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救治應急預案范文

時間:2023-10-13 17:37: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療救治應急預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醫療救治應急預案

篇1

【關鍵詞】  醫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

investigation on status of secondary and tertiary care capacities of hospitals in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in beijing  zhang hui,huang jianshi,l zhongquan.national center for tuberculosis control and prevention,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beijing 10005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secondary and tertiary care capacities of hospitals in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in beijing.methods  one hundced and fiftythre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care hospitals in beijing were surveyed by a standardized questionnaire.data related to hospital human resource and beds,emergency plan,laboratory diagnosis capacity,medical treatment procedures and stockpiles of drugs were collected.results  responses were received from 87.6% of 153 hospitals surveyed.96.3% of hospitals surveyed reported the emergency group established.surgery beds accounted for 8.5% of all the licensed beds.93.3% of hospitals surveyed had emergency plan and none of them reported a laboratory able to isolate and identify all 15 kinds of pathogens(vibrio cholera,infectious diarrhea,staphylococcus,salmonella,meningococcus,organic phosphorous pesticides,brucella,influenza viruses,anthrax,h5n1 bird flu viruses,yersinia pestis,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tetramethylene-disulfone tetramine,and botulinum toxin).18.6% of the hospitals surveyed had medical treatment procedures for all 15 kinds of diseases.5.2% of them had stored specific drugs for treatment of 16 kinds of diseases(plague,cholera,human h5n1 bird flu,meningococcal meningitis,japanese encephalitis,anthrax,influenza,brucellosis,infectious diarrhea,acute organophosphorus poisoning,staphylococcal food poisoning,salmonelleae food poisoning,tetramethylene-disulfone tetramine poisoning,botulinum toxin poisoning,and cyanide poisoning).conclusion  hospitals’ medical treatment capacities for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should be improved.

    key words: hospital;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medical treatment

    醫療救治體系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醫院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重要防治機構和最先感知部門,是事件受害者就醫的首要場所,醫院應對能力直接影響著整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工作〔2〕。為加強醫療機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建設,在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癥(sars)疫情之后,北京市制訂了《北京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規劃建設方案》,并投入5 325萬元支持區(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建設〔3〕。為了解北京市醫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能力現狀,于2004年11月~2005年3月對北京市醫院的醫療救治能力進行了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擇北京市18個區縣的各級醫院(不含部隊所屬醫院)153家,其中134家醫院完成問卷調查,應答率為87.6%。

    1.2  方法  自行編制調查問卷,通過信函方式將調查問卷發至各醫院醫務處(科),由醫務處(科)負責召集院內的相關人員分別回答問卷內相關調查內容。問卷主要內容包括醫院的基本情況(人員及床位設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小組組建情況、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制定、對可能引起突發突發事件的致病源的實驗室檢測能力、應對突發事件的醫療救治措施和應急藥品儲備等。

    1.3  統計分析  應用foxpro 6.0軟件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  果

    2.1  應答醫院基本情況  134家應答醫院中,綜合醫院78家,占58.2%;非綜合醫院56家,占41.8%衛生技術人員占職工總數的73.6%,急診科、傳染病科和感染管理科醫護人員分別占醫護人員總數的6.0%,2.2%和0.7%。已成立專門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小組的醫院占96.3%;醫院急診科床位、加強護理病床和隔離病床分別占床位總數的2.9%,1.5%和1.9%;在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時能增加應急床位的醫院為79.8%,共能增加4 700張,占所有應答醫院床位總數的8.5%。其中小湯山醫院、北京胸科醫院、北京地壇醫院和北京佑安醫院等4家醫院共能提供應急床位1 582張。

    2.2  應急預案(表1)  應答醫院中,報告已制定至少1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的醫院為93.3%,已制定重大傳染病疫情、自然災害、重大職業中毒和生化或核輻射等10類突發事件所有應急預案的醫院僅為10.4%。表1  北京市134家醫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制定情況

    2.3  實驗室檢測能力(表2)表2  北京市134家醫院實驗室檢測致病源能力情況

    2.4  醫療救治措施(表3)  備有15種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有關的疾病或中毒治療方案醫院為18.6%;至少備有1種的醫院為82.8%,制定有治療sars、流行性感冒、感染性腹瀉、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葡萄球菌和沙門菌食物中毒和人類h5n1禽流感的治療方案的醫院在50.0%以上。

    2.5  應急藥品儲備  醫院至少應儲備有治療患某種傳染病或中毒情況30人7 d的藥品量,包括治療鼠疫、霍亂、人類h5n1禽流感、sars、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腦)、流行性乙型腦炎(乙腦)、炭疽熱、流行性感冒(流感)、布魯菌病、感染性腹瀉、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沙門菌食物中毒、毒鼠強中毒、肉毒桿菌毒素和氰化物中毒等16種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有關的傳染病或中毒的特效藥物。調查結果顯示,儲備有治療感染性腹瀉、流行性感冒(流感)、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和sars常規藥的醫院在70.0%以上,儲備有治療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沙門菌食物中毒、流腦和乙腦治療常規藥的醫院為57.5%~67.9%,儲備有治療霍亂、人類h5n1禽流感、毒鼠強中毒、鼠疫、布魯菌病、炭疽熱和肉毒桿菌毒素治療常規藥的醫院為29.9%~42.5%,儲備有治療氰化物中毒特效藥的醫院僅有9.7%;儲備一定數量治療所有以上16種疾病和中毒特效藥的醫院為5.2%。表3  北京市134家醫院疾病治療方案制定情況

    3  討  論

    充足的人員和床位是醫院應對大規模突發公共衛生的必備條件〔4〕。本文結果顯示,目前北京市大多數醫院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只能提供少量的應急床位,能提供應急床位最多的4家均為北京市確定的集中收治sars患者的定點醫院〔5〕。本文結果提示,北京市二級和三級醫院在床位滿員時,至少還能接納4 700名突然增加的病人,其中可接收傳染病人1 582名。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尤其是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醫院要臨時打破常規,調集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來積極應對。要想在短時間內有條不紊地調集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院必須提前制定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6,7〕。目前,北京市93.3%的二級以上醫院至少制定了應對1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預案,制定有重大傳染病疫情應急預案的醫院最多(93.4%),而制定有生物、化學、核輻射等恐怖襲擊事件應急預案的醫院最少(18.7%)。由此可見,各醫院在應對重大傳染病疫情的應急預案準備方面做得較好,也說明sars暴發流行后,醫院增強了應對傳染病尤其是重大傳染病疫情的意識,而對于其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的準備還不夠。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當前北京市各醫院對sars、流行性感冒、感染性腹瀉等疾病的防控工作比較重視,雖然以往監測數據表明,北京市鼠疫、炭疽熱、布魯菌病和肉毒桿菌毒素中毒發病不多,但考慮到這幾種疾病的致病源均容易被用來作為生物恐怖襲擊的物質〔8〕,因此,也應該重視對此類疾病的防控工作。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發展改革委、衛生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r/ol].(2004-05-15)[2007-6-14]./ zwgk/zfgb/gb2003/20qi/ 200412247437.htm.

〔2〕 macintyre ag,christopher gw,eitzen e jr,et al.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events with contaminated casualties:effective planning for health care facilities[j].jama,2000,83(2):242-248.

篇2

【關鍵詞】  醫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

investigation on status of secondary and tertiary care capacities of hospitals in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in beijing  zhang hui,huang jianshi,l zhongquan.national center for tuberculosis control and prevention,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beijing 10005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secondary and tertiary care capacities of hospitals in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in beijing.methods  one hundced and fiftythre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care hospitals in beijing were surveyed by a standardized questionnaire.data related to hospital human resource and beds,emergency plan,laboratory diagnosis capacity,medical treatment procedures and stockpiles of drugs were collected.results  responses were received from 87.6% of 153 hospitals surveyed.96.3% of hospitals surveyed reported the emergency group established.surgery beds accounted for 8.5% of all the licensed beds.93.3% of hospitals surveyed had emergency plan and none of them reported a laboratory able to isolate and identify all 15 kinds of pathogens(vibrio cholera,infectious diarrhea,staphylococcus,salmonella,meningococcus,organic phosphorous pesticides,brucella,influenza viruses,anthrax,h5n1 bird flu viruses,yersinia pestis,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tetramethylene-disulfone tetramine,and botulinum toxin).18.6% of the hospitals surveyed had medical treatment procedures for all 15 kinds of diseases.5.2% of them had stored specific drugs for treatment of 16 kinds of diseases(plague,cholera,human h5n1 bird flu,meningococcal meningitis,japanese encephalitis,anthrax,influenza,brucellosis,infectious diarrhea,acute organophosphorus poisoning,staphylococcal food poisoning,salmonelleae food poisoning,tetramethylene-disulfone tetramine poisoning,botulinum toxin poisoning,and cyanide poisoning).conclusion  hospitals’ medical treatment capacities for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should be improved.

    key words: hospital;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medical treatment

    醫療救治體系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醫院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重要防治機構和最先感知部門,是事件受害者就醫的首要場所,醫院應對能力直接影響著整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工作〔2〕。為加強醫療機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建設,在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癥(sars)疫情之后,北京市制訂了《北京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規劃建設方案》,并投入5 325萬元支持區(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建設〔3〕。為了解北京市醫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能力現狀,于2004年11月~2005年3月對北京市醫院的醫療救治能力進行了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擇北京市18個區縣的各級醫院(不含部隊所屬醫院)153家,其中134家醫院完成問卷調查,應答率為87.6%。

    1.2  方法  自行編制調查問卷,通過信函方式將調查問卷發至各醫院醫務處(科),由醫務處(科)負責召集院內的相關人員分別回答問卷內相關調查內容。問卷主要內容包括醫院的基本情況(人員及床位設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小組組建情況、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制定、對可能引起突發突發事件的致病源的實驗室檢測能力、應對突發事件的醫療救治措施和應急藥品儲備等。

    1.3  統計分析  應用foxpro 6.0軟件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  果

    2.1  應答醫院基本情況  134家應答醫院中,綜合醫院78家,占58.2%;非綜合醫院56家,占41.8%衛生技術人員占職工總數的73.6%,急診科、傳染病科和感染管理科醫護人員分別占醫護人員總數的6.0%,2.2%和0.7%。已成立專門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小組的醫院占96.3%;醫院急診科床位、加強護理病床和隔離病床分別占床位總數的2.9%,1.5%和1.9%;在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時能增加應急床位的醫院為79.8%,共能增加4 700張,占所有應答醫院床位總數的8.5%。其中小湯山醫院、北京胸科醫院、北京地壇醫院和北京佑安醫院等4家醫院共能提供應急床位1 582張。

    2.2  應急預案(表1)  應答醫院中,報告已制定至少1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的醫院為93.3%,已制定重大傳染病疫情、自然災害、重大職業中毒和生化或核輻射等10類突發事件所有應急預案的醫院僅為10.4%。表1  北京市134家醫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制定情況

    2.3  實驗室檢測能力(表2)表2  北京市134家醫院實驗室檢測致病源能力情況

    2.4  醫療救治措施(表3)  備有15種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有關的疾病或中毒治療方案醫院為18.6%;至少備有1種的醫院為82.8%,制定有治療sars、流行性感冒、感染性腹瀉、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葡萄球菌和沙門菌食物中毒和人類h5n1禽流感的治療方案的醫院在50.0%以上。

    2.5  應急藥品儲備  醫院至少應儲備有治療患某種傳染病或中毒情況30人7 d的藥品量,包括治療鼠疫、霍亂、人類h5n1禽流感、sars、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腦)、流行性乙型腦炎(乙腦)、炭疽熱、流行性感冒(流感)、布魯菌病、感染性腹瀉、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沙門菌食物中毒、毒鼠強中毒、肉毒桿菌毒素和氰化物中毒等16種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有關的傳染病或中毒的特效藥物。調查結果顯示,儲備有治療感染性腹瀉、流行性感冒(流感)、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和sars常規藥的醫院在70.0%以上,儲備有治療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沙門菌食物中毒、流腦和乙腦治療常規藥的醫院為57.5%~67.9%,儲備有治療霍亂、人類h5n1禽流感、毒鼠強中毒、鼠疫、布魯菌病、炭疽熱和肉毒桿菌毒素治療常規藥的醫院為29.9%~42.5%,儲備有治療氰化物中毒特效藥的醫院僅有9.7%;儲備一定數量治療所有以上16種疾病和中毒特效藥的醫院為5.2%。表3  北京市134家醫院疾病治療方案制定情況

    3  討  論

    充足的人員和床位是醫院應對大規模突發公共衛生的必備條件〔4〕。本文結果顯示,目前北京市大多數醫院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只能提供少量的應急床位,能提供應急床位最多的4家均為北京市確定的集中收治sars患者的定點醫院〔5〕。本文結果提示,北京市二級和三級醫院在床位滿員時,至少還能接納4 700名突然增加的病人,其中可接收傳染病人1 582名。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尤其是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醫院要臨時打破常規,調集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來積極應對。要想在短時間內有條不紊地調集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院必須提前制定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6,7〕。目前,北京市93.3%的二級以上醫院至少制定了應對1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預案,制定有重大傳染病疫情應急預案的醫院最多(93.4%),而制定有生物、化學、核輻射等恐怖襲擊事件應急預案的醫院最少(18.7%)。由此可見,各醫院在應對重大傳染病疫情的應急預案準備方面做得較好,也說明sars暴發流行后,醫院增強了應對傳染病尤其是重大傳染病疫情的意識,而對于其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的準備還不夠。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當前北京市各醫院對sars、流行性感冒、感染性腹瀉等疾病的防控工作比較重視,雖然以往監測數據表明,北京市鼠疫、炭疽熱、布魯菌病和肉毒桿菌毒素中毒發病不多,但考慮到這幾種疾病的致病源均容易被用來作為生物恐怖襲擊的物質〔8〕,因此,也應該重視對此類疾病的防控工作。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發展改革委、衛生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r/ol].(2004-05-15)[2007-6-14]./ zwgk/zfgb/gb2003/20qi/ 200412247437.htm.

〔2〕 macintyre ag,christopher gw,eitzen e jr,et al.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events with contaminated casualties:effective planning for health care facilities[j].jama,2000,83(2):242-248.

〔3〕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發改委安排5 325萬元支持區(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建設[r/ol].(2004-12-26)[2007-7-25]./ gzdt/200509/t65430.htm.

〔4〕 loutfy mr,wallington t,rutledge t,et al.hospital preparedness and sars[j].emerg infect dis,2004,10:771-776.

〔5〕 金大鵬,梁萬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手冊—傳染病性非典型肺炎專輯[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3.

〔6〕 譚曉東.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預防與控制[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篇3

一、工作原則

以人為本,預防為主;統一領導,條塊結合;部門協作,職責明確;整合資源,快速反應。

二、組織機構及職責

市衛生健康委成立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溫工作指揮部,負責全市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溫衛生應急指揮、協調工作。指揮長由委主要領導擔任,副指揮長由委主管領導和有關副主任擔任,成員由委疾控處(衛生應急辦)、辦公室、規劃財務信息處、醫政藥政處、中醫管理處、中藥發展處、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委綜合執法監督局等部門負責人組成。  

指揮部下設綜合組、醫療救治組、衛生防疫組、衛生監督組、宣傳組、資金保障組、專家咨詢組。

(一)綜合組

主要職責:組織協調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溫衛生應急準備工作;組織制定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溫衛生應急預案、方案,組織相關培訓和演練;開展系統內防汛隱患排查和督導工作;建立和完善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溫衛生應急處置專家組和應急隊伍;落實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溫衛生應急物資儲備;組織協調開展自然災害衛生應急救援工作等。

(二)醫療救治組

主要職責:組織制定并落實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溫醫療救治工作方案等,指導各級醫療機構實施醫療救治工作;合理調配醫療資源,組派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溫醫療救治應急專家隊伍,并實施醫療救治工作;災害發生后,匯總各市醫療救治情況,總結交流臨床診治經驗,組織醫療救治專業人員培訓,及時修訂完善各項診療規范、原則和技術要求等;發揮中醫藥在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溫醫療救治中的優勢作用等。

(三)衛生防疫組

主要職責:組織制定并實施災后衛生防疫工作方案,組建市級疾病防控隊伍,并開展培訓,指導災區開展疾病防控工作;組織開展災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防控和監測報告工作;災害發生后,組織指導災區開展消殺滅和健康教育等工作,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疫情及其相關公共衛生事件;指導做好災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實驗室檢驗、檢測工作等。

(四)衛生監督組

主要職責:組織制定并落實災后衛生監督工作預案,并指導實施;組建災后衛生監督應急隊伍,做好災區衛生監督執法檢查;組織開展災區飲用水衛生、公共場所衛生等執法監督檢查等。

(五)宣傳組

主要職責:組織制定并實施災后衛生防病宣傳工作方案,指導災區開展公眾自救、互救及衛生防病等科普知識宣傳活動;負責協調宣傳部門,做好媒體的輿論引導工作等。

(六)資金保障組

主要職責:負責協調市財政等有關部門,組織落實防汛防震工作經費,及時匯報經費需求情況。

(七)專家咨詢組

主要職責: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溫衛生應急準備和災區醫療救治、衛生防疫、衛生監督等現場處置的技術咨詢和指導,為指揮部提供決策咨詢和工作建議等。

三、應急準備

(一)風險評估

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全市和重點地區可能出現的災害所引發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公共衛生風險進行評估。市直醫療衛生機構要評估本單位抵御地震災害的能力,提高防災防汛水平,并對可能出現的因地震、洪澇等災害導致水、電、氣等能源供應中斷而嚴重影響醫療衛生服務的情況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二)衛生應急隊伍

依托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委綜合監督執法局及有關市級醫療衛生單位組建4支市級防汛防震衛生應急隊。

各支市級衛生應急隊伍要按照“平急結合、分類管理、統一調度、協調運轉”的原則,根據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溫工作需要,調整充實衛生應急隊員,加強管理、培訓和演練,提高災害衛生應急能力。

各市級衛生應急隊伍所在單位要根據專業特點和災害衛生應急需要,為應急隊伍配備相應技術和物資裝備。

(三)協調配合機制

災害發生后,在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加強與市政府相關部門、軍隊和武警部隊衛生部門之間以及醫療、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機構間的信息通報、工作會商、措施聯動。協調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調集醫療器械、藥品等物資,配合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加強災區食品衛生監督等。

(四)社會公眾的健康教育

各級各類醫療衛生單位要結合自身工作特點向廣大醫務人員和看病就醫人員開展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溫衛生應急常識宣傳,提高社會公眾的衛生防病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應急響應

(一)響應原則

發生重大、特別重大災害后,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溫指揮部在市政府抗震救災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負責組織協調開展災害衛生應急工作。根據災區醫療衛生救援工作需要,調動市級衛生應急隊伍和全市醫療衛生力量,組織災區開展衛生應急工作。必要時,可制定對口支援方案,組織支援地區與受災地區協同開展工作。

(二)響應措施

1.信息收集、報告、通報和評估

災害發生后,災區衛生計生部門要根據《國家救災防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試行)》,實行災害衛生應急信息日報告制度,將災情、傷情、病情、疫情、災害相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衛生應急工作開展情況和衛生系統因災損失情況等信息,在規定時間內上報各工作組,經各工作組匯總后每日報綜合組。要加強與有關部門和有關方面的信息溝通,及時通報相關信息。

災害發生后,專家咨詢組負責開展災害對人的健康的危害程度、傷亡損失情況及發展趨勢等衛生學評估,研究提出應重點開展的救援措施以及醫療衛生人力、物資、外援等需求意見。

2.醫療救援

災害發生后,組織災區衛生健康行政部門開展現場醫療急救、檢傷分類、傷病員轉運和院內救治等工作。確定醫療救治定點醫院。如因災傷病人員數量較多,超過當地醫療機構救治工作負荷,可根據情況,統一協調和交通運輸、財政等相關部門支持下,將傷病員集中運送至外地治療。在醫療救治的同時,開展心理疏導和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消除民眾心理焦慮、恐慌等負面情緒。

3.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與報告

災害發生后,開展災區傳染病疫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工作,實行災害相關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日報告和零報告制度。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做好傳染病疫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管理和匯總工作。

4.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

災害發生后,積極開展健康教育、預防性服藥和應急接種等工作。一旦發生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時組織開展核實診斷、現場流行病學調查、標本采集與檢測、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控制等工作。

5.飲用水和公共場所衛生監督監測

災害發生后,積極開展災區飲用水衛生和公共場所衛生監督監測工作,依法對飲用水供水單位供水活動和公共場所衛生實施監管。指導群眾臨時安置點飲用水衛生工作,防止介水傳染病發生。

6.環境衛生處理

災害發生后,指導災區及時清除和處理垃圾、糞便,指導做好人畜尸體的無害化處理工作,對住房、公共場所和安置點及時采取消毒、殺蟲和滅鼠等衛生措施。根據工作需要,在災區組織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7.衛生知識宣傳和風險溝通

積極開展災區自救、互救及衛生防病科普知識宣傳。做好媒體和公眾公共衛生風險溝通工作。

8.自救與防護

災害發生后,受災地區醫療衛生機構迅速開展自救工作,盡快恢復醫療衛生服務功能。對因電、水、油、熱、氣(汽)等能源供應中斷造成醫療衛生服務無法正常開展的醫療衛生機構,要及時協調有關部門,調撥發電機、凈水器等儀器設備和有關能源,盡快恢復能源供應。

(三)響應終止

災情穩定后,經指揮部組織評估,確定應急階段的醫療救治和衛生防疫工作結束,可以做出終止應急響應的決定,并進入恢復重建和災后防疫階段。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為切實保障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溫工作措施落實到位,市衛生健康委成立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溫工作應急指揮部。各工作組和醫療衛生單位要按照本總體方案要求落實各項工作,細化具體工作方案,完成各項應急準備,確保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溫衛生應急工作有效開展。

(二)落實經費和物資保障

安排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溫衛生應急工作所需經費,按照國家、省和市有關規定,負責經費的使用和管理。市級衛生應急隊伍所在單位要盡快儲備適量的衛生應急物資,維護衛生應急救援設備和設施,使其處于良好備用狀態,確保正常使用。

(三)做好應急值守

指揮部成員、市級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溫衛生應急隊隊長手機 24小時開機,確保聯絡通暢,及時到位。

(四)及時總結

在防汛抗洪抗旱防高溫衛生應急響應終止后,綜合組負責組織對衛生應急準備和處置工作進行總結,評估工作效果,認真分析總結災害衛生應急工作中的經驗教訓,并向上一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上報工作總結。

篇4

一、統一思想,高度重視

認真貫徹落實衛生部、省衛生廳及縣衛生局關于甲型h1n1流感醫療救治工作要求,以對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高度負責的態度,增強做好防控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把防控工作作為當前第一位的任務和頭等大事,切實抓緊抓好。5月5日上午,我院召開甲型h1n1流感防控專題會議,我院相關科室負責人參加會議,鞠炎田書記傳達了××省政府、省衛生廳以及市、縣衛生局關于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精神,并就我院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做了具體的部署,制訂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應急預案及甲型h1n1流感防控實施方案。醫務科連續組織召開了三次專題會議,進一步落實預案、人員部署、物質儲備、設備到位、流程安排等工作,明確職責分工,完善領導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把任務分解細化,落實到人,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二、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堅持預防為主,科學防治的原則,加強領導,統一指揮,強化協調,統籌全院醫療衛生資源,全力做好甲型h1n1流感患者醫療救治工作。醫院成立由縣衛生局黨委書記、院總支書記鞠炎田同志任組長,各分管副院長任副組長,相關科室主要負責人任成員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領導小組及工作專班,在上級衛生行政部門的統一領導下,具體負責我院甲型h1n1流感患者醫療救治工作的總體協調、統一指揮,整合與調配全院醫療資源,做好甲型h1n1流感患者醫療救治。成立防治甲型h1n1流感專家組,重點指導做好醫療救治和會診。成立了三支防治甲型h1n1流感應急預備隊,隊員均由呼吸科、感染科、icu、急診科、放射科、檢驗科等技術骨干組成,其中大多數均參加過2003年抗擊非典工作,具有豐富的治療經驗以及個人防護知識。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醫務科,負責所有有關防治甲型h1n1流感工作協調及調度工作。

三、完善應急預案,建立診療流程

我院于5月5日全院印發了《××縣人民醫院甲型h1n1流感應急預案》紅頭文件,并根據上級文件要求以及我院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了診療流程,并組建應急隊伍參加培訓,熟悉了衛生部確定的診療流程,認真學習了醫療救治的過程。

篇5

目的 提高對成批傷病員的救治速度和效果。方法 對我院2006年1~12月119批576例成批傷病員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合理的人員調配和分工,強而有力的護士配合可以顯著提高急診分流速度和救治成功率。結論 急診護士必須具備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扎實的急救護理知識、嫻熟的急救操作技能,才能在突發性、群體性傷病員救治中進行有效的醫護配合。

【關鍵詞】 群體性傷病員;急救護理

突發性、群體性傷病員流行病學狀況呈逐年上升趨勢[1]。在救治成批傷病員(3人以上傷亡的事件即定為成批傷病員)過程中,護士的人員安排和有效配合,將直接影響到救治成功率水平。現就我院2006年1~12月救治成批傷病員時的護士配合情況淺談幾點護理體會。

1 臨床資料

2006年1~12月我院急診科救治成批傷病員共計119批576例。其中交通傷94批431例,群毆傷10批39例,爆炸傷1批14例,食物中毒8批72例,煤氣中毒5批17例,氯氣中毒1批3例;經急診救治處理后有3例搶救無效死亡(其中2例為院前死亡),18例送入ICU,220例送入相關專科治療,283例留院觀察,52例門診診治。

2 現場分流現狀

根據衛生部頒發的《災難事故醫療救援工作管理辦法》,在現場醫療救護中,依據受害者的傷病情況,按輕、中、重、死亡分類,根據病情向就近的醫院分流。但是,當災難事件發生后,在混亂的事件現場很難完成有序的檢傷分類。大批可以行動的輕傷員首先擁上到達現場的救護車,往往是輕重傷員一起到達急診科,許多情況均為送到醫院急診科完成檢傷分類[2]。

3 護士配合

3.1 調配人員,合理分工 院前急救人員到達事故現場后,經過初步診查,立即電話告知急診科值班護士現場傷病員情況、人數、病情,接診護士接到報警電話后,迅速電話報告醫院總值班、科主任、護士長,啟動科室或醫院相應應急預案,如醫院大型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群體外傷應急預案、群體中毒應急預案等。護士長根據傷病員病情及人數臨時調配人員,現場具體分工,將護理人員分為預檢分診、接診安排與登記、搶救治療、清創或洗胃、接待住院等類別,護士長負責全盤指揮。

3.2 快速接診與分診,合理安置 預檢分診護士與接診登記護士一起在急診大廳接待送來的每一位患者,采用邊看、連問、邊查、邊分類、邊處理、邊護送到相應救治區的快速分診法[3],將患者分成特重、重度、輕度類分別處置,將生命體征穩定、無重要臟器損傷、無開放性骨折患者送往診室接受檢查,將重癥尤其是特重患者立即送搶救室搶救,開通“綠色通路”,接診登記護士負責記賬登記。

3.3 及時處理和觀察 分清主次,“救急”和“救命”是救護的基本要求。由于大量患者同時來院就診,要求護士有較強的專業技能和快速反應能力。重癥患者送往搶救室后,搶救治療護士應立即配合醫生進行搶救工作,如實施心肺復蘇、迅速建立靜脈通路、氣管插管、心電監護,密切觀察與記錄意識、瞳孔、生命體征變化;清創或洗胃護士做術前準備,配合醫生行止血包扎或清創縫合術或實施洗胃術;接待住院護士協助各類診查送檢工作,負責將患者送入各??苹蛄粲^治療。

3.4 注重群體心理指導 災難事件發生后往往會產生恐慌心理,患者唯恐自己在搶救中被忽視、被耽擱,因此會引起一些情緒上的反應。所以,在進行救治的同時,每位參加救護的護士,都要開展必要的心理指導,加強宣教,說明情況,安慰每一位患者,取得患者的信賴。

4 護理體會

4.1 急診護士有效的管理工作起著關鍵作用 急診護士必須具有組織協調能力,是使患者能得到迅速救治的保證。急診護士接到報警后,要立即履行報告制度,啟動科室或醫院搶救應急預案,通知相關科室,迅速成立以行政、臨床、后勤為主的救護小組,保證人員、藥物、器械等迅速到位。護理人員的合理分工,使全體搶救人員均處于各自的特定位置上,才能使救治過程井然有序,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功能。

4.2 急診護士規范的急救護理是提高搶救效率和質量的保證 急診護理是可以體現用最小的數據、最短的時間和最佳的技能來挽救患者的生命、減少患者的痛苦的藝術[4]。這種藝術在搶救突發性、群體性傷病員時更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搶救中嚴格遵循各項急救護理預案程序,如多發傷急救護理預案程序、顱腦外傷急救護理預案程序,各類中毒急救護理預案程序等,在進行急診評估、護理干預、實施搶救技術措施中,注意貫徹落實整體護理概念。

4.3 急診護士嫻熟的搶救技能是搶救成功的基礎 急診護士必須具備熟練的業務技能和科學的急救理念。我科護士能在緊急情況下獨立承擔各項搶救工作,如心肺復蘇、電除顫、洗胃、靜脈置管、氣管插管、心電監護、呼吸機的使用、止血包扎等,對以上搶救技能每個急診護士每年必須強化訓練2次,并進行規范化考核。

參考文獻

1 樊琨,王雪里紅,吳貴蘋,等.北京市1646例突發事件患者的特點分析及現場分流處理.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6,15(12):1067-1070.

2 夏鵠.災難醫學急救的組織與實施.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4,13(8):575-576.

篇6

為及時處置醫院節假日、休息日及夜間各種突發事件,保證就診患者得到及時有效救治及醫療工作的正常運行,根據醫院實際制定本預案。

一、組織機構及職責

(一)節假日、休息日及夜間突發事件應急小組

組長:值班帶班院長

副組長:總值班(電話:08512-22732368)

成員:各臨床、職能、保障科室主任

職責:負責協調處理醫院節假日、休息期間及夜間突發事件。

(二)總值班職責

1、負責協調處理醫院非辦公時間的醫療、行政、后勤等臨時事務。

2、及時傳達上級指示或緊急通知事項,簽收處理來文、來電、收發傳真等。

3、如遇重大突發事件,應立即報告帶班領導和醫院主管領導,同時根據不同情況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值班院長未達現場以前全面負責協調處置應急救援工作。

4、及時協調有關部門妥善處理醫患糾紛,保證正常的醫療秩序。

5、認真落實巡查制度,值班制度,加強對全院關鍵要害部門、科室工作人員在崗情況的抽查。

6、及時掌握當日住院病人及危重病人情況。

7、認真做好值班記錄,字跡清晰、記錄完整。

(三)二線班組

二線班人員由各臨床、醫技、藥劑科室主任、副主任、護士長,醫務科、護理部、信息科、總務科、財務科負責人組成。

二線班組職責:

1、負責組織、參與本專業科室正常工作時間之外的急、危重及疑難患者的搶救治療、會診等醫療工作。

2、遇到特殊情況,須多部門或多科室協商解決的,報總值班,及時與各部門負責人或各專科主任聯系,協商解決。

3、督促檢查本專業科室規章制度的落實,協調科室工作,必要時向總值班、醫務科及院領導請示匯報。

3、要保持通訊工具暢通,做到每呼必應,不得擅自離開縣區。

4、病人驟增,各窗口病人排隊數超過承受能力時,各窗口科室應及時增加服務窗口,緩解就診壓力。

二、處置流程

(一)報告

各科室值班期間遇到突發事件應及時通知院總值班,總值班在值班期間遇到突發事件或收到科室報警后應及時

向值班院長匯報,請示處理意見后按照指示及時通知各相關科室負責人。突發公共事件、火警、刑事案件等重大事件應及時向有關部門匯報或報警。

(二)處置

1、各崗位值班人員堅守崗位,工作中遇到困難須盡力.解決,超出所在崗位解決能力時,及時向總值班匯報請求協。

2、二線班接到指令后,應迅速到達指定現場,及時做好病人搶救、診治工作。工作有困難時,可向總值班匯報,協助解決。

3、總值班接到發生緊急、重大情況及突發性醫療事件報告后,應第一時間向值班院長匯報,請示處理意見,同時根據不同情況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值班院長未達現場以前全面負責協調處置應急救治工作,合理安排,組織人員進行醫療救治。

(三)信息上報

1、總值班應對協助處理的工作進行追蹤落實,以求徹底解決。

2、如有重大事件須經院領導同意并簽發后在2小時內向相關衛生行政、疾控部門報告,社會治安事件可向當地公安派出所報告。

3、總值班對報告事項應認真調查核實,以保證信息的準確性。

三、保障措施

1、醫院實行24小時值班制。一線值班人員必須堅守

工作崗位,各科室二線班聽班人員、科室主任、護士長須保證24小時通訊暢通,接到指令應迅速到達指定現場,及時做好病人搶救、診治工作。

篇7

【關鍵詞】航天員;損傷;急救;醫學保障

First-aid and rescue for the space shuttle 'SHEN 10' astronauts in the landing site LIU Zhi-guo, NIU En-xi, JIA Fu-kun, CUI Shao-jie, LI Lu, GAO Tie-shan FANG Wei-wu, ZHOU Xue-feng, YANG He-ming, WANG Rui-juan, MIN Qing-wang.The 306th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101, China.

Corrresponding author: JIA Fu-kun,Email:

【Abstract】ObjectiveThe medical care mode for astronauts is used four times successfully in spaceflight mission. The mode is developed to optimization in the ‘SHENSHI’ mission. The effectivity, speedability and dependability of the mode is to be verified. The experience of medical care mode will be beneficial to the design in our space station stage. MethodsAccording to requirement of the 'SHEN 10' mission, the medicine and facilities required for space shuttle 'SHEN 9' mission were supplemented and optimized. The projects were studied further meticulously, and the stringent projects were made in different engineering trouble. All the new projects were set up and performed for the novel mission.ResultsAfter optimization of medicine supplementation, facilities improvement and stringent project integrity, the first-aid system in helicopters increased its performance. It can ensure medical care for astronauts to be up to the expected scratch. ConclusionsThe optimized medical helicopters and its first-aid system are more effective and reliable. The establishment of optimized medical care for astronauts in case of landing is beneficial in reference to the subsequent space-flight mission in our space station stage, suggesting various kinds projects needed for instituting an ideal astronaut medicine.

【Key words】Astronaut; Injury; First-aid; Medical care

“神十”載人交會對接任務與“神九”相比有以下特點:(1)任務的技術狀態更加復雜,飛行時間延長至15 d;(2)有女航天員空間授課等空間科學實驗。這些任務狀態的變化,使航天員發生意外傷病的可能性增加,應急返回的機會也增加[1]。應急搜救范圍擴大,后送距離增加給主著陸場航天員的醫療救護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306醫院載人航天主著陸場醫療救護隊,在“神九”的基礎上優化了3架醫療救護直升機的加改裝、醫療設備優化組合以適應不同應急狀態,還加載了醫療救護照明設備,可以全天候執行任務。針對各種可能出現的傷情細化了各種方案預案,尤其是制訂了擴大區和外蒙搜救區的應急方案,確保意外情況下航天員的救護和后送。醫療隊圓滿完成“神十”航天員的醫療救護保障任務,為空間站階段任務積累了經驗。

1主著陸場航天員醫療救護保障模式及其

構成要素1.1保障模式

主著陸場及其擴大區航天員醫療救護和后送采取空中模式,3架醫療救護直升機分別對應3名航天員。航天員現場醫療救護工作完成后,直接后送后支醫院[2]。

1.2直升機醫療救護平臺構成

任務前對直升機加改裝。直升機上加裝了搶救和手術平臺、照明設備、輸血輸液裝置。更新升級了全套高級便攜式急救設備,除顫監護儀(包括除顫、監護、心電圖、體外起搏等)、野戰呼吸機、便攜式B超、電動吸引器、氧氣瓶、鏟式擔架、血液藥品冷藏箱等。這些儀器設備都按要求固定在相應位置,防止飛行中晃動影響設備的性能和使用。每架飛機配備載人航天工程綜合急救箱一套三箱[3]。

圖1直升機醫療救護平臺演練1.3醫療救護隊構成

醫療救護隊是由多專業的專家組成,12人分為三組。女航天員由女醫生主診。要求專家必須一專多能,專業包括航天特種軍事醫學、麻醉、燒傷、骨科、普外、心胸外科、神經外科、心血管內科、呼吸內科、護理等。每組4人,一個直升機救護平臺,具備獨立急救航天員的能力。每組除了急救技能外,專業上有所側重。

2任務前期準備和培訓演練

2.1嚴重傷病情預測和排序[4]

(1)沖擊過載:嚴重顱腦損傷、脊柱與脊髓損傷、胸外傷、腹腔臟器傷、休克等。

(2)減壓病、空間運動病。

(3)有毒有害氣體超標中毒(無水肼、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缺氧。

(4)各種原因造成的呼吸道梗阻、心搏呼吸停止。

(5)嚴重燒傷、低溫傷。

(6)嚴重多發傷、復合傷致MODS等。

2.2醫療救護程序和職責

制定了主著陸場航天員傷病救治程序,現場應急處置程序、航天員后送程序和標準等[5]。現場醫療救護隊的職責是:(1)編制醫療救護工作實施細則和程序;(2)落實和準備醫療救護相關設備和器材;(3)改裝醫療救護直升機空中救護平臺;(4)參加航天員現場搜救,及時了解航天員返回過程中的健康信息;(5)負責航天員現場緊急救護工作;(6)負責后送航天員到后支醫院,并在現場和后送途中向后支醫院通報航天員病情;(7)與后支醫院辦理航天員交接手續,并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等。

2.3細化預案、新增應急預案

“神十”任務我們細化了“神九”的預案,增加了新的應急預案[6]。預案主要包括:(1)肼中毒致呼吸心搏停止的醫療救護;(2)沖擊過載致脊柱骨折并頸髓損傷的醫療救護;(3)沖擊過載致腹部外傷的醫療救護;(4)沖擊過載致胸外傷的醫療救護;(5)顱腦外傷昏迷的醫療救護;(6)嚴重燒傷的醫療救護;(7)航天運動病的醫療救護;(8)減壓病的醫療救護;(9)重度休克的醫療救護。

新增應急預案主要包括:(1)前、后彈道式返回應急預案;(2)蒙古國搜救應急預案。

2.4培訓和演練

本團隊編寫了《神舟十號任務航天員醫療救護實用知識指南》。醫療救護隊全員參加了“神舟十號航天員醫療救護培訓班”培訓。進行航天醫學理論和臨床技術培訓,并進行多次模擬演練。執行任務過程中,進行了8次綜合演練和1次醫療救護后送后支醫院專項演練,驗證了預案和程序的實用性及儀器設備的可靠性。

3“神十”任務中航天員醫療監督保障

返回艙著陸后,醫療保障人員乘直升機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開艙后航天員立即接受醫監醫保醫療救護人員的檢查,通過詢問,3名航天員回答自如、狀態良好。經過60 min的重力再適應,航天員健康出艙,進入直升機進行更衣、消毒、實施醫學檢查。醫生進行詢問、簡單體格檢查、血液尿液標本采集和心電圖等生理數據采集。確認航天員健康后,航天員進食。3位航天員分乘3架醫療直升機后送機場乘坐專機回北京。醫監醫保醫療救護人員攜帶急救藥品、器材全程護送,確保航天員途中發生意外時得到及時處理。航天員回北京進行醫學隔離后,再進行療養休息。

“神十”以前的醫療救護保障模式,具有裝備設備先進、科技含量高、方案程序完備、安全快捷的特點,圓滿保障了歷次載人航天任務。這種保障模式不斷改進、優化,到“神十”任務達到最優狀態。后續航天任務中,要建立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或空間站對醫療救護保障提出新的挑戰。航天員在軌工作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工況故障、航天員出現傷病等意外情況發生率增加。在長時間的任務過程中,隨時都有應急返回的可能[7]。在以往短期任務中,一次任務一次總體設計,特地組織的模式顯然不能滿足任務的需要。就醫療救護模式來說,前期準備時間長、戰線長;醫療救護平臺需要在直升機上臨時加改裝;參試人員流動性大不宜技術和經驗積累;人、財、物耗費大等缺點。因此在空間站階段,主著陸場醫療救護模式需要較大創新,有很多課題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閔慶旺,劉志國.神舟十號任務航天員醫療救護實用知識指南[M].北京:出版社,2013.

[2] 劉志國,鄒德威,張堅,等.“神舟”七號主著陸場航天員的醫療保障和救護[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09,18( 1):14-16.

[3] 岳茂興,鄒德威,張堅, 等. 神舟六號飛船主著陸場的醫療衛勤保障[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5,14(12):973-977.

[4] 劉志國,牛恩喜,賈付坤,等.“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主著陸場航天員的醫療救護保障[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2,21(10):1103-1105.

[5] 岳茂興.航天員醫療保障和救護[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5:143-189.

[6] 劉志國.載人交會對接任務航天員醫療救護培訓教程[M].北京:出版社,2012.

[7] Kurada I,Young LR,Fitts DJ. Summary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uman factors on space[J]. Aviat Space Environ Med, 2000,71(9 Suppl):S3-5.

(收稿日期:2013-09-1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12.012

作者單位:100101北京,第306醫院

篇8

中國災難醫學救援體系建立在國家應對各種突發公共事件的框架下。國務院是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領導機構。在國務院總理領導下,由國務院常務會議和國家相關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負責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管理工作,必要時派出國務院工作組指導有關工作。

災難醫學救援涉及社會多個部門,沿用傳統行政指導模式。一旦災難發生,中國衛生行政部門可以在最短時間內調集各路醫務人員,趕赴災區實施救援。但是速度不能替代效率,不計代價的救災投入,未必能換來民眾滿意度的提高。提高災難救援效率,必須依靠科學的方法及完善的理論成果為支撐。

解決問題須從正視問題開始。參加災難救援的醫務人員都能深刻感受到救援體系還未完善、救援中還有許多不夠科學的做法、急救的應對缺乏實戰性等問題。具體而言,中國災難醫學救援在災情評估、指揮管理、現場救治、分級轉運、民眾自救等環節,存在以下問題。

在災情評估方面,災難醫學救援基礎的不足??焖佟蚀_的醫療衛生需求評估,能為開展災難現場醫學救援提供決策依據。衛生災情評估包括評估救援重點地區、地理環境、傷員人數及傷情、所需設備資源等。衛生災情評估的不當,必然導致救援指揮系統無法統籌安排醫療救援力量,使應急預案的實施、救援力量的分配、藥品器械的準備、轉運工具的銜接等方面出現偏差。

汶川地震中,災情傷情評估的不到位,使一些醫療器材歷盡艱辛帶到災區,卻不能發揮作用;而由于搜救現場缺乏必要的急救設備和經驗,費九牛二虎之力搜救出的傷員,卻在獲救后短時間內死亡。

在指揮管理方面,災難醫學救援的統籌不力。目前,中國突發公衛事件的應急指揮體系和應急組織管理網絡已初步形成,制定了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所制定的應急預案、管理體制、運行體制和有關法律制度。

然而問題在于,應急預案大多建立在醫療衛生機構和公共設施完好的前提下,且往往只涉及一種災害原因,對多災原因和次生災害考慮不周。災情發生后,全國各地醫療隊迅速奔赴災區,不同部門、行政區域、上下級和友鄰區域間的應急預案無法對接。大量臨時性指揮機構各自為政,缺乏明確的統一組織管理體系;地方和軍隊的隸屬關系不同;通信聯絡體系不完善;數據信息不統一;后勤保障體系不配套,這都造成災難醫學救援的效率大打折扣。

在現場救治方面,災難醫學專業人員短缺。目前中國共有4類11支國家級衛生應急隊伍,但專業災難醫學救援人員依舊嚴重短缺。大多數緊急趕赴災難現場的醫療救護人員,沒有經過災難醫學的專業培訓,不了解災難醫學救援的特點,缺乏災難醫學救援的特殊技能。

時間就是生命。傷情的復雜性使災難現場救治方式打破內、外、婦、兒的院內分科,全科和??漆t療救治工作須同時并舉。而傳統大醫院??漆t生習慣于護士分診、患者排隊醫療模式,加之囿于電力、檢診設備、治療條件及惡劣生態環境的限制,即使是知名專家也很難在災難現場開展專項救治。有些醫療隊甚至無法自救,反而為災區增加新的負擔。此外,由于沒有經過訓練,一些醫生沒掌握基本的揀傷分類技術,往往根據表象轉運傷員,而真正的重傷員卻可能被留了下來。在創傷醫生缺乏、衛生條件簡陋和醫療設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盲目截肢、盲目穿刺、盲目插管等違反診療常規的現象時有發生。而且,高致殘率及高感染率也為后期治療帶來了很大困難。

在分級轉運方面,凸顯后方救治體系薄弱。災難現場傷員的轉運在災難醫學體系中不容忽視。轉運環節不順暢導致的轉運滯后、二次損傷、途中死亡等現象時有發生。而缺乏傷情救治原始記錄的現場轉運,又增加了后方醫療單位的收治難度。

傷員轉運問題的關鍵還在于向何處轉運。在中國,除了少數大城市建有依托綜合性醫院的創傷急救中心,尚未見到獨立的按照創傷分級救治傷員的專業創傷治療中心。因此,對創傷的評分系統難以統一,無法統計突發傷病患者的嚴重程度與死亡、傷殘的關系。

同時,由于缺乏專業化創傷救治中心,患者往往在首診醫院內無法得到正確的評估和確切的治療,部分傷員被轉運到無救治條件的區、縣醫院而不得不再次轉院,喪失了實施救治的時間窗。這一現象,在中國現階段突發性群體交通事故傷員的轉運中也普遍存在。

據美國賓州創傷中心的數據分析,同樣的創傷傷員轉往不同級別的首診醫院,專業化的創傷中心由于人力、物力、經驗的充足,比無經驗醫院的搶救成功率高60%。因此,美國將創傷中心分為初、中、高三級,并立法規定,創傷評分超過一定數值時,必須向上一級中心轉運。這為創傷的分級治療奠定了基礎。

篇9

甲型h1n1流感是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的乙類傳染病,為有效應對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嚴峻形勢,全力做好甲型h1n1流感患者醫療救治工作,盡最大可能提高重癥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依據山東省衛生廳及**市衛生局有關要求,我院積極采取措施,扎實做好各項防范應對措施的落實,盡最大努力防止疫情傳入和擴散。現將近階段工作情況做一匯報:

一、統一思想,高度重視

認真貫徹落實衛生部、衛生廳及衛生局關于甲型h1n1流感醫療救治工作要求,以對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高度負責的態度,增強做好防控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把防控工作作為當前第一位的任務和頭等大事,切實抓緊抓好。5月4日上午,我院召開甲型h1n1流感防控專題會議,我院相關科室負責人參加會議,劉義成院長傳達了山東省省長姜大明、副省長王隨蓮、衛生廳廳長鮑文輝以及市衛生局艾憲淮局長關于防控甲型h1n1流感講話精神,并就我院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做了具體的部署。醫務部連續組織召開了三次專題會議,進一步落實預案制定、人員部署、房屋改造、設備到位、流程安排等工作,明確職責分工,完善領導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把任務分解細化,落實到人,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二、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堅持預防為主,科學防治的原則,加強領導,統一指揮,強化協調,統籌全院醫療衛生資源,全力做好甲型h1n1流感患者醫療救治工作,盡最大努力減少患者死亡。醫院成立由院長任組長,各分管副院長任副組長,相關科室主要負責人任成員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領導小組,在上級衛生行政部門的統一領導下,具體負責我院甲型h1n1流感患者醫療救治工作的總體協調、統一指揮。堅持重心下移,關口前移,整合與調配全院醫療資源,做好甲型h1n1流感患者醫療救治。成立防治甲型h1n1流感專家組,重點指導做好醫療救治和重癥患者的會診,做好重癥病例的搶救和普通病例的醫療救治。成立了三支防治甲型h1n1流感應急預備隊,隊員均由呼吸科、感染科、icu、急診科、放射科、檢驗科等技術骨干組成,其中大多數均參加過XX年抗擊非典工作,具有豐富的治療經驗以及個人防護知識。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醫務部,負責所有有關防治甲型h1n1流感工作協調及調度工作。

三、完善應急預案,建立診療流程

我院于5月8日全院印發了《**市中心醫院甲型h1n1流感應急預案(試行)》紅頭文件,并根據上級文件要求以及我院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了診療流程,并于5月8日上午進行了我院防治甲型h1n1流感應急演練,我院防治甲型h1n1流感應急預備隊隊員均準時到達指定地點集合待命。應急預備隊員進行了穿脫防護服、護目鏡等防護設備;搶救重癥患者的注意事項;個人防護的注意事項等項目的演練。5月11日,我院組織相關人員赴山東省胸科醫院觀摩了甲型h1n1流感救治實戰模擬演練。熟悉了衛生部確定的診療流程,認真學習了疑似病例救治的過程。通過以上應急演練,達到了預期效果。

四、改善門診條件,防止傳染擴散

開設發熱門診、隔離留觀室和隔離病房。我院在來院病人多、住院床位少的情況下,感染科病房、急診部騰出房間做為發熱患者專用隔離留觀室。流感樣病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及候診室其它呼吸道疾病患者和醫務人員及其他密切接觸者均需佩戴口罩。同時在門診大廳、急診大廳、內科門診、發熱門診等關鍵部位設置醒目標志牌,門診大廳電子大屏幕滾動播出甲型h1n1流感的預防治療措施,防止傳染擴散。

五、整合醫療救治資源,合理調配醫療服務力量。

抽調相關科室人員組建專家組、應急預備隊,各組人員在預案啟動后,均安排到位,不得隨意請假或外出,重點安排好呼吸內科、icu、急診、感染性疾病科等專業的醫療和護理力量,要實行無節假日醫療服務和24小時值班制度,保證通訊聯絡暢通,為積極有效、及時處理病人做好充分準備。由院務部立即準備各種物品,保障后勤供應。設備科配置所需設備,所有必須設備均調試至應急使用狀態。藥學部購入各種治療所需藥品,做好藥品供應準備工作。重點做好患者呼吸機、微量輸液泵、心電監護儀、床邊拍片機和血氣分析儀等醫療設備以及血液、藥品、檢測試劑、消毒器械、防護設備和相關醫療用品的調配和儲備工作,確保做好疫情暴發時的醫療救治工作。

六、加強人員配備,保證醫療質量

院內專家組由呼吸內科、icu、急診部、感染性疾病科、醫學影像部、檢驗科的學科帶頭人和骨干經統一培訓后組成,調配到相關病區參加診療工作。要求嚴格按照診療程序和規范救治病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診療過程中要注意密切觀察患者病情,保證病歷書寫質量,一旦患者病情惡化,超出本院救治能力,要及時邀請省級專家會診,盡最大努力減少患者死亡。

七、加強感染管理,避免交叉感染

感染管理科在預案啟動后加強呼吸科門診、病房、感染性疾病科門診、病房、急診部門診、病房、救護車等地點的重點消毒,根據省衛生廳對甲型h1n1流感醫院感染管理規定要求,增加消毒工作人員和消毒次數,消毒劑改用含氯消毒劑、過氧化氫及過氧化酸,相關科室配發消毒劑以保證消毒效果。同時就有關知識做好全員培訓等宣教工作。共2頁,當前第1頁1

八、開展全員培訓,提高診療水平

就甲型h1n1流感疫情上報和醫療救治有關規定、衛生部《甲型h1n1流感診療方案(2009年試行版第一版)》、《山東省甲型h1n1流感醫療救治工作預案(試行)》《山東省中醫藥預防甲型h1n1流感技術指南(2009版)》等內容,我院于5月2日、5月9日對醫務人員進行了業務培訓,重點培訓其早期診斷、鑒別診斷能力、重癥診斷、重癥鑒別能力、重癥搶救能力、流感防控。同時積極組織相關人員參加了省衛生廳舉辦的培訓班。幾次培訓對我院提高診療水平有極大幫助。

九、加強預檢分診,做好醫療救治工作

要嚴格按照《預檢分診管理辦法》要求,做好門(急)診就診病人的預檢分診工作。做到疫情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我院在門(急)診所有入口處設立了流感樣病例預檢分診點,在呼吸科等科室實行了二次分診,指定專人加強預檢分診工作,要求加強對不明原因肺炎和流感樣病例的監測,詳細詢問患者的流行病學史,發現可疑患者,要按照規定程序組織診療活動,及時組織專家會診,當初步懷疑為疑似甲型h1n1流感病例時,要立即進行隔離和報告,并采集標本,送當地或省疾控中心實驗室進行病毒分離鑒定。

十、規范診療流程,建立雙向轉診工作機制

按照衛生廳有關文件精神,完善制度,加強管理,認真做好患者登記、篩查和報告,提高重癥患者早期發現和搶救成功率。門診部做好甲型h1n1流感的報告工作,嚴禁瞞報,防止漏報、誤報。對擬轉診的患者,必須經專家組會診并根據病情進行初步治療;轉診時,須及時與上級定點收治醫院聯系,充分做好轉診的準備工作,轉診醫師要向接診醫師交待病情,認真填寫《轉診記錄單》。對符合診治條件的轉入我院的重癥患者,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轉診時必須使用具備吸氧設備、人工輔助呼吸氣囊等設備的救護車,并由醫護人員陪同;醫護人員必須熟練掌握基本的生命搶救技術;對于病情特別危重,不適宜轉診的患者,原則上要及時請上級醫師會診,組織就地搶救。使用的救護車必須符合隔離防護要求和急救要求,轉運過程中司機和醫護人員要采取預防措施,轉診病人的救護車在轉診結束后立即進行消毒處理,嚴防交叉感染。

篇10

1 建立應急領導小組

根據我國的《災害事故醫療救援管理辦法》的指導,我院相應成立以各部門領導組成的應急領導小組,安排總值班24 h院內值班,建立院內網絡,公布信息下達命令,應急事件一旦發生,各部門相互配合,傳染科、急診科等重點科室能得到人力、物力、財力和技術等各方面的緊急支援[1]。

2 健全應急管理制度,制定相關的應急預案

為使應急工作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我們建立健全了急診首診負責制、搶救工作制度、消毒隔離制度、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急診管理流程等10余項核心管理制度;建立了各種突發衛生事件的應急預案,作為理論和實際行動的指南和依據,并將各種制度和應急預案匯編成冊,人手一本,定期學習考核。

3 成立并培養應急救護隊

成立應急救護隊,隊員組成為急診科所有的醫護人員和相關科室的高年資醫護人員。每天的工作安排是急診值班醫護人員為一線,在院聽班的急診科醫護人員為二線,各相關科室醫護人員為三線,隨叫隨到。同時定期地組織應急救護隊員進行急診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及考核,要求熟練掌握搶救儀器應用、心肺復蘇、穿刺插管、包扎固定、消毒隔離等各種技術。不定期模擬群發傳染病、中毒、交通事故、火災等突況,進行突發應急預案演練,培養醫護人員具備熟練的急救技術,敏銳的洞察力和果斷準確的應急處理能力,從而有效提高醫護人員的醫療救援綜合應急能力,使應急隊伍常備不懈、訓練有素。

4 建立緊急總值班報告及信息反饋系統

強化匯報責任制度,公開緊急報告電話,做到人人皆知,

作者單位:264200 山東省威海市立醫院耳鼻喉科

建立一個有效的緊急事件報告系統,完善緊急事件報告的流程。當有突發事件發生時,首先接到信息的人員要馬上匯報科室領導及總值班,總值班迅速做出反應,根據信息指派相關科室立即趕往突發事件地點,這樣能為突發事件應對的啟動和控制贏得寶貴時間,科室領導做為現場指揮官,讓工作緊張有序,迅速有效,掌握患者到診時間、數量、病情及去向并及時將信息反饋至總值班。

5 規范現場應急救援程序

應急隊伍啟動,到達現場后,需院前急救的將患者脫離現場,安全轉運,急救原則是先救命再治傷,先重傷后輕傷。疑似傳染病的進行醫學觀察,盡快查明原因,感染管理人員現場指導,快速消毒隔離,采取衛生防護措施。為了有效縮短患者的檢查、分診的時限,以最快的速度使患者得到有效分流和及時救治,護理人員要積極配合醫生做好患者分診、轉運及護理工作,對成批傷員救治應用紅黃綠黑傷員標示卡,明確傷者身份、病情及指定醫護人員責任,使工作有條不紊。

6 及時積累總結經驗

針對每次突發事件救治工作及時組織相關人員進行總結,深入剖析突發事件的處理過程,認真研究突發衛生事件的特點,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及時發現應急工作各環節的問題,如部分醫務人員對突發衛生事件應急救援意識,反應速度和政治敏感性等有待進一步提高;保持通暢的聯絡方式以便及時發出指令和通知相關人員趕赴現場的工作還要考慮地更細致周到;突發衛生事件應急救援工作中感染管理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不該發生的傳染病流行、院內感染和交叉感染[2]等等。醫院對不足之處做出調整改進,提出今后對類似事件的處理意見,不斷改進管理制度及程序,做到信息暢通、反應快捷、指揮有力、責任明確、處理得當,以提高應急救援能力和水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