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藝術設計范文
時間:2023-10-18 17:21: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影視藝術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影視品牌包裝動畫的含義
相對傳統影視動畫而言,影視品牌包裝動畫是一種全新的動畫形式,它既具有動畫的特性,又具備品牌宣傳與傳播的功能,且動畫形式更加豐富多樣,信息傳播更加獨特[1]。影視品牌包裝動畫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對影視企業作品視覺設計方案進行補充,以提高影視作品視覺設計方案的全面性與完整性。影視品牌包裝動畫包括節目名稱、節目預告、節目內容簡介、節目播放時長等內容,在創作理念展示與信息傳播方面都具有獨特性。
二、影視品牌包裝動畫的藝術設計
(一)色彩設計
與其他設計項目一樣,在影視品牌包裝動畫藝術設計中,色彩設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色彩設計是影視品牌包裝動畫視覺效果設計成功與否的一個關鍵決定因素,必須要嚴格按照既定的設計原則,結合影視品牌包裝動畫性質來進行設計。色彩具有主觀性,能夠通過視覺對人的心理、情緒等產生影響,所以在實際設計時要求從理性與感性兩方面來對色彩進行合理把握與運用,保證色彩搭配的科學性[2]。首先,對影視品牌包裝動畫各造型模塊顏色進行區分設計,合理設定主體顏色及顏色覆蓋面積,突出動畫的主體顏色,讓觀眾便于透過色彩感知動畫的具體形態。對于動畫造型主體顏色面積的設置既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它需要充分考慮各相關因素,如各造型模塊之間的純度、色相對比關系,畫面的播放時間長短、各個畫面之間的銜接關系與畫面的場景活動等。設計師應合理設置每個畫面的播放時長,明確各個畫面之間的內在聯系與銜接關系,合理設置畫面中各個造型之間的色相與純度比例,使整個包裝動畫中每一畫面的主體均明顯突出。
在突出主體顏色的基礎上,還需要保證整個動畫色彩分布的協調性和統一性,若動畫色彩從整體上看不一致、不協調,將會嚴重影響影視品牌包裝動畫的視覺效果與信息傳播效果。設計師應對復雜多樣的色彩進行提煉,根據設計內容精減色彩種類,以提高觀眾視覺體驗為宗旨,根據每種色彩具有的不同視覺感受、不同特征進行合理的搭配,如冷色系色彩與冷色系搭配、暖色調與暖色調色彩搭配等[3]。
(二)造型設計
造型設計是所有類型動畫藝術設計中的根本,影視品牌包裝動畫也不例外。根據大量實踐經驗總結,對于影視品牌包裝動畫的造型設計可以采用如下幾種方法來進行,包括注重細節、創造與積累靈感,準確把握造型設計方法,實現造型的創意設計等。細節與靈感、方法與創意是動畫造型設計中幾個不可缺少的必要因素,設計師應加強對動畫細節的挖掘與觀察,包括客觀事物的整體結構、比例關系、色彩明暗、動畫內容等,從細節中挖掘獨特元素,積累靈感,對造型設計方法進行正確使用,遵循創意設計原則[4]。對于造型設計方法的運用應遵循化繁為簡原則,采用逆向思維推導進行設計,這樣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造型設計效果,形成不同的視覺體驗,尤其是影視品牌包裝動畫的造型設計,大多標志造型以簡潔為主,直接體現主體。創意設計要求設計師從不同角度對同一事物進行觀察,生活中很多我們熟悉的事物,當我們從不同角度對其整體造型進行觀察時,往往會看到驚人的效果,而這一效果在影視品牌包裝動畫造型設計中可以帶給我們靈感和創意,引導我們設計出獨特、新穎的動畫造型。關于這一點,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優秀動畫作品都能夠予以充分證明,所以設計師也應采用這些方法,遵循這些原則對影視品牌包裝動畫造型進行設計。
(三)動畫設計
具備影視品牌宣傳與信息傳播功能的影視品牌包裝動畫在動畫的設計上應突出與一般動畫的不同之處和獨特之處。與一般動畫相比,影視品牌包裝動畫不涉及故事情節,因而不需要考慮各個分鏡頭之間的銜接情況和物體運動的合理性,而只需重點對運動和構圖兩方面進行精心設計。首先,設計與凝聚畫面視覺焦點。通過觀看大量影視品牌包裝動畫我們不難發現,每一個動畫畫面均有一個視覺焦點,這個焦點就是我們最為關注的對象,為聚焦視覺焦點,設計師應添加趣味性的動作,高度體現畫面的自由度與抽象性,以帶給觀眾無限的想象,即給予觀眾足夠的想象空間。同時,細微設計攝像機動畫,包括觀察事物的角度,使觀眾視線的變化所看到的物體狀態也在變化[5]。其次,合理布局畫面構圖。影視品牌包裝動畫的構圖設計要求較為寬松,一般只要將相關信息清晰呈現出來即可。
篇2
三維動畫又稱3D動畫,是隨著近些年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而衍生出來的新興技術。三維動畫制作中需要在計算機內建立一個虛擬世界,設計師在這個虛擬的三維空間中,按照要表現對象的形狀、尺寸建立模型和場景,并根據要求設定模型運動軌跡、模擬攝影機動作、設置其他動畫參數,最后按設計要求為模型賦予特定材質,并打上燈光,最后通過計算機自動運算生成三維動畫畫面。三維動畫的出現給傳統動畫帶來了革命性變化。三維動畫模擬真實物體的技術,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三維動畫目前已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一九九五年到二零零零年,此階段是三維動畫起步階段?!锻婢呖倓訂T》的上映預示著影視三維動畫時代的到來。二零零一年至二零零三年是影視三維動畫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此階段是三維動畫技術迅猛發展時期。自二零零六年后,影視三維動畫進入了第三階段全盛時期。大量優秀三維動畫開始出現,如:《最終幻想》《冰河世紀》《怪物史萊克》等等。影視三維動畫涉及到了影視特效創意、前期拍攝、影視3D動畫、特效合成、特效動畫等眾多技術。我國第一部影視三維動畫電影是《魔比斯環》耗資超過一點三億人民幣,歷經五年,近四百余名畫師參與制作。影視三維動畫自二零零六年以后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
2特效藝術在影視三維動畫設計中的應用
影視三維動畫設計是影視三維動畫的重要環節及核心內容。影視三維動畫設計直接影響著整部影視三維動畫的質量和視覺效果。實際上,影視三維動畫制作環節十分復雜,涉及眾多專業知識和現代藝術元素。尤其在影視三維動畫設計后期,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將三維動畫技術和影視特效及特效藝術緊密結合,這個過程需要強大的計算機軟件和擁有強勁運算能力的硬件計算機作為平臺,并結合設計師的藝術性創造思維,才能達到理想效果。特效藝術的應用關系著影視三維動畫的發展。隨著計算機三維動畫技術及特效藝術在影視中的應用,很多影視作品因此給人一種全新的視覺體驗,特效藝術給三維動畫帶來了質的改變。特效藝術打破了以往影視三維動畫設計格局,在視覺效果上彌補了動畫原畫的不足,增加了影視三維動畫的藝術效果。影視三維動畫是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特效藝術在影視三維動畫設計中的應用給設計者創作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通過特效藝術設計師不僅能夠使場景更絢麗,更能夠創造出原本沒有的景物,這些強大的場景效果感染著觀眾心靈,一部優秀的影視三維作品離不開對特效藝術的應用。很多時候設計者需要根據作品整體風格及劇情運用各種超現實的特效藝術來完成特效鏡頭,特效藝術賦予了影視三維動畫的“神”,特效藝術的運用能夠給人強而有力的視覺沖擊和感染力。影視三維動畫設計師,必須熟練運用特效藝術,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影視三維動畫中最富有表現力的特效藝術是光影特效藝術。光影變化是實現場景氣氛的主要手段。光影特效更能夠烘托出角色人物的內心情感,光影特效的運用彌補了傳統動畫中光影表現力差問題。一般情況下光影特效可通過調節虛擬燈光的各項參數來實現,明暗度的調節使場景更具有藝術表現力。另外,動感特效也是特效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動感特效的應用可以使整個畫面更真實,更有立體及動態感,是豐富三維動畫畫面的重要手段。
3結語
篇3
一、數字媒體藝術設計概念
對于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來講,指的是利用多媒體技術的藝術載體作用,在建立藝術外在表現和人類思維間和諧關系的基礎上,傳遞新的文化理念。這種藝術設計形式是在計算機技術普遍應用在藝術領域得到的,數字媒體技術不僅豐富了設計方式,還為藝術設計提供有力工具,有利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城市文化產業是集多種要素形成的產業集群,是城市發展的關鍵點,需要利用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實現城市文化產業良好發展。
二、城市文化創意產業中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的應用研究
(一)展示城市文化創意產業文化性
在對城市文化創意產業中數字媒體藝術設計應用意義進行分析時,可發現在這一新的設計形式作用下,能全面展現城市文化產業的文化性。數字媒體設計即是對藝術進行加工的過程,并實現藝術作品美學價值的提高,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實質便是藝術設計和文化展示。因此,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要充分重視數字媒體技術與藝術加工的結合,進而呈現出趣味化以及多樣化的藝術效果,推進城市文化產業的深入發展,突出城市文化產業的文化屬性,使得人們對城市文化有清楚認識[1]。例如,利用數字媒體技術進行設計,能實現設計作品的動態呈現,相較于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來講,可進一步挖掘城市文化產業體現的文化性特征,在充分把握藝術作品中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引導公眾加大對城市文化宣導的關注,從而在社會公眾共同努力下,建立完善的城市文化體系??偟膩碚f,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的運用,是促進城市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能通過新型藝術設計及展現方式,展示文化創意產業內在文化性特點。
(二)展示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經濟性
隨著計算機技術發展,數字媒體藝術設計隨之出現,是城市發展階段運用的先進技術,這一新的設計方式在多種文化產業中得到廣泛應用,例如,包括動漫產業以及網游產業在內的文化創意產業,都在基于多媒體技術的條件下,將設計理念通過動態畫面展現出來,以便為用戶提供優質感官體驗。因此,我們認為數字媒體設計在城市文化產業中的運用,可增強文化產業的經濟性,是實現城市文化產業經濟增長的核心技術,只有加大對數字媒體藝術設計應用及發展的重視,才能優化調整城市文化產業結構,促進城市文化產業經濟效益的提高?,F階段,在我國發達地區已經逐步形成了以數字媒體設計為主的文化產業園,例如杭州LOFT49以及橫店影視基地等,尤其在政府政策扶持下,我國各地區的文化產業將發展壯大,其中數字媒體設計方式的應用,會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較大動力。
(三)展示城市文化創意產業創造性
篇4
攝影的本質是影像記錄并非藝術,稱之為攝影藝術的作品是創作者對生活的感悟,用攝影技法表達真實情感。攝影藝術應是創作者對生活的提煉,也是高于生活的創造。
只有學會用攝影技術來抒發你的創作靈感,這樣的作品才是藝術作品。只會用攝影技術拍出好看的照片,但沒有攝影者感悟的創造,也只不過是瞬間的影像紀實,不算攝影藝術的范疇。
攝影為藝術而創作,此時攝影是藝術。攝影為記錄而紀實時,攝影就是技術。
當背上相機出門拍攝時,如果你是為藝術而創作,你要先搞清你的藝術靈感是什么。如果你是為記錄生活百態的瞬間,你的影像則應忠于真實,不能影響被攝對象的真實狀態。
這也是攝影師與攝影家的完全不同。
事先分不清楚攝影是藝術還是技術的基本概念,拍出的片子似驢非馬。說是紀實影像片,片中大量擺拍痕跡喪失了紀實價值,一錢不值。說是藝術影像照片,片中看不到攝影者自己的藝術創造,像是擺拍的紀實片,沒有任何藝術價值。因此千萬不要把記錄當作藝術,把藝術當作紀實。
東南來風:藝術建立在技術的基礎上。
巴頓:贊同!但是,攝影藝術和技術是相輔相成的,沒有很好的技術表現手段,拍出的作品也不能稱之為藝術作品。
大花眼:技藝技藝先有技后有藝,技到一定的量后自然藝由量生。技是身體藝是靈魂。身體好靈魂高尚方可永生。
Lfetc:贊同!攝影既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紀實和創作有著本質的不同。我認為生態和自然風景的攝影應該屬于紀實,應該真實的反映攝影師的所見所聞,而不應該去創作?,F在有很多很漂亮的野生動物的照片實際上是某些攝影師設計創作出來的。這就違背了紀實的基本原則,有的還會擾亂野生動物的成長規律,甚至破壞生態環境。
把自己的圖片變成錢
撰文 攝影/劉興波 中國攝影家網ID:老虎。
別不好意思,把自己的圖片變成錢不是什么磕磣的事,那是你自身價值的體現。
把自己的圖片變成錢大約有四種途徑:一是把你的圖片賣給圖片庫;二是參加影賽獲獎;三是參與藝術拍賣會拍賣;四是投稿賺取稿酬。
我覺得,第四種途徑是你摸得著夠得上的好辦法。就是把圖片配上文字以投稿的方式送給平面媒體。做到這一點,除了自身素質外,還要了解媒體編輯人員與作者之間的微妙關系。怎樣才能把你的圖片變成錢?這個問題自己略有感悟,供大家參考。
一是“勤奮,多思考,抓住時機,找好切入點” 。
篇5
【關鍵詞】攝影;紀實性;藝術性
一、前言
攝影是了解、認識、反映社會現實的形象化手段,是陶冶情操、蘊含審美理想,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形式,是與科學技術連在一起的文化藝術。它所展現的對象是自然、社會和人,運用各種傳統與現代的攝影手段,來表現出攝影者對聚焦鏡頭下所有事物的認知。攝影自誕生至今已經有近170年歷史,在這一過程中斗轉星移、時光變遷,攝影各個流派不斷形成,其中關于紀實性與藝術性的相互關系問題的討論大概要比攝影領域的其他問題討論的更多,紀實性乃攝影的根本屬性,確切真實地記錄現實乃是攝影的根本長處,而攝影紀實同樣具有藝術形象的性質,認識這一點同樣重要。事實上維護和反對攝影這兩方面問題,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爭論都屬于這個問題的范疇。
二、攝影的紀實性與藝術性
攝影的藝術性定位(或者叫純藝術性)不像繪畫、詩歌那么確定。由于攝影在目前的社會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尤其是數碼技術的發展更是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現階段條件下,攝影不可能取得純藝術地位,其藝術性還將飽受爭議。藝術是要塑造形象的,攝影也不例外。文學是用語言來塑造形象,音樂是用旋律與節奏塑造形象。攝影塑造形象是通過構圖、用光、影調、色彩等因素而完成,這些就是攝影藝術的造型因素。
攝影構圖是攝影畫面的總體布局安排。構圖是要把多個攝影對象有機地安排在一幅畫面中,構成一定的造型形式。構圖的成與敗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主題思想的表現。突出主要的東西,保留次要的東西,剔除無用的東西。表達作品主題思想和情感的主要對象是主體,它是構圖的中心。陪體是畫面中襯托主體,與主體構成一定情節,幫助表達主體的內涵和特征的對象。對主體的處理要使之“突出”。突出主體的方法有很多,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將主體置于“黃金分割點”上:如果將一個長方形的畫框九等分,這里四個交叉點大約就是黃金分割點。這四條線就是黃金分割線,處于這四個點或四條線上的對象,不僅顯得均衡和美觀,而且特別吸引觀者的視線。對于陪體的處理,只有一句話:要有效地襯托主體而又不至于喧賓奪主。此外攝影中的“用光”不僅是指把光作為照明的方式,而更是指用“光”這種造型因素,更完美地表現主體,表達主題。不同的色彩給人以不同的感受,攝影家為表達主題的需要,往往為自己的作品確定一個整體統一的色調,即色彩的基調。色彩的基調有冷、暖和中間色之分。
攝影藝術與繪畫雖然都是瞬間藝術,但它們的創作方法不同。繪畫是事后關門作畫,它的畫面瞬間是組合出來的,是想象的瞬間;而攝影必須在生活的時空現場進行取舍,這種取舍的瞬間是與生活同步的,是真正的生活的一剎那。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說:“文學即人學”。藝術同樣是人學,聚焦于人的社會活動,表現人的本質力量,著力描寫人的命運和精神世界。攝影作品要想成為藝術,也應以表現人的性格命運、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為重心。攝影藝術的審美特性的探討似清似渾,因此,還有待于我們在攝影藝術實踐中去不斷地探索和總結,以提高對攝影藝術的審美特性的認識,使之在理論上日趨完善,將有助于指導我們的攝影創作,使攝影這朵藝術之花在藝術的百花園中,開放得更加艷麗多姿。
攝影的紀實性
攝影自其誕生之日就具有紀實的特性,其技術特點就是用光學的特性逼真的再現現實事物的影像,因而,可以說紀實性是攝影的天性[3]。紀實攝影的常見表現內容有重大事件、百姓生活、社會風景。紀實攝影的形式有兩種,單一型和專題性。
新聞攝影概念的兩個層次含義:廣義上它泛指一切用攝影手段報道新聞的活動,包括用照相機拍攝照片,用攝影機拍攝新聞紀錄電影,以及用攝像機拍攝新聞電視來報道新聞這三大類。狹義新聞攝影則專指以相機為工具,以攝影圖片為手段,以印刷品為媒介的新聞攝影報道活動。因此,新聞攝影就是新聞形象的現場攝影紀實,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傳遞新聞信息的媒介,在這一過程中,主要強調的是攝影本身或者事件本身的真實性與時效性,因此它又有別于紀實攝影。
紀實攝影中的藝術
紀實攝影的構成因素以往認為是廣角,抓拍,決定性瞬間等。在我看來最關鍵的莫過于正在發生的事實。沒有什么因素比這個正在發生的事件重要,如何將其真實性再現出來確實是一個問題。以往借助攝影器材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現在卻不得接受很多懷疑了。廣角和抓拍,前面我已經舉例說明其確有不真實的可能性出現。那么決定性瞬間呢?我覺得決定性瞬間可以簡單的解釋為,讓照片看起來更真實按下快門的瞬間?;蛟S這一刻事件發展到了、人物情緒更為突出、更能表現人物的生活環境和生存狀態等等。事實上,這一切都是以拍攝者為中心,而不是事件或者被攝對象。按快門那一下始終是你覺得這是最好的瞬間,最能表達事件和體現人物的最好瞬間,而不是絕對的客觀,失去了真實。似乎,在這兒我們可以斷言:紀實攝影絕對的真實是不存在的,紀實攝影只是再現事實的一種藝術手法,如同寫文章的修辭手法一樣。
三、結論
紀實攝影幾百年的發展歷史中,為我們留下了不可計數的動人故事,為我們保存了彌足珍貴的文獻資料,這是屬于全人類的不可估量的寶貴財富。在紀實攝影歷史上也涌現了許許多多令人肅然起敬的攝影大師,從尤金?阿杰到路易斯?海因,再到埃里克?沙洛蒙),以及我們熟悉的沃克?伊文思、多蘿西婭?蘭格、尤金?史密斯、瑪格麗特?伯克-懷特、艾爾弗雷德?艾森斯塔特、亨利?卡蒂爾-布列松、羅伯特?卡帕、戴維?西摩等等,他們為這一事業拋棄了安逸與享樂,卻奉獻了畢生的精力甚至生命,也為后人豎立了一座座豐碑,后來的攝影人們在景仰的同時也請捫心自問,自己配不配拿起手中的相機。
參考文獻:
[1] 伍素心:《中國攝影史話》,遼寧美術出版社,2004 年。
篇6
關鍵詞:數字技術沖擊;攝影藝術;新形式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變遷,攝影是人類傳達歷史知識、充分了解歷史變遷的重要來源,同時也是傳播世界文化的關鍵手段之一。它可謂是一門獨立的學科種類,所涉及的理論知識面廣,涵蓋力極強,形式也越發豐富,呈現著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其中包括有新聞媒體紀實攝影以及圖片編輯等,同時也涵蓋著商業運作和平面設計等因素。由此可見,攝影這門藝術形式極具綜合性、系統性,是一項較為高深的藝術手段。自從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不斷加快,“數碼”這一詞匯逐步滲透到人們的生產生活中,數字時代的到來給攝影藝術行業的發展以極大的推動,同時更是掀起了一場攝影技術的革命。
一、數碼攝影和傳統攝影的差異性淺析
(一)存儲介質及成像原理的差異性。傳統相機的影像一般是以化學方法記錄于鹵化銀的膠片位置,而數碼相機圖像的生成方式則存儲于磁介質之中。傳統相機的攝影方式大多是借助銀鹽的感光作用,將其作為數碼攝影的成像原理,這一過程中,光會通過鏡頭將相應的影像傳輸到傳感器,而后對其進行轉換。轉換為模擬電子信號,通過轉換電路將其轉為二進制代碼數字信號,再把這些數字信號進行壓縮和處理,儲存到存儲器,這樣就完成了將被攝體變為數碼信息予以記錄和存儲的全過程。這也就是數碼攝影的成像原理,筆者所提及的前者屬于化學成像方式,后者則屬于物理成像方式[1]。
(二)制作工藝的差異性分析。傳統相機使用過程中,一般會將膠卷作為拍攝的載體,而后需要對膠卷進行特定的沖洗,最后才能獲得照片。運用傳統相機進行拍攝的過程中,拍攝人員無法對照片的拍攝原理進行查看和分析,確定最終的拍攝效果。數碼相機拍攝的照片通過數字化方式處理后,再對其進行存儲,拍攝完畢的照片可以對其效果直接進行觀看,對于不滿意的圖像可以立即刪除,拍攝之后借助計算機的作用,將計算機和數碼相機相連接,即可進行后期的制作和處理[2]。
(三)輸入和輸出方式的差異性分析。用傳統相機拍攝圖片,需要在暗房中進行沖洗,若想對其進行高效處理,要應用掃描儀器,將這些影像傳輸到計算機之中,此時的圖像質量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數碼相機同時可以把自然界之中的全方位景象簡潔地拍攝下來,而后可為電腦提供直接的數碼影像,同時在電視等諸多媒介之上得以顯示出來[3]。
(四)拍攝技術手段有極大的差異性。例如,在應用景別的過程中,傳統的攝影方式需要結合作品的意境,對相機光圈、景深或是快門等予以適當的調節,而數碼攝影的光圈通常都會體現出一定的自動化特征,其實際景深也較大,很難將一些特殊需要的景物表達出來,所呈現的拍攝效果也相對較差[4]。另外,加之電子元件以及電路運行中會體現出一定的特殊性,同時對于光線的表現力也不及傳統相機的效果,特別是針對逆光景物的拍攝方式更是如此。通過對數碼攝影成像原理和傳統攝影方式加以分析,我們看到,數碼攝影和傳統攝影二者之間存在的聯系,它們都是光學鏡頭感光成像,傳統的攝影方法都會借助感光膠片的作用對圖片予以記錄,而數碼攝影則是借助COMS或CCD的作用,實現數字信號的傳輸,將其存儲在儲存卡的位置。
二、數碼攝影給傳統膠片影像帶來的沖擊
攝影技術從始至終,相關的攝影人員都會將銀鹽作為基礎材料進行記錄和表現,這也是多年來攝影界專業人士所熟知的技術種類,這一傳統的膠片攝影方式可以借助計算機對其進行放大觀察,而后還可以對其中易出現的諸多問題予以了解和掌握,但是銀鹽記錄的影像點陣會呈現不規則的形態,同時是間隙的、模糊的,在此過程中,也會摻有一些雜質。如果此時的掃描照片篇幅較小,隨之而來的問題會凸顯出來,所應用的感光材料經過掃描和沖洗環節之后,它的失真度也會逐步增加,經過影像復制之后,無法達到零損失的目標。此時,器材品質也會體現出一定的限制,很可能造成影像品質的失控問題,廣告攝影還需要盡可能做到高效和快捷,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減少冗余環節。通過數碼攝影的方式提高圖像的分辨率,實施高保真的拍攝,這已經成為攝影藝術發展中的必然途徑[5]。實際的新聞攝影工作中,需要借助網絡進行傳輸,數碼攝影和傳統的攝影方式相比較,省略了諸多的繁雜程序,這將數碼攝影器材的應用優勢明顯地體現了出來,因此數碼攝影廣泛地運用到了攝影行業之中。數碼攝影和傳統攝影二者之間各有優勢和缺陷,很長一段時間會保持著共同發展的趨勢。但不管是專業從事攝影工作的人員,還是僅僅是業余愛好,數碼攝影的應用,無疑給傳統攝影方式帶來了較大的沖擊。傳統的攝影方式和其他圖像相比較,將會體現出一定的不可預見性,從拍攝者的角度來講,操作比較繁瑣,無疑增添了一定的難度,人們在實際拍攝圖像過程中,需要經過較為繁雜的沖印環節,這樣才能更為直接地觀看效果,這一過程也會增加一定的工作成本,且無法隨意地擇選自己所偏好的照片予以印刷。而數碼攝影技術的應用,則可以對這些問題高效地予以解決,這也是人們手工勞動過程中進行藝術追求的最主要技術種類。很長一段時間之內,數碼攝影和傳統膠片攝影將處于共同發展的狀態。盡管佳能專業數碼單反相機的像素已經超過2200萬,但是它和大幅、中幅膠片相機的影像仍舊有一定的差異性,短期之內,膠片對影像細節予以記錄的方式并不會被數碼影像所取代。雖然有觀點認為數碼相機在逐步趨于普及,發展理念及技術都是尤為重要的,數碼影像本身就是一種技術媒介,技術的發展已經對傳統的膠片時代的成果予以更新,但如果僅從技術層面進行分析,無論是膠片還是數碼,都將會導致影像藝術的發展面臨巨大阻礙[6]。在數碼技術和數碼器材技術的飛速發展過程中,攝影文化的實際價值主要是體現人的審美情趣、理念以及情感等要素,所以,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人們可以通過極具震撼力的攝影作品去感動人類,不僅會給人類帶來情感的愉悅,同時還會對人們思維模式的構建產生影響,逐步向著未來的發展方向邁進,以此凸顯攝影人工作的價值追求。數碼攝影雖然給傳統的攝影技術方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但是仍舊要意識到人的因素的基礎性,專業圖像的質量提升需要技術支持,但人的因素是基本要素。同時在完成圖像拍攝之后,還要對各類圖像處理軟件的版本高低情況予以認知,避免出現影像處理過度的問題。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數字時代的攝影藝術進行分析,可知攝影的藝術形式在不斷變化,傳統的膠片攝影方式已經逐步被數碼攝影所替代,但筆者認為,數碼攝影雖然給膠片攝影方式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二者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仍將共存,傳統膠片攝影方式和數碼攝影各有優勢。應當正視數字化時展的趨勢,而后重新審視數碼攝影和傳統攝影二者之間的關系,使攝影藝術的發展更為穩健。
參考文獻:
[1]蔡艷華.談數字技術沖擊下的攝影藝術新形式[J].美與時代(下半月),2012,14(4):82-85.
[2]劉笑言.新聞攝影在數字時代的真實性考量[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15(2):143.
[3]鐘麗茜.從數字影像到符號經濟——論數字技術對傳統電影美學的沖擊[J].社會科學家,2012,34(7):131-134.
[4]王敏民.論數字時代的新聞攝影[J].藝術科技,2013,26(4):242.
[5]孫璐.論數字時代影像文化的轉型[J].電影評介,2013,18(22):78,77.
篇7
1.1數碼時代的優越之處。我們知道,傳統相機必須依靠感光膠片為影像承載媒介。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數碼時代的到來,感光元器件影像傳感器的使用影響著整個攝影史乃至人類的社會生活。,它突破了傳統攝影術的限制,大大簡化了可視影像的呈現步驟。這就是數字相機的兩大優勢,一是對拍攝來說。即數碼相機可以通過液晶顯示屏即時回放影像,這樣一來拍攝者就能夠及時查看所拍攝的照片,發現曝光、構圖、定格瞬間的不足之處,并能夠及時的調整解決。這樣一來,不但大大提高了拍攝效率,影像質量和效果也大大提高。二是對于影像的后期調整或是二次藝術處理來講。數碼相機所拍得數碼照片具有強大的可調整空間。色彩平衡、曝光補償、二次構圖等等。這在傳統相機中為了色彩還原正確,或是主觀畫面色彩的需要往往要在鏡頭上使用各種濾鏡以達到預期效果,而若是曝光不正確則影像感光顆粒的成像,后期則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的曝光效果。 數碼時代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影像在后期處理已逐步取代傳統暗房工藝。而現今媒介融合下移動數字終端的更加智能軟件更有一鍵美化,點擊即可保存的優勢。使我們可以更加快捷、方便的得到較好的畫面效果。
1.2對影像資料的保存以及管理功能上的優勢。對于傳統膠片的保存,我們要花費相對多的時間、金錢進行保存。而保存條件也是極其嚴格,溫度、濕度都會影響膠片的保存時間和質量。而數碼時代可以憑借強大的數字掃描技術將膠片進行轉化成數碼文件進行有效的管理,一個小小的U盤甚至人人必備的手機就可以存儲成千上萬張的照片。照片的拍攝信息和數據一目了然,這也極大的方便了人們調用所需照片。
1.3媒介融合下的攝影技術需要推動網絡與信息交互的快步發展,同時攝影本身也在這些技術的促進下穩步前行。眾所周知,互聯網、移動網絡的開放性,互動性等是它最顯著的天然優勢。各種移動數字終端的軟件也訂閱號推送使我們每天眼前都充斥著各種不同類型的攝影照片,同時也能夠借用網絡宣傳甚至售賣自己的攝影作品。
在互聯網的幫助下,世界各地的攝影愛好者、藝術家都可以打破地理限制進行溝通,看到各種各樣的攝影作品,豐富自己的藝術世界,激發創作靈感。在這個手機可以拍照,人人都是攝影師的時代。強大的移動數字終端更是對世界各地的攝影家共同交流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2.媒介融合下影像數字化促進攝影藝術手法的創新
2.1?德肷閿巴卣沽松閿按醋骺占洹J?碼攝影發展不僅在攝影構圖、內容、觀念上追求個性的視覺效果,同時也更加注重對攝影者藝術思維的再創造表現功能。在當今這個資訊爆棚的讀圖時代,拍攝者常常將視覺效果的獨特性作為現代攝影藝術創作的目標,同時更加注重對個性化影像效果與特征,在影像語言上呈現出多元化趨勢。而媒介融合下,人們對影像的展示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攝影人在掌握現代化數碼攝影技術的同時,更要具有開闊的創作思維,預見性地考慮數碼后期制作的需要,及展示傳播方法,這樣才能讓好的作品得到更好的展示。而同一作品不同的展示方法往往使作品有著完全不同的觀看感受。比如運用噴墨打印、投影、燈箱展示。
2.2數碼攝影拓展了攝影藝術的語言。在傳統攝影階段,一幅作品是否成功常常取決于攝影師的藝術表現力,和拍攝技術的嫻熟與否、拍攝設備的好壞、暗房制作的技巧等因素有很大關系。攝影師需要在長期的實踐中探索屬于自己的攝影藝術語言。而在強大數碼技術支撐的時代,后現代主義攝影、觀念攝影那種多畫面重構、虛構荒誕的藝術思維已經變得易如反掌。
篇8
電視畫面是攝像制作的產品,它以色彩,動畫,聲音的形式向人們呈現了繽紛絢麗富有創意的世界,同時它也是電視語言的基本要素,是組成節目的基本單位。作為攝像工作者如何把前期的畫面拍攝好,如何在屏幕方寸之間傳遞大千世界的眾多視覺信息,如何使電視畫面有高的技術指標和美的視覺效果,我認為應該在拍攝把握好電視攝像技術與藝術的幾點要素,以及技術與藝術的融合。
1 技術要素
1.1 鏡頭要穩
鏡頭穩,是指拍出的畫面平穩適度,推、拉、搖、移、跟、進、退都要穩。有的攝像者在運用攝像技巧時,沒有起幅固定畫面,開機就是推、拉、搖、移等動作或者沒有落幅固定畫面,推拉搖移尚未到位就嘎然停機。這樣“起落不穩”的鏡頭,很難進行組接,原則上要求“動接動”“、靜接靜”,這樣會給后期的剪輯造成很大困難。
1.2 重視移鏡頭
將攝像機架在活動物體上隨之運動而進行拍攝,用這樣方法拍攝的電視畫面稱為移動鏡頭,簡稱移鏡頭。通過攝像機的移動開拓了畫面的造型空間,創造出獨特的視覺藝術效果;移動鏡頭在表現大場面、大縱深、多景物、多層次的復雜場景時具有氣勢恢宏的造型效果;移動攝像可以表現某種主觀傾向,通過有強烈主觀色彩的鏡頭表現出更為自然生動的真實感和現場感;移動攝像擺脫定點拍攝后形成多樣化的視點,可以表現出各種運動條件下的視覺效果。
1.3 構圖要合理
把握好動靜關系,在拍攝構圖過程中,靜態物體要有靜感,而動態的物體要有動感,要有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結合的畫面效果。比如:大海與正航行的軍艦或輪船,讓其前景帶上靜止的海礁,遠近帶上幾只迎空飛翔的海鳥,這樣的畫面就比較和諧。注意畫面的層次感,構圖的首要任務是突出主體形象,要求攝像者處理好主體與陪體、主體與環境和背景的關系,以恰當的拍攝角度和景別,配置好光、色、影調、線、形等造型元素,以獲取盡可能完美的形式與內容高度統一的電視畫面。運用好均衡和對比,均衡主要是指構成畫面各種因素在視覺重量上的均勢。由于電視畫面是運動的,均衡便呈現出動態,并和心理均衡交織在一起。畫面中的均衡可分為結構的均衡和色彩的均衡;構圖中的對比是以兩種不同的造型手段,在畫面上進行比較,是突出主體的有效手段。經常運用的手法有虛實對比、大小對比、影調對比和藏露對比。發揮好線條的作用,線條可以分為直線、曲線兩大類,直線又可分為水平線、垂直線和斜線三種基本形式。例如在拍攝大地、海洋、湖泊、草原等時,常以水平線作為構圖的主線條;拍閱兵的隊列、高聳的大廈、參天的樹木時垂直線條都會產生高聳、挺拔、剛直和修長感覺。
1.4 正確曝光
在進行電視拍攝的時候,首先要考慮到能否正確曝光,曝光不足,畫面陰暗不清楚,曝光過度,畫面發白,畫面沒有層次感,所以攝像者要盡可能的評估環境中的光線,調整好攝像機的光學系統和電子系統,使拍攝效果接近現場的情況。
調整光圈有幾種辦法,一手動調整,這種方法比較精確,同事景物亮度的變化不會帶來整個畫面亮度的調整,二自動調整,這種方法快捷方便,但是不夠精確。
如果超出光學調整范圍時,可以使用電子調整,比如環境中的光源關閉,我們可以使用電子增益,但是這樣做的同時也使畫面的質量下降。在高亮度的情況下,可以使用電子快門。
1.5 色彩還原
在電視攝像中,色彩能否正確還原與兩個因素有關,即白平衡和色溫。
白色物體在不同光照條件下反射光線的顏色是不同的,而人的眼睛始終能夠判定它是白色物體,那是因為人的大腦能偵測到環境色溫變化并做出調整。但是攝像機就沒有這么智能了,這是由于攝像機的CCD感光元件本身就沒有這樣的調適能力,白色就不白了發生了偏色,那么人們可以通過調節這種色溫條件下的白平衡來還原白色。
色溫不是光線的溫度,而是光線顏色的一種標志,以開爾文溫度(K)來表示色溫,色溫越高,光色越偏藍;色溫越低則偏紅。一天之中色溫是不均勻變化的,日出的時候1800K,到中午6500K,到日落2000K左右。在不同的色溫條件下,必須要對白平衡進行調整,將白平衡調整到與環境色溫相匹配,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色彩的正確還原。
2 藝術要素
電視攝像是一門藝術,有著自身的基本規律,這種規律就是攝像者在拍攝過程中,必須遵循的一般原則。
2.1 突破平面造型
要突破電視畫面平面造型的局限,創造出符合生活真實的立體的藝術空間,畫面是平面,生活卻是立體的,如何用平面的畫面表現立體的生活,攝像工作者就要發揮攝像的藝術性,利用物體的遠近、影調、線條在平面上創造出具有立體感的空間,人們對立體空間的感知是建立在對物體近大遠小、影調近濃遠淡、線條近疏遠密的感知上的。
利用畫面中物體的運動顯現畫面空間的縱深和立體感,這是電視畫面發揮自身優勢區別于繪畫、攝影等其他平面造型藝術的重要特點。利用攝像機的運動,形成畫面外部的運動,突破畫面的平面造型的局限。運動攝像可以通過運動使畫面直接表現縱向空間,而且攝像機的運動使畫面景別和角度不斷變化,使畫面表現的背景空間不斷變化,在一個鏡頭中出現對空間表現的多側面、多層次畫面,由此進一步打破畫面的平面結構,使電視畫面在屏幕上展現出一個多平面、多層次、富有縱深感的立體空間。
2.2 被攝范圍的變化
不同的取景范圍,可突出要表現的主體,同時也能去掉不需要表現的景物,在一個鏡頭中,通過景別的變化、攝像角度的變化,不斷地改變觀眾的視點,從而改變畫面的內容。取景的變化不僅直接左右著觀眾對被攝景物的觀看范圍,而且賦予人們嶄新的視聽方式。例如拍攝盛大集會,要從空中、地面、主席臺、人群中等各個角度拍攝,使觀眾從不同的視野和視覺方式感受盛況的規模和各種細節。
2.3 創新時間特性
通過電視畫面創新時間特性,電視畫面有表現時間的功能,能對時間進行擴展和壓縮,通過蒙太奇組接所創造出來的電視時間更具有無限的自由度如,一朵花由含苞欲放到綻開只用幾秒鐘的時間就可表現。
2.4 拍出現場感
電視畫面是通過直觀的畫面形象敘述情節、闡述主題、表達思想的。所以要善于通過形象畫面來結構電視片,發揮電視畫面具體形象的優勢。
電視畫面可以準確、全面、細致地再現和表現人物的神態、情緒、動作,以及景物的形狀、色彩變化等用語言文字不容易精確描述的形象,從而使觀眾容易產生身臨其境的現場感。
2.5 注重同期聲的采錄
篇9
一、數字化時代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今天我們很慶幸自己進入到了數字化時代,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從前的步行、馬車、轎子被如今的寶馬、奔馳、高鐵、飛機代替;從前的飛鴿傳書、驛站被如今的電話、手機、微信代替;從前的低矮瓦房被如今的高樓大廈代替。從前很慢,現在卻很快,人們恨不得有多一秒鐘的時間,讓自己過得好,過得更舒服。人們在不知不覺間越來越被數字化所改變,大數據時代更是為人們量身打造,做出更多更細致的服務來。而此時人們似乎有更多的時間投身于藝術設計上,藝術家們也有更好的條件來發揮自己的特長,而一件件精致的藝術作品更是通過數字化網絡飛快的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迅速地成為網紅,火遍全球。雖然還有部分藝術家們仍然堅持著原始的創作方式,喜歡用宣紙和畫筆慢慢勾勒出自己喜愛的作品,但是數字化藝術設計已經是大勢所趨,因為數字化的藝術設計不僅僅是一門藝術,它還代表著一個數字化時代的思維語言。
二、數字化時代對藝術設計影響集中的領域
人們自從進入數字化時代以來,信息的傳播是越來越頻繁和重要。此時的數字化帶來的是海量的信息,而我們則是要從海量的信息中提煉出最有價值的信息出來。所以數字化時代為藝術設計帶來了空前的便利和繁榮,在計算機橫空出世的幾十年后,數字化與藝術設計已經慢慢的相輔相成,并且在新科技的推動下,在不斷的推陳出新,在藝術設計的各個領域都有著深刻久遠的影響,甚至推動了藝術設計革命性的變化。以下是筆者分別簡單的分析數字化時代對藝術設計影響的幾大領域。
(1)數字化時代促進了藝術創作的大眾化
從前藝術在我們眼中都是高大上,都是必須得有接受過良好專業教育知識和一些天才式的人物才能參與的活動。它在我們眼中是只能遠觀不能褻玩的寶貝藝術。然而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數字化藝術設計為人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方便?,F在的藝術設計不再像從前一樣,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專業訓練和熟練掌握專業知識才能完成,現在的藝術設計在數字化電腦的幫助下,縮短了藝術創作的時間和過程。數字化的電腦中存有各色各樣的素材,人們只需要從中選取自己鐘愛合適的素材即可,這使得數字化藝術設計相對來說十分的輕松自由,創作起來也更加的隨心所欲和多姿多彩,這讓原創者們有更多的空間去發揮自己的藝術細胞和展示自己那無以倫比的藝術天賦。所以數字化時代促進了藝術創作上的大眾化。
(2)數字化時代改變了藝術的視覺、空間設計
從前藝術設計是平鋪在我們眼前,很多的作品需要自己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尋找到藝術設計帶來的美感。而現在數字化設計和傳統藝術設計相比,它視覺傳達設計由以往形態上的單一化、靜態化逐漸向綜合化、動態化方向轉變,藝術創作和欣賞也不再受地域的限制。我們可以通過立體的方式,來尋找作者通過藝術作品想要傳達的內容和靈魂。這樣更加直觀和明白,使得藝術設計不再是陽春白雪,而是人人都能欣賞,都能嘆服的藝術。這樣無疑將會推動藝術的大眾化和革命化。
(3)數字化時代虛擬設計的美感
虛擬藝術設計是指集聲音、視頻、圖像、動畫等各種信息媒介于一體的信息處理藝術。數字化帶來的虛擬設計是未來的一個方向標和一個大趨勢。虛擬游戲和電子游戲目前正在逐漸占據人們的生活和娛樂方式,有巨大的前景和升值空間。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為藝術設計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使得藝術更加的融入生活和給人們帶來娛樂方式。在不久的未來,隨著數字化、信息化的更加深入發展,虛擬設計將有更大更多的平臺展示它的潛力和商用價值。
三、數字化時代對藝術教育的影響
隨著數字化時代為藝術設計帶來的深刻改變和影響,數字化藝術設計也在教育中開始逐漸的改革和改善。從前的藝術設計教育理念是要初學者們沉靜下心,慢慢地學習藝術設計的理念和技術。而現在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更多的事將藝術設計與數字化、信息化相結合,這就要求藝術家們熟練的掌握計算機操作和運用。因此要改變藝術設計者的觀念,培養藝術設計者新的學習理念。在數字化時代,藝術設計必須要發揮出老師們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們的主體作用。老師們要積極運用多媒體,數字化設備,組織學生們系統的學習數字化藝術設計。因為多媒體技術的開放性和多樣性,這就要求學生們更要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和應變能力。學生們從海量的計算機世界里提煉出有用的數據,再結合自己的長時間藝術涵養的積累,通過電腦輔助自己藝術設計,從而實現自己作品的高質量和高效率。從前的藝術設計教育更多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們愿意去學習的領域,而現在通過數字化時代的改變,藝術設計的門檻也是越來越低,越來越大眾化,這讓藝術設計更加的面向全體社會大眾,讓更多的人能接受到藝術設計教育,培養藝術情操。
篇10
一般來說,纖維藝術是一種使用各種技法如編、結、纏、繞、貼、扎、縫、染使基礎材料———纖維如天然纖維、人工纖維、化學纖維、有機合成纖維成為綜合技法構成軟體或綜合材料構成體的藝術,它可分為欣賞型纖維藝術和應用型纖維藝術。裝飾工藝可分為傳統工藝如刺繡用于服裝定型、裝飾和現代工藝如褶皺用于服裝造型,其主要作用是顯示服裝設計風格,凸顯設計者的設計理念,修飾和美化服裝,使服裝精致、優雅、美觀、大方,個性,它依賴設計者的設計理念和設計風格而存在。服裝作為生活必需品,體現人們的生活心態和審美觀念,因個性而改變。服裝需要修飾,裝飾工藝是提升服裝整體感的、突出服裝個性化、表現設計理念的重要途徑。傳統裝飾本文主要討論了纖維藝術的常見工藝技法與工藝中的花邊裝飾、刺繡工藝、緝線工藝、鑲滾嵌蕩工藝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關鍵詞:
纖維藝術;裝飾工藝;服裝設計;應用
基金項目:
2014年度山東省藝術類科學重點課題,《纖維藝術的裝飾工藝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立項號:2014072
一、纖維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纖維藝術具有綜合性、開放性、獨立性、多元化的特性,它將多種因素如纖維材料、技法、表現形式、發展狀態與人們的不同的日常需求和審美觀念有機關聯,用特有的形態展現出來,激發人們對美的追求、提升人們的審美品味、為人們表達精神需求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方式、給人們的日常生活營造了一個和諧的、健康的心理和空間環境,它古老而有活力,不斷發展,逐步走向成熟。
(一)纖維藝術中的編織工藝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傳統手工編織有采用的方式多樣,包括傳統緙織法、緯編法、栽絨法、簇絨法等,這些工藝手法在現代纖維藝術中也經常被編織工藝所應用?,F代纖維藝術中的編織工藝已經不再停留在二維空間的平面狀態,已將成熟的向三維空間甚至四維空間所演變。根據所選材料的不同,如硬質材料(竹、藤、金屬等)、軟質材料(棉、麻、絲、毛等),來展現作品的不同表現風格,如果將軟硬材料有機結合則更能展現剛柔共存的形態美。服裝設計本身就屬于三維空間以上的一種藝術設計形式,講纖維藝術中編織裝飾工藝形式與服裝設計進行有機結合,可以從服裝整體款式設計、結構設計及部件設計等多方面進行創作,從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服裝的整體藝術效果,例如硬質材料的編織工藝可以為服裝的廓形變化起到一定的修飾和提升作用。
(二)纏繞工藝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纖維藝術中的纏繞工藝技法是在傳統纖維藝術編織工藝上的一種技法提升。它利用各種可纏繞材料創造纖維藝術形式的三維空間肌理效果。纏繞的表現技法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服裝設計中立體裁剪的手法采用纏繞式的結構造型應用比較多的,它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提升服裝設計造型的整體效果,突出服裝設計中的立體造型和創意。
(三)貼、縫工藝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在纖維藝術的作品創作中,貼、縫工藝的使用是比較廣泛的。設計者可以根據所選擇的材料的材質和整體作品的裝飾效果來決定貼、縫工藝技巧的應用范圍。設計者的選擇可以是硬質材料也可是是軟質材料,例如鐵片、螺絲帽、竹片、塑料、布料等,采用縫制、粘貼等技法方式用來粘貼、縫制作品進行修飾提升。同樣的道理,將這些工藝手法應用在服裝設計的面料再造方面,會對服裝面料的設計進行一此藝術上的洗禮,會突破原有面料的材質制約,展現一種不同的藝術欣賞效果。
(四)扎染工藝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扎染工藝是我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古稱扎纈、絞纈、夾纈和染纈,起源于黃河流域。它是讓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扎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纖維藝術家們利用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通過肌理、造型、材料的表現,講民族與時代交融。第六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中的金獎作品《清、遠、靜》,就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服系李薇教授利用真絲絹、水紗為原材料,采用染色工藝,進行了不同層次的疊加,將整個纖維藝術作品展現了一種氣勢磅礴、煙霧環繞的水墨畫卷感覺。扎染工藝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也可以起到同樣的效果,可以提升服裝整體欣賞效果,尤其是在面料圖案的設計、面料的再造等方面會提升一個欣賞層次。
二、裝飾工藝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裝飾工藝是以某一物為主體,依附該主體而進行繪畫或者塑造。使主體的審美效果強化,主體與客體有機結合,形成統一的整體,擴大其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裝飾工藝在服裝設計中的表現方式主要有平面裝飾(圖案組織、色彩裝飾)和立體裝飾(材料的再加工、再創造設計如鏤空、刺繡),裝飾工藝被應用于多個領域如工業造型設計、環境藝術設計、服裝設計、首飾設計、商品包裝設計等方面,下面重點探討一下裝飾工藝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一)花邊裝飾工藝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花邊種類繁多如本色料的緞帶花邊、皺花邊、尼龍花邊以及新興的蕾絲花邊等?;ㄟ呇b飾工藝多數應用于女裝和童裝的設計中,隨著服裝設計理念的發展和進步,花邊裝飾從袖口、領口、門襟等基礎部位發展到不規則裙子的下擺、剖開縫的結合處等多處服裝部位,應用越來越廣泛;花邊裝飾是現代服裝設計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裝飾工藝,它的應用性強,可塑性強,改造空間大,深得服裝設計師們的青睞。
(二)刺繡裝飾工藝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刺繡裝飾工藝源遠流長,影響深遠,在我國根據地域特色、地區民俗文化和民俗習慣,衍生出了多種刺繡方法,如京繡、蘇繡、湘繡、粵繡等。刺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因具有淳樸但宏偉的特質而被廣泛應用于民族風服飾中。刺繡即是用針將絲線或者紗線在織物上按照事先設計好的圖案和色彩進行組合、穿刺,刺繡主要有挑花、錯針繡、亂針繡、網繡、滿地繡、鎖絲、納絲、納錦、平金、影金、盤金、鋪絨、刮絨、戳紗、灑線等多種技法,刺繡紋樣多以花香鳥語為題材,或寫實,或抽象,或規范,依據紋樣規律而為服裝刺繡,同時也要考慮紋樣的結構規律是否襯托了服裝,刺繡工藝是否簡煉、有效,是否有利于工業化生產。另外,刺繡裝飾多應用于袖口、領口、衣身、裙子下擺等服裝的細節處,各種布料如棉布、牛仔布均可以刺繡作為修飾,以刺繡作為服飾的點綴,可以使服裝更加凸顯典雅、大方、精致、活潑等方面的的氣質。
(三)緝線工藝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緝線工藝包括了縫紉線和緝線類型的選擇。在縫紉線色彩方面,不同的色彩調配可體現不同的服裝修飾效果;在縫紉線材料方面,金銀線使服飾突顯華麗、高貴氣質;五彩線使牛仔服裝或者其他休閑裝充滿活力;真絲線使服飾色彩明亮而柔和;在縫紉線粗細方面,線型由粗到細,0.9cm三明線、0.6cm雙明線、0.5cm寬明線、0.1cm窄明線各有千秋,體現出來的效果時尚感強,優雅大方,線形或直或曲,線跡明暗交錯,極具表現力。緝線工藝的廣泛應用,既可展現設計師的設計理念,也可增強設計效果,提高成衣的工藝水平,體現服裝的個性化。
(四)鑲滾嵌蕩工藝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鑲滾嵌蕩工藝是一種較為傳統的工藝,常用于傳統服裝邊緣設計中,如旗袍的袖口、領口、下擺、開衩口等部位,色彩鮮明的滾邊(取協調色彩)和嵌線(與衣身形成對比),輪廓線寬窄對比,色彩變化,為服裝平添幾分清秀和素雅。增強了東方服飾的東方韻味。
(五)裝飾縫工藝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裝飾縫工藝即用不同的技法如絎縫、皺縮縫、細褶縫、裥飾縫、裝飾線跡接縫對原本平整的面料進行疊加、分離處理,使服裝產生不同的肌理效果如使女士服裝有立體感和層次感,如鏤空花紋可突顯女性的曲線美,使服裝更加豐富化,更加襯托女性的柔美的身姿。如絎縫工藝多被應用于大衣、風衣、夾克衫上,既有防寒功能又有修飾功能;褶皺縫和細褶縫(在布料上按一定的間隔從正面或者反面捏縫出細褶)多被應用于裙子腰部、襯衫袖口、肩部和腰部,體現服裝的立體感和動感,展現了女性的柔性美和嬌媚美。
三、結束語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審美觀念的不斷更新,人們對服飾有了自己的想法,“講究”服飾的個性化和設計感。因此,纖維藝術和裝飾工藝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不僅從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整體服裝的設計理念,更加增添了服裝設計的審美價值。在這個服裝設計多種類并存的時代,纖維藝術與裝飾工藝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便越發顯示其重要性,它們可使服裝設計感鮮明,使服裝設計內容豐富化和多樣化。纖維藝術中的編織、纏繞、貼縫、扎染等工藝手法與裝飾工藝中花邊裝飾、刺繡、緝線、鑲滾嵌蕩、裝飾縫等工藝手法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從單一應用到多種方式同時被應用于同一個服裝設計中,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將纖維藝術和裝飾工藝里面的多種元素與服裝造型、色彩、材料以及服裝的適用季節和使用場合相統一,可以使得主體與客體融為一體,部分部位的設計也應兼具實用性和設計性兩個方面,例如胳膊肘部關節容易破損,在該部位設計時加上“補丁”的貼縫工藝,既可以增加一絲活力,又可以增強了其牢固度;領口、門襟等部位可以使用多層鑲滾嵌蕩工藝在增加服裝細節的層次感的同時也突出了服裝設計中的結構要素。未來的服裝設計理念將是多元化、多樣化的,將邊緣學藝術形式纖維藝術和裝飾工藝同服裝設計有機結合,將是未來服裝設計中的一種藝術延續和藝術提升,也為服裝設計師們在作品創作中提供了更好的設計靈感和源泉。
作者:郭靜 單位:山東女子學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