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文物保護的感想范文
時間:2023-10-17 17:35: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文物保護的感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國各地民居形式都與當地的氣候、地理環境有關。這種民居形式為浙南福建一帶所常見,院落中地面的高低和屋頂的設計照顧到了多雨的氣候,也有助于空間采光。作者用魚眼鏡頭以容納展示這不大的空間,腳下地面的質感、陽光給幼童勾勒的輪廓、地面上的投影和遠山形成豐富的景次,表現了理想的民居生活氣氛。
望 沈富榮 攝(下圖)
這張照片,不客氣的說,其實給人一點擺拍的感覺,孩童們扒著門縫向外看的,大概不會是村中社火或走過的寡婦,也許是幾位拿著不同相機的攝影師?不過取景集中在門的下半部分,不讓門上兩位武將的頭露出來,好過全部展現,抓取到了孩童的眼神和表情瞬間,只不過這情境是很大眾化的關于村居生活印象的表達吧。
建筑的溫度 組照6之山西窯洞 張曉晨 攝
比起宮殿寺院等保護建筑,民居不那么受重視,但卻是普通百姓最日常的居住空間。作者進入這已荒廢的窯洞,用HDR的方式拍攝,不僅將反差很大的內外環境展示出來,也給照片增添了別樣的質感,廣角鏡頭微仰取景,展示出窯洞的結構特點。
亟需普及的文脈傳承意識
建筑由人所構筑,最直接體現人類關于居住的愿望和觀念。最初,人們要解決的是遮風擋雨,造一棲身之所的簡單需求,處理的是石材堆砌、梁架結構等種種技術難題,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不僅留下了豐富的建筑實體,積累了完整的建筑理論,人與自然、人與人、人面對自己的關系和觀念,都反映到了所營造的建筑上。建筑以其位置、體量、占據和營造的空間、彌漫其間的光線,成為一種藝術品,凝結的不止是“古代工匠的智慧”,還有無數更豐富的信息。
傳統中國三千多年農耕文明,孕育了磚木材質梁架結構這一基本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明也誕生了不同風格的建筑,它們與典籍、文物一樣,都是重要的文明實物。如今我們這塊土地上能看到的古建筑多不超過一千年歷史,明清之際的建筑遺存最多,宋元漢唐乃至更早的建筑遺存就更加寶貴,這與中華文明所孕育的建筑“基本型”較容易朽壞有關,也與多次朝代更替歷史變遷有關,但百余年來現代化過程中所消逝的建筑遺存,則是我們所能在文字和影像文獻中能見到的一種消逝,這更令人扼腕。
近年來,中央和各級政府在文物保護方面不斷加強投入,被列為“國?!钡奈奈锘径嫉玫捷^好的保護,一座院落、一條胡同的保護,類似保護標本,但全國范圍內古村落古街區的保護,在經濟發展大拆大建的浪潮下,則成為屢屢令人嘆息的話題。傳統建筑若只是以標本或景點的方式存在,而不是一種活著的人居環境,那么這種保護仍然是斷裂的,看歐洲那些幾百年歷史仍包容著現代生活的街區,或生活在寺廟神社之間的京都百姓,會明白我們已經失去了太多要保護的東西,對什么東西需要保護,也得重新審視。在今天,這問題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而非某個人群的游走疾呼就能解決。此時,也許影像可以發揮力量,全民皆“攝”的時代,則給了釋放力量更廣泛的土壤。
有影像相伴的中國古建研究
上世紀30年代,梁思成林徽因夫婦走遍中國大地考察古建,除了丈量繪圖,留下珍貴的圖紙資料,也用隨身攜帶的相機拍攝了大量珍貴的古建照片,那正是日本發動全面之前,國難當頭,風雨飄搖,梁先生在拍攝這些照片時,心中作何感想,我們可以想象卻難以體會,但這些照片卻和那些圖紙一起,成了梁林夫婦中國古建研究的重要影像資料,為之后中國營造學社的許多研究成果奠定了基礎,這也是中國近現代建筑研究的起始點。據說那些照片語言平實,從整體到局部,著力于客觀記錄建筑的樣貌。梁先生的弟子,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樓慶西先生在學術研究和教學生涯中也十分重視照片的力量,他曾說過,梁先生告訴他們,拍攝建筑的照片,首先要重視記錄還原建筑的面貌,其次要盡量拍出建筑的神韻。樓先生拍的建筑照片,規矩、講究,又注重用光影表現建筑的立體感,彩色照片記錄了建筑的色彩信息,也有了更多的感染力。在古建研究這學術領域里,影像以天生的力量承擔了記錄這一任務,如今這影像普及到近乎“泛濫”的時代,用攝影來關注古建,也是影像更好的落腳點之一。
拍照 審美 關注古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