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護理學的概念范文
時間:2023-10-18 17:37: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康復護理學的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高職 康復護理學 護理技能實訓 教學
1 高職護生開設《康復護理學》的意義
康復護理學是一門旨在研究傷病者與傷殘者身體、精神康復的護理理論、知識和技能的科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殘疾人和慢性病者[1],康復護理學是康復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2]。隨著社會的發展,康復護理已成為現代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康復護理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祻妥o理學以達到全面康復為目的,與其他康復專業人員共同協作,對殘疾者、老年病、慢性病而伴有功能障礙者進行適合康復醫學要求的專門護理和各種專門的功能訓練,從而達到最大限度的康復并使之重返社會[3]。
《康復護理學》涉及的知識面廣,對疾病本質的認識要求高,康復技術多樣性、復雜性等原因,致使教、學雙方都產生了一定的難度。護生初接觸時會感覺醫學名詞陌生,概念難理解,康復評定內容多而繁瑣,康復護理技術涉及人體的各個功能恢復,難以很好地將理論聯系實際,因此,在進行康復護理技術實訓中,對康復護理技術操作記憶較零散,經常出現護生練習后仍掌握不到位,不能系統地聯系和應用,難以掌握在何時應用哪項康復護理技術,如何應用好康復護理技術,處于被動學習狀態,與臨床工作實際工作脫節較大,對護生將來的實習有不利的影響。
護理學高職高專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有現代護理知識和技能的高等技術應用型護理專門人才[4],在校期間學習《康復護理學》,利于護生在將來的臨床工作中,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康復知識和技術,盡早介入康復指導,可使更多的患者在最佳時間,得到正確的康復知識,盡可能避免產生并發癥和后遺癥,最大限度地提高病傷殘者的生活質量,以較好的狀態回歸社會。
2 高職護生《康復護理學》護理技能實訓教學模式改革
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讓護生掌握康復護理基本概念、常用康復護理技術及常見疾病的康復護理措施,突出實踐動手能力,我們嘗試用“案例討論-康復護理技術實訓-回顧總結”的方法對《康復護理學》技能實訓教學做了改革,效果明顯?,F介紹如下:
2.1 以疾病發生發展過程,設計實訓討論案例。
以“缺血性腦卒中康復護理”為例,根據患者運動障礙3個時期,即遲緩期-痙攣期-恢復期為主線,融入共濟障礙、感覺障礙、言語障礙、認知障礙、心理障礙、日常生活能力障礙、大小便障礙、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球麻痹、廢用綜合征、誤用綜合征等伴隨的功能障礙,為案例討論及實訓提供素材。
2.2運用小組討論法,組織護生對案例做分析,引導康復評定方法,以及制定康復計劃。
在對腦卒中進行康復治療之前、治療期間和治療結束時,都要進行必要的康復評定,即對腦卒中患者各種障礙是性質、部位、范圍、程度作出準確的評定[5]。將護生按每組10~12人合理分組,每組由1位教師負責組織帶領進行討論,將護生帶入特定的臨床情境中,形成真實的康復護理感受,加深對講授內容的理解,引導護生分析患者發病至轉歸各個階段的臨床表現,例如上述“缺血性腦卒中康復護理”案例,要讓護生認識遲緩期、痙攣期、恢復期階段患者會出現的癥狀、體征,如共濟障礙、感覺障礙、言語障礙、認知障礙、心理障礙、日常生活能力障礙、大小便障礙、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球麻痹、廢用綜合征、誤用綜合征等功能障礙的具體表現,在小組成員的探討中,分析、總結,使護生對該疾病有了個清晰的認識,分析存在的康復訓練問題,從而能夠運用康復評定方法,對各個時期出現的癥狀體征制定相應康復計劃。同時,也提高了護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實訓方法
仍以案例為素材,護生以小組為單位,應用“角色扮演法”, 相互變換扮演案例中的角色進行各項康復訓練。由于在案例討論的時候帶教教師注重啟發護生主動思維能力,引導護生對患者病情作了分期分析,制定康復訓練計劃,使復雜的知識簡單化,模糊的理論清晰化,為護生進行康復訓練做了鋪墊。依據患者不同時期的康復計劃,分階段循序漸進進行康復技能實訓,把繁雜的訓練內容做了相應劃分,使護生在練習的過程,能夠區別患者病程各個階段所適宜的康復訓練項目,能夠準確完成相應任務。
實訓過程中,教師全程指導,輔以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的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溝通交流能力以及人文關懷態度,體現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
課程結束前,帶教教師召集本組護生,結合病案討論及康復訓練內容,進行課程回顧及小結,交流分享訓練時的心得體會,總結康復護理技術的最佳方法和時機,進而再次鞏固了理論知識,在“討論-實踐-總結”循環中,將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護生感覺學習興趣得以提高,知識得以有效吸收,對康復護理技術的掌握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從而達到提高高職高專護生的康復護理知識與技能的目的。
3 小結
通過“案例討論-康復護理技術實訓-回顧總結”的方法,在《康復護理學》技能實訓教學中,運用案例進行討論,指導實訓項目;根據案例素材,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實施和體驗康復護理技術;課后再做總結回顧,形成了依據理論進行實踐,在實踐中鞏固理論的有效循環機制,使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護生能夠熟練運用所學知識,掌握康復護理技術實施方法,并形成牢固的記憶,不僅能夠將理論知識很好地運用于實踐,還能夠使實踐促進理論知識的吸收,提高護生的康復護理理論與臨床實踐水平,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提高護生學習效率和熟練應用護理技能的目的,為臨床應用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 楊艷玲,楊信才,王彥.康復護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2] 鄭彩娥,林偉,葉洪青. 我國康復護理的現狀與發展思路〔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6:21(3):266-269.
[3] 劉永兵,樊新霞,陳璐,王傳榮,王春秋,蔡雪嬌.烏魯木齊市社區護理人員康復護理學知識認知現狀與影響因素〔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0,25(1):70-72.
篇2
目的了解康復患者對康復??谱o士核心能力的需求程度,為康復??谱o士核心能力構成及培訓要素提供依據。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對256例康復患者進行抽樣調查。內容包括:①患者基本資料。②護士核心能力要素: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理論水平、技術水平、溝通協調能力、專業發展能力5個維度18個二級條目。結果康復患者認為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理論水平、技術水平、溝通協調能力、專業發展能力5個維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18個二級條目中康復??谱o士核心能力的重要程度前5位依次為:協調溝通能力221例次(86.33%)、尊重愛護康復患者192例次(75.00%)、康復治療前后護理干預能力188例次(73.44%)、心理輔導能力173例次(67.58%)、病區管理能力154例次(60.16%)。結論康復患者認為專科護士核心能力重要程度依次為:協調溝通能力、尊重愛護康復患者、康復護理技能、心理護理技巧、病區管理能力;軍人康復患者對??谱o士協調溝通能力、心理護理技巧和評判性思維能力的要求均高于地方康復患者;年齡越高對護士交流能力、心理護理技巧要求也高;高層次文化程度(本科以上)康復患者選擇病區管理、法律知識與倫理次數高于低層次文化程度康復患者。
【關鍵詞】
康復患者;專科護士;核心能力;期望
隨著康復醫學的不斷發展,對創傷康復??谱o士在康復團隊中的能力要求也逐漸提高。了解康復患者對康復護士的核心能力評價及期望程度,對完善康復護士的核心能力體系,培訓康復??谱o士提供依據。本研究于2013-10—2014-12在我院康復中心開展了康復患者對康復??谱o士核心能力評價及期望度的調查研究,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納入標準:年齡≥16歲,住院康復2周以上,意識清楚,能獨立或通過研究者幫助填寫問卷,愿意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年齡≥80歲,有語言及溝通障礙,認知異常,意識不清。共調查256例,其中男196例,女60例;年齡16~79歲;軍人34例,地方人員222例;來自城市172例,來自農村84例;生活自理(ADL)程度:部分自理104例(2級、3級),不能自理152例(4級)。
1.2方法
1.2.1調查表設計①基本資料包括身份、職業、性別、年齡、地域、文化程度、生活自理能力。②??谱o士核心能力要素包括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理論水平、技術水平、溝通協調能力、專業發展能力5個維度,18個子項目。在文獻分析、專家咨詢、康復??谱o士工作體驗質性研究[1]的基礎上,擬定創傷康復??谱o士核心能力測評量表。問卷一為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理論水平、技術水平、溝通協調能力、專業發展能力5個維度調查表,問卷采用5級評分法,每個維度按很重要“5分”、比較重要“4分”、重要“3分”、不太重要“2分”、不重要“1分”統計得分,問卷得分越高表明患者需求程度越高;問卷二為子項目調查表,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維度包括熱愛康復護理事業、尊重愛護康復患者、服務意識及責任心3個子項目;理論水平包括康復護理理論、康復專科知識拓展2個子項目;技術水平包括康復護理實踐考核、康復治療前護理評估、康復治療后護理干預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培訓帶教能力、心理輔導能力6個子項目;溝通協調能力包括應急處理能力、協調溝通能力、病區管理能力、法律知識與倫理、評判性思維能力5個子項目;專業發展能力包括患者滿意度、臨床科研能力2個子項目。18個子項目由患者根據自己意愿選擇,可以多選,結果統計每個子項目被選的總人次數。
1.2.2調查方法由人力資源部成員發放問卷,如有疑問,由發放問卷人員當場解釋,問卷當場回收,進行統計。
1.3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包,采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進行統計學處理。
2結果
2.1康復患者對康復??谱o士核心能力各維度認知情況(表1)康復患者對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理論水平、技術水平、溝通協調能力、專業發展能力5個維度的認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2康復患者對康復護士核心能力各項期望程度的選擇情況(表2)
2.3其他通過方差分析得出:性別、地域、ADL自理能力患者對康復護士的核心能力期望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不同身份患者對協調溝通能力、心理護理技巧和評判性思維能力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為軍人高于地方患者(F=5.68,P=0.02;F=4.09,P=0.03;F=5.70,P=0.02);不同年齡患者對協調溝通和尊重愛護患者能力的重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4.55,P=0.03;F=3.46,P=0.02);不同文化程度患者對病區管理能力、法律知識與倫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5.70,P=0.02;F=3.50,P=0.02)。
3討論
3.1康復患者對康復專科護士核心能力要素期望程度差異性分析本調查顯示,康復專科護士核心能力5個維度,18個子項目中,協調溝通能力選擇最多為221例次,占86.33%,說明良好的溝通技能是患者高度需求,也是融洽護患關系、創造良好康復氛圍的基礎,而且溝通中的互動使護患之間互補、互諒,減少護患糾紛,后續治療護理得以順利進行[2]。這與蘭美娟等[3]的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中對尊重愛護康復患者選擇占75.00%,對康復治療前后護理干預能力選擇占73.44%。分析認為住院康復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身體殘疾,自理能力受限,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同時對康復效果期望值高,護士的尊重與關愛,可建立患者康復自信心。對康復治療前后護理干預需求程度,說明專業技能是專科護士應具備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業務能力。康復治療前的身心準備及治療后出現的問題解決,是減輕患者痛苦、最好發揮康復治療效果的有力保證??祻妥o理研究對推動康復護理學科發展,提高康復護理質量具有重要作用[4]。徐少波等對護士核心能力研究進展進行闡述,評判性思維包括質疑、分析、綜合、解釋、歸納、演繹、推理、創新等[5]。本體系專業發展能力子項目中,納入了科研和評判性思維能力。本調查結果顯示,科研和評判性思維能力選擇次數為最低,分別為23.83%和17.58%。分析原因,從患者角度看,科研和評判性思維能力概念比較抽象,與患者康復沒有直接關系;尤其科研選擇,與專家意見差異較大,說明專家更多重視的是??谱o士特有的分析、推理、創新等能力對患者的影響,而患者關注的是康復護理效果,通過直覺作出選擇,兩者差異并不沖突?;颊邔蒲羞x擇多于評判性思維,可能是由于康復中心最近幾年科研意識較強,成果較多,又被評為“全軍研究型科室”,各項宣傳報道、接待參觀學習團隊較多,且科室濃厚的學習氛圍、病例討論與會診查房等行為對患者有直接的影響。
3.2康復患者一般資料對康復??谱o士核心能力要素期望的差異性分析本研究中患者基本資料包括身份、職業、性別、年齡、地域、文化程度、生活自理能力。其中身份、職業、年齡、文化程度對康復??谱o士核心能力期望有差異。不同身份患者對協調溝通能力、心理護理技巧和評判性思維能力期望有差異,軍人患者高于地方患者,分析認為一是該項目描述比較抽象,二是二者對條目內涵的理解和關注程度不同,地方患者更多關注的是技術、費用等真實體驗,而軍人患者除了目前康復效果的需求,還會考慮??浦委熥o理效果的間接、長遠影響,對軍隊康復學科發展及護士綜合水平有一定的評判能力。對于協調溝通和尊重愛護患者能力,蘭美娟等[3]研究認為,老年患者有更多的與醫務人員交流期望,且年齡越大期望值越高。本研究顯示,年齡越大,文化程度越低,對護士的溝通交流和尊重愛護期望越高;這可能與這部分患者長期住院,缺少信息來源、獲得信息的能力較弱,對關愛、尊重以及康復醫學知識的需求更迫切有關系。良好的護理行為是提高護理質量和為患者提供最佳服務的關鍵[6]。在護士核心能力要求上,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認為法律和倫理實踐是護士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之一[5]。創傷康復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和殘疾,殘疾者往往會有自卑感,所以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權力顯得格外重要[4]。專科護士的倫理道德、法律觀念以及創造積極的康復環境,可促使康復患者恢復功能、回歸社會、體現生命價值。本調查結果顯示,文化程度越高對專科護士法律知識與倫理要求也高,認為這與文化水平有一定關系?;颊邔ψo士病區管理能力的選擇排序(第5位)與專家意見(第18位)差異較大,分析認為二者關注角度不同,康復患者住院時間普遍較長,均在3個月以上,除了對康復治療護理需求外,對住院舒適度、生活方便度、住院環境等要求較多;而專家關注的是護士在康復環境安全中的作用。
4小結
目前,國際上對??谱o士核心能力上沒有統一概念,但都關注了核心能力的多元性,在重點關注護理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對態度、自我概念和價值觀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提出了要求,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強調關愛、倫理、負責任的態度和價值觀對護士的重要性,認為法律和倫理實踐是護士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我國于2003年,提出了中國護士的核心能力。護理界也存在不同見解,專家大多傾向于從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觀來界定護士的核心能力[6]。本研究調查的核心能力項目,是由我院康復中心依據國內外康復護理實踐和專業發展情況構建,通過函詢我國軍隊和地方康復機構管理者和相關學術專家形成的核心能力體系標準,不等于康復患者對護士的能力期望。通過對住院康復患者調查得出結論,康復患者認為康復??谱o士核心能力重要程度依次為:協調溝通能力、尊重愛護康復患者、康復治療前后護理干預能力、心理輔導能力、病區管理能力、服務意識及責任心、應急處置能力、熱愛康復護理事業、健康教育能力、康復護理實踐考核、患者滿意度、康復治療前后護理評估、康復??浦R拓展、康復護理理論、法律知識與倫理、帶教能力、臨床科研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建議將患者的需求作為康復??谱o士培訓的加強要素,從而提升康復??谱o士核心能力,以最大限度滿足患者實際需要,不斷提高康復護理質量,更好地促進康復護理事業發展。
參考文獻:
[1]秦靜,薛蓓蕾,馬修堂,等.創傷康復??谱o士工作體驗的質性研究[J].護理雜志,2014,31(11):29-31.
[2]馮佳,俞申妹.流程化溝通方式在提高護理服務質量中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8):696-698.
[3]蘭美娟,孟羽飛,王淑卿.患者對護士執業能力期望的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7):878-880.
[4]鄭彩云,李秀云.實用康復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58,74.
[5]徐少波,葉志弘.護士核心能力概念和構成要素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8):764-766.
篇3
【關鍵詞】社區護理;社區護士;現狀;展望
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為了適應“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戰略目標的要求,護理工作的職能必須不斷地擴展,其服務范圍必須跨出醫院,邁向社區,進入家庭。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已成為我國衛生發展的趨勢,社區護理已經成為護理事業發展的方向[1]。近年來,我國的社區護理正在蓬勃發展,但在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困難和挑戰?,F就我國社區護理的現狀與發展綜述如下:
1 社區護理的內涵
社區護理發展到今天,由于各個國家社區護理發展的歷史、社會經濟文化背景以及衛生服務體系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而對社區護理的理解、解釋也各不相同。但在對社區護理的內涵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各個國家和地區對其表述還是存在著一些共同點:①社區護理是公共衛生中的一個重要的專業領域[2],是利用護理和公共衛生的諸概念和技術,通過廣泛的和連續的護理活動,以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為最終目的的科學和藝術;②社區護理的對象是社區內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團體;③社區護理工作的目標是促進和維持健康,預防疾病和殘障,促進個體、家庭和團體達到全民健康的最佳水平[3];④社區護理提供服務的特點是連續性、動態性和全科性的服務。
根據文獻綜述、專家訪談,結合我國城市衛生服務發展的特點,提出了我國的社區護理的內涵,即“社區護理是綜合應用了護理學和公共衛生學的理論與技術,以社區為基礎、以人群為對象、以服務為中心,將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等融為護理學中,并以促進和維護人群健康為最終的目的,提供連續性、動態性和綜合性的護理專業服務”。
2 社區護理的內容[4]
2.1 家庭醫療的護理:隨著醫療衛生工作的開展,大量不需要特殊儀器和技術處理的疾病,均可以通過社區和家庭服務來滿足病人的需要,家庭病床符合社區中相當一部分人的愿望,特別是可以滿足慢性疾病的老年、體弱、行動不便、到醫院就診有困難的病人的需要。
2.2 預防保健護理:社區人群中老年人、嬰幼兒、孕產婦是社區護理的重要服務對象。他們正處于人生的特殊階段,面對的健康問題比較多,社區護士可以為他們提供以預防保健為主要內容的社區護理服務。
2.3 康復護理:由于社區人口老齡化問題比較突出,人們對生命質量的期望越來越高,對社區康復護理的需求也日益增長。我國康復醫療的主要對象是處于相對穩定狀態的殘疾人、慢性病人、老年人,其目標是使他們最終在身體、心理、社交及職業等方面獲得最大的潛能,提高生活質量,融入社會。
2.4 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導:為了實現WHO的全球衛生目標,護理工作的切入點從關注個體人的疾病轉入到關注個體人的整體及人群整體。健康教育開展迅速、深入且形式多樣化,效果顯著。通過對居住環境、個人衛生、生活習慣的干預性教育,達到預防疾病、控制感染、自我保健、建立和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
2.5 臨終服務:為臨終病人及家屬提供服務,使病人找到生存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并能維持一個良好的生活質量。
由于我國的社區護理發展不一,所涉及的社區護理工作范圍可能不同,但我國的社區護理工作應以促進和維護人的健康為目的,以社區為基礎,以社區護理需求為導向,以老年人、慢性病人、婦女、兒童、傷殘人為重點。
3 社區護理的可行性與必然性
3.1 社區護理順應時代的要求:隨著護理學的發展,護理工作由疾病護理向以人為中心的護理轉變,護理范圍及場所由醫院走向社區和家庭,服務對象由病人轉向康復人群,護理工作以預防、保健、康復為一體,以促進健康、預防疾病、提高生命質量為主要目標。隨著疾病譜的改變,醫學的工作重點已經轉移到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和退行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肺病和腫瘤等。這些慢性病的護理需求量的增加,必將由社區和家庭來負擔[5]。由于我國的衛生資源的配置嚴重失調,80%投入在城市,只有20%投入在農村。在所有衛生資源中的80%投入到大醫院,20%投入到基層醫療機構[6],這就需要通過社區衛生服務將有限的資源充分用到居民的健康中去。健康需要從個人做起,從家庭做起、從社區做起。
3.2 社區護理滿足人口老齡化的需求:我國預計到204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3.74億(占我國人口總數的24.28%)成為老年人口絕對數最多的國家。老年人是健康最脆弱的群體,而且老年病人有病程長、康復慢的特點,僅靠現有的醫療機構已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社區護理針對老年人的特點開展預防保健、康復護理和慢性病的護理,能很有效的解決老年人護理的難題。
3.3 醫療費用的增長:由于醫療費用的大幅度的增長與人們收入的增加不成比例,尤其是近兩年企業下崗職工的增加,出現了許多有病無錢醫治的現象。根據有關的調查表明:通過社區護理可以降低居民每年的醫療費用。
3.4 社區護理是推動我國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深入進行的有效保證:我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國的醫保水平在總體上不能過高,只能是“低標準、廣覆蓋、?;尽?。如將社區衛生服務與基本醫療保險銜接,可達到經濟效益最大化和經濟成本最小化,是“低成本、廣覆蓋、高效益,”符合醫療保險的原則。
4 我國社區護理的現狀
4.1 社區護理組織管理系統不健全和經費來源有限:在我國雖然衛生部近幾年也很重視發展社區護理,但從機構的管理到經費的預算卻很少傾向于社區護理的發展。從政策上,雖然衛生部頒發了有關發展社區護理的文件,但尚無具體的規章制度及實施計劃,全國僅上海、北京、天津等少數幾個大城市有社區護理服務組織,但也還不完善。有的城市2~3名護士做社區護理工作,但卻沒有專門的社區組織。從經費上,在我國的城市,多數居民享受公費醫療,而公費醫療僅限于醫院服務,不包括社區,居民不愿意自己支付社區護理費,從而阻礙了社區護理的發展。在農村,農民平均收入低,除了維持溫飽,少有剩余。農民通常是小病不治,大病就醫,不治之癥就放棄治療,所以也很少有人愿意付這筆費用。近年來,雖然正倡導醫療制度的改革,但大部分局限于醫院治療和城鎮居民,而且對社區護理還沒有一個統一合格的收費標準,這些都影響人們對社區護理的正確認識,阻礙了社區護理的發展。
4.2 居民保健意識不成熟,生活質量不高: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密度大,尤其是在大城市更為突出。加之經濟比較落后,生活水平較低,人們的整體水平和素質不高,防病及保健意識淡漠,衛生習慣差。那種“能吃、能睡、能工作即是健康”的觀念依然存在。
4.3 缺乏社區護理專門人才:社區護理人員必須要有良好的責任感和服務態度,豐富的學識、經驗和技能,能靈活的處理各種復雜的健康問題,適應錯綜復雜的環境,學習社會和人文科學知識、學會與人交流、觀察、咨詢等各種新技能。我國的護理人力資源一直短缺,中國現有13億人口,護士僅有124.5萬人,缺乏專門的社區護理人才從事社區護理工作。目前我國通過多種形式培養社區護士,使她們能夠掌握社區護理的基本技能及工作方式?!渡鐓^護士崗前培訓大綱》為培養社區護理隊伍做出明確的規定,在培訓中逐漸形成一支專家隊伍,擁有一系列的教材,并通過多種形式開展社區護理教育,促進社區護理的開展[7]。衛生部出臺的《社區護理管理的指導意見》規定:社區護士必須具有國家護士的執業資格并經注冊,還要通過規定的社區護士崗位培訓,以滿足不斷發展的社區護理的需要。
4.4 社會對護理工作的理解和信任程度不高:常言道:“三分治療七分護理”,社會對護理工作的理解程度大部分還停留在打針、發藥的概念上。“醫生的嘴,護士的腿”,人們通常將疾病的康復歸結于醫生,護士仍然是醫生的附屬品,以協助醫生工作為主,未被提到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和維護人類身心健康的高度,對護士的價值不能真正的理解,尤其是對護士的獨立自主的能力持懷疑的態度。因此,患者的從護性低,這也影響了社區護理工作的開展。
4.5 缺乏相應的護理法規及質量控制標準。
4.6 缺乏政府的有效的政策、財政及其它方面的支持。
5 展望我國社區護理的發展
5.1 全面開展社區護理,實現全民健康目標:農村社區護理尚未引起廣泛的關注,我國有絕大部分的人口在農村,農村經濟條件、醫療條件落后、居民文化水平低,整體素質不高、環境不合理、需求多層次、多檔次、范圍寬及復合性優質、經濟、便利的服務,而社區護理正好適應了廣大群眾對醫療保健的需求。在農村開展社區護理工作,應堅持以鄉村醫療機構一體化管理為前提,以合作醫療為基礎,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預防保健工作為主導,注意服務方式的連續性,服務關系的相對固定性,服務內容的綜合性,服務價格的優惠性,使群眾真正受益。在農村實現低水平、廣覆蓋的社區衛生服務[8]。
5.2 社區護理教育體制將日趨完善:護理人員更新觀念,從思想上適應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要求,做到四個轉變:服務功能從醫療護理服務向健康促進、疾病預防、基本醫療和身心健康轉變;服務對象從患者服務向為群體服務轉變;人才培養、崗位培訓從臨床護理向社會醫學、心理醫學、行為醫學等邊緣性新興學科的轉變;工作方式從院內向院外、社區、家庭服務轉變[9]。政府將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方式加強社區護理人員的培訓及教育。改革現行的護理教育模式,積極開展全科醫學教育。一方面對目前的人員進行相應的系統培訓,以適應社區護理的發展:另一方面各護理院校在專業設置中將增加社區護理專業以系統地培訓社區護理人員,專業設置中將注意碩士、本科生及??粕鐓^護理人員的比例,培養不同層次的社區護理人員。全國從事社區護理的人員將進行統一的認證資格的考試。
5.3 社區護理管理向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及計算機網絡化發展:各地可協調有關部門,深入社區,調查研究,根據社區護理的需求量、制定本地區的社區護理發展計劃,在此基礎上進行社區護理的試點、建立社區護理中心和網絡,聯合衛生行政部門、當地的大醫院、及以社區、家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基層衛生機構,形成一支由醫院護士、社區護士、社區護理員和家庭護理員組成的綜合隊伍。
5.4 社區護理專業化及角色的分工會越來越細:社區護士的角色功能范圍會不斷地擴大,專業化分工也越來越細。不僅有普通的社區護士,還可以有單獨開業的社區臨床護理專家、家庭開業護士、社區保健護士、高級婦幼保健護士、社區治療護士等。這些高級社區護士主要從事社區護理管理、臨床護理實踐、社區護理咨詢、社區健康教育及護理研究等工作。
5.5 家庭及老年人的護理不斷地發展、完善及提高。
5.6 堅持體制創新,實現多元化的社區護理務[10] :主體多元化的社區護理服務可打破過去的部門壟斷,并可充分調動社會的各種資本加入到社區衛生服務中來,拓寬籌資的渠道。通過相互的競爭,使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通過改善服務功能、服務態度等以適應市場的需求,贏得居民的信任。同時,深化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注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養人才“按崗、按質、按量”分配,建立激勵機制。
5.7 實現社區衛生服務與醫療保險制度的銜接:可持續發展的社區護理活動,有利于居民以比較低廉的費用獲得優質、便捷的衛生服務。醫療保險制度“個人賬戶保門診,社區統籌保住院”的管理模式,增強了參保居民的費用意識和節約意識。
5.8 政府的宏觀調控及組織管理逐漸加強。
總之,我國的社區護理仍處于初級階段,發展社區護理任重道遠,在一些欠發達的地區開展社區護理,目前還存在著許多現實的問題,但隨著經濟發展及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社區護理會不斷地向前發展,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護理的發展將有助于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我們早日實現21世紀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馮翠榮.家庭護理現狀與進展[J].現代護理,2003,9(8):649-650.
[2]陳靜敏,蕭仔伶,苗遒芳,等.社區衛生護理學[M].臺灣:偉華圖書局有限公司.1999,5-53.
[3]黃明珠,黃璉華,等.公共衛生學[M].臺灣:偉華圖書局有限公司.1994,17-204.
[4]劉洪霞.我國社區護理的現狀和進展[J].護理研究.2004,18(8):1413-1415.
[5]林菊英.社區護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21.
[6]梁萬年.我國社區衛生服務的現狀和發展趨勢[J].中國全科醫學.2002,5(1):1-2.
[7]劉則楊,武巍.社區護理供給現狀及社會護理教育思考[J].護理學雜志.2002,17(7):550.
[8]李俊偉.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的現狀分析及建議[J].中國全科醫學.2003,6(11):879.
篇4
【關鍵詞】 臨床護理;中藥學;應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638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3336-01
隨著中醫藥學科的飛速發展,已經深入到了醫學的各個領域當中,其中在臨床護理領域的應用比較突出。這就要求中醫的護理人員要具備相當豐富的中藥學知識,將中藥學與護理學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從中醫的角度出發,提出中藥在應用過程中的宜忌,中藥中副作用癥狀與解救護理的措施以及護理須知等,在本系統中形成新的體系與理論以及新的知識,為實踐提供新的思維與方法。綜述如下。
1 中藥學于護理學之中的應用與范疇
在護理學中應用中藥學要以中醫的理論作為指導,利用中醫中藥,再結合預防保健、康復護理以及醫療活動,對幼、弱、老、病、殘以及健康或者亞健康的人群進行照顧與護理,并利用傳統的護理技術,用以保證人民的身體健康。它建立在護理學以及中藥學兩種既相互獨立又有密切聯系的學科基礎之上。
11 中藥學于護理學之中的應用 在護理學中,中藥學的應用性比較強,既包括了對中藥物應用,如藥物的名稱、劑量、種類、用法、用量、療效、宜忌等知識,護理人員要通過系統的學習,準確的掌握相關的知識對患者進行無誤的治療,并且對于藥性以及藥理在人體中的變化進行細致的觀察分辨。[1]又包括了方劑,如方劑的定義、功效、名稱以及組成等等,護理人員要對其基本用量以及用法、宜忌等進行準確的掌握,并且能夠認識到方劑對人體造成的影響。
12 應用包括的主要內容
121 將中藥學應用于護理學之中的主要目標是人類的健康以及用藥的安全。
122 將中藥學應用于護理學之中的主要研究對象不只是患者,也包含了健康人群。
123 將中藥學應用于護理學之中的研究內容要遵循中藥學的理論體系,要發揚出中醫在護理方面的特色,將臨床實踐作為基礎,對前人的成就以及經驗進行總結,反映出現代的科學技術,將中藥學與護理學有效的聯系在一起,為醫學護理領域的發展貢獻力量。對維護人類身體健康的中藥學護理理論以及知識技能進行研究,突出規范施藥以及辯證施護的特色。對重癥者、老幼殘等進行及時的保護,減輕疾病給其帶來的痛苦。幫助慢性疾病人群恢復身體健康,提高健康人群對健康的標準。細致診斷與處理對人類健康造成威脅的潛在因素與問題。[2]
13 中藥學應用于護理學中的范疇
131 臨床護理 建立在兩學科的理論、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之上,結合患者的心理、生理以及藥物治療的效果、特點等來滿足對臨床患者的治療需求。
132 護理教育 主要是指校園教育以及畢業后的繼續教育。隨著中藥學在護理領域的廣泛應用,對于專業護理人員的要求也就隨之提高,對于知識以及承擔的責任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的內容也要與時俱進,進行相應的改革,以適應醫學領域高速發展的需要。
133 護理科研 護理科研主要包括中藥的給藥觀察,藥物的臨床試驗以及調查分析等,從方法上對于中藥學與護理學應用中存在的規律進行了解分析。[3]
134 護理管理 是指社區與醫院中藥護理方面的技術管理以及組織管理。其目的在于開展健康指導以及健康宣傳教育,讓健康人群以及患者都能有良好的預防保健知識,達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2 中藥學與護理學中的應用發展
中藥學應用于護理學中是由長時間的積累而實現的,有著古老的發展歷程,是我國文化遺產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21 遠古時期 祖先在與自然環境的斗爭過程中逐漸的掌握了一些植物的形態與性能,通過漫長的實踐,發現了其對人體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因此,一些原始的治療方法慢慢形成,改變了人體自身素質,是人類的壽命得以延長。
22 先秦時期 這時的中醫藥學已經有了較大的進展,應用品種也逐漸的增多,各種文獻記載多達幾百種,并且有了較為系統的治療形式,如服用與食用,另還有擦、敷、洗、涂等方法。并在情緒對病情的影響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進行治療時會重視情志的護理。
23 秦漢時期 在這一時期中,精、氣、神以及陰陽五行等哲學性較強的概念被融入到了醫學的領域之中,并且逐漸的演變成為了中醫的基礎理論,并成為了基礎理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醫學著作對于中醫于護理中的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例如《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于護理學之中應用的基礎;《神農本草經》為中藥應用于護理之中開創了先河;《傷寒雜病論》則確定了醫學護理中的辯證施護原則。
24 宋金元時期 在這個時期,對于中醫用藥的理解更加深刻,對于與藥物性能相關的理論體系逐漸的變得實用化、具體化以及系統化,并且對于醫病用藥過程中的配伍禁忌也開始給予足夠的重視,這期間更是產生了著名的用藥“十九畏”與用藥“十八反”的歌訣,其對護理學的良好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這期間主要從三個方面提高了地護理的重視:一是開始重視利用藥食進行養生護理,這個時期中,在食療養生方面,護理學中逐漸出現了非常多的新思路、新見解;二是重視利用飲食對脾胃進行滋養護理,在這個時期,著名的醫學家李東恒根據自己內傷脾胃,百病乃生的思想提出了利用藥膳滋養脾胃的思想;三是重視藥膳于保健方面的護理,在這個時期,醫學家朱丹溪于劉完素與李東恒的“火熱論”和“陰火論”的基礎之上又提出了滋陰學說,可謂是在護理學中獨具一格。
25 明清時期 在明代,出現了著名的《本草綱目》、《普濟方》以及《本草經疏》等影響非常深遠的著作。尤其是其中的《本草綱目》,其收錄的藥材總計1892種,相關配圖1100多幅,復方11000多首,并對藥物進行了細致的分類,一共分為了十六部六十余類。其中對于中藥基本理論進行了非常系統而全面的總結與發揮,因此也成為了我國本草時期的重點與中心著作。而到了清代,趙學敏有對《本草綱目》進行了糾正與補充,其作品《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述了34條對《本草綱目》的補充,大大豐富了我國的本草學內容。
26 延續至今 經過不斷的發展一直延續到今天,中醫藥系統已經形成了一套非常系統并杰出的醫藥學理論,在相關的醫藥學大詞典中,匯集了幾千條古今論述,擁有相當繁博的資料,還有其他各種醫典對于中藥學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并被應用到了護理學的臨床研究當中,二者之間有效的融合,促進了我國護理領域的良好發展,各種中醫藥護理教育不斷涌現,為中藥學護理領域不斷補充新的血液,為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護理學中,中藥學的應用日益廣泛,經過幾千年的不斷積累,其根基之堅實無可厚非。作為中醫臨床護理人員,只有在護理學與中藥學兩種理論的指導下,明確中藥的臨床應用、配伍禁忌以及性味歸經等知識,才能將中藥在護理領域中更好的發展下去,促進我國醫學事業的飛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全小明原發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療術后的中醫護理[J]護理學報,2008,15(6):64-65
篇5
【關鍵詞】 基礎護理學; 實驗教學; TBL; PBL; LBL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18-0152-02
The Effect Comparison of TBL Combined with PBL and LBL Two Different Teaching Modes in Basic Nursing Education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XIONG Yi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18):152-153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application results of TBL combined with PBL and LBL two different teaching mode in basic nursing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Method:Nursing students in two classes in our school 2012 were selected,30 students were took TBL combined with PBL teaching modes as experiment group,30 students were took LBL teaching modes as control group.The scores,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teaching satisfaction rate were compared.Result:The theoretical examination scores and skills scores in experi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ose in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Based care; Experimental teaching; Task based learning; Problem based learning; Lecture based learning
First-author’s address:Huaihua Medical College,Huaihua 418000,China
為探討護理專業更為有效的教學方法,筆者對采用TBL結合PBL與LBL兩種不同教學模式的護理專業學生綜合能力及考核成績進行分析,結果顯示TBL結合PBL教學模式較LBL教學模式,學生綜合能力及考核成績更高,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學校2012級護理專業兩個班級學生,在展開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中,以采用TBL結合PBL模式教學的30名學生為試驗組,男1名,女29名,年齡15~19歲,平均(17.6±2.4)歲,入學成績542~605分,平均(554.3±2.6)分;以采用LBL模式教學的30名學生為對照組,男2名,女28名,年齡15~18歲,平均(17.2±2.6)歲,入學成績545~607分,平均(557.5±3.1)分;兩組學生年齡、性別及入學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學生教學內容均為18項護理操作技能,對照組采用LBL模式教學,首先根據學生數量將其分為5個小組,每組6人,由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講解基礎護理學實驗概念及目的、用物等,在講授過程中展開演示,小組內展開討論。試驗組采用TBL結合PBL模式教學,同樣先將30名學生分為6個小組,教師為學生講解PBL模式實施方法,帶教老師將實驗內容編制成冊并由教育專家審閱后打印,在實驗教學前為學生逐一發放;在小組內展開自學討論與組間討論;在課前各小組成員將課堂準備工作完善,帶教老師為學生講解基本概念與相關知識點,各小組積極發言并由學生展開示教操作,由帶教老師展開評價并總結;各小組成員分別扮演護士與患者,對實驗操作內容展開強化練習,教師在旁給予指導。
1.3 觀察指標
在完成護理技能操作教學后展開調查及考核,考核項目包括18項護理操作能力,所得評分為各項得分的平均值。利用自制調查表對學生教學滿意度展開調查。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6.0展開分析,計量資料以(x±s)形式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學生考核成績對比
對照組理論考核評分(81.4±2.6)分,操作技能考核評分(82.6±3.2)分;試驗組理論考核評分(89.7±2.8)分,操作技能考核評分(92.6±3.6)分;試驗組理論考核評分及操作技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
2.2 兩組學生綜合能力評分對比
試驗組綜合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
2.3 兩組學生對護理教學的滿意率對比
試驗組教學滿意率為96.7%(29/30),對照組滿意率為76.7%(23/30),試驗組教學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隨著教學理念不斷更新,廣大醫學教育工作人員在對教育改革予以深化的目標下,對提升教學質量的措施展開可積極實踐和探索,且已取得了明顯成果[1-3]?;A護理是醫學教育重要課程之一,是具有較強實踐性的綜合性應用學科[4],其中實驗教學在課程中所占比例較重,是培養護理專業學生增強臨床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然而該課程理論教學較為枯燥且難度較大,教學效果不夠理想[5]。
筆者所在學校2012級護理專業在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時,兩個班級的學生分別采用TBL結合PBL與LBL教學模式。LBL教學模式即是以課堂為主體的傳統教育方法[6-7],教學工作開展的基礎是教師授課,在目前各院校護理教學中應用最為廣泛,利用這一模式展開教學即是由教師通過全面、系統的為學生傳授醫學理論知識,從而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這一教學模式對理論知識及操作技能的講解較為重視,對護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缺少關注。PBL教學模式更注重于引導學生在有意義情景中展開護理知識學習,以學生為主體,經對護理工作中真實存在的問題展開分析,促使其對問題背后含有的科學知識主動展開學習,從而使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F階段這一教學模式在美國、日本等國家的護理教育領域中已得到了廣泛推廣,且已發揮了重大作用,然而我國護理專業教學對PBL教學模式的應用還處于初步階段。TBL是在PBL上發展而來的教學模式,由美國教育學家于2002年提出[8-10],這一教學模式更重視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靈活性、創造性,同時著力于促進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相較于LBL教學模式,TBL更注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合作能力[11],可對“以學生為主體”這一先進教學思想予以直接體現,促使學生展開獨立思考并主動探尋團隊合作,促使學生主動對相關信息加以搜集,從而提高其獲取、更新護理專業知識的能力[12]。在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中,學生在TBL教學模式下帶著問題學習并搜集資料,同時在小組內展開討論,可對基礎知識加強認識并獲得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時通過角色扮演可提升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團隊合作可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對于學生競爭意識的提高也極為有利。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學生在完成護理技能操作教學后,通過考核及調查顯示試驗組理論考核評分及操作技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綜合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教學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在TBL基礎之上,采取PBL教學模式能夠促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大幅提高,可提高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在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中采用TBL結合PBL教學模式較LBL教學模式,大大提高患者護理操作技能及理論知識掌握水平,可促使學生綜合能力大幅提高,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趙燕.PBL教學法在康復護理學教學中的嘗試[J].中外醫學研究,2011,9(34):106-107.
[2]張潔,段宣初,賈松柏.PBL與LBL相結合教學模式在眼科教學中的應用[J].醫學教育探索,2007,6(11):1035-1036.
[3]王佳琳.護理專業PBL教學法示范課程的建設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0,8(24):147-148.
[4]郭文萃,許立新,高穎昌,等.PBL與LBL教學模式在臨床見習中應用研究的Meta分析[J].包頭醫學院學報,2009,25(4):90-92.
[5]邵慶亮,姚笠,趙霞霞.PBL教學法在兒科臨床實習教學中的研究與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1,9(24):167-168.
[6]萬毅,黃立軍,王偉峰,等.結合PBL與LBL教學法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2,12(8):1556-1557.
[7]王孝艷,吳冬梅,馬惠欣.PBL教學法運用于ICU護理教學查房的嘗試[J].中外醫學研究,2011,9(25):143.
[8]高曉秋,馬武華.TBL教學法在西醫外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醫學教育探索,2010,9(9):1230-1234.
[9]黃俊杰,趙善民,王彩冰,等.PBL教學法在成人本科《生理學》教學中的運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1,9(36):166-167.
[10]趙磊,劉春慶,劉建.PBL在普外科臨床實習中應用的現狀[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0):82-84.
[11]張佳.PBL與LBL教學法在婦產科臨床見習課中的綜合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1,8(33):143-144.
篇6
目前本市的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如火如荼地開展著,但社區護理只是初具雛形。隨著社區衛生服務模式的不斷推廣,社區護理作為社區衛生工作的組成部分,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中國護理專業還不能獨立運作,還要依附于醫療或其他社區衛生組織合作,社區護理的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如何應對新形勢下的市場需求,找好角色定位,不僅關系到社區護理工作在整個社區衛生服務框架內的作用、地位,也在客觀上決定了社區衛生服務的方向和服務體系。
1 在調查的城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社區護理存在以下缺陷
1.1 社區護理概念不清 目前社區護士概念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護士通過社區護理轉崗培訓取得社區護士培訓證書即稱社區護士。工作內容偏重于以第二級預防為主的、較局限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臨床護理。把出診、下社區量血壓認為就是社區護理,與第一級預防為主的護理活動有一定差距。
1.2 社區護理管理體系不健全 主要體現在社區護士工作內容分工不明確,崗位設置不具體,社區護理質量考核無標準,社區護士配置不合理。
1.3 社區護理服務形式單調 現在開展的護理工作對社區居民的健康管理流于形式,為應付上面的檢查突擊建立個人、家庭健康檔案,而且基本為死檔。上門護理也僅注重治療性措施的落實(靜脈輸液、肌肉注射)等,忽視其心理和康復的指導。下社區服務也僅是測血壓,對于解決社區人群的健康干預有一定差距。
1.4 社區護士知識老化 由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護士基本都是院校畢業后直接分配而來,取得護士執業證書即可參加社區護士崗位培訓,由此無論從理論上、操作上、臨床經驗上都只能作為一個護士職業的起點。還有就是年齡大的,多年來接觸的臨床工作也僅是靜脈輸液、肌肉注射等簡單的臨床治療,所以顯出了現有社區護士知識上的缺陷。
2 社區護理的概念及職能
2.1 社區護理概念 社區護理也可稱社區衛生護理或社區保健護理,是將公共衛生學及護理學理論相結合,用以促進和維護社區人群健康的一門綜合學科。它以社區家庭健康為中心,以老人、婦女、兒童和殘疾人為重點,提供集預防、康復、保健和健康教育為一體的綜合、連續、便捷的健康服務護理。
2.2 社區護理的職能
2.2.1 預防保健為主 社區護理服務宗旨是提高社區人群的健康水平,以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為主要工作目標。通過一級預防途徑,達到促進健康、維持健康的目的。
2.2.2 強調群體健康 社區護理是以社區整體人群為服務對象,以家庭及社區為基本的服務單位。收集和分析社區人群的健康狀況,運用護理程序的工作方法,解決社區存在的健康問題。
2.2.3 社區護理工作范圍的分散性及服務的長期性 由于社區護理的服務對象居住相對比較分散,使得社區護士的工作范圍更廣,對交通的便利性要求更高。另外社區中慢性病人等特定服務對象對護理的需求具有長期性。
2.2.4 綜合 由于影響人群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求社區護士的服務除了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維護健康等基本內容外,還要從整體全面的觀點出發,從衛生管理、社會支持、家庭和個人保護、咨詢等方面對社區人群進行綜合服務。由此可見,社區護理的面很廣、有一定難度,需要護理人員有高水平、全面的知識和技能。
2.2.5 可及性護理服務 社區護理屬于初級衛生保健范疇,其基本要求所提供的服務應是所有社區人群在需要時能得到相應的服務。這就要求護理服務具有就近性、方便性、主動性,以滿足社區人群的健康需求。
2.2.6 具有較高的自主性與獨立性 社區護士的工作范圍廣,而且要運用流行病學的方法來預測和發現人群中容易出現健康問題的高危人群。在許多情況下,社區護士需要單獨解決面臨的健康問題,因此,社區護士較醫院護士有較高的獨立性,需要具有一定的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社區護理
發展對策根據以上社區護理的概念和職能特點,結合城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社區護理工作,提出以城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基石發展社區護理的建議。
3.1 轉變觀念,調整社區護理人員結構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社區護理服務有多種,涉及問題多且護理特點在于以預防保健為主,強調群體健康。護理觀更應以人的健康為中心,護士具有診斷和處理社區居民對現有或潛在健康問題的反應能力。而且社區護士除了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外,還要有愛心,才能使社區護理達到最佳效果。因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社區護士不僅是完成本機構的臨床護理,更應該跨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邁向社區,進入家庭,摸清管轄范圍內居民的健康狀態,對轄區居民的慢五病管理提出干預方案,對各級各類人群進行有效分類管理。以達到第一級的預防為主的護理目標,為社區居民提供一個個性化、連續化、綜合性的服務。
3.2 加強社區護理人員的培訓, 注重社區護理人才的培養 根據以上社區護理職能特點及城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現有護理人事分析,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社區護士應提高準入制度,建議由主管護師或在二級以上綜合醫院有過三年工作經歷,并取得國家承認的相應社區護理學??婆嘤栕C書的護士才能成為社區護士,以滿足獨立辨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社區護理工作。或在現有基礎上挑選具有敏銳的貫徹及護理評估能力,良好的職業道德及身心健康的社區護士,學習社會學、心理學、老年學、倫理學、行為醫學等邊緣學科,通過嚴格系統的社區和公共衛生護理教育,取得國家承認的相關學歷的全科型護理知識的社區護士,才有資格進入社區,解決并滿足社區人群的健康需求。對于那些資歷較淺或脫離臨床時間較長的老年資社區護士,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應根據社區健康評估、疾病人群、護士特點進行靈活實用的培訓。學習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急救技術等,逐步推行培訓和自學相結合,重點培養和普遍提高相結合的原則,以傳幫帶的方式拓寬知識面,提高護理技能,提高社區護士的職業素質,使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護理人才均衡發展。
3.3 嚴格社區護理管理 社區護理具有高度自主性和獨立性,這是由它的工作特點所決定的。尤其在做家庭服務時,一方面因條件簡陋操作難度大,另一方面,護士可能會因忙碌、疏忽等造成意外,所以,要特別加強對社區護理的管理。不僅要求社區護士加強責任心,熟練掌握技術,還要制訂相應的質量標準、績效考核、監督與評價標準,根據社區護理的特點,考慮到影響社區護理工作量和工作效率的各種因素,從要素質量、環節質量、終末質量、服務質量幾個方面著手,運用多方面資料,綜合制訂出適宜的質量指標,建立可行的社區護理質量,以“以需要編制,以任務定崗,以定性與定量指標相結合、以按勞分配和貢獻大小”為獎懲原則制定護理人員業績考評制度,激發其工作積極性,構建開放、科學的護理模式。
3.4 增強社區護理職能 現城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護理服務職能仍定位在病人和疾病的普查、預防接種等工作上,對社區人群的健康少有了解、指導、促進作用。根據社會發展以及人們對健康的認識不斷深入,社區護理應以需求為導向、積極開展家庭醫療護理、預防保健護理、社區康復護理、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導、善終服務等服務項目。社區護士職責應從對個體的疾病護理擴展到對家庭、群體和社區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以對群體行為干預達到健康促進為最終目標。
3.5 尋找政策上的支持 社區護理是一門技術,應當體現她的價值,在家庭護理、探視制度、健康教育等護理項目上有相應的法規,政策的保障以及工作價值的體現。鼓勵社區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及創造性。主管部門應根據地區情況,制訂出診項目、操作規程、意向協議等,使其具有系統性和規范性。
3.6 加強宣傳 通過多種媒介宣傳衛生保健知識及社區護理的重要性,提高人們的保健意識及對社區護理工作的認識,讓人們認識到社區醫療護理是一種方便、經濟的就醫、治療及康復途徑。
3.7 加強社區護理的研究,拓寬社區護理領域 社區護理是護理事業的新興領域,健全社區護理必然經過一個長期的探索嘗試過程。社區護理應抓住機遇,重新審視市場定位,創造條件,利用資源,改變過去社區護理服務形式單一,“醫院化”的護理方法,拓寬社區護理的服務項目,走進社區,走進家庭,發展我們的社區護理事業。
篇7
關鍵詞:結直腸癌;老年;手術護理;分析
【中圖分類號】R28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7526(2012)06-0186-01
大腸癌是胃腸道常見的惡性腫瘤,占所有惡性腫瘤的10%~15%。年齡越大患者,危害越大,尤其是老年患者,基礎疾病較多,免疫力低下,當結直腸癌并發腸梗阻、腸穿孔、出血或腫瘤阻塞后,病情不易控制,易危及患者生命。外科手術是結直腸癌治療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對于老年患者,如何圍繞手術前后進行有效護理,使患者得到較高生活質量至關重要,我院近年來對部分患者嘗試綜合性的全面護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就此護理方法的實施和一些體會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實施結直腸癌手術患者92例,其中觀察組(綜合護理組)46例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齡60-74歲,平均67歲。結腸癌28例,直腸癌18例。包括腺癌37例,黏液細胞癌5例,未分化癌4例。對照組(常規護理組)46例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齡60-76歲,平均68歲。結腸癌25例,直腸癌11例。包括腺癌36例,黏液細胞癌6例,未分化癌4例。所有患者均經病史特征、腹部CT、鏡檢以及病理切片證實診斷。兩組從年齡、性別、腫瘤類型等方面比較差異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疾病概述:大腸癌為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總稱,指大腸粘膜上皮在環境或遺傳等多種致癌因素作用下發生的惡性病變,臨床表現因部位、病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右側結腸癌主要表現為消化不良,腹瀉,便秘,腹部壓痛,進行性貧血。左側結腸癌由于乙狀結腸腸腔狹小,且與直腸形成銳角,易發生狹窄和進行性腸梗阻,直腸癌主要表現為大便異常,帶有血粘液伴有里急后重。
1.3方法
1.3.1對照組:采取常規的傳統護理,主要措施包括術前術后相關基礎護理,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具體略)
1.3.2觀察組: 采取綜合護理,具體為
1.3.2.1術前準備:完善相關檢查,老年患者注意糾正貧血,增強機體抵抗力。盡量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術前3日給腸道抗生素抑制腸道細菌,預防術后感染。術前1日根據病情行全腸道灌洗,同時應觀察灌洗效果。術前3日給流質,術前1日禁食,減少糞便和容易清洗腸道。
1.3.2.2術前心理護理:直結腸位置特殊,對患者進行宣教,講明手術的必要性及術后可能的生活狀態,盡可能地減輕思想苦悶,積極配合手術。
1.3.2.3術后措施:加強心肺功能監測,給予吸氧及心電、血氧飽和度等相關指標監測,術后麻醉清醒前應囑患者去枕平臥6小時,頭偏向一側。待6小時患者神清后取半臥休息,以利于引流,結腸造口術后應向造口側側臥[1]以防止大便或腸液流出污染傷口。術后1d進行早期床上活動,術后2d坐起。術后24-48小時內禁食,由靜脈輸液補充基本熱量,直至腸功能恢復排氣后試飲少量溫開水或葡萄糖飲料,也可通過胃腸置留管滴入5%濃度的素膳食;手術后5-6天可進普通流質飲食。
1.3.2.4術后并發癥護理:注意患者滲血、滲液情況,腹部有無不適癥,傷口敷料及腹帶是否適宜等。并發癥的出現因手術類型而不同,對于采取造口手術的老年患者,每日應仔細觀察血液循環、造口顏色、排泄物性狀。防治造口壞死、凹陷、出血等。
1.3.2.5術后其它相關護理:對直腸癌術后造瘺病人,要解除為難情緒,避免抑郁。排尿障礙者,應注意鍛煉膀胱功能。對老年患者可適當進行體育療法恢復功能、增強免疫力,可進行屈腿運動、舉腿運動、踏車運動。
1.4療效評定:術后6周對患者住院時間、并發癥及死亡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綜合護理的患者住院時間為17.6±3.4(d),出現3例并發癥(6.52%),無死亡病例。而對照組住院時間為22.4±2.8(d),出現9例并發癥,2例死亡。
3討論
直結腸癌和其他惡性腫瘤一樣,可能和環境、遺傳、慢性大腸炎癥有關。而有研究表明,其發病年齡平均年齡在60-65歲之間,也就是我們所俗稱的老年人群。老年患者基礎疾病較多,而且行動不便,血管硬化,術后抗感染能力較差,因此對于這部分特殊患者,及時全面的護理尤其重要。
直腸癌手術時很難保留及其功能是醫學界所面臨的一個難題,而且老年患者身體比較虛弱,較之年輕患者更易出現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等癥狀,應加強術前術后護理,促進機體恢復。術后要盡快幫助患者建立生活的信心,及時開導患者。飲食應以高熱量、高蛋白、高纖維素、無刺激為主。實踐中我們體會到,老年患者手術中的出血和手術刺激腎上腺皮質功能分泌增加可導致機體排鉀量增加,血鉀和細胞內鉀濃度減少,術后要注意增加含鉀多的食品如肉汁、菜湯等等。老年人術后還可能出現譫妄的表現[2],因此術后密切觀測必不可少。對于實施腸造口術患者,由于切除,造口處的張力、血運、營養狀況等嚴重影響著后期生活狀態,護理時要注意保持造口周圍皮膚清潔干燥,防止感染。隨著現代護理學的發展,加速康復護理在直結腸癌術中被運用[3],它提出術前不安置胃管,并對腸道準備持異議,這可能成為未來該病的護理方式。
綜上,綜合全面的護理更有利于結直腸癌手術老年患者的術后康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荊淑紅,護理干預對直腸癌術后腸造口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 2010,16(21):156-157
篇8
關鍵詞 癡呆 居家護理干預 生活質量 老年人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4)20-0060-03
癡呆是以認知功能缺乏為核心癥狀的獲得性智能損害綜合征,具有獲得性、進行性、持續性特點。老年性癡呆使患者身心遭受疾病折磨,還會由于繁重的家庭護理給患者家屬帶來沉重的精神負擔,因此,要積極采取措施、加強護理,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從而減輕患者家屬所面臨的壓力和煩惱,創造溫馨的家庭生活環境,控制老年性癡呆病情的發展。
對象與方法
對象
選擇延吉街道延吉四村和友誼新村小區2013年1月-2014年1月家庭病床輕中度老年癡呆患者40例,男性22例,女性18名,年齡大于70歲,有二、三級醫院診斷史病程大于2年。
護理干預方法
社區護士上門進行護理干預,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自愿配合,家屬與陪護人員主動學習如何護理患者,社區護士每月上門2~3次進行護理指導,并留下電話供家屬隨時可以咨詢。
患者的飲食護理[1]
老年癡呆患者由于記憶障礙,造成部分患者飲食過度,或因癡呆而不知饑飽不主動進食或拒食,影響必需的營養攝入,不利于身心健康。故在飲食安排方面,社區護士應告知家屬及陪護人員注意:①患者進餐時應安排專人照料,生活不能自理者要幫助喂水、喂飯。②根據患者口味進行膳食搭配和烹調,給予足夠的營養供給,適當限制熱量攝入,以優質蛋白質為主如雞蛋、魚、瘦肉、牛奶等。少量多餐,不吃油炸、過于油膩食物,多吃益智健腦防治老年癡呆的食物如芝麻、胡桃仁、松子、大棗、桂圓肉、山楂、荔枝、薏米仁等食品。③選擇適合患者特點的易咀嚼、易吞咽、易消化的食品。④吞咽困難者,飯菜要細軟易于消化,并預先幫助去除魚肉的骨刺,也不宜喂大塊食物以免梗阻窒息。⑤飲品、湯水溫度不可太高以免燙傷。⑥合理安排進食時間,定時定量,以免飲食過度或不足。
家庭生活自理能力訓練[2]
生活自理能力包括飲食、排泄、更衣、清潔和移動身體動作,社區護士每次上門要求輕度癡呆患者的家屬督促患者做簡單的家務,如買菜、做飯、收拾房間、清理個人衛生;對中度癡呆患者,家屬要耐心幫助和訓練患者的自理生活能力,如梳洗、用勺進食、自行穿脫衣褲、如廁和剪指(趾)甲、接打電話等。洗澡時放好溫水后提醒患者做下一步動作,患者的日常生活用品放置規定地方,盡量讓患者自己取放。更衣和清潔要求先讓患者自己做,必要時提醒和訓練大小便,指導排泄后的清潔整理動作,有時在患者自己做的基礎上再適當給與幫助。護士要提醒家屬陪同患者外出時,盡量讓患者自己辨別方向或告訴該如何走,能行走的患者必須自己走,絕不能因為怕意外跌倒而阻止,對能夠起步的患者必須每天攙扶著上、下午各走30 min,切不可一切包辦,而加速癡呆的發展。
家庭對老年癡呆患者認知功能訓練
社區護士上門告知家屬訓練內容,包括定向力、記憶力、語言計算能力和適當的娛樂活動。中度患者定向力和記憶力訓練:進行時間、空間和人物強化訓練,盡可能隨時糾正或提醒患者正確的人、時間、地點概念[3]。記憶力訓練:日常物品的認識和用途,如臉盆、杯子、肥皂、衣服、梳子、水果、蔬菜、花草等。每日活動安排要從簡單到復雜訓練,或將整個訓練分為若干小部分,一步一步訓練,每次訓練時間要短,經常給予患者鼓勵。語言和計算能力訓練:看圖說話、自我介紹、復述物品、100以內加減計算等。訓練方法:從工具、動物、植物、食品等內容中隨意指出一項(如食品)讓患者盡可能多說出與食品相關的東西,也經常讓患者講述簡單的故事或者回憶過去的事情,讓患者開口說話。娛樂活動:社區護士囑家屬播放患者熟悉的音樂或戲劇,讓患者跟著后面哼歌自得其樂,也可看戲曲、電視等,平時玩拼圖、種花草等,增加患者注意力,重建對生活的信心。
患者肢體功能康復鍛煉
社區護士上門指導康復訓練盡量從早期開始,訓練的重點應側重于個人生活能力的照顧和支持,盡最大努力促進軀體、心理及社會功能改善。老年性癡呆患者由于步態異常,身體平衡功能失調,為防止跌倒,配合輔助行走器具如拐杖、助行器可改善身體平衡和穩定度,矯正異常步態。對血管性癡呆后遺癥患者及家屬用健側肢體對患側肢體加以協助進行被動活動,患者自己沒有力量進行關節活動,家屬要幫助按摩關節,防止軟組織攣縮和粘連形成。在康復中,也要注意安全,在浴室中安排可抓的扶欄,使用橡膠浴盆墊、穿防滑拖鞋等以免滑倒??傊苛Χ醒驖u進地進行康復鍛煉不可操之過急。
問卷調查
自行設計問卷,由被調查者家屬填寫,當場完成問卷并收回,問卷內容包括認知障礙、情緒反應、理解力、記憶力、注意力、計算力、睡眠情況等。與干預前、干預1年后分別填寫1次,每次發放問卷40份,回收40份,有效回收率100%。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整理。P
結果
從表1可見,干預1年后,輕中度癡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明顯,大多數能協助家人做簡單的家務活,有部分血管性癡呆患者剛開始臥床不能行走,經過一段時間肢體康復訓練后能持拐獨立行走,認知思維能力也有所提高,證明積極康復鍛煉及社區居家護理干預很有必要。但是調查也發現,患者記憶力、計算能力、判斷力的改變不明顯。社區護士要加強指導家屬對患者多觀察,幫助患者進行康復方面的訓練,及時發現患者病情變化,以延緩病情發展,提高生活質量。
討論
社區護士督促家屬積極配合患者進行康復是有效的
現代神經功能康復理論―習得性廢用論認為,主動康復訓練可預防或減少行為的改變[4]。表1顯示,居家護理干預后,輕中度癡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明顯,大多數能協助家人做簡單的家務活。通過鼓勵表揚增加患者自信心,部分患者脾氣好轉,減輕了焦慮癥狀。部分血管性癡呆患者經過訓練后能持拐獨立行走。但是,患者記憶力、計算能力、判斷力改變不明顯,家屬對患者關愛、幫助等情感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科學的飲食結構對預防進一步病變起到積極作用
氧自由基是癡呆禍首,給予富含維生素C、E、胡蘿卜素及硒等抗氧化物質可消滅自由基。鈣可以調節神經肌肉興奮性與傳導性,改善患者認知能力。老年癡呆與飲食習慣有關,如過多攝取肉類、油脂類食物易使腦動脈硬化,社區護士上門指導家屬在日常飲食中補充粗糧、各種海產品、食用菌、乳類、豆制品及各種蔬菜水果等,以滿足機體所需要的各種維生素礦物質,預防血管硬化,防止癡呆進展。
綜合護理干預側重于個人生活能力的照顧和支持[5]
心理護理對癡呆患者很重要,讓家屬積極主動與患者多交流,鼓勵患者表達自己的想法,盡可能尊重患者的意見,如果患者語言障礙表現為遺忘名稱,家屬護理時要反復說出名字強化記憶。家屬、陪護人員態度要和藹耐心,家人有空經常帶患者到小區散散步,與鄰居聊聊天,有興趣愛好的患者還要鼓勵其繼續動手操作、唱歌娛樂等,多動腦,提高思維能力。
總之,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癡呆已成為老年人突出的健康問題和社會問題,加強對老年性癡呆患者的家庭護理指導是社區護理工作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李家育. 老年性癡呆病人護理210問[M]. 北京: 科學術文獻出版社, 2000: 86.
黃永禧, 王寧華. 康復護理[M]. 北京: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007: 28-29.
張允嶺. 老年癡呆早期防治手冊[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3: 93.
楊莘. 神經疾病護理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