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織服裝品牌調研范文
時間:2023-10-17 17:35: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針織服裝品牌調研,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針織服裝;著裝喜好;設計構思
1 針織服裝市場調研
1.1 針織服裝的迅速崛起
中國紡織行業產值增速雖然在2008~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略有減緩,但自2009年后仍然增速明顯。據中國海關數據,2006年紡織品服裝出口額達1470.85億美元,到2009年出口額增長到了1713.32億美元[1]。“十一五”期間,針織行業發展大提速,針織產品占服裝比重55%。統計顯示,2010年9月針織服裝占服裝比重58%,出口金額占54%,分別比梭織服裝高出16%和8%[2]。
1.2 針織服裝的競爭優勢
針織服裝是相對于梭織服裝和機織服裝而言的,梭織服裝的最小組成單元是經紗和緯紗,而針織服裝的最小組成單元是線圈[3]。針織服裝手感柔軟,富有彈性,既能勾勒出人體的線條起伏,又不妨礙運動。在服裝加工中,由于面料伸縮性大,可以很大限度地減少接縫,收褶和拼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因此占據了競爭優勢。
1.3 針織服裝的適合人群
針織服裝有良好的貼身性、伸縮性、舒適度。適合在各種休閑場合和非正式場合穿著。近年來針織服飾又以其花色品種的增加,產品質量的提高吸引了年輕人士的廣泛關注。而大學生作為年輕人的代表人群,作為青春活力的代名詞,理所當然的成為了針織服裝的消費人群。
1.4 針織服裝的市場銷售
服裝有大賣場、專賣店、網絡商店、百貨商場、批發市場、時裝街等銷售渠道。經調查,針織服裝的銷售平臺幾乎囊括了以上所有場所。其中除了批發市場這一非直接銷售渠道之外,占據針織服裝銷售比重較大的是網絡銷售平臺和大賣場。大學生因其獨特的教育背景及生活環境,形成了相對前衛的消費風格,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最鐘愛的消費場所正是網絡商店,因此,針織服裝在銷售平臺上符合大學生的消費習慣,這也有助于增強針織服裝對大學生消費群體的吸引力。
2 影響大學生針織服裝喜好的因素
2.1 環境因素
不同身份的消費者著裝喜好各不相同。職業人士需要樹立其端莊、優雅的社會與家庭形象,在服裝的選擇上往往會偏向襯衣、風衣、西服套裝等梭織服裝。而大學生的形象是青春、活力,大多時間處于非正式場合,針織服裝自然是他們的主打服裝。校園環境決定了針織服裝在大學生生活中的主導性地位。
2.2 自身因素
大學生對服裝的消費會受到經濟因素的制約。也正因為針織服裝工藝流程短,生產成本低,與梭織服裝相比其價位相對較低,相對來說性價比與附加值較高。因此能夠得到很大一部分年輕人特別是在校大學生的一致青睞。另外,男生更追求服裝的舒適度,而女生更注重流行時尚。針織服裝同時擁有舒適、時尚的元素,所以能夠受到大學生的喜愛。
2.3 心理因素
大學生在穿著衣服方面所反映的心理特征是多方面的,有的希望通過服裝把自己裝扮得更加秀麗動人,風度翩翩;有的希望自己與眾不同,在服裝式樣上追求新穎別致;還有的人喜歡從眾,社會上流行什么式樣,就穿什么式樣。但對大多數人來講,都有“愛美”和“求新”的心理特征。針織服裝質地柔軟、自由舒適、款式更新快、并且比較普遍,因此能夠吸引大學生的目光。
2.4 社會因素
當今時尚潮流影響著大學生的著裝觀念。每個人都有追求“美”的心理,這種心理促使大學生追求走在生活最前端的時尚潮流,把時尚注入自己的生活。針織服裝的崛起恰好滿足了大學生的這種需求。
3 針對大學生喜好的針織服裝設計構思
3.1 研究背景
注重消費者的風格喜好及其側重的局部細節將對設計開發針織服裝有極大的幫助,借此可以通過消費者的風格喜好調查數據來設計開發產品,以達到迎合這部分消費者喜好的目的。
為了了解大學生消費群體對針織服裝的喜好偏向,我們在蘇南地區不同院校隨機選取了三百位大學生做測試。通過眼動儀這一先進儀器,針對大學生對針織服裝風格、局部細節等多方面的喜好進行了測試研究。
3.2 調研結果
我們將針織服裝分為三大類風格進行調查,分別是“歐美簡約風格”、“日系田園風格”、“另類獨特風格”。
(1)風格方向的偏重選擇。測試結果顯示,高達58%的消費者偏好于日系田園風格,其次為歐美簡約風格(24%),而另類獨特的針織服飾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特定元素以及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接受等因素,并不是非常被關注。
在經過風格喜好的數據分析后,我們得出大學生更加喜歡田園日系風格的針織服裝。日系田園風格的針織服飾追求一種原始的、純樸的美。其寬大舒松的款式,天然的材質,為人們帶來了有如置身于悠閑浪漫的心理感受,正是大學生的生活需求。
(2)局部設計元素的偏好。確定了大學生最喜好的針織風格為日系田園風格之后,我們用眼動儀測試大學生對日系田園風格針織服裝的局部造型的喜好。通過數據分析,就針織服裝的局部造型設計而言,我們基本得出如下一些結論:1)圖案是針織服裝設計的重點。經調查發現,帶有圖案的針織服裝中,圖案被關注率達到了57%,在市場上占有主導地位。圖案類型可基本分為條紋圖案、局部或全身圖案、圖案與條紋搭配三種。但每種都能吸引人的眼球。在設計時,把圖案的創新作為著重點,會使設計更適合市場。2)色彩是針織服裝設計的突破口。色彩常常是消費者對服裝的產生第一印象的設計元素,大學生是一個多姿多彩、青春活潑的群體,他們年輕有活力,這樣的年紀,應該輔之以絢爛的色彩去襯托,用各種跳躍碰撞的色彩融進生活。3)面料是針織服裝設計的根本。面料永遠是設計的根本。相對于其他普通面料而言,針織面料在其機理、再處理方面的優勢得天獨厚。一根紗線,通過千萬種變換的織法可以織出各種各樣肌理的面料。在做針織服裝設計時,設計面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針織服裝應該注重細節設計。很多情況下設計師在做設計時往往更多地關注服裝的整體造型,而常忽視細節處的設計。然而細節設計卻最能反映一個設計師的巧思。新穎別致、畫龍點睛般的細節變化會讓原本平淡無奇的服裝得以提升檔次,獲得消費者的喜愛。
4 研究總結思考
通過一系列的調查、測試和分析,我們了解到針織服裝在大學生市場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大學生因其獨特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正逐漸成為針織服裝的主要消費群體之一。同時也發現在針對大學生消費群體的針織服裝開發設計中應該結合大學生的喜好偏向在服裝風格上有所偏重,在服裝局部設計方面添加適宜的設計元素。做到讓更多的大學生接受、喜愛針織服裝。
通過這次測試研究,我們對針織服裝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對大學生的喜好方向有了相應的了解,得到的結論也有助于開發設計針對大學生消費群體的針織服裝,同時為此類針織服裝投放市場打下了良好的基石。
參考文獻:
[1]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統計中心.絲綢[J].2011,48(01).
篇2
【關鍵詞】 服裝產業 困境 對策
一、我國服裝產業現狀與困境分析
如今中國制造的產品以其高性價比的特性獲得了世界的廣泛認可,但這種繁華的背后卻潛藏著多重挑戰。就服裝產業而言,據《2006―2007中國服裝行業發展報告》統計顯示:2007年我國規模以上服裝企業累計完成服裝產量201.59億件,其中梭織服裝94.56億件,針織服裝107.03億件,與2006年同期相比分別提高了14.36%、13.13%和15.47%,是世界最大服裝生產國。2007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外貿出口總額達1711.7億美元,出口增長幅度為18.88%,為世界最大服裝出口國,但大而不強。
我國服裝產業發展的邊界條件――生產要素和企業數目的總量充足,但素質不高,客觀上限制了我國服裝產業的縱深發展。就目前而言,我國服裝產業主要生產的是中低端產品,在這類市場上總量很大,因此,各企業紛紛采取低價競爭策略來換取市場,造成整個產業成了微利行業,甚至因其低價戰略還會遭遇歐美等國以反傾銷為名的“特?!贝胧┘捌渌Wo措施。
在高端產品市場上,中國企業無能為力,出現較嚴重的市場缺失。在設計、流行趨勢的等方面,西方潮流仍占主導力量,中國服裝產業沒有發言權。在品牌方面,意大利、美國、法國等國家的一批國際大牌憑借強大的品牌優勢一直牢牢占據著世界服裝市場的高端,獲取高額附加值,中國多數企業卻仍停留在替國際知名品牌做加工的階段,自主品牌幾乎走不出去。即使具有出口能力的面料企業或服裝品牌企業,價格也非常低廉,走低端路線。因此,中國服裝業目前這種大而不強的狀態會不斷削弱產業的競爭力,最終使產業既強不了也大不了。
對于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服裝產業而言,中國勞動力相對便宜。傳統的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以及中國已經形成的配套產業鏈的優勢還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但隨著越南、印度等一些國家加工制造業的崛起,中國在加工制造領域原本的比較優勢也日漸受到威脅。在這樣的狀況下,要實現中國由“服裝大國”向“服裝強國”的轉變,中國服裝業從“制造”到“創造”的轉變就勢在必行。
二、我國服裝產業由大變強的發展之路
1、加強服裝產業高素質人才的培育
隨著我國服裝產業的日益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發展自主品牌、實現企業轉型。作為企業的出路,引入設計管理、提升產品設計能力是企業升級不可逾越的關鍵一步。一個合格成熟的設計管理人員是很難通過一些專業課程的學習和對于理論的初步實踐就能培養出來的,而是同企業家一樣是在一定的專業基礎之上,通過自身努力、社會培養,在產學結合、校企聯合的經驗積累過程中鍛煉出來的。服裝企業中無論是設計人員,還是生產管理人員、市場營銷人員的培養,都需要一個經驗積累的過程。因此,高等院校培育的服裝專業人才只有通過在企業中不斷積累經驗與實踐和對自身有目的的培養,才能逐步磨煉成符合企業所需的人才。
學院應定期聘請一些服裝企業家與經營家成立專業教學改革指導委員會,參與到教學改革工作的全過程中,以便及時把服裝行業中的新動態、新規范、新設備、新工藝、新管理機制等納入教學內容中,使教學與生產實際相結合。通過這樣的途徑,減少學生與企業的磨合期,使培養“基礎復合型、技術專門化”的服裝專業人才的目標得以實現。
2、重視企業信息化投入與建設
目前大多數的紡織品服裝企業仍屬于生產型企業的銷售網絡,多數是地區性或全國性的,無法發揮市場調研、信息收集、為產品開發和生產提供市場信息的功能。由于企業嚴重缺乏國際營銷經驗和適應國際競爭的復合型人才,建立跨國銷售網絡的企業僅是鳳毛麟角。
服裝品牌企業面臨著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要求服裝品牌企業提高營銷管理能力,提高暢銷產品的有效庫存,降低滯銷產品的積壓庫存,及時掌握市場銷售信息變化,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和適應市場多變的能力。這就必須運用科學先進的智能化服裝營銷系統,使生產品牌營銷活動中的發貨配貨、訂貨補貨、調貨退貨以及物流、資金流等處于般佳組合狀態,實現服裝品牌企業在營銷管理方面的暢銷產品智能預測,滯銷產品智能預警和智能決策。
在企業信息化環境建設方面,應注意企業信息化網絡效應特點。基于供應鏈的服裝企業信息化網絡環境建設、服裝企業集群的信息化生態環境建設等,已成為新時期服裝企業信息化環境建設的必然選擇。企業信息化只有形成網絡、形成集聚,才能產生“溢出效應”。企業信息化工作只有被放置在企業供應鏈、企業集群或企業生態環境當中來整體考慮,才能夠真正適應形勢的發展,這一點對于廣大的中小服裝企業來說尤其重要。
3、提高服裝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
任何一種產業,到最后都必須有品牌的支撐,而打造品牌是一條漫長、曲折的道路,服裝行業尤其如此。品牌,首先要有品質、有品位,牌子才能挺起來。一件成衣品質的產生和形成,包括了市場調查、款式設計、產品規格標準、工藝要求、輔料采購、縫紉生產、工序控制、檢驗測試、銷售以及售后服務等各種品質活動。以上各種職能都是保證產品質量的環節,每個環節都是相互緊扣、互相影響、不斷循環、不斷提高的。
品質管理的重要目標就是將企業內的各項品質活動貫穿在各個環節中,并推動每個環節的上升,以提高產品的品質。建立正確的品質管理概念是十分必要的,中小服裝企業要決心實行有效的品質管理,一定要拋棄固有的品質管理觀念,吸收新的知識。許多管理人員都認為只要找到種合適的管理工具,如“品質圈”、 SQC(統計品質管理)、 AQL(允許品質水平)及些電腦軟件工具等,就可以將品質問題解決,但事實上,品質管理的成敗不在于工具,而在于正確的觀念,只要掌握全面的品質概念,才能真正在企業內解決品質問題。品質的提高,不僅只是讓顧客滿意,而且可以讓工廠大幅度增加產品的利潤。
4、政府規劃引導,行業協會組織協調
“入世”后,我國經濟與國際經濟接軌的進程將加快,這對政府管理職能的轉換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后應當花更多精力研究和處理對外經濟事務,以保證國家利益最大化。政府有責任在允許開放和競爭的條件下,運用世貿規則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特殊條款,最大限度地減少外部沖擊給服裝產業帶來的負面效應。為了鼓勵服裝企業的創新,政府可以出臺制定加速經濟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對各企業的新投資項目,給予減、緩、免的政策優惠,并在適當時候給予企業物質獎勵。
三、結束語
進一步發揮服裝協會的作用,更好地完善和進行自我約束。服裝協會應致力于產業發展中出現的實際問題,真正將服裝產業鏈融合和調動起來。例如在組織面料和品牌推廣方面,可以組織更多企業或企業家間的交流活動,加強溝通,密切合作。服裝品牌的成長進程,是服裝產業升級的必然選擇,也是升級取得成效的一個重要標志。因此,我們必須改變產量至上的觀點,把眼界放寬。創品牌必須有創新意識,營銷方式要創新,管理要創新,技術也要創新,要從單純的對別人的模仿中解脫出來,最終形成真正的、有檔次的服飾特點。
【參考文獻】
[1] 張鐵:比較優勢、后發優勢與中國服裝業發展戰略選擇[J].北方經濟,2005(12).
[2] 王秀芝:淺探“大服裝”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課程體系改革[J].中國科技信息,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