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對外漢語教學范文

時間:2023-10-18 17:21: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內對外漢語教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對外漢語專業 國際交流 角色定位

全世界范圍內漢語學習者人數不斷攀高,漢語教師緊缺現象在世界各國普遍存在。漢語教師的素質和能力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漢語國際教育的進程。在國外,很多具有豐富一線實際教學經驗的漢語教師并不具有正規的教育專業和漢語專業知識背景。對外漢語專業本科生在畢業前很少有機會將課堂學到的理論運用于實踐,面對面給外國人進行漢語教學,或是在畢業后因為缺乏相應的實踐教學經驗而不能較快地適應在國內外的漢語教學工作。

一、對外漢語專業人才培養發展趨勢

對外漢語專業最早設立于1985年,隨著漢語熱的升溫,漢語國際教育快速發展。國家漢辦研制的《國際漢語教師標準》從語言基本知識與技能、文化與交際、第二語言習得與學習策略、教學方法、教師綜合素質五方面,對國際漢語教師的素質與能力提出了具體要求,即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國際化的漢語傳播專業人才。

二、高校國際交流發展情況

中國高校在教育全球化發展趨勢下,逐漸與世界各國高校之間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搭建國際科研合作平臺,交流規模逐年增加。有海外學習工作背景的教師和外教規模逐漸擴大,推動了高校的對外交流發展,豐富了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內涵。主要表現在學生互派、教師互訪、國際合作辦學、留學生教育、教學科研項目合作幾個方面。

三、對外漢語專業學生參加校內國際交流活動的形式

對外漢語專業學生在校內參加國際交流的形式主要是通過學校建立的校內實習基地,利用外國學生、學者或是各類團組的來訪機會進行交流學習。

(一)專業實踐

觀摩對外漢語課堂教學和教學實習是對外漢語專業學生校內實踐的主要環節和形式。課堂教學觀摩能使學生能近距離感受留學生漢語教學課堂,為專業實習打下較好的基礎。在境外實習名額有限或家庭經濟能力受限等因素的影響下,學生可以通過對在校留學生的教學實踐完成專業實習,鍛煉教學技能。另外,協助老師參與校內國際交流活動的策劃、組織管理,也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漢語言文化傳播能力。

(二)志愿者服務

通過擔任留學生的語言學習和生活服務伙伴,協助老師完成留學生教學、服務管理,以語言互助學習,日常生活照顧、心理輔導等形式進行跨文化交際實訓,有利于對外漢語專業學生將來更好地從事漢語語言文化傳播工作。

四、對外漢語專業學生在校內國際交流中的角色定位分析

根據專業發展目標和專業知識能力學習和培養需要,對外漢語專業學生有“專業學生”、“漢語語言文化國際傳播者”和“對外漢語教師”幾個角色身份。這幾個角色即相互緊密聯系,同時有著各自不同的角色要求。

(一)專業學生

對外漢語專業學生在校內國際交流活動中扮演的首要角色,這個角色以跨文化交流技能、對外漢語課堂授課技巧及對象國文化常識為主要學習內容。從角色要求上看,學生需要掌握全面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

學習跨文化交流技能。跨文化交流技能作為一種交流技能,理論學習是必要的,既然是技能就要通過實踐來完善。盡可能地利用參加校內國際交流的機會,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流技能,提升對外漢語教師綜合素質。

學習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技巧。對外漢語專業最終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出一批能夠進行對國際語教學的漢語教師,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課堂駕馭能力,需要有豐富的課堂教學經驗為基礎,利用課堂教學觀摩的機會,努力完善教學能力,發現更多實用的教學技巧。

(二)漢語語言文化國際傳播者

漢語語言文化傳播者是一個具體的身份,這個角色肩負著漢語語言文化傳播的重任,除了需要掌握以漢語言文學、外國語為基礎的課程外,具有一定的中國文化傳播技能(太極拳、民族樂器、民族舞蹈或中國書法繪畫)是必要的。同時,學習一定的跨文化交流技巧便于理解異國文化差異,積累更多的異國文化常識。另外,熟悉中國文化,能對留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進行解讀,有利于在對外交往中的相互理解與認同。

(三)國際漢語教師

對外漢語教師是指從事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工作的教師,參與到校泰國學生的漢語語言文化課程的教學工作,就是對外漢語專業學生扮演的一個重要角色也是對學生要求最高的一個角色。其職業特殊性要求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

1.知識結構

語言學及漢語言基礎理論知識。對外漢語教師要想讓自己的教學得心應手,必須踏實學好語言學理論基礎知識、漢語言理論知識和中國文化知識,這是國際漢語教師最基本的要求。全面掌握現代漢語理論,包括語音、詞匯、語法、修辭、文字等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并能對簡單的漢語語言現象進行科學分析。掌握相關學科知識。包括教育學、心理學等基礎理論,及對理論的理解運用。

2.能力結構

組織教學的能力。國際漢語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專項技能訓練,引導學生把語言知識轉化為言語交際技能。這就要求國際漢語教師要在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環節、課堂組織管理上有較好的駕馭能力,保證教學質量。

創新能力。打破常規,用恰當有效的方法解決教學活動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對于對外漢語教師尤其重要。創新能力應該分為創新的教育理念、創新的思維模式、創新的教學技能三個方面。

表達能力。要求國際漢語教師在面對來自不同國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漢語言學習者進行教學時,語音標準、吐字清晰、語速適中,并能很好地把握用語分寸,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

3.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國際漢語教師必須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在漢語傳播過程中做到不卑不亢,不崇洋;在涉及敏感政治問題要有合理的化解方式。做一個真正的、合格的中華文化傳播者。

根據漢語國際化進程中國內外高校間交流日益頻繁的具體現狀和發展趨勢,為對外漢語專業學生在校內國際交流中的角色進行定位分析是極具現實意義的。

參考文獻:

篇2

401331 Chongqing City Management College Chongqing Kang Lingyan

【摘 要】筆者通過對重慶地區IPA,ICA,IMCPI等對外漢語師資培訓機構的調查研究,總結出三種主要師資培訓模式,即:打造雙語教學師資,引入“5P”漢語師資培訓模式,半工半學在崗培訓模式。這三種師資培訓模式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關鍵詞】雙語教學師資培訓;“5P”漢語師資培養模式;“半工半學”;在崗培訓模式

Abstract: The author has concluded three main modes of the training methods of TCASL Teachers in Chongqing District,including training of bilingual teachers,“5P”training mode,“half-learning, half-teaching”mode.In sum,the high quality trainings provide plenty of referential experiences for the latter users.

Key words: training of bilingual teachers “5P”training mode “half-learning, half-teaching”mode

不斷升溫的“漢語熱”使得對外漢語師資培訓市場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市場潛力,隨著世界不同國家孔子學院辦學的興起,國內對外漢語師資越來越緊缺。因此,如何能更快更高質量地輸出對外漢語師資已成為國內漢語教育的熱點之一。但自從國家漢辦在2005年停辦了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考試后,相關機構推出的各類證書如雨后春筍般相繼冒出:如,IPA(International Profession Certification Association)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ICA(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IMCPI (International Mandarin Chinese Promotion Institute)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等。其中,IPA和IMCPI兩所培訓機構近幾年來在重慶地區發展較快。

筆者通過實地走訪,主要以問卷調查與口頭訪談的形式調查了重慶地區對外漢語師資培訓服務機構的對外漢語教師技能和重慶地區高校學生參與“對外漢語教師培訓”的意向,走訪了重慶IPA國際注冊對外漢語教師培訓中心與重慶工商大學文新學院合作培養機制的現狀,以及重慶IMCPI考試中心師資培訓模式的情況,總結出以下三種主要師資培訓模式:

一、著重打造雙語教學團隊

對于各培訓機構而言,漢語教師的培訓分為“請進來”和“送出去”兩個階段。從“請進來”開始,其最終的目標還是要“送出去”。培訓機構一般通過短期培訓和長期培訓兩種方式進行,從三個月到兩年時間不等。重慶工商大學文新學院為IPA認證培訓中心提供了從講師到教授,從中級到高級階段,有層次,有梯度的古代漢語、現代漢語、中華傳統文化、中華歷史文化的專業知識培訓,同時,培訓中心為每位學員配備了每周兩次的英語口語培訓,聘請了一批英語國家的外教來上課。由此得出,培訓機構對外漢語師資培訓的最佳教學模式可以選擇為“以漢語教學”為主,適當滲透英語表達能力的培訓,這樣的師資才能更好地達到“送出去”的理想效果。

二、引入“5P”漢語師資培養模式

“5P”漢語師資培養的提出來自于劉駿的《5P項目概述》(北京首屆國際漢語教師5P培訓資料)。2009年7月,國家漢辦和全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在京聯合舉辦了為期一個月的“國際漢語教師5P培訓班”。IMCPI培訓機構在2011年正式引入此法。

“5P”是一種教師培訓法,即用五個主要環節(previewpresentation

problem solvingpracticeperformance)來組織培訓,主要著重學以致用,學成有用,強調教學效果的有效性,相關性和應用性。

從社會語言學方面看,“5P”培訓以學員為中心,運用交際型學習理論,為學員提供了真實的教學環境,選取海外授課經典案例,鼓勵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達到互相促進的效果。

從心理語言學方面看,“5P”的設計讓學員從完全依賴,逐漸擺脫依賴,選擇性獨立再到完全獨立的過程,更好地鍛煉了學員獨立思考和獨立教學的能力,更好地為海外授課打下基礎。

三、“半工半學”的在崗培訓模式(in-service training)

這種模式在重慶IMCPI培訓機構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IMCPI獨創的漢語角讓每一位學員都能得到充分的實踐機會,機構挑選的外國學生來自各行各業,各個國家。這種一對一或一對幾的漢語教學交流模式不僅能讓學員充分了解來自各個國家不同人群的習俗,也使得學員不斷地學以致用,由用知需,由需再到學的反復演練,使得學員的教學能力迅速提高,同時,學員到海外也能很快地適應下來。

以上三種是重慶地區對外漢語師資培訓目前的主要模式。正是這些模式的應用,對外漢語培訓減少了許多語言溝通的障礙,教學任務,教學目的更為明晰可行。對外漢語師資的輸出既促進了重慶地區外經貿的發展,同時也為國內對外漢語師資的輸出貢獻了力量。

參考文獻:

[1]馬玲.海外華文教師培訓之本土化培訓模式[J].考試周刊,2011.49期

[2]虞莉.美國大學中文教師師資培養模式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2007(1)

[3]張學敏.課堂教學技能[M].重慶: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篇3

這三種分類法中,尤以“二分法”和“三分法”的科學性和權威性較高,影響也最深遠,本文主要來討論一下二者的利弊以及它們對于對外漢語教學教學的啟示。因為國內對于復句本體的研究比較多,而對于對外漢語教學中復句的教學研究相對較少,較多的主要是集中在詞匯和單句研究上面。做好對外漢語復句研究的工作無論是對我們進行課堂的句型教學,還是我們的對外漢語教材的編寫都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一、復句的“二分法”和“三分法”

1.復句的“二分法”。漢語復句“二分法”,是建立在黎錦熙先生對復句分類的基礎之上,上文提到黎先生在《新著國語文法》一書中,最先提出了等立復句(聯合復句)和主從復句(偏正復句)的概念,而后許多學者又對其進行了補充和完善。

“二分法”首先是從結構上把復句分為聯合和偏正兩種類型。其中,“聯合”是一級復句,指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彼此接近,或互相聯絡,都是地位平等,沒有主從之分的一級復句。而“偏正”則恰恰相反,它強調分句之間地位的不平等,有主次之分。

復句“二分法”的影響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大的,《中國現代語法》《漢語語法論》等許多著作都采用的是“二分法”的分類體系。還有一些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著作也采用的是這種方法。

2.漢語復句“三分法”。漢語復句“三分法”從分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出發把復句大致先分為因果、并列、轉折三大類,其下又分為各小類。因果復句前后分句之間存在因與果相互順承的關系;并列復句前后分句之間存在并列羅舉的關系;轉折復句前后分句之間具有逆轉關系。

“三分法”是從“句法”、“語義”、“語用”的角度來對復句進行的劃分,特別重視分句之間的內在的邏輯關系,同時也兼顧了結構;同時它還特別強調了關聯詞語在復句句型中的作用,這些標志詞在復句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對于我們進行對外漢語教學也有很大幫助。

二、“二分法”與“三分法”的利弊對比

“二分法”采用的是矛盾概念分類法,即“A和非A”的分類方法,肯定其一,必否定其二。而“三分法”則采用的是并列概念分類法。即“A、B、C”的分類法,三個并列對立,其一與其二其三都對立。邢福義先生認為這兩種方法都是可取的,這兩種分法都有自己所依據的理論與原則。

“二分法”在一級分類中是沒有問題的,分為聯合和偏正兩種關系,但在二級復句的劃分時,“二分法”就展現出它的不足。因為聯合復句和偏正復句彼此有交叉的地方,彼此互相包含。聯合復句下面分為“并列”“連貫”“遞進”“選擇”等關系,“遞進”關系的分句強調的是后一分句,其并不符合一級聯合復句無主次之分的特征。前后是矛盾的。這都是“二分法”先從結構進行劃分所造成的模糊。

相比之下“三分法”就顯得更為清晰、準確一些。它把復句劃分為因果類、并列類、轉折類三大塊,即“A、B、C”型,彼此相互區別,對立性更強。而且它從邏輯關系著手進行劃分,同時又兼顧了“三大平面”的研究視角,劃分的標準更加嚴謹。邢先生在他的《現代漢語復句問題之研究》一文中同時指出:“關于復句關系類別, 需要明確其分類原則和要求。復句分類,從關系出發, 用標志控制 ― 這是原則?!瓣P系”指分句與分句之間的相互關系?!皹酥尽敝嘎摻Y分句標示相互關系的關系詞語?!叭址ā奔缺憩F了復句分類之間的區別性,也表現了相關性。因而,是一種比較適合劃分漢語復句關系的分類方法。它對于“標志”詞的重視對于我們進行對外漢語復句教學也有重要意義。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復句教學

篇4

關鍵詞:對外漢語;漢語熱;就業

一、對外漢語之現狀分析

“對外漢語”是我國近年來高校一個比較熱門的專業。最早的對外漢語專業于1981年在北京語言大學開設,其培養出來的學生都是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傳播傳統漢文化的人才。今天,中國的高速發展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也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一股漢語熱潮:著眼于學習中國文化漢字的外國友人數量猛增,對漢文化傳播者的需求日益見漲。截至2014年底,全球已有127個國家和地區,開辦了476所孔子學院和851個中小學孔子課堂。目前仍有70多個國家200多所大學正在積極申辦孔子學院。

據2008年12月在華東師范大學召開的“對外漢語專業本科課程改革研討會”的統計數據,目前國內擁有對外漢語專業的高校數量己由上世紀末的4所院校發展到如今的300多所。每一年都有大量的對外漢語人才順利畢業并走向社會,對外漢語教師隊伍在不斷的壯大。

這樣的景象雖然令人倍感欣慰,但在喜悅的背后,不可否認依然隱藏著諸多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是教師問題,即漢語國際推廣缺乏合格的漢語教師。據07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給出的數據,2005年海外學習漢語的人數有4000萬,而從事漢語推廣的工作者只有4萬人,師生比例達1:1000,預計到2010年,全球漢語推廣工作者缺口更是高達500萬人。漢語國際推廣工作不僅僅在教師數量上出現嚴重缺口,在師資質量上也是不容樂觀。在目前從事漢語推廣工作的教師中,有深厚的跨文化背景,既精通教學又懂管理的人更是寥寥無幾。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一方面是漢語國際推廣師資緊缺,而另一方面卻是對外漢語專業的本科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就業困難。作為一名學習對外漢語的人,身在其中,希望通過分析探討,尋求矛盾問題的癥結所在,為解決外漢語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難、就業不對口的尷尬局面提供一些建議與參考。

二、對外漢語本科學生就業之問題分析

面對國內外“漢語熱”的陣陣浪潮,對外漢語畢業生應該是供不應求,都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但現實卻差強人意,大多數對外漢語本科畢業的學生都沒有從事本專業的工作。高等院校對外漢語專業人才培養“人才濟濟”,而對外漢語教學行業卻是“揭不開鍋”。奈何?經分析,造成以上局面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個人定位不明確

在當今優勝劣汰的社會,找到一份理想的好工作本就不易。大部分學生在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下,缺乏對本專業、對自身的準確定位,容易失去信心而選擇一些不對口的工作。他們認為本專業就業壓力大,不好找工作;或是對自己性格特點,未來的人生規劃分析不夠清楚透徹;另外還有部分學生因為家庭原因,父母的意愿使得“對外漢語”夢很早便扼殺在搖籃;還有小部分學生認為自身能力不錯,所以自我定位較高。眼高手低使得在面試階段就有可能淘汰,盲目自負的心態阻礙了他們的求職之路,這些因素在選擇職業時都會有很大影響。

(二)就業目標不清晰

畢業時,很大部分同學找工作沒有親朋好友指點,僅靠自身力量進入社會,對外漢語就業難關重重,使得他們在最開始就膽怯不敢放手一搏,以至于失去很多寶貴的時間和機會。其中大部分人并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擅長做什么?打算做什么?準備畢業到正式畢業不過半年時間,眼看周圍人很快都有不同的選擇和目標,情急之下便也選擇與千千萬萬畢業生一樣報考公務員、事業單位、教育機構等比較穩定的工作單位,不愿意也不敢再為自己的專業試著奮斗一次。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他們無暇仔細斟酌適合自己的專業與工作,而是心浮氣躁盲目跟從他人,容易陷入無所適從、急躁惶恐的境地。

(三)對信息把握不夠

很多學生在當初選擇“對外漢語”這一專業的時候,看中的不僅是他的熱門度,更是對這一門新鮮的學科有探索嘗試的興趣,可是究竟對這門學科真正的把握并不多。談起自己的專業,百分之八十的學生都會認識到這是一門教外國學生中文的學科,但每一年國內有哪些等級證書考試,分別在幾月進行都不清楚;對于申報漢辦孔子學院志愿者詳細時間、流程也是沒有全部掌握;更別說國外學校如何招聘、有哪些網站交流平臺可供大家獲取信息,答案也是無從知曉。每一年在校學生中,真正有意識主動學習搜集信息的人不多,只是學校老師通知一些消息后才有所行動;也有部分有意搜集信息,但由于能力資源有限,最新的消息通知是沒有辦法獲取的。

(四)就業要求較高

在國內就業,大多為兩條途徑,一是教育機構,可小小機構畢竟吸收人數有限不能滿足大部分人,另外第二條路則是進入高校。到2010年,共有來自194個國家的265090名各類來華留學人員,分布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含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620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學機構中學習??梢?,各高校是留學生的主要聚集地,想要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最理想的則需要進入高校。但我國高校的選擇不再是普通大學生,而多于211、985的碩士生或博士生,這一道讓對外漢語本科畢業生無法邁過的門檻使得很多人望而卻步。

(五)就業渠道比較狹窄

很多對外漢語人其實對如何出國工作只有大致了解,對其詳細步驟信息根本不清楚。出國進行對外漢語的推廣大致有四條路:一是通過國家漢辦志愿者,二是通過國內外高校進行的交流合作項目,三是通過私人機構出國,四是根據國外高校網站的信息自己聯系爭取。這樣,想要出國進行對外漢語工作非常難,具體到每一步的實踐更是難上加難。在畢業初期,短時間內要學生完成以上工作是根本無法保證的。每年漢辦公派的人數有限,建立的師資外派渠道較少,國內對外漢語的學生尤其是靠西部內陸地區的學生機會更少,工作機遇和實踐機會跟沿海城市是無法相比的。

(六)政策機制有待完善

我國以往實行的國際漢語教師資格考試和證書制度存在很多問題,沒有統一官方認證的權威證書(自2015年起漢辦已經有了國內外均認可的權威證書),獲得證書的人數比較少,證書結構單一,并且沒有層級分類,以往民間的漢語教師培訓市場管理混亂直接影響到漢語教師資格證書的權威性。這讓對外漢語本科畢業生在考慮擇業考證去向時也產生了不少的疑惑。

(七)自身專業素質有待提高

正如陸儉明教授12月20日在“全國高校對外漢語專業建設研討會”的開幕式上所尖銳指出的那樣:“目前對外漢語專業的培養出來的學生,論教育不如教育學的學生,論漢語水平不如中文系學生,論英語不如英語系學生。”所以,部分對外漢語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呈現出一種“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的境地,無法做到專業功底與外語教學技能兩手硬,在很多時候這樣的情況會成為他們前進的絆腳石。這不僅是針對于學校所設置的課程來說需要改善,更是給所有對外漢語人敲響警鐘:所謂對外漢語,那就是即學漢語又學外語,而學出來的效果不應該是“0.5+0.5=1”,而是“1+1=2”。就是既要漢語專業知識基礎牢固,同時也要把外語掌握扎實,雙管齊下才能有所作為,創造出更大的價值。若是自身條件趕不上時代變化,再多再好的機遇也會失之交臂。

三、對外漢語人才就業之措施分析

(一)學生自身

首先要做到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客觀地分析現實,冷靜思考,有明確的就業定位。必須重視自己的學習質量,因為自己的所學所得直接與工作質量掛鉤。而當今社會不僅需要專業功底扎實,更需要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作為對外漢語學生,漢語外語基礎必須牢固,同時要學會各種課堂技巧,學會各式各樣的中華才藝。升華自我同時又用各式技巧才藝提升個人魅力,這樣的學生比較吸引人的眼球。即是在找工作的過程中沒有被人立即賞識接納,也不用灰心氣餒,因為就業不僅是一次智慧的較量,更是一次心理成長的磨礪,過硬的心理素質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再者,時刻關注身邊信息,將信息的獲取變被動為主動。機會是留給時刻準備的人的,在畢業前就應該多爭取各種機會實踐,了解對外漢語行業相關信息,為自己真正出入社會時打好基礎。最后要打破地域觀念,不要認為只有“北上廣”或者出國工作才是好的去處,時刻端正心態,及時總結經驗,才是明智之舉。

(二)學校環境

李曉琪《漢語國際推廣事業中的教師隊伍建設》一文中指出,對外漢語教師應具備五個方面的能力:漢語言知識能力,漢語教學理論,文化與跨文化交際能力,漢語教學技能,綜合素質。這就要求學校首先要明確細化培養目標,加強專業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學習階段就能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專業在未來能夠做什么,可以通過怎樣的途徑去實現,應該掌握哪些本領。同時在課程設置中注重突出專業特色,有針對性的開設一些特長訓練課,例如“書法課”、“剪紙課”、“傳統樂器課”等等。激發學生熱情同時培養學生有一技之長,增強他們對本專業的感受和信心。

除此之外,多尋求與國外學校合作的項目,不僅可以吸引更多留學生到國內進行中文的學習,同時也給更多對外漢語學生實踐交流創造機會,為學生進一步發展搭建更高的平臺。學生在校學習的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才是他們在社會中求得一職并站穩腳跟的重中之重。再者要多鼓勵學生繼續深造,以便在日后能邁進高校這樣較高的門檻。作為教育前沿的專家學者,多注意不斷更新的時訊新聞,再往后的教學中也能給予學生更好的輔導。尤其是就業指導課的老師應注意引導學生調整就業心態,及時為學生提供就業信息,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契機。

篇5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 學科定位 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0)06-0054-02

隨著漢語教學在世界各國的逐漸升溫,以培養對外漢語教學師資為目標的對外漢語本科和碩士專業也在全國各地蓬勃發展起來。從1993年首次確定對外漢語這一專業至今,社會形勢的變化始終影響著對外漢語專業的發展。對外漢語專業的培養目標與定位也應該有相應的調整。同時,針對各地某些院校新設立的“對外漢語”專業是出于市場的需要、招生的需要,在實際教學中采取各自為政、因人設課的做法等問題,應及時著手解決,否則會影響對外漢語專業的正常發展。筆者就近幾年對外漢語教學領域呈現出來的一些特點來分析對外漢語專業本科教學在當今社會的定位。

一、對外漢語教學的新形勢

(一)教學對象構成的多元化:由以前的兩大類(出生于非漢語區、沒有漢語背景的華裔和非華裔)到今天的多類教學對象(出生于漢語區并接受了一定漢語教育的華裔;出生于非漢語區但接受了一定漢語教育的華裔;出生于非漢語區沒有漢語背景的華裔;出生于漢語區并接受了少許漢語教育的非華裔;出生于非漢語區但接受少許漢語教育的非華裔;出生于非漢語區完全沒有漢語背景的非華裔 )。①

(二)教學對象學習目的的多元化:由以前的三種(完成外語要求,尋根與漢學)發展到現在的多種(實用的目的:商務,法律,新聞,藝術,科學,工程,政府及公共事務;漢學;漢語情結;完成外語要求等等)。

(三)教學層次的多元化:由以前的兩頭(大學和中文學校)到現在的多層次(中文學校,小學,中學,大學,孔子學院,私有教育企業等面向社會的機構等)。

(四)教學模式及手段的多元化:由以前的單一課堂講授教學發展到現在的多種教學模式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海外學習與在華學習的結合,本校學習與跨校學習的結合,課堂學習與工作實習的結合,課堂學習與遠程教學的結合,傳統教學方法與新的科技手段的結合等等)。

(五)對外漢語教學呈現出一定程度的商業化傾向:由以前單一由學校為絕對主體的教育機構教學到商業機構的介入,如東方教育,新航道,新干線(辦學及出版教材等)。

(六)教學課程的相應調整:主要表現為課程設置的細化及教學內容的調整:

1.從學生的分班上來看:現在多不按照族裔分,而以是否有漢語背景來分班。有背景的又分普通班和提高班。世界各國的交往都在日益頻繁,所以對來華學漢語、海外授課等,用國家來區別學生已不適用。以陜西師范大學為例,留學生根據學校的漢語程度入??荚嚤环譃?~6階段的班級,在每學期過后,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所學情況隨時調整班級。

2.為具體專業用途而設的漢語課程:如商務漢語、法律漢語、醫用漢語等。而這種專門課程也常見于駐華公司,他們往往專門聘請教師去給自己的員工講授有針對性的科目。

3.增加學生實習的內容:如上海商務漢語項目及北京法律漢語項目。

在對外漢語教學出現的新形勢下,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還應該特別注意以下的幾個不同:語言本體研究與語言教學的不同;描寫語法與教學語法的不同;第一語言獲得與外語學習的不同;外語學習與第二語言習得的不同;目的語環境中的語言教學與非目的語環境中外語教學的不同;成人與非成人語言學習的不同;漢語與其他語言的不同,漢語學習特別注重的方面即難點就是聲調、漢字、書面語的教學。

二、學科定位

根據當今對外漢語教學所呈現的一些新特點,國家的一些政策也在調整。比如漢辦改為漢語推廣辦公室,所主辦的活動和項目也更加多樣化;各國孔子學院的大量興建;對外漢語專業碩士項目的啟動;對外漢語教師考試的興起等。這些都是在世界漢語大市場的變化下國家做出的相應更為科學的政策調整。那么,高校對外漢語本科教學一定要隨時掌握最新動態,緊跟時代腳步,準確定位,這樣人才培養才能更有效。

對外漢語專業應適應人才市場需求,在學科定位中體現培養目標的指向性與多元化。雖然對外漢語教學專業培養的總體目標是“以學習漢語言理論知識為主,培養從事語言文字教學、研究及管理人才”,②但從對外漢語專業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來看,對外漢語人才培養也應走多元化的道路。因此,在專業共性的基礎上,應該考慮在專業方向設置上的多元化來適應畢業生就業或深造的需求。既可有偏重漢語言教學研究方向(為畢業生進一步考研深造做準備),也可有偏重應用性強的漢語交流方向(畢業生可從事外國人的中短期強化培訓工作);既可有涉外高級文秘方向(可在獨資、合資及涉外部門從事文字工作),也可有涉外文化傳播方向(在涉外傳媒機構、翻譯、涉外導游,甚至日后從事涉外家政服務工作)。這些在課程設置上都可以靈活地根據市場需要和本校學生的就業等實際情況加以調整。

以華東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為例,他們是這樣定位的:如果對外漢語專業回到中國語言文學的一級學科下,并作為它的一個二級學科出現,它大概應該包括以下幾個主要研究方向。1.漢外對比研究。這種研究旨在通過對比發現不同語言之間的規律,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比較的落腳點是回到漢語研究和教學中來,以指導學生更快速地掌握漢語。2.對外漢語教學理論研究。這種研究應該有別于傳統的語言學研究,比如它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應該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常碰到的語法規范以及語音、詞匯、漢字等問題,還有課堂教學的技巧、測試等問題。3.中介語及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研究。4.跨文化交際研究。這個定位是較為準確并一以貫之的,即從對外漢語的本科生到碩士、博士的研究都基本可以按照此分類方向來進行的。

南開大學漢學院院長石峰認為,優秀的對外漢語教師非常缺乏,即使是博士畢業,但講課并不一定受學生歡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主任劉樂寧也認為對外漢語教學機遇與危機并存,師資質量是成敗的關鍵,對外漢語教師的培養應理論與技能并重,當前應該特別加強語文學知識和教學技能的培養,從培訓的角度講,每個教師都應成為“全才”。③這就對本科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是對目前急功近利辦此專業的學校的警示。那么,什么樣的師資能適應當前的形勢?首先,前提是要有外向熱情的個性及教學技能,因為對外漢語教師在一定程度上是“表演者”,需要教師在課堂上肢體、表情語言豐富。其次,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基本上以語言學,應用語言學,中國語言文學為主。再次,要有一定的知識背景儲備,比如相當的中外文史修養,對學生所在地社會政治時事、文化體育生活的了解,商務及法律常識,最好再有1~2門特長,如中國傳統樂器、國畫、書法、中國傳統曲藝、傳統手工藝、中國武術等等。最后還要有出色的外語能力和一定的電腦技能。

三、課程設置

2003年“全國對外漢語教學專業建設研討會”上,35所設立這一專業的院校代表認為專業主干課程主要有12門: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應用語言學概論、對外漢語教學理論、英語綜合(聽力、口語、閱讀、寫作、翻譯)、中國文化通論、西方文化和禮儀、寫作等。④通過學習這些課程,使學生系統深入地掌握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等語言學知識和技能,系統深入地掌握中國文學、世界文學發展流變的歷史;培養他們對作品的分析能力,理論批評能力;使其具備良好的母語和外語交際能力。雖然認定了一些主干課程,但不同的院校應根據自己的實際對其進行深入分析,比如在課時把握上、在自己院校的特色專業上都應有所凸現。

這就要求對外漢語的課程設置應處理好基礎理論與應用之間的關系。對外漢語教學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以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為目標的專業學習者在業務上必須具備相應的語言文化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這個結構的構架和布局與人才素質有著直接關系。如果將對外漢語專業的知識結構和應用能力以模塊的方式來構架考察,它起碼可分為四個模塊:即“語言模塊”(漢語、外語的學習)、“文化模塊”(知識性文化、交際文化)、“文學模塊”(古今中外文學)和“教學法及其他模塊”,其中前三個模塊以基礎性課程為主,各院系在課程設置上相差不會太大,區別是在每個模塊所占的百分比上。以北京語言大學為例,其中語言模塊約占77.5%(外語約為50%,漢語課時約為27.5%),文化模塊約為8.5%;文學模塊約為14%。

而最后一個模塊以應用性課程為主,各院系可能會根據本校的特色以及培養目標的定位上設置的課程差異非常大。如師范院??杉哟蠼虒W法課程的設置,財經學校可加大對財務管理類課程的設置,外語院??杉哟髮Φ诙庹Z課程的設置,藝術院??杉哟髮λ囆g類課程的設置,農業院??杉哟筠r業科技知識課程的設置等等。在這個模塊的課程設計中還應特別注意的是實踐類課程的設置。對外漢語專業是應用性很強的專業,一定要將平時所學體現在實踐當中。學??筛鶕n程特色安排較多豐富的實踐性課程。比如讓學生給留學生上課,或者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模擬留學生上課,或者在涉外企事業單位實習等等。這樣的實踐課程學習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這樣才能最終使學生學以致用。而這就首先要求教師自身有著非常豐富的實踐經驗。所以,對外漢語教師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素質,通過積極參加各種培訓和實踐將自身的綜合能力提高,這樣才能教給學生更多的知識和信息。而學生也可根據不同高校在這個模塊的課程設置來選擇自己是否報考此學校的對外漢語專業。

這四個模塊是對外漢語教學專業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基本構架。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它們相輔相成,是一個有機整體的不同側面。在制定培養計劃時,要注意處理好這樣幾個關系: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能上的關系;漢語教學與外語教學之間的比例關系;漢語教學與文化教學的內在關系;專業必修課和選修課專與通的關系??傊?它是為實現既有扎實的漢語功底,又有較強的外語應用能力;既有相應的語言學知識,又有較深厚的文化底蘊;既有語言教學法技能,又有相應的心理學、教育學基礎的對外漢語教學人才這樣一個培養目標服務的。

在保證扎實的基礎理論學習和主干課學習的基礎上,各個學校再可以考慮兼顧其他,如體現應用特色或體現學校背景的東西。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和人才特色上,一些地方院?;騿螌W科院校,應與綜合大學的人才培養有所區別。其特色應是在語言文學與實際應用中找到一個最佳的結合點,所培養的對外漢語專業人才,應是帶有一定的專業應用色彩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出的人才除了具備扎實的對外漢語專業知識以外,還具備較充分的一定學科的素養,具有對此學科的理解力。只有這樣,培養出的人才才會在將來的人才市場上具備一定的競爭力。

注釋:

①③第一屆國際對外漢語教學學科建設專題研討工作坊.陜西師范大學舉辦,2006年6月24日.

②張映光.論國內對外漢語教學專業師資型人才的培養[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6.5,P35.

④羅小東.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科定位和課程設置[J].武漢大學學報,2005.4,P13.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in the light of characteristics position in New period

Lv Yunge

(College of Humanities,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China)

篇6

瓊州學院是中國最南端的公辦應用型本科院校,定位是國際化、開放型、特色鮮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正好符合學校的辦學定位以及辦學特色。從對外漢語到漢語國際教育都離不開實踐,而實踐教學最中心的環節是​畢業實習。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習的主要內容是留學生漢語教學。

一、對當前學生畢業實習情況的調查

我們分別對2010級、2011級、2012級、2013級對外漢語專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發放調查問卷240份,收回239份,有效問卷有202份。其中向2010級大四學生發放調查問卷108份,收回107份,有效問卷70份;向2011級大三學生發放調查問卷44份,收回44份,有效問卷44份;向2012級發放調查問卷35份,收回35份,有效問卷35份;向2013級發放調查問卷53份,收回53份,有效問卷53份。對以上數據進行歸納統計對比,如下表。

調查發現,對實習的認識比較清晰的是大一和大四的學生。其中認為實習是教留學生漢語的是13級大一的學生,其次是10級大四的學生,占調查人數的76%,認為該去中小學實習的是11級大三的學生,占調查人數的43%,認為該去企業實習的是12級大二的學生,占調查人數的29%。不了解實習內容和實習方向的主要是13級大一的學生,占調查人數的11%。以上數據表明,大一與大四學生大部分認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實習是教留學生漢語。學生對專業實習的認識從最初的清晰到大二、大三的不清晰,再到大四的清晰,經歷了一個不斷認識的過程。

表2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實習選擇的方向從表2可以看出,學生的實習意愿,選擇實習方向與專業相關的主要是12級大二及13級大一的學生,而選擇與就業方向相關的10級大四的學生最多,占調查人數的66%,11級大三的61%,12級大二與13級大一的分別為43%。由此可見,隨著年級的增加選擇與就業方向相關的單位實習的學生增多,而選擇與專業相關單位實習的則少了。這跟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就業率有關。

在有無留學生漢語教學經驗上,大一學生沒有經驗的占調查人數的91%,10級大四的沒有經驗的占71%,11級沒有經驗的占36%,12級沒有經驗的占63%,可以發現學校在發展,學生接觸留學生的機會是在增多的。以上數據表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對實習的認識反映了對實習的希望,有留學生漢語教學經驗的學生比較少,在有留學生漢語教學經驗的學生中,大部分是以一對一、一對多的形式教本校的留學生,以班級形式授課的很少,沒有到國外進行漢語教學的機會。大多沿襲以前對外漢語專業的實習形式,而“走出去”到國外進行實習實訓才是漢語國際教育實習的目標。

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畢業實習形式探討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習不僅是專業發展、學校發展的需要,更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調查發現,學生畢業時的意愿不再是單純地選擇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單位,而是選擇跟自己就業方向相關的單位實習。盡管如此,學校也應該從開辦專業的實際情況出發,盡量使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實習內容與所學專業對口,在此基礎上實現實習形式多元化。

(一)遵循的原則

1.實習內容盡量與所學專業對口。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更多的是面向全球的漢語教育,但是許多地方院校都面臨著實習瓶頸。要盡量為學生創造機會,開辟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習的渠道和基地,特別是與國外學校的合作,盡量讓學生把所學用于所用。

2.實習形式盡量多元化。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習,除了沿襲對外漢語專業特有的在國內對留學生的漢語教學外,也可以根據學生的意愿,使實習形式盡量多元化。實習形式對口化與多元化不是對立的,對口化主要是學校發展和專業建設的層面,而多元化是學生層面。要做到學生實習實訓的內容對口化,然后留一部分時間滿足學生自身實習的需求,當然這只是一種設想,具體的做法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

(二)具體形式

可以根據地域優勢,結合專業與地方特色,盡量以留學生漢語教學為主,同時可以進行涉外文秘、涉外導游以及企業實習等。

1.留學生漢語教學。一是學校內部的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實習,這是最主要的實習場所和實習形式,應該保留和發展。還可以豐富實習形式,不僅是留學生的漢語課堂的聽課、講課以及課外輔導,還可以增加調查留學生漢語學習的動機、策略以及需求等,把學生的畢業論文和實習結合起來,有的放矢。二是學校以外的對外漢語培訓機構實習。社會上有許多對外漢語培訓機構,我們可以與之合作,派遣學生去實習。三是海外的合作單位實習。可以借鑒國內許多高校的對外漢語教育實習模式,跟海外的中小學合作。四是網絡漢語遠程教育。遠程教育模式主要以口語課為主,實行“異地,同步,實時”教學,但是對計算機技術要求比較高。還有一些網絡孔子學院,也可以作為學生的實習選擇。更多的實習模式,其實是為實習開辟更為廣闊的空間。

在滿足學校發展、專業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滿足部分學生的需求。因為面對就業現實,很多學生有自己的需求,在控制一定比例的前提下,可以讓有需要的學生選擇中小學語文教學實習、涉外文秘實習、涉外導游實習等。

2.中小學語文教學實習??梢愿镜刂行W建立長期合作的關系,讓一些畢業生到中小學去進行語文教學實習。漢語國際教育畢業生有許多改行做了中小學語文教師,據調查,有這方面需要的學生不在少數。

3.涉外文秘實習。為了滿足學生的需求,可以讓他們到國際交流合作處實習,拓寬實習的渠道。

4.涉外導游實習。國際旅游島每年會吸引成千上萬的外國游客來島旅游,可以利用這種地域優勢,跟旅行社合作,把有意愿的學生送去實習。

5.企業實習。有的學生可能根據自己以后的就業愿望選擇實習單位,學校應該積極配合,與相關單位建立合作關系。

6.其他。根據學生自己的就業意愿選擇實習方向。

篇7

關鍵詞:外國留學生 漢語語體 習得 回顧 前瞻

一、引言

外國留學生說話或寫作時,常常出現語體偏誤。例如:

(1)老師:你的手好了?

學生:痊愈了。

(2)我想詢問他一件事。

(3)邀請信:我們在12月6日晚上舉行結婚,請老師來玩玩。(常敬宇,1999)

上面所列語體偏誤并非個別現象,這說明關注外國留學生漢語語體習得非常必要。

學界對語體的界定很多,可以參見林裕文(1960)、王德春(1987)、黎運漢(1989)、王希杰(1996)、李泉(2004)等等。本文“語體”是指語言運用的交際功能變體。人們在進行交際時,由于交際目的、對象、內容、方式、場合等的不同,在選擇表達方式和運用語言材料等方面會形成一些各具特點的言語表達形式。不同的語體在詞匯、句法、篇章等層面都各有特點。

二、外國留學生語體習得研究的價值

就漢語本體研究而言,國內對于語體的認識并不一致,漢語語體問題仍是我國學者研究的一個熱點和難點?!皩ν鉂h語教學是漢語本體研究的試金石”(陸儉明,2005)。因此,從學習者的視角對漢語語體現象進行研究,可以深化對漢語本體研究的認識。

就對外漢語教學研究而言,學界關注的焦點一直都是語音、詞匯、語法的習得研究,對語體習得關注很少。評價留學生的漢語學習成效有“正確、流利、得體”三個標準,學界多側重“正確、流利”,常常忽視了“得體”這一標準。“得體”則與語體密切相關。漢語國際傳播的大背景下,學習漢語的人數越來越多,層次越來越高。如何加強語體的教學,提高學生得體交際的能力,是漢語教學面臨的難題。因此,外國留學生漢語語體習得研究,對于國際漢語教學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該研究可以為國際漢語教學研究開辟新的研究視角和研究空間,將有助于從對外漢語教學的視角深刻認識漢語語體,有助于更好地指導對外漢語的語體教學實踐,從而推動漢語教學的最終目標“得體交際”的最終實現。

對于留學生語體習得的研究,不僅能拓寬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領域、增加研究視角,而且研究成果也將更直接地服務于對外漢語教學,能極大地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研究留學生語體習得現狀,進而探討各種相關因素,以便有針對性地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切實可行、符合漢語特點和學習規律的建議,探討教學新思路。

三、外國留學生語體習得研究簡要回顧

20世紀50年代以來,語體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已經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年來,有學者開始重視從語料庫出發、運用量化的方法研究語體特征標記,例如:曹煒(2003),黃偉、劉海濤(2009)?;谡Z料庫的語體風格研究是語體學科的一個高難度的課題,可能是其奮斗的極終目標(丁金國,2009)。與國外英語學界相比,現代漢語關于語體特征標記的研究還有一些差距。Biber(1999)首次研究了基于語料庫統計分析的口筆語語體特征。Leech(2001)初次揭示了口筆語語體中詞匯頻次的差異。

從語體教學或習得角度探討對外漢語教學,現有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運用語體量化分析法對教材的語體分布情況進行考察,如張瑩(2005)、吳越(2007)、韓瑩(2008)。2.重點研究留學生漢語書面語中的口語化傾向問題,分析其中的原因,如胡曉慧(2008)、張春玲(2008)、劉圣心(2008)、韓瑩(2008)、張憬霞(2009)等。研究如何避免留學生書面語體中口語化傾向問題,從教材編寫、詞匯分級、練習設置等方面提出了建議。如曾毅平,2009;王福生,2002;王曉娜,2003;汲傳波,2009。3.泰國學生語體習得及語體能力培養研究,如周蕓(2010、2011)。

根據韓瑩的調查(2008),在北京語言大學世界漢語教學文獻數據庫中,詞匯研究有2113篇相關文獻;語法研究有3500篇相關文獻,但語體研究僅有206篇相關文獻。由此可見,語體研究還沒有得到對外漢語教學界的重視。對外漢語教學語體的研究目前仍處于經驗總結階段,量化分析、實證的研究非常少。相對而言,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語體研究更為深入,如Petch-Tyson(1998)、Cobb(2003)文秋芳(2003)都通過選取語體特征標記對英語學習者的中介語語料進行量化分析,發現了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語體習得的規律。

綜上所述,目前對外漢語教學界的語體研究主要集中在“語體教學”,而針對學習者的“語體習得”研究仍非常薄弱。主要表現為:研究缺乏系統性;研究缺乏科學性。已有的針對外國留學生漢語語體習得研究,僅有國別的成果(周蕓2010、2011),缺少對不同母語背景的外國留學生的整體情況的考察。另外,已有研究大多是質的研究,很少有基于大型中介語語料庫的量化研究。即使有個別量化研究的成果,所采用的語料樣本很少(張憬霞,2009),只是針對中介語書面語語料庫的部分研究,沒有針對中介語口語語料庫的研究。因此,今后的語體習得研究,需要在以上兩個方面取得突破。研究對象的國別應該多樣化。為了確保研究的科學性,應該借助大型中介語語料庫,并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近年來,大型語料庫的相繼建立并且免費開放,為該研究進行更為客觀全面的定量研究提供了必要條件。

四、外國留學生語體習得研究前瞻與設想

(一)研究目標

外國留學生語體習得研究可設定兩大目標:其一,通過語料庫分析,發現學習者漢語語體習得規律;其二,根據發現的規律,制定針對學習者語體習得現狀的教學對策。

1.發現學習者漢語語體習得規律

研究可利用現有的大型中介語書面語語料庫、中介語口語語料庫,通過量化分析和對比分析的方法,將中介語與現代漢語語料(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漢語口語語料庫(美國語料共建會LDC所收集的漢語電話語料、自建的現場訪談節目語料和中國傳媒大學音視頻語料)進行比較,將留學生抽象的語體能力用數值體現出來,首次全面地描寫外國留學生漢語語體習得的總體狀況。該研究將從留學生書面語中的口語化傾向、口語中的書面語傾向、語體特征發展等三個方面進行研究,以期發現留學生漢語語體習得規律。另外,還將比較不同水平、不同國籍外國留學生語體習得的異同。

2.制定針對學習者語體習得現狀的教學對策

從教材、教師、教學方法的視角分析造成留學生語體偏誤的原因,提出有效的教學對策。

(二)研究內容

該研究將從學習者和教學對策兩個方面對外國留學生漢語語體習得進行研究。

1.學習者研究

(1)留學生書面語中的口語化傾向研究

我們假設留學生書面語中有口語化傾向,隨著漢語水平的提高,留學生書面語中的口語詞、口語句式逐漸減少;不同國籍的留學生書面語中的口語化傾向存在差異。本研究將利用中介語書面語語料庫,利用語體特征標記,對隨機抽取的大樣本庫語料進行量化分析,并與現代漢語語料進行對比,發現留學生書面語中的口語化傾向。為保證中介語語料有較強的書面語特征,需要選取議論文體裁的語料。相應地,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中也應選取議論文體的語料作為書面語的代表。研究采用語體特征計算方法分為兩種:計算標準化頻次和計算百分比。另外,還將就自建的高級漢語水平留學生學術論文語料庫進行研究,發現其中的語體偏誤。

(2)留學生口語中的書面語化傾向研究

我們假設留學生口語中有書面語化傾向,隨著漢語水平的提高,留學生口語中的書面語詞、書面句式逐漸增多;不同國籍的留學生口語中的書面語化傾向存在差異。將借助中介語口語語料庫,利用語體特征標記,對語料進行量化分析,并與現代漢語口語語料進行對比,發現留學生口語中的書面語化傾向。

(3)留學生語體特征變化研究

以上研究是從共時的角度對外國留學生的語體習得現狀進行描寫,本研究則是從歷時的視角觀察留學生隨著漢語水平的提高,語體特征的變化情況。研究方法也是通過對中介語語料的量化分析,對比中介語語料和現代漢語語料,發現其中的規律。

(4)留學生語體轉換實驗研究

可以采用問卷調查和測試的方法,針對留學生的語體習得情況進行研究。測試試卷的編制主要采用前文研究得出的結果,把留學生典型的語體偏誤情況制成問卷,對留學生進行測試。該研究的目的是對量化研究的驗證和進一步支持。主要研究內容包括:英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語體習得狀況研究、韓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語體習得狀況研究、日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語體習得狀況研究。以上三個針對不同母語背景的留學生語體習得進行分國別的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也是量化分析和對比分析。

2.教學對策研究

(1)漢語教材編寫對留學生語體習得的影響及其改進建議

針對目前有影響的幾套教材的語體情況進行分析,試圖解釋留學生語體情況的原因,并對于今后教材編寫提出建議。本研究不對教材進行窮盡分析,而是隨機抽取大樣本進行考察。

(2)漢語教學模式對留學生語體習得的影響及其改進建議

針對目前的教學模式(重視正確性、流利性,不重視得體性)進行分析,解釋留學生語體偏誤的原因,提出今后教學模式改進的建議。重點考察目前已經出版的有影響的對外漢語教案、教學設計、教學模式、示范課視頻等成果中有關漢語語體的內容。主要研究內容包括:漢語要素教學與語體習得、漢語技能教學與語體習得。

以上兩種研究是從漢語要素、漢語技能教學的視角,研究如何將詞匯、句法、聽說讀寫的教學與語體能力的培養結合。我們將重點考察對外漢語教學示范課案例、對外漢語要素、技能教學的研究成果中的漢語語體內容。

(三)研究方法

1.對比分析法

用于對比分析的學習者語料來自四個語料庫,分別是中介語書面語語料庫,中介語口語語料庫,現代漢語書面語語料庫,現代漢語口語語料庫。研究可選取詞匯、句法、篇章三個層面的若干參數進行對比分析。

2.語篇語體量化分析法

本方法是確定語篇語體屬性的研究方法,將學生抽象的書面語能力轉換成具體的數值表現出來,分析對比各個分數階段、各種文體之間的差異及其原因;同時從語言的詞匯、短語、句法及篇章層面對學生的語言使用特征進行考察分析。

3.問卷及測試設計

對外國留學生的漢語語體能力進行測試,對外國留學生的語體意識以及語體學習策略進行調查。針對對外漢語教師的問卷設計,主要調查教師對于教學實踐中語體教學現狀的認識以及持有的態度,并考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具備語體意識。

4.個案跟蹤

采用跟蹤錄音的方式對高級班的留學生進行為期半年的跟蹤調查,記錄下來所有談話錄音,轉化成文字,再運用漢語語體特征標記進行考察。

5.描寫、分析和解釋相結合的方法

這一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盡可能全面系統地描寫、分析和解釋外國留學生習得漢語語體的中介語系統,主要包括:根據不同的語體偏誤類型來分析各類偏誤的分布和變化情況,并對偏誤(或回避)的原因做出一定的解釋。

(四)研究步驟

在針對學習者的研究方面,本研究從共時、歷時的角度對外國留學生的漢語語體習得情況進行全面、系統地分析。

共時的研究重點是對中介語系統進行量化分析。具體研究步驟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問卷、測試、中介語的取樣分析,確定典型的漢語語體特征標記。這些漢語語體特征標記包括詞匯、句法、篇章三個層面。確定了漢語語體特征標記之后,重點是對中介語的書面語、口語語料庫進行量化分析。計算各語料的語體值即正相關總值和負相關總值,并分別和與之相應語料的語言結構總數相比,求出它們在語料中所占的比例。由此得出該語料中語言的正相關成分的比例和負相關成分的比例,而兩項相抵則得出該語料的語體量值。通過對語體量值的分析,可以對不同國家、不同水平的留學生語體習得情況進行全面的描寫和比較。

需要說明的是,對漢語教學來說,外國留學生的語體習得不能沒有時限,不能沒有標準,否則,教學就無據可依,亂無章法。語體的習得應該有一個低、中、高的標準,不能拿對中國人的標準要求外國留學生。對外漢語語體教學,除了應該有高低語體的標準之外,還應該有理解與表達之分。即,應該理解的語體層面要高于表達的層面;表達的層面應該是最為核心的部分。所以對漢語教學來說,最重要的是尋找語體的核心成分。

歷時的研究重點是針對外國留學生語體特征變化的研究。其一,采用中介語語料庫,考察隨著漢語水平的提高,留學生漢語語體特征的變化情況。其二,采用個案追蹤調查的辦法,觀察分析留學生的書面語、口語發展情況,重點考察其語體習得發展情況。

在教學研究方面,可以針對教材編寫、教學模式、漢語各要素教學、技能教學的現狀,分析形成留學生語體習得現狀的原因,提出教材編寫、教學改進的建議。

(五)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研究的重點是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的中介語進行分析。這包括對中介語語料的質化研究和量化研究。在量化與質化研究的關系中,二者不是平行的,而質化研究是基礎,量化研究則必須在質化研究的指導下進行,舍此將一無所獲(丁金國,2009)。本研究將在前人使用的漢語語體特征標記(彭宣維,2000;張瑩,2005)的基礎上,借鑒英語學習者語體習得研究的成果,確定本研究分析中介語所使用的語體特征標記。這些語體特征標記分為詞匯、句法、語篇等幾個層面。

另外,還需要對“語體特征標記”分別在中介語語料庫和現代漢語語料庫中的出現頻次進行對比分析,以此確定留學生語體習得狀況。研究難點是對數據的統計、分析,需要借助SPSS,計算某些詞、句法格式的標準化頻次和分布比例、單因素方差分析等等。

五、結語

為了有效地提高對外漢語教學的水平,我們認為必須將“語體意識”(stylistic consciousness)的培育(acquisition)置于對外漢語教學的核心地位(丁金國,1997)。本文從對外漢語教學的視角分析了語體習得研究的現有成果,提出了未來研究的目標與設想。我們深知,雖然外國留學生語體習得研究非常有價值,但由于其研究難度非常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更多的學者共同參與。

(本文系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2012年科研項目“外國留學生漢語語體習得研究”的部分成果。)

參考文獻:

[1]曹煒.現代漢語口語詞和書面語詞的差異初探[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6).

[2]曾毅平.語體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J].修辭學習,2009,(5).

[3]常敬宇.言語得體性與對外漢語教學[A].北京語言文化大學漢語速成學院編.漢語速成教學研究(第二輯)[C].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1999.

[4]丁金國.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體意識[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1).

[5]丁金國.基于語料庫的語體風格研究——兼論量化和質化的關系[J].煙臺大學學報,2009,(4).

[6]韓瑩.中高級對外漢語綜合課教材中書面語體情況考察與分析[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2008.

[7]胡曉慧.試析留學生漢語寫作中的口語體傾向[J].華僑大學學報(哲社版),2008,(3).

[8]黃偉,劉海濤.漢語語體的計量特征在文本聚類中的應用[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9,(29).

[9]汲傳波.中級綜合漢語教材語體不對應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9,(6).

[10]黎運漢.漢語風格學[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89.

[11]李泉.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語體研究的范圍和內容[J].漢語學習,2004,(1).

[12]林裕文.詞匯、語法、修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

[13]劉圣心.高級階段留學生書面語體意識的培養與考察[D].廣州:暨南大學,2008.

[14]陸儉明.對外漢語教學與漢語本體研究的關系[J].語言文字應用,2005,(1).

[15]彭宣維.英漢語篇綜合對比[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16]王德春.語體論略[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

[17]王福生.對外漢語教學活動中口語和書面語詞匯等級的劃界問題[A].漢語口語與書面語教學——2002年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

[18]王希杰.修辭學通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19]王曉娜.第二語言語體能力的培養與教材虛擬語境的設置[J].漢語學習,2003,(1).

[20]文秋芳,丁言仁,王文宇.中國大學生英語書面語中的口語化傾向——高水平英語學習者語料對比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4).

[21]吳越.中高級對外漢語口語教材中口頭語體情況考察與分析[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2007.

[22]張憬霞.高等HSK考試中學術書面語能力考察與分析[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2009.

[23]張春玲.中高級階段越南學術漢語語體偏誤分析[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08.

[24]張瑩.基于語體的對外漢語中高級聽力教學模式初探[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

[25]周蕓,張婧.泰國學生漢語談話語體能力習得調查[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0,(3).

[26]周蕓,張永芹,張婧.論泰國學生漢語語體能力培養的基本原則[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1,(2).

[27]Biber,D.Johansson,S.Leech,G.Conrad,S.& Finegan,E.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28]Cobb,T.Analyzing late interlanguage with learner corpora: Quebec replications of three European studies[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2003,59(3).

[29]Leech,G.Rayson,P.& W ilson,A.Word Frequencies inWritten and Spoken English[M].London: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1.

篇8

關鍵詞:遠程教育;對外漢語教學;翻轉課堂

隨著中國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關注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和語言,面向全球進行漢語推廣是中國對外開放進程的重要一步。遠程教育技術憑借其獨特的優勢,能較大地彌補對外漢語教學的不足,形成一種便捷、靈活的學習模式[1],能讓更多人接觸漢語,并發展成終身學習。與此同時,遠程教育技術和對外漢語的結合,能推動漢語的發展,為中華文明的弘揚與傳播做出巨大貢獻。

一、遠程教育技術下的對外漢語教學現狀

互聯網的普及使遠程教育開始興起,學者先后提出了遠程教育與對外漢語教學相結合,營造網上語言訓練環境和文化環境,構建學習支持服務系統以及遠程教育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等一系列觀點,這使得遠程對外漢語教學飛速發展。現如今,遠程對外漢語技術的發展與世界教育技術的發展基本一致,不斷向其靠攏,吸收其精華,形成漢語教學的學科特色,在理論研究、技術開發和技術應用上都取得巨大成就。如:鄭艷群提出的“VR技術”,將虛擬現實技術和語言教學環境相結合,通過仿真的語言環境讓學習者置身其中,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2];由“1+0”到“1+n”模式的轉變,分析其利弊,不同模式適應不同的教學,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并駕齊驅[3],以及一系列針對漢語不同方面的教學軟件設計等。

(一)遠程對外漢語教學在高校的應用現狀

作為中國最大的對外漢語教學基地,北京語言大學在2000年9月就成立了對外漢語研究中心,它是國家在對外漢語教學領域設立的唯一一個國家級重點研究基地。與此同時,其他高校也相繼發展遠程對外漢語教學。華東師范大學與國家漢辦共同建立了對外漢語遠程教學中心,該中心的漢語教學網站《漢語網?!泛汀稘h語網絡學院》以其技術先進、設計新穎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南京師范大學開辦了HSK的輔導網站(/);廣州暨南大學主編了教材《中文》局域網版;廈門大學2000年了自己學校網站上的對外漢語教學課程;南京大學也開始投入資金,開發網絡教育課件[4]。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實施遠程開放教育的新型高等院校——國家開放大學,在這方面的成就尤為突出。其對外漢語教學中心,秉承遠程開放教育理念,依托廣播電視大學系統的優勢,開展漢語和中國文化教學,是一個新型、復合型的國際漢語遠程教育與服務機構。它成立過“對外漢語電視教學節目制作中心”,在北美SCOLA衛星電視網制作播出了大型對外漢語電視教學節目——《中國全景》和面向社會大眾的短期速成教學系列節目——《易捷漢語》。在2006年5月,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成立了全球第一所網絡孔子學院——密西根州立大學孔子學院。它憑借自身的優勢,用遠程教育的方式帶動漢語教學“走出去”,并連續三年被孔子學院總部評為“先進孔子學院”[5]。新乘風漢語是國家漢辦與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合作開發的基于網絡的多人游戲學習平臺,所面向的群體為母語是英語的學習者。在這一平臺中,提供了以中國文化為載體、以游戲為手段的互動漢語學習環境。學習者可在玩游戲的同時,掌握一定的中華文化,做到了寓教于樂。

(二)遠程對外漢語教學在商業個體中的應用現狀

隨著漢語的推廣,更多的商業個體開始與高校合作,建立孔子學院,創建學習網站等。2001年,北京語言大學和華夏大地遠程教育網絡服務有限公司合辦了漢語教學網站——網上北語。經過教育部授權,網上北語是唯一可在全世界范圍進行網上漢語遠程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的專業網站。它語種機制多,資源豐富,功能強大,網上北語提倡資源共建共享,實現開放式互動式資源開發與合作。

二、利用遠程教育技術進行對外漢語教學的組織形式

語言教學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語言教學中人的作用有著比其他資源更重要的作用。因此,遠程教育技術應用到對外漢語教學中必定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針對這一問題,本文提出了三種適用于對外漢語教學的組織形式。

(一)基于翻轉課堂的對外漢語教學組織形式

翻轉課堂最早起源于美國的科羅拉多州,它是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其目標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實踐獲得更真實的學習。1.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課堂地位在對外漢語教學的課堂上,要樹立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地位觀念。首先對外漢語教師應當明確自己是課堂推動者而不是課堂領導者,不要存在征服課堂的優越感。教師“領導”課堂會限制學生的自我發展,長時間后,會讓學生喪失對漢語的學習興趣。2.短小精悍的教學資源視頻教學是遠程教學的主要方式。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來獲取知識。但漢語知識點繁多、重難點不容易理解。因此,在制作教學視頻中,應做出與知識點相對應的視頻。當學生遇到某一個難點時,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查找;視頻的長度也應該控制在學生注意力較集中的時間范圍內,最長不要超過20分鐘,集中解決問題,不需要太長的教學引語,這樣學生才不會產生厭倦心理,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視頻具備暫停、回放等多種功能,能讓學生控制,增強學習的靈活性和便利性。3.明確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應當符合教學規律和學生的接受能力,要講求循序漸進;對教學視頻要進行明確的分類,方便學生安排學習計劃和有目的性地進行自我提高;要區分教學視頻與教學錄像。教學錄像是記錄整個課堂進行教學的課程,較為枯燥、死板且時間漫長;教學視頻應當摒棄這些缺點,以知識點為主要內容。每個視頻都應該有自己特定的功能和價值,教學視頻就應當直擊知識點,不應當融合休閑娛樂的感覺,這樣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遠程學習也屬于自主學習,它要求學生具有相當高的自主能力,因此要減少分散學生注意力的因素。如果想通過輕松的方式幫助學習,可以另外開發有娛樂性質的模式和板塊。4.將學習流程融入課堂傳統的教學中,學生獲取知識一共分為三個階段,概括起來是: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復習。課前和課后這兩個階段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但由于缺少專業幫助和自主能力,這兩個階段的學習效果較差。翻轉課堂將所有的學習階段都納入,課前預習不僅有視頻的幫助,同時又在教師的輔導下進行,這樣有助于教師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掌握情況。課后復習是學習中比較重要的階段,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比如一定要做完課后習題才可以退出系統,記錄學生的學習進程等方式。5.建立可供學生交流分享的平臺和完善的自我評價機制語言的學習不可“單槍匹馬”,應當結交學習伙伴,在彼此的交流與分享中實現語言的掌握。提供這樣的平臺,能夠幫助漢語學習者尋求能力相當的伙伴,創造應用漢語的機會。完善的自我評價機制也很有必要。只有學習者在心理上自我認同才能夠樹立學習漢語的信心,戰勝困難的同時帶來的是興趣的提升和對漢語更深層次的學習。因此,對外漢語課堂應當既有翻轉課堂的優勢,又要保留自己的學科特色。在學生與老師的地位互換的基礎上,更要保證一系列教學素材的應用。教學視頻“替代”老師的教授職能,先進的科學技術“替代”教師的審查功能。傳統課堂中占絕對比例的傳授知識的課程轉移到課下,由學生獨立完成。大規模的復習和預習,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課堂比例的轉變,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利用基于4G網絡下APP軟件的教學組織形式

4G是第四代移動電話行動通信標準,指的是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4G是集3G與WLAN于一體,并能夠快速傳輸數據、高質量音頻、視頻和圖像等。4G能夠以100Mbps以上的速度下載能夠滿足幾乎所有用戶對于無線服務的要求。4G網絡通信速度快,網絡頻譜寬,通信靈活,智能性能高,兼容性好,并且費用便宜。現在,大部分人選擇使用4G網絡下的智能手機,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媒介開發一系列幫助漢語學習的軟件,比如:拼音、音調的學習、聽力和閱讀的學習、筆畫和漢字的學習等,給學生隨時隨地自主學習創造條件。因此,將4G技術應用到對外漢語教學中具有重大意義。4G網絡速度快,可以針對不同層次學生開發支持視頻和語音的輔導性軟件。該軟件的功能應該包括:第一,為漢語學習者提供一個交流平臺,在這款軟件中,學習者可以發表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或者學習心得,類似我們所熟知的朋友圈或者微博,能發送帶有圖片或者小視頻的消息,不限制每條消息的字數,并且消息只可以用中文發送;第二,該軟件中儲存大量的教學視頻,可以在線或者離線觀看,支持彈幕功能;第三,語言的學習要求張嘴去說,因此該款軟件應當具備語音對話功能,學生通過使用這一功能來檢測自己的發音,提供日常的對話功能,幫助學習者營造一個學習環境。初學者重點在音調和拼音,這是每一個“零基礎”學習者必須學習和掌握的。學習漢語拼音的時候,可以采用跟讀功能,并且學生可以回聽自己的發音進行對比。在發音的時候,應該適當展示一下發音部位、舌頭的彎曲狀況等,幫助學生掌握“重難”拼音字母。在書寫方面,首先要提供標準的拼音書寫界面,軟件在展示的時候標出筆順,保證學習者正確書寫,同時要有自檢功能,可以采用聽寫的方式、軟件發音、使用者進行書寫,正確則進行下一個,錯誤的話要展示正確答案,并將錯誤的拼寫記錄下來。中級主要側重于閱讀和聽力。在閱讀方面選取短小的文章,并且進行分類,比如:散文、詩歌、新聞、笑話、名人演講等。文章自帶朗誦功能,每個字標注漢語拼音。聽力選取日常對話,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進行單項選擇。高級側重于漢字的書寫和對漢語的綜合利用。我們知道,漢字是表意文字,它數量龐大,筆畫繁雜。對于母語為表音文字的學生來說,學起來更是難上加難。針對這一現狀,我們可以開發一款幫助學習漢字書寫的軟件。1.從形義關系上幫助學習漢字有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利用形義關系幫助理解漢字本身的意義,記住漢字的寫法。比如“田”字,它的意思是表示種植農作物的土地,學生可能不理解為什么這個字代表這個意義。但是從象形字可以看出,古代的田地就是這種形狀,這樣學生通過圖片記憶,字形以及它所代表的意義在腦海中聯系為一個整體,當下次出現時,將形義很快地結合起來,有利于學生的長久記憶。因此,軟件應當提供漢字的篆體,提供從古字形到現在的演變順序,及其所表達的意義,以小故事的形式傳達,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2.從整體到局部的方法幫助學習當學生接觸到新的漢字時,能從它的組成部分來分析,發現它的特點后,漢字的學習就變得簡單。正如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生在接觸不認識的字時,會從這個字的組成部分來判斷它的讀音和字義是否一樣;能在第一時間判斷出這個字的結構特點,是上下結構、左右結構、還是包圍結構;組成部分又分別是什么,代表的意義是什么,這些應該都是軟件應該具備的功能。學生能從“”判斷出這個字與足部有關,從“月”判斷這個字與器官有關,從“口”判斷出與嘴有關等。對漢字有個初判,對字義有個初步印象。因此,軟件可以給學生出一個字,讓學生判斷這個字的結構、偏旁部首、部首所代表的意義。同樣的,也可以利用反向思維,將拆分的各個部分羅列出來,讓學生選擇是哪個漢字。這樣,在學生接觸漢字的初期就培養這樣的分析習慣,以后的漢字也可以舉一反三。3.從語素方面幫助學習字與詞的學習都是為說出句子而奠定的基礎。哪些詞適合出現在哪類的語境中,又常常與哪些漢字組合成詞,知道這些更加有利于學生準確使用句子。比如“文”字,它能組成:“文化”“語文”“文學”“文科”“文藝”“斯文”“文采”“文質彬彬”等。先掌握這個詞素的詞庫,知道漢字所應用的大概環境,這樣才能進行表達。比如“這個人很有文采”“我熱愛文學”或者“我是一名文科生”等。這樣,通過這種方法,學生能進行更準確地描述,降低出現錯誤的幾率。因此,軟件中可以提供拓展詞庫的部分,選取出一個字,然后通過選擇的方式,哪些字可以與之組成詞語,在選擇答案后標明這個詞語的意思,加深學生的印象。當一個漢字的詞庫練習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讓學生進行造句練習,軟件判斷學生所造的句子是否符合邏輯、語義清楚、句子通暢等。造句時既支持漢語拼音法輸入也可以采用手寫的方式,這樣也能鍛煉學生的拼寫和書寫能力。

(三)采用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教學模式

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即MOOC。其課程特征非常鮮明,是現代遠程教育技術的集中體現,并且能很好地服務于對外漢語教學。一是工具資源多樣化,它整合了多種社交網絡平臺和多種形式的數字化資源;二是課程打破時空限制,以互聯網為載體,滿足各地學習者的學習需求;三是課程受眾面廣,它突破傳統課程教室人數的限制,能夠滿足大規模課程的要求;四是課程參與自主性,與大多數遠程教育一樣,MOOC課程對學生的自主性要求較高,要求學習者要有足夠的自主能力來完成課程。開放式網絡課程通過網絡處理大眾的互動和回應,這正好滿足了語言學習者張嘴說的需求,即使教師不在身邊,也可以得到專業的指導。當學生在學習時遇到困難可通過在線留言的方式反饋給老師。這種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更有利于營造學習語言的環境,能更好地鍛煉口語,在學習與互動中,能結交世界各地的朋友,并與其一起學習漢語,相互幫助,相互督促。同時,使用網絡課程有效地節省了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一是網絡課程可以在某種程度上代替對外漢語教師,減小了教師的壓力,也保障了一定的教學質量;二是網絡課程可以重復使用,它不像傳統課堂中,只要學習到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就要進行講解,相反的,只要知識點不出現偏差,網絡課程就可以一直使用;三是以因特網為媒介的課程可以減少書本的使用[6]。課本的印刷和郵寄要花費大量的資金,使用網絡課程可以減少這一現象,節約成本。使用客觀、自動化的線上評量系統。具體表現在可以進行隨堂測驗、考試等。學習網絡課程就要求學生要有較強的自主性,學習的過程不僅包括聽課,為了保障學習效果還要有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將這兩部分融合到課堂中是網絡課程可以做到的。學習完知識后立刻進行檢驗有助于加深學生的印象,鞏固課堂知識,這種學習課堂,不僅在同樣的時間內使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大化,而且還盡可能縮減占用課余的時間,在將學習壓力降低的同時,將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提升。學生在經歷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進行考試,有利于提升學習漢語的信心,也能夠查缺補漏,彌補自己在學習中的不足。進行有效的、公平公正的正式考試是對學習成果的保障,只有這樣,才能督促學生按時完成教學任務。

三、遠程教育技術支持對外漢語教學的應用模型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根據以上模式來構建對外漢語教學的應用模型。此應用模型應當分為兩部分:線下教學和課堂教學,如下圖所示。

(一)線下教學

線下教學是指學習者在課下時間通過觀看教學視頻或利用其他教學資源來獲取知識的教學模式。利用遠程教育技術后,學習者基本知識點的獲得都將在這一部分完成,所以要十分重視線下教學。1.個將翻轉課堂與xMOOC與SPOC相結合xMOOC是“慕課”教學模式之一。xMOOC為知識復制型,是成熟的教學模式在網絡空間的拓研,主要以教授和練習為主,側重對知識的傳播和復制[7],是較為適用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模式。教師首先布置學習任務,收集各類學習資源,通過學習平臺集中展示給學生,明確此次學習的目標,給予學習方向。學習者以翻轉課堂為依托形式,在上課之前觀看教學視頻及其他教學資源,觀看視頻時利用即時筆記的功能記錄知識點。觀看完視頻后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和相應的拓展任務,以供學生提高能力。學生應當記錄學習中遇到的困難,這樣就形成了“短視頻+交互式練習”的模式來完成自主學習[8]?!澳秸n”的自主選擇性很強,對于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可以采用自定學習計劃的方式,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性地進行學習。同時,我們提倡混合式教學方法,即MOOC與SPOC(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相結合。因為SPOC自身的設定,也決定了它受眾范圍有限。當小部分群體采用這種結合模式學習遇到困難時,可以通過SPOC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2.使用BlendingLearning方式下的微課BlendingLearning是指綜合運用不同的學習理論、技術和手段以及不同的應用方式來實施教學的一種策略。BlendingLearning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整合的產物,倡導“主導—主體”的教學模式[9]。學生通過“慕課”對整體知識進行把握,那么微課就是解決單一知識點或突破某個教學問題的主要手段。微課既可以作為正式的輔助教學資源,也可作為非正式學習的自主學習資源。在這里,學生可以找到學習攻略、課程講義等。當學習者只對知識點的某一部分不甚了解,就可以通過微課針對性地學習。線下學習方式多樣,且教學氛圍較輕松,學生可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和鞏固。如:利用手機軟件進行漢語各個方面的針對性學習;通過教育游戲的方式將學習目標與教學任務結合,使學習者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漢語知識;將學習資源進行拓展。學生可以在學習平臺上獲得各種教學資源,將其下載后可隨時隨地觀看;進行線上交流,包括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交流的內容可以是學習疑惑、學習心得等多個方面。

(二)課堂教學

課堂是由學生和教師組成的。因此,在遠程教育技術下的新型課堂中對這兩部分有著不同的要求。1.教師任務教師在課堂上不再單一的傳授知識,而要同時完成多項任務。在整節課時中,教師要進行組織教學、答疑解惑、協作探究和互動交流等多項活動。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所安排的教學活動應當環環緊扣且明確清晰,這樣學生才會有一個明確的學習方向。學生在觀看完教學視頻后,必然會有很多不懂的知識難點,這時就需要教師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手段進行引導,幫助學生解決這些難題。教師要走下講臺,融入學生。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適當的指點,保證討論順利進行。同時,教師要與學生互動,來判斷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并以此來決定教學的進程。2.學生任務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自主式的學習方式也決定了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與傳統課堂的不同。學生學習的步驟應當是:主動學習、分組討論、深度學習和互動交流。學生在上課之前要做到基本掌握該課的知識點,主動獲取,在課堂上與其他學生交流,自己學習到了什么,有哪些問題,自己的問題其他同學是否可以解決等。在知識經驗互相交流的過程中,把多人的學習成果積累在一起,這樣就會對知識點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如果有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那么可以提出讓全班同學和教師共同來解決,多次的互動交流,可以加深學習印象,減少知識點的重復講解,節約時間。

四、遠程技術應用到對外漢語教學的要求

(一)對對外漢語教師的要求

對外漢語教學是一門科學,教師要研究教什么(本體)、怎么教(方法)、怎么學(認知)和用什么方式教學(工具和手段)的問題。由于教學對象的多樣化,教學類別和教學方法也出現多樣化的趨勢,除了傳統的分技能教學(聽說讀寫譯)外,個別教學、小班教學、專題教學(如語音教學、漢字教學)、特殊類型教學(如只教聽說、漢語拼音教學)等學習需求越來越多。教學方法也從直接法、翻譯法發展為沉浸法、交際法、功能法、聽說法、任務法等等。教學工具和教學手段也不斷進步,已經從教學掛圖時代進入多媒體時代。網絡教學方興未艾,各類教材和教輔材料花樣翻新,學習者的選擇余地比以前多得多[10]。遠程教育技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取代教師的作用,但也給對外漢語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1.教師要有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意識教師要拋棄傳統課堂的思維模式,接納現代教育技術帶來的新型課堂。只有教師自身做到改變,才會更好地引導學生適應遠程教學。2.教師應當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技能遠程教育的主要物質載體是電腦,大多數互動都要通過電腦來解決。因此,對外漢語教師應該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技能,當學生在線提出疑難問題時可以及時地進行解答,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對問題進行生動形象的解釋。3.教師應當發揮中間人的作用對外漢語教師在面對新形勢新方法下的教學,要充分發揮起中間人的作用,遠程教育雖然代替教師進行授課,但是教師自身的專業素質也要加強。同樣使用,當學生使用教學系統出現一系列問題時,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了解和熟悉整個教學系統。4.教師要發揮監督者的作用教師要定時監督學生的學習進度,并通過學生的學習進程給學生布置任務。與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彼此的看法,當發現學生的思維想法出現偏差時,及時給予糾正,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

(二)對學生的要求

1.學生應當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語言的學習是一個枯燥的過程。在沒有共同學習者和教師引導的課堂下,學生很容易喪失對這門語言的興趣。因此,筆者不建議對初學者就使用遠程教育的方式。而是當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并對漢語產生了較濃的興趣時,再讓其使用遠程教育技術。這樣,學生的自主性有了一定的保障,同時遠程學習又給了他們更廣闊的空間,在中華文化的學習上,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進行安排。2.定時上交課堂筆記和學結學生不僅要按時完成課程的學習,同時也要定時上交課堂筆記和學結。課堂筆記可以檢查學生是否認真的聽課和學習,筆記的方式可以是手記的照片,也可以是以Word文檔的形式上交。學結是學生的一個自我概括和評價,這段期間學習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有哪些問題都可以寫進學結當中,這樣也可以讓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五、遠程教育技術應用到對外漢語教學中創造的價值

(一)實現各個課堂的連接

遠程教育技術利用自身的特點能把各個課堂進行對接,將各個課堂連接起來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一種新模式。在教學時,比起對外漢語教師的教授,將學習漢語的課堂與中國學生的課堂連接起來具有更好的學習效果。首先,課堂的連接可以使漢語學習者直接體會到說漢語的氛圍,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會潛移默化地鍛煉學習者的聽力和口語;其次,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會使二者產生一種共鳴感,這會使他們更容易說中文,學生之間的親切感會讓他們減輕怕犯錯的心理負擔;最后,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對外漢語教師自身的不足。眾所周知,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學習者會對中華文化的很多方面感興趣。但是,受自身條件的限制,對外漢語教師對學生的文化學習要求不能全部滿足,所以通過課堂之間的聯系,可以滿足學生對中華文化的需求。當對外漢語教師不掌握這類才藝時,可以通過課堂的對接,既形成了課堂學習的氛圍,又能在集體學習中系統中學習和掌握這類才藝。課堂之間的連接能夠吸引學習者的興趣,幫助他們學習漢語,學習者在國外就可以直接感受中國課堂的氛圍,這種新奇的體驗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對漢語的學習抱有期待感和新鮮感。與此同時,這種方式也拉近了學習者與中國學生之間的距離,能直接與母語者進行交流,也給他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在這種直接、高校的課堂環境中,學習者的效率也會有所提升。學習者能以最直接的方式接觸文化的傳播,減少了對中華文化的陌生感,為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二)將孔子學院緊密聯系在一起

在使用遠程教育的同時,也把各個孔子學院緊密聯系在了一起,拉近了孔子學院和國內對外漢語教學的距離,真正實現了資源共享和技術交流,這種實踐與認識緊密聯系的狀態下,有利于對外漢語事業朝更高更強的方向發展。

(三)培養了高素質的對外漢語教師

在這種教學環境下,也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的對外漢語教師,不僅掌握專業知識,同時也具備一定的操控教育技術的能力,突破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提高自身素質來適應新型教學,迎接新形勢下的教學挑戰。將遠程教育技術應用到對外漢語教學當中是推動漢語走向國際化的重要策略,它能夠促進對外漢語教學朝現代化和信息化方向發展,突破傳統的課堂教學,豐富對外漢語的教學形式,推動對外漢語教育事業的發展,促進中國燦爛文化的傳播,使中華文化得到更多民族和國家的認可,提升國家軟實力和國際地位。

作者:李欣 單位:西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丁潔.創新、整合、跨越——現代遠程教育與海外華文教育發展[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19(5):28-31.

[2]鄭艷群.虛擬現實技術和語言教學環境[J].世界漢語教學,1999,(02):3-6.

[3]鄭艷群.多媒體漢語課堂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對外漢語研究,2005,(07):137-150.

[4]滕青.傳播中華文明發展遠程對外漢語教學[J].中國遠程教育,2001,(11):46-48.

[5]王帥.漢語國際推廣背景下遠程教育院校的國際合作[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1),28-30.

[6]李國慧.遠程教育視角下的對外漢語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2014,790(6):81-82

[7]雷莉.孔子學院發展的新思路:慕課(MOOCs)教學模式的應用[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2):224-229.

[8]黃偉.關于MOOC與對外漢語教學的幾點思考[J].國際漢語教育,2014,(02):179-187.

篇9

一、國際漢語教師的專業素養

國際漢語教師,即傳統意識上的廣義的對外漢語教師,不僅指在中國境內對來華留學生進行授課的漢語教師,也包括由國家公派至海外的漢語教師、志愿者以及海外本土的漢語教師。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國家漢辦”)于2008年推出《國際漢語教師標準》,把教師標準分為五大模塊,即語言基本知識與技能、文化與交際、第二語言習得、教學方法、教師綜合素質。[1]在前四個模塊之內包含了六項標準,其中,標準一和標準二對應的是語言知識與技能,分別是漢語和外語的;標準三和標準四對應的是文化部分,即中外文化比較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標準五和標準六涉及漢語教學法。對外漢語教學是一門跨領域的涉及范圍較廣的學科,掌握一定的語言學、教育學、心理學、民族學、跨文化交際學的知識,是國際漢語教師順利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的有力保證。國際漢語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涵蓋面很廣,其基本的專業素養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扎實的語言知識技能和廣博的文化知識

把漢語教好是國際漢語教師的首要任務。每一位國際漢語教師應掌握漢語語音、詞匯、語法與漢字基本知識,并具備較好的漢語讀、寫、聽、說能力。教師除了要有扎實的漢語言學知識外,還應熟悉教學對象母語的語言特點。掌握至少一門外語知識與技能是合格國際漢語教師的必要條件。

文化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習慣和風俗)、心態文化(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不同種族的人在不同的生存生活環境下,創造和傳承著不同的文化。對外漢語的文化教學從內容上來說,可以分為“小文化”教學和“大文化”教學?!靶∥幕笔侵溉粘I钪械膬r值觀念、話語方式、風俗習慣、行為模式和態度。“小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初級階段出現較多,貫穿整個語言交際和課堂教學中?!按笪幕笔侵敢粋€國家或民族的政治經濟制度、歷史、地理、音樂、舞蹈、文學、建筑等,在對外漢語教學的中、高級階段會引入“大文化”的教學。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國際漢語教師,首先就應該熱愛和了解中華文化。教師應掌握中國歷史文化、中國文學與藝術、中國民俗、中國主要哲學與宗教、中國國情等基本知識,并用之于教學。教師還應了解中外文明的特點及歷史,中外政治體制、法律體系的主要異同,世界主要宗教派別與世界主要哲學思想流派。此外,國際漢語教師還應該了解和尊重各國文化,不可盲目排斥他國文化。

2.出色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國際漢語教師的教學行為本質上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缥幕浑H中常因交際雙方的思維模式、交際策略不同,談話的內容、時機、方式不同,非語言交際手段的不同而造成交際誤解,合格的國際漢語教師除了具備以有限的語言手段成功地開展交際的能力之外,還應能夠用深層次的文化因素來解釋交際行為和現象,澄清交際誤解。國際漢語教師應該具有正確的跨文化交際觀,即對漢語言以外的語言和文化有著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要懂得各民族的文化多元共生的道理,并且在交際中做到、平等對話。

3.精通并熟練運用教學法

除了具有扎實的漢語言專業知識以外,國際漢語教師還應精通第二語言尤其是漢語的教學法,并依此來安排和開展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和實效性,使教學實踐更具規范性和科學性。教師應掌握第二語言習得者的學習規律和特點,掌握和能夠熟練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并且具備根據不同學習者、不同教學環境、不同課型對漢語教學方法加以綜合、發展和創新的能力。在知識、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高速發展的21世紀,計算機網絡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便利工具。多媒體教學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運用。教師應熟練掌握運用多媒體設計、編排課程及開展教學的技能,教師還應了解基于網絡開展教學的方法。

4.具有自尊自重和進取向上精神

國際漢語教師要自尊自重,具有時刻維護國家尊嚴的意識。舉止要大方,行為處事要實事求是、不卑不亢,以良好的舉止和學識展現中華文明的美德,吸引更多的外國朋友學習漢語。此外,國際漢語教師還應注意增加親和力和個人威信,創造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知識和技術快速更新、日新月異的今天,國際漢語教師應該不只擅長教學,還要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有開展調查研究和撰寫學術論文的能力;能及時了解本行業研究的前沿問題,善于學習和自我反思,正確評價自己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優秀的對外漢語教師應該有自我完善、進取向上的精神素質,積極主動參加各種在職培訓和學術交流會議,并對自己的教師職業進行合理規劃。

二、當前國際漢語教師專業素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1.師資水平參差不齊,科研能力較弱,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目前,國際漢語教師的隊伍成員比較復雜,其中有接受過正規的國際漢語專業教育的畢業生,也有外語專業或中文專業畢業后轉而從事國際漢語教學工作的,也有很多人只是出于愛好中國文化或僅僅是以漢語教學作為謀生手段的。我們發現,教師隊伍中的很多人,在語言學知識層面,基礎理論并不扎實,比如普通話不達標,漢字書寫不規范,漢語語法特點不熟悉。在外語能力上,不能較為順暢地與漢語學習者進行溝通,無從了解雙語學習者的真實困難。在教學法方面,很多教師教學沒有章法,有的人把國內面向中國人教授語文的方法挪過來套用;有的人將一種外語教學法當做普適的方法應用到各種課型。這些教師缺乏根據不同學習者、不同教學環境、不同課型對漢語教學加以綜合和創新的能力。此外,由于各種客觀現實原因,如課時多、工作強度大,很多教師的科研能力較弱,對于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缺乏科學的方法進行歸納和總結,對于新的外語教學理論疏于學習,因而教師的專業發展能力大大受限。

2.跨文化交際能力較差,文化教學的意識尚顯薄弱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只有熟悉跨文化交際的特點、功能及相關理論,才能提高漢語文化自信心。那些容易得到留學生肯定和信任的教師,往往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強的漢語教師。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有的教師只關注語言的講授和操練,而對于語言背后更深層次的文化,卻沒有足夠的重視,在課堂教學中也沒有充分體現,對于語言背后隱藏的深層級的文化內涵缺乏應有的敏感度。有的教師面對交際過程中出現的交際誤解,不知道以何種策略應對和解決。在學生對漢文化現象提出問題或質疑的時候,有的教師僅憑個人生活經驗簡單作答或者避而不答。美國外語教學學會制定的《美國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是當前被普遍認同的外語教學標準,提出了五大外語教學目標,它們是“溝通( 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貫連(Connections)、比較(Comparisons)、社區(Communities)”,簡稱“5C”標準。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國際漢語教師,如果缺乏“溝通”和“文化”等外語教學的重要意識,那就不能成為合格的教師。

三、國際漢語教師的專業成長

國際漢語教師應該怎樣學習或者以何種方式學習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從而能夠勝任在多元文化環境中獨立工作的漢語教師的工作?教師的專業成長既受到教師的需要、動機、興趣、態度等主觀因素的影響,也受到教師群體、教育政策、組織文化、校長等客觀因素的影響。[2]國際漢語教師的專業成長不僅有賴于教師個人對自我職業的規劃、對自我知識的管理和自我反思,而且也有賴于教師個人之外的其他因素。為此,我們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改進建議。

1.做好專業發展規劃,積極參加各種專業培訓和專業領域的會議交流

教師首先要從個人努力出發,對自己進行職業規劃設計,要了解自己的需求,如充分認識自己還需要掌握哪些學習、提高應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在教學方面還需要哪些方面的提高。國際漢語教師應積極參加學校或社會機構舉辦的專題講座、教學演示。國際漢語教師可親自或者利用網絡觀摩微格教學課程,以快速獲取優秀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模式。作為漢語教師,還要積極參加國內外的學術會議,通過聆聽同行專家的研究匯報,與同行教師分享探討,通過交流不斷總結分析自己的教學經驗和科研成果,取長補短。另外,應加強對跨文化交際策略的學習,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充分利用對外交往的機會,如利用在孔子學院工作、到國外大學訪學等機會增進對多元文化的了解。

2.做好個人知識管理,加強自我反思

國際漢語教師可應用Blog工具,采用反省杞記法、教學檔案法、經驗學習法,對個人的學科教學知識、教學環境知識、學習者特征知識進行管理。通過反思,國際漢語教師要能發現每次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根據問題,適時調整教學。通過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估和分析,客觀評價自己的教學質量。

3.完善教師資格認證體系,建立科學的國際漢語教師準入制度

對教師所具有的專業水平和教學技能的認定,國家漢辦頒布了《漢語作為外語教學能力認定辦法》,并且對通過考試認定并達到相應等級的教師,頒發初、中、高三級的《漢語作為外語教學能力證書》。然而,此證書一方面并沒有成為國際漢語教師從業所必須具備的資格證明,另一方面在國外也還沒有被廣泛認可。全球視野看,目前還沒有獨立完善的漢語教師標準和資格認證體系,因此,參照其他國家外語教育和推廣的經驗,完善我國國際漢語教師資格標準和準入制度并加快推廣,是有關部門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議題。

4.優化培訓體系,搭建專業發展平臺,整合專業發展資源

首先,要盡可能多地讓教師有機會接受進修與培訓。其次,培訓要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安排培訓課程。比如針對不同的教師群體開設不同的培訓課程。再次,重視培訓成果的整合和轉化??梢酝ㄟ^編輯論文集、利用網絡平臺開展網絡論壇、網上培訓課程共享等方式,在總結漢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優秀成果的同時,為更多的教師提供交流和學習機會。在國內,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就是一個匯集漢語教師的很好的組織。國內高校和漢語研究機構聯合舉辦的常規化的各類漢語教學研討會也是漢語教師互相交流的很好的平臺。在海外,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應當為本土漢語教師區域平臺的構建發揮主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國際漢語教師標準[S].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篇10

關鍵詞:初級讀寫;漢字難點;漢字特點;教學方法;重要性

一、研究的必要性

漢語教學今天面臨的最大挑戰,一方面是文化和語言教學的融合;另一方面是漢字的教學。如果不接受這兩場挑戰并馬上尋找出路,漢語教學恐怕沒有再向前發展的可能性。的確,怎樣讓留學生在漢字教學中更容易、更輕松地記住漢字已然成為了對外漢語教學的重中之重,更是每一位對外漢語教學者所要考慮及思考的問題。

漢字成為了第二語言者學習漢語的瓶頸,即使能夠有比較流利的口語表達,但是漢字的書寫能力卻非常低,記得:在今年暑假班的B班教學中,有一個俄羅斯的學生,她可以跟我正常的聊天,我問她:“你的口語表達很好,怎么還來B班呢?”她說:“我之前去深圳的一家公司面試,但是最終沒有用我,因為他們說我的漢字寫得很不好,我是來學習漢字的?!睂W生的這一句話給我的觸動很大,也讓我意識到了漢字的重要性,不僅僅是學習漢語本身,更多的是在學完漢語之后所起到的積極作用。

二、漢字教學難點

目前,國內對外漢語漢字教學的主要方法有:字理識字法、部件識字法、字族識字法、集中識字法、注音識字法等。@些方法在諸多的教學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那么,如何利用漢字的特點教授漢字呢?近年來,研究者提出的“漢字字源法”,從漢字的音形義三個方面結合筆畫、偏旁、部件來教授漢字,使教授的過程中變得有趣而生動。

(一)難讀

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因此,漢字是有聲調的語言,四個聲調對于歐美學生來說是非常難發的。漢字中發音相同的漢字有很多,而對應的漢字卻不同,這對留學生來說是非常難的,而這一點必須在教學方面進行發音方法的傳遞和發音部位的指示,這樣才能讓學習者有直觀的視覺和聽覺體會,而且是不厭其煩地反復操練。

其次,漢字有很多的多音字,據HSK等級考試的甲級漢字統計 ,多音字共有48個:好、長、都、發、樂、教、行、種、覺、假、干……這些多音字對于本身聲調把握不好的學者來說,可謂是難上加難,在平時的聽寫時,常常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針對上面兩種情況,在教學中,教授時必須要注意與了解這些存在的問題與學者學習的障礙。

在教學中,可以用a字定調的方法糾音定調,或是在黑板上標出發音圖。反復地糾正,一糾到底。帶著拼音讀完之后,脫音讀漢字,認讀漢字,在認讀的環節再一遍一遍地糾音、糾調。使學生有一個反復記憶的過程。除了反復記憶以外,還要進行多音字、形聲字的練習,讓學生有比較地認知,這也就是對比的教學。經過對比的認知發現,學生對于漢字的記憶會加強,而且自己會總結錯誤,比較字與字的不同。

(二)難寫

漢字除了難讀以外,還很難寫。通過上課筆者總結出學習者在寫漢字時所遇到的共性問題。首先,是書寫漢字時筆順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習者的習慣是先寫自己覺得好寫的,不是按照漢字的筆順而寫,比如“國”字,學習者先想到的是“王”字,于是先寫下來,再寫國字框,最后是點。然而最后能想起點的還是少數人,多數都是把點給丟了。

其次,由于漢字是方方正正的,學習者常常會覺得漢字是畫出來的,而非一筆一畫寫出來的。他們的這種觀念,影響了他們書寫漢字的準確率,有可能是受到他們本身母語的影響,在書寫時常常能看到字母的影子,如“籃”字,竹字頭都被學生寫成了kk。

針對學生書寫難的問題,筆者根據學生聽寫、做練習中的問題總結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首先是先認讀,再書寫,一筆一畫地在黑板上書寫,然后讓學生跟老師一起書空,書空兩遍之后再讓學生自己寫,老師檢查對錯,這樣可以立刻糾正學生書寫的錯誤。其次是由簡到繁地認讀書寫。循序漸進,學生反復地操練書寫,反復地書空說字,這樣下來,便會在腦海里存在一定的記憶。

三、對外漢語漢字教學方法

“很漢字”是留學生說漢字很難的口頭語,漢字是真的難寫、難記嗎?其實不然,這些難都是可以破解的,破解的密碼就是在于教學者采用什么樣的教學理念和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尤其是教學方法的不斷更新與遞進。

根據記載,漢字的總數已達到八萬多,清《康熙字典》中收錄了四萬多漢字;《說文解字》中收錄九千多字;《現代漢語通用字表》收錄七千多字。那么,如此多的漢字,如何讓零起點的外國學生記住漢字呢?這就要從最簡單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入手――漢字筆畫的教學。

(一)漢字的筆畫

漢字的筆畫是組成漢字的基礎,也是漢字最下的單位。漢字的筆畫就好像是穿插于項鏈中的珠子,項鏈的美麗高雅源于珠子的奪目璀璨。因此,漢字的形成也正是筆畫的組成,才有了整體的漢字。因此,對于初級、零起點的留學生而言從筆畫的教學著手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

漢字的筆畫有點、橫、豎、撇、捺、提、鉤、折等等,這些最基本的筆畫構成了漢字,其中有筆畫相對于比較少的獨體字。在教學中,筆者先講筆畫,橫,然后在給出對應的漢字(獨體字),如:

橫:三

撇:廠

捺:大

點:頭

豎:木、不

……

根據幾組這樣的板書對比,學生會意識到漢字是由筆畫構成的,幾個筆畫合起來就是一個簡單的漢字。從筆畫入手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漢字的結構,也會使學生感受到漢字其實沒有那么難。從筆畫的基礎來由淺到深、由易到難地學習認識漢字。

在教授漢字的筆畫時,再讓學生跟著老師一起書空,反復幾遍、反復幾天下來,學生對筆畫的了解便會加深,這樣有利于之后漢字結構的整體教學,這些筆畫的反復操練,為部件、偏旁打下基礎。

(二)漢字的結構

漢字除了基本的結構筆畫以外,還有偏旁和部件兩個非常重要的結構,這三個結構構成了漢字的框架。上文中筆者說了漢字的筆畫教學,現在這節筆者說一下漢字偏旁和部件的教學。

偏旁是按照漢字的左右、上下、內外等方位而設置的,多數偏旁還具有一定的意義。在教授筆畫之后,就可以從漢字的另一個重要的結構偏旁開始由淺入深地教授給學生。偏旁多數都是有其內在的意義,如“亻”,在教“亻”時,老師可以和學生說,“亻”都是和人有關的,如他、你,都是代表人。又如“口”,口字旁都是和口(嘴)有關(這時可以適當地加入手藎,如喝、吃、啤等,這些字都是和口有關。在教偏旁時,適當地將已學過的知識滲入給學生,讓學生明白,偏旁其實也是有其意思的,也讓學生覺得漢字不是那么枯燥乏味,而是有趣的。

其次,是漢字的部件。漢字除了偏旁以外,還有部件。部件不做多余的解釋,而是組合起來,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發現它們的偏旁不一樣,但是部件是一樣的。如:

喝,渴……

賀,駕,咖……

刻,咳……

誰,難,準……

吧,把,爸……

幫助學生總結這些部件,發現它們的共同處與不同處。這些方法對于學生記住漢字,學好漢字都是很好的辦法。

漢字的讀與寫都是難點,如果能找到解決漢字難點的突破口,就可以讓難的漢字變得容易簡單。這是對外漢語教學中永遠追求的目標。

漢字的教學要求的是認真、仔細,從小到大、由易入深,幫助學生總結、概括、歸類,長時間下來,學生自己就可以將漢字歸類,記住不用的漢字??偠灾瑢ν鉂h語漢字的教學同聽力、綜合課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學生對漢字感興趣,能記住漢字,這對于留學生學習漢語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學習、學好漢語的基礎。因此,在以后的教學、研究中,對于漢字的教學還要更加的專研,讓留學生更快、更準地記住漢字。

參考文獻:

[1]崔永華,楊寄洲.漢語課堂教學技巧[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2.

[2]張旺熹.從漢字部件到漢字結構[J].世界漢語教學,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