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思想特點范文

時間:2023-10-20 17:26: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儒家的思想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儒家的思想特點

篇1

【關鍵詞】儒家;儒家教育思想;特點;影響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1)02-0025-1.5

儒家文化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文化,幾千年來其對于中華民族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國儒家教育思想作為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歷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基礎,具有豐富的內涵。這里我僅就儒家教育思想的幾個方面的特點和影響做一個淺略分析。

一、儒家教育思想的特點

(一)重視教育作用

儒家學者之所以十分注重教育是因為其對教育的作用有著十分透徹地分析和理解。首先,儒家學派重視教育在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并且認為教育與經濟政治密切相關??鬃雨U明其“庶―富―教”的施政大綱,提出只有在有了一定的勞動力和生產力的基礎上才能卓有成效的發展教育事業;通過良好的教育教化民眾,形成美俗良風,才能取信于民,統治者才能得到百姓的擁護。孟子提出的有“恒產”才能有“恒心”也同樣說明了教育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首先奠定穩定的經濟基礎。關于教育對個體身心發展的影響,孔子提出“性相近,習相遠”。人的先天素質沒有很大的差距,只是由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經歷不同才形成迥然不同的人。而孟子和荀子分別從“性善論”和“性惡論”截然不同的兩面闡述了教育對于個人的意義。孟子認為,教育的全部意義在于引導人“保存”和“擴充”內在的“善端”。荀子提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盎詾閭巍北闶墙逃默F實性所在。因此,盡管在人性問題上立論不同,但儒家學派卻都承認教育在保存或改造、提升人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賢士人才觀

基于孔子“克己復禮”的思想,儒家教育培養的人才多強調遵守倫理禮義,看重人才的政治價值??鬃诱J為一個合格的君子既能“修己”又能“安人”??鬃又鲝堃浴暗抡敝螄裁?,而德政就是靠賢士來推行??鬃佑尚藜撼霭l達到治人,顯然蘊含了倫理本位的教育價值觀。孟子認為自夏朝以來學校教育的根本目標就是造就遵循“人倫”關系的仁義之士,這樣的人再修煉就能成為“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而荀子價值觀中的理想人才“大儒”“不僅取法‘后王’能統一禮義制度,而且知識廣博,識見高超……一旦被舉用,即使是百里之地的區區小國,只要三年也能統一天下”

(三)德育教育

道德教育,即德育,在儒家教育思想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鬃釉f“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主張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而德的外在表現則是“禮”、“仁”,這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要求學生“立于禮”、“依于仁”。荀子提出“道德之盛成乎安強”。國家的安定與強盛,有賴于教育來培養人們的德行。對于道德教育,孔子提出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慎言敏行、改過遷善、嚴以責己、內省和外察結合等。孟子也提出“持志養氣”、“磨礪意志”、“反求諸己”等修養道德的方法。荀子認為“積善成德”的過程在于通過“自省”的方式“除其害者以持養之”,以達到道德修養的高度自覺。由此看來,儒家學者們不但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同時還要積極付諸行動,才算是真正形成道德品質。

(四)科學的教學方法

儒家的教育思想以其科學的教學方法而深深影響著我國的教育事業的發展??鬃印坝薪虩o類”的思想滿足了平民受教育的愿望。在教學方法上,他提出啟發誘導、因材施教的方法;學習方法上,他提出“學思結合”、“學問結合”、“學行結合”“虛心篤實”等。正是這一系列科學的教、學方法使孔子成為一個成功的老師,桃李天下。同時孟子還提出“專心有恒”荀子提出“善假于物”。而在此之后的儒家學者基本上只在這些方法的基礎上有所損益變化。

二、儒家教育思想的影響

(一)擴大教育基礎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把教育播向平民的人,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限,開辟了“學在四夷”的先河;打破了受教育對象的地域、種族和家庭出身的限制,使奴隸主貴族、新興地主、商人及一般社會平民,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尤其是滿足了平民入學受教育的愿望。同時也有利于開發人才的來源??鬃影岩恍柏毲屹v”的人造就成為顯士,順應了士階層崛起的歷史潮流,并直接導演出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客觀上為新興地主階級掌握文化教育,登上歷史舞臺準備了條件。

(二)重視德育

儒家教育中重視德育的思想在后世廣為流傳,王充說“孔子道德之祖,諸子之中最卓者”。盡管儒家的倫理道德體系中有很多帶有衛道士色彩的落后守舊的成分,但不容否認的是它依舊比較全面地調節了中國封建社會的人與人的關系,對中國民族的精神文明和民族性格的形成都產生過良好而深刻的影響。這也是我國具有“禮儀之邦”的美稱的緣由之一。在今天,我們依舊非常重視教育在完善個體的道德情操和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這與儒家教育思想中重視德育的思想史分不開的。

(三)科學教學

儒家學派擁有一套科學完備的教學方法,儒家學者對于師生關系、教育和學習的觀念和方法都有正確而清楚的認識。從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到韓愈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強調了知識與師的關系,是我國后世教育中拜師學藝不受年齡、社會地位等客觀條件限制的源頭。儒家教育中循序善誘、啟發教學、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誨人不倦”、尊重鼓勵學生、為人師表的為師之道,不但使孔門師徒間關系和諧融洽,造就了一批有識之士,也成為歷世歷代優秀教師的行為準則。時至今日,我們依舊希望有這樣的高素質老師來培養新時代的人才。學習方法上,儒家學者們主張的學、思、問、行相結合及“專心有恒”、“善假于物”等都是科學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符合人的發展規律。后世凡有所成就的人也無一例外的對這套方法有所借鑒和踐行。

以上只是略舉儒家教育思想的幾點特征和影響,掛一漏萬。我國自古以來就是教育大國。儒家教育思想深深影響了兩千年中國傳統教育乃至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儒家教育思想也是我們今天“國學熱”的風氣下,在推行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應該研究借鑒的。

【參考文獻】

[1]王凌皓.中國教育史論[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2]毛禮銳、沈灌群.中國教育通史[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3]張惠芬、金忠明.中國教育簡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4]胡弼成、廖梅.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與當代教育改革[J].教育與現代化.2000.

[5]柏章發.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對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啟示[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9.

[6]王正、張?。寮医逃枷爰皩ΜF代社會教育的影響[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7.

篇2

關鍵詞: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儒家文化

基于對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的了解,對儒家文化的吸收和利用是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取得實效的關鍵。儒家文化的思想內涵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不但為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提供了正確的方向指引和良好的內容支持,也為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教育者應當認識到儒家文化的優勢,在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中做好對儒家文化的吸收與利用。

一、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應認真分析儒家文化的優勢

1.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應了解和分析儒家文化

從目前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來看,儒家文化對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的過程中,應當首先做好對儒家文化的了解和分析,找出儒家文化與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的契合點,從而有效地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通過對儒家文化的了解可以發現,儒家文化包含仁、義、禮、智、信等內容,在宏觀上與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有一定的關聯。在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過程中,利用儒家文化的內容和思想,能夠有效地指導教學過程,使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跳出原來的教學思路,實現教學思想的轉變。

2.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應找出東西方設計理念的差異

在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以西方的設計思想作為主要的教學理念,而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國五千多年文化的重要代表,與西方的設計理念和文化思想有一定的區別?;谶@一差異,在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地找出東西方設計理念的差異,并將儒家文化和西方的設計思想進行比較,總結儒家文化的特點和優勢,概括儒家文化對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的影響,從而使儒家文化能夠更好地融入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做到有效地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因此,找出東西方設計理念的差異,是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的前提。

3.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應找準

儒家文化與景觀設計的結合點通過對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的理解,在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中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時,必須找準儒家文化與建筑景觀設計教學的結合點,使儒家文化更好地為建筑景觀設計教學服務。如果不能解決這一問題,儒家文化的吸收和利用將成為一句空話。因此,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應當結合教學特點和教學需求,對儒家文化進行有效的解構,快速找出儒家文化與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的結合點,通過分析兩者的結合點、把握儒家文化的特點,做到在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中重點講解儒家文化的內涵及其對現代建筑景觀設計的啟發,兼顧其他設計風格,進而提高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的整體質量。

二、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應吸收儒家文化的優點

1.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應吸收儒家文化全面性優點

儒家文化具有諸多優勢,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應有效地傳承和發揚儒家文化?,F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在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的過程中,應當注重講解儒家文化的全面性優點,使儒家文化的全面性優點得到有效的彰顯,并進行設計理念、設計內容、設計方法方面的教學,提高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的整體質量,保證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因此,吸收儒家文化的全面性優點,是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和落實教學目標的重要措施。

2.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應吸收儒家文化中庸性優點

儒家文化除了具有全面性優點外,還具有中庸性優點。中庸是儒家文化一種重要的理念,將其應用在現代建筑景觀設計中,可以使設計風格保持統一不張揚,避免過分張揚的設計風格給人帶來不良的影響。因此,在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中,應當吸收儒家文化的中庸性優點,并且有效地發揚這一優點。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教會學生用儒家文化的中庸性優化設計理念,使設計方案能夠體現中庸這一理念。這既滿足了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的需要,又提高了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的質量。因此,吸收儒家文化的中庸性優點,應當成為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的重要內容。只有做好對儒家文化的中庸性優點的吸收和利用,才能夠保證儒家文化在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3.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應吸收

儒家文化兼收并蓄的優點結合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需要,在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的過程中,應當吸收儒家文化兼收并蓄的優點。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內容相對較多,不但要對西方現代建筑景觀設計理念進行全面的介紹,還要對中國傳統建筑景觀設計進行講解。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西方的建筑景觀設計理念還是東方的建筑景觀設計理念,都應當讓學生進行有效的比較和吸收,做到兼收并蓄?;谶@種教學需求,在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過程中,學生應當吸收儒家文化兼收并蓄的特點,教師應強調兼收并蓄的重要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吸收多種設計理念和設計經驗,并將其運用在自己的設計方案中,提高自身設計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應積極利用儒家文化的內涵

1.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應教會學生正確的設計理念

在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有效地利用儒家文化的內涵,教會學生正確的設計理念。儒家文化強調準確性這一理念,與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有著較強的關聯性,可以正確地指導現代建筑景觀設計的教學方向,促進學生正確地理解設計理念。教師應當認真地分析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的特點和實際需求,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現代建筑景觀設計理念進行有效的教學,對學生錯誤的設計理念進行及時的糾正,使學生形成系統、完善、科學的設計理念,從而達到提高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質量的目的。教會學生正確的設計理念,是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的關鍵,也是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的重要切入點。

2.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應教會學生正確的設計原則

在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中,還應當教會學生正確的設計原則。在現代建筑景觀設計過程中,既要保證設計方案的合理性,也要保證設計的建筑景觀能夠與周圍的建筑物和諧統一,避免不合理的設計造成不良的影響?,F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在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的過程中,應當將正確的設計原則作為重要的教學切入點,使學生在建筑景觀設計中更好地豐富自我、完善自我。

3.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應教會學生正確的設計思路

在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教會學生正確的設計思路。正確的設計思路與儒家文化有一定的關聯,體現了儒家文化所倡導的理念。現代建筑景觀設計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并且體現主流的設計思想。因此,教師應當認識到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的重要性,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選擇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合理的切入點,使學生對儒家文化的吸收和利用更加嫻熟、有效。

結語

儒家文化不但為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思想內涵,也提供了完善的內容和方法指引,對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者應加深對儒家文化的理解,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有效地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保證現代建筑景觀設計教學能夠更加科學、有效。

參考文獻:

[1]王磊.先秦儒家禮法觀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太原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2]魯曉松.傳統文化在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與構建.渤海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篇3

摘要:以儒家倫理為核心的道德教育在新加坡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將儒家思想進行的現代意義上的轉換和升華,是新加坡學校德育的核心內容,更是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精神動源。作為儒學發源地的我國,在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我們能否借鑒新加坡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對中華傳統美德進行現代化轉換,從而增強我國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新加坡;儒家倫理;道德教育

新加坡是一個面積618平方公里的島國,人口250多萬,其中華人占76%。自1965年獨立后,新加坡開始逐步擺脫了依靠轉口貿易維持生計的局面,逐漸發展成為新興的發達國家。

一、“好公民”課程

新加坡在小學階段設立“好公民”課,按照傳統的道德觀念,對學生進行有關生活準則、道德責任、熱愛祖國,忠于祖國等方面的教育?!昂霉瘛闭n包括5個方面的范疇,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及世界,放射式地向外擴展。在一至三年級,教材以連環畫形式為主;四至六年級則以生活實例為主,涉及的內容廣泛。在教學方法上靈活多樣,有價值灌輸法、價值澄清法等。

中學階段,學生必須從佛學,回教、圣經、興都教、錫克教和儒家倫理中任選一門。這些科目是:這些科目的目的都是“要大家成為有理想,又有道德修養的人”。新加坡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儒家倫理”編纂成學校課程教材的國家。

二、“儒家倫理”教育的目的、內容、特點、方法

1、目的

根據新加坡教育部的教學大綱編寫的《儒家倫理》教材華文本,于1984年1月開始在15所選定的中學試教,1988年對教材進行修訂,又在6所中學試用。

新加坡在學校里開設“儒家倫理”課,有其深刻的經濟與社會原因。1986年8月2日新加坡《聯合晚報》以《我們要“借東風”發揚東方文明》為題,提出了在“借西風”實現了經濟的飛速發展之后,思想上的極端個人主義開始盛行。此時,應該要回歸東方傳統,從東方的道德倫理、處世哲學中去汲取有益的部分,“借東風”發揚東方文明。1988年10月29日新加坡《聯合早報》更是發表了題為《儒家基本價值觀應升華為國家意識》的文章,從國家層面肯定了儒家基本價值觀。

2、內容

《儒家倫理》分中三、中四兩冊,分別供兩個年級使用。

中三冊分4個單元,即“緒論、儒家大師、修身和生活、五倫“五個單元。

中四課本是在中三課本的基礎上,更深層次地介紹一些主要的儒家美德,進一步闡述儒家處世做人的原則,并說明儒家思想的發展,跟現代社會的關系及對現代社會的影響。著重講個人修養、人際關系、人與社會;儒家思想的演變及對現代社會的影響中四課本與中三課本相比,更富哲理性,引用儒家著作中的原文,以便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儒家思想。

3、特點

第一,由淺人深,生動活潑,注意符合青少年認知規律。

每講一個道理,課本都注意盡量以生動的事例說明深刻的道理,顏回居陋巷、文天祥舍生取義等故事穿插于間,既能形象生動地說明道理,又幫助學生理解儒家思想的深刻涵義,又增加了課本的可讀性,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第二,把兩千五百年前產生在中國內涵豐富的儒家倫理與新加坡的現代社會有機地融會在一起,賦予它積極的意義,推動社會進步,這是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嘗試,無疑是個創舉。課本講儒家倫理,卻不僅僅拘泥于儒教,而是把儒家倫理與人類社會積累的豐富經驗自然地融會在一起,這種融會貫通在課本中。

第三,課本注意了學生道德養成的可操作性。每講到一個問題,無論是個人修養,人際關系處理,都提出學生應該如何實踐、鍛煉、培養自己的優秀品德。

4、教學方法

《儒家倫理》除課本外,還有教師手冊、幻燈片、掛圖等教具。此外還編寫了淺顯易懂的輔助讀本《他們走過的路》,供學生課余閱讀。

在每一課后面,都有幾條摘要,指導學生學習課本抓住要領;有幾個討論題,供學生參考。而與課本相輔的作業冊,也經過精心設計。每一課除了有“選擇”、“問答”等練習題外,還有“理解”題,給出一段文字,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理解、回答,這實際是對課本所講道理的擴充和加深。

三、由新加坡“儒家倫理”教育引起的幾點思考

新加坡正是在儒家倫理思想影響下, 形成了具有獨特民族精神的道德教育傳統, 形成了“國家至上, 社會為先; 家庭為根, 社會為本; 關懷扶持, 同舟共濟; , 協商共識; 種族和諧, 宗教寬容”五項共同價值觀。新加坡把儒家倫理引入意識形態建設,直接在學校德育中納入計劃,對我們有很好的啟發。

在現今儒學復興正熱的時期,新儒學、新理學等思潮風起云涌。但這些儒家思想、儒家倫理的研究的成果,卻只能見于各大學術論壇、專業期刊和研討會上,儒學的復興似乎只停留在象牙塔的學術領域。而反觀現階段國內的儒學教育,在儒學復興和國學熱的作用下看似如火如荼,實則虛有其表:

首先在課程設置上,中小學里我們并沒有專門的儒家課程,此時的儒學教育基本是在語文課上來完成。比如小學階段課本里有孟母三遷、孔融讓梨等蘊含儒家倫理道德的小故事;中學階段則是學習《論語》、《孟子》等中的名篇。但是語文課的重點往往是背誦,而這些儒家思想的現實意義,學生的道德實踐都不是語文課的教學任務,因而這些儒學經典在學生中并不受歡迎,往往被視為學習的負擔,以至于一些學生看到古文就頭疼,完全失去了儒家倫理的教育意義。

其次,在高校教育中,儒學教育普遍進入了各大高校的公共選修課系統中,成為培養學生人文情懷的一門選修課程。但是選修課因其本身的課程特點,使課程內容和課程檢測帶有任課老師的主觀性和隨意性,沒有統一的具有權威性的教材,課時安排上不同高校都有不同,再加上學生對選修課遠不如必修課重視,從而導致教育效果往往差強人意。

新加坡的儒家倫理教育開始于上世紀80年代,在國民教育中雖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不到10年便被整合進了《公民與道德教育》課,在課程設置上更為隱性也更加具有連續性和系統性。從新加坡的儒家倫理課的設置中我們看到了儒學的現實價值,而儒家倫理教育在現今的中國到底具有怎樣的發展前景,是應該獨立出來成為專門的德育課程,還是應該走不斷整合、隱性教育的發展之路,如何將傳統智慧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結合在一起,都有待我們進一步地商討。(作者單位:云南財經大學學院)

參考文獻:

[1] 詹萬生.外國德育第40冊[M].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04.132.

[2] 曹斌.新加坡的“國民教育”考察[J].上海教育.2012.第29期.

篇4

【關鍵詞】儒家;校園;誠信文化;誠信思想

“誠信”思想是儒家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成分。即使在道家思想和韓非子的思想中也涉及到了有關的誠信問題,但與儒家思想相比,在道家和韓非子的思想中對于誠信思想的講述還不夠完整細致。在當今時代,儒家思想不僅在中國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宣傳下以及儒家思想本身擁有的巨大生命力,儒家思想在世界各地也有著廣泛的傳播和深遠的影響。學校是為祖國培養人才的地方,要積極投身到誠信文化的建設中來,堅定不移地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幫助學生樹立誠信意識,建設誠信校園,發揚優良中國傳統文化,為祖國的發展貢獻力量。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慢慢深入,學校也不再只是關注學生們的成績,也漸漸的重視起學生們的誠信教育。為了全面的提升學生的誠信意識,更是為了保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為祖國培養優秀的人才,學校應當把教育重點慢慢放到誠信的實效和時效性教育中來,把誠信教育落到實處。而在實際進行誠信教育時,學校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學校的做法,要根據學校自身的特點與發展情況,制定不同的教學策略,深刻地理解儒家思想,發掘其中的精華成分,還要把努力這些東西很好地融入到現代教學中來,積極地建設誠信校園。

一、幫助學生們建立以誠信為本的人生觀

誠實守信在人際的交往中是一個重要的道德原則,擁有了良好的誠信意識能幫助我們建立更好的人際關系。有些學生還沒有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為了不讓他們誤入歧途,學校對于誠信教育的工作不能松懈,幫助學門們樹立誠實守信的正確價值觀,還要在實踐中鍛煉約束學生們,培養他們的誠信意識。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認為:“信”就是遵守諾言、講誠信,即使在嚴重匱乏衣服和食物的情況下,我們也不能輕易背信,從這些我們就可以知道古人對于誠信的重視了。之后的人們也是對誠信十分看重,“亞圣”孟子就認為“信”在人際交往中是不能忽視的,并且他還把“信”在以社會關系為基礎上細分為五個層次。在我國傳統道德觀念中,就提出“信為立身之重,誠為處世之本”的觀點,從中可見誠信的重要性。作為當代學生,不僅要努力學習課本知識,,更要從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部分,更好的做人,以誠立身,以信為友。在生活中,我們自己不光要遵守承諾,守信用。更要用自己的行動來帶動他人,讓人人都守誠信,注重自身修養,不斷反省提升自我,建良好的誠實守信校園氛圍。

二、幫助學生樹立勤奮求實的求學理念

儒家對于學習的重視程度非常高,為了端正求學者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效率,儒家提出了學生們應當樹立勤奮求實的求學理念,這就在學習領域當中體現了儒家思想。為了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勤奮求實理念要求人們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能出爾反爾,表里不一。在校園誠實守信文化的建設中,學校要積極的學習儒家思想的精髓,將這種嚴謹的,誠實的求學精神運用到教學上來,努力做好教學工作,為這些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這些正確的觀念也將會大大地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學校也不能只是注重學生的學習教育而忽視了對學生的生活教育,在生活上也要讓學生們誠實守信,言行一致。在生活和學習上雙管齊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們養成誠實守信的良好品質,成為具有優良品質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三、為學生樹立以誠信為本的義利觀

在儒家思想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關于“義”和“信”的研究和闡述,古人們也提出了一些對“信”的看法:孔子就提出“信近于義,言可復也”的觀點,孟子也說到通達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也不是每一件都到位,只要合乎道義就行了。在儒家思想中,尊重君子而鄙視那些小人,而儒家把義和利作為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志,小人追求崇尚利益而忽視其他,君子追求看重仁義。在生活中,我們不是要一味的放棄對利的追求,正確的思想是我們要像孟子說得那樣,為人處世只要合乎道義就行了,我們可以接受合理合法的手段獲取利益。儒家思想是追求一個完美的境界,然而當現實因素約束著我們時,我們不可能達到義、利、信的完美統一,而在這種情況下儒家思想要求我們舍信取義,舍利取義。通過這些儒家思想,我們可以正確的認識到其中義與利的關系,這種理念也對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積極意義。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幫學生成人成材,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學習各種技能,為祖國培養大量的人才,為祖國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當今社會,各種不同的因素影響著人們,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可能會不同,部分人可能誤入歧途,背義取利,學校應當堅定不移地加強對學生的誠信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地價值觀,讓學生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結語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我們要積極學習優秀地民族文化積淀。在古代,儒家就已經知道了誠信的重要性,積極的幫助百姓的樹立誠信意識,而這些誠信思想也是中國社會道德和文化建設中一筆重要財富,學校要在深刻學習了解儒家誠信的基礎上,將誠信思想融入到教學中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校還要與時俱進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不斷學習創新使其保持活力,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祖國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蘆坤,武丹.論儒家誠信思想與當代校園誠信文化建設[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7).

篇5

歐陽教授認為“先秦儒家政治哲學的最大特點和基點是在‘正心誠意’基礎之上的‘修身’,而儒家政治哲學理論正是在這樣一個原點上從各個層面釋放出了令人敬仰的閃光思想”。(參見第6頁)通覽全書,我們發現他對出土簡帛思想文獻的分析正是貫穿這一觀點。與此相應,作者在《引言》中指出,全書主要從八個方面闡述了出土簡帛的政治哲學思想,包括“修身”理論所包涵的平等思想及“一陰一陽之謂道”與孝道、婦女觀的聯系等八個方面。這也就是說,歐陽教授的大作緊緊扣住先秦儒家政治哲學發展的內在線索,對從國家政治的合法性到政治哲學的宗教屬性,從美政到美俗,從人的本質到政治的本質,從國家權力的界限性到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從政治理想追求到政治理論的建構等多方面的問題作了比較全面的闡述。除此之外,我們認為該書有以下五個特點,值得讀者注意:

第一、作者始終致力于打通新近出土簡帛文獻與傳世文獻,力求找到相互印證的若干環節,并努力揭示出先秦儒家一以貫之而又不斷發展的政治思想的系統。作者在闡發相關簡帛文獻的政治哲學思想及與之相關的其他思想內容和探討相關政治哲學問題時。一般都會通過簡帛文獻與傳世文獻之間的相互參證、比照,探求二者在思想內容上的共通一致性。力求打通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找到先秦儒家政治哲學的思想系統。如作者在第一章第二節中討論《容成氏》的思想傾向時,就通過《容成氏》與《尚書》、《論語》、《孟子》等傳世文本的相互比照,從文本的風格、文章的結構及思想內涵等方面揭示出其與這些儒家文獻的內在一致性,從而就文獻內在的思想性質指出,《容成氏》從原始儒家的思想體系中吸取了豐富的思想資源,與儒家的政治哲學具有深刻的聯系。而作者在第二章第二節中探討《三德》中的儒學思想時,也是通過比較《三德》與《黃帝書》的差異性,并致力于發掘《三德》與《尚書》中思想的內在一致性,從而揭示出《三德》的儒家思想傾向。諸如此類,在該書的許多章節中都有體現。

第二、作者闡發郭店簡與上博簡中的政治哲學思想,往往將其置于先秦儒學發展史甚至整個先秦學術史當中來加以考察和把握。立足于一個思想史、學術史的發展脈絡去解讀文本、討論問題和闡發思想。如作者在第六章第三節“從‘反古復始’到‘反善復始”’中,就是從先秦儒學發展的內在邏輯人手,依據中國哲學史發展的規律,來探究《性自命出》中“反善復始”觀念的內涵和價值。作者指出,“從‘反古復始’到‘反善復始’,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它卻代表了儒學發展的兩個時代”。(參見第321頁)而“‘反善復始’的‘善’字,完全扭轉了這種以宗法祭祀為內核的理論導向,而走向了人的內心德性,它的側重點在于德性的內在超升,是人自我最原初本體的體認”。(參見第322頁)并且作者還指出?!啊瓷茝褪肌氖滓暙I就在于它給予人自身以豐富的內涵和主體性的地位”。(參見第322頁)從而認識到“反善復始”的觀念原來是對“反古復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如此將《性自命出》中的“反善復始”觀念置于先秦儒學發展的脈絡中加以考察,從而比較準確地把握住了“反善復始”的內涵及其價值。另如該書第四章之第二節與第四節、第五章之第四節、第六章之第二節和第七章之第五節等的內容皆可體現出作者重視從整個學術史、思想史和哲學史的發展脈絡中來把握和評定文本及其思想的特點。

第三、該書在寫作方法論上,廣泛地運用了比較研究的方法。作者將比較研究的方法不僅運用于傳世文獻之間,且運用于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之間以及出土文獻之間。往往通過比較以探明不同文本思想之特質及其思想之間的關聯性。作者不僅注重考察不同文本思想內容上的差異性,且致力于發掘其思想之共通性,尤其注重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之間的相互參照、印證,著力于整合先秦學術思想,揭示出先秦儒學發展的脈絡以及先秦儒家思想一以貫之而又不斷發展的系統。如作者在第三章第二節中就直接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探討《禮記·緇衣》與郭店簡《緇衣》思想之異同。通過分析作者得出結論,認為二者在文章結構、文字表述和思想內容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并指出“從郭店簡《緇衣》到《禮記·緇衣》的變化,正體現了先秦儒學在血脈上的走向,更反映了先秦時期儒學與初漢時期儒學的重大差距”。(參見第138頁)又如作者在第四章第一節中合論《性自命出》、《成之聞之》、《六德》、《尊德性》的思想時,則通過比較發現這四篇簡文形制相同、字體相近且內容相關,推斷出這四篇文字的學術視野以及所面臨和探討的問題也是相同的。于是作者打破它們各個獨立的篇章的局限,把它們在思想上整合起來,揭示出這四篇文章共同的思想主題:“使民相親”,即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睦關系,打造誠信社會。從而較好地把握住了這一組文章共有的思想內涵。比較研究的方法在該書諸多章節中大量運用,又如第五章第四節和第五節、第六章第二節和第三節的內容皆可顯出此寫作特點。

第四、作者往往將文本及思想觀念置于時代背景、歷史環境和社會條件中加以具體地歷史地考察,力求客觀、準確地把握相關文本的思想內涵和評定其思想的優缺利弊得失。如作者在第一章第一節論禪讓制的興起與衰亡當中,對禪讓制興衰之緣由的分析,便是置于當時的歷史環境和社會條件中加以進行的。作者依據王夫子歷史哲學中有關“理”、“勢”關系的論說,并結合當時的社會歷史環境來探究禪讓制之所以興衰的原因。他指出,“晚年孔子及七十子的某些人物在春秋戰國各國諸侯巧取豪奪的硝煙戰火之中已經看到了各國政治權力父傳子受模式的嚴重危害,所以就極富針對性地提出了禪讓制的政治理想。禪讓制所提出的政治哲學理念確實是對當時政權更替形式的一種特殊的批判”,(參見第27頁)“也就是直接面對中國先秦諸侯國‘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的現實所開出的救世良方”。(參見第15頁)而同時作者又指出,“但在源遠流長、底蘊深厚的宗法血親制面前,禪讓制的興起,簡直是以卵擊石”,(參見第28頁)設身處地于春秋戰國時期的紛亂局面,“禪讓制”完全沒有現實的土壤可以落到生活實處,最終只成為高玄的政治理想而存在。另如該書第一章第四節對先秦儒家的君權合法性的論證、第二章第三節討論孔子的宗教思想、第二章第四節探討《仲弓》的思想史意義、第七章第五節從《司馬法》、《曹沫之陣》到《孟子》的發展看孟子戰爭思想的得失和該章第六節論述《孟子》的戰爭思想等都尤為注重具體地歷史地分析文本和思想并評定其價值與不足。

第五、作者在討論簡帛中的儒家政治哲學時,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十分注重先秦原始儒家政治哲學的當代價值,即對現代政治理論建設的指導和借鑒意義。作者在該書《引言》中即指出:“先秦原始儒家政治理論由于是從中華民族原始母體中流淌出來的政治智慧,具有任何一種現代西方政治理論并不具備的肥沃土壤,因此,只要我們善于吸取千百年來的儒學發展過程中取得的各種失敗的教訓和成功的經驗,努力根據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以及國民性和民族性,創造出一種既不失原始儒家政治理論的精神,又廣泛吸納世界各國政治理論的精髓,博采眾長,融會貫通,建立一套現代化、新時代的儒家政治理論體系并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保▍⒁姷?頁)他尤其希望儒家政治理論既不喪失先秦原始儒家政治哲學自身的根本精神,而又能夠海納百川。廣泛吸納世界上各種先進的理論以豐富完善自身,從而有效實現現代性的轉變。具體而言,如其在該書第一章中探討禪讓制,其用意便在于通過對禪讓制的思想發掘,一探先秦儒家政治哲學的最高境界,進而尋求中國先哲們在政治哲學上的理想追求以及這種理想追求對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理論建設的借鑒意義。又如作者在第一章第四節中關于先秦儒家君權合法性的論證、分析亦頗為注重現實效應。而同樣在其他各個方面,作者都是帶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去探究問題和闡發思想的。從先秦原始儒家的政治哲學思想到當代政治理論的建構,作者著書立說之出發點即為當代政治理論建設的現實服務。

篇6

【關鍵詞】論語 孔子 美學觀

《論語》凝聚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智慧,其獨特的內容對世人產生著難以估量的影響。眾多學者從諸多視角對《論語》進行了研究,而其中對美學觀的研究值得學者的關注和研究。本文將從宏觀和微觀兩種視角對《論語》美學觀的研究進行綜述,希望通過此來促進該方面的研究向前發展。

一、《論語》美學觀的宏觀研究

眾多學者從宏觀視角對《論語》的美學觀進行了相關研究,涉及其思想宗旨、思想意義、與不同思想體系的對比等諸多方面。

譚好哲(2013)指出“里仁為美”表現了儒家美學的三種特點,即側重談人生意義、美的內容和性質、將美及審美活動與其他緊密結合。他解釋了“里仁為美”是儒家美學思想元問題的原因。還指出其具有的鮮明時代特征和價值,這為當今社會各方面提供有益參考和借鑒。李鋼(2010)指出《論語》文學性具有三種美學指向,分別為社會生態之美、自然生態之美及文藝生態之美。他從詩的特點、“比德”、文質和修辭方面對這三個方面進行具體的論述。這三種美學指向對后世文學藝術創作產生了巨大作用。劉悅笛(2010)將“儒家生活美學”與“道家生活美學”進行對比分析。儒家美學與其它美學最大的不同點在于“禮”,而“禮”和“樂”共同構成其思想基礎。

總體而言,對《論語》美學觀的宏觀研究便于我們從總體上把握其精髓,樹立科學的審美觀,促進現代美學的新發展。但是此類研究不可避免地會顯得略微缺乏新意。

二、《論語》審美觀的微觀研究

一些學者也在特定領域下對《論語》美學觀進行了研究,此可以為讀者提供特定領域下的美學觀啟示和指導。

1.具體類別下的美學觀。杜學敏(2009)指出孔子的自然美思想具獨立性,展現出孔子對人和自然關系及其審美關聯的看法。他將“美”分為三類,即作為認識、功利及審美活動中的美。其中最能體現美學觀點之處在于與“樂”相關的話語。蘇保華(2013)指出孔子的音樂美學思想中蘊含多種多樣的有關人學的內涵。其音樂思想影響至深的緣由在于個人突出的音樂才能;其音樂美學思想既用來教化民眾,又用于管理國家;孔子系統的思想理論為其更加深入剖析音樂奠定了基礎??鬃拥囊魳匪枷牒w“修己”、“成人”的觀點,很重視審美。

2.特定視角下的美學觀。余開亮(2012)指出從字面來看,《論語》中“美”字是強調外在美,但是孔子所提倡的是內容形式相統一的“美善合一”。而對于該問題的探究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而應當多加思考其“合一”的方式及其產生情感和藝術互動的方式。龐飛(2015)認為美學的效用在于增進人們對藝術和審美的體悟;雙方都從整體的視角來審視美學,將能動的可以與周圍產生聯系的人作為研究對象;他們對“功用”的理解達成統一觀點。王建疆(2011)指出儒家美學的內審美源于并且高于自我修養和禮樂。該審美更容易幫助人們實現內心世界的安寧,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特定領域下的美學觀研究便于我們更好地結合《論語》美學觀和自身實際情況及時準確地進行反思和改進,更加深入地理解孔子美學思想的內涵,從而提升自我美學修養。此外,這還為美學領域的飛速發展和進步提供參考和借鑒。

三、《論語》美學觀研究的不足之處

通過本文對《論語》美學觀點的綜述,我們可以發現,當前的有關此美學觀的研究尚存在不足之處。雖然在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不乏相關的研究,尤其較為集中于微觀層面的具體美學思想分析,但其中一些研究視角較為陳舊,缺乏新意,主要集中于音樂美、禮樂美、審美意義等方面。其美學觀點的研究有待向其它更為新穎的領域拓展。學者們需不斷拓展該研究視域,為人們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指導,最終不斷促進個人及社會的和諧發展,推動美學史的發展和進步。

四、結語

在當今時代下,人們物質需求已經得到極大滿足,精神生活的追求就顯得極為重要。而《論語》所蘊含的美學思想對個人修養的提升、美學史的發展甚至國家各個層面的管理和建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廣大學者應當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習,探索更新更全面的美學觀研究視角,不斷推動《論語》美學觀研究甚至整個美學史的發展進步。

參考文獻:

[1]杜學敏.孔子的自然美思想:何以是c是什么[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9(4):24-30.

[2]李鋼.《論語》文學性的三個美學指向[J].求索,2010(9):187-207.

[3]劉悅笛.儒道生活美學――中國古典美學的原色與底色[J].文藝爭鳴,2010(7):6-12.

[4]龐飛.孔子美學的實用主義內涵辨析[J].中國文學研究,2015 (2):71-76.

[5]蘇保華.論孔子音樂美學思想的人學內涵[J].蘇州大學學報, 2013(5):57-62.

篇7

[關鍵詞]儒家管理思想 三綱八條目 現代價值

一、儒家的管理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以儒家思想為正宗,影響和指導了幾千年,在社會管理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著一個較為完整的系統,對此,孔子及其以后的儒家大師均作過深刻的闡述。尤其體現在被后世譽為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道德作用及其與治國平天下關系的“德治主義”大成的《大學》之中,而《大學》又集中體現在“三綱八條目”上。“三綱八條目”所闡述的儒家管理以德治為目標,通過“修身(身修)和“齊家、治國平天下”(外治)兩條途徑具體實施的。

首先是“修身”?!靶奚怼北蝗寮铱醋魇沁M行社會管理的邏輯起點,沒有“修身”,“齊家”和“治國平天下”就無從談起。這里主要是指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修養。此外,結合“三綱”和孔孟等儒家大師這方面的有關論述,“修身”實際上包含三層意思:其一,強調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性。其二,強調教化的重要性。其三,強調統治者個人的道德修養的重要性。

其次是“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修身”所要達到的目的?!洞髮W》視家為國之根本,認為家庭道德是國家治安和社會道德風尚的根本。它明確規定:“教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事使眾也”。

第三是“貴和”與“中庸”的思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貴和”原則是人在實施“齊家,治國平天下和“仁愛”原則涉及處理家庭、家族、社會和國家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時應遵循的又一重要原則。儒家對此非常重視??鬃诱f:“禮之用,和為貴”;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理不如人和”。中國人歷來以中庸為美德,為人處事講究不偏不倚,贊賞性格內向、城府深,反對旗幟鮮明,態度明朗,言辭鋒利?!爸杏埂彼季S又稱中和、中行、中道,也就是均衡,這種“執兩用中”、“過猶不及”的中庸之道滲透到政治文化之中,就成為人們評價管理和參與管理的一項重要標準。

二、儒家管理的現代價值

儒家文化發源于中國,其影響范圍十分廣泛,以中國為發源地,以日本為直射點,以東亞為輻射面。

首先,儒家管理思想對日本經營管理方式的影響。日本雖然與中國一衣帶水,屬于不同的國家,但同處儒家文化圈,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儒家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是通過官方和民間渠道而傳入。日本圣德太子當政時所制定的《十六條憲法》,就明確把儒家倫理作為國家的指導思想,這種狀況一直延續發展到明治維新。在“二戰”以后,日本在經濟騰飛中更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日本的經營管理思想,無論是直接用儒家的條款來表達,還是用其他的形式來反映,都不同程度地蘊函著儒家文化的管理思想。

其次,儒家管理思想對新加坡企業經營方式的影響。新加坡由一個亞州落后的國家一舉變成經濟發達的國家,從文化、倫理道德層面上分析,主要與堅持了儒家價值觀取向的企業文化有一定的關系。新加坡的企業文化注重“培養家庭價值核心觀”。

第三,儒家管理對中國經營管理方式的影響。中國作為儒家文化之發源地,儒家文化對經營管理影響的程序和范圍,是日本、東亞等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無法比擬的。以全面質量管理為例,它是我國曾經實行的一種管理方法則把市場調查、開發設計、生產制造、銷售服務等各個環節聯系起來,對產品的數量、質量、成本、交貨期、后期服務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的系統管理。它是系統論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合理運用,促進了企業的生存發展。它與儒家文化的整體觀有著驚人的類似,雖然前者遠比后者精致的多,但二者有相似的出發點,都是從對象的整體性出發著眼于大系統的協調運行。由于受中庸思想的影響,中國經營管理思想出現了一種新的觀念即管理的協和觀。這種協和觀是中國古代管理思想的靈魂,它以追求管理系統的協調、和諧、均衡為目標,在生產管理上實現“天人合一”;在社會管理上實現“天下一家”;在人事管理上實現“知行一致”。

三、正確認識儒家管理思想的現代價值

儒家管理思想極其對經營管理的現代價值,是理論界探討“傳統文化與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怎樣待儒家管理思想對企業管理的現代價值?

第一,辯證地看待儒家的管理思想。儒家管理思想對經營管理的現代價值,體現在日本、東亞和中國經濟的發展上。但是,對企業管理也存在消極的一面,儒家宣傳的“重商輕農”思想,不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發展;“重道輕器”不利于“科教興國”戰略;“言義不言利”思想不利于調動廣大企業職工的內在驅動力等等。

篇8

關鍵詞:儒家;孔子;教育意義;思想影響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09)02(c)-0103-01

儒家思想產生于春秋戰國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劇烈動蕩時期,孔子希望恢復周朝以禮為準則的社會制度,提出了以“仁”為核心的一整套學說,實現“恭、寬、信、敏、惠”五種品德才能實現仁。隨后,孟子提出了“民本思想”,主張“制民之產”,提倡王道,反對霸道,提倡重義輕利。其后,荀子發展了孔孟的儒學思想,在他看來“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碧岢l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后天學習,凡人皆可成為圣賢……先秦儒家代表人物提出的主張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雛形。此后,漢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調以儒家思想為國家的根本,杜絕其他思想體系。從此經學成為顯學,儒學成為中國古代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其后各個朝代,儒家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其思想也滲透到了社會生活各個領域。

一、儒家思想的教育意義

孔子不僅是偉大政治家、思想家,更是偉大的教育家??鬃娱T下弟子三千,他在教育實踐中總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溫故而知新”、“多聞闕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等。下面選取三方面來談儒家文化對后世的教育意義。

1、“有教無類”。孔子第一個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孔子的學生都可不必顧慮家世出身。有志于學的人都可以通過學習、掌握知識,從而為君主服務。我們可從《子路、曾、冉有、公西華侍坐》一章中,略窺孔子的社會理想以及他平素如何教誨弟子。正因如此,才成就了很多家境貧寒但學問富足的弟子。

2、因材施教。古人云“性相近,習相遠”,孔子做到了對每個學生的個人、家庭情況都有所了解,然后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施以不同教育,子曰:“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師也過,商也不及”、“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諺”??鬃幽茏龅綄θУ茏拥那闆r熟悉了解并施以教育,實在令后人欽佩。

3、啟發式教學。在我國教育史上孔子首次提出啟發式教學。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睆摹墩撜Z》中可見,他對學生謙恭和善,善于由淺及深地啟發誘導學生,讓學生易于明理,受益匪淺。

二、儒家思想對后世的思想影響

1、“中庸文化”?!爸杏埂敝饕菑娬{“善”?!爸小蹦诉m合,“庸”乃按照適宜方式做事?!爸杏咕瘛敝傅木褪沁m度把握,按照適中方式做事,并力求保持在合情合理的范圍之內。這對我們現代社會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2、強調“知行”結合,注重實踐。強調知行合一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突出特點,孔子要求人們應“言行一致”,強調“力行”,堅持“言必行,行必果”。子曰:“君子學以致其道”,“行以達其道”,“力行近乎仁”。朱熹也十分重視“力行”,朱子曰:“故圣賢教人,必以窮理為先,而力行以終之”。他所說的力行就是在認識的基礎上強調實踐。

3、“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儒家學者強調正確的“義利”觀。當生命和道義二者之間不可兼得的時候,儒家選擇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笨鬃釉唬骸爸臼咳嗜耍瑹o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p>

4、“聞道”、“行道”。子曰:“朝聞道,夕可死矣?!比寮覍W者認為聞道、行道才能體現人生價值。儒家學者是把“仁”和“禮”作為了道德行為的最基本范圍和最高準則成為人生的終極追求目標。小至“修身齊家”大至“治國平天下”,無不要求仁人志士“聞道”“行道”,實現自身的價值。

5、“忠孝”。孝于父母,忠于朝廷是我國封建社會一直以來遵循的原則。儒家要求孝順父母、忠君愛國??鬃訌娬{“孝悌”是“仁”的根本。提倡大家“入則孝,出則悌”,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長幼有序。以“孝悌”的原則推廣至國家,便是要忠君愛國。同時,對待周圍的人事要“忠恕”,這便是為“仁”之道。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

6、“不器”。子曰:“君子不器?!边@指的是君子不能像器物那樣,隅于一技一能,只能發揮一種作用。儒家認為,君子應該追求大道,而不能拘泥于一技一能之“小道”。小道雖有可觀者,然君子所不為也。“君子不器”是要求人們要“游于藝”、“通于藝”,由“器”上升到“不器”,從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道。

7、“慎獨”、誠信。“慎獨”一詞出自儒家《禮記?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睎|漢鄭玄的解釋為:“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茍?!逼鋵崳吧鳘殹奔粗斏髯约涸讵毦印ⅹ毺帟r的言論和行為,始終保持道德的操守,獨善其身。荀子則將“慎獨”與“誠”聯系起來。不誠則不獨。這便提出誠信的要求。誠信是完美人格的道德前提,也是溝通人際關系、促進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紐帶,儒家的“誠信”觀不僅是立人之本,也是立國之本。

總而言之,儒家思想的確我是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當今人類正處于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的時代,為了創建適合于新的文明的生活方式,我們不僅應當總結工業文明時代教訓,而且應當從古典的農業文明中去吸取人類生存的智慧。儒家思想固然有局限性,但我們應當取其精華,在當今社會合理運用,發揮其合理的教育指導意義。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文學院

作者簡介:郭婷婷,女,1981年出生,山西沁源人,現為山西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12.2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10.1

篇9

[關鍵詞] 儒家思想 企業管理 現代價值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表征,其主張“仁愛”、“誠信”、“中庸”、“克己復禮”等思想精髓推動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更啟迪著今天的企業管理。本文主要探討了儒家思想對企業管理的現代價值。

一、儒家思想的精髓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綿延數千年,代表著中華燦爛文化,在春秋“百家爭鳴”的時代,經過“焚書坑儒”的洗禮,而后居于獨尊地位并非偶然,這同儒家思想本身豐富的內涵所具有的綜合性、感召力分不開的,因而儒學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及中國社會。

1.“仁學”――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理念。儒家認為人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心,即“仁、義、禮、智”。其中,“仁”為核心與基礎,它強調一個人只有在與他人關系中才能定義自己,只有通過“二人”才能定義“一人”,仁即“二人”的意思,故“仁者,人也”。 儒家認為,人首先要有一顆溫暖、親愛、感恩、謙讓、善良的心,即仁心。在基本的人際關系里,在親人與朋友的相處中,尤其應該體現這種態度。其次要將仁愛之心推延出去,并充實個人,盡力讓世界和諧。有仁心恩慈才是人生意義的核心。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在過去數千年之中,為無數識字與不識字的人所接受,成為其核心價值信仰,正在于它指點出人性的根本需要。社會文明盡管快速演變,若不能掌握人生的核心價值,生命終究不免空失落。而儒家所重者,正在于如何認識并滿足人性中最核心而深邃的需求。儒家所提倡的核心價值,屬于價值性義理,其重點在于以仁心愛人、敬天惜物,這種價值提煉是任何社會所需要的。

2.儒家思想的大眾性、生活性、感召力

儒家思想之所以具有大眾性、生活性、感召力,在于這種思想同中國傳統小農經濟基礎相適應。農業文明對土地的依賴不僅沒能割斷同氏族血緣關系的聯系,反而將其繼承、延續下來。由于血緣關系具有先驗性和等級性,因而由血緣關系所結成的集體(家族)是一種立體狀的等級結構式,父對子、長對幼均有著絕對的支配權,之間不存在著任何平等。加之血緣關系是先驗的、超個體、超意愿的關系,任何人都無法改變、擺脫和超越。個人只能是認可、服從、順從這種關系,才能獲得自己的位置和利益。這就是中國家庭本位制建立的基礎。儒家強調“孝悌”為“仁”之本,這既是對以血緣親情關系為基礎的宗法社會制度的反映,又是對這種宗法制度的維系;堅持“人禽之辨”,進行道德教化,有利于敦化社會風氣,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隙ㄗ鹁蜕舷伦鸨暗牡燃壷贫鹊暮侠硇?,是對皇權和封建等級制度的認同;同時,又堅持“大一統”思想滿足了人們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情感。在思維路徑上以“中庸”為至德,要求“叩其兩端而執其中”,頗具有善于守成的優勢。最后,它主張內圣外王,既希望用自己的理論來教化并轉化社會,齊家、治國、平天下,主張積極入世;同時又主張正人先要正己,堅持自身的身體力行。儒學內涵具有大眾性、生活性、感號力的特點,能滿足社會不同階層、利益集團的需要,因而易為社會認同。

二、儒家思想對企業管理的現代價值

儒家思想對企業管理的現代價值主要有:以人為本、以義統利、以德服人、以信取仁、勤勞節儉、嚴于律己、重才尚賢。

1.以人為本

儒家主張“天生萬物,唯人為貴”、“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治理國家應以富民為本,“民為幫本,本固幫矣”。人民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根本鞏固了,國家才能夠安寧?,F代經濟與科學技術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而一些人往往只注重財富的增長,忽視了創造財富的人,不懂得人是目的。在企業管理中,也存在見物不見人的傾向。在企業經營管理中應“以人為本”,重視人的積極性、創造性。

2.以義統利

孔子曰:“見利思義,見危授命”;荀子曰:“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儒家以義作為重要的價值取向,不取不義之財,反對為富不仁。如何認識“義利”的關系,人們的認識不盡相同。有人極力批判儒家重義輕利的思想,認為它阻礙了市場經濟的發展。事實上,儒家倡導的“義”指整體利益、民族與國家的利益。強調生財有大道,利己不損人??鬃釉唬骸案慌c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梢?,孔子不是反對致富,而是主張正當致富。在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每個人都在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每個企業也都在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從而形成一種促進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這是積極的因素,必須肯定。但對于任何事物不應強調過分,若只講功利主義,甚至一切向錢看,不擇手段地牟取暴利,既不利于企業自身的發展,也不利于經濟的正常運行。儒家強調“義”恰好可彌補這一不足。在經營管理中,一些企業家汲取了儒家的這一思想,明確提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經營宗旨,強調把追求利潤與服務人民結合起來,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

3.以德服人

儒家主張以仁愛之心待人。在家庭中要“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謂之人義也”,形成一種融洽溫馨的親情關系。就整個社會來說,儒家提倡“溫、良、恭、儉、讓”,這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儒家的仁愛思想對于建立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增進員工之間、員工與企業之間的感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些企業以“和為貴”、“和氣生財”作為重要的經營準則,并且在整個管理過程中,強調對人的關心、愛護和尊重,講求具有人情味的管理,這正是東方管理的一大特色。現代企業管理主要強調制度與法律,這是十分必要的。不過,儒家更強調倫理道德的重要性,主張培育人的美德和良好的社會風尚,使人們高興地按照道德準則去做應做之事。如孔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孟子又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德服人者心悅而誠服也”。顯然,制度、法律、規范應是相輔相成、同時并重,不可或缺的關系。道德規范作為一種無形的約束力量是現代企業管理不可缺少的。

4.以信取仁

誠信是儒家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做人的一項基本原則。儒家認為“誠信者,天下之竭也”,“求財須有道,不義害自己”。主張真誠待人、誠實敬業、恪守信用、講求信譽?!把员匦?,行必果”,“茍遜不羈,蒙無異也”。誠信既是傳統美德,也是歷代經商之道。過去,我國許多小商號都掛著“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牌子,作為其的經營信條。弄虛作假、欺騙顧客、不履行契約的企業,是難以長久存在的。被稱為世界船王的包玉剛先生的成功之道就是“以信譽成交,借信譽發展”。事實上“誠信為本,信譽第一”已成為許多企業家的座右銘。同時,誠實信也是現代市場經濟運作的精神支柱。

5.勤勞節儉

儒家歷來都主張勤勞治國,勤儉持家。中華民族勤儉這一美德,在世界上是很有影響的。每一炎黃子孫,不論讀書治學,還是經商稱賈,共同的特點是十分勤奮刻苦,發奮圖強,吃苦耐勞,并且也是比較簡樸,處處提倡節約。儒家認為勤儉是心靈凈化的因子和快樂因子,它不僅讓人舒展筋骨,更讓人舒展心情。經常勞動、喜歡勞動之人,多豁達開朗、快樂常在。勤儉的價值觀念是符合現代管理要求的,任何企業都應精打細算、降低成本以提高效益。

6.嚴于律己

儒家主張正人先正己,嚴于律己寬于待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能自制,后可以治人;能治人,然后能為之用”。在嚴以律己方面,儒家還提出“慎獨”的修養方法。這些強調的是,要管理好別人,先要管理好自己;要正人先要正己。作為一管理者,應在才學、能力、品德、氣質、作風等各方面率先垂范,嚴以律己。這也是現代企業經營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7.重才尚賢

儒家主張“師道尊嚴”,尊師重教,重人才、尚賢能?!皣⑺ハ涤谌瞬牛τ诓懦?,業由才廣”,充分闡述了人才的重要性。用人之道強調“許士之風必求其實,用人之術當盡其才”;“選士用能不拘長幼”;“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用人如器,各取其長”等。這些闡述了重才尚賢在經營管理中的重要性。

總之,儒家文化與現代企業管理的關系是互為獨立、又互為影響的,在猛進如潮的21世紀,儒家文化必將在世界經濟生活產生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郭洪星: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管理價值[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1

[2]黃先海:中國儒家文化與現代企業管理[J].杭州大學學報,1994(4)

篇10

徐復觀作為現代新儒家的代表性人物,有著現代新儒家的共同目的――“返本開新”。在此文中,筆者將對徐復觀研究中國思想史的目的――其獨特的“開新”之路――作簡要論述。

關鍵詞:徐復觀;中國思想史;仁性;知性;民主

徐復觀是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與牟宗三、唐君毅并稱為“現代新儒學三大師”。與其他二人相比,徐復觀不是以建構個人哲學體系著稱,而是以中國思想史研究名世。他之所以注重中國思想史研究,是因為在他看來中國文化的新生比個人哲學的建立更重要。徐復觀一生游走于學術與政治之間。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主要通過現實的政治參與來為中國動蕩的社會盡自己的綿薄之力。經過熊師“起死回生的一罵”,五十年代開始,轉而走上了學術之路,期通過對中國文化“現代的疏釋”,使自己的學術研究有補于中國、世界。徐復觀作為港臺第二代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其作為現代新儒家的共同目的,即“返本開新”。徐復觀是通過其中國思想史研究來完成其理論上的“返本開新”之路的。無疑,“開新”(開出科學與民主)即是徐復觀研究中國思想史的目的。

一、“仁性文化”與“知性文化”的“攝”與“轉”

徐復觀認為“仁性”和“知性”是人性的一體兩面。中國人發展了是人性中的“仁性”一面,進而形成了“仁性文化”;西方人發展了人性中的“知性”一面,進而形成了“知性文化”。徐復觀認為,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可能、也有必要融通與轉進,“可能”在于二者同為人性所發出,“必要”在于二者的結合可以解決中西方文化面臨的困境。徐復觀致力于通過“攝智歸仁”與“轉仁成智”來實現中西文化的融通與轉進。

首先,我們來論述徐復觀的“攝智歸仁”思路。此種思路是徐復觀面對西方道德精神的困境而提出來的。徐復觀認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所形成道德精神是不同的。中國“仁性文化”下所形成的道德精神,認為人在自身與現實生活中即可找到自足的價值與生命的意義,其特點是現實的、自足的。他提出,在人的具體生命的心、性中,發掘出道德的根源、人生價值的根源,不假藉神話、迷信的力量,使每一個人能在自己一念之間,即可于現實世界中生穩根、站穩腳,并憑人類自覺之力,解決人類自身的矛盾,及由此矛盾所產生的危機,中國文化在這方面的成就,不僅有歷史地意義,同時也有現代地、將來地意義。[4] (P.3)而西方的道德精神與中國的道德精神不同,西方的道德精神是知識型與宗教型的。一方面,“知性文化”形成了西方人以知識為道德提供基礎的特點。早在古希臘的哲人蘇格拉底那里,便形成了知識即道德的思想。到了近代,歐洲的倫理學家常常對道德的根源進行形而上學的求索;另一方面,宗教上的罪惡感是形成西方道德的另一個基礎。如基督教的原罪觀念,要求人們通過信仰上帝獲得救贖。西方的道德精神,在歷史上曾起到了積極的意義。人們追求知識,造就了西方近現代的科技文明;追求天國,造成了西方人虔誠的。但西方“知性文化”的過分膨脹,造成了西方現代文明的困境。一方面,知識的極端運用,導致了科技理性主宰一切,不承認價值上的東西;另一方面,宗教改革之后,人們更加注重對物的追求,而拋棄了原有的宗教虔誠,罪惡感喪失殆盡。此二者共同導致了西方物欲的泛濫與人們精神的空虛。面對西方道德精神的困境,徐復觀提出了一條救治思路,即“攝智歸仁”?!皵z智歸仁”是以“仁”來衡量、判斷“智”的成就。以“仁”來統攝“智”,使“智”在作用的過程中,能得到“仁”的規約、引導,以朝向有利于人生價值之實現的方向進發。此即徐復觀的“攝智歸仁”思路。

其次,我們來論述徐復觀的“轉仁成智”思路。此種思路是徐復觀面對中國物的匱乏進而導致“仁性”的困厄而提出來的。在徐復觀看來,中國文化未能在物的方面得到很好的發展,物的貧瘠致使中國“仁的文化”得不到充實。對于此種困境,徐復觀提出的解決之道是“轉仁成智”,即從“仁”中“轉”或“生發”出“智”來,以彌補因單方面“仁”的強化,而導致科學技術的弱化,又反過來對“仁”的限制。徐復觀認為:“今后的儒學之需要科學,不僅系補其人性在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所缺的一面,而且也可輔助我們文化已經發展了的一面。仁性和知性,道德和科學,不僅看不出不能相攜并進的理由,而且是合之雙美,離之兩傷的人性的整體?!盵3] (P.38)“仁性”與“知性”共同組建了人性之全,中西兩種文化的融合,勢必既也有利于西方走出困境,又有利于中國的復興。此即徐復觀的“轉仁成智”思路。

下面我們對徐復觀的“攝智歸仁”和“轉仁成智”進行簡要的評析。徐復觀認為“仁性”與“知性”是人性的一體兩面,將來的中國和西方必將向人性之全的方向發展,這無疑是正確的。但徐復觀認為,在此二者中,“仁性”因其具有價值色彩,所以是更根本的、更重要的,而“智”的作用只是對“仁”起滋養作用,提供“仁”所需的物質基礎。因此,無論是“攝智歸仁”還是“轉仁成智”,都因對“仁”的過渡執著而帶有價值一元論的色彩。導致徐復觀價值一元論的根本點,在于其認為“仁性文化”所倡導的道德價值,有著虛靈不滯的品格并且是沒有古今之分的。徐復觀認為:“文化的價值方面,不能分古今。價值的基本精神,沒有古今的分別?!盵5] (P.7)黃克劍對徐復觀這種認識的批評可謂切中要害。黃克劍認為,道德價值的具體實現是要受一定的歷史境遇局限的,它不可能在歷史之外孤芳自賞。道德價值的超越性是在對道德價值歷史地實現過程中的批判與超拔,因此,其超越性與虛靈不滯的品格,不能被理解為與歷史現實絕對隔絕的存在。超越性存在于現實的超越過程之中,而不是與現實無干的絕對存在?,F代新儒家諸學者都重視道德虛靈不滯的“常”性,但如果將這種“常”性絕對化,就有可能忽略道德價值歷史地實現的具體性和局限性,將道德價值的人間性遺忘。此外,儒家的“仁”不是脫離歷史上一個個具體的個人的道德修養的抽象價值,而是在其每一次呈現的過程中都有其確定內涵,這內涵不可能與特定背景下的知性無關。沒有仁愛的知識和沒有知識的仁愛同樣是危險的,徐復觀缺少對傳統儒家脫離知性的“仁”的反思和批判。[6] (P.41)其實,“仁性”與“知性”是一種平等的關系,任何一方面對另一方面的宰制,反倒使宰制的一方失去其本來價值?!爸浴辈环磳Α叭市浴?,反過來講,“仁性”也不能“轉”出“知性”。就“仁性”不能發出“知性”而言,“轉仁成智”不能成立,就“知性”不屬于“仁性”而言,“攝智歸仁”也不能成立。其實,西方現代道德的危機,并不在“智”本身,而在使用“智”的人的道德危機。因此,對西方“智”的濫用的救治,需要通過“仁”的提升來救治“不仁”所導致的結果;而對中國“智”的不足所導致的物的匱乏,需要通過“智”的提高來滿足。如此,則全矣。

二、儒家政治思想與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相助相即”

徐復觀后半生遠離現實的政治爭斗,走上了學術的道路,但是其對政治的關注卻一如既往,可以說其是以學術的方式回歸政治。在徐復觀看來,現代化內在地包攝著民主政治,中國民主政治之建構,僅依靠儒家的政治思想顯然行不通。儒家政治思想有民本而無民主,有禮治而無法制,無法直接承擔中國民主政治的建構。而直接引進西方民主政治思想也是行不通的,因為西方民主政治也有其短處,即缺少道德自覺的精神。

那么中國民主政治的建構當采取何種方案呢?徐復觀通過對中國思想史的研究,希望將儒家的道德觀念與西方的權利觀念結合起來,建立一種以儒家為基礎的民主政治。徐復觀曾說:“要以中國文化的‘道德人文精神’,作為民主政治的內涵,改變中西文化沖突的關系,成為相助相即的關系?!盵2](P.320)那么儒家的政治思想與西方的權利觀念該如何結合呢?為了要回答這個問題,徐復觀首先駁斥了中國古代儒家政治思想是導致專制制度的根源之觀點。徐復觀認為,儒家的政治思想不是導致古代專制制度的根源,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根源在以韓非子為主要代表的法家思想,而法家之外,都有著民本的要素。法家思想的基本理論預設是人性惡理論,認為在人性惡的基礎上不可能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系,這種理論所導致的政治制度是這樣的,君主高高在上,臣民俯首在下,君主對臣民有著絕對權威,而臣民對君主必須絕對服從。法家思想也必然反對儒家的性善論,反對儒家君主修身以安百姓的思想。所以說,儒家政治思想不應為中國古代的專制制度負責。那么儒家與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關系是怎樣的呢?徐復觀認為,在中國古代長期的專制社會中,儒家在專制制度的重壓下受到了某種程度的“歪曲”,但也起到了補偏救弊的作用。在其看來:“儒家思想,乃從人類現實生活的正面來對人類負責的思想。他不能逃避向自然,他不能逃避向虛無空寂,也不能逃避向觀念的游戲,更無租界外國可逃。而只能硬挺挺的站在人類的現實生活中以擔當人類現實生存發展的命運。在這種長期專制政治之下,其勢須發生某種程度的適應性,或因受現實政治趨向的壓力而漸漸歪曲;歪曲既久,遂有時忘記其本來面目”[1] (P.8),但即使這樣,“儒家思想,在長期的適應,歪曲中,仍保持其修正緩和專制的毒害,不斷給與社會人生以正常的方向和信心,因而使中華民族,度過了許多黑暗時代,這乃由于先秦儒家,立基于道德理性的人性所建立起來的道德精神的偉大力量”[1] (P.8)??梢姡鞆陀^認為兩千年來的歷史,有良心的思想家與政治家們,雖然在專制制度的重壓下,受到現實政治一定程度的歪曲,但還是盡到了一些補偏救弊的責任。以上,我們知道儒家不但不應為中國古代專制制度負責,而且還對減輕專制制度的毒害盡了補偏救弊的責任。徐復觀認為,對于民主政治而言,儒家的政治思想與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各有其優缺點。這就使得儒家政治思想和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的結合成為可能。徐復觀近三十年的中國思想史研究,掘井及泉,挖掘出了儒家政治思想與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接合點。

首先,雖然儒家的政治思想包涵著民主政治的重大精神因素,但是卻缺少民主政治的主體,這使得古代中國終究沒能發展出民主政治,因此我們需要學習西方民主政治,使中國形成民主政治的主體。徐復觀認為,儒家政治思想中蘊涵著對人性的尊重,并且民本的思想與民主也很接近,此外,禮治中的禮的思想也與制定法的規范只有一墻之隔,此三者都已與民主政治有著某種程度的契合。但是,中國缺少民主政治的關鍵因素――政治的主體。他指出:“儒家總是居于統治者的地位以求解決政治問題,而很少以被統治者的地位,去規定統治者的政治行動,很少站在被統治者的地位來謀解決政治問題。這便與近代民主政治由下向上去爭的發生發展的情形,成一極顯明的對照”[2] (P.83),總之,中國缺少“真正政治的主體”[2] (P.83)。徐復觀認為,政治主體的建立,需要將儒家的政治思想,從以統治者為起點,來為人民負責的思想,變為以被統治者為起點。補上我國歷史中未經歷的階段――個體權利自覺階段,則民主政治可因儒家精神的復活而得到更高的依據,而儒家思想,也可因民主政治的建立而得到客觀的構造。[2] (P.83)

其次,儒家政治思想重視個人的義務勝于權利,其是以個體道德的自覺來成就群體的和諧,而西方的民主政治是以個人權利的爭逼出群體的不爭。兩相比較,前者要優于后者。因此,中國民主政治的建構當吸取儒家政治思想之長。徐復觀認為:“西方的民主政治第一階段的根據,是‘人生而自由平等’的自然法。第二個階段的根據,是相互同意的契約論。自然法與契約論,都是爭取個人權利的一種前提,一種手段。所以爭取個人權利,劃定個人權利,限制統治者權利的行使,是近代民主政治的第一義。在劃定權利之后,對個人以外者盡相對的義務,是近代民主政治的第二義。因為民主政治的根源是爭個人權利,而權利與權利的相互之間,必須有明確的界限,有一定的范圍,乃能維持生存的秩序,于是法治便成為與民主政治不可分的東西?!盵2] (P.82)可見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理論依據是以爭成其不爭,以私人的利益的爭來成就集體的利益。這種通過爭成就的不爭,是通過人與人的互相限制逼出來的,而非出于個人道德的自覺與自愿,因此不一定安穩,時時有可能崩塌的危險。與此相比,中國的儒家政治思想的可貴之處,是以個體道德的自覺,來成就群體的利益。因此,徐復觀看來,在中國民主政治的建構中,應當吸取儒家思想重視個體道德自覺的方面,這樣的民主政治建構才能更牢靠。

以上是徐復觀對儒家政治思想與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相助相即”的分析。徐復觀作為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無疑是希望在中國的大地上重新復興儒家,其不只希望儒家在思想上的復興,更希望儒家思想能夠參與到現實政治的建構。從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徐復觀對中國民主政治的建設思路大體是這樣的:首先補上中國以前所未有的個體權利的自覺,再通過儒家的責任、義務觀念超越由孤立的個人組成的共立狀態。在我們看來,個體權利的自覺匪易,而對孤立的個人組成的共立狀態的超越尤難。徐復觀所提出的這樣一種中西結合的思路,其思想初衷無疑是好的,但這種思路在現實的實現上如何呢?就連徐復觀自己也認為“未免有點近于神話”。既然現代化的浪潮不可避免,我們必須經歷民主政治,也只能在自己的文化上去吸收西方民主政治的成果,那么徐復觀的這種思路無疑是值得借鑒的。但現實的情況,往往要比人們想象的還要復雜。目前看來,中國的儒家思想想重新成為意識形態的主導只能是一個夢幻,其只能作為一種傳統的精神資源被批判地吸收,成為現代化建設的一種精神依憑。

參考文獻

[1]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上)[M].上海:海書店出版社,2004.

[2]李維武編.徐復觀文集•第1卷[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3]李維武編.徐復觀文集•第2卷[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4]李維武編.徐復觀文集•第4卷[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