝術教育的受益者。藝術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平等地接受藝術教育是每個學生應有的權利,讓每個學生都成為藝術教育的受益者是公平教育的要求和體現。如果農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能學同樣的數理化,卻不能享受同樣的藝術教育,那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3.讓每個農村孩子的眼睛亮起來。藝術教育具有實踐性、參與性的特點,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營造了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實踐證明,每一個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樣,都具有感受美、表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天賦和潛能。學校藝術教育就是要發現、激發、調動、激勵、培養、發展農村學生的這種天賦和潛能,讓每一個農村學生成為德智體美等諸方面全面發展的人。

4.藝術教育對于全面提升國民藝術素養具有的基礎性作用。藝術教育是“人本”教育,不是“文本”教育;藝術教育是“藝術”教育,不是“技術”教育。意識決定行為,對農村學校藝術教育性質和作用的認識,使藝術教師在實際工作中能夠改變就技術教技術,改變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解決了藝術教師原有學歷的知識結構及教育教學思想嚴重落后于時代要求的問題。在藝術教育實施中潛移默化的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開啟心智,豐富想象力和創造力。

(二)明確了藝術教育三個方面的關系

認識的提高為很好的處理藝術教育三個方面的關系奠定了基礎。明確了藝術教育的指導思想,使藝術教育工作能夠高效率的進行。在2007年和2008年的藝術工作中,廣大教師根據全年的工作安排,結合自己的實際,協調安排好課堂教學和課外、校外藝術活動的關系,改變了有藝術活動就停開藝術課的現象。體現了廣大教師對藝術教育三方面內容的把握意識和協調能力。

(三)促進了藝術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

通過參與研究,使廣大教師明確了當前形勢下如何強化自身素質,解決了藝術教師原有學歷的知識結構及教育教學思想嚴重落后于時代要求的問題,形成一支業務素質過硬的、能夠滿足學校藝術教育需要的藝術教師隊伍。為了達到以研究促提高的目的,我們在2007年舉辦了“寧河縣藝術教師基本功比賽”,既促進了藝術教師素質的提高,也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依據。

(四)加強了藝術教育資源的共享

課題研究大大強化了藝術教師相互之間的交流,為全縣藝術資料和設備資源、人力資源等藝術教育資源的共享創造了條件。2005年,我們對全縣藝術教育設備、資料等進行了統計,除了大件設備外,所有物質材料形成全縣流通,相互支援的政策,將有限的資金發揮更大的效益。同時材料的交流進一步促進了教師之間的交往,改變了過去各自為戰、信息閉塞的局面。

(五)提高了藝術教師對教育科研的認識

課題研究使我們有機會把藝術教師從各校的“角落”里拉出來,給他們提供交流、展示的舞臺,使他們意識到教育科研在我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更新了教師們的教育觀念、教學理念,大大提高了自身素養。最近幾年,在全國及市、縣組織的論文評比,教師基本功大賽及各種藝術教育獲得中,課題組成員獲得了許多優異的成績,證明了課題實驗對于提升藝術教師的綜合素質具有顯著的作用。

(六)形成了良好的藝術教師研討交流的運行機制

經過幾年的研究,使我們形成了一個很好的藝術教育研究氛圍,在教育局體衛藝科和教研室的支持下,我們形成了每年搞不少于四次的研討會,每年搞一次教師基本功比賽,徹底改變了藝術教師在學?!靶螁斡爸弧钡木置?給他們營造一個溫馨充實的“家”;隨時更新全縣藝術教育資源配置統計,充分發揮資料的利用效率,達到資源共享。

實踐證明,只有解決了認識問題,才能保證藝術教育的方向正確;只有形成一支高素質的藝術教師隊伍,藝術教育的開展才有保障,只有相互合作,達到藝術教育資源共享,才能使藝術教育工作形成合力,高效率的開展。

五、對課題實驗研究的認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我們在研究中經常會有困惑,“應試教育”、功利思想、領導對藝術教育的認識等等問題,總使我們有被擠壓、被邊緣化的感覺。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感覺我們的研究工作總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徘徊,總是有一種想突破但又不能的感覺。我們在反問,我們所確立的研究目標是不是出現了問題?但得到的回答是:我們的研究方向還是科學合理的,也是當前農村藝術教育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那是什么在隱約地制約著我們呢?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制約我們發展的恰恰是當前藝術教育管理機制的不科學。當前以校為單位的藝術教師管理模式,使藝術教師的工作受到很多環節的制約,這些制約就像很多座大山,阻隔在廣大藝術教師之間,這樣的管理模式也使所有藝術教育工作在落實的過程中層層衰減;另外,我們在“藝術教師應具備怎樣的素質”的研究中發現,不論是以校為單位的藝術教師管理模式,還是從要求學生全面接受藝術教育的角度,都要求藝術教師必須具備綜合的素質,尤其是綜合藝術素質,但又有多少教師能夠真正達到這個標準呢,這樣的要求符合客觀現實嗎?

所有問題的提出使我們發現,我們在研究過程中之所以會有困惑,恰恰是因為我們的研究是在當前的管理機制下進行的,大前提決定了事物的結果。包括全國的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如果不在藝術教育管理模式上有所突破,就談不上藝術教育的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幾年的研究使我們深深地感到,我們的研究夯實了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基礎,但改變現有的藝術教育管理機制,是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科學、健康發展的保障??梢哉f這是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的兩個輪子。

隨著時代的進步,隨著藝術教育管理機制研究的加強與深入,具有科學性、可行性、整體性、發展性和可操作性的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的途徑與方法將更加完善,將更加有力地推動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健康順利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萬麗君.走向公平的藝術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7-42.

[2]王安國,吳斌.《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3]巴班斯基.中學教學方法選擇[M].張定璋,高文,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4]高校藝術院校.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