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學派政治思想范文

時間:2023-10-18 17:20: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儒家學派政治思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孔子;儒學;文化

【中圖分類號】 B2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10-195-1

牟宗三先生說“察業識莫若佛,觀莫若道,而知性盡性,開價值之源,樹價值之主體,莫若儒?!比遽尩兰拔鞣降恼軐W,宗教等都指引人生的方向,生命的意義,在中國,儒學則是安身立命之道,儒學所講的內圣外王,一直是中國知識分子所期望的價值理想。

儒學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中,對各個層面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巨大而又深遠的影響,其藝術品格和關懷現實人生的精神,成為了一套全面安排人間秩序的思想體系。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中國人的民族風格和心理架構。

孔子作為儒學創始,首先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沖破了當時貴族壟斷文化的局面。而且對于弟子的教學,實踐和理論并行,奠定了儒學一派能夠延續,發展的人才基礎。而后率領弟子,對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進行修訂,這是儒學學派最早的基本教材。并且孔子建立了第一個系統的儒學學說,整理了中國古代文化的遺產,探討了擺在時代面前的文化和政治問題,構建了最早的儒學理論框架。

孔子以“書”的形式立編年史,名《春秋》意在“寓褒貶,別善惡”,孔子根本含義在于正名,維護傳統倫理秩序,“禮”,就是周禮,奴隸制下的宗法等級中道德標準等,孔子強調,“以國為禮”,強調“禮”要以“仁”為基礎,要達到“禮”“仁”的統一??鬃釉诮逃龑W生的方面,創立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在個體有差異的學生面前,以言傳身教。例如“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儒家學派在孔子遠去后,由于弟子眾多,各有各自對于孔子思想的理解,從而產生了不同的派系。借用韓非子的描述是: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從后世影響來看,孫氏之儒和孟氏之儒是影響最大的。子思之儒和樂正氏之儒也是不容忽視的。

子張之儒具有博愛容眾。嚴己寬人等特點,認為君子應該“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p>

顏氏之儒的思想特點是安貧樂道,重在實踐孔子的仁德思想。這其中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回也不改其樂。”

漆雕氏之儒是以漆雕開為代表的,此派別是不畏懼權勢,不欺侮弱小,行為正直,處世勇敢。屬于任俠一派。

仲良氏之儒兼有曾參和子夏兩家之學。

儒家學派的劃分并不一定是由于韓非子對于八家的劃分,并不是嚴格的學術鑒定,還有可能帶有一定的主觀因素。但是儒家在百家爭鳴時期,都認為各自是儒家學派的正統。

曾子是儒家學派孔子過渡到孟子的關鍵人物,曾子把孔子所持的道概括為忠恕之道,非常合乎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并且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正是孔子所要求的“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忠信是仁的品格,曾子將溫習師傳列為三省之一,說明其對孔子學說的篤實。且曾子為人處世嚴守克己復禮,符合孔子所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曾子對孔子“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主張所說的“君子思不出其位”,對維護孔門的“正名”思想有重要意義。

之后是子思之儒,講的是儒家思想的《中庸》體系?!吨杏埂匪f“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中庸》《論語?子路》說。君子同而不和,小人和而不同。這些講中講和,實際上就是講的是君子的美德。

《中庸》一書代表子思的思想,即便后世在三十三章中有所添加,但基本思想肯定是子思的思想?!吨杏埂钒芽鬃拥闹杏顾枷胩嵘接钪嬗^的高度,視為宇宙的本體和法則。子思在天道和人性兩個根本性問題上展開了論證,《中庸》開宗明義的提出了問題的實質,就是“天命謂之性”而后提出的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是講的致中和的辦法。篤行慎獨都是其方法,為達到致中和的目的。

孟子是儒家大師,在宋朝時期獲得亞圣的稱號。孟子雖然在政治上無所建樹,但是其政治思想影響很深。以德治為主的政治思想對后世影響很深。首先是行仁政,孟子把仁政思想提高到國家存亡的高度,其主要思想包括以民為本,經濟上要制民之產,軍事上要興仁義之師。之后是正君心,要求君主有自己的道德。修心養心來端正自己的德行。

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正統思想的代表,以“天”為出發點,以“王天下”為歸宿,使早期儒學成為一套很細密的思想體系,成為“道之正統”并通過個人的影響力使儒學成為當時的顯學。孟子深化了儒家學派的孔子的“仁”,并推進到了“義”形成了儒家以仁義為核心和標識的道德體系。孟子說孔子是儒家學說的集大成者,實際上他自己也是儒家學派的集大成者。但是孟子的思想實際上還是有一定缺陷的,比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也有積極方面,比如“人皆可以為堯舜?!?/p>

樂正氏之儒所著《大學》的主要思想簡單概括為三綱領八條目,并且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在封建制度下,家國二者關系密切。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

宋明理學亦稱“道學”包括宋明時期,儒學思想體系的發展,漢唐時期儒學重名物訓詁,宋儒以后則以義理為主,主要有氣學,張載為代表,理學,程朱為代表,心學,陸王為代表。宋明時期是儒學發展的一個大高峰。

這是當時儒家八派的思想,后經漢學,宋明理學,一系列的發展,成為今天舉世矚目的儒學體系。

參考文獻:

[1]郭齊勇.中國哲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2

關鍵詞:國語學史;儒家;法家;戰國;接受;研究

中圖分類號:K2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11-0006-04

《國語》是先秦時期語體史書的典范之作。學界多主張其成書于戰國初年,如譚家健先生主張:“《國語》成書,當在《左傳》稍前,其時當在春秋末和戰國初?!盵1]甚至有學者將其推至春秋,如金毓黻就認為:“凡研《左傳》者,必讀《國語》,其為春秋時代古史之一,又不待論也?!盵2]由此推定戰國時期《國語》流播于貴族社會和知識階層,應大抵可靠。從學術史溯源的角度,我們將戰國界定為《國語》研究的萌芽。這是因為,任何一部文化元典的接受過程必然以接受者的研讀、評判、吸納為基本內容,而這可稱得上萌芽狀態的研究。本文擬對《國語》在戰國時期的接受與研究做粗略考察。

一、儒家對《國語》的接受與研究

戰國時期,儒家已發展成顯赫的學派,《韓非子?顯學》云:“世之顯學,儒、墨也。”《呂氏春秋?有度》云:“孔墨弟子徒屬,充滿天下?!逼鋵ι鐣幕绊懮蹙?,《呂氏春秋?當染》云:“從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孔墨之后學顯榮于天下者眾矣。”儒家學派的顯著特征是重視文獻經典的傳習?!墩撜Z?先進》談到孔門四科,其中有“文學:子游、子夏”,其意“是說子游、子夏在熟悉、掌握古代文獻典籍方面最有成績”[3]。實際上,不惟子夏和子游,整個儒家學派均注重通過對典籍文獻的研讀以修身益德。如《論語?學而》中曾子言一日三省其身,其中之一就是“傳不習乎”,“傳”既包括禮儀的習得,也包括文獻典籍的傳承。與典籍在儒家文化傳統中的功能日益凸顯形成突出矛盾的是,儒家后學對先賢文獻的研習因時代推移而帶來的字詞、內容理解的障礙越來越多。在此背景下,以注解、疏通經典文獻為目的的著作大量出現,如《公羊傳》《谷梁傳》等,《爾雅》亦應運而生。關于《爾雅》的成書時間和作者,何九盈先生的看法代表了學界主流觀點:“《爾雅》成書于戰國末年,為齊魯儒生所編撰?!盵4]徐朝華先生亦持此說:“《爾雅》最初成書當在戰國末年,是由當時一些儒生匯集各種古籍詞語訓釋材料編纂而成,并非一人之作?!盵5]《爾雅》編撰是便于儒家后學釋讀六經,正如鄭玄《駁五經異義》所言:“某之聞也,《爾雅》者,孔子門人所作,以釋六經之旨。蓋不誤也?!标懙旅鳌督浀溽屛?序錄》亦言:“《爾雅》所以訓釋五經,辯章同異?!薄稜栄拧烦蓵h遠晚于《國語》,這就為《爾雅》作者吸納《國語》語料提供了可能。那么《爾雅》是否受到了《國語》的影響了呢?回答應是肯定的。這主要基于以下幾點。

一是《國語》《左傳》等典籍所載春秋時人對詞語的解說是中國訓詁學的源頭,其許多釋例和語料為后代訓詁專書所汲取。舉《說文》為例,《左傳?宣公十二年》載楚莊王言“止戈為武”,此說被《說文》徑直采用:“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為武?!薄墩f文》亦大量采擷《國語》語料,據筆者粗略統計,有近三十處。有的標明為《國語》,如許慎在釋“”字時云:“,氣勢也。從手,卷聲?!秶Z》曰:‘有勇?!庇械臉嗣鳛椤洞呵飮Z》,如許慎在釋“”字時云:“,等也。從立,聲?!洞呵飮Z》曰:‘本肇末。’”有的標明為《春秋傳》,如《說文》:“,明也。從火,享聲?!洞呵飩鳌吩唬骸斓亍!睆埶椿铡墩f文約注》:“今三傳無此文,乃栝《國語?鄭語》之文,昔人稱《國語》為春秋外傳也。”有的雖未標明,但顯系源自《國語》,如《國語?周語上》言“女三為粲”,《說文》釋“粲”時則云“粲,三女為粲”,明顯源于《國語》。既然《說文》大量采用《國語》語料,那么其前的訓詁專書《爾雅》亦有可能取材于《國語》,只是未像《說文》多數釋例那樣直接標明。

二是《國語》和《爾雅》有許多相同的同義為訓釋例,這似乎不能用巧合來解釋,合理推斷是《爾雅》采用了《國語》的詞語釋義。《爾雅》主要采用同義為訓的釋義方式?!巴x為訓就是用一個與被釋詞意義相同的訓釋詞來解釋?!盵6]《國語》所載春秋時人言談中有許多同義為訓的釋例,如《周語上》載單靖公語說《昊天有成命》:“夙夜,恭也;基,始也。命,信也。宥,寬也。密,寧也。緝,明也。熙,廣也。,厚也。肆,固也。靖,和也。”其中多處解釋同于《爾雅》。如《爾雅?釋詁》云:“基,始也?!薄?,厚也?!薄懊堋?,靜也?!薄稜栄?釋詁》:“肆,故也。”而“故”與“固”通。再如《國語?晉語四》載司空季子釋卦象:“豫,樂也?!薄稜栄?釋詁》亦云:“豫,樂也。”《國語?晉語四》載臼季語:“夫敬,恪之德也?!薄稜栄?釋詁》云:“恪,敬也?!边@些均表明,在戰國時代,《國語》中的訓詁語料已引起儒家學者注意,并被用于《爾雅》詞條的撰寫中。

三是《國語》中許多同義連用的語料成為《爾雅》詞語釋義來源?!巴x連用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意義相同、相近或相類的詞并列在一起使用,在句中表示一個相對完整的意義,充當一個語法成分的語言現象?!盵7]同義連用這種語言現象大量出現于《國語》中,囿于篇幅,僅舉一例?!吨苷Z下》云:“故亡其氏姓,踣斃不振?!薄磅邸焙汀皵馈奔礊橥x詞?!墩f文》:“踣,僵也?!薄皵溃D仆也。”即二詞之本義均指向前摔倒。《爾雅?釋言》:“斃,踣也。”以“踣”釋“斃”。踣斃連用不見于他書,故《爾雅》所釋蓋本于《國語》。

除《爾雅》外,儒家的另一部典籍《禮記》亦能約略反映戰國時期儒家學者對《國語》的研習與耽嗜。關于《禮記》的成書時間,學界的主流觀點是戰國時期,如清代著名經學家丁晏《禮記釋注》卷四云:“《禮記》非漢儒作也。蓋秦火未焚之前,六國時人所撰集也?!卞X玄先生更進一步指出:“多數篇目大致撰于戰國時期,約公元前四世紀中期至前三世紀前期之間?!盵8]準此,《禮記》的成書時間亦后于《國語》?!抖Y記》即有大量采擷《國語》之處,《禮記?大學》載:“《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笨追f達疏曰:“案《楚語》云:‘楚昭王使王孫圉聘于晉,定公饗之,趙簡子鳴玉以相,問于王孫圉曰:“楚之白珩猶在乎?其為寶幾何矣?王孫圉對曰:未嘗為寶,楚之所寶者,曰觀射父,能作訓辭以行事于諸侯,使無以寡君為口實?!薄币簿褪钦f,孔穎達認為《大學》所引《楚書》應系《楚語》,這個說法無疑是正確的。再如《禮記?曲禮下》言“國君春田不圍澤,大夫不掩群”,《禮記?王制》言“天子不合圍,諸侯不掩群”,兩處似均本于《國語?周語上》“王田不取群”。再如《禮記?檀弓上》言晉太子申生自殺時情狀:“使人辭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愛其死。雖然,吾君老矣,子少,國家多難,伯氏不出而圖吾君,伯氏茍出而圖吾君,申生受賜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為恭世子也。”《國語?晉語二》言:“將死,乃使猛足言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聽伯氏,以至于死。申生不敢愛其死,雖然,吾君老矣,國家多難,伯氏不出,奈吾君何?伯氏茍出而圖吾君,申生受賜以至于死,雖死何悔?’以是謚為共君。”《禮記》承襲《國語》甚明,其所引文字系贊譽申生純孝之美德。再如《禮記?檀弓上》:

晉獻公之喪,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聞之,亡國恒于斯,得國恒于斯。雖吾子儼然在憂服之中,喪亦不可久也,時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圖之。”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辭焉。喪人無寶,仁親以為寶。父死之謂何?又因以為利,而天下其孰能說之?孺子其辭焉!”公子重耳對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喪父死,不得與于哭泣之哀,以為君憂。父死之謂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義。”稽顙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子顯以致命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顙而不拜,則未為后也,故不成拜??薅穑瑒t愛父也;起而不私,則遠利也。”

該段記載亦本于《國語?晉語二》:

乃使公子縶吊公子重耳于狄,曰:“寡君使縶吊公子之憂,又重之以喪。寡人聞之,得國常于喪,失國常于喪。時不可失,喪不可久,公子其圖之?!敝囟婢朔?。舅犯曰:“不可。亡人無親,信仁以為親,是故置之者不殆。父死在堂而求利,人孰仁我?人實有之,我以徼,人孰信我?不仁不信,將何以長利?”公子重耳出見使者,曰:“君惠吊亡臣,又重有命。重耳身亡父死,不得與于哭泣之位,又何敢有他志,以辱君義?!痹侔莶换?,起而哭,退而不私。……穆公曰:“吾與公子重耳,重耳仁。再拜不稽首,不役為后也;起而哭,愛其父,孝也;退而不私,不役于利也。”

這兩段相近的文字贊頌了重耳恪守孝道,秉持仁、信美德的行為。再如《禮記?王制》:

趙文子與叔譽觀乎九原。文子曰:“死者如可作也,吾誰與歸?”叔譽曰:“其陽處父乎?”文子曰:“行并植于晉國,不沒其身,其知不足稱也?!薄捌渚朔负??”文子曰:“見利不顧其君,其仁不足稱也。我則隨武子乎,利其君不忘其身,謀其身不遺其友?!?/p>

該段記載本于《國語?晉語八》:

趙文子與叔向游于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誰與歸?”叔向曰:“其陽子乎?”文子曰:“夫陽子行廉直于晉國,不免其身,其知不足以稱也?!笔逑蛟唬骸捌渚朔负酰俊蔽淖釉唬骸胺蚓朔敢娎活櫰渚?,其仁不足以稱也。其隨武子乎?納諫不忘其師,言身不失其友,事君不援而進、不阿而退?!?/p>

這兩段文字以趙文子和叔向關于晉國歷史名人狐犯、陽處父、范會的評價為基本內容,表現了春秋時期崇仁尚智的倫理觀?!抖Y記》承襲《國語》尚有多處,限于篇幅,不復一一列舉。關于《禮記》一書的性質,趙逵夫先生的分析較為合理:“《禮記》大部分是孔子的弟子、門人和儒家后學傳習《儀禮》的‘記’的匯集,即對《禮經》進行解說、補充和發揮的一些文獻的匯集,包括孔子弟子所記孔子有關禮的言論和孔門相關的論文。”[9]儒門后學在研習《儀禮》的過程中,大量征引古籍有關文獻的禮儀及故事,以便建構起對古禮豐富而形象的理解,《國語》這部典籍因包蘊豐厚的相關記載而為其所注意,故對之重點研習并將相關資料采擷入《禮記》。

戰國末年的儒學大師荀子也深受《國語》影響。一方面,荀子在闡發其政治哲學時,直接征引《國語》相關論述,如《荀子?正論》云:“故諸夏之國同服同儀,蠻夷戎狄之國,同服不同制,封內甸服,封外侯服,侯、衛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終王。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夫是之謂視形勢而制械用,稱遠近而等貢獻,是王者之制也。”這和《國語?周語上》所載祭公謀父勸諫周穆王之語大同小異,“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先王之訓也?!边@表明荀子所論承自《國語》無疑。另一方面,《國語》也成為荀子政治思想理論的文化資源。如構成荀子政治思想重要內核的“王霸兼用”的思想就可溯源于《國語》。對此,史繼東博士曾有過詳細論述:“‘王霸兼用’思想是荀子政治思想的一大特色。荀子對儒家傳統政治思想所作的必要的變通,使他的政治思想與孔孟相比更符合社會發展趨勢。而這一變通的思想淵源正是《國語》?!盵10]由此能看出荀子對《國語》的重視。

二、法家對《國語》的接受與研究

《國語》也博得了法家學者的喜愛。先秦法家可分為兩大流派,正如武樹臣先生所指出:“從全中國角度來看,法家分兩種類型:齊國式的法家和晉秦式的法家?!盵11]秦晉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對古代典籍頗為熟悉,并在其寫作中大量征引,這其中就包括《國語》。我們做出這樣的論斷,是有充分的文獻根據的。首先是《韓非子》和《國語》有些文本的語言極其相近。如《國語?周語上》載:“鄭厲公與虢叔殺子頹納惠王。”語云:“司寇行戮,君為之不舉?!表f昭注:“不舉樂也。”《韓非子?五蠹》云:“司寇行刑,君為之不舉樂?!彪m未注明出自《國語》,但其與《國語》語言有著很高的相似度,而又未見于他書,因此似可推定系韓非對《國語》的借用。再如《國語?吳語》有“吳王夫差勝齊人于艾陵”之語,《韓非子?喻老》亦有類似之語:“吳兵既勝齊人于艾陵?!苯瞥潭戎螅瓶膳卸ê笳呦翟从谇罢?。其次是《韓非子》用以證成己說的一些事例惟見于《國語》,如《韓非子?備內》:“為人主而大信其妻,則奸臣得乘于妻以成其私,故優施傅驪姬殺申生而立奚齊?!贝颂幾髡咭么呵飼r期晉獻公寵愛的妃子驪姬勾結優施殺害申生事,反映春秋史事之書,主要見于《國語》與《左傳》,而此事惟見于《國語》,因此《韓非子》所載此事似乎來源于《國語》。再如《韓非子?飾邪》載大禹誅殺防風氏事:“禹朝諸侯之君會稽之上,防風之君后至而禹斬之?!薄秶Z?魯語下》亦記禹誅殺防風氏事:“昔禹致群神于會稽之山,防風氏后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兩處記載大致相同,《韓非子》之前的相似記載惟見于《國語》,因此《韓非子》所載此事似源于《國語》。再如《國語?吳語》載吳敗于越后,夫差派人求和,越王的拒絕語:“昔天以越賜吳,而吳不受;今天以吳賜越,孤敢不聽天之命,而聽君之令乎?”《韓非子?內儲說下》中文種和范蠡的拒絕語:“不可。昔天以越與吳,吳不受,今天反夫差,亦天禍也。以吳予越,再拜受之,不可許也?!彼瓶膳卸ê笳咭狼罢咴鲲棥_@些均充分證明了韓非對《國語》的熟悉。

《韓非子》對《國語》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外儲說》中。譚家健先生曾準確地指出《韓非子》分別有三十五則和三十七則故事分別來源于《左傳》和《戰國策》,但遺憾的是他沒有注意到《國語》也是《戰國策》故事的一個重要來源。據筆者粗略統計,僅《外儲說》中就有三處,如《國語?晉語九》載:“少室周為趙簡子之右,聞牛談有力,請與之戲,弗勝,致右焉。簡子許之,使少室周為宰,曰:‘知賢而讓,可以訓矣?!薄俄n非子?外儲說左下》本之而言:“少室周為襄主驂乘,至晉陽,有力士牛子耕,與角力而不勝。周言于主曰:‘主之所以使臣驂乘者,以臣多力也。今有多力于臣者,愿進之?!薄俄n非子》對《國語》的利用,往往是對其精簡和改寫以集中闡釋自己的觀點,如《國語?晉語五》載:“范文子暮退于朝。武子曰:‘何暮也?’對曰:‘有秦客辭于朝,大夫莫之能對也,吾知三焉?!渥优唬骸蠓蚍遣荒芤玻尭感忠?。爾童子,而三掩人于朝。吾不在晉國,亡無日矣?!瘬糁哉龋畚??!倍俄n非子?外儲說左下》則云:“范文子喜直言,武子擊之以杖:‘夫直議者,不為人所容,無所容,則危身。非徒危身,又將危父?!毙形臉O其簡潔。再如《國語?晉語四》載:“晉饑,公問于箕鄭曰:‘救饑何以?’對曰:‘信?!唬骸残牛俊瘜υ唬骸庞诰?,信于名,信于令,信于事?!唬骸粍t若何?’對曰:‘信于君心,則美惡不逾,信于名,則上下不干。信于令,則時無廢功。信于事,則民從事有業。于是乎民知君心,貧而不懼,藏出如入,何匱之有?”《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的文字較之更為簡潔:“文公問箕鄭曰:‘救餓奈何?’對曰:‘信?!唬骸残??’曰:‘信名,則群臣守職,善惡不,百事不?。恍攀?,則不失天時,百姓不;信義,則近親勸勉,而遠者歸之矣。’”

作為齊法家代表作的《管子》也頗受《國語》的影響。關于《管子》的成書時間,正如白奚先生所言:“目前學術界多認為《管子》是戰國稷下學宮時期的作品。對年代做了這樣的確定,也就等于確定了作者,他們就是稷下學宮中的先生和學士?!盵12]《管子》產生應晚于《國語》?!豆茏印方梃b《國語》能找出很多文獻學證據,例如《管子》和《國語》有些用詞極度接近,似只能用二者之間存在繼承關系來解釋。僅舉一例,《管子?五輔》有云:“敦蒙純固,以備禍亂;和協輯睦,以備寇戎。”《國語?周語上》載虢文公言:“和協輯睦于是乎興,財用蕃殖于是乎始,敦龐純固于是乎成”,“敦龐”即“敦”,“”與“蒙”音近相通。在兩個不太長的句子中,竟出現“敦蒙(龐)純固”和“和協輯睦”兩個相同且偏僻的詞語,這表明《管子》作者讀過《國語》?!秶Z》與《管子》的關系問題最集中體現在《齊語》與《小匡》的關系。對此,李學勤先生給出了有力的論證:“《小匡》的文字遠比《齊語》淺顯易懂,無疑是在《齊語》上加以修改的結果?!缎】铩放c《齊語》相比較,不難發現《小匡》的內容有多于后者的地方?!盵13]這表明《小匡》的主體毫無疑問均來自《國語?齊語》。由此看出齊法家在構建自己的思想體系時,非常重視《國語》并從中汲取了豐厚的文化資源。

參考文獻:

〔1〕譚家健.先秦散文藝術新探[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2〕金毓黻.中國史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3〕王運熙,顧易生.文中國學批評史新編[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4〕何九盈.爾雅的年代和性質[J].語文研究,1984(2).

〔5〕徐朝華.爾雅今注[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

〔6〕王建莉.論爾雅詞源詞與同義為訓詞語的關系[J].內蒙古師大學報,2004(1).

〔7〕劉海燕.古漢語同義連用的特點[J].宜春學院學報,2010(5).

〔8〕錢玄.三禮通論頁[M].南京:南京師大出版社,1996.

〔9〕趙逵夫.禮記的當代價值與文獻學研究[J].南京師大文學院學報,2006(4).

〔10〕史繼東.荀子對國語的批判式繼承與發展[J].求索,2010(9).

〔11〕武樹臣.中國傳統法律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篇3

關鍵詞:先秦;禮序;儒家學派;樂記

中圖分類號:I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20-0082-02

先秦時期,我國社會制度有很大變化,它經歷了奴隸制社會從鼎盛到衰落,并逐漸過渡到封建社會。在文化上也經歷了以禮為中心的文化由發展到衰微。春秋末期在“禮崩樂壞”的局面中,“無物而不在禮”的一元文化被一元文化被生動的、活潑的多元文化所代替,出現了一個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百家爭鳴的各家學派對社會的各種問題、各種文化與政治現象展開了社會性的大辯論。其中較為突出的是以“儒”、“墨”、“道”三家為代表的爭論,他們的思想逐漸成為先秦時期的主流音樂思想。先秦音樂思想主要是圍繞著音樂的社會功能展開爭論,其中儒家學派注重音樂與政治的關系,踐行“禮樂治國”的理想。

一、“禮”在中國古代的作用

“禮序”指禮儀的次序得以實現?!抖Y記?禮運》:“故圣人參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處其所存,禮之序也?!睂O希旦集解:“故君必正身立于無過之地,而與天地合其德,與鬼神合其吉兇,然后禮序而民治也?!庇?“故圣王修義之柄p禮之序,以治人情。”孫希旦集解:“禮者,所行有節而不可亂,故言序?!焙笠浴岸Y序”泛指禮儀制度。

在中國文明史上,禮序從它有歷史記載的時候開始,就以相當完備的形式呈現于世人面前。在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文字――殷墟甲骨卜辭中,就有許多關于祀典及其祭法的名稱。先秦時期,禮儀制度就已經發展到相當完備的程度。在內容上,禮始終以上下倫理的尊卑等級規定著社會制度的基本標準;在形式上,禮以它特殊的象征方式規定著各種典禮儀式的過程。先秦時期禮儀制度的完備程度最突出的表現,就在這一點。

禮儀是統治階級內部的行為規范,只對貴族講禮儀,不對庶人講禮儀。所以《曲禮上》說:“禮不下庶人。”《漢書?禮樂志》說:“周監于二代,禮文尤具。事為之制,曲為之防。故稱禮經三百,威儀三千?!边@三百和三千之禮儀,大部分亡失了。其總的精神是“名為不同,禮亦異數”。天子有天子所遵守之禮儀,諸侯有諸侯所遵守之禮儀,大夫有大夫所遵守之禮儀,士有士所遵守之禮儀。因此禮儀和等級是分不開的,即所謂“自上以下,隆殺以兩,禮也?!比缱趶R為“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樂舞規模大小為“天子用八(八八六十四人),諸侯用六(六六三十六人),大夫四(四四十六人),士二(二二四人)”。周人十分重視一個人的禮儀,如《詩.{風.相鼠》說:“人而無禮,胡不遄(速)死?”“人而無儀,不死何為?”他們的理想境界是達到“禮儀卒度(盡和)”。禮儀的作用是維持和加強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和團結,《經解》中有段話對此種作用說得很清楚。西周盛世“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它的作用確實發揮出來了。但后來天子無權,諸侯大夫都不遵守周禮。如魯國季氏“八俏舞于庭”,就是以大夫而用天子之禮。禮,當初雖不為庶人而設,但后來也下到了庶人。與此同時刑也上到大夫。禮與刑法的關系是“禮禁將然之前,法禁已然之后”。禮必以樂為伴,刑必與政相隨。稱為禮、樂、刑、政。所以《禮記.樂記》說:“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蔽髦軙r期正式形成的這套統治辦法,在維護和鞏固奴隸主階級的政權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對后世也有重要作用。

二、先秦時期的禮樂制度

中國古代的“樂”并非單指音樂,而是包括音樂、舞蹈、詩歌等早期表演藝術的總稱,即“詩、樂、舞”三位一體。在古代,凡重大的禮典儀式都少不了一個重要的項目――“樂”。如果說禮表達的是人們虔誠恭敬的心情,那么樂就是這種心情所借以表達的外表儀容。“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上古先圣在制禮的同時,把樂也放在與其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岸Y”與“樂”二者結合,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一個特殊范疇。

《禮記?樂記》對禮與樂的共同文化根源做了明確地闡述:“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想親,異者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薄按髽放c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故百物不失;節,故祀天祭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如此則四海之內合敬同愛矣?!薄皹氛?,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樂由天作,禮以地制?!薄懊饔谔斓?,然后能興禮樂也?!倍Y的本質是區別上下貴賤的尊卑等級;樂的精神則是調合各種等級淚別之間的關系。等級分明則人們各有所敬,關系和順則人們相親相愛,禮樂俱備則天下大治。這種本于天地的禮樂關系中,蘊含了中國上古人道主義的基本特征,即:既有嚴格的等級尊卑,又有相互之間的親和。這種關系作為一種觀念出發點,在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中一直占著統治地位。而這種統治思想之所以能夠得以長期延續,則又得歸根于禮樂的教化。從對人的行為的節制作用來看,禮是一種外在的規定,它按照上下等級次序規定人們所應旅行的社會義務,限制人們活動的可行范圍。樂則通過藝術的形式,把這種禮的規定變成人們出自內心的自覺意識。因為樂本來就是人的情感表達方式。

中國的禮樂制度在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中一直沿用,雖然在不同時代有所更改和損益,但這只是形式上的,在其本質精神上卻沒絲毫的變化。它作為一種國家推行的典章制度 和觀念模式,其作用已遠遠超出單純政治的范圍。禮樂教化成了中國民族文化承傳過程中固定的形式。

三、《樂記》中的禮樂思想

春秋末期開始形成儒家學派,其創始者是孔(公元前551~479年)。他積極提倡音樂,一生不斷進行音樂藝術實踐----彈琴、擊筑、鼓瑟、唱歌,并把音樂作為“六藝”之一加以傳授??鬃幼⒁獾揭魳穼θ四軌虍a生精神上的影響,所以具有教育的作用,他說:“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把禮、樂不同的作用清楚地區別開??鬃痈粗匾魳返墓裕麖慕逃龑W觀點出發,基本上繼承了西周以來的禮樂思想,把音樂當成認識和改造社會的重要手段。這使他的禮樂觀具有保守的一面,但他對禮樂的重要性卻又強調到超過等級制所允許的范圍。

儒家學派音樂思想的著作是《樂記》,這是一部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著作,系統論述了儒家的禮樂思想。提出所謂“樂統同,禮辮異?!睒返奶攸c是“和”,目的在于“和同”,即通過音樂歌舞的演奏,使不同的人在情感上相融。禮的特點是“異”,目的在于“辮異”,即通過各種不同的具體的文飾等規定,把貴賤,上下,親疏等界限區別開來?!稑酚洝氛J為“同則相親,異則相敬”,相敬則不爭,相親則不怨,不爭不怨,天下安寧。這就是禮樂結合的目的,也是禮樂思想的中心。禮主敬,是一定理智的表現;樂主愛,是一定情感的表現。禮樂的結合,即情理的統一。情受理的制約,引導和提高,而成為一種中和的情感。這正是儒家的音樂主張,從孔子時就產生了。這種禮樂思想還引出儒家重視音樂社會作用的主張。即“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边@里,樂已經成為統治人民的一種手段。于是,就有了“樂與政通”的理論概括。所謂“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樂記》的這些認識突出了理與情、政治與藝術的主導關系,它成為儒家音樂思想的主干,深刻地影響著整個封建社會音樂思想的發展。

四、關于禮序(禮儀制度)的一些看法

今天,當人們把禮當作一種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文明行為的時候,或許并沒有想到它的歷史,沒有想到它在中國這個特殊的文明國家的歷史上所起到的特殊作用,沒有想到它至今保留在中國民族的整體精神和中國現實政治中的潛在而又巨大的影響。

禮之所以產生,完全是出于文明發展的需要。荀子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避髯拥挠^點無疑從根本上把握了禮的實在意義。禮是用來制約人的行為的。它調節者人的主觀欲求和客觀現實之間的矛盾,使二者之間達到一種能夠維持人類社會存在的平衡狀態。這就是說,禮一開始就是應社會穩態結構的需求而產生的。

中國民族精神以其特有的姿態展現于世,在它以相當穩定的形式延續了許多世紀之后,人們開始從各方面考察其內在的文化基因。筆者認為,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應當歸結為“禮”的精神。中國禮儀制度的完備和禮樂教化的深入,這一點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所未有的。

禮的精神在中國古代社會制度和社會意識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中,都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其強烈和持久的程度遠遠超過了西方民族的宗教感情。禮樂教化的深入,使禮變成了中國民族的一種自覺意識,甚至進入了潛意識之中。中國民族精神,就是一種禮的精神。

總之,中國的民族精神,不論是高層的意識形態,還是深層的社會心理;不論是上層的王公貴族,還是下層的平民百姓,都以禮的精神為其最普遍、最顯著的特征。在中國,各個社會階層都要自己的禮,人人都必須把自己的行為限制在禮所允許的范圍內,各種觀念形態也都圍繞著禮這一核心來展開、運行。這是由中國宗法制的社會關系所決定的,同時也是由中國禮儀制度和禮樂教化本身的完備程度所造成的。因此,我們認為中國民族是一個禮的民族,中國民族精神是禮的精神。

參考文獻:

[1]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

[2]柳肅.禮的精神[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篇4

一、先秦創始時期的儒家道德主體性思想

先秦尤其春秋戰國時代應當說是一部先秦儒學的發生期或醞釀期。而此間的所謂儒學,則又可稱之為“原典儒學”或者“孔學”。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貴“仁”。“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孔子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教育思想、文獻整理思想的理論基礎和前提。“仁”涵蓋了一切善的言行,包括孝、悌、忠、恕、信、恭、敬、寬、敏、惠等許多道德規范。孝者,父母也;悌者,兄弟姐妹也。孝悌之愛所要解決的就是血緣之間的相親相愛?!敖裰⒄撸詾槟莛B。至于犬馬,皆為能養,不敬,何以別之?”此所謂不敬者,則不孝。而忠恕之愛,“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斌w現的就是忠道。恭就是對人民要恭敬;寬就是對人民要寬容;信就是對人民要講誠信;敏就是要敏捷,提高辦事效率;惠就是惠民之愛??鬃诱J為:“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卑堰@五條做到了,就是仁了。

另外儒家還提倡“禮治”,“禮”內涵著“和”的制度倫理,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岸Y”從行為規范變成約束人心的內在要求,提升為社會生活的自覺意識。

就人性論而言,儒家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并可以有很復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儒家提出的道德修養過程是:志――學――思――行,以此來達到修養的最高境界。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孟子認為人具有一種先驗的善性:“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孟子認為,人能“存其心,養其性”,人應該把存性養性的道德修養作為自己安身立命之法。

荀子提出的隆禮重法的政治思想是以其“化性起偽”的性惡論為哲學基礎的,而荀子的“天人相分”的自然觀的思想模式運用在人性論問題上自然引導出“性偽之分“的命題。也認為人性惡是天然的,而后天的“善”則是人為教育的結果,這叫做“偽”。“虛積焉,能習焉,而后成,謂之偽。”(《正名》)

二、漢代時期的儒家道德主體性思想

西漢的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學。他把儒家思想歸結為“三綱五?!毕到y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思想上的一統維護政治上的統一。他認為,“道之大原出于天”提出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一的。這很符合當時武帝要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成為漢代的官方統治哲學,使儒學成為傳統主流思想。

董仲舒的人性論是主張性三品說。他把人性分為“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認為性是由天決定的,是天使人性有善、有惡?!笆ト酥浴鄙?,“斗筲之性”惡。這兩者是不可改變的,而“中民之性”,是“有善質而未能善”。他說性是天生的質樸,雖可以為善,但并非就是善,只有“待外教然后能善”。即人性善是通過教育的結果。既然民需要教化才能善,而誰來實施教化呢?當然是統治者,即君王。君王是順天之意來完成這項任務的。君王要順天之意來完成對人民的教化,他把被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完全交給了承“天意”的“圣王”。

三、宋、明理學時期的儒家道德主體性思想

程朱理學是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和南宋理學家朱熹思想的合稱。他們把“理”或“天理”視作哲學的最高范疇,認為理無所不在,不生不滅,不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會生活的最高準則。在人性論上,二程主張“去人欲,存天理”,并深入闡釋這一觀點使之更加系統化?!叭酥恍模炖泶?,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欲夾雜者。學者須要于此體認省察之?!薄皩W者須是革盡人欲,復盡天理,方始是學?!保ā吨熳诱Z類》卷十三)在人性論和認識論方面,宋明理學把“天理”和人性聯系起來,認為“天理”在人心即為“性”,“性即理也”。強調人性本善,后世之人有“賢”、“愚”之分,是由于氣稟不同,“氣有清濁,稟其清者為賢,稟其濁者為愚?!闭J為“濁氣”和惡性都是人欲,人欲橫流,蒙蔽了本心,便會損害天理?!盁o人欲即皆天理”,因此要人們“存天理,去人欲”。要“存天理”,必須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窮理,逐日認識事物之理,積累多了,就能豁然貫通。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倡導“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的修養方法。

篇5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033-02

PBL問題為本的教學設計,是為實現高中歷史課程目標、培養學生靈活掌握歷史知識、形成學科思維能力和開啟智慧。在此,以人教版必修三《“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為例。

步驟1:圖片對比,導入本課

春秋戰國是戰亂的動蕩時代,中國文化卻奏起了輝煌樂章。

PPT出示圖片:

問題:兩組圖片的人物分別屬于什么時期?哪個國家?

由學生討論、交流并回答。

教師:兩千多年前,古希臘雅典涌現出眾多大思想家。同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各思想派別分別從本階級利益出發,提出不同治國主張,也涌現出諸多的大思想家,并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圖片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結合問題,運用已學知識對比聯系、整合中外歷史,下啟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從認識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東西方的先哲開始學習本課。

步驟2:分組學習,活動建構

教師:請根據必修一知識,分組思考是哪些因素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創造了千載難逢的契機?

學生討論交流。

第一組:激烈的兼并戰爭打破了孤立、靜態的社會生活格局,文化傳播的規模日盛,多因素的沖突、交織與滲透,提供了文化重組的機會。

第二組:禮崩樂壞的社會大裂變,將原本屬于貴族最底層的士階層從沉重的宗法制中解放出來取得了獨立的地位,而爭霸事業使諸侯對人才渴求,更大為助長了士階層的聲勢。一個從事精神性創造的專業文化階層形成,對中華民族的物質與精神生活產生深刻影響。

第三組:競相爭霸的諸侯列國,尚未建立統一的觀念。學術環境寬松活潑,使文化人有可能進行獨立的、富于創造性的精神勞動,從而為“百家爭鳴”提供了前提條件。

第四組:??????

教師:正如同學們所說的,是種種條件的聚合,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發展創造了一種千載難逢的契機,“百家爭鳴”應運而生。

PPT出示表格:

教師:“百家”只是諸子蜂起、學派林立的文化現象的一種概說。同學們分成四個學習小組,分別代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個主要學派,每個同學就自己組對應學派的相關介紹加以閱讀,最好能與自己的課外所了解的相關知識相結合,每一組活動后進行小結,在別的學習小組回答問題的時候,要注意傾聽;他們回答不全面或回答錯誤的地方,進行補充、指正,甚至詰難、批駁,注意取長補短。

問題1:什么是百家爭鳴?為什么會出現百家爭鳴?

問題2:“諸子百家”中對當時和后世影響較為深遠的思想流派有哪些?他們的代表人物分別是誰?主要觀點是什么?他們的思想與他們所處社會的歷史背景以及所代表的社會階層之間有什么關系?

學生根據表格和問題,分組學習,討論交流,回答問題。

教師: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儒、道、墨、法、兵等各家思想流派,爭相發表不同的見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設計意圖:通過分組活動簡要建構本課主要知識結構,運用表格和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和學生已有學習經驗,進行有效閱讀;基于小組合作討論,既能促進學生取長補短,又能學會交流合作,還能夠學會表達、傾聽與說服別人的方式方法,并且有利于健全學生尊重他人的人格態度,使學生歷史學習的過程成為一種建筑在活動建構基礎上的升華過程。

步驟3:創設情景,突破重點

儒學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它既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極大地影響了東亞和東南亞思想文化的發展,成為世界文明史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分組活動簡要建構本課知識結構后,還需要深入探究以突破本課重點。由于社會地位、思考方式和學統承繼上的差異,先秦諸子在學派風格上各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

PPT出示:

問題1:《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全文10000多字,其中“仁”字出現了100多次。請指出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其含義是什么?應該遵循什么途徑來做到它?

問題2:核心思想運用到治國上,孔子提出什么主張?它和“仁”之間是什么關系?

學生閱讀材料,思考討論,回答問題。

教師:孔子試圖以倫理道德來規范社會秩序,協調人際關系,對今天塑造理想人格,構建“和諧社會”富有啟迪;主張“為政以德”影響今天“依法治國”、“依德治國”的理念??鬃訌娬{“仁”,是想通過和諧人際關系來穩定社會秩序。但春秋是個紛亂時期,僅僅依靠愛心是不行的,所以,孔子還強調“禮”。

PPT出示:

問題1:孔子主張的“禮”實質上是什么?孔子主張怎樣實現“禮”?

問題2:“仁”和“禮”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

學生閱讀材料,思考、討論和解決問題。

教師:孔子“克己復禮”的目的,是通過對人的規范,最終達到社會秩序的穩定。從孔子主張恢復周禮,恢復宗法制、分封制的秩序和規范,可以看出孔子思想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因此,孔子的政治理想在當時無法實現。孔子想了什么辦法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呢?

PPT出示:

問題1:孔子在教育上的主要貢獻是什么?材料反映了孔子什么教育思想?在當時有何意義?

問題2:請從我校“誠敬”的校訓以及日常教學說說孔子教育思想。

問題3: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可在當時他的思想受到統治者重視了嗎?為什么?

問題4:后來的情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孔子的影響是否僅僅對中國而言?

學生閱讀材料,分析問題,思考討論,回答問題。

教師: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啟發式對話教學、注重人的發展的教育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指導意義??鬃又鲝埻ㄟ^禮儀教化建立一個和諧、繁榮的國家,這些思想在當時未受重視,但后經孟子、荀子等人的發展改造,在戰國“諸子百家”中成為蔚然大宗。

PPT出示:

問題1:圖中三位思想家分別是誰?在儒學形成過程中,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他們的思想主張有何異同?

問題2:“君舟民水”的觀點,對后世的政治思想影響很大,為后來歷代有見識的封建統治者所采納,對封建時代“治世”局面的出現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其中大家所熟知的受影響最大的是誰?

學生閱讀材料,根據所知知識思考、討論、交流、回答問題。

教師:儒家思想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長的過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道家、法家、墨家和儒家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是先秦諸子中與儒學并駕齊驅的一大流派。

PPT出示:

問題:圖中人物是誰?他可能代表哪個社會階層的利益?又有哪些典故能夠反映他的辯證思想?

PPT出示:

問題:圖中人物的思想對戰國七雄里哪一國的影響最為深遠?為什么?

PPT出示:

問題:圖中人物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與“仁者,愛人”有什么區別?代表了哪些人的利益?

學生根據材料和所知知識,討論交流,回答問題。

教師:正是“百家爭鳴”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景,突破重點。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論語》等相關材料,來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培養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結合學生學習過的必修一、必修二的知識以及熟悉的學校生活展開討論,明白孔子對后世以及世界的影響;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分析材料,教師適時恰當地引導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導學作用;通過材料、系列問題與探究,了解道家、法家、墨家的主要代表及其主要思想,與學生對話論道,深層解讀百家爭鳴。

步驟4:拓展延伸,認識感悟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提出:“促成中國文明的內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許是通稱為儒家學說的道德準則和文學、思想方面的文化遺產。”李澤厚先生曾說:“即使廣大農民并不讀孔子的書,甚至不知孔子其人,但沉浸和積淀在他們的行為規范、觀念模式、思維方法等意識和無意識底層的,主要仍是孔子和儒家的東西?!?/p>

教師:本課我們一起感悟了大師們在激烈的思想交鋒中碰撞出的璀璨的思想火花,那么“百家爭鳴”在中國歷史上到底產生了怎樣深遠的歷史影響呢?

問題1:你認為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思想對現代中國仍具有借鑒意義?

問題2:如果你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你會拜諸子百家中哪個人為師?請闡明理由。

問題3:請大家各抒己見,談一談我們應當如何對待傳統文化?

學生討論交流,或認真傾聽,或暢所欲言,回答問題。

教師:一定的文化就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諸子百家在社會大變革時期,敢于獨立思考,勇于創新,以人為本的思想境界,創造性探索的勇氣和精神,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勉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

設計意圖:通過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拓展延伸部分問題探究,以調動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及創新性思維因素,最大程度發揮學生的潛能,使學生于興趣盎然間進一步認識諸子百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遠影響、感悟其學術思想的現實意義。

結束語:就課程目標本教學設計體現知識不是由外部灌輸的,也不是由學生內部自發生成的,而是在問題探究活動中逐漸形成的,知識的建構是由探究者自己圍攏著問題自主完成的。PBL教學設計需要認真思考:為什么設計這些問題探究學習,不用可以嗎?實施問題探究,可能會出現哪些情況?如何點撥引導?如何把全班教學、分組合作與個人自學、教師引導結合起來?如何引導學生學會交往、傾聽、表達,提高整體學習能力?同時,考慮學生的體驗感受也很重要。實事求是地看待學生,以學生知識背景為基礎,以學生為本創設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課堂探究問題,以促進學生習得一定的知識,并使理解能力、創新思維觀念和能力、態度與修養有所轉化和提升,才能使歷史學習為啟迪智慧營造廣闊的自由空間。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 儒學 意識形態化 建設 啟示

中圖分類號:B036 文獻標識碼:A

在一定時期和范圍內,總是存在著多種政治思想,必然有一種政治思想處于主導地位并對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起著指導作用。從歷史來看,一種就是掌握著國家意識形態機器的統治階級的政治思想;另一種是代表大多數人民利益和社會發展方向的某個被統治階級的政治思想。在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寶庫中,儒學屬于前一種,始終貫穿于中華文化脈絡之中。自漢朝正式確立儒學思想的統治地位,盡管出現了時興時廢的現象,但是從統治階級的立場來看,它始終扮演著官方意識形態的角色,一直到近代。這個過程離不開儒家學者們的努力,離不開統治當權者對儒學意識形態的高度認同、極力推崇以及積極建設。

一、儒學意識形態建設理論的演進過程

孔子較早觸及到了意識形態建設理論,提出應以發展經濟為先,發揚德治禮教優勢。在孔子看來,經濟發展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發展。他認為治理一個國家,首先要發展經濟,“使民以時,輕征薄斂”;其次要加強德治禮教,“不學禮,無以立”。在他看來,德治禮教優于政令、刑律,“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才能做到“有恥且格”。教育與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有密切的聯系,應把政治思想、倫理道德等灌輸給人民,可以起到施加政治影響的作用;最后,他認為統治者應以身作則,以“禮”和“仁”為核心內容,教育人們學“禮”。這一系列的灌輸禮樂的思想,其中有不乏積極的方面,但也有一些消極的思想,如教育分等級等。由孔子創立的儒學思想,包含了禮樂、名分、宗法、井田、孝悌仁義等思想,經孟子的闡揚、理論化,再經荀子對儒、道、法各派思想的整合與超越,奠定了儒學意識形態化的基礎。

孟子提出“制產”、“恒產”、“保民”、“教民”、“與民同樂”的思想。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主張土地、人民、政事是國家之三寶,關鍵還在于能否得民。他認為,應“省刑罰”,為民“制產”,使民有“恒產”。正所謂“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說明人民有“恒產”的重要性。他還主張,“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因而要盡力“保民”、“教民”。

荀子提出“教誨”以“調一”以及尊師重“禮”思想。他發展了孔子的“禮”,從唯物主義的宇宙觀、認識論和性惡論出發,認為教育具有統一思想行為的作用,使兵強城固,國富民強?!盾髯?強國》載:“不教誨,不調一,則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戰。教誨之,調一之,則兵勁城固,敵國不敢嬰(犯)也”,可見,教育對個人而言“至乎禮而止”,“化性起偽”。荀子認為師是禮法的化身,他說:“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哀,必賤師而輕傅”,他時常君師并提,足見其非常尊師。

董仲舒的“變民風,化民俗”思想。他從抬高君權的角度,認為教育是王者必不可少的權力,他說:“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為任者也”,正如他所說:“凡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邑,漸民以仁,摩民以義,市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梢?,董仲舒認為學校是王者實施“德教”的主要陣地,目的在于育才、“變民風”、“化民俗”,甚至認為教化比刑罰來得有效。

韓愈強調教師應有“師道”,信守“道”,傳其“道”。他認為,“學所以為道”,即“古道”,儒家仁義之道,也就是“先王之教”。朱熹承襲儒家思想觀點,主張封建倫理之教。他認為“先王之學以明人倫為本”,“古之圣王,設為學校,以教天下之人?!亟杂幸匀テ錃赓|之偏,物欲之蔽,以復其性,以盡其倫而后已焉”。他還把“存天理、滅人欲”的“復性”之說,與“明人倫”的教育目的和作用等同起來,用理學對儒家傳統教育觀點作了新的解釋。他影響最大的《四書集注》,在元、明、清各代均被列為官學的必讀教科書。

思想統一是皇帝中央集權的必要條件之一。王安石在《虔州學記》中提出:“夫士,牧民者也。牧知地之所在,則彼不知者驅之爾……故舉其學之成者,以為卿大夫,其次雖末成,而不害其能至者以為士,此舜所庸之者也”,這句話表明,教育是為了中央集權封建制國家培養經世致用的人才,是為了“備公卿大夫百執事之選”。他認為辦學的目的在于“明人倫”,“設為庠序學校以教子。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者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他還認為,整個社會應以倫紀綱常為教,在上者身體力行,民自可化于上而不自知,即教之之源。

二、儒學意識形態化的發展歷程

西周“以鄉三物教萬民”。從夏朝開始發展到極盛的西周,在大約一千三百年的時間里,奴隸主統治階級始終以“明人倫”為教育宗旨。文化教育以尊禮為特點,實行“詩書禮樂以造士”;內容上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主,《周禮》載: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鄉三物”即六德、六行、六藝);形式上以學校教育、祭祀、軍事、樂舞為載體,培養統治階級的治術人材。西周統治者相當重視“禮”教,出現了“學在官府”、“官守學業”的現象。實質上,這是一種政教合一、官師合一的意識形態教育。

漢朝推崇“獨尊儒術”以育才化民。漢初統治者基本上以黃老思想為指導。到漢武帝當政期間,他根據自身統治的需要重新肯定了教育在育才和化民方面的作用,以儒家經典理論為主要內容對人民進行教化,并培養和選拔儒學人才。他還“開創太學,改革選士制度”,“整理古籍,厘訂文字”等。實際上,他把教育作為“大一統”的工具。

唐朝以崇儒為主,以佛教和道教為輔。到唐朝初期,封建統治者吸取隋朝迅速滅亡的教訓,采取了一些恢復生產、籠絡人心、緩和矛盾的改良政策,如廢除一些隋代的苛禁,減輕一些賦稅徭役等。唐高祖初定天下,即“頒好儒臣”,設立儒學,詔立周公孔子廟。唐太宗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體會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更是以孔子為先圣,顏回為先師,大征天下儒士以為學官,常與他們講論經義,商討政事。還曾經命人撰定《五經正義》,令天下傳習。他給太子作的《帝范》十二篇,基本上是儒家的帝王術??梢?,唐太宗非常重視儒學,統治實踐也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其后諸帝大體上也祟尚儒術。唐朝意識形態建設還有一個突出特征是表“禮”內“法”,具體體現在“唐律”和“唐禮”之中,“唐律”將“唐禮”法典化,“唐禮”體現儒學“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政教思想??v觀唐朝在教學、科舉考試方面均以儒學經典為主要內容,貫徹“三綱五?!保囵B和選拔儒術人才。

宋朝尊孔崇儒。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割據,重用儒臣,特別提倡科舉,擴大取士名額,提高儒學的地位。他說,“王者雖以武功克定,終須用文德致治”,并規定“進士須通經義,遵周孔之禮”。宋真宗以后,儒術更是得到了大力提倡。他曾加溢孔子為“玄圣文宣王”,并親自撰寫《文宣王贊》稱頌孔子是“人倫之表”,孔學是“帝道之綱”;又著《祟儒術論》,還命人校訂《周禮》,編注九經“義疏”,大量印行,并賜給州縣學校,作為官方指定教材。宋仁宗大力倡行教育,培養選拔通曉經術的官吏,并下詔州縣皆立學校,自此儒學意識形態建設和教育在全國興起,從中央到地方涌現出一批儒家學者聚徒講學,傳授孔孟典籍,對維護宋王朝中央集權統治,起到了巨大作用。到武宗時加封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宋朝積極倡導儒學意識形態建設和教育,為“理學”――宋明“新儒學”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元、明、清時期依然是堅持尊孔崇儒。理學亦稱道學,起于北宋,盛于南宋,而推衍發展于元明,終結于清代。理學在元代成為了統治者“治國安民”之道,當時在學校增讀朱熹的“四書”,使之與“五經”平列??婆e考試必須從“四書”、“五經”中出題,在以后的明清依然照搬歷史傳統教育。明朝建國后,吸收前朝經驗,把儒學意識形態建設更向前推進了一步,主要體現在:戰略上祟儒納士,創行八股取士,施行文化專制,禁錮思想;在思想領域極力推祟程朱理學,奉為官方統治思想,并對思想領域的不同學派加以排斥和壓制。明成祖曾敕命編纂《五經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將其頌行于天下,作為鐵定的教本。在文教方面實行過許多強烈控制思想的措施,學校和科舉制度發展得更加縝密??梢?,明朝在思想、文化、教育領域中,各項政策均以強化中央集權為目的,為鞏固封建專制統治服務。清朝建立后,實行儒術統制思想的政策,重視文化教育事業對治理國家的作用,立國之初制定了“興文教,榮經術,以開太平”的文教政策,尊崇孔子,倡導儒學。

三、對當代意識形態建設和教育的啟示

中國古代的意識形態建設和教育均深深烙上了儒學的印記,一方面形成了優良的教育傳統,另一方面又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這種意識形態建設脫離了實際,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但就其取得的成就來說,對當代意識形態建設仍然具有重要啟示:其一,應把發展經濟放在首要位置,為民創造財富,使民安居樂業;其二,尊師重教,加強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和師德建設,不斷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增強教師意識形態信仰;其三,應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其四,主動占領意識形態主陣地,實施意識形態教育;其五,堅持主流意識形態毫不動搖;其六,不斷創新意識形態教育方式方法,使之生活化、具體化;其七,堅持與時俱進,進行理論創新。

(作者:四川師范大學成都學院,講師,法學碩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研究)

注釋:

趙吉惠.中國儒學簡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1-10

轉引自毛禮銳.中國古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43,78,77,80,113,142-175,348

轉引自羅傳奇.王安石教育思想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66,67,68

轉引自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綱.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3

篇7

一、自由開放的教育制度

公元前770年,戎族攻破西周王都,周幽王被殺死在驪山之下。周平王倉皇逃走,遷都洛邑,歷史上稱為東周,也就是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春秋時期。文化教育突破了奴隸主貴族的壟斷,在教育史上進入了官學衰廢、私學興起的新時期。私學代替官學,在社會基礎、管理制度、受教育對象、受教育方式上出現了變遷。西周官學是建立在土地國有的經濟基礎和奴隸主貴族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基礎之上的,而私學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個體經濟和以新興地主階級為首包括農、工、商等自由民在內的階級聯盟基礎之上的。私學是政教分設,教育從政治機構分離出來,有獨立的組織,不再職官兼任。官學的入學受身份的限制,學校教育由貴族子弟壟斷。私學的入學則以自由受教為原則學校向平民下放。在受教育方式上,西周官學有固定的教育場所和相應的基本設備,制度上比較規范化。私學則不一定有固定的教育場所,流動性較強,設備也較簡單,具有較大的靈活性。

私學的產生順應了歷史的發展,其自由開放的教育制度使教育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爭局面之下仍然得到保留和傳承,也使教師能夠保留各自的價值觀,教師教學個性的到充分的發展。

二、自由的思想氛圍

先秦時期正值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期,各國都在尋求新的方式統一中國,但是各國國內矛盾和國與國之間的矛盾尖銳復雜,使得執政者迫切需要“招賢納士”,當時社會輿論已經用“士”的聚散來衡量一國政治的興衰,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和政治氣氛中,各階級各階層的思想家應運而生,他們構造自己的理想王國,在學術上縱橫馳騁。各個學派在政治觀、自然觀、教育觀、文化觀等上都存在差異性。下面主要就儒、道、墨、法四家在人性觀、教育目的觀上做一點討論。

(一)獨立的人性觀

春秋戰國時期,舊的社會秩序動搖,新的秩序還沒有鞏固,人開始擺脫壓制,追求個人利益,國家的治亂取決民心的向背,怎樣改造和引導人性在各階層不同學派孕育出了不同的思想觀。

儒家以孔子和孟子為代表傾向于以社會性來定義人性??鬃诱J為人的天賦素質并沒有什么差別,人之成為各種不同的人,乃是后天的影響造成。墨家雖然論述“性”并不多,但是從墨家認為社會一切的沖突和不平都是由“虧人以自利”的欲望所引起可看出墨家是以人的自然本性來看待人性的。道家亦認為人性是人的自然性,但不同的是這自然性不是人的動物性本能,也不是人的感官感受與心理欲望,而是一種同乎自然的“無私無欲”的“素樸”之性。法家也是以人的自然本性來定義人性的,提出“趨利避害”的人性觀,著重人對利的爭奪性。

儒家的人性論排斥人的自然本性,無論是“性相近”、“擴充善端”還是“化性起偽”,教育要做的是規避人的自然本性,側重于社會性;道家的人性觀排斥人的社會性,認為作為社會政治制度的禮是社會變亂的原因,主張“絕仁棄義”;墨家的人性觀有性惡論的傾向,但是并不否認人的自然性,旨在協調“自愛”、“自利”與“兼愛”、“兼利”,即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法家的人性觀相較之儒家的人性觀和道家的人性觀更加中立,不討論人性是善還是惡,不排斥人的自然性也不排斥人的社會性,與墨家的有點相似,但是不似墨家溫和地提出“兼愛”“兼利”,法家是要使民眾的“私利” 能朝著有利于“公利”的方向發展。

正是沒有一種大一統的思想統治著私學的學術,私學才能綻放出百家爭鳴的姿態,教師的形象才豐富且飽滿。

(二)獨立的教育目的觀

儒、墨、道、法在人性觀上的不同投射到教育中就帶來教育目的的不同。

儒家重“禮”和“仁”,因此在教育上,“賢才”是他們的培養目標??鬃犹岢皩W而優則仕”,“不患無位,患所以立?!泵献印扒蠓判摹?,培養“治人”的“君子”。荀子培養“大儒”、“雅儒”。

墨家主張用教育改良社會,培養“兼士”。墨家公開宣傳,只有對社會能產生實際利益的行為,才是道德的行為,也只有造福于全社會的人,才能夠得上“兼士”。

道家以“無為”為教育目的,“無為”具體來說要做到“無事”,“無欲”。所謂“無事”,就是對待萬事萬物,要“靜”以處之,順乎自然,不勉強地進行人事干預。所謂“無欲”,就是除去私心妄念。

法家出于建立封建制度的需要,教育要為地主階級培養“盡力守法”、“循令而從事”、“案法而治官”的“智術之士”、“能法之士”。他們反對仁政德治,故主張“以法為教”,以普遍的社會法制教育來確保社會向法制方向發展。

儒、墨、法、道從自己的人性觀出發,構建出符合他們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以期能構建出自己的理想社會。

三、豐富的教育內容

教學內容是保證教學目的實現的重要條件之一,先秦私學的教學內容沖破了官學的范式,由私學教師根據他的學識、專長和學派思想自行規定。

孔子繼承了西周“六藝”教育的傳統,他教育學生廣泛地學習“六藝”的知識技能,而以“禮”約束自己的言行??鬃拥慕虒W的基本科目是“詩”、“書”、“禮”、“樂”,總的來說是宣揚復古主義,是為了“復禮”??鬃淤澷p“雅樂”,貶低“鄭聲”,可見孔子政治上的保守態度也。不過孔子所傳授的仍然有一部分是有關科學技術、自然知識方面的內容。

荀子教學上重視儒家經典,但并非原封不動的繼承孔子所傳授的東西,而是有所取舍和改造,在哲學上,揚棄了儒家學說中“天”的宗教性,把“天”解釋為有自身規律的自然界;在政治思想方面,荀子提倡“王道”,尊君重禮,但是他把“禮”解釋為法典的大義和綱領,有融合禮治和法治的趨勢。

墨家也以儒家的《詩》、《書》、《百家春秋》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但是不似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格局,并且墨子很重視自然科學技術的教育,在幾何學、光學、力學、機械制造等方面都有成就。

不同于儒家把仁義禮智作為社會規范的具體的教學內容,道家所要為的“道”是不可以用語言、概念來把握的。

法家站在新興地主階級的立場,主張實行以鼓勵耕戰為基本內容的法治教育,實質是主張用封建國家的法令政策來統一思想,統一輿論,統一人們的行為。

四、多樣的教學方法

孔子創造了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從學生的個別實際情況出發,運用啟發的方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墨家也看重因材施教,但是與孔子不同的是,十分看重教育的主動性,不贊成儒家有問則答,不問則止的教義,認為教育應該送上門去,“上說下教”。除此之外還有以名舉實,查類明故,務本約末,量力所至等都具有墨家的特色。

法家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所以一方面強調學,要學法,學耕戰知識,因此更強調行,學耕戰必須用于生產、戰事,還必須以實踐的功效來檢驗其學行的成功與否。

荀子在教學中融合法家和儒家,不僅在學思行緊密結合,而且也將問、辯納入體系中。

五、對現代教師個性彰顯的啟示

(一)營造寬松開放的管理文化,建造以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先秦私學自由開放的教育制度使教師發展教育思想可以毫無顧忌,靈活的教學組織和教學方式,范圍寬廣的招生對象,教師不再是“教師機器”,能夠發揮出他的能動性和生命力,參與道教學決策當中來。

(二)解放教師的主體意識

學校在文化建設中常常看重物質文化的建設,忽視對教師主體意識的培養,以至于教師的情感越來愈疏離學校,教師形象越來越統一化,使教師的主體意識被侵蝕。

(三)鼓勵發揮教師的創造力

篇8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他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同時也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被尊奉為僅次于孔子的“亞圣”。

孟子從40歲開始,除了收徒講學之外,開始接觸各國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諸侯國之間,宣傳自己的思想學說和政治主張。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學說是對孔子“仁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為本”,他認為,對一個國家來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還說,國君有過錯,臣民可以規勸,規勸多次不聽,就可以他。孟子反對戰爭,他認為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在經濟上,孟子主張“民有恒產”,讓農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權,要減輕賦稅。

孟子非常重視民眾的教化。他自己一生獻身于社會教化,是繼孔子后重教化的典范。所謂教化,就是通過教育,使受教育者得到變化、提高。儒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社會倫理道德內容,它將中華優秀傳統倫理美德涵蓋其中,如仁、義、禮、智、信、忠、孝、悌、誠、儉等,都是其重要內容。孟子希望通過教化使這些社會倫理美德化為人們的道德實踐,使廣大社會民眾知悉、理解、掌握并實行。世人一代代相傳,這些倫理道德內容中的精華就成了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和精神食糧,使中華民族這個“禮儀之邦”的文明得到了弘揚、光大。同時他也認為人只有在逆境中奮斗,才能激發出強烈的進取精神,人只有在猶患中才能生存,貪圖安樂就必然會導致滅亡。孟子非常重視人格修養。他認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正義”,為了“正義”可以舍去生命,即“舍生取義”。

孟子的思想影響深遠,他的“民本思想”成為后來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論依據。他的思想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影響、滲透于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哲學、倫理、心理、美學、民俗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了陶冶情操、崇尚人格、尊老愛幼、安定家庭、協調社會、治國安邦、順應自然、天人和諧等多種功能和影響,對中華民族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和優良傳統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現代生活中,孟子思想仍具有一定的現代價值。

我們現在已經進入21 世紀。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世紀,經濟全球化趨勢必將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沖擊,科學進步與社會文明的發展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

追求社會和諧是孟子思想的又一項重要內容。孟子繼承、發展了孔子關于天下有道、近悅遠來、天下歸仁的主張,極力追求一個政治清明、天下統一、君仁臣義、君民同樂、崇尚圣賢、道德高尚、風尚淳樸、百姓親睦的美好理想社會。我們知道,社會的穩定是實現社會現代化的必要條件之一。社會只有穩定的環境中,才能求得前進和發展。孟子提倡的和諧相處、執中有權的原則及方法,揭示了對立面之間的統一性,對我們不斷協調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使上下級之間、各行業、各部門之間處于和諧狀態,具有積極的意義。同時,它又為社會的和諧提供一定的心理基礎。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這樣,孟子把個人、家庭、國家、天下看作是一個緊密相連的整體,表現出一定的系統觀念。這種和諧思想強調自身的和諧是家庭和諧的基礎,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后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形成了一種心理積淀。

為了維持社會的和諧統一,孟子提出了一套對社會進行經濟約制的主張。這主要包括社會分工和產品交換制度、制民恒產的土地制度、“取于民有制”和薄收賦稅的財政賦稅制度、優先照顧窮困的撫恤制度。近年來,孟子思想與企業管理已成為海內外文化研究的熱門課題之一。孟子的若干管理思想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地區運用于企業管理,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吸取孟子經濟管理思想的精華,對于我們開闊視野,搞活思路,提高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現代管理,無疑是必要的。

孟子的思想除了在追求社會和諧方面的重要內容,同時還十分注意人格修養。他的“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對塑造中華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對中國歷代優秀知識分子的性格塑造,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孟子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更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心。他贊揚禹稷的救世精神,提倡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他認為,生命與義,都是人所珍貴的,當生命與義不可兼得時,應當舍生取義。

篇9

關鍵詞:老子 道 無為而治 小國寡民

老子,姓李名耳,世稱“老聃”,周后期楚國人,大約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間,做過周朝守藏吏。老子在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兜赖陆洝?、《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老子是我國家喻戶曉的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寫的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同時他的政治思想也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和產生了深遠影響。

《老子》一書雖然只有寥寥五千字,但是全書涵括各個方面,包括宇宙觀、認識觀、人生觀等,內容涉及社會、經濟、政治、軍事、管理、倫理、心理等諸多領域,但是總的來看,“道”無疑是其中最核心的觀念,也是老子的整個思想體系的基石,也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

一.道

老子之“道”是什么?長期以來這是個讓人糾結的問題?!兜赖陆洝烽_篇詮釋“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如果能夠直接表達出來,就不是真正的“道”,“道”如果能夠直接給予確定的名稱,這個名稱一定不是真正反映“道”的名稱。一旦下定義就破壞了“道”的本義。道是老子對宇宙一切運動變化事物內在的,本質的以及運動規律的統稱,因為它是無形無名,不是具體的,所以只能用抽象的思維方式來研究它。同時老子把“道”看作是創造宇宙蕓蕓眾生的動力,它孕育天地萬物,且決定著天地萬物的變化和發展。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盵2]同時道是世界的本源。

二.無為而治的思想

無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理念,蘊涵著豐富的內涵,在中國乃至世界思想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一種思想的產生一定有其深厚的社會文化背景的因素影響的。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當時禮崩樂壞,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仍,社會動蕩不安。春秋時代的中后期,隨著牛耕的普及和鐵制農具的應用,經濟有了迅速發展,出現了私田的開發和井田制的瓦解這一深刻的社會變化。在一些諸侯國的內部,貴族勢力強大起來,開始向國君爭奪權力。在思想方面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現象。思想界的“百家爭鳴"反映了這個時期各階級利益的斗爭,思想家們更是分屬多派,如商鞅、孫臏。后期墨家、茍況、韓非等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激進派。孟軻等則代表了地主階級改良派。而老子則潛心思考,提出“道"的學說,建立了新的哲學體系。當時的思想家們都在思考救世方略,儒家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治國、實行仁政,墨家提出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的思想,法家則主耕戰厲法。在這一時期的思想家們都主張“有為而治”,與其不同的是老子主張“無為而治”。

老子強調“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里的“無為”字面意思是無所作為,實指“道”對萬物的不設一些條條框框,自然而然,這種任其自然,老子稱“無為”正因為“道”對萬物任其自然,萬物才能得以保存其原來最純真質樸境界。這也是“道”無不為的體現。這里“無為”是“無不為”的前提,而“無不為”正是“無為”的結果。

老子主張的“無為”不是要取消人的主觀能動性,而是取消那些與自然和社會法則相違背的妄為和亂為,反對實行違背人民群眾意愿的行為。世界著名科學史專家李約瑟認為,“無為”的真正含意應該是“避免反自然的行為”。老子講得很清楚:“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盵3]意思是說:道,常常是不去刻意做什么,但事情卻因為順應自然去做而無不成功。王侯若能遵守這個原則,萬物就會自然成長。老子反對禮制混戰,反對統治者設禁忌,制定法令,不要大興土木,不要橫征暴斂等。因為統治者制定的條條框框越多,越限制人民的自由,人民的生活也就越貧困。人民的利器越多,國家就越昏亂;人民思想越亂,邪惡的事情就越容易滋生;法令越多越森嚴,盜賊就會越多。作為統治者來說,要效仿自然法則、自然規律和道德原則去治理天下。以清凈之道來治理國家,而不是以違背自然的方式來治理國家?!拔覠o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4]所以“無為”不是要求人們要完全的消極被動,完全作為自然的奴隸,無所作為,而是要求人們有所為有所不為,在無為中顯有為,遵循著“道”有所善為。

三.小國寡民

“無為而治”作為一種思想需要具體化和實踐化,那么“小國寡民”的思想正是老子“無為而治”思想精髓的具體實踐?!盁o為而治”就是要求統治者順其自然,回歸本性,以自然規律和道德原則來治理和統治天下,同時來教化人民也回歸自然,來達到無事,無為,無知。遵循著“道”,建立一個自然,簡樸的理想國度――“小國寡民”。

老子曰:“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盵5]在老子所構想的社會中,人們基本上是生活在原始社會的狀態,沒有可以用來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工具,即使有各種器皿也不會去使用;使人民重視生命而不遷徙遠方。雖有車船,卻沒有必要乘坐,雖有兵甲,卻沒有機會陳列。文化極不發達,人民回復到結繩記事的狀態。同時,人們生活十分封閉,。鄰國之間可以互相看見,雞鳴狗吠的聲音也可以聽見,而兩國的人民卻直到老死也不往來。但又一點,老子所描述的理想國度的前提是國家的規模是十分狹小的,人口也相當的稀少。就是一個返璞歸真,沒有欲望,沒有武力,沒有爾虞我詐,自然地,封閉的,自給自足的,與世隔絕原始社會的狀態。老子的理想國度中雖然也有政府,但由于他提倡的“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所以他所說的“小國”基本上一個無政府的狀態。

四.老子政治思想的意義

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對后世影響甚大。對于今天我們的社會還是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無為而治”要求人們要順應自然,不要去做那些違背自然法則的事情,同時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延伸到當今社會,人們為了追求眼前的局部的利益,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地欲望越來越強烈,不惜任何代價地向自然索取,為所欲為,是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忽略了人們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沙塵暴,水土流失,水污染,空氣污染等就是大自然給與人們的懲罰。因此,我們要積極主動和把握順應自然規律,在此基礎上在發揮人們的主觀能動性,實現社會與自然地和諧相處,更好的順應自然之道。

“無為而治”要求人們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太多的貪念,反對爭斗。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人們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不惜做出一些違法犯罪的事情,損害其他人的利益。前段時間曝光的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毒膠囊等事件,這些違背客觀規律的欲望損人不利己。因此我們要在各種利益誘惑面前,適足而止,勿有太多貪念。老子的思想對于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有積極意義,它可以調節社會矛盾,消除社會紛爭,增加社會的和諧因素。

老子的思想對于我們的政府職能轉變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根據社會發展狀況,決定有所為有所不為,松弛有度,真正的建立一個“服務型的政府”,真正的為人民謀利益,謀發展,協調社會各機制的發展。

老子的政治思想中也有一些消極的因素。老子所設想的理想國度是一個與世隔絕,社會文明停止,原始的自然狀態,這恰恰反映了老子思想的局限性,也反映了小農階級的局限性。這是與社會發展趨勢相違背的,實質上是歷史的一種倒退。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的生活質量和人類的文明必然是不斷提升和積累的。老子把這種原始的自然狀態看作是一種理想狀態,而這種狀態就是無法實現的烏托邦。同時,老子高估了人們的自覺性,在他的理想狀態中沒有法律,沒有規章制度,僅僅依靠人們的高度自覺性來實現,這顯然是不可能。

結語:

老子的思想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帶有一定的歷史和階級局限性,但我們卻不能否定老子思想的精華和積極方面。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老子的思想還是有許多方面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發揚的地方。

參考文獻:

[1]《老子》第一章

[2]《老子》第四十二章

[3]《老子》第三十七章

篇10

設計作為造物方式,在爭取創造便捷的現代生活方式和舒適的居住環境的同時,也加速了資源和能源的消耗,繼而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尤其是現代工業的進步使社會經濟得到空前發展,但由于人類過于重視經濟增長速度,設計過度商業化,更加劇了這種破壞程度。

北京霧霾污染與綠色設計理念

2013年,北京頻繁現身的“霧霾”讓京城百姓感到恐慌,城區和郊區空氣質量指數AQI均在200以上,為五級重度污染。持續嚴重污染對大氣環境、人體健康和城市交通安全帶來巨大的影響。

近期在中國眾多城市出現的霧霾現象也并非巧合,像北京、上海這類城市,每天礦物能源燃燒產生數千噸的黑炭、煙塵以及水汽。不完全燃燒釋放出的腐蝕性氣體、多環芳烴和重金屬等霧霾的主體使得肺炎、肺癌等肺部疾病的患有率快速上升。人們在充分享受工業社會帶來的種種便利的同時,更應該深刻反思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給人帶來的異化。

設計作為提高人類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有義務從人類長遠的利益和本質需求出發,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遵守可持續發展理念和以自然為本的科學設計觀念和方法。而以消煙除塵為特色的綠色設計理念在漢代的長信宮燈設計中就有突出體現。

長信宮燈消煙除塵的功能之美

長信宮燈于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滿城縣西郊陵山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通體高48厘米,人高44.5厘米,做跪姿宮女執燈形。持燈宮女體內中空,左手托燈盤,右手提燈罩,右臂袖作為排煙管道。蠟燭燃燒過后的煙塵可以通過宮女右臂吸入盛滿水的燈座,濃煙經底層水盤溶于水中,便有煙而無塵,起到凈化室內空氣的作用。長信宮燈的設計結構十分精巧,跪坐姿態的宮女形態優美,宮女頭部、右臂、燈罩、燈盤以及燈座均可拆卸,攜帶和清洗極為方便。同時燈盤可以轉動,以便調節光照方向和亮度。

長信宮燈作為西漢青銅燈具的典型代表,是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精品。它沿襲了漢初“物而不物,故能物物”的實用設計思想,強調功能與裝飾、形式和內容的高度統一,兼具實用性和審美性,是儒家“文質彬彬”工藝思想的集中表現。

尤其是宮燈消煙除塵的環保設計理念在綠色設計興起的當今社會很值得研究。古代青銅燈具大多是燃油燈,在動物油脂燃燒的過程中必然會釋放出燃燒不完全的炭粒和燃燒后遺留下來的灰燼,會隨著熱氣流散步在空氣中,從而造成室內空氣污染,長期以往會引發呼吸道疾病。而長信宮燈則將體內動物油脂的燃燒局限在一個封閉的過程,燃燒所產生的煙塵及時被燈盤盛滿的清水所吸收,在設計有效的解決了如何消煙除塵,解決室內空氣污染的問題。

講究設計美學同科學技術相結合,以期達到裝飾性與實用性的和諧統一。因其實用功能的考量、科學合理的結構以及優美的造型代表著漢代工藝美術的最高水平。

傳統工藝智慧對現代綠色設計思想的啟迪

綠色設計的核心思想就是“3R”原則:Reduce、Reuse、Recycle,即通過使用最少的材料實現產品的功能;盡量減少材料的種類;要考慮材料的來源;盡可能的使用回收材料;要考慮如何使用產品,用后如何回收;要考慮產品用途而妥善設計;考慮產品易于操作;要有助于產品的使用,重新使用以及丟棄等各方面的責任感;始終堅持簡單的地解決方案。在綠色設計大行其道的背后,是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要求。設計師不但要滿足人自身的目前需要,同時更應該符合人與自然這個大的社會系統的和諧發展,這一原則也成為評判設計好壞的標準。

講究符合長遠利益的實用主義設計思想在中國古代早已有之。公元前五世紀的墨家學派的代表人墨子就提出“兼愛、非攻、節用”的思想,其政治觀與包豪斯的現代功能主義設計產生的政治思想基礎有著極其相似的特點。而“為衣服,適身體和肌膚而足矣”“其為舟車也,金固輕利,可以任重道遠,其為用財少而為利多”。這種少即是多的設計思想與現代功能主義也是有著驚人的相似。

此外先秦諸子還提出了諸如“文質彬彬”“繪事后素”等許多適用功能主義設計的論斷。強調造物過程中正確處理好“用”與“飾”的關系。莊子樸素恬淡的造物觀則主張造物應順應自然、和諧的原則,不應因禮樂的需求而向外界過度攫取,這是人類最早對于生態設計的思考,對現代設計在消費社會所面臨的問題顯然有著借鑒作用。韓非子,“物以致用”的功利主義思想。這些關于造物活動的思想盡管與適用功能設計并不完全一致,但他們從各個側面完善和豐富了適用功能設計思想,為我國傳統功能設計思想的確立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