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木工學藝范文

時間:2023-10-17 17:37: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傳統木工學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傳統木工學藝

篇1

拜師學藝,夢想從木頭開始

海弟1984年出生于廣東省饒平縣海邊小鎮,祖父是做木材生意的商人,父親是做風爐的傳統木工藝人。受父輩的影響,海弟從小就喜歡自己動手用木刨制作彈弓、木劍、風箏、各式木槍,那些獨特的木制玩具,是他在小伙伴面前炫耀的資本。

2006年7月,海弟從大學畢業后,成為一家質檢機構的化驗員,他一邊工作一邊繼續在中山大學學習藝術與設計。他所在的單位是一個大型的檢驗機構,有各種實驗室,其中木材實驗室是他經常去的地方。

2006年10月,木頭實驗室有一些陌生的木材鑒定不出來,于是請來了木材鑒定專家、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蘇中海教授幫忙鑒定。在朋友的引薦下,海弟拜蘇中海教授為師,跟著他學習木頭鑒定技術。此后,一到周末,海弟就去蘇教授家里學習。他虛心向老師請教,從最基礎的開始學起,蘇教授也視他為關門弟子,教他如何看木頭,嗅木頭,摸木頭,就這樣,海弟跟著蘇教授學會辨識了幾百種木頭。蘇教授還把他一生收集的各種木材標本都傳給了海弟,把自己過去在五七干校保留的一套木工工具送給了他。每次外出,海弟都隨身帶著一個便攜式的放大鏡,不錯過任何觀察木頭的機會。

收木頭,買木頭,海弟用單車載回來一屋子的木頭,包括從家具店、古玩店購買的老家具、古木板。白天做實驗,下班后他就干起了木頭搬運的活。為了搬運木頭,海弟雇請了一位三輪車師傅,倆人花了整整一個月時間才搬完木頭。

潛心創作,作品里折射對人生的認知

在學習木頭鑒定的時候,海弟也在跟著汪林永師傅學習木工技術。他誠心拜師學藝,汪師傅也是傾囊傳授。怎么刨,怎么鑿,怎么鋸木頭,海弟在認真學藝過程中領悟傳統木作里面的智慧。

木工行里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木工學徒一般要三年零四個月的學習時間,學完之后,要做一張四腳趴開的凳子,傾斜兩個角度的,如果學會了,就算學成出師了。經常有人三年零四個月的學徒期滿之后,僅學到工藝的一點皮毛,做出來的凳子只有三條腿,還有一條腿不著地,按照木工行的說法,叫做“狗撒尿”。而海弟學習幾個月時間后,試著做了一張凳子,四腳穩穩當當著地。汪林永師傅說,海弟能這么快學成出師,與他肯吃苦、愛鉆研、悟性高分不開。

在木質創作里,海弟擅長用棱角、縫隙和各種各樣的鑿痕。海弟說:“立體的東西,就有凹凸面,你要循著光線,會看到很多凹凸的感覺。你可以摸得到,感覺到光線的游走?!焙芏嘧髌吩谧龅臅r候,會默默地延伸出去,只有你在動手做的時候,才會延伸出更多有意思的東西出來。

海弟居住在廣州美院附近,離中山大學不遠。在上班之余、創作間隙,他喜歡踩著單車去中山大學校園,去那里看看樹,摸摸樹,從那里獲得更多的創作靈感。

2013年,旅居海外的著名畫家白父先生70歲大壽時,在廣州舉辦從藝四十年畫展,他想用一個盒子來裝他的兩本畫集送給友人,特地找到了海弟。海弟用手作方式設計創作了一款精致的木盒,給它取名“亭”。海弟說,“亭”在中國的含義里就有一種停下來、歇一歇、再出發的感覺,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這種慢下來的節奏,過一種慢生活。

海弟有一款木雕作品叫做“檐”,形狀像一把錘子,靈感就來自那句“書中自有黃金屋”,寓意知識就是力量。海弟說,現在有了網絡,紙質書可能很少有人去看了,都喜歡看電子書或者直接在手機上看書。他想通過這款木雕作品來喚回人們看書的那種感覺。

遷居小城,過愜意而隨性的生活

2014年,海弟做了一個令許多親友驚詫的決定,他放棄了穩定的收入辭職離開了檢驗機構,成為了一個獨立藝術家,在此之前他在這家檢驗機構整整工作了8年。海弟的父親是一個樂天派,至今仍然每天在木工坊里一邊喝茶、聽潮劇,一邊干著木工活,聽說兒子辭職后,父親理解兒子是因為酷愛藝術,辭職是為了能更好從事藝術創作,特地從老家打來電話表示支持他。

辭職后,為了逃離大城市的喧囂,有個清靜環境安心創作,海弟把家從廣州遷到了浙江杭州,希望過一種芤舛隨性的生活。

在策展人愛米的幫助下,海弟于2014年9月初在廣州歌莉婭展館舉辦了一個以“初開”命名的個人木雕創作展。這個展覽是海弟從事木雕創作以來的首個展覽,也是他告別實驗室,專職從事藝術創作的首個展覽,展出的一件件木作工藝品,都是海弟用手工創作的?!俺蹰_”預示著他回到了心之所向的最初狀態。海弟說:“作品里,鑿痕斑痕齊聚于榫眼,榫眼塑造了一扇門,就像父親為我的新生打開了一扇門,我也正是他播撒在這個世間的一粒種子?!?/p>

目前,海弟注冊了“說木頭”微信公眾號,介紹木材的有關知識,把自己辨識木頭的經驗寫成文章,推送出去與大家分享。

經常有一些木頭愛好者發來照片向他詢問這是什么木,最感興趣的就是“什么檀”“什么花梨”“什么酸枝”,好像不是這些就沒有什么價值。在海弟看來,木材沒有好壞,只要用對了地方,每一種木頭都是最好的。

2015年年初,海弟手工制作的各式日常生活器具在梵幾室內設計公司新落成的門店上架,擺在最顯眼的位置,讓人們一覽無遺?,F在,在梵幾銷售的木器,其中很多是原來的作品,譬如小山、紙鎮等,這些東西的功能性是相對模糊的。比如,紙鎮是海弟創作的一個藝術作品“鏡子”,鎮紙只是它一個附加的功能,更多的功能是它的藝術性,好玩,但需要想象力,需要智慧。如果說實用性,小山可以作為一個筆架,放置在案頭,極像是一座小山頭。海弟說:“我會嘗試更多的可能,利用對木材、工藝的了解,去嘗試更多的東西,慢慢來吧,很多東西才剛剛開始”。

海弟一直羨慕過一種農耕生活。2015年開春后,他向當地農民借了一塊田,自己翻地、整畦、挖穴、播種,栽種辣椒、地瓜、空心菜、西紅柿等果蔬,還種上了一棵香椿樹和梔子樹。創作累了,他就會帶上鋤頭來到田園里,在溫暖的陽光下蒔弄起莊稼來,自由自在過著田園式的慢生活。

海弟還對這些年來搜集的木材標本進行了整理,清點了標本的塊數,登補了標本的科屬拉丁名和中文名信息。他的工作室里,堆滿了各種各樣的木材,就像一個小型的木材展覽館。

篇2

作者簡介:張模1971- ),男,漢,安徽合肥人,蘇州大學設計藝術學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藝術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16)お

摘 要:羌族門鎖是羌族重要的生活設施,造型樸實實用,結構合理巧妙,不僅有簡單的人體工學原理在其中,還蘊涵含蓄的象征寓意,并具有豐富的的文化成因,是羌族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

す丶詞:羌族;門鎖;造物;文化成因

中圖分類號:J522文獻標識碼:A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auses of Locks in the Qiang Minority Group

ZHANG Ben お

5.12汶川大地震中受災的大部分地區是羌族聚居區。這次地震在給當地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的同時,也對羌族文化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一大批具有極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毀,多位羌族文化的研究者和文化傳人罹難。搶救和保護羌族文化,成為當前文化工作者最緊迫的任務。

羌族歷史悠久,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與其他民族廣泛交流,形成了羌族多元雜糅的文化特征。古羌人從西北遷移到岷江上游之后,由于地理條件的變化,放棄了原先以游牧為主的生產方式,經過一段時間對自然條件的適應,逐步轉型為農耕與游牧相結合。生產方式上的變化,也使羌族造物觀和造物形式呈現出游牧、農耕特色并存的文化特征。雖然在隨后的發展時期,又注入了大量的外界的文化因素,但是游牧生活的遺存仍然在羌族造物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牧羊是羌族社會中至今可見的游牧生活方式的遺存之一,羊崇拜是羌族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以羊為母題的造物形式在羌族社會生活中的運用非常廣泛。

門鎖不僅是羌人重要的生活設施,還具有含蓄深沉的象征寓意,其造物思維與羊崇拜也有內在的聯系,內含豐富的文化成因,是羌族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

一、羌族門鎖的構造特征

羌族的門鎖完全為木制,沒有任何金屬成分,但造型樸實實用,結構合理巧妙。門鎖構件包括門鎖洞、鎖墩、木鈕、木鈕蓋、門閂、鑰匙、木鎖楔等:

1.門鎖洞(圖1)

圖1 方形和弧形門鎖洞

羌寨門鎖洞大小差異不大,一般高約25cm,寬約26cm,鎖洞深約72 cm,內外相通,嵌置在石制墻體之中。門鎖洞普遍形狀呈正方形,造型方正墩實,顯示出羌人古樸的民風。汶川縣蘿卜寨的門鎖洞是一個特例,外形為弧形,以一段圓木從中間剖開挖空后,固定在墻體中,弧形造型較方形門鎖洞顯得柔和。蘿卜寨的選址位于川西北羌寨中最大的一塊臺地,其出現弧形結構門鎖洞的原因,一方面與當地蘊藏有較為充足的的木材資源有關,另一方面還與當地的建筑材料關系緊密。蘿卜寨的建筑材料以黃泥為主,在黃泥中摻雜箭竹,與其他羌寨以石塊壘房有明顯區別。在弧形的門鎖洞周邊,用石塊按鎖的輪廓拼合,承壓住黃泥墻體,可以有效地分解墻體的壓力,在實用功能體現的同時,又在不經意中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風格淳樸,審美意味濃郁。不過,蘿卜寨門鎖除了鎖洞的造型比較獨特之外,其余部件的構造原理和使用與其他羌寨均同。

2.鎖墩(鎖靴)(圖2)

圖2 鎖墩(鎖靴)和木鈕蓋

鎖墩,又稱鎖靴,是門鎖的主體,木制,在建房之初即固定在墻體中,形狀較為寬厚,質地結實,中間設有插門閂的插槽,鎖墩上部有與門閂寬度相符的凹槽,凹槽里挖有一定深度的方槽,方槽里有供插木鈕的眼,尺寸和位置與門閂上的眼一致。有的鎖墩在木鈕上方還有可蓋住木鈕的木鈕蓋(又稱“木奶奶”蓋),木鈕蓋留有空槽,作用是當木鈕在被向上敲打彈起時有一定空間,能防止因用力過大而致木鈕脫落的情況發生。

3.木鈕(圖3)

木鈕俗稱“木奶奶”,起固定門閂的作用,是門鎖中的重要部件,頂部有帽,可防止木鈕從洞眼中滑落。一個凹槽中一般有兩到三個木鈕,與門閂上的洞眼數目一致。門閂推入擋住門板,木鈕下墜便可插入門閂上相應的洞眼,門于是被鎖緊。

圖3 木鎖(木奶奶)和木鎖楔

4.門閂(圖4)

門閂的結構相對復雜,形狀各異,但原理相同。一般高約5.5 cm,寬約7.5cm,長約35 cm,上部為平面,尾部設計為凸起,適合手拿時推進拉出。凸起的部分有刻槽或雕花,是門鎖中難得一見的裝飾的表現區域;門閂底部在接近門閂長度的一半左右挖槽,槽深約3.5 cm,寬約4.5 cm;在底部的槽邊固定有兩根滑條,寬各約1.5 cm,滑條為斜面,前尖后方,便于滑動;槽內有與木鈕位置相對應的眼,洞眼直徑和深各約2 cm,槽的深度和寬度與人手的大小基本一致,有簡單的人體工學考慮在其中。

圖4 門閂的正面、背面和側面

5.鑰匙(圖5)

鑰匙均為木制,長約30 cm,寬約4.5 cm,造型不一,風格放松,使用方便,功能一致。大都為棒槌形,也有長形、曲形、匕首形等,具有較為明確的設計構思和美感追求。鑰匙表面齒數不等,有二齒或三齒,少數還有四齒,與門閂上洞眼的大小、數目、位置吻合。開門時,將鑰匙伸入門閂下面的槽中,用齒掛入齒眼,向上敲擊,使木鈕上彈,在上彈的瞬間,用齒掛住洞眼,利用木鈕落下的時間差,快速將門閂拖出,門即被打開。還有的鑰匙將齒設在側面,較為少見,原理一致,只是使用時難度稍大,它不是像前者用齒向上敲擊,而是將鑰匙在手中轉動,側面的木齒在轉動時敲擊木鈕上彈,再利用慣性打開門閂。這種鑰匙雖然在使用時有一定難度,但保險系數更高。

6.木鎖楔

木鎖楔是門鎖中的最后一道保險,平時掛在墻上,人在屋內時,可將木楔插入門閂前端的小插槽,依靠與墻體的關系卡住門閂,起到保險的目的。由于羌族淳樸的民風,木鎖楔很少使用,但這種巧妙的細部設計,體現出羌人睿智的造物技巧。

通過以上對門鎖結構的分析可見,羌族的門鎖,造型簡單,功能實用,并對人體的特點已有了初步的認識和較為細致的考慮,體現出羌人淳樸的造物觀。

二、羌族門鎖設計的文化成因分析

羌族門鎖的設計巧妙實用,不僅表現出羌人的聰明才智,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具有較為豐富的文化內涵。筆者認為,羌族門鎖設計的文化成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然條件的影響

羌族地處岷江上游,高山林立,木材和石材資源豐富,大多數羌寨建房都是以石塊壘制而成。由于石塊的壘砌并不規則,木制門鎖相比較于金屬門鎖,外形的改造空間大,便于嵌放,因而形成了以木材制作門鎖的傳統。

2.礦產資源的制約

羌族本地金屬資源發現較晚,直至清朝,鐵才通過貿易交換從外地進入,造成此前制作門鎖只能使用木材制作的狀況。再者,木材的材質與金屬相比,質地較軟,在實際制作中,可以較為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制作和裝飾,為工匠們更多的巧思提供了空間,經過長期的實踐和更新發展,最終形成了今天這種比較精妙的形式和結構;再者,由于木材的材質較軟,在長期的使用中,容易朽壞或變形,因此在選擇之初不僅需要選擇質地較硬的木材,還需加入多種巧妙的構思和技巧,才能起到保險的作用,這也是羌族門鎖結構比較復雜的原因。雖然清朝時金屬傳入了羌區,但由于成本較高,而羌人經濟能力有限,很難大面積普及;而長期使用的木制門鎖,經過不斷改進,不僅已經具有了很高的保險系數,而且也成為了人一種傳統,從而得以保留延續下來,并成為了羌族造物中極具民族特色的造物形式之一。

3.金屬制造技術上的局限

筆者曾走訪過20多個羌寨,但很少能見到大型的金屬器皿,更多的還是與生產生活聯系緊密的工具和炊煮器。雖然羌族的金銀器制作工藝精湛,但羌區的經濟一直較為落后,多數羌寨的生活水平至今還比較低下,從古至今,金銀器歷來只為少數富裕人家享受,不屬于民用范疇,而介于生產工具和金銀器之間的禮器則更少,這些現狀都造成了羌族金屬制造技術較為落后的原因。再者,由于羌區當地金屬資源發現和傳入較晚,羌人的經濟能力有限,造成了清末直至解放前,金屬制造技術發展緩慢,且主要集中在生產工具上;手工技術,尤其是木工和編織技術等卻發展迅速。傳統的木制門鎖成本低廉,樸實實用,技術細膩,而若使用金屬材料,在技術上卻很難達到木制門鎖的制作水準,這也是木制門鎖一直沿用至今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4.精神生活的物化形式

羌人對于門鎖設計的起源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即門鎖的設計構思與羊有關。羊不僅是羌人生活中重要的食物、服飾和經濟來源,還是羌族文化的載體,長期以來,在羌族社會中,羊都是羌人的精神圖騰,是羌人對古羌先祖游牧生活的膜拜和眷念的體現。這種情懷,自然也反映在了羌族門鎖的設計之中。

根據羌人的解釋,門鎖的設計其實是對羊羔吃奶過程的模仿,具有樸素的現代仿生學原理。鎖墩象征母羊,木鈕象征母羊的,而鑰匙則代表羊羔,鑰匙表面的木齒則為羊羔的嘴。鑰匙伸入木槽,羌人解釋為羊羔在吃奶前的前腿下跪,向母羊賜予乳汁表達一種感恩心理;而從下往上的敲擊,則寓意羊羔吮吸乳汁。整個開鎖的系列動作就是母羊對羊羔哺乳的全部過程。

這種說法似乎比較牽強,但在羌族卻普遍流傳,并得到廣泛認可。由于羊在羌族社會中崇高的地位,羌族造物中以羊,尤其是羊頭為母題的裝飾形式種類繁多,如服飾中的羊形紋樣,生活器具中的羊頭型雙耳陶罐,門頭上的羊頭裝飾,羊角形屋頂邊角,羊角形頭帕裝飾等等,因此將門鎖的設計制造與羊相聯系,也就不難理解了。

5.歷史經歷的體現

羌族民風淳樸,但由于歷史上的連續戰亂遷徙,使得羌族形成了同仇敵愾、團結一心的民族心理,羌族的門鎖也是這種民族心理的體現。羌族本族的每個人均會熟練使用門鎖,方便了本族間的交流,基本達到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理想社會狀態,社會和諧。而外族人由于不了解門鎖的構造原理,很難輕易地將門鎖打開,對于防止外族人的隨意進入和保護羌人生活的私密性也起到了有效的防范作用。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