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工藝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10-13 16:56: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傳統工藝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守,不是保守,固守;守,意味著長久地等待和堅持。守,是手藝人對傳統手工技藝精髓的堅守,是他們對傳統在內心所存的一條底線的遵守。
守住手藝的溫度
國家級非遺項目云錦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金文
雖然“傳統工藝振興”“工匠精神”已經提出有一段時間了,但是在我看來,目前社會上的手工藝產品還是太少。現在大眾都在追求品質生活,需要更多有溫度、有情感的手工藝品,因為它們會給我們的認知及感官帶來更多內在的感動。所以,我希望手工藝品能走進大眾的生活、得到更多的認可,這也正是我想通過云錦傳遞的一種理念。而未來我們要做的,一是還原傳統工藝,比如通過云錦技藝復制古代經典的云錦作品;二是讓作品更現代化、生活化,將云錦推向市場,讓手工藝活態地傳承。
堅守不等于保守
瀘州老窖國窖酒類銷售股份有限公司粵東片區總經理 王卓彬
傳統手工技藝不僅是地域民族文化的表征、情懷的載體,更是古代手工業的積淀,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窖1573傳承了瀘州老窖酒的傳統釀制技藝,懷著對傳統的敬畏,至今已經傳承了23代,并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項技藝在我國酒類行業中享有“活文物”之稱,即使是科技發達的今天,也難以用現代技術替代,這就是我們一直堅持傳統釀制的原因。但這份堅守并不代表保守,因為古法釀制里有些細微的東西,只能通過人工技藝來實現,這些東西是他人無法探究和模仿的。我們對傳統技藝持之以恒地堅守,也是國窖人對品質精益求精的體現。
走近手藝人,走進手藝
四川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黨總支書記 鄭川
傳承文化不僅是傳統企業、手藝人的使命,也是我們藝術院校的基本責任。這種責任首先需從學科發展的角度考慮,需充分吸收傳統文化;其次,四川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作為西南地區唯一的手工藝術院校,通過傳承文化,給學生傳達“傳承是我們的使命和責任”這一觀點。我們要求學生實地走訪,扎根民族文化,做地域性的文化調查,去和手工藝人面對面地訪談、接觸,從他們的日常生活、手工技藝中學習。這是我們向眾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習的基礎。而且,我希望對傳統里有益的、重要的、根本性的東西進行充分吸收和掌握,使得我們的創意、創作更符合當代人的生活。
打破老觀念,注入新意識
北京工美集團宣傳部部長 張輝
我們老祖宗的手工制作水平曾經讓世界驚嘆,對工藝品精益求精的程度也不亞于德國、日本。如今很多傳統手工藝失傳,其中一個原因是大家所接受到的信息都是“從事傳統工藝創作很艱苦”,所以造成許多手工藝愛好者“望而卻步”;還有一點,發達國家對純手工的物品和手工藝人都是非常尊重的,而且純手工的東西一定比機械的要昂貴,這就需要社會進行正確的引導和觀念上的教育。希望未來中國從事手工藝的人有被尊重感,待遇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才能讓更多人參與到傳統工藝振興這股浪潮中來。
學院預重新確立手工文化理論體系
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研究所研究助理 陳聰
對于當前的手工藝來講,我們需要冷靜下來深入思考手工藝生產的轉型問題。我認為不論是傳統還是創新,都是在自然而然中產生的,不是生搬硬套的。目前,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研究所正在籌備啟動中國手工文化系統工程項目,系統化地梳理手工藝文化,重新確立手工文化的理論體系,為國家振興傳統工藝戰略提供理論依據。同時我們也會組織專家學者赴偏遠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組織開展手工藝的保護和實踐指導,設立教學研究基地,從實踐到理論再到教育,全方位地為國家傳統手工藝的振興保駕護航。
沒有突破就沒有傳統的今天
一得閣有限公司董事長、每日傳播集團董事長 孟繁韶
對于傳統文化和手工藝的創新發展,我們始終存在一個誤區,就是大家提到傳統文化、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老字號這樣的話題時,總是與“呆板”“死氣沉沉”“固步自封”這樣的形容詞掛鉤,孰不知這些傳統的東西從創建到發展至今,一直在不斷突破自我。例如百年品牌一得閣在上世紀90年代,由于機制、技術、人員等問題,企業的發展遇到了瓶頸,加上假冒偽劣產品的沖擊,使品牌受到極大損害。在這種情況下,一得閣突破傳統束縛,成立一得閣文化公司,恢復傳統的制墨技藝,堅守“大料、大工、大師、大器”的宗旨,逐漸贏得市場,“擦亮”了“一得閣”這塊金字招牌。
時尚設計讓傳統服裝年輕化
衡韻雅序運營總監 萬曉霞
突破傳統,使我們的設計更符合當代人的設計,這也正是衡韻雅序所追求的目標。從一開始,我們就以一種回歸和敬畏之心去對待每一件出品。衡韻雅序區別于傳統中國風,可以說是時尚中國風。我們把傳統服裝年輕化、時尚化,卻又不失韻味和文化。以我穿的這條裙子為例,衣領的對稱點綴是蘇繡,左肩是純手工繡出的傳統吉祥紋樣,袖口則是莨綢,用傳統的東方元素傳遞中國韻味;而設計上,則以現代時尚的款式、廓形來把握,讓服裝年輕化,并呈現出尊貴感。這些非遺傳統工藝讓服飾透露出古香古色的東方韻味,淡雅寧靜、婉轉悠長。
樂趣是創作的最大動力
廣東電視臺知名主持人、跨界藝術家、桃花湖文創硅谷總裁 馬志海
對于傳統手工藝,我是一個闖入者,一直提倡以“玩”的心態來做手工藝。中國文化強調吃苦,強調某種嚴肅性,但所謂藝術一定是“閑人”才玩得起的。閑才是創作的基礎,而樂趣是人的最大動力,內心苦的人難以做出美好的東西。所以我們要糾正這一概念,樂趣才是吸引年輕人的王道。以我所做的“拈花一笑?壺”為例,當初我接觸泥巴嘗試做第一把壺的時候,完全沒有任何基礎,其中的曲折可想而知。可我就是以“玩”的心態完成了第一把壺,并一直“玩”到現在。我希望通過我的實踐告訴大家:我能做出壺來,你、他照樣能做出來。
手工藝是一粒破殼而出的種子
觀瀾湖集團執行董事 李佳琦
我們所從事的事情也許不太一樣,我們打造了觀瀾湖藝工場,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將傳統手工技藝帶給大眾,更希望以此為載體,播種工匠精神和文化自信的種子,讓每一個來到這里的朋友都能感悟到手作的意義。這顆種子雖小,但它蘊含的生命力是生生不息的。我認為“國匠榮耀?第二屆手工藝創新盛會”也是一顆剛剛破殼而出的種子,它讓300多位手工藝人、手工藝愛好者聚集在一起,為手工藝的傳承發聲,為手工藝的創新助力。讓我們相信這樣一句話: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立,意味著在顛覆中重新發現,找回自我。不破不立,只有當破繭成蝶后才能看到另一個全新的自己,達到更高的境界。
手工制作讓匠心盛放
紫丁香品牌總設計師、浙江天合雨具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 賈勇
傳統并不代表永恒不變,最初的傳統也是因為那個年代的匠人用自己的傳承、思考、突破而形成的。所有的傳承沒有傳承者的創新,會距離人類和科技發展越來越遠,從而失去存在價值。就像雨傘,從華蓋至斗笠,到油紙傘,再到今天的現代雨傘,這些都建立在傳承的基礎上。作為紫丁香品牌的孕育者,我們對傳統技藝了然于胸,進而思考改良,最終形成紫丁香特有的傘文化。我們的很多工藝保留了手工制作,就是為了讓客戶與消費者認知到手工的韻味與價值。同時,我們投入了大量資金在紫丁香的匠人文化、品牌經營及血統傳承中。現代社會飛速的生活節奏使匠人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因此我們花了很多精力,努力向大眾介紹匠人文化和我們的手工匠人,擴大他們的活動空間,甚至讓他們走向大眾。同時,我們也計劃聯合全球的傘業匠人一起維護雨傘傳統工藝的法則和標準,讓這個世界能有為人們帶來力量、信心、愛的優質手工傘,而不是現在流水線上重復機械式操作而得來的產品。
現代科技無法取代手工藝的溫度和情感
重慶工藝美術協會會長、重慶山神漆器創始人 蔡澤榮
其實振興傳統工藝這個思路早在10年前就開始提出,傳統工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創新是這場浪潮中繞不過的話題。創新并不僅僅只是指工藝方面,輔助工具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山神漆器的制作,從底胎、裝飾、打磨到拋光,每一道流程都由數十種以上工序組成,每完成一道工序,漆器都要在25℃左右的環境里陰干7天。這是一個漫長的等待過程,而現在我們借助現代科技可以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縮短制作周期,提升工作效率。比如山神漆器從生產之初,會在漆器的表面注明商標,過去沒有設備,只能用筆寫,現在激光技術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工效,而且不影響產品的品質。如果量大,我們也會采用數控車床,把形狀規格標準化。但這并不違背手工藝的初心,因為山神漆器的材料是純天然的,漆器的研發和制作主要還是靠手工精雕細琢。借用現代化的生產設備只是手段,并不會因此扼殺手工的溫度和情感。
以手作傳播傳統文化
壹秋堂創始人 綦濤
10年前,為了把夏布帶給大眾,我們創立了壹秋堂。壹秋堂以夏布為載體,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傳統工藝基礎上,與現代時尚生活相結合,除了開發日常服飾外,還有夏布藝術品、夏布家居飾品、家居工藝品等高品質的夏布產品。此外,壹秋堂還設置體驗空間,讓大眾通過做手工來體驗我們的傳統工藝,從而將文化傳播出去。目前,我們正著手創建一個閉環的生態鏈,從原材料的生產、改造、保護,到創意設計、文化旅游,再到出口,全部納入這個生態鏈。未來我們會進一步完善這個生態鏈,讓夏布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
讓產品融入生活與主流市場
上海匠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 薄向偉
作為一個對紅木情有獨鐘的品牌,我們希望把紅木帶給大眾,讓更多人了解紅木文化。談到紅木,可能大多數人想到的是工藝品或文房四寶,而匠藝卻希望用紅木創作出貼近生活的小件器物,因為我們堅信木的生命可以通過器物得以傳承。至今,我們做了,也參加過不少設計展,雖然有時候連我們自己也難以定義我們的產品是設計品還是手工藝品,但有一點我們始終不會動搖:把a品融入當下的生活和主流的市場。我們的目標就是要讓更多喜歡紅木的人有機會擁有一件屬于自己的紅木產品,切身感受紅木的魅力。
振興需與大眾鏈接
《中華手工》總編輯、手藝網&手藝工場CEO 白昆鵬
作為媒體人,有些人認為我們講的比做的多,但現在我們正在做一些事情,希望大家改變對我們的這一看法。2015年,《中華手工》和觀瀾湖集團共同打造了手藝網和手藝工場,把一群喜歡手藝的人聚在一起。手藝網是一個線上的平臺,手藝工場是一個線下的平臺。現在,我們把它做起來了,而且成長得非常好。所以,接下來我們準備將這樣的平臺帶到貴州,希望把手藝工場線下的空間復制到更多的景區,替代園區門口同質化的旅游商品,并將手工藝體驗空間開設到商業空間里面,讓城市的人能夠體驗手工藝,可以自己動手做一件真正意義上的手工作品。未來,我們希望向全國拓展空間,和大眾建立更多文化和商業上的連接,希望我們分享的不僅僅是情懷與商業,更多的是對這個行業的思考和探索。
合,是結合,融合。當所有的傳統技藝融會貫通后,才能在傳統與現代、經典與時尚、藝術與生活之間自由轉換,才能將它們有機結合,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創作新時代作品需適應當代審美
中國?匠人谷創始人、河北云鄉居文化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路景濤
中國的傳統工藝非常多,但大多散落在民間。我希望把這群人聚集起來,所以我們先建立了一個互聯網平臺,聚集了1 000多位手藝人,而且保持常態聯系。而匠人谷就是將這個虛擬平臺“物化”的一種形式。匠人谷是一個以匠人為核心的文化創意產業特色小鎮,我們希望這里能夠聚集更多手藝人,并給他們提供一個相互學習的平臺,同時邀請專家學者、院校老師、行業先鋒代表等給這些民間藝人“補課”,讓他們適應當代的審美,了解當下的市場需求和變化,促進他們創作出更多新的作品。
振興是對傳統文化審美的再發掘,也是實用與工藝的再結合
廣譽遠中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何世光
傳統手工藝能夠流傳下來,是因為它符合誕生時期的審美與實用性。所以,我所理解的“振興”,是對傳統文化審美的再發掘。廣譽遠是一家傳承了400多年的國藥企業,一代又一代的老藥工,成就了三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不管企業怎么發展,朝代怎么變更,古法炮制是廣譽遠一直在堅持的事。但是我們同樣注重實用與工藝的再結合,例如我們小時候吃的大蜜丸,這是最傳統的藥丸形態。小孩子難以下咽,媽媽就把大蜜丸搓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分幾次吃。一切的創新都是基于需求?,F代人越來越講究,廣譽遠開發了水蜜丸、口服液、膠囊等新的中藥劑型,方便攜帶和服用。
振興傳統工藝需賦予其藝術性、實用性和流通性
玖申文化創意(上海)有限公司執行總監 高歡歡
我認為,振興的最好方式,就是在藝術性之外,賦予其實用性和流通性,通過市場經濟的方式,讓大眾主動與手工藝產生關系。而引導這些變革的因素,來自體制、工藝、審美……所有的變革都存在它的必然性,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在這個必然中去尋找它的出路,在傳襲的同時順應這個時代的變化,對于舊的東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例如搪瓷,從鋼板搪瓷、工業搪瓷,到后來的日用搪瓷,它就是順應時代變化的一種材料。而玖申,就是將搪瓷與設計、藝術相融合,使其具備日用功能的同時,也兼具藝術觀賞性。
與時尚、生活結合,傳統文化才能走得更遠
孔雀窩創始人 楊麗燕
孔雀窩的誕生緣于2003年的舞臺劇《云南映像》巡演。為了達到最佳宣傳效果,我決定親自為姐姐楊麗萍設計表演服裝。一直以來,孔雀窩主打手工刺繡,一部分是從鄉下搜集的老繡片,一部分是參照老繡片進行的“老款新繡”,它們聚集了中華民族民間服飾文化精粹,傳達一種東方的婉約之美。同時,我們也在傳承中進行創新。以前孔雀窩設計的服裝只能在舞臺上穿,但現在,我們與現代時尚結合,服飾更偏向生活化。比如旗袍,我們不做那種傳統開叉的旗袍,只在主體上加一點刺繡,在生活中也能穿。如果把傳統手工藝看成一艘帆船,手工技藝是帆,日常生活便是船體,只有將它們結合,傳統文化才能走得更遠。
市場經驗可加速手工藝品走向大眾
蕊工坊創始人 謝曉蕊
孔雀窩是做服飾的,而我們是從做箱包開始的,從這點上說,我應該有許多共同點,但我們又是不一樣的。蕊工坊以貴州侗寨的侗族文化為發源地,依靠最初的手藝人資源和文化氛圍,充分地還原和完美地詮釋侗族文化;其次,我們的產品呈現形式都是經過現代設計師以時尚的眼光設計、剪裁、制作而成,把精美的侗布運用在產品中,呈現出來的獨特感非常受歡迎。而且我本身做企業,相對來說更具備銷售渠道和管理方面的優勢,因此我將帶有侗布元素的作品通過營銷模式輸入市場。我希望這門小眾又神秘的手藝得以延續,并且把侗布帶到更多人生活中,讓大眾見識到中國傳統工藝的光彩。
傳統工藝需突出民族元素和時尚元素
篇2
金銀細金工藝是金銀工藝中的精細工藝,在近代也被稱為花絲鑲嵌。金銀細金工藝的成品是以不同粗細的金屬絲(黃金、白金、白銀)搓制成各種帶花紋的絲,經過盤曲、掐花、填絲、堆壘等手段加工成的金銀首飾和裝飾品。它的工藝雖然古老,但其精致、細膩、華麗的特色代表了傳統工藝與珠寶文化的巔峰境界。它是“花絲”和“鑲嵌”兩種金屬制作工藝的合稱,鑲嵌是花絲工藝品和首飾上會鑲有各種天然的名貴寶石,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中國傳統的金銀細金工藝在古代廣泛應用于金銀首飾及一些精致的陳設擺件的加工制作,形成了中國歷代首飾中獨具特色的面貌,在明清兩代被尊為宮廷藝術,是我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工藝形式。
金銀細金工藝的發展初期,是從商代到漢代初年。西漢已見金細工的成品,較多的則出現在東漢時期。
金銀細金工藝劃時展的時期為唐代。唐代金銀匠人對外來的金銀制品,主要是薩珊波斯和粟特金銀制品的有益成分加以吸收消化,并融入本土原有工藝和風格,從而創造了暫新的唐代金銀細金工藝風貌。宋代是較為務實的,與雍容大氣的唐代不同,宋代金銀細金工藝的整體風格,是清秀細膩的。
元代統治階級俘虜了全國的工匠變為工奴,工藝上頒發很多禁令:不許民間用金,甚至金錢也不準用。元朝特定的歷史條件,成為“宮廷藝術”的搖籃。使金銀細金工藝由此進入了“宮廷藝術”時期。
明代的工藝美術更加繁榮興盛,同時也承襲了元代工藝美術的風格,工藝方法齊全,技藝純熟,形成了獨具風格的面貌。明皇帝朱翊,花費白銀800萬兩興建了十三陵之“定陵”地下宮殿,其中就有在細金工藝中,技巧堪稱登峰造極的“萬歷皇帝翼善金冠”及“后妃鳳冠和首飾”。清代在明代宮廷工藝的基礎上,成立“造辦局”,這一時期的金銀細金工藝更加精巧。同時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也開始受到西歐的影響,一些金銀首飾造型上具有巴洛克的風格。
經歷這樣長得歷史變遷,中國古代的金銀首飾造型也一直結合金銀細金工藝的發展變化著。金銀細金工藝形成的工藝特色及精神內涵正是適合了中國人獨有的文化背景。由此,我們不得不思考,如何通過傳承與創新將這一精湛的傳統工藝,帶入當代的語境中,并為其找到支點。
二、現代花絲首飾設計“衍”系列作品中的創新與思考
要發展傳統工藝,就要常常自覺關注和理解當下文化潮流的變化,適時調整工藝的表現形態,將設計與文化內涵結合,使設計的實踐真正服務于人。傳統工藝在當下語境中的失語狀態,必須以新的藝術觀念重新審視傳統,用一種個人化的方式抽離傳統金銀工藝語言固有的觀念和樣式。
中央美術學院首飾工作室教師,張凡,還是學生時對如何將傳統融入設計也很迷茫。偶然間在故宮看展時,他注意到花絲鑲嵌,也就是中國傳統金銀細金的工藝。張凡受到啟發,創作出自己的研究生畢業作品《衍》,無論是頭飾還是胸針,無不體現出傳統之美。他將中國傳統金銀細金工藝與當代設計理念相融合。作品以生命繁衍為緣起,旨在影射傳統工藝與當代設計的創生就如同生命的繁衍一樣,需要互補、交融,最終生發出新的事物。并在傳統宮廷材料中提煉出具有當代審美的材料語言?;睆蛯m廷語言為自然,流變于首飾本應具有的無限活力中,展現生命體所富有的濃烈生機,融合中國當代人隨意之性與中國傳統宮廷精琢之美。
作品以細胞的繁衍過程為線索,意在激勵傳統金銀細金工藝向前發展、演進與創生,傳統工藝也應如生命一樣生生不息,代代相傳,不斷變化出新的形象。同時,“衍”系列作品也是當代首飾何以能成為人們精神生活方式傳達的探索,是為本土化的首飾風格尋找到一種詮釋角度。
面對傳統工藝首先要具有“一種轉化的心境”?!把堋毕盗凶髌窂摹凹肌薄靶巍薄耙狻比矫嬲归_了對傳統工藝的再創。
在探索傳統金銀細金工藝的技法與當代首飾設計的結合上,“技”的創生是首要的問題。所謂不破立,金銀細金工藝本身就其技法而言,有非常完善的體系。然而細金工藝正是被這種嚴格而苛刻的技法體系鎖住了手腳。在這一系列朱培德創作時,工藝技法上借鑒了堪稱登峰造極的明代“萬歷帝翼善金冠”采用的工藝方法,其松弛的結構、隨意的造型、輕盈的質感很適于使用在當代首飾設計中,恰巧與“衍”的主題極為契合。給予工藝技法以更大的自由度,是當代首飾設計的突出特點之一。“工藝技法并非只是簡單地炮制,而是將其作為一個創新的過程,一件好的作品需要最恰當的工藝來表現。”
當代首飾設計的技法不是無源之水,也是有其傳承根源的。因此,金銀細金工藝需要從其技藝本身入手,將傳統技術語言與當代思維融合,用于展現當代人個性化的多樣與獨特。
“技”畢竟是為“藝”服務的。因此,細金工藝的工藝技法與其適宜的造型也是相呼應的。要想將傳統與當代融合,對于傳統細金完善的首飾造型,也要加以分析、研究,尋找到可以在當代設計中的優勢。不是簡單的照搬自然,而是對傳統造型的再創造。以當代審美觀念對傳統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煉,使其富有時代特色。再把傳統造型的造型方法與表現形式運用到當代首飾設計中來,表達設計理念。
質感的傳統造型語言不重“寫實”重“傳神”,注重表現整體的造型氣勢。當代人的審美取向大多講求“精煉”,即使奢華,也不同于封建社會下宮廷的奢華意識??刀ㄋ够苍赋觯靶问讲贿^是內在的表現的一種改寫?!?/p>
作品力求通過夸張的首飾造型,通過與佩戴者的肌膚接觸,以表現生命的張力及所具有的矛盾性,即自由與約束的并存。
在當代首飾設計中,主題往往是天馬行空,無所不包,這對于細金工藝所詮釋的傳統主題是一個極大挑戰。因此,在使用傳統工藝表現當代主題時,就要考慮到對意的拓展?!耙狻钡漠a生最初大多來源于自然崇拜和宗教崇拜,進而衍生出期盼“生命繁衍、富國安康、災除禍”等吉祥象征意義。
中國傳統金銀細金工藝造型背后的意義,是人們迷戀其造型的關鍵,不論古人還是現代人,對美好事物都心存向往。在當代首飾設計中,創作者的內心獨白才是要傳達的意義,也就為當代首飾的表達方式擴展了無限的空間。值得去研究的是如何尋到傳統金銀細金工藝適于表達的當代人的心靈意味。
傳統工藝在長期的求定勢的過程中,需要某種具有“破壞性”的沖擊。近幾年,多樣化的繼承傳統、開拓創新“成為了一種合乎時代潮流的期待?!把堋毕盗凶髌罚瑢鹘y金銀細金工藝與當代首飾設計理念碰撞,相互促進,創生出本土的當代首飾設計語言。對傳統工藝的一種發展和提升,從“技”,“形”,“意”幾個方面,是一種新的本土形式的創造,是需要我們擺脫傳統工藝的物化表象,進入深層次的精神領域去探尋的。
三、傳統工藝從“技”“形”“意”的再創
花絲工藝,細致、精巧手工藝感強。工藝中繁雜縝密、工藝要求嚴格。而現代首飾的特點大多為簡潔,代表了現代人對生活的態度。
但現代首飾的設計發展脫離不了歷史的舞臺,盡管區別于過去,但原始的設計理念里總有過去保留的東西,比如工藝的繼承、設計方式的一致性、不同時期想要表現東西的連續性…這都意味著花絲這一古老的手工工藝在今天的首飾設計中找到新的開始。
工藝美術是時代審美的物質表現,每一時代的藝術特色與其工藝手法都是緊密相連的,什么樣的審美時尚,會帶動什么樣的工藝手段。傳統花絲工藝的工藝特點與其所處最繁榮時期明清時期的審美特點十分不開的。
現在出于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人們偏向于簡潔、立體、抽象的審美,因而當代更多的傾向認為金銀細金工藝只能作為一種古代流傳的工藝來欣賞,不能運用于現代時尚設計中,似乎與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不甚協調。
因此,要繼續發揚金銀細金工藝,我們就必須結合時代的特點,對花絲工藝進行改良和創新。從“技”,“形”,“意”幾個方面,使之在當下找到立足的支點。
“形”的方面,我們可以在借鑒宮廷工藝擅長表現的雍容華貴意蘊的特點之同時,并在傳統宮廷材料中提煉出具有當代審美的材料語言。獨創性地將金銀細金原有的宮廷工藝拘泥嚴謹的編織手法及掐絲、焊接手法,革新為易于隨意塑造、飄逸、簡潔的結構及工藝手法。借鑒唐代首飾中,步搖所追求的隨步隨風而動,靈動的自然效果,細胞狀編織花苞體與珍珠,可以隨人隨身舞動,頗具韻律。
“技”的方面,在采用宮廷鳳冠鎏鍍足金、足銀的傳統鎏鍍工藝上,創新出具有金銀自然漸變的鎏鍍效果,使金銀色彩如同灑下的陽光般富于變化,更具飄逸感,溫婉而典雅。
“意”的方面,在當代首飾設計中,主題往往包羅萬象,這對于細金工藝所詮釋的傳統主題是一個極大挑戰。因此,在使用傳統工藝表現當代主題時,就要考慮到對意的拓展。不論古人還是現代人,對美好事物都心存向往。在當代首飾設計中,創作者的內心獨白才是要傳達的意義,也就為當代首飾的表達方式擴展了無限的空間。(作者單位:北京服裝學院)
參考書目:
[1] 淺談現代首飾設計觀念下的花絲工藝首飾,中國寶石2008
[2] 楊小林,中國動力――2009中國國際雕塑年鑒工藝復興專題學術座談會,寶石和寶石學雜志2009
[3] 張凡,官方網站“衍“系列作品
篇3
中國當代企業重視企業的生產力與銷售力,但品牌的創造力以及品牌的文化塑造意識并不強,所以我國許多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強,尤其與世界知名企業差距懸殊。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產品底蘊豐厚,在品牌文化塑造方面有一定的先天優勢,我們可以從其獨特的發展歷史中提煉出其特有的內涵,然后塑造出它的專屬商標、色彩等,從而形成其獨有的品牌文化。傳統工藝美術產品本身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我們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有效利用互聯網資源,對傳統工藝美術產品進行文化品牌塑造和網絡形象設計,這是一項十分重要且緊迫的事情,從而推動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與發展。
一、傳統工藝美術產品概述
現代著名工藝美術大師李硯祖在《物質與非物質: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發展》一文中認為:“所謂傳統工藝美術,主要指在手工業時代形成、以用與美的結合為特征的造物部類與設計,在現代大機器工業生產的比照下,尤指那些手工技藝性強、并具有一定藝術性的傳統型產品,如為一般人所熟知的陶瓷、玉器、牙雕、景泰藍、漆雕、木雕乃至皮影、風箏、燈彩、剪紙、藍印花布、泥玩、刺繡、抽紗,等等?!盵1]華夏五千年擁有悠久而豐富的歷史,傳統工藝美術在其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國工藝美術的原始發生可追溯到遠古先民第一件勞動工具的創造。凝聚在原始工具里的實用內涵和精神內涵既確立了中國工藝美術的初始形態,亦確立了工藝美術作為中華民族造型藝術先導的地位。[2]中國工藝美術的歷史呈現著兩條清晰的發展脈絡:以實用為主體的民間工藝美術和以觀賞為主體的宮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藝美術體系。[3]民間工藝美術主要是自然經濟的家庭手工業,生產目的主要是為著滿足生產者自身的需要。生產與消費的統一,使民間工藝美術產品完滿地體現了實用、審美一體的基本原則,具有樸質、剛健、明快的品質。宮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藝產生于官營或私營手工業作坊之中,迎合貴族和文人階層的需要和趣味,因而側重于顯示觀念意蘊和追求觀賞把玩價值,推崇精雕細刻、矯飾奇巧。這兩種不同的體系在中國古代的藝術發展中和諧相處,也相互交融。凝聚著中華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國工藝美術,在國際性貿易和文化交流中,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不僅西傳了精美的絲織品,也西傳了東方的蠶種和織造技術。[4]陶瓷之路更是跨越中世紀東西世界的一條紐帶。瓷器的外銷不僅把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轉化為全人類的文明財富和世界性生產產業,而且也影響了所到之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到了現代,隨著網絡以及各類媒體的發展,國與國之間的聯系更加地密切,各方面都有了更多的交流與融合,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對各個國家產生了更為深遠的影響。
二、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品牌文化塑造
要對傳統工藝美術產品進行品牌文化塑造,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品牌文化以及文化內涵對于產品的重要性,才能夠塑造出成功的品牌文化。品牌文化(BrandCulture)的定義是指,通過賦予品牌深刻而豐富的文化內涵,建立鮮明的品牌定位,并充分利用各種強有效的內外部傳播途徑,形成消費者對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認同,創造品牌信仰,最終形成強烈的品牌忠誠。[5]品牌對于公司而言是具有價值的,并能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能夠在同類產品中產生出差異性,不同的品牌有不同的形象,能夠在同類產品中有區分作用,并在消費者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狹義的品牌只是對產品在某些方面的一些規定,產生所謂的標準或者規則,形成表面上對于該產品的一些了解,沒有深層的含義。真正的品牌定義則更為廣泛,它認為品牌能為產品帶來更多的附加財富,并且具有象征意義,包括通過品牌的起源、內涵、色調、商標等一系列的增值,使得消費者對于該品牌的產品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認識,從而更傾向于購買該產品。品牌是為消費者服務而形成的,正如現代營銷學之父科特勒所說的:品牌是銷售者向消費者提供的具有特定的一組帶有特色內涵的服務。現如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已經從追求物品的使用價值,到關注物品背后的內在價值,人們對產品品牌的文化內涵以及文化創意需求越來越大。加快推進品牌文化底蘊、文化創意的打造,已經成為傳統產業向品牌產業轉型發展的必然趨勢??v觀那些在市場上經久不衰的品牌,都有著幾十年、上百年的品牌歷史。當然,在傳統歷史的發展中,品牌因為有了歷史的積淀使得它有了一定的競爭力,但是光有歷史積淀是不能形成品牌內涵的,我們需要進行一定的形象設計,使得傳統工藝產品具有明確的形象,加上已經具有的文化積淀和底蘊,以完成文化品牌的成功塑造。傳統工藝品面臨一個重要問題是只注重工藝而缺少對品牌文化的塑造。當今社會世界全球化趨勢家具,人口流動十分頻繁,世界各國人們對中國的歷史以及具有獨特中國技藝和文化內涵的工藝美術產品具有濃厚的興趣,然而當問起他們對于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品牌認識時,他們只能回答出京劇臉譜、瓷器等,更有甚者只知道Madeinchina,對傳統手工藝產品僅有模糊的印象,因此,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品牌文化塑造工作迫在眉睫。中國的傳統工藝美術產品具有一定的歷史內蘊和文化傳承性,以陶瓷品工藝為例,早在東漢時期,就有人在昌南即現在的瓷都———景德鎮建造制作陶瓷品工藝的窯坊來進行陶瓷的燒制,導致如今人們一提起景德鎮就會聯想到陶瓷。十八世紀之前,中國的瓷器就蜚聲中外且風靡歐洲,昌南瓷器受到當地人的瘋狂喜愛,后來人們一看到中國就想到昌南瓷器,久而久之昌南就變成了中國的代稱,也就是中國的英文稱呼“china”了,這顯然也能算是一種品牌的塑造。再談一談漆器,它具有非常深遠的發展歷史,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就有了漆器,歷經各個朝代的發展與壯大,形成中國所特有的漆器工藝,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產品遠銷國外多個國家。但產品的暢銷并不代表人們對這個產品很了解,人們因為它獨特的外形和制造工藝而喜愛它,但漆器本身并沒有形成品牌,更缺乏品牌文化的塑造。因此,我們要塑造一個產品的品牌文化,應從它的名稱、術語、象征、記號以及其它的組成部分來突出這個產品。
三、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網絡形象設計
(一)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網絡形象設計的現狀
當下,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網絡設計主要通過一些工藝美術協會官網、博物館官網以及淘寶店鋪來表現,總體來說是比較單調、不協調的。傳統工藝網頁界面主要內容是產品介紹和產品圖片,其中也包括了一些產品的歷史內涵等方面的介紹,這些介紹能簡單明了地表明產品的來歷、生產以及工藝等,但是消費者無法從中真正了解到傳統工藝的內涵和品牌文化。消費者往往只是被產品的外表所吸引而并不了解產品的內涵,產品缺乏品牌定位和品牌文化內涵的塑造,這樣就導致消費者缺失品牌忠誠度,公司的信用和未來發展前景堪憂。從傳統網絡頁面的建設來看中國傳統工藝產品的形象設計還是有一定改進空間的。例如,在相當部分的工藝美術協會的官網中,首頁中大圖通常是利用中國的傳統繪畫,如荷花之類的水墨畫圖片再加上產品介紹的藝術字,根本就沒有突出主要該產品的工藝特色。而且主頁的背景色調與整體網頁不夠協調,沒有突出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特點。這些官網主要介紹的并非傳統工藝美術產品,其目的更多的在于突出協會的會議事項以及行業要聞等,只會用少量的位置放置一些優秀的作品展示,更談不上打造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獨特文化品牌了。相對于工藝美術協會,一些傳統工藝的公司品牌官網則會在產品的制作方面進行相關的介紹。以永隆漆藝公司官網為例,其首頁的主色調都是采用的古香古色的水墨畫形式,其他鏈接的網頁也與首頁相一致,擁有一個較為整體化的網絡形象設計,遺憾的是沒有對傳統工藝美術產品進行文化品牌的塑造,對于品牌的形象定位未作明確的設計。在當下網絡購物盛行的情況下,銷量的提升離不開產品整體形象的網頁設計,例如淘寶網出售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店鋪,有的店鋪整體設計風格很統一,且對單個產品介紹得非常詳細,但缺乏對品牌形象的設計,也忽視了對品牌文化的內涵塑造。
(二)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網絡形象與品牌文化的關系
品牌的網絡形象是企業在網上所設定的獨特形象,它的專業性與否直接影響到消費者對于企業產品的觀感。當人們在網絡上訪問該企業的網站時,企業忽視了品牌文化的網絡建設,未對產品進行特有的品牌符號設計和專屬色彩搭配,導致頁面效果較差而給人印象不深或反感的話,則會影響企業的訪問量,甚至影響到企業的銷售和發展。因此,企業要為傳統工藝美術產品設計成功的網絡形象,必須確定其商標專屬符號與色彩,以形成獨特的品牌文化,這對企業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在網站的建立之初,企業要對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品牌文化進行明確定位,確定基礎的特征、特色,只有擁有獨特的網絡品牌形象,才能與其他產品形成差異化競爭,進而吸引用戶,增加自己品牌的訪問流量。一個好的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網絡形象與其深刻的文化內涵是分不開的。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品牌,能增加客戶的信任度和忠誠度。企業在網站建設中可以從中提煉自己獨具特色的文化符號,圖形、色彩等,使網絡形象從整體布局到裝飾圖形、色彩等與企業的品牌文化相契合,使消費者從網頁界面中就能體會出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獨特的魅力。所以一個成功的工藝美術產品品牌文化塑造,對于產品的附加價值將是不可估量的,它會使消費者牢牢記住并認同該品牌,在購買時傾向這個品牌。但如果網絡形象沒有充分體現出企業的品牌價值,就將失去很多的機會。因此,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網絡形象對于品牌文化宣傳非常重要。
(三)對傳統工藝美術產品進行網絡形象設計
設計師對傳統工藝美術產品進行網絡形象設計時,首先要全方位了解這種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發展史,然后結合其自身的獨特性,進行品牌形象的設計和塑造。塑造了品牌形象之后,再在網頁的設計時進行品牌與網頁的融合,使瀏覽者看到網頁就能感受到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品牌特性。具體做法是,根據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品牌特性來尋找適合網頁的主色調,要能夠突出該產品的顏色、獨特性,樹立統一的風格。完成基本的網頁制作后,設計師還可以增加子網頁的鏈接,在子網頁上必須與主頁整體協調但又有些許的改變,子網頁的設計中必須包含品牌形象設計的概念、內涵以及發展歷史的介紹,以突顯品牌形象;也可以進行該品牌的制作大師的相關介紹,內容包括對于產品的理解以及制作這種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感悟,等等。只有將傳統工藝美術產品文化品牌塑造進行明確的網絡形象設計之后,才能有效利用互聯網的強大力量使得更多的人了解我國傳統工藝美術產品文化,促使我國的傳統工藝美術產品更好地走向世界,擁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在對傳統工藝美術產品進行網絡形象設計時還要重視網站的設計,設計師們首先要確定傳統工藝美術文化產品的獨特性,并設計出它的商標、對應的色彩以及搭配的背景色調等一系列與品牌文化相對應的內容,然后對整個網站的所有頁面協調是否一致,顏色搭配是否合理進行協調。同時,對頁面上文字的大小、色彩字體等的搭配、圖片的主色調等都要進行系統統籌,使“動”“靜”配合得當。例如在頁面上做大量的Flash、動態GIF、滾動字幕等特色效果時需要就找到主次關系,不能使人眼花繚亂也不能死氣沉沉、毫無生氣,否則會讓人感到乏味,無法做到情感上的互動。在制作動畫時,需要加入產品的商標以及一些吉祥物或者搭配色調在其中。在網頁的設計中,可以根據品牌文化來設計一些獨特的花紋并且結合商標的圖案,進而添加到總體的排版中去,使得網頁增加一些整體的協調感,樹立統一的風格。這些都要求網站的建立不僅需要整體的效果,還需要一些細微的調整,包括一些細小的圖案標志等的協調,并且要與產品品牌的文化相結合,最終打造成整體化的網站。當顧客進行瀏覽時,不僅能整體地了解這個產品的品牌文化,還能從細節中感知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文化特色與內涵,從而增加產品的粘合性,使產品的品牌文化得以推廣和傳播。
結語
篇4
【關鍵詞】閩都傳統造物 油紙傘 工藝 文化精神
福州被稱為“閩都”,在唐末五代為閩王國的王都。南宋幼帝趙g、趙m流亡福州,建行宮作為臨時行都。南明唐王朱聿鍵流亡福州登基稱帝,成為行都。明代王應山《閩都記》說:“閩自無諸開國,都冶為城”。福州自古便是“東南大都會”,是郡、州、府的駐節地以及福建省會所在地。由于福州特定的“背陸面?!薄吧胶<鎮洹钡淖匀坏乩憝h境,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以及長期為“都”的人文社會環境,決定了閩都文化是兼具內陸性與海洋性特質的復合型、綜合性的地域文化。從地域范圍看,閩都文化根植于福州地區;從時間發展看,閩都文化深受2200多年的歷史沉積;從文化主體看,閩都文化是福州人創造的文化,現有文物古跡比比皆是,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一、閩都傳統工藝造物
“工藝”一詞,廣義的解釋如《辭?!?,指“技藝、手藝,將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產品的工作、方法、技術等”。狹義的解釋如《中文大辭典》,指“應實際生活的需要,在各種器物上施以美術之技巧或裝飾,如細木、髹漆、陶瓷、染織、刺繡、鑄造、飾物等”;《考工記》中記載道:“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鑠金以為刀,凝土以為器……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工藝不僅意指制作器物的巧妙技藝,也需配合社會需求、時代環境、自然風土及材料質感。
所謂“造物”,即指人工性的物態化的勞動產品,是人類為生存和生活需要而進行的物質生產。造物活動是人類造物的勞動過程、方式及其意義。人類的一切生活離不開造物文化,造物文化承載著一個國家或地區民族衣食住行的生活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和脈。人類從磨制石器、燒結陶器、冶鑄青銅,到髹飾漆器、雕琢玉器、編織竹器、紡印布衣、火鍍金銀等造物活動,無不與工藝有關,正是這些用自然材料創造的從石器到金銀飾物的造物所形成的工藝文化形態,構成了造物文化的主體。工藝是造物的手段,具有獨特的文化品格??梢哉f,工藝文化是造物活動及其物質、精神文化內涵的總和。
閩都傳統工藝造物是閩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6000年前,福州先民就在平潭殼丘頭以泥土塑造、貝齒裝飾與火焰結合,創造了原始的陶器。這表明福州傳統造物歷史悠久。經過歲月長河的洗禮,如今以福州區域為核心,形成了文化底蘊深厚、藝術特色鮮明、傳播影響深遠的傳統造物資產,如油紙傘、角梳、脫胎漆器、壽山石雕、竹草編織、美術陶瓷、燈彩等傳統工藝品。這些大都被列入了國家、省、市級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彰顯著獨特、濃郁的閩都文化魅力。其中,油紙傘、角梳和脫胎漆器并稱為“福州三寶”,蜚聲海內外。
二、閩都傳統造物的工藝文化精神
本文選取福州“三寶”之一的福州油紙傘為例,具體分析閩都傳統造物所折射出的工藝文化精神。
福州油紙傘,本是歷史悠久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五代時期,王審知率兵南下入閩時由中原和江浙一帶將其帶進福州,距今已逾千年。清末民初,福州油紙傘業高度繁榮,不僅在國內深受歡迎,而且還出口遠銷國外,曾榮獲美國芝加哥百年進步博覽會優秀獎,在國際上口碑極好。這種傘制作工藝講究,用料質量過硬,既能遮擋炎炎烈日而不發泡、不爆裂,又能抵擋傾盆大雨的沖淋而不脫骨、不漏水,甚至傘面繪制的圖案色澤不會變淡。福州油紙傘的做工十分精細,一般流程為制傘骨、制傘、傘頭、傘柄、繪花五部分。傘骨必須是閩北五年以上的青山老竹,韌性大、彈力強,經過特殊處理,能防霉、防蛀、防爛;傘面采用精致棉紙,拉力強,刷上純潔無污的柿油,再刷上粘性大的桐油,繪上花鳥、人物、山水圖案,畫面生動,永不褪色,十分雅致美觀。一把傘必須經過80多道工序才算完成。不論日曬、雨淋、風吹,都不破裂、不褪色、不變形,還可防雷電,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工藝品格。若將傘收起,它就像一根無縫隙,光亮的竹筒,可以做到滴水不漏;若將傘展開,傘面透明亮麗、色澤均勻,傘架光滑、勻稱,伸展自如。福州人把它稱之為“包袱傘”,意指大家出門時都帶有包袱和傘,足見其與福州大眾生活的關切程度。福州油紙傘所傳達出的工藝文化特征可凝練為:自然美、手工美、實用感、質文化、大眾化、鄉土性。
福州傳統工藝造物無不與油紙傘一樣,在手工制作的年代里,講求生產制作者的技巧和物品特色。造物者利用靈巧的雙手,取材地區原生材料,憑借個人生活文化修養,創造出精美的生活用品,實現工藝造物與現實生活的互動,將工藝造物與生活緊密融合,互為表里,營造了閩都地區充滿人文、工藝的生活環境。這些傳統造物投射出的工藝文化精神可歸納如下:
(一)實用精神。傳統工藝造物必須有其特定的功能,以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以福州油紙傘為代表的傳統造物中,造物者充分考慮了使用時的便利、人體工學、貼近生活等層面,凸顯了實用為傳統工藝造物最基本的文化精神。雖有講求裝飾藝術性,但并非為單一的裝飾,而是將工藝之美融入現實生活之需。
(二)本土精神。傳統工藝造物根植于本土,展現所在地文化的自信。閩地盛產青山老竹,這種竹材彈力強、韌性大,適合做傘骨,這造就了福州油紙傘在地造物、在地消費的特色,體現出濃郁的鄉土性和民族性。
(三)傳承精神。傳統工藝造物的傳承依賴師徒制,一代傳一代地繼承發揚。福州油紙傘造物工藝肩負著的傳承精神,不只是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其自身工藝文化的傳承,它將地方油紙傘的工藝特色、技術等,流經千年,承襲至今。
(四)工作精神。傳統工藝造物的制作過程中,每一道工序,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專注、投入,堅持盡善盡美的執著精神,并且注重工作倫理責任。一把福州油紙傘的制傘架、傘骨、褙紙、上漆、上色、繪畫等工序流程復雜,經驗豐富的師傅也需要半月左右完成,足見造物者令人可敬的工作精神。
(五)質美精神。傳統工藝造物的精準性和精細度,透露出工藝對品質的要求,以及追求卓越精美的精神,達到工藝造物最精致的表現。福州油紙傘素有“選料精,上油膩,繪花雅”的特點,所制傘骨如同一節麻竹筒,看不見縫隙,注水不漏;紙傘反復收撐不起頂、不斷線、不裂槽;傘面以手工繪制各種圖案,上世紀80年代曾獲得福建省工藝美術“百花獎”。
(六)原創精神。傳統工藝造物要有求新求變的創新精神,不斷的自我挑戰,提高造物創新的價值。福州油紙傘雖由江浙和中原傳入,但工藝家根據本土人文生活、天氣特點、材料特性等進行了創新,比如傘畫師構思新穎,技藝精湛,不僅表現中國傳統韻味的仕女花鳥山水,還創新繪制“洋山水”,遠銷海外,獨樹一幟。
(七)人本精神。傳統工藝造物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最終為人所用。以人為本的精神,表現在工藝家與消費者的自我實現,是工藝造物最高境界的表現。福州油紙傘不僅承載著造物者智慧的精華,更反映出它在福州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結語
以福州油紙傘為代表的閩都傳統造物所透射出的工藝文化精神,有著強烈的人文性。在機械工業文明造就的大量人造物大行其道的時代,其刻板的生產過程和勞動情景侵蝕了既有的社會關系,造成自我異化、人際疏離與社會沖突。如果對于傳統人文資源多一份保護、修復與創新,就可以喚醒人們對生活世界的文化感受和文化認同,適應當代的社會變遷,并促進生活品質的提升。
(注:本文為福建工程學院人文社科課題“閩都傳統工藝文化對創新工業設計區域特色的意義研究”,課題編號:GY-S13027)
參考文獻:
[1]林怡,肖劍南.閩都文化爭議[J].福建理論學習,2011(3):46-47.
[2]李硯祖.造物之美――產品設計的文化與語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嚴明.福州民間工藝美術[J].閩都文化研究, 006(2).
篇5
近幾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建筑業興起,人們迫切的想要提高生活質量,對室內的要求也顯著提高。由于我國現代室內設計沒有太長的發展歷史,在實踐的過程中受到了西方設計的沖擊與排擠,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發展受限。緊跟世界潮流并具有自己的特色成了當今室內裝飾的難題。所以要把握中國傳統工藝可以充分拓展設計空間的特點,為現代室內裝飾提供借鑒。
一、傳統工藝美術的發展與特征
傳統工藝美術是指具有百年以上歷史傳統并且世代相傳技藝精湛的工藝技術,它需要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以及完整的工藝流程。工藝美術是我國傳統藝術的一個重要分支,具有悠久的歷史,是美術發展的原始形態。從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到明清時期的木工藝,充分顯示了傳統工藝實用與審美相統一的特征。我國的傳統工藝美術可以分為許多種類,按照工藝可以分為雕塑工藝、畫繪工藝、鍛冶工藝、剪刻工藝、燒造工藝、編扎工藝、髹飾工藝、織染工藝等幾大類。
工藝美術起源于社會的生產實踐,包括社會生產與勞動生活。最早的工藝美術生產出的工藝品就是日常生活的用品。我國的工藝美術具有實用與審美的統一性,是內在使用價值與外在審美特征的完美結合,滿足了人們的物質精神需要。我國的工藝美術還具有民族傳統性,可以反映中華民族自身獨具特色的審美取向,在世展的過程中積淀形成了與其他民族不同的特征,是民族文化的升華。材料工藝性也是我國傳統工藝美術的重要特征,一般選用天然的材料,以手工制作為主,工藝流程完整固定。
二、現代室內設計的概況
室內裝飾是一種綜合性藝術,是為了滿足人們對室內環境舒適與方便的追求而出現的,創作的基本思想是以人為中心,強調使用功能與審美情調的融合,既重視空間的舒適性,又強調審美性。
室內裝飾設計是受實體羈絆的藝術、“戴鐐銬的舞蹈”;是使用特性和審美特性并重的藝術,要堅持功能與審美的統一;是強調形式美感的藝術,要淡化思想,突出凝練性;是體現設計個性的藝術,通過與眾不同的手法呈現出異彩紛呈的局面。
三、傳統工藝美術在現代室內裝飾設計中的融入與運用
中國傳統美術可以充分為現代室內裝飾設計提供具有現實意義的運用參考。傳統工藝是為了美化生活而制作出來的,具有很強的裝飾性。種類繁多,與目前的多元化設計相契合。許多對生產工具裝飾的技藝具有科學性,可以激發設計師的靈感。主題寬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獨具特色的象征性符號滿足現代室內裝飾簡潔的視覺效果。中國傳統工藝與現代的設計具有很強烈的對比沖突性與差異性,可以增添建筑內部的時代感與民族感。由于工業產品的擠壓,目前的傳統工藝品已經變為小眾文化,將其融入到現代設計中是對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繼承最有效的方法。
傳統工藝美術在運用到現代室內設計的過程中,要符合室內裝飾的樸質特點,契合環境,適度裝飾,將裝飾融入環境,成為環境的亮點。設計風格要互相適應,與其他裝設的配合要相得益彰,具有整體美。在保持整體美的基礎上還要突出現代感。減少過于復雜的工藝品的運用,重視新工藝與新手法。遵循現代設計理念,使設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方法。在設計時,可以將傳統的造型直接引用到設計方案當中,也可以將傳統圖案進行重組或者結構,替換其材質。在充分掌握造型規律后,可以對傳統元素進行再創造以產生新的表現形式。將傳統工藝的精髓而非形式融入室內設計,實現裝飾中國化,在設計實踐上大力探索,推進美術進步。
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將現代室內設計加入地方文化、主題、材質三個方面的傳統文化元素,并將傳統工藝美術的不同方法綜合運用。
例如南京某酒店以宋朝時期的江南莊園為模板,將典雅華貴的傳統文化元素應用得恰到好處。
篇6
關鍵詞:刺繡;工藝;服裝設計;教學
我國歷史悠久,有“衣冠王國”的美稱。從古至今,中國人憑借優秀的工藝水平,為世人創造了各種各樣精美絕倫的服飾,為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按汤C”是針線在織物上繡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但是,目前對傳統刺繡工藝引入現代服裝設計教學方面的研究相對比較缺乏,處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層面,[1]這對刺繡工藝的傳承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本文通過對刺繡的全面認識、刺繡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表現形式,以及刺繡在現代服裝設計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為今后的教學提供思路。
1 傳統刺繡工藝的認識
有學者指出,“中原傳統服飾是面料的自然風、盤扣的休閑風以及刺繡的和諧統一”。[2]傳統刺繡工藝最早起源于紋身,人們為了辟邪消災將民族的圖騰刻在身上。后來經過女紅的創造,逐漸從紋身向服裝刺繡轉變。那么如何定義刺繡呢?刺繡從簡單定義上來看,指通過針線的方式在底布上面穿梭繡出圖案的一門技法。刺繡發展可追溯的歷史較長,在每一個時期都存在不同的發展和變化。刺繡工藝經歷了較長時期的歷史演繹,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財富,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格特征。中國較為出名的蘇、蜀、粵、湘刺繡被譽為“四大名繡”,它們有著各自的特點,深受現代人的喜愛。同時,在我國其他少數民族身上也有各自獨特的刺繡特點和刺繡文化。刺繡的用途比較廣泛,如可以用于繡荷包、可以用于家居裝飾、可以用于服裝設計等。
關于刺繡教育的問題,可以追溯到清末著名刺繡大師沈壽,其最先打破了傳統的“藝徒制”,采用了“學堂制”。[3]在現代服裝設計當中,設計師們一方面超越時代,汲取先進思想和技術;另一方面,從傳統民族元素中尋找靈感,傳統刺繡工藝就成了重要的靈感對象。刺繡藝術博大精深,在中國文化世界傳播的背景下受到了各國設計師的青睞。作為一種傳統的視覺元素,刺繡具有獨特、紛繁、古樸的美麗圖案,而且色彩鮮明、對比強烈、藝術效果上佳等優點,因此在當前現代服裝設計教學中值得進一步研究。
2 傳統刺繡工藝在現代服飾中的表現與形成
把傳統刺繡工藝引入現代服裝設計教學,是對這門民族手工藝傳承和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的一次有益嘗試。在現代人的服裝意識中,更多強調的是時尚、個性、簡單,因此如何把傳統刺繡的技藝和現代人對服裝的審美需求,以及現代服裝工業發展相融合,成為這次教學嘗試探討的主要課題。刺繡工藝在現代服裝設計當中需要針對造型設計做好裝飾性和實用性的統一,根據不同類別的服裝、不同服裝市場消費層次的需求,在技法、圖案以及造型上設計得更具針對性。
服裝分為成衣和高級時裝兩大類別。所謂“成衣”,即人們普遍穿著的日常服裝,我們知道傳統刺繡主要是依靠手工完成的,而且由于需要刺繡針法多種多樣,為了滿足批量生產的需要,降低生產成本和工序,逐漸地誕生了電腦刺繡和機器刺繡。設計師可以將服裝店款式特點、造型特點、圖案特點、色彩、技法等均輸入電腦和機器中,從而實現批量生產。這種設計廣泛地運用于當前的時尚女裝、牛仔褲、童裝以及毛衫當中,往往在色彩、圖案以及布局上都需要與布料和風格相匹配。
高級定制服裝屬于精美純手工制作的服飾,對手工時長有嚴格規定是其最為顯著的特點。大部分這類服裝都是針對個人需要進行設計的,如演出服裝、禮服等。以我國著名定制服裝設計師郭培為例,復雜的手工刺繡工藝在其設計的服飾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她設計的服裝往往是傳統刺繡工藝與現代服裝剪裁工藝的融合。濃郁的民族特色,讓刺繡服飾更好地詮釋了她的個人魅力和氣息。當然,郭培在服裝設計方面并不是單純地選擇傳統刺繡工藝,而是融合了時代潮流,借鑒了西方的剪裁技術和獨有的審美理念,與設計師團隊一起打造的純手工刺繡服飾,很好地詮釋了傳統與時尚的完美融合。
3 傳統刺繡工藝在現代服裝設計教學中的意義
傳統刺繡工藝在現代服裝設計教學之中有著重要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藝術價值,其二是經濟價值。因此,教學中應當特別注意傳統刺繡工藝的價值和地位。
3.1 藝術價值
刺繡藝術是我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經千余年滄桑不變,以鮮明的民族特色和頑強的生命力向世界展示了它的風采。傳統刺繡工藝在現代服裝設計中有著較高的藝術價值。[4]藝術價值是不能夠用金錢衡量的,生活中人們往往將藝術品視為無價之寶,對傳統刺繡工藝更是如此。盡管刺繡是傳統民族服飾的一種表現語言,但隨著現代設計師融入更多的時尚元素和現念,其逐漸出現在世界各大時尚舞臺之上,憑借濃厚的文化底蘊和出色的工藝技巧,吸引了世界各地人們的青睞,展現了獨有的藝術魅力。近年來,以國內影視明星為代表的高端消費群體頻繁穿著刺繡工藝服飾,出席各種交流頒獎活動,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廣泛關注。例如,范冰冰曾經身著“東方祥云”的龍袍服出席活動,使得世人對中國刺繡服飾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今該禮服已經被收藏于杜莎夫人蠟像館和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由此可見,這不只是設計師個人的成功,更是傳統刺繡工藝作為中國傳統民間工藝的代表獲得世界的認可的表現。
3.2 經濟價值
在信息化的今天,有必要將民族藝術既看作經濟產業又看作文化產業,將其作為文化術事業來認識、理解、研究和發展,多方面、多角度地認識其本質和特征。[5]當然,刺繡工藝在現代服裝設計中存在的藝術價值,也為其帶來了更高的經濟價值。不同的刺繡工藝和手法都會間接或者直接作用于服裝本身,不管是體現在大眾成衣上,還是高級定制服裝上,刺繡工藝的融入都提升了服裝的市場價值,同時也提升了穿著服裝的個人的價值。那些設計在衣服局部的精美刺繡細節裝飾,不僅體現了著裝者獨有的審美理念,精致的手工藝更是高品質的表現。這類型的服裝在售賣價格上往往比普通成衣要高,也是刺繡工藝為服飾產品帶來更多的產品附加價值的一種體現。
傳統刺繡工藝本身就擁有著古樸、艷麗、針法獨特等特點,而現在經過現代設計師的匠心獨運,設計更上一層樓,自然在服務于人民生活的同時,也創造出了更多的經濟價值。這在現代服裝設計教學中應該引起思考和重視。
4 傳統刺繡工藝在現代服裝設計教學中的應用
傳統刺繡工藝在現代服b設計中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不得不引起我們對現代服裝設計教學中的重視,因此加強刺繡工藝在現代服裝設計教學中的應用分析非常重要。對于刺繡作為傳統工藝如何通過設計師再設計、再創造,而不是傳統工藝的翻版,本文從刺繡圖案、刺繡色彩、刺繡材質三個方面對傳統刺繡工藝在現代服裝設計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研究:
4.1 刺繡圖案的應用
中華紋樣在七千多年歷史中的興衰演變,其中濃縮的智慧和深厚的人文情懷也將對學生的設計審美產生一定的影響。[6]授課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借古開今,利用傳統刺繡圖案,結合當代設計的理念和元素進行創新,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從刺繡圖案的紋樣出發,注重紋樣與服裝設計風格的統一。
圖案具有自己獨特的設計語言,并不是所有服裝風格都能選擇同一種圖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讓學生明白在引入圖案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固化思想、照搬照抄。借鑒圖案就是將圖案當中的整體形式或者某一具有鮮明特點的部分用于相應的服裝局部之中,這種借鑒方式一方面能夠很好地保留圖案中本色的民族文化氣息,另一方面也能創造出獨特的東方神韻。日本設計師高田賢三在為自有品牌Kenzo設計的成衣作品中均保留了刺繡圖案原始的樣本,受到了市場的廣泛關注。此外,對圖案形式進行解構重組,這需要建立在服裝的風格和造型上,如可以進行圖案的簡化、重新組合或者是根據圖案的某個部分進行夸張變形處理。采用這種方法對原本復雜的刺繡中常見的傳統紋樣再次設計,使其變得簡單概括又獨具個性,更好地體現現代服裝時尚化的特色,以符合當代人的審美追求。
4.2 刺繡色彩的應用
地域類別不同的傳統刺繡擁有各自鮮明的用色手法,造就了迥異的民俗之美。以寫實風格見長的蘇繡通常是將五彩的繡線混合,調配成細膩的色彩,以模仿、升華自然物象之美,使花鳥、山水、人物等皆栩栩如生、精妙絕倫。[7]而以裝飾風格見長的湘繡則用色明快夸張,色彩飽和,對比強烈,僅選取3~5種顏色,充分保留了單一色的張力,通過這些純色的對比并置達到了視覺上的豐富性。在把傳統刺繡引入現代服裝設計教學的過程中,還需要對不同風格刺繡的色彩加以利用,這樣既能保留傳統刺繡色彩的象征性寓意,又能打破對刺繡傳統固有色彩的單純利用,與現代服裝的流行色彩相結合,提升服裝的表現力,把握現代人對服裝色彩的情感認知和心理訴求。
4.3 刺繡材質的應用
裝飾藝術風格展現了高雅、魅力、功能性和現代性,這些都離不開對材質的要求。[8]在把刺繡工藝引入服裝設計教學的過程中,用新的服裝輔料與傳統刺繡材料相結合,如不同幾何形狀具有現代工藝特點的亞克力材料,不同質地和光澤的珠片、華麗的鋯石,不拘泥于傳統刺繡較為單一的絲線材料。由于刺繡的選用標準就是要能將服裝上的裝飾點綴感表現出來,材料的選擇在風格上必須與服裝風格、刺繡圖案整體的設計保持統一。材質的不同會對繡線創造出來的光澤感和肌理效果產生不同的作用,因此還需要將材質與服飾面料統一,并充分運用到服飾設計當中,突出個性、展現美感。
5 結語
現代設計方法學是一門綜合性、開放性的學科,它從哲學、文化、意識形態和消費心理等諸多方面為研究傳統文化元素提供了方向。[9]存在并發展了幾千年的中國傳統刺繡工藝并沒有因為現代服裝工業的發展而遠去,也沒有被人們遺忘,它所代表的民族文化特有的精神品質,仍可以作為現代服裝設計的設計理念。同時,傳承不是一層不變的沿襲,在現代服裝設計教學當中,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和保護傳統刺繡工藝。一方面,收集民間保留的精美刺繡服飾,加以借鑒;另一方面,把現代服裝設計教學體系中的藝術觀念、表現手法和創作技巧的新觀念融入其中,按現代審美心理進行重組和時尚化的處理,[10]開創出刺繡工藝的新氣象。
參考文獻:
[1] 彭容.中國傳統元素在中式品牌服裝中的運用研究[J].設計藝術,2013.
[2] 李克兢,田合偉.中原傳統服飾面料及手工藝的傳承研究[J].設計與產品,2013.
[3] 林書羽.沈壽對于中國刺繡教育的貢獻[J].刺繡教育,2013.
[4] 梁敏玲.挖掘刺繡教育內涵提升幼兒綜合素質[J].中國教師,2014.
[5] 彭紅.中國民族藝術在時尚產品設計中的應用和創新研究[J].藝術百家,2012.
[6] 琦巖,郝李.中國傳統紋樣課程教學探索與設計[J].裝飾,2015.
[7] 王勇.濰坊民間刺繡的色彩美感解析[J].裝飾,2013.
[8] 韓亮,朱琳.永不消失的線條――裝飾藝術運動概述[J].時空,2013.
篇7
1.生產配料
黑豆500公斤、食鹽90公斤、白酒(50度以上)5公斤、水30~50公斤(拌料時加入)。
2.生產工藝及操作
選料浸泡蒸煮攤晾制曲拌料發酵
(1)原料用黑豆、褐豆、黃豆均可,尤以黑豆最佳。因黑豆皮較厚,做出的豆豉色黑,顆粒松散,不易發生破皮爛瓣等現象。
(2)泡料時,水溫控制在40℃以下,用水量以淹過原料30厘米為宜。一般浸泡約5小時后,即有90%~95%的豆?!吧炱ぁ?無皺)。如氣溫在0℃以下時,需適當延長泡浸時間,要求l00%的豆?!吧炱ぁ?。達到浸泡要求后,測其水分含量應在50%左右。
(3)常壓蒸料。分前后兩個木甑,前甑蒸2.5小時左右,待甑蓋冒大汽和滴水時,移到后甑再蒸2.5小時(其主要目的是使甑內原料上下對翻,便于蒸熟均勻)待后甑冒大汽、滴水時即可出甑散熱。原料蒸后的水分含量為56%左右。
(4)下甑后將熟料鏟入籮筐,待自然冷卻到30~35℃時,進曲房入簸箕或上曬席制曲,曲料堆積厚度為2~3厘米。
(5)常溫自然接種。制曲周期因氣候條件而異,一般為15~21天。制曲時間從當年立冬(農歷十月)至次年的雨水(農歷一月)。在此期間,如當地最高氣溫在17℃左右,則適宜毛霉生長。
冬季曲料入曲房3~4天后起白色霉點,8~12天后菌孢生長整齊,16~20天后原霉衰老,菌絲由白色轉為淺灰色,質地緊密,直立,菌絲長0.3~0.5厘米。同時,在淺灰色菌絲下部、緊貼豆粒表層有少量暗綠色菌體生成。21天后出曲房,豆坯呈淺灰色,菌絲長0.5~0.8厘米,有曲香味。制曲過程中,品溫5~10℃,室溫2~5℃。
(6)將制好的曲倒入曲池內,打散,拌曲加入定量的食鹽和水,混勻后浸悶1天,然后加定量的白酒(50度以上),拌勻備用。
篇8
關鍵詞:服裝設計;傳統手工藝;風格
服裝即是商品又是藝術,服裝還是一種文化現象,每個社會和不同時期,人們日常著裝都反映著人們的文化心理和生活情趣。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人們不愿意盲目的追隨他人,強調自己所具有獨特性、優越性、重要性。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人們的審美心理和消費觀念逐漸成為服裝設計師們研究和關注的重點。
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后期,時裝的設計重點是服裝。造型、裁剪和整體的風格搭配。進入21世紀之后,設計師們把時裝的設計重點放在了服裝面料的再造設計,通過材料與整體制作工藝的完美結合來體現設計的主題和靈感。這種服裝設計的趨式起著風向標式的作用。
在現代年輕人不甘于自我的形象被淹沒、失去個性,這樣的環境要求服裝設計師要有自己獨特的設計風格。
將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服裝設計的有效方法與途徑一體化,形成自己獨有的服裝設計風格,不失為一種好的途徑。把國外先進的服裝制作工藝與傳統的中國手工藝相接合,迸發出獨到的設計理念。信息的高速傳播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眾多設計專業的學生作品出現了跟風,抄襲現象,缺乏個性和底蘊。所以形成自己獨有的設計理念尤為重要。
傳統手工藝是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它包含了眾多的民間制作技藝。中國的傳統手工藝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在美術史、文化史、設計史的發展過程中,是貫穿其中的主要內容之一,有重要的地位,大概可分為雕塑工藝,印染工藝(如藍印花布,扎花蠟染)、刺秀工藝、編織工藝、剪紙工藝等。結合設計需求,運用傳統手工技藝,設計出新的作品并制作樣品,形成獨特的個性風格,引導時尚潮流。
經過五千年的演變,傳統手工藝和其他藝術一樣,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與現服裝設計相結合,那凝聚著歷代勞動人民精湛技藝的古老文化便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如中國式的立領和盤扣、書畫和漢字、瓷器上的傳統圖案,中國風的色彩和花卉,以及京劇臉譜、剪紙藝術等傳統手工藝,已被廣泛地運用在當代服裝設計中,世界服裝的T臺上刮起了“中國風”。
1 刺繡工藝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刺繡是中國傳統手工藝的瑰寶之一,刺繡又叫繡花和絲繡。刺透與服裝,早在原始社會獸皮上就有了,通常刺繡有的是經過夸張變形的龍、鳳、虎等動物圖案,有的是花草或幾何圖形,有的是華麗多變的花卉等。如今,中國的制繡工藝遍布全球,刺繡工藝形式豐富、風格獨特,并被廣泛運用于服裝設計中,滿足了人們對服裝審美的多元化需求。
2 剪紙工藝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剪紙是中國傳統手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剪紙透空的感覺,被現代人賦予了新的含義――鏤空藝術。服裝設計中用作鏤空的面料,通常有布、皮、革等材料。服裝設計師將剪紙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與現代的服裝設計相結合,制作出形象豐富、裝飾性極強的服裝語言。有的在服裝中大量的使用精致花紋起到了點綴裝飾主體的作用,提高了剪紙在服裝中的表現力。剪紙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有著強烈的民族風色彩,但剪紙的鏤空藝術在婚紗中的應有又充滿了時代感,受到時尚界的認可和贊譽。
3 蠟染工藝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
蠟染技藝是我國少數民族的文化產物,其中白族的扎染其花形圖案以規劃的幾何紋樣組成,取材多樣。其工藝分為扎和染兩個步驟,其風格凝重素雅、古樸雅致。服裝設計和扎染的結合在一起,不但色澤鮮艷,而且永不褪色,對皮膚也有保健作用,所以得到大部分服裝設計師的青睞,通過對傳統的扎染工藝進行再渲染,使之成為耳目一新的藝術品并廣泛地應用在現代服裝中。
貴州苗族蠟染是古老的印染工藝,以蠟作畫,有蠟的地方不能染色而形成花紋,包括蠟的裂紋都能體現出來,具有很多原始的風格,極具藝術性和裝飾效果。苗族蠟染與服裝設計結合制作出別懼一格的服飾,表現出來的舞臺效果十分震撼。
4 水墨畫工藝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水墨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又稱之為丹青,多取材于山水、花鳥以及寫意為主,用獨有的工具和顏料在絹、紙、布上作畫。水墨畫在服裝上的表現能夠充分表現出女性的柔美和飄逸。靈動、清新、脫俗的水墨風格服裝,T臺效果如置身仙境。
總之,傳統的手工藝來源于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氣息。服裝設計很好的提煉這種傳統手工藝的元素,運用設計靈感把它展示在自己的作品中。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服裝設計的追求無止境,對于五千年傳統手工藝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要提煉出最美的中國風。加強對傳統手工技藝的延承學習,形成文化積淀,提升服裝設計專業特色,傳承了中國傳統技藝的中國奢侈品品牌NE?TGER創作的“鸞鳳雙棲牡丹”華服被北京博物館永久珍藏。其設計以中國紅為主色調,全線交織,孔雀藍點綴,雍容華貴,獨具匠心。現如今,服裝中大量的裝飾物已被現代化機械生產物所代替,但卻缺少現代年輕人要求的個性化。所有世界頂級品牌服裝都有高級訂制,其特點除了設計獨具匠心以外,更要有精湛的手工技藝。所以,服裝設計師對傳統手工藝的學習、掌握、提煉,有利于激發設計師的創作靈感,不斷主動的挖掘其中的精髓,設計出更多樹立時尚標桿的服裝藝術品。
參考文獻:
[1] 華梅.服飾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篇9
關鍵詞 錫繡 教學 傳承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A
The Tradition of Local Traditional Craft in Vocational Teaching
――The Try Teaching of Tin Embroidery
DAI Lan
(Wuxi Tourism Trade Vocational Technology School, Wuxi, Jiangsu 214045)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tin embroidery and teaching practice into schools, and explor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traditional craft heritage into school education, the purpose is to enable more attention to local art teacher of traditional craft heritage issues.
Key wordstin embroidery; teaching; tradition
1 無錫刺繡的演變和發展
刺繡是中國優秀的傳統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刺繡是一種在織物上用各種線料織出種種不同圖案的工藝。根據各種古墓出土的帛畫和刺繡等實物可知,遠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時代,中國就已有華美的暗花綢和多彩刺繡。在無錫,最早有記載的刺繡藝人是明代余氏,據《金匱縣志》記載:“堆紗刺繡茲明尤仲驥妻余氏所制。巧奪天工,曾以充貢,邑人咸仿其法?!?/p>
在清代光緒以前,無錫刺繡還只是家庭婦女手工藝,繡件也以零星小品居多,如鞋頭、椅墊、椅披、枕衣、鏡襖等等,而且沒有批量生產。很長一段時期,錫繡一直以折枝花卉和圖案裝飾為主。直到清嘉慶,道光年間江南著名刺繡工藝家丁佩曾經寄寓無錫,著有中國刺繡藝術第一部專著《繡譜》,對無錫的刺繡起著推動作用。此時錫繡以“閨閣繡”占主導地位,這種刺繡細膩典雅,屬格調高雅的觀賞繡。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李佩黻、李竟和妯娌在其丈夫華文川,華文匯兄弟的支持下,創立了我國最早的民間刺繡組織――錫山繡工傳習會,會員達102人,繡品分等級收購出售,從此錫繡便以商品形式流通于市場,日本刺繡家金原村子亦參加學習。在當時書畫家王云軒、陳舊村等人的協助下,錫繡的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創立了畫、書、繡相結合,富有變格特點的新繡法。技法上也充分運用擻和針法、長針余纏等手法,并輔以劈絨,使粗獷與細膩兼備,形成了具有文化畫氣質,藝術欣賞價值極高的風格。無錫刺繡事業一時大興,錫繡步入了鼎盛時期。
這時的無錫刺繡達到了歷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出現了一大批卓越的刺繡家,而其中影響和成就最大的是華D。華D于1906年在蕩口鵝湖女學教授刺繡,在內容上引進了西洋繪畫的寫實風格,在刺繡針法上也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和嘗試。她運用列針與鎖針法,打破傳統刺繡“平、勻、細、密”的針法,放針自由,線條活潑多變,絲線也是多色絞和。
無錫刺繡于1927年逐步衰落,直到解放后逐步恢復。1980年,無錫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召集所內畫師、微雕藝人、刺繡藝人創造了精微繡《百壽圖》,用彩色雙面繡技法繡上壽星,在壽星身上又用8種不同的彩色繡107個“壽”字。這件作品標志著錫繡開始走上精微繡的歷程,開創了無錫刺繡歷史上的第二次輝煌。2008年無錫精微繡作為蘇繡的擴展項目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錫繡在高職教學中的嘗試
2.1 前期思考
認識錫繡,其實時間不長。2005年前,無錫優秀傳統工藝如:無錫惠山泥人、竹刻、錫繡等都走到了后繼無人的境地,2005年開始,無錫政府開始大力扶持這些工藝,為僅留的幾位工藝大師提供各方面的幫助,目的是為這些工藝不至于失傳。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出資,錫繡傳人吳鳴文老師在徐福成故居成立錫繡工作室,開始帶傳人(5人),同時為普及錫繡工藝,在無錫河埒口文昌軒免費教授錫繡工藝。錫繡終于撩開神秘的面紗,以開放的姿態,迎接喜歡錫繡的人們。
2006年,學校開始籌建藝術教室,開始特色教學的課程改革,錫繡就很自然的進入我思考的范圍。在薛福成故居看到繃架上五彩的絲線,陳列的精美的作品,作為一名藝術教師,筆者有責任和義務來關注無錫本土文化的傳承,同時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了解這種古老的手工藝,有機會嘗試學習它并愛上它,并將 “錫繡”工藝帶進校園。
首先是教學形式。錫繡是一個優秀的地方傳統工藝,但從工藝特點來看,更加適合女孩子,再加上學習周期比較長,所以不能在常規教學中展開,需要創建一種課程環境,能夠周期比較長,讓喜歡這種工藝的學生進行學習,那么興趣小組或者第二課堂的形式就再合適不過了。
其次是師資。沒有好的老師,教學是沒有辦法進行的。在校的或外校的,很難尋找到教師能勝任傳統工藝的教學,最適合的就是聘請工藝大師參與到教學中。工藝大師做技術上的指導,在校老師做輔助的指導和教學管理,兩者相結合才能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第三是場所。有一個專門的教室是比不可少的,任何傳統工藝都需要特定的工具和材料,所以一個專門的教室可以確保硬件設施的到位,使得教學能順利進行,同時也能給學生一個很好的專業活動氛圍,在心理上形成一種歸屬感和安定感,建立良好的心理環境。
2.2 初期嘗試
基于以上三點的考慮,經過一年左右的籌備,學校在2008年建立刺繡工作室,錫繡傳人――吳鳴文老師成為學校的外聘老師,到學校教授興趣班同學學習錫繡工藝。
刺繡教學以興趣小組的形式開始招學生,學生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更多的是好奇,由于工藝技法需要手把手的教,所以最終留下十幾名學生。從比較簡單的排針練習開始,花型以蘭花為主。為了能更好的勝任工作,作為負責老師,除了幫助吳老師進行教學管理以及一些輔助工作,筆者與學生一起開始學習錫繡。對錫繡了解越深,就越能體會到其中的精湛之處,越能體會到傳統工藝的藝術魅力,那么先人創下、幾代人的心血積淀起來的如此精美的藝術,真的要在我們這一代結束嗎?
帶著這種想法,學校興趣小組同學采用滾動式培養方式。由于錫繡學習周期比較長,又需要相當長時間的練習,所以小組成員基本上是五年制一年級的住宿生,他們比走讀的同學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學習。一年以后沒有恒心再堅持下去的同學會自然淘汰,由新生代替。在平時的學習中,老成員帶新成員,相互交流,有疑問就請教師傅,進步相當快。這樣,當學生走出校門時,錫繡已學四年,一般的花鳥雙面繡已經能獨立完成。
篇10
關鍵詞:工藝花鳥畫;寫意性;審美特征;意象
中圖分類號:J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6-0053-01
中國畫發展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它是伴隨著我國政治經濟蓬勃發展的,與同時期的文化風俗緊密聯系。而傳統的工藝花鳥畫是起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北宋的推行下才在中國的國畫市場上名聲大起,然而,工藝花鳥畫也經歷了相當長的蟄伏期,在幾度興衰中發展至今。
中國的繪畫藝術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在中國畫的范圍中的表現形式是“寫意”,它是一個畫家,一個文人經過自己的眼睛所觀察,心理之所想象,腦之描繪,并加上自我的審美情趣以及思想觀念相互融合所產生的一種新的審美意象,并體現出“借景生情”以及“托物言志”的藝術境界。
一、工藝花鳥畫的寫意性
中國傳統工藝畫的“寫意性”是在一個繪畫作品中體現作品的自然靈性,并把作者的筆墨與人格精神融為一體,強調的是表現出作品所顯現的主觀情趣,是主體對自然的一種有感而發的一種內在的自由心理狀態,目的在于尋找在內心的精神歸宿與繪畫理念精神層面的一個顯著的契合點。在更深的層面上,工藝花鳥畫的“寫意性”是主體通過自己的想象,親身的細微觀察,較高境界的精神領悟,把自己內在的情感與大自然所透漏出情思融合在一起,達到主體與客體的交流,打破客體對象的局限性,把握好自然界這一客體內在的精髓。歸根結底,任何國畫的興起,都是來源于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傳統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以及其中所蘊含的美學思想,繼承了中國繪畫傳統的精髓,使得工藝花鳥畫的“寫意性”愈發明顯。
二、工藝花鳥畫的審美特征
古人繪畫絕非簡單的呈現自然,并不是把自然界中的一山一水或者是一鳥一獸的寫實顯現為根本,而是作者內心世界的情感與外部語言的一種有聲的對話,是作家精神的寄托,是靈魂的物化。在這種前提下,在藝術家精神內涵的追求下,要求中國工藝繪畫家必須重視作品的立意性,力在把作品的立意性作為一個謀篇之始。此外,還應突出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在實踐中把作品的審美特性完美呈現,借助抒發個人感情的物外世界傳達出精神世界的藝術。工藝花鳥畫尤其善于精心構思,作家在作品展現出我們中華民族獨特的理念與精神境界,生動形象地抒發出認識與感知世界的主觀精神感受,在心靈與客觀世界大自然的融合中顯現出理想化的精神世界。
三、工藝花鳥畫中的意象
作品中蘊含著多種意象,花鳥畫中的意象尤為突出,它展現了一個作品的內在生動性,而意象又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一種美學觀念。是藝術家內在的情感與外部的世界所融合的一種精神藝術,是客觀對主觀個體所產生的一種表象。意象在詩歌運用較常見,是比興手法的一種擴大與發展的形式。工藝花鳥畫中的意象具有顯著的托物言志的功能,寄托了作家的情感,傳達了意象審美最現實的信息,從而在作者的感情中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想象與聯想。
四、工藝花鳥畫的寫意與審美結合
工藝花鳥畫起源于魏晉南北朝,在當時政治經濟發展中受到其它文化的沖擊,作品的“寫意性”不能很好的顯現,其審美特征也不被世人所欣賞。而寫意與審美本身就是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形式。對工藝花鳥畫而言,寫意與審美相結合更能體現出作品的傳統美學特征,使工藝花鳥畫的景物有較強的精神內涵,流露出作品本身的筆墨畫意的美學要求,抽象的精神與繪畫的具體表現的結合,使工藝花鳥畫的一筆一墨在色彩的節奏中既反映了大自然生命的旺盛,也傳達了藝術家精神世界與理想世界的追求。
五、工藝花鳥畫的寫意性探索
工藝花鳥畫的寫意性是能產生“物我合一”的主客觀世界的一種理想境界,要求作家用心創作,以“寫意”之心去畫“寫意”之畫,這是作家一種高超的藝術手法。但是“寫意性”是形神兼備要求作家以神傳神的一種內涵,在以線條勾勒的工藝花鳥畫中本身就蘊藏著極大地虛擬性不具備傳神的寫實功能,自然的精神面貌、畫面的生動都應由畫面上不食人間煙火的自然面貌淋漓盡致的呈現出來。這種作家的精神世界與外在自然的結合正顯示了中國文化的寫實精神與工藝花鳥畫風格的完美結合。
工藝花鳥畫的寫意性幾經波折,在作家的重視與探索下逐步勃興。一方面它超越了自然的一種內在的審美表現,另一方面也使工藝花鳥畫在原有的積累上形成了氣韻、審美相結合的一種圖畫形式,是工藝花鳥畫進入理想層面的一種必要手段,以此彰顯了工藝花鳥畫獨特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