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離輻射與電磁輻射的區別范文

時間:2023-10-13 16:56: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電離輻射與電磁輻射的區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輻射環境 心理分析 科學生活

中圖分類號:X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1-0265-02

談起輻射,不少人驚恐而色變。由此而引起的民眾滋事事件時有發生……。種種現象表明,社會在走向文明的同時,民眾的環保意識,健康意識在不斷提升,對自己周圍環境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高,那么輻射真的像少數商家宣染和大眾議論的那樣兇險可怕嗎?我們通過調查分析,對輻射環境民眾心理狀態做以科學的分析。

一、輻射的類型及安全性分析

1.輻射充滿著生活空間的每個角落

人類生存的這個地球,充滿著各式各樣的輻射源,如電閃雷鳴、火山噴發、地震海嘯、太陽光、X 光,甚至日常使用的微波爐、電視機、計算機、手機、通信基站等產生的電磁波,人們有意無意地都在接受各種電磁波的輻射,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強力磁場體。

二、輻射的類型及危害性分析

依據輻射源能量的高低及電離物質的能力,一般分為電離輻射源和非電離輻射源。

1.電離輻射

是指波長短、頻率高、能量高的射線。即波長小于0.1微米的電磁輻射。例如高速帶電粒子有α粒子、β粒子、質子,不帶電粒子有中子以及X射線、γ射線、CT、核磁共振、放射性同位素等等。電離輻射的特點是波長短、頻率高、能量高。電離輻射的能量高于分子化學鍵鍵能的電磁波,可以破壞生物蛋白質、細胞、DNA等分子結構,造成人體傷害并及有可能誘發細胞癌變。

2.非電離輻射

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電磁輻射(坡長大于0.1微米),波長較長、能量低,不會引起物質的電離,常見的有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微波和無線電波等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手機、電腦、無線路由器、無繩電話、通訊基站、微波爐、冰箱、電磁爐、電熱毯、電吹風、打印機、復印機、高鐵、高壓電塔等產生的電磁輻射。

三、電磁輻射的軀體效應分析

常見電磁輻射(非電離輻射)對人體健康的效應分為種群效應和軀體效應。

1.根據生物學家對人體靜電研究,電磁輻射的種群效應可以使人類變得更加聰明,也會使極少數人放電異常,產生癲癇癥。

2.輻射的軀體效應為熱效應。人體接受電磁輻射后,體內水分子會隨著電磁場方向旋轉而快速運動,從而使機體溫度升高。截至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曾進行一個經歷11年,60多個國家參加的研究,得出結論:標準限值內的電磁輻射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四、電磁輻射標準規定

如何衡量電磁輻射對人體作用的大小呢?電磁輻射能量要大到什么程度才會對人體產生傷害呢?這可以用“比吸收率SAR”來定義生物體每單位質量所吸收的電磁輻射功率(W/kg)。

根據中國國家標準GB8702-88《電磁輻射防護規定》,對于30-3000MHz頻率范圍,公眾在一天24小時內環境電磁輻射場的場量參數在任意連續6分鐘內的平均值應滿足: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應小于0.02W/kg(歐洲為2W/kg,美國為1.6W/kg)、電場強度不超過12V/m、功率密度不超過0.4W/m2,中國比國際非電離輻射標準嚴格10多倍。

五、輻射環境民眾心理分析

1.以上數據表明,常見輻射存在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實并不可怕。那么民眾怕的是什么呢?可歸結為以下方面:

2.生活中常見的的輻射源,已經習以為常,不熟悉的輻射源懷有介意或懼怕心態。

通信、電器等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應用,快于民眾所掌握熟悉的常識,民眾普遍不知道輻射與輻射污染的區別,認為一切輻射都是對人體有害無益的。

3.輻射知識缺乏,不了解電磁(坡長0.1微米以上)輻射與電離輻射(坡長0.1微米以下)的區別及危害性。因為 “電離輻射污染,不僅會引起心悸、失眠、心動過緩、竇性心率不齊等癥狀,還會造成白細胞減少,免疫功能下降等癥狀”,“電離輻射污染不僅會導致男性衰退,質量降低,還會使女性經期紊亂,容易流產或是產下可怕的死胎、畸胎。?” 這也是造成民眾恐懼的主要原因。

4.科學生活的常識欠缺,不明病因的身體不適,如:心悸、失眠、心動過緩、竇性心率不齊、免疫功能下降、微量元素缺乏等等癥狀,一律歸結為受到不明電磁輻射而引起。

5.少數護膚品、保健品商家為推銷自己的產品,借此擴大宣染,引起知識欠缺民眾的恐懼,這是傳統“兇神”恐嚇行為,正好迎合部分民眾應愿信其有,不愿信其無,甚至煽動民眾滋事的心態。

六、科學生活建議

我是從事輻射環境監測管理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輻射廣泛存在于我們周圍。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監督管理使用放射性、核素、電磁輻射設施是我們的神圣職責。為了使放射性、核元素、電磁輻射設施的應用控制在對民眾沒有任何危害的范圍內,建議學會科學生活。

1.據復旦放射醫學研究所吳錦海教授介紹,大氣、水源、土壤、食品等中,含有鈾、鐳等多種天然放射性核素,但一般都有在百萬分之幾的水平。生活環境中的這種看不見的射線,通常稱為天然放射性本底,一般不會對人體產生輻射危害。相反,生活不良習慣,可使人們受到的放射性增加。比如,每天吸20支煙的肺部,一年時間相當于肺部受到了0.5至1.0毫西弗(mSv)的輻射。

2.作物育種、疾病診斷、治療,放射性核素也有廣泛的應用。如用射線照射腫瘤,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對放射性核素接觸者來說,只要作好防護,在限制劑量下也是安全的。

我國對廣大居民受核元素影響的限制劑量為0.1毫西弗(mSv)/年,(國際規定為5毫西弗(mSv)/年)放射性工作人員的職業接觸限制劑量為50毫西弗(mSv)/年。目前,我們所接觸到的輻射劑量都在安全范圍內,對健康的影響十分微小,不必過分擔心。

3.家裝輻射:盡可能使用環保材料。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隨之而來的“裝修污染”問題常常令人頭痛,家裝材料的放射性是否超標已成為其中最棘手的問題之一。

天然巖石因含有天然放射性核素而具有放射性。同時,對花崗石材的放射性強度水平進行了明確界定,并依據其強弱不同劃分為A、B、C三個級別,在居室裝修時應選擇A類產品。

而磚石、地磚、瓷磚、混凝土等建筑材料是家居裝修中的必選材料,它們的放射性水平同樣不容忽視。這些建筑材料之所以可能含有比較高的放射性水平,主要原因是它們的制作原料可能是由礦業廢渣、煤渣、鋼渣或工業副產品組成,而這些副產品里面常常含有濃縮的放射性核素,從而導致制成的建筑材料放射性水平較高。

除了石材、瓷磚等建筑材料可能產生較強的放射性污染外,家中擺設的化石、玉石、石雕等均可能產生核輻射。市場上有一種經過處理能在夜里發光的裝飾品,具有很強的放射性,不適合在居室內擺放。另外,有的含磷礦物被加工成?“夜明珠”,其放射性也偏高。

因此,我們在家居裝修中應盡量不要使用那些放射性含量較高的瓷磚、石材等材料。建議,在購買主體、裝修建筑材料時,應首先向經銷商索要產品的放射性水平檢驗合格報告或產品的放射性水平分類檢驗報告;同時,在查看檢驗報告時必須留意檢驗報告上要有CMA計量認證專用章,檢驗依據應為GB6566-2001國家標準,正本檢驗報告或加蓋紅色騎縫章的檢驗報告復印件有效。

4.醫學輻射:避免過度和重復檢查

放射性物質放出的射線被廣泛用于為人類健康服務,尤其是在醫療領域內診斷和治療方面應用廣泛。比如現在很多大醫院可進行ECT檢查(同位素檢查),就是應用放射性核素示蹤技術的一種數學和物理技術。病人通過口服同位素或其化合物,然后用掃描儀在體外測量,可作為腫瘤的有效診斷手段。

我們在醫院里,經常能看到個別檢查室的“大鐵門”緊閉,醒目的寫著“小心輻射”的大紅字。雖然這些醫學檢查的輻射不小,但是只要不是過分頻繁地檢查,這種損害幾乎為零。

放射專家指出,已經懷孕的婦女或準備懷孕的人在需要做放射性檢查時,必須事先與醫生進行溝通,否則可能對胎兒造成影響。此外,兒童也是對射線更為敏感的人群,在一定要做檢查的情況下,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盡量縮短受照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患病后不要輕易進行放射性檢查和治療,更不要自己提出來射線檢查。如果一年之內進行幾次檢查,對身體的危害非常小,但是如果過度檢查,會對身體造成一定損害。因此,盡量避免重復照射對身體造成重復損害。

5.電器輻射:保持距離是最好辦法

電器輻射主要是電磁輻射,它是一種復合的電磁波,以相互垂直的電場和磁場隨時間的變化而傳遞能量。而人體生命活動包含一系列的生物電活動,這些生物電對環境的電磁波非常敏感。

比如窩在沙發里看電視,一看就是幾個小時而渾然不覺,時間長了,會出現頭昏眼花、耳鳴等癥狀。除了電視外,現代人每天使用最多的是電腦,程序員、編輯、網民最容易遭其毒害,而近距離的接觸,讓人躲都躲不開。電腦屏幕、主機、機箱,甚至鼠標都有輻射。此外,容易被忽視的電器輻射還有微波爐、電熱毯、取暖器、電吹風等。

篇2

關鍵詞 特高壓送變電工程 環境 電磁 噪聲

中圖分類號:K826 文獻標識碼:A

一、前言

電網作為一種基礎設施、電力資源作為一種基礎能源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基本保障。根據國家經濟發展需求,電網基礎設施建設大幅加快,電力資源需求日益增大,特高壓線路逐漸增多,送變電工程也不可避免的向居民密集區域靠近,進而導致送變電工程與周邊的住宅區、辦公樓間因破壞綠地、征地、電磁輻射等環境問題引起的糾紛越來越多,糾紛事件直接導致送變電工程建設工期延誤、施工受阻、成本攀升,部分事件還誘發了。積極管理、有效應對高壓送變電線路可能導致的環境問題已經成為送變電工程公司面臨的一個現實課題。

二、送變電工程中的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送變電工程產生的環境影響主要包括輸電線路及變電站運行時產生的連續可聽噪聲、 工頻電場和磁場以及建設期施工對周邊環境和生態的影響。雖然目前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國際腫瘤研究機構和美國國立環境衛生研究所等在內的權威國際組織或研究機構均認為現有證據無法證實低水平的電磁場對人體健康具有顯著相關影響。因此,送變電工程本身不應導致嚴重的環境問題。但在現實情況中,還有信息不對稱、經濟利益驅動等諸多其他原因導致公眾對送變電工程環境問題的過度擔憂或過度放大,甚至引發一系列、過度維權等次生問題,進而對正常的送變電工程施工產生不良影響。究其原因,這種過度擔憂或過度放大的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有:

(一)信息不對稱引起的盲目電磁恐慌。

我國環境保護部為了幫助公眾正確認識電磁輻射還專門發行了宣傳手冊,闡述送變電設施的工頻電場、 工頻磁場與電磁輻射存在本質區別,其不會在周圍環境中產生有效的足以危害人體健康的電磁輻射。但近年來,由于相關概念炒作和不良社會輿論影響,送變電工程與“電磁輻射”、“電磁污染”等概念被無端的聯系起來,送變電工程會產生磁場進而危害人體健康和公眾安全的觀念深入人心并成為思維定勢。因此公眾出于自身安全和公共利益出發,經常反對或阻擾在附近建設輸變電工程。產生這一現象主要是因為信息不對稱。

(二)經濟利益驅動過度維權。

送變電工程作為一項公共基礎設施,其利益分享方面向全體公眾,具有開放性。而周邊居民認為工程會直接或間接的產生不良環境問題進而影響其財產利用,其利益損害方限定在周邊居民。這種情況下周邊公眾往往認為自身經濟利益受損,產生維權行為。而由于輸電線路的建設不涉及到土地征用,對鐵塔塔基所占用的耕地、林地和養殖水面的補償往往低于征地補償標準,導致周邊公眾認為自身利益補償不合理,維權行為更加加劇。再加之當前社會風氣的不良影響,部分人為了不當得利往往提出不合理的補償要求,否則動輒阻擾工程施工。據統計,近五年來因送變電工程施工引起的糾紛事件每年以10%以上的比例上升。

(三)土地資源爭奪放大環境問題。

土地資源日益寶貴,成為地方財政的收入重要支撐之一。送變電工程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且地方政府無法獲得土地出讓金,在資源稀缺的背景下,加之部分公眾對安全和健康的擔憂給相關部門在變電站、線路路徑用地審批、辦理施工手續等環節造成巨大壓力,電網建設征地難度加大。此外,部分地區由于規劃工作滯后,沒有事先規劃預留送變電工程用地,進而不得不選擇使用兩個單同線路。兩個單同線路電場強度、磁感應強度影響范圍較同塔雙同線路大,且兩個單網線路之間土地爺不易利用,造成土地浪費,導致送變電工程土地資源爭奪加劇。

(四)少數工程確實存在電磁和噪聲環境超標現象。

根據我國現行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行業推薦標準(HJ/T24-1998)和聲環境影響評價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的相關適用標準,目前大多數高壓送變電線路運行時所產生的電磁和噪聲環境影響均在標準限值以下。但在實際檢測中,部分特殊情況下也可能超出標準限值:(1)500KV及其以上的特高壓交流送電線路在線路走廊下方或附近區域可能出現電磁超標現象;(2)在聲環境質量功能一類地區,主變敞開式變電站可能發生廠界噪聲超標現象;(3)部分特高亞線路跨越的民宅樓層較高時,在高樓層檢測的數據工頻電廠和工頻磁場可能會超標。

三、環境問題的應對策略

(一)行動透明,實現信息對稱。

信息不對稱是導致公眾恐慌的主要原因之一,應該著力增強行動透明,實現信息對稱。一是在征地拆遷占用過程中應做好公開透明,尊重和保護公眾的正當利益。在占用前應聽取公眾意見,配合制訂好安置補償計劃,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與公眾協商達成一致意見。在過程中要按照先補償、后占用的原則及時發放相關補助或補償措施。二是在項目環評過程中應做好公開透明,全面真實公示環評信息。督促環評單位通過環保宣傳、征求公眾意見等方式進行公眾參與,審慎處理并合理采納公眾意見。一個科學、全面、真實的環評公示有助于消除公眾對環境危害的恐慌,起到正本清源、以正視聽的作用。

(二)科學用地,提高利用效率。

從以下三個層面做好科學用地,緩解因土地資源緊張導致放大環境危害。一是在政策層面做好城鄉發展規劃和送變電工程建設規劃,統一規劃線路走廊,避免或減少架空線路相互交叉跨越。二是在技術層面實現土地資源的集約化利用。鐵塔設計應盡量采用檔距大、根開小的塔型,減少對耕地、林地和養殖水面的占;整合線路走廊,變電站進出線宜直進直出、整齊排列。積極推進技術革新和工藝突破,推廣同塔雙回或多回路、大截面導線和直流輸電、特高壓輸電等技術手段,盡量壓縮高壓線路走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在生態層面做好占地補償、異地開墾工作。確因需要占用耕地的,因繳納耕地開墾費積極在異地開墾新耕地,實現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

(三)合理選線,優化施工設計。

雖然現有研究表明一般情況下送電線路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顯著影響,但從長遠生活舒適度出發,還是應該通過合理選線、優化施工設計使送變電線路遠離居民區,降低工頻電磁場強度。一是可以借助全數字化攝影測量、全球定位系統等技術,盡可能避讓商業密集區、居民聚集區、易燃易爆區、山脊等環境敏感地區,盡量利用現有通道,從選線源頭減少對環境影響。二是通過采用若干技術手段如抬高導線高度,擴大與敏感點的距離,假設屏蔽網、屏蔽線等方式來衰減工頻電場強度和磁感應強度進而解決環境問題。

(四)優化選型,合理選擇送變電設備。

不同廠家、型號、參數的輸變電設備其噪聲性能差別很大。在線路施工過程中,除綜合考慮設備的性能、耐用性、價格、售后服務等因素外,應根據工程所在區域的環境要求,充分考慮設備的環保性能,合理選定變壓器、電抗器等設備,從聲源上控制噪聲水平,避免后續環境問題的產生。輸電線路可通過合理選擇導線截面、相導線結構以及絕緣子類型來降低可聽噪聲。

(作者單位:湖北省送變電工程公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